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老年护理常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护理常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护理常识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44-02

人的心理状态在生病时与正常时有较大差异[1],内心活动不同,表现也不同。对老年心血管病人进行异常心理研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作用积极。

1 一般资料

选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病老年患者100名,男女比例63:37,年龄58―79岁。其中心绞痛22人,心律失常34人,心力衰竭6人,心肌梗死38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对照组(50名)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名)在此基础上加强观察,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加以分析,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分析对比其心理调查问卷资料,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别。

3 结果

3.1 两组异常心理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入/出):悲观(13/2),猜疑(16/4),焦虑恐惧(28/3),自卑疑老(6/1),孤独(10/1);对照组(入/出):悲观(15/6),猜疑(18/13),焦虑恐惧(25/10),自卑疑老(8/5),孤独(13/8);

3.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1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天。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P

4 讨论

4.1 异常心理分析。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异常心理因个体差异,表现也各有不同[2],主要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悲观心理。老年患者病情常反复,受疗效不明显影响,容易悲观。主要表现:态度消极,情绪低迷,神情忧郁,少言寡语,容易感伤甚至绝望,有时暗自落泪。

(2)猜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听力与视力都出现退化,更加敏感,十分注意医护人员的神情与言语,对未知的恐惧,使他们产生猜疑心理。主要表现:小心,敏感,猜疑,生闷气,独自发愁,精神紧张,更甚者有病理狂想。通常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使病人失去对病情的客观评价。同时,对未知的猜忌,让他们容易往坏处想,恶化真实病情,产生消极心理,严重者出现偏执情绪,害怕治疗,抗拒治疗。

(3)焦虑与恐惧心理。老年人的各项机能下降,许多老人害怕去医院检查病情,诊断初时神情紧张,确诊为后,情绪恶化为焦虑与恐惧。尤其是反复的心慌、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让病人出现濒死错觉,害怕与恐惧的情绪加剧。周围紧张气氛也将产生负面影响,加重此现象。这类老年人在恢复期,通常也会担心复发。主要表现:忧心,焦躁,出汗,失眠,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四肢无力,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4)疑老心理。老年病人在心脑等器官功能都出现衰退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得知患心血管病后,感觉更加明显,疑老情绪发酵。此类病人会觉得自己老而无用,是一种拖累,从而产生愧疚与自责心理。主要表现:悲观,怀旧,愧疚,自责,消极配合治疗,等死心态。

(5)孤独心理。老年人常有孤独心理,喜欢与儿孙相伴,害怕孤独。住院后,与亲人或朋友的交往急剧减少。同时其听力与视力下降,说话也吃力,语言沟通出现障碍,容易感到孤独寂寞,严重者觉得自己被遗弃,出现自厌情绪。孤独心理若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会不断恶化,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治疗与预后。

(6)自尊心理。部分老年病人地位高、贡献大,性格较强势,希望所有的人都尊重他、顺从他,稍有不顺就会暴躁、发脾气。住院过程中,要求也更高,容易挑剔。他们内心希望所有医护人员都可以尊重自己,如对待长辈般的恭顺。主要表现:挑剔,蛮横,易暴躁,喜责备,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自尊心极强。

4.2 护理干预。对存在悲观心理的老年人进行细心抚慰与耐心开解。积极沟通,给予精神支持,为其精神减压,帮助其重新建立信心,提高其配合度。

对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的护理行为,稳定其情绪,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针对自卑多疑的病人,积极进行健康宣教,让病人了解心血管疾病,引导其向正方向发展。

理解出现孤独心理的老年患者,抱有同情心,多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寻求病人亲属的配合,多陪伴,营造温馨的氛围,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宽容自尊心强的老年人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善意,争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说明注意观察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异常心理,及时进行心理指导,能有效缓解其负面心理,改善治疗与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共计有140例老年人入住我院,其中含男78例,女62例。年龄61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6±4.1岁。将全部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两组病患在性别和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长期的护理模式。具体为:首先为老年人制定出科学性长期护理的有关方案,为其营造良好住院环境。根据老人年实际心理状态,以优良积极态度对其进行心理安慰,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实际治疗时,鼓励其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社会活动以及娱乐活动,依次分散其注意力。让其切实体会到自己于社会的价值和地位,帮助其增强自信。同时允许其对自我情感进行适度发泄和表达,护理人员需积极聆听和安慰,从各方面实施开导,以消除其消极情绪。此外,医院在对老年人实施的日常护理中,以专业人员对其开展按时配膳、喂饭,以及洗澡和陪护看病,与之沟通聊天,并为其读报等长期性护理。按长期护理有关等级进行划分,可将最重度和重度,以及中重度等分别分成一级,二级以及三级。根据不同级别为其实施差异性护理。

1.3 疗效评价 以抑郁量表(即SDS)以及焦虑量表(即SAS)对两组老年人病患的情绪进行评估[2]。统计两组病患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操作。数据比较用X2检验方案。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方案。P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SDS以及SAS评分对比 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3 讨论

通常而言,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生活无法自理,亦或是有功能的老年人病患[3]。其往往在较长时期中,甚至可能是生命存续期中,均需要他人于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在情绪支持等多方面为其提供连续性,和全方位以及综合。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主要应彻底对护理观念进行转变,提升护理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系统全面地增加服务质量,此外还应积极建立护理质量有关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于我院老年病患实施长期护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AS评分为32.40±12.21,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AS评分38.29±14.30,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3.21±14.30。观察组在护理之后SDS评分为33.60±12.84,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之后SDS评分37.98±12.35,同时显著低于观察组护理之前评分45.25±14.15。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病患不良情绪。符合罗玉红,王晓荣等人[4]报道结果。此外,我们还发现,观察组在实施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后,满意率为98.57%(69/70),显著高于对照组82.86%(58/70)。观察组不满意率为1.43%(1/70),显著低于对照组17.14%(12/70)。表明实施长期护理增加老年人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姜丽文等人[5]报道一致。综上所述,探索和研究适合老年病患长期护理的服务模式,对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护理模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莉,周兰妹.国外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政策分析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0,24(3):570-571.

篇3

[

关键词 ] 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101-03

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病、高发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大汗、呼吸急促等,如若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可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转归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该文2011年4月—2013年5月间选择66例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2例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相关诊断标准[2],均给予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常规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41例,女25例;年龄65~76岁,平均年龄(69.21±2.14)岁。对照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64~75岁,平均(70.13±3.05)岁。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将其送进监护病房,并实施常规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床旁设置心脏除颤仪,备好急救所需药品,以应对突况。嘱患者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①疾病护理: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1~2L/min,低流量氧气可刺激患者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的现象,减轻疼痛程度。并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以控制心律失常发作,保证心肌血压供应,减少心肌梗死面积。24h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做好心脏除颤、气管插管准备[3]。

②心理护理: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常发生心前区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患者常有濒死感。加上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与家属隔离,患者常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加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告之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并不可怕,经过治疗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讲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可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③饮食指导:老年性冠心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提供优质蛋白,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进食不可过饱,少吃多餐,以免因过饱诱发心律失常[4]。急性期患者应暂禁食。

④健康教育: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卧床休息时间较长,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形成便秘;用力排便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重了心脏负担,极易诱发心绞痛及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嘱患者进食适量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等润肠通便;疾病早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稳定后可酌情下床活动,注意锻炼幅度不可过大,以心脏能够承受为原则[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2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析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参照1979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疗效标准[6],分为显效:患者疼痛、心悸胸闷症状消失,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3个等级。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60例,好转5例,治疗有效率(98.4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室性心律发生次数等比较

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908.16±85.62),对照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1104.12±12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QRS波时限(0.072±0.005)s明显低于对照组,PR间期(0.154±0.002)s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老年性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逐渐趋于老化,受凉、情绪激动等均易引起冠心病发作,诱发心律失常[7]。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控制老年人疾病发展,加强老年患者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用患者的护理干预,不同学者根据所纳入病例的不同,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张敏娟[8]选择142例病例展开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给予合理作息、药物是、心电监护、心理护理等干预手段,报道疗效优良率为82.92%(61/71),指出综合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中的积极临床价值。该文以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与张敏娟相比强调了饮食干预的措施,在疗效评价指标上,从痊愈、好转、死亡来评价,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98.48%(65/66)明显高于张敏娟所报道的82.92%,提示饮食护理干预有促进治疗效果的作用。这也与赵小峰[9]提出对冠心病患者加强饮食指导的观点相一致。

陈红丹[10]在分析老年冠心病瘵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时指出,年龄>70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清心肌酶谱异常等均为老年冠心病病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疾病护理,加强心律失常心电监护,以及加强基础性的护理工作。周亚涛[11]撰文指出: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死率高达30%~50%,而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的关键,治疗是基础,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障。该研究表明,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室性心律发生次数。进一步从心电图数据分析,观察组QRS波时限、PR间期等指标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发生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3):2080-2080.

[2]陈国伟,顾菊康,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20-421.

[3]范玉兰,余全珍,张玉芬.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07-108.

[4]Zeghichi-HamriS,deLorgerilM,SalenP,etal.Protectiveeffectofdietaryn-3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onmyocardialresistanceto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rats[J].NutrRes,2010,30(12):849-847.

[5]胡红达.综合护理干预对伴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84-86.

[6]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05-216.

[7]蒙建泓,黄庆文.通心络胶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69例[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02-303.

[8]张敏娟.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营养保健,2012(9):3333-3334.

[9]赵小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大家健康,2013(12下旬刊):249-250.

篇4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病例选择过程中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力低的患者。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6±2.9)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8±3.1)年,在此之中有心动过缓患者32例,房颤患者13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例,室早患者5例。

2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根据现实研究,可以得出老年人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加重心肌淀粉样的变形,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房肌纤维和束支传导系统出现老化变形以及房室结起搏细胞出现减少症状,在此之中,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律失常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3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昼夜变化规律

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准确把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以及变化具体过程,从而有效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服药与作息,避免与控制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基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下,其高峰期位于夜间20:00―24:00,属于患者进入睡眠之前以及睡眠开始之后不久,而窦缓则主要发生于夜间2:00―凌晨5:00。

4 针对性护理措施

4.1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要定时监测患者心率、心律以及脉搏与血压状况,对治疗效果与心电图进行及时分析与观察。针对一些症状不明显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加强对其病情观察。一些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虽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然而由于其较差的人机体代偿能力,因此其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的心律失常,病情较为复杂多变。若心律失常得到频繁发作,则需要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床边预先准备相关抢救器械以及药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随员的作用,嘱咐医护人员当患者出现心悸、胸闷以及出冷汗与全身无力症状时,应该及时赶到,做好急救工作。

4.2 饮食指导

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应该少食多餐,选择一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较多食用植物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与蔬菜。患者应该禁止吸烟与喝酒,忌讳浓茶与咖啡。医护人员嘱咐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该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因为排便过于用力,禁止出现憋尿现象。

4.3 用药指导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心绞痛以及抗心律失常常用药的服用方式,相关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保管方法,与此同时,可以制定出健康教育的处方交付给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从而有效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做好服药日记以及日历等,叮嘱患者依时依量进行服药,避免出现失误服药现象。

4.4 睡眠指导

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症状一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之下,针对这种状况需要护理人员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半衰期以及作用时间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帮助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设定合适的服药与作息的时间表。在另一方面也要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采用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4.5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可以结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体制的状况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具体严重程度来进行运动量的确定,具体运动量应该以不能够引发患者心绞痛与心理失常为度,同时要结合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来进行及时调整,帮助患者以及随从人员进行脉搏与心律的测定。

4.6 心理护理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呼吸科收治的慢性患者43例,其中男性25,女性18,年龄为61~82岁,平均年龄为(75.36±2.67)岁,并成为4~11年,平均时间为(9.32±0.82)岁,其中11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压。

1.2方法 笔者医院自拟调查问卷对呼吸科日常护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调查,填写完毕后,回收问卷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分析表1中相关数据,心理护理问题、生活护理问题较为常见,分别占90.70%、79.07%,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受到原发疾病的影响,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不仅会伴随出现消极情绪,还可能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直接对其的临床治疗治疗造成影响。针对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3.1心理护理干预 由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消极情绪,还可能使其对临床治疗产生怀疑。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加强对患者消极情绪的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护理。进行临床护理期间,应先面带微笑,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其与周围患者进行交流,缓解其紧张情绪[2]。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其简单介绍治疗方案,若患者存在疑问,应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耐心接受,增加其信任感。

3.2用药安全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常常根据其原发疾病取药物治疗,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然而,老年患者的身体受损较为严重,取药物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取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使其提前做好准备。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调整中治疗方案。若患者存在合并症状,应及时取药物进行治疗,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3.3饮食护理干预 进行饮食干预前,应先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再制定饮食方案。嘱咐患者尽量进食高蛋白质、高营养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其出现影响不良的现象。同时,尽量避免使用辛辣食物,否则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患者的呼吸道不适症状[3]。

3.4皮肤护理干预 ①嘱咐患者家属每天取温水帮助患者清洗身体,勤换被单和衣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②患者卧床治疗期间,应定时帮助其翻身,观察其皮肤情况,并适当进行按摩,促使血液循环。③每天定时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观察,了解其是否存在压疮的高危影响因素,并行针对性处理。对于伴随压疮的患者,应及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行针对性治疗。

3.5 生活护理干预 ①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鼓励其下床活动,参加有氧运动。严格把握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若运动期间存在呼吸不畅等症状,应辅助其休息。②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并督促其改正。③加强对患者睡眠的护理。查房期间应尽量调低灯光,避免影响其夜间睡眠质量。同时,对于伴随出现失眠症状的患者,应遵医嘱取药物辅助其入睡。

综上所述,加强对呼吸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临床治疗的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6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lderly in Changchun

LIU Yin

(Changchun Med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31)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 life and economic levels, population aging problem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elderly. And rapid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into an aging population stage, predicts 2050 seniors will make up more than 3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1], pay attention to the elderly is concerned about their future. Life satisfaction is an important psychosocial variables, you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in the elderly, nursing home for the 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elderly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re briefly discussed, Changchu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lderly care levels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old people; Life satisfa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1月至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两所老人院的413名老年人发放标准化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均为已在老年护理院居住两年以上,愿意参加此项研究,口齿清晰、回答问题无障碍,年龄大于60周岁的老年人,收回有效问卷397份,有效回收率是96.1%。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量表两部分组成。(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经济水平和居住形式。(2)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量表(中文版)②由范肖冬等人1981年修订,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库伦巴赫系数为0.798,共20个题目,其中正向题目12个,负向题目8个。每题的选项为同意、不回答或不清楚、不正确三项,正向题目的计分方式依次是2分、1分、0分,负向题目计分方式反之。总分40分,总分越高说明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1.3 统计学分析

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统计描述和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现状

调查发现长春市老年护理院的老人生活满意度最高分是39分,最低分12分,平均得分(23.16?.24);其中224人总分大于20分,占总人数的43.7%。与其他城市相比,云南省个旧市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是(22.60?.63),③吉林市社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是(22.94?.65),④可见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且有一定的普遍性。

2.2 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经济水平、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形式等因素均可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详见表1。

3 讨论

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不仅是他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自我感受,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体现;尤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子女照顾老人的精力有限。调查发现年龄越大,生活满意度越低,这与毛富强⑤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耐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很容易因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小事而烦恼、抱怨。调查的397名老人中,有106人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自理,并能够坚持参与护理院组织的广场舞、太极拳等锻炼,这些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26.05?.21)最高,建议老年人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度的制定锻炼计划,戴群等人调查发现集体形式的锻炼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提高其生活掌控感,提升生活满意度。⑥

居住形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主观指标之一,老年人因为空闲时间较多,有时会觉得孤独,有心事需要诉说对象,老年人的抑郁发生率在15%。⑦以上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分最低(17.24?.26),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即心理压力越大的个体生活满意度越低。⑧所以婚姻状况中有配偶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25.85?.69),如果子女周末或节假日能经常来护理院看望老人,更多地享受天伦之乐,生活满意度明显有所提升。无论选择哪种居住形式,只要老人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较好的经济条件不仅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物质保障,对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产生影响效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水平都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指数的最直接原因。⑨经济收入越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越高(P

4 小结

长春市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中等水平,仍有可提升空间。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经济水平、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形式等因素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而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可以归纳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如果子女、亲人、朋友及整个社会支持系统都来关爱老人、尊重老人,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消除城市老人与农村老人、高收入水平老人与低收入水平老人之间的差距,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长春市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会有所提升。

注释

① 冯利芳.关爱空巢老人[J].青春期健康,2010.1(6):8-9.

② 汤倩,葛明贵.芜湖市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4.3(28):183-189.

③ 杨芳,何小丽,孙蛟,杨润玉,吕雪,等.云南省个旧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5(26):462-464.

④ 杜瑞红,董莉萍.吉林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262-264.

⑤ 毛富强,李振涛,候洁,宋振强,等.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4(6):413-416.

⑥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67-72.

篇7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并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在约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对此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都有相应的阐述。

1.1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自身调节。正常的血压调节是一复杂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

1.1.2钠的摄入,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示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利尿剂主要是减少体内钠而产生降压效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钠敏感,还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即存在一种遗传性排钠障碍。

1.1.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肾素主要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释入静脉血中的肾素将肝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肺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近年的研究显示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大动脉壁上均有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而二者对血压的调节均起重要作用。

1.1.4中枢神经系统,已知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当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而引起外周阻力增高使血压上升 。

1.1.5五是钙的参与。钙是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过程中兴奋-收缩偶联剂,这直接依赖于细胞外钙内流的增加和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也有钙的参与和调节 ,因而钙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血压的调节。

1.1.6其他因素,如:肥胖,饮酒过多,低钾摄入,体镁减少,以及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激肽酶-激肽系统和前列腺代谢产生异常等因素的参与。

1.2祖国医学则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与体质偏盛偏衰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气滞血淤,升降失常,风火内生,痰淤交阻而发病。病变在肝,病源在肾,肝肾阴阳失调是本病的病机重点,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虚(肝肾阴虚)、火(肝火、肝阳)、风(肝风)、痰(痰湿)、气(气逆、气滞)、血(血淤)等六个方面。

2 老年性高血压病人需做的医疗检查

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各自表现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所以筛查由为重要。一旦发现高血压后要检查引起血压异常升高的病因,并根据的轻重程度查看是否存在合并症,做出相关的常规检查,高血压常引起的疾病的靶器官有:

2.1心脏-要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以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2.2眼底:了解小动脉病损伤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分级。

2.3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及肾脏超声检查:以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等。

2.4血液生化检查:包括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粘度等,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2.5其他检查:如脑CT、血离子等。

3 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3.1西医学用药原则,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生治疗,科学合理地按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不能因为症状改善或消失而中断治疗,或任意减少服药,不可擅自增加药量,更不能擅自停药,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合并症。尽量使用长效药、缓释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注意不良反应,一般首选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

3.2中医学用药原则:“治病必求治本”是祖国医学治疗的原则,护理人员必需熟悉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才能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1)阳亢型以平肝泻火为治则。(2)阴虚阳亢型以滋阴潜阳为治则。(3)阳虚型以壮阳益气为治则。(4)风痰瘀兼夹湿型治则为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总之,调整肝肾,滋阴潜阳,阴阳并补是本病的用药关键。

4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心力减退,性情变异,易受外界药品广告影响,用药不规律,影响治疗。感情脆弱,敏感、多疑、固执,容易受伤,情绪不稳,影响治疗。对多数药物敏感性较高,机体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发生改变。少数药物敏感性降低,表现为耐受,药物反应减弱。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程度增高,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

5 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的护理

5.1重视老年人用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药物与本病治疗的关系,使老年人从心理上自觉接受并遵从医嘱用药,不擅自购买广告药品扰乱治疗。

5.2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易忘记服药,特别是老年痴呆、抑郁症、独居者应警惕误服或过量服药,必需请家属或亲友监督协助,住院患者,护士应全面担负起病人的用药护理。

5.3掌握老年人服药情况,避免降压操之过急,导致血压骤降,发生危险,老年高血压不宜单一用药,应联合用药,减少每种药品的不良反应。

5.4不宜睡前服用降压药,服药后2小时为降压药的高峰期,加之睡熟后血液循环减慢,血压相对平时有一定下降,两种情况共同作用,使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容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

篇8

【Abstract】Cirrhosis is a kind of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is a kind of different causes of chronic liver diffuse inflammation of the liver parenchyma or widespread degeneration necrosis of continued development result. Because the course of a long, better[1], especially decompensated appear easily, such as anxiety, impatience, depression, irritability, etc, the emotional healing effect, significantly reduce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elderly patients. This elderly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s imminent. Based on September 2007-2008 in September, I division hospital treatment of 78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decompensated emotional state of elderly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btain good effect, we report below.

【Key words】decompensated cirrhosis;Older;Nursing intervention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住院患者78例,均符合1995年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上修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病程10个月~20 年,平均7 年;其中男65 例,女13例,年龄60~89岁,平均69.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7例,中学及以上61例。住院时间15~27 d,平均21 d。78例患者均无智力障碍,认知功能良好,并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①工具及评定方法:每份调查问卷用2份评定量表即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组成[2]; SDS、SAS均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其中评定量表中的反身评分均修改为正向评分题,均为4级评分(1~4),总分为20~80分。SDS、SAS评分>50 分为有抑郁、焦虑情绪。

②实施方法:选择具有社会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测评工作。统一指导语,分别于患者住院第1天(干预前)及治疗第15天(干预后),采用调查问卷请患者逐项填写近1周内的实际感觉,次日收回。发放问卷78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

1.2.2 干预措施:在患者第1次心理测试后进行,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①支持性心理治疗:评估患者的健康史,收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运用倾听技术、关心与同情、安慰与开导、解释、建议和指导、积极语言应用等技巧,每天和患者面对面的交流,语言平静亲和,从认识疾病的治疗效果,增强身体康复的信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

②放松训练: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爱好,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如音乐治疗、看书、看报等,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③排除干扰:取得家属的配合,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在其面前谈及不愉快的事,要经常鼓励、安慰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与自尊,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生活中尽力给予照顾,使其内心感受到温暖,取得社会的理解和同情。

④预防跌倒及烫伤,对可以行走的患者准备防滑鞋,外出检查入厕均有专人陪护,家居设施无障碍物,马桶边设扶手。

⑤进食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细嚼慢咽,少食多餐,防止误咽,加强口腔护理。

1.2.3 评价方法:比较78例患者心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前后78例患者SDS、SAS评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反应是常见的,以抑郁焦躁情绪表现突出,几乎所有患者均有抑郁焦躁情绪。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①本病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加之乙肝病毒与肝癌相关性研究的进展,他们担心可能发展为肝癌,因而大都存在对预后的担心;②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程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心理压力; ③由于长期患病和别人惧怕传染及担心传染给亲属、朋友,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社交减少,孤独感和被抛弃感明显; ④因疾病而对家庭所承担的责任明显减少或丧失; ⑤医疗费用日趋昂贵。调查表明,抑郁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干扰疾病的治疗和预后[3]。

本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老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抑郁焦躁状态,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努力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饮食可口、环境舒适、安静)及社会心理需要(安全、自主、自尊、亲情与归属、了解疾病的知识) ,多数患者恢复正常心态。患者能自觉避免并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消失,将自身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后SDS、SA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参考文献

篇9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内一科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窒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均符合WHO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男19例,女11 例,年龄65~85岁,其中80岁以上者7例,平均(70.5±10.6)岁。按美国纽约心血管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Ⅲ级10例,Ⅳ级2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强心甙、硝酸酯类药等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中详细观察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变化。持续心电、血压监护,详细询问心律失常控制情况和可能不良反应的症状。有无乏力、呼吸困难或咳嗽、心悸、晕厥、感觉异常或无力。并在治疗前后监测血压、心率、心律表现以及12导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变化。

2 护理

2.1 合理安置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或坐位。患者的衣物、盖被应宽松。以减少憋闷感。吸氧可减轻呼吸困难,氧气应保持一定湿度,对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浓度和流量。合理饮食,老年人胃肠功能差,应少量多餐,尤其注意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夜间发生左心功能不全。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高脂肪、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加重心力衰竭和诱发心律失常。另外,避免情绪激动、过劳,均能防止加重心肌耗氧量,诱发心律失常。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在Ⅲ级和Ⅳ级者,须严格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并加强皮肤护理,同时协助翻身、排便及做好下肢护理等。以预防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待心力衰竭纠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2 心电监护

2.2.1 心电监护内容 选用带除颤器的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监护,电极片应避开心脏听诊区、心电图胸前导联的位置以及电除颤部位。要求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各种性能,在心电监护中能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并及时做好记录,必要时心电图检查。注意应在监护仪上设定心率报警范围,以便在严重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时及时报警,当发生频发、多源、多型、成对、连发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为高危心律失常的先兆。护士要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2.2 心电监护中常见的问题 (1)心电监护与心电图描记相结合。由于电极接触不良及干扰,患者改变,选择无过滤监护模式,心电监护显示心率不准确或误以为心律失常;或由于患者活动、电极接触不良、仪器的抗干扰功能下降,出现难以识别的紊乱图像时,可以作十二导联心电图对照。(2)如示波出现的干扰波与室颤非常相似,应去看患者神志与实际情况。(3)仪器感知功能不良:当心电图T波较高时,仪器会把T波感知成R波,显示的心率比实际心率高出一倍;当R波电压高低不一时,仪器有时只感知电压高的R波,显示出来的心率低于实际心率;当低电压时,仪器有时不能感知,误为停搏报警,应调整波幅。(4)血压数值的高低与测量的部位、袖带的松紧度及有关,对持续血压监测的患者,护理人员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

2.3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除心电监护外,还应严密监测意识、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注意患者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等,记录24 h出入量。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多不典型,有时甚至无任何症状而突然发病,夜间应加强巡视,因左心衰竭多在夜间发生呼吸困难。对意识障碍、疲乏无力和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者要高度警惕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以防病情恶化,并详细记录。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尿少、烦躁不安、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变小等表现,预防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

2.4 药物治疗的护理 注意用药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多为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通道常规用药,另一条给予抗心律失常等特殊药物,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2.4.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护理 常用药物为胺碘酮,住院期间多是静脉应用。推注抗心律失常药物速度均衡,不宜过快,边推注药物边观察心率和心律变化。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不仅病情危重,且于接受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期间可因给药不当而加剧病情。静脉注射时严格掌握速度,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监测心电及血压,注意用药前后及用药过程心率、心律、QT间期等的变化。静脉注射过快易导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用药期间,正确记录药物起用、终止时间及剂量,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时的不良反应,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以及严重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并予以相应处理。静脉注射给药时。以选用中央静脉导管为宜,药液浓度超过3mg/ml时,易致外周静脉炎。用微量泵泵入维持药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规范微泵操作程序,经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2 其它心力衰竭药物的护理 关于洋地黄类制剂,老年人对该类药物耐受性差,且要掌握个体特点及耐药差异情况。注意脉率及节律的改变。同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黄视、乏力等毒性反应,如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暂时停止用药。应用利尿剂应准确记录患者出入液量。并注意患者有无力、精神萎靡、嗜睡、表情淡漠、抽搐、腹胀等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应用血管扩张剂时,须注意有无头痛、心悸、低血压等,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滴速及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2.5 心理护理 向患者简要介绍本病的救治措施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医护人员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技术熟练、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感。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以减少误解。必要时可以留亲属陪伴患者。老年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易因病情严重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会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进一步限制心室充盈,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机体缺氧状况加重。需要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随时沟通和交流病情,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另外,老年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具有自尊心强的特点,在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脏病的知识时,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并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老人,采取不同的说服引导,从老人的兴趣点入手,解除其心理负担。设法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8例(44.4%),上腹部饱胀不适12例(66.7%),黄疸13例(72.2%),消瘦乏力3例(16.7),发热9例(50%)。该组患者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经典的Chil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癌11例,十二指肠癌2例,壶腹部癌4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术后并发症胃排空延迟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无一例死亡及发生胆漏、胰漏、大出血。

1.2方法均采用全麻平卧位,术区碘伏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经典的Child术式,其中3例保留幽门,按胰、胆、胃空肠吻合顺序重建消化道,胰肠端端套入式Prolene线双层缝合,胆肠Prolene线间断单层缝合。

1.3结果本组1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胃排空延迟1例,无胆漏胰漏等其它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2~17d,平均住院日(13.67±3.58)d。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肿瘤确诊的突然性,对预后不良的估计,对手术的恐惧,加上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使患者出现悲哀、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食欲、睡眠,使手术耐受力下降,且本组患者年龄偏大,患者还会担心术后自理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文化及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感情疏导,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目的和方法,介绍成功的病例,帮患者树立信心,患者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围手术期。

2.1.2 疼痛护理70%~90%的胰腺癌伴有疼痛症状,我们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的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评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给予舒适卧位,以减轻癌肿对局部的压力和张力。

2.1.3评估营养状态本组为肿瘤性消耗性疾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患者入院后测体重,积极评估进食和营养状态,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补充白蛋白。良好的营养状态不仅能够保证机体所需的能量,而且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和手术成功率。

2.1.4基础护理①保证睡眠质量: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指导其取舒适的,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催眠剂,并评估其效果;②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每天用温热水给患者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皮肤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止痒,指导其穿棉质内衣;③便秘护理:老年患者,且胰液胆汁排出不畅,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可导致便秘。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可进食香蕉,促进排便。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晚睡前200ml。还可顺肠蠕动方向做腹部按摩。必要时可服轻泻剂或低压灌肠。

2.1.5监测血糖测血糖3~4次/d,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血糖升高者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2~8.9mmol/L,出现低血糖者适当补充葡萄糖。

2.1.6术前宣教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相关检查的必要性和方法,与患者、家属讨论病情及治疗方案,讲解手术方式、过程、效果,使患者心中有数。为患者讲解术前禁食、留置胃管、尿管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术前练习排尿、排便,练习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2.1.7术前准备术前3d按医嘱常规补充维生素K[1],术前常规备皮、备血、皮试,术前1~2d口服导泻剂清理肠道内粪便,术前3d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术日10h禁食,8h禁饮,留置胃管、尿管、肠内营养管。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常规心电监护、吸氧2~4l/min,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颜色、质和量,大小便颜色和量,皮肤巩膜颜色变化,体温变化,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2.2.2合理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术后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不仅能够促进手术切口和吻合口的愈合,还能减少胰漏、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5~7d,行静脉营养支持,按体重补充热卡、氨基酸、蛋白质,48h后开放肠内营养,第1d生理盐水250ml,第2d生理盐水500ml,第3d起使用肠内营养液由500ml/24h逐渐增加。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进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普食。进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富含蛋白质、易消化食物,鼓励少食多餐并增加活动。

2.2.3用药护理术后采用两组静脉输液,一组静脉滴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另一组静脉通道滴注止血药、抗生素以及补充水电解质,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内平衡。

2.2.4引流管护理术后患者留置胃管、空肠营养管、胆肠吻合口引流管、胰肠吻合口引流管、T管及导尿管,应确认各引流管是何部位,且引流管均需注意保持通畅,严防脱落、扭曲、堵塞,每1~2h挤压1次;并应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颜色。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各引流管有无异常。按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管道护理,防止感染。

2.2.5监测血糖监测血糖、尿糖、酮体水平,每4~6h测血糖1次,血糖应控制在8.4~11.2mmol/L以内。应用胰岛素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发生应适量补充葡萄糖。

2.2.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常见的有①出血:可发生在早期或数周以后,可为腹腔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早期多因凝血机制障碍、创面渗血、结扎线脱落等引起,1w以后多因胰液腐蚀组织血管引起[1]。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胃液的颜色及量,观察有无腹胀腹痛、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师,及时应用止血药物或手术止血。②胰漏:多发生在术后5~7d,出现腹胀腹痛发热,腹腔引流液由淡血性转为无色液体,可达200~300ml/d,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超过1000u/ml,可确诊[2]。需保持引流通畅,持续低负压吸引或双套管冲洗,按医嘱应用减少胰液分泌的药物,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皮肤周围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③多发生在术后5~10d,腹腔引流液为黄色,放置T管可减少胆漏机会,保持引流通畅,有效预防感染,对周围皮肤处理同胰漏;④胃排空延迟:术后10d以上患者仍不能耐受流质饮食,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可能与手术、胰漏或腹腔内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镁、低钙、低钾有关,故术后保持胃管通畅,留置胃管5~7d,遵医嘱适当给予止吐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小剂量红霉素。

2.2.7其它合并症的护理由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大,加上本组老年患者各系统功能减退所以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肠粘连、肠梗阻等合并症 ①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适当吸氧,指导多翻身拍背,痰多且粘稠者行雾化吸入,适当止痛,应用敏感抗生素,祛痰药物。②心血管疾病:本组10例合并高血压,术后监测血压,禁食期间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控制血压;2例发生心律失常,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纠正;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测,控制补液量及输液速度,适当镇静镇痛。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运动,指导家属按摩腓肠肌,1次/2h,5~10min/次,活动双脚趾,伸屈脚背,睡前温水泡脚及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发生。④压疮:保证床单整洁干燥柔软,指导并协助老年患者定时翻身,更换,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热毛巾,爽身粉搽拭骨突部位,必要时可放气垫。

2.2.8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对待疾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饮食,少量多餐,禁烟酒。术后每月复查肿瘤指标,每3月复查CT1次,不适随诊。

3讨论

本文总结了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营养状态评估和支持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教育;术后做好动态的监测、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血糖的监测和调控、合理的营养支持、手术并发症及老年相关合并症的观察和护理。笔者认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医师准确的资料,及早处理,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总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大、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难度大、时间长、工作量大,必须做到严格规范、细心负责,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篇11

心律失常是一种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后,局部心肌持续缺血坏死的内科急症,极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老年人多为慢性心律失常的高发群体,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心悸、憋闷、气急、晕厥等,严重时甚至出现神志不清的状况。本文分析了连续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124例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61例,男女比例为38/23,年龄为57-72岁,平均(64.3±5.6)岁,研究组63例,男女比例为41/22,年龄为59-71岁,平均(64.8±4.9)岁。两组老年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均为Ⅱ-Ⅲ级,在性别、年龄以及心功能情况等基数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符合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签署相关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且无应用相关药物的禁忌症。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身心或精神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模式,护理中进行病情实时观察,发现病情恶化情况实施急救措施;进行饮食护理,忌盐、多食用低热量食物,尽量少食用含水量较多的水果;在用药护理方面食用加速传导和增强心肌自律性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异丙肾上激素等,迷走神经抑制药物阿托品);还要结合适当体育运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增强心脏泵血功能,获得心脏高效储备能力,改变心率[2]。

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进行对患者的心理引导,多与患者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和压力,减少不良情绪;进行日常生活指导,鼓励患者改变日常生活习惯,促进患者肠胃蠕动和消化功能的恢复,并在日常护理中避免患者观看对情感过度刺激的影视书刊;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耐心介绍心律失常常见病因及相关防范知识,帮助患者失常进行有氧运动,关注患者的睡眠休息。

1.4疗效观察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的满意情况、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有效率进行数据分析,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对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用标准差(X±s)表示数据资料,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当P

2结果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对比有效情况可见,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连续护理模式的研究组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的满意情况62例(98.41%)明显优于对照组50例(81.97%),研究组护理模式的有效情况57例(90.48%)也明显优于对照组44例(72.13%)。由于心律失常的发作时常存在心前区疼痛,极易影响患者心理出现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变化。研究组对患者的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向患者耐心讲解病情,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变化,缓解不良情绪,避免患者心脏负荷的加重而使病情恶化的情况。通过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情绪,使患者病情得到迅速控制,从而提高护理模式的有效情况,促进康复情况。另外,医院在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对护士护理专业工作的培训,提高护士对连续护理模式的认知程度和护理的专业性,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将提高护士护理服务技术作为今后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研究方向[4]。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情况,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情况,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淑玲.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连续护理模式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 2012,5(1):125-128.

篇12

在对壶腹部癌、胆管下段癌、十二指肠癌以及胰腺头颈部癌等疾病的治疗方法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术式较为复杂,术中创伤较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而合理、高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对于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的老年患者在围术期的护理展开总结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情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6月期间在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59.5±2.28)岁。其中34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26例患者为黄疸、16例患者有发热症状、5例消瘦乏力、4例恶心呕吐、3例患者腹部触及有肿块。经术后病理证实壶腹部癌26例、胆管总下段癌14例、十二指肠头癌9例以及胰头癌32例。随机将其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大部分患者在术前伴有黄疸、消瘦、发热以及腹痛症状,因而常觉得自己病情极为严重,故而心理负担极重,常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其睡眠与食欲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由此缺乏足够的手术耐受力。基于此,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深层次交流沟通,宣讲术中相关内容与疾病知识,同时告知患者术前各项检查的目的以及意义所在,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患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从而具有更高的治疗依从性;同时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含量的饮食,若实际情况需要,则应给予患者肠外营养、输注全血、血浆等治疗。

1.2.2 术后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引导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出现呕吐物进入气管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检测出入液量,引导患者咳嗽排痰,多做深呼吸;告知患者开展早期床上运动,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加强对患者的口腔和皮肤护理。术后患者肝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胆汁与胰液丢失,因而应给予低脂肪、蛋白质含量丰富以及高维生素等易消化的饮食,使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保持良好,减轻副作用,强化治疗效果。术后1周给予患者全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温度应保持在38℃~40℃;待患者恢复肠功能后则食用一些较为清淡的流质食物,逐渐向半流质、普食过渡。消化道的重建常对患者胃肠功能产生影响,因而一般会有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现象。应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并辅以适度运动。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用( ±s)表示统计数据, P

2 结果

参照组患者5例死亡,18例出现并发症,27例患者临床治愈,住院时长平均为(24.5±3.65)d;观察组患者全部存活,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余36例治愈,住院时长平均为(18.5±0.9)d。参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首先应重视术前的营养支持,并注意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在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向患者宣讲围术期知识;术后应注意仔细观察并妥善护理引流管,观察术后患者胆瘘、感染、胰瘘、胃排空延迟、出血等诸多并发症,此外还应重视饮食宣教和营养支持。笔者认为,对患者病情变化作及时细致的观察,并给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为医生做出临床判断和采取处理方法提供及时而准确的资料,有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住院时长得以缩短。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术中创伤较大、难度较高、较为复杂的术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时间较长且难度较大,护理人员应在围术期对患者作规范、细致且严格的观察与护理,为有效控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虹.全程护理干预在内窥镜诊治化脓性胆管炎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2):51-52.

篇13

本组20例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龄60~76岁,平均67.5岁。其中行肺减容术2例,食管癌根除术4例,全肺切除术3例,肺叶切除术11例。20例患者中并发房颤的有6例,并发二联律偶发室早的有4例,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的10例。

2 原因分析

见表1。表1 20例心律失常原因分析

2.1 术前合并多种疾病 老年胸外科患者常伴有其他疾病,如老年慢性肺疾患、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术前就有心电图或心功能检查异常。

2.2 缺氧[1] 麻醉作用导致呼吸部分抑制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未能完全排出或因伤口疼痛,患者不敢做有效咳嗽排气,导致术后气体交换障碍,产生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使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心脏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心律失常。

2.3 心理因素 多数老年患者适应能力差、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差、性格固执,对本身疾病的忧虑,对手术的恐惧以及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容易受家属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疲倦、睡眠不足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激发持续性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2.4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手术后,由于大量失血、失液、禁食、胃肠减压等摄入不足,排出增加,从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2.5 感染因素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常常并发肺部感染及吻合口感染,本组病例有2例是肺部感染,有2例是吻合口感染。肺部感染主要与老年人肺功能减退,呼吸道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等因素有关。吻合口感染主要以手术吻合技术、癌症晚期、术后低氧、营养供给障碍以及老年人组织细胞再生、愈合功能减退有关,感染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从而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发生心律失常。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疾病情况、思想情绪。其次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出心理、生理、社会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再则,主动关心患者的饮食、睡眠、活动情况,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病区环境,解除患者失眠、疼痛、焦虑紧张心理。

3.2 对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术前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需做动态心电图,明确心脏功能,发现异常应按医嘱给予及时处理,对吸烟伴有肺部疾病患者,手术前常规给予一周抗生素治疗[2]。对糖尿病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及尿糖变化,按医嘱正确及时给药,使血糖控制在6~10 mmol/L,尿糖控制在0~+左右,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动态观察心律的改变和供氧效果,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处理,若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心律平治疗。若发生房颤,显示肺功能不全,可间断应用生理盐水20 ml加西地兰0.2~0.4 mg缓慢静脉推注,同时给予速尿20~40 mg静脉推注,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3.3 呼吸道护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正确咳嗽的训练也很重要(每日4次,每次15 min)。在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供给足够的氧气,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患者被送回病房后,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为6~8 L/min。当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便于引流,帮助排痰。根据病情每1~2 h让患者坐起做有效咳嗽一次,并为之轻轻拍背,定时做雾化吸入(0.9% NaCl 20 ml加氨溴素30 mg,糜蛋白酶1支),2~3次/d,对痰多不易咳出者,给予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或用气管镜吸痰1~2次。同时,在术后的2天内,给予必要的止痛措施也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咳嗽、咳痰。

3.4 电解质监测 老年患者行开胸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口渴、少尿、皮肤黏膜干燥、房性早搏等临床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抽血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给予合理均衡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保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3.5 控制感染的发生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首先加强呼吸道护理,协助做好有效的咳嗽、咳痰,促进肺扩张,以防止肺部感染。其次,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第三,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防止感染的发生。

3.6 其他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观察胸液的色、量及伤口的渗血、渗液情况,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的症状,必要时给予输血,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功能,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0~40滴/min,防止输液过多、过快而导致心力衰竭,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

4 小结

总之,老年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积极寻找致病原因,及时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的关键,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