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绿色职业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更加注重农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产量,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往往会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生产出的农产品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同时,过于依赖化肥和农药还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而言就有重要意义。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与推广意义
1.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不是简单的生产出绿色农产品,而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的种植技术。近年来,在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农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使得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不满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有些工业废料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污染了农田,导致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标[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强调的是绿色环保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必然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1.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现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不仅是人民群众和国家相关部门深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保证农产品的种植培育在安全环境下进行,生产出绿色、健康、无公害的农产品供人们食用,同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强调采用绿色健康的种植技术,尽可能地降低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量,有效减少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含量;提高农业经济性,现代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许多人而言,宁愿花更多的钱,也要追求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因此,超市中虽然相较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的价格更高一些,但人们仍然青睐于绿色食品,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护环境与资源,虽然我国各类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枯竭的现象,再加上工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们可用的绿色、无污染的空气、水等资源越来越少。基于这种情况,大力应用与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起到有效保护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作用,并且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资源利用率,由此可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于农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善农村经济条件[2]。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建设示范基地
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要想应用和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建设示范基地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原因在于,在创建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过程中,农户可以全面、直接地都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了解,通过亲身体验和参观学习,真正认识到运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与重要意义,从而在今后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去运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此外,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农户创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促使农户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让农户全面、深入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同时,也让他们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我国相关农业部门应该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加以研究与创新,使之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同时,应该加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人才,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人力资源保障[3]。
2.2制定有效的惠民政策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技术,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该技术是陌生的,他们不了解该技术的优势,因此,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仍然青睐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而不愿意去尝试运用新型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担心新技术的应用会降低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惠民政策,激发农户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制定奖励与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生产方式,激发农户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效推广的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农户的农业种植技术水平。除此之外,各地区还应该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人员的作用,要求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给予农户技术方面的支持,使农户尽快地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将该技术与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与推广[4]。
2.3与绿色种植企业合作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方面,绿色种植企业比一般农户,在种植管理、风险控制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加强与绿色种植企业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扩大绿色农业种植面积,提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规范性,提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5]。
2.4加强宣传力度
篇2
1.什么是绿色职业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绿色职业赋予了不同的内涵。2008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绿色就业: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劳动》的报告,绿色职业第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报告中将绿色职业定义为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管理领域有助于保护或者恢复环境质量的工作,划定的范围包括能源供应(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供应)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等六个经济领域。
绿色职业并不是完全新创造的职业,大部分绿色职业只是需要对其原有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整、更新和升级。绿色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环境,还应该是能够改善从业人员的生活质量的好工作。并且绿色职业几乎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由于绿色技能的发展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使得绿色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绿色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由绿色职业应运而生的绿色技能
绿色职业的兴起,需要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有所提升,能更适应绿色职业发展的技能需要。那么,绿色职业技能是不是一种新的技能?绿色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否需要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有别于以往的技能培养方式来完成?国际经验显示,绿色职业的基础能力同样适用于现存职业,不存在全新的绿色技能。如向熟悉相关专业的员工提供新概念和新实践的培训,以使他们适应绿色经济的生产方式,对这些绿色职业技能培训,只是在原有技能培训体系中,增加一些新的课程,使受训人员掌握更多的绿色知识和技能。
更新绿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更新通用能力,即包括在所有职业都适用的诸如领导、商业沟通与管理等以及通用的绿色通用能力,如理解新的环境立法、改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如果某一地区太阳能产业并不发达或者没有,那么进行太阳能安装工的培训显然是不合适的。绿色职业技能的培训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
纵观海外:绿色技能培训蓬勃兴起
政府的特殊政策扶持是绿色职业技能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美国、加拿大、欧洲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不但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还为绿色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美国:以社区大学为主的绿色技能培训
2009年,奥巴马签署了总额近8千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RRA),以推动新能源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培养工人的绿色工作技能,联邦政府提出了一项500万美元的“绿色就业与培训计划”,预计到 2013年为8万名工人提供绿色就业机会。此外,美国劳工联合会绿色职业中心还会为绿色技能的培训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
美国现有的绿色技能的培训机构主要是社区大学。求职者可以通过美国职业信息网查询到当地现有的绿色职业、该职业所需要的绿色技能以及提供技能培训的学校。社区大学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提供与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技能的短期培训课程。求职者可以通过学校网站获得该大学所提供的绿色技能培训课程,培训课程一般为三到六个月,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会颁发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一部分私人培训机构也会涉及绿色技能的培训,也都是短期培训。这些培训机构绿色技能培训大都只针对某一个领域,如清洁能源,它将获得政府能源部门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
加拿大:绿色技能网络研究项目带动的绿色技能培训
2006年北美风险投资者共为绿色清洁科技企业投资39亿加元 ,使得绿色经济产业成为投资领域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加拿大将绿色技能培训分为现有技能的更新和新兴绿色技能的培训。研究表明,加拿大绿色技能需求主要集中以下领域: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电子技术、能源效率、金融业以及一些有利于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的传统技能,如研究和开发的专业人员、咨询和工程专家。
绿色技能网络研究项目(The Green Skills Network Research Project)提供绿色经济发展中的就业机会,并针对该项绿色职业的入门条件等信息向求职者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该项目还由加拿大环保事业组织(ECO)为工人提供培训和工作经验验证;大学通过核心课程和技能标准的设立,帮助实现绿色产业人才的专业化。
篇3
在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三大主题词推动下,农业领域的职业分工与要求正在发生着变化,新兴职业层出不穷。
专业化和社会化催生新职业不断涌现。例如根据相关规划,在全国所有乡镇均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三支队伍,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动物疫病防治员等新职业应运而生,需求量猛增。在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环节,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职业。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正在从概念变为现实,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员、畜禽产品检验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等成为职业家族的新成员。同时,在农业功能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方面的职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导游、乡村旅游经理、沼气生产工等新兴职业受到广泛关注。
此外,在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的新职业机会也不容忽视,如农村土地评估员、村级物业管理员、农村住房建筑设计员、村级金融保险员、农村环保员等等,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
据向主任介绍,近年来,农业领域产生了17个新职业,开展了9个新职业的技能鉴定工作,参加技能鉴定的人数不断攀升。而在一些传统职业领域,也正在发生着职业的“升级换代”。农业产业标准的不断提高带来了职业标准的多次修订,特别是绿色、环保等概念提出后,对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有发展潜力的五大领域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了“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根据该计划,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和农村经纪方面的优秀人才将得到重点扶持。向主任介绍说,今年已经在十个省开展了该计划中农村经纪人培养的试点工作,湖北等省也根据本地区发展需求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
在农业部有关部门200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对未来十年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业专业领域和职业进行了预测。生物工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将持续走高。而对“田秀才”“土专家”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16个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支持与服务方面,并多有绿色与环保方面的较高要求,包括:农业技术指导员、作物病虫害防治员、作物种子繁育员、肥料配方师、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员、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畜禽养殖员、畜禽繁殖员、饲料检验化验员、村级动物防疫员、水生动物养殖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农机驾驶操作工、农机修理工、沼气生产工和沼气物管员等。根据产业发展规模及速度,预计到2020年,上述职业急需紧缺人才425 .3万人。
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尽占先机
尽管农业行业新机会众多,但就业吸引力仍然低于其他行业。“主要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此外工作地点远离城市、收入偏低,也是重要原因。”但向主任认为,随着产业升级,未来在农业产业就业,机遇将大于挑战,特别是畜牧兽医及相关的饲料研发、检验和疫病防控、农产品经纪以及休闲农业方面对人才的需求已悄然出现。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农业领域更是如此,“此外,‘专业化’、‘复合型’将是在农业就业和发展的关键。”向主任强调,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技之长的人才会在这个行业走得更好更远。
――相关链接――
九大紧缺农业技能人才预测
1 肥料配方师
紧缺度
指从事肥料配方、肥料应用及效果评价等工作的人员。目前,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肥料配方师可谓是凤毛麟角,到2020年,农业领域共需要2.8万名这样的专业人才。
2 农业技术指导员
紧缺度
指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的人员,他们既是田间的知识分子,也是实际的劳作人员。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几何倍数的攀升,到2020年人才需求将达到8.4万人。
3 动物防疫员
紧缺度
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聘用,经兽医主管部门培训考核通过的主要负责动物强制免疫等工作的兽医人员。目前,各地一般有动物防疫员和村级防疫员两级。我国现有村级防疫员10.2万人,预计到2020年人才需求将达到60万人。
4 农产品经纪人
紧缺度
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中介活动而获取佣金或利润的经纪组织和个人。我国现有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员11.3万人,预计到2020年人才需求将达到45.5万人。
5.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
紧缺度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这方面检验检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预计到2020年人才需求将达到32万人。
6 农机驾驶和维修能手
紧缺度
农业机械的新技术、新组件被广泛运用到农业中,技术难度越来越大、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农机驾驶和维修人才的缺口日益扩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还需要农机驾驶能手55.8万人、维修能手28.4万人。
7 饲料检验化验员
紧缺度
是指从事饲料的原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检验、化验分析的人员。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催热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饲料专业,饲料检验化验人员紧缺,到2020年人才需求将是现有人才总量的5倍之多。
8 沼气物管员
紧缺度
在沼气这一生物质能源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沼气物管员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从业者主要从事沼气建设以及日常维护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未来十年,农业领域还急需30万沼气物管技能人才。
篇4
――Georg Spéttl(德国不莱梅技术和教育研究所所长)
――Dagmar Winzier(UNESCO-UNEVOC项目专家)
本分会由Rupert Maclean(香港教育学院联合国TVET和终身学习讲座教授)主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试图将可持续发展(SD)的原则、价值观和实践融入教育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以应对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发展面临的挑战。
绿色TVET对于实现向绿色经济增长和绿色社会过渡,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经济要求劳动力接受过恰当的技能培训。但是,当前技能发展落后于劳动力市场(可再生能源、能源利用率等新兴行业领域新增的许多工作岗位)对技能的需求。绿色TVET有助于弥补市场对于能够获得体面工作和社会福利的技能的需求缺口。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落实绿色TVET,必须反思和调整教学、学习和培训的方法,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改变行为方式和态度。
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SFIVET)作为瑞士政府扩大的“清洁技术行动”的一部分,负责监督和检查所有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在传递“资源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有关信息、为TVET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方面的表现情况。
TVET项目培训的绿色技能包括职业特殊技能和通用绿色技能。瑞士TVET项目的培训计划中包含许多职业所需的绿色技能培训。尤其是“废物分类回收利用”和“综合环境”这两个主题在超过70%的培训计划中都有涉及。TVET项目新进展的最大潜在价值在于通过废物利用稳定物价,据调查,约60%的职业与其有关。在瑞士双元制中引进新的绿色技能培训模块,是实现瑞士经济绿化的关键举措。
“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承诺”在TVET领域尚未得到落实,即目前TVET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型的范式尚未建立。因此,需要在兼顾生态兼容性、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同时,探究学生如何确定可持续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为解决这些问题,不来梅大学和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BIBB)开展合作,试图开发新课程系列。其核心理念是工作流程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制定。新课程系列将用于当下的教师培训中。
从UNESCO-UNEVOC的角度来说,绿化TVET就是朝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即对于21世纪面临的气候变化、生态体系恶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等挑战导致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变化作出积极响应。
进一步考虑绿化TVET理念是如何影响学习和培训的以及影响产生的后果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工作岗位可能会发生略微变化,有些则可能变化巨大,还会出现一些新兴岗位。因此,考察各类工作岗位的培训需求至关重要。此外,还要认识到绿化TVET的推进效果如何在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在制度层面上,需要改变制度 / 职业 / 实践 / 教育框架,增强地方的积极主动性,并发展相关能力;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制定协调的、具有一贯性的绿色增长政策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强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层面,需要分享基于证据的政策和实践,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并支持能力培养和研究。
包容性社会所需的技能
―― Madhu Singh(德国UNESCO学习协会高级项目专家)
―― Hervé Huout-Marchand (UNESCO驻达喀尔办事处TVET 专家)
―― Jose Fernando Araya(哥斯达黎加国家培训学院对外合作部门主管)
―― Margarita Pavlova(香港教育学院终身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心 UNEVOC中心主任)
―― Steve Cumming(万事达卡基金会青年学习项目经理)
本分会由Harry Stolte(马格德堡大学UNEVOC中心/德国国际合作公司(GIZ)TVET人力资源发展组组长)主持。
气候变化极大推动了所有国家和行业对劳动力和技能供应的需求。要合理利用向绿色经济过渡的契机,必须发展资源节约型工艺和技术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工艺和技术通常被应用于产业经济,而这样一个事实经常被忽略,即非产业和非正规经济部门对向绿色经济过渡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部门也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年轻人和成人的失业问题及身陷“无出路的”职业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挑战在于要绿化所有的工作;要将针对成人、农村人口和非正式就业者的培训项目视为TVET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是绿色技能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可以将绿色技能发展纳入终身学习和社会包容性框架内。
香港教育学院终身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心与联合国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UIL)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先前学习认证方面绿色能力的融合”的研讨会。会上提出的关键建议是将绿色核心技能框架融入先前学习认证流程。当前制度化的实践尚不认可个人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获得的资源、身份和经验。这些资源没有被作为技能发展的基础材料得以恰当认识和使用。而且,当前技能养成的机会太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在有技能养成机会的地区,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质量也往往不高。
绿色技能发展既要求职业人发展新技能,也要求培训和提升现有技能,比如新兴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环保设计师。绿色核心技能框架应该囊括通用技能、关键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内在能力、现有技能提升以及关于新兴绿色职业的特殊技能。
绿化TVET也有助于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包容性社会构建所需技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和绿化TVET是相辅相成的。绿化TVET也是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新兴职业岗位的重要响应。绿色经济趋势确实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除了地区经济增长,其尚未转化为社会发展或社会包容性的推动力。而且,失业率反而增长了。
该地区现有教育目标的评估指出了存在的大量办学挑战,其将对TVET的发展造成冲击。在该地区很多国家中,教育质量仍很低,而且有数百万儿童失学。比如,萨拉哈以南非洲国家中60%都只能实现全民教育六个目标之一,只有塞舌尔群岛(Seychelles)可能实现全民教育的六个目标。农村地区女孩受非学业目标的影响最大,并且经常被致力于实现目标的行动忽视。2015年后目标必须包括资助教育的具体目标。基本的和通用的技能,如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和创业技能等,对于提升TVET项目的效力也至关重要。
在该地区,国家层面的TVET绿化政策日益增多。但是,政策实施远远落后于政策起草。UNESCO-UNEVOC、UNESCO BREDA和其他联合国机构还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以试图解决西非地区GTVET绿化问题。
拉丁美洲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受农村贫困驱动,其城市化率已达到80%。该发展意味着绿化社会面临巨大挑战。但是,这些巨大挑战也带来了大量的技能发展机遇。为此,一些国家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政策,但政策实施严重滞后于政策起草。当前需要的新培训项目包括针对有机食品生产者、林业工人、水处理工人、流域管理者、风力系统安装工和其他新兴职业者等的培训。
TVET发展展望
――Simon Bartley(世界技能竞赛主席)
――Olga Oleynikova(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IVETA)主席)
――Cristina Martinez(OECD知识共享联盟顾问)
――Peter Greenwood(欧洲培训基金会(ETF)证据导向的政策制定部门主管)
――Borhène Chakroun(UNESCO巴黎总部青年、知识和技能发展部门主管)
本分会由Simon McGrath(英国诺丁汉大学高等、成人和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教育和发展方向教授)主持。
新的发展和教育议程包含UNECSCO 2015年后的教育定位,确定了TVET的目标和指导原则。同时,《上海共识》对于TVET变革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其能为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支撑,且适用于UNESCO的工作和生活技能承诺。在践行该议程时,综合考虑可以反映2015年后TVET特点的潜在新思想、新行为主体和新工作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技能大赛的哲学是通过竞赛赢得全球对TVET的关注,建立学习者的自信和动力,并提升TVET的质量和形象。世界技能大赛强调要关注学生,包括其治理结构内所有决赛选手的心声。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技能需求,这是我们需要分享技能,并了解世界不同地域需要何种技能的原因。自下而上考虑问题是很重要的,比如:为什么我们用这些材料而非其他材料?义务教育应该教育孩子如何生活,其他教育则应承担学徒培训和继续教育。未来,专业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技能发展将由教育体系和雇主共同驱动。
国际职业教育和培训协会(IVETA)作为国际合作方面的一个积极推动者,在TVET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指出了提升TVET吸引力的重要性,并指出“TVET对于年轻人没有吸引力”的假设是错误的,例如,芬兰有50%的年轻人选择TVET。IVETA正在致力于培训和提升TVET教师的技能,特别是ICT技能,也在努力探寻TVET如何向全球公民传授技能。挑战之一是构建有弹性的技能,即确保年轻人能够在世界上生存的技能。
OECE近年来一直积极研究年轻人就业问题。目前全球很多年轻人正面临就业危机,特别是在西班牙、南非等高失业率国家。OECD注重深入了解高收入职位和自之间的衔接,以及从技能到青年人才之间的衔接。我们需要意识到,年轻人更频繁地经历着非正式就业。OECD与其他机构一直在为20集团国家的年轻人提供工作支持,并一起出版了“为年轻人群体推动更好的劳动力市场结果”(OECD和OLD, 2014)。要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寻求长期的应对策略。为此,实现TVET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变革过程的一部分,还要考虑越来越多的代际之间的工作问题,需要同时与年老的和年轻的工人接触。从国家层面了解这些问题是基础。
篇5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也变得多种多样,商品外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了解商品的第一步。因此,能够捕捉到消费者心理,进行包装设计的商品,也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就要求商家在注重商品质量的基础上,对商品包装进行多元化设计,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其对外观的欣赏需求,才能促进商品的销售。
1现代消费心理的特点
其一,现代消费者更注重理性消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舆论媒体的广泛,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因此更加便于消费者理性消费观的产生。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商品进行了解,不会再发生大量盲从的现象,消费者具有独立消费的心理。其次,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当前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更注重追求其个人的个性化,力求与众不同,消费出自己的品味和爱好,由此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确认,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商家的思想,更表现出一个商品的艺术价值。其三,绿色消费是当前消费的主流,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会关注商品的环保程度,以及健康安全程度,因此绿色包装不仅迎合消费者心理,也可以使消费者了解本商品的环保理念。也是商品本身对绿色消费的支持体现。最后,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区别性,对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接受的程度互不相同。在对商品的包装上也是如此,有的消费者崇尚简约的包装,有的消费者崇尚精美的包装,因此,抓住消费者不同消费接受程度中的相通之处,是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又一重点。
2包装设计的特点
首先,包装设计的专业化日益提高,在当今的消费环节中,包装设计已经逐渐由商品的配角变为主角,在消费中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因此在对商品包装的环节也变得更加的专业化,进行包装优设计、精加工。其次,包装设计根据消费者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根据不同商品的属性、质量、作用进行不同的包装设计。力求尽力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本质,提升商品的价值。在包装上为了迎合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往往会出现一些大胆用色用图、限量版、精装版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奇的心理。其三,包装设计的绿色环保概念。因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概念的越来越重视,商品包装设计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点。绿色包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左右,设计者主要是应用环保概念进行绿色环保主题的包装设计,在宣传商品的基础上,更能潜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环保概念,做到消费和环保两不误。在逐渐绿色化的过程中,部分商品采取简洁包装甚至无包装的理念,使商品在环保的基础上更加具有特色。
3利用消费心理进行包装设计
简单来说,包装设计是为了更加便于消费者购买的途径,是商品本身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消费心理特点和包装设计特点,包装设计者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改进:
其一,注重商品和包装的结合。包装设计的理念应当和商品的属一致,根据不同的商品进行不同的设计。力求更加专业化和合理化,消费者不是盲目的,即使是因为一件商品的内外不符而购买了此商品,也不会再回购,因此要想长久的发展一个商品,就要做到内外兼修,不做虚假无用的包装。其二,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对商品包装个性化的要求也很重要,商品包装者应具有专业素养,在美学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包装最大的艺术化,对商品包装进行大胆的设计和调色,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此商品,也能够具有深刻的印象和对艺术的欣赏。其三,商品消费者的要求是不同的,为了,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根据不同的理念选择一个更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概念进行设计。其四,在当前对绿色环保概念提出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地进行包装设计,做到精致中符合节俭的概念,使包装不仅使消费者能够满足美观感受,更能察觉到简朴的环保理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实现包装的醒目性,在众多商品众多竞争的今天,商品包装的醒目性极为重要,使消费者即使不购买也过目不忘,则完成了商品包装最重要的步骤。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消费心理对包装设计的要求,对包装设计者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其机遇。包装设计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消费者心理和包装设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进行更好的包装设计,使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实现其享受和欣赏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更应开阔眼界,多接触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实现满足消费者和促进商品的销售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6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抵达人心而改变社会。抵达人心,才能改变一个人的能力与态度,进而改变社会。即使不能改变大的社会,也可以改变周围的社会。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相反,在许多方面我们都远远没能做到。他曾说,教育不是要培养人上人,也不是要培养人下人,而是要培养人中人。现在,我们就没有做到,有些被培养的人反而在戕害、污染社会,让价值观发生扭曲。如果陶先生做人中人、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教师中有所普及,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一万人、十万人,乃至百万人。
现在,全国在24个省市设有省一级陶行知思想研究会,其中大多数省辖下的地市县也有相应设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有近20个专业委员会,几乎覆盖到所有的教育类型与层次,有的很有特色,如女学生专业委员会、生命教育专委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等,它们以民间的专业研究广泛地服务教育工作者,服务教师,服务教育战线。一些师范院校长期坚持对师范生开设陶行知思想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陶活动,培养千千万万教师队伍中的“陶子”。
各级陶研组织每年会有年会、各种研讨活动,如江浙沪地区每年联手举办“行知伴我行”论坛,不断推出学陶优秀教师。中陶会有课题,理论课题侧重陶行知思想理论研究、史料的再发掘工作,实践方面主要研究教师职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思经验,提高专业水平。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服务教师与教育,更好地发现和推介典型,搞好教育实验,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在陶行知先生那个年代,还有一大批伟大的教育家,如叶圣陶、陈鹤琴、晏阳初等。可以说,这一代人抱持着教育救国、教育带动中国现代化的信仰。陶行知先生是那个时代伟大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代表。对老一辈教育家伟大思想与人格的回顾、解读、研究和传承,应放在中华民族复兴梦与强国梦的长的历史时段中看它的深刻意义,使今天的教育与百年中国教育的精神遗产有接续,给今天的教师更丰富的精神养料,多一点家国情怀,多一些社会担当。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40多年来,您一直没有离开教师及教师教育研究,提出过许多相关概念与命题,如教师人文情感素质、教师创造、教师研训一体等。那对教师工作,您是怎么看的?
朱小蔓:从我个人的经历看,我这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师范院校工作的,从南京师范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从普通教师到学校副校长,无论是师范生培养工作还是教育科研活动,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教师,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成长。1973年1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43年来,教育思想脉络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有内容的侧重,思考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对教师与教师职业本性的认识是一贯的。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之处在于,它是长时段地和活生生的生命打交道,和生命处于观察、教养、交往之中,观察生命的变化。自人类文明以来,教师工作或教师职业的定位就非常明确,即具有道德实践的性质,是一项促进人向善、为善的事业;作为教师,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是不变的,是其永远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对教师的培养要关注他们的心灵及内在生命与自身人格,这是教师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任务与使命,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从职业的道德本性上关注教师素质:教师可以没有大善,但要向善;可以没有大美,但要尚美。关注教师向善、尚美的发展变化,这是特别重要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一直关注教师成长的“内质性”条件,用这一概念,也即从内在、从质性上考察和理解教师工作,关注教师政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针对应试式的考试,过分追求分数,在90年代初,我提出“情感教育呼唤具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这一命题,指出由于过分强调逻辑理性与分数,遮蔽了孩子活泼的感性生命,可能会出现感性与理性的失调。而要让孩子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教师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协调、平衡的人。90年代末,我提出了“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在于发现和创造生命”的命题。当时,国家倡导创新民族与创新精神,教师如何创新?我认为主要在敏感于生命,善于体察和应对不同的生命,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性品质,应突出教师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关系。而且,教师要成为自主创造的教师,善于在职场中不断学习,从职业中获取成长,主宰自己的命运。
世纪之交,我有一项课题是研究人的道德学习,由此提出“教师道德是在职场中磨砺”的这一命题。教师道德形成主要不是靠管理、靠伦理规范的约束完成的,而是在职场中磨砺形成的。教师需要在与学生,与教材,与同侪、领导、家长、社区等的种种关系中调试、反观、反求自身,形成自我认识。在教师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帮助教师获得职场自主、自在、满足与舒适的情绪感受,满足教师的经济利益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有没有存在的独立感、价值感,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师与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最近,我们在进行中国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这使我之前提出的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思想有机会得以接续。具体而言,是通过观课、工作坊、经典阅读、讲座等方式,观测与发现教师在课堂及日常交往中的情感活动形态,比如课堂教学,推动教师意识到自身情感素质的重要,学会进行情感性的理解与传递,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丰富深刻的含义,从而构成有意义,甚至是深度的学习;学会体察和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丰富的,学生才比较容易介入学习和全情投入地学习,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才能使教师获得价值感、存在感、职业幸福感,创造师生积极饱满的生命状态。
最近,我在思考教育与情感文明的关系。它对个人来说,是指情感素养高不高,情感能力强不强;对群体来说,是指环境,如学校、班级、小组的情感氛围是否满足个体的正当情感需求。以他人为镜,个体与群体相互支持,个体文明与群体文明互建、互构、互相形塑,即情感文明的创造。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条件来解决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它根本在于教师内在的价值感、存在感、意义感和认同感有没有被激发与唤醒,那就需要构成对于教师来说有着正面情感氛围的环境,这个具有情感文明的环境既靠行政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教师自己的情感条件去参与构建。
中国教师:刚才您提到教师具有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强调教师内质性概念,关注生命的发现。“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发展理念,这与绿色的注重生命教育的价值相吻合。对此,您怎么看?
朱小蔓:“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对此我是赞同的。而且,宏观层面的政策理念应该反映到教师工作、教师发展和教育事业上。世纪之交,教师教育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不可能再用计划分配的方式招收与分配学生,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教师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随着社会转型与形态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此,政府在政策取向、管理方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提高教师工资、授予教师荣誉、实施绩效工资等。但这些都是从外部来支撑教师队伍的稳定,诉诸于外部物化的、外部干预的方式,对难以维系、并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与作用力。但从现在来看,诉诸管理、政策、评价等外部支撑来调控和维系教师队伍是不够的,所以要走向绿色,走向创造,走向协调,意识到教师个体的情感素质很重要,要让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主动协调和学生、教学、同事、领导及家长的关系,建设情感文明,共同创造职业幸福感。
本世纪之交,国家明确提倡以人为本,教师开始在乎自己的权利,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被认可及评价是否公正,所以局长、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应给教师赋权,在管理评价上考虑教师个人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教师之所以没有价值感,就是因为没有被赋权。校长要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听取他们的积极合理化建议,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并能开发课程,设计出适合校情、地情、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善于创造良好互信的教育文化环境,我所知道的,有的学校校长带领全校职工排演老舍先生的戏,戏排出来了,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平等、民主、协调、自由等问题也随之得到好的结果。
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人感觉到存在感与价值感,焕发出生命力,发挥特长与优势。人的能力是一种需要激发的潜质,不是固化的东西,教师的潜能需要被激发、被欣赏。教师的职业生涯很漫长,这就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反思与调整自己,实现职场中的道德成长与磨砺,而情感表达是一个切入口。
总之,教师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依靠“内质性”支撑的工作,只有内质性才是根本上匹配于道德性的。我个人认为,教育政策取向、教师管理理念方法、教师评价工作等要朝向内质性方面,少一点简单化的评价与干预,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多读书,多观察、倾听孩子,有更多闲暇陪伴家人和自己的孩子,也有时间锻炼身体。
所说的绿色,其实就是协调、可持续,为了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就要多元与开放。其中,开放是最重要的,没有开放就没有多元,也就不可能协调,谈不上创新。
中国教师:您说过教师创新的关键在于敏感于生命的发现,2015年10月,南京九中90周年校庆“博雅讲堂”活动上,您做了题为“教师素养和学校发展”的发言,希望教师做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您能说说如何才能做一位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吗?
朱小蔓:要想成为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要通过锻炼和读书来实现。比如,可以通过工作坊、朗诵、观摩、观影等方式,在表演艺术中,进行语言表达和身体动作训练,了解如何才能将情感表达得更恰当。教师要学习识别面孔、体态与内心,了解在课上自己的身姿、语言、表情如何才能最有利于抵达学生的内心,善于思考应对和调适的策略和方法。我们不仅要在知识、方式上培训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开展行动研究,提倡自我研究,调整自己的行为。
现在,师范教育在这情感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职场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关注与提醒。微格教室训练会涉及一些,如表情与手势方面,但教师不进入职场,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更长期的锤炼还在职后。
中国教师:“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乡村教育,您曾主持“教育与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科研课题,多年来经常深入一线农村学校。对于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您有哪些思考?
篇7
理由之一,职场组训之于职场与主妇之于家庭在结构上的比较:在不同的家庭中间,家庭结构模式不同。我们将家庭结构简易归纳为A、B、C三种。A类家庭,主妇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兄弟姐妹;B类家庭,主妇上无老辈的掣肘,却肩负教育抚养兄弟姐妹、子女的重任;C类家庭,主妇既无老辈的掣肘,又没有教育抚养兄弟姐妹重任,惟有养育自己的子女,与现代城市家庭很相似。与之相对应,A类职场,组训入场时已经有许多资深、绩优等诸如此类关系复杂的业务员,同时和此后还陆续加入了一些新鲜血液,颇近似主妇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兄弟姐妹的家庭;B类职场,组训入场的同时和此后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鲜血液,颇近似家庭主妇上无老辈的掣肘,却肩负教育抚养兄弟姐妹、子女的重任的家庭;C类职场,组训入场以后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鲜血液,颇近似主妇既无老辈的掣肘,又没有教育抚养兄弟姐妹之重任,惟需养育好自己的子女的家庭。
理由之二,组训之于职场与主妇之于家庭在角色、地位上的对比:在不同的家庭中间,主妇的角色与地位不同。A类家庭,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观念不一样,对自己的定位也不一样,权威很难集中到主妇身上;B类家庭,主妇肩负教育抚养兄弟姐妹、子女的重任,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长大的兄弟姐妹又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C类家庭,无论在语言还是行动上主妇都有相当的权威性。A类职场,许多老业务员,随时会对组训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做出对比、评价甚至指责。B类职场,组训在职场中间有一批与自己智趣相投的人协作;C类职场,组训与新加入的伙伴在血缘或亲情上的关系,只要按照一视同仁的原则,很容易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
目前,寿险营销是一个人员流动性非常强的职业,其结构体系也多以A、B类团队为主,C类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蜕变之后也会演化为B类甚至是A类团队。在职场组训的世界里,团队的早会气氛逐步走低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是,很少有家庭主妇对于自己的家庭也采取这样听之任之的态度;实际上,这种状况说明了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这些组训人员给了自己错误的心理暗示,进而滋生惰性。组训这样的职场灵魂人物应该以自己的热情去带动伙伴、用真情去感化伙伴、用满腔热忱去帮助伙伴、用专业的知识去培训伙伴。
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间成功的家庭主妇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甘情愿地付出和奉献;2.尊重并努力去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3.努力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4.尽责尽力的后台服务让每一位家庭成员感知、感激;5.为每一位家庭成员规划出美好的未来,为他们的成功衷心欢呼,为他们的挫折鼓气加油,并伴随他们一起走过!
实际上,我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主妇在于她成功地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家庭成员进行了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得大家产生了共同的亲情感、归宿感和共同的追求目标。我们必须通过这样的对比,将所有的伙伴当成自己的亲人,正确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目前的职业、自我进步的方向、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的市场中,寿险营销这样的职业的脱落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我们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1/3以上的脱落成为了保险行业的污染物;不到1/10的业务伙伴是因为找到了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岗位而离开。对于脱落而言,因为他们从事过这样的职业,无论是背弃还是被背弃,他们已经确立了对于保险这个公司、行业、产品的错误的看法和误解,并且成为了保险产品缺点的错误宣传中心。很难想像,任何优秀的家庭主妇会如此对待受到挫折的家人,这值得我们每一位优秀的组训去思考。
篇8
作者简介:夏慧敏,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隋许杰,女,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50-03
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培养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各地都在为培养职业农民做各种努力。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要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1]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类似的概念有:专业农民、农民专业化、农民职业化、骨干农民等,但专业农民和骨干农民是特指一部分农民,不代表整体,而农民专业化与农民职业化是一种手段,它是转变现在的传统农民为职业农民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与教师、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职业,与传统农民相对。在我国,农民一直以来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身份、一种等级、一种生活状态农民有一种贬义的意味。新型职业农民则是要彻底与传统农民决裂,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诠释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先进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人,他们以农业为自己的职业,从中获得客观的稳定的工作收入。职业农民从内涵上讲,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必须从事农业方面的生产和经营;(2)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能够取得社会平均收益;(3)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存在,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尊重。[2]
二、培养职业农民的阻碍因素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职业类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在全国广泛实行,必须要突破以下三个方面的阻碍。
(一)农民基本构成方面的阻碍
1.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大量农民“跳农门”,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重新开辟一个谋生之路。农民转移人口不断增多,每年以900万人—1 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尤其是青壮年的务农农民急剧下降。[3]
2.农民结构趋向失衡。农村务农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务农人口中老龄化严重,在性别结构上,务农人口偏向于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和辍学少女。务农人口中还有一部分是兼职务农,她们可能还在家附近的工厂打工,抽空照料家里的田地。这部分农民不看重农业产量,她们的想法很简单,种点庄稼总比撂荒要划算。
3.农民传承出现断裂。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农民是无法获得职业的人不得已而维持生计的手段。自古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即便是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五谷不分的情况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农业发展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农业的一个重大难点。
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走出去,留在了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而留在农村的有文化的中老年人还有大部分是退休的农村干部,真正务农的基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上的阻碍
1.农民的学习热情不高。从古至今,我国的农业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总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播。农民对于农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甚少,甚至存在反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容易安于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花时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效果还不得而知,农民普遍热情不高。此外,由于目前职业学校在农民培训体系上还存在诸多弊端,农民对于是否参加培训还处于观望期。尽管部分农民有依靠科学知技术,提高农业产量的意识,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不够培训课程对他们偏难,学习效果不明显,渐渐地热情也冷却了。
2.职业培训体系与现实脱节。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是具有高学历的农业专业的高材生,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农业实际情况却了解甚少。他们在教授农业知识和技术时,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对于文化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对实用技术的传授。另外,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与传统学历教学如出一辙,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照本宣科,不能与现代农业发展想结合。另外,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时间短、收费低、组织难,有些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常会采取有利可图的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却不愿意组织在乡务农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根本无法为职业农民带来实际收益,这就使很多职业农民面临着务农无技、致富无术的两难境地。[4]
3.政府认识不足,敷衍了事。一些地方的基层领导,由于受到后农业税时代基层政府运作困难的影响,不光缺乏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更不愿意承认职业农民培训会起到相当大的社会效益,不承认农民培训会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于是培训只是敷衍了事,纯粹走形式主义,基层政府不愿意打破原有的传统农业模式,安于现状,不愿意进行改变。
(三)社会环境方面的阻碍
1.土地制度不够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但责任到人,试用权归农民,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量。但目前个人的承包土地面积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农民的要求,这就要求土地流转制度的来发挥作用。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发挥靠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确立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法律地位,为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环境保障。
2.农民社会地位不高。自古以来,我国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到了现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入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蓬勃兴起,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相比于其他行业,不仅劳心劳力地位低,而且赚钱少,很多人只要有机会都选择放弃农业生产。从事农业人口的锐减,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对于我国的农业简直就是“灭顶之灾”。培养职业农民的前提是必须提高农民地位,将农民与其他职业对等化,提高农民收入,将职业农民也光荣的观念引入人们的思想中。
3.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职业农民的培训是要将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农民就不再是相对于“市民”的一种身份。作为职业,不仅农村人口可以从事,城市人口也可以加入职业农民的培训。从这一个角度看,培养职业农民,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而保证职业农民的多元性。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双向流动能够为培养职业农民铺平道路,拓宽视野。同时,职业农民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分析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在培养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因素在所难免。在突破阻碍,应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切合实际,积极寻找问题适合我国特色的有效解决措施。
(一)内在变革:职业教育培养方面的调整
1.在培养内容上,因地因时,特色教学。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在培养内容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需要天时地利。农作物的生长有地区差异。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专职人才,所以职业学校教学内容要注重地方特色的融入。例如:山东烟台适合种苹果,那么就应该在职业教育中侧重于苹果种植技术的传授,并且,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还引入最新苹果品种的科研成果介绍推广,力求通过职业教育的果农将当地苹果种植质量提高。与此同时,培养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与农业现代化步伐一致。
2.在培养方式上,宽领域培养,专业化发展。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宽领域的培养,专业化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新型职业,目前,市场前景广阔,但市场瞬息万变,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顾及眼下,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国家需要一种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在相关能力的适应范围内,能够从一种类型的工作转换到另一种专门的工作。受教育者接受训练的范围应该比他最后掌握的专业更广泛,他因此获得的适应各种不同需要的能力将对工人有利,对雇主有力,对国家有利。[5]因此,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时,可以实行先大综合的学习后再进行专业学习的方式,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转变能力,而专业学习则让他们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有较高的技能。
3.在培养条件上,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一般职业教育都强调“双师型”教学,理论和实践并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应该如此。师资力量的选择应该不拘一格,可以是科研一线的高学历人员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老农,让课堂贴近现实,更加饱满充实。高等学校毕业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田间,深入农业实际生产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并承担部分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加强农业科研人员与职业农民的互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在培养成果上,实行证书准入制。既然农民变成一种职业,就要有相应进入职业的门槛来保证农民作为一个职业的良好延续。在农业准入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做法。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农民资格考试,人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农业职业教育,一般两年以上,考试合格发给“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例如丹麦,规定要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用地的人员,必须是通过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管理教育三个阶段的学习后并获得绿色证书者,有绿色证书者还可以享受政府给予地价的10%利息补助,并能获得欧洲共同市场有关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助。[6]我国职业学校也应该给接受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的农民颁布相关学历证书。对于这些农民,政府应该放宽他们承包大量土地的条件,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优惠,例如:农药化肥、农用设施的补贴等。
(二)外在保障:外部环境的改善
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保驾护航。农业的公益性、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政府责无旁贷,而且,以教育培训为主体,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投资收益率高得多。
2.确保农业用地,规范土地制度。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务农作为终身职业,想要职业农民发挥自身的作用,必须有完善的土地制度来保证。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政府在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流转中起到监督调节作用,确保足够的农业用地。
3.转变职业观点,提升农民地位。要将培养职业农民有效落实,还必须转变农民的现有的观念。(1)必须保证职业农民的收入稳定,并且与一般工人、教师不相上下,甚至比他们更高。收入的提高是改变人们对职业农民的观念、提升农民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2)转变职业观念,也应该打破区域限制,新型职业农民不只是农村户口的人可以担任,城镇户口的人只要参加了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准入资格,就可以从事农业工作。换句话说,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更多的鼓励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种双向流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化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其中,也包括观念的融合,生活习惯的改进、社会地位的对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Z].教职成厅[2014]1号,2014-03-14.
[2]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69.
[3]张祺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破困前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66.
[4]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13):369.
篇9
核心自我评价是一个整合的人格理论,作为人格变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由Judge等借鉴Packer核心评价的概念(core evaluations)而提出。[1]“核心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包括自尊、控制点、神经质、一般自我效能四种特质。[2]Judge等人认为,具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个体会跨情境地、以一贯的积极态度来评价自己,他们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而且能控制自己生活的。
色彩是人表达情感的工具之一,服装美学包括款式美、色彩美、工艺美和人之美。色彩作为认识服装的第一视觉要素,是服饰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消费者对服装色彩的选择除了受到环境、民族、宗教等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个性和心理状况所决定的。七八十年代的“军装绿”,统一的服饰颜色除了当时生产技术条件制约外,也强调的共性,不提倡个性和个人主义。随着时代、技术进步,慢慢地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趋向于强化个性,与众不同。初次见面我们总是倾向于用外表和服饰穿着去判断一个人的个性,是热情外向,还是沉默内敛,或者是谦虚谨慎。色彩作为服饰三大要素之一,比款式和面料更易吸引目光。服装色彩在心理治疗中也已经有所应用,心理咨询师通过来访者偏好的着装色彩能初步判断出来访者的某些心理特征,也能在咨询中通过来访者的着装色彩变化推测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变,更可以通过建议来访者改变着装色彩来改善或促进其心理健康状态。
我国学者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确存在Judge等人提出的核心自我评价。[3]有研究表明,高核心自我评价者的自我概念较清晰,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认为外界事物掌握在自己手中。[4]Iris Bakker等人的研究表明人格特性和色彩偏好之间存在关系[5],核心自我评价作为人格特性的一种,服装色彩偏好作为色彩偏好的一种,那么核心自我评价和服装色彩偏好之间可能也存在某种关系,文章立足于此展开研究,以期为服装企业的服装色彩方面提供设计和生产指导。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通过实地发放和网络对189人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其中有效被试186人,回收率984%。
22研究工具
221服装色彩偏好问卷
色彩的属性包含色相、明度、纯度,由于明度、纯度在问卷调查中较难体现,且一般情况下较难感知,文章仅考虑服装色彩的色相,色相相近的色彩归为一个色系,分别为:红色系、橙色系、黄色系、绿色系、蓝色系、紫色系。再加上无彩色系:黑色系、白色系、灰色系、金色系和银色系,构成本文研究的服装色彩系统,据此制定出含有11个色系的服装色彩偏好问卷。让被试回忆自己平时穿着各类色彩服装的频率,在“从来不穿”到“总是穿”5个级别中选择符合自己的情况。
222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在早期的研究中,核心自我评价测量是先测量四种基本特质(自尊、控制点、神经质、一般自我效能),并在此基础上抽取一个单一的、高阶的因子作为一个潜变量,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研究。[6]后来杜建政、张翔等学者根据Judge等编制的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修订了中文版量表[7],由12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计分法。从1到5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其中2、4、6、8、10、12项目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说明被测者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越高,最低分为12分,总分为60分。
3结果与分析
31核心自我评价总体水平
总体分析得出,本次调查受试者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最低为18分,最高为60分,平均为4047分。
32不同群体的核心自我评价均值和服装色彩偏好
如果被试对该颜色做出了“经常穿”或“总是穿”的选择,则认为被试对该种服装色彩有偏好,分别从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四个方面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321性别角色对核心自我评价均值和服装色彩偏好的影响
如表1所示,男性和女性的核心自我评价均值并无太大区别,男性略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对服装颜色偏好于黑色系、白色系、灰色系、蓝色系的程度比较高;男性较女性更偏好于蓝色系服装;男性最不偏好的服装颜色是金色系、橙色系和黄色系;女性最不偏好的服装颜色是金色系、黄色系和紫色系。
322年龄对核心自我评价均值和服装色彩偏好的影响
篇10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由F reudenberger(费登伯格)在1974 年提出,他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 aslach 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其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emo t ional exhau st 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 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 lishm en t)3 个维度构成。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广义上包括刚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适应能力不强、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无能为力等,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适当的帮助与支持,年轻教师就会产生较强的压力感和挫折感、沮丧感,从而降低自信心,产生对职业生活的厌倦感,甚至萌生退出教学生涯的想法。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援、协助、辅导和培训。
狭义的的教师职业倦怠特指教师的生涯挫折阶段,这是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期,大约于任教后10年至15年左右,教师或是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是工作满意度逐渐下降,进而开始怀疑自己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在教学上常表现出无力感、厌倦感、疲倦感。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感有提前出现的现象,就连幼儿教师中也有相当比例的职业倦怠者,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值得关注。
毋庸多言,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对个体身心成长、专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这种状况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伴随师资流失,污染教育环境,教学质量滑坡等后果。同时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学习成绩降低,纪律问题增多,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总的来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不仅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工作性质、家长学生等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其他行业的经济收入明显高于教育行业,(虽然教育行业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涨幅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以及物价上涨幅度),而当今社会评价个体成功的标志已经很少论及道德品质,更看重个人的经济实力和收入水平。同时,现代社会普遍浮躁的心理状态也很难让一个教师安于清贫、乐于清贫,因为,教师并非圣人,物质生活的要求同样需要满足,更何况,现代教师并不很受人尊重,精神尊重的需求也难以保障。
2.工作性质
众所周之,教育行业是所有行业中耗时最长、收效最慢的行业。有人曾经如此形容教师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形象道出了作为人民教师的辛劳。同时,教书育人的工作决定了教师的学习不是一劳永逸,随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改变,教师们不得不继续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教育工作。
3.家长、学生的过多期望
另外,整个社会、家长、学生的厚望压得教师们喘气较艰。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对学生寄予厚望,而作为学生的老师,自然是他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他们既希望老师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同时绝不允许对自己的孩子有任何损伤。另外,社会期望老师们培养出一批懂理明信、素质较高的接班人,而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和学生个人的天赋、努力程度等无不对学生的成才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同时,很多学生成绩好了,认为是自我努力的结果;成绩差了,全是老师的不是。因此,老师们头上压着几重大山,升学压力的大山、学生评议的大山、家长意见的大山、社会期望值的大山等,这些大山的存在,势必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里。
4.教师个人方面
教师与任何人群一样,心理素质有高有低。教师之间教育教学水平不等,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有的心胸开阔,有的小肚鸡肠;有的淡泊名利,有的急功近利,不一而足。内在的特点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不同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就互有差别了。一般来说,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的教师,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而相对来说,心胸开阔、喜欢交往的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也较高。
三、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1.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的管理者,应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教师职业的评价应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角度辩证分析。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提高福利待遇,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不断化解矛盾,解除烦恼。树立绿色理念、阳光心态、乐观精神,这样才能体验人生的幸福。
另外,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人生原本就是不能攀比的,有些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也许是我们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如果一味耿耿于怀,那我们就活不下去了。所以,“知足常乐”,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等于人生的幸福,在我们的生活能够丰衣足食后,关注的目光应该集中在事业的追求、价值的实现上。
2.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其实,对待职业是倦怠还是踌躇满志,根本的原因在于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应该认识到,事业上的起伏是正常现象,影响因素也是很复杂的,工作不如意并不完全是我们个人的问题,没有必要金金计较,也没必要对自己求全责备,更不必就此丧失自信。你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划分为若干小单元,先挑其中较容易实现的单元去完成,当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后,再朝另一个小目标前进。达成目标后,一定要奖励自己,让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有信心继续去完成下一个目标。
3.注意劳逸结合的进行工作
教师的工作很繁重、很琐碎。如果每天都将自己置身于没完没了的繁杂事务中,久而久之,就是神仙也会产生厌倦。所以,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要尽可能地过一种有规律的生活,把工作放在工作时间内做完,下班以后就尽情的享受生活。同时规律中又有一定的改变。不是说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吗?做个“工作狂”并不值得提倡,隔一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假期,出去旅游或者在家彻底放松一下,也许会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
4.在工作中发现乐趣、寻找乐趣
很多教师产生倦怠,是因为觉得工作对自己失去了挑战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重复单调的劳动,极容易让人心生厌倦。因此,克服倦怠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让教师有兴趣的投入工作。具体来讲,最好把自己的工作内容按“重要”、“较重要”、“不重要”来分类,看看哪些工作可以不做,或是授权给更适合的人去做。找一些对自己有挑战性的,而且自己有兴趣去完成的工作来完成。同时,如果是自己不情愿但却必须完成的工作,不妨在自己情绪较好失去完成,切不可工作未完,反倒影响了心情。
参考文献
篇11
职业装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所产生,但是不可能各个行业都是沿用统一的职业装设计模式,否则就会互相混淆,所以在制定职业装的过程中,既要保留从事行业的特征性,也要有能区别其他行业职业装的特殊性。设计运用国际流行的时尚元素,结合从事行业的设计和经营理念来确定服装的设计概念。从面料、纹样及配色等方面强调职业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那么职业装就该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职业装的特征
1、工作服
工作服是指从事手工劳动,或者是从事特种工作是穿的服装,在现在的环境中,工作服不一定是“蓝领”阶层的穿着,有些高收入阶层也有相应的工作服,如手术服及门诊服。从广泛的意义来看,工作服有时候也是职业装的代名词,两种概念是相互覆盖的,比如现代军服中一些应对特殊地理气候环境的单兵种军服等,即是工作服也是职业装,因为是其特殊职业造成的。这种设计的服装其实跟生产车间中的工作服设计理念都差不多,都是根据行业特殊需要而已。
2、制服
制服在这里是指与政权相关的标识性服装,其不仅标识政权公权力的权威性,还标识着装人的身份。如古代的制服即官员服装具备复杂的等级标方法,官员的级别不同从所穿官服的颜色、图案、花纹都能看出来,也代表着各自的地位不同。类似于现在职业中的空姐,乘务长所穿制服的颜色明显跟乘务员的是有所区分,但样式还是一致的。在现代服装中,制服等级标识最常见的领域应当是警察、军队等强力机关,而不同的标识方法也反映出该职业的独特文化。有些制服让人情有独钟,穿上之后就觉得意气风发,让人产生一种优然的感觉。
3、都市职业装
都市职业装的着装对象大多为在城市中的上班族,俗称“白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白领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不错的经济实力,体面的工作。他们所从事的都市脑力工作,对生活有一定的品味。除了着装适应案头的工作环境之外,还要有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精神,因此,现代都市职业装更多的追求时尚性、高端性,范思哲、迪奥等著名时装品牌都纷纷推出自身的时尚都市职业装,全球各大时装周中职业装的展示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在这三类职业装中,制服有时会与工作服的功能相重合,除了公检法等权利机关外,制服还被运用到其它领域,如酒店服务业、厨师等。
二、职业装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制服和工装的历史发展虽不长,最早起源于劳保服企业,但发展却十分迅猛。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加快了发展脚步。主要原因是改革开发已经进入一个十分稳定的时期,各种行业也孕育而生,职业种类繁多,因此对工作服、职业装的需求也逐渐变大。促使职业制服从国内服装行业的40余大类中独立出来,形成自身产业集群。
职业时装最初都用作办公室的职业装束,也作为商务礼仪正式装之用,男装从传统的中山装转变为西服,女装则是基于男式西服的基础之上,结合女性体态对版型加以修改,现在也称作是女装西服,这种服装类型也不在是以男士为主导。现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化上与外界交流增多,职业时装的变化越来越丰富,与休闲时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里我想说的是,以西服为主的职业装应该是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大量外来文化和新鲜知识的注入改变中国人传统的着装观念,为了适应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西服这种职业装才得以成为主流。
三、职业装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各行业从业者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要有高学历、高素质,更要有良好健康的形象。如何能把美好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不仅需要合理得体的穿着,还要求把好的形象展现出来,传统的职业装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必然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1、职业装的功能化。要具备某些特定功能的特种功能服,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有些工作场合必须要有特种职业装,对使用者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比如运用纳米技术可以做到防静电、防腐、防酸碱、防潮、防污、防雾、防紫外线防辐射等,以维护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工作人员身体。这些服装已经超过一半意义的传统职业服装,面对着日益革新的科技和复杂工作环境的出现,开发研制出新型的职业工作服已近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2、职业装的时尚化。职业装是依托城市的发展的,都市时尚化是职业装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职业装在设计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追求创新与个性的发展,摆脱了人们对传统职业装的束缚。目前职业装的趋势向着个性化、休闲化、时尚化;工装具有安全、环保的保护功能有美观、舒适;公务着装从庄严、严谨向亲和性、人性化发展、职业装应具有稳中求变,在服装与饰件风格上统一,追求服装的整体美。在以后的职业服装开发中,对于国际化的地域、人文加以特别的注意,是中国的职业装产业的到发展和突破,进入新高度,建立新起点。职业服饰也应有一片绚丽多彩的世界,它给人带来了职业美和自然美。
3、职业装的品牌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品牌成为服装潮流中的显著特点。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度,我们对于职业服装的要求不要只限于借鉴国外的品牌职业装,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职业装品牌文化,同时在满足自身职业装发展的需求外也要关注国外职业装的发展趋势,因此建立自主的职业装品牌更有利于走向世界。用国际职业装的标准组织生产制作,成为国内外认同的 搞标准职业装,不断提高附加值,同时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4、职业装的科技化。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型面料和科技的应用在不断普及。加强职业装面料的开发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职业工作者在工作中感到身体上的舒适,对工作会有更加饱满的热情。科技对职业服装的产业提升在现阶段的表象越来越突出,根据每个行业的自身特点,对职业服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相信在不久的以后,让职业装含有红外、理疗、保健的功能会很快普及。
结语
现代的职业装应该确定一种理念,即它是以各种不同的人为造型对象,受行业局限的制约,不同的款式是由不同的材料和色彩加以体现的,从以后的发展方向来看,职业装应该更要关注到与人、社会、环境、自然是否是和谐统一的,设计时要有“绿色”“时尚”职业装的理念,这才能推进职业装长久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12
《神鬼传奇》的画面色彩相对比较明亮,在游戏刚进入时,首先跃入眼帘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但是随着任务的发展,画面跳转到海底、墓穴、雨林以及众多地方。而且根据场景的命名,充分的把场景特点和优秀的画面结合在了一起,非常细致。
西方的哥特建筑、神怪类型、东方的龙帝陵,让你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西欧旅游,还是在东欧度假,整体来说就是画面超赞。
同比其他类型游戏来说《神鬼传奇》的画面跳跃度比较大,风格变化比较多,这也是因为游戏是一款探秘世界奇迹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周的风情。但也会因为部分优秀的场景,让整个游戏画面就比较出众了。
一鼠走天下 任务轻松做
有的人想问我为什么给任务系统打五星,难道游戏的任务系统就那么完美么?那么请从任务系统的分类来看。
游戏总共分为7种任务,每个类型的都有相对应的设计。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的玩家。例如,我喜欢看故事,了解游戏的剧情,那么我可能就需要一个良好的主线任务,那神鬼现在有了。如果我喜欢参加活动,但是活动也要有一定的战斗感,在这套任务系统中又有了,既满足了玩家对于线上活动的需求,也满足了玩家对打怪的需要,一个系统满足多样化。另外最出色的个人觉得是绿套环任务,这个任务乍一看很像回合游戏的跑环,但是在《神鬼传奇》中套装装备可以通过简单的环任务完成,给予的奖励也相对丰富,所以说这套任务系统,无论是从涉及面还是从包含的内容来说,都是相对完美的。
稳定的职业设定
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职业设定,职业数量的多少,对游戏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神鬼传奇》中,一共有5个职业,分别为战士、法师、骑士、刺客、牧师。下面就让我们一一点评。
战士
在《神鬼传奇》中战士玩家的数量非常之多,战士有强力的攻击能力,以及霸道的暴击伤害,他们就像一个杀人机器一样疯狂地输出伤害,对他们的对手造成不可估量的毁灭打击。并且战士基本可以在游戏中使用任何一把武器,无论单手、双手、双持都能发挥得游刃有余,技能也能使用出色,所以说战士是适合新手使用的最佳职业。
法师
法师可以说是游戏中范围攻击最多的职业,法师在游戏中需要一定的操作,首先法师一般使用闪电和冰来控制,增加了控制的难度,再加上法师的生命力不是很高,就让法师成为容易牺牲的职业。但是范围的群控和群攻的技能却是无人能及,曾经有玩家笑称如果我能10开法师,那就可以瞬间消灭地图上所有的怪。
骑士
骑士一般在游戏中扮演着辅助职业的角色。虽然说攻击力不高,但是引怪和防御能力那可是无人能敌。骑士在20级时学习一个技能――盾击,它的攻击力不是很高,但是可攻击的最大上限是5人,CD时间是5秒,再加上骑士天生体厚血多,就成了最强的拉怪技能。就拿每天的挑战任务来说,一般配队的就会有一个骑士一个法师,骑士只负责拉怪,法师就负责群攻,然后由战士和刺客来扫尾,只要骑士把怪拉稳了,那经验就飞一般的涨。
刺客
刺客是游戏中使用人数较多的职业之一,他们超高暴击伤害几乎超过了神的存在,优秀的闪避能力可以让他们单挑任何一个非团队所杀的BOSS和精英。他们身着墨绿色的服装,配合手上的短剑,神出鬼没的状态基本让所有对手都为之汗颜,他们是战斗的精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杀手。其实刺客这个职业我想就是为PK而生的,一般打怪练级和战士差不多快,但是刺客的控制技能可以和法师媲美,一般在PK时,一个控制技能连续下来的伤害能力,基本可以秒掉任何一个职业,但是如果秒不掉,那就请老老实实的等死吧。
牧师
牧师是整个游戏中唯一可以治疗的职业,虽然看他们救人于水火之中,但是牧师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牧师可以给队友加防御,加血,并且还能使用可观的法术攻击,虽不及法师那么猛烈,但是打在身上也是不能忽视的。
整体来说《神鬼传奇》的职业设定比较完美,而且技能安排上也比较理想,虽然说数量少了点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一一军崛起 灵魂降世
装备系统是《神鬼传奇》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地方,普通装备的变化多样,双重前缀让装备的属性变化多端,强化、镶嵌、绑定、套装都是装备的卖点,最有卖点的那就是灵魂圣衣啦。
目前装备分为白色、绿色、绿色套、蓝色、灵魂套装,等级依次提升。一般白色装备不具有任何特色就是最为普通的属性,而绿色装备一般带有一个变化的属性,例如冰之控制手套,那这个绿色的手套就具有冰攻击强化,对某种怪物攻击增强的特点。
绿色套,这样的装备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套装,具有一定的套装属性,一般为两件激活套装属性,8件集齐所有套装属性,整套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最后就是我们的灵魂圣衣,谈到灵魂圣衣,这里我们要先给大家解释下,什么是灵魂圣衣。
灵魂圣衣是《神鬼传奇》中最具特色的亮点之一。它除了拥有前所未有的华丽外观,还具备自己的生命,也正是生命帮助它们自我成长,并获得诸多的技能。之所以说灵魂圣衣拥有灵魂,就是因为每一套圣衣里都封印着一个在诸神黄昏中死去的神明。这些神明的肉体虽然消逝了,但是他们的意识和一身恐怖的神力都被保留了下来,灵魂圣衣就是他们寄生的空间。
灵魂圣衣都是由数块灵魂碎片组成,通过特殊的加工,合成的装备。每件灵魂圣衣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一旦这套装备穿着在使用者的身上时,他将开始消耗灵魂圣衣的生命,当灵魂圣衣的生命力消耗殆尽时,只能通过获取灵魂碎片来对装备进行修补。灵魂圣衣会随着人物的成长发生不同的变化,可能是攻击力增强,也可能是防御增高,或者生命上升等,灵魂圣衣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个人的超级装备。
灵魂圣衣还分为不同的阶段状态,在战斗时有战斗形态,在普通情况下有普通形态,可以随着玩家的使用任意切换,就仿佛是自己的肢体一样,随心所欲。
既然灵魂圣衣是属于套装,那么必然它将包括独特的灵魂属性,每套灵魂圣衣由8件独立的灵魂装组成,包括:头、肩膀、铠甲、裤子、手套、腰带、鞋子以及武器。每两件灵魂圣衣将会激活一个隐藏属性,8件将激活4个隐藏属性,并且会随着装备的穿着数量,提升相应的隐藏 属性。另外灵魂圣衣还有一定的强化价值和镶嵌价值,可以打造出非同一般的效果。
其实整体来看《神鬼传奇》中的装备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既继承了黑暗的多种属性随机搭配的概念,又重新引入了灵魂套装的概念,不仅在装备的选择上让玩家有了更多的享受,也在网游装备领域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我想通过《神鬼传奇》的风靡,一段时间之后,类似灵魂圣衣的“山寨品”将会层出不穷。
装备强化
每款游戏中都有装备的强化概念,在《神鬼传奇》中也不例外。游戏中的装备升级分为,装备强化,装备绑定,装备的成长,装备的镶嵌。
装备的成长:除了武器之外,其他装备都不具有成长属性,这个成长属性类似于熟练度,随着玩家攻击怪物的次数增加,武器的熟练度将会增高,每到达一个阶段,武器将会在属性上发生细微的变换。
装备的绑定:在《神鬼传奇》中装备绑定是可以获得额外的隐藏属性加成,但是一旦绑定的装备将不能交易,不能解除绑定,只能由绑定的玩家使用。
装备强化:游戏中的所有装备都可以强化,随着装备等级的不同,强化的最高次数不同,最低级的装备可以强化4次,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装备原有数值对应的属性。例如:一把武器的攻击是30-80,强化4次后将会是30-80(25%),这个25%的附加伤害就是武器强化的伤害。
装备的镶嵌:说到镶嵌大家就可能明白了,镶嵌不就是打宝石嘛!对,在《神鬼传奇》中装备引入了暗黑的嵌入宝石的系统,通过镶嵌宝石来获得各种各样的附加属性。游戏中装备一般都会有1个镶嵌孔,但是随着装备的成长,有的装备会出现两个镶嵌孔哦。并且镶嵌成功后还有10%的几率获取“完美镶嵌”属性,就是镶嵌属性额外增加10%。另外要说的是,镶嵌的成功率并不是100%,所以提升装备时要注意哦,不要等到石头消失了再悔悟。最后要说的是,石头镶嵌后还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卷轴把石头取下来,这也方便了大家。
其实每款游戏都有自己的装备成长体系,装备成长体系也大同小异,但是《神鬼传奇》中的装备成长体系和灵魂圣衣的独特体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让装备强化和成长的乐趣更加丰富了。
宠物养成伴随探秘
《神鬼传奇》中另外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宠物系统,宠物系统拥有众多的玩法特色,包括技能领悟、技能镶嵌、宠物强化、宠物炼化等。
每个宠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率,这个成长率就带表着宠物的好坏。一般宠物分为普通、良好、优秀、杰出和完美,随着层次的提升,宠物领悟技能会增高,获得额外的属性和成长值也会不同,这也就注定了没有相同的一个宠物的说法!
普通:获取0%的额外属性加成
良好:获取5%的额外属性加成
优秀:获得10%的额外属性加成
杰出:获取20%的额外属性加成
完美:获取35%的额外属性加成
通过这个数据来看,完美的宠物获得的能力最多,平均每一级就能多获得1点作为附加奖励,那么一个完美的宠物成长起来之后,不仅在属性上要比其他同类宠物的要好,在成长过程中领悟的能力也更加强悍。
在《神鬼传奇》中宠物的技能是有巨大的区别的,首先宠物的类型分为:胆小、淘气、鲁莽、冷静、热血、认真等六种,每种类型适合不同的技能。例如勇敢的宠物适合镶嵌攻击型的技能,淘气的宠物适合镶嵌渐弱的技能,例如降低敌人的防御、降低攻击等等。类型的增加也就让宠物更加特殊。
胆小:更适合使用防御性技能
热血:更适合使用攻击性技能
鲁莽:在战斗中会增加自身能力
冷静:更适合使用辅技能
认真:更适合使用回复性技能
淘气:在战斗中会渐弱敌人能力
因为游戏中一个宠物可以掌握5个技能,每个技能在战斗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几率来施放,而相对应性格的技能,就能有较高的几率。例如淘气宠物在战斗中放破绽技能的可能性就比热血的要高很多。引入这个概念也是为了区别同质化宠物养成,让宠物更加实用。
宠物刚出来的时候是很普通的,但是通过强化,我们可以提升宠物的品质,由普通宠物进化为幻灵兽,以及幻兽等等。通过强化,可增加宠物的各方面的成长属性。
总体来说,宠物养成是《神鬼传奇》中丰富玩法的重大体现,你可以不爱PK,但是一个可爱的宠物想必没有人会讨厌。
关于竞技相关的活动
在游戏中除了正常的活动外,还有玩家之间的竞争活动,这些活动也为玩家之间的竞争增加了乐趣。主要活动有,资源点争夺战、据点争夺战、神迹争夺战、神罚等。
资源点争夺介绍:
资源点分为两种,野外资源点地图及根据地资源点地图,前者只要有公会就可以进入,地图内的怪物出产各种特殊材料及高级装备,通过争夺,实力越强的公会玩家能获得的物品也越多。也可以购买特殊的道具物品等,属于野外团体PK的性质属于几十人甚至数百人的战斗。后者需要公会占领了根据地后才可进入,更高等级的特有物品会在该地图内掉落。强力的公会可以占领多个根据地拥有更多的资源产地。
据点争夺介绍:
根据地是一些特殊NPC的居住点,被特有的NPC保护着及城镇建筑。任何公会都可以参与根据地的所有权争夺,在战斗中,防守方的根据地还会刷新NPC帮助拥有根据地的公会作战。战斗将在特殊地图进行,仅参与争夺的公会成员可以进入,完全是公会实力间的单独对决比拼。属于公会问上百或数百上千人的战斗。占有根据地的公会可以享受根据地持权,如公会任务,特殊BUFF,装饰,折扣购买物品,购买根据地特殊物品、坐骑等。每个根据地也会出产特有的资源。
神迹争夺介绍:
服务器内当前战绩排名最高的3个公会可以进行神迹的争夺,属于混战的形式,几百甚至数千人的PK战斗。神迹是世界唯一的,在战略地图上有图形式的特殊标记,只有具备根据地的工会通过神迹战胜出后才可以获得,也只有该工会的成员可以进人。神迹地图出产特殊神器及坐骑、buff等多样奖励。获得神迹的公会,除了金钱奖励外,公会成员还能领取特殊奖励,拥有随身特效、特别的公会服装及称号颜色等,更可得到每天奖励的公会资金。
篇13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产业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以节约、生态、可循环、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贯通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主要涵盖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绿色产品应用、绿色建造、绿色运行,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专业服务,包括勘察、规划、设计、检测、认证、研发、建材、设备、构件、施工与安装、建成后物业环境的运营与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与服务。随着绿色建筑产业内分工的不断纵向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更加趋于创新、协调、绿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分离为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活动,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这些企业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并围绕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绿色建筑产业链。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影响和合力作用下,通过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不断改进传统建筑的生产方式,从而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有效的成果,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绿色建筑产业链构成
相对于传统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衍生出了其他相关行业,丰富了建筑行业的内涵。譬如,就技术服务而言,在绿色建筑产业链中包括绿色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与认证、BIM软件、绿色施工、绿色运营以及绿色建筑检验等新型服务。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使人类的建筑活动符合生态规律,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研发轻质高效的人工栽培基质,培育浅根、需水量少、适应性强、管理方便的植物,构建完善的排水及浇灌装置等,满足绿色建筑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的要求。②开发新型透水铺装材料和浇筑透水混凝土地面,收集天然雨水,通过人工种殖抗污染和强净化功能的水生动植物、辅以模拟自然的曝气充氧等,达到对景观水体和清洗车辆、路面等水质控制的目标。③应用可再生能源,不直接消耗化石能源,减少电能用量,实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达到建筑运行的零能耗或超低能耗。④应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建造,以及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大量节约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如上所述,相较于一般建筑产业链,绿色建筑产业链各部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行业的7个门类,分别为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建筑材料生产、建筑设备制造、生态环境、运营管理和拆除(循环利用)等,其中主要包含25个大类,约占国民经济产业大类的30%左右;65个中类,约占中类的15%左右,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如图1所示。
3绿色建筑产业链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绿色建筑产业链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不仅仅是传统建筑产业链的延续,更是以绿色建筑作为上下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具有推动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绿色建筑产业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行阐述。
3.1产业技术效应
绿色建筑技术不是完全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是传统建筑技术和新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所谓绿色建筑技术是指应用这些技术建造的建筑,将产生50%、65%、75%的节能效果,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并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共生。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有了更明确、更体系化目标。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提升有其自身特点,其技术效应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并通过关联效应影响相当数量产业的新技术发展,其技术效益改进产业发展的模式既是“质量”的有效提升,也推进了“数量”的积极增长。经测算,绿色建筑的总带动效应为1.44,提升效应明显。这其中既包含了建筑产业技术创新带动的效益,也包括对相关的产业技术提升所产生的作用。
3.2生态环境效应
绿色建筑是对高耗能、高耗材、浪费资源建筑的一种反思和改变,其在生产、施工、运营等一系列环节上的突破,使建筑建设和生态建设走向共赢。绿色建筑产业链中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设备运行、自然能源应用等多方面的创新和转型极大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效应。首先,绿色建筑通过釆用新技术,新能源及环保材料,实现节能环保,提升生态环境价值。譬如依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有效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有效减少照明和空调的能源消耗;在外部围护结构方面使用高效保温材料和高性能节能门窗,减少建筑运营能耗;通过采用节水器具、雨水(中水)再生回收等措施,减少50%以上的污水排放。与传统旧建筑相比,绿色建筑一般可以降低65%以上的能耗。其次,绿色建筑可以从多方面缓解或消除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绿色建筑对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改善建筑的热属性,极大地延缓热岛效应的出现。譬如使用新型隔热材料建造的建筑物,使其护结构的热阻得到显著提高,减少建筑外表面对太阳热量的吸收,消除城市热岛形成的能量基础。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的热岛排放物,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减少了热污染气体的排放,改善了城市气候环境,并将一部分排放热量转换为其他形式能源,变废为宝。
3.3就业人才效应
绿色建筑及其产业是对传统建筑及其产业的转型和创新,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传统的“建筑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型,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就业效应;另一方面在绿色建筑产业持续发展过程中,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和人才需求,促进了人才使用效应。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建筑极大提高了建筑工业化的水平,随着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的普及,大量现场施工工人需要转变为熟悉应用计算机、懂得机械装备操作的产业技术工人,这种转变将极大地提升相关人员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效率。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加速新型职业的出现,如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节能审计、环保顾问、智能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和劳动力需求,对原有的产业技术人员和工人提出新要求,需要社会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育服务,培养出合格的绿色建筑人才。
3.4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至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m2,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中国绿色建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发展绿色建筑,带动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综合发展,中国每年有能力带动约2万亿左右的宏大消费市场行为,由此至少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若按绿色建筑附加价值占绿色建筑总投资的5%计算,到2020年,绿色建筑全产业链至少能达到2.5万亿人民币的产值。
4结语
通过引出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概念,从绿色建筑产业的门类等方面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组成架构,并绘制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图谱。分析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从产业技术效应、生态环境效应、就业人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绿色建筑产业链在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欣,吴晓春,王然良.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研究[J].建设科技,2014(16):33-36.
[2]梁俊,强梁浩,张峰等.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J].建设科技,2012(17):20-26.
[3]章国美,时昌法.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J].建筑经济,2016(8):76-80.
[4]菅卿珍.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城建大学,2013.
[5]姜小明.绿色建筑产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