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篇1

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够真正的教书育人,这说明教师不仅在知识上要能够主导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也要能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其知识素质应该是过硬的。教师应该对自己学科内的知识做到精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把学科内的知识展示出来,更应该将所教授学科本身的内涵和本质阐述清楚,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发展的无限可能,将知识生活化是教师教学的一个根本目标。教师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教师还应该具有足够的能力把知识传导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学科的魅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个性化课堂设置,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课堂气氛,让寓教于乐这个理念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另外,比教师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名教师的品德和修养,教师在课堂上情绪饱满,对学生一视同仁,不随意批评学生,不随意恶言相加,以上种种都能在无形中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此为标准,使自己不仅仅成为学习上的好学生,更成为生活中的好公民。

篇2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最早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李方先生概括得较为精当,他说:“教学模式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型。”归纳起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简约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这一界定涉及几个要点:(1)教学模式既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系统,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变革、修正和完善的;(2)教学模式会因教育目标和教学理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3)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具体的操作体系是以一种简约语言和形象符号来加以概括的。所以,即便是目标迥异、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也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这就为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评价指标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对各种教学模式都是从“结构”“社会系统”“反应原则”“支持系统”“教学效果和教育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小结各种模式。总结归纳众多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用较为容易理解的表述,教学模式应该具备这样几点要素:教学思想或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体系等。

对于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理论层面主要指该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对该模式文本表述的评价,实践层面指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行情况的评价。每一层面又涉及不同维度的评价。

1.教学模式理论层面的评价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五个要素,将模式设计文本分成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理论基础、目标指向、操作流程、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每一维度还可下分为若干指标:

理论基础维度:(1)有无明确的理论基础;(2)理论的科学性是否为科学界所公认;(3)理论基础的具体内容是否表述准确;(4)所依据的理论是否为该理论的主要论点;(5)有无比该理论更符合此种模式的其他理论。

目标指向维度:(1)有无明确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具体;(3)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可测;(4)是否关注了知、情、意三维目标。

操作流程维度:(1)有无明确的操作流程;(2)操作流程的合理性;(3)操作流程的可行性;(4)操作流程的灵活性。

实现条件维度:(1)有无实现条件的明确说明;(2)实现条件的合理性;(3)实现条件的真实性。

教学评价维度:(1)有无教学评价;(2)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否具体合理;(3)教学评价能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4)教学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是否有帮助;(5)教学评价能否体现物理学科的

特点。

2.教学模式基本要素实践层面的评价

实践层面的评价较为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堂生动的课堂不可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目标指向是什么、实施保障有哪些以及评价体系如何等等。所以可以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进行评价,即先从教学模式的文本介绍中提取有关基本要素的信息,结合这些具体要素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观察。评价教师在模式实施时,观察并评价教师对那些基本要素的理解以及践行情况,通过半定量评价量表收集第一手的材料。这时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在某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客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评价主体是了解了本模式的基本要素并掌握一定评价技巧和工具的观课者。

由于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是不一样的,所以评价工具的设计要以基本的课堂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重在评价该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评价者要通过具体的师生活动,观察活动的设计是否目标明确,是否符合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和教育规律,教学环节与模式操作环节的吻合性和灵活性,师生是否有能力适应该模式的要求等等。由于具体模式的操作环节差别较大,所以在操作环节和实现条件两个要素的评价上要留出自由度。

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目的并不是要判断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而是为模式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使模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适合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3―0080―01

根据王敏勤教授和谐教学思想,和谐教学法是按照系统论观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即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民主、平等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下,我校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我的模式我设计,我的方法我命名,我的课堂我做主”高效课堂创新理念,从2000年来十余年在成县红川小学和成县东街小学尝试“三段九环”课堂教学模式实验。(一)准备阶段:1.身心准备(①身体放松②心理放松)2.知识准备(①复习旧知②导入新课);(二)导学阶段:1.出示目标2.自学讨论,3.艺术精讲;(三)应用评价阶段:1.激活练习2.达标测试3.课堂小结4.推荐作业。实践证明,“三段九环”模式是非常有效的高效课堂构建模式之一,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运用中,要灵活取舍,正确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处理好六对关系。

一、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和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和方法。由此衍生出六对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3.教师与方法的关系;4.学生与教材的关系;5.学生与方法的关系;6.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六种关系只有处于和谐状态,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怎样做到六对关系的和谐

1.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法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要求平等、民主、合作,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

2.教师与教材的和谐。在教学中,教师和教材的和谐表现为:首先,教师要熟知课标要求,明晰三维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教师不但要“备课”还要“背课”。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在上课前要准备“导学案”(备课),还应该把“导学案”背熟(背课),只有对教材内容要点及编排体系“烂熟于心”,讲课时才能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关注学生和考虑教法上来。

3.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教学有法”是指,任何教学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或程序来教。所谓“教无定法”是指,即使同一个教师,在教不同的教材内容时,也不可能按一个模式用同一种方法来教,所以教学方法不能机械照搬。所谓“贵在得法”是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做到这三点,教师要有深厚的教育心理学基础,要熟悉各科教学的规律和教学原则,至少能熟练地运用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我校进行的澳发署资助的甘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指导的国家级课题“参与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操作”研究项目七个子模式:①“质疑与解惑”②“讨论与反馈”③“自主设计”④“活动激发”⑤“查阅运用资料”⑥“分层激励”⑦“学科渗透”给教师灵活取舍提供了教法支持。

篇4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

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刻画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成分,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要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社会学分析,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清楚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应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

(一)数学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在过去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上,只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忽略或是虚设。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不应该陈述教师打算做些什么;(2)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可观察和测量的,尽量避免用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等。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二)数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此处,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教材中规定的内容,也包括教师把生活中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物纳人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以及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把数学教材及相关内容进行再创造成为容易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范围;( 2)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性和准确性;(3)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4)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面向全体,也要做到因材施教,等等。教学手段方面,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学原则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气氛和课堂上师生的关系,以及学校文化和(教室)课堂文化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除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之外,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条件,要为学生再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教师行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支持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等一系列的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六)学生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是否参与提出问题,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和发展各种学习策略,以及解决有关问题,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习和进行交流,是否在活动中有情感的投人,是否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对学习有信心和兴趣,以及学生与教师交流行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行为等。学生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七)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包括是否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是否得以培养和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否恰当或形成,等等。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要素。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

由上述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这7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复杂的结构体系,我们称之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体系。这个结构体系可用图1表示。

(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三个最主要的元素是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这里需要简单地说明学校数学这个元素,学校数学是与数学科学相对应的一个词,它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从数学学科中选择一部分内容重新加工组织而成的,供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之用。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常学校数学是通过数学教科书表现出来,但数学教科书与学校数学不同,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地图与领土的关系一样。学校数学通过教师的处理成为数学教学内容。

(2)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这三个最主要的元素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重要的要素,即数学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数学教学目标,取得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即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原则和方法与学校数学发生了联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即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校数学、学校数学和学生、教师和学校数学、学校数学和教师,且形成一个环形,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但是相互的,而且是渗透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渗透着学校数学,没有学校数学,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生和学校数学之间如果没有教师也将难以建立相互关系。教师和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数学教学就失去意义了。

(3)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即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再者,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可观察、可观测的要素。从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可通过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特征来分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在考虑数学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可重点考虑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其中学生行为是评价的重中之重。

(4)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刻画了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且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数学学习共同体所进行的是数学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则是数学学习共同体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教学环境为基础,围绕着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原则方法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与学校数学发生联系,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有序性等特征。教师、学生、学校数学之间相互关系的动态变化及结构系统的发展性体现了社会结构图的动态性;作为教学组织的数学课堂不是封闭的,它与社会、学校、家庭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信息交流发生的,因此具有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是学校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作为一子系统必然具有系统的有序性的特征。

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图蕴含若系统论的思想。

三、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课堂教学评价观测的两大基本要素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是促进两个发展,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要真正地落实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有效地沟通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深化内隐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设计思想和外显的教学艺术,从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教论教”的方法,打破过去以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评价框框。根据上述数学课堂教学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可知,在评价中要始终贯穿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两条主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评价做到真正地评到点子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基础上,围绕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大基本要素开展评价。

关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多个维度加以分析。例如,关于教师行为,可把它分解为6个维度,即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态度、教学机智、师生互动和教学境界。关于学生行为,可把它分解为5个维度,即参与状态、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等等。 关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观测,可采用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以及量与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在量的研究中,使用检查表或规范标记来记录特定范围内一些事件出现的情况,然后分析发生这种事件的数量及频率。如:一节数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课堂中教师提问有多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和学生练习的时间各有多少?多少学生向教师提问?具体到每个学生来说,学生的回答、提问、看书、讨论、听课、做小动作、操作、准备工作等行为的次数和时间是多少?等等。

在质的研究中,用一些图表或文字描述等信息来刻画课堂教学的特点,常用的方法是以座位表为基础的观察记录方法和以选择性的逐字记录方法。观察者将教室中发生的行为资料记录在一张纸上,并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将观察的焦点记录下来,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记录课堂中重要的行为。另外,也可以将焦点放在某些学生身上,同时观察全班学生的活动情况。例如,表1就是常用的表示教师和学生语言行为的类别和标记。

篇5

二、过程设计与文本主旨的挖掘相吻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和谐,科学再现“生死爱”文学的三大母题。诸如罗丹雕塑中的“母与子”的老女人、、婴儿三者出现在一起,对寻求生命的真义在对比中一目了然。再如“断臂女神”、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袁牧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字见奇”等,均表明奇异、独特给人以思想的触发点和灵感乍现的契机,在课堂上这便是构成教学艺术的关键。《闺塾》是汤显祖的《牡丹亭》里的名篇。在分析陈最良时,按一般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心理”来分析,也能得出较好的理解,但是本课中对杜丽娘、春香的形象分析中这种方法已经采用。如果把陈最良放在一个“教师”的位置上来分析,那便有趣了,根据其“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来对陈最良作分析,那么他的愚腐、麻木、使昭然若揭了。这样,既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情趣,而且还会引导学生对封建家庭教师特质的更深刻的思考。

篇6

一、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英语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兼科学与艺术于一身。我们对科学和艺术进行逐个分析。“科学”有两个要求:一、运用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使教学、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得到体现及反映;二、要求这种思维富于条理性。正确的思想与具有逻辑的思维二者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艺术”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设计即要富有创造性,又要切合实际,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刺激,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不管是哪一类学科或是教学设计模式,其基本要素分为五类: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上五个基本要素彼此影响,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1)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给学生讲解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入手,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从而解决“为什么”、“学什么”和“教什么”这三个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课时、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问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对本课程中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有什么,对各单元的知识点作一个明确掌握,对学生的初始能力作一个评定,以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4)确定教学策略,用科学易懂的方式把教材呈现给学生,为其提供指导方法;探索实现学习目标及教学目标的途径;合理解决“怎么学”、“怎么教”这两个相互制约的问题。另外,要把教学媒体考虑到其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5)实行教学设计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更科学的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考虑如何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反应积极提供反馈;在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是要注意两方面:一、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二、在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同时,进一步对模式中所有步骤重新审查一遍,特别是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三、教学设计与教案区别

教学设计有别于教学计划和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编者写形式上。教案(是课时教学计划)仅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它的编写呈现单向、线性状态。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

(2)在编写内容上。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则相当关注“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

篇7

二、如何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互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掌握和运用好这三个基本要素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了解学生就应该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各个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主目标、亚目标才生成性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充分考虑不同学习领域,领域的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工具、材料、方法、步骤、语言、原理等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以及通过造型表达思想与情感等。②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③充分考虑学科特点,不要“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④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同是剪纸的教学内容,其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学习方式、活动设置等等。“内容”是指教学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应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就教学方法而言就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就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形式”很多,一堂课不能都用到,也不能说哪种形式就一定最好,就某一堂具体的课来说,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例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作画技法和步骤时,老师的讲解与演示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再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了解一些学科性较强的知识时,采取游戏、接力赛等形式进行知识的柔化处理就比较合适。同时,“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其利益最大化,即采取哪种“形式”对于解决“内容”更直接有效,所谓“该看的要多看,该说的要多说,该画的要多画,该演示的一定要演示”。

(四)范例应具典型性

举一反三性是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要做到“反三”,“举一”就很关键,关键在于范例应具有典型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点,所以范例的典型意义尤为重要。所谓范例的典型性,通俗地说就是范例与学习目标能够最好地最直接地挂钩,最能说明问题,即“用它”最能“说话”,并不是越经典就越好。美术课中的范例主要指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不同类型的范例选择应考虑不同的典型意义,有的范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步骤;有的范例旨在学生了解形式语言和艺术原理;还有的范例则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审美特征和人文价值。

四、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笔者认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参与度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作业状况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作业效果、作业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巡回观察、作业展示、互动评价等方式检测,重点是通过作业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篇8

上好一堂课,需要一辈子不断努力,而且是永无止境的。有时可能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很多方面其实做得很出色很不错,但由于某个方面考虑不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导致整个一堂课都归于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思考:一堂课堂是否合格,必须满足哪些基本要求?由于这些要求的任何一个做得不好,都会导致整个一堂课变成不合格,所以,这些要求,对于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从而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

由此明显看出,对一堂课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很有必要,对于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更为重要。作为年轻人,在教学手段不多经验不丰富的时候,如何不出现较大失误,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可行,是必要的。文章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了保证课堂教学在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了虽然许多部分很好却某一个部分不足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严重下滑的局面,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哪些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作为课堂的基本要素呢?如何满足这些要求,有什么具体的且能普遍适用的方法?

基本要素有四个,分别是: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以及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等。

一、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如果不合适,那么这一堂课必定会是失败的,道理无需多说。问题是,一堂课该讲哪些东西?很多老师在看了若干参考书和文献后,得到了很多很多相关的内容,而且还都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到底讲授哪些部分合适?是自己熟悉什么讲什么,还是对什么有兴趣就讲什么,甚至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可以肯定,上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两个方面来进行取舍。第一,要根据学科的结构要求。学科结构的形成,有着本身的支撑系统,相互间有着必然的逻辑性和相关性。每个知识点,都会在相应学科中处于相应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学内容必须满足这个结构要求。第二,相关知识点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一种理论,一种基本原理,在实际中是怎么应用的,具体运用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什么技巧,要注意些什么,当前的状态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二、引入新领域的途径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对于已经熟悉该内容的专家、内行,从内容上看,他们听了觉得很不错,无论内容的选取、布局等等各方面都很好,因而赞不绝口。可另外一方面,对于不熟悉该内容的学生,他们听了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云。这些现象,就是没有设计好引入途径所造成的。

众所周之,一个人的各种知识的集合,是在某种范围领域内的。对于这个范围和领域之外的概念,人们不但会有陌生感,而且可能无法理解,甚至无法去想象。这是因为,新知识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和领域。如何让学生听懂新领域内的新知识呢?这就需要在新、老领域之间搭设一个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把学生从原有的老领域引入到新领域中来。这个通道就是引入新领域的途径。有时候,新老领域之间是宽阔的康庄大道,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引过来,有时候,则可能是崎岖的陡峭山路,这个通道很不好行走。但不管怎么样,这个通道老师一定得搭建出来。那么,该怎么来搭建呢?有三个方法。

第一,逻辑推演法。这要求新老领域之间的知识本身具有逻辑上的关系,同时,学生也具有相应的推演能力,这时候,运用逻辑肯定能建立一个途径。如数学方法便是很常见的逻辑推演方法之一。

第二,生活经验法。对有些概念,由于极为抽象,仅仅依靠逻辑可能很难以让人理解,有时甚至无法使用逻辑方法来建立。如果生活经验中有相关的感性体验,借助生活经验,事情也许就变得相对简单。比如,对刚刚接触负数概念的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负数。如果只是把相关概念和运算规则讲出来,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演,学生很难真正弄懂。这时候,借助生活经验会更好。

第三,相似联系法。有些概念,不能使用逻辑,日常生活中也很少遇到。但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总有某些共性,因而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根据这些相似性进行联系,相应建立起引入的途径。如“建筑学”立面造型中,关于“韵律”的概念,一方面,至少在目前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演,另外一方面,对于工科学生,生活经验此时也难有什么帮助。那么,在新老知识中找某种相似点,如“重复,间隔,共鸣,押韵”等等,从而建立途径,把新知识运用老概念来描述:“韵律,就是把很多建筑构件如何进行排列的一种手段,每隔一定间隔的重复,构件的形态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共鸣,就像诗歌隔一定的字数后会押韵一样,从而形成视觉上的节奏”。这样,学生就很快能建立起新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知识完整性

如果学生自己看书,效果和听老师授课是一样的,那么,老师的讲课就完全是多余(且自己看书用的时间肯定比讲课少得太多太多,因此学习效率还更高)。但事实上,极少有学生能完全通过自学把一本书真的学透彻。仅仅通过文字,很多东西是难以读出来和领悟到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大打折扣。因此,老师的授课,就是要能把学生从字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这种讲解,不是把与知识点相关的东西,一点点都分开来慢慢讲,而是基于老师对自身厚博知识的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后再删繁就简,本来复杂纷繁的内容,讲授出来却变得简单明了,这就是很多老教师说的“一桶水的内容,倒出来的只能是一杯”。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喝的是一杯,得到的却是一桶水的容量,这样就会透彻、全面和完整,学生的学习才有深度。老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例如,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公认的核心课程,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则是核心中的核心,于是,很多人在讲授这一部分,便详细讲解了使用环境、工程背景、试验的操作过程,仔细分析破坏形态,深入研究四个基本假定、极限状态下截面应力状态等等,这时候发现课时用掉很多很多,但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还没开始讲,这显然很不合适。有些则相反,在简要概述试验情况与破坏特征后,就用牛顿的静力平衡概念,直接得出计算方法。这样一来,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都不够。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整又不占用较多课时呢?在简要说明试验情况和破坏特征以及截面应力图以后,有两点需要学生注意:一是截面实际应力图很复杂不利于实际工程使用,二是实际材料不是牛顿力学中的假想材料,对这些都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相应引入四个基本假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推导出承载力计算公式。这样给学生的虽然只是一杯水,却有着一桶水的容量。

四、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讲课,别人一听就懂,而有些人讲课,却是谁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甚至连内行专家都听不明白。显然,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就是表达方式。虽然本文也属于教学法研究的范畴,但此处关注的明显是第二个,即表达方式。那么,对于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能不能找到一个简单易行、可以通用且还能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呢?与中小学学生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有着较强的接受、理解和分析能力,表达方法只要能满足平常成年人的要求即可。基于经验的总结,本文提出的表达方法就是――“精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将字数压减到最少。这就是说,无论什么具体情况,即使找不到较为合适的角度和方法来表达,那么,采取精简的手段,也一定能让听众听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重点突出,本质更容易凸显出来,也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这就好像一头豹子藏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因为周围有多余的东西混在一起不容易辨别。如果一头豹子只是独立地站在地面上,便是一目了然,立马就能识别。将核心内容无遮挡地显露出来,这就是精简的作用。例如,学生问国庆期间放假上课怎么调整的,有人便复制了这样一段很多人都看到过的文字:“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其中10月1日-3日为国庆节法定假日,10月4日(星期六)与10月5日(星期日)照常公休,10月6日(星期一)与9月28日(星期日)对调,10月7日(星期二)与10月11日(星期六)对调”。可学生们看完,没几个搞清楚了到底哪天该上哪天的课。精简后,变成:“1到7号放假,9月28日(星期日)上星期一的课,10月11日(星期六)上星期二的课”,大家一下就都清楚了,虽然没说,但都知道这是对调的结果。

显然,要求精简但不能少说,即使一个字少了,原意就变了。自然的,精简,就要求尽力不要多说一个字,说得越多,不但本质和重点越难以突出,越不利于理解,而且,多余的语言极大损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氛围。

根据上面的论述,已经知道,以上四个方面,任意一个没做好,都将会导致整个一堂课的失败,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同时,对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念超.论精讲多练教学法[J].交通高教研究,1994,(03).

[2]陈红,龙如银,芈凌云.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02).

篇9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不作牵强附会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有关劳动内容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要注重有效的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篇10

一、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此外,制定教学目标还应考虑不同学习领域,美术学习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不同学习领域,有其不同的目标取向,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学习内容。在同一学习领域下的不同学习单元、学习内容其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篇11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并已在全世界广泛得以应用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和策略。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们的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增强团体意识,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在我国很多中小学的课堂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并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课上的“哑巴”学生比比皆是。我通过对自己所任教的高职院校2010级会计专业2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62%的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89%的学生在学习上不会主动向老师咨询难题。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呢?我认为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及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尼尔·戴维森提炼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学习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来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小组中有合作互助的气氛;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教师直接指导合作技巧;小组成员有组织地相互依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小组过程(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 

积极互赖指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良好的团队力量永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团队的利益是成员的共同利益。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指的是个体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成员为了共同的任务,分工又合作,相互间不断努力。个体责任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得承担各自的责任,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要积极地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感。人际和小组技能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成员人际技能是社交际能的重要方面,能够促进任务更好地得以完成。有效的小组技能能使各成员之间更好地合作和分工,并能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小组过程或是小组自评指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性活动。它能使小组认识到已存在的问题,达到更好地分工,也使得小组成员更加认清个体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篇12

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亦可展示可行的几种方法,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表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加上适当的练习,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必须避免简单的缺少学生参与的师讲生听和机械模仿,尽量弥补该模式可能造成的认识活动的不完整性的缺陷。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时,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优势,即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如在教学漫画中给学生四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漫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漫画;(3)为喜爱的卡通动物或者人物设计一个完整的故事;(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还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将要教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教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还可以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运用多种教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兴趣。直观性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如可经常收集、制作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展示给学生看,以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收集的教具一般是指图片和小型工艺品,用于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大部分是名家名作和民间工艺精品,也有一些范图、包装盒之类。这种教具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极大帮助。但这些精妙作品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配有另一教具形式——自制教具,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虽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通过多媒体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美术的历史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的自由天空下翱翔,将审美教育寓于“弹指”之间。漫画教学时,利用电脑展示一个形象转换成漫画的动态过程,使学生清楚复杂的变形过程,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篇13

3、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4、点面交叉法。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以“点” 带“面”。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座标。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这种点面交叉法,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5、设疑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恰当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之处,因此, 教师在设疑时可抓住以下几点: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学生研读、讨论,在重、难点处提出问题。②教材的“微瑕之处。”在此处设疑,说明学生能够跳出教材,高于教材,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质疑。③无疑可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钻进去,“于无声处听惊雷,”领会实质。④疑窦丛生却无从下手之处,引导学生把握重点,集中攻坚。因此,我们只有在设疑上下功夫, 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解决“是什么”。以学生自学为主,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课上教师对教学内容作框架性说明, 并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并做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