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的重要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的重要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的重要作用

篇1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在学习课本之前,首先学习元素符号,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没有把元素符号的重要性给学生说清楚,有些学生不知道这个东西很重要,随便学一下;有些学生基础太差,连26个字母的大小写都还弄不清楚,现在学起来很吃力;这部分内容本身较抽象,很多概念难以理解,如果出现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后面的学习就会觉得越来越难。

(二)概念混淆

教学实践证明,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经常发生混淆,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元素定义中“一类”二字的意义。如:

水的化学式H2O代表的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氢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B.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D.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这个题考察的是化学式的意义,稍稍不留神,学生就很容易选择C答案。

(三)记不牢,易遗忘

很多学生反映,记元素符号和化合价毫无规律,比英语单词还难记,其实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学习化学式的方法,其实化学式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只要找到方法,那就会觉得学化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四)记忆知识点太多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太杂。对一个初中生来说,元素符号、化合价这部分内容,它属于无意义识记材料,学习中既枯燥又无实验,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记不住,易遗忘,学习效率不高,负担很重,学生学得很被动。学生还没有从形象生动的科学学习转变到抽象的理解中来,往往有学生就是在这个“分叉口”迷了路,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也退步了。相反,如果能够在这个难关处咬牙坚持,找到自己的方法,那么他将渐渐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学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学习策略

(一)复述策略

我们儿时为了记住古诗,会反复诵读,其实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知道现在这些古诗我们依然可以张口就来,可见反复诵读有助于我们记住知识,而这种反复诵读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推崇的复述策略。为此,我们在平时学习化学知识我们就可以反复诵读来加强记忆,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背诵。时这样可以把知识记得很牢固。记忆时,一边口念元素名称,一边手写元素符号,这样反复练习,便可较快地记住这些元素名称和符号了。

(二)精加工策略

所谓精加工就是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将信息加工的策略。有些知识是反复诵读可以记住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这种方法,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将知识精细加工的方法来记忆,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2.可将知识通过画线、做笔记、做卡片、将知识变成顺口溜等方法加深记忆。

(1)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H He Li Be B (氢 氦 锂 铍 硼)

C N O F Ne (碳 氮 氧 氟 氖)

Na Mg Al Si P (钠 镁 铝 硅 磷)

S Cl Ar K Ca (硫 氯 氩 钾 钙)

Br Hg Mn Fe Cu (溴 汞 锰 铁 铜)

Zn Ag Ba Pb Au (锌 银 钡 铅 金)

五个五个背,比较顺口。

(2)化合价的记忆

我们知道,物质的分子式跟元素的化合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知道或不考虑元素的化合价,分子式就无法书写或难以书写正确。化合价是书写分子式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化合价的“诀窍”,是把化合价编成口诀来记忆。例如,可以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这样的顺口溜: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全都齐,铜以二价最常见。

常见根价口诀: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

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

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这几句韵语有两个特点:一是较全面,基本包括了初中化学课本中二十余种常见元素的常用化合价;二是便于记忆,押韵顺口,如诗如歌,重点突出,简明易记。

(3)注意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熟记知识点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记忆化合价,还有一个诀窍,是在应用中记忆。化合价应用于书写分子式的过程中,因此书写分子式的过程也是记忆化合价的过程。写多了,用多了,化合价的记忆自然就可以达到熟练程度。

(三)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符号既抽象、枯燥又容易混淆,如果一开始就没兴趣,,就必然导致学习空气沉闷,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那么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教学中的一切可能,创设条件、联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视新课导入。

导人技能是教学十大技能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一堂课、一个环节导人得好、吸引学生,课堂活动就能顺利进行。

篇2

二、改变不利于化学教学的因素,实现化学的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材结构变化大,教学内容难以把握。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变为注重化学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以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学习。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所有方面,教学要求高,由一维目标、两维目标到三维目标。内容多,时间又非常紧,一节课可能在多个学习点中进行切换。难度很大,使得很多老师觉得难以把握。授课形式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增加兴趣存在困难。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绝大多数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已经根深蒂固,对新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来实施新的课程。再加上高中化学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需要记忆与分析的内容相对又比较多,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带有抵触情绪,而传统的授课形式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自身对于知识学习的意愿性不强,缺少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就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教学评价简单滞后,从目前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调研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采取考试评价、作业评价作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有些学校制定了学科学分综合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表现、实验等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却非常少。总体上来讲,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方法简单且滞后。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不利的因素,从而实现化学的有效教学,提高化学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讲授学习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理念的落实,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生变化,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则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突破口。新课程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它是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和落脚点。

篇3

1、化学计量学对化学测量的作用

随着国家的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仪器和化学技术被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分析化学的体系也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分析测试工作也开始向自动化、仪器化以及计算机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目前,分析仪器的应用为分析工作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化学测量数据进行科学解析,也成为了分析工作者的难题之一。

化学计量在食品安全的实验室测量过程同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对奶粉中三氯氰胺含量的检测,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检测等。化学计量方法的应用,使得这些食品中蕴含的有效信息能够完整地被挖掘,使数据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给化学测量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科学方法,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化学计量学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计量学主要由化学分析的信息理论基础、化学测量过程的试验设计和优化、化学测量数据的多元校正和多元分辩的定性定量解析、化学采样理论与方法等,内容涉及的研究和技术十分广泛,应用的领域范围也较大。

2.1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的应用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是化学科目中一个基本问题,主要是指从物质的化学成分与构成对其化学特性进行分析,是理论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研究目标。在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通过图论和数值方法对化合物分子进行分析,将其结果与实际测量化合物的特性有效结合,对其化学特性进行明确的特性定义。在目前的研究发展中,化学定量构效关系在分子力学的寻优中引入了最优算法,对最佳先导化合物的寻找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模式识别法的应用

模式识别法主要是通过对化学量测数据矩阵的分析,结合某种性质对样本进行有效的分类和选取。模式识别法主要包括了线性判别分析法、SMCA法以及K-最邻近法。模式识别法的应用和研究,为化学研究的决策和优化提供了价值性信息,为一些较为困难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

2.3波谱化学的应用

如何通过现有的波谱数据库,对定性定量进行迅速分析,这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智能数据库和化学计量学的应用,使定性定量分析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滤波、平滑、变换、卷积等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为化学分析工作提供了新的解析途径,同时也提供了无需分离即可对存在互向干扰关系的共存物种进行测定。波谱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也在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4 多元校正分析法的应用

多元分析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研究对象也日益复杂,因此需要分析工作者要准确和迅速的提供定性定量,并提供结构分析的结果。多元校正法主要是针对了现代的分析仪器的一些量测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提供从而进行解析,是一种数学统计方法。在目前,多元分析法的灵敏度、检测限、紧密度、准确性等指标被不断研究和分析,指标也经过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分析仪器的功能也因此得到了更大的扩展空间,其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对正交设计、因子设计、析因设计以及均匀设计等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研究在多种因素条件下的影响和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选择性,将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

2.4.1 无机离子的测定

分析化学中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数学多元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够将分析对象的测量数据结构进行简化,有效减少了测量数据的复杂程度,通过将分析对象和变量进行分类和分组,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化学计量学中,中线性回归分析、曲线拟合、信号转换等多种分析方法不断得到应用,对无机离子的测定和分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我国已经通过正交回归极谱法,对锢和锡同时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回归正交极谱法,还对锌、钴、镍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

2.4.2 有机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药物学、环境学以及生命学不断发展,化学分析工作者对于复杂的有机混合物需要迅速做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多元校正法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对农药残留量、抗氧化剂等的分析中。

3、如何规范管理化学计量器具

新型的化学计量器具在购买引入后,需要经过相关的校准和检定阶段,合格之后才可以验收入库。计量人员还需要对仪器进行编号、履历卡的建立以及台账登记等。相关人员在领取仪器时,需要填写相关的申请单,经过计量主管批准后才可领取使用,最后需要在台账上进行签字。另外,计量器在存放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检定,确保仪器的使用状态良好。对于一些长期不需要使用的计量仪器,则需要进行封存,办理相关的封存手续。当仪器需要重新使用时,则需要办理启封手续,并进行相关的检定程序,确认合格才可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篇4

一、运用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事实的思考。

二、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作为落脚点。教师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源泉;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制定并优化教学策略,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关键。实践证明,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较好方式。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合理控制开放度,既可以在设计方案上进行开放,又可以在实验操作上进行开放。

上述实验从设计到实施,都是由学生动手参与完成的。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善于观察、敏于发现、勤于思考的习惯。

关于“疑问”的重要作用,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宋代学者张之厚也曾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排除顾虑,主动质疑,善于质疑,指导学生学会质疑。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某个新的概念、进行某个探究实验时,要鼓励学生发问、追问;在对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或比较中要鼓励学生发问,等等。

篇5

二、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

多年以来,教科书中的实验一直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以及研究性实验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关键是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不得不承认验证性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效的科学实验方法,把验证性试验带到中学化学中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作用与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通过科学验证才可以被确认;再此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得到结果的同时还可领会得到成果的趣味,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所以说验证性实验的作用是我们在化学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但是当代教育更加重视新课程的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育学生探求认识和提高探究能力过程中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以及各种利于学习的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一些利于开展的活动中,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一系列对实验的探究体验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根底的实证研究探索方案。建立安全意识,做到可以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常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例如:如何测定某纯碱样品的纯度?针对此题,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实验过程中,会用到不同的仪器装置,药品,会涉及气体制备,测量,沉淀的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等问题,学生都会通过实验学会这些操作,还能掌握有关知识的应用,并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重视微型实验的操作与应用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领域当中,新发展起一类―微型化学实验,极大的引起了,我国化学、教育界的关注以及全面重视。所谓的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最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虽然,其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有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是几千分之一,但是,它的效果,却能够达到准确、明显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

由于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有着,携带方便、不易损坏以及液体试剂在多用滴管中不会轻易流出等明显优点,使我们每个学生,都有条件装备自己的化学实验箱。这样以来,就给我们的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与可能。经过实践后证明,微型化学实验,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能够让我们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亲手做实验,自身体验的机会,改变了以往“一人做、大家看”这种过时的学习方法,使多年来发起的 “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验。

(二)非常有鼓励性的培育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因为,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教师可以非常放心的让学生,一人一组单独做实验,经过亲身体验,不能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形成化学概念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与此同时,更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兴趣起来了,自然会盼着上微型化学实验课,做作业、复习或者是预习等,不需要教师的反复督促。

(三)使随堂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都能够很好的得到开展。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篇6

1 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涉及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因为科学地观察一个实验,不仅要观察实验的局部,还要观察到实验的隐含现象,甚至要配合听、嗅、触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例如:取一小块铁片,把它放在稀硫酸中,实验现象是铁片逐渐溶解,有气泡冒出,溶液变成淡绿色。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出反应原理:Fe+H2SO4=FeSO4+H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铁在浓硫酸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很多学生回答,铁溶解,放出氢气。把铁片放入盛浓硫酸的小烧杯中,让大家观察现象。通过观察发现,铁片没有溶解。同样是铁片跟硫酸,在稀硫酸中铁片溶解,在浓硫酸中却不溶解。这一结果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理解:铁比较活泼,可以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因此,铁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铁片放在浓硫酸中,由于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把铁片表面的铁氧化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使里面的铁与浓硫酸隔绝,故铁在浓硫酸中不溶解。通过这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硫酸的酸性和氧化性的认识,并养成了在观察过程中不靠主观臆断,而是根据客观实际进行观察的好习惯。

2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3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3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3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3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3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3。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 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1 采用方式: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能力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3.2 探究内容。

3.2.1 对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2O2性质探究实验中Na2O2与CO2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CO2气体并通入Na2O2中,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2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2O2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2O2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2O2与CO2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

3.2.2 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到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创设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Na2O2(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地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样,中学化学很多课程都可以由生活实际或小故事引入的,如用酸雨问题引出“二氧化硫”,“84消毒液”引出“HClO”,“玫瑰精油的生产”引出“萃取”等。

4 自主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如在高中课本中介绍过氯化氢和氨气可以形成喷泉实验,那么进而可以提问:①其他气体能否形成喷泉实验呢?(像CO2、Cl2等气体)②形成的原理是什么?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联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从而可以得出只要烧瓶中的气体易溶于下面烧杯中的溶液就可以形成喷泉,比如圆底烧瓶中装CO2气体,那么下面的烧杯中就可以装氢氧化钠溶液。很多学生的设计图原理正确,设计新颖,并把化学与物理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综合。并把自己的设计思路介绍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安全的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主设计,进行实验,自我探索,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还会有更多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总之,实验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教师要利用实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思维、创新,这不仅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还增强了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更是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和学习中重要作用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读”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读书可以让学生拥有“千里眼”,“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在平时教学中的培养。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化学试题中至少有一道是信息题,如果学生想要得分,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会读题,不仅要读懂题目表面所给的意思,还更应该读懂题目中所暗含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就应该要求学生多读,首先多读几遍所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目的就是让学生识记重点和学会用大脑去构建知识网,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对时间的浪费。其次,让学生多读就是想让学生用大脑去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的衔接点在哪里,然后通过多读几遍题目所给的信息就是要让学生所学相关知识在脑海中的重现,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正如唐代伟大诗人韩愈所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化学学科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喂给学生“鱼”;还更应该教会学生捕“渔”。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突出了读的重要性。然而学生不情愿多读,总是这样误解:只要想学好理科,就必须扎在题堆里多算,多演就行,而忽视了“读”的重要作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话已经对多读书的作用说得很明白了。所以,我觉得在平时的化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培养学生多“读”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多读书就能多思考。多读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外学习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应试能力,乃至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读书促进思考,思考促进脑部开发,而脑部开发进一步再促进读书效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在平时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能力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然而从课堂上掌握的有些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多读书,多思考,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链条。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仅说在写作方面要多读书,而且我觉得应用在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不仅能增长学生课内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始终感受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断激励着他们前进和茁壮成长。

其二:书是学习者的良师益友,因此不管是谁都应该要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可以让学习者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有这些名句都在告诉学习者应该多读一些书。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在平时教学中的培养。多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外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学生一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因此,多读课内外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从课内外学到的理论知识融汇到用基本技能获取新知识的应用中去,相得益彰,而且还可以巩固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超强的实践能力。

其三:多读书虽然说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有好多学生常叹息与成才无缘,埋怨自己没有爱因斯坦的大脑,没有比尔・盖茨的财富,终日不思进取,浪费了不少光阴。然而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活、哲理的纸质载体,是先贤的经验总结。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样才不会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例如美国科学家爱迪生,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等等有很多的例子都已经充分说明多读书可以使人进步,可以使人成才。多读书能通古今,通四方,还有可能让很多事都能未卜先知。因此不管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也好都应该多读书,书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变得更聪明,还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多读书不但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而且它还可以丰富学习者的思想,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不仅要爱读书,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多读书的好习惯,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总之,“读”贵在坚持,贵在积累。多读书的习惯和毅力,就表现在“挤”时间上。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读课本或课外内容,哪怕只是一小时、半小时、十分钟,哪怕只是二十页、十来页、两三页,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学生理论知识增长的同时,他们的读的技能也在不断积累,从而综合应用能力也在增长,他们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读书由量变促成了质变,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必然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益,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书籍的带领下,会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之处,通过多读会使他们不断地扩充知识和改正错误,填补认识和能力上的漏洞,在竞争激烈的中考和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他们顺利到达巅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一、化学实验作为课堂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导入是老师将知识首次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要求导入简单、有趣味,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欲望,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化学实验具有形象、趣味性的特点,符合课堂导入的要求。老师在选择相关的导入实验时,要注意选择难度低、现象明显或者是比较有震撼力的。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增强其学习信心,要想继续探究,还需要深入学习,因此,成为其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烧杯,里面装有不同的盐溶液,然后用pH试纸测其酸碱值,让学生根据颜色的变化推断盐溶液的成分,之后老师再公布答案,不一样的地方便成为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课堂导入成功完成。

比较有趣的实验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聚焦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可以带着问题和对实验原理的想象进入课程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

二、化学实验能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化学实验还具有巩固课堂知识,使课堂知识更加清晰化的作用。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比较抽象、理论性过强,如果再没有直接客观的表现,就很难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化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这样目的性更强。或者是老师提供几个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自主性更强。教师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同时进行两到三个实验,丰富实验接触的种类,这样可以开拓大家的眼界,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想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这个功能,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将实验和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由知识点到化学实验现象,再由表象到本质,对学生化学知识点的加深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时,如果老师只是将温度、溶解度、催化剂等作为记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会让他们觉得难以理解,并且容易忘记。但是如果在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以实验进行探究、验证结论,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

三、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高中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一些化学实验可以在生活中做,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透露出化学的本质,可以用化学原理解释。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化学,对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

以化学实验课作为课下的探索,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用的材料。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铁作为反应材料。这样取自生活的学习能让学生对化学更加熟悉,而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也成了实验设计的初衷。将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的一种方式,记录所得所想,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营造一个积极学习、思考的氛围,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化学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课程,它为高等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初中化学相比,其实验的比重更大。首先,大学的学习不可能从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而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对我们的生活却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将来不从事化学行业,也能顺利解决生活中关于化学的小问题。其次,重视化学实验是对化学本质的重视,可以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实践中去。单纯对高中教学来讲,可以为学生打开视野,提供更加科学的求知办法,对化学中的一些应用类题目也很有帮助。例如,对“金属与非金属”的认识,如果没有各种小实验的辅助,学生难以在生活中分清并且利用金属。

篇9

动机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的一切行动都有其发生的动机,动机的正确、强弱与否将对人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1]。高专院校的学生是以技术和就业为主要求学目的的群体,他们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即学以致用,期望所学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得到运用并可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选择那些对就业、对工作切实有效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当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并非死板的“书本知识”,而是在工作中能够体现价值的实用知识时,他们就有了学习动机,其自主学习也就水到渠成。笔者在多年的高校教学中,多次遇到此类案例。例如,在介绍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的时候,各种方法很多,原理也各有不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较为陌生和复杂,与以往的专业知识联系较少,全部融会贯通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短时间内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学习激情受挫,效率不高。而这些分离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就业方向,如某些效果很好但耗费时间长的分离方法,适合于科研院所而不适合企业进行大生产。高专院校的学生将来多数都是在生产企业工作,所以,笔者将每种色谱方法针对的行业向学生介绍清楚,建议他们结合自己将来的就业或者深造情况,有重点地深入理解。学生结合自己的未来规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不仅学习目标明确,效率也显著提高,特别是学生意识到这些学习内容是将来在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通过师生的情感沟通,促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是一种有情感参与的活动,当人处于轻松愉快的情绪当中时,学习效果最佳[2]。高职学生处于敏感、自尊心强的年龄阶段,一方面他们难以摆脱从中学时期延续的稚嫩和简单,一方面又强烈地想要得到尊重和认可。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不稳,很容易因为教师的不当言语而产生负面情绪,怀疑自己,甚至影响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本可以轻松掌握的知识变得晦涩难解。所以,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既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一味用“哄”招,也不能像对待成人一样过于平静淡定;一方面要积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又要肯定甚至略带夸大地表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在平和的情绪下接受自身的缺点,进而积极地去改正。特别注意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应该用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分析去帮助学生,千万不能用不屑、嘲笑的口吻去评价他们。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挫,消极的态度和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例如,一个常常缺课的男生,常常因为奇装异服、长发遮眼而受到老师和辅导员的批评,长期都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后面,很少与同学交流,情绪也较低落。有一次,在打扫实验室的卫生中,我夸奖他扫地干净、动作麻利,而后多次在实践教学课中表扬他的动手能力强等等,渐渐地该生变得喜好与我交流,形象外观和言语谈吐上也变得积极阳光,在后两年的学习中,不仅担任了班级里的学生干部,在毕业实习中还获得优秀。

三、利用偶像效应,树立积极的学习标杆

篇10

只有能够满足某种用途需要的化学测量才是有效的测量,溯源性决定了测量的可比性,可靠性决定了测量的有效性。这正是化学计量体系所贯彻的基本思路,也是实现有效化学测量所遵循的原则。化学计量体系由标准物质、化学测量能力和量值传递或溯源的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组成。其中标准物质是化学计量体系组成的核心,国家最高级化学计量实验室有责任建立并维护好这些标准;化学测量能力是国家最高级化学计量实验室必须具备的将国家标准与其它国家的标准进行比对的能力,这些比对所用方法必须能产生带有不确定度的可溯源结果,并且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化学计量体系的影响和作用取决于它的测量结果和量值传递的有效性和彻底性,采用有证标准物质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或校准是化学特性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

2化学计量的概述

所谓化学计量就是研究化学测量量值的溯源性及其测量方法与测量准确度的学科,溯源性是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使计量结果能够与有关的计量基准(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化学计量除了研究化学计量基准、标准器具、标准物质和测量技术而且还在国际或国家范围内统一化学成份及物理化学特性量值,进行量值传递,其基本单位是“摩尔”。化学计量所进行的量值传递,是通过检定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标准逐级传递到工作用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一致。量值传递是统一计量器具量值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计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很显然,没有量值传递,量值也就无源可溯,更谈不上统一量值了。化学分析实验过程中控制误差,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常以减小测量误差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采用对照试验检验系统误差,以空白试验、仪器校准,其他方法校正的方法消除系统误差。

3化学分析中的误差来源

3.1仪器或试剂不合格

仪器或试剂不合格引起的误差也属于系统误差,例如使用的天平的灵敏度达不到工作要求,祛码质量不准确,容量瓶、滴定管的刻度未经过核正检定等,又如蒸馏水和试剂的纯度不够,使用了过期的标准溶液等均可产生仪器或试剂误差。

3.2分析方法选择不当

化学分析结果的准确度首先取决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方法对样品的适用性。通常化学分析法适用于常量分析,用于微量分析时得到的数据比用仪器分析得到的结果较差。即便是我们常量成分的分析,化学分析方法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如在滴定过程中,由于反应进行得不完全,化学计量总和滴定终点不相符合,以及由于条件没有控制好和发生副反应等原因,都会引起系统的测定误差。

3.3分析过程中实验人员操作不当

由于实验人员操作不当或经验不足而引起的分析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这类误差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重复出现。例如,在实验过程中不考虑试样的具体情况而盲目取样,就会造成样品的代表性不强。又比如,在试样处理过程中因使用了不适合的溶剂,导致溶样不全或温度控制不当,造成加热溶解过程中被测组分损失。在滴定终点时,对指示剂变色的判断不够敏锐,在读取滴定管内液体体积时,眼睛没有平视,忽高忽低,滴定管尖端的气泡排除不好,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等,这些都是实验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

3.4实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实验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误差是随机误差属于不可测误差。一般情况下,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主要指温度和相对湿度。例如在测定试样时对天平室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定要求,如果温度偏低、湿度较大,就会导致天平的生锈以及测试样品在称量过程中吸收水分而引起一定的称量误差。测定油漆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苛刻。另外环境温度变化对滴定管中溶液的体积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容量仪器一般在20℃下进行校准,但实际使用时的温度往往不在20℃,从而使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产生误差。

4化学计量在化学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4.1化学计量与化学分析的关系

化学计量的诞生是从定量分析中孕育出来的,因此,化学计量更多地渗透在化学分析的领域里。化学计量与化学分析既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准确量值的实验过程而言,它们是一致的,但从量值传递为主的狭义计量学观点来看,化学计量与化学分析有着质的区别。化学计量是保证量值的准确和统一的实验过程,目的是提高化学分析的质量,并具有科学的量值传递系统和法制性,是一门独立的专业。

4.2以标准物质为媒介的量值传递

化学分析过程比较复杂,随着分析过程的进行,溯源链常常被打断,因此实现溯源要困难得多。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分析过程:称样DD样品处理DD最后测定(制备校准曲线和未知样品测定等)。称样一般使用天平,这是一个物理计量过程。如果天平、砝码经过周期检定,溯源性不会产生问题:样品处理采用化学处理,如样品溶解或消化处理,蒸发浓缩、萃取分离、离子交换、络合掩蔽等。

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是在对各种分析数据资料归纳、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对分析成果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宏观概括,分析实验室的建立标志分析系统的建立,但分析质量并未确定,还要控制分析系统的数据质量、分析方法质量、分析体系质量、实验室供应、实验室环境条件、标准物质等参数的误差,以将系统各类误差降到最低,这种为获取可靠分析结果的全部活动,就是分析质量控制与保证,要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通过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可以把所有的误差减小到预期的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计量学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其应用不断得到普及,其应用效果不断得到化学行业的肯定。将来,化学计量学将依然是令人关注的问题,有着广阔而光明的前景。化学计量学不断发展,将对仪器的智能化分析提供新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途径,为高维联用仪器的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与改进点。通过本文对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分析,我们在看到化学计量学优势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其发展中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进行研究分析,在进行多次验证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完善这些不足,为化学计量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分析化学发展领域,增强对化学计量学的引入是今后化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丹.浅谈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今日科苑.2009(08).

篇11

多媒体技术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以下几个固有特征:

(1)控制性。对媒体技术虽然主要依赖的是计算机,但是最终的控制权依旧掌握在人手中。在人类的指挥下,计算机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并在多媒体终端表现出来,它具有易控制性。

(2)集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运用各种渠道获取,最终聚合在一起以供使用。

(3)交互性。与传统的信息技术交流方式不同,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人和信息的相互交换和自由选择。而以往的信息交流,大多只能实现单向传递。

(4)实时性。多媒体技术具有明显的实时性,只要用户下达了指令,进行了相关操作,多媒体输出端就会立马显示出来。

(5)方便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多媒体技术运用条件日益成熟,人们使用多媒体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进行相关操作,在声音、图像、文本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各类用户的需要。

在化学世界中,许多化学反应瞬间便可完成,即使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也很难逐步观察实验现象、推断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而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既可以模拟整个实验进程,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化学现象,又可以通过暂停键,随时控制反应变化的速度,调节反应变化的快慢,达到能随意调整教学进度,更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具体来说,多媒体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的内在力量。多媒体手段本身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多媒体视频的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本质及规律。

例如在在学习电化学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常常对有关的电极反应的判断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做以补充讲解和练习,如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问题,这样的实验由于反应时间长,直接在课堂演示是无法办到的,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模拟两者在腐蚀过程中现象的不同(水面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这样,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的能力;对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子转移问题,也可以利用模拟实验,展示电子的运动轨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电子得失的情况,再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这样教学效果明显好一些。相类似的知识点较多,如反应热、化学平衡、溶解度等等。实践证明:正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形象,学生普遍感兴趣,并能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二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教学信息。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是比图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利用文字闪烁,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化学研究的对象中有大量的微观过程,若只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想象实际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和变化是有难度的。在传统的课堂中,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的效果,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时因不能给学生直观的表象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这样,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表象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得到长足发展。例如在给学生讲解烃、烃的衍生物等分子结构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视频制成立体分子结构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大屏幕上,再制作动画,加上闪烁与伴音,能形象地展示如乙烯的合成,氨基酸的水解等。同时也可通过视频展示原子的运动、合成分子过程及分子分离的过程。

三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具有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的能力。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作微观处理,对瞬间变化搞定格分析,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例如,无机化学中《共价键》这一节,要阐述微观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内容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描述也很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为了化解这一难点,课件具体设计时,首先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氢原子结构示意图,这样可直观看到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时,展示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形,然后将两个氢原子的电子云同时移动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电子云有部分发生重叠,重叠部分电子云密度增大,负电性增强,对两核产生吸引力,当相互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稳定的氢分子形成共价键。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较好地理解了共价键的形成,使教学重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和三维动画软件,模拟物质结构、化学反应过程等,进行随教学过程而同步控制,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化解了教学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更有效地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肖忠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16)

[2] 张文平.中学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教育前沿(理论版). 2007(05)

篇12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除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之外,还应鼓励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校园文化具有感染人、潜移默化教育人的作用,人性化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构筑了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比如,各班在教室前门布置了“班级寄语”,寄语内容有师生合影、班主任的寄语和学生的心声;在学校适当的位置设计了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提示语,如“保持距离,远看更美”、“我同小树同成长”;布置“书画长廊”,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装裱,悬挂在走廊上……让校园“时时处处皆教育,点点滴滴都是情”,透出文化的韵味,凸现人文气息,使学校成教师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学园。校园文化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传统,即使学生几十年级的更迭、教师几代交替,这种传统总在这所学校的文化里传承不变其髓。

一、校园文化的确立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或者说文化传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需要上至学校管理层下至全体教职工乃至全体学生的集体努力。

一所学校要确立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必须了解当地学生的性格、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对未来的畅想,培育他们的情感,得到他们的价值认同。

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对青少年的培养要求和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学校的人文管理才能找到属于中华民族性的人性假设理论,才能建立真正适合中国当代学校的校园文化。

中国各级学校目前在学校的规模、学校的作用、学校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战略及具体企业所处的环境,均存在巨大的差异。人文管理与各个学校的结合过程,一定要运用权变的思维,具体问题问题具体分析,成为有的放矢的、与每一个学校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权变型人文管理模式。

二、 校园文化的推行

学校管理层首先要以身作则,倡导一种理想化的工作文化,并以此影响全体教职工。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向往的个人影响力。作为决策者,要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得漂亮。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给学生树立偶像。即使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决策者也应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要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应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树立想要的校园文化。学生当然难以避免地会在以后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但学校要给学生展现的应该是一个理想化社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束语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学校管理制度人性化,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尊重人的地位、价值、作用、需求及情感,创建一种既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整个学校随机应变、富于创新精神的良性校园文化,学校才能迅速发展,才能建立一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好校,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不但具有精深文化知识而且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远大志向的人才。转变学校管理模式,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 屠亚玲.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实施人本管理[J]. 吉林教育.现代校长. 2007(06)

篇13

在无机化学中,铜及其化合物在电化学中也有充分的应用,如在原电池和电解池中,铜通常会被用作电极之一,而铜的化合物,如氯化铜、硫酸铜的溶液经常被用作电解质溶液。在电解池中铜的应用更为广泛,如电解氯化铜溶液和电解硫酸铜溶液就属于两种类型,前者属电解电解质型,后者属放氧生酸型。在金属的精炼过程中,铜的精炼较重要的内容,纯铜作阴极,粗铜作阳极,并且用含铜离子的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是粗铜精炼的重要模型,这一模型有助于中学生掌握电解法冶炼金属的原理。与电解法冶炼金属相提并论的是电镀,而在电镀中镀铜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通常情况下,由于铜的活泼性较差,故很多情况下在其他活泼金属的表面镀上一层铜会增强该金属的防腐蚀性能,因而电镀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其原型就是待镀金属作阴极,镀层金属(如铜)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作为电镀液即为电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