在线客服

检修挂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检修挂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检修挂职总结

篇1

实践锻炼最根本的形式是员工定期的岗位交流。但是,在企业的管理实际中,受工作任务、管理秩序、员工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频繁的、大规模、全方位的员工岗位交流并不现实。因此,选派特定人员到指定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即挂职锻炼就成为实践锻炼最好的替代方式,也成为了各行各业广泛采用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国网公司高瞻远瞩,始终注意充分发挥好挂职锻炼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总部基层之间、东西部之间、基层单位之间广泛开展了挂职(培养)锻炼工作。江苏公司认真贯彻国网公司要求,积极承接各类挂职锻炼工作。据统计,自2005年起,公司先后承接了来自国网总部(华东分部)和15家兄弟公司的挂职锻炼干部,共计30批次,240余人。在认真完成国网挂职锻炼任务过程中,公司注意提炼做法,总结经验,获得了国网公司和兄弟单位好评,同时,也为公司自身开展挂职锻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挂职锻炼工作

在积极做好接收外部人员挂职锻炼的同时,公司从自身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全方位开展了内部的挂职锻炼工作。

基本做法介绍

从2010年起,公司连续4年组织开展了“百人挂职锻炼”活动;即每年选拔100名左右的优秀梯队人才在公司本部与基层之间、直属单位与供电公司之间,苏南、苏中、苏北供电公司之间进行挂职锻炼,锻炼时间半年到一年不等。至今参与“百人挂职锻炼”的人员已达400余人,其中:选派到国网总部(华东分部)21人,到兄弟单位22人,公司内部本部基层之间188人;基层单位之间169人;按职级分,包含处级干部7人,科级干部157人,管理专职236人。

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挂职锻炼,学习了国网公司总部、兄弟公司的经验做法,并促进了内外部先进经验、优秀文化在公司范围内的深度交流传播,实现了管理增值,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更重要的,通过连续四年的百人挂职锻炼,大批的优秀梯队人才开阔了管理视野,锤炼了意志作风,学习了先进经验,提升了能力水平,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快速成长,很多人已走上了更加重要的管理岗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的挂职人员中新提拔到处级岗位14人,提拔科级岗位88人,有力促进了公司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公司上下对“挂职锻炼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的基本定位及其重要作用也形成了广泛共识。

总结成功经验

多年的挂职锻炼工作实践,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形成了确保实效、广受认可的经验做法,即:“精心策划、全程控制、总结完善”。精心策划,体现在精心选拔挂职人员、精心安排挂职岗位、精心制定挂职计划,为挂职锻炼取得实效奠定扎实基础;全程控制,体现在抓好开始阶段的适应性培训,抓好定期的总结座谈,抓好挂职计划的落实调整,保证挂职锻炼顺利实施;总结完善,体现挂职结束时挂职干部个人的全面总结,接收的考核评价、挂职锻炼效果的后评估和组织方的不断完善提升。

审视问题及不足

分析审视近些年来的挂职锻炼工作,由于挂职人员身份、挂职岗位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常规的挂职锻炼也存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得挂职锻炼在人才培养实际中差强人意。(1)上挂陷于事务。到上级单位挂职的人员,多忙于基础性、繁杂的事务工作,重要工作的历练不够,专业的辅导不足。(2)下挂流于形式。到下级单位挂职的人员,受到关心、照顾多,而承担的任务和压力少,轻松愉快,甚至无所事事。(3)管理责任不清。派出单位感觉离得远了,接收单位视做外人管得浅,而且考核责任不清,使得挂职干部的管理主要靠自觉。(4)干部压力不大。远离单位,远离领导,短期思想,做客思想,再加上考核管理的流于形式,使得挂职干部工作压力不大,学习劲头不足。

多重创新举措推进挂职锻炼工作

针对挂职锻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实发挥好其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江苏公司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挂实职、压担子、明责任、促成长”的崭新思路,在继续组织好公司“百人挂职”的同时,试点开展重要岗位挂实职锻炼的活动。

具体做法

选取本部规划、基建、运行、检修、营销等主要专业部门的8位正科级干部与基层单位相应的发策、基建、安监部、营销、运维等重要部门(二级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对口挂职锻炼,本部处长到基层担任部门(工区)主任,基层主任到本部担任部门内设处长。挂职锻炼时间为一年,主要岗位安排见表1。

表1 岗位安排

省公司本部岗位 对口基层单位岗位

办公室处处长 南通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

安全监察质量部(保卫部)电网安全监察处处长 无锡供电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保卫部)主任

发展策划部投资管理处副处长 无锡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

运维检修部计划处处长 苏州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检修公司)主任(经理)

营销部(农电工作部)客户处处长 常州供电公司营销部(农电工作部、客户服务中心)主任

江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综合技术处处长 苏州供电公司信息通信公司经理、书记

为保证挂职实职的锻炼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并有效防控可能产生的工作风险,公司采取了“做到两个精心,明确三方责任,实施全程管控”的保护性措施。

(1)“两个精心”。一是精心挑选挂职人员。在注重挂职人员的整体素质、发展潜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员的岗位经历和专业素养,保证他们对挂职岗位的良好适应性。二是精心安排挂职岗位。选取挂职岗位时,不仅仅考虑专业的适应性,同时还特别考虑了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挂职部门/机构领导班子配备状况等因素,力求为挂职干部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

(2)明确三方责任。一是明确接收方对挂职人员的考核管理评价责任。明确挂职人员作为接收单位的一员,由接收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年度考评,考评结果纳入接收单位考核档案和员工个人档案;派出单位配合。二是明确接收单位分管领导对挂职人员的全方位辅导责任和工作连带责任。要求分管领导加强对挂职人员的帮助辅导。三是明确对口挂职双方工作上互为顾问、互相指导的帮扶责任。为保证工作有序衔接,明确对口挂职双方有义务、有责任为对方适应岗位、开展工作提供指导帮助。

(3)实施全程管控。多渠道、多形式了解挂实职锻炼开展情况,每2-3个月组织召开三方座谈会,广泛听取挂职干部、接收单位分管领导、挂职部门员工及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挂实职锻炼的顺利实施。

取得初步成效

截止目前挂职锻炼已接近尾声,通过各方面了解和反馈的信息来看,挂实职锻炼实施顺利,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初步成效。

(1)挂职人员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由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挂职人员在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同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全面激发。他们不仅较快地适应了岗位,而且自身的专业素质、领导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本部到基层的挂职人员,由于管理人员、处理具体业务、决策交流机会的增多,个人专业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得到了很大锻炼;由基层到本部的挂职人员,由于管理层面的提升、文化氛围的不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锤炼了作风,提升了把握大局、顶层设计、过程控制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篇2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篇3

挂职的目的在于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统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和职业,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头学起。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顺利、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信任和重托。学习了段有关挂职工作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提高对挂职工作的目的、要求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学习了部、路局、段《统计规章》,掌握有关统计的知识,加深对《统计规章》的理解和掌握,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四个月认真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基本掌握了统计的工作目的、作用、程序和要求,为我今后做好统计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经过四个月的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现在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为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掌握统计方法,积累实际经验

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管理的需要,我深知光凭学习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出的经验,才能跟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近年来机车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工作中我除了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还反复细致的研究《机车统计规则》,并且做到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的技术培训,现在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切实地解决了开始工作时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注重基础,提高统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任何一项工作必须从基础上做起。基础实、底蕴厚、方法活、措施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条件。四个月来,我注重统计的基础工作,工作质量从司机报单抓起,司机报单是统计的最原始单据,只有司机报单的正确填写和准确的录入才能保证各种统计报表的准确无误,从而及时上报,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和运输生产指挥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保证统计工作质量,我每天在上机之前,对每一张报单进行认真的逻辑分析,包括司机报单的各项时间的关系、机车的工作种别、运行公里等进行认真的核对,发现填写错误等问题及时与有关业务人员沟通,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工作中我认真做到了“凡是必做于细”,严把工作质量关,为段的统计工作迅速、及时、准确、有效、可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四)注重创新,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

为了更好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进程,统计工作需要不断的改建和创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在做好大量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不断顺应统计变化,适应统计规律,充分运用机车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先进的统计手法,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监督,来反映机车运用、检修和材料的消耗等情况,为日常运输生产指挥、段的经营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字依据,所以我在日常的工作别留意和收集统计资料,并且不定期查看机车运用指标及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有较大的波动的,能够及时虚心向其他同事咨询请教,同时也更好的提高和锻炼了自己。

二、挂职工作体会

一年的挂职锻炼中,我本着“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的指导思想,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认真工作,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使本人在思想素质,工作水平有质的提高。

篇4

二、工作表现

(一)珍惜挂职机会

珍惜和抓住机遇,转变好工作角色。能从比较落后的苏北去比较先进的苏南挂职工作,自己深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认真学习锻炼,切莫辜负了组织的期望。融入新环境,自己甘当小学生,不耻下问,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习锻炼。正确处理学习锻炼与联系派出单位工作的关系,努力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安心、静心、专心工作学习。做到工作、学习上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上低标准、艰苦朴素。并较快地适应和完成了三个转变,即工作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转变和生活环境的转变。利用在半年时间,通过学习和吸收公司的先进经验,切实转变了自己的工作观念,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增强了自己的素质能力。

(二)勤奋学习苏南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一是认真学习苏南人先进的发展理念。苏南的发展实践明白无误的地告诉我们:观念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人,而人的关键就在思维方式、思维理念。苏南人坚信: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先行一步,行动就能早到一步。可以说,苏南供电发展中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勇立潮头、大胆创新的结晶。善于用市场经济手段去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求得新发展,特别是在市场取向的改革等方面毫不迟疑和彷徨,所以发展战略转轨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二是认真学习苏南人奋发的精神状态。苏南人创业成功的根本动力是精神。苏南人奋发向上、永不满足、发展进取的精神动力。苏南供电人牢固树立起率先发展的精神,始终坚持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三是学习苏南人务实的工作作风。苏南人的埋头苦干、务实落实的作风,突出体现在讲实情、讲实务和讲实绩上。不论主客观因素,不讲具体过程。不做表面文章,只重求真务实。

(三)谦虚谨慎处世

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虚心学习,提高素质。自己能够虚心向苏南同行学习,不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同志,只要是不懂的事情就会向他们请教,使自己进一步丰富了基层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严于律已,树立良好形象。挂职期间,自己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崇尚实干;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深入企业、班组调研,在“一线”解决问题,以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明确工作位置

这次挂职锻炼,自己更明确了如何做好副职,如何对正职负责任:那就是自觉尊重和服从正职,维护正职的尊严,对自己分管范围内的事情,要敢抓敢干,独立负责,做到服从不盲从,请示不依赖,为正职当好参谋。还要处理好与部属的关系:对所布置的工作,要经常向分管部门了解进展情况,加强督查。对部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出面协调解决,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必要时,直接带领部属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五)团结和谐共进

能同苏南同行们一起零距离的工作、学习,自己能融合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对自己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缘分。一起零距离的工作、学习,得到大家的关心、帮助、支持,能融合在一个温馨、和谐、团结、奋进的环境中工作,能够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多记、多写、多学习、多总结。为了把“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全部带回去,取到真经,自己注意以人为本,团结同志,关心同志,爱护同志,使自己和同志们永远在一个结和谐氛围里工作。

三、挂职锻炼的主要收获

(一)拓展了业务思维和视野空间

我挂职锻炼的工作范围可以说涵盖了供电公司所有业务。这些丰富的工作和活动内容,使我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充分体会到部门内及相关协作部门讲团结、讲协作,努力办成事的全局观念。也领略了兄弟单位领导干部锐意进取、务实高效、想尽办学完成任务的行为理念、讲原则、重感情,高标准、严要求,团结和谐、严爱结合带队伍的团队理念。

(二)更加理解了供电服务的意蕴

通过在供电这一段的工作,对于服务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供电管理中,服务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服务,浅移默化中践行了苏南供电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服务,由理论养成变为行业养成;通过服务,凸现企业的存在价值;而服务同其他有形产品一样,也强调产品要能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既有特殊性又有标准性的服务对我们苏北供电以后的改革发展以许多有益启迪。

(三)增强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供电公司领导工作,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全面的素质,包括调研决策以及发动、组织、沟通、协调、政策掌握等能力,更内在的,还有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自我反省能力。而形成这些能力的根本途径有两个,一是组织培养,如这次的挂职锻炼;二是自我养成。因此,自己能努力利用这样有利的挂职机会,全面提高自己。通过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各项工作,通过主动思考、虚心学习和勤于实践,我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基本素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四)获得了真诚深厚的工作友谊

挂职期间,供电的领导及各个基层单位的领导给予了我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帮助,分管领导及部门领导等领导更是随时过问,以他们亦师亦友的态度真诚指点,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锻炼机会。从我自身讲,也能以自家人的身份融入这个集体,特别是能积极参与部门的集体活动、业余生活,深深被大家身上的那种活力和热情所感染。我想,真诚的交流必能促成大家的精诚合作,谦虚坦荡的胸怀也必能赢得真正的友谊。在这种信念下,我与大家共事交往,把工作和生活的话题变成纽带,与大家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和谐共处,努力工作,认真扮演了共建单位的使者角色,也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真诚友谊。

篇5

1.指导思想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依据,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贯彻 “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在专业理论技术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设想,以电工技能人才需求为基础,制订本专业培养方案。首先,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派出专业教师到工业园区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岗位的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校内实训以课题为主,根据课题内容进行专业基础课安排,进行模块化教学。第二学年结束教学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第三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3.专业就业岗位及培养目标

通过毕业生的去向以及企业调研,维修电工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机电行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故障检测、安装调试、制造检验、使用维护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其就业岗位及能力要求如下:一是在电气制造企业可从事的岗位有电气设备制造工艺的编制、制造施工及质量管理。岗位能力要求为电气设备的制造、组装及质检能力,设备安装及施工能力。二是在设备维修部,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检修。其岗位能力要求为维修电工基本操作能力等等。

4.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的现实,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与技能鉴定考证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岗位技能三个模块,将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二、维修电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师资队伍建设

该专业的教师应由学校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去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训指导,通过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年轻教师。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再去带实训教学,然后再去任专业课教师。

2.教学实施过程

推行示范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

推行项目教学法,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校推行的示范课程建设,组织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校本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除设置“电工学”、“电工基础”、“电力拖动”、“电工仪表”等电工基础课程外,按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取得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将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引入先进的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依据岗位工作流程和职业技能标准,将课程特别是实训课的教学内容按项目进行,把电气设备检修和操作规程引入到教学中,按岗位工作流程设置总项目和分项目。采用典型任务驱动方式,制订项目运行标准。在电气设备检修中应该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电气图原理、电工基础知识、电工电子仪表使用、电气系统故障检修方法等等。

3.运行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制订《教师工作规范》《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教务处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严格进行常规教学检查、组织班级抽考等方式,严控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教务处协同专业系,成立“维修电工专业教学督导小组”,负责对教师的理论教学、实训、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全方面的总结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篇6

精细化管理我们推进设备状态管理重要手段年初车间在“自我否定、反复讨论、重点分析”基础上确定设备阶段性管理目标并根据前几年管理实绩设定区域设备管理指标分解到每位责任点检各层管理人员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知晓指标、确保达标”在具体工作上以“计划、监控、分析和改进”为闭环链坚持做到“制订预审目标预定绩效预评、重点预议、缺陷预知”设备管理工作方法激励全体员工参与车间各项工作过程管理受到了良好效果前5个月车间设备管理指标全部达标其中A类指标占总数66%;混铁车连续5个月达到零故障;机车1~5月份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59%其中2、4月达到零故障;框架车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6.5%有效保证了设备运行状态持续稳定

2、深化操检合一拓展点检管理纵深发展

为了提高操作人员操作和保养技能今年我们将培训重点转移到提高操作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一般设备故障能力上来促进全员设备管理根据现场设备区域管理特点和重点推进项目我们对铁路站和汽车大队共制定了27项“操检合一”培训计划落实了培训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注重对操作人员操作和保养技能上培训把培训重点转移到提高操作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一般设备故障能力上来;深化对操作人员岗中辅导尤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在设备上运用在消耗技术上作文章培养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个多月以来我们分别对运行方进行了17项次培训共培训410人次操作人员对设备机构、性能、原理有了进一步了解和熟悉设备日常点检质量有了一定提高

随着设备精细化管理和“操检合一”不断深入车间实施了“取消汽车大队常日班专业点检员”设备操检创新管理项目上半年车间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常日班罐车设备专业点检工作移交”推进协调会议制订了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了与汽车大队各自职责、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组织了四次移交工作专门培训目前设备专业点检计划、实施与登录日常点检质量检查与常见故障处理等已移交汽车大队实施;设备定修计划制订、实施、过程控制与竣工验收等现正在移交之中;罐车外协检修安全和费用结算等管理正在组织培训下一步将进行备件、材料和点检综合管理等流程培训与移交计划10月底之前全部结束

点检工作“移交”试点为真正提升专业点检员设备管理层次实现点检工作重点升华打下了扎实基础

为了落实公司TPM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状态持续稳定保证运输生产顺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分清设备管理方与操作方管理责任在双方充分协商前提下车间于3月份同汽车大队、铁路站签定了《全员设备管理(TPM)分工协议》分工协议细化了设备日常点检项目规范了操作方自检自修内容突出了设备防火检点促进全员设备管理上台阶

3、全面落实找差确保区域设备精良运行

为进一步深化车间基础管理和实现年度管理目标不断寻找工作、管理上差错和问题杜绝管理缺陷、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设备精良运行目标车间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员工“找差管理办法”并扎实开展了“找差纠违曝光月”活动

我们主要从查找自身在认识上差距和在制度执行、点检、标准化作业等工作上差错和管理、设备上缺陷与问题;查找运行方在设备操作、日常点检、自检自修、维护等方面问题或差错纠正设备操作人员不标准操作、不标准点检维护行为和习惯;查找检修方在检修计划执行、检修过程控制、检修质量等方面问题或差错纠正设备检修人员不规范检修而造成质量等问题入手以查找自身缺陷为主采用自查、互查相结合集体和单人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查实问题专门汇总归类:属于内部差错立即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并填写“找差记录表”后上报;属于相关方问题以联络单形式通报相关部门并实施跟踪、检查与评估来进一步消除管理和工作上漏洞做到检查、落实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设备管理综合能力搭建“找差管理”平台三个多月以来全体员工共查找自身和内部各类缺陷共96项相关方问题共79项有力促进员工素质提升揭示了习以为常缺陷减少了工作与管理差错与失误

4、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员工岗位创新水平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部“深入开展向孔利明同志学习活动”决定车间制订了“学习身边劳模”行动计划主要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充满激情、持续改进、培养骨干”为主线;以“头脑风暴法、逆向思维法、自我否决法、对策列表法、精益推进法”为行动方式;以“走访用户、畅谈创新、强强交流、阶段汇总、阶梯探索、信息共享”为手段以创建“互动学习氛围”为平台扎实开展了“岗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强化车间两个技术登高小组技术辐射效应车间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为了充分挖掘职工创新意识和能力车间推出“个人登高行动计划”全体员工在查找自己工作与管理上最主要薄弱环节基础上确定个人登高目标车间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对个人登高计划实施进行跟踪与评价

科技推进车间管理创新又一重点年初车间就制订了科技推进计划层层分解指标落实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实施了“周周有推进内容月月有推进小结季季有绩效评价”推进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综合点检徐进发明了“一种注销式联轴器拆卸专用工具”专利

杜绝了注销式联轴器拆装过程中易将零部件损坏不良后果同时提高工效6倍以上综合点检王祥龙总结“80t机车液力变速机离合器内齿套根部结构改进”技术秘密延长使用寿命2年以上故障下降了80%综合点检钱展总结“全自动气制动系统失压制动保护装置”技术秘密保证了车辆行驶安全综合点检施卫谷总结“日野车离合器分离杠杆间隙简易调整法”技术秘密避免了因离合器间隙调整不当而引起重复拆卸变速箱情况发生提高工效3倍

到目前为止车间3个科研项目正在评审中另有一个正在结题中;已完成技术秘密3项另2项正在申报中;获得专利2项另外3项正在申报之中;合理化建议、科研项目等创效益427万已完成年度计划70%

5、推行单车核算确保设备维修成本精度

确保设备成本精度车间设备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2004年全面推进单车成本核算重要一年车间在推行单车成本试点基础上运用运管机信息系统着手进行数据分析和效果检查特别在常规外协检修方面运用“预算在前修中监控修后确认竣工评价”等手段确保费用结算无差错并控制在标准范围内1-5月成本长效评价指数评价为0.9935费用精度评价99.27%实现了车间维修费用控制阶段性目标

6.“十五”规划项目有条不紊落实推进

根据部项目管理安排车间专门指定一名技术较高、现场较熟悉、协同能力较强同志负责“十五”规划项目联络工作又明确了各分项责任人制订相关管理职责推行项目责任制为现场提供专业技术支撑车间每周对相关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跟踪与确认涉及配合项目也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到目前为止先后完成了“2BF易地大修铁路工程设施”中T5、T6叉渡线接入及铁路桥施工等项目铁7线施工也完成了80%;完成了“4座高炉运行期间铁水运输生产准备大纲”中铁路总置图、设备投入平衡与验收、应急保驾措施等编制;以及“3BF铁路控制系统改造”初步设计总设备参数、车上转换装置评标与设计审查等工作有力地支撑了部“十五”规划项目节点推进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1、年初发生了两起设备火灾管理责任事故

火灾事故发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思路上、认识上存在着偏

差和设备管理上缺陷与不足我们根据部“车辆防火专项整治”要求专门成立设备防火整治小组对所有设备电气、线路、电源、保险装置、液压系统、发动机隔热装置等进行了全面整治在制度上不断完善管理上强化责任标准上给予规范技术上达到精细主要做法:①修订和细化运行与设备双方分工协议及管理责任流程分别制订7大类运行与检修方车辆防火标准以达到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目②完善“对生产方工作失误考核细则”将防火内容纳入考核细则范畴以强化点检为核心设备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点检失误考核深度与力度③修订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把检修质量过程控制与竣工检验、检修制度齐全与规范作为对检修方检修质量评价主要依据④规定了点检员设备防火管理主要责任者并落实检查内容和要求同时把防火工作绩效纳入员工业绩考核范畴

通过二个月反思和整改员工在思想、能力、制度和标准上经过了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洗礼”点检员对现场设备管理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运行方和检修方对设备防火专项管理意识有了进一步加深确保了设备安全顺行

2、一季度“6σ”项目推进进展不快

黑带“减少24~30吨倾翻车故障次数”和绿带“提高线路几何形态稳定性”项目确立后车间立即成立项目领导和工作小组进行了现场项目全面起动和现场调查工作召开了8次精益运行推进会目前“减少24~30吨倾翻车故障次数”和“提高线路几何形态稳定性”都已处于M(测量)阶段但与去年同期及兄弟单位相比我们存在一定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①由于项目前期对现场取证、调查有脱节现象造成数据积累不准确要重新来回进行数据采集降低了效率影响了项目进度②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组员对6σ数据采集思路理解不透造成数据收集不充分、不细致③“提高线路几何状态”绿带项目在对M阶段数据分析时发现D阶段目标不合理小组再一次进行讨论重新确定了D阶段目标下一步重新调整采集计划对项目涉及内容再次分类与统计确保数据链有效

3.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有漏洞

在这次质量贯标审核过程中发现拆车站环境因素识别有漏项主要原因拆车站环境因素控制还沿用原来制订措施车间未对该区域环境因素进行单独识别造成拆车站部分环境因素没有规范性受控

针对问题车间举一反三对其质量贯标文件和要求也进行了完善尤其对拆车过程中危险因素与环境因素控制切实提高了识别符合性车间及时修订了“拆除站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拆解切割报废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拆车站人员岗位安全规程”等三个文件并对拆车站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进行了重新识别共识别出新危险源6项环境因素9项同时制订了相应控制措施

在对拆车站贯标体系自查同时车间以作业区为单位组织辨识作业生产活动中所具有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共新增危险源43个全面实施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有效控制和管理以确保点检作业安全与环境无污染

三、下半年确保年度管理目标完成措施

1、进一步加强点检作业安全管理尤其牢牢抓住外协检修

作业中安全交底、过程监控与竣工验收评价等环节在组织点检技术管理人员再一次学习贯标文件同时组织外协检修相关方(常年检修合同方)学习股份公司、运输部及车间安环管理文件并落实责任人做好记录

2、进一步吸取“1.12”和“1.21”两起设备火灾管理责任事故教训巩固前阶段设备防火整治成果不断查找设备上安环隐患、强化对操作方日常点检质量检查、加强对检修方检修质量过程控制和竣工质量验收确保设备在安全状态下运行车间把每月12日确定为车间“质量分析日”着重寻找点检、检修等管理中质量簿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提高质量、精细化管理意识与绩效;把每月21日定为“安全反思日”其主要内容为:①查找前一个月设备管理过程中安环缺陷;②查实贯标文件执行过程规范性、及时性、持续性和有效性;③检查操作、检修方标准化操作与检修执行情况;④考查员工对岗位涉及管理制度知晓度⑤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下现场进行综合检查确保管辖设备运行安全

3、强化六个西格玛精益运行项目推进小组工作力度激发团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潜力组织项目小组人员对流程再学习、再培训、再指导和再提高熟悉相关工具和技术运用;阶段性地提高团队现场调查、数据采集、潜在因素识别、衡量分析、改进控制、测量和质量工具运用、统计与评估等环节能力持续性地提高虚拟团队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拓展精益管理意识和理念内涵延伸和辐射解决现场技术问题能力每月一次对两个项目进行阶段小结密切跟踪兄弟单位推进进度吸取人经验教训把先进方法和手段运用到我们项目中去来确保我们“6σ”项目有效推进并有新突破

4、不断深化操检合一设备管理指标再上台阶注重对操作人员在设备操作能力培养和解决一些常见、简单、易处理设备小故障能力把一些日常点检内容与点检倾向管理项目区分开来实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目标超越”设备管理制度开展对标活动在关注设备管理技术指标同时更要关注设备投入效率以及它所发挥技术“能量”把点检管理效果评价同设备生产实绩结合起来把点检业绩同设备有效投入绩效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设备全员管理局面

5、关注设备生产指标切实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率高低取决于制度完善、能力提高、信念提升提高管理效率车间下阶段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一要转变观念从运输部乃至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在关注设备技术状态指标同时还要关注设备运输生产性指标把管辖设备运输效率与效能同岗位管理绩效联系起来把管辖设备生产实绩同个人业绩考评结合起来;二要转变做法从过去单纯分析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实绩向同时分析管辖设备生产效率、效益上面转变通过强化效率教育和过程监督实施阶段性效率与绩效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找到管理效率与效益最佳平衡点;三要提升理念为操作方提供良好运输设备来完成生产任务我们“服务”切实把握好设备技术状态让设备操作人员放心操作设备;四要合理定位“设备第一”思想体现在服务与服从基础上通过强化效率教育和过程监督实施阶段性效率与绩效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找到管理效率与效益最佳平衡点五要满意服务“设备第一”思想体现在服务与服从基础上为操作方提供良好运输设备来完成生产任务我们“服务”切实把握好设备技术状态让设备操作人员放心操作设备针对70T、60T框架车设备运输效率低下现象我们将会同设管室和汽车大队进行专题研究一方面在扩大72T框架车作业范围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与设管室研究和探讨提高设备使用经济性与可靠性;根据60T索埃勒车改造计划要充分作好现场调查合理分析在用车使用稳定性和技术可靠性提出所需功能和技术鼎力配合做好第一台德国改造车

我们将牢牢抓住管理人员管理效率这根弦以管理实绩提升和超越作为管理者创新评价关键内容

6、人才陆运车间跨越式发展基石车间根据人力资源发展

规划将采用“重点岗位、重要对象、重视考察”方法进行挂职兼岗锻炼让年轻大学生早日岗位成才、担当重任、挑起重担同时把人才培养同职工职业生涯结合起来让青年人才学有方向、干有信心和做有目标以“互结对子、拜师学技”活动方式形成“年轻人向老师傅学技术老师傅学年轻人新思维”互动学习氛围实现优势互补使团队永葆青春和活力

篇7

精细化管理是我们推进设备状态管理的重要手段。年初车间在“自我否定、反复讨论、重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设备阶段性管理目标。并根据前几年的管理实绩,设定区域设备管理指标,分解到每位责任点检,各层管理人员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知晓指标、确保达标”。在具体工作上,以“计划、监控、分析和改进”为闭环链,坚持做到“制订预审,目标预定,绩效预评、重点预议、缺陷预知”的设备管理工作方法,激励全体员工参与车间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受到了良好效果。前5个月,车间设备管理指标全部达标,其中A类指标占总数的66%;混铁车连续5个月达到零故障;机车1~5月份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59%,其中2、4月达到零故障;框架车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6.5%。有效保证了设备运行状态持续稳定。 2、深化操检合一,拓展点检管理纵深发展

为了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和保养技能,今年我们将培训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操作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一般设备故障的能力上来,促进全员设备管理。根据现场设备区域管理的特点和重点推进的项目,我们对铁路站和汽车大队共制定了27项“操检合一”培训计划,落实了培训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注重对操作人员的操作和保养技能上的培训,把培训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操作人员正确判断和处理一般设备故障的能力上来;深化对操作人员的岗中辅导,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在设备上的运用,在消耗技术上作文章,培养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个多月以来,我们分别对运行方进行了17项次培训,共培训410人次,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机构、性能、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设备日常点检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随着设备精细化管理和“操检合一”的不断深入,车间实施了“取消汽车大队常日班专业点检员”的设备操检创新管理项目。上半年,车间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常日班罐车设备专业点检工作移交”推进协调会议,制订了推进工作计划,明确了与汽车大队的各自职责、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组织了四次移交工作专门培训。目前,设备专业点检计划、实施与登录,日常点检质量检查与常见故障处理等,已移交汽车大队实施;设备定修计划制订、实施、过程控制与竣工验收等现正在移交之中;罐车外协检修安全和费用结算等管理正在组织培训。下一步,将进行备件、材料和点检综合管理等流程培训与移交,计划10月底之前全部结束。

点检工作“移交”试点,为真正提升专业点检员的设备管理层次,实现点检工作重点升华打下了扎实基础。

为了落实公司TPM全员生产维修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状态持续稳定,保证运输生产顺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分清设备管理方与操作方的管理责任。在双方充分协商的前提下,车间于3月份同汽车大队、铁路站签定了《全员设备管理(TPM)分工协议》,分工协议细化了设备日常点检的项目,规范了操作方自检自修的内容,突出了设备防火检查的重点,促进全员设备管理上台阶。

3、全面落实找差,确保区域设备精良运行

为进一步深化车间基础管理和实现年度管理目标,不断寻找工作、管理上的差错和问题,杜绝管理缺陷、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设备精良运行目标。车间在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员工“找差管理办法”,并扎实开展了“找差纠违曝光月”活动。

我们主要从查找自身在认识上的差距和在制度执行、点检、标准化作业等工作上的差错和管理、设备上的缺陷与问题;查找运行方在设备操作、日常点检、自检自修、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或差错,纠正设备操作人员不标准操作、不标准点检维护的行为和习惯;查找检修方在检修计划执行、检修过程控制、检修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或差错,纠正设备检修人员不规范检修而造成的质量等问题入手。以查找自身缺陷为主,采用自查、互查相结合,集体和单人检查相结合等方式。对查实的问题专门汇总归类:属于内部差错,立即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与时间节点,并填写“找差记录表”后上报;属于相关方的问题,以联络单的形式通报相关部门,并实施跟踪、检查与评估。来进一步消除管理和工作上的漏洞,做到检查、落实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设备管理综合能力。搭建“找差管理”平台三个多月以来,全体员工共查找自身和内部各类缺陷共96项,相关方问题共79项,有力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揭示了习以为常的缺陷,减少了工作与管理差错与失误。

4、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员工岗位创新水平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部“深入开展向孔利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车间制订了“学习身边劳模”行动计划,主要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充满激情、持续改进、培养骨干”为主线;以“头脑风暴法、逆向思维法、自我否决法、对策列表法、精益推进法”为行动方式;以“走访用户、畅谈创新、强强交流、阶段汇总、阶梯探索、信息共享”为手段,以创建“互动学习氛围”为平台,扎实开展了“岗位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强化车间两个技术登高小组的技术辐射效应,车间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为了充分挖掘职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车间推出“个人登高行动计划”。全体员工在查找自己工作与管理上最主要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登高目标,车间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对个人登高计划的实施,进行跟踪与评价。

科技推进是车间管理创新的又一重点。年初,车间就制订了科技推进计划,层层分解指标,落实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实施了“周周有推进内容,月月有推进小结,季季有绩效评价”的推进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综合点检徐进发明了“一种注销式联轴器拆卸专用工具”专利,

杜绝了注销式联轴器拆装过程中易将零部件损坏的不良后果,同时提高工效6倍以上。综合点检王祥龙总结的“80t机车液力变速机离合器内齿套根部结构改进”技术秘密,延长使用寿命2年以上,故障下降了80%。综合点检钱展总结的“全自动气制动系统失压制动保护装置”技术秘密,保证了车辆行驶安全。综合点检施卫谷总结的“日野车离合器分离杠杆间隙简易调整法”技术秘密,避免了因离合器间隙调整不当而引起的重复拆卸变速箱情况的发生,提高工效3倍。

到目前为止,车间3个科研项目正在评审中,另有一个正在结题中;已完成技术秘密3项,另2项正在申报中;获得专利2项,另外3项正在申报之中;合理化建议、科研项目等创效益427万,已完成年度计划的70%。

5、推行单车核算,确保设备维修成本精度

确保设备成本精度,是车间设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2004年是全面推进单车成本核算的重要一年,车间在推行单车成本试点的基础上,运用运管机信息系统,着手进行数据分析和效果检查,特别在常规外协检修方面,运用“预算在前,修中监控,修后确认,竣工评价”等手段,确保费用结算无差错,并控制在标准范围内。1-5月成本长效评价指数评价为0.9935,费用精度评价99.27%,实现了车间维修费用控制的阶段性目标。

6.“十五”规划项目,有条不紊落实推进

根据部项目管理安排,车间专门指定一名技术较高、现场较熟悉、协同能力较强的同志负责“十五”规划项目的联络工作,又明确了各分项的责任人,制订相关的管理职责,推行项目责任制,为现场提供专业技术支撑。车间每周对相关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跟踪与确认,涉及配合项目的也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到目前为止,先后完成了“2BF易地大修铁路工程设施”中T5、T6叉渡线接入及铁路桥施工等项目,铁7线施工也完成了80%;完成了“4座高炉运行期间铁水运输生产准备大纲”中的铁路总置图、设备投入平衡与验收、应急保驾措施等的编制;以及“3BF铁路控制系统改造”初步设计总的设备参数、车上转换装置的评标与设计审查等工作。有力地支撑了部“十五”规划项目的节点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年初发生了两起设备火灾管理责任事故

火灾事故的发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思路上、认识上存在着偏

差和设备管理上的缺陷与不足。我们根据部“车辆防火专项整治”的要求,专门成立设备防火整治小组,对所有设备的电气、线路、电源、保险装置、液压系统、发动机隔热装置等进行了全面整治。在制度上不断完善,管理上强化责任,标准上给予规范,技术上达到精细。主要做法:①修订和细化运行与设备双方分工协议及管理责任流程,分别制订7大类运行与检修方车辆防火标准,以达到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的目的。②完善“对生产方工作失误考核细则”,将防火内容纳入考核细则范畴,以强化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点检失误考核深度与力度。③修订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把检修质量过程控制与竣工检验、检修制度的齐全与规范作为对检修方的检修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④规定了点检员是设备防火管理的主要责任者,并落实检查的内容和要求,同时,把防火工作的绩效纳入员工的业绩考核范畴。

通过二个月的反思和整改,员工在思想、能力、制度和标准上经过了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洗礼”。点检员对现场设备的管理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运行方和检修方对设备的防火专项管理意识有了进一步加深,确保了设备安全顺行。

2、一季度“6σ”项目推进进展不快

黑带“减少24~30吨倾翻车故障次数”和绿带“提高线路几何形态的稳定性”项目确立后,车间立即成立项目领导和工作小组,进行了现场项目的全面起动和现场调查工作,召开了8次精益运行推进会。目前“减少24~30吨倾翻车故障次数”和“提高线路几何形态的稳定性”都已处于M(测量)阶段。但是与去年同期及兄弟单位相比,我们存在一定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①由于项目前期对现场的取证、调查有脱节现象,造成数据积累不准确,要重新来回进行数据采集,降低了效率,影响了项目进度。②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组员对6σ数据采集的思路理解不透,造成数据收集不充分、不细致。③“提高线路几何状态”绿带项目,在对M阶段数据分析时发现,D阶段目标不合理,小组再一次进行讨论,重新确定了D阶段的目标。下一步重新调整采集计划,对项目涉及的内容再次分类与统计,确保数据链有效。

3.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有漏洞

在这次质量贯标审核过程中,发现拆车站环境因素识别有漏项。主要原因是拆车站环境因素控制还是沿用原来制订的措施,车间未对该区域环境因素进行单独识别,造成拆车站部分环境因素没有规范性受控。

针对问题,车间举一反三,对其他质量贯标文件和要求也进行了完善,尤其是对拆车过程中危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控制,切实提高了识别符合性。车间及时修订了“拆除站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拆解切割报废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拆车站人员岗位安全规程”等三个文件,并对拆车站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进行了重新识别,共识别出新的危险源6项,环境因素9项,同时制订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对拆车站贯标体系自查的同时,车间以作业区为单位组织辨识作业生产活动中所具有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共新增危险源43个,全面实施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以确保点检作业安全与环境无污染。

三、下半年确保年度管理目标完成措施

1、进一步加强点检作业的安全管理,尤其是牢牢抓住外协检修

作业中的安全交底、过程监控与竣工验收评价等环节。在组织点检技术管理人员再一次学习贯标文件的同时,组织外协检修相关方(常年检修合同方)学习股份公司、运输部及车间安环管理文件,并落实责任人,做好记录。

2、进一步吸取“1.12”和“1.21”两起设备火灾管理责任事故的教训,巩固前阶段设备防火整治的成果,不断查找设备上的安环隐患、强化对操作方的日常点检质量的检查、加强对检修方检修质量的过程控制和竣工质量验收,确保设备在安全的状态下运行。车间把每月12日确定为车间“质量分析日”,着重寻找点检、检修等管理中的质量簿弱环节,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提高质量、精细化管理意识与绩效;把每月21日定为“安全反思日”,其主要内容为:①查找前一个月设备管理过程中的安环缺陷;②查实贯标文件执行过程的规范性、及时性、持续性和有效性;③检查操作、检修方标准化操作与检修执行情况;④考查员工对岗位涉及管理制度的知晓度。⑤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下现场进行综合检查,确保管辖设备运行安全。

3、强化六个西格玛精益运行项目推进小组的工作力度,激发团队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组织项目小组人员对流程的再学习、再培训、再指导和再提高,熟悉相关工具和技术的运用;阶段性地提高团队的现场调查、数据采集、潜在因素的识别、衡量分析、改进控制、测量和质量工具运用、统计与评估等环节的能力,持续性地提高虚拟团队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拓展精益管理意识和理念的内涵,延伸和辐射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每月一次对两个项目进行阶段小结,密切跟踪兄弟单位的推进进度,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把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到我们的项目中去,来确保我们“6σ”项目的有效推进,并有新的突破。

4、不断深化操检合一,设备管理指标再上台阶。注重对操作人员在设备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解决一些常见的、简单的、易处理的设备小故障的能力。把一些日常点检内容与点检倾向管理的项目区分开来,实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目标超越”的设备管理制度。开展对标活动,在关注设备管理技术指标的同时,更要关注设备投入的效率以及它所发挥的技术“能量”,把点检管理效果评价同设备生产实绩结合起来,把点检业绩同设备的有效投入的绩效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设备全员管理局面。

5、关注设备生产指标,切实提高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制度的完善、能力的提高、信念的提升。提高管理效率是车间下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一要转变观念,从运输部乃至公司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关注设备技术状态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设备运输生产性指标,把管辖设备的运输效率与效能同岗位管理绩效联系起来,把管辖设备的生产实绩同个人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二要转变做法,从过去单纯分析设备技术状态管理实绩,向同时分析管辖设备生产效率、效益上面转变。通过强化效率教育和过程监督,实施阶段性的效率与绩效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找到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三要提升理念,为操作方提供良好的运输设备,来完成生产任务,是我们的“服务”。切实把握好设备技术状态,让设备操作人员放心操作设备;四要合理定位,“设备第一”思想体现在服务与服从的基础上。通过强化效率教育和过程监督,实施阶段性的效率与绩效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找到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五要满意服务,“设备第一”思想体现在服务与服从的基础上。为操作方提供良好的运输设备,来完成生产任务,是我们的“服务”。切实把握好设备技术状态,让设备操作人员放心操作设备。针对70T、60T框架车设备运输效率低下的现象,我们将会同设管室和汽车大队进行专题研究,一方面在扩大72T框架车作业范围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与设管室研究和探讨,提高设备使用经济性与可靠性;根据60T索埃勒车改造计划,要充分作好现场调查,合理分析在用车的使用稳定性和技术的可靠性,提出所需功能和技术,鼎力配合做好第一台德国改造车。

我们将牢牢抓住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这根弦,以管理实绩的提升和超越作为管理者创新评价的关键内容。

6、人才是**车间跨越式发展的基石。

车间根据人力资源发展的规划,将采用“重点岗位、重要对象、重视考察”的方法,进行挂职兼岗锻炼,让年轻的大学生早日岗位成才、担当重任、挑起重担。同时把人才培养同职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让青年人才学有方向、干有信心和做有目标。以“互结对子、拜师学技”的活动方式,形成“年轻人向老师傅学技术,老师傅学年轻人的新思维”的互动学习氛围,实现优势互补,使团队永葆青春和活力。

篇8

(1)先内后外的原则。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首先应面向企业内部,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岗人员或按用人单位需求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促进人员流动,但同时还应考虑企业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新技术、高技能,对外引入人才,缓解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需矛盾。当企业内部对超员或缺员无法解决时,才应向上一级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提交人员供给或需求信息。

(2)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作为“中介”机构,必须使人力资源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平等,一视同仁,“中介”活动须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人员信息、活动程序等应公开,活动结果要公示,人力资源供需双方获得的信息和机会应均等。

(3)层级管理的原则。企业内部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及相关实施机构在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中应承担各自责任,明确界定各自工作的主要范围及承担的具体职能、履行的权利与义务,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履行市场运行程序。

(4)能力素质限制原则。对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要素要事先作为界定或限制,纳入人力资源信息库的人员均须经过能力素质评测,方可进行交流(员工本人及需求单位、供给单位三方均同意交流的除外)。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员流动可采取的方式

(1)岗位竞聘。着力解决管理与技术岗位人才配置等问题。凡基层单位班组长、本部部门管理专责,原则上均以岗位竞聘方式,择优录取。试用期满,合格者办理工作调动手续;不合格者退回原单位。

(2)挂职(挂岗)锻炼。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等问题。挂职(挂岗)锻炼期限可根据企业实际界定为6个月至2年。

(3)劳务协作方式。着力解决基建施工、设备检修等超缺员问题。劳务协作期限以工作任务为期限,一般建议不超过1年。

(4)临时借用。着力解决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的临时用工需求。借用期限以工作任务为期限,一般为1个月至12个月。

(5)人才帮扶。着力解决艰苦地区、生产一线、县供电公司、集体企业等的用工需求以及技术力量短缺等问题。

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应建立的两个方向的流程

面向上一级企业人力资源市场

面向上一级企业人力资源市场的流程见图1。以上一级企业规定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程序为主,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人员需符合相应的能力素质、年龄、身体、形体等限制条件。

第一,每季度末开展定员测算及人力资源诊断分析,经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向上一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交相关岗位、人员的需求及供给信息。

第二,待上一级企业人资部审批通过后,通过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平台信息。

第三,接到上一级企业需求信息后,按照需求信息给相关专业单位下达供给计划,统计汇总和反馈相关人员意愿。接到上一级企业的供给信息后,按照相关专业的需求计划,进行合理调配。

第四,按照相关供需业务配置情况,将交流方案报至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向上一级企业人力资源部反馈信息,经审批通过后,办理相关员工调配手续。

第五,每半年分别总结分析市场配置经验、不足及配置方式的可行性、适应性,适时调整配置方式,优化市场运行规则,以确保市场有效、有序运行。

面向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面向本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流程见图2。

第一,每季度末由人力资源部开展各业务定员测算及人力资源诊断分析。

第二,每季度各单位(部门)按照的各业务定员、定编、定岗情况,将本单位(部门)人力资源需求岗位(需注明配置方式)报人力资源部审核。

第三,人力资源部将需求岗位信息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领导小组审批,审批通过后对需求岗位参考相关岗位说明书和工作标准限定岗位需求条件(主要对年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及身体条件作出限定),并在人力资源供需平台上需求信息。

第四,供给途径:一是根据各业务配置情况和需求信息,向业务超员单位下达供给计划。二是员工本人提出申请,经员工所在单位(部门)、人力资源部、需求单位(部门)三方同意后,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领导小组审批。

第五,供给单位接到供给计划后,报送供给人员名单(供给人员须符合岗位需求限定的条件),开展供给人员能力测评。

第六,人力资源部对供给人员进行信息审核,经内部人力资源市场领导小组审批通过后,对符合要求的人员,办理相关员工调配手续;对不符合需求单位条件要求的人员,安排转岗培训(转岗培训期间本人配置仍然为原岗位、相关薪酬待遇不变),经考核通过后,办理相关员工调配手续。

第七,每半年分别总结分析市场配置经验、不足及配置方式的可行性、适应性,适时调整配置方式,优化市场运行规则,以确保市场有效、有序运行。

建立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绩效考核与控制体系

监控考核体系

将超员、缺员单位年度人员供给、吸纳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超员单位应严格落实下达的人员分流和优化配置计划。缺员单位应优先在盘活人力资源存量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市场吸纳、引进超员单位各类人才。内部市场运行情况与各单位薪酬绩效和用工计划、毕业生计划挂钩。未完成下达的内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计划的单位,薪酬绩效和用工计划予以核减。

搭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平台

应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开发的内部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查询、交流等支撑服务和实时在线监控。本部部门及业务实施机构根据定员和实际配置,梳理超缺员情况及人员需求并在平台上。

建立人力资源供给激励机制

在各单位年度绩效合约当中下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供给完成率指标,对能够按要求、保质保量提供供给人员的单位予以适当奖励,激发供给单位的人员供给积极性。

篇9

(一)创立初期,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公司地处山区,远离城市,属于新建企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生活环境差。创立初期,工作负荷大,劳动强度超出员工心理预期,导致一些员工离职。为了解决岗位缺员现状,公司一方面提升现有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岗位业务知识。另一方面招聘系统内外业务精英和专业对口大学生进行人员补充。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充,基建转运营后工作面的拓展,这些历史性任务要求公司能留住人才,让员工在企业扎根,共谋发展。

(二)传统培训模式对员工整体素质提升收效甚微

传统培训模式以面授为主,培训形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管理水平人才的需求,也无法适应转岗后员工急需掌握经营管理知识的现状。因此公司从实际出发,组织拓展训练,利用头脑风暴、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了培训质量,对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丰富的培训形式,使传统培训从平面化、单一化向多样化、立体化迈进了一步,员工从培训中得到了启发,拓展了思路,对个人、对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应用

(一)多渠道畅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晋升

公司经营管理人才占员工总数六分之一,如何盘活人才存量,让经营管理人才发挥主力军、指挥棒作用,指导和带领广大员工突破传统观念,顺应新厂新制,创新业绩谋求企业发展,是对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1.实行岗位AB角交叉培训。为提高公司各部门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公司提出“一岗多能”人才培训思想,在一般管理人员以上人员实行AB角管理。AB角实行业务学习互通,在其中一人离岗期间,形成顺利延续,避免了工作任务的延缓。几年来,管理岗位“多面手”人才辈出,在新建企业初期阶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管理课堂深挖潜能。为更好推进“依法治企”工作,公司开辟了以制度宣贯为主线的“互动式”管理课堂,同时建立了管理课堂讲座实施办法。每期邀请公司领导、中层干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亲自授课或点评,引入效果评估机制,兑现奖惩。同时,公司引进“网络移动课堂”,提供了个性化教育平台,满足了不同管理岗位的求知需求。

3.挂职锻炼促进人才晋升。为增强人才综合素质,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才的培养环境,公司推荐党团、计划、财务、工程、前期等中层干部、主管等,赴上级公司参加挂职交流锻炼。通过交流学习,拓宽视野,积累经验,为优秀青年、干部晋升为省公司、集团公司乃至省部级行业内领军人才,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多形式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生产现场专业技术人才断层,一线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动力不足,公司实施了“强化责任、提升技能”战略部署,建立了责任引领、日常跟进、竞赛选才、选树先进“立体式”培训体系,形成多样化、常态化、密集化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创效培训之路。

1.责任引领有的放矢。公司每年年初订立年度教育培训目标,公司主管培训领导与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各项责任与奖惩挂钩。全年教育培训网络各司其职,明确职责与分工,上下联动,按照年度计划进行合理分解,年内监督实施,年底落实奖惩。同时还建立了评先机制,一年一评比,形成了闭环管理,培训工作可控在控,培训效果逐年提升。

2.考培互促强本固基。公司制定了培训考试管理办法,生产部门“一月一考”,职能部室“一季一考”,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总结,分析、改进,督导”的节奏予以跟进,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全力推进,通过考培互促,营造了爱岗精业学习提升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将终身学习的意识植根落地。为方便员工日常培训,公司组织编撰了各岗位试题并收集成库,形成一套贴近工作,有利于员工学习的“宝库”,为今后培训、考试、竞赛、招聘提供了技术基础。

3.拓宽竞赛平台选树精尖人才。为提升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整体能力与水平,公司制定了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成立竞赛机构,建立职工培训室、职工书屋、阅览室、职工创新工作室等。通过技术比武、劳动竞赛、QC等平台,提供展示机会,激励优秀人才实施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建立科技进步奖,劳动竞赛优胜奖、评比劳动模范等,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大力奖励和宣传先进人物和事迹,促进培训平台出人才。建立生产岗位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奖励机制,提高生产技术人员传授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一线人才提供了保障。

4.创新开展多样化培训。紧密结合员工成长需求,切实满足广大员工培训需要,对于管理部室采取“电子培训台帐”记录,生产岗位、班组采取“纸质台帐”记录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检查、评比工作。同时,拓宽培训方式,密织网络化培训,搭建了“培训课堂”、微信平台、技术论坛等信息化培训系统,使培训时间散而不少,易于进行,便于交流。另外,公司职工还参加了网络平台学历教育,外出厂家深造学习,自主联系高校提升学历水平等。培训载体的多样化,网络化,促进员工由“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平稳转变,提升了公司员工整体素质。

(三)多举措加快新员工岗位成才

公司近三年来招聘的新入厂大学生占总人数的60%,这些年纪轻、学历高、干劲足的群体,同时也存在着生产经验缺乏、检修技能弱、应知应会掌握不到位的现状。如何促进新员工尽快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公司点检定修机制,检修维保运行等生产需求,是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础环节。

1.岗前培训促融入。公司引入“DISC人格特质诊断法”,对新员工进行性格分析,为新员工量身打造职业前景模拟规划。编制《新员工入职手册》,组织新员工参加拓展培训、军训,引导他们虚心学习,迈好步入职场第一步。通过岗前培训,助力新员工树立职场规划意识,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2.导师带徒创品牌。公司开创了导师带徒“品牌化”模式,以“遴选-评聘-签约-评价-竞赛”为主要环节,开展青工见习期管理。导师发扬“传、帮、带”作用,为新员工建立培养计划,传授现场工作流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从2013年第一届导师带徒起,三年来已有60多位导师与110多名新员工签订师徒合同。每年举办“金牌师徒大赛”,师徒同场竞技,累计产生了3对金牌师徒和20对优秀师徒,他们已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团队,深受青工瞩目。

3.融情融智留人才。公司每年组织大学生座谈会,邀请公司领导与新员工“面对面”,激励他们立足岗位做贡献,全心全意谋发展。公司改善住宿条件,春节开办“团圆饭”,组织他们参加“青年派对”活动,参加公司文化社团,各项措施的不断跟进,给新员工带来了真情实意的温暖。公司采取“招一带一”双吸收的方式,招收专业对口的“情侣”人才,为他们办理集体户口落户,团购住房,这些举措稳住“鸳鸯人才”,防止了关键岗位人才的流失。

三、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公司近几年培训模式科学延展和深化,培训激励机制的完善和提高,培训管理水平得以持续改进提升,从而激发了员工的培训热情。公司现在职工414人,据近三年数据显示,员工参加培训的人次每年翻一番,人均年培训学时已达133小时,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每年递增2人,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数每年增加6-8人,追求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也在逐年增加。三年内入职的新员工竞聘到管理岗位8人,竞聘到专业技术岗位14人,岗位晋升率近20%。新员工通过岗位磨练和知识的积累,立足岗位成才,促进了人才结构的优化。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司实施的多元化培训模式,促进了公司人才开发与梯队建设,确保员工发展、岗位需求和“人才强企”战略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人才结构的升级。专家型、创新型、科技型人才连年涌现,培养出一批精通管理、业务扎实、创新进取的专业人才,员工整体素质得以优化,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梅燕.中小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现状与策略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2(23)

篇10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后续课程包括了汽车电控技术、汽车网络信息系统等课程。由于越来越多的电控技术、网络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汽车基础电器掌握好坏程度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成为合格汽车修理工,现代汽车上的四大部分基本上都离不开电,同时又与机械部分相辅相成,因此在汽车修理时不可避免的要懂得电气基础,这充分体现出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介绍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一般包含了基础电路、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辅助电器系统等知识章节[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掌握蓄电池、充电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灯光仪表系统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和 常见故障检修; 常握几种典型汽车电器系统的布线及控制原理;具备阅读分析电路图能力。

2 目前《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笔者近些年在高职院校中教授该课程的实际探索,以及参观多所高职院系的教学实训场地。结合学生实际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分析,得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

2.1 实训条件陋

汽修专业实训室在初期建设中,往往存在实训内容不清晰、建设方案不完善、设备采购不合理等诸多问题[3]。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场地小、设备少,甚至个别学校没有实训车辆。直接造成多数学生无法进行实训,严重制约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2.2 过多讲授理论知识

因为教学实训条件的制约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过多的在讲授理论、缺少实践[2]。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汽车基础电器》教材内容主要是分类、结构、原理等理论性知识,讲授时使得学生觉得课堂乏味,也使得学生缺少职业院校的实践训练。

2.3 教师实际经验少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讲课理论性强,实践技能不足[4]。受学校培训条件少、教学任务重以及自身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汽修教师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使得在课堂上只能讲理论,制约着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

3 《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教学探索

3.1 合理建设实训室

在购置设备时,建议购买3台同一型号实训汽车(例如捷达、桑塔纳),3台与实训汽车型号相同的实训台架;6套以上的汽车电路测试灯、万用表、拆装工具;各种保险丝、继电器、灯泡、开关、火花塞、点火线圈若干;发电机、起动机各6台;以及购买已经损坏电器元器件。以上所有设备都为符合实训车辆使用的电器配件,以便更好的合理使用电器件。

在建设《汽车基础电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时,要合理布局:在角落配置工具房。以中心区域做为教学区,学生课桌可以摆设成6个环形小组桌;靠墙的一侧为讲台和投影布区域。实训台架和实训车辆在教学区的三侧摆放。如图1所示。这样使得教学完马上进行实训,实训完后进行总结提升,教学实训交替进行。

实训室管理人员可以由《汽车基础电器》课程教师来兼任。在平行班级课程安排上,建议一个班级课程进行完后再开始下一个班级课程,同时4节课程连上。这样既可以防止实训室混乱,又可以保证故障未排除完时下节课继续进行。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在编写教材时,每个章节都要安排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的任务单;增加基础电器实际案例分析等。学生可分为6个小组,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可分配为3:7,理论章节讲授完,教师可通过设置相关基础电器故障要求各组进行排除。例如在电源系统章节设置蓄电池虚接故障,在灯光系统设置大灯不亮、转向灯右边亮左边不亮、起动机无法启动、车窗升降机无法升降等故障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完成课堂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充实理论知识。

3.3 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院校须支持专业教师多参加相关进修和培训,例如中德诺号师资培训班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支持专业教师到汽修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得专业教师的得到更多是实践工作经验。

4 结束语

通过改革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根据基础电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对汽车电器系统故障进行诊断、检测和维修。通过更多的实车操作,学习故障排除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吕丕华.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

[2]李银英.浅议高职汽修专业汽车电器课程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58-159.

[3]张宪辉.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实训设备的合理化配置研究[J].科技资讯,2015(10):181-182.

[4]张冲,赵亮,宋捷.高职院校汽修专业双导师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4(08):59-61.

篇11

未来的五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步伐,全面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即“三集五大”),这将引发电网格局和功能定位的深刻变化和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重大变革,这一至上而下的重磅改革举措无疑将对县级供电企业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县公司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职称等级、技能等级偏低,加之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专业素质的总体水平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相距甚远,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优秀专家人才匮乏;从事电网核心专业人才紧缺;员工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管理人员冗余相对严重,生产一线留不住人才,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技术、技能人员的能力素质处于公司系统的中下游,普遍文化素质、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偏低,管理水平、新技术应用能力、技能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强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机制,全面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员工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县级供电企业骨干帮带培训主要做法

福州电业局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将县公司员工培训纳入全局各专业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采用集中教学、送教上门、跟岗培训、竞赛帮带等方式,将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强化各职能部门对分管专业的帮带责任,根据县公司的薄弱环节和培训需求,制定专门针对县公司的专业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项目和责任人。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帮带部门预先制定培训策划书和现场技能考核方案,明确培训和考核的目标内容。县公司人员到局本部跟岗学习,每人指定一名导师,开展“师带徒”全过程管理,通过安排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方式,强化动手能力,确保工作量饱和,提高县公司员工专业管理和技术水平。

1.建立健全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机制

(1)建立帮带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局总工担任组长,各职能部室和帮带部门行政负责人、分管培训领导担任组员,统筹帮带培训工作相关事项的组织、协调和落实。

(2)制定并下发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各帮带单位行政负责人作为帮带培训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各班组长作为各帮带培训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部门培训员作为本部门全部帮带培训项目的联络人,明确帮带培训工作各方以及参训人员的责任义务,规范帮带培训流程,严格考核管理。

(3)制定并下发全面推进岗位资格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农村供电所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修订细化培训工作管理办法、师徒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并要求各县公司遵照执行。

(4)在年初充分调研各基层单位培训需求和职能部室业务培训要求,在逐个县公司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福州电业局加强全员培训工作的方案》,将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列入年度重点培训任务,下达《福州电业局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表》,明确具体帮带项目、帮带方式、时间安排、项目负责人等,作为全年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开展和考核的依据。

(5)根据《培训工作管理办法》要求,稳步推进教育培训积分管理,借助培训管理系统平台,对局属各单位(含)的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成效和员工的能效进行全面量化管理。将单位培训成效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责任状、月度KPI和月度工作计划合约考核,纳入县公司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验收考核,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部门参与自主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激励和促进员工“岗位成才”。

2.规范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过程管控

(1)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需求定期(年度)征集制度。一是各县公司负责根据本公司人员情况及工作实际,在收集、甄别、分析本公司重点紧缺专业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定期向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申报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二是福州电业局相关专业垂直管理部门对各县公司报送的相关专业工种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初步审核把关,并报培训中心审核。

(2)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方案正式行文通知制度。帮带单位负责提早与送培单位就具体帮带培训需求进行对口沟通,结合相关岗位技能要求、计划参培者的工龄结构,把送培单位最盼、最缺的作为帮带培训工作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策划书,明确培养目标、学习和工作任务,并于计划开班前一周向培训中心报送相关帮带培训项目通知文件、帮带培训策划书、现场技能考核方案等,由培训中心统一行文并通知送培单位报名参训,从而保证帮带培训项目的顺利开展。

(3)实行帮带单位为主导、送培单位为主体的考勤管理制度。一是帮带培训单位负责为帮带培训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对帮带培训人员进行统一考勤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定点点名签到、集合学员并将学员交接给当天指导人,及时与送培单位沟通联系,协调解决帮扶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各送培单位负责妥善做好参训人员的相关工作交接事宜,保障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专心、高效地完成相关工作和学习任务,定期与送培单位联系,并在参训人员中指定一名负责人,积极配合做好参训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做好参训人员业余生活的安排工作,确保参训人员不酗酒、不赌博,保障培训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三是帮带培训原则上不得请假,帮带培训人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应事先向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请,并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再由所在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商局培训中心同意后方可请假。

(4)严格履行作业安全资质确认和安全监护制度。一是参培人员经原单位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持有相应岗位资格证书,并向帮带单位提交相应证明,帮带单位检查参培人员安规培训考试合格证明、岗位资格证书,确认合格后方可允许参加现场培训,并将参培人员名单报安监部备案。二是进入生产区域,帮带单位指导人负责告知参培人员工作岗位和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紧急处理措施,并做好书面记录,严格落实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加强参培人员作业过程监护,检查督促参培人员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规定,对参培人员不符合安全作业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三是进入生产区域,参培人员负责自备、正确佩戴、使用全套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服从现场工作负责人指挥,严格遵守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负责,不允许单独工作。

(5)专家挂帅,严格把关,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在综合考虑帮带对象、帮带需求的基础上,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各级专家人才、劳模、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竞赛教练、个人前六名选手、班组长、业务骨干专工作为指导人,承担理论辅导和现场业务技能训练指导任务,为帮带培训工作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二是采用集中培训和跟岗学习相结合的组织方式以及系统化模块化培训方式,侧重技能操练。根据培训规律,集中培训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安排技能项目的操练,采用老师讲解示范,参训人员分组分批操练观摩,老师指导点评的方式帮助学员逐步适应直至熟练掌握相关操作程序步骤、工艺和规范。指导人统一对每个参训人员的技能掌握情况、熟练与否进行总结和记录并及时反馈至参训人员。三是跟岗学习以压担子、交任务、提要求为主要方式,保证一定的工作量,切实提高帮扶人员动手能力,以工作带培训,以工作检验培训成果。

(6)实行跟岗学习一周一总结,期满总考核和日常随访制度。一是指导人负责为每位跟岗学习人员编制《周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任务,并对计划完成情况实施跟踪。跟岗学习人员于每周学习与工作任务完成后认真填写《周工作总结》。本周计划和上周总结于每周二之前报培训中心备案。二是帮带培训期届满时,帮带培训部门会同培训中心和专业职能部门,组织专门针对帮带培训人员的现场技能考核,并对帮带培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出具鉴定意见。

3.实行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与绩效考核挂钩制度

一是培训中心根据年度县公司人员帮带培训计划按月份下达工作计划合约,帮带培训项目完成情况列入月度和年度绩效考核。全年帮带培训项目应于11月之前完成。帮带培训计划中未明确具体帮带培训项目执行时间的,由送培单位和帮带责任单位积极协商确定并报培训中心备案。因送培单位未能按照计划时间送培或怠于送培而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送培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因帮带责任单位原因导致帮带培训计划项目最终无法执行的,列入帮带责任单位12月绩效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二是经期满考核鉴定优秀的,参照《师徒培训管理办法》给予指导人适度绩效奖励。

4.结合竞赛开展帮带,以赛促培,以考促练

将竞赛调考作为促进县公司帮带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构筑“金字塔”型竞赛体系,搭建了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海西·榕电杯”竞赛平台,以一个本部单位员工搭配两个县公司员工的方式组队,由各小组组织本小组内县公司竞赛选手跟岗培训,做好赛前集中培训调考、跟岗学习、赛时观摩、赛后总结,以赛促培、以考促练,锻炼新人,促进经验交流和推广。

(1)“海西·榕电杯”继电保护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均已于2011年5月23日至7月13日之间结合营前变验收和鼓山变综自改造等项目分期分批完成了赛前跟岗学习任务,2011年7月14日至8月4日分三批安排至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培训中心县公司大二次实训室进行实操训练,每批一周,对三套线路保护和三套主变保护装置进行试验和调试,以线路保护试验和调试为主。

(2)“海西·榕电杯”送电线路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2011年7月18日至28日统一安排在鼓山输配电实训基地进行第一阶段集中培训;集训技能项目主要为“110kV线路耐张塔更换单串合成绝缘子的操作”、“110kV线路停电补修导线”两项技能项目的竞赛规范化训练;理论辅导以送电线路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书(高级工部分)所有题库为主要内容。第一阶段集中培训期间每5天安排一次理论笔试,集训结束安排技能考核,于2011年8月1日至14日安排跟岗学习,2011年8月15日至24日安排第二阶段集中培训。

(3)“海西·榕电杯”调度自动化专业竞赛,县公司人员已于2011年7月底分期分批安排跟岗学习,以现场实际操作为主,培训内容包括网络线、2M线制作及测试,调度数据网设备配置,自动化主站系统问题排查,数据库操作,调度画面绘制等。

(4)“海西·榕电杯”办公应用软件竞赛,县公司人员于2011年6月23日至26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基础应用培训,于2011年7月17至19日统一安排office软件深化应用培训和公文写作培训。

5.将兼职教师培训工作延伸至县公司

定期举办涵盖县公司的兼职教师年度轮训,每年至少举办1期县公司兼职教师技能项目考评工作专项培训,切实提高县公司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促进县公司技能考评工作的规范化。

6.专家人才传艺授课工作延伸至县公司

根据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安排,结合福州电业局专家人才众多的优势和一线员工对技能提升的强烈需求,全面开展专家人才传艺授课活动。认真搭建培训讲座平台,为福州电业局各专业专家提供授课机会,为全局员工(含县公司)提供专业学习、跨专业拓展,专业深入学习机会,开办专家传艺授课24期,授课专家24人次,参训学员638人次,其中3期应县公司要求送教上门。

篇12

人员需求不能科学预测。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尚不能科学地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结构等进行预测。造成人员流动导向性不强,与配置需求结合不紧密,造成人员无序流动,人力资源形不成有规律的流动态势,内部市场配置效能低下。

2.总量大

用工总量偏大。该公司2014年末按照核定定员核算,超员率超过60%,呈现整体严重超员状态。

3.不均衡

结构性超缺员依然存在。按单位层级划分,呈现“县公司超员配置,市公司和省公司支撑实施机构缺员或满员配置”的格局。县公司层面,整体超员85.4%,处于严重超员状态。省公司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层面,整体超员10.9%,处于满员配置状态;市公司本部层面,整体缺员9.1%,处于一般缺员状态;按专业分类划分,呈现“知识密集型高端业务缺员配置,劳动密集型低端业务超员配置”的格局。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物业后勤专业用工配置率最高,超员率分别为132.2%和117.7%,规划、信息通信、大运行等专业均处于缺员配置,缺员率分别为38.2%、27.5%和6.4%。

4.难调剂

跨单位、跨专业调配人员难以实现。一方面人员调配机制不健全,工作中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规矩,工作不够严谨,审批制度不健全,事前无管控,事后无考核,由此带来的职工内部矛盾较多。另一方面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对于跨单位、跨专业调配人员激励约束不够,对于从超员向缺员的正向人员流动无激励措施,对于逆向的人员流动亦无管控措施,造成了人员无序流动,后勤等专业超员情况愈发严重,公司整体人员配置情况更加不均衡。

二、解决方法

1.通过需求预测技术,量化内部人员配置矛盾和需求

首先根据各专业的业务发展需要,预测各专业的用工需求。一是依据专业需求预测设备台帐对各专业结构用工数量进行科学预测;二是运用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中的“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对各专业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后得到的人员结构模型的汇总结果与总量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一致;三是利用“专业弹性系数”对于二者之间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小幅修正,做到差异率为零。

(1)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模板包括输电、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力调控、电力通信、信息系统、城区配电、城区营销、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和送变电施工等专业内容。各年度数据统计口径必须保持一致,数据整理操作包括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和统一数据量级。

(2)指标筛选与降维。在建立结构需求预测模型时,各专业关键驱动因素与用工总量的相关系数可酌情下调,但一般不低于0.85;然后通过公因子分析,进一步减少各专业建模过程中自变量的数量。

(3)专业结构建模。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服务类模型设计:根据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和服务类人员的工作内容特点,不适用于采用关键驱动因素法建立需求预测模型。经营类采用定额标准法,管理类、技术类、服务类采用比例法(以技能类为基数)进行专业建模。业务指标选择与公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分析,通过对公因子F与实际人数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各专业模型拟合曲线,进而预测出未来年度的用工人数。

(4)补员配置。综合考虑各地市公司和下属工区的专业配置率,将预测到的各年度用工增量额度分配至各市(县)电公司及下属工区和其他二级单位,逐步平衡各单位、工区用工配置结构。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运用不同的补员办法。一是经营类补员,由于经营类用工数量变动弹性较小,结合需求预测结果,保持用工数量不变,全数补充自然退出人员。二是管理类和技术类补员,总体原则向低于平均配置率水平的地市公司倾斜,以逐步平衡各地市公司的人员配置结构。

(5)技能类补员:补员配置公式如下

ΔYi=ΔY*Xi/(X1+X2+X3+...+Xn)

X=地市公司专业用工数量*(1-N)

其中,ΔYi:某地市公司分配至某工区补员总量;ΔY:某专业补员总量;N=地市公司总量配置率*专业配置率。限制条件:N>1,不补员,也不减员;专业配置率大于100%,不补员,也不减员。

最终,通过“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得到的专业人员用工总量之和与“人力资源需求总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由此验证结构预测模型科学合理。根据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结果,明确年度人员配置导向。

2.全面建设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盘活人员存量

(1)建立内部市场配套制度体系。制定了公司十项配套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组织调配、岗位竞聘、挂职(岗)锻炼、人才帮扶、临时借用、劳务协作等6种人员配置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流程规范,明确了薪酬待遇标准,同时对员工转岗培训和退出岗位提出了统一要求,全面规范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规则。

(2)充分利用内部市场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根据“三定”制度标准和人员配置现状,各单位定期超缺员信息,主要包括超缺员情况、配置计划、完成进度等内容,促使超员单位和专业自我严控用工总量,引导超编人员向缺员单位和专业流动。硬性规定所有人员流动必须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全盘规划、实时监控,有效避免逆向流动和无效流动。

(3)加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按照“先内部优化、后跨单位调剂”原则,推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针对调控一体化、远程集中抄表等公司发展新形势,组织有关人员培训合格后充实到新业务或缺员岗位。二是择优从严控制员工向上级单位岗位流动,鼓励超职超员人员到供电所、生产一线工作。三是员工由生产岗位向管理岗位、辅助岗位向关键岗位、本级单位向上级单位调整的,原则上实行内部公开竞聘。四是严禁超计划、超比例、超权限用工,缺员单位推广非核心业务外包,超员单位加快推进长期职工置换主营业务核心岗位其他用工。

3.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体系,激发内部市场运行活力

(1)与单位工资总额挂钩。将职工工资总额直接与超缺员挂钩,按人均工资的20%核减超员工资、30%核增缺员工资。

(2)与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挂钩。在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关键指标中设置“人员配置到位率”指标,重点考核超员率降低成效。

(3)与同业对标挂钩。在同业对标指标体系中设置“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工作评价指数”指标,主要包含“超员优化率、专业间用工配置均衡率、专业间用工配置优化率和内部市场参与率”4个分项指标。重点考核结构性超缺员的优化情况、人员配置的均衡程度和内部市场的参与程度。

(4)建立内部市场运行看板,强化过程管控。围绕内部市场关键指标,依托内部市场信息平台数据源,月度将各单位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排名,并将对比结果采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形式直观的进行展示,充分利用这一“曝光台”将各单位通过内部市场解决超缺员问题的成效进行“比武打擂”,充分激发内部市场对于员工配置的调节和优化作用。

三、实施效果及发展前景

1.人力资源需求实现科学预测。一是为公司内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性导向,为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集约配置效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二是通过结构模型预测得到未来5年各专业用工需求,统筹考虑不同单位的发展战略和企业运营需求,按照补员优先级将不同专业补员总量科学合理地分解至各单位不同专业,进一步明确了内部人力资源市场工作导向。

2.用工总量实现连续负增长。公司通过严格劳动用工管控,持续盘活人员存量,劳动用工集约化管理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用工总量连续负增长。2015年末,较2014年末减少用工4818人,较2013年末减少用工7124人,整体超员率从2013年的72.4%下降为当前的55.7%。

3.跨单位、跨专业调剂更加合理。完善员工流动配套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对单位)和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对个人),依托信息平台及员工流动运作方式,有效突破体制、地域、收入差异,实现公司系统员工跨区域、跨单位,由超员向缺员单位、由冗余专业向紧缺专业的正向有序流动,有效建立起与公司“三集五大”体系相适应的机构及人员配置,逐步实现人与业务的有效统一,切实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专业间、单位间用工配置更加均衡。专业层面,2015年末,实现了检修、运行、营销、物资4个专业的超缺员率控制在2%以内,实现基本配置到位目标。预计2016年末,实现除后勤和农电外其他专业的超缺员率均控制在3%以内,实现基本配置到位目标。单位层面,2015年末,县公司层面超员率由2014年末的85.4%下降为68.5%,市公司缺员率控制在10%左右;预计2016年末实现省、市公司层面基本达到平衡配置,县公司超员率下降为55%左右。

参考文献:

篇13

传统职业教育实行的是理论先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丰富而操作技能较单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我校曾对学生的实习及毕业后就业情况进行过跟踪调查,走访了几十家汽车维修企业,从我校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汽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高级“蓝领”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近几年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工人“断层”现象非常严重,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实际操作技能娴熟、全面的技术工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汽修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我校认为只有转变观念、转换机制、改革教学方法、突出职业就业教育特色、加强技能培训,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技术工人。因此我校近几年来逐步在汽修专业课程中引入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方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1.“理实一体化教学”与“双元制”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原型是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就是学校培训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学时各半)的一种小班化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强、专业适应面宽。“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竞争和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操作中维护和维修的能力。多年前我国就在中职学校中进行过对“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由于国情不同,“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没能得到广泛推广,但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在此基础上,我国交通技工研究会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

2.“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传统职业教育的模式是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分开进行,其流程和要素如图1所示。

在专业课教学中,由于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分开进行,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无法接触实际的东西,所以没有感性认识,增加了其对专业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在进行实践操作课教学时,由于课程衔接、课时分配、学科特点、考核侧重面等原因,学生难以把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操作课中,又不可能在实践操作课中重复讲授专业理论知识,造成理论和实践分离,难以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我校近几年一直在研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流程简图,如图2所示。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在“模拟工业环境”中,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运用“理实一体化”教材,让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学习技能,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汽车修理专业课程教学中逐步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1)准备工作

我校近几年来一直在进行汽车修理专业实习场地的调整和配置,2011年,1500m2的汽修实训中心正式成立,并且对外营业。我校通过调查了解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信息、汽车行业新技术需求信息、汽车行业最新设备信息等情况,来动态调整模拟工业环境,配置相关设备,基本能与汽车维修行业接轨。与此同时我校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一些适合具体教学情况的“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使学生既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指导操作,又可以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2)实施过程

我校首先在汽车构造拆装课中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由“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理实一体化”教材、观看教师的教学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等方式来完成汽车构造拆装的各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反馈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我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汽车修理全部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3.“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能强化操作技能培训,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达到职校就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众多的可视化媒体和供学习、操练的教学设备,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趣味性增强。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从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经验

1.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我国的职教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学培养目标主要是由教育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制定的,对企业需求的反映较少,致使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教学内容越编越多、越编越难,大部分教学时间被理论教学所占用,实践教学始终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学生难以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因此,职业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学以就业为目标,尤其是专业教学一定要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我校逐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培养目标,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再以学科体系的完整为基准,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活动的需求,打破了学科界线,重组了教学内容。在专业谋教学中,我校实行“六步教学法”、“小模块教学”、“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1)要求专业教师取得“双证”

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中级工以上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对专业教师参加学习进修给予支持。我校要求专业教师按期取得“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通过几年的培养,现我校有高级技师3人、技师3人、高级工2人,专业教师中超过88%具有汽修技师以上的证书,已基本具备了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师资能力。

(2)建立专业教师到汽车修理厂培训制度

针对不少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偏少的实际情况,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到汽车修理厂实习锻炼,让专业教师熟悉企业氛围,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3)借助“外力”带动教学相长

我校聘请了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定期邀请汽车方面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校解决专业技术难题。

3.引企进校

引企进校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力保证。我校开设汽修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2010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省财政厅专门下拨资金用于学校的设备购买。学校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充分利用校内实训中心现有的设备,引进汽修厂,让学生真刀实枪搞实训。

2011年3月,我校创办了“校中厂”,对内承担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对外承接各类车辆的维修保养业务,不仅实现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而且形成了“校企互动式”的办学特色。校企互动、校企共建是校企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的做法。

学校与汽修企业共建汽修实训中心,共同培养汽车修理专业技能人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七个合一”。

(1)学校企业合一

校企合建汽修“校中厂”,一方面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就近有了实习工厂,另—方面承担本校教练车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故障维修,同时还承担社会车辆的维修,既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又节省了本校车辆维修成本,还为学校创收增添了新的渠道。

(2)教室工厂合一

汽修“校中厂”运营以来,每天都有十几辆车来厂里检修。这些车辆不仅给汽修厂带来了检修业务,也给学校学生创造了更多实训的机会。学校把实训课堂搬进汽修车间,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实践起来,才能确保技能训练到位。经过对各种车辆的故障检修,学生学到了很多技术与经验。

(3)教师技师合一

汽修“校中厂”不仅是学生的实训平台,也是汽车专业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好场所。学校组织汽车专业教师“入厂挂职”,在实践历练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搭建“教学沙龙”等平台,促进汽车专业教师与“校中厂”专业师傅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在,学校汽修专业教师大多数拥有“技师证”,既可以做理论的传授者,又可以成为实习现场的师傅,克服了理论与实操无法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

(4)理论实践合一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学校还倡导“以赛促教”,不定时在学校举办各种技能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进步,在比拼中找差距,促进学生技能强化,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学生学徒合一

学校按照“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流程,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共同培养机制。我校聘请优秀技师担任实习导师,发挥其一线实践经验优势,指导学生进行实习,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要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的汽车修理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

(6)育人生产合一

学生在“校中厂”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汽修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保养维修车辆、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在育人中生产、生产中育人的理念。

(7)维修驾驶合一

2011年8月,学校下属企业——东阳驾校迁至校内,并将汽修“校中厂”确定为驾校车辆定点维修企业,这既方便了教练车的保养维修,节约了驾校的运营成本,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汽车维修与驾驶技术两种本领,其结果是学生毕业即可拥有职高毕业证、专业技能证和汽车驾驶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我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专用教室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有实施场所做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在教师讲授理论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学校为专业课程建立了专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室(图3),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我校通过几年的逐步调整,形成了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电控汽油发动机实训室、自动变速器实训室、柴油发动机维修专门化实训室、轿车维修专门化实训室等一系列专业教学实训场地。

5.添置汽修专业课所需零件与设备

具备了各种教学实训场地,还应有汽修专业所需的汽修设备、零部件及总成,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汽车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同时有许多汽车厂家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上植入新技术,因此学校需要不断更新、增添实践教学器材,来保持“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教学实物的先进性。我校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新设备的添置及零部件的更新,以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这几年来,我校添置了一大批先进的汽车维修用设备和设施,详情见表1。

6.“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模块教学搭配

我校根据汽车的结构特点设置了发动机拆装修理、变速器拆装修理、发动机故障诊断、电喷发动机修理、自动变速器修理、空调系统修理、ABS系统和安全气囊修理等教学模块。根据所设模块进行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发动机拆装修理模块教学中,把整个内容分为曲柄连杆机构的修理、曲轴飞轮组的修理、连杆的检修、配气机构的修理、系冷却系的修理、汽油机燃料系、柴油机燃料系的修理等项目,然后确定各分项目的教学要求。以机油泵零件的检修为例,其教学模块内容见表2。

7.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与原有的评价体系有所不同,更应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及企业评价。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1)平时成绩评定

每个模块给出一个成绩,其中理论占40%,操作占60%,这部分占总成绩的60%,余下40%根据学生平时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评定。

(2)以比赛形式评定

学校不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方面的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学习竞争气氛,同时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

(3)要求学生获取国家技术等级证书

相应的技能证书可以证明学生的相关技能,也可以成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优势。我校要求汽车修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前获得汽车修理中级工证书,要求汽车驾驶专业的学生毕业前获得汽车驾驶证及汽车修理中级工以上证书。

(4)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后的表现情况

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是对学校教育的最大肯定,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最终评价。因此,我校非常注重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后的跟踪调查,了解企业的需求及对我校学生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企业需要。

四、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两年来,我校在汽修专业课程中逐步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实施准备及尝试。我们从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参加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3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综合任课教师的评议,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通过分析统计结果,我们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优势在于:

1.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教学直观性强,易于深入浅出,教学效率高,总体效果好,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2.与模块教学合理搭配,使学生学习技能的系统性更为强化,同时避免了单纯为考核而进行的项目教学,从而使学生的适岗能力大大提高。

3.使专业课上课时间得到合理运用,避免了由于理论课与实习课单独教学而造成的内容重复、衔接不上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参加汽修等级工考核合格率逐年大幅度提高,2011年汽修中级工考核合格率为98.3%,较2010年提高8.2%,较2009年提高13.7%。今年分配在汽车修理厂的学生表现出进步快、操作方法正确、动作熟练、适岗能力强、喜欢钻研汽车新技术等优势,深受实习单位好评。

五、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体系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地利用了教学场地,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能在学中求乐、乐中求学。

(2)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中职教育的规律。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积极意义。

(4)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必须加强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