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业风险的内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Baptiste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York:Harper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篇2
1.2我国农民农业创业的现状
我国有超过9亿的农民,他们是我国农业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近几年来我国农民发展农业创业人数在逐年提升,仅2008年我国就新增70万个个体工商户,实现了120多万人的就业;尤其是由农民自己创办的企业就多达86万家,农业创业人员累计达500万人。通过创业促进农民增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农业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的年龄大部分都低于36周岁,而在20~30周岁的年轻人开展农业创业活动的则更多;男性所占比例为82%,大大超过女性创业所占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就业的经历。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由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掌握信息有限,加之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农民农业创业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项目选择方向把握不准,创业能力有限,创业资金筹集困难,创业风险规避不及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2开展农业创业的有利条件
2.1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农政策
2.1.1粮食直补政策。政府从粮食的风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直接补贴给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
2.1.2农作物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为了加快我国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国家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一些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种植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予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直拨。
2.1.3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对因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的综合性直接补贴政策,该补贴是在粮食直补基础之上建立的。资金由中央财政直接负担。
2.2丰富的农业资源
实施农业创业就不得不考虑到当地的农业资源,尤其是可以利用的农业资源,同时也要考虑管理技术、人脉关系以及当地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我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海洋资源,这些自然资源都更加有利于农民开展农业创业。
3农业创业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避免风险
3.1农业创业面临的风险
农产品因受自然灾害和生产力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减产或绝收,给农业创业带来风险。自然灾害风险通常分为自然资源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农户还会面临农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低或竞争对手挤压等市场风险。无论选择何种农业创业项目都会面临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创业项目在名、特、新、优上做文章,才能不被风险打倒。由于农业技术和某些技术的欠缺业会对创业者造成损失,严重的会造成绝收,导致血本无归。此外,由于人的种种主观因素也会导致风险,如人为破坏、投毒、误判以及失职等。
篇3
一、我国体育产业风险的涵义与特征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体育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广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狭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体育产业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体育产品的投资。目前在国内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中主要有体育股票和体育债券市场具有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风险的资本运营方式从融入资金,参股创业,最后到通过体育企业上市等途径回收全部资本的运营过程,始终都是处于高风险当中。体育产业投资风险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广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了。我国新型中小型体育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体育企业的体育风险投资在1996年就已经展开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在我国活动的国际体育风险投资基金约有20余家,但从统计来看,现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中,真正投到项目上的资金,大约只有10%,可见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实际规模还很小,实际投资更少,一项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12月份全国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资金只有约2亿多美元,其中来自海外的就有1亿多美元。我国现在每年有约1万项体育科技成果缺乏商业前景的评估,能够形成产品的只有30%,能够形成产业的就更低,只有15%左右。
三、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存在主要问题
1.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
2.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缺乏健康的退出机制,不能使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实现较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3.缺乏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组织者、运作者投资专家,既缺乏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政金融以及体育科技等投资专门人才的培养。
4.缺乏高效率的信息交流机制,难以形成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5.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认识不足,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稳定来源,投资渠道窄,未形成多元化。
四、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对策
1.加大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宣传力度,明确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让广大投资者真正了解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内涵及其运作规则,更主要的是其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风险性和高收益的稳定性(相对于股票投资而言),克服认识的片面性。明确认识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国加入WTO和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良好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者,外商直接投资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吸引外资国。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时机已经成熟。
2.建立健全积极用人机制,大力培养我国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管理专业人才。
高水平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不仅需要有高强度的投资,还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缺乏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有深入了解又熟练掌握运作的高水平风险投资人才。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具体项目。
3.建立健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法律监管,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规范运作。
为改善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环境,调动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必须建立和健全我国体育产业风险的信息披露机制,以满足投资者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信息的要求。同时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在《投资基金法》、《投资顾问法》、《投资者利益保护法》等文件中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相关的法律条文,使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有法可依。
4.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中的影响作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商业性的投融资主体,其市场化运作原则与发挥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政府导向作用并不矛盾。政府可以根据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通过对体育产业风险基金的设立审批程序和基金的基本投资限制来发挥必要的导向作用。
5.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尽快建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收回与回报是靠资本市场的股权(产权)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不论是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育和成长,都有赖于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就目前而言,“主板”市场虽然也给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提供了一些方便与空间,但限制仍然较多,很难满足其日益膨胀的需求,不论是一级发行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上的收购兼并,都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我们应该在“主板”市场上放宽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种种限制,增加体育产业企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振锦: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4.2
[2]李平:论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4.6
篇4
一、VC、私募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概况
VC、私募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理论界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同时这些理论成果指导着实践,为我国融资困难而有潜力的各类企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资金支持,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出了一份力。但是关于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为了促进三种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使风险投资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搞清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VC,是“venture capital”的简称,在《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中,把“venture capital”的中文译名定为“创业风险投资”。它泛指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券募集资金,并委托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对未上市公司及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潜力的企业(主要是高科技公司)投人权益资本,并且主要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创业企业创业历程的一种资本投资行为。在这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受益人和基金管理公司按协议分享投资收益。
私募基金对应的英文名称为“Private Equity”,简称PE。所谓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主要是用来区别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公募基金的。它既可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也可以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根据投资方向,可以将其分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两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权证等;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则主要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或企业债券。而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为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投资、发展资本、并购基金、夹层资本、重振资本,Pre-IPO资本,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IPE)、不良债权和不动产投资等等。狭义的PE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
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起源于西方的私人股权投资,是一种非公开募集资本,专注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它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金融制度创新。我国最早的一家经发改委、商务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是注册于上海的海富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12月,继海富产业基金之后,又一家试点的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在天津设立,获批总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首期基金规模为60亿元人民币。
二、三种投资基金之间的联系
(一)产业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联系
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直是一个政策热点和理论争论的焦点。对产业投资基金来说,它是一大类概念,国外并没有产业投资基金这个名词,而是通常称之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
刘琦认为,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比较,除了称谓上的不同,还具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色彩。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讨论稿中,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这里的特定机构投资者包括五类主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及社会保障基金或企业年金进行投资的法人受托机构或投资管理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发改委规定的其他特定机构投资者。讨论稿明确发改委为产业投资基金的主管部门。
笔者认为产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只是中国的一种特定名称,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它实质上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范围要大于产业投资基金,但两者在内涵方面具有一致性,特别是随着中国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以及或明或暗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活跃,使这种内涵的一致性更加明显,即它们都是“有组织的私人股本市场”的投资工具,通常以股权或准股权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承担较大的创业风险,同时也通过退出分享较高的收益。
(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联系
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涵盖了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和Pre-IPO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相关资本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发展资本(development capital)、并购基金(buyout/buyin fund)、夹层资本(Mezzanine Capital)、重振资本(tumaround),Pre-IPO资本(如bridge finance),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即PIPE)、不良债权distressed debt等等;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主要是指创业投资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部分,这其中并购基金和夹层资本在资金规模上占最大的一部分。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指后者,以与VC区别。
笔者认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投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企业。虽然PE与VC都是对上市前企业的投资,但是两者在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投资理念和投资特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现如今,很多传统上的VC机构现在也介入PE业务,而许多传统上被认为专做PE业务的机构也参与VC项目,也就是说PE与VC只是概念上的一个区分,在实际业务中两者界限越来越模糊。
(三)产业投资基金与创业风险基金之间的联系
我国把产业投资基金分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企业重组基金和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三种形式,正如前文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大的范围。然而这
三种类型存在界限不清,内涵重叠的现象。并且在三类产业投资基金中,在我国真正付诸实践的只有创业投资基金一种,因而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就主要集中于创业投资基金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的企业重组基金和基础设施基金一直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种研究现状不但有悖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也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事实上,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已经开始探索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来进行国有企业重组。
笔者认为,在三者的联系方面,产业投资基金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一种,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要大于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内涵,即产业投资基金包括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但是因为产业投资基金分类中的其他两种类型的投资基金在我国尚未发展起来,故我们可以说,产业投资基金的实质是创业投资基金。其联系用图示可以表示为:
综上所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又具有两个共同点:其一,这三种投资基金在运作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是一种用高风险来换取高回报性质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二,这三种投资基金的投资目的,都不是为了对投资对象进行控制,其追求的目标是企业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且运作良好之后,在通过基金推出渠道退出时所获得的资本增值和收益。
三、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杨立新表示,在高新技术竞争中,技术、人才和资金三者一样都不能少。对于规模尚小、但是市场前景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由于自身底价不高,信用担保缺乏,加上申请周期长,银行贷款拿不到,政府支援申请周期长,常常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资金的缺乏,无疑已经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据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仅专利技术就有7万多项,但专利技术的实施率只有10%左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1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60%~80%。
高新技术企业欢迎风险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投资基金融资较少涉及债务问题,因为风险投资基金经营者主要是以收取企业(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作为交易,不像银行贷款那样不管企业是否盈利都要求按时还本付息;风险投资基金可为企业(公司)提供多种服务,如管理方面的服务、理财方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知识获得、人才引进等;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还可以协助未来企业(公司)上市。
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上是否真的缺钱,而不能满足各类型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的问题,中信证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徐刚说:“我国金融市场不缺钱,然而大量资金被迫存放在银行,使金融风险在银行过度集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也不断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企业想发展需要资金,却因为银行的风险规避政策而难以满足融资需求。”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如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强,没有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分担银行体系的压力。
风险投资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这个作用。它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它还可以为企业带去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地完成转型和上市。这是因为:其一,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较为成熟;其二,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者即管理人不仅擅长企业经营管理,而且还对所投资企业的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整个市场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把握,能够较好地为创业企业提供诸如指定长期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策略、物色战略合作伙伴和关键人才等多方面的经营管理服务。
此外,投资者需要风险投资基金。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1: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1的比例。在我国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可利用资金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能充分挖掘现有社会资金,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仍呈上升势头,这与我国居民投资渠道狭窄不能说没有关系。同时,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也是以万亿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来源。
综上所述,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是必要的,但是我国风险投资基金的一个现状是,偏向于投资那些发展比较成熟的企业,如处于中后期的企业,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企业的运营状态比较稳定,有望上市,有望获得高额的资本收益。这就需要我国在大力发展基金的同时,处理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三者的关系。
四、三种投资基金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我国私募基金目前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一直游离于法律的监管之外,没有取得合法的法人地位,不称其为完全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尤其是保底收益的承诺,使其表面上表现为无风险的高收益资金,有点类似于“私下集资”。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的发展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无法发展,并且衍生出许多欺诈事件,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这势必会对我国发展尚不成熟的私募基金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此外,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也很容易出现发展过速过热现象,以至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目前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只能参照《公司法》,而无专门法律依据,严格意义来说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还属于非法行为。这使得产业投资基金得不到实质的发展。当前现行的有关法律与政策在许多方面未能从私募股权投资的行业运作特点出发,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有时反而构成法律与政策的障碍。比如:在市场准入限制方面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投资;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支持不足,影响了投资者预期收益和投资热情。
2 退出机制存在不足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已发生许多积极变化,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确立,主要表现在:尚未设立创业板市场,投资于中小型创业企业的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途径;产权交易制度落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地的交易规则、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各异,产权的异地转让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场外交易市场规模相当小,且十分不规范。
3 资金来源较单一
根据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将所有种类的风险投资基金分为四种类型:即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营控股、外资独资或控股。中国风险投资院(香港)2003年《关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中国有独资占14%,国有控股占48%,两项合计高达62%。民营控股和外资独资或控股分别占27%和11%。这种过度单一的资金来源,虽然突出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但其过度依赖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科技贷款的特性,直接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经济、社会效益。
而作为西方创业投资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养老基金在我国受到法律法规的影响不允许从事风险投资。我国的个人投资刚刚起步,实力和规模还相当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也不强。风险资本
供给渠道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量,不能真正发挥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所具有的投资潜力,从而阻碍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二)行业内部问题
1 运行机制不健全
政府作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第一出资人”的极端地位,往往产生多重负面效应。
(1)风险投资企业长期依赖政府,听命于政府,蜕变为政府的附庸,难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2)高管人员由政府派任,不仅因专业素质欠缺,难以胜任工作开创局面,反而把严重的官僚化作风带给了风险投资企业。(3)不利于造就具有较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专业技术队伍。(4)极易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和产生寻租等腐败行为。
2 高风险与信用缺失
在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过60%,风险高出一般产业。目前我国各类投资基金风险的来源主要是基金的运作和项目投资的失败;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由于社会信用的缺乏,这种信用缺乏不仅体现在个体信用缺失,还体现在组织信用和政府信用的缺失,这几种信用缺失交织在一起就形成较为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高风险。在各类投资基金运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信用的缺失会加剧风险,给经济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
3 规模较小
目前,美国已拥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资金达480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风险投资主体规模可谓相形见绌。我国现有风险投资实体仅近百家,很多公司只有1000万左右的资本,其投资实力可想而知。而且,很多小型风险投资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干脆将资金投向成熟产业,根本未起到风险投资的作用。我国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仍是财政科技拨款和银行的科技开发贷款,投资主体单一,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我国风险资本增长较慢,规模偏小,这样就使得投资基金,尚不能在高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4 专业人才缺失
介入风险投资的这些投资家应是具有较强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同时又懂企业管理理论,具有金融投资实践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实践的通才。风险意识的产生和风险投资的决心来自风险投资家、高科技、未来高科技商品市场及创业者素质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是建立在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我国长期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人们普遍缺乏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而这种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成为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5 投资理念、工具和手段相对落后
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其雄厚资本,而是在非货币方面: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解决风险企业家的问题。这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管理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很多创新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仍面临制度约束,无法有效收集信息并对目标企业实施监控。
五、对策研究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我国私募基金,有一部分是运作比较规范的私募基金,应让它合法化,对其他的地下基金,应当规范化。若让一部分运作比较规范的地下基金以民营资产管理公司的形式规范化、公开化,给它们一个适度的发展空间和自由竞争环境,一方面它们为争取更多投资者的信任,会主动要求监管并披露交易信息,从而形成示范效应,客观上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局面,降低了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培养出一支比较规范的资产管理队伍,以置换出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的资产管理人员。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风险投资的全国性法规。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制与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存在明显冲突,如《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风险投资基金是金融机构不是工商企业,但却按照《公司法》设立等。面对风险投资发展中的这种尴尬,国家应尽快制定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法》,以促进各类投资基金的发展,并降低风险。
(二)加强市场监管
我国可以建立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国际经验表明,行业协会在风险投资的培育和壮大中起着重要作用,赋予了自律职能的风险投资协会不仅是行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是风险资本家培育的场所,同时,还是规范风险投资活动的有效机制。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市于1999年11月首先发起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风险投资协会,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天津、广州、湖南、湖北等省市也陆续成立和筹建了10多家风险投资协会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除深圳以外,其他地区的行业协会目前还不具备资格认定和行业自律职能。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促进各地风险投资协会的建立及其自律职能的赋予,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风险投资的稳健运行。
(三)建设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疏通风险资本退出渠道
我们应当积极推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来弥补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通道。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退出模式。目前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模式主要有上市交易、柜台转让、股份赎回、破产清算四种模式。积极推动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创业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建设,提高市场效率,完善市场定价功能和机制。并且,随着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其他的条件成熟,应当适时推出我国的“二板市场”。
(四)加快中介机构的建设步伐
建设结构合理、职能完善的中介机构系统,可以降低风险投资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投资风险。目前须在发挥已有的中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风险投资咨询等机构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着力加速风险投资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风险项目融资担保机构、风险企业等级评定机构等新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中介组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社会舆论相结合的制度性有效监管,使其出具的工作报告真实、合法、有效,树立良好的职业信誉和社会形象。
(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现行的优惠政策不管是对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对风险投资业发展都相当有限,优惠范围明显偏窄,优惠幅度也不大。如对以股权形式获得奖励的科技人员的所得税优惠,仅限于职务成果,优惠也只是延迟纳税;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新技术人员的优惠范围和程度较窄,对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等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风险投资机构存在双重征税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拓宽优惠政策的范围,提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和生产企业的政策优惠幅度,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对不同层次(国家、企业、单位)和不同性质(职务成果、个人成果)科技人员因科技发明所获得免征所得税,完善企业法规,避免双重征税,同时,应该使新创建企业可享受“三免五减”,运行中的企业可适度减轻营业和企业所得税负。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大大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从而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大力发展。
(六)组建保险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保险资金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建议优先选择保险行业中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大型保险集团牵头,试点组建专门的保险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优质未上市企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保险资金进入私募股权投资,政府应当给予政策支持和倾斜。如启动快速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和筹建进程;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投资回报较高、所需投资额较大的优质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
篇5
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资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行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从运作方式看,是指由专业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机制从本质上讲,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风险投资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企业融资体系和优化资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财富。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由于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给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待遇和发展环境。中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经验,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关于风险投资基本定义的界定,目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研究风险投资之前对其内涵须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经合组织(OECD)1996年定义风险投资为对常被大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忽略,具有高风险和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并提出风险投资亦可指那些对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投资并参与管理的资本。我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则指出,风险投资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以上几个概念区别在于:投资领域是否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及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这样的定义突出了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并且将其投资领域扩大至高科技领域之外。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有利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一个企业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要在本行业里发展,必须要能够不断挖掘新的机会,这就需要在管理人员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找好的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注资中小企业之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因为专业投资公司、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着独到见解,对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议、财务体制的架构等将提供各种有效措施及策略。风险资本在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提供一种完善治理的机制,还有后续服务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窄,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主要是政府,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建立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2.资本有效供给不足,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风险投资是创业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由于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不足,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应;二是力量有限,无法形成投资组合,从而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于涉及高金额、高风险的项目,因而也就无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融资难度大,而且所能筹到的资金总量也很小
在我国,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会对一些大企业争贷,而对中小企业却不愿借贷,并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也很短,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一开始就会面临融资难度大、壁垒多、融资量小等问题。
四、加快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大公司资金,国外资金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在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提供风险资本融通渠道的,入口与出口,无疑是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确保创业板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有专家指出,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而在认识层面。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决策层之所以不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是因为担心我国创业板受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的影响,担心出师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将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强烈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三,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科技板块市场是不乏炒作基础的。鉴于此,决策层不必过多考虑推出创业板的时机,一旦制度建设与技术准备到位,应在年内最迟在明年初推出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其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推器作用。
3.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4.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投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政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上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863计划,和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由政府投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计划。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政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过政府直接投资风险投资资本的方式。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政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审慎人的评判规范。
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做到:争取政府投资。即政府有计划地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助金转变为风险投资主体的股本,然后由风险投资主体利用这笔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际投资;争取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前,向保险公司担保,借助保险机制,分散投资风险等。其中我国政策性投资主体的大部分资金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特种债券以及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来解决,其余部分可以运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筹集。商业性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则毋需国有资本占主体,大可由社会公众广泛持股,国有资本进入其中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处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银行贷款。原有的银行科技贷款仍要继续发放,使之成为风险资本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吸引民间资金。要创造条件,吸引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使民间资本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资本。注意引进外资和国内信贷之间的时间、风险和权益的权衡。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引进的外资,大多数都是属于扩张期的投资,即属于后期投资。这个时候风险投资所经历的高风险差不多都已经过去,只是等待秋收果实了,若这时国内的一些银行能够准确地瞄准时机,那么这颗硕果就不会与外国分享了。如深圳,金蝶,到了成熟期,外国人来投资了,也就是采摘熟果实了,如果当时国内的银行能给,金蝶,提供贷款,分享果实的就是国内银行了。所以,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以便也能分享风险投资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努力改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外资在创业期的投资,使之收益与风险相均衡。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10)
[2]姚长辉沙重九: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1998,(4)
[3]张军谢冰:企业改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1999,(4)
篇6
一、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特点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风险从内涵来看主要包括健康风险、生命风险、学业风险、就业风险、投资创业风险、道德风险、情感风险等。产生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社会影响的多重性、信息网络的主体失落、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差异等。文章通过对湖南省内的5所高校,近5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与分析,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整体现状分析: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8%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创业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其中,已对学生个人造成明显损害等不良后果的占这些人总数的91%,然而,只有36%的学生表明已经预想过可能的风险,但末采取有效措施(或末及时采取),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采取了充分的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末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来越大,各种因素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在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选择方面存在的困惑较多,70%的大一新学生认为对大学期望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有43%的大一新生表示对专业不太感兴趣,有近10%的新生表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这也使得大一新生的学业中断风险大大增加。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竞争心,学业竞争风险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高,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也更高,而毕业班学生更多的承担着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等。
4.投资等新风险的出现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经济意识和投资意识也逐步增强,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了许多投资创业信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的学生在网上开设了网店,同时有近30%的大学生表示有开网店的想法,调查表明,有极少数(6人)大学生已经在证券公司开设了账户,进行股票交易,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20%,在已经炒股的学生中,投入费用最高达三万元。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股市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并且炒股与大学生日常学习也存在冲突,6名炒股学生均表示炒股影响了自身学习。应该说,目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强,创业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市场的全面了解,创业失败后产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创业者以后的生活工作。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的途径
1.发挥高校辅导员在风险意识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桥梁的辅导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人性特点等,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作用,并将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并进行考核,要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就业、创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学业风险、情感风险、创业风险、身体伤亡风险等有一定的认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综合素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材。
2.构建完善的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目前,湖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学工处及团委,我们调查的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提高大学生风险意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部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高校设立专业机构,保障经费投入,配备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建立和健全风险咨询服务体系,如设立就业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等服务机构,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学生思想动态监控体系,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及处境,对家庭情况特殊、个性偏激或内向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最后,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失败干预体系,对于大学生在经济、情感、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劝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积极探索减轻风险损害的途径。
3.重视课堂风险意识教育。对风险的预见性及防范能力在一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应立足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用身边的实例教育他们,比如,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睡眠不足,将导致身体“亚健康”的风险;沉迷网络游,将导致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的风险;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各种“陷阱”而造成的人身、财产风险等,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正确地认识风险,形成正确的人生值观和完整的人格素养。
4.拓宽渠道,引导大学生自觉规避风险。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多年的知识积累使他们急于将自身所学付诸实践,有迫切接触社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也使其学习生活面临更多意想不到的风险,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进风险意识教育远远不够,高校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社团活动、报纸、宣传橱窗等方式,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有清醒的认识,做到明辨是非,对自身能力、水平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外风险预测、预防活动,使学生能科学看待自身所面临的困境,积极调整心态,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或降低风险损害程度,从而提高大学生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传文.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与能力培养[J].教育观察.2009(8)
篇7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5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国内外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70年代的高速发展、80年代的飞速发展、90年代的鼎盛时期。戴曼斯库从具有学位的工程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界定了科技型企业。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是在1999年科技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时,首次定义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主营范围、职工人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依靠技术研究与开发,基于一项科技成果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诸如高新技术企业,如电子企业、半导体企业、新材料企业、机器人企业、网络企业等,它们早期的形成过程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业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技术风险。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管理,可以加快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规避技术风险,将技术最终转化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从而创造出价值,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加就业量。笔者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
1.创业与创业风险。关于创业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间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什么是创业?Shane和Venkantaraman提出的定义是比较权威的,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或服务、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是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者创造的,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或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被定义为一个经营领域,创业者创业的过程就是建立创业企业的过程。”关于“风险”这个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据美国学者爱瓦尔(Ewald)考证,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的Risque,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希腊语Rhiza,是在早期的航海贸易和保险业中出现的。笔者研究的是创业风险,所谓创业风险,也就是指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它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是企业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孕育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可塑性强;投入大,且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影响大。
2.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作为一个技术经济重要的动态系统,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过程,一般由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五个基本阶段构成。
种子期是创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萌芽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是技术,生产工艺逐步完善,将基于某项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出产品。严格地讲,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因为此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还只是拥有一项新技术和美好的产品设想,还没有组成现实的企业形式。如果技术研发失败,初始投资将没有任何价值。创建期通过种子期的资金投入与运作,技术基本完善,将成果、样品和专利进行商品化,市场开始建立,依托开发的产品创建了企业,并且发展前景逐渐明确。企业顺利渡过创业伊始的创建期后,创建的企业开始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成长期。此时,开发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初步认可,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发挥出了系统整合效应。扩张期是开发的产品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逐步形成经济规模,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获取了市场的认可,企业开始步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这时商机和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有良好的组织团队,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
这几个阶段之间紧密联系,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技术经济链。创业技术经济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业技术的本身特性,而创业技术本身存在一系列风险。可见,对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创业技术风险
创业技术风险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技术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项目运作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运用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于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当代科技前沿的技术,将其变为现实是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从而使创业活动前功尽弃,能否研发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美国这样一些科技相当发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究计划只有60%能在技术上获得成功,而在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中只有30%能够转化为产品并推向市场。而在我国,技术上获得成功的高新技术能够转化为产品的更低,只有20%。另外,新产品在商业化生产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工艺和设备往往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也会使商品化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中关村开发区的一家著名公司于1987年10月在德国国际发明和技术贸易展览会上展出了呼吸监视仪等8种传感技术产品,各国代表在亲自操作这些新产品之后对产品快速的反应、精密的显示感到十分惊讶,称赞“这是来自中国的真正技术”,获得了该展览会上唯一的一块金牌。然而,由于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这些系列产品要推向市场却进展缓慢。
2.盲目追求技术领先的风险。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现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率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积极追求技术领先,认为技术领先的产品带来的附加值高,而为此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研发经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高新技术设备等大量资源的投入。同时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是新产品,它的市场多是潜在的,有待进一步发展。越是新产品,消费者购买时越谨慎小心,持观望态度,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创业者对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以及需求量会是多少难以作出准确的估计,如果某一新技术投入资金多,再加上短期时间内不能被市场接受,使投资收回困难,严重时最终会导致企业倒闭。正如一句行话所言“快一步是先驱,快三步是先烈”。可见技术不能决定市场需求,也无法决定企业的收益。
3.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产品的寿命日益缩短,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原有技术极易被新技术所替代,如果不能在新技术寿命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收回投资并实现利润,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极大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所研发的技术,其可能实现的技术功能把握不准确。往往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所研发的技术实现不了预期产品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收益无法实现,使企业创业陷入困境。第二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是为了解决某种特定的问题,而结果意外地解决了另外与先前不相关的问题。第三种情况是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虽然实现了产品功能,但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违背企业伦理,如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了社会利益。也许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品化获得利润,从长远发展来看,会遭到社会否定,其技术不能运用,这样导致投资无法收回,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失败。
四、科技型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防范是在创业风险尚未真正发生之前,事先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等进行防范,以减少企业面对技术风险的概率。而技术风险控制则主要是指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分散或控制风险,以减少由于技术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以上技术风险,提出了以下几点技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1.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要严格把关。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商品化时,技术始终贯穿其中,也就是说每一技术环节对产品的研发都至关重要。此时要把产品研发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提炼出来,考虑在现有条件下能否全部攻克。由于某一环节或某几环节技术不能实现,导致新产品研发失败,使初始投资无法收回,这时就要停止继续研发工作。还应充分考虑配套工艺、材料等能否实现,避免再次出现上文中呼吸监视仪的事件。
2.运用技术模仿(技术追随)战略。技术模仿是指企业试图采取跟踪战术,对在技术领先的企业研发出新产品后,通过实物剖析或情报分析等合法方式,掌握新技术的关键内容,然后再进行二次开发,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技术领先者的技术,由于此时该技术被市场普遍接受,企业可充分吸取技术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所获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而可有效的回避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不确定性的技术风险,成功率要高。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筹集到的资金非常有限,技术模仿策略比较适合。同时,我国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为我国科技企业采用技术模仿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技术模仿的企业是市场的后进入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要小的多。
3.加快技术不断升级。面对技术寿命短这一特征,解决时效性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决定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的成败。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技术研发活动贯穿在创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同时不断寻找下一个技术创新点,这就要加快技术的不断升级,在新技术寿命周期内迅速实现产业化,赢得市场,在科技企业竞争中获胜。另外,在不确定技术功能时,不可盲目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只有在准确把握技术功能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投资。还应注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商品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责任,这样有助于科技企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笔者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风险,针对不同的技术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控制策略,为更好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中渡过高技术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笔者没有研究科技型企业创业过程中技术风险如何识别及其评价,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Arnold Gould.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Overview and Issues[M].NewYork:NovaSeienee Publishers,2002:180-195.
2.PaulBurns,Jim DewhUrt.Small Business in Europe[M].Macmillan,1986:176-200.
3.Wiklund,Hlkan,Pia Sandy.A collaboration concept for TQM implement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Quality Management,1999,(1):101-115.
4.邢以群.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刘国新,王光杰.创业风险管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7.张陆洋.风险投资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蒋太才.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
篇8
二、风险投资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但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发行股票和债券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中小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较高,这增加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风险投资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其高收益已经完全弥补中小企业容易失败破产造成的高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作为股权性投资,其接受投资的时间一般较长,而且不用考虑还本付息问题,大大减小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风险投资可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风险投资不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企业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等有关资本市场的相关服务,同时中小企业在接受风险投资时要接受投资方一系列的条件,这可以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优化企业的决策程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保持稳定。而风险投资者退出企业的投资的最为有利的方式是中小企业上市放行股票,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投资机构会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项目做全面的调查,这就可以有效的保证了中小企业把资金投向更有利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是技术中去,而且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会指派一定的人员担任企业的管理岗位,这就从微观方面对企业实行了一定的控制,而且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风险投资结构在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
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倒闭,美国、中国等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来增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提供资金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而注入流动性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等金融结构注资,这可以看出金融结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风险投资结构也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中介机构。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投资的资金对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为风险投资结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而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首先受到的冲击的是金融市场,大量的金融结构的倒闭,使资金运行的链条被切断,这就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供给,而且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收回投入到风险投资中的资金,使得风险投资结构也面临金融市场对其的冲击。
(二)风险投资对大型公司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引发的危机很快传导到实体产业,各个产业的领导型公司首先受到冲击,而这些领导型公司又是产业创新的先锋,很多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对该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如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英特尔和微软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公司的母公司正经历利润下滑甚至是资金断裂的风险,这就促使这些公司过早的收回风险投资,这就使得各个产业风险投资在尽力金融危机后大幅度下滑。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两个方面的影响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引发了大量的资金退出了风险投资,这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难度。
(一)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大量退出
风险投资的退出一般也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而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然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的股市大幅度下跌,我国专门为中小企业上市退出的创业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也遭受了重创,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但是在金融中其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这就使得在金融危机中,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更加谨慎。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缺陷
除了上述问题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还面临特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弊端更加明显。我国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借款等间接投资方式为主,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倒闭的可能性增大,掌握大量资源的银行部门为了减少风险,其对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借款较少。这就直接引发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而我国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获取风险资本的机会。
(三)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难度
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由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一般是创新的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早期的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时应该享受早期投资带来的垄断利润。但是我国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完善,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这更加导致了中小企业在获得相关技术后没能获得高额利润,这也就影响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利润。同时政府之所以支持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创新性和高风险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财税政策的支持也不够有力。
五、金融危机视域下改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而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部门更应该关注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
(一)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保护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前提是对产权的清晰界定。目前我国对风险投资方面产权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这容易导致风险投资的产权纠纷,不利于对风险投资的保护;其次,继续健全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企业的惩罚力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的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中小企业产业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而在金融危机发生阶段,保护相关创新技术是对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激励。
(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增加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数量
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大量的金融资源掌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抵抗外界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具体到风险投资领域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我国国有银行的可以成立单独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政府应该引导这些企业建立本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在该行业积累的技术品牌等资源,增加风险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
(三)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加到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的资本,而相关的资本的流动性较大,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如出现的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这都是对民间资本引导不利的结果。我国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这部分资金进入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如给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合法的身份,在其金融风险投资领域后进行税收减免等,这可以解决我国投资渠道单一问题,而且可以增加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
(四)继续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改革
虽然我国在深圳证券所成立了中小板块,增加了风险资本的退出的渠道,但是其容量较小,和美国纳斯达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的我国的很多创新型企业选择在国外上市,这不仅增加了企业上市的成本,而且导致了我国广大投资者无法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损失。风险投资结构应该加强对相关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和西方的投资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风险投资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规范企业的结构,同时应该加强对企业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篇9
创业导向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战略选择理论(Child,1972)。早期关于创业导向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创业导向使用的术语不太一致,曾出现过很多与创业导向相类似的概念,如创业风格(Covin,1988)、创业姿态(Covin,1990)、战略姿态(Covin,1994)、创业精神(Wiklund,1999),还有些学者将创业导向看作是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企业文化(Zahra,1999;Lee,2001),是企业战略选择时所持有的倾向(Miller,1983;Matsuno,2002)和战略过程(Knight,1997;Lump
kin,2005)等。
虽然这些概念表述及研究视角有所不同,但其表达的内涵基本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创业导向是一个刻画企业创业过程的构念,肯定了创业导向与战略管理和决策过程密切相关。可以说,学者们的大量研究丰富了创业导向的内涵,为了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创业导向,笔者系统的整理了学者们对创业导向所持有的观点。
Ginsberg(1985)认为创业导向是指企业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Rumelt(1991)认为创业导向是与企业创业相关的行为和过程。Hart(1992)认为创业导向包括分析、规划、决策、组织文化、使命感和价值体系等。Naman(1993)指出创业导向包括推动变革能力、创新能力和针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能力等。Lumpkin(1996)认为创业导向包括企业进入新市场的战略决策方式、创业过程、决策类型和决策制定活动。Knight(1997)与Ginsberg(1985)的观点类似,也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及过程。Wiklund(2003)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战略导向的一种具体形式,描述了企业追求新事业、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特定心智模式。Voss(2005)认为创业导向是企业积极参与到组织和市场变革中的一种行为倾向。
国内学者也对创业导向的内涵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王永贵(2003)认为创业导向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精神的实际展开过程。创业导向体现的是企业如何运作,而不是反映企业做什么。李振国(2006)认为创业导向的研究重点是对员工创新性与创造性的积极鼓励,通过营造鼓励创造的氛围,不断开发新产品、新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李Z琰(2008)认为创业导向是描述企业开始从事新事业的一种特定心智模式。苏晓华(2010)指出创业导向是一种企业精神,反映了企业在决策、经营和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超前行动、承担风险、主动竞争和追求自治。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把创业导向界定为:创业导向是引起新进入的过程、实践和决策制定活动。创业导向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导向,描述了企业的创业行为与特征,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和企业文化中,是企业立足于自身资源和能力,对创新行为、风险承担及超前行动的高度关注。
二、创业导向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创业。Drucker(1973)认为创业是一种行为,其主要任务就是变革。Garnter(1985)认为创业是按照合理的结构和机制来整合各种资源及要素,从而组建新组织。Stevenson (1989)认为创业是勇于寻求、发现并利用新的机遇,而不会受到企业现有资源、创业者过去的选择以及行业经验的限制。Rumelt(1991)认为创业是投入必要的精力、时间和财力,承担必要的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进而实现个人满足感和收益回报。Hisrich(2000)认为创业是发现并捕获机会,创造新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国内方面,张健(2003)指出创业包括开创新业务,创建新组织,利用创新工具组合各种资源,发掘潜在机会进而创造价值等。张映红(2005)认为创业是以战略变革和创新为核心的组织行为。张玉利(2006)指出创业是一种推理、思考和行为方式,受到创业机会所驱动,创业的本质是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创新与快速行动。
总之,创业与创业导向不同,Lumpkin(1996)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创业与创业导向的差异,认为创业关注的是内涵,强调企业应进入什么样的领域、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和市场。而创业导向的研究焦点则是创业过程,是创业概念的过程化,与现实中企业的具体运作相关,强调如何做,是一种对过程的关注。如果以新进入行为来定义创业活动,那么创业可用来描述新进入行为的组成,是一种静态过程,而创业导向则指新进入行为的运作方式和逻辑,是一种动态过程。
(二)公司创业。公司创业作为一个组织层面的概念,来源于创新、战略变化和战略管理文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如方式、行为、过程、结果等)对公司创业进行了定义。Miller(1983)首先将创业的概念从个体层面延伸到企业层面,以企业整体创业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公司创业的概念,认为公司创业是与产品、市场和技术革新相关的公司活动。Burgelman(1983)认为公司创业是在内部进行资源重新组合和配置,从而拓展竞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Jennings(1989)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在新产品、新市场上的拓展。Guth(1990)将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创新、开拓新领域、改变经营方式、拓宽经营领域的过程。Zahra(1991)指出公司创业就是在现有公司内创造新事业,或对公司进行战略更新,以提升组织获利能力、增强竞争优势的过程。Hornsby(1993)认为公司创业是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相互作用于突发事件的过程,突发事件是公司创业的先导条件。Chung(1997)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进行多元化的过程。
Dess(1999)认为公司创业是在现有组织基础上,借助内部创新与合作,产生新业务,进行战略更新,从而带动组织变革的过程。Ahuja(2001)以资源基础理论为研究基础,认为公司创业是整合现有资源、创造新资源,并为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行为。国内方面,薛红志(2003)重点关注了大企业创业活动,认为公司创业是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开发新事业、内部创业、构建内部市场和创业型改造等。
总之,公司创业是组织层面的创业。创业导向是公司层面的战略决策过程(Dess,2005),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实现组织目标和企业愿景,进而创造竞争优势。Dess认为创业导向体现了组织层面的态度和倾向,包括机会把握、思维方式创新和创业风险偏好等。他们认为许多快速增长的企业的成功在于正确的创业导向,即分析市场、有目的的选择战略和有效的进入新市场。
(三)创业机会。创业机会是创业的核心(Busenitz,2003)。创业往往始于创业者对某一特定机会的识别、获取与利用。机会与创业者是两个独立的现象,而创业将二者联系起来(Venkataraman,1997)。Casson(1982)认为创业机会是一种新产品、新服务,是一种客观现象,而创业机会的认知是一个主观过程。Kirzner(1997)将机会定义为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市场需要,或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与能力。机会本质是一种现存的市场缝隙的状态,而创业是创业者对这些市场缝隙进行填补。Shane(2000)认为机会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问题,而创业是组织识别、评估、开发和利用机会的过程。Eckhardt(2003)认为创业机会是企业通过向市场推出新组织方法、新原料、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过程 。
总之,创业是创业者在组织里寻找并利用机会的过程(Stevenson,1990)。创业是通过将内生资源与外部机会相结合,并以创新为核心,进行战略更新和组织重构的过程。创业型企业的重要特点是快速持续的增长,为了满足这一特点,创业型企业需要提高风险容忍度、增强创新性和先动性、积极搜索外界环境,从而获取新机会。
三、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试图弄清楚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创业导向活动的发生。Miller(1978)指出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变量和环境变量。Guth(1990)提出了创业导向理论模型,认为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种:环境(竞争、技术、社会、政治)、战略领导者(特质、价值观或信念、行为)、组织行为或模式(战略、结构、过程、核心价值观)及组织绩效(有效性、效率、股东满意)。Covin(1991)提出了创业导向理论框架,系统地反映了不同变量间的关系。认为创业导向存在于一种动态系统之中,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变量(外部环境)、战略变量及内部变量。Barringer(1999)以美国169家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创业强度和战略管理实践进行了研究,发现扫描强度、计划弹性、计划期限、战略控制都能够影响企业创业强度。Dickson(2004)基于7个国家1691个中小企业的数据,认为创业导向是对复杂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因素的战略反应,创业导向与制度环境强相关。国内方面,相对于国外大量的研究而言,国内关于创业导向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Tan(1996)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环境复杂性、动态性与敌对性分别与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存在相关关系。Luo(2000)以中国乡镇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外部环境与创业导向间存在相关性。Tan(2001)通过对中国管理者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比非创业者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即创业主体特征能够影响企业创业。Luo(2005)以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组织性质、制度因素和市场战略是创业的关键影响因素。
四、结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创业导向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创业导向融合了创业理论和战略管理主流理论的精髓,创业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对机会的识别与利用,而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是绩效,即如何通过决策和行为来建立竞争优势。随着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创业导向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将随着创业导向研究对象及研究情境的扩展而继续演化和不断完善。
篇10
纵观江苏的历史,倒不乏有胆色的人物。秦末乱世,徐淮一带的草莽率先揭竿而起,谱写了一曲曲的英雄悲歌;朱明时江南的东林党,为对抗阉宦无惧上断头台,可谓铁骨铮铮;近代,荣德生、张謇等有识之士敢为人先,拉启了民族工业的大幕。即使到当代,在改革开放的机遇面前,尚有一班乡村能人,顶住了重重压力,开创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场面。面对这种种事实,你能说江苏人没有胆量吗?
但是,此胆也,非彼胆也。草莽之士的勇猛、东林清流的骨气、民族实业家的抱负、乡村能人在“集体担当”下的胆识,均不能代替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的冒险激情和风险意识。在全球价值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为什么总有人乐于守在加工业为内涵的“下嘴唇”,而不去追求附加值更高的研发和营销服务这两个上翘的“嘴角”?除了全球经济格局和我国发展阶段的客观制约之外,还有一个创业者的胆量问题。从竞争心理来说,守住加工业这个“下嘴唇”,一可免研发的投入风险,二可免营销服务的市场风险。话说白了,“你研发,我加工;我加工,你去卖”――一种安分守己、勤勤恳恳而缺少担当的打工仔式的“集体无意识”。当年乡镇企业风起云涌,曾一度鼓舞了苏南干群“四千四万”的精神,但其经济根基仍是乡镇社队工业的集体积累,赢利了是大家的,亏损了是集体的,成为这类企业的“致命伤”。勇气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没有风险则无所谓勇气。集体包揽了乡镇企业的风险,无意中也消磨了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勇气。后来人们的勤勉突出表现在招商引资的力度上,招来了外资也招来了先进技术,本地人因而兴高采烈,以为做了一笔“无本万利”的生意,殊不知技术的“”仍是人家的,收益大头也是人家的。更有可关注者,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常出于“父爱”心理,干预越多,就越发滋长社会的依赖情绪,“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心态阻滞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锐气与勇气,这正是地域经济活力落差的最好注解。
走出“集体无意识”,需要胆量,需要担当。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干劲固然不可或缺,但当下人更应该演绎的是冒险家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说创业精神是江苏“三创精神”之首要关键的道理。
篇11
一、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现状
风险通过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机遇、收益、损失等,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大学生全面成长过程中,其决策及实践活动的结果所遭受的损失或失败的可能、概率、不确定性。从主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竞争风险,如学习竞争、就业竞争等;选择风险,如思想取向,价值取向等;诱惑风险,如网络游戏,网络犯罪等。从风险内涵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健康风险、生命风险、道德风险、知识风险、情感风险等。产生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社会影响的多重性、信息网络的主体失落、科技知识学习与使用呈现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大学生自身家庭条件的差异性等。
为了进一步摸清高校大学生的风险意识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江西省的部分高校的不同年级、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5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风险意识问题的随机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风险意识现状令人堪忧,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高校大学生没有树立健全的风险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的存在。调查结果表明,基本上99%以上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了诸如健康、学业竞争、情感纠纷等问题与困惑,大学生风险已经成为大学生成才和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但是,调查结果同时表明,95%以上的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和面对风险,而是把这些风险当成孤立、偶然发生的问题处理,没有系统思考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从而加以预防。
2、影响高校大学生发展的风险呈多样化趋势。调查表明,情感纠纷、健康问题、学业竞争、贫富差距是以往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传统风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社会系统风险在大学生面临风险中所占的地位逐步上升,特别是,随着高校的扩展,大学生就业风险成为大学生不可回避的重要风险。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风险因素逐步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漫步在风险边缘。如网络、媒体等传媒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风险的传递速度,过度的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以及网络上的一些不健康方式和问题成为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新的风险。
3、炒股风险、创业风险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国人的经济意识和投资意识也逐步增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股市的日益走牛,很多大学生也罔顾风险,试水股海。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现象。调查表明,10%的学生已经在证券公司开设账户,买卖股票,很多本来对理财和数字一窍通的女学生,也经不起诱惑,跃跃欲“市”,欲在资本市场中分一杯羹。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有炒股意向。在已经炒股的学生中,投入的费用少则一两千,多则五六万。大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识是应该的,但是,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炒股的钱都来自父母给的生活费,一旦发生亏损,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后果,并且炒股与日常学习也存在冲突,不少学生都表示,为了炒股,逃了不少课。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应该说,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市场的真正了解,往往选择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创业项目实施运作,创业失败后使自己及家庭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影响到创业者以后的生活与工作。在调查的学生中,大约有4%的学生正在自主创业,已经取得成功的只有两个。
4、风险呈现群体化的特征。城市和农村、男生和女生、不同专业等造成的差异使风险呈现群体化特征。调查表明,城市和农村学生往往由于贫富差距造成一定的矛盾,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男生较女生更易深陷于网络世界,男生自主创业比例也远高于女生;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呈现的风险也有所差别,如文科学生往往较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也可能相应增加风险。
5、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在大学期间,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如新生在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选择方面存在的困惑;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情感风险、学业竞争风险,高年级学生要承担择业,竞争和职业价值取向的风险等;低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较少沉迷于网络,而高年级学生有较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容易沉迷网络世界。
二、高校防范大学生风险的现状
上述问题表明,大学生在成才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大学生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样化,不断有新的风险因素产生。为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风险,防患于未然。笔者就江西高校防范大学生风险的措施也作了相应调查,调查表明,目前,江西高校对大学生风险问题比较重视,在应对大学生风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主要问题表现在:
1、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机构。目前,江西省高校管理学生工作部门涉及到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多个部门。学工处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的事务管理,也包括对大学生风险的处理。由于大学生风险的影响因素逐步多样化,而且很多风险都越来越要求专业机构和部门的指导,如心理指导、创业风险指导等,这就使得原有的机构和部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也不能实现高效、协调的工作。
2、缺乏完善的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风险预防和应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系统研究各种不同的特点,研究不同群体的心理,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纠纷处理。目前,多数高校对风险的预防多限于简单、孤立的宣传,没有系统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进而根据不同群体和风险的特点,有效地设计宣传和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调查表明,大学生目前从学校获知风险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班主任的口头传达,而且多为日常安全方面的提醒,这就使得学生获取风险信息的渠道单一。在教学方面,关于风险预防和应对方面的教学环节比重很低,且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调查中,仅有10%的学生认为能够从教学中学到有效的风险防范知识。同时,高校在风险应对方面也显得不够健全和专业。例如,高校大学生遇到风险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对风险直接关系到风险能否得到很好解决。在调查中,关于“遇到风险时如何寻求帮助”这一问题,有30%的学生依靠自身解决,40%的学生通过询问家人或朋友解决,20%的学生找班主任解决,5%的学生想通过网络查询来解决,5%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上述方式或多或少都存在弊端,不利于风险的合理解决,也不利于学生自身防范风险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指导机构。该机构主要负责设置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规划、设计和指导。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涉及部门较多,一旦出现风险,往往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解决问题,风险本身呈现的多样化趋势和专业化特点,也要求设立一个统一的大学生风险防范指导机构,以便统一指导和协调,提升效率。
2、建立和加强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对风险意识的认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和把握风险的规律,增加成功的机率,掌握行动的主动权,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战胜挫折,增强自信心。为此,首先要改变对风险的认识,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思维定势,辩证地看待风险和机遇;其次,应开设专门的风险防范课程,使学生正确和辩证地看待风险问题;第三,开展各种课外风险预测、预防活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把课堂教育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展开,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
3、建立多样的风险规避体系。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咨询服务体系。通过专业和科学的力量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为此,可以就学生遇到的主要风险,加强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设立就业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体系;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的监控体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对弱势群体、失意群体建立心理档案,随时跟踪,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建立大学生失败干预体系,为此,可以建立失败信息库,模拟危机训练,同时,按一定的生师比,配备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一定的经费投入,吸收志愿者,随时为遭遇失败的大学生排忧解难。
参考文献:
篇12
二、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发展现状
在政府方面,叶映华认为,虽然放宽了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实行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和培训指导服务等政策,但大部分在执行过程中无法落实。政府缺乏一套健全的支持创业的体制,特别是许多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门槛高、要求严、服务少、收费多。目前国家创业专项资金与小额贷款尚属于资质,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
在学校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理念。王青山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单一,以入门知识为主,缺乏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师资力量。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专业教育,不能发挥专业课老师对创业项目的指导,合理规避大学生创业的风险。
在社会服务方面,投资人缺乏好的创业项目,而大学生有好的创业项目却找不到合作人,这种信息滞后甚至脱节现象已屡见不鲜。社会没有提供诸如政策咨询、创业融资、市场营销等创业服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盈利民间组织也不多。社会上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业服务中介、一少部分的猎头公司和各个创业网站,此类机构缺少完整的评估监督机制。
在家庭个人方面,中国父母一贯对孩子的期望是找到好工作,安稳生活。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环境使中国大学生从小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素质以及创业心理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从大家族式逐步转变为“一家三口”的核心型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这一非式社会支持功能的弱化,家庭在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上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了。
三、促进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在政府支持方面,梅强认为,政府应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国家创业资金,完善小额贷款政策,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业融资。设置创业保障制度,引导大学生了解并利用已有的创业优惠政策。把创业政策划分为改善创业环境型、提高创业能力型、减少创业风险型三种类型,提出要通过完善服务内容、营造创业氛围、完善社会保障等来减少创业风险。陈仲华指出政府应积极为大学生拓展实习单位, 鼓励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实习,完善实习补贴政策,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完善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密切政府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同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李炳论建议,政府应建立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融通体系,完善大学生创业小额信贷融资机制,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完善创业支持保障机制,提供创业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的评价体系。
在学校支持方面,王青山强调,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组织基础建设,通过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开展教育培新、科研实践等任务。重视中小企业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实习的机会,将校内创业理论与校外的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徐生林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分层次进行,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只有明确了不同层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创业教育才能科学地进行。王荔指出,学校首先要完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其次开设并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把创业意识、组织管理、理财能力和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合于教学过程。
篇13
股份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都可以认为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
一、企业运营系统的风险因素
风险具有可度量性,在风险转化为损失之前。研究和控制风险的目标是设法减少风险的出现,阻止风险转变为损失,阻止可能的危机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分析,运营风险是企业在投入到销售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控制企业内部的不足或失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因此,运营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会影响企业运营系统安全,导致运营风险发生,主要表现在成本、质量、效率和柔性等几个方面。风险因素能够促使或者增加企业风险的发生,是企业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所以,成本、质量、效率和柔性就构成了运营风险的四大要素。
另外,企业的运营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的造成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金成本高;企业的应收款项比重过大,资产流动性弱;库存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沉淀,存储成本急剧上升,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最终都会表现在财务风险上,成熟期的财务风险表现在: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当今高度货币化的社会,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面对的风险集中地反映为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各种非经济损失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
二、企业运营成本管理与风险控制体系的分析和构建
首先,企业想要规避风险,控制成本,要构建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分析企业运营风险因素,对企业的运营系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真实的分析和研究,确立企业的运营系统流程。通过分析建立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模型,确立企业风险因素的管理指标体系,建立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解模型。在对企业进行风险分析的时候,要对整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做详细的分析,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可以推断出企业风险所落在哪一个部位,也可以猜测出风险的范围,每一个企业也都有不同之处,要一一分辨。同时,也不能凭整个行业的风险就断定个别企业的风险状况。例如,某个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中被列为高风险的行业,但其中的某个企业靠自身的有利经营模式,理智的投资,科学的治理方法,降低了自身企业的风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是风险企业。
另外,企业还要建立企业运营风险的评估体系,通过确定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来对企业系统的流程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量化公式和规则、定位数据来源、确定控制目标、区分管理周期等步骤来分析风险因素指标的体系,采用控制图法来实现对关键运营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都要尽早发现经营中的风险因素,尽早进行有效的规范,避免造成损失,通常来说,经营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靠报表和数值来进行分析的。主要表现有:客户的现金情况;应收账款数额或比率的情况;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流动或长期负债的情况;销售和产品积压等等。企业要监理组织负责企业管理流程,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及时反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循环管理的良性过程。监理集成化风险管理系统,将风险管理实际化,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
经营风险,有些是可以从资产表中得到的。先对公司整体的经营情况有大概的了解,清楚为企业带来盈利的业务品种,公司的收入总额以及和前一年比较的变动趋势,这些也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考察指标。例如,对于企业生产产品所销售的数量来说,其他因素不变,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稳定就能够带动企业经营的收益,那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降低了,所以,稳定的产品销售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产品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稳定决定了销售收入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就越稳定,稳定的销售价格会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样的道理,单位变动成本越不稳定,经营风险就越大,从而影响着企业未来经营收益的稳定性。产品销售数量发生了变动,固定成本总额的比重就变大,单位产品分摊的成本就大,企业的经营收益就少,经营风险就大。反之,固定成本总额占成本的比重越小,经营风险就越小。
三、总结
企业存在一天,风险也必然跟随一天,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对一个企业进行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以及预警,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更多的是对企业的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评估,能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企业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谨慎决策,规避风险,争创效益等手段,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企业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秦剑.跨国公司在华资源配置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 2009.
[2]赵筱媛.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理论方法与战略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 2005.
[3]陈宁.基于IT的多项目共享资源均衡配置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