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情景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情景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情景分析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中企业集群的发展无疑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亮色和主要动力,其在缓解政府就业压力,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许多成长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需要不断加大集群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为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L市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一)区域内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近年来L市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目前省市级产业集群10个,省市级特色产业镇47个,具有一定规模非省市级产业集群26个,诸如平铝加工、钢管、轴承保持器、轴承、冷轧板、盐化工等一批产业集群欣欣向荣、茁壮成长,这些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

(二)L市集群企业融资困难矛盾突出

近年来,L市集群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势头,但在当前疲弱的经济形势下,仍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辖区内抽取了轴承生产、铝制品加工和冷轧钢板等三个集群特征明显的行业进行了调研。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企业自身因素。生产经营出现重大滑坡,经营现金流不能覆盖未提折旧的销售收入,各自为政,不能抱团发展,市场销售额明显下降。全国最大的轴承交易市场成交额全年仅110亿元,同比下降16.38%,出口额12亿元,同比减少18%,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企业经营现金流紧张,资金需求缺口较大,部分企业归还银行贷款困难。二是金融支持集群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随着经济下行程度的加深,银行大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三是银行金融创新推出的少,抑制了集群企业融资品种和规模。

集群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集群企业融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经营规模、资本实力、管理水平、缺乏有效抵押物、缺乏信用中介的支持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对集群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处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融资环境等方面选取23个主要影响因素。此23个因素具体如下:

集群企业融资效果(M1),企业规模(M2),资金财务状况(M3),企业经济效益(M4),企业成长与发展能力(M5),设备折旧度(M6),偿债能力(M7),领导者能力(M8),员工素质(M9),企业治理(M10),自身信用(M11),融资方式(M12),金融机构的数量(M13),金融机构服务质量(M14),金融产品创新(M15),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信贷额度(M16),信贷利率(M17),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态度(M18),法律法规(M19),政府宏观政策(M20),社会担保系统(M21),集群企业信用评估系统(M22),信息不对称(M23)。

根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邻接矩阵A,判断每2个要素间是否存在二元关系,构建邻接矩阵A,邻接矩阵A的元素ija定义为:根据各要素相互关系,得出邻接矩阵。

可达集R(im)是指在可达矩阵中is可到达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前因集A(im)是指在可达矩阵中可到达im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R(im)∩A(im)=R(im)。根据可达矩阵S列出各要素的可达集R(im)、前因集A(im)以及共同集R(im)∩A(im),因素M1可达集等于它的可达集与前因集的交集,即R(M1)=R(M1)∩A(M1),要素M1作为层次结构模型的最高级,L1={M1};找出最高级M1后,根据R(im)∩A(im)得到:L2={M12,M13,M14,M16};L3={M15,M17,M18,M19,M21};L4={M11,M22,M23};L5={M2,M3,M4,M5,M6,M7,M9};L6={M10,M20};L7={M8}。

在进行层次划分以后,每级要素中可能有强连接要素存在,通过判断发现,在集群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集合中,强联通块存在于要素{M11,M22,M23}、{M2,M3,M4,M5,M6,M7}及{M3,M9}中。根据层级划分以和强连通块的划分建立多级梯阶结构模型图,得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此影响关系如下:

金融机构要素和融资方式是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最直接的因素。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会增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服务成本的下降,金融服务质量的上升,也为集群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融资方式多样化。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会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过程的时间和成本。

法律法规、信用信息系统、信贷额度等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法律法规是对集群企业融资活动最基本的规范和保障,信贷利率、社会担保系统、集群企业自身信用、集群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信息对称程度、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的态度、金融产品的创新,都直接影响着集群企业的信贷额度。

集群企业自身要素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最根本因素。通过分析,可得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最根本要素分别为集群企业自身要素和国家政策,而政策因素相对而言是恒定不变的,集群企业自身因素相对而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决定集群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弱的最根本因素在于集群企业自身。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实践

(一)轴承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信用大联合体运作模式

某地地处L市西部,大小轴承企业 2000余户,基本以轴承锻件、轴承制造为主,集群特征明显。由于商业银行借贷准入门槛过高、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且担保条件较为苛刻,大部分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满足需求的金融支持。为了支持集群企业发展,进一步开拓业务,深入发掘市场潜力,某商业银行率先开发了大联保体整体授信业务。

大联保体就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体工商户或中小企业组成联保小组,通过缴存担保基金和签署大联保协议为联保体内成员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业务模式。通过大联体发起人、联保体成员可以较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发起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组建大联保体变“零售”为“批发”,实现批量营销,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业务风险。

(二)L市浙江商会集群企业融资“一会一公司一联保体”运作模式

浙江投资企业商会L分会即“L浙江商会”是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法人社会团体,商会现有会员200余名。为了支持浙商集群企业发展,2012年,银行和浙江商会L分会紧密合作,由浙商成员出资成立专为会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L浙商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担保池”资金的监管方。加入担保联合体成员由商会成员自由组合,经商会推荐,报银行审批。所有贷款企业追加个人财产反担保措施,推荐人一并提供,且联合体内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如会员企业银行贷款出现逾期或无法归还情况,由担保池资金代为偿还,银行债权债务转嫁入商会,确保会员在银行无不良信用记录,且由担保单位L浙商联合投资有限公司负责5日内补齐担保池金额。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现实选择

要解决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优势特点,扬长避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营销模式创新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要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市场目标、产品上下游供销链条、物流运行环节、服务外包合同需求、农商对接市场衔接以及产业转移市场趋向等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单一产品或组合产品。要根据集群客户实际,制定可靠、简捷、可供选择的多种担保形式,提倡集群中小企业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集群客户联保融资、商贷通、网贷通等多种经市场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融资担保方式。

(二)加强产品研发

1.团体贷款模式。根据L市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商业银行可考虑尤里斯教授创立的Grameen 银行经营模式,改变单一客户的营销方式,开展集群整体营销。把产业集群看成一个团体,对团体企业采取集中授信,如此,既能节约银行业务成本,又能满足适合集群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数量小、频率多的特点。团体内任一单一成员在联保协议书上签字确认,团体内每一个借款人需对其他人的贷款偿还负连带责任义务,每个成员注重对各成员的生产经营、历史信誉等资信状况进行审查,成员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有利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样既可以解决单个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2.互助担保融资模式。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是指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模式。以某镇轴承加工企业集群为例,早在2009 年,该镇成立了以龙头企业为首,汇集近20家轴承企业的类似俱乐部制担保方式,服务于集群内中小企业。截至2012 年9月末,依托于该担保俱乐部共有4家商业银行向集群内多家中小企业累计办理融资100余笔,总计金额2.3亿元。

3.企业间融资机构模式。该模式是指建立基金,在中小企业集群内建立个体企业间的相互拆解的内部融资机构模式。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各会员企业缴纳会费,形成小企业集群基金。基金建立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共同投资设立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为会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临时急需流动资金而提供互借贷,帮有紧急资金需求的企业度过难关。

4.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融资券。根据当前国家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政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发行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借款主体还款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担保进一步增信的问题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成功发行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集合发债,需要资本市场评级AA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担保;二是政府专项资金扶持。集合债券的发行离开政府的支持,参与各方会失去兴趣;三是企业能够承受的发债成本,目前发债成本大约在年息12%左右,成本过高,企业发债积极性就会下降。四是主承销商实力也是发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集群化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降低自身经营风险、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L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按照地理位置的划分龙头带动形成了本区域不同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为了促进本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就有必要积极充分进行集群融资模式的制度创新,尽量避免劣势和风险因素,同时也要善于同机会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L市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文兵.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2

2.梁嘉骅.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华东经济管理产业经济,2007.4

3.刘长全.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集群政策.经济研究参考,2009

4.蒋志芬.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与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6-0034-07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形势良好。经济运行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5%,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6.5%,经济发展效益明显提高。金融运行方面,贷款同比增长8.78%,增幅逐步回落;存款同比增长17.57%,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银行业整体盈利5.26亿元,经营效益快速提升。

一、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经济运行情况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经济承接了2006年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运行速度显著加快。初步核算,2007年一季度,全省共完成生产总值254.87亿元,同比增长16.5%,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增速为1994年以来历史最高(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44亿元,同比增长9.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72亿元,同比增长3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71亿元,同比增长10.3%。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得到改善。2007年一季度,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为28.81:29.32:41.87,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其中,工业比重为25.09%,同比提高4.08个百分点。

(一)产业间协调发展,工业拉动效应明显

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2007年一季度,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6.9%、55.3%、27.8%,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2%。

1.工业加速增长,带动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一批大项目的陆续达产,海南省工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仅洋浦800万吨炼油厂、60万吨甲醇②、一汽海马就完成工业产值99.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1%。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工业共实现增加值63.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10亿元,同比增长45.0%(见图2)。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4.18亿元,同比增长73.2%;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11.1%。重工业的较快增长表明了海南省的工业产业结构正逐步完善,为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农业克服了大面积干旱和“香蕉有毒”谣言对生产造成的影响,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省水果产量同比增长21.7%;肉类总产量同比增长9.0%;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5.1%;瓜菜产量同比增长4.8%;橡胶产量同比增长4.1%;椰子产量同比增长8.5%;粮食产量同比增长0.8%。在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等优势农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带动下,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等四大优势产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5%,是推动农业经济加快增长的决定因素。

3.旅游业加速转型,效益明显提升。通过加大对俄罗斯、韩国、日本、英国、北欧等重点市场的推广,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旅游业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海南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优势进一步显现。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506.72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84.37万人次,同比增长11.1%;接待海外游客22.3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旅游客源结构显著改善。旅游总收入52.21亿元,同比增长29.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5.69亿元,同比增长26.0%;境外旅游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70.9%。人均旅游收入1030.35元,同比增长15.71%,效益明显提升。从增速上看,旅游收入增速快于游客增速,表明海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开始加速。

(二)社会总需求平稳增长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回落,消费品市场活跃繁荣,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利用外资持续下降。

1.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回落,第二产业投资下降明显。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3.92亿元,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同期回落5.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增长较为理性。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68.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09亿元,同比下降37.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76亿元,同比增长52.5%。海南省“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需要工业的持续较快增长来支撑,第二产业投资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工业发展的后劲,对促进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

2.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比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见图3)。分区域看,城镇销售额69.23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村销售额17.44亿元,同比增长13.3%。在居民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的同时,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用于居住类支出同比增长28.3%,用于交通与通讯类支出同比增长20.5%。

3.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利用外资下降。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影响,2007年以来海南省对外贸易并未保持2006年年底出现的贸易顺差势头,再度回到以前的逆差状态,且规模有所增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16亿美元,同比下降10.4%,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而在投资领域上下降势头表现更为突出,在全省固定资产财务到位资金中,外资到位资金为6.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2%,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6.3%降至了4.8%。

(三)经济发展效益明显提高

2007年一季度,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海南省政府财政收支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改善。

1.财政收支大幅提高。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28.33亿元,同比增长3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92亿元,同比增长42.8%;地方财政支出47.10亿元,同比增长30.1%(见图4)。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67亿元,同比增长78.9%,医疗卫生支出1.65亿元,同比增长19.1%。教育支出8.80亿元,同比增长16.5%,财政支出在社保、就业、医疗、教育等关乎民生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海南省和谐社会的建设。

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以来,海南工业企业在整体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实现亏损企业亏损额和亏损面的同步下降。截止到2007年2月末,海南省列入统计监测的420家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273.1%,同比提升了79.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5.13亿元,同比增长227.4%;亏损企业亏损额1.00亿元,同比下降10.5%;亏损面32%,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0.62万元 /人,同比增长41.2%。

3.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海南省经济增长使得社会各阶层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8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405元,同比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83元,同比增长14.2%。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创近年来历史新高,并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四)物价总体运行平稳

2007年一季度,由于部分项目价格上涨较快,拉动了海南省总体物价水平的提高,但物价运行总体上处于平稳区间(见图5)。

1.居民消费价格出现较大波动,通涨压力加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高于上年同期水平1.3个百分点,虽仍处在3%的可调控范围之内,但通涨压力加大。从各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来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3.3%;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相对较大。而衣着类、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价格则分别下降了3.9%、2.7%和0.5%。

2.生产类价格均有一定幅度上涨。受资源价格偏高影响,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生产类价格比上年同期均有一定幅度上涨。其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年同期提升0.60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93%,涨幅比上年提升3.5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4.36%,涨幅比上年提升2.95个百分点。

二、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

2007年一季度,央行加大了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一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两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海南省各主要金融指标变化反映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海南省金融运行的影响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全省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行为逐步收缩;存贷款增速均有所减缓;信贷结构随货币政策作出调整;信贷资金流动性进一步收缩。加息对企业和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投资活动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居民的储蓄意愿有所回升。

(一)贷款增速明显回落,呈长期化趋势

2007年3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并表的各项贷款余额为1141.57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亿元,同比少增34.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8%,同比回落7.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6个百分点。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各项贷款月环比折年率为10.39%,比上月回落4.42个百分点,贷款增速回落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短期贷款同比增幅回落较大。

1.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信贷资产进一步长期化。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海南省金融机构选择了增加中长期信贷资产,缩减流动信贷资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中长期贷款持续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有所提升,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则大幅回落。2007年3月末,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7.06%,同比提高1.91个百分点。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少增33.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74%,同比回落28.79个百分点。本外币票据融资余额比上年同期下降10.60%,同比回落29.69个百分点(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两年海南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走势基本一致,即金融机构在确保中长期贷款高位增长的前提下,信贷资金较富余时快速增长,信贷资金较紧时快速衰减,同时表明海南省流动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仍未达到均衡状态,供求关系由金融机构主导。

2.从投向看,贷款集中趋势明显,支农贷款力度不足。2007年3月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基本建设贷款比年初增加10.9亿元。占人民币新增贷款额的87.87%,占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新增额的65.57%,成为贷款增长的主动力。此外,在信贷投放上,存在对农业支持不足的问题。以农信社的短期贷款投放贷款为例,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农信社共投放短期贷款2.04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9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及乡镇企业短期贷款共新增贷款0.76亿元,仅占新增额的37.28%。农信社改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三农”,但从农信社的贷款投放来看,支持力度有所欠缺。

3.从机构分布看,不同金融机构贷款差异明显。总体来看,2007年以来,央行收缩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国开行和工行保持适度投放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较为谨慎,致使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贷款新增量较上年同期有了显著下降(见图7)。

(二)存款增速呈波浪式攀升趋势

2007年3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55.72亿元,比年初增加84.28亿元,同比增长17.57%,比上年同期提升1.31个百分点(见图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6个百分点。从图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全省存款增速开始波浪式攀高,其主要原因是储蓄存款变动比较平稳,而企业存款变动幅度较大。

1.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结构变化呈活期化趋势。2007年3月末,海南省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9.95亿元,比年初增加58.56亿元,同比增长12.0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0.4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增长20.13%,比上年同期提升7.72个百分点;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增长4.90%,比上年同期回落了7.66个百分点(见图9)。从图中可以看出,受股票市场收益率较高影响,2006年以来,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增速一路走低,但2007年3月末,增速开始反弹。这主要是由于3月18号央行的加息政策影响了部分居民的理财计划,回流了部分股票市场资金。分币种看,在人民币不断升值预期中,海南省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呈现不断萎缩的态势。2007年3月末,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同比下降16.36%,下降趋势明显。

2.企业存款持续增长,存款结构向定期倾斜。2007年3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余额578.76亿元,比年初增加40.59亿元,同比多增0.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9%,增幅同比提升3.1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活期存款余额442.41亿元,比年初增加19.76亿元,同比少增13.85亿元;企业定期存款余额136.34亿元,比年初增加20.84亿元,同比多增14.01亿元(见图10)。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两年海南省企业存款增加量较大,企业资金相对富裕,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派生存款增多。另一方面是随着海南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外来资金不断注入。

(三)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业绩明显好转

1.盈利能力普遍增强。随着近年来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程中对历史包袱的不断消化,减轻了海南省金融运营压力,而且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各金融机构纷纷通过改善自身资本状况,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普遍增强。2007年3月末,海南省银行类各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业务盈利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1.62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整体盈利1.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0.60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盈利2.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1.1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盈利0.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0.53亿元。

2.不良贷款快速减少,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提高。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促使下,海南省银行业经营效益提高,信贷质量有了较大提升。2007年3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2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3.73个百分点。

(四)现金持续净回笼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金融机构继续保持现金收支两旺局面。2007年3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811.30亿元,同比增长9%;累计现金支出807.45亿元,同比增长9%。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回笼2.57亿元。从现金收支渠道看,现金收入的主渠道主要来自于储蓄存款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及服务业收入等方面。此四项收入合计占现金总收入的97.45%。现金支出方面,则集中在储蓄存款支出、其他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以及工资性支出上,此四项支出合计占现金总支出的95%。

三、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信贷资金配置失衡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各金融机构延续了存差持续扩大,存贷比持续缩小的趋势。2007年3月末,全省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差高达514.15亿元,同比增长47.2%;存贷比为68.95%,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2007年一季度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流动性有所下降。但从海南省金融机构的备付率来看,一季度末仍高达6.12%,尽管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96个百分点,与理想值相比却依然偏高。存差和备付率过高均意味着海南省各金融机构的资金仍存在过剩的流动性,但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性过剩,既没有带来海南信贷投放的大幅增加,也并不意味着海南省资金宽裕。事实上,对于发展中的海南省而言,亟需大量资金支持发展群体的资金需求却未能得到满足。仅以短期贷款为例,截止到2007年一季度末,海南省乡镇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三资企业三类企业贷款余额合计9.37亿元,占总额的3.95%;农业贷款余额43.21亿元,占总额的18.23%。可见,海南省资金并非绝对过剩,而是信贷资金在运用上存在结构性失衡:一边是商业银行存在着极大的资金运用压力,极力将信贷资源向“大客户、大企业”倾斜,另一边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三农”建设资金匮乏。

(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制约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提高

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尤以食品价格上涨幅度高达5.8%最为明显。从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带动了海南省食品类价格的上涨。2007年一季度全国食品价格上涨高达6.2%,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6.7%。在全国食品类价格高幅上涨的传导作用下,海南省食品类价格也相应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二是运输成本的提高。由于海南省是岛屿经济,加上自身加工业不发达,部分食品需要从岛外购进,近期燃油价格持续上涨,造成运输成本不断提高,拉动了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三是受气候影响,部分蔬菜生长期延长,导致其价格偏高。剔除物价上涨因素,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5%,可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引起了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此外,由于海南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进一步增大居民食物类支出,进而降低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

(三)直接融资规模过小,加大经济发展成本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了发展阶段,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抓住机遇扩大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而从海南省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来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严重偏低。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企业尚没有直接融资,目前全省企业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仅为5%左右,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过小,融资渠道局限于银行信贷资金,反映了海南省企业融资机构严重失衡。这种状况如不加以改变,一方面会使省内企业难以根据生产需要筹集到低成本的资金,从而加大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会使得省内金融机构缺少主动负债工具,导致其经营主动型和风险承担能力减弱。

(四)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

随着近年来海南省房地产的逐步升温,全省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涨,且涨幅偏快。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平均房价4049.4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9.57%。居民住宅平均价格3973.91元/平方米,同比上涨32.05%。由于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不平衡逐步加剧。2007年一季度海南省房地产投资19.54亿元,同比增长24.4%,比上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海南省房地产销售面积37.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7%,同比多降63.3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在价格预期、供需结构上存在错位,导致了市场供需的错位。

四、完善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发展中的海南省来说,亟需大量资金支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可以有效化解银行业因流动性过剩带来的经营风险,还可以为海南省经济筹集发展资金,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加大创新力度,丰富信资产品品种,分散信贷集中风险,提高资资金配置效率。二是调整信贷投向,拓宽信贷领域,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农村信贷、中小企业信贷以及消费信贷的投放力度。三是积极发展担保、评估等信贷中介机构,积极改革信贷管理制度,简化贷款手续,形成高效率的信贷市场,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解除后顾之忧。

(二)紧密关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趋势,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总体来看,目前海南省居民消费品价格没有明显脱离“基本稳定”区间,仍处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短期内高通货膨胀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对2007年以来海南省居民消费品价格,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幅偏快的情况,应值得紧密关注。同时,建议政府各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确保经济平稳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物价管理部门的监管功能,遏止各类盲目哄抬物价现象,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日常消费品如食品、煤气、水、电、油与原材料的价格。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了解物价波动因素与潜在因素,加强价格信息收集和整理,预测各类商品价格走势,建立物价过快上涨的对冲机制,积极组织货源,平抑生产与生活必须品价格过快上涨。三是完善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机制与物价上涨的补贴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家庭正常生活。

(三)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节约经济运行成本

近期资本市场发展情况较好,有关部门应抓住机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海南省的直接投资,推动省内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一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支持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并加强与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发展培育机制,推动大型优质国有企业在主板市场发行上市,推进中小企业在二板市场的上市。二是在鼓励省内优秀企业积极通过资本融资的同时,严格审查融资的财务状况,通过发挥中介机构或其他参与主体的作用,保证市场透明度,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四)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控,确保房价理性增长

由于前几年海南省房地产价格相对全国其他地方偏低,因而近期海南省房价涨幅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是海南房地产价值的理性回归。但结合海南省本地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近期海南省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仍然偏快,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重点关注。建议相关部门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的监控,确保海南省房价理性增长。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应注意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尤其是要改进和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统计工作,比如定期真实地房地产市场信息,便于购房者和开发商甄别市场信息,避免供需失衡。二是政府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完善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土地供应,加强普通商品住宅、廉价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目标。三是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行业的风险研究,紧密关注房地产信贷质量。

The Analysis on Hainan Province'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during First Quarter of Year 2007

QIN Dao-ai, XIAO Yi, SHI Hai-feng

篇3

TheAnalysis andSolution of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 Situationin theFinancial Crisis

Bo Pang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1,China)

【Abstract】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spread to China in 2008, It has a serious blow to China's employment rat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t is benefit to carry out targete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situation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anging the employmen concep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oing well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e work ,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rat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major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Employment guidance:Employment rate

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1.1就业环境不好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就业市场不景气。从就业环境角度分析,在上一年,已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同时还有很多用人单位缩减招聘计划,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培训费用,特别是出口加工企业回避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加工产品的不合格风险,而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1]。

1.2大学生就业观不成熟及就业能力不足

从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上分析,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传统,认为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薪水酬劳高,就业地点往往集中选择沿海的发达城市,从而造成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呈现区域性的不平衡。从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上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当前人力资源市场更看重是否有服务意识;是否有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有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等。而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适应市场的能力,求职就业的能力,以及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上都缺乏专业的培训和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过程中磨合期延长,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的一次就业成功率。当前的毕业生大多数为80后或90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抗挫折能力较弱,容易遇到困难就轻易丧失自信心,从而对自己在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全盘否定,造成就业成功率降低。

1.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主动性

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角度分析,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不够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就业指导观念陈旧,缺乏时代性,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教师队伍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性等等问题。高校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就业平台。

2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多元化的科学的就业观,使他们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在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已不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也不应该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应该端正就业观念,摆正心态,放下眼光,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就业者[2],从而降低对薪水和职位的要求,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主动发挥80后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鼓励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新才能使社会进步,民族发展,才能增强国家实力,从而增强我国在世界大环境下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国家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社会才能为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更好就业环境。

2.2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2.2.1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时,应考虑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系统性,不能只是单纯的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辅导,而是应该贯穿大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促进其尽早的培养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等素质。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应尽早开始,在大学生入学伊始就要培养其为就业做准备的就业意识,确立成长发展目标,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明确学习目标和专业的重要性,为综合能力培养奠定理论基础,从而将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将学习专业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

2.2.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就业指导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发挥辅导员了解学生情况的特点,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将辅导对象分类,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指导。

2.2.3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课的内容要系统全面,不断更新。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指导课要有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课程内容,包括全面了解金融危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及效果,如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对就业市场的信心等等。还要包括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开设就业指导基础内容的同时增加近两年就业情况介绍及分析[3],培养他们成才意识,就业意识及危机意识,使他们懂得珍惜和把握机会,只有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

当前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已逐渐成熟,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高校有良好信誉的优势,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高校自身的就业信息网,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对网络信息内容的保护,使网络管理工作专业化,常规化,科学化,资源有效性,真实性,安全性。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就业平台,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4]。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从多角度,多侧面认真分析,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指导性的作用。中国大学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能否经得起考验,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高主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及时有效地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凯.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8,6:149-151.

篇4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增加就业以及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等方面。该贡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即贡献度和贡献率。贡献度是指某一指标某一组成要素增加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比重。贡献率是指某组成要素的贡献度在该指标总增长中所占比重。金融业的直接贡献,是将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核算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金融业的间接贡献,是从金融服务功能的角度考察金融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生产角度分析,GDP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是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度即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用公式表示为: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金融业可比价新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新增加额*100%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百分点)=金融业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百分点

金融业的贡献率和贡献度两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金融业增加值对GDP产生的直接影响及贡献能力。本文以上一年为基年计算各年的金融可比价格产值和GDP可比价格产值,进而计算出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在2000-2003年期间,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变动趋势,波动性较高,甚至大部分年份的贡献为负值。但自2003年以来,二者呈现逐年上升之势,2004年二者均转化为正值,2006年发生了飞跃,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开始突破5.0%,至2008年已经达到了7.93%。通过青岛市金融业对GDP贡献率和贡献度的走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年增强(见表1)。

表1青岛市金融业对GDP的贡献

三、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资本形成、劳动投入、技术实现是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金融业通过上述三个要素的传递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间接推动作用。

为了研究青岛市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引入两个参数ρ1,ρ2,其中ρ1的经济含义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2的经济含义为技术实现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技术实现投资价值总额之比,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衡量,而是根据相关的资料取其近似值来表示。

(一)青岛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度量

1、青岛市金融-资本相对形成量。为计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资本形成的作用,引入金融-资本形成相对增量(d),同时引入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投资转化率(β)、金融中介费用率(Φ)、投资-资本形成率(χ)和资本产出系数(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金融业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公式可以表示为:d=ρ*

其中d表示金融-资本相对增量;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储蓄-投资转化率(β)=投资增长额/储蓄增长额;投资-资本形成率(χ)=生产能力增长额/投资增长额;金融中介费用率用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差额如表2所示。

近10年来青岛市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其值基本在1%左右,2003-2005年其值基本在3.5%左右,2005年达到最高值3.828%,但是2006年又下降到1.291%,随后连续两年上升,至2008年其值已经达到2.634%,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的变化体现了金融业通过资本形成途径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资本形成对于青岛市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递增。

2、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劳动力追随货币与实质资本,引入金融-就业相对增量(m)来表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将其定义为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与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之和。其中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等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除以总就业量(L),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等于产业基本就业相对增量(h)与由资本形成增长而引起的就业相对增量(j*g)之和。经验表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与金融发展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在超过基本就业率以后与产业部门资本形成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增长时期,产业部门资本形成与金融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反映了金融与就业的基本联系。其公式表达式为:m=e+j*g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如表3所示。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的波动性较强,2000-2008年的9年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1年,这两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都是负值,表明在这两年中金融业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二阶段为2002-2004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自2002年开始呈现正值,并且连续三年上升,2004年达到最大值8.657%;第三阶段为2005年以后,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开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仅为0.244%,这一过程体现了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正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趋于稳定。

3、青岛市金融-技术实现相对量。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衡量,根据相关数据假设其历年值为0.12%。

(二)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衡量

1、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度量。金融业发展通过资本形成、就业与技术实现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主要是通过加速资本形成,并利用先进技术,吸收就业,将观念上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来实现的。因此,要研究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首先需要衡量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可知,青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分别为46.7%、42.4%和10.9%。

2、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采集青岛市经济自2000到2008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结合青岛市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四、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合评价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部分,将二者进行加总便可得到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0-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5所示。

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波动性比较大,在2003年以前,金融业贡献率较低,2000年和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值,2004年以后青岛市金融贡献率比较理想,基本都在7%左右,只有2005年降到了3.35%,但2006年马上又开始上升,2006年和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的贡献率都达到8%以上。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波动性比较大,但在整体上青岛市的金融贡献率是在提高的。

参考文献

篇5

在经济领域,压力测试一方面能够帮助监管者更好地评估单个商业银行在经济危机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另一方面是评估在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头寸变化及发生的损失,从而可以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压力测试是情景分析的一种,决定了其本质就是先确定各种压力情景,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计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与VaR只能度量市场风险不同,压力测试可以用来测量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也可以衡量多种风险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整体损失。

鉴于压力测试的这种功能,西方各国银行广泛采用压力测试来衡量市场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从而及早通过资产配置、交易额度设置以及资产利率期限结构调整来防范各类金融风险。而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不够成熟完善,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会出现过多的波动,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意外事件或者政策压力的影响,这些事件通常都是发生的概率不大,但却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另外,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也作出了相关规定。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支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相关风险参数进行压力测试,第二支柱要求商业银行进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时,要进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以识别可能的不利事件出现时需要增加的资本额,监管当局根据测试结果,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超额资本。

压力测试的使用方法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四种,而在实际操作中以前两者最为普遍。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一市场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敏感性测试的目的在于估计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的急剧变化对银行单项资产或资产组合价值造成的影响。如汇率变动、存贷款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收益的影响;央行准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银行现有资产规模保持不变,拨备率上调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准备金缺口的状况。

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因素参数的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易于操作,数据要求和计算较为简单,但它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也不考虑滞后影响,这就决定了它的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实际中,宏观经济要素的变化往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比如,利率变动不仅直接对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支出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同样,汇率变动也不仅直接影响银行外币净敞口及资本充足率,还会因外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变化对资产质量产生影响。此外,根据利率平价学说,人民币利率的变动造成本外币利差扩大或缩小,也会影响汇率。

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即多因素分析,其目的是同时模拟多项风险因素的变化, 评估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价值的变动。情景分析主要考虑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GDP下降造成的冲击,或者重大事件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多种因素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的变化。比如,目前我国监管机构就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分析不同压力情景下(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下跌10%、20%或30%)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质量受到的冲击。

一般情景分析可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在实践中应尽量结合它们的优点。历史情景是运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进行压力测试,优点之一就是测试结果的可信度高,因为市场风险因素结构的改变是历史事实,而不是武断的假设,另一个优点就是测试结果易于沟通和理解。然而该方法却缺乏对未来的预期风险进行估算的能力,因为历史不可能被完全复制,而且该方法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当前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新开发的金融工具中所隐藏的金融风险。假定情景是假设还没有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估计其对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与金融机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独特风险相匹配是假定情景所具有的最大优点。不过,假定情景创造中各个因素的变化、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都需要考虑,这些估计一般建立在判断和历史经验上,而不是市场行为的正式模型。

作为度量极端变动对资产组合价值影响的度量方法,情景分析法是对正常波动范围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的有益补充。此法可以使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和把握极端事件的影响,从而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不难发现,敏感性分析凸显出单个具体风险因素对某个组合或业务部门的边际影响,是一种单维因素分析;情景分析法则评估压力测试包含的所有风险因素出现变动造成的整体影响,是一种多维情景分析。由于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各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往往是相互影响,彼此联动,尤其在市场出现重大异常波动情形时,故而金融机构会较多地使用情景分析方法进行压力测试。

欧盟银行业压力测试

2010年7月,欧洲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接受欧盟经济与财政部长理事会的委托,与欧洲中央银行、欧盟执行委员会及成员国监管当局联合对欧盟银行业进行第二轮压力测试。本轮压力测试的目标在于对可能的不利经济情形对欧盟银行系统的冲击可能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对不利情景对欧洲银行抵御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估。

接受本轮银行压力测试的对象为91家欧洲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分属于20个欧盟成员国,这些接受压力测试的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到欧盟银行业的65%。由于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复杂程度、经营模式、业务范围和风险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压力测试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各家银行,也不能直接向欧盟未参加压力测试的其他银行推广。

压力测试涉及的主要风险因素

压力测试主要针对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包括欧洲债务风险。压力测试主要基于各家银行2009年合并报表的财务数据,假设情景的时间区间为2010年和2011年。

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情景

为了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压力测试,预测其相应的业绩变化,本轮压力测试通过与欧洲央行和欧盟委员会合作开发出两种宏观经济情景――基准情景和不利情景(见表1)。基准情景基于欧洲委员会2009年秋季和2010年2月对主要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经济预测,不利情景主要基于欧洲央行对假定风险冲击出现时宏观经济趋势的预测,反映出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不利情景。

基准宏观经济情景假定经济从严重衰退中温和复苏,不利情景则假定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基准情形假定欧元区2010年和2011年GDP增长率分别为0.7%和1.5%,同期失业率分别为9.7%和9.8%;不利情形假定欧元区2010年和2011年经济出现衰退,GDP增长率分别为-0.2%和-0.6%,同期失业率分别为10.5%和11.0%。另外,压力测试对两种情景下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增长预期、失业率也做出了假定。

在压力测试中,主要跨国银行集团运用内部模型、内部风险参数和累积数据对宏观经济情景转换成特定参数。在不利情景下,假定银行资产质量的外部评级在两年内下降4个档次,信用等级的下降会导致风险加权资产的上升,从而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待售股票在基准情景下假定其两年内累计减值为19%,不利情景下假定两年累计减值为36%。

压力测试结果

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利情景下(包括债务冲击),欧盟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将从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一级资本充足率依赖于各国政府2010年1月提供的1696亿欧元的注资,这些政府资本使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

对资本充足率构成下降压力的不利情景包括债务危机,据推算由此欧盟银行业两年内可能遭受的资产减值损失为4728亿欧元,交易损失为259亿欧元。

压力测试推算表明,在基准情景下,欧盟银行业两年内公司业务资产的损失率为3%,零售业务资产损失率为1.5%;在不利情景下,银行业两年内公司业务资产的损失率为4.4%,零售业务资产损失率为2.1%;而2009年欧盟银行业以上两类资产的损失率分别为1.5%和0.8%。

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利情景下,欧盟参与压力测试的银行中有7家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6%,补充一级资本需要总共需要35亿欧元,本轮压力测试要求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

对欧盟银行压力测试的评价

皆大欢喜的压力测试结果引起了市场的质疑。与美国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结果相同,欧盟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结果在市场的预料之中。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风险加剧之际,欧盟银行在可能出现的不利情景下仅需补充36亿欧元引起了市场的怀疑,市场普遍认为本轮压力测试不过是走过场,不会对银行业实施真正的重压,因为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欧盟银行业遭受的损失高达数千亿欧元。

欧盟压力测试的时机选择注定只能给银行业轻度压力。今年7月欧盟决定对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时,以希腊为代表的成员国面临的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欧洲经济面临着二次探底的风险。更严重的是,欧盟银行业刚遭受了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参加压力测试的银行几乎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能挺过本轮金融危机对它们来说已经是很幸运了。如果把压力测试的不利情景假定为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么绝大多数欧盟银行都需要补充一级资本,整个银行业的资本缺口将达到数千亿欧元,市场信心将受到沉重打击,本来旨在稳定市场的压力测试作用将适得其反。因此,本次压力测试的不利情景实际上相当温和,与压力测试理论上要求的极端情形并不相符,可见现实需要高于理论描述。

篇6

1 压力测试概述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压力测试作为宏观审慎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被监管部门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确保整个银行业的稳定性。

1.1 压力测试的定义

压力测试于1995年最早由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简称IOSCO)提出,并被定义为是假设市场处在极端不利的情形时,分析其对资产组合产生的影响。1999年再次指出压力测试是一个风险量化过程,将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风险认定并加以量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压力测试是用于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冲击时的脆弱性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总称。此定义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BCGFS)做出的定义是一致的。均主要从宏观金融系统出发,强调了压力来源和测试目的,压力来源于宏观经济因素,目的是评估金融系统稳定性和脆弱性。在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压力测试被定义为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单家银行、银行集团和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在银监会的定义中,没有对压力因素来源做出具体说明,压力测试的目的包括微观层面的单家银行也包括宏观层面的银行体系。

综上,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实际就是先设计特定压力情境(如GDP骤减,失业率剧增,经济增长骤减等),再运用适当的方法构建模型,评估被测对象(单个银行或是金融系统)在这一特定情景下的承受能力和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并将损失量化。

1.2 压力测试的作用

作用一在于压力测试是传统的VAR方法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重要补充工具。因为VaR方法中假设的市场是局限于正常变化情况下,无法评估被测对象在市场极端变化时的潜在风险,缺乏对最大可能损失的估计。而压力测试关注的正是非正常的市场变化,处理了这种尾部风险。其次,VAR模型是以大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因而VAR方法无法度量新的金融产品或未来经济状况。而压力测试弥补了此缺陷,可对缺乏数据的资产进行风险衡量。另外,压力测试能够对非线性资产进行风险管理而VAR则无法处理非线性资产,且压力测试能够衡量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风险评估更全面。作用二在于压力测试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宏观审慎是以整个金融系统监管对象,其中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其目的是监测金融系统脆弱性并进行政策工具调整。监管当局实施宏观审慎制度主要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宏观压力测试,通过评估宏观经济极端变动对金融系统造成的不良后果,实现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

2 压力测试的基本流程

压力测试旨在使监管当局充分了解被测对象的系统脆弱性,了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与银行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前调整政策及风险管理措施,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2.1 确定压力测试覆盖范围

在进行宏观压力测试时由于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监管当局不可能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所以要确定被测对象的数量和类型,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被测对象要能够最大程度地代表金融体系的特点;二是被测对象的数量要控制在一个可操作的水平。被测对象的选取直接影响测试结果。是否仅仅限于银行业内大的金融机构,还是将其他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也包括进来,这个要取决于所处时期和经济环境综合考虑。例如,在金融危机时美国大多数小的金融机构和银行纷纷倒闭,也严重影响和带动金融危机的恶化。另外,还要根据所分析的风险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来确定金融机构要进行压力测试的资产组合。

2.2 识别脆弱性并确定风险因子

对银行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显然不太现实,因此识别银行的脆弱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有效的压力测试。充分分析宏观经济的总体环境以及历史数据,并了解所测对象的股权结构、资产负债表结构、市场份额等结构性指标,均有利于识别被测对象的脆弱性。脆弱性的不同决定了测评指标的不同,进而决定了风险因子的不同。例如如果银行的脆弱性主要是信用风险,则可测试资产质量,可选的测试指标有不良贷款率占总款的比率,按行业划分的贷款分布或者按地区划分的贷款分布等。如果脆弱点主要是银行的流动性,则可选的测评指标有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客户存款与总贷款的比例等。根据测评指标,选择最易影响测评指标稳定性的宏观经济因素,即为风险因子。

2.3 设计和校准压力情景

构建压力情景是至关重要的,设计的压力情景代表着现实中极端的但可能发生的经济冲击。确定经济冲击是由一个风险因子引起的还是多个风险因子引起的,即是用敏感性分析法(又称单因子分析法)还是情景分析法(又称多因子分析法)来设计压力情景。敏感性分析法只考虑一种经济因素变化,假设其他因素不变,计算简单易于操作且有针对性。但其无法考虑风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而测试结果有一定偏差,因此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而多因子分析法虽增加计算负担但考虑全面,能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多因子分析法又分成历史情景分析法和假设情景分析法两种。其中假设情景分析法还包括最坏情景分析法、极致理论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多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包括数据情况、计算情况等来确定所用方法。另外,压力情景的校准是校准冲击振幅的大小,即相关风险因子变化的幅度。振幅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测试无意义。应根据所处实际经济环境,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相关经济因子最大波动幅度,或者基于条件的和非条件的历史方差来校准压力情景。

2.4 执行压力测试

用构建的压力情景,对被测对象进行压力测试,得出测评指标的变化,从而分析并评价被测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压力测试的执行,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自下而上法是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内部数据和模型各自进行压力测试,然后将结果汇总给监管当局。而自上而下的方法是监管当局设计压力情景,监管当局用宏观数据统一对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自下而上的方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利用单个资产组合的数据,且避免数据保密性问题,风险类型的分析更全面一些,但是不同模型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可能会导致某些偏差或者不一致的现象,且增加每个金融机构的成本。而自上而下的方法避免了不一致现象,且易于实施,但汇总的历史数据中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在未来未必成立,也可能导致结果的某些偏差。因此,两种方法可交叉使用,然后比较结果。

2.5 回馈效应

单个银行经过冲击所受到的影响会传染或影响其他银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若假定某一银行受到经济冲击时,其他银行不受影响,使压力测试过于简单化,但此时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为银行间是有关系的,是相互影响的。当一家银行受到冲击时,必然会重新安排其资产组合,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银行。因此回馈效应的分析是必要的。常用的来分析确定回馈效应的方法是使用传染模型。此模型主要反应的是当主要银行倒闭时对金融体系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影响。

2.6 解释和公布结果

监管当局得到结果后,在解释和应用结果时需要特别注意压力测试的前提假设以及它的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相应的政策,并做出预备防范风险措施。

3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压力测试框架,设计合适的压力测试情景

欧美国家开展压力测试时间较长,而中国时间较短。因而我国应在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压力测试流程,建立适合我国的压力测试完整体系。另外,压力测试情景要结合自身,压力严重程度要合理。对于我国而言,应考虑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的有效时间序列不长等因素,并选取最易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因素作为风险因子,确立最合适的情境设计方法来构建压力情景。

3.2 压力测试范围要全面,且需建立较高的信息透明度

篇7

1.FSAP的提出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的脆弱和不稳定同样能够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平均为GDP的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损失分别占到其GDP的比重高达60%和80%。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高度重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国际上对金融体系的优点和脆弱性的系统性评估的关注日益增多,其最终目的是形成促进金融稳定并刺激金融部门发展的适当政策。

金融部门稳健性及其表现与宏观经济和实体部门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双向联系,在制定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且,尽管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国际一体化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并促进经济增长,但一国金融体系的波动也会产生跨国溢出效应。对一国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以及加强核心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与趋同,有助于将这类风险最小化,并促进金融体系更加有序地发展。由此可见,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和金融部门发展政策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

因此,制定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的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订者关注的核心领域。认识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一些机构―包括各国当局、多边开发机构、地区开发机构和各种标准制定机构―致力于开发金融稳定部门分析与评估的工具和方法。使用这些工具的目的是监测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发展,分析金融部门和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评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个方面的有效性,并促进核心金融政策领域的协调与国际合作。

世界银行(World Bank,简称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于1999年联合发起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简称FSAP)就代表了对这种系统性评估的需求做出的反映。1999年5月WB和IMF推出并进行FSAP试点,9月对试点项目进行中期讨论。IMF在其公报中对该项目表示支持。2000年3月,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教训,两董事会同意继续开展项目并扩大范围,并提出指导意见。2000年9月,项目进展汇报。2000年12月(IMF)和2001年1月(WB)对FSAP进行第一次评估。认为是“加强IMF双边监测体制下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的首选工具”。2001年3月起,向成员国推广。2003年进行第二次评估,2005年进行第三次评估。FSAP目的是在基金组织的双边监测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发展工作中帮助成员国强化金融体系,全面评估和监测成员国和其他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脆弱性。

2.FSAP的目标、评估框架及分析工具

FSAP的目标是对稳定和发展问题进行一体化的分析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部门总体稳定性评估;金融部门执行和遵守有关标准、准则和良好实践情况的评估;金融部门改革和发展及必要性评估。

FSAP提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体系监管效率的评估、金融基础设施健全与否的分析。

FSAP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标准和准则评估。根据国际标准和准则,评估一国金融部门执行标准和准则的情况。FSAP项下涉及的标准和准则目前最多涉及9个领域。(2)金融稳健指标。金融稳健指标是基金组织为监测一个经济体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健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客户(包括公司部门和居民部门)的稳健程度而编制的一系列指标。它包括核心指标和鼓励指标两大类,用以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和脆弱性。(3)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来对金融部门的风险和脆弱性进行评估。FSAP评估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汇率、信贷、流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变动。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通过定量分析测试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抗击冲击的能力,从而判断、监测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二、压力测试及其在FSAP中的运用

1.压力测试的概念

压力测试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指用各种技术评估金融机构或体系对特殊事件的脆弱程度的分析过程的总称。

压力测试结果是一个粗略估计,即如果大幅度改变资产组合的某些风险因素(例如资产价格),组合价值将发生多大变化。对压力测试的最好描述是,这是一个发现脆弱性以及粗略地估计资产负债状况对各种冲击的敏感程度的过程。侧重于体系的压力测试旨在制定出前瞻性的宏观情景,然后评估一系列机构对于经济和金融环境中的重大变化的敏感程度。

2.压力测试的基本步骤

在FSAP过程中,压力测试一般包括如下步骤:

一是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衡量判断风险类型: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二是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境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的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

三是选择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一般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其他分析等。

四是依照新压力情景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评估。有了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及其变动大小后,便可依此数据重新对资产组合的各标的进行评价程序,计算出各种不同情景下资产的价值,再与资产组合原先价值比较,便可得出当目前资产组合面临此类压力情景下,无法立刻调整资产组合所会发生的最大损失。

3.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根据冲击因素的多少分为: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资产组合压力测试以及加总的压力测试

(1)敏感性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中逐渐变动,以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某个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下跌10个百分点或上涨50个基点的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在假设多种风险因素(如股价、利率、汇率、信用等)同时变化时,投资组合、金融机构、金融系统出现的脆弱性情况。情景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

①历史情景分析是指根据特定历史事件判断其所引发的冲击结果。例如考虑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计算当时历史变动幅度,并依此基础分析评估对资产组合之影响。此方法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具有客观性,利用历史事件及其实际风险因子波动情形,在建立结构化的风险值计算上较有说服力,且风险因子间的相关变化情形也可以用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二是测试结果易于理解。但是,这种依赖于“历史会重演”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商品的不断创新都会使新风险层出不穷。因此,只能将历史极端事件作为构造未来极端情境的一个基准,而不能完全用其替代。

②假定情景分析是指根据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来判断其引发的冲击结果。此类分析方法可自行设计可能的各种价格、波动及相关系数等的情景,但这种技术需要相当多的主观判断,故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情景设计是压力测试中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常常被同时使用,如用过去的市场波动数据作为参考但是又不必然与某一特定历史危机事件相联系的假定情景。理想的压力测试应当与被测试资产组合(或机构)相关、包含了有关市场利率的变动、考虑到潜在的体制变化和市场流动性,考虑到不同风险(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相互影响。这些要求大大增加资源成本,涉及到参与各方的大量的实际专业知识和判断。但实际上,压力测试往往由于计算复杂且数据不足而难以达到这样理想状况。

(3)资产组合压力测试

就某一资产组合而言,最简单的压力测试是一种根据一套不同的假设来为资产组合重新估值的方法。目的是了解该资产组合对各种风险因素所发生变化的敏感度。可以对组合中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压力测试。可针对资产组合在几乎任何方面特殊变化进行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结果通常是资产组合变化的估计数。这种变化经常表示为某种尺度衡量的资本所受到的影响,以了解所涉及机构的净值对有关风险的敏感程度。

(4)加总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既可针对投资组合进行,也可针对一组金融机构进行,即加总的压力测试。加总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帮助监管者识别金融体系中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的结构性脆弱性及总的风险暴露情况。加总的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使用汇总数据或宏观数据来估计冲击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以具体的投资组合数据为基础进行估计,然后汇总)。

4.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

压力测试所测算的风险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其他风险及第二轮影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责任的风险。它指一项资产的现金流无法根据合同协议完全得到支付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从收集信贷资产质量开始,如监管部门将其分为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

具体方法:(1)准备金法:预期信用损失,新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原资产-增提拨备);(2)不良贷款法:未预期信用损失,将NPL对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回归;(3)合并:调整后的CAR=(原资本-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原资产-增提拨备-未预期损失)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利率风险可用重定价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进行研究。

重定价缺口模型:资产的利息收入和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异,即净利息收入=GAPi*Ri

到期日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资产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A)-负债的加权平均到期日(ML)

如果利率上升同时金融机构的到期日缺口为正(MA>ML),那么该机构资产价值下降幅度将大于负债的下降幅度,从而减少其权益或净财富。可见,加权平均到期日可以提供利率风险暴露方面的有用信息。

加权平均到期日也不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最佳方法。一家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是匹配的,但如果它的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的产生时间是不一样的,仍有可能面临利率风险。

久期模型:久期缺口=资产久期-负债久期

久期是衡量资产的利率敏感性的指标,它既考虑到了资产的到期日,同时也考虑到了现金流的产生时间(即,以现金流的现值为权重,对到期日进行加权平均)。

(3)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汇率风险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机构买入或持有外汇头寸),也可能是间接的(金融机构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持有的外汇头寸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信誉)。甚至,汇率风险还有可能来自于本币头寸(如果该本币头寸与汇率有关)。

最常用的外汇风险暴露测度指标是机构净敞口外汇头寸(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推荐,应包括净即期头寸、净远期头寸、确定会被要求履行且可能无法撤销的担保、尚未记入但已全部进行套期保值的未来收入/费用、以外币计算利润或损失的其他任何项目等 )。

由于外汇风险暴露变化频率高且幅度大,因此压力测试的结果很容易过时,尤其是当压力测试基于监管报告或金融机构的年报时。为及时掌握汇率风险的新情况,必须用金融机构提供的新数据,同时补充以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历史数据。

(4)其他风险

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变现资产的风险(如减价出售)。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来及时履行支付责任的风险(缺乏筹资流动性经常被看作银行面临严重财务困难的关键信号)。

商品风险:因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的市场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股票价格风险:指股票价格变动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5)第二轮影响

如果某个假设情景或冲击的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资产组合的行为将会发生变化,组合结构也会重新调整。

第二轮影响可能表现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直接信贷损失、受冲击银行的更高融资成本、以及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资产组合调整。

5.压力测试的运用范围

(1)测量异常但是可能发生的巨大损失事件对于投资组合的冲击。

(2)评估机构的风险承受特性,即风险容忍度。机构可以使用敏感性测试来计算其投资组合对于风险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水平。一些机构还使用压力测试来验证其VAR模型假设的概率分布是否适当。

(3)优化并检验经济资本配置,检验公司各类别投资组合所分配的资本是否充足以及相应的资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

(4)评估业务风险。压力测试的创新用途之一是应用于长期经营计划。一些机构不仅考虑压力事件对其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各项目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且还考虑到压力事件发生的随后几年收益来源所受到的影响。据此管理层能够了解这种类型的压力事件对其长期经营是否是潜在的严重威胁,进而判断其支撑长期业务经营的资本配置是否合理。

三、FSAP以及压力测试在中国的实践

200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FSAP自评估小组,评估小组对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分别开展了压力测试。自评是正式参加FSAP的第一步。

1.银行业压力测试

在银行业方面,从两个层面上评估假设的宏观经济变量变动对于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这两个层面为:(1)在微观层面上由单家机构各自进行压力测试;(2)在宏观层面上由银监会进行整体的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

目前,对银行业进行的压力测试主要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具体冲击因素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2.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压力测试

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我国证券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等。我国对证券业的压力测试主要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选择对证券经营机构资本、盈亏和流动性有较大影响的情形进行压力测试,即股票价格下降、市场交易量下降和客户交易保证金下降。

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由于保险公司可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基金收益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稳健性。我国对保险机构的压力测试情境主要是假设上证基金指数下跌,从而分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变化。

四、FSAP及压力测试的应用前景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FSAP目前已经成为被广泛接收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它也成为基金组织加强对成员国监督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有115个IMF成员国和地区(含香港特区)已完成了FSAP评估(62%),10个国家正在进行评估,14个国家承诺将参加。总数占成员国和地区的74.6%。

基于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FSAP框架的应用价值以及IMF不断推广FSAP的现实,我国于2003年~2005年开展了首轮FSAP自评估工作。

面对经济金融全球的日益融合,加入FSAP并运用压力测试技术来监测和评估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已成当务之急。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我国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压力测试的探索和实践,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相信通过对FSAP和相关评估方法的学习和实践,能为我国尽早加入FSAP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 琦:金融稳定评估报告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张 新:金融稳定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The World Bank and IMF.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A Handbook[M].2005

[4]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Stress Testing[R].Discussion paper 05/02. 2005,May

[5]李 娜 李 敏:压力测试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4):66~67

[6]蔡燕华:压力测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43~46

[7]BLASCHKE W, JONES, MAJNONI G, PERIA MARTINEZ.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ystems: an Overview of Issues, Methodologies, and FSAP Experiences[R].IMF Working Paper, 2001,June

篇8

一、压力测试的功能和意义

根据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IOSCO)(1995)有关文件规定,压力测试是分析最不利市场情形(如利率突然急升或股市突然急挫)对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的一种分析方法;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文件则将其定义为金融机构用以衡量由一些例外但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导致的潜在损失的方法。具体来讲,压力测试的本质思想是获取大的价格变动或者综合价格变动的信息,将其应用到资产组合中并量化潜在的收益和损失。

压力测试主要是VaR(ValueatRisk,在险价值)的辅助工具,可以弥补VaR在应用方面的不足:

一是在实务应用上,仅仅使用VaR来衡量市场风险是不恰当的。对于风险控制管理来说,除了考虑正常情况下的可能损失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在极端市坊隋况下,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部分不会让该机构出现破产的风险。VaR并无法估计出此类风险,但是透过压力测试,则可以找出金融机构对于极端市场情况下的承受能力。

二是所选择的概率水平,VaR是在某一概率水平上计算出来的估计值,例如在250天中,若概率水平也即置信区间为99%的设定下,则损失大于VaR的天数应介于1天一2天,置信区间越低,则超过天数将越多。但是,即使我们已知损失大于某一金额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那个很小可能性的损失一旦发生,而且发生以后的后果足以牵涉到能否永续经营的问题,那么这个后果是否可以事先得到识别、计量与有效防范,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三是波动性及相关性估计问题。VaR在估算时,通常采用历史数据的波动性及相关性。利用历史资料来估算VaR,可能会无法真正反映市场风险,尤其在宏观经济出现重大改变或是市场行为改变时,VaR可能会出现严重低估市场风险的问题。

四是与其他风险的关系问题。VaR并不考虑其他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通常情况下,当流动性出现问题时,流动性风险将提高市场风险,但VaR无法反映出此类风险。

鉴于此,西方各国银行广泛采用压力测试来应对市场可能发生的突变情况,通过资产配置、交易额度设置以及资产利率期限结构调整,来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二、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

1.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实时性

在正式进行压力测试前,各银行必须确定其相关数据的正确性,由于银行每13的投资组合都会改变,因此各投资标的的数量、价格等,必须详加确认,不管是变动较快的交易账户(Tradingbook)或是变动较慢的银行账户(Bankingbook)均需进行检验;此外衡量各风险因子的市场数据(如利率、汇率)及其它风险性数据(如转换矩阵)的验证工作也十分重要。

2.针对投资组合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及情景事件的建立

压力测试是属于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应先确认将要进行压力测试的测试区域,不同的资产其分析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资产组合确定后,我们便可观察市场、经济等变化,寻找出会影响此资产组合的压力测试事件,金融机构可借助内部或外部专家顾问咨询,建立合适的压力情景,由于真实的压力情景是未知的,因此尽可能地多建立几个压力情景进行分析。例如,对于一笔商业贷款,它的潜在损失将受到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利率水平大幅度上升以及抵押品价值缩水等情景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以下一些情景加以分析:

(1)借款企业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2)利率水平翻一番,同时抵押品价值缩水50%,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

(3)销售收入下降20%,抵押品价值缩水50%,同时利率水平翻一番,该笔信贷资产的潜在损失又是多少。

3.定义各风险因子

在确定了各种压力情景后,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各风险因子。银行常见的信用风险因子包含:

(1)交易对手风险——这部分包含违约率(probabilitydefault,PD)、违约损失率(1ossgivendefault,LGD)、违约暴露金额(exposureatde.fault,EAD)三个主要风险因子。此外,借款人提前还款会导致再投资风险,所以到期期间也可视为风险因子。

(2)总体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失业率或物价指数等会对资产组合有影响的总体经济变量都可视为风险因子。其他与产业及市场、地区有关的各项政治或经济因素亦可视为风险因子。

(3)市场风险因子——银行持有债券或证券等金融商品,同时会面临市场及信用风险,一个压力事件对此类商品所产生的影响属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是很难加以区分的,因此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会同时将此两类风险因子进行衡量。

(4)其他类型风险因子——在一般的风险模型中,经常会有许多的假设条件,在进行压力测试时,这类的假设条件应予放宽进行估算。此外,在风险模型中经常会使用到资产组合相关的风险性数据作为中介数据,如转换矩阵,在进行压力测试时,亦可视为风险因子进行测算。各资产的相关性亦会对风险值大小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质量的债券(政府公债)和低质量的债券(垃圾债券)在市场正常时,同时会受到利率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其间的相关性很高,但当市场出现危机时,市场会趋向高质量的商品,于是两者间反而会产生趋近于一1的相关系数。此类会出现结构性变化且对资产组合会产生影响的变量,我们都要加以考虑。

4.执行压力测试的方法

进行压力测试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

(1)敏感度分析(sensitiveanalysis)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执行者所认定的极端变动的范围内变动,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这一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容易了解风险因子在可能的极端变动中,每一变动对于资产组合的总影响效果及边际效果,缺点则是执行者对于每一逐渐变动所取的幅度及范围必须十分恰当,否则将会影响分析的结果与判断,特别是对于非线性报酬率的资产组合,这种情况将更为显著。

(2)情景分析(scenarioanalysis)

即一组风险因子定义为某种情景,分析在个别情景下的压力损失,因此此类方法称为情景分析。情景分析的事件设计方法有两种:历史情景分析和假设性情景分析。

篇9

二、银行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的设定

FengXiaobing等2011年的研究是通过设定银行业的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来测算取消外资银行的直接效应的。收益方程和成本方程的设定,主要采用Sealey和Lindley在1977年的经典研究成果,他们假设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厂商”,银行的“产出”是提供给债务人的各种无形服务。这种“产出”的度量通常是能够产生收益资产的货币价值,它们就相当于制造业的物质产出量,如一家银行所投资的贷款量。在本文所使用的模型中,银行的产出包括能够产生利息收益的资产和能够产生非利息等其他收益的资产。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投入”,它是为了吸收存款而投入的各种成本,包括资本、劳动力、其他中间投入,以及利差。这里的利差是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差额与借款量的乘积。“银行服务贸易限制”是以成本加价(markup)的形式进入成本方程,它是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式(1)是收益方程的表达形式,银行服务贸易的进入壁垒以超过正常利润之上的垄断利润形式加入到原有方程内:方程(3)表示了成本是所有各种费用的加总,它类似于非银行机构生产所产生的各种投入要素的费用总和。这里的银行服务贸易壁垒指数是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经营限制度量,作为成本加成进入成本方程。

三、直接效应的估计:效率等价和税收等价

效率等价和税收等价测算了由于税收限制政策导致成本和收益的百分比变化率,它们是壁垒的直接效应,为CGE全面计算壁垒的经济效应做准备。其方程如下:Productivity_Equivalent=(C1–C0)/C0×100%Tax_Equivalent=(P1–P0)/P0×100%(4)其中,C1,P1是有贸易限制存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值;C0,P0是没有贸易限制存在的成本和收益预测值。方程(1)~(4)的估计首先将利用BankScope数据库。该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上市银行的标准会计报表信息,本研究主要用到的是资产平衡表和现金收入表。但是每家银行有完整数据的年限各异,所以我们识别了每家银行的数据年限,最后得到统一样本年限为2000~2009年。

四、SIC-GE框架下消除银行壁垒效应估计的模型设计

1.SIC-GE模型简介本文使用国家信息中心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SIC-GE)。SIC-GE模型是一个大型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核心模块基于ORANI模型(Dixon,P.B等,1982),动态模块基于MONASH模型(Dixon,P.B等,2002)。模型基于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122部门划分,并对农业部门进行了细化,目前包括137个生产部门和产品;在生产要素投入上,除了劳动力和资本,某些部门如农业、矿业还包括土地要素;根据我国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对全国劳动力进行细分,包含农业劳动者、农村非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城镇非技能从业者、城镇技能从业者共5类就业人员;在对现实经济中价格链条的模拟上,既包括生产税、增值税、进口关税、出口税、所得税等5大类税收变量,也包括道路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保险共8类流通费用(张亚雄,李继峰,2010)。

2.将消除外资银行壁垒的直接效益引入SIC-GE模型的方法利用SIC-GE模型对此进行分析,需要将消除外资银行壁垒的两个直接效应导入到模型中,具体做法如下:在SIC-GE中,外资银行在国内的金融服务可看作是银行业的进口品。其国内价格Pimpfin主要包含成本价以及用关税形式表示的银行壁垒带来的价格扭曲,如公式(5)所示:Pimpfin=Pciffin×(1+Tarifffin)(5)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就相当于缩小了公式(5)中的关税税率Tarifffin,而其他成本Pciffin基本不变。因此,SIC-GE模型主要通过调整金融服务的进口关税税率Tarifffin的方式描述这部分直接效应。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竞争带来的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减小(6)式中的Afin来实现:Outputfin=Inputfin/Afin(6)其中,Inputfin表示银行业所有初始要素投入和中间投入成本之和;Outputfin表示产出。本文假设外资银行壁垒下降后,对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会从整体上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前面已经测算出,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带来的Tarifffin和Afin的变化,因此应用SIC-GE模型测算经济影响时,可直接通过公式(5)和(6)将这两方面冲击带入模型。

五、情景设置及仿真结果

根据WTO原则,中国自2005年以来逐渐取消外资银行的行业壁垒。但这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FengXiaobing等(2011)的测算,2005~2009年的5年时间里,所有取消外资银行壁垒的努力整合在一起,才相当于进口金融服务的关税税率下降了1.9%,引起国内银行业技术效率提高1.8%。由于本文是首次使用CGE模型对该问题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的研究,本文对该过程进行了简化处理,认为1.9%和1.8%的冲击在2005年当年就已经完成。

1.基准情景设置本文基准情景设置参考Yinhua.M(2006)的工作,表2显示了2003~2009年的基准情景中宏观经济变量的设置结果,均按2010年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进行设置。

2.政策情景设置政策情景设置侧重于剖析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后对经济的影响路径以及影响大小。考虑到外资银行壁垒的取消有两个直接效应,本文设计了两个政策情景。情景一主要考察取消外资银行壁垒带来的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影响,根据前面测算,假设2005年国内银行业的效率提高1.8%;情景二是在情景一的基础上加上外资银行服务关税价格下降的影响,假设2005年进口金融服务关税税率下降1.9%。理由主要是:国内银行业中外资银行的比重很小,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外资银行的服务仅占国内银行服务总量的0.3%,因此我们认为,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影响会是这两个效益中最主要的。具体来说,本文设计的两个政策情景如下:

六、消除外资银行壁垒促进国内银行技术效率提高的经济影响及分析

1.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框架

在介绍具体模型结果之前,我们参考P.Dixon,M.Rimmer(2002)的工作以及张亚雄、李继峰(2010)的工作,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框架,定性分析国内银行业技术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该框架源于SIC-GE模型,但经过了高度抽象和简化,便于梳理出一条逻辑思路来分析政策冲击的影响。为构建该分析框架,本文假设将国内生产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抽象成一种综合产品,该产品既用于国内,也可以出口;将各种进口品和服务也抽象成一种综合进口品,既用于中间投入,也用于居民消费和投资,但是不用于出口。在该假设下,银行业的技术进步可以看成是经济社会整体的技术进步。公式(7)为生产法GDP计算方程,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假设。实际GDP的生产既来自资本K和劳动力L的投入,也受到技术进步A的影响,在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能够令产出增加。公式(8)和(9)定义了生产过程中初始投入的实际回报率。其中,RW是实际工资率,由名义工资率W除上消费者平均价格Pc得到;ROR是资本的实际回报率,由名义资本利润率Q除上资本品平均价格Pi得到;Pg是GDP产出价格。Fl(K,L)和Fk(K,L)分别是产出对生产要素L和K的偏微分,经济学意义为边际产出。方程(10)表明国内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与产出水平正相关,APC为平均消费倾向,作为简化处理,这里使用GDP替代GNP。方程(11)为计算当年投资的方程,每年的投资水平决定于当年的实际回报率ROR。方程(12)为GDP的支出法平衡方程。方程(13)为出口需求方程,出口需求决定于我国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者价格,随价格下降而增加。在一般均衡的假设下,出口品的购买者价格与国产品的生产价格有正相关关系。

利用公式(7)~(13)建立起来的框架,分析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经济影响路径如下:首先,根据我们的假设,技术进步意味着公式(7)~(9)中的A都会减小。(8)式是实际工资的表达式,假设短期内政策冲击对实际工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考虑到居民消费品价格与国产品平均价格受到的影响趋势相同,二者比值Pg/Pc的变化会相对较小。因此,根据(8)式,A的下降意味着短期内Fl(K,L)会下降。短期内一般假设资本存量不受影响,因此Fl(K,L)的相对下降实际上意味着就业需求的相对增加。根据(12)式,在就业增加、A减少的双重作用下,短期内GDP产出相对增加。

同时,在(9)式中,就业的增加意味着Fk(K,L)的增加,在与A相对下降的双重作用下,令实际资本回报率(rateofreturn)提高。一般而言,投资者会根据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预期来决定当前的投资规模。SIC-GE模型采用静态预期假设,即假设投资者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预期决定于当前的实际资本回报率,如(11)式所示。因此,随着实际回报率的提高,投资需求I也会出现相应的正增长。在支出法恒等式(12)中,已经知道GDP和投资需求一定会是正增加;同时,又根据(10)式可知,消费也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只剩下出口和进口的影响。对于进口,根据本文假设,进口品只用于国内生产、消费和投资等最终使用。由于国内生产和最终使用都在扩张,可进而判断出进口需求会随之扩大。对于出口的影响,需要从价格入手分析。如图1所示:生产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供应曲线从S平移到S'''',其与需求曲线交叉的均衡点从A移动到B。在产出从X扩张到X''''的同时,产出的平均价格水平会从P下降到P''''。在SIC-GE模型中,国内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传导到最终用户,因此出口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根据公式(13)可知,出口受到正面刺激。但是,这样的定性分析还不能判断出净出口的变化,需要通过模型测算得出。

2.模型测算的宏观效应

利用SIC-GE模型对政策情景一进行定量测算,模型结果基本符合定性判断,如图2所示。外资银行壁垒取消后,国内银行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短期内能够带来就业相对基准情景增加0.22%,并使得GDP增长0.2%,同时,居民消费、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0.25%,0.06%和0.22%。进口也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张而增长0.09%。与此同时,国内价格水平都相对基准情景小幅下挫,其中,GDP平减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投资品价格和出口品价格分别相对下降0.13%、0.21%、0.08%和0.05%。进一步对比支出法各项的变化,居民消费的增长最多,其原因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和投资、出口的产品结构差异。例如,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银行业的总产出中有77%用于中间投入之外,有20%以上是用于居民和政府消费,用于出口很少,也基本不用于固定资本形成。因此,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带来的金融服务价格大幅降低会更有利于降低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时也更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

3.分行业的影响差异:受损者与受益者分析

(1)国内银行业自身受到的影响:银行业产出的变化解析

短期内,国内银行业服务效率的提高对行业自身的影响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令银行业产出增加,另一方面服务价格下降。进一步分析服务价格下降,即单位产出的投入减少,意味着产出增长较快,或者是投入量的相对下降。如果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弹性很大,随着服务价格下降,金融服务需求能够迅猛增长,那么产出的增长会是主要的;反之,如果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对刚性,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投入量的下降。模型的测算结果表明,国内银行业产出增长约为1%,但同时金融服务价格相对下降5%,这说明国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一定刚性。对模型测算的国内银行业产出增长约为1%的结果解释如下:2005年,银行服务基本都用于中间投入和居民消费,其中有80%用于中间投入,20%用于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对银行服务价格相对敏感,由于价格下降了5%左右,居民金融服务相应增长了4.5%,拉动银行业产出增长0.9%(4.5%×20%=0.9%);而剩下的约0.1%的增长则来自作为其他行业生产过程投入的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用于中间使用的金融服务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总体上各行业产出的平均增幅;二是银行业技术进步使得自我投入的金融服务数量的下降。GDP的0.2%的增幅,可以看作是各行业产出的平均增幅,在中间投入不可替代的假设下(Leontief函数假设),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量也将增长0.2%。另一方面,银行业技术改进(-1.8%)令产出增长(1%)的同时,也使得所有中间投入和初始要素投入将减少(0.8%),即银行业自用的金融服务数量将下降0.8%。考虑到所有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中有8%是银行业自用,因此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将减少0.064%(0.8%×8%=0.064%)。综合两方面的作用,用于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将增长约0.136%(0.2%-0.064%=0.136%),折算成对总的金融服务需求的贡献为0.11%(0.136%×80%=0.11%),表明宏观结果与微观结果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

(2)与银行业关联较大的行业受到的影响

根据2005年的投入产出关系,我国的金融服务主要投入到贸易(16.4%)、房地产(10.4%)、金融业自身(8.3%)、发电部门(4.2%)、公共管理(3.9%)、水利(2.6%)、公路运输(2.4%)、水泥产业(2.3%)、建筑业(2.2%)、电子计算机制造业(2.2%),其他行业(127个行业)占比为45.1%。由于金融服务价格的下降,这些行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如图3所示:4.政策情景二的宏观经济结果及与政策情景一结果的比在政策情景一中,只考虑了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的经济影响,在政策情景二中,则进一步取消了国外银行的关税壁垒。首先,这两个政策情景短期宏观变量的结果相差不大。如图4所示,情景一和情景二中,无论是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相对基准情景的变化值,还是宏观名义价格变量的变化,都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国外银行服务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很小,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国外金融服务占国内金融服务总产出的比重仅为0.3%,因此,即使其关税壁垒下降,服务价格降低,对整个金融业和整个经济的影响都是不大的。此外,国外金融业关税壁垒的下降,从理论上会利好国内宏观经济,这与国内银行业技术改进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的方向和影响路径基本一致,本文不再赘述。其次,对比情景一和情景二中,使用金融服务的十大行业的产出结果,如图5所示,主要行业产出受到的影响基本一致。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国内银行业的产出,其在情景二中的结果比在情景一中略小0.004个百分点。

篇10

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联合推出并通过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inaglCial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缩写为FSAP),该规划是通过对金融部门的稳健性、金融监管结构的效力和能力以及金融部门基础设施的健康性进行全面的评估,旨在找出金融体系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而使金融体系在短期和长期的运营过程中能够更有弹性地应对冲击,并确定发展的优先顺序和设计合适的应对策略。

一个稳健的金融体系包括充分的宏观审慎监测、有效的监管和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三大要素,FSAP就是从这三大要素来评估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是否稳健。具体如下:

宏观审慎监测评估。FSAP对宏观审慎监测的评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宏观经济因素的评估,即识别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宏观经济风险,如经济增长下滑、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外部经济脆弱、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的急剧波动、信贷和资产价格上涨、金融市场的传染效应及其他因素(如指令贷款和投资,政府对银行体系的隐性补贴)等等。二是通过对金融稳健性和市场指标的分析,来衡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消化损失的能力。其中金融稳健性指标(FSIs)包括资本充足性指标、资产质量指标、稳健管理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市场风险指标等;市场指标(MBIs)包括股票价格(或收益率)、利率、汇率、住房价格(或收益率)等指标,同时也包括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健康指标(如负债股本比率)等。虽然FSIs是宏观审慎监管分析的基础,但由于其是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基础的,因此具有时间追溯性、低频率和仅能反映表内信息等局限性,而MBIs涵盖了市场参与者对于特定资产或衍生品价格的判断和理解,其前瞻性、高频率和对金融动态的市场判断和预测是对FSIs很好的补充。三是压力测试,即分析极端但可能发生的市场冲击给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影响(详见表1)。

有效监管评估。FSAP对有效监管的评估是对银行、保险、证券市场的关键性监管标准进行评估,具体的评估标准主要有: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国际保险监管协会(IAIS)保险核心原则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证券监管目标核心原则等。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评估。FSAP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评估包括对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支付体系、反洗钱、会计准则、公司治理和安全网等方面的评估。具体的评估标准主要有: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的良好实践准则(MFP)、支付体系核心原则和证券结算体系建议(CPSS)、反洗钱与反恐融资(AML-CFT)法律准则、会计和审计标准等。

压力测试简介

根据IMF(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有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压力测试是在FSAP框架下对FSAP的评估进行的补充,可以进一步证实FSAP的一些结论。在微观领域,一方面压力测试具有能评估某些小概率事件对银行经营或其所拥有的投资组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优势,可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如CAMELS)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压力测试能帮助金融监管者更好地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发达国家监管当局都要求所属银行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规范建议进行压力测试的工作,并在银行业年报中加入压力测试分析,使投资者对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及风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以达到资讯透明化和公开化的原则。

2009年1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是巴塞尔委员会首次的专门的压力测试监管文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对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压力测试要求。文件要求银行开展覆盖全行范围内各类风险和各个业务领域的压力测试,提供一个全行全面风险的整体情况,以便促进风险识别和控制,弥补其他风险管理工具的不足。

压力测试的风险类型和运用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压力测试在国际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测试的风险类型、可能的冲击和运用的领域如表1所示。

压力测试的步骤和方法。实施压力测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一是根据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确定风险暴露情况及内外数据的可得性,定义纳入压力测试的机构和资产范围;二是以可能发生的经济冲击为基础,假定相应的冲击类型,并进行压力情景设计与校准;三是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四是对压力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解释,主要分析每一种相关的经济冲击为什么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改进;五是采取监管行动,即根据分析结果决定采取的预防补救措施,以处理测试中发现的潜在风险。

压力测试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情景分析方法,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还可能运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析,如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等。敏感度分析即单一因素分析,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利率的变动以及汇率的变动,各国对于上述因素变动幅度的设定是不同的。情景分析即多因素分析,主要考虑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GDP下降造成的冲击,表现为多种因素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盈利情况、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情况等。情景分析又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两种类型:历史情景运用在特定历史事件中所发生的冲击结构进行压力测试,假定情景使用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压力事件进行测试。实际上,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同时使用历史情境和假定情景测试。

金融稳定评估与压力测试的国际比较

FSAP的评估标准和结果

截至2007年,FSAP已对115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进行了评估,还有25个国家或地区完成了更新评估。参与FSAP首次评估和更新评估的国家数目及区域分布见表2。IMF中规定的FSAP的评估标准和准则包括BCP、CPSS、IAIS、IOSCO、CPSS-IOSCO、MFPT、AML-CFT等,虽然各国在参与FSAP评估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和准则有所不同(见表3、表4、表5),但从评估的结果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各项评估标准和准则的

遵守和合规方面的情况均好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压力测试的国际比较

国际典型的压力测试系统和实践。在FSAP项目的协助下,压力测试方法成为其成员国政策当局金融稳定性分析中广泛使用的工具。2007年7月“压力测试和金融危机模拟”(Conference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Exercises)会议在法兰克福召开,IMF和欧洲各国央行官员就各国(或地区)压力测试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交流。

比较典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践系统有IMF和世界银行的FSAP压力测试系统、英格兰银行的TD压力测试系统、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其中后两者都是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FSAP框架下的压力测试主要由信贷、利率、汇率、流动性、操作风险及风险传染模块组成。风险情景、影响指标的设计依赖于各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数据可得性。根据IMF对各国金融稳定报告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各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包括压力测试的占总体稳定报告的百分比为55%(见表6)。各国开展FSAP压力测试覆盖的机构也有所不同,有的国家是针对所有银行,有的国家只针对大银行或具有系统性重要性的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还有的国家压力测试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见表7)。

英格兰银行的TD系统比较成熟,该测试系统强调由上到下法,强调对多重金融风险传染渠道的分析,研究市场微观主体(居民、企业、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但实践中对数据要求很高。本次金融危机中对北岩银行的倒闭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奥地利央行的SRM测试系统采用银行间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来描述传染效应,在实践应用中对数据的要求不是很高,可操作性较强,但是该模型只考虑了银行间简单的相互关系,对传染机制考虑不多,也没有考虑反馈效应。

目前,各国在运用各种系统进行压力测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趋势:一是国家当局和单个金融机构在设计和运用压力测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二是对金融机构的覆盖范围已经增加到包括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三是数据的可得性经常会决定使用的方法和测试的复杂程度;四是各国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使用宏观模型来校准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情景。

中国的实践

随着FSAP已逐步成为被广泛接受的金融稳定评估框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对其成员国监督的重要手段,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2003年9月,中国银监会响应FSAP项目要求在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展利率变动、汇率变动、准备金调整、不良贷款变动对商业银行资本金和盈利的影响四个子课题的压力测试。其模型设计分别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负责,银监会汇总修订后,发各银行自主开展压力测试,并撰写压力测试报告上报银监会。内容包括测试的目的、方法、数据口径和来源、结果、原因、对策和对抗风险能力的评估等。并在2004年实施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明确了有关压力测试的设计、实施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其后实施的相关部门法规中压力测试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银监会再次要求各个银行对房地产贷款进行了地产贷款综合风险和个人贷款专项风险两方面的压力测试。2008年又选择部分中小银行对流动性进行压力测试的跟踪监测。同时,对于2009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的9家试点银行来说,压力测试更是有严格的要求。

但受限于国内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和人才的不足,对压力测试的推广工作收效不大。2007年银监会再次组织各大商业银行到普华永道接受压力测试技术培训。同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和IMF在大连又联合举办了“FSAP和金融稳定分析国际研讨班”,组织各省市分行系统学习FSAP和压力测试的原则和操作方法。2008年初,总理接见IMF总裁卡恩时,表达了中国加入FSAP的意愿。虽然我们在压力测试方面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系统稳定性报告(2008)》的内容仍缺少压力测试内容,这不利于我们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做出正确评价,并据此制定出符合实际经济金融情况的政策。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压力测试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质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压力测试的开展;二是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严谨的、能够通过各种统计检验的宏观经济模型,因此在进行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时通常套用他国模型,很少加入我国特殊的因素变量,情景设定的偏差会影响后续压力测试的质量;三是人才储备方面有待加强,鉴于FSAP和压力测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金融机构,都需要有雄厚的人力资本才能完成,而我国当前金融行业中从事风险管理的队伍仍然比较薄弱。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要顺利加入FSAP和有效开展压力测试,必须尽快解决好以上问题。

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体系都处于不断变化和成熟的阶段。尽管到目前为止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经济危机对我国的金融系统都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是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幸免的根本原因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超出国际先进银行,而是相对独立和保守使然。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流,中国银行业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方法是绝对不行的。FSAP项目和FSAP框架下的压力测试为金融部门的稳定和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综合而客观的分析方法,有助于识别金融体系的发展优势、弱点和潜在的风险,明确发展需求和需要改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帮助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增强金融体系应对冲击的能力,提升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所以,已经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银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风险管理方面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结合目前推行的新资本协议(Basei II)的试点工作,按照国际标准建设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压力测试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加强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另~方面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加入FSAP,这将会给金融部门一个客观的评价和综合的审视,有利于识别金融部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银行业的监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国际相关规则的制订中反映中国的声音。但是也要注意到FSAP的评估建议不能完全考虑到国家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应该尤为注意以下几点:

关于新型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的规范化。尽管压力测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立足于我国的微观金融机构,但监管当局应协助金融机构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逐步使压力测试等新型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规范化。这需要政策当局结合金融实务界现行的需求与做法,制订符合本国金融业发展要求的规范标准,要求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风险特点制订各自的压力测试方案,并建立定期检查和汇报制度。由监管当局出面组织压力测试的相关培训,帮助各金融机构建立压力情景所需的风险因子模型。

关于数据可得性。商业银行要尽快着手建立压力测试数据库,积极推广压力测试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属于基础性工作,它是展开量化分析的前提条件,对于开展压力测试而言更是不可或缺。要尽可能长的收集经济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对口径发生变化的,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调整。

关于宏观经济模型。加大宏观经济模型的开发力度,构建和完善中国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FSI)和早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在积极借鉴国外压力测试技术的同时,要努力消化吸收,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压力测试系统。建议由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牵头,组织金融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尽早开发出我国的宏观压力测试情景和结构模型。构建和完善中国金融稳健性指标体系(FSI)和早期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加快中国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数据库建设,为我国宏观压力测试提供技术保障和数据支持。

篇11

二、社区金融管理的风险性

社区金融的主要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政策因素。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就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但是监管层对于建立社区银行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否与现行的新设网点法规相悖存在种种担忧和争议,银监会在去年紧急政策命令社区银行责令整顿,硬性规定了社区银行要持牌上岗,很多社区银行被关闭。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首先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其二,法律因素。社区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取得营业许可,需要层层地审批。没有法律审批的网点,依然违法经营,对客户的财产风险会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三,地理位置因素。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域性明显,其营业额非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好,市场不够广阔,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四,社区信任因素。社区金融人员在社区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级别的银行网点,这一点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金融是新兴事物,又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取得一定区域内社区住户的信任和支持就格外重要。社区银行的领导能否赢得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客户”支持,并且由他们进行口碑相传,是决定社区金融成败兴衰的关键。其五,操作安全因素。社区金融虽然不办理现金业务,一般的金融服务业务需要金融自助设备完成。因此,设备的安全监控也很重要。社区金融还有大量客户的储备信息资料,对社区银行人员进行安全布防保密的培训也显得非常重要。其六,同质化竞争因素。短短两年间,社区金融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一个社区往往可以看到同时存在四、五家金融机构,扎堆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金融行业现实来看,银行进入社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开设社区银行来挖掘客户;同样非银机构也在扩大领域。

三、前馈控制在社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的涵义

前馈控制就是在危险和危害发生之前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预测和预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未来的控制,因此控制先于结果。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缺点,使控制行为更加积极有效。建立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系到社区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社区银行风控的前馈控制方法

1.情景分析方法

所谓情景分析方法,是面对未来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事物发展所有可能的态势运用定量和定性描述,主要特点是在定量分析中嵌入很多的定性分析。运用情景分析进行前馈控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事部门。196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可能潜伏于未来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及相关的军事力量,通过应急战争军事分析,测算出了对应军事力量的规模需求。这是最早的情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社会危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开始研究和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如兰德、壳牌等。80年代以后,情景分析方法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前馈控制方法。

2.政策模拟方法

政策模拟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或者多国经济博弈的政策模拟器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政策模拟,是指运用数学建模、模拟计算和政策虚拟的计算机实验对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手段仿真推演预示风险和矫正对策。政策模拟一种以政策实验为导向的社会仿真,目的是为政策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场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自己的政策模拟系统即政策模拟器,用于分析本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政策模拟器。政策模拟器的一般概念是“一个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目标是寻求适当的政策去响应未来和发现社会经济面临冲击的政策对策。”政策模拟器是一种大型软件,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种政策情景,通常是以特定模型为核心的配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需要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社区金融不同情景方法下的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社区金融风险问题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可靠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技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的计算体系。第三,需要利用仿真交互网络系统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进行对策模拟研究。

3.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控制设想

政策模拟器是风险社会催生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其本质是模拟风险和应对预演方法。针对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模拟器应该是一个为社区金融机构避免风险危机、维护社区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风险控制模拟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社区金融风险性因素的识别,二是有针对性的对策演练。

四、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设计

社区金融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金融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社区金融系统的风险要素和要素间的组合序列我们把其成为静态结构,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动态结构。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模式,就是用一种特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要素的组成方式和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

(一)社区金融风险管理规划机制的组成和功能

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机制应用于社区金融的前馈控制模式,进行客户访谈,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分析、计算,根据社会调研,对目标小区的居民以及相关的物业、商户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通过模式预测、预警评价、调控,预警结果图表与信号输出。

篇12

一、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引入

(一)银行房贷尾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房贷指银行发放的、与房产有关的或以房产为抵押物申请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项目。目前房地产泡沫过大、房贷利差减少、贷款申请人违规贷款、开发商恶意挪用资金等问题都导致房贷资产规模粗放增长的同时,尾部风险十分严重。这里尾部风险通常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资产损失严重的极端小概率风险。尾部风险问题已成为房贷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如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宣布将实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尾部风险从图形上分析它处在分布曲线尾端,有学者证明银行房贷资产收益率具有厚尾性特征,即和正态分布相比峰顶要尖,尾部要厚,它不能简单的用正态分布予以拟和。

(二)审慎性资本管理要求重视房贷尾部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对宏观审慎性监管提出了挑战,如监管上未对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有效计量、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未有效揭示、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薄弱等尾部风险处理不当问题教训深刻。目前监管发展趋势要求银行资本对风险有效覆盖,尤其重视房贷尾部风险。其中风险可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异常风险三种。而VAR属于常规在险价值计算,它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正常分布前提下,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银行房贷资产面临的最大损失,主要局限于传统金融资产,很难对异常损失加以预测。这里压力测试可作为有效补充,测量异常但可能发生巨大损失的极端事件,评估银行房贷的风险容忍度。

(三)压力测试―应对房贷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房贷尾部风险问题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4月11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我国形成的房贷和资产泡沫提出严厉警告。房贷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工具,通常包括一系列用来评估房贷组合面临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冲击时所体现出的脆弱性等技术,是应对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9)认为压力测试可以在严峻但可能发生的尾部风险情境下,准确评估银行房贷财务状况,从而帮助管理层采取有效对策。

二、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现状分析

目前实施的压力测试项目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年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这次金融危机后美联储2009年开展的监管资本评估项目SCAP、以及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TD、奥地利央行的SRM等测试系统。现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欧洲和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分别予以归纳。

(一)美国房贷压力测试经验与不足

这次金融危机很大原因是次级房贷管理不当导致的整个信用体系崩溃。金融危机后,美联邦在2009年2月对19家最大的控股公司资产情况进行压力测试并衡量需要多少资本抵御尾部风险发生的情形,即被称为监管资本评估程序的SCAP。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假设的严重衰退情形下,这19家银行产生累计损失达到5992亿美元,贷款损失率达9.1%。虽然每家机构都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还需要1850亿美元资本缓冲。

这次压力测试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估算了损失的数额,还评估了资本构成,如考核了一级风险资本比率和一级资本中普通股本的比例水平。并通过建立了SCAP缓冲区,为更高级的资本结构提供保护,降低了银行破产的风险。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模拟的情形不够严峻,没有采用最糟糕情景分析法和极值理论法。其次,涉及的银行不够全面,仅涉及19家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倒闭风险更高。再次,忽视了银行可能产生的二次损失。

2010年11月17日美联储要求接受“压力测试”的这19家大银行,在2011年初之前再次接受测试。2011年3月完成后,许多银行纷纷宣布增加派息、股权回购和增发、偿还政府贷款等计划。

(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特点

2010年欧盟为了评估经济二次探底和国债市场剧烈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选取了代表性的91家银行(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65%以上)实施压力测试。

操作过程是:基于2010-2011年观察期设计了基准情景和恶化情景。基准情景是大概率事件,恶化情景相对概率小,是压力测试重点考虑的主要情形。恶化情景假设2010-2011年欧盟经济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考虑了其他尾部风险,认为恶化事件一旦出现,欧盟银行业金融体系面临极大考验。

测试结果是:在恶化情景下,2010-2011年债务危机等负面因素将给欧盟91家银行造成5659亿欧元损失。同时91家银行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将由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其中7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未达标,低于6%。

实践证明,这次欧盟测试虽然严厉,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欧元区的短期信心。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假设条件和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如这次测试主要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相对忽略了流动性风险、银行间的风险传递效应以及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造成测试结果存在偏差。

(三)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于2010年5月开展了针对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和以土地、房产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并假设全国房地产价格将下跌10%、20%和30%三种情形,通过选取30家银行报送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应分析,体现了国家强化房贷资产质量的信心。结合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实施情况,发现一些不足:第一,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通过分析借款人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等变化对抵押物变现影响,量化分析薄弱。第二,假设条件冲突,银行模型不一致。其中较好的四大银行模型相对复杂,还考虑了GDP增速,房地产行业变动等因素,但行业测试的结构会存在偏差。第三,分析对象片面和数据缺乏,银行房贷损失主要担心贷款人无力还款违约。当前购房贷款主要三种分为居住性、改善性和投资性,但国内压力测试只采用投资性购房的标准,因此可能夸大了测试的结果。同时多数银行的原始数据不能满足7年的历史数据要求,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第四,银行资产界定不明确,压力测试对房地产开发信贷时,更多考虑的是抵押贷款,还需明确信用和商业票据的潜在损失。

2011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标准更加细致和严格,并且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形,同时重新界定了房价下降的轻、中、重三种情况的标准。

三、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分析

理论研究证明,多数金融资产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具有厚尾特征。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具有积极意义。现从流程角度(见图1)对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问题系统分析。

(一)确定银行房贷组合和测试方式

指银行需明确测试的房产贷款资产,并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选择相应测试方式。内容包括界定测试对象、选择样本银行、测试方式和测试周期。第一,界定评估对象为测试银行房贷面临尾部风险的损失,通常指房贷真实性风险敞口。第二,选择参与银行。国外经验是通常选择对经济体系有重要意义的、容易波及和传染的银行测试。第三,选择测试方式,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其中自上而下是指监管机构在测试中作统一的情景假设,并有独立的测试模型,要求银行参与进行全面测试。而自下而上指要求参与银行利用自身经验和信息先从自身做初步测试。为保证结果真实有效,监管机构应保持与银行间的信息沟通,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第四,确定测试的周期,按频率可分为日常性的即时测试和时间稍长的三个月以上系统性测试。日常性的相对简单,只需确定风险参数变化,忽略冲击来源的分析。而较低频率的测试要根据周期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房贷压力头寸变化过程,测试更加复杂。

(二)识别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是指形成房贷尾部风险的因素,如房价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经济环境周期衰退等可能成为导致房贷坏账增加的负面问题。这里极端情形的风险因子界定是重要工作。研究发现,常见的风险因子包括经济周期因素GDP、房价变动因素、银行房贷的敞口、金融市场稳定性、出口和汇率波动等方面。而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测试结果失真,部分原因就是风险因子的界定存在缺陷。如它虽然将欧盟成员国、美国和相应地区的GDP、失业率、CPI、利率等作为风险因子,但却排除了银行业自身债务比重恶化和国家破产等风险因子,不够全面。

(三)假设不同强度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其中敏感性分析是单一因素分析,如考虑利率或房价变动单一因素对资产的影响。情景分析是多因素分析方法,考虑房价波动、GDP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冲击。情景分析又可划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定情景法两种,前者是指根据特定的历史数据判定冲击结果,它具有客观性,但不能考虑未来极端情形。后者是根据未来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的极小的宏观冲击推断房贷损失。本文的压力测试就是探讨假定情景下,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尾部风险可能给房贷造成的冲击。实践中情景假设需要很大成本,包括数据的真实和丰富、测试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高等因素,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状态。因此设置压力测试强度时应尽可能注重其合理性。但国内对房贷压力测试时侧重于分析针对信用风险导致的尾部风险,对宏观经济衰退考虑较弱,而宏观经济震动可能完全破坏目前假设条件。

(四)选择压力测试分析方法

压力测试工作核心是评估风险因子在市场情景突变到极端情形时对银行房贷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很关键,如奥地利央行SRM测试就通过银行间的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描述风险的传导效应。压力测试分析时往往需结合定性、建模和统计手段。目前操作中相对成熟的分析模式包括房贷资产价值回归方程、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如以Johannnes1991年提出的向量修正误差模型(VECM)为例,它研究思路是建立不同风险因子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协整关系的误差项,反映短期风险因素波动向房贷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

(五)压力测试善后工作

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对金融环境和经济信心产生指导效应。如欧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仅有7家未能通过测试时,带来投资乐观情绪,迅速导致欧元对美元的走强。常见的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善后环节指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如美联储根据测试结果对银行划分为强势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和弱势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为代表),并对照估算出的746亿美元资金缺口,及时采取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换和出售资产等补充资本金方案。通常银行资产还可能产生二次损失,因此善后工作还应注意房贷压力测试的二次效应问题。

四、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测试对象,大力完善数据库建设

1.深刻认识尾部风险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试银行

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就针对房贷尾部风险予以预测,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资产多元化分配。压力测试要求每个银行予以重视,但有时将所有银行放贷纳入情景分析难度太大,就需要象美国和欧洲选取对象时就考虑一些代表性的样本银行。要求我国监管层选择实施对象时,要在测试成本和效果间综合权衡,体现出参与银行的代表性。

2.保证数据真实性,完善数据库建设

注重房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开展压力测试的必要前提。收集信息渠道包括国家征信体系完善、征信公司和评级机构的帮助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强房贷审慎性监管数据库建设,落实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账户、贷款账户和交易账户信息的管理,尤其重视与房贷关联的金融稳定性数据和早期的预警数据,从而为压力测试体系的建模和检验提供支持。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相结合,并注重单笔大额贷款管理

1.测试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要求银监会督促银行树立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理念,并在测试中对银行进行指导,尤其注重口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则强调国内商业银行主动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经验,预测房贷初步测评的损失指标,并提交给银监会。实践中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并注重银行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增强,尤其人才队伍建设,应设法吸引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人才。

2.注重对单笔大额房贷压力测试

重点监控房贷中的单笔大额贷款,对其贷款人的资金盈利及还款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评估。如对大额贷款人资料审查时,除了必要的财务信息,还要对其违约情景重点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

要求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尽可能考虑风险因子完善问题,如在评估宏观风险时,可考虑经济增长减缓、国际收支平衡恶化、利率和汇率急剧不可控、通货膨胀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尽可能多的因素,并纳入模型予以分析,如能通过相关检验,就能纳入压力测试的范畴。

2.压力测试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建设地位很关键

目前国内的模型应用中发现存在变量较少、规模小和数据不充分等缺陷。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房贷尾部风险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落实方法可由金融机构、监管层、高校等共同参与,进行模型的研发和攻关,模型设计时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的建设、压力测试的行业标准、监管原则等;定量分析则分析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可能受极端事件冲击的后果。

(四)结合国外经验,设计不同强度冲击情景

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选择不同强度的情景,可以结合国外经验,全面地考虑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问题。当前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压力测试可以建立三维预警信息立体矩阵角度上,从情景的强度、发生概率、冲击的时间三维角度进行预警信息排序,并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有进步意义。

(五)测试结果充分披露,并制定应对措施

1.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应将压力测试结果及时披露

如美国和欧洲将压力测试的范围、测试的方法和情境设计、参数的设置等细节都公布,并要求问题银行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目前国内出于保密性等考虑,压力测试透明度较低,在条件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将压力测试作为银行房贷经常性的财务报告项目。

2.及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应对措施

银行应采取主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根据测试结果纳入资本性管理,提前计提损失准备金。其次,针对房贷尾部风险原因,进行风险缓释与对冲。如通过对冲房贷的资产负债、限额管理等手段,降低房贷的风险暴露。再次,将测试结果纳入银行的经济资本成本核算,并进行考核。最后,保持房贷尾部风险测试的周期性和连贯性,体现银行和监管层的负责态度,保证金融环境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由美国次贷危机再思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J].中国经济问题,2010.

篇13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和溢出效应日益强化,现代金融体系呈现出高度复杂性、结构性以及同构性的特征。在严峻形势下,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不断研发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9年5月正式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中强调了压力测试的独立地位,它应成为验证计量经济风险模型准确性的重要工具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的组成部分。压力测试也是金融稳定评估规划(FSAP)中基金组织量化评估成员国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主要国家加大了运用宏观压力测试评估金融体系稳健程度的力度。2009年2月,美联储等美国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19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BHCs)的资本情况展开全面压力测试(SCAP),以期在经济发展形势不确定时,督促BHCs持有充足资本缓冲,降低银行体系可能遭受的不可预期影响,并确保对有承贷能力客户的信贷需求。2010年7月,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EBS)公布了91家银行压力测试结果,目的在于揭示欧洲银行体系面对冲击的准备程度,在经济不佳以及欧洲债务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超九成银行达标,为稳定债权人信心,促进市场快速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国内开展压力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进程也在快速推进,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督促商业银行加大开展压力测试的力度。但纵观国内压力测试的开展情况,总体呈现出“宏观压力测试少,微观压力测试多;自上而下的少,自下而上的多”等特征,表明宏观压力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

二、研究设计

(一)压力测试的基本理论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压力测试定义为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是仍然可能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事件的过程。Berkowetz(1999)认为压力测试是关注于“尾部”事件的一类特殊风险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作为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帮助金融监管当局更好地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宏观领域,可以通过研究银行间市场的传染效应、反馈效应以及信贷衍生品市场发展引起的风险问题来对金融系统稳健性做出评估。将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实务领域加以运用是我国近年来才展开的内容,相关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探索。其中黄学元等(2006)提出了一个信用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证架构,利用其检测了香港银行体系受到宏观经济冲击时的抗压能力;徐明东、刘晓星(2008)详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主要宏观压力测试架构及方法;徐光林(2008)运用线性模型,重点测试了GDP增速等指标恶化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的受影响程度。张志暹、边永平(2008)运用VAR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揭示了甘肃银行体系在面临经济冲击时所暴露出来的脆弱性及其承受冲击的能力。华晓龙(200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假设情景定量分析了宏观经济波动对中国银行体系贷款违约率的影响。本文在研读压力测试文献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尝试设计了“极端且合理”的宏观压力情景,并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证分析模型,试图从数量关系上刻画在宏观压力情景下银行体系信用风险水平的变迁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实践性。

(二)压力指标的选择 本文选取代表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NPL)作为承压指标和被解释变量,选取具有重要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压力指标和解释变量,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映解释变量(压力指标)和被解释变量(承压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NPLi,t=αi+βj, t+λx, t+y, t-1……+εi,t(1)

其中,αi代表常数项;j、x、y为表征压力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β、λ、为模型回归系数。考虑到宏观压力指标(GDP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等)对银行体系资产质量存在滞后期影响。因此,模型中引入解释变量的时间滞后效应t-1;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一般认为,为避免解释变量之间的同期相关性、保证模型处理的有效性,纳入模型的压力指标不宜过多,因此本文将对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影响最为显著的3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这三个指标经过模型独立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后筛选得到,筛选过程从略)纳入模型,包括:一是GDP同比增长率(GDP)。GDP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景气程度的核心指标,理论及实践表明,GDP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是M2同比增长率(M2)。近年来,由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的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深刻影响着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实体经济融资的可获得性,从而对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活动产生明显的制约或强化效应,由此使得M2与实体经济的景气循环及发展形势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并最终影响到银行体系的信贷资产质量。三是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增速(FJ)。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贷款在银行业贷款中的占比近年来不断提高,以开发贷款为例,2009年银行信贷资金已占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34.48%。因此房地产贷款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健程度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关注以房价为主的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

(三)宏观压力情景的设计 为体现压力测试的主旨及意义,设计宏观压力情景应符合“极端且合理”的原则,这要求情景中既要体现引发金融风险的小概率事件,将测试目标定位于尾部风险,又要保证情景发生的可能性,使测试结果具有参考意义。由于平衡上述两方面的难度较大,因此压力测试诸多环节中,关于设计压力情景的讨论和争议总是最多的。在设计方法方面,成熟市场经济的金融管理当局或IMF等国际性金融组织一般运用宏观经济生成器(如一般均衡动态方程组)进行测试;普通实证分析或业界实务采取历史情景法或专家设计法(即假设情景法)较多;本文采用历史与假设结合的方法设计压力情景。根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内外部主要矛盾和主客观方面因素,本文对有可能产生大量银行坏账的极端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如下:实体经济方面,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外部经济低迷使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继续萎缩,此外,节能减排压力也将成为牵制GDP增长的重要力量;货币政策及价格调整方面,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在造成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引起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政策措施方面,为防止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信贷猛增、通胀引起的“负利率”以及资产泡沫,央行将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甚至采取加息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迫于来自贸易逆差国的压力,人民币重启升值通道。此外,为保障民生,政府将会加大平抑房价的政策力度。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失速,加之2009年贷款增幅过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过大等影响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隐患尚未消除,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将上述宏观压力情景转换为GDP、M2和房价3个压力指标的冲击强度,需进一步分析3个指标时间序列数据的历史变迁情况,计算出分位数及其所代表的发生概率(表1)。参考上述压力指标历史数据的统计参数及其所反映的发生概率,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认为GDP、M2具有“极端且合理”的特征。对于房价平均增速,本文认为借鉴银监会于2010年初部署的压力测试冲击强度较为合理,即房价较2009年底下降10%、20%和30%。据此设计出量化的压力情景如(表2)。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外部经营环境的优化等多种原因,17家银行的汇总不良贷款率数据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图1)。图中显示出不良贷款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呈现出较强的单边下滑趋势,以2005年3季度末为分界点,之前呈现快速的下降趋势,第4季度小幅上升, 4季度末又重启下降通道,但趋势明显放缓。由于整体趋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在认为整体趋势是由银行经营内外部条件趋好的前提下,以分段线性函数拟合不同阶段不良贷款率趋势线的结果如(图2)。为保证实证结果更加拟合现实状况,首先需要对趋势项进行剔除,处理方法为不良贷款率减去趋势(NPLM= NPLyi),最后得到的是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率影响的波动情况。由于波动的绝对数值较小,且假设在具有足够长时间序列的情况下承压指标(NPLM)和压力指标(GDP等)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为了获得更好的拟合结果,进一步将其标准正态化,方法为:(X-期望)/标准差。

(二)回归分析运用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承压指标与压力指标,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GDP、M2和房价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滞后效应,在回归时对3个压力指标均加入1-4期的滞后项。在保证宏观经济对不良率影响的意义与主观判断一致的前提下,剔除不显著的回归结果,系数估计见(表3)。总体看,模型的拟合度较高,且一般检验效果较好。3个压力指标中,滞后4期的GDP、当期M2的回归结果显著,对于不良贷款率变化的解释度较高。而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增速对于不良贷款率的解释相对较弱,但该指标的滞后效应非常明显,滞后3期的显著性明显增强,且标准误差值达到最低。三个指标的回归结果都符合一般的经济学意义,即滞后4期的GDP、当期M2和滞后3期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模型回归结果可知,3个压力指标中,M2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GDP,房价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变迁的解释力相对较小。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建立如下方程实施压力测试:

NPLM=-0.253*GDP-0.362*M2-0.095*房价(-3)-1.33

(-1.99) (-2.11) (-1.59)

将宏观压力情景代入上述方程,得到的压力测试结果如(表4)。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一是实证分析数据仍然较短,虽然理论上作为承压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但收集的建模数据较短不支持此假设,影响了模型估计效果,此外有关数据的时间序列还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拟合效果。二是本文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尽管估计效果较好,但仍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中复杂的经济关系。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应对压力测试结果持一定的审慎态度,在此前提下,本文实证结果分析如下:首先,压力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通过估计系数判断,M2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大,GDP次之,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的影响最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解释:一是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与GDP、房价存在密切关系,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二是由于主动(金融危机以来实施的积极货币政策)和被动(外汇占款)增加的M2深刻影响着银行经营决策的审慎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信贷资产质量。其次,宏观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重度冲击下的不良贷款率达到6.05%,低于自2003年以来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一方面表明近年来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的下滑主要源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审慎性的提高,宏观经济循环对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相对次之;另一方面假设压力情景下形成的信用风险损失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相对有限。最后,压力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滞后影响各不相同。其中M2、GDP的影响是当期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的影响滞后三期。这一结果说明M2、GDP的先验关系尚不明朗。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当局通过控制M2影响GDP,但由于近年来我国M2处于被动超发局面、金融危机产生的救市效应等其他因素影响,M2与GDP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未符合预期。而房地产市场波动产生的财富效应首先影响人们的心理因素,继而影响开发商的投资决策,随后影响钢铁、水泥等上游行业的生产与库存,因此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传导时滞较长。

(二)建议 实践和理论证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合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程度的逆周期经营策略,例如在M2大幅增长以及经济增速较快时,应能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强化放贷的审慎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标准,以此确保信贷资产质量。此外,应前瞻性的根据经济形势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节奏与力度,提前制定和调整本行的信贷政策。如在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时,应能及时控制对房地产行业及其密切联系的上下游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二是央行作为管理流动性的政策主体,虽然不直接制定和实施银行监管措施,但应运用相关法定职责参与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的控制。宏观上应确保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对过剩流动性的回收力度,维持资产价格以及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商业银行提供稳健有序的金融运行环境;微观上应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窗口指导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结构化调控,确保金融机构贷款的合理有序增长。三是银监会应探索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体系,关注在信贷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形势突变之后银行的集中度风险、行业信贷风险等重要的风险源头,及时分析风险的发生机制和传导机制,加强对银行的风险提示。此外,除了组织商业银行开展微观压力测试以外,还应常态化开展宏观压力测试,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及时评估和揭示银行业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脆弱性,以增强出台和调整监管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黄学元、蔡家辉、方荣:《检测香港银行信贷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架构》,《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2006年第12期。

[2]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3]孙连友:《金融体系压力测试:概念与方法》,《济南金融》2006年第2期。

[4]高同裕、陈元富:《宏观压力测试及其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南方金融》2006年第7期。

[5]张志暹、边永平:《宏观压力测试在区域金融稳定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甘肃实证》,《金融研究》(增刊)2008年。

[6]华晓龙:《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