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实用13篇

金融科技治理体系

篇1

现阶段,内蒙古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为内蒙古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战略机遇。但是,从增长方式看,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内蒙古经济增长中仍居支配地位.

当前,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反危机过程中,要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而科技发展在内蒙古地区除了受到体制因素制约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支持问题.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2007年制定了“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力争实现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的政策目标。据内蒙古统计局核算,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完成生产总产值7761.8亿元,较2007年增长了17.2%,增速已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2002~2008年,gdp增速分别为13.2%、17.9%、20.5%、23.8%、19%、19.1%、17.2%。按此计算,内蒙古为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每年至少需投入人民币110亿元用于开发研究(按不变增长率计算)才能实现科技投入占gdp1.5%的目标。然而,截至2008年底,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只达到0.50%(见表1)。以如此缓慢的速度,在两年的时间内实现科技投入占gdp1.5%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立强有力的现代区域金融支撑体系,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并建立金融资源配给的长效机制,是内蒙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必经之路.

二、内蒙古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投入总量不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定和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r&d经费投入占gdp不到1%的国家和地区缺乏创新能力;在1~2%之间的国家和地区会有所作为;大于2%的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比较强。2000年,内蒙古r&d经费投入占gdp的0.24%,以后虽逐年上升,但增速缓慢,而且始终没有达到1%的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28~29位。2008年,内蒙古科技投入总量达历史最高点,r&d经费投入预计达40多亿元,增长幅度居全国前列。政府科技投入资金明显增加,2008年,内蒙古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较上年增长50.4%,科技发展创新引导奖励资金较2007年增长19.8%,技术进步专项资金、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自然科学基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和补助等均有所增长.

尽管如此,r&d所占gdp的比重仍在0.5%左右,与2007年1.49%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见,内蒙古科技投入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缺乏动力,制约了内蒙古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建立创新型内蒙古的战略相差甚远.

(二)科技投入渠道单一

从内蒙古科技经费投入现状看,其科技投入的渠道只有三种,即政府财政投入、企业自主投入和金融机构信贷,其他渠道因其金额较小尚不能列为科技投入的主渠道。就财政投入而言,尽管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5·4亿元,但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1·27%下降到2008年的1·07%,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情况单位:十万,%

资料来源:历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和内蒙古财政厅统计数据.

110企业是科技投入的主体,就内蒙古科技创新型企业而言,科技研发缺乏明显的科技投入和资金来源,主要表现在:(1)技术研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不足。内蒙古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地区,企业投资资源型行业获利空间较大,导致研发经费占企业留存收益的比重低、挪用科技资金现象较为严重;(2)内部融资乏力。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最新研究资料显示,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到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而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1],就会严重影响企业内在的发展要求;(3)债务融资障碍。因信息不对称和信用评级的滞后,导致金融机构对研发企业的科技信贷支持缺乏足够的信心;(4)资本市场的约束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和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上述三个城市的1/3①。此外,资本市场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尤其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优质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较低,债权类和信托类金融产品所占比例较低,上市公司的规模、数量相对较少.

由此可见,内蒙古金融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建立创新型内蒙古,甚至制约所有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2007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的目标.

(二)缺乏自主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和国家转移支付的增加,全区财政的科技投入也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相对较小。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科技投入无论是所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以及所占gdp的比例,还是政府财政支出比例,都比全国平均水平的支出比例低得多。即便是在绝对额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没有相应提高,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如图1所示,因缺乏自主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使得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因而,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引导作用,是国家科技投入战略的核心内容,需要从制度上、法制上去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企业自主创新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

1·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资本缺口

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资本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在正式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股票融资有一个最低资本规模和经营年限的要求,该要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显然门槛太高;(2)风险投资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外部融资的困难,但由于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加之风险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缓解资本缺口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3)风险投资通常在投资企业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股票上市将其投资退出,但由于缺乏创业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迫使大多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被排除在风险投资的视野之外。此外,内蒙古自治区风险投资基金严重匮乏,目前尚不足5亿元人民币.

2·高新技术企业的债务融资缺口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不均衡较为严重,往往成为银行信贷错配的对象,这必然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债务融资缺口加大,使其无法通过债务融资来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内蒙古资源优势的利润空间促使银行把较多的金融资源配给优势产业,出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错配问题。根据对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多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有相当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中缺乏资金,有3/4的企业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积累,金融机构贷款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非常有限。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科技产业产值比重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信贷资金支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内蒙古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缺乏有利于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的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

1·政府在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中的职能问题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是基于:科技创新中的研究与开发成果是准公共物品;在高科技企业融资领域中,存在着资本市场失效和信贷市场失效;高科技产业独特的技术经济特点和融资特点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在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中的职能主要是制定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法律保障系统和信息服务体系等。从目前政府职能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1)缺乏健全、执行有效的政府采购制度;(2)缺乏科技倾斜投资机制;(3)缺乏支持有力的税收优惠制度.

2·缺乏有利于发挥科技人才核心作用的用人机制

尽管人才流失是普遍现象,但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表现得更为严重,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缺乏有利于发挥科技人才核心作用的环境,即无法实现科技人才所要求的较高报酬期望、个人发展期望和成就期望。无法实现他们期望的核心问题就是科技投入的不足,内蒙古自治区每项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经费是1~3万元,而发达省区同类的科研经费是5~10万元,相当于内蒙古的3~5倍。人才流失、科技投入不足,给内蒙古科技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建立创新型内蒙古战略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3·科技法律的保障机制缺位,制约了科技的自主创新

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含条例)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二是关于确保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市场发挥作用的法律以及市场维护制度;三是关于企业制度以及中小型企业的法律法规。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在国家整体的法律框架内,仅有《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专利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民营科技企业条例》(草案)以及正在调研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园区条例》等,这些条例中的较多条款已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需要做较大的修改。在科技投入方面,由于缺乏对应的科技融资法律、法规,致使科技投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投入强度弱的局面,也导致政府投入的不可持续化,对科技创新活动起不到应有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

4·缺乏有利于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运行机制

内蒙古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因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导致科技人才断层,年轻的高学历科技人员较少、中年以上且学历较低的科技人员较多,虽然技术职称层次较高,但专门的咨询知识、技能及创造性十分缺乏,市场观念、系统观念和实践能力不强。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造成内蒙古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队伍老化、人员知识狭窄、从业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承接型、跨学科、综合性项目能力的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四、结论

作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两个巨轮,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缺一不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金融支撑体系的有效结合是集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金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建立创新型内蒙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撑体系,建立具有鲜明政策导向的长效金融配给机制。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技创新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1)建立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科技投入体系;(2)建立政策性银行金融配给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融资体系;(3)依托资本市场(包括创业板市场)的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内蒙古产权交易市场;(4)大力发展内蒙古风险投资事业,并设立内蒙古科技创新基金;(5)建立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机制;(6)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7)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永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瓶颈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报,2008,(2).

[参考书目]

[1]内蒙古科技厅.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b/ol].内蒙古经济信息网,2006.

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095

[作者简介]余丽斌(1996—),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南昌大学前湖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江艳秋(1996—),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前湖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1 引言

“十三五”战略格局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是中央关注的重要工作。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成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4月25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效率,即所谓“绿色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如何促进科技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如何充分发挥二者对区域生态效率提升的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科技金融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相融合,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则是第一推动力。目前“科技金融”的定义并未统一,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切服务于科技企业及科技成果发展、创新的多方资源体系。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科技金融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而产业转型升级又是促进生态文明与提高生态效率的必要途径。

国内外学者对科技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效率提升三者做了相应研究。关于科技金融,曹颢(2011)将科技创新与相应的金融资源相融合,构建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的基本框架。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已被学术界广泛研究,并且基本达成共识,即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生态效率提升。潘兴侠、何宜庆(2015)研究指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效应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特定的产业结构和不同行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区域生态效率水平,要提高区域生态效率,必须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学者研究了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生态效率两两之间的关系,较少文献从科技金融视角出发探讨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效率提升。在经济新常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科技金融、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文章将三者看作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实证分析重点研究科技金融、产业转型如何对生态效率产生影响。

3 变量定义与计算

文章基于2006—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由于西藏地区数据严重缺失,故将其从样本中剔除。以下是主要变量的定义和数据来源。

3.1生态效率水平

生态效率是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它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文章选用超效率DEA模型并直接运用MYDEA软件来测度中国各省2006—2015年的生态效率水平,将效益型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成本型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在具体超效率DEA模型中,选用地区GDP(以2005年为基期)作为产出指标,选用地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其中,能源消耗指标包括能源消费总量、用水用量、电力消费量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环境污染指标包括固体废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SO2排放量以及烟尘排放量。以上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3.2科技金融发展指数

根据曹颢(2011)关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测量办法,运用算数平均法确定权重,测算出30个省份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包括四部分:科技金融资源指数,包括科技人力资源和研发机构资源两方面;科技金融经费指数,包括财政科技拨款和研发活动经费支出两方面;科技金融产出指数,考察科技成果产出和扩散的效率,包括技术市场成交额、专利申请授权量和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科技技金融贷款指数,主要指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与研发经费支出之比。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Wind金融数据库。

3.3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的特征是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应该综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根据塞尔奎因和钱纳里“第三产业占比应该更高”的观点,采用金艳清的方法来测度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各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各省第二产业占比×0.4+各省第三产业占比×0.6。

3.4其他控制变量

控制某些可能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其他因素。首先,环境污染治理会改善生态环境,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表示各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其次,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用人均教育年限表示环保意识强度。最后,扩大造林面积也对生态效率有影响。

4 模型设定

通过建立静态面板模型,以生态效率水平为因变量,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和产业结构水平为自变量,同时控制其他变量,探究科技金融、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作用。若Hausman检验结果不显著,则表明随机效应方法较为合适,反之,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基本模型设定如下:

lnEcoit=γit+β1lnTfin+β2lnStyit+β3lnEniit+β4lnTreit+β5lnEduit+μit

其中,Eco是被解释变量,表示各地区生态效率水平的对数,Tfin表示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用于衡量科技金融发展水平,Str表示各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其他控制变量,Eni表示各地区工业污染治理投资,Tre表示各地区造林面积,Edu表示人均教育年限。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

5 实证分析

首先,对主要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以防止虚假回归。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原始变量大多是不平稳序列,而在一阶差分处理后,所有序列都通过了检验,均为一阶平稳序列,可以继续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分别采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三种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并进行了Hausman检验,P=0.7485,检验结果不显著,表明随机效应模型更为合适。三种模型回归结果见下表。

由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系数,可以看出,各省域的科技金融发展对生态效率表现出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随机效应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率,影响系数为0.9531,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每提高1%,生态效率水平会提升约0.95%。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1389,估计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生态效率提升约0.14%。这说明现阶段生态效率的提升主要从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出发,通过提升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生态效率。同时,工业污染治理、造林面积和人均教育年限的估计系数均为正,说明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扩大造林面积、提高人力资本、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也有益于生态效率的改善与提升。

6 结论与建议

通过面板模型回归发现,科技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了生态效率提升,而现阶段生态效率的提升主要从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出发,通过提升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生态效率。同时,加大污染治理投资、扩大造林面积、提高人力资本、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也有益于生态效率的改善与提升。当前我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尚不完善,生态效率水平有待提高,科技金融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效率方面提升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紧密融合,提高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激发市场金融资本的活力,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方力量进行整合,满足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创新成长类、科技类企业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促进科技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完美融合。一方面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中小银行发展科技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全面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还款方式创新,加快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全面创新。

第二,积极发挥科技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科技金融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科技金融的发展将资金配置到具有创新性且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中,有利于科技企业获得资金从事创新活动,促进了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当前新常态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面临着调整、改造和升级的任务,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科技成果的研发、扩散与产业化,进而推动高科技高效率的现代服务业与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生态效率。

第三,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保督察,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发展。要重点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守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一系列有关环境的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必须严厉打击超排、偷排者,严肃追究姑息纵容者。同时,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增强公民环保观念,建设和谐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曹颢,尤建新,卢锐,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134-140.

[2]陈林心,何宜庆.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基于省际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J].企业经济,2016(3):178-182.

[3]余姗,张文彬.FDI是否促进了生态效率的提高——来自我国省际数据的考察[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60-69.

篇3

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一枝独秀”,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它加快推进了新兴产业的形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成为持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已成为构造市场经济主体,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政府也从各个层面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援助,鼓励其发展壮大。然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一些传统的融资渠道和方式难以满足其特殊的融资需求,导致融资渠道不畅,从而严重阻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从其自身原因来看,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融资观念陈旧,市场运作意识不强;企业信用不足等。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表现在: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不能有效扩展;银行发贷不积极,难以提供可持续的信贷资金;证券市场发育不健全,很难实现融资突破等。

自身因素分析。一是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好。从实际情况看,经济效益不好,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差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企业一般以高科技或新技术为创业背景,管理高层通常也是偏重技术型人才,从公司的管理思维看,他们更看重和关心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而轻视或忽视企业的经营管理;即使某些企业意识到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的观念和经验,也难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管理支持,来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市场、生产、财务、人事等各方面的问题;尤其在遭遇资金瓶颈时,很难提供及时、正确的决策。低下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直接原因。

二是企业融资观念陈旧,市场运作意识不强。对比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经验,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在融资过程中具有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市场融资体系。但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理念比较陈旧,很难运用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去指导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筹资渠道没有充分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资本市场也逐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通往来;在发达经济带动下,金融市场的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接受最新最先进的融资观念和信息,利用资本市场来运作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三是在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道德风险有时表现出的企业“信用不良”会加大银行拒贷的比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通常都是非上市公司,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也不进行信息披露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因此,银行、投资者无法全面、清晰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也就不可能“轻易”贷款给企业。即使这些企业提供了经审计的会计资料,银行、投资者也可能怀疑会计师事务所的可靠性,认为事务所可能和企业沆瀣一气,为了得到资金而合伙造假,于是自己选择事务所进行审计,这样就导致了较高的审计成本、很小的收益和很高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银行宁愿放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和投资,而转向信誉好、收益高、风险小的大型成熟企业。

外部因素分析。一是企业融资结构不尽合理,融资渠道不能有效扩展。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企业内部积累、商业工具融资、银行贷款融资、证券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者融资等。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层次不同、资本市场发展成熟度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现在很难使用这些融资渠道。据相关统计,2003年,我国银行贷款增加额、国债、股票、企业债券融资占总融资额的比重分别为78.78%、17.86%、2.34%、1.02%,而2002年分别为72.94%、22.81%、3.00%、1.25%。通过两个年度的对比,2003年的银行贷款比重上升5.84%,其他三项分别下降了4.95%、0.66%、0.23%。可见,企业融资绝大部分依赖银行贷款,而较少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种渠道,导致了“银行太大、资本市场太小”的畸形融资格局。

二是银行发贷不积极,难以提供可持续的信贷资金。虽然商业银行认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必要性,但却往往不愿贷款给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原因有:首先该类企业经营风险较大。越是高科技产品,潜在风险就越大,这与银行的稳健经营原则相悖。其次投入精力大,但收益较低,投入产出不对称。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一般规模较小,但同样要对该企业进行贷前审查等一系列繁琐手续,这与向大型企业贷款的手续基本相同,故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不是很积极。

三是证券市场发育不健全,很难融资突破。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发展初期,其功能主要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且上市“门槛”较高;在现行政策和体制下,国内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到成立年限、规模和业绩限制,很难进入证券发行市场。同时,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誉、资产状况不抵大企业,导致在传统的证券市场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行为非常困难。

四是风险投资不成熟,难以成为融资主要渠道。国外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把它作为融资的主要方向和方式。美国的高科技企业有90%是由风险资本投资支持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由于缺乏资金、科学管理和合理的运营机制,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也越来越为政府所重视。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但已经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源自多方面,虽然目前已有不少解决方案,但相对需求巨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已有的对策仍显不足。借鉴国外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国内已有的解决方案,建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持续经营,多方共赢”的原则,从政府、资本市场、银行、企业自身、社会服务等多个角度出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融资支持。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增强自身融资能力

一是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更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投入不多,造成企业发展不均衡。事实上,良好的治理结构能更好的理顺责、权、利关系,以及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使公司的战略目标更好的得以实现。良好的治理结构对投资决策、资金筹措和管理效率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为它通过促进投资者信心而增加投资数量,并有助于公司进行更妥善的投资决策,提升投资质量。

此外,企业的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也影响其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及公司业绩和盈利能力。管理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和盈利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之初,其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因为各种原因而相对低下,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因此,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将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二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资金管理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科技型企业从成立之时起就应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和核算,这对于提高经营业绩,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提高其融资能力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是改变融资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多样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改变过去完全依赖银行融资的观念,加强融资管理,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利用多方力量解决融资问题。同时,在融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成本观念、风险观念和法制观念,增强财务杠杆意识和融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排除困难,积极开拓进取。

四是强化信用观念,构筑良好银企关系。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对要解决融资难问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信用”就是极具功效的支点。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了暂时的利益,不惜逃息、逃债甚至废债,严重损害了企业声誉,破坏了银企关系,以致再次需要资金时,难以得到银行和相关渠道的支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目光长远,从一开始便要做到“有借有还”,保全银行债权,按时还本付息,有困难时与银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将来的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①。

五是加强内部专业人才的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要重视对科技型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也要加强对财务或投融资专业人才的吸引、培养。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各种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不断涌现,从而加大了企业选择的难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或投资人来解决融资问题,越来越力不从心。企业内部专业的财务或投融资人员可以根据公司的发展阶段、经营情况、资金状况、市场状况等因素,对现有的融资手段进行比较和分析,有针对性的选择对于本企业最优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方案。企业的高速发展或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借助专业人士在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等手段运作实现。

政府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引导

一是不断完善和构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目前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法》及相关政策法规,但从整个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来看,现有的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为了更好的配合“十一五”规划纲要,政府要对中小企业法进行更深层次,更具体化的完善。新出台的公司法、物权法、所得税法等是个很好的开端,今后对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构筑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法律体系,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

此外,我国还应该在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及早制定法律法规;同时,还需要对其内部治理、产权制度等加强立法和监管,使得企业能够按照法律法规有效的运作和发展,从而更通畅的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问题②。

二是制定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第一,制定合理的筹资政策。建议通过合理调整银行贷款利率结构,真正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利息负担。第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和完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从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到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的过渡,优先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扣,从而消除科技型企业设备价值高、更新快的不利影响,以减轻税收负担。制定对风险投资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填补目前对风险投资公司税收的空白,加强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有资金需求时,能从更广泛的渠道融资。

制定针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刚出台的新所得税法虽然保留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但具体的细则还没出台,希望能优先鼓励一些良好的产业项目,对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优惠的税收政策解决创始期资金难的问题。

制定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多以直接优惠为主,表现为降低税率、直接减免税额等形式,对科技型企业在研发期、技术进步期的技术减免相对较少,而往往这部分投入资金相当高,所以制定间接的税收优惠政策更能促进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科技型企业作为研发实体,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将前期投入的巨额资本作为费用列支,在税前扣除;科技型企业的实际使用实体,也可以利用间接优惠的政策,加快已有固定资产的折旧,通过迅速采用最新的科研成果,降低企业产品成本。

三是强化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第一,加强资金引导的作用。随着科技进度的加快,科技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更加重要,我国政府应逐渐加大对这方面的支持。在目前已有的创新基金、引导基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资金力度、扶持范围,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集聚在政府组织下的专业渠道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基金,更广泛更深入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对此,可借鉴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做法,美国政府很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实务操作,而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和担保的方式为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我国政府也要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乘数效应,利用政府力量引导专门的管理机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③。

第二,组建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这无疑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能力的一大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借鉴西方的成熟经验,我们也要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的融资,及时便捷的提供融资支持。因此,笔者建议,我国也应该设立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尤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单设部门管理,为他们提供各种融资便利和政策咨询、传达、服务工作;还要注意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应界定为半官方半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运作,坚决避免行政托管、政府干预等现象。

构筑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不断发展和完善融资体系,能够切实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积极促进技术、金融、产权的衔接;加大社会资金、创业投资、金融信贷引入力度,保证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在强有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信用担保机构。目前国内的信用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偏小,很难真正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能有效助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各地、各级政府也可以通过政府财政参与,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新型的担保机构还要不断推出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方式④。

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业的成熟经验表明,科技型企业的不断成熟与持续发展主要受益于其市场中成熟、健全、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被誉为“镶嵌在美国经济中的一颗钻石”的美国风险投资业,就积极不断地推动美国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⑤。而我国90%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政府出资组建的,这种政府主导型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局限性很强,造成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金整体规模偏小、对于风险项目投入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基本不能承担风险。因此,对现有的国有风险投资公司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要进行体制改革,以国有或政府资金为引导,吸收各类社会资本,例如直接吸收、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私募合股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政府有必要为风险投资公司降低进入门槛,推动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快速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上个台阶;对风险投资公司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每一笔风险投资,建议均可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无息贷款,可由国家风险投资基金提供担保。

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为风险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有效分散风险;又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更多资金注入。

开辟直接融资新渠道。第一发展创业板市场,专门为新创公司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筹资渠道。在鼓励中小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存托凭证等方式募集资金的同时,我国应尽快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或场外交易市场,为其提供更充分的造血功能。创业板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独特的资本市场支持功能,无论是从IPO上市还是增发股票,都能为其提供较大规模的融资额度;而且透明、公正的交易市场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并且鼓励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规模速度、财务管理等方面及早按照创业板上市的要求进行自我发展和约束⑥。

第二发展债券市场,对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通道。债券市场直接连接货币和资本两个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早已达成共识:发达的公司债券市场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充实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来获取长期资金,不仅可以解决自身融资问题,还可以缓解银行短借长贷的压力,降低银行系统的经营风险。因此,若要真正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债券市场也应对其敞开大门。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从其自身原因来看,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不善,融资观念陈旧,市场运作意识不强,企业信用不良。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表现在: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渠道不能有效扩展,证券市场发育不健全,风险投资体制不完善,很难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

鉴于所存在的这些不足,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应用模式,笔者认为,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力度和深度仍有欠缺,因此,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持续经营,多方共赢”的原则,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层面提出若干对策。

首先从提高其自身融资能力着手,通过完善内部结构,加强组织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改变企业融资观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并不断加强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其次逐步改善外部因素,从政府层面讲,要不断完善和构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法律体系,制定合理的筹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从市场层面讲,要构筑更加完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信用担保机构及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和资本市场,并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阳师范学院经济师)

【注释】

①张晓凌:“当前应推动中小企业债权融资创新”,《证券时报》,2008年第7期。

②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③房汉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与机遇期”,《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第12期。

④刘:“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北方经济》,2007年第5期。

篇4

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通过固定资产抵押或者企业上市进行融资的可能性极小,因为无论是初始创业的小微科技企业抑或是有了一定资金规模的发展型小微企业都没有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积累和原始资金积累。对于以科技力量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小微企业来说,利用知识产权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一定规模的融资支持,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比较优势。本文主要研究科技型小微企业利用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融资的风险成因、风险类型及风险控制机制,以期为小微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思路或理念支持。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的成因

从法理上讲,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现实中的各种发明创造、文学艺术作品、各种商业名称及标识、各种图像及外观的自主设计、电子数据及集成芯片技术、学术著作及论文都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知识产权的典型形态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发现权、科研成果权等五个方面。根据中国《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规定,任何科技型小微企业都可以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抵押或担保的方式获取融资支持。现实中由于知识产权的时效性、专有性和无体性导致了诸多知识产权融资形式存在巨大的风险,这些融资风险或者来源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管理和决策风险、或者来源于技术风险或市场风险、或者来源于企业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或者来源于银行放贷人员的操作风险、或者来源于担保公司的流动性风险、或者来源于政策风险或法律风险,总之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损失。具体讲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的精神特性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知识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人类所有的知识有且只有借助于人的精神才能得以继承和延续,那些失却了人类精神特支撑的知识迟早会被历史所抛弃。尽管知识中蕴含着人类的精神因素,但对于精神现象的测度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并没有提供一种现成的答案。为了最大限度保存现有的知识成果,人类借助于知识产品的外在形态实现了知识的管理和迭代承继,比如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等。但受电子数据存储特性和知识外溢不可控性原理的支配,现实中大多数知识产品在流转过程出现了知识的流失问题,比如盗版现象、剽窃现象、侵权行为、买卖行为等。知识产权法虽然为知识产品的合法流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并没有阻止知识产权快速传播的经济效用。比如“盗版先于正版”现象、“假冒但不伪劣”现象、“造假专业户”现象、网络传播污名化现象等。正如传播学大师罗杰斯所说:“作为承载着人类精神因素的知识产品,是不可能藉由外在制度和规范的约束而止步不前的,精神无所不在因而知识外溢蔓延。人类只能在理性的范围内寻找控制知识精神特性的钥匙,却永远没有办法控制知识的传播本性”。也就是说,尽管各种知识产品可能以专利或书籍的形式表现自身,但仅仅依靠法律来约束人类精神传播的想法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对于发展中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一种对知识的独占权和所有权,要想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完全保有这种权利将变得极为艰难,现实中科技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大多是由知识精神特性的不可控性引发的。可以这样说,知识的精神不可控性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知识的政治不可控性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形成的制度原因。关于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主流的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政治”,但在政治大一统的文化境遇里,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的奴仆”。政治是与国家公权力使用紧密相关的概念,人类迄今为止出现的专制政体、民主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独裁政体等都曾试图严密控制知识的跨界传播问题,比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清代的文字狱、奥斯曼帝国的种族屠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宗教冲突等,这些冠冕堂皇的政治斗争不仅没有阻止知识的泛文化扩散,而且也没有实现政治家的舆论控制目标和知识锁定要求,原因就在于知识的政治不可控性原理。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交叉拓扑特性已经使得任何阻碍知识产品洲际、国际传播的政治手段都变得苍白无力。政治制度壁垒和意识形态论争只能改变知识产品跨国流动的方式或样态,并不能改变知识在全球的交融和扩散。同样道理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来说,诸多风险的形成都与这一原理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政治制度只是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了知识的停滞甚至终止,但并没有也不可能阻止知识的纵横传播,知识具有突破法律和政治藩篱的天然本性,任何试图阻滞知识跨界传播的愿望和想法都会受到现实层面的残酷报复。对于以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权或担保物权进行融资的小微科技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形成虽与侵权人的道德标杆密切关联,但与知识的政治不可控性原理联系更为紧密。可以这样说,知识的政治不可控性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形成的制度原因。

小微科技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缺失是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形成的直接原因。迄今为止人类对知识的管理一般采取了两种模式,即网络知识管理模式和物化知识产品管理模式,前者注重虚拟知识的分类、存储、转化和编码规律,后者注重各种知识载体如光盘信息、软件销售、出版物流通、媒介资源共享、广告设计销售、广播电视产品放映、常规电影或微电影产品的市场化规律和流转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不仅存在着物化知识产品管理的诸多弊端,而且存在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的技术性缺陷。有些小微科技企业虽然拥有自己的网站、营销网络和销售团队,但由于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缺乏和国家政策变迁理解的片面,往往导致流动资金募集的困境,比如各种网站信息的原创知识产权纠纷问题、网站信息的审查问题、网站交易的合同违规问题、互联网法规的遵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小微科技企业流动资金链的断裂,甚至引致企业的倒闭或破产。不仅如此,小微科技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水平的欠缺也是导致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所谓隐性知识管理是指对那些没有以文字或数字等硬数据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知识的管理问题,根据DelphiGroup的调查,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如员工经验、未外化的设计方案、创意思维、未来预想等等),如何将这些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并转化为显性知识既关系到科技小微企业的现实生存问题,也关系到公司的长远发展问题。根据拉里•帕撒克的观点,由于大多数小微科技企业缺乏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物质激励机制和心理诉求机制,导致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分工而不是协作、外化而不是内敛的低层次水平上,最终必然酿生知识产权在流转和物化过程中的诸多风险。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的类型

投资必然意味着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相比较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将会遇到更大的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这些风险的酿生既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关,也与知识产权的特有属性相联。一般来讲,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知识产权融资方面将会遇到如下风险(见图1):因知识的时间损耗所产生的融资风险。受法律时效性的约束,知识产权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时效期内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过了时效期这些知识产权就会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全社会的公有财富。知识产权的时效期根据法律所保护的知识产权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我国目前的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商标保护期为10年;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作品修改权、署名冠名权、维护作品完整权不受时间限制。对于未由权威部门公证的知识产权、法律失效后的知识产权在产业化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产权归属的纠纷问题,科技小微企业如果利用这些专利或商标进行生产就会遇到巨大的风险,因为伴随着法律保障机制缺失的是知识产品的亏损风险、企业效益风险、产权人人身风险、市场销售风险等等。

因知识的空间转移所产生的融资风险。知识产品的空间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知识产品的国内转移和知识产品的跨国转移。所谓“知识产品的国内空间转移”是指知识产品在特定政治体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地理位置的变化;所谓“知识产品的国际空间转移”是指知识产品在特定政治体之间地理位置的变化。正如任何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一样,作为知识产权物化形态的知识产品在空间转移中必然存在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使得依靠知识产权融资的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着设计信息泄露、冠名信息篡改、原创作品失窃、发明参数失效、商标资源流失等产权非法转移现象,进而影响中小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就知识产权跨国流动的领域来说,还会出现基于货币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汇率风险、基于国家金融制度差异而引发的政策风险、基于信用资金偿还机制差异而引发的贷款风险、因各国契约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基于知识隐形贬值而引发的价格风险。这些外贸风险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着各级各类中小科技外贸企业产品的流转速度和规模,而且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招致中小科技外贸企业的破产甚至倒闭。特别是在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频繁发生的今天,大数据技术已经使得控制知识产权空间流动的政治壁垒和法律机制减趋式微,由此所导致的机会风险将越来越大。

因知识存储介质的变化所酿成的融资风险。就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来说,知识产权融资驾驭的纵向范围上至企业法人的融资申请报告,中至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核和发放,下至企业融资后的全员生产和产品流通,每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个融资链的中断。从横向角度考察,整个融资作用的纵向发挥有且只有借助于特定的存储介质才能完成,没有电脑硅片的可读性存储,知识的转移将变得极为困难。由此必然导致两大融资风险:一是由存储介质的物理属性而引发的融资风险。按照国际电子产品通行标准,硅片的辐射周期为150年,也就是说所有存储在电子芯片上的数据将在150年后自然消失,这就必然造成海量存储数据(金融数据、军事数据、国家安全数据、卫生数据、医疗数据、教育数据)在周期到来之前进行技术转移的成本和风险。也就是说,物理数据耗散的不可逆性必然导致中小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转移的技术风险和融资风险。二是由存储介质的管理属性而引发的融资风险。在当今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大型存储介质的购买、使用和流转都需要专门技术人员才能完成,离开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双面人才”,存储介质的物理和化学属性都会发生灾难性的变化。一般来讲对于各种大型存储介质(各级各类服务器)必须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集约式管理,在管理伦理层面上,介质管理者的道德修养、政治素质和伦理水平将直接决定着介质管理风险发生的速度和频率。如果管理不善必然导致各种数据损失风险,并由此引发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链的断裂。因知识交易道德所肇始的融资信用风险。所谓“知识交易道德”是指知识交易主体在知识时空流转过程中所持有的德性认知和品行修养。在知识产品的交易过程中,内在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交易的成败,比如那些诚实守信的交易者相比那些不守诺言的交易者更能达成产权的交割和知识的流动。但在现实的知识产品交易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知识交易双方恶意违约的现象、单方面解除合同的现象、泄露知识产品相关数据的现象、私下交易知识产品信息的现象和背离市场交易通行规则的现象。这些现象的滋生或是出于权利寻租的目的,或是出于纯粹黑市盈利的目的,都会造成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在一定意义上,还会造成小微科技企业运作资金的短缺,导致法律成本上升、生产成本高昂、企业利润下降。对于中小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参与知识产权交易的人大多没有大型企业产权交易的经验和胆识,往往存在着诚信问题上犹豫不决、利益问题上斤斤计较等交易道德乱象,这些道德问题最终都会影响中小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未来走向。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的控制机制

加快小微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平台的建设,实现融资信息的即时交流。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没有准确的信息就没有准确的决策。正如拉斯韦尔所说:“我们可以没有完全的决策信息,但我们必须有获取完全信息的决心和勇气。成功的融资就存在于获取全面信息的征途中”。一般来讲,化解融资信息不完全困局的主要措施存在于信息挖掘、信息披露、信息处理、信息监管的各个环节,具体方略依赖于小微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平台的建设。该融资信息平台应该体现的信息流涵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设立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专项资金,建立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就政府层面来说,控制小微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各类风险,必须首先设立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专项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要专款专用,集中满足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此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具体讲,对专项资金的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合理确定抵押贷款的种类。小微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抵押机制所获得的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由各政策性银行负责审核发放,属于政策性风险防范范畴。二是要明确风险补偿的保险政策导向。小微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和帮助,在金融保险业务发展不甚成熟的环境里,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小微科技企业购买贷款保证保险或贷款责任保险,对于担保公司或第三方保证机构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要建立全国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超赔风险补偿基金,对超过保费收入或银行贷款一定比例以上的损失给予全额补助。三是要厘清风险补偿的资金来源及后期权利诉求,不能出现资金补偿漏洞。风险补偿只是从政策上对小微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优惠,但这种优惠不是“保姆式”支持,而是“孵化箱式”的促动性帮助,科技小微企业的贷款不仅需要法律意义上的按时偿还,而且相关金融机构也有事后追偿的义务,对于那些没有合理合法使用政策性风险补偿资金的小微科技企业,要按照资金的来源主体追溯债权人的债务需求。积极开发特色金融衍生产品,促进小微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顺利进行。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特点,制定灵活多样的金融政策以促进小微科技企业资金融通的实现。首先要在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应急处置方面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贷款追偿机制与法人失信惩戒机制;其次要完善银行征信体系建设。要不断整合小微科技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基本面信息、信用信息和贷款使用信息,及时与科技型小微企业保持信息沟通。再次要大力开展贷款保险业务。人民银行应当鼓励开办为小微科技企业贷款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要开放相关的征信系统查询权限,实现资源共享。最后要借助于云数据互联系统,结合知识产权局、工商信息管理局、财政局和公安系统等为金融机构和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权威的信用查询系统,为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提供快速协调解决机制。积极建立知识产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知识产权融资的评估机制建设。图2为小微科技企业知识产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涵括的内容。对于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1个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专家组赋权和企业知识产权转移实际经营数据综合确定。对于风险超过一定预警红线的融资小微企业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避免国有政策性资金的“漏斗式”流失;对于经营业绩较好的中小科技企业应该加大知识产权流转的资金支持力度,力争获得更多的金融资金。

参考文献:

1.纪琼骁,易士佳.小微企业融资保险机制初探[J].武汉金融,2012(1)

2.邢秀芹,杨宜.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1(2)

篇5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IT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相对显得十分薄弱。重建设、轻管理,重上档次、轻视风险,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是十分普遍。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加快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清晰认识,抓紧建立统一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手段。因此,树立和培养信息科技风险意识,规划落实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与农村信用社IT治理成效密切相关的重要大事。农村信用社必须充分认识信息科技风险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全面理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农村信用社迅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防止创新产品轻而易举地被竞争对手抄袭,必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只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才能避免被直接和简单地复制。在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有自身的风险管理的重点,都需要迅速敏捷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持。一个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需要的信息科技运营体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维护农村信用社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要。现在,IT系统是整个业务的操作平台和运转中枢,一旦出现事故,已经基本上很难恢复到传统的靠手工运转的模式上去。同时信息科技的应用和普及也加快了农村信用社与同业机构和外部市场的风险传导,极大地放大了科技风险的影响范围,一旦农村信用社出现信息科技问题,很可能会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二、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1.逐步建立完善的IT治理结构,合理的IT架构及各项规划。

IT治理是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领域的概念,可以指导农村信用社合理利用IT技术,平衡IT技术与流程的风险、增加价值来确保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因此,逐步引入IT治理的各项内容,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大势所趋。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去学习、借鉴国内一线、二线大型银行在IT治理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专门研究、部署、规划对IT风险的分析、定位、评估和治理。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更深远的思路和更大的投入来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控制。

2.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风险有效整合,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 。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采取省级联社-市级联社-县级联社的“三级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作为一级法人的县级联社具有一定的资产业务决策权,省级联社对县级联社控制力不足,从而导致银行战略意图从上向下的传导不够通畅。同时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大多实施的是风险的分散管理,即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信用卡风险由信用卡中心负责,网上银行风险由电子银行部门负责等。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这种管理要求将业务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要通过风险管理规划、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等方式,实现全社集中的风险管理架构。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或工具,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金融案件呈现出由传统作案向高科技作案转变的特征。传统作案手法技术含量低,而高科技作案则通过诸如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工具达到作案目的。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追踪技术及管理的最新发展,使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断符合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抽取、集成、转换和综合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这也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信息分析和风险管理决策采用的主流技术。

篇6

一、金融科技风险分析

金融科技依托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金融业态,改变传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普惠金融。但是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也凸显了许多问题,冲击着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

(一)操作风险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在互联网情境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换和处理,传统金融监管的被动监管模式难以进行有效监管,极易出现数据造假和数据泄露问题。其次,普通消费者不具有相关专业性,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和金融产品的判断能力,容易进行不合理的投资,给自身造成严重风险负担。最后,金融科技依靠新兴技术,企业本身可能面临技术短板,无法有效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

(二)信用风险

在金融业发展领域,信用风险是普遍性的金融风险类型,是由参与交易的乙方或者双方实施的可能违背约定的行为造成的。造成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披露程度低,导致信息不对称。金融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交易以信息为支点,信息流动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数据鱼龙混杂,难以分辨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如果对交易参与者不进行充分的信息审查,极易增加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当前金融科技产品呈现出同质化倾向,信息披露程度低,普通民众缺乏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低,交易时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金融科技潜在的信用风险持续走高。

(三)法律风险

在金融科技层面,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发生了巨变,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交易习惯和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或重塑。不断涌现的新兴金融交易方式和金融业态给金融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难以实现规制目的。同时,一个金融交易行为可能涉及多种法律规则,如何进行法律界定和规制也是一大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人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网络金融诈骗层出不穷,金融服务提供者身份难辨,使得金融犯罪情形更加复杂,加之我国当前相关的金融科技法律法规缺失,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无规可依,更加剧了金融科技的法律风险。

二、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突出性挑战

(一)法律层面:法律制度覆盖面窄

金融科技发展势如破竹,更新换代迅速,法律的滞后性使其难以匹配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由《保险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及其规范构成,然而现存的法律规范是为了应对已存在的风险,是对已存在和过去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制的规则。法律和规则的制定需要一个过程,现有的立法相对于新出现的金融科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我国当前还未进行有关金融科技的立法,对金融科技的监管还处于空白阶段。同时,金融科技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下得以进行,金融科技的运作过程也是信息数据的交换过程,在此情境下,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泄露、金融诈骗、贩卖数据牟利等情况不断发生,因此,在金融领域保护参与者的个人信息,防止金融数据泄露也需要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规制。

(二)技术层面:监管科技效用性低

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拓展了金融交易的人员参与范围,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已经无法达到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要求。传统的金融监管以制定全面具体的标准和细则为准绳,而金融科技风险的主要来源是新兴科学技术,因此规制金融科技风险,必须对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的约束。实践中,对技术的监管总是落后于技术本身的发展,监管科技发展滞后导致了无法有效应对风险的频繁发生。许多新的技术为科技监管提供了支持,但是金融科技同样依托于新兴技术,这就对监管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监管层面:传统监管局限性强

我国现阶段采用“一元多头”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有序的监管体系。但是在科技加持的情况下,金融业开始朝混业式经营发展,分业式经营体系不断受到冲击,不再适合对混业式经营的监管。同时,“一元多头”的监管体制存在监管重合和监管盲区,容易导致风险隐匿的出现,已经不能够满足金融科技深入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3种方式:一是公告监管,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供其经营资料;二是规范监管,国家制定规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事项、管理办法、惩罚措施进行规定;三是实体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发展、清算以及破产进行实时全面的监管。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金融机构依法提交的各类实体经营材料和企业经营信息进行静态监管、被动监管,但是金融科技具有快速性特征,在其支持下,金融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速率有了大幅提升,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监管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和时效性。在金融科技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急需改头换面。

三、金融科技监管的有效治理路径

(一)填补法律空白,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

1.树立金融科技监管的一般规则。金融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阶段,对于金融科技的法律监管应适当地具有灵活性。首先,可以采用原则性的监管办法。原则性监管较为灵活,能够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规制办法,为规则性监管制度的构建提供指导。其次,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修订。为了避免法律重复出现的情况,可以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增设有关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的专门内容,以适应金融科技给金融监管带来的变化。最后,制定新的法律规范,针对金融科技的全面深入发展,在立法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的金融科技法律,对金融科技风险进行全面有力地规制。2.多角度建设金融科技监管法律体系。第一,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在金融行业呈现的作用特征和价值,健全当前的金融法制体系,对当前金融法制体系中不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有关规范进行调整。第二,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创新领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梳理,制定共通性的金融科技法律规范,并进一步制定细则。第三,针对特殊科学技术、特殊部门、业务制定出专门规定,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别化措施,不断提高金融科技领域法律监管的精确度。第四,加快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保护立法,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增设法律屏障。

(二)强化监管科技,充分发挥技术先进性

1.明确监管科技发展满足合规性。监管科技是金融监管的新方式,是对传统金融方式的补足,因此,监管科技的发展必须合法合规,应将其纳入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并推动监管方式的进步。加强监管科技的顶层设计。从技术标准到管理和应用标准,全方位地建立起监管科技的标准体系,以保障其规范性、科学性。2.推动监管科技应用进程。现阶段,我国的监管科技还处于萌芽时期,为发挥监管科技的长远效应,推进监管科技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进程,可以采取试点应用的方式,通过优质范例带动全面发展。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科技应用部门,整合相关资源,进行监管科技的实验工作,并进行追踪记录,对可行性进行确认,最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将科技和监管结合,形成监管科技,对发展变化的金融科技进行有效地监管。

(三)改进监管方式,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

美国为控制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业进行了新的监管改革,全方位扩大了政府的监管范围,将监管方式从分散监管向集中监管转变,将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在了全面监管上,改变了以往着重地方监管和个体监管的局面。我国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并根据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推动协同式监管的构建。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促进其他金融部门和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在各司其职的状态下加强统一合作,并不断提高监管效力和效率。除此以外,要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调动,拓宽监管主体,形成多元主体的监管体系。在确保政府统一监管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行业、企业等民间主体共同参与,加快构建多元化金融科技监管体系。1.金融科技企业自主监管。一方面,在金融监科技管领域,被监管人往往比监管人对自身更加了解,外部人通常难以得知金融科技企业内部的特定信息。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竞争对手,金融科技企业之间也会对彼此更加关注。倡导金融科技企业自主监管,有利于加强企业对自身的约束和自我监督,也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互相监督。因此,政府可以赋予金融科技企业更大的自,提高金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金融科技企业自律。2.行业自律。行业应当承担起自身责任以应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英国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创新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我国可以学习相关经验,成立金融科技监管组织,发挥行业的监管作用。现阶段,可以由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牵头,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构建,制定行业准则,进行投资者保护和信息披露工作,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审慎经营,实现金融科技行业的稳健发展。3.社会监督。金融科技涉及方方面面,与社会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关的金融监督部门应当广开言路,不断提高公民的参与度,拓展监督渠道,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金融科技的社会监管,并积极开展金融科技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大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监督意识。

四、结语

金融与科技的充分融合和深入发展给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风险防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监督,成为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加强行业自律,构建适宜的监管体系,以“科技”应对“科技”,实现对金融科技风险的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夏诗园,汤柳.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挑战与国际经验[J].征信,2020(9):8-14.

[2]蒙杰.论金融科技风险的法律监管[J].对外经贸,2020(8):111-115.

[3]张凯.金融科技:风险衍生、监管挑战与治理路径[J].西南金融,2021(3):39-51.

篇7

关键词 宁夏;科技金融;企业

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研发过程中,由于企业存在无能力事先垫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所以较难获得一定研发项目的资金支持。宁夏科技厅在国家及自治区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设立科技金融专项,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融资杠杆作用,以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费用补贴、担保费用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扶持我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1 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项目的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国各地科技与金融结合方法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宁夏此项工作起步较晚,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进行了转发。《意见》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优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税收服务环境,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库,鼓励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13项政策措施。同年,宁夏科技厅设立科技金融专项,并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宁夏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金融专项被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从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列支。至2012年底,自治区科技厅和财政厅已筹集近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金融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费用和担保费用补助等,对64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4.6亿多元银行贷款给予了利息补助。

科技金融专项资金资助方式流程如下图1所示。(1)自治区科技厅下发征集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通知;(2)企业填报融资需求征集表,申报融资项目;(3)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和筛选;(4)审查通过后的企业列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库;(5)自治区科技厅向金融机构推荐贷款企业;(6)科技厅联合合作银行、担保机构等对企业进行项目调查。调查报告提交由科技专家参加的联合审贷委员会;(7)由委员会通过会议审议批准;(8)由银行、担保机构与贷款企业签订贷款、担保、质押贷款合同;(9)根据贷款合同,自治区科技厅提出支持企业名单和资金额度,并会商区财政厅下达专项资金补助计划;(10)企业获得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中介费补贴。

2 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科技金融专项实施一年来,科技金融结合的绩效如何?金融专项资金的投入与科技活动产出的关系是否合理?专项设立是否真正地引导和撬动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了企业的融资困难?为了全面掌握这些信息,2013年6-10月,自治区科技厅决定从64个科技金融专项资金项目(以下简称科技金融项目)中抽取15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自治区科技厅委托宁夏科技咨询评估中心组织开展此次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承担项目的都是中小微民营(或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员工数由420余人至20余人不等;企业总资产由35863万元至395万元不等;上年度研发投入由1100万元至30万元不等。评估中心通过制定并应用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15个项目的综合绩效,其中绩效评价等级为“优”的2项,等级为“良”的12项,等级为“差”的1项。总体实施绩效情况获得较好评价。

一是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带动金融机构和企业投入作用巨大。15个项目分别从金融机构贷款260万元-4900万元不等,总额达20070万元;企业自筹从20万元-6000万元不等,共计22025万元;获得专项资金利息补助7万元-40万元不等,共计342万元。专项资金与贷款之比达到了1:59,与企业自筹资金之比达到了1:64。多数企业内控制度较严格,能够合理合规使用信贷资金,按时偿还金融贷款,与科技部门和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信用关系。

二是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显著。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明确,提高了企业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和自主开发项目技术的积极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效果明显,形成了新工艺,开发了新产品,改善了产品性能,增加了产品品种。15个项目转化应用的主要技术,10项来源于自主开发,3项来源于从区外引进,1项来源于引进区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1项来源于与国外、区外合作开发。表明多数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团队,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或有稳定的技术来源和合作方,保证了项目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同时为企业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科技金融项目的实施切实推动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各项目获得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和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利息补助,更新扩建了厂房,改善了生产环境,购置或改造了生产设备,建设了新的生产线,提高了装备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通过转化具有较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开发了一批具有较好性能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增加了企业产品销售,显著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经初步统计各项目2012年取得产品销售收入共计83530万元,销售利润共计9786万元。

从绩效评价结果来看,科技金融专项的设立,确实为中小微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所需资金问题,有效发挥了金融支持科技进步的作用。

3 几点建议

3.1 将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纳入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评估机构的常规工作,建立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实践表明绩效评价工作是科技管理部门实际介入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强化科技管理部门作用的重要抓手。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能够督促企业提高项目实施绩效,不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议将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纳入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评估机构的常规工作,持续性开展并建立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企业执行项目的绩效情况作为今后是否继续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的参考依据。

3.2 建立风险资金池,扩大融资规模

科技金融专项的设立,确实为我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所需资金问题。但是仍有一些轻资产、无抵押类型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发挥财政、银行、担保公司之间的协同作用,联合建立风险池资金,降低融资门槛,发挥资金倍数效应,使很多受制于担保条件无法获取银行贷款的企业进入了银行贷款扶持的范围。

3.3 加强对企业研发能力的重点审核和专业评估,把好项目推荐入库关

个别项目由于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提出项目申请时对自身实际研发能力与实现项目目标要求的差距估计不足,实施时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开发出项目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所以评价等级为“差”。建议科技部门、金融机构和专业担保机构加强对企业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的重点审核和专业评估,把好项目推荐入库关,把有效的保障资金注入到最需要的企业,实现科技金融项目更好的绩效。

3.4 加强对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的培训和宣传

我区首次开展科技金融项目绩效评价,各相关企业对绩效评价的形式、内容和要求都十分生疏,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评价材料不符合基本要求、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整等问题。因此今后要加强对被评价企业的培训和宣传。

篇8

《》:广东省联社是一家大银行,一直以来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在您看来,广东省联社最大的优势是什么?10年来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周高雄:农信系统保持竞争力的最大优势在于深耕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农合机构(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统称)的历史责任、务实选择,更是引领农合机构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过去十年,7万广东省联社人以躬耕农村金融市场为己任,以“为民、便民、惠民”的草根情怀,以“勤勉、务实、创新、争先”的企业文化和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扎实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积极推进“阳光信贷”等三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量体裁衣式的金融创新,把金融服务做到田间地头、工厂门口,在惠人中达己,成长为广东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存贷款和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机构。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

广东省联社深化改革的基本动力在于中央放权和省委、省政府发展金融产业。国务院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并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推动全面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战略指导下,广东省联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先后完成了县级统一法人和央行票据兑付工作,扎实推进股份制改造和农商银行建设工作,有效消化了历史包袱,迈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以来,广东省联社系统以从严治党带动从严治军、从严治贷,全省农合机构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从严治党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关于践行普惠金融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联社系列中心工作上来,大家一致支持建设“小法人、大系统”的管理体制,一致赞成“雁行升级”的发展思路,一致要求从严治军、从严治贷,一致表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创新的主动性,为广东省联社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互联网+”时代广东省联社如何利用客户优势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周高雄:为了把线下优势转变为线上线下双重优势,再造一个网上农信,广东省联社把信息科技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致力于大集中系统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核心系统、总账及报表系统、柜面系统、省综合前置系统、地市特色业务平台、财务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数据返还系统、事后监督系统为主的应用群体系,以网上银行(暨手机银行)、股金管理系统、国际结算系统、第二代支付系统、客服中心、金融IC卡、支付宝卡通、银联支付、理财平台等周边业务系统群。这些系统的建成有效地支持和推动了辖内农合机构的业务创新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提高了客户粘性。2014年,广东省联社系统服务的客户超过1亿户,当年增长20%,市场占有率也随之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趋势,围绕客户的金融需求,加快建设电子银行和移动金融平台,将金融服务延展至更多客户。一是以互联网思维深化对普惠金融的认识,真正树立客户至上、普惠民生、开放包容的互联互惠的思想。二是以大数据思维,加强对客户多渠道交易数据和其他行为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判断客户金融需求、潜在价值和风险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营销活动。积极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挖掘金融服务需求,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不断提升服务弱势群体、薄弱环节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推动移动金融发展,加快网上票据融资、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社区APP等网上及手机交易和服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积极推广自助发卡、移动开户等移动营销平台,逐步构建和完善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营业厅等在内的移动金融服务与产品体系,持续丰富和优化移动金融服务功能。四是加强物理渠道与电子渠道统筹管理,利用营业网点分布范围广泛的优势,逐步实现网点转型,推广夜市银行,试行主题营业网点开设,逐步建立线上线下O2O服务模式,实现物理渠道与电子渠道协调融合发展,让广大城乡居民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现代化的普惠金融服务。广东省联社将在这种惠人活动中达己,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您认为开发属于广东省联社系统的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科技金融产品有什么便捷、高效的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值得业界借鉴?

周高雄:广东省联社在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科技金融产品开发工作上同样是探索前行、创新发展。一方面是积极参考大型商业银行、兄弟农信社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是结合本省农合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围绕着如何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宗旨做出特色,创出优势。同时,省联社在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科技金融产品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珠三角地区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对新产品的渴求,结合该地区人才、业务管理、业务经验情况,实行省联社与农合机构的合作开发,开发的产品更贴近市场需求,缩短系统建设周期,提高系统建设效率。

下一步,广东省联社要进一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大对电子渠道特别是移动端产品的研发力度。互联网时代最讲究的是“以客户为中心”,广东省联社将联合各农合机构,积极主动发掘客户的需求点,结合农信社的特点,打造一批具有农信特色、符合客户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增进与客户线上良性互动,提高主动营销能力。在拓展线上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农信社网点众多的线下优势,将线上、线下的服务和营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促使农合机构的服务能够从多场景融入客户的日常生活,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广东省联社是否已经将科技创新摆到足够高的战略高度?做出了怎样的规划?

周高雄:省联社在2007年制定了全省数据大集中五年IT发展规划,2009年,数据大集中系统成功上线运行,经过7年的系统推广,全省首期IT规划任务基本完成。随着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当前农合机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IT服务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要求,为贯彻落实省联社《关于广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农合机构转型升级,以“雁行升级”方式向“现代特色银行”跨越发展的要求,省联社已成立新的IT规划项目组,着手制定2015~2020年(五年)的IT规划,厘清确定农合机构未来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内容,顶层设计配套的IT服务支撑架构和服务体系,并通过科技创新,引进“互联网+”、“云服务”等理念,为农合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广东省联社在信息科技建设和规划方面的工作得到了银监会的充分肯定,日前,银监会将广东省联社列为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编制组副组长单位,并将编制组办公室设在省联社,要求省联社全面参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设计、科技治理、基础设施、运维管理、信息科技风险、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电子渠道与网络金融系统、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大数据等领域的工作。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重托,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篇9

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企业是指依托于云计算、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不单单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而是有效打破了传统金融在地域、时间的限制,以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资源配置更加快捷、合理、透明。

互联网金融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发展快、覆盖广、管理弱、风险大的特点,因此互联网金融在看到它的优势的同时,还要更注意其内在的风险,以及对其进行实时监管。

2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信息理论

美国数学家Claude E.Shannon最早提出信息是人类社会组织、社会实践和管理科学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该理论是研究信息管理系统最直接最早期的基础理论。信息论从性质可以分为狭义信息论和广义信息论。狭义信息论只单单研究信息度量、容量和编码理论等;而广义信息论是在狭义信息理论的基础上对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又称之为信息科学。

信息是动态的,正因为信息的流动才使信息系统有了实在的意义。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内部控制系统也正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金融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当然,由于信息量的庞大,从而使信息系统的控制难度加大。

2.2 系统理论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Bertalanffy作为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对其定义为“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使一些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此外,系统理论通常被理解为:从系统的角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定量的解释复杂系统的局部与局部、整体和局部、整体和整体之间普遍运动规律的科学。

系统理论强调局部与局部、整体和局部、整体和整体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系统理论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目的性和相关性的特征。

3 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然而这些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人治”色彩过于浓厚、内部控制手段单一、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而对于大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虽然根据相应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在控制效果上依然不理想,存在许多问题。

3.1 企业缺乏完善的治理控制

公司治理主要表现为一种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一般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构成。公司股东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进行托管,董事会代表公司股东的利益并拥有对管理层的决策权;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的各项决策行使监督的权力;管理层受雇于董事会行使执行权,对企业依法进行经营管理。由这三者构成权力制衡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各个职能的管理,更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则体现为董事会职能欠缺、缺少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措施、监事会的职能失效。

3.2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控制

21世纪,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执行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成效。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控制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①在选才上,一般对人才学历要求较高,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本过高,同质性较强,然而高级研发人才又相对缺乏。②人才的专业分工不合理。③员工聘用流程不规范,很少招聘外部人员,偶尔招聘也属于内部招聘,导致组织和人才的供应上得不到保障。④企业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不够,即使有专业金融人员,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以往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⑤人才流失严重。

3.3 企业的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中,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它以组织内部一种独立的评价和监督体系而存在。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重要角色。内部审计通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改进,从而达到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目标的目的。然而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内审部门权利薄弱,形同虚设,领导层不重视等情况比较严重。

3.4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首先,企业各阶层员工不清楚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理念没有深入每个员工的心中。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对全面风险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停留在理论方面或者一知半解。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执行风险管理的行动力差。

3.5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权责分配不合理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权责分配不合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人员,也是业务处理的人员。临时授权现象常见,没有根据各员工所在职位来分析授权范围,不能形成系统合理的授权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权力责任分配机制差距较大,并且各部门协调性差,统一来进行规划设计相关制度比较困难。

3.6 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具体表现在:经营理念和使命没有具体说明;企业员工对其经营理念和使命也没有用心的了解,服务方式和态度往往不健全;公司高层领导人没有具体诠释企业的使命和经营理念,导致各经理层经营决策难以按照既定的战略方向发展。

4 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完善

4.1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治理结构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公司治理机制,互联网企业董事会应当确保公司具有有效且可靠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投资及公司的资产保值。内部控制要实现减少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公司透明度,并保证董事会对股东受托责任的目标。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是为保证企业治理效率而在股东、管理者之间设置的制度,以期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治理效率。

4.2 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公司以合法性、成本效益、牵制性和协调性为原则,合理地建设公司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可根据“以人为本,以管理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支撑”的理念,在信息系统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以依法控制为核心、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计划控制机制;建立以科学化、精确化、深入化为核心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立以提高经营效率为目的的现代管理控制机制;建立以服务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为目的的现代服务机制;建立以知识型、创新型为特点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机制,开创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新局面。

4.3 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建设

(1)开发具有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目前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中,大多采用国外的软硬件系统,缺少自主研发的高科技金融设备。因此要加强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比如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安全防御能力,比如防火墙技术,降低因使用国外技术可能引发的系统不稳定和信息泄露风险,保护国家金融安全。

(2)增加在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水平。在硬件方面,增加对计算机物理设备安全性的投入,加大对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和防攻击能力的研发,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常开展有安全的硬件环境。在软件方面,加大访问互联网金融网站时的安全性,登录方式采用验证身份和分级授权方式,限制用非法登录的方式盗取信息。

5 结 论

尽管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许多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健康有效发展对我国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美杰.信息系统与会计内部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3]陈伟.COBIT 信息系统治理流程浅析[J].财会通讯,2010(11).

[4]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3):29-36.

[5]张宜霞,舒惠好.内部控制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范春.关于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5(44).

[7]王丽.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5(44).

[8]刘金燕.基于互联网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4(43).

[9]万君,易欣.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以余额宝为例[J].中国市场,2014(44).

[10]华森森.互联网金融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市场,2015(8).

篇10

一是政治多极化,政治多极化发展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政治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此背景下,未来世界将呈现多个政治联盟与阵营,分野出不同的贸易、金融、货币、技术、知识产权、比较优势、产业组织、风险、营商环境、资本市场等。政治多极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势力多极化,不同极之间贸易壁垒、科技与防务壁垒严重,不同极之间的竞争意识差异对金融货币影响巨大,极化影响到各国家和地区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及产品价格产生机制,甚至倒逼至产业、资本,影响到城市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

二是科技更迭化,科技更迭化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成为当今社会科技领域的重要支柱技术,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也逐步加快。科技更迭化将主要带来科技体系规划、基干产业战略、前沿探索、课题与专项、科技服务与环境、重大创造、科技转化等若干重大领域的变革。当今科技更迭化的主要表现在:重大科技方向持续、国家竞争力重大关切科技方向、重大基础前沿课题持续投入与基础研究、科研体制-科研管理-科研服务三大体系优化等方面。

三是区域重构化,全球化与国家城市区域空间重构的逐步加快,进而推动区域重构化。区域重构化主要包括国际生存与发展空间塑造、国度发展空间塑造、国土资源规划、交通与物流脉络、城市化、生活空间等。区域重构化主要包含三大国际形势(大国之间的太空较量、多元力量对峙的国际格局、亚洲地缘政治)与六大国内形势(中国周边关系、三大国际城市群、两横三纵、区域一体化、城市再塑造、经济园区物流格局再造)。

四是市场金融化,随着经济货币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自由流动等进程的逐步加快,未来市场金融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未来世界市场金融化主要涉及市场导向的金融管制、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服务与环境、企业与金融产品与信息、人才的交融、金融对运营要素的改造等诸多领域。市场金融化的主要体现在:市场导向的金融管制、金融多媒介化、运营金融化、信用资本化、资产证券化、融资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化。

五是社会互联网化,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使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都具备融入互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最终将实现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的互联网化,并与智能控制技术融合变成为智慧地球。社会互联网化主要带来国家与社会运作互联网化、公共产品的便利化、城市智慧化、交易与商业的去媒介化、生活的大数据化等。社会互联网化的主要体现在:搜索和心智再组织取代定位或广告、个性社会经营取代推广、极化信息取代传统沟通方式、超链ERP取代供应链管理、互联网的空间特性再造渠道、互联网的时间特性再造财务滚动渐变特性、知识自生取代知识管理。

在这五种驱动力量的作用下,集团管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跃迁,不同类型的集团管控所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其跃迁化的程度也就不同,这主要是与所属行业管制特性,生态链、产业链、供应链特性,竞争特性,外部战略,商业模式,企业在运作中对基层员工创造性的依赖程度、知识与技能的非标准化程度,对客户体验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考虑到管控的集成特性和多因素影响特性,五种驱动力量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企业的运作会越来越远离标准化,而将更趋于多样化、多形态化、高差异化、高离散化。换言之,集团管控不会一下子从管控穿越到不管控,而是一个不同程度的差异化非均匀跃迁。

一个智慧的组织,能够不断地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以此调整自身结构,从而长远生存及发展下去。当企业具备进化型组织的条件后,就会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不断向更高的层级进化来应对环境的变化,永续地生存。在五化背景下公司发展战略变化的过程将进一步动态化,以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调整。

篇1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055-02

“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家义,2011)”。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的导向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目标,金融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同样的治理目标实现动力。

一、国家治理及其目标

“治理”的涵义学界至今仍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权威定义。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茨(R·Rhoders)从治理的表现形式提出“善治”的治理,即强调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建立效率、法治、责任、开放、能力的公共服务体系。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报告中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协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统一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治理“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其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刘家义审计长指出 “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作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即国家治理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国家审计包括金融审计,应紧紧围绕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展开并促进其实现。

二、金融审计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金融审计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有力工具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审计紧紧围绕“揭示风险、维护安全、推动创新、促进发展”开展工作。在审计目标上,既关注单一金融机构的风险,又着力揭示金融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在审计对象上,既加大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的检查力度,又积极实施对金融监管机关的审计监督;在审计内容上,继续围绕资产质量,加大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运营安全、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力度;在审计方法上,以真实性为基础,以检查内部控制制度为切入点,以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为突破口,以从宏观上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意见和建议为目标,着力发挥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审计组织方式上,继续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以总行(总公司)为龙头的审计方式。

(二)金融审计是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方式

一是对金融监管机关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保障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和效益。近年来,金融审计在揭露监管机关财务预算管理及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和财务工作等作用突出。二是通过对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促进金融机构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促进国家政策落实,有效保障政令畅通。如2010年以来,金融审计实时揭示了部分新增贷款信贷结构调整不到位、投放不均衡、资产质量存在隐患等问题。

(三)金融审计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几乎每个社会成员都是金融消费者。美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消费者信用保护法案》,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和公平交易权。2008年以来,我国金融监管机关也不断吸收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保监会、证监会于2011年相继设立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投资者保护局,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也有望设立类似的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审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工作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一是反映和揭露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如2010年,金融审计在对两大国有保险公司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中,着力揭示了保险公司管理混乱、中介市场经营混乱、保险营销秩序混乱等“三乱”和假承保、假理赔、假、假数据、假账册等“五假”问题,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有关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展专项行动保护消费者利益。二是查处一些直接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保护投资者利益。

(四)金融审计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的治理工具

金融审计能够保持社会稳定主要体现在对某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进行调查研究,及早揭示并提出改进体制机制的建议,防范风险。如近年来,民间借贷呈现井喷式发展,在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风险隐患,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大量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2011年底,金融审计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企业民间借贷情况审计调查,提出完善民间借贷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加大违法案件打击力度、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等审计建议。

三、金融审计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的着眼点

一是要提高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推动金融领域实现科学发展。在金融危机中显现出来的国际大银行的公司治理缺陷,在我国普遍存在。此外,我国金融机构也存在一些独有的深层次体制问题,需要不断推进改革、逐步加以解决。加强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的共同选择,也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金融审计在完成传统审计目标的同时,应培养战略眼光,提高观点层次,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不仅关注政策的落实情况,也要通过政策实施效果的反馈,评估监管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推动体制机制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发展。

二是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积极探索金融消费者保护审计。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不足被认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后危机时期,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金融管制立法都已开始重视金融领域的消费者诉求,并通过加强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和责任,赋予消费者法定权利等措施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趋势之一。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没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立法,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金融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机构的行政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层次较低。分属于一行三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专门机构刚刚开始建立。随着金融放松监管、业务交叉与创新,以及综合化经营趋势,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导致相同性质、相同类型的金融商品,在不同的金融行业内适用的法律规范宽严不一,这势必对分业监管体制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带来一定挑战。

三是要夯实技术基础和培养专家队伍,不断提高金融审计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业发展态势和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审计不能固步自封,应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首先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审计工作的有力武器,应与审计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继续积极推进金融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金融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充实商业银行审计数据库,开发新技术,积累新方法,把信息化金融审计推向新的高度。其次要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人才是金融审计组织能力提高的基础和关键,应立足金融审计人才资源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提倡专家型审计人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适度引进对相关领域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深度的现实实践、深度掌握被审计单位所运用的操作技术的专家型审计人员。再次要探索新的审计领域,扩大审计视野。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传统金融审计领域运行更加规范,监督趋向健全;同时,新的金融业务迅猛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但本身也蕴藏着巨大风险,亟需加强监督。金融审计应积极探索证券、保险、银行间资本市场、国际金融、金融衍生品、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审计创新,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一、相关理论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核心竞争力是由技术、人才、服务、产品、机制、管理、价值观、文化等要素,经营创新能力、业务经营能力、内部控制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要素,市场开拓、服务创新、风险管理和持续获利能力等要素构成。

(二)核心竞争力评价因素

目前研究涉及的核心能力指标有30种之多,大致可分为资源类和能力类两大类别。其中既有像技术、信息、组织结构等资源类指标,也有像战略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型指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个科学体系,如一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人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总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建设,它是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也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二是技术创新。银行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建设和IT技术建设上,技术创新能够使银行在市场和客户中持续抢占先机,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公司治理结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也应当比照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和形式来建立。四是组织优化能力。其实质是促进银行内部各种资源有效组合和合理配置的能力。五是金融生态。其是指金融机构在特定地域内,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用和法制环境下的所表现出的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表现形态,以及金融机构对在这种状态所表现出的适应程度,它是核心竞争力的外在制约因素。

二、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大庆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发展的并不成熟,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战略定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公司治理等核心竞争力构建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一)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

大庆市商业银行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性的人才的缺失大大的制约了七发展和创新的进度,主要体现在人员的招聘形式的单一化和录用考核和员工的晋升决策不专业化,这使得银行的人才储备不足。大庆市商业银行培训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培训长效机制和多层次、多需求的培训体系。

(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大庆市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其产品不论是存、贷款业务、还是中间业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都缺乏吸引力。大庆市商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科技系统建设落后由于其科技开发人员较少,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使大庆市商业银行支撑业务营运的核心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渠道建设都相对落后,严重影响该行业务的拓展。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大庆市商业银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在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在运转流程、议事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大庆市商业银行缺乏对实际绩效结果的评估和考核,没有完全发挥出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

(四)组织优化能力有待加强

大庆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充速度,仍较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低,其主要原因除了资本约束和网点较少外,在于其组织优化能力不强,没有及时优化业务流程,使各岗位的职责不明确,适时的进行组织优化,有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金融生态环境活力不足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地方政府、监管层和金融机构一起来营造和维护。法制环境不健全,良好的法制环境能够有效保证银行的产权,有效遏制恶意逃废债务行为,但现行的法制环境对大庆市商业银行来讲存在执法效率低和司法缺乏独立性两个不利因素。

三、提升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增加上级、下级、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内部管理等指标内容。大庆市商业银行可将绩效考核与银行总体战略紧密结合,将大庆市商业银行每一业务单元的战略分解成各年度、季度、月度的经营发展目标,使每一个部门、个人都能明白最高层的战略。同时,大庆市商业银行管理层还可以实时了解战略进程,并对不合理的部分及时进行修订,并建立合理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学习培训理念。

(二)开发新产品和科技系统

大庆市商业银行开发核心产品以改善盈利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重视科技IT系统开发,先进的科技系统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预防其他危险因素出现,提高科技竞争力,实现核大庆市商业银行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创新。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大庆市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公司结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整商行的组织结构,适应公司在人员录用和任命,管理人员的职权分工设置上的需求,使得在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上更加高效,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大庆市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在职责和权限上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四)优化组织机构

大庆市商业银行做好市场定位,则需要优化组织结构,其目的就是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目标。大庆市商业银行找到目标市场,并迅速占领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大庆市商业银行还需要增加业务种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优化制度流程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员工的职责管理和权限监督。

(五)构建合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地方政府积极构建合谐金融生态环境,保障其合法利益不受到非法伤害。金融监管层维护和谐金融生态环境,随时保持和他们的联系与沟通,维护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

总体来说,通过分析大庆市商业银行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在平时加强管理,实现全方位整体发展,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大庆市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对策,如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开发新产品和科技系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组织机构、构建合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以期为进一步增强大庆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并保持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篇13

金融创新的信息安全基础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我国依然面临着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务不均衡、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化的共性难题。这些难题,成为实现全面普惠金融目标的主要障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去破解。

李东荣首先总结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解决“普”的难题;二是有助于解决“惠”的难题;三是有助于解决服务质量的难题;四是有助于解决商业可持续的难题。

随后,李东荣也提到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的新特点,以及其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都需要引起普惠金融从业者的高度重视。这些挑战分别是风险治理、数字鸿沟、基础设施、监管适应性,对监管体制方面,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前述分析,李东荣认为应该研究并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的普惠金融解决方案:一是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二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三是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建设数字普惠金融的基A设施体系;五是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李东荣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国家行业自律组织,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实践和风险治理,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努力实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美好愿景。

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要有边界。他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应回归金融的本质,但是不忘普惠初心。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普惠金融有别于政府扶贫,它不是慈善金融,也不是扶贫金融,它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金融,就必须履行金融的内涵;第二,它的经营必须要建立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就如何建立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方面,焦瑾璞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第三,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四,规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第五,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应有的边界,焦瑾璞指出,监管体制错配和法律体系滞后,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问题。他建议应当:一是明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边界;二是对金融机构采取行为监管;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型法律与监管体系;四是发展监管科技,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巡视员、副主任,中证监测总经理赵立新就金融科技对资本市场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做好证券期货监管发表了看法。

赵立新首先提到了金融科技运用的上三个场景:智能投顾,基于大数据的指数产品、交易策略和信息增值服务以及基于监管科技的风控合规系统。金融科技为这些场景带来了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纪律性、更广阔的服务面,相关技术充分利用所有信息发现价值,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不仅能够克服人类在交易操作上的缺陷,还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随后,赵立新也指出,金融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导致的顺周期特征及交易行为趋同可能加大市场波动,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加强,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赵立新介绍了金融科技在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探索智能监管和完善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他建议:一是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各监管业务条件之间、各市场之间的信息关联;二是进一步整合全市场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深挖数据金矿,对监管业务和流程进行集中的再造;三是构建资本市场运行及系统性风险,监控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政策效果的检验和评估,努力成为市场决策者的智囊。

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表示,想普惠金融走得更远、更稳,信息安全仍然是基石。她就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关于用户身份精准识别和认证的问题。她表示,核实用户的真实身份是所有金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现有条件下,建立立体、多维度的认证体系是实现线上业务身份识别和验证的有效手段。

第二,关于保证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具体表现为如何保证参与方相关权力与缺失有效的线上证据保全机制两个方面。她认为可以从电子签名与公正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所颁发的数字证书、基于数字签名技术的无纸化解决方案和合同签署的时后保全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第三,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的管理应该是多维度的,除了数据传输的安全外,系统本身的安全缺陷也可能导致信息被偷或者是本身被劫持。定期的信息安全系统检测是必须的,能够帮助我们尽早地发现安全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建立共享机制,联防联控安全风险。她建议尽可能大范围地打破行业壁垒,打通数据孤岛,建立高效的联网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做到异常交易及时报警。

季小杰总结,在科技驱动的普惠金融时代,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同时,安全风险也不断增加,CFCA愿意为普惠金融保驾护航,让金融真正地触达普惠。

普惠金融的商业逻辑

京东金融首席执行官陈生强指出,要做普惠金融,必须找到低成本、可持续的模式。经济学中,企业成本有一个划分维度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成本结构的不同,使得经济实体所能服务的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也完全不同。如果金融机构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高,那么只能去服务高收入人群和高价值的大公司。反之,则相对没有边际的限制,可以快速复制,覆盖更多群体。目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症结在于变动成本高,而科技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改变成本结构,并通过贷前、贷后管理降低信用风险,优化服务能力。

用科技降低三大变动成本:一是科技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触达到传统金融难以触达的人群。通过将这种场景开放给传统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二是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费和产业交易场景中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的产销情况,通过这些数据+风控技术可以去做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三是在流程运营层面,科技公司可以基于更好用户洞察能力、产品洞察能力,实现从客户申请、授信、放款、贷后的全流程贯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极大地改善客户体验。

陈生强还介绍了京东金融实践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及其如何为金融机构提供助力。一是在批量@客方面,京东金融基于京东数亿用户的基础以及电商交易场景,2014年推出了业内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切入了传统金融不便触的弱信用人群或较低收入群体;二是在风控方面,依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风控。智能风控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几乎就不再产生变动成本;三是流程运营方面,以农村金融的养殖贷为例,帮助养殖户建立了一套现代化农业养殖管理体系,提高了整个贷前、贷中、贷后的流程效率,也降低了信用风险。

陈生强认为,未来的金融服务要形成一个“O+O”的模式,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放眼全球,传统金融拥抱新兴科技,利用科技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正在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强监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

凡普金科创始合伙人、首席执行官董w就强金融监管周期之下的金融科技以及凡普金科积累的一些实践和创新两个方面发表了演讲。

董w表示,中国的金融科技目前是在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上,这个和在过去几年整个监管当局对于金融科技等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但是从2016年底开始,更严格的监管正在发生,在新形势下有利于帮助这个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他基于两个主要判断:一是金融科技创新,使得可以把钱推到个人和小微企业去;二是金融行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生存。所以金融科技机构就需要通过技术让变动成本的幅度和整个服务的门槛降低来寻求生存空间。

在凡普金科的实践方面,董w介绍,该平台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类似理财的撮合服务,满足用户不同生命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凡普金科的云图系统整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使得其在风险的管理和精准获客上面获得一些优势。能通过大规模应用技术使其盈利性可持续化。

最后,董w指出了金融科技领域需要两方面的创新,一方面,专注在金融科技上的公司需要持续创新,才能提供可持续性的低门槛、补充性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需要监管层面上的更多创新,促使行业里面各主体(无论是第三方的机构,还是龙头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从而使得技术、信息和数据能够得到更多的共享,降低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

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发生的未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