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联网技术的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联网技术的研究

篇1

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部分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部分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三、物联网―技术架构和应用模式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它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获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四、物联网―认知误区

(1)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2)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物联网既可以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3)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4)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

参考文献

篇2

1.3WifiWi-Fi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Wi-Fi是一个无线网路通信技术的品牌,由Wi-Fi联盟(Wi-FiAlliance)所持有。目的是向改善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的厂商收取专利费。Wi-Fi上网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无线上网,几乎所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都支持Wi-Fi上网,是当今使用最广的一种无线网络传输技术。

1.4Android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导及开发。2013年09月24日谷歌开发的操作系统Android在迎来了5岁生日,全世界采用这款系统的设备数量已经达到10亿台。在本文研究系统中提及安卓平台,是因为其无以伦比的兼容性吸引了绝大多数只能手机终端使用,并且支持TeamViewer软件无障碍运行,是本文研究系统不可或缺的操作平台。

2系统运行原理

整个系统包括安装TeamViewer的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和同样安装此软件的电脑,电脑上安装有中央控制系统软件,wifi设备,每个烘烤房子都有其温湿度自控仪,自控仪可以读取实时的温度和湿度,并能显示出来,当一旁的员工看到后可以根据其变化用智能手机终端向电脑发送改变信息,然后电脑通过wifi接收信号并通过控制系统向员工所在的烘烤房发送指令,使其改变温湿度。

3案例比较

现将三种不同的烘烤流程进行横向对比来说明信息化终端技术所存在的优势。比较的条件为,均采用下部叶为烟叶原料,设计为三个员工轮流上班(三个人轮班,每班八小时),比较的项目是烘烤技师在六个工作日完成烟叶的烘烤,所能同时操作的最多烤房数目。下部叶在烘烤中体现的特点有:水分较高,页面较薄,干物质比较少,不耐熟,容易烤。其容易全部变黄,并呈现初期变黄用时长,后期变黄用时短,变黄后变黑用时也短。容易脱水,而大量烟叶的脱水会导致烤房内湿度大涨,导致排湿困难。烟叶注意要点:可以较早采摘,以叶色变化为主要成熟度判断依据,颜色略带落黄就可以采收。操作要点:先拿水、后拿色,防烤黑。变黄湿球温度35—36,温度38—39,干湿差2—3。转火时烟叶变黄轻快比较低,比较干燥,定色升温速度用时比较少,并适当延长42、46、48温度段时间,烘烤时间可以以控制在合理的时期内,6天左右就可以烤一炕烟。

3.1传统烘烤流程笔者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模拟传统烟草烘烤方法,即在一切操作都手工控制的情况下,一个熟练的烘烤技师使用温度计、湿度计和电动风口的通风措施,手动调节温度和湿度以及通风情况。因为传统烘烤流程包含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复杂的工艺环节和注意事项,经验丰富的技师在同一时间里也只能操作5个烤房,使其能在烟叶烘烤整体时间上不浪费。

3.2运用中央控制系统的烘烤流程现代化密集型烤房因为采用了中央控制系统,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读取变得简单、准确而直观;中央控制系统对烤房的温湿度可以直接控制调节。在试验中笔者采用了中等规模的密集烤房群(120个烤房)。在传统人工烘烤方式中,技师在读取温湿度并手动调节需要15分钟,而在运行了中央控制系统的密集型烤房里,技师所需要的时间是从烤房读完数据到中央控制器电脑所在房间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这里确定为3分钟。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使用中央控制器的密集型烤房系统,一个技师可以同时控制25个烤房以达到下部烟叶正常烘烤的目的。

3.3运用移动控制终端的烘烤流程在移动控制终端控制中央控制软件的烘烤自动化系统里,因为有了无线通信工具,烘烤技师在读取温湿度等数据后,使用无线终端发送数据给中央控制电脑,没有了来回走动的时间浪费,但因为发送信号需要时间,因此整体上节约时间大概为没有采用终端控制系统的一半。因此其单个技师最大操作烤房数目为50个。由此可见,原始的烘烤烟草技术已经完全没有任何优势,效率非常低,所烘烤的半成品质量也低下。虽然目前多数烤房都运用了中央控制系统并节约了很大的物力财力,但并不是没有改进的空间。采用移动终端控制中央控制器的系统所添加的设备并不多,却能把单个技师操作能力提高一倍左右。

4可行性研究

任何一项新的技术或者项目的确立都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一般包括经济、技术、社会三个方面。

4.1经济可行性在设有中央控制系统的烟草烘烤领域,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能力。在一个典型的包括120个烤房的密集型烤房群中,有120个控制仪和一台电脑,电脑安装有中央控制系统。我们所要增加的是一台wifi设备,一个智能终端(一般由智能手机充当),和用于智能终端android操作系统下和电脑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TeamViewer软件。Wifi设备在这里可以用无线路由器实现,电脑也需要连接互联网,因此需要宽带费用,智能终端作为工作工具需要配备手机卡。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性能较好的智能手机3000元;TeamViewer软件费用为个人版是4659美金,即大约30000元;宽带费用为每年1000元,无线路由器为100元;手机卡最低套餐可参考移动神州行卡,年度为60元。因此可以推断运行此系统第一年投资为34160元,而次年投资额则降为1060元。这相对其产生的巨大效益来看,无疑是非常值得的。因此具备经济可行性。

4.2技术可行性前文已做过技术概述,TeamViewer软件具有穿透各种防火墙等内网措施而直接与终端通信的能力,并且其全新手机版本也可以无障碍在Android系统下的智能手机上运行。无线路由器设备通过对有线宽带端的放大,可以让智能手机方便在一定区域(烤房群)里和互联网相连。安卓手机与电脑通信以控制中央控制系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4.3社会可行性本技术革新是对传统工业领域自动化的一种尝试,没有环境污染,对社会没有明显的破坏性;能对烟草烘烤方面进行技术的支持,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因此具备设计可行性。由此可见,使用智能终端控制烘烤烟草的自动化技术是具备经济、设计、技术的可行性,我们确定此项目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可行性。

篇3

有效的库存管理与控制是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库存管理根据生产进度、产品销售等进行库存协调,由于相关信息以人工录入为主,通常难以实现信息的同步更新,且错误率较高。物流与信息流衔接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往往使企业不得不通过保留一定量库存来维持正常的生产与销售,这不但会导致过多资金的占用,大大提高运营成本,还会掩盖生产中大量诸如供应商供货不及时,生产环节产能不配套,产品质量不合格,计划安排不合理,不能按期交货等问题,不利于运营效率的改进。本文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常用的MRP、OPT、JIT生产控制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库存控制模型,通过物流与信息流在企业运营各个层次的紧密结合,可以实现有效的库存管理与控制,使库存做到既满足生产服务需要,在需要的时候有物料可用,又不会占用过多的资金,以实现高效生产与资金合理使用的有效平衡。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来自于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它指的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主要采用的是射频识别技术,通常的RFID系统包括前端的射频终端和后台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射频终端由标签和读写器组成。标签用于存储所标识物品的身份和属性的信息;读写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利用射频信号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通信。将RFID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构建分布式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为企业实现跨域生产、销售提供技术保障。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流程如图1所示,仓库、车间通过RFID读写器对原材料、产品进行实时跟踪、信息获取,并通过物联网中间件与本地信息数据库交互,办公、生产人员可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实时查询。针对跨域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企业内部网联接,利用ONS服务器(对象名解析服务)获得相应的统一资源标示URI,实现信息的共享查询。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库存控制模型

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库存管理中,结合MRP、JIT、OPT等库存管理机制,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库存控制模型,通过实现原材料、在制品、产品等信息的自动获取以及信息的跟踪、动态处理,可以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库存效率,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物流部分。本模型根据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不同环节物料的状态,主要考虑了两类库存:企业的外部库存与内部库存。其中,外部库存主要是指在途尚未入库的原材料和出库尚未到达用户的在途产成品。内部库存包括:产成品库存、在制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其中,产成品库存是指那些已经加工完成,准备用于对外销售的产品库存(包括外销的半成品);在制品库存是指那些尚未加工完成,流转于生产各个环节的制品库存;原材料库存则是指企业外购的、尚未加工处理的原料、材料库存。

信息流部分。模型采用了结合MRP、OPT、JIT三种控制方法的综合控制机制。信息流主要涉及各类库存的库存状态信息,以及控制运营系统各环节运作活动,实现投入、转换、产出的控制信息。

本地信息数据库。企业的进货、生产、外销等活动,会受到各类库存的影响,并对各类库存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相关数据信息的变化。利用本地信息数据库存储的原材料、在制品、产品等信息,借助RFID等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类库存状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更新,还可以通过监控产品流向、流量与流速,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类库存的动态控制,跟踪缺货状况和进行质量反馈,从而将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

模型的库存控制机制

(一)外部库存控制

在途原材料库存和在途产成品库存会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企业销售的顺利实现,利用模型进行此类库存控制时,一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动态跟踪,二是处理好两类关系,即客户关系和供应商关系。

物联网技术使得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各企业的内部网连接起来,利用ONS服务器(对象名解析服务)获得相应的统一资源标示URI,实现信息的共享查询。借助该技术跟踪、监测在途原材料与在途产品,可以为原材料的及时入库、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降低安全库存,降低仓储成本。

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需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商关系管理。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增强对订单的控制,进而增强主生产进度计划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这对于降低产成品库存意义重大。而良好的供应商关系是实现适时、适量、准确供货的前提,有利于在保证供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原材料库存。

(二)内部库存控制

模型对企业内部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产品库存的控制机制如下:

对产成品库存的控制,主要通过与客户、主生产进度计划和生产环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具体来说,产成品库存状态会影响主生产计划的制定进而影响生产现场,反过来,以主生产计划为指导的实际生产决定了产成品的库存水平和对用户的客户服务水平。同时,企业同客户之间的关系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产成品库存的供货水平与存储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中的识别系统(由RFID射频识别标签、解读器、Savant软件、ONS对象名解析服务和PML实体标识语言等组成),一方面可以动态更新企业的产成品库存状态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用户进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用户对本产品的使用、消耗情况,并根据用户缺货时自动生成的产品订单来安排或调整主生产计划,从而大大提高计划的准确性。

对在制品库存的控制,与物料需求计划(MRP)和生产环节密切相关。在制品库存状态信息直接影响物料需求计划(MRP)的编制,并通过MRP影响生产,反过来,对生产环节的控制直接决定了各个环节的在制品库存水平和服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借助RFID等技术,可以迅速、简便、准确地获得关于在制品种类、数量、时间、所在工序、流转等的信息,实现对在制品流向、流速、流量等的实时监控,在需要的时候及时补充生产,从而大大降低了安全库存量和库存成本。此外,由于免除了跟踪、监控过程中的人工干预,在节省大量人力的同时,可降低数据生成的差错率,极大提高了库存管理的效率。

对原材料库存的控制,主要通过与MRP、生产与采购环节以及供应商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即,原材料库存状态影响物料需求计划的编制,进而影响生产、采购,反之,受计划指导的采购活动直接决定着原材料库存的生成。而企业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原材料库存的供货水平与存储水平。在原材料库存的控制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根据原材料的出入库情况,自动更新原材料库存状态信息。此外,根据产品电子代码(EPC),可以应用PML(实体标记语言)技术辨别入库原材料的来源,一旦发生产品缺陷或不合格, 有了这个信息,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供应商,便于及时解决问题。

(三)模型整合

实现模型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的关键在于信息流与物流的有效流动与紧密结合。其中,信息流自客户需求开始,沿“客户―主生产计划―MRP―JIT现场控制―供应商链条”传递,在这一过程中,会受到相关库存状态信息的影响;同时物流在信息流的指导下,自供应商开始,沿“供应商―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产成品库存―客户链条”流动,在这一过程中,MRP、OPT和JIT分别从不同层面对物流流动,库存控制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模型中MRP、JIT、OPT的结合点在于:在计划层面实现MRP与OPT的整合,将最优生产技术理论的思想应用于能力需求计划的编制,根据物料需求计划的生产任务要求,区分瓶颈能力与非瓶颈能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瓶颈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并根据这一平衡协调非瓶颈能力,从而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生产作业计划和采购计划;在执行层面实现计划与JIT的整合,在作业计划和采购计划的指导下,对生产现场的各个环节实行准时化控制,进一步提高生产运作的效率,从每一个执行环节尽可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进一步降低库存水平。

模型中,物联网技术与MRP、JIT、OPT的结合点在于:通过RFID读写器对原材料、在制品与产品进行实时跟踪、信息获取,并通过物联网中间件与本地信息数据库交互;通过互联网将企业内部网联接,利用ONS服务器获得相应的统一资源标示URI,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用户的信息共享查询。这样,一方面可以适时、准确、快速地根据物流的流动掌握产品的流向、流量与流速等信息,自动更新各类库存的状态信息,进而影响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生成的准确性与效率;另一方面可在结合MRP、JIT、OPT综合作用机制生成的作业计划和采购计划指导下,实现对各阶段物流的实时监控,降低了安全库存量和库存成本,提高了库存管理的效率。

综上所述,寻找有效的库存控制方法对企业提高运营效率意义重大。本文以MRP、OPT、JIT三种方法的库存控制机制为基础,结合新兴的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整合三种控制方法优势的综合库存控制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框架与应用机制,从而对于进一步提高库存控制效率,进而改善企业运营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而从技术层面上如何实现模型的有效整合以及对模型实证效果的检验将是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威廉J.史蒂文森著,张群等译.运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4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InternetofThings”最早在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中首次被提及以来已经发展了十来年。目前,不同国家和机构组织对物联网的认知还不够统一,对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2010年以来,由于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开始被正式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以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的RFID 产业在2010年时的纯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8%,并且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现阶段,我国的RFID产业也已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位。在这个基础上,RFID 技术也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到了物流、工业生产以及城市交通等多个领域当中,再加上3G网络的应用于发展,使得各个运营商又开始推出了全新的移动支付方式,以此来使得RFID技术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那就是移动支付,如此便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二)物联网标准建设已经起步

从某种程度上来京,造成物联网发展缓慢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物联网标准的缺失问题。现阶段,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上其他的发达国家,都没有真正的为物联网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且统一的标准。自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上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并且于2010年6月9日,成立了中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在这个工作组织中,已经有17个行业协会组织、14个部委,并且有24个标准化组织加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该工作组的成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示着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与研究工作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三、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缺位阻碍物联网技术发展

现阶段,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行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在物联网的应用上很难行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是由于这种统一标准的缺乏,才会使得物联网项目之间并不能实现良好的互通,也因此使得物联网领域中,实现广域化的应用难度大幅增加。也就是说,物联网技术标准缺位,将会成为限制与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因素,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够实现物联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个物联网产业快速与持续发展。

(二)物联网核心技术环节有待突破

我国的科学院对于传感网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早很多,并且已经在多个网络通信技术应用项目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同时,我国的产业化推进也相对来说比较迅速,无论是在材料还是技术上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前景相当可观。不过,做为物联网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二维码技术和RFID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导致我国呈现出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并且其在终端设备的研究以及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也都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三)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简单来说,我们要想真正的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就必须要对物联网技术的网络安全加以管理与制约。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物联网技术中所存在的各个网站之间的无线网络技术以及互联技术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这就非常容易导致其出现信息的泄漏问题。如果说我们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加以保护,就非常容易引起企业机密与个人隐私的暴露问题。所以说,如何才能更好地对海量的用户隐私与信息进行保护.是现阶段物联网发展所必须要集中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基于其在国民经济中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国都在争相发展,纷纷出台战略指导规划,规范物联网的有序发展。物联网将是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将能催生一个上万亿的高科技市场,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给国内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一)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国家,其在进行物联网的发展完善上,往往都会强调研发投诉,当然,中国亦是如此。简单来说,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投入不足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物联网是由多种新技术进行交叉融合之后的产物,而这种新技术的不断交叉与融合应用,同样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

现阶段,我国在对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时还是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说我们想要有效的减小这种差距,就必须要全面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进一步结合现阶段已有的研究基础,来对将要发展与研究的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选择,使其能够逐步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达到世界领先。

(二)创建一批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如果说,一个新兴的产业想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求其必须要进行产业的有效聚集和全面延伸。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然后再再次基础上,来为其配备上相关的配套产业,从产业的发展绘画以及政府的税收上来对其进行多个方面的优惠与扶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实现物联网产业上的空间聚集,并引导其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4).

篇5

物联网;仓库设备管理;条码识别技术;RFID;技术传统的仓库管理大多是利用纸质文件以手工的方式完成,作业效率很低且出错率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逐步应用一些信息化仓库管理系统,给仓库设备管理带来了很多便利。

1物联网概述

当前对物联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可以将物联网简单的理解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互联、智能和先进是物联网的重要特征。物联网的系统架构大致可以分为三层:首先是以射频卡、二维码、传感器为主的传感层,主要功能是对“物”的识别和信息的智能采集;然后是网络层,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层所获得的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输和计算;最后是应用层,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入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并通过各种设备与人进行交互。物联网技术包括射频识别(RFID)、条码识别技术、WSN、全球定位系统、移动网络、行业应用软件等。仓库设备管理系统中应用最多的物联网技术是条码识别和RFID技术,以下就条码识别和RFID技术做进一步分析。

2条码识别技术在仓库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条形码是由宽度不等的若干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规则编制成的用以表达特定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形码技术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并在七十年代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我国自八十年代末期引入了条码技术并将其首先应用于邮电、图书和物流管理领域。目前,条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基于条码识别的仓库设备管理系统在运行前,需用条码打印机将经过编码唯一标识的条码打印在货品上,同时将条码和货品对应关系的信息录入到仓库管理数据库系统。在仓库管理过程中,当条码扫描设备扫描条码时,计算机系统能够依据所采集的条码信息在数据库中找到对应的货品信息,并对查询到的货品信息进行处理。

3RFID技术在仓库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无线射频原理无线通讯技术,它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无线通信技术为核心,利用RFID读写器发射的射频信号驱动电子标签电路发射其存储的编码信息,并通过对编码信息的读取,来识别电子标签所代表的对象,从而获取标识对象的相关信息。目前该技术在制造、物流管理行业已经大规模应用。RFID系统一般是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处理系统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又称射频卡,其依附于被标识对象。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每个电子标签均包含唯一标识的电子编码。一般依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可将电子标签分为有源电子标签和无源电子标签。有源电子标签,即内部包含电源的电子标签。这种电子标签不仅可被读取而且可写入数据,其可被识别范围较大,但缺点也很明显:体积大、价格偏高而且寿命也较短。读写器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读写电子标签信息的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射频识别原理采集电子标签内的编码信息,同时通过数据接口模块将采集到的编码信息传输到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至读写器。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读写器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并根据应用软件的需求对读写器进行管理。为了便捷高效的对数据进行处理,一般在计算机处理系统中安装RFID中间件程序,将读写器传送的数据进行初次处理后传递给应数据库做进一步处理。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读写器通过射频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事先经过发卡程序与数据库绑定的电子标签接收到读写器所发出的射频信号后会产生感应电流,电子标签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将存储在芯片中的编码信息经由标签内置天线发送出去;读写器接收从电子标签发送来的信息并将其解码后送至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计算机处理系统根据逻辑运,算识别该标签身份,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最后发出指令信号控制读写器完成不同的读写操作。

4RFID技术的优势

鉴于各种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仓库设备管理的特点,将RFID技术应用于仓库管理中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比条码识别技术更据有优势:

4.1节省运行成本一方面电子标签可多次重复利用,条形码一般为一次性使用,且每次使用均要消耗一定的纸张,因此,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电子标签的使用成本比条形码更低;另一方面条形码的数据采集必须在条码扫描器与条形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易造成仓库作业的中断,而RFID技术可在仓库作业不中断的情况下连续、准确地对移动中的物体进行非接触快速识别,这样很明显能够加快库存业务的处理速度。

4.2环境适应性一般来说,仓库作业频繁且环境复杂,条形码在仓库作业过程当中极易被弄脏或破损,而射频卡却不易磨损,抗摔打能力强,即使在环境恶劣的仓库环境中也能正常使用,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信息的读取效果。

4.3穿透性能好仓库作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货品是被塑料、纸张、木材等非透明、非金属材质的物质以包裹的形式进行运输的,RFID可以在不打开包裹的情况下轻易的读取包裹里面的货品信息,简化了操作步骤,而条码识别技术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总的来说,在仓库管理中,RFID具有许多条码等其他识别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它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仓库作业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仓库作业成本。

5结语

仓库设备管理目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追求效率和质量的今天,仓库管理能否保证进货、库存管理和发货的有效进行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本文重点论述了仓库设备管理系统中应用最多的条码识别和RFID技术,希望对于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万建臣,付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炭设备仓储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3,05:280-282.

篇6

1 构建平安节能数字校园,满足我校信息化深入应用的需求

我校在2012年投资1800万元完成了国内外一流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多系统多业务融合的全数字校园网建设。该数字校园网通过光纤、六类双绞线、无线实现十万兆为骨干、万兆到楼、千兆到桌面的信息接入,可实现对校园区域的全面覆盖。已经实现计算机网络、IP视频安全监控、教学巡查、校园一卡通、班班通、网络接入、IP语音与视频、信息、多媒体录播系统等多系统业务的一体化。该数字校园不但可以满足我校办公、管理以及教学的数字化需要,还利用200M出口带宽和数字教学资源平台为我市职业教育区域数字资源中心提供服务。

1.1 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校园建设从软硬件上成为可能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又称为传感网,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是指在真实物理世界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系统,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和实时处理。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通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将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施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同传统数字校园平台相比,在物联网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是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机技术。随着云计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1.2 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校园硬件平台基础建设工程

现有数字校园网基础上,根据物联网建设要求,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增加信息点数量和物联无线网覆盖范围,满足智慧校园网络基础要求;在原有校园一卡通数据库基础上,对资产设备和校内资源进行统一编码和数据结构定制,构建全校统一的规范化的校园信息库和数据中心;建设传感器网络,实现重点区域和关键区域的传感器部署和设计;升级目前数据中心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购买配套平台软件,满足智慧校园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

智能管理数字校园---通过完善现有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数字校园平台,在此基础上,增加2.4G ID 网络,结合传感器技术,实现师生员工信息电子地图系统,及时掌握师生动态位置和状态信息。同时,尝试在学校管理中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学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学校特色活动以及日常管理和家校互动的需求,实现学生管理的特色化。

平安数字校园--升级数字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在原数字校园全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升级改造,升级为数字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实现平安数字校园。

节能数字校园---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数字校园资源监控与管理中心,通过对校园内水、电等资源的集中控制,掌握实时能源耗费信息,并能提供资源使用付费控制,完成对教室、实验室等资源的实时使用状态管理和资源分配,对车辆、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对主要建筑物实现智能电表网络化管理和水资源网络管理,改造建设灯光网络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的节能与环保。

2 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数字校园平台基础建设工程

在现有全覆盖数字校园综合布线基础上,根据物联网建设的需求,建设基于zigbee无线自组网的无线网络,覆盖所有传感器节点和主要建筑和设施。

Zigbee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便宜的、低功耗近距离无线组网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由于ZIGBEE的优越特性,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组网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下行信道的实现手段。特别适合应用于一些布线困难旧楼改造的能耗管理系统中。而若将其与成熟的工业以太网和GPRS/CDMA上行信道结合,与后台管理主站组成集抄和监控系统,则可以为远程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硬件区别于传统数字网络的特点之一就是大量传感器的应用,物联网下的传感器是一种能感知预定的被测指标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是物联网中采集信息和实现对现实世界感知的重要设备。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如速度传感器、入侵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能耗传感器等,也可以包含以师生用户的电子标签卡或者手机一卡通卡为EPC码存储设备的RDID传感器。下图显示了传感器数据采集示意图。

传感器数据采集示意图

3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

1)构建校园电子地图系统,实现智能管理数字校园。实现与目前数字校园各模块的汇集,实现智能管理数字校园。此部分是在原有数字校园模块,特别是数字校园平台和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物联网要求,实现师生员工信息电子地图系统,来及时掌握师生动态位置和状态信息。实现学生或员工的考勤和状态信息管理的智能化。通过开发基于Web的校园电子地图系统也即地理信息系统,利用GIS技术、信息技术以动态网页技术搭建的基于B/S模型的校园地理信息服务网站。可以直观地反映校园信息,有效提高校园信息交互检索的效率,使校园的师生迅速的熟悉校园的环境,并且利用地图的形式,将校园信息展现的方式从传统的纯文字模式解脱出来,实现地图与文字、图片等展现模式相结合。

2)升级数字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在原有安全监控单一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升级为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实现平安数字校园。

通过开发基于物联网的“数字校园安防集成系统”,通过软件图形化的管理形式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日常管理、检查工作;通过巡更及上报分析系统,确保校园安保制度的贯彻执行。数字校园安防集成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红外射频防盗报警、门禁系统、巡更系统、紧急求助、呼叫系统、对讲系统等相对独立子系统,根据安防应用需要,快速、方便地在安防监控中心把各系统的数据资源、控制资源等信息,通过集成联动平台的方式组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整体资源,达到优势组合的目的,帮助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实现监督管理、监控互动、及时排除校园安防中的漏洞,最大限度保护学校师生的财产、生命安全。

3)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校园资源监控与管理中心,实现节能数字校园。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全校各部分的水、电等资源的参数进行检测,实施集中控制,掌握实时能源耗费信息,并能提供资源使用付费控制,完成对教室、实验室等资源的实时使用状态管理和资源分配,对车辆、固定资产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公寓实现智能电表网络化管理和水资源网络管理,改造建设灯光系统,实现校园的节能与环保。

参考文献:

篇7

现阶段,随着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逐渐增多,物联网技术由于集成了远程的监控与遥测、自动化采集与传输等最新技术,对环境监测工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将会彻底改变现有环境监测工作的理念与方式。

2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到物体与物体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定义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一般是使用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仪、全球定位系统(GPRS)、激光扫描仪和气体感应器等设备间的信息,进行交换和记录,实现检测、定位、监测和扫描的一种信息技术,实现各种设备之间信息的交流,让使用者能够在物联网中得到需要的信息,让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具有时效性和保证其准确性,达到人工智能化的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弥补传统工作中的不足。物联网在现代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例如智能交通、医疗服务以及环境监测等各种方面,也体现了物联网的智能化与实用性。

3 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我国传统的环境监测技术,在技术限制和设备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环境监测的范围、内容、准确度、时效性以及数据的应用,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可以让我们更加准确、及时的获取环境监测信息并充分应用到环境管理工作中,保证对环境的科学高效化管理。

3.1 大气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大气质量自动监测,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监控范围内布设各种特定的传感器,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对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将数据通过网络实时向监控中心进行传输,不仅仅可以实现同步监测的基础功能,同时也能实现预报功能的一种全面监测。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对大气环境数据的分析、利用、综合评价以及预警等方面都在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3.2 水质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的时代背景之下,水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只有做好水质环境监测工作才能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提供科学的资料依据。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通过运用物联网新技术,在重点水质监控位置上布放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方式24小时在线监测水质的各项变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水质监测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不仅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而且还能有效地搭建水质监测预警平台,在水污染事件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3.3 重金属污染监控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更加注重对重金属的环境监测,由于重金属污染不仅具有持久性的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根本上的消除。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监测的范围内,一旦水中重金属因子含量出现异常就会报警,为重金属的清理争取更多的处理时间,对污染进行及时的补救,同时可以为后续处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

4 物联网应用于环境监测所面临的问题和趋势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虽然在环境监测中有着相对广泛的应用,推动了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但物联网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4.1 存在的问题

(1)相关技术设备还需提升。环境监测的感知层包括环境传感器、在线监测仪器、传感器网络等,由于这些技术设备普遍存在着功能单一、可靠性不够、成本高以及维护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物联网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2)监测信息不能共享。目前由于各种环境信息系统的开发缺少顶层设计,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共享,使得环境监测数据不能进行有效整合,造成数据不能共享,工作中各自为政。(3)监测数据应用开发不够。随着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应用范围的拓展,各种监测数据都通过网络源源不断传递到各级环保部门,海量的数据由于缺乏深度的处理和分析,不能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的保障。(4)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由于监测系统整体素质以及体制等诸多因素的束缚,造成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直接影响到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作用的发挥。

4.2 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深入挖掘其在环境监测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各方面的应用,同时不断扩大环境监测领域,逐步开展生态、土壤、生物、电磁等监测内容,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

5 结语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能够弥补传统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不足,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因此,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篇8

当今,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的浪潮,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轮科技革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03年日本成立了UID Center,以推广自动识别技术,即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受到了日本政府和大企业的支持。2009年美国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建设列为美国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国家级战略。2010年温总理将物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总之,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将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指明方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因此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物联网及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以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ER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基础延伸拓展,实现全球任何物品信息互联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络。因此,物联网的定义为结合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GPS等,遵照约定的协议,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信息的通信和共享,以便对物品进行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的一种网络。其本质就是利用RFID技术扫描识别物品上的EPC编码,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识别和信息共享。在物联网应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RFID技术和EPC技术。物联网体系结构图如下图2-1。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

1.RFID技术

RFID技术又称射频识别技术,能让物品“开口说话”。RFID技术通过利用电磁感应的方式,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物品或人员的双向数据通信,可自动读出和写入数据信息,操作简单,不需要人员的参与,具有智能化、安全性高、数据精准、难以伪造的特点,使供应链的各个节点成员都能通过网络共享物品信息。射频技术构成图如图2-2-1。

2.EPC技术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技术中文名称是电子产品码,是由版本号、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编码,用来作为每个物品信息的唯一标识。EPC技术以RFID电子标签为载体,借助互联网络,旨在实现对单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追踪,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EPC系统构成如表1。

三、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延缓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加大了供应链的运营成本。物联网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各企业之间信息的可得性、共享性、实时性、准确性,有助于供应链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采购环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的采购是企业生产的起点,对采购环节的管理控制是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如果所有的采购品都能贴上EPC标签,管理人员只需操作互联网就能轻松地了解所采购物品的信息,追踪到物品的位置,保证采购质量,对采购品进行实时监控。同时,EPC技术还能提醒管理人员及时补货,保证生产的稳定进行。

运输环节:在运输过程中,EPC技术能大大加快运输速度和准确率。将在途的车辆安装上GPS定位系统,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车辆的行驶位置和状态,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车辆能及时调整行车路线,保证货物的及时送达。运输线上的检查点装有RFID接收转发装置,自动读取EPC标签并将货物最新状态及时同步到互联网中,以便商家能实时了解货物所处位置、预计到达时间,合理安排生产。同时,EPC标签和RFID技术还能有效预防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丢失或被盗事件的发生,实现运输的可视化管理。

生产环节:在生产线的关键位置安装RFID装置,有助于生产自动化运作。在生产制造过程中,RFID技术通过对物品上EPC标签的扫描,能准确识别物品的信息,自动完成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在各个生产线的准确流动分类,减少的人工的参与度,降低了人工识别的出错率,对企业的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实时控制,提高了运营效率。同时,当突发状况发生时,记录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便企业及时应对。

仓储环节:EPC标签和智能货架技术能保证企业对货物的可视化管理。当贴有EPC标签的货物进入仓库时,仓库入口的阅读器便扫描货物的基本信息和仓储信息,完成盘点,将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并将货物放到指定位置。当货物出口时,管理人员依照出库单找到指定货物,仓库出口的阅读器会再次扫描货物信息并同步到数据库,完成货物出库。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对货物的管理,提高了仓库的利用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和货物丢失的风险,使企业库存管理更加精准。

零售环节:通过在货架中安装扫描仪,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并及时同步到数据库。通过分析商品流动情况,当商品库存不足时,及时向管理员发出补货预警,减少缺货损失。当部分商品流动缓慢、库存充足时,向管理员发出提醒,及时打折促销,降低库存。同时,消费者可通过扫描EPC标签,能快速找到商品位置,获取商品信息,提高购买效率。商店出口处安装识读器能有效防止盗窃事件的发生,降低运营成本。

四、总结与展望

物联网技术是科技与供应链相结合的一门技术革命,更好地体现了供应链的速度与价值,它的发展使物品的流通和监控更加地精准化、智能化,使供应链管理得到了高度优化:增强了供应链管理的可视化,实现了信息的互通共享,使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及出错率,极大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提供了全新的商业环境。但目前物联网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

(一)需通过加密算法和协议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开放环境识别过程中物品信息不被篡改。

(二)货物仓储算法优化,当出入口货物种类数量繁多时,加快运算速度,确定仓储位置,保证货物能及时准确的完成出入库。

(三)研究识别性更强的算法,加强对EPC标签识别度,防止出现标签漏检的情况,减少识别出错率。

参考文献:

[1]乔瑞芳.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艾沙江・艾则孜卡力.物联网对传统零售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集美大学, 2013.

篇9

电力已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人类对电力的需求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居民侧用电量占社会总用电量的36.6%,但研究表明该领域的用电效率低,浪费严重[1]。缺乏对居民侧建筑能耗监测和控制,是导致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如何摆脱建筑电气粗放型用电,实施精细化用电、节电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2009年国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物联网”被列为我国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能耗的监测和控制起到关键作用,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为提高居民侧用电效率、实现建筑电气节能减排提供了新途径。

2建筑电气节能的研究现状

截至2016年2月,在CNKI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物联网”为检索词进行初级检索,再在结果中以“节能”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篇。经过初步分析,这些研究首先主要集中在建筑电气具体方面进行探讨,涵盖了隧道、高校教室、机房、图书馆、自习室、办公楼宇等建筑电气方面的节能;其次这些研究多是从建筑电气整体角度出发对节能效果进行评测、跟踪检查、优化仿真研究;再者这些研究是从物联网智能节能系统、物联网技术的数据处理、物联网智能本身创新、改进、安全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发现,许多文献中都强调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如使用室内环境温湿度监测与节能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新技术,使用LED节能灯具、真空保温玻璃新材料;不过这些节能新技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也没有考虑到变压器运行损耗,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节能系统和管理平台。本文提出采用ZigBee网络通讯技术,利用“物联网”组建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能耗进行优化和打点,分类管理进行节能。

3物联网技术条件下的建筑电气节能相关技术

3.1物联网定义及构架目前,在国内较为多见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指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就是使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识别和管理更加方便。可以看出,物联网是一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从通信过程和对象的视角看,物联网的体系构架由全面感知层、可靠传递层和智能处理层三个层面构成[3]。全面感知层利用各种可用的感知手段实现物体动态的即时采集,可靠传递层通过各种信息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感知的信息实时、准确可靠地传递出去,智能处理层利用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技术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4]。3.2物联网构架下的建筑电气节能采用ZigBee网络通讯技术,利用“物联网”组建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云计算搭建的“智慧能源云管控平台”,对一栋建筑以致一个小区的建筑群进行建筑能耗的优化和打点,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无需对建筑做结构上的节能改造。因为对建筑电气的节能主要是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即在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家用电器、新风系统、监控安防、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方面进行能耗的节约,其中以空调系统、动力系统和照明在建筑使用方面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将一栋建筑或者建筑群按照能耗进行分类,利用物联网组建的能源管理系统将其分为不同的控制子系统,如图1所示。通过动态监控和实时的数据统计、分析,更全面的掌握能源消耗情况,从而进行更好的资源利用。与相对成熟的楼宇自动化系统相比,采用ZigBee网络的物联网技术布线成本低、方便施工、组网能力强、系统扩展性好、具备网络自愈能力并且抗干扰能力强、功耗更低等优点,更能全面的获取建筑在能耗过程中的详细数据,让建筑能耗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4物联网在建筑电气节能中的应用

4.1环境监测子系统节能减排,监测先行。通过环境监测子系统感知建筑内不同区域的照度、温湿度、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将获取的各项环境参数发往服务器上的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照明空调控制系统、新风控制系统、家庭能源管理子系统和光伏发电子系统中为其进行室内环境调控提供数据及参考。4.2中央空调控制子系统中央空调控制子系统接收来自环境监测子系统的环境参数,结合中央空调温控系统阈值设置(例:低于10℃或高于26℃空调将自动开启制热或制冷模式),同时在空调上加装空调节能控制器来实现对空调系统的控制。4.3照明控制子系统室内照明光源采用LED节能灯的基础上,照明控制子系统通过在房间或工作区安装位置和光照度采集器,将房间内的光照度信息和人员信息传递至照明墙控制器,由它控制照明灯具的开启/关闭,并根据环境的光照度,通过灯具组合的方式调节照度亮度[5]。4.4新风控制子系统新风系统接收来自环境监测系统的空气质量数据,并将接收数据与系统阈值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新风系统处于低能耗状态,主要完成空气流通功能;当空气质量不达标,超过系统设定阈值时则启动应急机制,包括实现大功率新风输送以及开启部分氧气供给功能等。同时,不同于传统的新风交换模式直接采用室外新鲜空气作为气体源,本系统采用双向换气式新风系统,在源空气进入室内前通过高导热效率材料进行热交换,将室内欲度上降低了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与原室内空气的温度差,从而降低了空调的使用频率,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6]。4.5远程抄表子系统通过远程抄表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和可靠地实现对建筑物内各用电设备耗电量进行抄读,并能将相关数据自动保存。可以通过抄读的数据分析配电变压器是处于怎样的运行状态、负载率是多少、是否达到了经济运行,同时还可以分析出无功补偿设备运行情况。通过该系统,管理者可以获取综合的能源需量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根据日、月、年的用电量情况全面了解电能消耗情况,辅助制定并不断优化节能方案、智能调整耗能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更好的整合、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建立有序的管理模式。4.6家庭能源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将家庭用电分为三类:用电负载、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其中将用电负载分为可调度负载(包括:洗衣机、干衣机、热水器、洗碗机、电动汽车)和不可调度负载(包括:计算机、打印机、冰箱、家庭娱乐系统、照明系统、安保系统等)[7]。利用传感器采集到的室内环境、人员活动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来对用电设备进行调度和控制,在满足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减少电能消耗,提高用电效率;同时,将可调度负载尽量安排在负荷低谷期工作,起到调节电力系统峰谷差的目的,进而减少电力系统备用装机容量。4.7光伏发电子系统随着光能发电技术的日益成熟,居民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将会在日照度高的地区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采用储能装置改善了电能质量,维持了整个电力系统稳定的条件下。光伏发电子系统接收来自综合分析子系统的部分参数(如:系统用电的峰谷期),将自身发出的电能在用电量高峰时期满足自身需求,并在高峰期时将多余的电能卖给电网,而在低谷期时将电能暂时进行储存,这样不但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更能减少系统中的备用装机容量,进而起到了节能的目的。

篇10

目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网民数量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态势,因而网络交易成为当今的一大热潮。在此背景下,B2C电子商务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正逐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1]最近几年,B2C市场交易无论是规模还是金额都呈现出几何倍数的增长,与此相应地也表现出当前B2C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正是立足于此,致力于研究基于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电子商务模式新策略。

1 物联网与云计算概述

1.1 物联网

物联网(IOT)指的是运用各种各样的传感设备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集群,这是在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再一次飞跃,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等,而且还是下一代网络发展的大方向。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性、信息传递可靠性以及智能化处理性。物联网中,能够借助电子编码技术(EPC)斫行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商品识别和追踪。EPC技术指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标识系统与编码系统,通过EPC技术,能够轻松对单件商品追踪定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B2C电子商务的发展。

1.2 云计算

云计算指的是在互联网支持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服务为用户提供的依据需求而确定服务的计算方式。由于服务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并且互联网通常使用云状图案来表示资源,所以称之为云计算。云计算有着集群优势,同时具备高速运算能力和较高的数据存储能力,因而如今正被广泛而深刻地应用至IT行业中,具有高容错性与高伸缩性的特点。Amazon运用计算云为电子商务中的企业提供数据服务,这是Amazon近几年增长最为迅速的业务模块。而再如IBM开发的蓝云计算平台是一个支持用户即买即用的大型云计算平台。[2]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云计算中心开发实验,阿里巴巴已经搭建了国内第一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由此可见,云计算在电子商务上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2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2.1 当前我国B2C电子商务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不断产生一些问题,目前困扰我国B2C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信息不对称

在B2C电子商务模式中,最为核心的是产生交易的双方在网络中虚拟而成的交易场所进行交易,这就首先需要双方互相的信任,因而,网络信任是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最基础的要求。然而,客户的信任一般都是基于常见知识的积累以及表象判断。[3]但由于我国当前电子商务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网络运营相比实体运营的成本极低,导致有一部分假冒伪劣产品进入电子商务交易市场中,由此产生的恶果就是使得客户对于B2C线上交易的信息产生了怀疑,从而影响到客户对电子商务模式的信任,因而对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

2.1.2 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国内物流企业针对电子商务的配送模式还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从交易商品入库、下单、打包、出库、运送的整个过程中,物流过程都是在与以往相同的管理模式下进行的。这相对于B2C电子商务模式中所追求的可视化配送以及物流效率等要求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并且在当前的电子商务物流中,一般都是只有当客户看到商品本身时,才能够真正对商品是否中意做出判断,在之前的质量判断中,依据还显得不足。[4]另外,配送过程中客户一般都只能被动地等待,期望物流能够按时送到,显得太过于被动。

2.1.3 售后服务的制约

B2C电子商务交易中,客户一般对于商品的价值判断仅仅依据图片与文字,而这些是否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是否完全属实,这些都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售后服务中就存在争议问题。另外,B2C面向全国的客户,但不同客户对于售后服务难免会有不同标准,这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与形象。

2.2 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B2C电子商务策略

2.2.1 物联网对B2C电子商务的有效策略

物联网在B2C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使得B2C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首先,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能支持客户在网络中查询商品的详细信息,只需要客户查询到商品本身的EPC信息,就可以将包括商品生产日期、型号、材料以及各种配置等查询到,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改善电子商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物流的发展,借助物联网RFID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物流监控,例如所购买的商品是否发货、目前所在地、预计多久到达等信息都可以实时查询以及预测,从而能够提高客户对于物流的满意度以及对商品的信心。[5]最后,物联网技术一方面能够借助EPC技术查询到商品信息,由此能够让客户轻易地联系到商品生产厂家,从而能够极大地保证客户售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生产厂家也可以通过EPC信息来甄别商品是否为自己的厂里生产,从而来确定售后责任。因此,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明确双方权益,促进电子商务交易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

2.2.2 云计算对于物联网存在的缺陷的补充

物联网的目标是实现世界智能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有一个庞大有效的计算机平台,云计算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物联网电子商务中,大量的交易信息借助互联网进行传送,这必然就牵涉信息安全与保密,而云计算平台也可以较好地达到这一目标。

首先,云计算平台可以与传感器生产厂家、行业应用厂家进行协调合作,将彼此独立的网络节点连接起来,将物联网运营部署到云平台上,以此来实现对资源的虚拟化处理分配。其次,由于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可以先选择实力较强的B2C企业作为示范,将云平台的网络节点与B2C企业接入,按照统一的标准将各B2C企业集成到云平台上[6]。最后,随着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体系逐步运营的成熟与完善,B2C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业务量实现不断的增长时,就需要进一步深入B2C电子商务的领域合作,优化云平台资源服务,提高云计算管理能力。

3 结 论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云计算平台的逐步搭建,B2C电子商务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本文在阐述物联网与云计算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在B2C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潜力,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清,曲云龙,陈伟卫.物联网技术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11):46.

[2]陈天明,徐群.促进云计算技术发展 突破物流瓶颈[J].环渤海经济t望,2012(10):57-59.

[3]陈鹏.物联网RFID技术与云计算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4(7):91-92.

篇11

[3] 徐勇军,刘禹,王峰.物联网关键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115.

[4] 白忠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肉品追溯系统研究[D].江苏:南京邮电大学,2013.

[5] 朱燕妮,雷坚,龙陈锋.基于双向追溯模式的黑茶防伪溯源系统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5):552?555.

[6] 李文勇,孙传恒,刘学馨,等.嵌入式农产品追溯码加密算法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7):253?258.

篇12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安全威胁因素的增多和军队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军事实践的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军事应急物流,作为市场物资直通“战场”和国民经济向军事实力转化的桥梁纽带,已成为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恐怖威胁、严重疫情以及突发军事行动等事件增多的新形势,加强军事应急物流快速化、灵敏化、智能化的保障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在仓储配送、安全保卫、远程智能控制、系统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根据军事应急物流的管理现状,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为军事应急物流提供信息技术保障系统,将决定军事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设的成败。

1 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现状

所谓军事应急物流是指军队为应对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信息、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军事物流活动。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现在还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概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军事应急物流信息采集难度大。在紧急情况突发时,由于事发突然,军事应急物流单元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物流需求信息做到准确的采集,加之在应急保障行动中,任务性质多元,行动方向不一,大部分事件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可能会摧毁当地所有地面通信网络设施以及道路、桥梁系统,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由于通信设施被毁、断电等原因,汶川地区曾长时间与外界联系中断,包括物资需求在内的一切信息均无法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当地破坏程度和需求信息精确、及时地采集并传输给军事应急物流单元,是救援部门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2)军事应急物流统一指挥难度大。首先,我军目前对军事应急物流研究力度不够,军事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和能力不够强,仍处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状态。其次,不少军事应急物流单元虽然形成了相应的应急物流保障模式,但都是从局部情况出发,缺乏统一指挥,各部门协调配合度不够。第三,尽管有些军事应急物流单元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大多比较抽象,实际操作性不强。正因为上述原因,军事应急物流单元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获取救援地域的物资需求和地理、路况、天气等情况的信息,造成应急军事物流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责任不明,严重制约军事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

(3)军事应急物流决策控制难度大。目前我军军事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军事应急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没有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和共享平台的情况下,无法准确掌握突况下的详细资料以及物资的需求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分析判断不准确,也就无法制定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因此军事应急物流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应急物流信息综合处理平台,而当前多数信息传递基本还是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信息沟通,所处理的信息量有限,信息融合效率较低,在复杂情况下,物流信息纷至沓来,难以对其进行整合筛选形成决策。

由于我军军事应急物流存在信息获取难、统一指挥难以及决策控制难的问题,相关部门无法快速的得到突发事件的信息,对军事应急物流无法做出有效、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方向的决策指挥和控制。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系统,其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以便指挥领导进行统筹安排。

2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结合军事应急物流的应用现状,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应急物流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军事应急物流应急车辆智能卡应用。车辆智能卡在应急物资运输和配送的运用中,不仅可以实时地监控车辆运输、在途物资情况和人员状况等信息,而且能促进整个军事应急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统筹安排最佳运输路径、根据货物性质最优化装载量和及时准确的运送,提高军事应急物流的效率,从而达到军事运输应急的目的。应急车辆智能卡在军事应急物资调动中,主要实现了以下主要功能:

一是军事应急车辆导航:导航是应急车辆智能卡的主要功能,应急车辆智能卡内嵌北斗卫星导航模块,可以实时接入北斗定位系统。由于自然灾害和军事斗争准备发生的不确定性,军事应急车辆驾驶员对去往灾区或战场的路段不熟悉,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军事应急物资安全、及时地到达命令指定地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军事应急车辆监控和调度:在军事应急物流过程中,结合军事应急物流特点,智能卡接受和发送车辆定位数据、调度命令和紧急的预警。针对不同军事应急物流的情况,需要制定不同的北斗卫星监控系统。三是军事应急物资配送跟踪和查询:结合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功能和现代通信技术,对于应急物资的流动和去向实行跟踪,以及时提供应急物资数据给军事应急指挥中心,确保应急物资不会短缺。四是军事应急运输线路定制:结合智能卡内嵌的GIS系统,对应急车辆行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应急物资的去向,突发事件的限制,设计最佳行驶路线,从而做到提高军事应急物流效率,节约军事应急物流成本。

(2)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应用。构建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就是要建立一个多信息采集、多通道传输、灵活感知的物联网信息处理平台。并通集合编码技术、网格技术、射频技术、传感网技术、卫星通信与定位技术、军用CDMA网络技术和机动无线组网技术等,对军事应急物资信息实现自动、快速、并行、实时、非接触式处理。

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利用智能卡与应急运输车辆的绑定,实现应急物资的在途识别和卫星定位。二是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无线网络、宽带网络、拨号网络等,实现军事应急物资数据的采集、传输与计算。三是应用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能够对军事应急物资进行远程管理控制。图1所示。

(3)军事应急物流物资资产可视化应用。军事应急物流物资资产可视化就是及时准确地向指挥部或前线提供人员、装备和补给品的位置、状态类别及运输等信息,通过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无论是前线作战或者救灾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或者指挥人员都可以实时动态的掌握应急物资和装备的位置、数量和状态等信息要素。通过对重要军事应急物资装配射频卡,或者单件物资集装组配后按照标准加载射频卡,经过RFID技术快速识别,将信息通过北斗卫星无线网络或者动态无线组网实时同步至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的数据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图表化处理,在指挥部的指挥控制领导桌面实时显示应急物资信息,同时实现前线作战人员客户端显示其所需应急物资的位置、状态、数量等信息。军事应急物流物联网系统对于在非军事行动中及时支持救援与战争时期随时保障前线作战,缩短运输应急时间,提高军事应急物流效率,降低军事应急物流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3 总 结

本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军事应急物流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在途物资和车辆运行状态的智能化管理、军事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等问题,为军事应急物流实现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进一步推动军事应急物流向着自动化、智能化、多维化的方向发展。

篇13

1 前言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联网技术为推动国家信息产业从大到强,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全面推广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道路和车辆的安全、便捷、快速的交通;可以通过公共卫生物联网来实现人民群众在家诊断疾病和居家养老的需要;通过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与社区安防物联网相互连接,可以实现社区公共安全物联网的全面覆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正在全面改善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文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安防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包括了应用层、网络层、对象层和感知层四个层次,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之上,采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RFID技术来构造了一个可以覆盖各种食物的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技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所有物品都可以利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来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在生产环节采用电子产品代码(EPC)技术能够快速地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快速地锁定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在自动化生产线运作的过程中有效实现跟踪和识别零部件、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人工出错率和识别成本。物联网在产品运输环节能够通过在运输路线设置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同时对在途车辆和货物贴上电子产品代码(EPC),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经销商和供应商能够通过物联网实时掌握货物预计到达时间,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在掌握好这些信息之后,就能够大幅度提高车辆利用率,合理调度车辆,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在安防领域,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极为重要,原因在于一旦信息传输出现篡改、泄密和失效,那么必然会给将整个安防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那么应该进行及时的预防和处理,处理技术有安全数据接入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路由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而解决的关键就在于要从多个层面来解决安全漏洞,加强信息安全防范。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重点在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这是因为有线通讯存在光缆转换复杂、敷设线缆困难等问题,无线通讯存在病毒入侵、信号截取、强信号压制等问题,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使用情况,来选择是采用无线通讯,还是采用有线通讯。如果采用线通讯,那么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克服拓扑结构和信道节点的缺陷。感知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前端传感器的可靠性和可使用性,有效地提升选用优质器材的水平。而应用层的安全技术能够通过安全数据和安全路由来修复、检测数据,再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将有害数据剔除掉,将信息流有效地梳理。

总之,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无需人干预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实现智能化管理、监控、跟踪、定位、识别,进行及时的信息通讯和数据交换。

目前来看,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始期,因此在物联网技术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将物联网应用于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优先选择关联性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进行示范试点,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电网、物流、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3 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对于物联网技术正在处于一个发展和探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专门研发机构,如物联网研发中心、传感网研发中心等,在健康监测、智能交通、公共卫生、智能家居、环境监控、工业安全生产、城市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尝试,物联网技术在未来正在朝着更加广阔的领域扩展。

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中的应用,最为重要的技术就是视频感知技术,我国安防行业企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一直都把研发重点发在视频监控技术。

例如,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就成功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园区的安防工作中。无论参观者在哪个场馆,或者哪个公共设施都会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

物联网技术,尤其是视频智能感知技术大量应用于安全防护领域,为未来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控、城市管理、国家安全等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打下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基础平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 社区安防中应用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时代的社区安防就是采用网络传输、智能图像分析、传感器、RFID等多种信息技术,有效地将移动电话、网络摄像头、警报器、照明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建设能够具有实时监控管理的家庭安防综合应用系统、社区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社区车辆出入口管理系统、智能对讲门禁、社区周界防护系统等,同时还实现公安信息平台与社区安防信息进行对接。

社区安防管理系统主要由多种模块组成,如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小区信息系统、小区智能视频监控、周界红外报警系统等。家居智能化管理主要由室内安防预警、远程监控、远程控制、无线可视对讲、家电智能控制、灯光智能控制等模块组成。该方案借助于警方、物业、业主三者间的快速响应,具有主动威胁告警和自动感知威胁的双重功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得事故损失减少。简易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该系统的建设是以可靠、先进、适用、经济、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同时与公安信息平台有效对接、紧密结合,依托现有的监控中心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考虑了拟建系统和已建系统在业务流程、数据结构、应用功能上的高度统一,采用的体系结构具有智能化、模块化、开放性,整个系统运行和管理具有协调、高效、科学的特点,构筑出了保障可靠、处置快捷、操作方便、反应灵敏、控制有力、防范有效、指挥高效的防控体系,有效地实现了“自动报警、信息共享、快速响应、联网布控、实时监控”的社区安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旸,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05):147-149

[2]梁国伟,李长武,李文军.网络化智能传感技术发展浅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4。21(05):123-126

[3]陈莉.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 2005,(23):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