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农业经济统计工作通过通过及时的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准确的整理出相关的财务资料表,通过逻辑思维法和数量关系分析法来确保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而通过分析农业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农经部门和其他相关的部门提出工作的思路和任务服务,进而为党和政府研究制定农业政策和相关的发展规划以及研究和解决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各项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规避,进而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农经统计工作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提高各项农业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农业经济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农业人口的流动量不断增加,农产品销售门路逐渐广泛,要切实的避免各种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种风险和损失,推行和深化农经统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一方面通过农经统计工作可以使得各项农业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进行比较,各个农业活动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各项农业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农经统计工作通过逻辑思维和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各项农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
(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加准确的数据依据
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就是减少损失,提高效率,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农经统计工作就能很好的达到上述的目的,在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依据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完善的农经统计系统可以利用统计信息对农业经济活动本身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纵横对比,总结历史经验等为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依据。
(三)减少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农业经济活动中各种潜在风险的发生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经统计工作的开展通过调查、分析、计算、比较、评价等各个环节将各种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而且还可以分析出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而能够在最初的阶段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使得风险得到有效的规避;而且农经统计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引进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仅能够使得统计工作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各项活动的高效开展,进而为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经统计工作的关键点
只有充分的掌握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关键点,才能有效的避免统计工作中不必要的失误和错误,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现阶段,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关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专业知识较强,专业技能较高的农经统计人才;其次是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农业经济统计方法;此外,是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监督也是提高农经统计工作的关键点。
三、现阶段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现阶段随着相关法律规范的不断落实和发展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经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农经统计工作者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农经统计工作的精髓,重视程度不够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等、靠、要数据的现象,没有养成按时报表的现象,此外,在调查的工作中,调查对象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进而容易出现虚假数据的发生,此外,工作中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比较高,进而影响了农经统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农经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又一比较普遍和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农经统计工作做根本的约束和保障,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经统计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和统一领导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容易导致经费处理中容易舞弊的现象,在人事任免中不能做到知人善用,而且容易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此外,管理体系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中容易出现数据信息人为篡改的现象,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绩效大打折扣。
(三)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
现阶段随着农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加,手工的农经统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需要,信息技术的投入和推广势在必行,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农经统计工作中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力度不够高,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也不够及时,此外,农经统计工作人员的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影响了农经统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和运行。
四、强化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措施
对农经统计工作认识的不到位、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等问题的存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经统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和运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强化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经统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农经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对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严格人员调配和培训考核工作;其次,加强对农经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既精通会计知识、又熟知统计知识还熟练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要完善相关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农经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舞弊和虚报财务信息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
(二)建立基层农经统计中心
基层农经统计中心的建立对于提高农经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及时的建立相关的农业经济统计中心,将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农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集中的管理,对相关的经费问题和人力资源调配问题进行统一的管理;此外,各个农经统计中心要建立一定的信息化程度,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得繁杂的数据信息得到简化,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各个农经统计中心的合作和交流的力度,从而能够达到互相监管、互相合作的目标,进而为促进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对农经统计工作资金的投入力度
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加大对农经统计工作资金的投入力度是使农经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的基础和关键,所以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经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适当的加大对农业经济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资金的筹措力度,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随意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
(四)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的力度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所以在农经统计工作中不断的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所以一方面要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树立创新的意识,积极的向国内外相关的单位和企业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引进OA、ERP等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进而使得农经统计工作的绩效得以稳步的提高。
五、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如何让农业经济在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减少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逐渐成为了业界人士和相关工作人员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统计工作作为反应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工作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应的,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本文就农业经济统计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切实的发挥农经统计工作价值,促进农业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首先,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相对滞后的管理模式运用,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农村经济。比如在当下的农村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的经济主体,这部分人群存在技术水平低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金融管理体系水平不高的现象。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推行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但是部分地区存在着农村经济金融管理制度落后的现象,对一些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不能更好地助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农村经济从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化。
(二)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不全面首先,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全面的现状。比如在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多数还依靠传统的经济方式,线下实体店的经济模式,大大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大范围开展。在全球购的趋势下,农村经济活动还不能及时地从线下走到线上,结合相应的电商平台发展,是限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其次,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存在创新不足的现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不高、数量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眼前利益一旦消耗殆尽,将严重限制其长远健康发展。比如在某些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结束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下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最后,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升。政府部门在相应的政策上进行了优惠,但是并没有进行政策落实开展的培训,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稳现象发生。
(三)专业的人才管理队伍不到位首先,在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管理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制定长远的健康发展规划,这些实际活动的开展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往往农村经济管理的人员存在年龄较大、素质较低的现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工作要求。其次,在当前农村地区,大量的青壮年外出,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居多,他们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认识不足,能力有限,不能开展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更不能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现有的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存在不清楚的现象,不能正确地进行能力提升、素质提升,还依靠人情、面子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活动水平的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管理监督体系建设首先,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结合新农村的整体发展思路与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完全适用于农村发展的经济管理体系。从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区位优势体现到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条件等各种实际情况,实行符合当地农村发展的一套管理体系,服务于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并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开展进行各种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其次,要对农村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行建设。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量资金涌入农村,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农村经济活动进行金融制度的完善,对资金的投入、使用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在农村经济活动中资金投放到位、使用合理,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最后,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健全相关的监督制度。对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管理事实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保障规章制度的落实,也增加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廉洁、高效,真正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
(二)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在进行管理方法更新的过程中,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以及当地农村经济活动的特色进行创新性思考,助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对当地的农业经济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国家相应的政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障机制,制订符合农村经济活动的管理方法。比如有些地区农产品销售占据一定的优势,当地政府就要对销售渠道大力开发,扩大销售规模,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全力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出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条,对市场上的机会进行有效的预测,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其次,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管理方法的创新进行全面突破。比如针对某些农村地区农产品质量优但销售难的现状,要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线下的销售转化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大型电商平台或者流行的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的直播销售、线上销售,扩宽农村经济活动的实施渠道,推动农村经济综合发展。
(三)保障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在进行人才队伍保障建设过程中,要对农村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全面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相应地加以解决。如果当地的人才队伍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现象,可以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如果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要不断进行培训和教育,提升其队伍整体素质。总之,要根据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素质能力提升。其次,要对人才福利保障制度进行必要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不同于城市地区,要结合当地人才的实际情况和整体收入情况,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福利加以改善,才能留下人才、引进人才,提升农村地区专业人才队伍水平。最后,要对人才的培养制度进行职业化发展体系的建设,从职业提升的角度不断培养新人才,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人才制订职业化发展规划,使其能够自愿留下来,补充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真正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篇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新农村的经济应该是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有强大的乡村产业做基础。比如农村合作社会越来越多,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合作社把和人分块的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现代化的农机进行耕种与收割,大大的提高了产量与效率,是农民得到了更大的实惠。随着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国家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入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就是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围绕国家有关经济和政治政策为中心来进行。例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基础设施和市场的消费能力都是需要在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考虑的,合理分配资源,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得绿色且可持续。前文提到,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经济一直以农业经营为主,农业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部分,与其他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紧密相连。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经济体系,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变得更加信息化、国际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存在缺陷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正在朝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拓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国家虽然重视农村经济改革活动,但由于新型农村经济起步较慢,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导致出现新问题时往往不能迅速解决。在我国,仍然存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导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匹配,农业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偏移,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为了促进国家广大的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把大量的政策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来,然而,实现这些建设政策的始终是地方的政府部门,这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政治和经济紧握着自由分配的权利,倘若当地政府能够做好本分的工作,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过分强调城市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仅仅给予城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现象。大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并不注重当地的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常的补贴和优惠待遇仅限于传统的农业活动,不去积极地鼓励农民们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农村经济发展,但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想当然地去胡乱干预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行为,不仅没有让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反而弄巧成拙,严重损坏农民们的改革积极性,甚至使得当地的农业经济倒退起来。
(二)农民自身素养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在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里边的农业经济这一方面,大体上来看,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应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也取决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农村经济的已经发展的农业地区,那么在这些地区,就会有研究学者进行研究其发展规律,并将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进行推广。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发展模式因地区而异,所以就导致了,固定的理论知识不能强加于其他地方。因此,各区域的专业人员必须实地考察两地的具体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经济问题,以便为发展铺平道路。然而,这一领域的专家较少,负责管理农村经济活动的人往往年龄较大,技能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地区许多人的文化素质都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一般都不敢参与到经济改革的活动中来,这就给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诸多障碍。
(三)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经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经济基础上,它还依赖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某些地区确实有提供相关的农业咨询课程,但情况因地而异。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方,所以农业相关研究还需要很多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究和研究,但现在,这方面的专家很少。管理经济活动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低,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机械能力不符合要求,缺乏适应性。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缺乏实际经验和对业务机制都了解的人,就是说,目前还存在这经济活动与真正的农村发展是不相容的现象。此外村里有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在城镇工作,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这是因为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的管理农业经济的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就业的工人,这大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能力。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许多人受教育程度较低,态度较保守,缺乏创业动力。
(四)相关领导没有足够重视,工作任务没有落实到位为了促进全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重要的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更加强调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针对的是特定城市的中小企业。但是并没有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有更多的更科学的考虑,一般的补贴和优惠只针对某些传统农业活动但是却不鼓励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等现代农业种植、休闲农场、乡村旅游业。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科学规划的同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阻碍了农民创业,并导致当地经济的衰退。
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的新农村经济主要有几点,第一方面,是农村产业的兴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性的动能,第二方面,就是生态的宜居性,生态的宜居就是绿色的乡村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格局,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第三方面是乡村风气文明建设,要传承与发扬,并且提升发展农村的优秀产业文化,使得农村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以黑龙江省红卫农场为例,他们采用了创新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他们完善高标准的服务模式,加强对于旗下公司的监管他们对于管理区的干部进行全方面考核,培育发展了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对于在市场当中没有证件或者是销售假冒伪劣的从事化肥销售的商户要进行严厉打击。最后他们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严禁焚烧秸秆。下面就农业经济管理提几点对策。
(一)引入社会资本,整合基层劳动力资源在建设新农村地区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引进社会资本来促进工业发展,需要整合当地老旧的社会资源。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大多比较倾向于走出外地去打工赚钱,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给自己的家挣更多的钱,希望利用休闲时间增加家庭财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劳动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阻止了许多农业工人在就业期间返回家园参与农业生产,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要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想要提高家庭收入,就要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矛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通过地方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
(二)推动土地资源,大力推动生态农业适应当展的要求、生产和管理的集中化、流程管理和土地使用的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农产品。这将确保有秩序的农业生产,还应大规模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型产业,确保扎实的食品安全,成为整个教育,促进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农业管理队伍建设应建立高质量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拟定并通过了基于证据的管理政策,定期组织职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及最先进的农业经济政策的了解,这些措施有助于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加强优质产能。以及要提升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层的人员在管理上的经济意识,并且根据重点区域特点加快建立相应的农业地区经济控制制度,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管理人员,强化工作管理制度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政府的阻碍,而且受到经济规划和管理人员的阻碍。因此,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选择一群真正有能力的人,并定期组织他们的培训。此外,应建立严格的职业行为评价和奖励制度,以监测和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五)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全力推进跨越式的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并建立各种服务性质的政府。首先,从文化上讲,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业工人学习创建社团集体,可以激发他们训练和创业精神。其次,在经济领域,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赞同当地银行提供财政支持,为那些在农村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例如提供无息贷款,以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积极组织城市大企业去扶持促进农村小企业发展。
四、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篇4
即人们缺乏增加使用传统生产要素的激励;(3)由于以上两种状况的长期不变,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传统农业收入流的来源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当追加的收入流来源被局限于传统要素时,相对于表现为实际收入的边际产量而言,这些要素的价格是高昂的。收入流来源价格高,亦即向传统要素投资的收益率低。这对传统农民把收入中的更大部分储蓄起来投资于这种要素缺乏足够的刺激,储蓄和投资不能增加,传统农业长期停滞的状态也就不可能打破。
如果仅限于对传统要素做出更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对传统要素进行更多的投资,实际上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充其量也只能有很小的增长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来源的关键,在于给予农业投资以平等的获利机会。舒尔茨(TheodoreSchultz)指出:“我确信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概念。
应当是投资的收益率。如果农业中得到的收益率等于或高于其他经济机会的收益率,那么就意味着,就每个单位的投资而言,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等或更大一些。”[2]换言之,把农业改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投资问题,即必须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
在什么情况下对农业的投资才是有利的呢?由于传统要素是高昂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农业投资不能投向已耗尽其有利性的传统要素。“处于传统农业中的农民一定要以某种方式获得、采取并学会有效地使用一套有利的新要素”B1。这些新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价格下降,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种廉价的新生产要素新在哪里?新生产要素的新特之处,实际上就是许多经济学家反复强调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变化。“一种技术总是体现在某些特定的生产要素之中,因此,为了引进一种新技术,就必须采用一套与过去使用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的生产要素。[4]”第二,新要素为什么可以成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这是因为,新要素比传统要素有着高得多的产出效率。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最近几十年在许多国家里农业生产的增加显然是巨大的。这些增加表明农民对新经济机会的反应。一般说来,这些机会既不是来自可以定居的新开发的农用土地,也不是来自农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这些机会主要来自更高产的农业要素。[5]”这样,单位产出中投资成本的比重就下降了,从而使对新的现代要素的投资比对传统要素的投资更为合算。一旦辨明了隐蔽在技术变化中的新的生产要素,经济增长源泉的问题也就基本清楚了。
改造传统农业的目的,就是要把停滞、贫穷、落后的农业部门,转变为可以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生产率的现代产业部门。要实现由长期停滞到快速增长的转化,唯有用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要素去替代已耗尽有利性的传统要素。因此,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技术进步,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和根本出路。
2产业结构升级与农业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
理论研究和经验事实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资源占用比重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而农业资源份额则显著地下降了。产业结构的这一转变,恰恰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环境。
过多的劳动投入和过少的资本、技术投入的均衡是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基本特点,也是传统农业低效率的根源。传统农业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打破资源配置的这种低效率均衡,这依赖于资源的两方面流动:过剩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出和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农业部门,从而在农业部门形成高效率资源对低效率资源的替代。产业结构的转变,为农业部门这两类资源的流动提供了条件。钱纳里(H.Chenery)和赛尔昆(M.Syrquin)关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多国模型证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由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来表示),农业单位产出所使用的资本量在不断提高,而所需劳动量却明显地减少了。这说明,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格局由传统型在向现代型过渡。
在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在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大量存在,早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快。“一旦人口迁徙和资本积累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减少,其相对工资便会增长,农业的赶超过程也就会发生。因而,和其他部门相比,这一部门的资本密集度提高得更快一些,这是和要素生产率的连续增长相关联的。结果,农业开始缩小生产率的差距。[6]”进入发达阶段,“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生在农业,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由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的部门转变为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最高的部门。”
在产业结构实现成功转变的过程中,农业产出也在不断增长。产业结构转变导致农业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产出绝对量的减少。这是因为,(1)农业份额的下降是与工业、服务业相比较相对比重的下降,它是由农业的增长率慢于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率造成的;(2)农业份额的下降,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主要是劳动力份额的下降。这种份额下降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也是相对下降,只有在结构转变的后期,才会出现绝对量的减少。与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这种相对量甚至绝对量减少相对应,是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增加,还有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在钱纳里等人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伴随产业结构转变的农业发展过程,就是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和农业资源现代技术含量及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步变化过程。或者说,农业发展的基本标志:一是宏观经济结构中农业份额的下降;二是伴随农业份额下降过程的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3组织制度创新与农业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农业中,绝大部分经济活动是在微观经济组织内(家庭或农户)进行的,只有少量的经济活动是由超家庭的中间组织和更高层次的地域性组织或国家进行的。就各层次组织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量占社会全部经济活动的比例而言,是以家庭经济活动为基础,各种中间组织的经济活动居次要地位,地域性或国家宏观组织的经济活动更少的金字塔结构。
现代农业组织结构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间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市场交易的社会化组织)的充分发展及其经济活动比重的大幅提升。在现代农业中,不仅产前、产后的各种工序被分离出去,就是产中的部分重要工序也先后独立出来,形成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原来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各种工作,现在则由专业服务组织分别承担。许多社会学者特别重视中间组织的地位,认为中间组织的发育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分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与传统农业金字塔式的经济组织结构相比,现代农业组织结构是以中间组织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的菱形结构。从经济组织结构演进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为上述金字塔型结构向菱形结构的转变过程。
决定农业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因素有多种,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业商业化进程中交易关系的改变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与交换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随着市场交换范围的扩展,农业中的专业化分工日益发达。农业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农业组织形式创新和农业组织结构变迁的过程。只有为大规模市场交易而进行的生产,才能由专业化经济组织承担。现代农业中间组织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现代农业分工体系的扩展。
农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同时表现为农业组织的企业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生产决策类型由生产导向的自主决策转向市场导向的自主决策。或者说,生产目标由产量最大化转向利润最大化。第二,产出中自给性消费部分日渐势微,市场销售量成为总产出的主要构成。第三,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素已不一定或不可能完全自有,而主要通过交易契约获得。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这种交易契约仅限于土地要素时,农业生产单位还不能完全具备企业的性质;只有当这种交易契约同时遍及到非土地要素时,农业生产单位才被企业化。第四,农业部门的资本投入能够获得与非农产业部门大体相等的利润率。从本质上说,农业组织企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者经济人本性的组织体现。
篇5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循环经济不断推广、应用,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以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为导向,遵循“5R”法则,对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有害因子的零排放。它的实质就是以保持友好环境为原则,充分挖掘环境的容量与自然资源,将农业经济往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以“自然资源―成品―废弃物―持续再生资源”的模式组织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在这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充分实现各自的价值,到达最高的利用率,将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融合,不但对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有效地弥补,还对生态农业发展由于过度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而造成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解决。在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蜕变等多种问题,只有处理好农业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资源关系,生态保护等问题,积极实现农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3、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需要从目标层、参与主体层、技术层和制度层等四个层面着手。
3.1、目标层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目标层用以综合表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结合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可以适应当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方向。具体目标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并对文化发展水平进行估量后再制定。
3.2、参与主体层
参与主体层是对与目标层相关的主体因素进行研究而建立的一个维度空间,它主要包含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3.2.1、农户层面。农户层面是指单个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仅要重视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还要重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减少开采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农业经济循环尽量在闭合状态下进行。
3.2.2、生态农业园区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是指为了充分循环使用自然资源而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的生态农业园区。它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其中主要的是林业、牧业和渔业,以及扩展到的服务业和加工业,通过发展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与相互依存的要素这两者的共同合作所形成的网状的生态产业系统。
3.2.3、区域循环农业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不仅是指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条款,充分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还要培养百姓的绿色消费意识并鼓励生态农业产品可以优先入市和进行销售,从而有助于良好的区域循环农业系统的营造。
3.3、技术层
技术层是指将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方法充分引入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中并加以应用,从而可以促进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4、制度层
制度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影响: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以及公众的参与。
3.4.1、政府的引导。政府的引导是指政府应通过采取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补助、减免税收,普及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等相关措施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3.4.2、市场的调节。市场的调节是指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例如在市场建立排污权,限定环境容量的使用上限,分配各单位污染源的排放量等等,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处罚排放超标者及其他超标单位。
篇6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最根本活动,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随着以往我国农业粗犷的经济发展,给人口、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经济的增长潜能已被逼到了极限,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有更大的突破,甚至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问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出台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希望,它不仅能有效缓解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和资源之间产生的矛盾,还能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使得循环经济不断推广、应用,该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以经济活动系统与生态系统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为导向,遵循“5R”法则,对农业产生到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促进物质的循环使用,有害因子的零排放。它的实质就是以保持友好环境为原则,充分挖掘环境的容量与自然资源,将农业经济往生态化方向发展转变。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对农业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大循环提出了要求,把一切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以“自然资源—成品—废弃物—持续再生资源”的模式组织成为一个闭环的流程,在这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中,一切投入的资源和能源都能充分实现各自的价值,到达最高的利用率,将农业产生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实现了农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融合,不但对绿色产业所强调的安全消费而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有效地弥补,还对生态农业发展由于过度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而造成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解决。在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众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蜕变等多种问题,只有处理好农业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资源关系,生态保护等问题,积极实现农业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2 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成极为复杂,对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了一个维度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三个层面:农户层面—生态农业园区层面—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2.1 农户层面
单个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除了注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还应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对有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量以可再生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使循环尽量闭合。
2.2 生态农业园区层面
模仿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农业园区的建立,使自然资源充分循环使用和共享。生态园主要包括牧业、渔业、林业等,并扩展到加工业和服务业,将废弃物的交换和循环利用以及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共同协作,形成网状的生态产业系统。
2.3 区域循环农业层面
充分发挥政府的表率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和条款,鼓励生态农业产品的优先入市和采购,培养百姓的绿色采购意识,营造良好的区域循环农业系统。
3 技术层
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中应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方法,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充分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制度层
4.1 政府的引导
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对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补助、减免税收,普及绿色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等。
4.2 市场的调节
在市场建立排污权,并对环境容量的使用上限进行限定,分配各单位污染源的排放量,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对排放超标者给予处罚,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管作用。
4.3 公众的参与
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公众的参与,对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决策与可持续理念的宣传中。公众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充分利用这个群体的操作性与影响力,促进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
该体系的建构目标是尽量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的投入以及废弃物的排放量,增加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增加农业生产量,使农业生态与农村社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动态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09.
[2] 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57-61.
[4]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C].//
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121-125.
篇7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循环型农业摈弃了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客观规律表明,发展循环型农业既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同时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充分保障。从宏观上来说,循环型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子系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从微观上来说,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农业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发展循环型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什么是循环型农业
1、循环型农业的特点
循环型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既具有一切经济活动的特征,又具有其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循环型农业的概念可概括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三项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
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体现的是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人们规划自身行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人们从事一切相应活动的源动力和基础,只有有了经济效益的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三项原则是循环型农业的精髓,其中,减量化反应的是农业经济活动的投入最小、成本最低化倾向;再使用是以动、植物的生物链为基础设置农业生产规划,实现追求定量资源最大利用率目的;零(最小)排放则是循环型农业要达到具体目标,是整个产业过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漠视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二者的联系,无意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两者对立起来,没有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经济的源泉;而循环型农业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生态环境中有利因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或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循环型农业的创新。
2、循环型农业的特征
首先,循环型农业作为循环经济有其一般特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三项原则为标准,通过产业结构的设计和品种结构的合理配置,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其次,循环型农业有其特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摒弃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利的生产方式和产品配置。二是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适度使用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三是利用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系统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最优化。四是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通过要素耦合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在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消费―资源再利用”整个产业过程自始至终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作为发展的起点加以考虑。
二、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虽然社会十分关心农业的生态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能否生存并得到推广,关键在于它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是维系其生命力的关键。循环型农业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得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区域大循环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效应;二是通过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1、通过区域大循环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结构经济二者的良性循环
循环型农业要求根据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废弃物特征和分布状况,实现区域范围的大循环。我国地广物博,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巨大,这就要求循环型农业的组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实施地的各类生态特点,因地制宜。这种结合当地特点的大循环能促进一个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无疑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效益。
首先是规模效益,由于农业生产加工过程相对较分散,废弃物也较分散、规模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者往往无法对废弃物进行处理或至少处理成本太高或根本没人关心。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传统作业中分散的废弃物能有效聚集,如果在区域内有相应的处理中心,以一定的经济手段让农民自己将废弃物送到处理中心集中处理,便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造就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废弃物得到清理,另一方面废弃物也可得到充分利用。除此以外,也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地区的农产品集约化加工中心,以方便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再利用,可以通过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效益与成本的精确计算,对广大农户实行低收费加工、免费加工甚至贴补运输费用加工等方法,在确保废弃物的集中处理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产品集中加工的热情。在想方设法提高农民集中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方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地方政府也应有所作为,可以考虑设立相应的财政补贴经费,确保农民和加工企业二头都能得到实惠,二头都能长久地保持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结构效应,循环型农业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及区域范围的大循环,在实现污染最小化和集中化的同时,必须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根据产业经济学原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会产生一种“结构效应”,即不需要增加任何要素的投入而只是调整其配置或方向,就会产生比原来更多的产出。例如通过调整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产业内部的配置,不但各业的产值会发生变化,而且农业的总产值也会增加。这其中,各地的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高等院校应加大研究和指导实施的力度,通过各级农科、农技人员深入一线的调研,为从事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户的产生结构调整规划设置出切实可行的不同生产方案,毕竟,广大农民绝大部分是相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这是我们国家切切实实的国情。
2、企业小循环和产业链延长获得经济效率产业链增值
这里要考虑的问题关键是一个运行模式是否适合企业、能否得到推广应用,要点是能否有经济效益,因为这是经济主体(涉农企业和农户)更关心的问题,这是在遵循科学的生物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必须考虑的,也是一个循环型农业项目的生命力所在。
经济效率主要表现在尽量降低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大地增大利润空间。由于循环型农业遵循3R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遵循了经济效率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增值。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现在不少企业开始废水回用,不仅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减少了水污染,同时降低了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就农业生产而言,品种繁多,生产过程各异,能节约利用、重复再利用、利用生态特性相互利用的环节和物品是相当广泛的,能挖掘的潜力是很大的。
三、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1、建立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要确立相应的使污染者得到惩处、受益者获得补偿的机制,这种机制的实施应该是大力度的,以保证实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鉴于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现状,要加强对循环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宣传和引导。其次,政策的实施不应出现“对民不对官”和现象,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应通过立法把发展循环型农业纳入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并作为一个地方政府、一届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绩指标加以考核。第三,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充分应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大对符合循环型农业发展道路项目的支持力度,制约传统浪费型项目的再生产,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
2、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点,这从中需要政府从总体上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扶持力度,包括科技力量的配置、科研经费的设入、基层农技服务的普及等一系列问题。一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应重点资金扶持,从经费上确保农业循环经济有序渐进;二是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从组织机构上予以保证;三是在农业科研运行机制与模式上进行探索与创新,把农业循环经济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四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传播和普及。
3、建立适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转变政策目标导向
要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相应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之中;结合国情、资源能源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成果,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从而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我们的农业生产还必须应对全球产品绿色化的需求,和国际标准接轨,推动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方向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篇8
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经济实践发展的浪潮中,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有着一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为今后的经济形势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提出是融合了众多学科知识所诞生的结果,为国际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和世界经济市场秩序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对我国的经济活动发展来说,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有助于帮助企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弥补企业在发展经验上的不足,为今后从事经济活动提供更多的重要参考价值。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分析
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熏陶,自人类文明建立以来商业活动就在不断发展,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变化中,深受统治阶级制度的影响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样父系氏族社会环境也使得传统经济管理有着浓厚的家族背景,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套特有经济管理思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伦理价值的经济管理思想。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十分强调伦理道德,政治文化制度的发展践行了贵贱有序等道德理念,一些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同样体现在经济管理上,基于这样的伦理价值经济管理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十分注重道德约束,要求经济活动的分配,消费及经济活动等都需要符合伦理道德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十分注重诚信经营在经济活动中的意义,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人时刻恪守着诚信的理念,在从事商品交易和分配时能够做到诚实守信,诚信也被看作商人经商时的基本态度。重农抑商的经济管理思想。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生产大国,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统治阶级推行重农抑商的观点确保有足够劳动力可以用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上。这样的思想行为确保了经济活动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过多人从事商业发展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建设,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的生存立足之本,如果将过多的劳动力资源放在手工业等行业上,将会造成国民经济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重农抑商经济管理思想的诞生就是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经济管理相对平衡,确保社会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缺乏对手工业和农业平衡的控制,将会造成农业生产的发展失衡,过多的劳动资源投入到手工业的发展中,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家国同构的经济管理思想。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都有着十分深厚的家族背景这正是由于我国独有家国同构的经济管理思想所决定的,受到父系社会和尊卑制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厚的家族特点,为了更好的推动商业的管理和发展,家族企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族规用以规范管理,在这样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家族的最长者有着最高级别的管理和控制权。富有家族气息的商业经营,成为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诞生了众多具有家族特色的企业,为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管理的影响
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中,通过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总结,总结出了一套新的农业生产中的管理体系和模式。农业经济管理的稳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结构的基本稳定。在经济管理体系中,农业经济管理系成了传统的中庸思想,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应当结合不同区域的季节气候和农业生产变化,根据不同的生产环境来进行农作物的调整,妥善的安排农业生产。根据不同区域投资环境和农业气候的不同,对农作物的选取进行针对性的改变,例如小麦等农作物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水稻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区域。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气候水文条件和土壤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只有能够尊重不同地区的自然规律,才能够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妥善的安排,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和发展。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中庸思想对现代农业形成指导,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讲究如何利用土壤和水文环境选择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农作物。同样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也在现代农业的经济管理中得到了体现,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为今后农业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和方向。对现代金融业经济管理实践的影响。现代金融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供求关系调整的问题,为了避免供求关系出现失衡,相关机构和组织需要制定科学缜密的管理方案和规划制度,来对金融过程进行统一有序的安排。这一金融管理过程,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该管理过程也可以被视作是货币的使用管理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货币市场的稳定只有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完善货币的统一管理,帮助统治阶级更好维持社会稳定。在当代金融业经济管理实践中,依旧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对货币市场统一调控,严格遵守相关法律,防止金融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现象,来确保经济市场活动稳定。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实践的影响。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了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概括,总结。这些经济管理思想融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以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现在企业经营生产可以从传统经营思想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管理行为偏差。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能够从中吸取优秀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和发展,家国同构经济管理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企业通过构建一种自上而下金字塔管理模式,来加强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更好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的发展,当面临较为复杂困难的经济发展问题时,企业应当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对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企业管理发展建议,为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而努力。看到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经济管理活动的优点和传统,不断对当前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有助于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帮助企业在经济上获取更多的效益。
四、结语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通过对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继承和发扬,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实践取得到了进步,也对当前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代经济管理发展和进步源自于不断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借鉴,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应当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以更加长远眼光去面对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提出更加现代化和合理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冰.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
篇9
一、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当前的农业经济财务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之间没有实现协调发展。财务管理这项辅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外在条件及生产组织方式影响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首先,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没有及时改变,素质有待提高,很多管理者将重点投放到了生产方面,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够,或者了解不够深入和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这就导致财务管理的外在环境较差,规范财务管理难度大。财务人员在大学会计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及其他会计知识学习过程中涉及农业知识少,自学成分大,对会计准则的掌握及理解不尽相同,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实际操作。对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也缺少合理的安排,导致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较差。其次,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农业只有生物性资产一条准则,指导不充分,框架太大不够具体,而且范围笼统,指导能力不够强,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细化。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多环节、多领域、多重影响因素缺乏规范性指导,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整体处于无序发展的被动状态,无法得到效率和质量方面的突破。第三,农业生产有特殊性,生产环节多,链条长,存货管理难度大,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大,产品产量及定价变化大,产业化不充分,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这些因素提现体现到财务上就是会计核算难度大,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农业生产是借助自然生产的过程,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大田、水下、林中生产等不同生产方式,南北方不同生产节气,农耕农时、农业生物产品特征、生产周期特性等都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导致农业生产会计监督检查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财务管理观念的革新及现代化体系建设为了更好的建立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策略体系,还要从对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入手。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才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首先,规范各类农业经济组织,要求所有经济组织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政府财税部门进行监督指导。其次,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及科研院所要推动农业生产产业化,生产环节规范化,减少不确定性。另外,财税部门强化细化《企业会计准则》对农业财务管理的指导,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实现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不仅要重视财务工作的日常核算和报告,还要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预测和规划。最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者思想转变,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务必将财务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主体的整个经济活动中去。
(二)深化财务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指导教育培训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财务管理。基于这样的特点,要提高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指导、教育和培训。首先,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人才培训,让员工可以得到更好的技术和专业的提升,一方面需要财务人员对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者进行财务方面培训教育,优化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农业专业人士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对财务人员进行讲解提升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的融合度。另外,有效推动政府财税管理部门和企业财务人员对国家颁布的涉农财税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对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其次,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招聘时注重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时刻关注社会中的优秀人才,不断招纳有才之士。此外,还要关注对财务管理人员精神层面的建设,鼓励他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及技能储备,以保证更近时展的进程,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技术装备建设逐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专业人员更愿意为农村建设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要大力推出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财务管理中去,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技术。
篇10
1创意休闲农业的含义
创意休闲农业可以说是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至一定阶段之后彼此渗透与融合之后果,是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向更高一级发展之后的产物。笔者认为,创意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山水景观、农耕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为重要基础,围绕着农业产业对自身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各个环节之中的农业经营形式、环境、方法、技术、营售以及物流等运用各类手段实施富有创意的新型设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精心创造出诸如新技术试验和示范、会议交流和技培训、体验民居生活、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经营形态等内容。虽然目前尚无明确地把什么产业列入到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产业之中,然而不可加以否认的是,如今休闲农业经济中含有的创意成分正在不断增加,而创意甚至于已经成为休闲农业经济的中心要素。
2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1)文化传承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依托于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据当前市场发展的前景以及需求,更好地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找到文化和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并且以此为基础,从而运用文化来引领我国农业产业实现新的发展,让其维护农村经济繁荣、农业增产与农民群众增收,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之目的,并且打造出用文化内涵以指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之典范。
(2)资源品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越的农业资源以及品牌化资源,并且使用创意以加快农业产业和休闲业、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的极其契合,以实现本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区域之中主导型产业之开发与农业龙头企业之培养,提高当地农业的总体形象,并且产生全新的农业经济模式,能够形成更好的综合性效益,加快区域经济取得新发展。这一模式不但要求资源是特色化的民俗风情以及农业经济文化等,而且还应当具有品牌化、规模化以及先发优势。
(3)参与体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从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至体验经济。农村的深度体验是为了让消费者们在其消费之中借助于农业经济所特有的生活以及生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要对农业技术、农村生活、生态景观和农村文化特色上的情绪,而且对消费者们来说,每次体验均是鲜活而独特的经验。例如,可以利用摘果实、品美食、投入实施农事活动以及购置土特品等形式,让消费者们能够感受到自身已经投入到本了农村情境以及氛围之中,从而对希望找到美妙乡情的游客们具备极大的魅力。
(4)主题公园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类公园或者农业领域中的某个主题公园不但具备农业之内涵,而且还具备了公园、园林等鲜明特点,主题公园则是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方式。这一模式很好地借鉴了城市公园所具有的经营观念,将其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非常巧妙地运用文化、生活、生态以及服务等各种创意类元素,从而把农业生产的过程和场所、农产品营销和消费场所等结合起来,依赖于本地区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农村生态环境等农业经济公园化的新型观念,积极塑造主题农业公园,进而让农业产业能够切实具备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各类功能。
(5)文化传承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几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全球文明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既有思想性而且还具备实践性,这就建构起我国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体系。文化传承型的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切实结合当前市场发展之需求以及趋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本地的珍贵文化资源,从而找到文化和农业经济产业或者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点,以实现用文化来指引农业产业取得新的发展,让本地的农村文化生活变得愈加丰富,而且还能提高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用文化内涵来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它能够给予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以文化上的内涵,而且还可运用对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所进行的展示,实现文化传承之目的。
(6)产业集聚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把诸多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项目集中于某一地带,就能够创建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这一模式立足于将那些规模还不够大的创意休闲农业类企业进行整合,依据策略联盟之方式来统一经营管理与品牌,从而创建起风格差异化的具备巨大市场竞争实力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这一模式需要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拥有具备自身特色的资源以及环境。要以这一区域范围之中的农业资源、农业风光以及民俗风情等为前提,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的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健身、积极体验以及农产品交易等为主导,立足于对本区域之中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实施全面地规划和设计,从而形成形式上有所差异、内容上更加多元、产业上极度融合,而且具备相应规模以及特点,从而能够体现出以科技和文化为重点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
3深化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对策
(1)努力用创意来塑造新型休闲农业经济。正如我们所知,休闲农业经济的消费主体为都市人,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国外来客,其观光的目的也相当简单,比如,欣赏美妙的田园风光,吃一顿美味的农家饭,住一夜清新自然的农家屋,体验一次拥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的农事等具备当地农村特色的创意类活动。然而,鉴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上这些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当中的比例也会有所下降。依赖于农村十分优秀的生态资源,并且以此为前提来设计与建立诸多更加新奇、更为刺激、更具有时尚感等的农业休闲项目。与此同时,要将创意的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经济之中,从而产生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刺激消费并且满足旅行者们的需求。
(2)全面应用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展现特色以实施体验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同时拥有诸多地貌类型,可以说农业自然资源的条件非常优越,诸多地方均保留着非常原始而自然的环境,其生态条件也保存得很好。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方拥有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化,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十分适合于长时间地欣赏以及体验,并且有利于实施人文生态类、农耕文化类等体验型活动。有鉴于此,要更加认真地调研本地资源以及条件,强化自身所具备之特色,实施多种类型的体验类活动,并且健全合理的景观和服务类设备设施等。
(3)要深入发掘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活动之中的美学以及文化等元素,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体验活动所具有之含义。各地应当借助于本区域所拥有特色化农业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积累,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中强化对内涵之把握以及对创意之设计,从而不断提高体验活动之层次。所以,要立足于对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的整合,从而致力于提升创意农业所具有的成果转化机率,并且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之文化内涵。(4)落实对市场目标内群体之细分,从而不断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参与度。因为消费者具备了差异化之特点,所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可以按照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以及社会条件,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分别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市场目标人群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要立足于前期对于如今市场群体需求所进行的调研以及市场反馈信息,持续加以改进与完善,并且将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硬件、软件都实施到位,从而让消费者们能够安心享受休闲时光。
(5)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以协助开展休闲农业经济活动。休闲农业类行业协会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营销等方面帮助休闲农业企业提升总体服务质量,增强休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休闲农业经济的整体产值。要实施好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相关课程,对于休闲农业经济工作者实施专业化培训,从而力求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整体服务的质量。
(6)政府部门要积极实施资金扶持,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与规范加以管理。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产业中应当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上应当通过发放有关的补贴,并且还可采取放松金融机构贷款,安排专项费用等方法对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专项优惠,通过科学规范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切实维护好广大游客的权益。
4结语
总的来说,旅游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创意,这一看法已经得到愈来愈多人士的认同。当前,我国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经济,就迫切要求创意理念加以推动,从而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转型,并且让其能够顺利进入到更高的发展层次,即创意休闲农业旅游阶段之中。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更好地运用创意来激发出农业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真正做到使用创意来引领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以当地农业领域之中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切实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应用创意理念以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助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现代化;相关性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从政府职能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等多个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将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生产工艺主要是指现代科学以及相关技术设施。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机械进行生产,并且用相关设备代替人工作业,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其次,农业现代化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通过良好的农业环境、高效的农业生产力对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和改造进行的,农民的生产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很多生产经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就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最后,在农业生产规模方面来说,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专业性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十分明确,提升了相关的生产效率,提升土地利用率,直接、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成绩。
2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探究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社会上的资源和产品等的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统筹、调配、协调农业经济活动,促使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有机统一,确保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包括了农业管理、农业经济的各个相关部分以及相关的企业和经营活动管理等等,是包含整体农业生产的管理。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也应当随着发生改变,才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要做好技术改进,要根据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做好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其次,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业规模经济,规范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和过程。总体来说,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要从农业管理的要求和规范、农业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
3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相关性提升和发展探究
3.1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形式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的链条,发展集生产、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商品为一体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首先,要积极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优势确定和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逐渐建立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降低。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和增加企业的辐射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另外,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解放工作,降低社会就业压力,构建稳定的基础,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3.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充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首先,要对农民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农民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就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重要保证,从农业水利工程、灌溉工程、生产路修建和平整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另外,要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加大相关的科学技术投入,强化农业生产与相关科技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新的品种和新的技术,提高科技的转化速度,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随着社会上对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仅仅是提高产量和质量,而是要尽量的降低农业生产的耗能,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和循环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且将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沃土工程、新型农药研发等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4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要从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强化农业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对农民展开积极的培训,注重农民的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鼓励农学院学生、相关人才和工商企业等参与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活动中,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程,不断引导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经济管理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环节,要加强农民现代科学技术的培训,从优化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等方面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J].福建农业,2015(,4):32.
[2]王丽莉.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18.
[3]林海慧.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7):159.
有关农业经济管理小论文范文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摘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均逐渐成为了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共同的发展趋势。然而,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因此我们理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中,传统农业已经逐渐开始向知识型农业转变,依靠各种高新技术(如生物工程等)以及先进科技成果与信息技术的利用有效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以资源型农业为主的,信息化水平一直就比较低。那么,要想从根本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转化,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激发农民劳动积极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使得供求信息出现滞后、闭塞的现象,导致农民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严重挫伤。基于此,广大农民理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劳作方式,学习现代先进的科技农业知识,依据市场需求来对生产经营方向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以此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然而,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向以及农业产品的均衡发展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按照国家的农业发展要求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系统,但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很多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并没有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在互联网上的那些与农业信息相关的新闻都缺乏权威性,而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农业新闻又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与共享。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信息化服务系统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二)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
要想让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完美的融合,俨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需要知识储备较深的农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同时还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以及与信息化技术相关的设备。但是,目前很多农民都认为使用网络的成本过高,且并不是必需的,这就直接导致农村网络覆盖率较低的现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十分广泛,虽然国家政府在农业的发展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明显还不足够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很多农业地区都严重缺乏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设备,加之信息化网络的覆盖率较低,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实施必然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较低
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大多数都是编制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士,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专业性,导致他们很难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产生阻滞效应。另外,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较低,无法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的信息化发展。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要想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就应该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来实现对农业信息的不断丰富,从而保证所农业发展信息的科学性与真实性以及信息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同时,应该充分结合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发展上的实际情况,撰写具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信息,这既能够有效保证农业信息的及时性,更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与认识到农业发展状况。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
专业素质人才,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信息经济管理主体中最欠缺也最需要的。上述说道,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聘用的人员基本都不是专业人士,多为编制人员,整体素质较差。那么,为了彻底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就应该正确认识信息社会的竞争主体(即人才之间的竞争)。然而,为了让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保障,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专业素质。针对于政府来说,要想实现对农业信息人才团队的完善,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就应该投资建设相关的培训机构,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与优秀信息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
篇12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篇13
目前,对于农业发展的形式,想要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除了对农村现在的发展形式做下实际分析,还要对农业发展的整体方向做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明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也提升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要重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发展,保证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
一、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循环经济可行性
目前,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愈发严重。为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农业生产体系中使资源能够多次被重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争取以投入最少的资源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在生产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将废弃物再利用,实现农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农业经济符合我国发展国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中的矛盾,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优化了农产品从生产直至销售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了物质的再循环利用。
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有所不同,传统农业经济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再进行综合治理的生产模式。它是一种掠夺式的经济模式,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对资源造成了浪费,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循环经济发展目的是能够使资源充分利用,获得最大的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农业资源要素中,可以分为一次性资源和可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经过使用后将不能重新被利用,这种不断消耗资源求发展的模式将注定不能够长久。认识到这一点,在农业发展中,就要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要尊重经济及其生态规律,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业资源实行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来满足农业经济长久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由于受到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循环经济还不能够完全得以实施,但长远来看,农业循环经济终将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农业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二、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具体发展模式
目前,在初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形成了下面几种发展模式:
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生态模式,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有机的相结合,形成一种能源消耗低,获得收益高的科学的生态系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模式。由于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在发展中有着非常深厚的资源基础,能够更有效的实行,并且能更快的达到所需要的效果,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辽宁省首创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机资源有机联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水平发展的效益和水平,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全面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性作用。从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例。
3.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该模式可以利用农村的地理特点和优势,因此,在实行中有充分的资源,保证了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为了农业发展创新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需要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模式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以此促进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措施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能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就要依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中的推广力度,提高其对于农业生产作用的认识。为了能够使循环经济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将先前掠夺式发展变为现在的和谐式发展模式,从源头上改变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创新能够有效的服务于“三农”。
2.加强政府对于循环经济的引导性作用,在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利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对于农业经济循环模式达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促进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意识到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保持农业生产环境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由此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实际中的需要。
3.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性工作。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保证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在农业循环经济运用过程中,要对其相关技术工作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满足农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以此保证农业经济能够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实现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及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要想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就要在生产中总结发展的经验,不断创新适合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提升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利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求得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