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授方法实用13篇

课堂讲授方法

篇1

Key words: instructional art; studen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课堂讲授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以为只要自己懂了就可以上讲台去教别人,以为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这样的认识未免有些偏颇。“固然,自己懂是必要前提,以己之昏昏而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但以己之昭昭就能使人昭昭吗?恐怕也未必如此。”[1]怎样才能达到课堂讲授的艺术境界呢?搞清楚什么是讲授艺术,透彻地了解讲授对象,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 何谓讲授艺术

“所谓讲授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全面熟悉学生情况的前提下,运用熟练的语言技巧,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并训练其技能和技巧的过程。”[2]在这里突出地强调“艺术”,主要是为了强化教师讲授过程的创造性,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既严谨,又活泼;既周密,又生动;既深刻准确,又清晰明白地阐述教学内容,这是规律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体现。当然,这里所讲的“艺术”,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其中,讲授艺术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表演性、创造性、审美性和情趣性上。所谓表演性就是指教师如同演员,也是通过知识内容、言语表述、姿态情感去获得讲授效果。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仅仅是“演员”,还是“编剧”、“导演”、“灯光”、“道具”等,而且在表演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指教师在授课时对讲授内容的处理、讲授方法的选择、讲授方案的设计、讲授过程的组织、讲授技巧的运用等等,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模式,照本宣科,成为“死教书、教死书”的教书匠;所谓审美性就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展示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又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注意,使教学双方真正陶醉于一种美的享受之中;所谓情趣性就是指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表现出高尚热烈的情绪,要创造出有情感的学习环境,不能表现得低落冷漠,否则既谈不上艺术,更别提对人的心灵的塑造了。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讲授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知识传授的诱导性功能、能力开发的启迪性功能和思想教育的陶冶性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高效的讲授效果。

二、 透彻地了解讲授对象

透彻地了解讲授对象是课堂讲授达到艺术境界的重要实现方式。“通过这一点,不但可以使教师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正确地选择讲授方法,而且又可以使他们取得必要的心理准备,尽快消除紧张感和空虚感,上起课来轻松自如,渐入佳境。”[3]那么,怎样才能透彻地了解讲授对象呢?

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人数、年龄、男女比例、家庭情况、消费水平、民族宗教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教师会对学生的接受水平、价值取向、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等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这对安排讲授内容和选择讲授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参与习惯、自习状况、阅读范围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但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找到启发学生灵感的钥匙,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而且有助于师生间进行双向交流,提高课堂讲授效果。

3.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程度和期望值

如:是否读过本学科的有关书籍,是否知道本学科的学术流派和权威,对学习本学科有哪些疑问和希望等。了解这些不但可以提高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而且可以调整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4.了解学生对教师自身的评价

如:教师的人格品质、理论水平、工作态度、讲授方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听溢美之词,更重要的是要听取批评之词,做到闻过不怒,闻功不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讲授水平,才能不断地吸取丰富的营养。

透彻地了解讲授对象,可以个别交谈,可以开座谈会,也可以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家长、领导来了解情况。总之,教师在通过各种办法全面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和反映后,便能充实、自信地走上讲台。

三、 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

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是课堂讲授中塑造善的人格的重要保证,是课堂讲授中创造美的意境不可缺少的前提,是课堂上师生间进行知、情、意相互交流、交融、交汇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又一重要方式。

1.把握本学科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

教师在讲课中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研究本学科的前沿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于迷雾中透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正确地把握本学科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并恰当地引入课堂讲授。当然,引入这一点不能喧宾夺主,而应作为学生在系统掌握教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继续钻研问题的一种必要的引导。

2.把握讲授内容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吃透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把握教材。但是,教学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凡是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都应仔细地加以研究,并把它有机地纳入讲授内容之中。只有这样,课才会越讲越宽,越讲越活。

3.把握讲授内容逻辑关系中的关键问题

“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结构中都存在着若干关键问题,这些关键问题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纲,抓住了纲,整个理论体系都提起来了。”[4]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准这些关键问题,并将其钻研透彻,从而在课堂上做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使学生真正掌握本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要领。

4.把握学生对本学科的疑难问题

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提出疑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这些疑问又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必要的解答,否则,即便是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依然觉得如同隔靴搔痒,收效甚微。

处理好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便是科学地把握了讲授内容的完整标志。

四、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

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讲授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是,不管怎样都应该积极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因为,选择正确的讲授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也是达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重要方式。

1.归纳演绎法

所谓归纳演绎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时从归纳入手,从个别现象出发,归纳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通过演绎,运用概念和原理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趋势,从而使课堂讲授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过程。一提起归纳演绎法,可能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甚至不少人觉得已经驾轻就熟,但从学生反映的效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割裂了归纳与演绎的必然联系,是一种“纯粹演绎讲授法”。因此,必须学会科学地运用这一方法,要真正掌握归纳与演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知道演绎只有依靠归纳才能具有可靠的出发点和前提,而它又为归纳提供了论证工具和方向,这样才能摆脱那种程序化的死板状况,使课堂讲授真正进入充满着逻辑力量和独创精神的艺术境界。

2.双向参与法

所谓双向参与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和客体,通过提问、回答、讲解、讨论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的身份,学生以认识者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使课堂讲授成为师生双向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双向参与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人的认识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一是认识者通过感官筛选从外界获得信息,使自己占有信息;二是认识者运用自己原来的认识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使信息被认识者同化,成为具有认识者特色的信息。因此,认识绝不是机械地、被动地认识客观,而是能动地反映客观。这种能动性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渠道来完成对信息的选择、重构和创造,而且这一过程必须被教师所了解。通过与学生知、情、意的相互交流、交融、交汇,教师一定能创造出课堂讲授的艺术佳境。

3.情感投入法

所谓情感投入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不仅要理性地去探求真理,而且要投入情感来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讲授成为充满生机的学习过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健全理性与丰富情感的血肉之躯,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学会运用情感因素。授课时,要自然地运用情感,适度地控制情感,把学生的情感调节到恰到好处;要细心地培养情感,使学生原有的需要满足后,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并通过对这些需要的满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要有力地激发情感,通过提问、解答、检验等几个环节,使学生的期望出乎意料地得到满足,从而引发学生高度愉悦的学习情绪。当然,情感的投入一定要真诚、恰当,否则会适得其反。情感的真诚、恰当地表达是教师课堂讲授的另一种高超艺术。

4.理性意象法

所谓理性意象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讲授中根据具体需要既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进行抽象思维,也使用意象进行形象思维,在言不尽意的情况下,“立象以尽意”,从而使课堂讲授达到美的意境。用概念、判断、推理表达讲授内容是课堂讲授的基本途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仅仅用概念、判断、推理难以完美精彩的表达讲授内容,而用形、情、景相统一的意象来表达讲授内容则有奇妙的效果,能够把人引入一个妙不可言的意境中去。”[5]当然,要塑造美的意象,就必须紧紧围绕讲授内容,通过合适的手段如:语言、姿态、服饰、板书、教具等来实现这一目标。另外,还应尽可能地开掘学生的审美潜能,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进入美的意境。

总之,以上四个方面是实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关键所在,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中了解什么是讲授艺术是实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前提;透彻地了解讲授对象是实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基础;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是实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保障;选择正确地讲授方法是实现课堂讲授艺术境界的重要实现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和做好这几方面工作,我们的课堂讲授就一定会进入很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国俊. 讲授艺术论[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 赵敬春. 谈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J]. 教育探索,2001,(2):69.

篇2

(一)在教学设计上,教法考虑多,学法涉及少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前提条件。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学法都成为制约课堂讲授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非等量齐观,其中,学生的学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从教师课堂讲授前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一般都比较重视教材和方法的设计。而在方法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教师教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少考虑,只把教师的教法作为课堂讲授成败的决定因素。这一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课堂讲授目标的实现。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个:一是认知前提条件,即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二是情意前提特性,即学生形成动机,以便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教学的质量,即教师教学适合学生的程度。这三个变量对学习达成度的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优秀教师的课堂讲授经验也表明,教师的教法必须考虑学生的学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课堂讲授就变成了课堂灌输,难以实现课堂讲授的既定目标。可见,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教法,轻视学法,既不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多,思维参与少

主要表现在:一是讲授时数多,自主学习时间少。在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总量为2800~3000学时,其中90%以上为课堂讲授时数,平均周课时在20课时以上,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知识内化的时间;二是单一讲授多,自主思维少。目前在高师院校课堂讲授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复讲授、启发不当和引导失“度”。重复讲授是指课堂讲授的内容实际上是完全重复或大部分重复教材内容,尤其文科专业理论课教学更为突出。这种貌似讲授内容丰富,实则“泛讲”、“滥讲”的重复讲授方式,是一种低效高耗的讲授方式。因为课堂大部分时间里传授的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的“昔时”信息,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介绍的太少,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维参与度较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不当则指讲授中启而不发或启而乱发,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心境,学生思维迟缓,思路不通,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失“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自己本身就没有明确学生应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而在讲授过程中,盲目引导,要么让学生一会儿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又思考那个问题,还不时提醒学生思考中应注意的事项,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形成的思路不时被教师的“过度”引导所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某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和思维品质的深刻性;要么淡化问题,使学生不愿提问题,学生提得早,教师强调此问题后面要讲,学生提得晚,教师又说此问题前面已经讲过,结果把有问题的学生引导的“没问题”了,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受挫,只能变成被动接受教师讲授内容的容器。

(三)在功能发挥上,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多,非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少

自17世纪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一直主要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然而,课堂讲授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却把自己牢牢定位于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也就是说课堂讲授注意发挥其智力教育功能,而对其非智力教育功能是弱视的。从学者们对课堂讲授功能和作用的研究来看,前苏联的教学论专家把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的功能作用概括为:(1)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3)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点,形成信念和相应的各种社会行为习惯。这一认识实际上充分肯定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在智力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即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智力水平。从课堂讲授实践来看,目前地方高师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认为,课堂讲授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着眼于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以此作为评价课堂讲授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实现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在不正确的学生观支配下,所形成的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在课堂讲授中,努力创设期待、关注、热爱和尊重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课堂环境氛围,从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课堂人际关系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讲授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产生教师期待效应,使学生敏感的觉察到教师的期待,从而引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由外在学习行为上的主动参与向内在思维活动上的积极参与转化。对教师而言,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在课堂讲授中以正确的学生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课堂讲授艺术,做到讲授的科学性与讲授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达到无声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和谐统一,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双向互动。

(二)改革课堂讲授结构,增强课堂讲授的开放性

篇3

传统方式;课堂讲授;有效教学

在传授社会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的实践活动中,讲授方法是一种古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积最宽的传统教学方法。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讲授方法不断发展成为最严谨的教学方法并盛行于各类学校。

一、课堂讲授法之优势

课堂讲授法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系统并连贯的法律知识,符合我国目前法律教育的状况。采用课堂讲授方法,一个主讲教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在有限时间里面最大限度使得更多学生受益。法学院主要以课堂讲授方法来解决教师与学生质量数量不平衡的问题。在国外法学院中,课堂讲授方法也是学生们获取权威教授传授知识的唯一机会。课堂讲授过程中的教师,有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输很多知识,是学生获取任课教师劳动成果的捷径,在时间上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方法。课堂讲授法传统系统的、连贯的法律知识,使得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的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课堂讲授法直接向学生们展示教师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逻辑和法律理念的培养。一堂好的法律课可以向学生们展现教师精妙的思维和逻辑推演,便于传授针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对于本科法学学生来讲,学会如何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是极其重要的。法学教学离不开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形成的理解感悟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法学理论的学习更需要通过课堂讲授来具体阐明。

二、课堂讲授法之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式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灌输、理论传授,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充当着知识的化身、绝对权威的角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治学条理性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教学过程过于严肃,不利于甚至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出现对法律知识的死记硬背,不符合现代法律教育的目的。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讲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并产生共鸣,不仅要强调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主动积极参与展开谈论,发挥主体作用,运用法言法语表达思考过程,从而锻炼法律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实现法律教育的目的。法律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问题与法律的关联系不可能清晰的摆在学习者面前,需要学习者挖掘,课堂讲授方法在这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限制的。一方面,我国现阶段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学科划分或者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为标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主要就是法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对现有法律条文的解释,重在原理,忽视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纠纷,并不仅仅靠条文的纯粹分析就能够解决,条文的分析还必须和事实的认定、人际关系的处理、利益冲突、特定文化道德和社会状况结合起来,依靠课堂讲授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三、课堂讲授法之建议

针对我国高中起点的生源的法律教育,学生不具备系统的自然学科或者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还没有法学基本理论的功底或者掌握某一法学专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也不具备单独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讲授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仍然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一味地强调课堂讲授作为法学教学方法,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必然导致课堂讲授的缺点无法克服,应该在吸收其他法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法的优点基础上完善课堂讲授法,克服单一讲授存在的缺点和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课堂讲授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启发式课堂讲授就是不错的选择。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善于提出一些学生觉得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与教师合作、跟踪问题,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寻找结论。如果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能把知识教学、发展智力、思维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具有价值的。

总体而言,基于目前法学教育情况和培养模式,课堂讲授法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讲授过程中的灌注方式,改进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套使用、灵活搭配,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在培养专门的生产、建设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使命。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所以,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为关键的一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受学校师资状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这几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是必然涉及到的教学因素,所以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中,都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1]可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连接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原则等教学要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本文以讲授法为研究重点,分析高职院校课堂中讲授法应用所出现的教学效果不良的原因,进而针对现今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高职院校课堂中讲授法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高职院校讲授法应用的课堂表现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教学改革,批评讲授法已经是一种陈旧的、不能适应时展的教学方法,并在现代教学中对讲授法进行排斥,追求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批评不乏对讲授式教学的过分悲观。讲授法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为主要方式,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人类发展以来的知识精华。我国自古就有以讲授法教学的传统,崇尚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并以教师所讲为真理,压抑了学生课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考。同时近代向苏联学习,受凯洛夫的“教学五步法”和他的“教师、课本、课堂”三中心论的影响,讲授法“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根深蒂固,教师教学方式也基本上在讲授上打转。”[2]以上这些没有考虑学生情况的讲授法的使用,导致了讲授法使用的失效或者寡效。讲授法的不当应用所造成的以上弊端表现在各级各类教学机构中,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也不例外。那么,高职院校课堂讲授法教学的不当使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分别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学主体方面。

1.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在高职院校的部分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为学生讲授知识,语言平淡,缺乏感染力;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在讲授过程中很少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讲授完即可。同时,针对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多而实践或者练习机会缺乏,以致教学目标的无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无效或者寡效。

2.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教师的讲授,学生表现为在课堂上的“昏昏欲睡”,以致缺乏对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以上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的“无声”而失去了教学的热情,而学生面对教师无生动性的教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对学习内容的积极、主动的思考。

二、高职院校课堂讲授法失效或寡效的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分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而定,即教师教要根据学生学的规律。另外,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根据课程内容而采取相应变动;还要考虑高职院校特定的教学目标――培养拥有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那么,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及高职院校特有的教学目标四方面分析讲授法失效或者寡效的原因。

1.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有着专业的学科知识,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已经具有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本身具备的知识和素质水平,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应具有的理解能力和课后自学习惯。同时,在课堂中部分老师较少遵循启发式原则,提问学生缺乏技巧,以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没有生气与活力。

2.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口技校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二是高中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成绩不理想,并且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已经厌倦了对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探索。”[3]高职院校所讲授知识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与教师所授知识之间产生断裂,不能将两者进行整合。作为高校学生,应具备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自学的能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意识。

3.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在讲授法下偏离教学目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拥有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学中不能脱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和基础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4]虽说理论性的系统知识需要通过讲授法来进行,这种方式也是最为便捷的,但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样需要教师的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获得操作技能也是便捷的。所以,高职院校课程内容的呈现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此同时,如此性质的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显得偏难,繁杂。以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在课堂中应具备生态性,相互之间具有协调性,教学效果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如若出现以上四个方面相互之间的不良影响,便出现教学的无效或者寡效。

三、高职院校课堂讲授法的有效性策略

根据目前的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即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及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观的获得。教学的有效性有大有小,关于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标准也正是研究的热点,这里不多于赘述。但是,我们能够通过教学过程来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当今发现教学法,掌握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理解性教学等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那么讲授法教学的有效性过程是怎样的?首先,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能够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教师能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在课堂的听讲充满积极性;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接受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以上都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接受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无精打采,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当然不能理解为有效性的教学。正如李森教授所定义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合理统筹各种教学因素,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活动。”[4]所以有效性的教学是能够将教学的各要素合理协调,形成教学的生态性。高职院校课堂讲授法教学的有效性同样是如此,那么,高职院校课堂讲授法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呢?

1.教师对讲授法的合理使用。第一,讲授法的使用要避免“注入式”和“满堂灌”。一方面,教师机械的讲授,学生在课堂下的机械的记笔记,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信息,形成机械记忆。讲授法成为注入式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讲授过头,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学生在课堂上失去言语权,这种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死钻课本内容,成为一种死读书。第二,课堂上老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艺术。高职院校教师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认识特点,要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课堂提问要遵循启发式原则,能够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第三,先行组织者的应用。奥苏泊尔的接受教学是为讲授法辩解的有力证据,先行组织者为学生所学新内容和脑中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以为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

2.讲授内容的生动直观。高职院校的讲授内容是具有抽象性,在学生大脑中很难形成直观形象,就土木工程各个专业的内容,需用直观的图片、影像、模具来进行教学,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同时,讲授内容的生动性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上有所体现。语言是进行交往的工具,学生和教师要建立起他们都熟悉的课堂语言体系。正如“把教材语言、教案语言转换成讲述语言:变繁为简,变深为浅,变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变一般交际语言为学科讲述语言。”[5]

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本身便存在着积极的价值,关键在于教师精于自己的各方面教学能力,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传授于学生,讲授法的潜力将会无穷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5.

[2]李森.论教师教学方式及其变革[J].当代教师教育,2008,(3).

[3]赵冬梅.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理论观点,2007,(17).

篇5

一、引言

课堂讲授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课堂讲授是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动态过程。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讲授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根据多因素、多环节的特点,掌握一套与教学规律、原则和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有自己特点的授课技巧,并灵活综合运用,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二、几种常用授课技巧

1.善于激发动机。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学习知识采取无动于衷的或冷漠的态度,老师又不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学习动机有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指为适应外部需要而产生的,如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自身岗位的需要等,内在动机指内心欲望产生的动机,如对科学的爱好、求知欲等,无论哪一种动机,它总是由客观事物的激发而产生的。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注意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善于培养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引起学生对认识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其专心注意和积极思维,产生一种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求知心态,学有所成就自不待言。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兴趣,首先要从组织教材内容方面去努力。一是老师要善于挖掘那些能够触及学生思想深处的东西,比如挖掘那些学了对他们非常有用,或者学习以后收获大、感受深的知识,以满足他们渴望懂得更广更深的知识的需求;二是要教给学生新的而不是老生常谈、人所共知的知识。

3.善于启发诱导。启发和诱导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依靠讲授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启发和诱导既是一种讲授方法,也是一种讲授方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讲启发和诱导有如下几种方法:第一,指点学习方法,将探索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第二,运用生动比喻,将枯燥无味的讲授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浅显易懂,使学生走出困惑和迷茫境地;第三,进行知识归类,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便于触类旁通;第四,搞好典型示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4.善于激疑设疑。课堂讲授过程应该是一个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思考越深入,产生的疑问越深刻,解疑后取得的收获越明显。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运用好“设疑”方法的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紧紧围绕内容的要害点,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重点、难点、关节点设疑。二是要选择最适宜的时机设疑。老师如果能像说评书的演员那样,巧布悬念,再设新疑,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5.善于突出重点。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任何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体系,又都是由重点和一般知识组成的。老师要讲深讲透重点,学生要理解掌握重点,对一般知识做到了解就行。这是因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重点,就抓住了本质和关键,可以提纲挈领地从全局上把握着整个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的技巧有很多,首先,对讲授内容要重新加以组合,打破原教材中某些章、节界限,把同类问题合并,增加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实用方法,切实做到去其枝节,突出主干。其次,要贯彻精讲原则,在讲透上下功夫。要把重点问题的基本含义,包括内涵和外延讲清楚;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研究问题的方法讲清楚;把内外之间的联系讲清楚。

6.善于突破难点。难点,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拦路虎”。难点不解决,学习知识就不易贯通。因此,突破难点是讲授中的重点。对待难点,一般应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突破。对容易与其他问题混淆的难点,要采取正误对比、问答对话等方法,引导学生排除假象,明辨真伪,捕捉真谛。对难点多、难度大的课,则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分散处理。

7.善于联系实际。理论教学联系实际是个重要问题,只有善于紧密联系实际,才能使讲授生动活泼,取得明显效果。课堂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讲明该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据,说明理论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所产生并为解决一定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是密切联系的,而不是空洞的教条。其次,要紧紧围绕讲授的重点、难点、疑点,适时穿插一些典型的实例。最后,要注意精心挑选实例。实例的针对性要强,要确实能够为讲授理论服务。实例的思想性要强,要触及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实例的时代感要强,要尽可能选用最新的实例。

8.善于运用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讲授相配合,既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增大信息量,缩短讲授时间,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固有的形、声、色、变化与发展等特长,使讲授过程气氛活跃、有声有色,直观性明显增强,使复杂疑难的问题简单化、浅显化,抽象难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各种电教教材的设计、之作及使用环节,上课前已经有了统盘考虑和充分准备,课堂上的功夫就在于巧用手段,优化讲授过程,提高讲授效果。老师巧用的关键有三点:一是对所用手段的性能,即特长和弱点,要一清二楚,努力做到避其短用其长;二是操作技术要熟练,熟能生巧;三是讲授与手段配合要默契。总之,老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巧越高,课堂讲授的效果也就越好。

9.善于利用反馈。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讲授的速度和方式,取得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主动权。老师善于利用反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会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的本领。通过学生听讲时眼睛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来判断自己讲授的效果。善于利用反馈信息,既是老师驾驭课堂教掌的技巧,也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重要途径。善于利用反馈的奥秘就是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成为善于沟通信息的能手,方能有效地接受他们的“反馈”。否则,老师自恃高明,居高临下,即使看到或听到学生反馈来的信息,也会无动于衷罚。

三、结语

作为一名老师,课堂讲授的时候,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又要善于采用启发和诱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既要善于激疑、设疑,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造成思维悬念,又要善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既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使讲授生动活泼,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还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的速度和方式,取得主动权。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课堂讲授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篇6

一、课堂师生共同授课的提出

《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科学[1],[2],是植物保护专业和农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时,采用多媒体为主和板书为辅的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对于许多内容形式变化很大的课程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办法,但对于内容变化不大的课程而言,教师采用这种方法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农业昆虫学》教学内容,除了前面的绪言、害虫综合防治原理和每一个章节的作物害虫概论等外,涉及具体的单个害虫或某一类型害虫(如水稻钻蛀类害虫),从每一个害虫的分类地位、概况、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与环境和综合防治等开始讲授,类似的重复会让学生和老师失去兴趣或激情[3],[4]。重点和难点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或注意,有时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和气氛表现非常平淡。

为了解决传统的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学生和老师互动少,课堂理论教学效果差和气氛表现差状况[5],2011~2012年第一学期,作者在植物保护专业的植保30901、植保30902和植保职30901的3个班的《农业昆虫学》课堂理论教学时,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采取让部分学生上台和老师共同授课的方法。同时,在作者教学的另外农学专业的四个班中,按传统的方法教学作为一个对照,比较两种课堂理论教学方法的利与弊,为以后的课堂理论教学提供经验。

二、课堂师生共同授课教学实施与比较

(一)课堂授课改革试验材料

作者授课学生有长江大学农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和农学专业4个班。植物保护专业学分4.5分,总学时7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为42学时,实验为28学时。农学专业学分3分,总学时5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验为14学时。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其中1个植保职30901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职业高中毕业生,有29名,另外2个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植保30901有学生34名,植保30902有学生36名,总共99名。农学专业4个班,其中,1个农学职31001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职业高中毕业生,有28名,另外3个班学生高考前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农学31001有学生32名,农学31002有学生27名,农学31003有学生31名,总共118名。由于学习《农业昆虫学》课程较少涉及数学和生物化学等较难的基础课程,相对来说,7个班的学生学习《农业昆虫学》之前的基础是没有明显差异的。

(二)课堂授课改革的实施方法

1.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老师单独讲授课堂理论,不让学生上讲台参与授课的方法。在农学专业的农学31001、农学31002、农学31003和农学职31001的4个班中,《农业昆虫学》的课堂理论教学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农学专业学分3分,总学时50学时,其中老师单独讲授课堂理论教学为36学时,实验学时14学时。

2.师生共同授课的教学方法。

在植保专业专业的植保30901、植保30902和植保职30901的3个班中,《农业昆虫学》的课堂理论教学时让部分学生上台授课和教师上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植物保护专业学分4.5分,总学时70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为42学时,实验为28学时。在课堂理论教学为42学时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先教师单独讲授绪言、害虫综合防治原理、每一个章节的作物害虫概论、某一类型害虫示例讲授1例和最后课程总结,共20学时,其余22学时师生共同讲授,每次授课时间是2学时(90分钟),讲授1种害虫,共讲授11种害虫。

在作者第1次向学生说明让部分学生上台授课和老师共同教授《农业昆虫学》课程时的规则、形式和目的之后,没有一名学生主动要求上讲台授课,学生担心老师给的幻灯片讲义课件的内容不懂、不会修改幻灯片、不会查阅资料、讲授时不敢开口或声音小、在学生目前出错、学生提问答不出来很尴尬,也不会使用投影仪放幻灯片等问题。作者在此强调老师给学生备好课的讲义课件,2个学生为1小组,既可以是本班级的,又可以是不同班级的两个男生或两个女生,或者1个男生和1个女生,自由组合在一起修改课件、分工讲授课程内容和合作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过讲台讲授过课程的学生仅有一次机会。提前1~2周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老师会进行课堂教学方法辅导,课下如还有问题,继续找老师帮助。每一次授课时间安排,学生必须在30~40分钟讲完课程内容,然后讲台下的学生提问,讲台上学生回答,不清楚的由老师回答或矫正错误,15~20分钟完成提问和回答。最后,每个讲课的学生用1分钟总结自己的讲课经验和教训,接着老师评价学生5分钟,指出优缺点,最后20~35分钟老师复述课件重点和难点。

第1次是作者指定的2名较好学生授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老师的课件基础上大幅度地修改,增加了许多图片,文字也做了一些修饰,讲话时声音清晰洪亮,面带微笑,也有简图板书,讲课也很有趣味。台下的学生提问十分踊跃,台上学生回答稍为欠佳,老师代为解释。学生分别自我总结后,老师对学生课堂授课时存在的问题如何避免,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最后老师复述课件重点和难点。总的效果师生非常满意,在学生中反响很大,都认为可以继续开展下去。当时就有16位学生报名参加上台授课。

三、师生共同授课的效果分析

(一)上讲台授课学生所属班级和人次

学生参与授课总共11次,22名,其中男生7名,占总学生数的7.1%,女生15名,占总学生数的15.2%,植保30901班2次4名,植保30902班6次12名,植保职30901班3次6名。植保30902班主动授课人次最多。

(二)台下提问或回答问题学生的所属班级和人次

学生参与台下提问或回答问题总共97人次,其中男生57人次,女生40人次;植保30901班11名30人次,植保30902班11名53人次,植保职30901班7名14人次。植保30902班台下提问或回答问题学生人次最多。

(三)学生对师生共同授课方法的看法

除了平时部分学生主动表达支持外,作者在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和农学专业4个班的《农业昆虫学》结业考试试卷中列于一道问答试题,“《农业昆虫学》课程已经结束,请你叙述学习这门课的体会,假如让您出任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您将怎样教授这门课程?”在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99名学生试卷答案中,表示他(她)们在教学这门课程中会采用这种共同授课的方法的学生总共有53名,占总学生数的54.1%。其中植保30901班18名,占本班级总学生数的52.9%,植保30902班17名,占本班级总学生数的47.2%,植保职30901班18名,占本班级总学生数的62.1%。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例如要求老师遴选优秀的学生参与共同授课,或者3-5人组成一个小组参与备课,派2名优秀的学生上讲台授课等。在农学专业的4个班118名学生试卷答案中,没有1名学生提到他(她)们在教学这门课程中会采用这种共同授课的方法。

(四)考试试卷成绩分析

尽管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和农学专业4个班《农业昆虫学》教学课时数存在差异,但是考试试卷难易和知识面是按原来的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要求进行出卷。植物保护专业的3个班的考试试卷平均成绩86.4分,其中植保30901班、植保30901班和植保职30901班班级平均考试成绩分别是87.6分、86.4分和85.3分。依据考试试卷优秀(90-100分)率分析,植保专业学生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达到50.8%,其中植保30901班、植保30901班和植保职30901班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分别是47.1%、50.0%和55.2%。农学专业的4个班的考试试卷平均成绩81.1分,其中农学31001班、农学31002班、农学31003班和农学31001班班级考试平均成绩分别是77.8分、80.0分、83.8分和82.6分。依据考试试卷优秀(90-100分)率分析,农学专业学生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达到37.4%,其中农学31001班、农学31002班、农学31003班和农学31001班考试试卷成绩优秀率分别是34.4%、40.8%、38.7%和35.7%。从害虫综合防治方面试题回答结果准确度来看,农学专业学生明显没有植保专业学生表现好。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农学专业学生。

四、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老师愉快地授课,学生开心地获得知识,师生教学相长,师生友谊结成,这是师生的美好愿望。在老师主导教学的同时,通过QQ、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微博、面授、带学生做课题研究和参与班级文体活动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老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问题中得到启示,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由于加深了师生情谊,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部分学生会报考主讲老师或其他老师的硕士研究生,老师也可以发现人才。学生通过上讲台参与师生共同授课,锻炼他们查阅和使用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表达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为走出校门参加面试和工作打好基础。

(二)几点启示

1.建立鼓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授课热情。

教改活动时,事先说明有鼓励机制,上讲台授课的学生总成绩评定要加分,讲台下面提问或回答的学生也要加分,并且在每次评价课堂教学时,点名表扬优秀学生。每次讲课对整个过程详细记载,最后课程总结公布上讲台授课的和讲台下面提问或回答学生的姓名、班级和时间。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拍照片留念。

2.正视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授课胆量。

学生具有胆小不熟悉讲授内容等特点,对此,在学生参与授课中,对于因面对全班学生过于紧张,对台下学生的提问一时答不上来,老师必须出面进行启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胆量。面对学生讲话声音小、停顿节奏不合理、逻辑混乱、板书歪斜等问题,老师应积极引导鼓励。首先要求所有学生认真准备,授课的学生背熟课件和估计同学要提出哪些问题,课前多次模拟授教学情景,其次学生在授课时要有自信,沉稳应对,最后实在不行求助学生或老师。

3.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提升基本能力。

教会学生查阅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及课件制作方法,如何很礼貌地走下讲台,靠近学生倾听提问或要求学生复述刚才的问题,也可以求助旁边的学生复述。模拟老师样板课找出重点或难点,有时候老师可让学生将难点留给自己讲授。老师启发学生提问,或者让部分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的学生讲述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洪晓月,丁锦华,主编.农业昆虫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丁锦华,苏建亚,主编.农业昆虫学(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3]徐翠.合作学习打破课堂沉默实证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116-119.

篇7

[3] Barr, R.B. & Tagg, J.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 Change,1995.27(6):12-25.

篇8

笔者以为,高效课堂无模式。

其一,“高效课堂模式”不过是模式化了的教学方法步骤,与传统教学相比,除了学生活动更多,老师讲授更少外,没有大的区别,谈不上是创新。其二,“高效课堂”是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兴起的热词。但高效课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其本质无异于过去人们所讲的“向45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的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不变的追求。其三,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模式化就是教条,模式化就是僵化。学生间存在兴趣、基础、智力的差异;课程存在科目、章节的差异;地区间存在教学条件及环境的差异。若把课堂教学模式化,实际上是忽略上述差异,这对提高教学效益非常不利。

比如,不少人认为高效课堂中,教师在一节课的讲授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他们甚至把这作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只要一节课教师讲授时间超过10分钟,这节课就会被否定。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先来看看讲授法的优缺点。讲授又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评等,其便于操作,对教学条件要求不高,在辨析概念、破解难点方面屡建奇功。然而,讲授使课堂比较枯燥。更重要的是,讲授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性地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听,不会说,不会写,自学探究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为了扬长避短,教师应合理地使用讲授法。现在,为迎合所谓的高效课堂标准,许多教师怕讲授超过10分钟,又“不敢用”,讲授法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这显然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

篇9

一、讲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初高中历史课标,我们可以知道历史课程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而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学生必须接受教师必要而正确的引导,这一过程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

(一)讲授法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历史史实的基本方法。历史是一门要求整体性、时序性的课程,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将看似零碎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分析,以此让学生理解记忆。通过重难点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逻辑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框架。讲授法注重对基础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所谓基本史实,是指重要的事件、人物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域,这些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中的基石。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轻视基本史实教学的倾向。不少历史教师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学生活动,假设历史情境,生搬硬套现实等现象充斥历史课堂,其结果适得其反。历史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尊重基本史实,历史教学必须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

(二)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驾驭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历史课程注重用历史指导现实,使学生逐步学会以史为鉴。学生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因为其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就必须由教师驾驭课堂,通过灌输历史知识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而灌输则需要运用讲授法。

(三)讲授法的运用是其他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石。初高中历史课程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这里的自主探究方式,是建立在教师进行基础史实的讲解后进行的,学生只有储备一定知识才有自主探究的前提条件。反之,一味地让学生探究,不进行正确的指导,可能学生一直抓不住重点,只能适得其反。

可见讲授法在历史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自新课改后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甚至明文规定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有的地方甚至完全把课堂教学时间给了学生,教师几乎彻底放弃讲授法。

二、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对讲授法的要求

在历史教学中,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对讲授法也有新的要求。

(一)讲授法应详略得当。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把握好讲授的“度”,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是,学生知道了知识点的概念,但是仍然没有完全理解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学生新构建知识体系后就可以灵活运用。比如,相关的历史概念,专有历史名词(人名、地名、事件等),历史上的重要条约协定等都称作知识点,教师要区分知识的难易程度,讲解重难点,基本史实则要学生了解。

例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中,在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础上,引申、推论出地方分权和贵族政治,教师不要急于自己推理说明,应引导学生体验结论的由来。“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过程,老师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学生就处于被动吸收状态。老师虽然辛苦,但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的状态。礼乐制度则必须由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经验和现实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基本史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知识的获取及呈现都伴随相应的能力,同样能力也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知识点的讲授一味追求详细化,讲授过细,学生学习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漩涡。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

(二)讲授法要适当地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所谓“满堂灌”,就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不能反馈学生是否理解消化。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单独使用讲授法是行不通的。教师会讲不代表学生会学。所以科学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讲授法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方法并不能过多,为讲求花哨而滥用是不明智的做法,要有选择性,因为辅助的教学方式实施,都只是为了促进讲授法的有效运用。

(三)讲授时间要安排适度。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一堂课,无论从难易程度、重难点定位还是情感态度的升华都值得称赞,但是学生接受的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可能是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如果教师讲得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比较浅,教学效果不理想。相反,讲得过少,留给学生太长的时间思考,课堂会出现冷场,有的学生注意力会不集中,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讲和学生的想都要适中。“杜郎口模式”是近几年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它提倡“10+35”模式,即教师讲知识点10分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35分钟。但是在这35分钟内,教师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去做,而是起到引导作用,在学生出现知识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引导,此时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新教学方式的实施,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另一方面,不能一味摒弃讲授法,追求探究性学习等新方式,应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于课堂教学当中,以崭新的教学模式呈现给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一)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税法》课程教学上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由老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加思考,全盘接收或者屏蔽输入,对课程及相关知识内容毫无兴趣。对于考核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税法》课程考核主要为闭卷考试,通常是以期末卷面分数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考核方式。讲授法,传授知识系统、高效,但本质是被动学习。这是典型的,缺失了沟通、合作、批判、创新的讲授法。

(二)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致力于录制高质量教学视频,优势在于成本低,一个好的教学视频可以广泛传播给学生进行学习,重复利用率高。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对于需要重点记忆的内容,如纳税人、税率、征税对象和税目等,学生需要课前通过老师录制或者精选的视频自行学习,同时,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课上,老师主要是通过设定由易到难的练习,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最后再解答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课后,学生再根据老师的答疑,自己继续搜集和阅读相关材料,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靠学生自觉性来完成,学生的参与情况很难管束和监督,对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和用心程度无法准确评定。同时,由于学习视频是预先录制,学生自由学习,这种情况下,完全失去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无法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难以及进度安排,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慕课的核心是教师做更美的灌输;而翻转课堂的核心是教师不再灌输,学生参与为主。这两种近二十年来的教学模式改革,都属于舶来品。

(三)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于将教学知识融入各种情景中,让学生在典型情景中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但是,这种情景化的案例资料收集和案例采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需要找到合适的案例并把相应知识点镶嵌到案例中,因此对采编案例者能力要求高。同时,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方向,将课程知识融合到案例教学过程中,这个难度也大。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税法》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自从张学新博士提出对分课堂以来,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成功和报告有很多,但是,在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领域,对分课堂的报告极少,对分课堂对这类专业并没有实现其意义。这种教学模式在这类专业的课程中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从这类专业中选择一些课程进行实践研究,为今后对分教学模式在这类专业中的改革运用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分课堂在《税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最少可以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进步:1.从教师的角度,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业务水平的提高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能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水平,要让自己从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不能机械性地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引导。这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及业务水平。2.学生的层面,提升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提高学生总结和反思能力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相对于学多学少、学好学坏,更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一半的课堂时间归自己掌控,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后的独立学习过程,能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学习总结和反思能力。3.有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有权责对分、先教后学、精讲留白等特点。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注重过程性学习、个性化学习、问题化学习以及讨论式的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意义

目前,《税法》课程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老师填鸭式教授,学生被动听讲。我国税收种类多,每个税种都有其自身特点,课程内容繁杂,税制变化快,对于管理类学生来说,向来觉得这门课程难,从考试的结果来看,每次期末考试,这门课程的不及格人数都比较多。在《税法》课程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授课内容精讲留白,讲精不讲多,不讲全,不讲透。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以及作业成果,进行课堂讨论,加强思维训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内化吸收过程,学生课后独立学习,查阅老师推荐的阅读资料等,认真完成“亮考帮”的个人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总结思考的训练,帮助理解和记忆所学课程知识内容。另外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的小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同伴进行讨论,得出适合自己的对于课程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分课堂可以带来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好学生的总结、反思、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各项综合能力。

三、《税法》课程中合理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税法》课程具体情况,设计为隔堂对分教学。按我们学校排课习惯,每次课两节连上,按每周四节课设计。按照对分课堂流程,开学第一节讲授课程概述以及课堂规则等相关内容,期末结尾最后一节,老师对课程进行学期总结。也就第二节,老师教授知识,接着课后,学生进行独学内化吸收,第三节课堂讨论第二节课问题,第四节老师继续讲授新知识,循环往复,即隔堂对分。如此,通过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完成作业,阅读教学以及相关参考资料或者文献,有个内化吸收的过程,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并可以根据他自身的能力、需求和兴趣,采用最合适自己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吸收和内化。最后,学生带着自己独立学习的成果,再次回到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讲授的环节,老师精讲留白。讲完,学生不懂就不懂、不信就不信,回去读书,思考,写作业。把哪里懂、哪里不懂,为何信、为何不信,表达出来回到课堂,跟同伴探讨,验证、修正自己的看法。讨论环节,学生讨论的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给的,主要针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己独学所得出来的结果。最后凝练的问题,教师再解答,并对课堂作个总结。对于作业和讨论,答案不分对错,重点在于学生参与和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对分课堂就是要实现这种启发。因此,对分课堂的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估,平时成绩(作业)60%,签到20%,期末考试20%。

(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对分课堂包括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四个过程。老师讲授需要把握技巧,做到充分而不过分引导。学生独学,是通过独立思考,各自理解,形成学生自己的成果,这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在一个完整的对分课堂中,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对所授知识内容熟悉并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很好地把握讲授的分寸,能把教学内容讲精但又能留白,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对能力的启发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对分课堂有一半的时间是交还给学生,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老师少讲一半时间的课,老师需要更多地思考,不断摸索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引导方式,因此,要求教师自觉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三)讲授、内化、讨论中的注意问题

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的这个环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讲精不讲多,也就是精讲留白,可用一种新型的导读式讲授法,基于优秀教科书,可以数倍提高效率,实现对传统讲授法的大幅超越。内化的过程,这部分是在课后完成的。对分课堂在作业布置上,与传统教学模式是不一样的,具有自身创新点,通常是由“读书笔记(知识梳理)+常规作业+反思性作业”共同组成,教师在作业批改上遵循的原则是:不批改对错,不细看内容,也可不给评语。强调独特的思考,鼓励创新!其中,反思性作业为“亮考帮”,即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通过这个反思性作业,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能清晰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每个学生这部分的作业答案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必然是不同的。这种反思性作业的执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在这方面给学生以足够的训练和引导。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效地做好引导,让学生完成有价值的对分课堂作业,以实现对分课堂的有效实施。对分课堂中的讨论为自主式小组讨论,教师不参与,只是旁听,不设组长,讨论过程不计分。学生不是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是讨论自己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要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低层次问题,不能是由老师包办,学生直接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对分课堂的讨论,重点在思路,不在结果。

篇11

让学生从满堂灌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主要要求之一。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就应放弃课堂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况且高效的讲授同样可以启发思维,同样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不能把讲授教学和“注入式”、“满堂灌”相提并论,而应重新认识其在新课程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时下对于讲授教学的认识误区

1 讲授教学就是注入式教学。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讲授教学就是注入式教学。在他们的眼里,学生接受讲授必然是机械、被动的,而只有发现式学习才是积极、能动的。这是想当然地给讲授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画上等号,将接受学习与机械学习混为一谈,把发现式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等同起来,从而造成认识混乱。当前,不少教师不敢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有怕被人斥之为注入式教学的顾虑。其,讲授法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学习知识而讲授,既没有必然压抑学生的个性,也没有必然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讲授教学未必只是一味灌注知识。可见,扬弃讲授教学是犯了因噎废食的认识错误。

2 讲授教学剥夺了学生课堂的话语权。合理必要的讲授同样面向全体学生,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互动等各种学习方式中也不可能取消教师的必要讲授;当学生在互动中发生认识碰撞或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也必须尽到“讲”的义务和责任。可见,讲授教学并没有剥夺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倒是在那种不讲只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反而失去了话语权。那满堂的“是不是”、“好不好”、等“低级”问题所引发的学生满堂的“廉价”齐答,其只不过是毫无价值的声音,而不是话语,学生际上已被剥夺了话语权。因为那种仅仅对是非作简单判断的机械应答并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没有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3 教学方式从“满堂灌”变为“满堂动”。有的教师因为混淆了必要的讲授教学和满堂讲解的区别,更没有认真反思自己“满堂讲”的习弊,只为盲目地躲避传统教法的嫌疑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以“满堂问”、“满堂动”取代了必要的“讲”,使“课标”所提倡的“活动”流于形式,课堂上热热闹闹,弄得学生不住地忙这儿、忙那儿,结果什么也没有学到,基础知识和技能当然无法牢固掌握。

4 教师角色从教学主导变为配角。有些教师误解了新课改关于教师角色的理念,认为既然自己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际就是由教学的主角变成了“配角”;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在课上就不能再使用讲授教学法了。因而在课堂上不敢多讲话,唯恐多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正常地进行学习评价,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从而把课堂完全抛给了学生,放任自流,随其自主,以致逾越课程规范,远离学习目标,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可见,我们必须走出认识误区,重新认识讲授教学的地位及作用。

二、讲授教学的优缺点

讲授教学一直存在于课堂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拥有一些其他教学法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1 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讲授法具有两个基本优点: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通俗,能有效排除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甚至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可见,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2 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范本,不仅汇集着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其它内容,例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等。但是,由于教材编写受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仅有些知识本身不甚好懂,其潜藏内涵更不易发现。而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能够挖掘、吃透教材的深邃内涵。正是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细致分析,学生才得以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了系统的学科知识,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才得以全面提高。

3 讲授法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融进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对教师而言,讲授不仅是其知识和能力的输出,也是其内心世界的展现;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也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成为学生精神营养的重要来源。

4 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的角度看,任何教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他教法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也可以认为,讲授法是其他教法的基础。教师只有讲得好,其他教法的运用才能得心应手。从学的角度看,接受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学法,其他学法大多以接受法为基础,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当然,讲授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三、讲授教学在新课程施中仍然非常重要

1 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授受知识、技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其创新就是无基之塔。“课标”明确指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师必须牢牢把握的教学底线,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之上。忽视基础,或是基础目标尚未现,那么“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化为不切际的“泡沫”。

篇12

要讲好课必须备好课,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一般认为所谓备课,说是备好教材所写的内容。我觉得:要真正备好课,远不止此。

⒈扩大和加深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可采取自学、进修等方式取得本课程深厚的知识储备。要搞好教学必须充实自己。要用一碗水,就要有一桶水;只有知之深,才能取之精,用之妙。只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准确地选取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只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运用自如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只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自如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⒉教学内容方面的准备:⑴认真学习和分析教材的优缺点,取优补缺;⑵选取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实践急需的内容为重点,注意解难释疑;⑶查阅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取其精华补充教学内容。⑷了解前后或相关课程的内容,做到不过多的重复和必要的延伸。具体做法是:①参阅前后或相关课程教材;②借阅学生相关课程的笔记;③和相关课程商定内容分工。

⒊教学方法方面的准备:⑴弃用‘叙述式’‘注入式’传统模式,启用新的教学模式:启发式、互动式。⑵有选择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新事物,但对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多媒体教学忽视了讲授时的形体表演,影响了听讲效果;拉洋片式展示,缺乏黑板教学时边写边画边讲的优点。我主张重点选用。⑶将计算机网络引入教学。

⒋在授课前,我们必须了解授课的对象: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是我们备好课的前提。我们授课内容的深浅是否恰当,我们的授课的方法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学生的道德水准能否维护好课堂纪律,等等,我们教师必须有所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授课才能有的放矢。

⒌槿耸Ρ恚不但表现在知识层面上,而且在衣着、举止、仪态、语言等方面都要像一个老师的样子。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要做到学生的“行为举止上的楷模”、“业务技术上的权威”和“学习方法上的导师”。切记首课亮相是关键。

⒍鼓励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听课,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⒎实战性备课:教学内容选定是否符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选定是否有效,只有实战才能找到答案。任课老师应寻取类似的讲台进行讲授,不得已可把首次课当成实战性备课的样本,课后认真了解和总结。

二、认真讲授,努力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中等职业学校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讲好课并非我们想像那么简单,一定要认真研究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⒈在教学内容上注意讲三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授方法上立足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

⒉注意课堂讲授艺术,提高课堂效果:

课堂是严肃的讲台,不能庸俗地依靠相声语言来哗众取宠,而是依靠充实的科学内容、深刻的思想性、清晰的逻辑思维、适度的生动比喻、活跃而不庸俗的形体表演来取得高质量的课堂讲授。近年来我们注意了解以下几点:

⑴在教学内容上不天南海北地讲些无关的内容,也不相声式哗众取宠以减少或牺牲规定的内容,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丰富的内容。⑵注意内容的深刻的思想性,不生搬硬套、穿衣戴帽地讲些哲学概念,而是注意将唯物辩证法寓于于科学内容之中。⑶注意内容讲授的逻辑性,注意概念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吸引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逻辑思维活动。⑷注意适度的生动比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比喻是生动而不庸俗的,注意与讲授内容的科学表达相一致。⑸注意口齿清晰,音量达于每个角落(音量不够可加用无线话筒)。总之,我们把课堂讲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注意改进各个方面,才能求得高质量的课堂效果。

⒊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⑴我们既运用多媒体教学,又注意教师的形体表演,我们用充实的内容,逻辑的思维方法,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和适度的形体表演(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⑵继承黑板板书的优点,象黑板一样,边讲边写,将黑板优点保留于多媒体教学中。

⑶精选多媒体内容,将高亮度高清晰度的影像资料应用于教学中。

篇13

0073-02

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并对课堂提出了以下三点基本要求: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限时讲授”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限时讲授”不仅仅只是限制讲授时间,还要确保原有的讲授效果不变或得到更大的提高,这是每一个课堂教学的执行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就从生物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使讲授做到既“限时”,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全面掌握教材是实现“限时讲授”的前提

教师只有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结构,才能居高临下地处理教材,把握教学的主动权,使讲授得心应手,从而达成“限时讲授”的高效。

(一)把握知识内容

首先,教师对教材知识点及其结构要点要了然于胸,这是备课中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处理及重新组合的前提;其次,在进行知识点的处理时应注意哪些知识点不需讲授,哪些知识点可先培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这些知识点是学优生能解决的,教师仅是对讲解能力进行培训),之后再由他们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哪些知识点必须在全班实施“讲授”;哪些知识点必须用相近的知识或其他知识进行更换。如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1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中的一幅插图“一对孪生姐弟”,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就会发现用孪生兄弟或孪生姐妹来表达更合适。

(二)把握知识素养的培养内容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终生发展,而人的发展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素养的发展,知识素养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他素养的培养则以知识内容为载体而进行。因此,教师在研究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把每个知识点中蕴含的素养找出来,要了解什么样的素养最适合通过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而得到培养或提升,什么样的素养只能通过这个知识点来培养。掌握了这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类似于“鱼类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鸟类适翔生活的特点”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创新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常规,从制造潜水艇、飞行器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相关的技能,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掌握教材就是对教材知识内容及其中蕴藏的素养内容的全面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认识到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需要讲授、讲什么、讲多少,这样“限时讲授”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全面掌握教材是实现“限时讲授”的前提。

二、有序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是实现“限时讲授”的重要环节

一堂课的学习实际上是由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讲授交叉组成。三者中尤以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最难控制,也就是说教师的“限时讲授”能否实现并有效,取决于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否有效有序地开展,故而有效有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限时讲授”的重要环节。

(一)成员的配备、分工与训练

学生小组合作能否有效开展,首先取决于小组成员的配备。小组成员应以优中差的适当比例来配备,并且优中差的划分依据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还要考虑个人的能力素养。其次,要有明确的分工。即谁主持、谁记录、谁展示等,并且按一定的顺序在不同的课中进行轮换。最后,在正式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前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角色及怎么讨论问题等进行培训。

(二)小组合作内容的设置

前期工作完成后,小组合作内容的设置就成了小组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小组合作内容分为两档:一档为学困生不能做、学优生能做的内容。此档内容不需讨论与交流,只需由学优生在完成后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就行。二档为小组成员必须共同讨论的内容。此档内容是小组活动的重点,在设置上要求做到科学性、可控性、层次性及结果的唯一性。

三、把握讲授时机是实现“限时讲授”的关键

由于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教师的讲授应该是有机地穿插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能否使课堂教学有序且高效,把握讲授时机就成为关键。

(一)必讲内容的展示时机

必讲内容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中不能够解决的内容或解释不全面的内容。这是教师必须要讲的内容。这类内容的展示通常放在教学预设中进行,或者在学生讨论涉及时进行,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不要强行展示,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而定,因为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以发展学生为主,而不是以完成任务为主。

(二)可能讲的内容的展示时机

可能讲的内容是指学生本来应该完成却未能完成的内容或课堂中生成的内容。此类内容由于不确定性大,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以往经验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如何讲应预先设置好,以免课堂上突然出现时产生混乱,导致讲解不清或话语过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达不到“限时讲授”的高效课堂效果。此类内容的展示通常在相应的情况出现时进行,如不出现就不必展示。如果随便展示,反而会打乱课堂节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四、适当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限时讲授”的根本保障

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又不能没有讲授。由于讲授的时间受到限制,因而,要达到高质量的讲授和课堂效率的高效,讲授方法的使用适当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方法的适当运用是实现高效“限时讲授”的根本保障。

(一)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而又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但新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等不断被引入教学领域,并与讲授法相结合,可能会使讲授法的教学形式有所改变。所有教师在课堂中都要进行讲授,只是讲授占据的时间比例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属性,整合教学方法,即在选用不同的讲授方式的同时,还应考虑能否辅以其他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以便有效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可边演示边讲授。再如,植物细胞吸水原理,可边演示边讲授,或边看录像(动画)边讲授。

(二)充分利用微课的特点实现“限时讲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