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
式不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筹资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这种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客观上脱离了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由集体来承担,个人只承担一小部分,而且一般不用交现金,而是以“工分”的形式从集体经济的收人中扣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资,强调三方的责任,但在广大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筹资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农民个人自筹的那部分资金。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无力支持合作医疗的最低基金筹集。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个人来说,尽管每年不少于10元的参保金的数额不大,但对市场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经济落后,交通又不方便,七沟八梁一面坡,几年进不了一回城,一家几口人,叫他们每年拿出几十元现金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确非常困难。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西部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很难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总体原则是正确的,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而言,仍是一种“富人”保障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富人”才能缴得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真正需要保障的穷人,通常也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因收^过低,缴不起合作医疗保障金,而无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给予的合作医疗待遇。但当“参合率不能轹时,强迫命令就出台了。“新合医”成了政府对农民施惠的代名词,农民成了被动的受惠者”。这不仅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的—般陛原则,而且在医疗公平性方面易于两极分化,富裕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多数贫困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同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参加制度必然形成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群体,针对体制外人员侵蚀体制内资源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难以避免。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筹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曾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集体经济组织基本解体,缺少集体经济支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资金筹集失去了这一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因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忽略了农村集体经济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基础,从而直接导致了其运行的持续性难以为继。
二、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非货币型发展路径
(一)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村的特点
1.市场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低下。市场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生产收入主要来自各种农产品等实物收入,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部分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交通不便的影响,很难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来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绝对贫困人口2610万人,其中西部l2个省区为1305万人,其人均年收入为668元。而他们的大量农产品却因为交通不便运不出去而卖得非常便宜,有的甚至烂在地里无人收购。比如,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岳宋乡有一个叫木古坝山寨,那里的茶叶是绝对的绿色产品,可是1斤茶叶只卖到2元钱,如果拿到城市卖,绝对可以卖到50元以上。木古坝的1斤茶叶在城里可以换到l0斤杂交稻种子,城里的1斤杂交稻种子在木古坝却能换到8斤茶叶。
篇2
3G时代的到来,使得医生有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病人的实时监测和诊治。“望闻问切”越来越无线化,无线医疗开始从梦想照进现实。
可随身携带的“医生”
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而更为致命的是,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获知自己身体状况的相关数据。多数人在无知无觉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
从现有的预防手段上看,人们预防疾病的措施还局限在完善饮食、规律生活和适当娱乐等基本手段,更高层次的实时监测血压、心跳等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
采用无线网络+医疗终端模式的无线医疗可以克服这些困难。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终端被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医疗人员能够利用这些终端完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医疗项目,如无线指示病人用药,对家居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远程监控等。无线医疗就像一位随身医生,让健康监测与诊断无处不在。
这个医生可能不会嘘寒问暖,但是他能提供准确的健康监测和分析,并为其主人带来医疗救助。而相应的医疗成本并不会显著增加,因为得益于无线通信技术的魅力――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无线医疗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普及。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由技术引发的医疗革命。
“随身医生”可以做什么?他能让抢救变得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心脏病患者,治疗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心脏病患者随身携带了专门的无线终端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不问断地籽心电图数据和其他体征数据实时发送到医疗监测中心。监测中心24小时监控和分析这些数据,在发现异常时立即联络病人或其家属,让病人得到最及时的救治。
无线终端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对于那些经常忘记吃药的健忘症患者或者老人,他们会发现PillPhone是一个很好的帮手。这一终端应用可以为患者及时发送用药提醒信息,并方便地提供药物数据库的资料。这样患者就可以不再错过服药的时间,并且不用再忍受反复查询服药计量的麻烦。类似的无线终端还包括无线生物传感器BAND-AIDs,血糖监测手机,测量体脂肪的“减肥手机”,测量肤下水分并具备按摩功能的“皮肤管理手机”,以及能够看到胎儿发育状况的“产妇手机”等。
在中国,无线医疗技术也在快速推进。如南方医院和中国联通广东公司联合打造的远程医学中心。该中心能够为广东省内的140余家基层医院提供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面对面”会诊,南方医院的急救医疗队还可通过安装有联通的WCDMA模块的救护车,将病人的心电图等数据传输到医院,让医院里的医生能够第一时间设计抢救方案。
针对亚健康,慢性疾病、突发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群,东莞市推出了移动健康监护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利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测量心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脉搏、血氧、等生命体征,实现对身体隐患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并不落后的中国,无线医疗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潜在的商机
根据新医改方案,3年内中国各级政府预计投人8500亿元用于医疗改革。业内人士估计,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投人不少于100亿元。这还只是政府支出。如果加上消费者支出,这个数字将变得更为庞大。无线医疗产业的各个主体,包括运营商,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医疗机构等都将从这一市场中获益。
目前国内大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它们认识到医疗信息化在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了HIS、PAC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虽然局限在医院内部的信息处理上,不具备对患者的远程实时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但是却为无线医疗提供了技术基础。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基于HIS、PAC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远程医疗手段。这其实是无线医疗发展的初级阶段。
当前无线医疗主要采用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技术,即通过无线局域网+RFID的模式实现各种医疗应用,终端方面则是采用了具备医疗定制服务功能的PDA等。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20%的三甲医院不同程度地应用了PDA和RFID技术。
无线传输效率不高,医院系统数据处理能力成为制约无线医疗普及的主要因素。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升级,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观。
无线医疗的发展需要新的硬件和软件以及通信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的支持,这些都是潜在的商机。特别是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无线医疗能够普及到普通大众,就意味着通信市场将大幅的扩容,由此带来的利润相当可观。现在已经有专门的无线医疗方案提供商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引进运营商的3G移动通信网络,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多终端医疗信息化应用。运营商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培育和开拓这一市场
在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的中国,将来的医疗市场前景广阔,这是无线医疗市场发展的巨大推力。
彰显社会价值
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特别是城乡分配不公,是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问题的成因根本上在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然而其中也隐含了技术条件的限制。
如果无线医疗技术能将网络覆盖到农村,就意味着更多的农民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技术其实可以打破体制的垄断。
篇3
中国的医药市场,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由于经济条件、科研水平和市场体制的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药市场放开经营,市场陷入空前热烈时代。很多个人和厂家,依靠某一个品种就可以很轻易的赚的钵满盆满的。而就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调拨和个人代表空前繁荣,一些有行政关系的国营医药商业企业通过调拨等手段,个人代表则依靠胆大心细,几乎随意拿一个品种都可以数钱玩。笔者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在那个时代做个人完成原始积累而开公司或从事相关产业的。这个时代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为王时代”!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中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当药企和个人发现只是生产或经营,等着买者上门销售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的时候,先是一阵恐慌,然后开始研究药品究竟怎么销售的问题,其中尤其以蒙派药商为代表。他们通过小报、电视或电台广告、软文等手段,创造了鸿茅药酒、速立特等一个又一个医药行业的明星产品。虽然蒙派药商的操作手段,到现在任然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可以这么说:蒙派药商的出现,将中国医药行业推进到“营销为王时代”!
可是,伴随着医药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国家卫生和药监部门对于虚假广告、恶性宣传等方式的打击,迅速瓦解了蒙派药商的药品炒作之路。于是,纷纷跟随的药厂这才发现,药品经营要有自己独有的通路。不同的药品,对于不同渠道的适应才是企业要研究的根本。于是,医院大临床、OTC药店、第三终端市场则被医药行从业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真正沉下心来研究这些渠道的特性,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市场营销模式,一大批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出现在人们眼前。如OTC渠道的同仁堂、斯达舒、白加黑等品牌产品和企业,在大临床市场做的风生水起的扬子江药业,以及在第三种市场辛勤耕耘的辅仁药业、蜀中药业、好医生等。我们可以称这一段为“渠道为王时代”,也就是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一段。
二、梦回“产品为王”
现实情况是,伴随着东窗事发,国家加强多药品的审批和管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出台,国家审批的药品少的不能再少。以前一大批依靠倒卖仿制药品文号的企业和个人被监控而死,那些依靠简单仿制赖以生存的中小药企因为无法得到更多的产品批号,而本身的药品和渠道没有竞争优势,也纷纷死去。更多的是,这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市的新批号药品也少了很多,在凸显国内药企创新和研制能力薄弱的同时,使得一些依靠产品为主的企业和个人的市场饥渴感前所未有的强烈,于是引发而来的对产品的争夺激烈。犹如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国家加强对土地的调控,供地数量减少势必引发房地产商的抢地潮一样。
但是,真的一下就回到二三十年前那种商品短缺的“产品为王时代”了吗?仔细想想,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根本的区别就是那时候是由于供应短缺引起的,而现在则是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人们对于新药、特色药的强烈需求引起的。所以并不是产品为王,而是由于去综合竞争的加剧引发的资源争夺战而已。
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弄清了产品争夺战的实质,就不能盲目,见到不错的品种就拼命拿到手。用今天的一切去赌明天,要么赢得未来,要么直接消失在今天。
既然产品已经成为了行业的稀缺资源,就要好好与行业发展方向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对于目前而言,国家新医改则实实在在掌控者企业产品经营的方向和命运。作为参与药品经营的企业和个人,顺势而为方能有所建树。
1、 基本药物
刚刚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基层医疗用基本药物目录》一下子提起了众多药企紧绷的神经。一方面是一些企业纷纷关注自己的品种是否进入目录了,这可能是企业产品生死的关键。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在使用这些基本药物目录的比例、定价、具体市场推进的配套措施,则更加牵动国内药企的心。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率先推出的这个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已经成为区域内企业经营的重要选择,这是肯定的。接下来涉及的哪家厂家生产、什么价位销售、如果报销、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比例、推进计划、如何配送等依然让药企忧心忡忡。
2、 医保、农保品种
篇4
第三终端的市场现状:据湖北九州通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人民币,安徽省华源医药公司公布的年度报表05年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人民币,新龙医药公司公布的05年实现销售收入大约30亿元人民币,以上是全国性医药一级批发商公布的05年销售收入。区域性的二级医药批发公司:广东湛江三和药业公司,长沙双鹤医药公司、海王银河医药公司,江苏徐州医药股份公司淮海分公司05年分别有大约1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31个省市第三终端05年销售收入分别在30-40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全国的第三终端市场05年销售收入总额在930-1240亿元人民币。由以上的数据可以表明,第三终端市场拥有极其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广泛的终端客户。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以及患者首诊制的推行,第三终端市场将会拥有更加庞大的市场容量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第三终端的医疗卫生状况和从业人员状况: 第三终端客户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居民社区,厂矿单位、城郊结合部、城市远郊区、偏僻的农村。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影响和引导,导致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设和资源严重发展的不平衡。大医院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病患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医院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差,社会资源集中度高。反之,第三终端的医疗单位在发展规模,医疗设备、专业水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上,都远远不及大医院。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患者的需要。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例很小,从而导致了第三终端市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缺乏,整体社会医疗发展水平严重失衡。
国家宏观政策对第三终端的影响:首先是三农政策的到位和政府对农村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两项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加上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主导的农村两网建设,也在不断扩大,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于基层医疗系统的关注。国家对于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投入,将使农村第三终端市场规模得到从未有的,空前的大力发展,为以远郊区及农村为主体的第三终端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构建第三终端营销网络
第三终端的组织架构及人员配置:
第三终端代表依据地区不同可划分为直辖市第三终端代表,省会城市第三终端代表、地州市第三终端代表、县级市第三终端代表。制药企业可依据公司的营销发展战略,产品组合来确定第三终端代表的人员配置和数量。
第三终端网络的建设不是什么企业和产品都适宜的,成功的第三终端=品牌药品+普药+战略规化,因此在考虑第三终端建设时,制药企业需要思考是否具备了以下的条件:
一、是否有广告和品牌产品带动其它产品的营销
二、是否有适合第三终端营销的产品群组合
三、是否有相应配套的组织架构,第三终端市场的管理体系等。
第三终端市场调查
医药公司调查:主要是调查了解医药公司是否具有第三终端市场营销理念和第三终端市场的覆盖能力,控制力,是否有相应的第三终端市场的营销管理队伍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区域调查:调查目标区域内的一甲医院,社区门诊、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室及个体药店;了解它们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医疗服务的特色、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等。
竟争产品调查:调查了解同类竟争产品在第三终端市场的销售量,销售价格、促销方式和促销手段;了解竟争产品在目标区域内主要配送的医药批发公司及其合作方式等。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可通过电信黄页,网上查询、医药批发公司了解、相关部门查询、业内人士咨询等方法来了解目标区域内医药批发公司,竟争产品促销,第三终端客户等各方面的营销情况。
医药公司情况:可通过与医药公司采购部,销售部、其它部门的相关人员咨询,沟通来了解医药公司在第三终端市场的情况。
目标第三终端市场情况:可通过第三终端代表走访,医药公司销售人员沟通,来了解目标区域内第三终端市场的概貌。
竟争产品情况:可通过医药批发公司采购部人员,销售部人员,终端代表走访第三终端市场、竟争产品内部人员等来了解,搜集同类产品的整体营销情况。
第三终端市场销售政策制定
第三终端市场制定销售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1.产品处于何种时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产品处于不同的时期促销政策和促销方式是有所不同,有所差别的;
2.产品是一线品牌还是二线品牌;
3.依据竟争产品销售和促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促销措施来争夺第三终端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第三终端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营销方式:
一、医药批发公司为主体,企业第三终端团队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市场:这种营销方式主要是依托面对第三终端有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以医药批发公司营销活动为主体,企业给予配合,在产品前期铺货,中后期的终端渠道拦截上以配套的订货奖励优惠政策,来吸引第三终端客户,达成向第三终端客户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为目的。
1.订货会:由医药批发公司定期不定期组织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产品订货会,各企业出资赞助,并在会上配套的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其本质就是制药企业联合出资,医药批发公司提供下游客户资源,提供商业物流平台。企业以极小的投入来提升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实施终端渠道拦截。医药公司利用其第三终端营销网络的资源,与厂家合作建设第三终端网络。
2.医药批发公司配送:企业的营销团队与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团队进行紧密配合,依托医药批发公司的销售网络,将产品订货奖励优惠政策通过医药公司销售人员传达到第三终端客户,获取第三终端客户订单。同时在前期产品铺货配送阶段针对医药公司销售人员给予适度的铺货配送奖励政策,鼓励他们多销售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广覆盖率。
3.开票大厅促销活动:依托医药批发公司开票大厅,向主动前来提货的第三终端的客户进行现场开货促销奖励优惠。这种方式属于渠道促销拦截,主要做好医药公司开票大厅中开票员的工作。企业在开票大厅设置专柜,配备专职促销人员,以第三终端客户开货品种、数量给予相应的促销奖励政策。
以上营销方式相互配合实施可以使第三终端的网络覆盖到城市,远郊区、偏远的农村市场,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铺货率。
二、以企业自身第三终端营销团队为主体,医药批发公司配合共同开发第三终端:
1.制药企业独自召集第三终端客户订货:这种营销方式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建立的终端代表进行,通过深度代表第三终端的走访,开发,召集第三终端客户集中开会,这种订货会可大可小。同时选择有第三终端配送能力的医药批发公司配合。这种订货方式主要由企业单独承担,第三终端的客户也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区和县级城市中的终端,配合的医药批发公司也主要是一二级医药公司。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有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的企业,通过品牌产品和普药产品来带动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的推广销售。品牌产品可以吸引终端客户前来参加订货会,提高客户的参会兴趣,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可以借助会议人员的现场讲解、产品的促销政策来获取客户订货的机会。这是品牌产品借助其产品和企业品牌的优势,向第三终端客户推广其他二三线品牌产品最好的手段之一。订货会上如果是品牌产品,成熟产品、成熟市场,可采取购一件产品赠送XX合药或赠送XX促销品等来促进企业品牌产品铺货和市场占有,同时也可促进企业二三线产品及普药产品的销售。
篇5
1、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我市从20__年开始,把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列入规划,下达了《__市农村价费监督网络实施意见》,在组织机构、人员选聘、经费来源等问题上作了明确规定,确定了从20__年起至20__年,用三年时间,在我市全面建立农村价格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市18个县(市、区)已全面建立了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并做到了乡镇价格服务站有工作职能,由规章制度,村有价格监督服务员。
2、服务站已成为农村市场价格“监督哨”。表现在: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得到宣传,提高了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群众反映的价费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维护了农民利益,有力地支持了物价部门的工作,为稳定农村市场价格、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
3、服务站已成为价格政策宣传站。以服务站为依托,延伸了价格宣传渠道,扩展了价格宣传范围。在农村价格服务体系未建之前,我局编印的《__物价》只能发送到县一级。体系建立后,现已直接免费发送到服务站,由服务站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工具,把涉农价格政策和信息传递给农民,增强了价格政策的透明度。我市定南县物价局还为每个乡镇服务站订阅了省发改委发行的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价格月刊》,使最新价格政策信息及时传播到乡镇。
4、服务站已成为沟通价格信息的桥梁。__市地处山区,农民大多分散居住,交通、通讯等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封闭。服务网络的建成,初步解决了农村价格信息不灵通问题。我们以服务站为依托,把农村价格信息服务列为服务站的重要工作职能之一,指导其充分发挥村级价格服务员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农民无偿提供农产品购、销价格信息,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服务站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实现价格信息的双向反馈。以价格信息为引导,沟通农民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帮助农民改善种、养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二、强化涉农价费监管,为农民“减负”服务
农民收入能否有效增长与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有直接的关系。农民支出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成本问题,二是农民的日常消费支出问题。这两个方面都与价格政策和价格监管密切相关。加强涉农价格监管,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帮助农民减负增收是价格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历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1、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减少农民各项费用支出。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清理力度,对已明确取消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凡未经国务院和省政府及所属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其它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重点清理了涉及农民建房、农机监理、生猪屠宰、家禽检疫、农业用水、农民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计划生育、教育收费、民政等方面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目前我市已取消涉农收费项目57项,降低收费标准40项,转为经营性项目32项。
废除了某些带有歧视性的收费项目。同时对农民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的有关收费政策重新给予界定,即:《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农民免费办理;进城农民只须办理《暂住证》,每证收工本费5元。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部门对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农民不得强制要求办理其他证件,不得擅
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利用办理农民进城务工等审批事项或手续时,搭车收费、超标准收费,或以押金等形式变换手法收费。
通过对涉农收费政策的清理,我市涉农收费环境大为改观,有关涉农收费政策方面的价格投诉占总投诉件的比例已由原来的28.9下降到现在的5。
2、实施农村教育“阳光工程”,从完善制度上治理教育收费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乱收费问题,我市全面实施教育“阳光工程”,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加大源头治本力度,主要有六项措施:一是实行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把收费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二是从20__年秋季,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三是进一步落实收费公示制,实行“先公示后收费,不公示学生有权拒缴”的办法;四是实行中小学收费的“两证、一卡、两公开、三坚持、四统一”的收费管理办法;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建立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安排督察制度,确保行政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农村,促进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六是坚决制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向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加重学校办学困难的错误做法,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农民关注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各地收费标准不一,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管理的通知》,为全市农村学生公寓的面积、住宿人数、收费标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农村教育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3、抓住关键环节,严控农资价格,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农资价格监控是物价部门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市对农资价格监管的重点是监控批发环节。特别是对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商的价格管住、管好。在水稻种子价格方面实行了差率管理和定额控制办法;在化肥价格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对化肥流通环节的中心县(市):赣县、南康、信丰、龙南、定南等地,重点控制住当地火车站到站点的化肥批发价格;按照规定的综合差率制定当地化肥各品种的最高零售价格,通过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公示;按照“严防、严查、严处”原则,对农资价格市场形成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在政策予以疏导,减免了农资公路运输过路、过桥费。近几年来,化肥市场价格起伏较大,但由于我市措施有力,尿素零售价格控制在每吨1860元以下,维护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在促进农业节本增收,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4、加强河道砂石价格管理,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20__年上半年,正当我市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全面推进之时,与之有关的河道砂石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有些地方价格有所波动,为保持河道砂石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我局立即下达《关于加强河道砂石等建筑材料价格监管的紧急通知》,采取了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民自采自用的河道砂石收取任何费用、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河道砂石价格维持原销价水平、将河道砂石价格管理列为县级物价部门年终考评内容等四项措施,市、县联动,打击妨碍新农村建设的违法行为,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扶助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服务。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扶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家庭收入。截至到今年3月底,我市市、县(区)两级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20__多万元,以低息、无息或无偿补贴等形式,支持农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大棚蔬菜基地28个,生猪基地21个、养鱼基地18个,肉鸡、蛋鸡基地8个,养鸭、养羊和养奶牛基地16个。改变了我市农村传统种、养业品种单一,方式落后的现象。帮助农民引进大量高新技术品种,为改善农民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本级从20__年以来,运用价格调节基金600多万元,扶持了5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示范性强的重点“菜篮子”工程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例如: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50万元扶持的赣县五云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4640亩,年均向市场投放蔬菜4850万公斤,产值3680万元,纯收入2070万元,涉及农户2050户,吸纳劳动力6900人,户平年增收10098元,人平年增收2244元。
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40万元扶持的大余县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基地规模面积500亩。从20__年起帮助农民引进以色列番茄、益丰番茄、村茄2号、拉优9号、泰国七彩椒、东风神剑辣椒、油绿长生苦瓜、种都西葫芦、冠华节瓜、小金瓜等各类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稀、奇高新科技品种数十个,每年向市场提供无公害、科技新品种蔬菜达3000余吨(含外销量),产值达300万元,年纯收入达165.84万元。高新技术普及率达到75,涉及农户156户,吸纳劳动力235人,户平增收1.063万元,人平增收2658元。
上述两个基地在带动我市农民实现科技兴农奔小康,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所入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坚持涉农商品价格监测,为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服务。
监测市场粮食价格,时刻关注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动态,是我市多年来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在全市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监测网络,对粮食价格实行了定点、定时跟踪监测,定期上报并粮食价格监测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__年7月我市早稻收购价格下跌,我局向市委、市政府呈报《__早稻供大于求,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引起市领导重视,及时启动粮食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农民的种粮收益得到了及时保护。我局价格监测中心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城市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此殊荣。
坚持监测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借助我市新闻媒体农产品价格行情,定期在__电视台、__广播电台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价格政策核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在我市覆盖面最大的《赣南日报》、《__晚报》每周定期刊登农产品价格信息。并在我局编印的《__物价》开辟专栏,定期涉农商品价格信息,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渠道,把涉农商品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引导生产。
五、加强农村价格市场价格监管,为营造农村价格环境服务
我市管辖范围广,农村人口占了全市人口的70%,维护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市价格主管部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来,我市把农资价格、农村教育收费、涉农建房土地收费、农电价格和农网改造收费、农民务工、计划生育、民政收费摆在重点监督检查的位置,共查处涉农价格违法案件314件,查处违法金额1386.68万元。涉农价格违法案件得到有力的遏制,农村价格环境明显好转。
六、价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几点启示
篇6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9月19日
一、文化素质状况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政府的重视,株洲市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高中及以上程度的人数所占比重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且所占比例仍然很小。株洲市农业劳动力人口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2010年抽样调查发现:2010年抽样调查的75个村中,上小学的占29%;有初中学历的占到农业从业人口的43%,是株洲市农业生产的主体。高中学历的农业人口占11%;大专以上的农业人口仅占总量的4%。株洲市农民文化素质现状仍远不能适应新区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株洲市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差甚远。其中,在德国7%的农民获得过大学文凭,53%的农民在成为职业农民前,受过2~3.5年的教育培训;在法国超过7%的农民受过高等教育,取得过本科文凭,60%的从业青壮年农民也接受过专业培训,达到中专水平;日本农民中5.9%具有大学文凭,74.8%具有高中文凭,19.4%具有初中文凭。
二、科技素质状况
尽管近年来农民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的科技素质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据调查数据显示,株洲市农村劳动力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占劳动力总量的70%以上,农村劳动力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偏低,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其次,农民的科学素养低。很多农民并不熟悉国家的农业科技政策及农技推广体制,不能及时地掌握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同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及培训费用等因素,农民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的热情不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科技素质提高缓慢,不仅不利于农民自身发展,也阻碍了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最后,农民缺乏系统培训,科技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固有的守旧和不敢冒险的思想,更倾向于依靠亲人朋友和电视等传统方式来获取农业科技的新知识新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前株洲市农村农技推广站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缺乏,2014年株洲市有农业技术推广站200个,尽管基本覆盖了县市区内所有农业产区,但数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加之农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与应用,阻碍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三、市场经营素质状况
参与市场经济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经营意识与管理水平有所提高,突出表现在加工农业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755家,其中省级以上的龙头企业27家,家庭农场150个。农民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农业更加规模化,信息化。但整体来看,农民参与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还比较弱,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第一,经营管理知识缺乏,参与市场能力较弱。据调查数据显示,43%的农民基本没有参加过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84.1%的农民从未参加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当被问到以后是否会参加时,只有4.6%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农民对培训与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消极态度,造成农民使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意识的薄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装备的能力缺乏,致使农业生产仍然是过去传统农业的分散化、单一化经营,不能达到以社会化、市场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第二,风险意识薄弱,强调短期利益。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特性,所以其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包括社会风险和技术风险,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往往无法正确面对风险从而导致谈风险色变。在被问到是否愿意使用科技人员推荐的有很好市场前景的农业新技术或新品种时,只有15%的农民愿意马上尝试,34%的农民选择跟随村里人的使用情况来决定,而高达45%的农民表示要等别人成功了再尝试,这一方面表现了农民对风险的消极态度,不能正确地对待试产风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民严重的跟风心理和发展观念的缺乏。
四、公民基本素质
首先,农民道德观念缺失,是非标准模糊。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民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道德修养有所下滑。尤其是传统的孝文化缺失严重,不赡养老人、不尊敬老人的现象时有出现。富足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却同时引发了一些农民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赌博、酗酒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家庭和谐与身心健康。
其次,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封建迷信回潮泛滥。随着互联网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农民娱乐和学习渠道增多,但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对精神文化的消费出现重娱乐消遣而轻发展学习的倾向。相关调查显示,65%的农民的消遣方式依然是看电视、打麻将,即使有13%的农民表示会使用互联网,但也多用于聊天、斗地主等体闲娱乐活动,利用网络资源、电视节目学习知识的农民少之又少。算命占卜、修庙造坟、选黄道吉日等封建迷信活动依然存在,攀比挥霍之风大肆盛行,一方面给农民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容易滋生非理性和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背道而驰。
此外,农民的现代意识淡薄,文明程度偏低,具体表现为:当前农民尚对市场存在观望的状态,市场认可度、参与度与适应度偏低。同时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农民“向钱看齐”,在买卖中不讲诚信、弄虚作假,甚至不惜占用公家用地来扩大生产规模;受中国传统“避讼”思想以及司法不公正、诉讼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民持“人治大于法治”的观念,在心理上、感情上与法律隔离开来,对法律存在陌生感甚至恐惧感。因此,大多数农民在权益受损后不会选择司法途径加以解决,而往往采取“私了”的方法。特别是涉及“民告官”高发率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农民对涉及自己利益的赔偿问题更是望而却步,最终采取诉讼手段甚至干脆抱容忍态度。
五、身体素质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号召,株洲市政府在农民医疗的相关发展政策和投资安排上都加大了支持力度。2014年全年株州市农民参合272.38万人,参合率为98.64%,本年度人均筹资380元,实际到位9.25亿元。2016年全市实际补助支出8.11亿元,基金使用率为78.3%。但由于株洲市农村的饮食结构、医疗卫生、营养保健以及农村收入水平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与城市医疗保健水平对比来看。2014年,株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2%,达到31,338元。2014年度株洲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66元,城乡收入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此外,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与城市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很多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健康得不到保障,身体素质普遍不高;其次,与全国及发达地区农村平均水平对比来看。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
篇7
居民消费的结构型升级和质量型升级,大大推动了高新技术在生活领域的运用和推广,成为消费升级的最典型标志。
(一)消费升级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一般而言,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跳跃性变化。以住房、汽车为龙头的消费热潮己经到来,投资型和服务型消费热点支撑着消费品市场的活跃与稳定增长,为消费的扩容增添新动力。消费结构升级已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是消费增长的源泉。消费升级通过衣食――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旅游和医疗等产业链不断演化、延伸,从而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朝着高级化发展,从食品饮料、服装等衣食类向通信交通、旅游、娱乐等服务类转变,消费升级呈现出从衣、食―住―行―娱乐的阶梯式特点。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为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生产发展的本身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
(三)消费升级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消费升级的直接带动下,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住宅和汽车的强大需求有力地支撑了重化工业的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到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阶段。
从具体产业来分析,住、行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必将拉动建材、钢铁、石油、石化、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等重化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产业链极长,巨大的拉动效应对持续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轻工生产方面,消费升级带来了食品饮料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54.25%降低到2006年的36%。食品饮料主要是高档食品发展迅速,体现在高档酒类提价后销售和收入能够保持同步增长、新鲜奶品市场高速发展。食品产业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有望持续15―20年。
消费升级对家电行业的拉动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0年前多数居民购买的家电产品使用寿命已到,面临淘汰,而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助推了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平板电视等新技术也使家电的大面积升级换代势在必行。换言之,被誉为夕阳产业的家电业,不是走到了发展的尽头,而是迎来了升级换代的机遇。尤其是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家电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观。
二、消费升级过程中的障碍
目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面临许多政策和体制,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住房市场的乱收费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土地和住房建设中的各种乱收费仍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收费项目多,手续繁琐;一些部门和单位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一些地方政府超越管理权限出台收费政策等,加重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据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的各种收费约占房价的15%左右,而涉及收费的项目多达几十项。
二是涉及住、行产品生产的企业竞争还不够充分,使得住、行产品价格整体仍偏高。目前在住、行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所有制企业还设有各种各样的市场准入门槛,妨碍了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不能充分流动。
三是满足住行需求的外部条件不配套。在许多城市,居民停放私家车已成为一大难题。这一方面说明专门的停车场收费过高,另一方面说明城市的布局远没有考虑汽车快速进入家庭的需要。此外,由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快速扩张以及机动车的增长,拥挤的道路使不少消费者只能持币观望。
四是消费环境不容乐观。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价格欺诈、虚假宣传、消费纠纷解决不及时等几大问题成为影响当前消费环境的突出障碍,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各种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市场信息缺乏充分性、及时性和对称性;市场交易缺乏规范性,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三无”产品屡见不鲜,商品质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地损害了国家、集体、消费者个人的利益,甚至直接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抑制消费的因素还没有明显减少。主要表现为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和竞争的无序化也迫使消费者捂住了钱袋。与城市相比,农民消费不方便、不放心、不实惠已成为抑制农村消费的三大“拦路虎”。
三、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由消费以及消费升级推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必将逐渐占据主导。
(一)宏观经济趋好决定了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
中国经济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初期,未来10―15年将是中国经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这一阶段,整个经济总量和规模将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消费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十分巨大。随着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居民消费开始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目前医疗、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消费,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产品与市场十分狭小,也预示着居民消费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人口结构决定了消费潜力的空间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一般在40―50岁左右,这也意味着,2010年前后的10年将是我国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现阶段的消费增长正处于高峰期的开端。上世纪60年代的高生育率,使中国从90年代开始逐渐迎来了人口增加带来的需求扩张。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目前正逐渐度过高储蓄期,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
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即将步入第三波消费高峰(我国第一波消费高峰在1984―1989年,第二波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而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关键。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万人,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而199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约有3亿多人,亦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两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特别是在国家对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投资的背景下,居民消费力将得到更为充分的释放。
(三)多数行业将继续受益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而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方兴未艾,对相关行业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在未来消费全面升级预期下,医药行业、商业行业、食品饮料行业、旅游行业等都将成为消费升级的受益对象。消费行业中符合消费观念或消费趋势变动的新兴业态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如电子、信息、网络使消费形式不断升级、消费内容也得到扩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网上游戏将推动整个行业的生产流程、服务形式、竞争格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四)汽车与住房对经济的拉动力方兴未艾
随着消费升级,汽车进入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我国千人拥有汽车大约为30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0辆/千人)。预计到2020年,私人载客汽车将达到9000万辆,轿车年销量将突破1000万辆。未来,我国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将会在15%左右。
房地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住房将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点。此外住房、轿车带动的消费升级力度带动对家电、纺织品、家具、五金电料等商品的需求。
四、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针对目前居民消费升级的加快,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防止居民对未来消费升级换代进行大量的储蓄而不利于即期消费的实现,同时也要防止未来升级换代过于集中。当前应当细分消费群体的消费层次,维持消费升级的渐进性,使消费升级成为一个分层次、有步骤的稳定过程。对于中等偏上收入者可以以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中高收入者首先购房买车,对于中等收入者可以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对于中等偏下收入者可以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二)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
如何成功启动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成为消费需求主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可估量。因此,要从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入手,加快调整和升级供给结构。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加高档产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给,特别是增加服务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领域。
(三)进一步增强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
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就必须调整消费政策,转变管理观念。
一是要及时清理并取消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行为,加大消费政策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要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除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外,还有广播电视网建设,邮政通讯及信息网络建设,农村公路网络改造和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与消费质量的提高。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
三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
篇8
虽然农业图书属于科技图书,但是其特点又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科技图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出版过程与投入(包括选、组、审、编等各个环节)与其他科技图书类似,而且在发行方面要求更高(需要深入基层一线和更广泛的销售网点);另一方面,农业图书的读者特点又决定了它的定价水平一般相对低廉,因而其经营风险相对更大。因此,找准定位、看清市场、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是农业图书出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大规模进入农业图书出版之前,化学工业出版社经过了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的图书销售数据分析。制定具体策略时,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特点、国家有关政策、从业人员群体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分析了过去几年的全国大农业图书开卷数据。分析图书销售数据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类图书在大农业类图书排行榜中表现突出且稳定,具体体现在销售数据高、处于排行榜前列的品种所占比例很大。另外,分析农业产业特点发现,畜牧产业属于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其占农业比重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众多(据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当时全国仅兽医技术人员就超过100万人)。最终决定,首先进入畜牧兽医等热点板块,在有巨大潜在读者市场的前提和良好图书销售数据支撑下,仔细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对已有题材图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
依托热点板块,打造畅销图书
《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进入畜牧兽医板块的第一套丛书,并取得不错的销量。前已述及,兽医群体非常庞大,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读者市场。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仔细分析了当时兽医诊疗类图书市场,发现此类图书品种很多,但是风格基本相似,大多都是简单介绍各种动物疾病的诊疗方法,然后把各种方法简单地融合在一起。读者都知道兽医临床实践离不开兽药,兽药的临床应用是兽医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然而,我们的编辑发现图书市场上向读者介绍怎样科学使用兽药,尤其以用药处方的形式简洁地向读者介绍兽医诊疗技术的图书很少,而此类图书很读者受欢迎。当时市场上唯一的此类图书《兽医处方手册》不但第一版总印数超过1万册,而且3年后推出了第2版。但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图书,内容全(涉及各种动物疾病),定价也较高。根据读者调查发现,如果在此基础上,专业门类更细化一些,按照不同动物类别相应出版几个分册,针对性可更强且价格可较低,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基于良好的市场前景预判和与已有同类图书产品的差异化、新产品的精细化思路,2008年1月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丛书》(含《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禽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牛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经济动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和《宠物疾病诊疗与处方手册》《羊病诊疗与处方手册》6个分册)。该套丛书出版后果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全套丛书中有4种在半年内就实现了重印,重印比例达到67%。尤为突出的是,《猪病诊疗与处方手册》从出版至今已印刷了19次,销量达13万册,而且经常排在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
根据产品差异化策略和贴近读者的原则,在后续的图书开发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畜牧兽医板块中陆续打造畅销品种。另一个代表性实例是《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的出版。《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一本通》在2010年6月份上市后,仅两年半内就印刷11次,总销量突破10万册。另外有连续7次、累计9次在大农业图书月度销售排行榜列第一名。
目前,整个畜牧兽医板块图书出版已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农业图书出版的头号阵地,不仅种类比较齐全,涵盖了畜牧养殖、兽医、兽药、特种养殖、饲料等多个门类,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状况比较喜人。
抓住机遇拓展专业领域,构建较完整农业图书体系
园林园艺、水产养殖、蔬菜和果树种植、农村能源等板块是大农业传统的主要组成板块。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追求既营养又健康的天然、绿色蔬菜、果品等农副产品;同时,对人居、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改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畜牧兽医图书出版领域初战告捷外,化学工业出版社同样经过详细的图书市场调研、图书销售数据解析和产业背景分析后,紧接着进入了水产养殖、蔬菜果树种植、园林园艺、农村能源等重要农业板块。现已初步构建了该社较完整的农业图书体系,并且出版图书大多数取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全国大农业图书销售排行榜前100名中化学工业出版社已经稳定在30个品种以上,很多品种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重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农业图书板块成为该社增长最快的图书板块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自国家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化学工业出版社紧紧把握这一契机,立即启动、组织策划和出版了涵盖农、林、牧、副、渔等多个农业产业门类的大型服务三农项目——《农村书屋系列》,在2008年上半年集中推出了15个品种上市,出版后不久即有7个品种被不同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到目前为止,《农村书屋系列》已出版64个分册,其中累计有20多个分册被全国各省市选作农家书屋用书,并且60%以上品种当年就实现了重印,有的多次重印,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目前该系列图书出版还处于持续推进中。
夯实基础,坚定发展
篇9
**市的农村信息化现状可以用“咫尺天涯”四个字来形容。一方面,**市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乡镇企业蓬勃向上,农家乐、农村旅游方兴未艾,农村房屋租赁业欣欣向荣,**市大部分农村正在向城市化迈进,纯农业收入只占本市农村收入很小部分。以河姆渡江中村为例,村民65%以上的收入来自房屋租赁、外出打工以及经商,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村集体经济以及其他经营活动,而来自纯农业种植与养殖收入只占不到30%。一些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行政村如**镇小路下村、**镇**村已经在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上向城镇接轨。
但另一方面,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十分落后,而且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日趋拉大。根据统计局数据,至20xx年底,**市互联网总用户数为170573户,其中农村互联网用户约占10%,涉及农用软件和农业类网站开发的企业数就更少;信息网络普及率为20.57%,其中农村普及率仅为3.6%,广播电视虽然入村入户,但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也是少而又少。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的明显滞后,使得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较少,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主流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便是上网的农户,也以搜索新闻和玩游戏为主,很少使用互联网了解农业信息及进行电子商务。
二、**市农村信息化建设难点分析
就**市的农村来说,比城乡差别或者说是经济鸿沟差距更大的是数字鸿沟。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就不能切实地提高,农村的经济建设步伐就会减慢,城乡的经济鸿沟也会进一步拉大,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存在着一下几方面难点:
一是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这部分群体中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以上的人员不到10%,因此推广使用计算机,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长期传统农业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人们对农村信息化的保持着传统的低调心理。虽然农村市场的未来不可限量,但当前社会各界往往把目光放在信息化的重要行业如电信、金融行业和其它大客户。其次是大部分农民还没有自发形成对信息化的需求,目前农民最欢迎的仍然是能够言传身教的直接示范和交流方式。
三是许多乡镇政府部门推广力度不够,农民的思想观念仍在转变之中。从总体上来说,尽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村信息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目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市场前景短期内仍不明朗。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时展的必然选择。
(1)农村信息化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农民素质的高低关键是信息的接触。因此,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就地培养农村人才,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触有用的信息,无疑是目前最适合**市市情、既经济又高效的手段。
(2)农村信息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有效手段。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发展滞后的地方往往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原因在于资源常处在“休眠”或“半休眠”的状态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激活这些社会资源的首要要素就是信息。有了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农村优势产业集群。
(3)农村信息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保障。当前**市农村人口占70%,但只占全社会消费的35%,落后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城乡信息的不对称是阻碍消费的最大障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造就的网络体系,不仅能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交易频率和速度,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购物难、假货多的问题。越是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信息保障,农民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就越大,减负作用也越大。随着农村信息化如火如荼地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必将深深融入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推进**市农村信息化建设
**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下一步,推动和引导**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同时入手,共同推进。
(一)宏观方面
(1)政府必须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 重要职能,信息的生产、消费、分配是受政府扶持的,而农业又是弱势行业,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今年6月份,按照宁波市委农办、宁波市信息产业局文件精神,**市农办、市科技和信息局牵头组织在**市16个乡镇(街道)进行了“农村信息化乡镇行”主题培训。实践表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结合好。
(2)必须提高认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建设农村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同时,还要在广泛吸收人才的同时,加强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农村信息工作的推进提供保障。
(3)因地制宜,信息的内容要本地化。无论是科学技术、经济、市场信息等信息内容还是信息传递方式都应该多样化、本地化,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标准与多样化之间要兼顾,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农村信息化。
(4)要合力打造“内容服务产业链”。农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其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巨大工程是运营商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信息通信业的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从信息的生成、收集、分析加工、传递,到接收、分发、应用、反馈,合力打造农村信息化“内容服务产业链”。
(二)微观方面
农村信息化在微观方面的关键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做好资源数据库、网络平台以及几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并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通过资源数据库为信息系统工程及网络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以及信息系统工程收集、更新数据,使农村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落到实处。
篇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剂。多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市金融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大局观念,坚持改革与发展并重,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调节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去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信贷收紧的形势下,全市各级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关系,注重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有效抑制部分过热行业的同时,努力扩大信贷投放,大力开展票据、保理业务,积极核销呆帐,保证了农业、优质骨干企业及基础设施、技术改造领域的信贷投入。可以说,在压力和困难增大的情况下,去年GDP能够实现16.4%的快速增长,是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全市金融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金融工作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增长、风险下降的良好态势。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36.83亿元,增长19.27%,各项贷款余额372.39亿元,增长17.32%,现金净回笼10.4亿元,是我市历史上第二个净回笼年;金融改革顺利推进,金融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稳定,特别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全市7家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比年初下降6.68个百分点,实现考核利润5.45亿元,同比增加1.87亿元;金融市场有序发展,尤其是保险业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总量快速膨胀,证券业市场有所回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到,全市经济金融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去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173亿元,新增存贷比比上年下降9.4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6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金融机构的贷款空间还非常大,同时也说明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影响信贷投放的因素仍然很多。比如:在信贷审批和管理权大幅上收的情况下,部分金融机构对上级行的营销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运作办法,贷款审准率较低;个别地方性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不合理,导致贷款增量小,运行不稳定;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积极性不高,数量少,信用等级低;有些单位财务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担保能力不足,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贷的增长。三是保险、证券市场需规范推进。去年,我市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为1.8%、244.18元/人、3.9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5个百分点、101.42元/人和0.15个百分点。保险覆盖面窄,尤其是在农村,保险专业管理和深度参与不够,缺乏有针对性的合适保险产品。证券业仍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市场开拓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这些问题既有体制机制因素造成的,也有我们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工作努力不够造成的,应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尤其是在国家继续加大改善宏观调控和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压力下,金融工作愈来愈重要,愈来愈需要改革和创新。明年,我国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金融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外竞争,这是挑战,但把握好了,又是发展的机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经济金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全市经济金融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统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
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经济金融发展规律,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统领指导全市经济金融工作。
一是要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今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和完善,坚持的原则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使用的手段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目的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实践证明,每次国家宏观调控,都是对各地经济发展重新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拉开距离的时候。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正确理解好、用心把握好、结合实际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其作为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审时度势,开动脑筋,顺势而为,有大作为,推进经济和金融双向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目前情况看,通过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市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的行业较少,全市各级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和汇报泰安的情况,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授权授信。力争年底全市各项贷款增加60亿元以上,新增存贷比达到75%以上。
二是要正确把握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是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金融服务经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哪个地方金融工作做好了,哪个地方就能占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就能在加快发展中赢得先机。这是各地发展实践的证明,也是我们近年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目前全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外的产业和资本正在加速转移,机遇稍纵即逝,见机不为,遗憾无穷。全市各级要牢固树立经济金融同兴共荣理念,高度重视研究抓好金融工作,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聚集更多的资金服务于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同时,金融运行质量最终决定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化解和防止金融风险的根本也在于当地经济的质量。近年来金融部门的良性运行和效益提高,既是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转变观念,推进改革,挖掘资源,改进服务,强化监管,通过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三是要重视保险业和证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险业要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开发、开办适应社会需要的新险种,大力培育发展保险市场,争取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要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贸易,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努力提高社会整体保障水平。在煤炭、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和公众聚集场所要积极推行雇主、公众责任保险。要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医疗、奶牛养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符合农村特点的新险种,通过保险手段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充分重视资本市场的融资,利用我市上市公司的资源优势,鼓励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带动我市更多高科技产业、优势产业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证券机构要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当好企业与上级证券机构的桥梁与纽带,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搞好资本运营。
三、紧紧围绕工作重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一个目标,三大重点,四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继续突出工业经济、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三大重点,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优化结构、坚定不移地抓大项目、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和节约能源。金融部门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重点,努力优化信贷资金投向。(1)农业。要围绕“一个深化、两个突破、四项建设”工作思路,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特点,搞好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工业。要围绕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知名品牌“三个一批”,结合“三改两上”,重点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的资金注入,尤其是对我市确定的六大主导产业和30强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培植上尽快实现大的突破。(3)旅游服务业。重点支持泰山博物馆、
泰山国际休闲运动中心、宝龙城市广场和东平湖、徂徕山、莲花山等景区和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支持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提升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增强竞争能力。(4)城市建设。要围绕城市功能提升和生态市建设,重点支持今年确定的续建和新开重点工程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魅力、现代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努力清除非政策性信贷歧视和障碍。要继续大力支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当前外汇资金充裕,外币利率相对较低,产业转移、资本聚集、跨国并购发展迅猛的难得机遇,优化外汇信贷结构,加大外汇贷款投放,加大对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出口创汇能力强外向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提高全市经济的外向度。
四、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
推进银企合作共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自2002年以来,市里每年都成功召开几次各种形式的金融工作调度会和银企联谊会,初步构筑起了银行、政府、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地、银企关系,政、银、企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日趋完善,银企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三年共签约资金185.7亿元,实际到位135.8亿元,签约资金到位率73.1%。最近又举办了金融生态建设暨银企合作新闻会,效果很好。要实现银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需要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合力推进。首先,企业要在策划推荐好的项目和完善内控机制上下功夫。好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永续动力。在银企合作过程中,银行的同志普遍反映我市“大、高、新、外”项目太少,向上级银行推荐争取难度很大。全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认真研究本行业、本领域发展的前沿性课题和市场需求,策划论证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本企业做大做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为金融部门向上级行推荐争取创造条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建设上,依托高层次专家咨询机构,策划论证一批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上百亿元的大项目、好项目。企业要与银行主动对接,及早让金融部门参与项目论证,对签约项目,靠上抓好落实,加快资金到位。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等级,以优秀的企业素质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其次,银行要在转变经营理念和拓宽金融服务上下功夫。经营货币,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各级金融机构要强化市场意识,把企业作为“上帝”,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建立稳定的客户群。对企业推荐的项目,金融部门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行授信的可能性,分析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时,要积极做好国家金融政策、金融形势、贷款程序等方面的宣传工作。第三,政府部门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尤其是经济主管部门要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策划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银企沟通协调机制,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一种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促进银企双方坦诚沟通,精诚合作,互惠双赢,共谋发展。市银企合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调度和督促工作,推进银企合作向更广泛、更深入的领域拓展。
五、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市无信则乱,国无信则衰”。信用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地方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而金融生态将是今后一个地区信用环境、投资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有组织地科学推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更新观念,强化责任,从建设经济强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努力打造稳定、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提高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要继续大力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近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创建金融安全区、“诚信泰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有些地方和企业仍存在缺失信用、破坏信用环境的行为。市
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之所以从成功走到衰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信用上出了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认识优化信用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把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关系全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政府要做信用建设的表率,加强自律,依法行政,加强信用宣传教育。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存之魂、经营成败之根的理念,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努力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服务,遵守承诺,努力把银行、保险、证券业建设成为全市重诺守信的典范。要认真抓好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成为信用企业。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信用单位创建活动,努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社会、信用企业、信用金融。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明诚信典型,对不守信用、影响我市形象的行为和单位,坚决予以曝光。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总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一个“投资泰安、稳如泰山”和“诚信泰安”的良好环境品牌。
篇11
头孢替安再拔头筹
第二代头孢的特点是引入了肟基,提高了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比第一代头孢抗菌谱广,虽说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与一代头孢类药物难分高低,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范围比第一代头孢类药物作用机制好,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的作用比较强,对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对肝肾的毒性也较小。因此,在临床上多用在病原菌不太明确,不能肯定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或者属于混合感染的情况。尤其是头孢替安的临床特点对流感嗜血杆菌较第一代具有优势。
近两年,在国内城市、广大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人们对疾病高度重视和不断提高新思维的推动下,素有刚性需求的医药市场呈现出进一步升温的局面。抗生素骨干企业的传统品种销售量和销售额同步增长,部分品种仍有供不应求的现象。在新老头孢类药物激烈竞争角逐下,2009年,国内22个城市样本医院前5大畅销头孢类药物排行榜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稳定格局。在第二代产品头孢替安领衔下,头孢菌素类药物普遍表现出较好的形势。已成为医药市场发展和新产品开发未来趋势的风向标,对头孢类前瞻性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第一代头孢类品种逐渐从主流医院让出席位后,第二、三代品种成为中坚骨干力量,而第四代品种仅有头孢吡肟以其优势稳居其中。头孢替安冠冕堂皇地排在了抗生素类的第一位,年销售额近6亿元人民币,占据了抗感染药物用药市场份额的3.75%(见图1)。
头孢替安原为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研制开发上市的药物。我国头孢替安研制开发较早,上海四药于1994年已获准生产粉针制剂,现是上海新先锋药业旗下和骨干品种,以商品名“锋替新”上市。2004年,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的原料药和粉针剂也获准生产,商品名为“萨兰欣”。与此同时,韩国大熊化学公司的“海替舒”、 韩国韩美药品公司的“复仙安”也进入我国市场,分别由重庆市庆余堂制药、北京韩美药品分装生产。从市场份额分析,今年国产药占据了80%的市场,而进口药及国内分装产品占20%左右。目前国内仍有厂家在申报这个品种,已进入临床的有海南天煌制药的头孢替安葡萄糖输液和头孢替安氯化钠输液。
头孢孟多增长迅猛
头孢孟多酯钠为新型半合成头孢菌素,属于第二代头孢菌素。在国外由美国礼来公司首先研制成功, 国内由上海新先锋独家上市。主要由7-ACA先合成TMACA,再合成头孢孟多酯酸,与异辛酸钠反应形成钠盐。
1987年我国已开发成功获准生产,目前,国内由上海新先锋药业等18家生产,13家具有生产原料药能力,12家生产粉针注射剂。头孢孟多具有第一代药物头孢类药物的抗革兰阳性菌作用,而且又具有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的特点,对厌气梭状芽孢杆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及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作用较强,特别是对嗜血杆菌类该品最有效。其中抗革兰阳性菌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因此备受医生青睐,在2009年22个城市样本医院用药名列前茅,用药金额近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一年增长了25.55%,是增长迅猛的头孢品种(见图2)。
头孢呋辛挺进高中端市场
头孢呋辛系列属第二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显著特点是对细菌所产生破坏药物作用的水解酶具有高度稳定性,极少发生不良反应,从而保障了优良的抗菌活性,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头孢呋辛最先由葛兰素威康公司开发成功,于1978年在英国、爱尔兰、德国和意大利首先上市,随后在全球许多国家地区销售,商品名为“西力欣”。1987年通过美国FDA审批后在美国上市。由于疗效确切,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对抗敏感菌类引起的多种感染。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药已成为世界畅销抗感染药物,专利保护期满后仍是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中的佼佼者。其剂型有干混悬剂、片剂、胶囊、分散片及注射剂等。
近年来,头孢呋辛钠原料药国产化有了长足迈进,2009年国内总产量为437吨,预计2010年将过到500吨(见图3)。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是目前销售额领先的头孢菌素中产量居于前位的药物,2009年总产量达到了3.6亿支,同比上一年增长了约3%(见图4)。
国产头孢呋辛钠粉针剂开发成功后上市,近几年呈现出一路上扬的趋势。2009年22个城市样本医院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粉针制剂用药金额同比上一年增长了12.68%,其中原研品牌和进口粉针制剂占据了30%,国内产品占据了70%。在临床使用中,头孢夫辛易通过血脑屏障,也不影响凝血功能,成为颅脑外科中首选药物之一。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定,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的贮藏要求是遮光、密封、在阴凉处保存,与《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有所不同,将原冷处保存改为阴凉处保存。主要是为了减少药品出厂后疗效降低和副作用的发生几率,而给生产厂家提出更高的要求。
国外早已实行了高纯氮气保护下的粉针剂生产工艺,从而使药物中的聚合物、水分和细菌内毒素含量达到和高于现行的药典标准。因此,进口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制剂的储藏、运输和使用环节更易于管理,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得到了保障。目前国产药品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提高带动了药品质量的标准升级,而降低药品所需储藏运输的条件和成本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是使产品更具有差异化的突破口。而《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的规定,也给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对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生产工艺提出了挑战。
篇12
一、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制定向农业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为了支持和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制定向农业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时,应当体现“三农”的优先位置,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其他支出的增长速度。农业是一种弱质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且生产方式的变革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而迟滞,因此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然而,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支持一直很低,解放初期为5%左右;“二五”时期达到10%左右;“”时期降到8%;后,为解决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问题,强化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1978―1980年,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上升到13.07%;但到“六五”时期又降到8.8%,“七五”、“八五”略有提高,分别为9.08%和9.32%,但“九五”、“十五”时期又降到8%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这一比例根本无法保障我国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产业全面升级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而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都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的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水平。况且,数十年间我国60%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的生产性支出仅占40%左右。从而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任务,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又将产生巨大冲击,而上述政府支农的低水平状况与现在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因此,要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时期,作为政府公共财政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确保财政农业投入的优先增长,其分配额要与农业的基础地位相适应。一是在财政支出安排的顺序上,要优先考虑农业支出的需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财政农业支出列为“吃饭”财政,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优先安排,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二是尽快出台《农业投资法》,将各级政府支农行为纳入法律进行规范,对农业投入的数量界限做出明确规定,确保各级政府的支农职责落实到位。三是重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以拓宽农业投资渠道,聚集农业发展基金。
二、优化财政支农方式,明确财政支农重点,建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明确农业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至关重要。今后财政支农政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按照WTO《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有关规则要求,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和薄弱环节,重构财政支农的政策体系,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财政支农补贴模式,尽量减少间接的或对中间环节的补贴,积极探索对农民直接支持的各种有效办法,明确财政支农的投入重点。
1、增加农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农业基本建设主要是对农田水利、农地改良、农业机械、农村道路等方面的建设,这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水库、桥梁及灌溉配套渠系等已年久失修,坍塌毁坏,不能使用;还有一些地方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急需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的建设,但因没有资金而只好搁浅,因此,加大农业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是解决农业基本建设欠账太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措施。
2、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经费投入。(1)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推广,促使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支出,支持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推广方法,对乡、镇一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经营性技术服务的收入制定财税优惠政策;(3)加强对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开发的扶持力度,特别要注重对区域性支柱产业、主导产品有明显增产、增效作用的技术开发、推广以及对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在短期内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4)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投入力度,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通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发展能力,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3、增加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中国农民之所以弱,非常重要的一条不在于他们的数量有多少,而在于它们的组织化程度太低,凝聚不起来,没有自己的组织和声音,甚至在很多地方缺乏表达诉求的渠道。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通过利益机制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可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群、产业链,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有效机制。因此,国家应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投入,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依靠农业组织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增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财政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预期效应。(1)支持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支持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的监测系统建设,加大环境监测力度;(3)支持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加强草地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4)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
三、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调整现行农业政策,规范农村分配行为,尽快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减负的农村公共事业筹资制度。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农民除上缴规定的农业税和其他税收以外,还承担着大量的非税负担,以及地方利用各种名目收取的乱摊派、乱集资,由此导致农民综合负担不断攀升。根据我国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90年,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33元,1995年为77元,2000年为96元,2001年为91元,农民人均税费负担2000年比1990年增长了2.8倍。加上农村的其他乱收费,农民的实际负担还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为规范农村分配行为,曾研究出台不少办法,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事业筹资制度,因而在农村分配行为中,低税高费,以费代税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在税费改革前,乡镇一级的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交通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费用没有纳入公共财政制度的范畴。村级组织要向农民收取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即所谓的“三项提留”。这是一种处于“正规财政制度外”的所谓的“制度外筹资方式”。这种制度外筹资方式造成了农村分配的极大混乱。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虽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公平合理的财税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着眼愈演愈烈的“三农”问题,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统一公平的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实现由“少取”向“多予”的历史性转变。并通过建立精简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
四、着眼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矛盾,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为什么我国“三农”问题显得这样突出又这样难以解决,以至于积以后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加上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长期性,造就了我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做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这是在科学分析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城市化程度却只有37.7%,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01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比例仍高达50%。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生存发展空间小,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突破“三农”问题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的束缚,跳出农业看农业、调出农村看农村,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由城乡分治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一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加强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兼顾地方财政收入状况,通过对地方税种进行分类,适当扩大地方财政收入的范围,以保证乡镇财政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通过财政分配的适当倾斜,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城打工的农民、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城镇居民一样,应实行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的办法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对纯农户可采取国家负担为主、农民负担为辅的办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是拆除城乡樊篱,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身份壁垒,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换身份的额外负担,建立统―、开放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摒弃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农民进城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化。四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居住的城镇化,农民的非农化,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彻底解决由城乡二元结构引致的“三农”问题。
五、改革公共品供给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和支出范围,将公共资源的分配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在现行的公共品供给体制下,政府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到了城市,农村中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品成本却完全由农民承担,本来应该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却通过上级政府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结果是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却很少承担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责任。而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乡里大部分公共事业发展的经费。“小马拉大车”,这种政府间财力与事权责任的不对称以及在财力分配上“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是导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制度因素,也是导致县乡财力紧张、农民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为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必须对现行的政府公共品供给体制进行改革,分清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中应该承担的责任,重新界定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县、乡基层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凡属于农村计划生育、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等全国性的农村“纯公共品”以及部分外部性极强、接近于纯公共品的“准公共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负担;而对于“准公共品”,如农村道路建设、安全用水、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中西部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各承担相应责任,对欠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考虑到财政严重困难的实际,中央要多拿钱加快建设,以缩小差距,促进公平。为此,在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时,必须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到财政制度框架内,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给农民以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一是统筹城乡供给,将公共资源的分配重点放在农村。二是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三是改革公共品财政支持方式,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的形式,把“一般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变为“专项转移支付”。四是推进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市场化改革。对承担着农村公共品供给最主要职责的事业单位,必须剥离其不符合公共服务需要的机构和职能,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部门,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要推向市场。通过各种措施的综合应用,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文辉.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财经研究》,2004(2)
2、李放 张兰.论财政分配政策与“三农”问题《财政与税务》,2004(5)
篇13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8-0004-02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近些年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各个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基地,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开发区经过上一轮的高速增长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低谷。面对非常时期,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来谋划发展的新思路,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进一步推动金峰经济开发区全面发展。
1金峰经济开发区基本概况
金峰经济开发区创办于1992年,地处漳州市区西北部,是漳州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2005年底成为国家发改委第一批审核通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式更名为“福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创办以来,开发区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宽视野、适度超前的规划原则调整拉起开发建设的总体框架,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组织开发,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9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钟表、家具、机械制造、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一些知名企业如万利达集团、侨兴集团、正兴钢圈、国辉工贸、科华电子等成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支撑。金峰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是:
1.1工业经济高位增长
始终坚持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办工业、办大工业。2007年新办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其中外资企业4家,合同外资额2550万美元;民营企业6家,注册资金4018万元。净增规模企业10家。年产值上5000万元企业有30家,其中5000万元~1亿元10家,上亿元企业20家,分别创产值7.09亿、78亿,规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8.75%。其中,汽车配件行业1家,创产值37亿元;家具制造行业23家,创产值13.5亿元;食品加工行业8家,创产值4.5亿元。
1.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截至2007年,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6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已投产企业277家(其中规模企业125家),总投资68.17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17个,合同外资额4.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内资项目229个,总投资9.77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子、石英钟表、钢木家具、建筑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芗城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1.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开发区相继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64米宽的北环路1.89公里、56米宽的319国道1.9公里,构筑20~40m宽的区内道路30多公里,实施完成了金峰污水处理厂工程、三湘江改造工程。特别是今年来,金峰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建设年”的契机,克服资金紧缺等困难,采取前期招商、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全力进行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1.4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重在提请、主动服务、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要求,加大软环境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了三个服务体系,即项目投资审批的一条龙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中的全方位服务体系、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实行“无费区”管理,扩大企业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在项目审批、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治安管理,采取治安岗亭进开发区、进企业、进工地的有力举措,为企业创造一个安定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办得好。
1.5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强劲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繁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内企业不断增多,吸引外来人口2万多人,人气不断提升;扩大了就业门路,帮助农村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稳定社会的良好效益。以新区建设为契机,激活商贸流通,发展配套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0元。
1.6开发建设持续推进
始终突出加快土地开发建设这个重点,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抓好土地的开发,不断拓宽工业发展平台。截至目前,已开发土地面积14537亩,建有路口小区、康林小区、北斗工业园、珠里片区、金星片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竞相发展态势。
2对加快金峰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集中全力在重点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培植和支柱行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工业园区、资本运营、新区建设上打造新亮点,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执政能力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推动开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1坚持科学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金峰经济开发区的面积有33.9平方公里,覆盖了芝山、石亭、天宝三个乡镇,要建设好、发展好这样的经济区域,首先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在规划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讲究形象,着力营造环境效果。要规划好通道,主次干道宽度协调,留足充分的绿地和空间,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项目分布的功能区要明确,为不能类型、不同规模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三是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为开发区分步开发和未来发展提供保证;四是规划要紧贴实际,要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开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降低开发成本;五是规划要着眼于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号召,努力克服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规划的布局还要有利于辖区内水、电、污水处理管网等资源使用的便利和节约。另外还需要严格去执行规划,尤其是注重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防止科学的规划被实践的随意性所破坏。
2.2灵活运行资本,推进开发建设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在资金筹措方面,一要加大贷款投入。继续跟踪落实开行贷款9000万元未到位资金;二要加快上市融资。支持业绩比较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帮助理顺方方面面关系,做好科华、正兴的上市工作,力争实现全区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三要强化前期运做。采取招拍挂等方式,运做开发片区生活配套用地,实现土地增值,逐步解决开发建设资金紧张问题;四要用足用好上级为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加快开发区发展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抓好上下衔接,抓紧对列入省市计划盘子的项目跟踪,争取上级的资金补助。在开发建设方面,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从公、检、法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征迁办公室的作用,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重点抓好北斗片区、谢溪头片区、浦尾二期、正兴汽配工业园等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形成“一区多园”竞相发展的态势。
2.3创新招商理念,提高招商成效
金峰经济开发区目前不是没有项目,只是好项目、大项目不多,尚不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因此,要增强开发区的发展后劲,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一是转变传统招商引资由政府搭台,机关人员唱戏的做法,逐步推进招商工作市场化,营造专职的招商引资机构和经纪人;二是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要选择与本开发区主要产业相对接或可能对接的大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推动企业对接,延长产业链;三是招商引资必须考虑效益原则,把供地量、地价与单位土地投资密度、科技含量、投入产出率、建设速度、税收挂钩,积极吸纳占地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值和附加值高的项目,努力防止和规避“圈地运动”,切实提高招商效益;四是招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能轻易引办污染严重的项目,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推动经济发展是与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
2.4改进服务机制,优化服务环境
首先在服务上合理定位。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项目引导等外部环节上。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积累资金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其次,要积极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要利用各类活动,突出宣传开发区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另外,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在提请、主动服务”,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事前、事中的提醒、监督和服务上,对投资者提出的要求,办事要从简从快,既遵循程序又善于变通,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高效服务。
2.5立足本地优势,发展民营经济
金峰开发区现有民营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有64家,一批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如国辉工贸脱颖而出,民营经济已成为关系开发区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力量,开发区必须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极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在硬环境上,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为民营经济搭建平台,在软环境上,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出一条让企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成功路子;另一方面,要在民营企业中广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使民营企业普遍上档次、上水平。另外,要积极通过招商,借助国外、省外的力量“嫁结改造”民营企业,培植起一批新的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