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坚持“两化一行”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商业银行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金融业将重新洗牌。今后20年,中国金融业将成为全球金融业的骨干力量,上海金融中心也将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未来20年中,交通银行如何发展?我们经过冷静、客观、全面的分析,确立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构想,即“两化一行”发展战略。
走“国际化”道路,既是由交通银行自身特定的历史所决定,也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百年交通银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 (也就是公元1909年),成立不久的交通银行就在西贡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国际化经营的序幕。目前,交通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以亚太为主体,欧美为两翼”的海外战略布局。在管理上,交通银行与汇丰银行的合作进展顺利,国际会计准则、内部评级法、新资本协议、经济资本等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逐步得到确立。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导致部分国际大型银行收缩海外机构,甚至“断臂求生”,但是从追随客户、分散风险、学习先进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并没有改变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大趋势。
走“综合化”道路,就是要实现金融业务范围的更广泛覆盖和各领域经营的协同效应,努力打造“资本充足、主业突出、风险隔离、协同有效、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现在,交通银行已经不再是单一涵义的商业银行,境内业务范围已涉及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租赁等各个领域,在海外也已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综合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
建设“财富管理”特色,就是要统筹自身资源,以提升客户价值为核心,围绕客户特定的金融需求,依托专业财富规划能力,提供财富创造、财富增值、财富保护、财富转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引导客户通过科学配置资产,促进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进而实现客户价值、银行价值、股东价值乃至社会责任的最优化。
我们之所以要突出“财富管理”特色,一是想在优化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通过适度差异化定位,寻找我行业务发展的“蓝海”。二是顺应中国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深度发展,满足越来越多的客户关于财富的保值、增值、转移等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三是巩固交通银行在财富管理市场上较为领先的地位,发展蕴通财富、私人银行、沃德财富、交银理财等“财富管理”品牌,为众多高净值的公司和高品质的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坚持“两化一行”的发展战略,就是把交通银行打造成一个高品质的商业银行,即“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交通银行要为高端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成为高端客户服务的主导者;为大众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成为人民大众的贴心人。为充分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交通银行将集成全行综合经营平台和国际资源,大力推进财富管理业务,为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理好财、服好务,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增强财富管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力争使我行成为财富管理市场的领跑者、最佳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者、价值业务和创新成果的保有者。
二、在保持信贷合理均衡增长的同时,打造一个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
近两年来,交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成长性。在五大银行当中,主要指标的成长名列前茅。今年,我们还会有一个较好的成长。大凡信贷高成长后,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信贷管理跟不上,任凭贷款处于“自由电子”状态,就会埋下隐患,导致几年后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陷银行经营于危险境地。历史证明,中国的商业银行成于信贷,也败于信贷。信贷决定着我们的生死存亡。今年,交通银行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信贷管理上来,把2010年作为交通银行的“管理提升年”。
首先,在信贷投放上,我们要区别对待,有保有舍,结构调整。要保续建、控新建、压缩产能过剩贷款。要坚持贷款到期收回,通过做大流量支持新的资金需求;要支持小企业和个贷需求,防止信贷过度集中。今年小企业和个贷的增长不能低于去年的水平,要掌握好信贷投放的节奏,保持均衡放贷。
第二,要加强信贷的行业分析与管理。将行业信贷政策覆盖于公司贷款,把行业信贷政策和限额作为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布局信贷资产、提高信贷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措施。要加强信贷流程的建设,实现信贷管理全流程的电子化。
第三,要加强大客户的信贷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完善大客户监测分析系统,特别加强对集团客户、异地客户和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实时监测,知患于今日,防患于未然。要掌握潜在风险客户的动态,及时做好不良贷款的保全工作。
第四,要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和机制。要建立信贷审批人资质认定制度、信贷集体审议制度和贷款管理责任制度。要完善垂直独立的信贷审批体系,保持审批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有效性。
第五,要培养交通银行的信贷管理文化。交通银行要坚持“稳健经营,改革创新”的信贷管理文化。稳健经营是根,改革创新是魂。要以稳健经营站稳脚跟,要在改革创新中把交通银行做大做强。
各位来宾,“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金融危机教育了全球银行业,也为中资银行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拨开危机的迷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化和综合化仍是金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有效管理风险、坚守稳健经营的底线,是银行业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坚持改革创新,又是银行业发展的活的灵魂。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继承者和金融改革的先行者,交通银行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两化一行”战略、努力加强各项风险管理,并愿与同业一起努力、合作共赢,迎来中资银行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篇2
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逐渐提高了对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应地,各大商行也加大了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力度。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只有在处理好内部风险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新时期进一步探索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问题,从而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内部控制质量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一)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保障
银行业的发展中,风险是其不可避免的基本属性,而随着近年来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本就是银行业风险范畴内的金融风险更成为影响银行运营的主要因素,从市场、信用和操作等方面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重视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成为必要选择。
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能够将银行的运营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和银行具体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因素,由上到下形成一套有序的控制机制,能够帮助银行更加科学、稳健地发展。而内部控制的加强,也是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商业银行效益的有力保障。
(二)内部控制质量影响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
第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和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银行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防范。首先,内部控制所创设的良好的银行运营环境,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内部控制注重对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这些审核具体到银行运营的各个方面和板块,这有利于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监督,并以绩效评价的方式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全面防范。内部控制质量与信贷项目的审批和授权控制效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了银行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的能力。
第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为银行业务运营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对市场风险的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信息的收集更加精确与及时,在对市场风险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也能够实现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提高;其二,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银行内部的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职能重叠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相关的管理部门中,职责分工更加明确,职务分离,各司其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避免在这一环节滋生管理风险;其三,市场风险的管理需要在激励机制中提高效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对市场管理工作人员的激励中采取工资待遇与投资收益挂钩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片面,许多工作人员为了追求投资利益而忽视了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而降低了市场风险管理效率。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则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更合理的方式确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善于用人,提高了市场管理的工作效率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三,在操作风险的规避和应对中,也同样需要高质量的银行内部控制,这是针对具体操作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违规、不安全等操作行为所提出的发展要求。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工作中欺诈事件、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内部控制体系强调银行规章制度在业务执行和基本流程中的约束作用,对一些违反规定的行为明确禁止并严厉打击。业务操作的合规性、有效性在高质量的银行内控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银行内部控制质量,深入防范金融风险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内控环境
文化意识层面的建设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保证,而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提高,同样寄托于思想文化的建设,即在银行内部形成独特的内控文化,在提高员工风险观、内部控制认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内控环境。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每个个体都需要认识到在银行内部进行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内控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对银行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以培训的方式普及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知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文化教育,在员工中间强调“规范”的作用,营造扎实、严谨的工作氛围,从思想源头遏制风险的产生。
(二)创新控制和监督机制,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宏观上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首先要保证内控机制的科学性,在坚持银行发展模式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对适合本行特征的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研讨,建立科学健康的内控机制,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其次,也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审批、监督的运行机制,在业务流程中更要严谨,强调操作的规范性,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内控制度的落实需要以实时监督作为保障,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既要做好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和纵深发展,也要有重点地开展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加强对员工的考核与管理,保证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规范严谨,从细节处杜绝风险。内控监督制度需要更加系统化,从规章制度到具体的操作流程,都以统一标准来形成监管体系,使之成为保障内控质量的坚实堡垒。
三、结语
无数实践证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银行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金融风险始终伴随着银行业,而防范风险、应对风险也成为银行生存必须长久面对的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关键在于如何在现有体制下进一步探索加强银行内控建设的有效策略。当然,银行内部控制的实施并不能够脱离对风险的关注,应对金融风险是实施内控的目标之一,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必将引领银行业走向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篇3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金融系统以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切实加大金融投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金融支撑。现将近年来我市金融领域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一是强化信贷支持。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40.05亿元,贷款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年初增加258.01亿元,增长13.71%,增速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贷款结构。累计发放疫情防控贷款142.2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0.32亿元,较年初增加42.34亿元,增长15.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9个百分点,贷款户数51196户,较年初增加5600户;制造业贷款余额177.37亿元,较年初增长4.55%;全市共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基金1.94亿元,新增小额担保贷款5.12亿元,直接扶持个人创业人数达4096人,带动就业人数15344人。三是开展“降成本优环境”活动。会同多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转贷(倒贷)基金贷款中间环节收费开展专项整治,通过依法查处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贷款中间环节违规收费,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62%,较2019年末下降了0.38个百分点。全市银行业机构严格执行3000亿元专项贷款优惠利率,辖内10家银行已向68户重点防疫企业授信,向其中49户企业发放了优惠利率贷款6.83亿元,发放户数占全省的12.34%,贷款金额占全省的7.35%,分别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累计为企业减轻利息负担2000余万元;全市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充分利用5000亿元专用再贷款额度累计为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19.83亿元,办理再贴现业务0.85亿元,合计20.68亿元,占全省总额度210亿元的9.85%,节约利息成本1000余万元;全市累计发放续贷6.12亿元、展期8.16亿元,累计为企业节约续贷“过桥成本”约3000余万元。同时,在疫情期间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贷款共2048笔,贷款金额合计16.64亿元,实施临时性延期付息的贷款户数130户,延期付息金额合计2290.43万元;全市政府性担保公司在疫情期间,累计为124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29亿元,担保费率由原来的1%以上下调至0.74%,为企业至少降低担保费用182.9万元,累计减免再担保费21.97万元。
(二)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抚州市银行业机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二是建立银行抽贷报告制度。为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抽贷,及时协调、稳妥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题,我市从2014年正式建立了银银行抽贷定期报告、问题企业贷款处置协调、地方政府倒贷机制、金融诉讼案件快速处置机制“四项制度”,坚决制止银行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抽贷、断贷行为,促进了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建立重点企业融资协调制度。会同抚州银监分局和有关金融机构,定期对辖内重点民营企业融资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先后调度了大乘汽车、金品铜科、海利科技、创世纪科技、智谷科技、卓朗科技等重点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融资帮扶力度。
(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金融业发展。一是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入股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民营资本入股村镇银行,目前全市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1家,每家村镇银行中都有民营企业股东,民营企业及自然人股东基本上占比都在40%以上。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典当行,目前全市已设立3家民营性担保机构、11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和10家典当行。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农信社改制。全市所有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农商银行改制工作并全部挂牌开业。在改制过程中,每家农合机构都吸收了民营企业入股和自然人入股,占股比例达到40%。三是撬动民营资本参与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撬动民营资本通过入股等方式与市金控集团、市城投、市文旅投、市工创投、市农发投、高新区高发投、高新区财投等市本级平台设立了多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近300亿元。
(四)狠抓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民营企业挂牌上市。一是完善奖励政策。出台了《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挂牌上市的奖励力度。二是企业挂牌上市势头良好。全市上市企业达到2家(博雅生物、万向新元科技);志特新材已经在深交所进行首轮问询,灿辉科技正在港交所排队待审,施美制药预计三季度完成辅导验收。卓朗科技与壳公司基本确定股权转让协议,北斗变电科技已与壳公司签订并购协议,云时代教育启动纽交所上市事宜,老表互联科技已与合作券商对接赴荷兰加勒比证券交易所上市事宜,三是债券发行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发行债券50.01亿元,同比增长94.2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全市民营企业融资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虽然今年疫情期间银行机构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紧张的局面,但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企业自身规模小,效益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其融资还是面临较多困难。二是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我市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少,还未专门设立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准备金。三是金融风险防范压力加大。受疫情影响,不良贷款出现反弹,贷款逾期情况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切实强化信贷投放,全力稳企业保市场主体。结合“两宣一帮”活动深入园区、企业开展“六保、六稳”的金融政策宣讲。继续深化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用好央行1万亿再贷款(目前全市已经授信3.54亿元,办理再贴现金额2.37亿元);和全省首批2200亿元的专项贷款政策(目前7家专项贷款资质银行已成功对接项目59个,授信44.18亿元,放款15.88亿元),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努力增加对我市的有效信贷投放,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0亿元。结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政银企对接常态化,每月定期开展分行业、分产业链、分企业、分领域、分县(区)的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
二是持续开展企业帮扶,全面加强企业融资服务。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金融帮扶专项行动,规范银行贷款收费行为,落实央行降息降准政策,推动贷款利率LPR的市场化改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督促金融机构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续贷,收回再贷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款安排,还本付息可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
三是狠抓企业上市挂牌,深入推进“映山红”行动。全力做好志特新材排队待审工作,力争年底前顺利上市,加快灿辉科技挂牌港交所进程,跟踪做好北斗变电、卓朗科技的并购回迁工作。加大债务融资工作力度,力争今年全市新增发行债券100亿元。
四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拓展“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学习借鉴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品”的试点要求,创新推出“两权”、收益权、养殖权、用能权、排污权等“信用+多种经营权”生态专属信贷产品,确保“两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5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
篇4
(一)企业名牌战略“白热化”推动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名牌战略。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企业普遍采用名牌战略,并且名牌新产品与名牌效应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首先,名牌产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赢得了市场,同时内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大大增强,职员对企业充满信心并形成巨大的合力;其次,创出名牌的企业在公众中也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名牌效应使企业更易开发一系列相关产品,拓宽市场领域,提高市场份额。有鉴于此,西方商业银行推出金融名牌战略,积极创造名牌,塑造商业银行新形象,充分发挥银行在金融领域中的主导作用。
(二)银行同业竞争的激烈化促使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名牌战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也逐步走向自由化和国际化,各国银行之间、国内各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业经营多样化、收入多样化不断加强,银行界进一步认识到市场的重要性,银行也得象普通商业机构一样去寻找市场,招揽客户。积极开展中间业务便是银行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区的业务竞争优势走出的第一步。但仅此还不够,要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银行必须能向客户提供更新颖、更便捷、更可靠和受其欢迎的中间金融产品和服务。于是,西方商业银行推出了金融名牌战略。
(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银行实施金融名牌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名牌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实施名牌战略就是创造出竞争对手没有或比他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而人们对金融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评价已不仅仅依据其竞争者是否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或服务,还要根据产品或服务是否包含独特的附加服务内容来判断。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于现代科学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电脑、电信通讯等高科技发展,西方银行在计算、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等方面广泛引进现代通讯技术、设计、开发符合金融结构日趋复杂的新工具,使银行业务操作变得简便、安全、可靠,迎来了银行经营与服务的新阶段,银行又能力和条件向客户提供更快捷、质量更高的附加服务,从而在市场中争取到更多的客户。
二、西方金融名牌战略的具体内容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名牌战略主要有三大战略目标:1.银行和金融产品恰当的市场定位。2.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3.技术高、规模大、牌子响的银行发展方向。
围绕上述目标,西方商业银行制定和实施了以下各项具体战略:
(一)金融名牌意识战略。西方商业银行把树立名牌意识作为争创金融名牌产品的关键,认为它是创造名牌金融产品的关键,他们鼓励员工积极开创名牌并要求员工在开创名牌过程中付出艰辛努力,让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质量和名牌产品的创建同步进行。在创立名牌后,仍对名牌产品进行不断开发和改进,以高质量、高水平来巩固名牌的地位。
(二)规模金融经营战略。创造金融名牌意味着要以较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为此,西方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业务经营引入了工业经济的“规模经济经营战略”,即通过投资建立遍布全国的高效支付系统,大力推广具有大众化意义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使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一定水平,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通过实行规模金融经营,商业银行实现了如下目标:削减产品与服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原始产品与服务进行再加工创造较高的附加值;使金融产品与服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生活和消费的需求;吸引客户等等。
(三)产品战略。名牌是受消费者普遍钟爱的产品,所以,金融产品要成为名牌,首先应该是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西方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市场调查等手段,加强与客户沟通与联系,摸清不同客户的需求,一方面对原有服务产品进行创新、重新组合,以求更加适销对路。另一方面,为积极开发潜在市场,吸引潜在客户,西方商业银行也不断在调查基础上开发新产品。
(四)品牌战略。为扩大银行的影响,西方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上大下功夫,使之富于个性化,同时,他们把银行文化揉合到产品之中,同行标或行名为其命名,从而达到通过品牌加深顾客对本行来的了解,提高本行知名度的目的。如美国的花旗银行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分析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建立客户导向型并以“华侨”命名的综合服务机制:“只要你在花旗银行开户,就能在任何时间、地点,运用任何银行业务来管你的财务。”花旗银行由于服务领域扩展,服务周全,“花旗”深得人心,客户纷纷而至,每四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是花旗银行的客户,这就是“花旗品牌”的市场效应。
(五)科技战略。科技的发展是名牌战略产生的动因,西方商业银行自始就十分注重科技立行、科技兴行,建立起了以计算机联网为主体的银行电子化系统,以占领大多数的市场,开发了电话银行和电子银行业务等。
(六)人才战略。“人才领先时创造名牌的智力基础”。名牌战略能得以实施,除了客观条件外,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的能动性。品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济济的银行才可能创造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推出自己的名牌。西方商业银行在设法聘用高质量的职员的同时,十分注重加强原有职员的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本行员工的素质。人才是一种优势,反过来,名牌同时也能以其独有的魅力来吸引人才。
(七)广告渗透战略。利用现代先进的传媒工具传递具有强有力的诱导购买的信息,极大地提高产品和银行知名度以及产品对市场的覆盖和渗透。同样以上面提及的美国花旗银行为例,花旗银行正是通过广告渗透,喊出了口号,才使客户了解到其全面而周到的服务,才使“花旗品牌”的市场效应得以实现。
三、西方金融名牌战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应及早转变观念,借鉴西方金融名牌战略,这不仅是适应日趋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包括来自国内同业和实力强大的外资银行)的需要,也是我国金融业顺应全球金融一体化潮流,迅速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的必然要求。结合我国实情,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名牌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名牌”应从中间业务中开发。
1.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成本低、利润高的特点。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晚,发展缓慢,目前中间业务收入在全行系统总收益的占比在10%以下,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明显存在差距,应创出名牌,以此为龙头,推动中间业务的迅速发展。
2.中间业务大多表现为对客户的直接服务,文明优质服务可以提高银行的信誉和影响。因此,从中间业务中开发名牌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创造名牌宜量力而行。首先应选择适应经济发展和客户需要的中间金融工具为目标名牌产品。现有经济条件下,各商业银行要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身条件,在不断完善已经营的、租赁、咨询等中间业务品种的过程中突出重点,选择其中的一种加紧开发,发展其为名牌。其次要注意以质量为本,高质量是名牌立足的前提,商业银行应自始至终把好质量关。
(三)促销方面不遗余力,使“名牌”深入人心。要加大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销的力度。可采取派员推销(经常走访客户,与之作面对面接触,观察、鉴定客户的反应)和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宣传相结合的方法,使广大客户熟知他们可从银行获得商贸服务、怎么样的服务、如何获得服务等。与此同时,应不断完善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最终使产品获得客户的钟爱。
篇5
三、倡导“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熟悉金融法律法规,熟悉业务操作规程,熟悉所办理的银行产品或代销金融产品的业务性质和产品功能,严格按照服务工作质量要求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办理各项业务,做到准确快捷。
四、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弘扬忠于职守、恪守信用、谦虚礼让、耐心周到、注重效率、保守秘密的职业精神,不利用工作之便向客户索、拿、卡、要、报,不接受客户赠送的现金礼品和有价证券。
五、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努力优化服务环境,择优安排窗口人员,向社会展示宽敞、整洁、明亮的营业场所,提供舒适、温馨、方便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营业网点保证按时营业,满点服务;员工按时到岗,不擅自离岗、串岗。
篇6
尽管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收入与传统业务收入的比例相比过低,还不到传统业务的1%。具体来说,自2006年我国银行对外放开投资银行与私人银行服务之后,约有0.8%的国内富豪选择了瑞银、花旗等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同时依然有67.2%的富裕人士将财富放在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或者利用银行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剩下的32%的富豪就选择了与本行业经营关系密切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
中外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比较
受到中外文化背景、消费习惯以及金融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私人银行与外国私人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但同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产品品种多、创新速度快、可流动性强、个性化明显,比较适合客户的需求。瑞士银行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包括投资方案(如资产组合管理、受托基金资产组合、主动建议等)、投资产品(如结构产品/衍生品)、瑞银集团基金(投资基金账户、资产分配基金)、财务规划(个人财务规划、退休规划)、抵押和贷款、退休金和保险、瑞银集团全球托管、不动产咨询、附加服务(账户、银行卡、支付服务、关键俱乐部)、艺术金融(艺术品研究、买卖、遗产规划)、金币与钱币、瑞银集团基金会等。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涉及资产组合管理和投资建议服务、结构借贷、银行服务、资产分配、私人投资和借贷、对冲基金、现金与资产组合管理、退休金规划、教育规划、遗产规划等产品。而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所设计的服务产品品种少、个性化较差、难以适应富豪的多元化需求。如我国某大行的客户主要以原有的黄金客户或准优质客户群体为主,如他们将超过50万元或10万美元的私人存款或刷卡年消费额达到一定数目的用户作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象。当然,这些用户的文化水平与需求参差不齐,因此该行难以紧跟创新,2010年开始出现掉线现象。
从产品服务价格来看,瑞银、花旗等著名国外商业银行设计的服务产品收费高出我国主流银行数倍,我国银行具有价格优势。我国内地的汇丰银行理财中心的标准是:只要个人月结余额在5万美元以上,就能享受24小时全球理财热线服务,如果个人储蓄额超过300万美元就可以享受汇丰银行更为高级的客户经理服务。渣打银行上海分行理财中心则对一个季度结余额超过10万美元的个人客户免收服务费――在存款、汇款等业务上免收50%折扣手续费业务。而我国某大行给予高端用户的价格优惠幅度更大,如为高端客户配备了像中大型法人客户一样的账户经理或理财专家甚至客户关系经理,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收取的费用却不及国外用户同类产品的1/5到1/7。
从产品创新空间来看,国外银行多数允许混业经营,所以创新空间有利于发展投行业务。而我国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基本处于分业经营,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循环,银行推出的金融衍生工具无法利用相关的证券与保险市场实现增值创新,产品的创新范围和创新深度严重受限。所以我国目前推出的理财服务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水平上,并不能为客户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务。这种宏观环境限制了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向相关市场的交叉和延伸,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投资产品组合的品种,也极大地削弱了产品组合的回报率和吸引力。
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当前金融危机与我国出现通货膨胀预期的重叠加快了我国富豪投资理财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机会所在。我国富裕人士热衷于通过离岸理财来保全自己资产,所以广东、浙江等地一些中小型私人银行便设计出种种个性化服务帮助内地富豪买卖国外债券的办法,将资产偷偷转移到境外低风险的地方,比如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进行离岸业务操作套期保值。内地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千万富豪中22.6%的人拥有离岸资产。比较显著的情形出现在温州。截至2010年8月初,温州市70%左右的资金都在寻找新的资金出路。
那么,我国私人银行如何发展业务以吸引客户选择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呢?笔者认为,需要立法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快我国私人银行相关业务的立法进程,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健康、稳健发展。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有许多富豪利用国内对私人银行业务监督不够的空子,通过资本金结汇、外债结汇、服务贸易转移等方式将大量资金转移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离岸市场投资,甚至把国有资产偷偷转移到国外。开展这些私人银行业务会给我国银行带来两大风险,一是容易增加我国私人银行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二是难免会给黑钱提供洗钱的通道。这种做法显然违背我国法律。
但从国外经验来看,私人银行开展业务又不得不面临以上两大风险,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就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在立法时要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私密性与我国经济安全性相结合,充分调动外汇管理局、银监会、发改委和私人银行的积极性,建立一种联动监管模式。比如允许我国私人银行所持资金通过外债方式投资境外以适度增加透明监管,这样一来,就自然降低了对我国私人银行提品与服务的法律风险。
第二,私人银行要联合政府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新型战略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转型期。我国政府准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等为主的新型战略产业,而这些产业不像垄断行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就能解决资金瓶颈,所以需要私人银行与政府合作设立相关的产业基金,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参与进来,实现全社会共赢。
第三,金融机构要加大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资。因为我国存在资本项目非自由兑换与资本市场分割管理两大“天花板”制约着私人银行开发新产品与服务,加上国内还缺乏足够提供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各种人才与技术,所以私人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空间困难重重。因此,金融部门尤其是私人银行本身需要加大对私人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研发投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为客户量身订做产品与服务,让他们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
第四,金融机构要主动积极吸引高端客户,打破外资银行垄断私人银行业务定价话语权。虽然说我国67.2%的富裕人士把财富放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账户上,也使用它们提供的绿色通道享用本外币理财产品及国债、基金、个人消费信贷、专属的金融秘书等服务,但是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因为缺乏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应风险计量与监控经验,加上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不愿积极分流部分风险偏好型客户参与私人银行业务。因此,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价权依然掌握在外资银行手中。
篇7
首先,我们要提升“主动负债”意识。负债业务是银行与客户之间最根本的业务交易,是银行与客户建立往来关系的最广泛渠道,是个人银行业务转型的基础。因此必须大抓特抓负债业务,夯实这个基础,“主动负债”不是不要存款,而是要实现负债业务数量与质量的全面发展,拓展高质量、低成本的负债资金,使负债业务成为其他个人银行产品相互转换的基础载体。
其次,以业务和理财业务让客户获利。客户的利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利益,客户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能仅仅以利息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客户需求的是稳定性较高的收益,与客户长期存款收益、期限、风险等相匹配的产品是国债与保险。国债是金边债券,收益高于同档次定期存款实际收益率,但是数量有限,是稀缺资源。保险收益一般等于或低于同档次定期存款,但是其具有保险、保障功能,同时具有抗市场利率风险等功能,这些功能的综合价值高于存款的单一固定收益, 是为客户防范风险提取的一种拨备,比较适宜长期投资。我们要在稳固客户群体的同时还要降低对客户的存款利息支出,就必须以基金、国债、保险等产品来替代客户的长期存款,满足客户的高收益需求。在满足客户理财需要的同时中间业务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可见,通过产品联动,“银行效益最大化”与“客户效益最大化”是能够和谐统一的,只有考虑客户利益,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才能最终为我们带来稳定的客户群体与收益。
二、正确处理“系统谋划”与“细化管理”的关系
“系统谋划”是指银行要有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统一、规范、高效的业务流程和符合实际的综合经营计划。我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产品价值贡献度,提出全行统一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把“负债与中间业务并重,战略性产品优先发展”确定为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政策上、考核上引导基层机构去转变经营思路。但是,最终的计划执行效果还要取决于“细化管理”程度。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缓慢乏力等问题,一谈产品就是任务,发展产品就是完成任务。不能转变此落后观念,就不能精细化管理产品和经营客户。每一项产品的功能、特点、目标客户都需要细化分析;产品的实际效益,产品每一时期、每一阶段营销中发现的问题、经验都需要归纳总结。产品的发展速度、同业同档次产品的比较、各项产品发展营销指导等工作都是一个精细化的执行过程, 只有精细化水平提高了,才能实现业务的有效发展。
因此,“细化管理”是“系统谋划”实现的有力保障,没有“细化管理”,“系统谋划”最终将流于形式。
三、正确处理“客户挖掘”与“客户维护”的关系
“二八定律”体现了中高端客户对银行效益贡献的重要性,客户挖掘和筛选是手段和过程,客户关系维护才是最终目的。理财卡的推出、VIP重客系统的应用、OCRM系统的上线运行等一系列软硬件的投入,都是为了便于中高端客户的筛选和维护。但是,我们理财卡办完了、个人VIP资料录入了,OCRM系统查询了,工作似乎就结束了,后期的客户关系管理却没有及时跟进。大量的理财卡仅仅是客户多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归并,没有客户多项金融资产的挂入,理财卡的功能、优势根本就没有发挥。一味地为发卡而发卡,发卡的目的不是挖掘客户、维护客户,而是作为任务来完成。另外,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中高端客户群,但对他们的服务与行内一般客户还没有明显差别,VIP窗口大部分流于形式,理财室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如果我们还是一成不变地延续现在这种简单的浅层次的客户细分,而没有真正做到客户的维护、管理工作,那么最终会导致客户的流失。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挖掘筛选客户之后,应根据客户的特点、偏好建立客户档案,明晰客户需求,锁定目标客户群体,运用差别化的深度沟通和服务技巧,去真正赢得客户,用服务和产品去锁住客户,从而提升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四、正确处理“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的关系
美洲银行将一线网点称为“商店”,商店是需要“回头客”的,而“回头客”的多少取决于售后服务质量的高低。银行服务与有形产品不同,它是一种行为、一个执行过程,是一种流动形态, 提供的服务与客户在银行的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在客户购买银行产品前一般是不能体验的,其服务质量的优劣只能由客户在购买产品的同时或以后才能决定。
我们会发现某一种产品做得好的网点往往其他产品发展也不错,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仅在做产品,还在经营客户,用什么经营?客户的后续服务。一方面,产品的售后服务直接影响了客户的回头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产品营销而忽略了售后的服务,结果造成产品增量的增长却弥补不了存量的下降, 或拣起一种产品却马上丢了另一种产品。另一方面,产品的售后服务往往是迅速赢得客户的最有效手段。比如客户购买基金后,定期为客户发送基金行情,让客户及时了解投资资金的收益状况, 使客户感受到建行的责任感,为今后客户继续购买基金和其他产品创造了机会。
篇8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④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⑤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前基金托管业务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商业银行托而不管,过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监督管理基金规范运行,避免发生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同样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⑥加强银行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基金是新业务,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人员难免对基金业务产生陌生感,对基金业务销售和托管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岗前培训、人才引入和员工业务素质学习才能保证证券基金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篇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众多外资银行的涌入给国内商业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突出地表现为顾客流失严重。TNS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零售银行顾客流失率达到30%以上。因此,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顾客流失率,已成为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Bloemer et.a1,1998;张雪兰,2005;陆娟等,2006;王海忠等,2006)对银行业的实证研究证明,提高服务质量能够显著提高顾客满意度。但竞争的加剧和复杂化使企业认识到要实现顾客满意,需要首先实现员工满意。Schmit & Allseheid(1995)指出,没有满意和忠诚的员工难以获得满意和忠诚的顾客。为此,有学者提出商业银行应首先通过开展内部营销提高员工满意度,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内部营销(Intemal Marketing)是通过能够满足员工需求的分批生产来吸引、发展、激励及留任优秀员工,是一种把员工当成顾客、取悦员工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员工满意。通过采取类似外部营销的策略,内部营销可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顾客意识和市场导向,并确保员工向顾客传递高质量服务,从而获得顾客满意。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了企业内部营销观念和活动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Tansuhaj et al.,1991;Raiig & Ahmed,2000;Conduit & Mavondo,2001),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之间紧密相关的观点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Heskett,1994;Schmit&Allscheid,1995;Brooks,2000;Burke et a1.,2005),但在员工满意是直接影响顾客满意还是通过服务质量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顾客满意方面存在分歧(Vilares&Coelho,2003;Burke et a1.,2005)。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将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四个变量整合起来进行研究,构建“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关系模型”,并以35家商业银行的员工和顾客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计量手段,探寻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四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内部营销的有效开展、服务质量的提升、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营销与员工满意的关系
内部营销首先出现于服务业营销研究领域。Sasser&Arbeit(1976)把工作描述为产品,把员工描述为顾客,主张员工是服务组织最重要的市场。从内部营销观念出发,员工不是组织的管理对象,而是服务对象,满足不同员工的基本需要是实施内部营销的基础。企业通过培训、内部沟通、企业文化建设、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内部营销活动,可以使“内部顾客”满意“内部产品”。
员工满意(Employee Satisfaction)是评价个人工作达成或帮助达成工作价值而带来的愉快的情绪性状态。Berry&Parasuraman(1991)认为,内部营销通过采取类似营销的策略和开展类似营销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满意度。Ahmed etal.(2003)等以内部沟通、培训、内部职能协调和激励作为衡量企业内部营销的维度,实证研究发现,内部营销对员工满意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Hwang&Chi(2005)对台湾国际宾馆的实证研究证明,内部营销对员工满意和组织绩效均有正向影响。Gounaris(2008)基于五星级酒店业的研究表明,沟通、授权和参与管理等内部营销活动对员工满意具有积极显著影响。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内部营销对员工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二)内部营销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关系
服务质量(Service Quality)是消费者对期望服务与实际感知服务之间的比较。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服务结果,而且还取决于服务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感受(Gronroos,1985)。能够为客户提供愉悦的交往体验的员工必定是一个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而不满意的心理感受会使员工倾向于做出不利于企业的行为,降低企业的服务质量。
因此,内部营销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可以确保员工向顾客传递高质量服务(Berry,1987)。Ratiq etal(2003)研究指出,内部营销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并最终使企业的服务竞争力得以提升。
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是一种心理状态,是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服务是个性化和一对一的,在服务进行的互动过程中,顾客很容易觉察到员工情绪的好坏,而员工对工作满意与否也会流露在顾客面前,并影响顾客满意。因此,内部营销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能够使员工在为顾客服务时彬彬有礼,细致入微,为顾客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从而获得顾客满意。
Rafiq&Ahmed(2000)认为,内部营销理论模型的缺乏限制了内部营销实证研究的发展。他们在整合Berry和Gronroos的内部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内部营销理论模型。该模型表明,内部营销通过采取类似营销的方法,协调和整合部门之间的活动,可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顾客意识和市场导向,确保向顾客传递高质量服务,最终获得顾客满意。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内部营销对服务质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3:内部营销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三)员工满意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关系
员工的态度、精神状态和举止行为构成了顾客对服务过程质量的整体评价(Gronroos,1985),因此,员工的态度和工作满意度影响服务质量(Schneider & Bowen,1985;Gummesson,1991)。Brady & Cronin(2001)认为,提高员工满意度可以使员工比以往更认真、更努力地工作,而员工的认真和
努力将为顾客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Hart-llne & Ferrell(1996)对中高档宾馆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对服务质量有积极显著影响。郭琳(2007)通过对服务企业员工及顾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员工满意与服务质量正相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员工满意度对服务质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之间紧密相关的观点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Heskett(1994)用服务利润链描述员工和顾客之间的联系:员工满意度、员工承诺和员工忠诚影响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影响顾客满意度。Rueci(1998)对美国希尔斯公司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将提高0.5%的企业业绩。Brooks(2000)回顾了员工―顾客满意度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显示,40%~80%的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由顾客一员工间的关系决定,但结果也依赖于不同的产业和细分市场。目前,学者们在员工满意是直接影响顾客满意还是通过服务质量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顾客满意方面存在分歧。Burke etal.(2005)基于加拿大金融服务企业和国际零售公司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Vilares & Coelho(2003)对超市员工和顾客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满意通过服务质量间接影响顾客满意,对顾客满意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员工满意度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四)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人员接触、过程性等特点,决定了服务质量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顾客的心理认知。Fomell et.al(1996)将顾客满意分解为总体满意、体验与预期质量比较而产生的满意、体验与理想质量比较而产生的满意。因此,顾客满意源于顾客的心理比较,比较的基准则是预期。预期形成的渠道有:以前的使用经验;对竞争者的判断;对理想状态的判断。
优异的服务质量会带来顾客满意。PZB(1996)认为,服务质量仅着重于服务因素,而顾客满意是一个更广泛概念,它受产品质量、价格、情景因素、个人因素及服务质量等的综合影响,因此,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Artreassen et.al(2000)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前因。Bloemer et.al(1998)、张雪兰(2005)、陆娟等(2006)、王海忠等(2006)对银行业的实证研究证明,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目前,研究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关系的课题很多,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已经被证实。但考虑到本研究的完整性,仍提出如下假设:
H6: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推导,尝试将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四个变量整合起来进行研究,构建“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关系模型”(如图1),并以此来研究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量表设计与选择
本文采用五级Likert量表进行问卷调查,“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调查对象包括商业银行的员工和顾客。
由于目前测量内部营销的量表不充分,因此本文在参考Gounaris(2008)的内部营销量表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内部营销量表,之后的统计结果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邀请了2名服务营销管理专业教授、3名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2名银行员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原始量表作了进一步修正,得到了预调研量表。预调研在5家商业银行中进行,根据预调研的反馈结果删除了6个问项,同时修改了部分问项的陈述方式,形成了正式内部营销量表。
对于员工满意的测量,本文采用Harfline & Fer-tell(1996)在服务人员管理研究中的员工满意量表;对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测量,本文采用陆娟等(2006)在银行业服务忠诚驱动因素研究中的服务质量量表和内部营销量表。
(二)抽样与样本
正式调研首先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原则选取35家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5家、中国农业银行4家、中国银行4家、中国建设银行4家、交通银行3家、光大银行3家、招商银行3家、中信银行3家、民生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浦东发展银行2家。随后对35家银行的员工和顾客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发放问卷各350份。在调查过程中,注意了不同银行的员工与顾客的一一对应关系。问卷回收后对全部问卷资料进行审核,对于有关键漏项的问卷或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予以剔除,最后得到银行员工有效问卷285份,问卷有效率为81.4%;银行顾客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有效率为88.0%。由于调研过程控制周密,问卷整体质量较高。
关于样本与顾客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数据表明,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四、实证检验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采用Cronbach's a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2所示,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930、0.832、0.797、0.811,均超过了0.7的临界水平,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检验通常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参考法设定各变量的测量题项,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如表2所示,每个测量题项在其所对应的变量上的因子负载均显著,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理论模型中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整体模型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X2/df.小于3.5的临界值;SRMR,RMSEA均小于0.08;NFI、NNFI、CFI、IFI均超过了0.90的水平;GFI、AGFI也接近0.90的理想标准。因此,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拟合度。
路径系数的方向和显著性是判定两变量关系是否成立的依据。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除内部营销一顾客满意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余系数符号均与假设相符,且都通过了t检验(t>1.96)。
五、结论与启示
篇11
一、引言
党的十指出,科学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主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深化关键领域的改革,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十的部署,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逐步向“深水区”迈进,这将对中国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和战略转型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国银行业在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方面成效显著,经营理念获得了一些切实转变,在业务结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脚步加快,银行业开放已经迫在眉睫,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世纪面临着巨大的战略转型需求,如何发挥外资
银行进入的积极效应,促进中国银行业自身的战略转型,本文将进行探讨。
二、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与改革的新背景
新形势下,中国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和战略转型有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行业改革的背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骤加快,并进入了实质性提速阶段。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降息的同时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浮动区间进行了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并出现了实质性的变革。十报告指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逐步加快,银行存贷利差将面临趋势性收窄,银行利润高增长时代将面临结束。未来,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全部放开,银行存贷利差的下降空间很大,并将从根本上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变化。当前,利率仍受管制,产业规模即银行效益,银行业盈利水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业务规模。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大规模实际上无法确保盈利持续增长,而不计成本地盲目扩张则可能因为定价水平落后造成被动局面。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发展方式及内部管理都迫切需要加快转型。这一点是我国银行业面临战略转型比较根本的一个现实背景。
其次,我国金融脱媒加快发展。近年来,多层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深入发展,证券、保险行业发展提速,市场格局变革加快,金融脱媒脚步加快。以2012年为例,本外币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统计口境内的银行新增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迅速下降,已经达到65%左右。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社会融资结构逐步转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空间将受到挤压,新型业务的拓展力度加大。随着优质企业对贷款的依赖度降低,银行动态优化信贷结构的建设越来越迫切,银行的一般性存款也面临被持续分流的严峻挑战,要求其必须主动发展负债业务。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市场竞争加剧,促使银行转型发展。
最后,银行监管走向完善。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审慎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商业银行新的资本管理办法也已出台。未来我国金融监管将不断完善,手段不断丰富,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将提高。从短期看,资本新规的实施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拉低。而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盈利增速将出现下降,资本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从长期看,资本约束将使银行难以依靠传统粗放型的经营取胜,科学发展的要求逐步迫切。
不过,当前银行有效推进转型和实现科学发展仍有积极因素。比如,中国经济有的自我平衡、修复和发展能力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快,我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一定的高位,这就为商业银行逐步推动经营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国消费潜力的释放将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创造“蓝海”。而多层次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也为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提升自身财富管理能力创造了一定的“平台”。
三、当前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与改革思路
新形势下,科学发展和创新的要求加快,我国银行业必须积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在保持规模的同时,促进质量与效益的持续均衡发展,当前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与改革思路
如下。
第一,要从理念上进行根本转变,实现低资本占用型经营。要改变过度依赖批发性信贷业务的现状,促进零售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摒弃“速度”和“规模”情结,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强管理基础和创新力度,促进“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积极向低资本占用型经营模式转型。同时,在经营方面,要优化客户结构,推进综合经营试点。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我国国内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即将到来,要大力抢占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实现从优质大客户为主向优质大中小型客户并重的转变,优化客户结构,要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综合经营贡献度。
第二,要努力提升传统业务优势,加快新兴业务发展。一方面要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积极调整资产结构,努力提高盈利水平,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另一方面,要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加快零售银行业务发展,形成对公和零售业务并驾齐驱的经营格局。同时,要突出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加大资源投入,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要创新资产业务发展模式,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利用率。
第三,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效率,巩固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为战略转型和科学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礼卿.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业开放及其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3).
篇12
一、科创银行的挑战与机遇
科创企业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科创企业在提升经济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创企业是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重要储备。近年来,科创企业蓬勃发展,据科技部官网的消息显示,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7%,研发投入占到全国企业的70%。相关数据显示,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数量达到32.8万家。长远来看,科创企业是商业银行不可忽视的业务阵地。科创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最大机会在于这些客群的高成长性和对资本的巨大吸引力,如小米创业9年即成为世界500强,并赋能提升了庞大的小米产业链企业,宁德时代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获得了资本和市场持续且大量的支持。部分科创企业在短短数年快速成为当地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类客户对银行业务需求快速增加,给银行公私业务带来一批优质的客群,这些客群也是中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主力军。抓住这一主要客群也是商业银行能够持续壮大自身经营实力和高质量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抉择。科创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产品研发周期长,产品迭代速度快,与传统企业金融风险呈现出的特征有很大差异[2]。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按照传统模式经营,其管理体制机制、风险控制技术、员工考核激励难以匹配科创企业的融资特点。科创企业既有传统小微企业内部治理简单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又具有专业和技术壁垒较高、知识产权和信用评价难度较大等特点[3],这就对商业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对银行现有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考核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发展趋势探讨
1.科创银行模式多样化相对于国内4000多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法人而言,科创银行的建设具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阶段。每家银行都将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机构网点、人员与技术储备、专业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及阶段,自主选择科创银行模式。从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出发,大中型银行应着力成为科创银行的主力军,致力于成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创新者、全周期服务者;中小微银行着力成为科创银行的特色军,致力于成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特定阶段、特定行业的专业科创银行。2.科创银行产品精准化一家银行的科创金融业务能否快速稳健发展,跟总行的战略定力和政策稳定性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优化,在总行层面建立科创金融的领导机制,确保有效运营。并配套完善运行机制,持续优化内外部协助机制,为科创企业打造全方位差异化金融服务链;探索科创企业绿色审批机制,授予基层银行更多经营自,着力扩大科创业务覆盖面,推动科技金融扩面提质增效。科创银行应积极探索新型业务模式,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科创金融业务模式,在专属信贷产品设计上发力,探索开发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商票保贴、税务贷、补贴贷等更加灵活的融资类服务[4],缓解科创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弱担保”的融资难问题;并加强与政府、担保公司、创投机构、券商、律所等机构的合作,多层面获取企业精准信息,建立科创企业服务生态圈。3.科创银行服务多元化科创企业是典型的技术集中型企业,最有价值的创新都体现在软件研发、数据集成和运用、艺术创作、品牌建设等内容中,这些都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科创银行业务可结合这一特点,拓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对初创期科创企业,通过发放人才贷等创新产品,充分适应初创期风险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对技术尚在研发攻坚阶段、市场尚未成熟的种子期企业,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如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持续跟踪服务客户成长;对成长期科技企业,以信贷业务为主,探索利用股权投资方式,以差异化、多元化金融产品供给,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对成熟期科技企业,围绕产业链提供投资并购、发行债券、债转股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以产业综合化服务带动产业整合。
三、结论
综上,科创银行前景广阔,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融资在科创企业融资渠道中将占据更大的份额,科创企业的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比重中也会越来越大。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科创银行势必通过转变经营模式,设计精准化产品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让科创企业的融资生态更加完善,为科技发展注入更大动能。
参考文献:
[1]张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与路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8(01).[2]王景武.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J].中国金融,2021(15).
篇13
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更多的时候它就像客户的管家,据查阅资料了解到它来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目前以日内瓦、苏黎世、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等为发展中心。兴起于欧洲,是国内外许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针对其高端客户提供的一项服务。私人银行,在国外的发展有3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主要区域市场。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专门为富人设计进行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私密性极强,银行都设计的投资理财的产品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制定,要对富有的人及家人、生活方式、子女教育进行规划,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i
2.中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之比较
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群体巨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刚起步,缺乏人才、技术和经验,需要借鉴国外私人银行的发展经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下面将从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方式四个方面来对中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
2.1服务对象方面
国外私人银行业务针对的客户范围从中产阶级到富人家庭都有,可以说是涵盖了各个阶层。除此以外,本国的中产阶级也得到了私人银行量身定做的很多业务产品。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私人银行业形成较大冲击,导致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规模以及盈利水平都出现较大下降,为了尽可能多的吸引国外的客户进入美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得不把目标投向海外市场,确保客户资源,大力发展私人银行离岸市场。高净值人群已成为各家银行力争的“资源”。据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的《亚洲财富报告》预测,截至2015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将从2010年的2.627万亿美元增8.764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7%。其中,北京以46万人居中国富裕人士数量的首位。我国私人银行的核心内容就是替高净值人群进行财富管理。据调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共同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预计,到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指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的人群)数量将达到219.3万人,同2011年相比增长85%。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118.5万人,高净值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由私人银行来打理个人财富,私人银行筹建势在必行。
2.2产品服务方面
国外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业务品种十分多样化、个性化,几乎客户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我国私人银行为客户服务的核心是为客户赚钱,即为客户的财产增值。国外的私人银行业务针对性很强,例如,管理客户的资金和不动产,客户出国旅行的计划。由于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持续低靡状态,国外私人银行开始将产品转型为独具特色的另类产品。相比之下,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产品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产品,尚未能做到为其“量身定做”,还存在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即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真正符合客户的产品,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市场的形式推出合理的一系列投资理财组合产品,通常大部分采用的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但是,随着私人银行的不断兴起,业务的不断创新发展,我国私人银行ii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不同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与期权、期货等相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不同需求的客户带来不同的产品服务。这种服务方面的创新与进步将会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
2.3服务质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