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新思维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创新思维培养

篇1

教学的过程,是我们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再生疑、再质疑的过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只有学会质疑,学生才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爱因斯坦更是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读书学习不是一开始就会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我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导学生从王熙凤的语言分析王熙凤的性格,我问学生:王熙凤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在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只管告诉我”。表现她的什么呢?学生说:热情,也有学生说:对林黛玉的关心,我说,这都对,还表现了什么呢,学生答不上来,我说:为了表现她在贾府中的权力。同学们没有发现,王熙凤前面的三问,并不需要林黛玉回答,就又说:“在这里不要想家,要想吃什么……只管告诉我”。学生恍然明白。开始学生质疑,也往往只在文章的表面,教师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把前面与后面、段落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对于学生闪出的创新性火花,教师要倍加爱护,对课堂上出现的神来之语,教师要大加赞扬、鼓励。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大或小、或深或浅,都要给予表扬和指导,这样不知不觉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树立了,创新思维就逐渐形成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再造出与表象有异的全新形象的过程。想象能力是科研探索必备的思维工具,是文学文艺创作、鉴赏的翅膀,是人类创造力中最可贵的品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它是我们人类意识中本来就潜藏着的品质,我们睡觉时的奇特梦境就证明了这一点。但要让它成为显性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却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我们语文教师,再也不能不等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思考,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知识、结论、标准答案,一古脑儿塞给学生,捆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而要千方百计使他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他们的神思。文学鉴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名言,不正就是对联想和想象思维最为形象的说明吗?

篇2

美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以及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视的,所以,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大力培养,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设计教师在对美术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还应注重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美术设计以及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美术设计核心以及本质在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物质材料以及相应的艺术手段实施“造物”的活动[1]。在美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般情况下都应首先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美术设计任务在于创造物质功能以及使物质自身的外在形式可以相对科学地满足物质需要。凡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视觉所触到的用品以及周围环境都属于美术设计所要服务的领域。美术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美术设计还应该设计以及创作出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相关物品[2]。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与生存空间等进行改变。因此,在美术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物质所具有的功能因素、技术条件、材料以及工艺等,并从经济学、心理学、美学以及实用学角度出发,运用专业化理论知识的有效指导以及设计人员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行大胆创造,进而对美术作品的构思实施定位设计。并借助相应的表现形式、表现方式、表现技巧以及表现手段等,实现设计作品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从美术设计内容角度出发,美术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广,第一是平面设计,例如图案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版画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等;第二是立体设计,比如包装设计、展示设计、雕塑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以及室内外环境设计。此外,从广义层面来看,美术设计还能够引申到相应的空间设计,包括园林设计、照明气氛设计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等。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美术设计中已经被注入了一些新概念,具体来说,传播设计从几年前的平面广告设计很快转变到网络设计传播以及多媒体传播这样的概念[3]。且这些不同类型的设计都与创新思维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

(一)启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目前,美术设计学科包含较为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以及培养发散思维。比如《装饰设计》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美术类基础性知识包括色彩原理以及创意构图等,还要求学生必须培养较强的发散性思维,然后再使用新材料以及开发新工艺。美术设计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看能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有利于对知识的有效迁移。此外,教师在美术设计作业布置环节中,必须要判断所布置好的作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而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供其想象[4]。对美术设计作业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沿着多个途径,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途径,大胆突破传统形式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更新美术设计教学方式,扩展创新思维

在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美术设计教师如果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则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足。美术教师可以把每个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要想办法将这张白纸塑造成不同的“作品”,让他们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因此,美术教师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美术设计教学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时间长了,学生对美术设计教师容易形成依赖性,不愿意独立地思考问题,更不会独立地创造[5]。学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的美术设计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很难有创新。美术设计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表达情感,求新求异,扩展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美术设计中,美术教师应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然后从概括性形象角度出发来开拓学生思维,之后再过渡到具体形象的科学描绘,在整个过程中熟练掌握创造形象所需要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在思维上开拓得越广,则创造形象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美术设计教师必须要从具体形象入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其真正发挥想象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并融入创作作品当中,丰富绘画内容[6]。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开拓思维,借助一题多画以及一画多变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实施作品创作,积极训练学生的求新思想,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以达到创新目的。此外,在实际美术设计教学期间,任意一种美术教学活动都能够用来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来说,在实际绘画教学中,应改变美术教师“一遍遍地讲,手把手地教”的教学方法,防止创新思维的培养受到阻碍。而在素描头像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运用统一纸张或者是铅笔等工具进行作画,可以借助铅笔、木炭条以及有色粉笔,而且不需要追求线条完整性与好看。教师只需要传达给学生怎样画好素描的基础性造型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7]。从表现方法上来看,不管是绘画结构,还是相应的光影素描,都必须要将情感进行充分表达。不管利用哪一种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最终都要确保情感的充分表达。实际教学期间,美术设计教师应积极鼓励以及肯定学生,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性质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能力。

(四)力求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美术设计中运用实践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以及团队意识的大力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其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积极联系以及建立校外的相关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中的艺术设计是活的,属于多学科专业化知识的综合体。但是,目前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用与学之间脱节的问题,一些专业学生是没有相应实习场地的,而走向社会之后工作岗位一般情况下又不允许利用实践学习方式进行工作。因此,美术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教学方式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姻,进而建立起相应的校外实践产学合作基地。学生的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都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借助“专业设计制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产学合作单位中进行具体化的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最终实现“实题实做”,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相应的设计课题,进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美术设计的学习,并在设计过程中完成设计作品,利用实际成果完成毕业设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属于美术设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学生是年轻的一代,同时也是创造新生活以及创造新时代的中坚性力量。因此,教师在实际美术设计教学中,必须要多思考,积极探索出合适学生学习需求,且能够培养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美术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设计学习的兴趣。此外,美术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扩展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力求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手段,让美术设计学生在相对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与创造,更好实现美术教育育人价值。

作者:李韶恒 单位:济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杨.浅谈美术设计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1.

[2]封顺.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2(7):158-159.

[3]管红增.美在创造中——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2(3):38-40.

[4]王佳曦.高中美术“设计•工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4):151.

篇3

实践证明,通过把小学美术和语文、自然、数学等其他文化学科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把感受用文学叙述方式进行表达,像《向日葵》这个作品,学生就会用一些语文词句如“梵高是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在作画”“梵高的画里有着生命在调动”等等,此外对于中国山水画欣赏,也可以引导学用诗词表达出来。这样就把美术和语文结合的淋漓尽致,在完成美素教学目标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氛围。通过校园的各种生态体验,通过校风校貌对学生的无形影响,都能启迪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我认为美术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无处不在,比如校园的结构,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化活动,都包含着人文底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书法、画像、工艺作品等宣传、展示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让学生的归属感、集体感得到培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潜能的一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也是开发和挖掘小学生潜能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热情和美术学习动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因此,加强创新色彩的融入,能蛉醚生获得创新思维的启迪。

2.培养小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离不开对实际物体的把握。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对美术作品和艺术产生一定的了解和个人体会,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美术教学理念,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和创新美术评价机制等方式来开展,以下对这几种方式具体论述。

1.创新美术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注重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独角戏”式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美术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亲密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创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氛围,为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三年级下册《漂亮的房间》教学中,可让学生说自己房子的特点,自己房间的特点,思考家具、物品为什么那样摆放,如何让室内的色彩协调起来。如此,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对漂亮、美丽房间的感受能力,放飞学生的想象,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是每一个人具备的思想,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思想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外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置于一个瓶子当中,并为它盖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这时,这只跳蚤马上跳起来了,但是一跳却被透明的玻璃板挡住而撞回。在这只跳蚤经历了很多次努力之后,当人把玻璃盖拿开之后,发现它却再也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不能长时间在一种条件中,要善于感受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个“玻璃板”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小学美术苏教少年儿童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小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等与春天有关的歌曲。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春天来了,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变化呢?”、“小朋友们,春天为大自然披上了哪些色彩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生播放一些其他小朋友眼中春天的画作,并为小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绘画的技巧,随后指引小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展现小学生的独特性格特点和创新能力。

篇4

一、只有教师创造性地劳动,才会结出创新思维的结果

教师的劳动是否具有创造新,首先要看他能不能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灵活领会大纲要求,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手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地编排教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不断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构建问题的阶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时空,置身于历史的情景中,开动脑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寻求问题的合理答案。在教师问题设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也不断的向纵深发展,不断实现方向和深度的突破。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知各知识点间外在表象、内在联系,及前后知识的关系及其形成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作出多角度的客观评价。

另外,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组织安排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后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富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把课外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又富有新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充分的时间理解、比较、思考、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更能起到领航、启动、点拨学生思维的作用,更能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意义。

转贴于

二、创新思维的火花,来源于兴趣对知识的碰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一个儿童对泥巴感兴趣,于是他就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泥巴造型,牛顿对苹果感兴趣,于是他最早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兴趣可以在不自觉间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探索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赋知识于兴趣呢?

1.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充分运用事物挂图、人物画像、漫画、名人名言、历史画、历史地图、文物照片等直观教具,以及电影投影、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动员学生参与。根据教学内容,动员学生自编自演历史短剧,组织较短的历史辩论会,制作历史教具等。这样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通过提供给学生自己操作的机会,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启动多种感知器官,接受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巩固,还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活动中学习、思考和创造。

3.设疑增趣。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一节课的内容转化为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去吸引学生,去研究探讨。通过一个个迷一样的问题,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教师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释疑,在趣味浓郁的氛围中,既深化了对历史事件、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情感投入,实行教学民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温床

融洽的师生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参与,思维活跃、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快乐的学习中自由地思考、积极地探索。一个关心学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乐于参与他的课堂教学,乐于接受并积极完成他布置的任务,特别是乐于动脑思考,以期待老师的赞许和表扬,这样在其乐融融的师生间的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动器

篇5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新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发散思维可以使人的思路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待选方案,特别是它能提出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然而,如果仅停留在发散思维阶段,那么就会使人犹豫不决,不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达不到创造的目的,所以创新思维还应包含集中思维,它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只有集中了才能发散。由于问题的产生大多是集中思维的产物,所以,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散;第二,只有发散了才能进一步集中。人们为了寻求独创性的设想,常常任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散,但是,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往往有相当多的谬误,所以,大量发散还要通过集中导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较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因此应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一种“顿悟”。可见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3.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抽象思维是舍弃非本质属性,抽取出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想象来进行思维的活动。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在于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能够结合以往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创造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发展。由以上分析可见,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集中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正是这些不同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二、医学护理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综观中外历史上的医学专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基因治疗技术的发明,介入治疗的产生所有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正是这种足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医学领域才产生了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从而推动着卫生事业的进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医学护理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效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促使各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方面应注重如下几个环节和方法。

1.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的是通过一节节“课”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

(1)设疑发散,鼓励多思善问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性思维培养更是如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不断质疑,因为有疑才有思。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不宜迫不及待地将答案和盘托出、将结论直接奉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打破思维的旧框框,富有启发性、思考性,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必把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到与自己的答案一致才算正确。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问,不可嘲笑学生的问题可笑、古怪、钻牛角尖,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扑灭创造性思维的火苗。

(2)多采用启发一发现教学法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不可能做或做不到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和观念。丰富的想象,尤其是创造想象的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因为,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从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看,是启发一发现法。启发为了发现,发现必须启发,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教师要在发现的要求下去启发。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启发一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2.鼓励和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人数众多等客观原因,影响了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有目的的鼓励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课外活动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以及教师指导得当,让学生在充满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领悟课内教学来不及深究的奥秘。如通过聆听学术报告、参与科研课题、送医下乡等等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3.注意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6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完善的认知体系,对小学生的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小学教育应当是以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开设美术课,迎合了小学生喜欢“创作”的特点,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将对学生今后学习的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锻炼的美术课至关重要。

美术是学生创新性的体现,是对事物认识的起点,教师要做好合理引导的工作,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要让学生因为进入系统的学校而丧失了创新能力。在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就是对创新思维的最好锻炼,教师要以简单的美术知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兴趣,发现学生特长,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

小学美术作为小学生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过渡课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小学生还停留在以玩为主的观念,教师在美术课上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要具备新的学习态度。这是小学美术课衔接学前教育,改善学生学习态度的重大作用。

二、小学美术课科学的开展道路

小学美术课具有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多维能力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的开展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循循善诱,切不可急功近利,使学生失去信心,耐心引导,亲切的教育态度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2.小学美术课堂要尽可能开发学生智力,科学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3.小学美术也要讲究专业性。小学美术不是让学生随意发挥的课堂,而是有合理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创新意识、艺术兴趣、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做好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其他教育的开展将有良好影响。

篇7

当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尝试遇到一些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组织针对性地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既可以巩固算理,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正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笔者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讲解,而是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想办法拼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拼摆、平移、旋转组合等方法拼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结合实践找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类,类比得出三角形和它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会在整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导学活动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从相反的角度看待和认识事物,会发现新奇独特的方法。比如,在教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课将结束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对吗?”就这一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很有独创性的。

比如,在学习乘法应用题的整理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食堂每天吃3袋面粉……运来多少袋面粉?进行了热烈讨论后,学生们提出了多种已知条件的提法。像这样的练习题,不能单独的模仿例题,而是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锻炼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而且要训练学生变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20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驶360千米,需要几小时?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在我们“看谁的解题方法多”一句话的激发下,经过讨论得出:360÷(120÷3)、3÷120×360、3×(360÷120)、120:3=360:x,四种答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加强。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开放性的题,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这就要求解题者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应的各知识点上。

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道题,如按常规思考,学生定会想到4-1=3,但此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就不同,剪法如下:很显然,剩下部分可能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诸如( )+( )=9、6+5=6+( )+( )、4+9=( )+( )+( )之类的题目比比皆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篇8

一、营造良好气氛,鼓励创新思维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催化剂。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面带微笑,微笑是沟通心灵的“催化剂”,微笑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无比亲切,这样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从而迅速灵活地掌握语言。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积极消除或减少他们在外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平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经常进行情感交流,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那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更应时刻关心他们,用情感化他们,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关注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排除来自外界的各种消极影响,学会调整心态,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需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承认。教学中注意降低基础较差学生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以真挚的情感来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乐于接受英语,使他们能愉快地参与英语学习。再者,要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当他们不时地肯定自己,挫败感就会减少,有利于更好地接受英语。教师提的问题有难有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越发积极地学习英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

二、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精心为学生设计导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自学”是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完成猜词义、长难句分析、段落大意的归纳和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发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要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读思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学”是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和同学、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共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在“自学”和“共学”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去练,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课堂巧设疑问,妙用“留白”,引导创新思维

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深挖教材,尽量从多角度、多层次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从而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并把他们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并且上课时适当“留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课伊始,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精心设计,巧妙“留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如在教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6 unit4《Gloabc warming》一课时,先呈现给学生世界各地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的图片,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慨,然后问:What do you think caused the problems?If you lived in such a place,what would you do?”这样老师不直接参与讨论,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引起学生共鸣,在学生思维上形成悬念,有利于将他们的兴趣和思维切入正题。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可从改革教法入手。1.课文复述法。(1)变更复述,让学生变化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题裁进行复述。(2)续篇复述,根据故事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原有的知识发挥想象或讲述故事可能出现的结局。这种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3)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推理、总结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有很强的归纳能力。2.作业开放法。(1)每上一课时,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新出现的词汇或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学生将这些词汇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和对话中。(2)对于一些连词和句型,可设计半开放型的题目。如在学习了倒装语序后,可设计如下题目:Not until ______,I know how funny it is.Not only ______but also Tommy realized the story was not true.(3)经常布置一些看图作文。

总之,我们应当在不同课型或同一课型的不同环节中充分挖掘一切可能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方法,灵活运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

二、现阶段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一直以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给学生灌输教育。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是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

其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教学条件很差。对于这一群体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在一开始就因教师素质不高、硬件条件太差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物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了最基本的参与性,即便只是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都是非常难,更不要谈培养创新能力了。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从而使工作具有兴趣,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兴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产生灵感,也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情境,从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锻炼创新思维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地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三)创造探讨平台,激发创新思维

篇10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注重科学探究,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少数甚至是个别学生对科学探究异想,正是这种异想蕴藏着学生未来巨大的创造性,所以对这些异想要进行引导,鼓励甚至渲染,让科学探究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此外,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所做的每一点探究工作,肯定他们的努力,指出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例如: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试验中,训练学生掌握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在其他学生的参与下,对实验方案提出质疑和改进建议,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也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利用自由落体实验探究重力(竖直方向恒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案二:利用钩码通过定滑轮连接细绳拉动水平滑轨上的小车,研究水平方向上恒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案三:利用橡皮筋拉动位于水平滑轨上的小车,探究变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以上三套方案的探究,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并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怀疑批判的精神,质疑是通过思考产生的,对事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只要养成遇事质疑的素质和寻根究底的习惯,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我国南宋的朱熹曾论述过从书中求疑的过程:“读书务须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功粗卤,不务粗细,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耳”。“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勤思则会生疑。疑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开发创新思维,首先要勤思。例如:在讲述电磁感应的一个重要规律——楞次定律是最具特色的一个。因为它是用一句话成就了一个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很多学生学过以后,仍然认为定律不知所云,既令人费解又晦涩难懂。为了理解楞次定律,指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感应电流的磁场?(2)什么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3)什么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4)怎样利用感应电流的磁场,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处理,把内涵丰富的楞次定律一一剥离成几小块的知识,识别也简捷,因果关系清楚,突破难关恰当,整体理解楞次定律当然是畅通无阻。

三、开放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放性的课堂,它不是随意性“放羊式”的课堂,应该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时间、空间、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方面,根据学生和教学条件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展开,充分发展学生主导作用。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活动效果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课后往往会设置一些“说一说”、“做一做”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上摩擦力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器材,让学生分组完成,测长木板的动摩擦因数,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令老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由此可看出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中思考与讨论的重视程度。思考与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与讨论更是频繁地出现在开放形式的课堂中。教材中还设置了“科学漫步”“科学足迹”栏目,结合有关物理内容,及时联系社会实际。例如:人教版3-1教材中的“雷火炼殿”,“生活中的电池”,这些能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好处。教材中还设置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或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发展自己独立的看法,或完成创作型的短文。比如教材中的“静电在我家”为题在班级里搞一个小专栏,这就需要开放的课堂教学,所有这些都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平台。

在物理的研究和教学中,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不断的地探究,开放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中的小栏目,而且要对小栏目再创造,把教材用好用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撮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而且要努力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篇11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影响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使学生明白创新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教师人格的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师生情感的作用,但兴趣更多应来自数学本身。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数学水平之间存在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二、 保持质疑问难,促进创新细节的把握

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创学界的共识。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年龄越大,问题越少,被动消极地听课,这是一个可悲的结局。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式教学。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了问题不一定有创造,没有问题就一定没有创造。我们习惯于一种“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教师通过提问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都回答出来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指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能促使人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到新奇的事物上,这种认识活动若能长期坚持以获得有关知识,就会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三、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提出多种假设和途径,这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从结论上看,众多的答案,能对创造性思维做出验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策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哪些方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由表面来看,一题多解也许耽误了较多的时间,但却体现了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的去实践、去思考、去发现的特点,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篇12

新教材特别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自主探索实验的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换教学概念,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寻找信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逐步增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认知潜能,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计分组实验,进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让他们去探讨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亲自动手,进而把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充分使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去品尝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遗憾,从而实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培养创造意识。例如:在探索Al(OH)3的制备教学时,为了培养同学们创造意识,笔者打破教材中的意识实验,改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设计下列问题情境:1.把过量的氨水和NaOH溶液分别滴加到Al(OH)3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试请你解释原因?2.在Al(OH)3中,分别通CO2和滴加盐酸至过量,观察到什么现象,试请你解释原因?(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组合;2.看那一小组完成任务最佳)此题一展示,同学们在小组里发挥各自的动手动脑潜能,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仔细观察、讨论、分析、概括并总结。与此同时,笔者不适时机的进行提示或点拨,并引导同学们探究实验室制取Al(OH)3有几种方法,同学们进行饶有兴趣探究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制取方法(1.把CO2通入在含AlO2-的溶液中;2.Al3+与氨水反应制取),通过实验同学们对Al(OH)3的两性顺理成章的有了透彻的理解。

由于同学们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强了学生创造体验,他们学得非常轻松,印象非常深刻,效果显著。

二、巧用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较多,这就促使我们教师要认真地把握,有效地挖掘,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引导学生设计出众多方案,进行探索实验,鼓励同学们进行多项思维,同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观察,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探索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多元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挖掘实验内容,巧妙设计探索实验问题,全面激发同学们研究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训练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从而大大激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探索铜与浓硝酸反应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笔者一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设计这样问题情境:首先引导阅读教材,在观察演示实验,之后,思考问题:1.这个实验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请你说出缺陷在何处?2.试请你如何设计比较合理的装置(方案)?下面学生讨论热烈,由于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有的同学发现,该实验产生的气体有毒。对人危害大,必须控制产生气体量;有的同学发现,该实验药品浪费多。之后,笔者要求同学们从解决上述问题出发,设计出与启普发生器相似(相同)的简易气体发生器,这样效果很好,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节约药品。笔者采用这样手段,目的是有效激活同学们创新思维。

三、巧用课外实验 培养创新潜能

篇13

二、激发兴趣,促学生想“疑”乐“问”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于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另外,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三、延伸空间,鼓励学生见“疑”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