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在线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在线教育

篇1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根据清华大学朱永海的研究,美国在线教育呈稳定发展态势,注册学生数持续增长,从2002~2003学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710万人,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33.5%。在线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得到认同。大多数院校已将在线教育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十年间,美国提供网络学位和网络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近九成院校提供在线课程,近六成院校提供在线学位。没有提供任何形式在线教育的院校,大多数是学生数很少的小型院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在线教育同时面对在职学生和全日制学生,选择的课程和最后获得的学位认证完全相同。

(二)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教师群体对待网络教学的态度及认可度不容乐观,原因是制作视频课件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而院校并没有因此给予教师更多的补偿和激励。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到质疑,在线课程的保持率低,学生随时可以自己终止一门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有两种体制:一是普通高校所下属的在线教育学院,其招生、教学、考核甚至发放学位证书都独立于所属高校;二是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是对传统面授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近些年,在线教育学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网络教学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其作用和价值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进入高校课堂。虽然说一些院校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使用“弹幕”技术,还有清华大学已经创建了“学堂在线”。2014年5月,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在线教育平台。但是,大多数高校仍旧裹足不前。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美国类似。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开展网络教学积极性不高,开展网络教学的多是靠个人的兴趣或者是领导的强制要求;二是院校本身也没有重视网络教学的开展;三是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如何使用,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学校使用,家里和宿舍不能使用;四是学生能否适应面对电脑而不是老师学习,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能否自觉去学习;五是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而非讲课质量,这也限制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的建议

鉴于我国高校在线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对在线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关政策方面的支持。政策的支持包括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教育被明确提出来。那么下一步就要看高校的脚步了,高校是否愿意去开展在线教育,是否认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个问题,如果高校领导层不愿意开展,那么光靠教师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平台,这个平台是要靠学校建设的。建设平台需要资金,这笔资金还要纳入到高校的预算当中去。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中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的付出也要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职称评审也要与在线教学相挂钩,在线模式下,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变得相对容易,因为教学视频的点击率、好评差评可以一目了然的被看到。

(二)有关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在线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平台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视频要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平台学习,所以这个平台是核心。那么平台如何建设,目前有这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然后上传;第二种是将平台的建设外包,请专业公司制作。第一种模式显然比较粗浅,而且问题较多,不仅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录制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录制的形式也会因不同的教师而千变万化。第二种模式避免了这个问题,外包公司会帮助高校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平台,然后像录制电影一样为教师拍摄教学视频,专业的设备、统一划一的界面,让学生看起来更加的舒适。但是这种模式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能为高校提供持续的服务。要知道在线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仅有平台的维护,还有视频课程的更新,那么后期外包公司会不会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通过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不太可能。这些公司一开始为高校安装软件的时候服务都比较好,但是一旦安装完毕,若要再请教问题,他们便有很多理由推辞。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第三种模式:由高校招聘专业人士自行建设平台。如果有的高校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也可以聘请这方面的教师,还会省去不少费用。如果没有,则自行招聘,纳入编制。这些人员常驻学校,对教学也会越来越熟悉,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对网络教学也会提出更好的建议,而外包公司的人员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

(三)有关视频课件的制作

1、画面清晰。目前各大平台的视频课件有几种模式,有教师出镜的、有不出镜的,本文认为极客学院的模式最好。极客学院号称是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课件中看不到教师,只能看到教学内容,画面颜色搭配协调,使教学内容非常的清晰明了。为什么要推崇这种模式?因为教学无非听、看、做。对于“听”来说,只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即可,无需看到老师本人。对于“看”,没有教师露面的视频,学习内容显示得更加清晰,文字更大,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如果有的教师长相比较美观,露一下脸也是可以的,毕竟“美女教师”、“帅哥教师”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样的教师不给露脸的机会,估计也会招来不少的吐槽。

2、必要的“强迫”功能。因为无人监督,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学完了整个课程。所以应该有学习记录功能,学完前面一章才能进行下一章,学习中不能快进,避免学生根本不看,直接从头拖到尾。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听完所有的课程。但是这也并非完全可靠,因为只要学生打开电脑,任凭课件自己播放,自己去干别的,也不能保证学生观看了课件。所以,还需要设置“暂停”功能,视频播放一定时间后自动暂停,如果学生不点继续,则视频就会停止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逃课”。

3、答题部分。每一节听完都有课后题,不做题也不能听下一节,这样可以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效果。大连会计网有这种功能,但还是太“仁慈”,当提交后,页面会出现正确答案。这样的话,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认真答题,随便选几个选项,直接看正确答案,然后再重新答一遍提交,很容易就会通过,这也是一个漏洞。所以,本文建议不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直到全部答对为止。而且,大连会计网要求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本文建议要全部答对才可通过,以保证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四)有关在哪儿听课的问题。在线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哪儿听课?反正都是自己看视频,还有必要去教室吗?那么,干脆在家看好了,学校也没有必要来,还可以省去住宿费、生活费等许多费用,何乐而不为。如果这样,大学这个“实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本文认为,在学生自律性、主动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前,大学都有存在的必要,教室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仍需要学校的监督来完成学业,但方式会有所不同。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行观看视频课件学习,到了课堂,再与老师、学生互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事先都观看了课程,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太多,有效的讨论也难以展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生依然到教室学习,只不过携带的不再是书本,而是笔记本电脑,在教室内各自观看视频课件。学校依然监督学生是否出席,只不过不一定是任课老师。以上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好,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

集中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恋爱、交友的需求,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大学,学生还能形成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而这是学生步入社会所必要的一项技能。因此,大学远非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那么简单,大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林梅,罗智慧,赵建民.大学教师网络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高校为对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朱永海,韩锡斌,杨娟,程建钢.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

篇2

一、林业高等院校推进在线教育的实践

面对不断扩大的教学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办学目标,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今时代,伴随着日益先进的计算机互联技术,以在线教育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陆续提出,凭借其跨时空、易传播、可再现等特点,强有力地促进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全国重点林业院校之一,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在优质共享资源开发、学习平台建设、管理与制度等方面开展了较多探索性工作。

1.合作机制与平台

(1)发起创建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

北京林业大学提出倡议,在国际组织――亚太森林网络的支持下,在2010年创建了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该机制的协调办公室挂靠北京林业大学。通过该机制的沟通与协调,发挥亚太地区各国主要林业院校的共同优势,就林业教育热点议题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交流。

(2)成立林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

为了给研究林业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北京林业大学于2014年12月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2016年5月,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林业高等院校代表交流了各自在林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宝贵经验。

2.共享资源开发与应用

(1)开发亚太林业慕课

在以“在线教育”为名的各类教育模式与技术中,慕课是当前最为热门与流行的教学形式。慕课可通过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与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视频)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传播,使全球各地的学生能够突破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和人数方面的限制,便捷地享受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优质课程。[1]

在亚太森林网络组织的资助下,由北京林业大学和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主持,联合墨尔本大学、菲律宾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已开发完成6门全英文的林业慕课,该慕课项目已获得加拿大国家级优秀创新教育技术大奖。

(2)建立网络课程资源联盟

2014年5月8日,北京林业大学发起创建了“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首批联盟单位成员包括10所林业高校。2016年5月16日,全国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也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网络课程资源联盟的成立,显示了林业高校对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互换,也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各高校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从而促进网络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3)创办北京林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

北京林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目前是由三个子平台构成,分别为:亚太可持续林业管理创新教育项目平台、全国林业特色资源课程联盟平台和北京林业大学在线学习资源与课程平台。目前一大批亚太地区林业慕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已上线,同时借助网络课程资源联盟内的资源交换与共享,实现了与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林业高校的课程资源交流。

(4)慕课情境下的翻转课堂探索

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通常译为翻转课堂,其核心思想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学习的时间与内容。通过在课堂外布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检索或由教师主动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专注地研究相关问题。回到课堂上师生之间再进行有针对的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实践,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为例:首先给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包含知识要点的课件、思考题、视频、图片、文献等课程参考资料;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修改完善课件;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并由任课老师进行点评并主持讨论,同时布置户外观察作业,补充课堂教学现场感不足的问题;最后,建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型考试考核方式。应该说,教学效果很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受学生欢迎。

3.管理与制度创新

(1)创立北京林业大学网络课程制作中心

完成在线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做支撑。北京林业大学网络课程制作中心目前已拥有一套智能高清广播级数字录播系统,其中包括三机位的高清摄像机、多通道录制系统、多功能控制系统、手动及自动导播切换系统、大洋非编工作站和多套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套设备。同时,为指导各位老师更好地完成在线教育课程的开发录制,北京林业大学制定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慕课开发基本规范和流程。

(2)提出在线教育管理认证制度

为配合推进在线教育的实施,北京林业大学推出了面向教师的《北京林业大学视频类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和面向学生的《北京林业大学视频类公共选修课学习指南》。针对不同级别的视频类网络公开课(本校、外校、著名在线教育网站),规定了其选修的门数与学分数,并通过不同形式如提交课程论文、开展主题汇报等进行考核,最后给出两级制(通过与不通过)的成绩认定。

二、对当前在线教育一些问题的思考

在线教育领域内影响力最大、接受与普及程度最多的形式是慕课。当前,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各类慕课类网站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足以令人感慨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便捷。然而,面对玲琅满目的慕课,如何去粗存精,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慕课的功能与定位进行思考。

1.慕课的组成要素与功能定位

以教育为目标的慕课,其组成要素必须包括授课视频、习题作业和论坛互动。授课视频是慕课最重要的要素,它是经老师对教学内容精心梳理、提炼,将相关的教学资源碎片化,再进行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系统的数字化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而成的网络教材。习题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需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信息经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处理,都能够即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老师才能据此再组织深入的教学与答疑。同时,论坛互动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吸收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之一。具备以上三个要素的慕课,才能真正具备有效的教学作用[2]。

慕课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点,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慕课首先必须是可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但慕课本身绝不可能完全替代现有实体课程,只能作为改进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的补充。慕课具有自由性、自主性等诸多特性,是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石,也是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但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塑造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等,单纯的线上教学形式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慕课情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即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结合形式或线上线下教学结合(O2O,Online To Offline)是新型教学模式[3]。

2.慕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切事物都必须经过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就慕课而言,可认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提供的课程教学质量论证不够充分,受限于课程时间与录制成本,尚未实现每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化,大部分慕课还属于片段化、以知识科普化为主,难以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需求,而不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封闭性与现有慕课资源的开放性尚未有效衔接。(2)慕课的学分论证和互认机制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机制或范例,对于慕课的自主性而言,学生完成考核的诚信考试机制并不完备。(3)对于我国现有的一些慕课而言,普遍存在国际化较弱的缺陷,课程内容是中文版居多,英文版极少。

3.慕课适合的课程类型

虽然目前各类慕课百花争鸣,但我们须认识到,慕课不是万能万通的,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其适应性不一样:慕课的教学形式最适合于开展公共基础课教育(如数理化、人文社科、素质养成、思政等通用型、广谱性课程),其次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具有很强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特点或属性,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如林学,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相同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不可能的,有时在像中国这样疆域大、自然生态地理类型很多的国家,即使在一个国家内共享相同内容的一门课程也不现实。以《树木学》课程为例,仅在中国就分南方本和北方本两种教材。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慕课的形式一般更加适合理论课,而开发实践类课程则比较困难。此外,慕课在继续教育领域会更加容易进行推广。

4.慕课引发高校重构教育分工

慕课是具有规模开放效应的公共社会产品,从制作到运行维护都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团队,因此,随着慕课的不断普及,它可能引发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教育分工。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慕课,学校需要组织高水平的主讲教授和辅导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慕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校需要组建专业的课程运行团队,包括教学设计专家和课程管理人员;最后,为了实现最佳的慕课教学体验,学校也需要聘请专业的课件设计与制作人员。

5.慕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教学管理变革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当前国家政策层面正在积极引导,但出台的配套政策少,在“教”与“学”两者之间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制定,例如:缺少慕课质量评价标准,品质必定良莠不齐,但标准由谁制定?质量由谁评价?慕课成果如何纳入各级教学成果评奖体系?学生学习效果和学分认证如何评价?可见想要推动慕课并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先理顺教学管理的相关环节,做到“学生受益、教师乐意、学校满意”,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高校彰显优势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尤其对于在线教育的命题而言,是发展的机遇,但更是挑战。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的潮流,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模式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体验。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盲从或随波逐流,网络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不可能完全替代经典教学方式。

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工作而言,其任务可总结为四个“共”:引导社会与学校达成共识是基础,推动学校共建课程是手段,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目的,完成教育质量管理的共认是关键。在这共识共建共享公认的链条中,“共认”是关键环节,是推进在线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共同跨越。

参考文献: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54

[中D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1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用户渗透率达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总体网民的95%,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用户渗透率更是高达50.5%,手机已经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要途径。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4 228万个,其中“.CN”的域名总数为2 061万个,年增长率为25.9%,占中国域名总数的48.7%,我国网站总数为482万个,年增长14.1%;“.CN”下网站数为259万个。其中,数量为4 327个,与总体相比,占比较小,但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范化、价值化发展,同时,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行业的发展诞生了许多依附于传统产业模式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如传统餐饮行业不断通过线上营销、传播的方式带动线下客源的增长,小区周边的超市、商店不仅提供本小区送货服务,而且承担小区用户快递代收业务,掌握专业知识的人不再必须办教学班才能通过知识“变现”,即使是普通用户,也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来提高知名度或是获取利益。

整个互联网在深刻改变着所有行业,传统教育领域亦是如此。而传统教育的顶峰――大学则在这场互联网变革中面临巨大机遇。

2 高校门户网站的基本情况

高校门户网站作为高等学府的互联网窗口,在信息化、多元化、价值化、移动化的发展上具有自身特色,但与互联网前沿理念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创办之初,各大高等学府的门户网站定位不尽相同,基本都定位于高校本身的特色、理念、科研成果上,同时聚合大量校园内部资讯,便于教职员工和学生群体获取相关信息。

笔者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门户网站为例(见图1)。2014年,新版门户网站上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放思想、革故鼎新,为丰富门户网站内容,提高门户网站用户交互性体验,特成立了门户网站总编总监工作室,以维护网站长久、良好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门户网站总编总监工作室是由具有跨专业特长的学生组成,其聚集了具有专题策划、文字编辑、摄影设计等不同特长的学生资源。该工作室提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将工作价值与自己的个人价值绑定。网站通过实行总编总监负责制,划分主要频道,总编把握方向,总监具体落实,逐步搭建起高校网站框架结构及运营模式。

3 高校门户网站的定位

目前,这种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校对外宣传的需求,可以让用户通过门户网站一站式了解高校的基本情况,获得需求的信息。同时,高校门户网站也是其对外开放、合作的权威窗口,通过不同的垂直门类,体现高校在各个领域的特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门户网站为例,在首页通过专题的形式,大篇幅报道学校重大的科研成果或学校举办的重大活动。

二级导航标签囊括高校对内、对外的大部分职能。其中,对内职能包括学生课程课业查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虚拟图书馆及校园服务大厅等。这种网站建设的定位在当今网络时代较为闭塞。但高等学府坐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及大量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团体,其在同互联网融合和产品建设上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发展机会。

4 高校门户网站与在线教育行业结合

4.1 高校门户网站与在线教育融合的发展契机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络搭建的平台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需求用户快速连接起来,用户在互联网上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知识,而资源方也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服务更多受众并获取收益,从而再自发研发更多优质内容,形成闭环。自2014年起,在线教育不断升温,资本热钱大举涌入,腾讯、百度、阿里等诸多互联网公司也都纷纷涉足,传统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学大、好未来等更是被迫加速使用互联网。2014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998亿元,同比增长18.9%。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5 999.2万人,同比增长20.1%。整个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优势也很明显。

第一,用户优势。高等学历人群的在线教育渗透率高,可标准化程度高,付费能力强,市场占比巨大。

第二,资源优势。内容研发型平台的发展潜力巨大。“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高校在教育内容研发上具有天然的体系和巨大的优势。

篇4

1.1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平台网络调查

由于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由各高校图书馆承担,因此,本调查的所有数据,均通过逐一浏览图书馆网站直接获取。

调查采用网上浏览的方法,调查时间为2011年8月6日至11月13日。

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主页上的“中国大学”,选择“农林类”,链接各高校。调查说明本次调查对象为教育部批准的45所本科层次部属和省属高校,按照上述调查方法成功链接44所高校图书馆主页,1所主页在调查期间始终未能链接上。

1.2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的基本情况

笔者就农林高校图书馆是否“有无OILI平台”、“有无采用网络教学系统”、“教育服务的内容范围、类型与分层结构”、“信息资源类型”、“有无采用网络交流互动技术”、“资源揭示深度与开放程度”、“个性化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有36所高校开展了OILI的相关内容,占据调查对象的80%。9所“独立学院”未能调查到OILI有关内容,其中1所网页在调查过程中始终未能链接上,8所或没有独立的图书馆网页,或学校机构设置暂没有图书馆部门。仅有7所高校整合了文献检索在线教育系统,没有一所高校设有OILI平台或采用WEBCT、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系统。表明农林高校OILI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尚不系统规范。

(2)10所高校在一级类目组织提供教育检索入口,其他高校多散见于二三级类目。教育内容多为资源与服务介绍、检索技巧培训,20所高校教学内容可在线学习或者提供课件下载,2所高校限制IP登录,仅有14所高校提供了资源评价与利用有关方面的教育服务。

(3)11所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专业重点及特色自建了专业学科导航,14所高校图书馆外链了CALIS重点学科导航、CASHL或方略知识管理系统,合计共22所,占调查对象的49%。13所高校设有学科馆员制度,提供学科服务。表明高校已开始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组织类目,构建OILI的知识导航。

(4)29所高校图书馆网页提供了用户与馆员的交互功能,如电话、E-mail、虚拟咨询、读者留言、在线QQ、RSS(微博)VOD点播、OA、剑阁等单种或多种形式的同步与异步交流互动,但没有用户之间的交互功能。

(5)14所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因特网的相关资源链接,22所高校提供特色资源和个性化服务,经过过滤整合的资源无疑有益于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增强OILI的实用性。

2 我国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用户难以找到统一入口,教育内容分布零散

目前农林高校图书馆网页均未建设OILI平台,教育入口多以文检课教学、网络资源、读者须知、本馆介绍、读者指南、学科导航等形式命名,散见于二三级类目组织,仅有华中农业大学及湖南农业大学在图书馆网页教育上提出了“信息素质教育”。用户难以寻找到统一入口,必须多次点击链接层层深入,这在无形中造成了知识的脱节,增加了用户寻求所知的难度。OILI内容主要体现在文献检索课程和单纯的数据库讲座培训课件,教学内容没有系统规划、覆盖面狭窄,组织结构不严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用户接受的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片面、零散,用户虽然接受了信息素质的部分在线教育,却仍对信息素质的内涵没有全面的认知。

2.2 缺乏资源利用与评价教育,用户不能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纷繁杂芜,在浩瀚如烟的信息世界用户需要具备信息评价能力,批判的、选择性的选择所需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在调查的45所农林高校图书馆中,仅有14所高校开展了信息资源利用与评价的在线教育,9所高校进行了信息法律、信息道德的介绍,普及面较低,不能引导用户合理合法的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OILI应当增设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与评价的有关内容,指导用户如何利用信息源,使用户对重要信息及前沿信息有高度敏感性和深度把握能力,在产生信息需求时,能主动查找信息、利用信息[1]。

2.3 教育对象单一,受众面狭窄,不能提供特色服务 目前我国高校农林图书馆的OILI大多仅面向在校本科学生及新生,在校信息素质教育对象单一,受众面十分狭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各类用户群体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调查中只有不到10所高校图书馆为研究生、教师或馆员提供OILI,而教师、馆员既是受教者又是施教者,他们是学生及图书馆读者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要求教师、馆员自身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对此用户群体的OILI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 载体形式单调,教育内容更新缓慢

农林高校图书馆OILI的载体形式比较单调,多以PPT、WORD、PDF等格式文档或在线网页教育为主,内容生硬、枯燥,缺乏可视性、生动性,难以调动用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查显示仅有11所高校提供在线视频音频浏览,且内容多体现在新生入馆教育方面,只对图书馆的资源及使用进行简单介绍,难以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用户的学习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信息的价值实现取决于对其及时地把握和运用,因此信息本身是具有时效性的[2]。调查显示,虽然部分农林高校图书馆有OILI相关内容,但更新缓慢,个别高校更新日期还是2009年,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教育 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

3 改建我国农林高校OILI的建议和策略

3.1 完善OILI平台建设,开展人性化服务

针对信息素质教育入口分散的状况,各馆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完善OILI平台建设,开发智能化、具有推送和检索功能的OILI平台,从用户适用的角度对平台主要内容、组织形式与平台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建设:

细化读者层次,建立特色教育入口,针对各类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服务。如南京农业大学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了“欢迎新同学”入口,根据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介绍了图书馆布局、图书馆藏及读者使用方法,新生阅读图书馆网页通过入口即可对图书馆的使用一目了然。

针对各学科专业不同层次水平建立主题导航。如新生面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感到无从下手,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将馆藏资源按用户需求分为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报纸、标准等,云南农业大学将电子资源分为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新生可以按自己需求点击进入。对于非图书馆工作人员或者科研人员来说,普通用户并不清楚科技查新、原文传递等信息服务的具体内涵,很多用户依赖于公共搜索引擎寻找信息资源,查新查准率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介绍的网站导航,对读者进行层层引导,使更多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简单的在线测试系统。如福建农林大学的“2011级新生入馆教育”在线题库、在线考试系统,一方面使用户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明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目的,增强其发展信息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地测量与评价,可以准确地掌握用户信息素质所处的状态,调整教育课程的内容,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促使用户朝着有利于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方向发展[2]。若在线测评系统能够实现互动功能,使用户间通过在线交流讨论协作学习,则更能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

3.2 深化信息素质通论教育,拓宽OILI内容

国内外OILI的侧重面不同,国外主要侧重信息素质通论的教育,重点讨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等,国内则主要偏向于各论。尽管多数学校开展了OILI,但是是注重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并没有开设专业信息素质课程,内容多以介绍馆藏为主,仅包括图书馆简介、读者指南、馆藏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等教育模块,以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技能为主,信息素质涵盖内容不全面,教育方式单调。这样的教育模式优点是有其实用性,但不适于用户的进一步自我深造,也不能形成系统规范的教育。因此各馆应完善教学模式,将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和信息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开设专业信息素质教学课程,加强信息素质理论教育,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与创新能力,促进用户信息素质的真正提高[3]。

3.3 推进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为教研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重心已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领域,各国学者都在积极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与途径[4],开展了广泛的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和道德教育。目前,在美国、加拿大等信息素质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与专业课程整合的信息素质教育已经比较普及。课程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是将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有机整合进(学科)课程目标,使用户既能学习学科内容,又能有效学习信息素养知识,培养用户完成课程所需的信息素质能力。

随着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渐成风尚,网络成为课程整合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平台。这表现为图书馆员与院系教师合作开发的基于学科课程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大量涌现,并深受学生欢迎[5]。美国依阿华大学的TWIST项目历时3年,旨在支持和培训院系教师将依阿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到各种课程,参加人员包括教育技术人员、图书馆员和相关院系教师。自1997年以来,创建了500多个基于学科的在线课程指南[5]。马里兰大学的世博会荣誉课程,在WebCT网络教学系统基础上,以图书馆世博会馆藏为信息资源,与建筑学院教师合作,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6]。

篇5

2、主流教育模式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为主体,“听”为中心。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完成对课本的讲解过程,这就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属于应试教育。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缺乏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传统教学的产物,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高校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率较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要求增强,为了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并注重发掘学生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课堂活跃起来,促使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纯粹的以教学而教学,一味灌输。但同时也要注意其使用的方法和要求,并通过不断总结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授课的准备与投入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准备课程资料,且整合研究较少,这就导致了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在多数教师心中仅仅只是教学工具的简单转换,而关于如何进行教学信息设计几乎没有。教师在对课件制作到底是运用于助学还是助教没有一个鲜明的概念。

3、学校教学评估措施不完善。随着高校的扩充,教师的就职环境相对宽松,而学校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不完善,这就容易使得高校教职员工养成教学惰性。在工作中没有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这就易导致教学人才的流失,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限制。

三、现代教育理论下高校教学的方法

1、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受到了广泛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利用了混合学习的资源,它巧妙的将课堂学习与线下教学、技能掌握和应用有机地结合。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室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一改以往课堂沉闷的学习氛围,疑问解答,技能运用等也将课堂互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要使这种教学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方面:第一,灵活运用网络资源,通过交友聊天等软件,师生在共同话题上畅所欲言;第二,教学网络平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将授课内容以资源库的形式共享在网络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自主学习;第三:学术探究平台的建设。教师通过在教学平台上提供不同学科的前沿问题,吸引感兴趣的同学参与探讨,并通过实验或者科研探讨撰写论文,最终通过修改进行发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第四,建立学习信息反馈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的建立可以在师生、家长、社会中形成新的链接,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反馈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方便教师的解答。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情况。

2、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资。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在教学软件设施提高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硬件设备的完善。在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投资的同时,也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室资源的硬件设施配备进行相应的提升,这也是推动高校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基础。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配备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从而更好、更充分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

3、加强高校教师的技术培训。在我国年轻的教学人才较少,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型的教育改革接受程度不高。虽然他们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但同时也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操作方法。针对这一现象,各大高校应该有组织、目的地进行教师对多媒体化教学的培训工作。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也注重现代化教学理念的灌输,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现代化教育理论体系。在掌握好技术操作的同时,也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发展。通过引进优秀的教学人才,也是将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更好的用于高校教学的又一重要方法。

结语: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势必要求高校的教育体系做出相应的改革,现代化教育理论下高校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其本质是更好、更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并为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方向。信息化技术在教育理论中的运用,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将更好的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篇6

一、当代外语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主体”关系不明晰

1.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的意识淡漠

1.3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仍然陈旧落后

1.4学生普遍缺乏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意识

2.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

传统意义上教育理论中的教学概念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活动。韩愈的《师说》中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些都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学习者学习成败的关键。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中依然深受它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以口语表达来传授知识内容,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师如何完成这个教学计划来实施的,这里考虑最多的是教师如何能完成“讲授”教学,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如何更好地接受。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态度还是比较淡漠。这一点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比较深。中老年教师和一些青年教师缺乏运用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教师缺乏对教育技术的全面掌握,对于新的技术手段和资源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去学习,归根到底就是旧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

在近些年的高校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在一些学校,特别一些重点院校,都比较重视外语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舍得花大力气,投入大量资金,甚至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教学设备由模拟化向数字化的转型。但在这些价格昂贵、功能先进的设备中,平时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几种功能还是几十年来所使用的录音机功能、电视功能、录象机功能,真正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示范功能、讨论功能、提问功能等等都被束之高阁,很少使用。这里既有课程安排的问题,如单位授课时间短等,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中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观上不愿使用,怕麻烦的心理很重。在外语教学资源方面,对于教材建设普遍存在被忽视的现象,许多学校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一用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立体化教材在教学中使用得更是凤毛麟角。辅助外语教学的软件和课件也相对比较少,有很多都是“新瓶旧酒”式的多媒体“新式课本”。

正如上面所介绍的,各学校在外语教学硬件建设都在加强,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真正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极少,教学设备在课余时间都被封闭,教学资料也很少对学生开放,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也只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二、现代外语教学存在问题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这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使学生能够比较简洁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教学效率较高。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与。

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愿望,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从根本上掩盖了教学活动真正的意义和目的,这种模式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较高语言技能的外语人才。

高校外语教师使用媒体的态度和习惯,也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由于对教育技术理论掌握少,对功能先进的教学设备的使用比较陌生,平时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导致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即使使用简单的教育技术手段,也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电子文字课本。这必然会阻碍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在当今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硬件建设立竿见影,而教学内容和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投入人力和时间,经过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和准备,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评价。

好的工作,无论校方还是教师,都不愿意在这方面有大的投入。这样会导致知识结构陈旧,课堂教学内容基本隔绝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难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追求更新知识的愿望受到抑制。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提供的帮助是两方面的,既有辅助“教”的方面,也有支持“学”的方面,而这个“学”的方面主要指学生主动地学。教学观念转变,学生成为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之后,自主、能动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行为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未来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忽略这种能力的培养,将会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失去意义,使我们的外语教学改革失去动力,象人失去一条腿一样,使现代教学模式失去“教”与“学”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5.4, 105-106.

[2]张丽华.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4, 33-35.

篇7

虚拟现实技术主体借助了仿生学和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学科内容,结合人机交互的技术背景,创建出一个极具体验特征的空间氛围。同时,该技术还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遥感技术及图形处理技术等方法形式,巧妙的模拟了不同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场景中不断体验感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融入[1]。

2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特征分析

2.1信息交互特征

该技术能将充分满足不同信息模型进行整合,通过双向的信息交互法则,有效的构建出一个教学所需的空间意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指定的操作命令,创造出一个有效空间模型,能够系统的反映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同时,该技术联动了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以对应的方法将两者的信息进行汇总,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氛围转化,从而明确相应场景的中心价值。

2.2感知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使用了集成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将不同的场景以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同时,VR技术整合了不视角同的学科理论,借助如感应力学、电磁学方面的内容,将不同的动作形式以特异性的信息模型进行处理与判断,借助不同的信号模型进行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在全息的空间环境中进行感知学习。

2.3沉浸体验特征

VR技术能够根据人们对不同场景的需求进行情境模拟,将肉体的感知与精神理念进行价值碰触,从而充分满足了学生对于情境的基本需求。该技术能够让情境更为逼真,通过构建出一个意想的空间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体育课程的魅力[2]。

3基于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建议

3.1确立教学框架

首先,教师应全面认知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及应用优势,结合新时期的网络背景进行目标探索,从而有效掌握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的内容。由此,需优化体育课程的设计。如对于篮球项目的教学框架的设计中,需对篮球的技法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和讲述,制定适合学生接受的框架内容。如对于“行进间上篮”内容设计中,则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出该技巧的特点,结合图片的内容呈现出正确的上篮方法和模式,并针对性的拓展错误的内容。同时可以模拟出该技巧的注意事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技术形式,凸显出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部位的动作规范。此框架设计中需重点强调避免腿部肌肉拉伤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核心认知,还能让学生在空间中感同身受的了解主体框架的特殊价值,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需针对投篮技巧及项目进行优化,制定对应的硬件设备于VR技术中,让学生借助该设备观看不同形式下的实践技巧和动作姿态。此时,教师需有效的输入相关代码程序,明确虚拟空间技术中各类图像的综合性价值,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感知体验能力[3]。最后,教师需结合不同维度的模块属性进行整合,将体育教育的框架模型融入于主体数据库当中,借助数据库的分析、整合、诊断系统,有效的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体育教学体系。

3.2详细功能设计情况

篇8

(一)就业现状

1.总体就业率

浙江省有各式各样的培训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学校和浙江省春华教育集团。通过调查得知,公办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面试数量和学生联系的面试数量分别为2.25次和1.51次,高于公办培训机构的0.62次和1.73次,高于民办培训机构的0.54次和1.50次,学生联系的面试数量和公办学校的相当,正是由于培训教育机构和高校毕业生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其在培训教育机构中的就业率也不会低。

2.选择培训教育机构的原因

从调查总体情况看,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培训教育机构的原因趋于多元化的方面面。原因按选择比例高低的顺序依次是:公办学校教师岗位成饱和状态而且竞争压力大、培训机构待遇较好,而且压力比较小、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工作不稳定、个人从事培训教育机构工作的兴趣较高、父母和朋友推荐、其他,可以看出浙江省的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培训教育机构就业的原因方面呈现多元化局面。

3.薪资水平

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看,高校毕业生在培训教育机构的月薪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他们的就业状况的好坏。这次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在培训教育机构的月薪水平尚属正常。

4. 跳槽频率

56%的表示是“第一份”,17%的毕业生“第二份”,13%的“第三份”,3%的“第五份”,仅有37的毕业生有跳槽的经历。较为频繁的跳槽是高校毕业生的普遍特征,但是对于能在培训教育机构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其对工作的的满意度使得其跳槽频率相对较低。

(二)对就业状况满意度

1.对供职单位的满意度

调查中,对目前供职单位“非常满意”的有13%,“满意”达到27%,对供职单位“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合计达到40%,对所供职单位持“一般”这种中性态度的毕业生比例达到33%。13%的“不满意”目前的供职单位,明确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只有4%,二者合计17%。从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所供职单位基本满意,对供职单位“非常满意”、“满意”和对供职单位“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都不高。

2.工作前景

调查中,在问到“你对工作前景有什么看法”这一问题时,85%选择是“有发展,但很缓慢”,15%的大学生选择“近期不会有什么发展”,显然最近几年的我国大学生扩招所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对自己工作前景的担忧,如何通过加强工作培训指导、政策引导等措施加强高校学生的工作前景,成为工作单位、政府和社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工作心态和取向

1.工作心态更加积极

与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增长相伴相生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现象随后出现,并且这种局面会逐年加重趋势。据这次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基本能以平稳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能够在培训教育机构找到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能以一种比较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去对待自己现在的工作。

2.关注个人发展空间

在调查中,大学生认为人生中追求的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按重要次序):健康、知识、爱情、理想信念、金钱、家庭、友谊等;对于工作中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经济收入、能否发挥特长、工作环境等;希望工作单位提供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发展机会、深造机会、工资收入。

二、突出问题

(一)歧视问题

随着培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很多人对培训教育机构缺乏认同感,甚至抱有偏见,在舆论上对在这些机构从事各项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不能一视同仁,最终导致心理上的不接受。

(二)工作单位知名度问题

在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许多人往往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的社会知名度。一些普通培训教育机构的高既不能同在社会知名度高就业的培训教育机构的高校毕业生大比,也不能与在公办学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相比。

(三)管理与政府扶持问题

虽然我国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工作有很多的政策法规,教育部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也作了明确的职责划分。但各地在在政策执行上差异较大,从中央到地方均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政府鼓励扶持不到位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培训教育机构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和工作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鼓励扶持培训机构发展的力度不够和培训机构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管理问题等方面。

三、建议

(一)实施“名牌培训教育机构”战略,提升社会影响力

充分发挥培训教育机构人事机制灵活的特征,广聘名师,通过专兼结合,加强对供职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指导培训;制定成为培训教育机构的的近、远期规划,勇于创新,办出有特色名牌大学;总结办学经验,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接受教育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推出自身的“拳头产品”。

(二)创新激励模式,提高毕业生队伍质量。

做到合理优化奖惩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资本向培训教育事业

国外民办和私立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表明,许多政府常以多种形式资助民办和私立培训教育机构,或直接进行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财政优惠政策等。政府可以给予培训教育机构以灵活的政策,采取一些间接资助的方式,给培训教育机构以政策上的扶持,如设立有关的基金会、减免税收、与境外合作办学等,以促进民办培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四、结论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激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通过对于浙江省内高校毕业生在培训机构教育的就业情况调查,让我们了解到目前培训机构就业的现状和前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并且给当代大学生给予了就业建议。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第二,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第三,加强社会实践。第四,先就业后择业。第五,正确就业定位。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并不乐观,但是培训机构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冷天琼.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昆明大学学报[J],2008, 19 (4): 88.

篇9

一、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高校在线社交网络是当前高校学生非常重要的社交平台,它具有强化沟通,时时互动,人人共享的超级舆情传播作用,若加以有效引导可以发挥积极的舆情正能量,我国的人人网、、开心网、天际网等都属于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网络也提供了无限商机,社交网络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提供网上收费视频、广告等盈利消费,拓展了网上营销空间,而微博、微信、飞信、博客、手机二维码等网络工具的使用,也为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网络舆情传播的现状。

当前,全球前三大社交网络有脸谱,推特和Myspace。在我国约3.4亿人使用社交网络,有40%的人人网用户关注同事;61%的用户倾向于“非常个人的信息”;58%的用户“愿意接受好友申请”,此项比脸谱多32%。对于中国网民而言,网络媒体是一个十分便于沟通交流的平台,中国网民比照国外网民更加愿意公开个人信息等项目,在网上更加开放、活跃。网民可以关注、分享、评论、转发网络上任何值得关注的事件,通过网络告知家人、朋友、同学、同事和网友。而这种高效、直接的迅速传播,在社交网络上也会引发高关注度和高影响力,从而产生巨大的舆情传播效果,其类似“现场直播”的传播速度也让传统媒体汗颜。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具有传播的高效性、复制性和飓风性效果,虽然这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但是由于网络虚拟平台的特点,它也具有隐蔽性、不可控制性、以及盲目性。所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网络传播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依法治理虚假新闻,虚假事件的传播,积极促进网络媒体传播的正面发展。日前,有市民在公交车站点用手机扫描了一个张贴的二维码,手机账户马上被扣除了100元,这种恶意行为需要大家提高警惕来避免。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作用

网络传播已经方便到了举手之劳,大家可以随时收到各类的消息,网络传播可以产生积极的正面舆论导向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网络舆情的生命线作用。

网络传播具有不可替代性。当发生地震、海啸、台风以及在不可抗力作用下,造成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通信网络出现拥堵,电话、手机、短信等瘫痪时,社交网站、QQ、微博等互联网沟通工具将会起到巨大作用。如日本海啸发生时,网络传播成为信息交换的主导力量,紧急电话线路、海啸预警、火车时刻更改等几千条信息,几分钟内发出,为无家可归的难民提供寻亲帮助等,网络分析师布拉德·施明将这些社交网络称之为“生命线”。2013年初,长春市民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偷汽车贼误偷,长春市民通过微博、QQ群等方式自发寻找丢失孩子,多名市民放下工作参与寻找,有些的哥甚至不出车组成车队寻找孩子,借助互联网的及时传播,形成了一股帮助母亲寻找婴儿的亲情力量,可以说互联网的新媒体很好地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二)网络舆情的社交作用。

网络有的巨大传播能力,其副作用之一就是社交作用。早在几年前通过网络走红的“芙蓉姐姐”、边疆的“天仙妹妹”等,史蒂夫·乔布斯辞世后,各大社交网站有关乔布斯传奇的热议经久不息。因为网络铺天盖地的宣传,很多人知道了乔布斯事迹,他的传记成为畅销书,苹果公司的产品也盛行不衰。 2011年2月,林书豪在NBA赛场刮起“Linsanity(林来疯)”引领7连胜,打破多项联盟记录。仅两周,他的微博粉丝就超过187 万,推特粉丝暴涨41万,脸谱帐号85 万个“赞”。Youtube 120 万以上的比赛视频浏览量,社交网络web2.0传播的特点,使传播像病毒一样呈现网状爆发。

(三)网络传播的商机无限。

社交网络在向所有网民展示其交友、沟通、寻找趣味团体等亲情一面的同时,也因其具有超高人气而赢得了巨额的利润。社交网站有五种盈利方式,一是收取商家广告费用。在社交网页两侧显示的广告,高端的品牌生活用品、食物和汽车等,同时也有打折、活动等吸引人的销售方式。二是收取网民增值服务费用。如为网民订制个性主页,通过虚拟礼品买卖,为高级会员拓展良性朋友空间,为网民提供低价接触明星的机会等方式收费。三是提取第三方插件分成。插件通过虚拟道具和广告等方式销售后,SNS将提取部分利润。四是网站发放调查问卷,按照回应问卷人数收取商家费用。五是为商家打折、优惠等电子券,包括手机扫描二维码优惠卷。六是与电子商务网站合作,SNS用户可以享受与朋友共同购物,边购边聊的乐趣。当然,也有普通网民通过微博散发经商信息,比如有位的哥就用微博微信约生意。2013年初以来,微信收费论一直备受关注,如果微信收取费用,网络利润空间将会有更大增长。

三、结语

微软CEO鲍尔默曾经说过:谷歌已经过时了,脸谱才代表未来。在未来时段,社交网络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时下淘宝体、咆哮体、撑腰体、屌丝体段子流行高校,表达了全国网民的情感倾向,网络热词“亲”也备受追捧,我们不难发现网络的渗透性作用。了解网络文化,才会更好的控制舆情传播,了解网络发展趋势,才会更好的掌握舆情未来传播形势。总之,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舆情传播的特殊性,在今后一个时期,要针对舆情传播的特点做好预防和引导作用,实现舆情传播的有效利用。

本文系项目《高校在线社交网络舆情传播调查研究》(项目编号: AX20120035)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篇10

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观念上存在偏颇。具体表现在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以及主管教育的各级部门的各级领导、大学的领导、教师、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通识教育观念上的偏颇还表现在对通识教育的目标的认识上,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而忽略了健全人格的培养,或者忽略了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又或忽略了社交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悖的。其次,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的管理方面存在疏漏,在通识教育的评价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通识教育的管理,国家层面上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高校通识教育的管理进行协调和指导,地方层面上也没有一个相应的通识教育机构对本地区的通识教育的展开进行指导,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少有校级的专门管理机构。目前,对于通识教育还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再次,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较短,没有专职教师;另一方面,由于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有其特殊性,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于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种类的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不同种类的比例存在不均衡;还表现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的把专业课内容降低要求后作为通识课内容,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广泛,没有一定的深度,有的通识教育课程把某些专业内容进行简单的拼接,这样设置的课程内容与通识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此外,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改革的研究、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研究都比较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研究包括对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的研究、对课程种类比例的研究、对通识教材的管理的研究、对通识课程评价体系的管理的研究。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通识教育的更好发展做贡献

首先,我国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大力宣传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通识教育。其次,我国高校的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提出建议,完善通识教育评价。国家层面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指导高校的通识教育,给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一定的权限,使高校能自主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地方政府部门也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指导、督促本地高校的通识教育;高校要有一个校级的专职机构,协调、推进通识教育,这个专职机构根据本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来源负责本校通识教育模式的选取(比如借鉴文献报道的通识教育模式)或建立合适本校的新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总体效果或者长远效果要由大学培养出多少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等来进行评价,或者由大学的创新力、大学的影响力来评价,通识教育近期效果或短期效果要由通识教育专家评价,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要由上课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大学生进行评价。再次,我国高校从事通识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应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为建立一支优秀的专职通识教育教师队伍而努力。欲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除了在已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内外高校参观和学习外,还可以通过文献信息资源理解通识教育的精神、内涵、目标,从思想上、观念上完成由专业教师到通识教育教师的转化;通过文献信息资源学习与通识教育有关的各种知识,建立起适合通识教育的知识体系,从而成为专职通识教育教师。合适的教学方法要由教师通过学习、总结别人的先进经验,听取同行或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对所承担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不断地改进、完善。最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应结合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设置适合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建立起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篇11

一、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现状

自教育部[2001]4号文件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尤其是重点高等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对双语教学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视。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以来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北京大学在2002年的《北京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中就明确了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方针,特别要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涉外法律等专业要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推进双语教学。近年来,北大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达到200多门次。清华大学2001年开设的1440门课程中,已有54门课全部用英语授课(包括作业和考试),到2004年有500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国外著名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2004年,浙江大学已开设164门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用双语或外语进行教学的课程。武汉大学也较早开设了双语教学课,全校开设的双语教学课至2009年已达200余门,占全校总课程的5%左右。

国家对双语教学在高等院校中试行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2004年8月,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协作组正式成立,有成员学校35所。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计划。从2007年至2010年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每年将确定的有关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每门课程资助经费10万元。从2007年、2008年每年评审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到2009年扩大至150门双语示范课程,并且申报范围也从2007年仅限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延伸至面向所有普通本科院校。目前,通过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的课程近200门,分属100多所高等院校。

二、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差距问题

从2000-2009年我国高等院校的综合评分排行榜看,“清华”、“北大”、“浙大”这3所院校占据中国大学前3名的宝座至今已经10年。据2009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得分为280.15,北京大学得分为224.66,浙江大学得分为219.14。排名第四的上海交通大学得分仅为149.73。自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开展“质量工程”建设以来,清华已有7门课程入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列全国高校首位。而其他普通高校在双语教学方面起点低,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支持不足,改革进度相对缓慢,很多还处在准备和起步阶段。所以,在无法改变差距的情况下,各所院校不能模仿也不能复制其他学校的改革模式,而应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2.双语教学对学科的选择性问题

对于双语教学切不可采取一刀切,各学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学科特点,并非所有学科都适合使用双语进行教学。选定合适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与欧美等国家的双语教学相比较,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试验阶段,不宜用双语进行各学科的教学。首先可选择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实施双语教学,因为这些学科的表述、词义、专业术语相对比较规范,各种语言在理解和诠释方面比较一致,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自然学科也可利用实验具体操作来诠释抽象专业学术用语。而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由于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甚至宗教文化,具有其独特的范围适用性,加上不同地域在理解诠释上可能存在差异,甚至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性,给讲授带来较大困难,因此,这些学科的双语教学应慎重。

3.师资力量的问题

双语教学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兼备优秀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大量具有海外学习、进修或工作经历的出色人才以及著名的外籍专家任教,使得双语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专业教师都无海外学习、进修或工作经历,因而双语教学对大多数普通高校教师而言是一种严峻挑战,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双语教学的水平相当困难,这也成为推广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障碍。因此,对于推进双语教学基础条件较好的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上达到更高层次;而对于处于相对劣势的高校,则需要转变思维模式,在夯实教师业务水平与学生学习能力两方面做文章,防止为达标而盲目推广双语教学课程。

4.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育模式有沉浸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沉浸式是一种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环境之中的教学模式;过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的模式;而维持式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最为成功的应首推加拿大的兰伯特学校根据其英法双语社会背景下实验出的“沉浸式”教学。美国针对移民儿童的“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成功的范例。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应用背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化,开展双语教学决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成功模式,在借鉴其成功模式的同时,应重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

5.学生素质的差异问题

实施双语教学有一个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一般来说,学生的外语水平越高接受能力就越强,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则差。开展双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和较好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

6.教材选用的问题

双语教学必须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但是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双语教材,各个高校都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么选择外文原版教材,要么自编教材。目前,国内虽推出了大批的双语教材,但质量良荞不齐,还是难以满足需求。原版教材虽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本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保证学生能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外教材在结构、体系、侧重点等方面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都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状态不太一致。同时,一般外文原版书价格普遍偏高,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结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针对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1)转变观念,提高对双语教学的认识;(2)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3)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建立对应的双语教学授课模式;(4)科学合理地引进教材;(5)加强双语教学课程规划建设;(6)加强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教育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将双语教学纳入到学校办学思想和学校战略发展的计划中,统筹规划,优化课程设置,精心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双语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在新的学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青田中学将以贯彻落实本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立足当前较好发展态势,提倡有效教学,推进教育创新,整合优质资源,提升办学效益,坚持不懈做好“质量”文章,全力打造满意青中。

一是带好领导班子抓质量。我们坚持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率先垂范,保证工作时间,保持工作激情,鼓舞教职工信心。我们要求班子成员带头确定高标准目标,向教师承诺,让教师监督,与教师比拼,着重比拼“抓质量”的工作时间,“抓质量”的工作激情,“抓质量”的工作业绩,进一步营造“抓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是抓好教师队伍提质量。在加强教师业务培训的同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营造“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形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教师文化。积极为教师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精心搭建教师成长、成才的平台。鼓励教师跳出青中看青中,扩大视野,坚定信心,敢于参与全市、全省竞争,大力推进青中在全市、全省位次前移,晋档升级。

篇13

一、现代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更偏向于传统保守,主要还是依据传统的惯例和经验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上的循规蹈矩、遵循传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结果必然导致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受阻。在教育管理与改革上,不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更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大量的需求,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新形势可谓背道而驰。

(二)管理结构冗繁,办学主体单一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繁冗,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信息的及时传递,所以,高校教育在管理形式上的时效性问题常常为众人所诟病。一些高校内部管理体系较为复杂,行政人员过多,致使学校内部管理相对滞后,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往往仅能浮于表面,这也是导致高校教育管理不能深入实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现阶段我国高校办学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较少,相应竞争力不足,难以调动起高校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高投资低收益。

二、关于改善现代高校教育几点对策分析

(一)大胆创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新突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高校要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因材施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这必然要求打破当前比较僵硬化的固有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陈出新,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管理模式。

(二)从高校内部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毫无疑问的,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相应的不断深化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否则,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必将与时代的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脱节,就不能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职能作用,甚至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高校教育本身来说,体制改革跟不上或者改革不彻底,就极有可能错失大好的发展机遇,成为限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最终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大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应把握时机,首先对其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要简化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因为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完全可以实现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结构的简化,而一个简化了的行政机构时效性更高,更有利于其自身作用的积极发挥。

(三)促进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

建设和谐的校园教育管理模式,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以期提高高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建设和谐的校园,达到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仅要求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且要求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进一步面临商业化,同时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这就对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方面,高校应大胆的借鉴和谐管理的新理念,大力倡导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加强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作的同时,加强学校管理人员及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便使学校的每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的有序进行,从而解决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成功运行。同时,学校也应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平台之外,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其自身价值。

结束语

高校教育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高校教育建设,培养新时期合格的素质人才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经济时代,及时改革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尤为必要。而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积极围绕教育的重要职能深入改革,将更好的适应新的知识经济形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