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教孩子认识时间。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从小特别爱模仿成人戴手表,他们常常要求父母字啊他们的小手腕上画上一个小手表,戴上“手表”的孩子不知有多兴奋呢!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对手表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或制作各种各样的钟表,一次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其次是教孩子充分利用时间。孩子做任何事,父母都应该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给孩子设定一定的限制。此外,要帮助孩子克服急躁情绪。我们都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有平静的心态,及早反而会把本来可以很快做好的事情搞复杂,浪费时间和精力。当孩子学习做事性急时,不妨采用“暂停”的办法,想法设法使孩子先平静下来,如让孩子到户外活动一下,或者听首轻松地音乐,同时告诉孩子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等孩子平静下来,学习的效率就很高了。虽然前面说过要给孩子设定时间限制,但这并不是说父母要经常催促孩子,只要孩子适应习惯了自己的时间安排,父母就不要再让“快点”“赶紧”这些词围绕在孩子的耳边。始终保持孩子对每一件事情的极大热情。
二、教孩子学会微笑和幽默
微笑和幽默是积极态度的另一源泉。微笑和快乐十分不开的,那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呢?首先父母必须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夫妻间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密切关系。经常和孩子做些亲子游戏,和孩子组织家庭野炊,郊游活动等。父母的情绪会感染孩子,因此父母也要常常微笑,保持快乐的心情。不管在外工作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进入家门之前,请先把这些不愉快都放在门外,向往擦常一样打开家门后兴奋地喊一句:“儿子/乖女儿,老爸回来了”然后等待孩子高兴地替你拿拖鞋,帮你放下手提包。每天早上以最美好的微笑迎接孩子的眼睛,然后寻找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孩子一同赞美。这些美好可以是妈妈做的美味的早餐,可以是窗外温暖的阳光,甚至是雨天“滴答滴答”的雨点声,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微笑就会时时漾在你的脸上。其次,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的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快乐的学习是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在自然中的学习。所以,每天是孩子呆在房间里看书写作业的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让孩子孩子在游戏中,在自然中去自由探索吧。
幽默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也是快乐的源泉。父母自身要培养自己的幽默细胞,这样才能用言语,行动吧这种幽默艺术“传染”给孩子。 和孩子一起看些名人幽默故事,积累幽默素材,多和身边幽默的朋友交往,是自己和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在家中,也可以经常制造点小幽默,让孩子快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幽默。
三、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俗话说:“老不歇心少不歇意”,为人之父母总想让自己的子女比其更有出息更有才华,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才竞争相当激烈,而往往从父母心愿上更迫切使号及早成才,由于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家长应该“量其力而教之。”孩子的身心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规律可寻,违背规律的做法非但无益,反而会伤害儿女的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应因材因时因地制教,视其发展再逐步提高要求更实际一些,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做法只能视之为笑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发展得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们的盲目培养。想要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无可厚非,但是家长要先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孩子是否达到了学钢琴、学写毛笔字的合适年龄?孩子在数学方面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一定的天赋?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起来都有点吃力,你还让他学奥数?……诸如此类的培养都无异于“揠苗助长”“按着牛头喝水”。
四、要“以身说教”提高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篇2
孩子的青春期和大人们的更年期都是值得家人重视的生命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青春期也有提前的征兆。由于身体变化的不适、功课的压力、生活的单调、初恋的迷惘、家长过分的关注等,却会造成孩子青春期的浮躁不安。成长中的少男少女,亦不是成人们想象的衣食无忧。他们渴望着心理救助和情感支持。面对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不要粗暴地去干预,不许怎样,那样会形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像如今离家出走的孩子,均是孩子家长是两个对立的矛盾体,没有产生思想的共鸣。那么,就需要家长不是一味地去堵,而是需要去了解、去理解、去疏导,从而让孩子平稳的度过青春期。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期,家长怎么办?(1)注重心灵沟通。抓住合适时机,与孩子谈心,进行思想交流。交流时间可选在孩子思想情绪好的时候,抑或是散步、旅游时,并且要以朋友的身份、探讨的语气,从生活的琐碎事上引导,切记不要老是围绕学习、分数、成绩谈,诱导孩子发表见解,适时疏通。(2)注重赏识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肯定,更何况是亲人。生活中放大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赞许,增加其幸福指数。不是在孩子面前总是提别人家孩子如何好。应懂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有了自信心。(3)还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现今社会人过于现实,为此,孩子和家长都活得很累。家长为了孩子努力地打拼挣钱;孩子放学后还要上各种辅导班,弄得孩子身心疲惫。为何不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我反省,自我解剖,增强自我意识呢?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不也是说:“吾日三省吾身”吗?生活中不要家长事事亲力亲为要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办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思想的缜密性、责任心等,都会不断的得到增强。有一句哲言说:有一种爱叫放手。不仅要让孩子成为家里的主人翁,更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同龄人的群体。那里有不尽的芳草地,有碧空如洗的蓝天,更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4)激发孩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打开一个人生潜能大门的钥匙。因此,自信心是一个人一生重要的意志品质。那就需要家长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几代人的爱都赋予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唯恐孩子在学校受冷遇。有的家长每天放学回家就问:今天来事批评你了吗?同学欺负你了吗?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孩子自然而然就觉得自己是生活中的弱者,又怎能产生强大的自信心呢?因而请家长多一份感恩教育,少一分怨恨怀疑;多一份鼓励与赏识,少一分批评与轻视。到那时,孩子就会多一份“山登绝顶我为峰,海到天涯我作岸”的自信心。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奋斗期,家长怎么办?(1)改变家庭教育理念。近年来,虽然大提素质教育改革,但中考与高考的考察模式仍没有改变,因而素质教育也就成为一纸空谈。孩子的考试分数、名次,仍是多数家长所关注的重点。孩子背负着太多家庭压力,社会负面影响与诱惑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减压。但求成长不求成功,孩子才能成长着,快乐着,生命价值才能够体现出来,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即注重过程,淡化结果。(2)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孩子在拼搏进取的奋斗过程中,同样会遭遇不可预知的挫折。记得前几年对日本和中国的孩子进行野外生存能力测试,日本孩子能自己生火做饭,中国孩子则脆弱地坐在地上哭泣。这一结果真的应该警醒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淡化孩子的受挫意识。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切挫折后,家长要及时赞扬孩子,送去一个微笑,那是动听的语言,那是真心的鼓励,那是有力的支持,那更是幸福的分享。当生活的闲暇时,也要因势利导的给孩子讲老鹰折翅飞翔的道理。当孩子出现早恋时,帮助孩子从感情脆弱的心理性格中走出来,你会欣喜的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可以是那么的阳光、乐观、活泼、开朗。当孩子面对生活宠辱不惊时,面对输赢淡然处之时,他就可以在世上傲然独立了。我们做家长的,就会享受峥嵘岁月苦的值得,期待大鹏傲苍穹的愉悦。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性格平台。运用艺术的方法塑造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为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奠基。
作者:车艳华单位:吉林省永吉县第十中学
篇3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父母情绪的平和,这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如果我们一家几口人都在努力的往孩子脑子里面灌输知识,培养技能,也等于说这样的孩子的家里面没有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心没有人“养”。现在孩子学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内心的营养不足。小学四年级以上开始表现出一种浮躁、不安,也就是孩子的内心缺乏关注、缺乏营养,而“养”孩子心的人恰恰是家长,环境恰恰是在家庭,这是第一个要弄清楚的概念。
如果把学校的老师比做是园丁,那么家长就是农民。农民最在乎的是土质和土下的庄家的根,地表以上长出来的部分由学校老师修剪、移接。但是现在很多家长都爬到孩子的“树干”上、“树头”上、“树冠”上去修剪,而忘记了根的存在,更忽视了孩子的“根”所依附的这片土壤。这片土壤是什么?就是父母身上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智慧、教育意识,包括家庭变化。
二、如何解释父母的角色和含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
1、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
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2、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看出问题,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能够虚下来的母亲,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因为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三、作为父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那里
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四、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1、“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家长先不急、不躁,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2、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
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内心平静下来,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浅显。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内心,内化为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都是无效的。
3、“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4、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
篇4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社区教育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家庭成员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通过艺术教育让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更加亲密,构建家庭和谐氛围,同时让社区文化得以发展,使得邻里之间更友爱,生活更美好。
2011年起,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方松街道联合成立彩虹公益艺术团,为社区家庭提供免费艺术教育服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专业特长,以原创形式研发一套艺术类课程――彩虹课。课程共分为四种颜色:红色――中国文化、革命历史知识;绿色――环保手工艺;橙色――小主持、舞蹈、合唱、表演等;蓝色――亲子活动、心理指导。彩虹公益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学校每周派出20名学生,为社区以及农民工小学提供服务,目前受益人数达到500余名,辐射面涵盖100余户家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志愿者定期接受培训,互相改进教学方法,并设计标准的教案和教学计划提供给被服务对象,由其监督教学效果。在彩虹公益艺术团里,由大学生志愿者负责的彩虹课深受学生喜爱,大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小朋友教授主持、舞蹈、合唱、手工设计等课程,还与社区家庭开展亲子活动,并由校方免费提供给他们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
为了能够提供有的放矢的志愿者服务,也为了保障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学生设计了调研问卷(见附表),调查内容包括了对社区家庭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家长关于艺术教育的看法和能力,了解家庭需要的艺术教育种类,以及对彩虹公益艺术团认知程度和工作建议等等。调研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836份,回收率达83.6%,调研涉及家庭300余户,现就调研问卷内容分析如下:
一、社区家庭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度
本次调研过程中,家庭孩子的年龄3岁以下占17%,3至6岁占33%,6至12岁占40%,12岁以上占10%。每年家长在孩子身上花费的艺术教育经费2000元到5000元的占到60%,40%的家长经常指导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活动,却只有15%的家长很懂艺术教育方法,80%的家长认为家庭艺术教育很重要。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可程度很高,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每个家庭的构成情况各有不同,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虽然对于艺术教育的认可有着普适性,但懂得艺术教育的家庭毕竟不占多数。这种现象的出现,反应了一个需求问题,即家庭对艺术教育指导的需求。而我们通过家庭艺术教育支出经费的选项看到,60%的家庭为孩子艺术教育全年支付2000元到5000元,这笔开销看似不大,但我们所调研的社区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他们并不宽裕的家庭收入中,划分这样一块教育经费给孩子提供艺术熏陶,实属不易。如何让他们能减少艺术教育开支,同时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服务,高校与社区结合的艺术教育志愿者活动无疑是对社区家庭最好的帮助。
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服务内容
问卷中,为了了解社区家庭所需要的艺术教育服务,我们设定了几大选项:器乐类――钢琴、小提琴、笛子等;形体类――民族舞、国标舞、芭蕾等;声乐――民族、美声、流行等;美术类――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表演类――主持人,小品等。在这项问题中,社区家庭的选择比较平均,器乐类占17%,形体类占23%,声乐类占22%,美术类占20%,表演类占18%。其中,根据孩子的性别来看,男孩的家庭更倾向于美术类选项,女孩的家庭更倾向形体类选项。而在问及家长关注教师的品质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水平,其次是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
这些调研内容都为彩虹公益艺术团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要求,首先,我们要保证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以便给社区家庭更多的选择,我们的课程从初期就以红、黄、蓝、绿四个方向提供,满足了家庭对艺术教育的多项选择;其次,除了考虑课程的广泛性,我们还需要考虑课程的个性化,根据孩子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再者,我们要在保障自身专业艺术水平的同时,努力提升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让家长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到位、真正可靠的服务。
三、社区家庭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篇5
我孩子也刚上初中,并开了一次家长会,在领导把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完后,回到孩子的班级。班主任把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分析得透彻心脾,就凭这一点我就佩服老师的心力。老师说每个孩子的优点,需要补足的地方都实际的说出来,如捞家常。特别指出家长一定要拿出时间陪孩子,不要拿什么理由推搡自己没时间。如果家长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 毕竟行万里路比书本上的知识来的真切。其实我也想经常带孩子出去,无奈一片涨声,很多想法也就脑袋转了转就过去了。但班主任的娓娓道来,感觉老师任确实对班里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的关心,况且她的孩子还是在上高三,将要面临人生第一大抉择,的确不容易。我觉得老师说的很对,有生就要能养,签字也要看好,不要在迷糊中随手一划影响其他。其实很多家长在孩子孩子襁褓之中就曾信誓旦旦,感觉一个伟大人物就要产生了,那时真有点西方圣人刚出生东西南北各走几步,然后在中心画个圈,称天下是他的气魄。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令人激动且学习的榜样。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对网络有天生的无师自通的上进心,但大多被诱惑的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其中积极向上的事例多如牛毛,却不知其内在的动力如何汲取。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络、电视等媒体介绍的那个“西单女孩”任月丽,冬天的带着要脱线的那种不影响弹吉他的露指手套,那把旧吉他,为了节省,买了两个馒头塞进包里,就当作自己的一餐,最想吃的是父亲炒的蒜薹也成了她的甜蜜的回忆。她唱歌的收入一半寄给家里,一半除了交房租,还要买用于学习唱歌的CD等,以至于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0元左右。我听着她那清纯的带有空灵的天使般的嗓音,从内心涌起层层涟漪,眼泪也在打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她不是在乞讨,而是在施舍,施舍给被喧嚣城市包围的我们一片心灵的净土,她仿佛是坠入凡间的精灵。”问她挣钱做什么,给父亲治病。镜头转到女孩的河北的老家,父亲的日趋弯曲的双腿(罗圈腿,关节炎,一身病)还要照顾生病的母亲(据女孩讲,是由于小时脑膜炎,发烧做下的病,智障。)。自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的坚强不屈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使她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篇6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篇7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特殊家庭的孩子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因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完整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受伤害,性情孤僻、古怪、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遵守纪律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轻微违法行为,令班主任头痛。
一、基本现状
我校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2326人。经摸底特殊家庭状况如下:父母离异家庭学生168人,父母缺损家庭253人,长期外出家庭207人。初中阶段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在人生中可谓身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容易产生烦恼。而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正常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态,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无法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甚至给学校管理加大了难度,给校风、学风、班风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基本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社会、学校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来,我校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矫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1、办好家长学校。我校通过动员教育,让95%的家长参加了家长学校,目的是方面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家长的素质,努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消除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家教失误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教育学生的积极因素,学生、家长、教师可以说是教育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引导家长对子女实施“温暖”教育。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和性格上产生缺陷。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在感情上要真心地接纳,努力创造条件,抹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特别是再婚家庭,对待非亲生子女,应该把接纳作为教育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孩子在感情上与家庭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我们要求家长,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特征去认真剖析,时时调整孩子不正确的想法,尽可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担忧和恐怖。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体贴,平等地对待他们,用灼热的爱去感化他们。这样,他们总有一天会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正确教育。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学校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品行较差者。为了矫正那些学生的不良品行,我校采取了以下的一些作法: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为此,学校成立了“特殊生希望工程”,由团委负责,全校师生自愿捐款,每学期开展一次。对于这些同学,我们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节假日组织他们来校座谈,外出参观,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篇8
现今,特殊家庭子女成为班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多数的问题学生都来自于这些家庭。特殊家庭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就班主任工作对象而言,初中生的自主性发展还处于一个逐渐成熟阶段,其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等总体性特征直接影响着班主任的教育工作。
当今社会,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较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产生了较多的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分居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这些家庭中大量的孩子因为外因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他们不能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同时拥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滋味,其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影响了孩子正常健康成长。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令人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对他们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师爱叩开学生的心扉,用心血和智慧启迪学生,使班主任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使班主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对特殊家庭问题子女的健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此,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他们的问题档案,以备根据他们不同的家庭情况、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常见问题的性质与表现,确定预防方案与帮教措施。在预防方案的制定上,要特别注意学生常见的容易出现问题的时空与其他具体环境,及早防范。在问题出现苗头时,及早警惕,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防微杜渐,及早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清特殊家庭问题子女的个别性质:主要是法纪层面的问题,还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还是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还是道德与心理方面兼而有之的问题。不同质的问题由判断不仅能使我们认清其阶段性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确定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正确做法。准确的定位才能使我们正确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工作,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权,要关心他、爱护他、理解他,要让学生对你产生信赖感,愿意与你进行思想交流,为此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家庭问题子女的个性及心理特征,具体分析产生这些特征与表现的原因,才能找到与之进行思想沟通的关键点,从而抓住进行教育的契机。教育者的亲和力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解惑方法能使教育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中去,避免泛泛的德育灌输。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注意讲究方法,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取得预想的成效。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庭环境是孩子个性形成和人格塑造的决定因素,学校教育中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个正常的孩子转变成一个问题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大人对他们的转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而言,班主任的个人行为和职业行为如何,取决于他们是否对问题学生抱有乐观的态度。对于问题孩子,班主任和家长往往是在他们表现不好时,给予批评、惩罚。如果我们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们也就会寄予他们希望,我们也就能更加及时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忘在其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也更能让他们体会到班主任和家长对他们的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教育好一个孩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班主任无私的关爱和耐心的教导,更需要家长付出艰辛的努力,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陪伴。班主任还要爱生如子,倾注感情。作为班主任,只有当你把学生和自己看成是一个整体,把学生摆在同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要的位置上时,你才会把精力和爱心尽可能地献给他们。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特殊家庭问题子女的形成一般均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演变,且伴有明显的行为。这些学生具有长久性、间断性、反复性等特点,所以时常还会“旧病复发”,对他们的教育任务还是艰辛而漫长的。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级管理者,通过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它各种心理指导、心理训练等方式,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只注意他们的行为,就事论事而忽略其心理因素,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才能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篇9
报告认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其提供主体应是政府。政府应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完善基本政策,落实相关规定,“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山东大力发展公益普惠中职教育
篇10
对策:首先,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艾利克斯的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通俗的来讲,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有自卑心理向的学生往往对事件的解释存在不合理信念,那么引导学生将这种不合理信念进行改变就有助于自卑的消除。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自卑感受强的同学大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在学校活动中,老师们要引导这些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品质,逐渐让他们感受取得成功时候的那份喜悦,从而强化自信心,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当然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引导特殊家庭学生逐步用自信取代自卑。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补偿与升华。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教师要引导特殊家庭学生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和爱好,提高他们对个人爱好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从而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做出成就,以获得心理的补偿。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二:自负心理型
特殊家庭走出来的学生,在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因为从小就缺乏来自父母的指导,他们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摸索着完成。进入学校之后,动手能力和自觉性又比较强,久而久之,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比别人强,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便瞧不起别人,内心的自负情绪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自己什么都能做。一个自负的人不可能做成事情,同时也会被别人讨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学生克服自负心理呢?
对策:面对自负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这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要告诉他们,人对自己的认识要辩证的去看,每个人都有两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在这方面可能你比其他同学要强一点,但在另一方面你可能就不如别人。其次,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过曾经的辉煌,但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以前的辉煌灿烂中,要想生活的更好,就要把眼光看远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加倍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成绩。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谦虚,平等待人,学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三:自私心理型
特殊家庭学生因为父母长期的无视与忽略,导致他们产生自私心理的不在少数。父母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也不体恤父母的辛苦;父母不关注他们的前途未来,他们也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在日常生活中,凡事从自身出发,只考虑自己是否得利了,根本不管其他人的感受。
篇11
一、家庭艺术欣赏现状
我做过一个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家长并不过多地与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欣赏方面的交流,一起参观美术作品展、听过音乐会或欣赏过艺术作品的人数比例很小,因此可以看出在家庭中,家长并不重视儿童艺术欣赏的培养,没有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或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这种现象是很不寻常的。为了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法国父母喜欢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在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培养下,法国孩子对建筑、美术、音乐普遍有独特的感悟与认识。在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带孩子去的地方是剧院、音乐厅和艺术博物馆。他们听音乐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这种投入,而投入则是家长平常循循善诱与熏陶的结果。回到学校,他们会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博物馆艺术品前,你经常会看到年轻父母俯身对孩子指点、讲解,而各个博物馆对小观众都是免费开放的。
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在家庭艺术欣赏教育方面的欠缺,这更要求学校通过家校合作这一平台,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力。
二、家校合作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的建议
通过一系列调查,我得知大多数学生希望在音乐、美术欣赏过程中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并愿意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大多数家长是支持学校的音乐、美术欣赏活动的,乐意在家庭中开展;家长们都高度赞同家校合作开展艺术欣赏活动,并提出一些建议:(1)可以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开展讨论活动;(2)以学校活动为主,家庭为辅;(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画展等;(4)举行相关比赛,并把好的作品张贴出来,形成小型展览会;(5)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的座谈会;(6)前期先由教师帮助引导开展活动,后期由孩子和家长收集资料和累积经验开展活动;(7)多让孩子们分享在家累积的资料。当然,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中。利用每学期音乐、美术课本中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并开展相关活动。
三、家校合作提升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具体举措
(一)角色定位,明确家校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和学校应合理分工,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地位。明确各自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履行相应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升家校合作功效。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与家长必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教师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
家长应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智慧者和鼓励者,而不是指责者、观察者和批评家。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真诚支持教育,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就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二)为家庭教育引路,提升欣赏教育能力。
1.开展“亲子共赏活动”,完成“亲子共赏活动反馈单”,便于教师掌握家庭欣赏教育能力和完成情况。
2.开展“艺术家庭”评选活动,如可开展“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指导家长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和“亲子共赏一幅画、一首歌”等活动。
3.鼓励家长进课堂,谈谈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或教孩子一些自己擅长的手工或绘画方法。家长走进学校,当回老师,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都有利。
4.鼓励家长走进校园,把家庭欣赏内容表演给其他学生看,亦可以参观学校举办的美术作品展,感受美术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篇12
一、家庭的学习氛围与艺术思维在孩子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在与孩子及其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孩子的艺术思维及对艺术的了解及产生的兴趣,与孩子的家庭艺术氛围和家庭学习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曾经培养了一位名叫钱嘉伟的中学生,他的绘画作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并荣获金奖的好成绩,令学生与教师赞赏有加,对其父母也是心灵上的极大鼓舞。据了解,该生儿童时代就在母亲艺术思维的熏陶下,在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中受到感染,小时候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晚上将他带在身边,给他讲美好感人且充满情趣的古今中外的故事,给他看精美的图画,给他讲解图画中的人物故事和蕴涵的道理……上小学后,他的母亲开始让他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指导他对此进行思考与分析,对于书中的情境与蕴含的思想感情,他们常常在一起共同交流,就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他的母亲开始对其进行美术绘画基本功激发兴趣式的训练,首先帮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并指导孩子树立空间思维的想象力,又不断指导孩子大胆想象。长期如此训练与培养,不但树立了孩子的艺术创作自信心,而且还切实让孩子在父母的艺术思维的熏陶和艺术教育指导下,培养了孩子的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可见家庭学习氛围与父母艺术思维层次对孩子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家庭对孩子艺术思维与创作习惯的循循善诱式培养是孩子艺术思维得以贯彻与大胆创作的重要方法保证
智慧型家庭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对艺术产生明显的倾向性,还能够关注孩子的艺术心理与艺术习惯的培养。这对家长来说是高层次的要求了,然而家长只要遵循一定的艺术教育的心理规则,寻求一定的艺术教育的方法,是可以教育好孩子认真贯彻自己的艺术思维与创作实践的。我曾有一名学生叫程强俊,他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荣获金奖,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要探究他书法练字的成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的父母从小就特别注重指导他端正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和运笔技巧,他们的做法对他现在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父亲无论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始终都鼓励、教育他发扬吃苦耐劳的顽强品质,坚持、坚持、再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和收获。显然,这是离不开家庭对他的艺术习惯的培养与指导的,而这一过程充分地显示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艺术思维与创作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家庭对孩子艺术教育的悉心投入与执著探索是孩子取得艺术进步与收获的重要原动力
篇13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体系大致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三个重要部分。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公立或私立)组织的,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制度性”特点;社会音乐教育是由学校之外的其它机构组织和个人组织的,具有“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功利性”特点(陈颖《试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存在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2).);而家庭音乐教育是由学生所在的家庭组织进行的,具有个别性、灵活性和终生性。
在这里我提到家庭音乐教育,是因其个别性与灵活性是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所决定的,依据其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及教育方式,所施教育的形式效果也就不尽相同;终生性是指虽然学生存在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音乐教育具有终生性。
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在主次的互动中完成对个体的音乐教育,在互动中主次双方有时还会发生换位,如学生走向社会,社会音乐教育可能走向主位。在某些个体中家庭音乐教育可能担当主体作用,如有些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个体主要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已有很多论述,本文只以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为主,兼论学校音乐教育。
分析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会存在如下某些厚此薄彼的现象:
一是因重名利轻传统带来的厚西乐薄民乐现象。可以说这一现象是西学东渐带来的直接结果,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某些大中城市学习西方乐器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竹笛、古筝的人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学习西方乐器有更多的特长生升学机会外,还有前些年学校音乐教育重视西方器乐而忽视中国传统器乐教育传导所带给社会的一个错误信号:西方文化是高层次的、高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
二是因重技术轻艺术带来的厚器乐薄声乐现象。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大部分人选择学习器乐,声乐学习只有在高考前才突击进行,并且,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仅是为了学会演奏一种乐器,这忽视了学生对艺术修养提高的规律的认识。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声带,歌唱是人最容易、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培养学生艺术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的较好方式。某些学生虽然会演奏一点乐器,但对音乐的理解十分单一片面,就是因为没有在初始学习艺术时充分利用好人本身的乐器。
三是因重艺术轻文化带来的厚技巧薄综合现象。认为艺术学习就是学习一种乐器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片面重视技巧的提高,忽视了对文化素养提高,忽视了对乐器存在的文化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了解。在上面我们谈到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天地人伦的道德,乐是艺术美学的修养,射是射猎练习,有健体之意,御是技能练习,书是文学修养,数为智力理科学养。可见两千多年前君子修养的目标六艺与当今德智体美的要求异曲同工。
四是因重个人轻集体带来的厚技术薄人文现象。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许多现象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单独授课,这样虽然利于因材施教,但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体现人的社会性这一规律。人的社会性是在倾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奏过程里,在与他人的合作演奏、在他人的倾听中得以实现。过于强调个别技术的提高,忽视了艺术审美中的共享经历,忽视了艺术创造和传承中个人与集体的互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获得的这种艺术最终将很难获得集体的承认。
五是因重功利轻修养带来的厚孩子薄成人现象。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部分时间要跟家人接触,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成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家庭成员并不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演奏或演唱者,然而他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却是对成长者最需要的。当然这一方面要求家庭其它成员在认识到培养孩子修身养性之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并注重言传身教。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造就一个演奏家,而首先是一个秉承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华夏民族高尚人格的人。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堪称楷模。傅雷先生不是个演奏家,不能在钢琴演奏上给儿子傅聪以具体的指导,但他以一个艺术批评家敏锐的心灵对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的作品给以恰当的审美评判,更甚从心理上、艺术感悟上给傅聪以必要的帮助。同时傅雷关注傅聪的艺术修养的全面拓展。傅聪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经常给儿子寄书,所寄之书不仅有文学的书,也有画册,如《宋人画册》、《麦积山石窟》、刘开渠编的《中国古代雕塑集》等。不仅如此,傅雷对儿子的行为举止多加规范。他对儿子说:“你在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我们注意到傅雷在教育傅聪时并没有一味要求傅聪单纯的练琴,而是不断给傅聪灌输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意蕴。傅聪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审美总是游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之中,他认为肖邦的精神基本上由“熟读后主词”所体现。他谈到第一次接触肖邦的E大调夜曲作品62,用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描绘最后那一段的感觉。他毕生孜孜不倦地钻研钢琴艺术,把东方文化很自然的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丰富了西方音乐;同时不断的研究萧邦、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等作曲家的手稿,对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有更切实地认识,使自己的演奏更接近作曲家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可以说一直没有失掉东方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傅聪,却能更准确地表达西方音乐家的作品。这件事本身就是对那些对中华文化持自卑论或怀疑论者的最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