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老年护理常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护理常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护理常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44-02

人的心理状态在生病时与正常时有较大差异[1],内心活动不同,表现也不同。对老年心血管病人进行异常心理研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作用积极。

1 一般资料

选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病老年患者100名,男女比例63:37,年龄58―79岁。其中心绞痛22人,心律失常34人,心力衰竭6人,心肌梗死38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对照组(50名)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名)在此基础上加强观察,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加以分析,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分析对比其心理调查问卷资料,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别。

3 结果

3.1 两组异常心理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入/出):悲观(13/2),猜疑(16/4),焦虑恐惧(28/3),自卑疑老(6/1),孤独(10/1);对照组(入/出):悲观(15/6),猜疑(18/13),焦虑恐惧(25/10),自卑疑老(8/5),孤独(13/8);

3.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1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天。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P

4 讨论

4.1 异常心理分析。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异常心理因个体差异,表现也各有不同[2],主要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悲观心理。老年患者病情常反复,受疗效不明显影响,容易悲观。主要表现:态度消极,情绪低迷,神情忧郁,少言寡语,容易感伤甚至绝望,有时暗自落泪。

(2)猜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听力与视力都出现退化,更加敏感,十分注意医护人员的神情与言语,对未知的恐惧,使他们产生猜疑心理。主要表现:小心,敏感,猜疑,生闷气,独自发愁,精神紧张,更甚者有病理狂想。通常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使病人失去对病情的客观评价。同时,对未知的猜忌,让他们容易往坏处想,恶化真实病情,产生消极心理,严重者出现偏执情绪,害怕治疗,抗拒治疗。

(3)焦虑与恐惧心理。老年人的各项机能下降,许多老人害怕去医院检查病情,诊断初时神情紧张,确诊为后,情绪恶化为焦虑与恐惧。尤其是反复的心慌、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让病人出现濒死错觉,害怕与恐惧的情绪加剧。周围紧张气氛也将产生负面影响,加重此现象。这类老年人在恢复期,通常也会担心复发。主要表现:忧心,焦躁,出汗,失眠,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四肢无力,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4)疑老心理。老年病人在心脑等器官功能都出现衰退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得知患心血管病后,感觉更加明显,疑老情绪发酵。此类病人会觉得自己老而无用,是一种拖累,从而产生愧疚与自责心理。主要表现:悲观,怀旧,愧疚,自责,消极配合治疗,等死心态。

(5)孤独心理。老年人常有孤独心理,喜欢与儿孙相伴,害怕孤独。住院后,与亲人或朋友的交往急剧减少。同时其听力与视力下降,说话也吃力,语言沟通出现障碍,容易感到孤独寂寞,严重者觉得自己被遗弃,出现自厌情绪。孤独心理若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会不断恶化,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治疗与预后。

(6)自尊心理。部分老年病人地位高、贡献大,性格较强势,希望所有的人都尊重他、顺从他,稍有不顺就会暴躁、发脾气。住院过程中,要求也更高,容易挑剔。他们内心希望所有医护人员都可以尊重自己,如对待长辈般的恭顺。主要表现:挑剔,蛮横,易暴躁,喜责备,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自尊心极强。

4.2 护理干预。对存在悲观心理的老年人进行细心抚慰与耐心开解。积极沟通,给予精神支持,为其精神减压,帮助其重新建立信心,提高其配合度。

对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的护理行为,稳定其情绪,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针对自卑多疑的病人,积极进行健康宣教,让病人了解心血管疾病,引导其向正方向发展。

理解出现孤独心理的老年患者,抱有同情心,多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寻求病人亲属的配合,多陪伴,营造温馨的氛围,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宽容自尊心强的老年人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善意,争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说明注意观察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异常心理,及时进行心理指导,能有效缓解其负面心理,改善治疗与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共计有140例老年人入住我院,其中含男78例,女62例。年龄61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6±4.1岁。将全部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长期的护理模式。具体为:首先为老年人制定出科学性长期护理的有关方案,为其营造良好住院环境。根据老人年实际心理状态,以优良积极态度对其进行心理安慰,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实际治疗时,鼓励其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以及娱乐活动,依次分散其注意力。让其切实体会到自己于社会的价值和地位,帮助其增强自信。同时允许其对自我情感进行适度发泄和表达,护理人员需积极聆听和安慰,从各方面实施开导,以消除其消极情绪。此外,医院在对老年人实施的日常护理中,以专业人员对其开展按时配膳、喂饭,以及洗澡和陪护看病,与之沟通聊天,并为其读报等长期性护理。按长期护理有关等级进行划分,可将最重度和重度,以及中重度等分别分成一级,二级以及三级。根据不同级别为其实施差异性护理。

1.3 疗效评价 以抑郁量表(即SDS)以及焦虑量表(即SAS)对两组老年人病患的情绪进行评估[2]。统计两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操作。数据比较用X2检验方案。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方案。P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SDS以及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通常而言,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生活无法自理,亦或是有功能的老年人病患[3]。其往往在较长时期中,甚至可能是生命存续期中,均需要他人于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在情绪支持等多方面为其提供连续性,和全方位以及综合。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应彻底对护理观念进行转变,提升护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系统全面地增加服务质量,此外还应积极建立护理质量有关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于我院老年病患实施长期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病患不良情绪。符合罗玉红,王晓荣等人[4]报道结果。此外,我们还发现,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增加老年人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姜丽文等人[5]报道一致。综上所述,探索和研究适合老年病患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对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护理模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莉,周兰妹.国外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政策分析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0,24(3):570-571.

篇3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篇4

老年人由于全身各脏器的退行性改变,肠道功能低下,肠道的消化、吸收、分泌、顺逆蠕动等功能出现紊乱,一般成年人能消化的食物在老年人的胃肠内可能不易消化。这些未完全消化的团块成年人可顺利排出,老年人则可能排不出,而因堵塞肠腔,导致肠梗阻。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肠蠕动无力,又有习惯性便秘,食物残渣聚集成粪块也可引起肠梗阻,此外,老年人如伴有其它疾病,使胃肠道的分泌蠕动进一步降低,也是诱发食物性肠梗阻的因素。

2 危 害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患者43例,其中男性25,女性18,年龄为61~82岁,平均年龄为(75.36±2.67)岁,并成为4~11年,平均时间为(9.32±0.82)岁,其中11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压。

1.2方法 笔者医院自拟调查问卷对呼吸科日常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调查,填写完毕后,回收问卷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分析表1中相关数据,心理护理问题、生活护理问题较为常见,分别占90.70%、79.07%,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不仅会伴随出现消极情绪,还可能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直接对其的临床治疗治疗造成影响。针对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3.1心理护理干预 由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消极情绪,还可能使其对临床治疗产生怀疑。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加强对患者消极情绪的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护理。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先面带微笑,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其与周围患者进行交流,缓解其紧张情绪[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其简单介绍治疗方案,若患者存在疑问,应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耐心接受,增加其信任感。

3.2用药安全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常常根据其原发疾病取药物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然而,老年患者的身体受损较为严重,取药物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取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使其提前做好准备。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调整中治疗方案。若患者存在合并症状,应及时取药物进行治疗,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3.3饮食护理干预 进行饮食干预前,应先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再制定饮食方案。嘱咐患者尽量进食高蛋白质、高营养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其出现影响不良的现象。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辛辣食物,否则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患者的呼吸道不适症状[3]。

3.4皮肤护理干预 ①嘱咐患者家属每天取温水帮助患者清洗身体,勤换被单和衣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②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应定时帮助其翻身,观察其皮肤情况,并适当进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环。③每天定时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了解其是否存在压疮的高危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处理。对于伴随压疮的患者,应及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行针对性治疗。

3.5 生活护理干预 ①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鼓励其下床活动,参加有氧运动。严格把握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若运动期间存在呼吸不畅等症状,应辅助其休息。②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并督促其改正。③加强对患者睡眠的护理。查房期间应尽量调低灯光,避免影响其夜间睡眠质量。同时,对于伴随出现失眠症状的患者,应遵医嘱取药物辅助其入睡。

综上所述,加强对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的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6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心理压力等诸多因素,老年直肠癌患者日益增多,目前手术根治是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方法。老年人在围手术期以手术为中心,是各种意外和并发症集中发生的阶段。高龄本身并非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但对手术打击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客观上存在较多风险。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前、后饮食指导,能减少因对饮食护理的认识不足而引起的并发症,如低血糖、伤口愈合延缓、吻合口瘘等发生。饮食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法方之一,正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和维持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直肠癌患者严重缺乏相关知识,影响了治疗效果,从而影响了疾病的康复,这与错误的饮食理念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老年直肠癌患者饮食护理指导迫在眉睫,在饮食指导后可提高患者的营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直肠癌患者共76例,其中男性38例,年龄58至86岁。女性38例,年龄52至92岁。将76例患者按 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治疗组加以饮食指导。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禁食方法

治疗组的患者指导其3至5天,由半流至全流。术前8小时禁食、术晨禁食水。对照组的患者指导其7至10天,由半流至全流,术前8小时禁食水。

2.1.2 老年患者术前禁食的特点

对照组患者在通过医护人员对其饮食指导后禁食时间比治疗组时间延长,因为老年患者对手术的心理特点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由于医务人员对患者术前指导不够详细,多数患者不知其禁食目的,总认为禁食时间越长越好,因此,多数患者会自主提前禁食时间,禁食时间的延长易导致脱水和低血糖的发生,老年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轴的调节亦有减退,加上饥饿使交感神经兴奋,老年患者恐惧、忧虑情绪加重,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或血糖调节作用失调,更容易引起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2.1.3 术前饮食护理指导

由于直肠癌患者术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肠道准备,患者体能消耗严重。近年来研究证明,半流食在胃内仅存留1.5至3.0小时,或清淡饮料几乎饮后即可排空。为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和术后的恢复,可指导患者少量多餐。可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在进食半流食时,可进食如软烂的鱼汤面条、排骨面片汤、小米粥、蔬菜汤、蛋白粉、海参胶囊等,在进全流食期间,可给与无渣鱼汤、肉汤、排骨汤、小米汤、蔬菜汤,可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加以调节,以保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

2.1.4 讨论

由于目前直肠癌手术因物引起的全身情况较少,因此术前禁食时间有所缩短。治疗组禁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发生低血糖及脱水症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传统的手术,术前禁食目的是减少胃内容量,减少因麻醉、手术及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呕吐或胃内容物返流的可能性;并减少术后伤口愈合延缓、吻合口瘘的发生。但由于60岁的患者已进入老年期,体内各生理功能已逐渐下降。国内外近年的研究报道认为行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及禁水的时间,对手术危险性大,有可能导致误吸或无法进食的患者则应采取给予静脉高营养的方法,补充营养。以减少手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饮食方法

一般直肠癌患者术后3天内禁食,3天后(注意进食时间应在肠鸣音恢复良好,肠蠕动恢复,开始排气)可进流质饮食,7天左右可进半流质饮食,半个月可进普通饮食。

篇7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并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在约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对此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都有相应的阐述。

1.1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自身调节。正常的血压调节是一复杂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

1.1.2钠的摄入,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示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利尿剂主要是减少体内钠而产生降压效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钠敏感,还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即存在一种遗传性排钠障碍。

1.1.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肾素主要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释入静脉血中的肾素将肝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肺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近年的研究显示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大动脉壁上均有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而二者对血压的调节均起重要作用。

1.1.4中枢神经系统,已知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当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而引起外周阻力增高使血压上升 。

1.1.5五是钙的参与。钙是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过程中兴奋-收缩偶联剂,这直接依赖于细胞外钙内流的增加和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也有钙的参与和调节 ,因而钙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血压的调节。

1.1.6其他因素,如:肥胖,饮酒过多,低钾摄入,体镁减少,以及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激肽酶-激肽系统和前列腺代谢产生异常等因素的参与。

1.2祖国医学则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与体质偏盛偏衰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气滞血淤,升降失常,风火内生,痰淤交阻而发病。病变在肝,病源在肾,肝肾阴阳失调是本病的病机重点,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虚(肝肾阴虚)、火(肝火、肝阳)、风(肝风)、痰(痰湿)、气(气逆、气滞)、血(血淤)等六个方面。

2 老年性高血压病人需做的医疗检查

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各自表现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所以筛查由为重要。一旦发现高血压后要检查引起血压异常升高的病因,并根据的轻重程度查看是否存在合并症,做出相关的常规检查,高血压常引起的疾病的靶器官有:

2.1心脏-要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以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2.2眼底:了解小动脉病损伤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分级。

2.3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及肾脏超声检查:以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等。

2.4血液生化检查:包括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粘度等,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2.5其他检查:如脑CT、血离子等。

3 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3.1西医学用药原则,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生治疗,科学合理地按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不能因为症状改善或消失而中断治疗,或任意减少服药,不可擅自增加药量,更不能擅自停药,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合并症。尽量使用长效药、缓释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注意不良反应,一般首选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

3.2中医学用药原则:“治病必求治本”是祖国医学治疗的原则,护理人员必需熟悉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才能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1)阳亢型以平肝泻火为治则。(2)阴虚阳亢型以滋阴潜阳为治则。(3)阳虚型以壮阳益气为治则。(4)风痰瘀兼夹湿型治则为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总之,调整肝肾,滋阴潜阳,阴阳并补是本病的用药关键。

4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心力减退,性情变异,易受外界药品广告影响,用药不规律,影响治疗。感情脆弱,敏感、多疑、固执,容易受伤,情绪不稳,影响治疗。对多数药物敏感性较高,机体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发生改变。少数药物敏感性降低,表现为耐受,药物反应减弱。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程度增高,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

5 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的护理

5.1重视老年人用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药物与本病治疗的关系,使老年人从心理上自觉接受并遵从医嘱用药,不擅自购买广告药品扰乱治疗。

5.2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易忘记服药,特别是老年痴呆、抑郁症、独居者应警惕误服或过量服药,必需请家属或亲友监督协助,住院患者,护士应全面担负起病人的用药护理。

5.3掌握老年人服药情况,避免降压操之过急,导致血压骤降,发生危险,老年高血压不宜单一用药,应联合用药,减少每种药品的不良反应。

5.4不宜睡前服用降压药,服药后2小时为降压药的高峰期,加之睡熟后血液循环减慢,血压相对平时有一定下降,两种情况共同作用,使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容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

篇8

【Abstract】Cirrh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is a kind of different causes of chronic liver diffuse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parenchyma or widespread degeneration necrosis of continued development result. Because the course of a long, better[1], especially decompensated appear easily, such as anxiety, impatience, depression, irritability, etc, the emotional healing effect, significantly reduc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elderly patients. This elderly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imminent. Based on September 2007-2008 in September, I division hospital treatment of 78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decompensated emotional state of elderly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btain good effect, we report below.

【Key words】decompensated cirrhosis;Older;Nursing intervention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住院患者78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上修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病程10个月~20 年,平均7 年;其中男65 例,女13例,年龄60~89岁,平均69.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7例,中学及以上61例。住院时间15~27 d,平均21 d。78例患者均无智力障碍,认知功能良好,并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①工具及评定方法:每份调查问卷用2份评定量表即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组成[2]; SDS、SAS均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其中评定量表中的反身评分均修改为正向评分题,均为4级评分(1~4),总分为20~80分。SDS、SAS评分>50 分为有抑郁、焦虑情绪。

②实施方法:选择具有社会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测评工作。统一指导语,分别于患者住院第1天(干预前)及治疗第15天(干预后),采用调查问卷请患者逐项填写近1周内的实际感觉,次日收回。发放问卷78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

1.2.2 干预措施:在患者第1次心理测试后进行,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评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运用倾听技术、关心与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和指导、积极语言应用等技巧,每天和患者面对面的交流,语言平静亲和,从认识疾病的治疗效果,增强身体康复的信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

②放松训练: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爱好,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如音乐治疗、看书、看报等,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③排除干扰:取得家属的配合,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在其面前谈及不愉快的事,要经常鼓励、安慰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与自尊,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生活中尽力给予照顾,使其内心感受到温暖,取得社会的理解和同情。

④预防跌倒及烫伤,对可以行走的患者准备防滑鞋,外出检查入厕均有专人陪护,家居设施无障碍物,马桶边设扶手。

⑤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防止误咽,加强口腔护理。

1.2.3 评价方法:比较78例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前后78例患者SDS、SAS评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反应是常见的,以抑郁焦躁情绪表现突出,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抑郁焦躁情绪。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①本病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加之乙肝病毒与肝癌相关性研究的进展,他们担心可能发展为肝癌,因而大都存在对预后的担心;②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程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 ③由于长期患病和别人惧怕传染及担心传染给亲属、朋友,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社交减少,孤独感和被抛弃感明显; ④因疾病而对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明显减少或丧失; ⑤医疗费用日趋昂贵。调查表明,抑郁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干扰疾病的治疗和预后[3]。

本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老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抑郁焦躁状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饮食可口、环境舒适、安静)及社会心理需要(安全、自主、自尊、亲情与归属、了解疾病的知识) ,多数患者恢复正常心态。患者能自觉避免并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消失,将自身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参考文献

篇9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内一科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窒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均符合WHO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男19例,女11 例,年龄65~85岁,其中80岁以上者7例,平均(70.5±10.6)岁。按美国纽约心血管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Ⅲ级10例,Ⅳ级2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强心甙、硝酸酯类药等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中详细观察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变化。持续心电、血压监护,详细询问心律失常控制情况和可能不良反应的症状。有无乏力、呼吸困难或咳嗽、心悸、晕厥、感觉异常或无力。并在治疗前后监测血压、心率、心律表现以及12导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变化。

2 护理

2.1 合理安置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或坐位。患者的衣物、盖被应宽松。以减少憋闷感。吸氧可减轻呼吸困难,氧气应保持一定湿度,对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浓度和流量。合理饮食,老年人胃肠功能差,应少量多餐,尤其注意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夜间发生左心功能不全。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高脂肪、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加重心力衰竭和诱发心律失常。另外,避免情绪激动、过劳,均能防止加重心肌耗氧量,诱发心律失常。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在Ⅲ级和Ⅳ级者,须严格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并加强皮肤护理,同时协助翻身、排便及做好下肢护理等。以预防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待心力衰竭纠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2 心电监护

2.2.1 心电监护内容 选用带除颤器的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监护,电极片应避开心脏听诊区、心电图胸前导联的位置以及电除颤部位。要求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各种性能,在心电监护中能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并及时做好记录,必要时心电图检查。注意应在监护仪上设定心率报警范围,以便在严重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时及时报警,当发生频发、多源、多型、成对、连发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为高危心律失常的先兆。护士要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2.2 心电监护中常见的问题 (1)心电监护与心电图描记相结合。由于电极接触不良及干扰,患者改变,选择无过滤监护模式,心电监护显示心率不准确或误以为心律失常;或由于患者活动、电极接触不良、仪器的抗干扰功能下降,出现难以识别的紊乱图像时,可以作十二导联心电图对照。(2)如示波出现的干扰波与室颤非常相似,应去看患者神志与实际情况。(3)仪器感知功能不良:当心电图T波较高时,仪器会把T波感知成R波,显示的心率比实际心率高出一倍;当R波电压高低不一时,仪器有时只感知电压高的R波,显示出来的心率低于实际心率;当低电压时,仪器有时不能感知,误为停搏报警,应调整波幅。(4)血压数值的高低与测量的部位、袖带的松紧度及有关,对持续血压监测的患者,护理人员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

2.3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除心电监护外,还应严密监测意识、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注意患者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等,记录24 h出入量。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多不典型,有时甚至无任何症状而突然发病,夜间应加强巡视,因左心衰竭多在夜间发生呼吸困难。对意识障碍、疲乏无力和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者要高度警惕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以防病情恶化,并详细记录。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尿少、烦躁不安、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变小等表现,预防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

2.4 药物治疗的护理 注意用药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多为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通道常规用药,另一条给予抗心律失常等特殊药物,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2.4.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 常用药物为胺碘酮,住院期间多是静脉应用。推注抗心律失常药物速度均衡,不宜过快,边推注药物边观察心率和心律变化。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不仅病情危重,且于接受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期间可因给药不当而加剧病情。静脉注射时严格掌握速度,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及血压,注意用药前后及用药过程心率、心律、QT间期等的变化。静脉注射过快易导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用药期间,正确记录药物起用、终止时间及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以及严重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并予以相应处理。静脉注射给药时。以选用中央静脉导管为宜,药液浓度超过3mg/ml时,易致外周静脉炎。用微量泵泵入维持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规范微泵操作程序,经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2 其它心力衰竭药物的护理 关于洋地黄类制剂,老年人对该类药物耐受性差,且要掌握个体特点及耐药差异情况。注意脉率及节律的改变。同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黄视、乏力等毒性反应,如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暂时停止用药。应用利尿剂应准确记录患者出入液量。并注意患者有无力、精神萎靡、嗜睡、表情淡漠、抽搐、腹胀等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应用血管扩张剂时,须注意有无头痛、心悸、低血压等,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滴速及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2.5 心理护理 向患者简要介绍本病的救治措施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医护人员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技术熟练、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感。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以减少误解。必要时可以留亲属陪伴患者。老年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易因病情严重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会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进一步限制心室充盈,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机体缺氧状况加重。需要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随时沟通和交流病情,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另外,老年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具有自尊心强的特点,在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脏病的知识时,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并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老人,采取不同的说服引导,从老人的兴趣点入手,解除其心理负担。设法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8例(44.4%),上腹部饱胀不适12例(66.7%),黄疸13例(72.2%),消瘦乏力3例(16.7),发热9例(50%)。该组患者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经典的Chil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癌11例,十二指肠癌2例,壶腹部癌4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术后并发症胃排空延迟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无一例死亡及发生胆漏、胰漏、大出血。

1.2方法均采用全麻平卧位,术区碘伏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经典的Child术式,其中3例保留幽门,按胰、胆、胃空肠吻合顺序重建消化道,胰肠端端套入式Prolene线双层缝合,胆肠Prolene线间断单层缝合。

1.3结果本组1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胃排空延迟1例,无胆漏胰漏等其它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2~17d,平均住院日(13.67±3.58)d。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肿瘤确诊的突然性,对预后不良的估计,对手术的恐惧,加上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使患者出现悲哀、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食欲、睡眠,使手术耐受力下降,且本组患者年龄偏大,患者还会担心术后自理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文化及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感情疏导,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目的和方法,介绍成功的病例,帮患者树立信心,患者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围手术期。

2.1.2 疼痛护理70%~90%的胰腺癌伴有疼痛症状,我们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的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评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给予舒适卧位,以减轻癌肿对局部的压力和张力。

2.1.3评估营养状态本组为肿瘤性消耗性疾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患者入院后测体重,积极评估进食和营养状态,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补充白蛋白。良好的营养状态不仅能够保证机体所需的能量,而且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和手术成功率。

2.1.4基础护理①保证睡眠质量: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指导其取舒适的,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催眠剂,并评估其效果;②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每天用温热水给患者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皮肤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止痒,指导其穿棉质内衣;③便秘护理:老年患者,且胰液胆汁排出不畅,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可导致便秘。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可进食香蕉,促进排便。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晚睡前200ml。还可顺肠蠕动方向做腹部按摩。必要时可服轻泻剂或低压灌肠。

2.1.5监测血糖测血糖3~4次/d,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血糖升高者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2~8.9mmol/L,出现低血糖者适当补充葡萄糖。

2.1.6术前宣教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相关检查的必要性和方法,与患者、家属讨论病情及治疗方案,讲解手术方式、过程、效果,使患者心中有数。为患者讲解术前禁食、留置胃管、尿管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术前练习排尿、排便,练习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2.1.7术前准备术前3d按医嘱常规补充维生素K[1],术前常规备皮、备血、皮试,术前1~2d口服导泻剂清理肠道内粪便,术前3d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术日10h禁食,8h禁饮,留置胃管、尿管、肠内营养管。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常规心电监护、吸氧2~4l/min,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颜色、质和量,大小便颜色和量,皮肤巩膜颜色变化,体温变化,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2.2.2合理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术后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不仅能够促进手术切口和吻合口的愈合,还能减少胰漏、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5~7d,行静脉营养支持,按体重补充热卡、氨基酸、蛋白质,48h后开放肠内营养,第1d生理盐水250ml,第2d生理盐水500ml,第3d起使用肠内营养液由500ml/24h逐渐增加。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进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普食。进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富含蛋白质、易消化食物,鼓励少食多餐并增加活动。

2.2.3用药护理术后采用两组静脉输液,一组静脉滴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另一组静脉通道滴注止血药、抗生素以及补充水电解质,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内平衡。

2.2.4引流管护理术后患者留置胃管、空肠营养管、胆肠吻合口引流管、胰肠吻合口引流管、T管及导尿管,应确认各引流管是何部位,且引流管均需注意保持通畅,严防脱落、扭曲、堵塞,每1~2h挤压1次;并应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颜色。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各引流管有无异常。按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管道护理,防止感染。

2.2.5监测血糖监测血糖、尿糖、酮体水平,每4~6h测血糖1次,血糖应控制在8.4~11.2mmol/L以内。应用胰岛素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发生应适量补充葡萄糖。

2.2.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常见的有①出血:可发生在早期或数周以后,可为腹腔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早期多因凝血机制障碍、创面渗血、结扎线脱落等引起,1w以后多因胰液腐蚀组织血管引起[1]。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胃液的颜色及量,观察有无腹胀腹痛、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师,及时应用止血药物或手术止血。②胰漏:多发生在术后5~7d,出现腹胀腹痛发热,腹腔引流液由淡血性转为无色液体,可达200~300ml/d,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超过1000u/ml,可确诊[2]。需保持引流通畅,持续低负压吸引或双套管冲洗,按医嘱应用减少胰液分泌的药物,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皮肤周围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③多发生在术后5~10d,腹腔引流液为黄色,放置T管可减少胆漏机会,保持引流通畅,有效预防感染,对周围皮肤处理同胰漏;④胃排空延迟:术后10d以上患者仍不能耐受流质饮食,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可能与手术、胰漏或腹腔内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镁、低钙、低钾有关,故术后保持胃管通畅,留置胃管5~7d,遵医嘱适当给予止吐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小剂量红霉素。

2.2.7其它合并症的护理由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大,加上本组老年患者各系统功能减退所以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肠粘连、肠梗阻等合并症 ①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适当吸氧,指导多翻身拍背,痰多且粘稠者行雾化吸入,适当止痛,应用敏感抗生素,祛痰药物。②心血管疾病:本组10例合并高血压,术后监测血压,禁食期间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控制血压;2例发生心律失常,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纠正;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测,控制补液量及输液速度,适当镇静镇痛。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运动,指导家属按摩腓肠肌,1次/2h,5~10min/次,活动双脚趾,伸屈脚背,睡前温水泡脚及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发生。④压疮:保证床单整洁干燥柔软,指导并协助老年患者定时翻身,更换,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热毛巾,爽身粉搽拭骨突部位,必要时可放气垫。

2.2.8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对待疾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饮食,少量多餐,禁烟酒。术后每月复查肿瘤指标,每3月复查CT1次,不适随诊。

3讨论

本文总结了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营养状态评估和支持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教育;术后做好动态的监测、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血糖的监测和调控、合理的营养支持、手术并发症及老年相关合并症的观察和护理。笔者认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医师准确的资料,及早处理,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总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大、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难度大、时间长、工作量大,必须做到严格规范、细心负责,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篇11

心律失常是一种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后,局部心肌持续缺血坏死的内科急症,极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老年人多为慢性心律失常的高发群体,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心悸、憋闷、气急、晕厥等,严重时甚至出现神志不清的状况。本文分析了连续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124例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61例,男女比例为38/23,年龄为57-72岁,平均(64.3±5.6)岁,研究组63例,男女比例为41/22,年龄为59-71岁,平均(64.8±4.9)岁。两组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均为Ⅱ-Ⅲ级,在性别、年龄以及心功能情况等基数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符合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签署相关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且无应用相关药物的禁忌症。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身心或精神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模式,护理中进行病情实时观察,发现病情恶化情况实施急救措施;进行饮食护理,忌盐、多食用低热量食物,尽量少食用含水量较多的水果;在用药护理方面食用加速传导和增强心肌自律性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激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还要结合适当体育运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增强心脏泵血功能,获得心脏高效储备能力,改变心率[2]。

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进行对患者的心理引导,多与患者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和压力,减少不良情绪;进行日常生活指导,鼓励患者改变日常生活习惯,促进患者肠胃蠕动和消化功能的恢复,并在日常护理中避免患者观看对情感过度刺激的影视书刊;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耐心介绍心律失常常见病因及相关防范知识,帮助患者失常进行有氧运动,关注患者的睡眠休息。

1.4疗效观察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的满意情况、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有效率进行数据分析,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对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用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当P

2结果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比有效情况可见,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连续护理模式的研究组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的满意情况62例(98.41%)明显优于对照组50例(81.97%),研究组护理模式的有效情况57例(90.48%)也明显优于对照组44例(72.13%)。由于心律失常的发作时常存在心前区疼痛,极易影响患者心理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变化。研究组对患者的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向患者耐心讲解病情,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变化,缓解不良情绪,避免患者心脏负荷的加重而使病情恶化的情况。通过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情绪,使患者病情得到迅速控制,从而提高护理模式的有效情况,促进康复情况。另外,医院在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对护士护理专业工作的培训,提高护士对连续护理模式的认知程度和护理的专业性,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将提高护士护理服务技术作为今后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研究方向[4]。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情况,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情况,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淑玲.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连续护理模式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 2012,5(1):125-128.

篇12

洪湖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对全社区常住人口定期进行入户查体、测血压、听心肺、做心电图、验尿糖、查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等监测。按户、人建立健康档案,输入微机管理,对老年冠心病人按责任片由全科医师负责入户健教,巡诊,收家床,开展治疗。洪湖社区有居民67 246人,60岁以上人口10 040人占15%,通过入户普查掌握社区内老年冠心病人有1 255例,患病率为12.5%。全科医师16人,建立4个社区医疗站。每个站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及经济状况,把老年人分成3组,即:收家床的治疗床,每天入户查体、给予吸氧、输液、服药、带心电图仪、实验室检查等。康复床,病情稳定,每周入户巡诊1次,开药、查体、健教。保健床,每月入户1次,巡诊、健教、指导治疗。遇有急、危、重患者电话出诊随叫随到,抢救到床旁,陪护转上级医院。患者出院转回社区站由社区医师继续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拟定的诊断标准,治疗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46~71岁,平均(59±9)岁;对照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47~73岁,平均(60±8)岁。两年来,社区全科医师管理了老年冠心病人1 167例。管理率达93%,其中有胸闷、憋气症状、EKG有S-T.T改变的冠不全895例占71.28%,心梗史50例占3.96%,1个月内有过多次心绞痛发作,症状明显的311例占24.75%,合并高血压的有463例占36.86%,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史的有616例占49.10%。通过社区全科医师系统管理、健教、查体、治疗,使老年冠心病人症状、体征有了明显好转。见表1。

比较项目

胸闷憋气

血压高于正常

高血脂

高血糖

心电图S-T.T改变

能干一般家务活

管理前

1 130(96.83)

1 003(85.94)

1 130(96.83)

573(49.10)

832(71.28)

1 024(87.72)

管理后

444(38.01)

476(40.79)

282(24.15)

79(6.73)

656(56.23)

1 123(96.23)

1.2  其他资料:重点人群不间断监测,开展中西医治疗,对经常心绞痛发作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或常有胸闷、憋气、EKG、S-T.T改变明显的患者,在治疗上收家床治疗床管理。重点观察了90例。分两组对照治疗,患者常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肠溶阿司匹林,均不停药。一组静脉给予灯盏细辛注射液(下称治疗组),另一组静脉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下称对照组)。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灯盏细辛注射液是由中国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组给予灯盏细辛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用药14 d,并在用药前、后每天记录血压、心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变化。

1.3.2 疗效标准:在疗效判定上,同等劳动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次数减少,胸闷、憋气症状基本消失,不需服用硝酸酯类>80%为显效。症状缓解或因劳累或其他因素发作,但能自行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为有效。症状同前需服药缓解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为无效。

1.3.3 心电图判定标准:静息EKG S-T段恢复正常为显效,缺血性S-T段下移0.05~0.1 MV或倒置的T波变浅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为有效,用药前后无变化S-T段仍保持原来状态为无效。

两组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血糖(DM患者)、血脂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心绞痛)、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3,两组心率与血压变化比较见表4。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9

28(57.14)

16(32.65)

5(10.20)

44(89.79)

对照组

41

15(36.58)

14(34.14)

12(29.26)

29(70.73)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心绞痛)疗效比较;灯盏细辛能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时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对心肌有耐缺氧和改善心肌灌注的作用[5-6]。本组研究表明,灯盏细辛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可靠,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可以认为,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其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在社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和治疗应用中值得推荐。

5 参考文献

[1] 郑国安,李沅洲,李桂平,等.幽门螺杆菌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医学杂志,2004,5(7):76.

[2] 张卫东.灯盏细辛的化学成分[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11):498.

[3] 王锦平,王永铭.灯盏花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成药研究,1985,5(12):25.

篇13

本组20例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龄60~76岁,平均67.5岁。其中行肺减容术2例,食管癌根除术4例,全肺切除术3例,肺叶切除术11例。20例患者中并发房颤的有6例,并发二联律偶发室早的有4例,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的10例。

2 原因分析

见表1。表1 20例心律失常原因分析

2.1 术前合并多种疾病 老年胸外科患者常伴有其他疾病,如老年慢性肺疾患、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术前就有心电图或心功能检查异常。

2.2 缺氧[1] 麻醉作用导致呼吸部分抑制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未能完全排出或因伤口疼痛,患者不敢做有效咳嗽排气,导致术后气体交换障碍,产生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使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心脏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心律失常。

2.3 心理因素 多数老年患者适应能力差、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差、性格固执,对本身疾病的忧虑,对手术的恐惧以及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容易受家属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疲倦、睡眠不足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激发持续性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2.4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手术后,由于大量失血、失液、禁食、胃肠减压等摄入不足,排出增加,从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2.5 感染因素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常常并发肺部感染及吻合口感染,本组病例有2例是肺部感染,有2例是吻合口感染。肺部感染主要与老年人肺功能减退,呼吸道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等因素有关。吻合口感染主要以手术吻合技术、癌症晚期、术后低氧、营养供给障碍以及老年人组织细胞再生、愈合功能减退有关,感染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从而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发生心律失常。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疾病情况、思想情绪。其次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出心理、生理、社会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再则,主动关心患者的饮食、睡眠、活动情况,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病区环境,解除患者失眠、疼痛、焦虑紧张心理。

3.2 对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术前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需做动态心电图,明确心脏功能,发现异常应按医嘱给予及时处理,对吸烟伴有肺部疾病患者,手术前常规给予一周抗生素治疗[2]。对糖尿病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及尿糖变化,按医嘱正确及时给药,使血糖控制在6~10 mmol/L,尿糖控制在0~+左右,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动态观察心律的改变和供氧效果,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处理,若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心律平治疗。若发生房颤,显示肺功能不全,可间断应用生理盐水20 ml加西地兰0.2~0.4 mg缓慢静脉推注,同时给予速尿20~40 mg静脉推注,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3.3 呼吸道护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正确咳嗽的训练也很重要(每日4次,每次15 min)。在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供给足够的氧气,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患者被送回病房后,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为6~8 L/min。当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便于引流,帮助排痰。根据病情每1~2 h让患者坐起做有效咳嗽一次,并为之轻轻拍背,定时做雾化吸入(0.9% NaCl 20 ml加氨溴素30 mg,糜蛋白酶1支),2~3次/d,对痰多不易咳出者,给予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或用气管镜吸痰1~2次。同时,在术后的2天内,给予必要的止痛措施也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咳嗽、咳痰。

3.4 电解质监测 老年患者行开胸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口渴、少尿、皮肤黏膜干燥、房性早搏等临床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抽血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给予合理均衡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保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3.5 控制感染的发生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首先加强呼吸道护理,协助做好有效的咳嗽、咳痰,促进肺扩张,以防止肺部感染。其次,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第三,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防止感染的发生。

3.6 其他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观察胸液的色、量及伤口的渗血、渗液情况,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的症状,必要时给予输血,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功能,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0~40滴/min,防止输液过多、过快而导致心力衰竭,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

4 小结

总之,老年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积极寻找致病原因,及时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的关键,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