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课题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课题概念

篇1

概念图是以绘图形式描述知识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流行的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3]。概念图法在数学、物理等教学领域已广为应用,近年来已尝试应用于护理、临床医学的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3-4]。但概念图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课题选题教学中的应用罕见报道。我们以干细胞在心血管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例,展示概念图在研究生科研选题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概念图理念与科研选题

概念图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Novak提出的一种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概念进行连接,形成直观形象地关于该主题的空间网络结构,故而称之为概念图。概念图是学习者通过组织和分析信息,确定关键概念,将其图形化地排列并进行有意义的连接,因此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整判断和不断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有助于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且有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科学研究总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科研选题就是选择、确定和形成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即课题和内容)。科研选题是整个科研工作带有方向性的关键决策,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浩瀚的医学研究领域,如何确定自己的科学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根据科研选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从诸问题中遴选出来科学问题,不仅要符合科学进步的发展要求,还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兴趣等多种因素,通常需要经过大量的比较、分析和论证,而在这一过程中概念图法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有助于科学研究的选题。

2 概念图在科研选题中的应用举例

科研课题在立题前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相关领域进行文献调研或实地考察,提出选题,论证和确定课题。在知识准备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概念图的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Mind Manager软件制作概念图,如何用来建构知识网络结构。以下以干细胞科研选题为例展示如何将概念图理念运用于科研选题的全过程。

2.1 概念图在文献调研中的应用

选题调研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文献、国际互联网和具体的专业工作实践等。文献调研是选题的准备阶段。研究生需根据自身专业的需要和知识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及研究层次;再对国内外在同一领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跟踪相关发展和应用状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问题、关键难题、发展瓶颈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储备决定着科技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的途径。在广泛浏览资料过程中,对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对比分析后提出问题。医学题目要经过一个酝酿、思考,甚至可能是相当长的构思过程,才能形成初始意念,提出科学问题。

如图1所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有关干细胞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干细胞在心血管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创新奠定基础。据文献调研结果看,目前在心血管领域,研究较多、较成熟的是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而主要应用是心肌梗死,这也是与缺血性心脏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相一致的,而在瓣膜病或高血压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5]。如图2所示胚胎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非常有潜力的种子细胞,开发易于得到、安全、有效的种子细胞,以及改善移植细胞存活率的研究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瓶颈,是研究的热点[6]。而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方面也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7],如图3所示,机制探讨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对干细胞旁分泌机制和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研究也是重点和热点。

2.2 概念图在科研立题依据中的作用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但要将这种初始意念系统化、深刻化、完善化、变成系统的理论认识,形成科学的假说,是科研立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证实假说的科学成分,即是否以一定科学实践和事实根据提出来的,或者是已有文献记载同种问题作为类比,还要通过查阅文献寻找恰当的手段证实这种假说,然后设计出科研工作方案。科研立题中思路清晰很重要,要有条理地将自己的科学假设演绎出来,此时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会把不太了解这一领域的专家搞糊涂,真正的立题依据是被认可,首先自己要头脑清晰,要让不懂行的人觉得写得有道理,懂行的人觉得写得有深度,而做到这一点有时可借助于概念图的优势。图4为间充质干细胞释放的膜微粒可能是其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的重要介质的机制假想,可以作为立题依据的重要部分,这一概念图简明扼要地将大部分移植入缺血心肌死亡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改善缺血心功能的可能机制做了大胆猜想[8],当然,这一假设是建立在充分的前期研究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的,是科学性的假想,而不是空想。

研究创新性本身取决于课题的选题,自选课题过程中,可在学科交叉地带寻找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而对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来说,选择实际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别人做过的同一课题,如果能从新的角度加以诠释,也不妨为一种创新,称之为思路创新。

2.3 概念图在课题论证及立题中的作用

课题论证是为了确保课题选择正确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论证和全面评审,是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技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剖析、审议。而科研选题和课题决策是一个不断反馈并反复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调整、更改和多次论证。研究生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表述清楚,有充分的依据让专家很快了解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创新性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创新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方法上的创新,还可以是应用上的创新。可行性主观方面,包括科研结构和研究人员的素质;而在客观上,要充分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试验材料、时间期限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清晰的分析和表述是取得专家认可的重要方式,其中课题的具体方法实施部分因涉及内容较多,不妨可以借助于概念图来清晰描述,这样有助于专家在冗长的文字中快速找到重点。

图5举例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的实验路径,分别在细胞大体、表型、自我更新、分化功能等多水平、多角度进行验证。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用概念图法表述则更为适宜,研究生可在具体实施中巧加利用,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以层次的形式让概念之间的关系条理化和直接化;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考过程,它可以将零散的、不关联的思维整理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9-10]。课题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概念图理念引入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将科研思路条理化、流程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能力,而且也可拓展至其他科研课题的申请,是个实用性实践工具。

[参考文献]

[1] Daley B,Shaw C,Balistrieri T,et al. Concept maps:A strategy to teach and evaluate critical thinking [J]. J Nurs Educ,1999,38:1-6.

[2] Novak JD. 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Cell Biol Educ,2003,2(2):122-132.

[3] Torre DM,Daley B,Stark-Schweitzer T,et al.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 learning with concept maps [J]. Med Teach,2007, 29(9):949-955.

[4] Harpaz I,Balik C,Ehrenfeld M. Concept mapping: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advanced nursing education [J]. Nurs Forum,2004,39:27-30,36.

[5] Anversa P,Kajstura J,Rota M,et al. Regenerating new heart with stem cells [J]. J Clin Invest,2013,123(1):62-70.

[6] Passier R,van Laake LW,Mummery CL. Stem-cell-based therapy and lessons from the heart [J]. Nature,2008,453(7193):322.

[7] 边素艳,盖鲁粤,郭子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07,3(6):350-352.

[8] 边素艳,崔华.膜微粒:干细胞组织修复的新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12,43(2):96-100.

篇2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情境:某个超市在中秋节时搞食品与饮料促销活动,张晓敏买了一瓶自己喜欢喝的碳酸饮料,给妈妈买了爱吃的饼干,给爸爸买了两瓶白酒。并把超市促销活动的热闹场面用手机拍成视频播放给其他同学看,其中有酒瓶上写着酒精度42%,饼干上写着含糖量2%,饮料瓶上写着碳酸30%。针对这些百分数符号提出问题:你了解这些符号表示什么意思?你知道这个符号怎么读?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这样的符号?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百分数,但毕竟认识还是初步的,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含义。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百分数怎样读,如何写?百分数与分数有何联系与区别?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是直接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生活情境中通过具体事物让学生自己认识它的含义,并学会应用,从而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培养动手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通过个体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课本中学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个体的身体与头脑得到训练。”让学生动手,可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在学习新知前要求学生每人准备几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教学中把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一箭、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很快就概括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过程在学生动手活动中完成了,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角色。而学生这个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动手操作就是学生能把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思维的得到进一步拓展,加深知识的理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过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的知识后,尝试着去计算教室空间的大小、测量桌子的体积;学过了“认识人民币”后,就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学了“圆的面积”后,就让学生算一算墙上挂钟的面积;学习“平均数”,请同学计算出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从而了解到课本中的例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就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了展示的机会,同时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问又让知识得到了巩固与拓展,从而体现了教育本意的回归。

四、尊重个体差异,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篇3

秘书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几年来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局面。但是,从总体来看,我认为秘书学的建设,尚处在它?quot;学前阶段",即前时期。

目前,在秘书学概念体系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概念体系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不确定。2.基本概念的研究没有摆脱直观感性经验的趋向。3.某些概念的抽象不是采取逻辑的,没有揭示其内涵和外延,以至出现恩格斯早已指出的"生命就是生命"的恶性循环的错误。4.借用日常概念和经验概念较多,而且缺乏必要的扬弃。

由于秘书学一系列基本概念尚未进入科学体系,就给秘书学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因此,我的第一个结论是:加强对秘书学概念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秘书学校念体系的和重点

研究秘书学的概念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概念。这是构成秘书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单元,它决定着秘书学理论体系的结构、功能和。2.一般概念。这是构成秘书学理论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重要知识单元,它直接关系到各项原理、原则和法则的建立,以及某项理论的发展。3.术语。这是秘书学科的一系列专门用语,它们都有严格规定的含义。4.各种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即它们的逻辑结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概念。

关于"秘书"这一概念,目前国内不下五家之说。虽然各家之说不无一定道理,但是否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事物内部联系,即上升为理论概念,尚待探讨和商榷。据我的认识,秘书是掌管公文并全面辅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人员。我认为,这个概念初步揭示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秘书人员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可读性、辅、服务性和多能性,从而使秘书人员同其他行政工作人员有了质的区别。

我们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就可以进一步去结构秘书学的体系框架,比如以掌管公文、辅助决策、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处理事务和保守秘密等为内容的秘书职能论;以一般工作方法、特殊工作方法和未来工作方法等为内容的秘书方法论;以秘书组织、秘书人事、秘书制度和秘书素养等为内容的秘书管理论。然后,我们再去深入研究秘书职能论、秘书方法论和秘书管理论的概念、原理、定律和一般理论结论,把秘书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加以完善和充实。这样,一门崭新的学科--具有主义特色的秘书学,就会在我国应运而生,因此,秘书学的建设,必须以基本概念为重点突破口,这是我的第二个结论。

三、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方法和途径

概念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一种科学抽象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认识阶段的不同思维水平。

我们在研究秘书学科的概念时,首先就要充分占有秘书工作和秘书管理方面的经验材料,包括日常概念和经验概念。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方法,特别是下定义的全部规则,精心地进行科学抽象,从中制定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秘书学概念体系的基本方法。其具体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现有的科学概念。

(二)移植其他学科的概念。

(三)改造流行的普通概念。

篇4

然而现阶段人们感兴趣的所谓“概念书籍设计”,则是一门培养我们将书籍艺术形态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启迪教育的课程。强调视觉艺术的概念书籍设计,目的是启发积极的创新性思想、思维意识的习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概念书籍:

一、概念设计的含义

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

以某种“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可谓是有紫红名副其实的概念设计,如同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概念车”、“时装表演”那样。概念性的设计是向人们展示设计人员新颖、独特的构思,更多地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尽情甚至夸张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什么是概念书籍

概念书秉承了概念设计的含义,运用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书籍与众不同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是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更要体现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也要在创意中表现一定的哲理,对文化或设计的切身感受。形态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演绎为视觉化形态或阅读方式,也可以在视觉语法中延展意义,运用图片表达而不是文字,将书籍真正变为“图书”。图像可以为卡通、漫画、时装、汽车、家居以及旅游等,在视觉的盛宴和享受中让读者忘却文字的必需。但这些插图却不同于传统的连环画,连环画是根据文本的内容对文字的注解和描述,而概念书籍的主角是“插图”,文字大多是去的配角。

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书籍的封面设计,而是一个多侧面、多因素、多层次、动态的系统工程。卡夫卡曾说过:“艺术家试图给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过这种办法改变现实。”所以现代概念书籍设计师要将思维打开,吸收传统的良性因素,大胆地学习和采纳现代设计理念,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方式来不断提升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位。

三、教育学院的概念书籍课题研究

现代学院教育及课题研究讲述的概念演绎为要概念的书,将书的理念各异化,利用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和手法,不再以具体的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而是让人们从书中得到与一般传统书籍现象相反的阅读体验,得到更多的是视觉信息,从而达到视觉的享受和翻阅的。当形式有了姿态,它就立刻鲜活起来,一本普普通通的书,会因之活泼生动,使人爱不释手。当形式有了姿态,它也就有了生命。它会和读者交融,也能发出情感的信息,同时也就使书籍产生了主动的态势,伸出了它灵敏的触角。书籍设计中同样蕴涵着艺术的各种概念。

概念书籍设计课程的进行建立在探索性、未来性、实验性基础上,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书籍设计的概念性表现,针对书籍设计专业的同学,注重前瞻性与观念性的思考与创造,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之上,探索设计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 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设计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也不例外。针对学生尽力引导全方位释放自我能力,于是探索、思考和进步,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创意点和崭新的视觉表现。去用心体会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传达?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设计要指向未来?于是同学们试着把自己放进书籍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让灵感释放,创想,成长。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篇5

绪论

在中国已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社会也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科技产品和各类应用层出不穷。但是老年人却不同程度的对科技有恐惧感。据调查,大多数的老人不会使用基本的生活服务类科技设施,如使用电脑上网、用自动售票机购票、利用ATM机完成小额存储及缴费等任务。“科技恐惧症”不仅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他们因为不能独立使用科技产品而与时代产生疏离感,在这种心理下,对高科技产品“敬而远之”,日渐陷入高科技边缘化的境地。

老年人的“科技恐惧症”并不是“天生”的,他们也对网络对科技具有一定兴趣,只是各种阻力和障碍令他们望而却步。

本文在对老年人科技“恐高”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老年人的科技产品设计要素:通过改良用户体验,提高老年人对于高科技产品的接受度。

文献综述

目前大多数人机交互研究关注老年人的特定信息系统的界面或结构设计,如《基于人机交互的老年人产品设计》[9]、《基于老年人认知特征的手机界面研究设计》[5]两篇文章,都是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老化以及认知老化现象原因,提出设计要素的,鲜有研究调查老年人的科技接受度,就是老年人接受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动机。

60-75岁这部分“年轻的”老年人在整个老年人群体中还是相对比较活跃的,各方面的能力退化也比较少,是相对比较愿意接受和使用信息科技的人群。老年人涉及到科技技术的领域有:健康、独立生活和社交。科技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减轻照顾者的负担,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信息科技产品可以使老年人的社交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在一项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NT)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喜欢与同辈交流许多信息,如与健康相关的信息、旅游信息,与好朋友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研究发现,因特网和电子邮件等沟通手段的丰富会降低已退休老年人的孤独感。[1]

如今的高科技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针对年轻人,在设计上追求科技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的需求,例如智能手机的字体显示过小,功能繁多复杂,甚至有的设备菜单是英文显示,对老年用户使用高科技产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降低了老人的消费欲望。据调查老年人大多因为对高科技产品“玩不转”,就对高科技产品敬而远之了,他们更期待“傻瓜”式产品。[10]

现今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专注于科技产品的老年用户群,也有专家开始研究并呼吁专以老年人为用户群的产品出现,真正的通用设计是应当将老年用户包括其中的,让其不再被边缘化。用户体验也是现今科技产品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点,通过对老年用户使用科技产品体验的改善,也能帮助其卸下心防,提高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

老年人“科技恐高症”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出现了生理和心理的老化现象,年龄和文化程度以及产品的易用性,都会影响到老年用户的科技接受度。什么是科技接受度?这个词广泛的被当作一个专业词汇是在Davis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之后(Davis,1986)。Davis提出,人们在为使用一种新的科技产品做出努力之前,就会形成对使用这种科技的一种态度(Attitude)和意图(Intention)。[1]这种态度和意图会直接导致用户对这种科技产品的使用行为。而影响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老化)因素、文化程度、是否能及时获得帮助等原因。[1]

老年人的老化包括:生理老化和认知老化两个方面。

生理老化

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开始发生变化,比如形态的老化,包括皮肤、身材、体态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老化。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语言能力、行动力都日益出现弱化问题。老年人的感觉相对年轻人来说比较迟钝,皮肤的触感和温度感也较弱。行动力的减弱,也影响到他们不能进行太过复杂和快速的操作活动。

认知老化

认知老化包括,感知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智力、决策力的老化。老年人是近事容易遗忘,远事记忆较好;速记、强记困难,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比较强。任何新产品对于老年人来说的学习成本都比年轻人高出非常多,他们可能显得“恋旧”而且排斥新鲜的东西。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对于熟识的产品较有安全感和掌控力,此外更具包容性的容错设计也会让他们感觉更容易使用。

老年用户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老针对老年用户的科技产品的设计要遵循老年人特点,避免需要过多记忆的内容,力求操作简单化,尽力降低操作复杂度,要对错误操作有一定的包容性,并且尽量贴近他们熟识的产品会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接受度。

文化程度对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文化程度也对科技接受度有很大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据统计,在200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7.54%。在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中,58.8l%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中,小学程度的人占36.82%,初中程度的人占9.46%,高中程度的人占4.12%,大学以上程度的人仅占2.05%(如图1)。

例如老教授会为了防止自己患老年痴呆症而每天坚持背诵英语文章;80岁高龄的大学教师坚持让自己的子女为自己购置新的电脑,每天去老干部培训班学习上网浏览新闻、收发邮件等在他们看来很“时髦”的东西。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学习需求比较高,他们的学习成本相对比较低,也能从学习掌握的过程中获得快乐,那么在这样的群体里来看,高新产品的科技接受度是比较高的,互联网的普及度也很客观。

3、学习中是否能及时获得帮助

另外还有子女的陪伴,他们是否花时间有耐心得帮助老年人掌握新产品也是十分有影响的。“空巢老人”的普遍使老年人在购买科技产品之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必须独立地使用产品,这也是影响老年人掌握和学习科技产品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影响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和认知老化因素(年龄因素)、文化程度因素、是否及时获得帮助。那么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合理的考虑老年用户群的老化现象,让界面设计更加友好且辨识度高,需要思考和记忆内容少进而降低学习成本,以此来更好的提高老年用户的科技接受度。

如何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使老年人对科技产品放下心防

产品外观、操作尺寸、操作方式

针对老年人生理老化问题,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需要以老年人为目标用户,研究他们的掌握尺寸,操作范围等数据,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出发,使产品外形最大程度的适合老年用户使用。

提供多样的输入设备有助于老年人应对各方面机能衰退的现象。研究发现,触摸操作、语音识别等也可以减少与年龄相关的问题。 [1]老年人体质下降,而且老年人的肢体控制机能也在不断下降,还有会出现四只抖的现象,在操作产品时,手指定位有时会出现偏差;有些老年人感知和记忆能力衰退等,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轻松的操作姿势和动作,考虑操作的轻便性,降低物理负荷。产品外观不宜过于复杂,操作方式要尽量采用老年人易于掌握的方式,尤其是输入方式,尽可能的采用触摸、语音输入等易于掌握的方法。

流程简单,学习成本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认知老化问题日益严重,“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是对老年人来说最好的一种用户体验。别让用户思考,尽量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和情景以及操作模式会降低老年用户的学习成本。当用户在面对一个界面时,每个问号都会加重他们的认知负担,把注意力从要完成的任务上拉开。这种干扰也许很轻微,但他们会积累起来让人抓狂。

避免呈现小尺寸的目标可以有效的帮助老年人认知。对于小的目标,老年人要付出更多的学习成本和认知负荷。行动力的减弱会影响老年人使用鼠标点击和拖拽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学习使用平板电脑的效率高于台式电脑的原因之一。

如图2,易百年老年手机运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一级菜单样式展示功能,使用大字体和高对比度有利于老年人使用信息设备,而且设计者也应该避免炫光和亮度的迅速变化。温和的过场动画,简单的不操作步骤,有利于老年用户掌握操作过程。图标的设计应从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入手,更利于老年用户了解和识记功能。

友好的用户体验和错误包容性,每项操作都有适当的反馈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反馈和提示,可以提高他们进行视觉搜索任务完成的成功率。例如有些社区给老年人发放的急救铃产品,按下去时应有必要的灯光或者声音反馈,这样使用者才会知道是否成功发出求救信号。电子产品的交互设计中操作提示和反馈也非常重要,可以引导老年用户进行正确操作,并且同时有效的防止出错,在操作完成后及时的给出友善的反馈。如图3对鼓励用户操作的按钮进行了高亮区别处理,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引导方式。

图3 操作提示图4 操作反馈

在老年用户进行每一项操作时,最好都能做出相应的反馈,他们需要适时的反馈来提高安全感,这种反馈可能包括颜色的改变、声音提示等。当他们需要做出决策类操作的时候,则需要给他们一次决策的必要提示,帮助他们尽量减少错误操作的可能性。

良好的错误操作包容性,也可以更好的提高老年人使用科技设备的信心和持续度。错误包容性包括强制性避免错误和引导性避免错误两种。所谓强制性避免,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用户可能出错的情况,使可能出现错误的情况下用户无法进行操作,如图5所示,微信在没有输入内容时,发送按钮是置灰的。另外一种是引导性避免出错,即使在用户进行了错误的操作后,也可以及时进行提示和修改,不会造成致命的损失。

图5 强制性避免错误

尽量用更简略直接的步骤实现功能

“尽量做到让一切都不言而喻。”尽量让每一个页面都不言而喻,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用户只要看它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内容,如何使用它。不过有时候在进行一些崭新的开拓性的比较复杂的页面时,或者对于新手老年用户来讲,可能需要做到“自我解释”(self-explanatory),在一个自我解释的页面中,用户需要花一点点的时间去理解——但只需要一点点时间,页面元素的外观,精心选择的名哼,页面布局以及销量仔细斟酌过的文字,它们综合在一起将创造出一种接近瞬间识别的效果。

多采用形象化的视觉设计,对于文化程度造成的科技接受度影响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弥补。用户可以根据日常生产生活的经验,快速判断出界面图标的用途。拟物化视觉设计,可能更适合老年人科技产品的界面设计。这种引导性的设计也能帮助用户在选择任务时不要出现歧义。

让页面不言而喻,就是通过其他精心的设计,让重点目标更加突出,让使用者一下就能找到他需要的功能,对老年用户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了。

另外,简单的层级对于老年用户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每项任务的操作页面最好不要超过三个,最好让用户一步达成目的,也适用于老年用户一些紧急操作的功能实现。例如传统的手机短信流程如下图:

图6手机短信流程

该任务流分了四部进行,层级较深,对于老年用户来说,记忆和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出错率也会比较高。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可提出另外一种层级构思,如下图:

图7 短信流程改进示意图

结合老年人的特征和信息架构的原则,减少了发短信的层级深度。将最初创建时选择短信类型的步骤,直接放在新建短信界面。那么用户在想发短信的时候,直接就可进入编辑界面,省去了前面选择的思考时间和学习成本。界面上可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全部罗列出来,老年用户一般发文字信息最多,那么文字输入这项任务就应该最为突出。将这项任务必要的内容,包括收件人手机号、取消和发送按钮等也作出颜色、形状的突出,让用户任务流程完整。示意效果图如下:

图8 短信界面改进图

结论

总的来说,在老龄化社会日益加重的今天,60-75岁这个“年轻的”老年群体已经成为科技产品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面对越发年轻化的设计,已经让出现生理和认知老化的他们对科技产品建起了心防,学习成本的提高,操作安全感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科技产品并没有做到真正的通用设计。

在产品和用户体验设计方面对于老年用户来说,直接操控方式如触摸屏和手写识别以及语音识别等对浏览和搜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老年用户在学习使用触摸手写设备比鼠标键盘操作时效率高很多。使用关键字搜索时,触摸屏和手写识别的完成时间少于语音控制和语音输入,也少于使用键盘和鼠标,而且这种操作的出错率也相对较低。

友好的用户体验,精心合理设计的界面,适时贴心的使用反馈,完善的向导系统,适合老年人操作的产品尺寸等都是提高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一些重要步骤,把老年人这个用户群体纳入到高科技产品设计的目标用户之中。重视老年用户对科技产品的接受度已经成为关爱老年人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需要更多的“傻瓜式”高科技产品进入市场,引导老年人使用科技,使用互联网,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多彩。在不久的将来,用户体验一定会帮助老年人不再被科技边缘化。

参考文献

[1] 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Salvendy,G.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Steve Krug著.De dream译.人机交互:Don’t make me think(原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西南大学心理学硕士白纲.老年人的科技恐惧症.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4]康锦文.老年人科技恐高症.今日科苑Modern Science.2009年13期

[5]基于老年人认知特征的手机界面研究设计.曹丽丽.西北大学

[6]河北经济日报.老人患上“科技恐高症”,专家:老人需科技关怀.Retrieved Mar.14,2010,from.cn/jk/lr/news/2007/09-27/1037629.shtml

[7] Ajzen,I. The Theory of Planned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2),179-211. (1991)

篇6

当前,淮滨高中进入第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特色与创新发展时期,随着“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新的使命,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教育、对教学的理解,要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升认识,探索路径。本学期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课堂教学效益为中心,坚持通过课题研究,实施科研带动,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与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校教育质量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内容

基于学校办学思想引领,立足我校课堂革命前期成果,围绕“课堂改进”,结合学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板书设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评估等相关提升策略和实践路径。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成果,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优秀的学科组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体系。

四、参加对象

淮滨高中在职教师

五、组织与实施

小课题研究由教科室每学期研究方案,教师自行组建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要求,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实际申报,按要求提交立项申报书、中期报告及结项材料等。如遇到困难,可以请年级教研员、教科室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和帮助,或由学校出面邀请校外专家给予指导。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1)2021年3月:教科室拟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2021年4月1日-15日:教师组建课题组,申报课题(《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课堂改进”小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见附件),于4月10日前由年级教科员统一报送教科室,教科室组织评委对申报的课题立项评审,颁发立项通知。

(3)2021年4月16日-30日:课题组组织开题报告。

(4)2021年5月:各课题组上报中期研究报告,教科室对中期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组织优秀课题组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

(5)2021年7月:各课题组上报课题成果,教科室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对结项小课题,颁发结项证书。(此期间,教师的微课题申报及评审正常进行)。

六、条件保障

学校设立课题研究项目基金,对结项的小课题进行评奖,奖金设置:一等奖500元,二等奖300元。编印优秀成果集,优秀课题作为推荐申报上级科研课题的依据之一。

篇7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流派都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比如,狄尔泰的生命哲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都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详细讨论。

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曾指出:“人所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交往”(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常被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术语表达,例如,“沟通”、“交通”、“通讯”、“传播”、“交际”、“交流”等等。“交往”这个概念最宽泛的涵义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其次,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communication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拉丁文communis(分享)一词派生出来的。

祝大征(1994)等人认为交往指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往来,是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能力的交换和活动、关系、信息的交换。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示交互作用的交谈、交际、交易、交流、交换、交融、交手、交兵、交锋,是交往某一侧面的表现。

陈旭远(1998)认为可以将交往的概念从三个角度加以界定:

第一种交往是狭义的,即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这种理论把交往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研究交往的图式、交往的系统管道及交往的技术手段等问题

第二种交往是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不是把交往看作单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关系;着重分析交往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交往理论侧重于交往的社会本质,交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结构,以及交往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第三种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交往的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

车文博(200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认为,交往亦称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

徐湘荷(2002)认为,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

张惠芳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教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在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综上所述,交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具有极大的交叉性。

二、同伴的概念界定

所谓同伴(peer)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同伴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机制。刘豪兴等认为:同伴指的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也有学者认为同伴指的是“特定的儿童和他与之进行互动的特殊群体的一个连续。”本研究同伴指的是在自然教学班中的同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是体育课堂中发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于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J].1999(10)68-70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万光侠,交往的哲学审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

[4]祝大征等,论交往价值.[J].人文杂志1994(2),19

[5]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5),86

[6]车文博等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54

[7]徐湘荷,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2(10),12

[8]张惠芳,体育教学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65

[9]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94-202

篇8

 

体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制环节,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这些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疑惑不清、悬而未解的问题。如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常发生错位;学校体育课程实践内容项目化、专业化。课程改革如不敢面对这些问题,那么将难以走出困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针对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困惑不清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专家访问,找出主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问题,对其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2.2研究方法2.2.1调查法

 

针对师范体育教学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进行了专家走访调查。

 

2.2.2文献资料调研

 

根据近10年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献,为本文讨论与分析提供理论资料。

 

2.2.3逻辑分析

 

依据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思路。

 

3讨论与分析

 

3.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又是课程目标的研究。从我国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现状来看,对课程目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的主要问题:(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目标经常发生错位现象,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清楚;(2对课程目标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的重视程度不同,课程目标的科学性方面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而课程目标的人文性方面的研究却经常被忽视、被边缘化。

 

3.1.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与各层次目标的关系

 

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各层次主要包括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目标、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目标3个层次。由于我国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理论课程研究比较晚,所以,以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代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或以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目标代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错位现象比较普遍。而在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课程理论研究还不深入,课程目标经常与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混为1谈或发生借位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相对于目标错位来说,各层目标上移的现象更是普遍,如果不区分各层次目标的特点,无论哪_层次目标都是抽象的、宽泛的,那么,经常会导致学校体育形式化或内容选择的不确定性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运用的随意性。对于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经常只认识到上层次目标对下层目标的制约性联系,往往忽视下层目标对上层目标的调整、改造的关系,也会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脱离实际,使学生失去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可见,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各层次目标定位不清,或发生错位及上移,或对其之间关系不明,都将会使体育教师从茫然变成随意,使学生从心理上远离学校体育,起不到目标的层层渗透的指导、规定、方向性的作用。因此,对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特点及其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各层次目标的关系的深入分析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3.2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

 

由于我国长期客观存在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的影响,所以,对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教材内容研究的不多也不深入,结果常常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过分依赖在教学中解决。我们都知道有许多问题表现于体育教学中,但往往其根源症结是在体育课程里。现阶段突出要着手研究的师范体育课程教材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分类和体育课程教材管理体制两方面。

 

3.2.1师范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分类

 

目前,师范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尚没有合理的科学分类,常使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实践内容处于无为无奈的“多难”境地。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课程实践内容不能合理科学的分类是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瓶劲。

 

学校体育课程中,实践部分内容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进行的分类,其主要意义是有利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传授竞技运动,实现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的“三基”任务,对于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来说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很难指导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面对众多课程实践部分内容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有效的取舍及创造。

 

3.2.2以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人为中心对体育教材内容进行分类

 

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活动应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而分类必须为目的服务。为了增进学生健康,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应把体育活动与健康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揉合在一起,而不是健康知识与体育活动内容的拼凑,更不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来对体育课程实践部分内容进行分类。

 

透过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人或社会的关系,可以打破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进行分类的方式,以人为中心,根据与运动时所面对的客体不同对体育课程实践部分内容分为自身操作运动、操作器械运动、群体互动运动。

 

3.3课程体制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决策权属于课程管理制度,多套方案是课程体系,前者核心内涵是指设计的实施课程的权力,后者是核心内涵旧指学科内容的选择及其组织方法。课程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合称为课程体制。

 

4结论与建议

 

4.1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目标经常发生错位,所以师范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应首先明确课程目标特点及其与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中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4.2人文性与科学性是师范体育课程目标的双重属性,重视科学性忽视人文性容易引导五年制师范学校体育偏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轨道。

 

4.3师范体育课程教材改革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对课程实践内容重新分类,推行教材“审定制”,突出教材特色。

 

参考文献:

 

篇9

概念图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在西方国家,概念图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随着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以Inspiration为代表的,一批功能强大的概念图绘制软件的普及与推广,概念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习,建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合作交流,促进意义学习,还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整合教学课件制作等,作为指导师生整合教学的实用性工具化平台的价值日益显现。

概念的界定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图示方法,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是指以概念图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概念图应用软件为基础性整合平台,并可实现与信息化媒体资源,以及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多元整合的教学形式。

理论与实践基础

主要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现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运用概念图提升整合教学能力的师训研究

课题组从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出发,通过报告、示范、展示、研讨、评优竞赛与网络研习等活动,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等行动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辅助以考核、激励等策略,点面结合,分层递进,整体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深化概念图的理论研究,从教与学两方面梳理概念图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发掘并拓展概念图在整合教学环境中的功能与应用方式。按学科分类下设11个二级子课题,通过概念图在不同学段与不同学科中的运用,探索和形成可推而广之的应用策略,指导和优化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

(三)概念图在整合教学中应用模式的建构

以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为整合教学实践的基础平台,积极探索这一软件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同时重点研究概念图Inspiration与Blog、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的有效融合。

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探索并总结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教学中的六大应用功能

鉴于概念图绘制软件Inspiration良好的易用性和功能性,课题组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教与学中的各种典型案例,提出并总结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在整合教学中的六大功能:知识可视化的表征功能、高级思维的发展功能、合作交流的媒介功能、促进教学的评价功能、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开发功能,以及构建网络课程的设计功能等。

传统的概念图通常是用手工绘制的,只要有纸和笔,即可绘出教学需要的各种概念图。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目前手绘概念图已逐步成为师生常态的思维工具与研习策略。实践表明:师生共绘概念图不仅仅可以促进教,而且同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它既可以充当教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学的工具;既可以建构知识与思维路径,也可以同步发展认知与思维能力。

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实践表明:作为一款集整合技术、功能、理念与应用策略为一体的信息化专家平台,概念图Inspiration软件的推广与普及,能够有效促进信息化背景下师生的快速成长,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总结并提出了概念图及其软件Inspiration与课程整合的两大操作策略

策略一:“放眼网络、内外整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构策略

课题组积极地引导教师把目光投向网络,重点依托互联网免费性、共享性资源,以及学科软件平台,提升信息化资源建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引导把教师有限的时间放在资源的合理选择,以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的设计上,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劳动,有力保证了整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如生物教学中引入的Flasteethwise,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认识牙齿、组装牙齿,而且还可以练习如何正确刷牙等,很有趣味性;如在数学图形教学中引入的七巧板Java动画资源软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的造型,尝试各种拼接技巧,同时还提供涂色美化的功能,学生非常喜欢;再如在物理光的色散教学中引入的Shockwave动画资源,不仅可以定性地比照各种色光透过棱镜后的偏折情况,而且还提供了偏折角度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定量研究;他们在弥补学生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不足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互动过程,有力支撑了新课标各学科的教与学。

策略二: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

同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一样,博客、魔灯以及一些学科类的教育软件,功能强大且简单易学,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但是这些平台往往各具优势与不足,多元教育信息化专家平台整合策略旨在通过以概念图为支架的多元平台整合,取长补短,弥补概念图单一平台在整合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功能不足,拓展优化概念图的资源开发功能、网络互动功能与课程开发功能。

(三)基于Inspiration等信息化专家平台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初步形成

本课题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纠缠于空泛的理念、策略以及纯粹的技术培训与灌输,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引入技术零障碍,但又饱涵当今先进教育理念与策略的概念图Inspiration、博客Blog、摩灯Moodle等信息化专家平台,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又一次快速成功地跨越了整合技术、理念以及策略的“高门槛”。

Blog具有很好的互动特征,但由于本身技术的限制,它的页面结构和呈现方式,则明显逊色于Inspiration的表现。鉴于此,课题组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成功引入整合策略,实现了Inspiration和Blog两个零障碍专家平台的优势互补。借助于Inspiration与Blog的课外整合,有效打破了时空等因素的制约,实现了隐性课堂显性化,封闭课堂网络化,静态课堂动态化,交互形式多样化,教师同行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课件与Blog进行深度研习和交流反思,有效推进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共享度。

相对于Blog而言,Moodle在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更为专业,功能也更为强大。不仅在信息管理方面支持的类型更为丰富,而且最为突出的是,互动形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回复,还可以是投票、讨论、测验、评价、问卷调查等,既可以很好地满足网络课堂教学的需要,又可以在远程网络教学与管理方面游刃有余。而且概念图Inspiration与Moodle的整合也有利于改变Moodle课程界面过于线性化、单一化的不足,课题组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Inspiration 和 Moodle 与网络教学的整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值得期待。

当然随着整合教学的发展和需要,网络互动平台也会不完全局限于Blog和Moodle,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结合整合的理念加以发展和充实,但是就现阶段而言,这两个平台应该是当下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网络互动平台的首选,因为它们既不需要额外的经费,也没有高难度的技术培训,但是确功能强大,非常适合整合教学的现实需要。

(四)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师训策略与模式日趋完善

课题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培训与发展的过程,在启动阶段,课题组主要围绕与概念图有关的理论专题研习、技术培训展开工作。整理了《概念图参考文献专辑》,涉及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数十篇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有效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深化了对概念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学校每学期均组织2次以上的专题学习,有效推进了以概念图为支架的整合教学逐步走向深入。

篇10

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又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传统学习方式弊端之一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之上,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弊端之二是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弊端之三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学习方式是当前我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教师要创造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其基本特征有如下五个方面:

(1)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2)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

(3)独特性。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在学。

(4)体验性。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学生身体性参与;第二,重视直接经验。

(5)问题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内在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特别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述五点特征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笔者根据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生被动学习的效率是低下的,“要我学”必须向“我要学”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更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精编自学提纲、讨论题、探究题和练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练习和讲解穿行,注重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

二、由学生依赖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提出自学问题,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馈,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和自我补救。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既是一种兴趣,又是一种责任。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的作用是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学生独立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地自主学习。

三、从学生孤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和互相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教育学生意识到: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还应该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充分了解和利用别人的思路。

四、从自我封闭学习向开放探究学习转变

开放探究学习是指强调学习主体能动性,在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一种崭新的方式。开放探究学习方式强调要以问题为载体,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其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设计,提供了一些问题情境,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因此,政治课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特点采用开放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情境探究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近三年来教学实践的点滴体会,这些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学习方式的转变远不止这些,我相信,在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政治课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定会硕果累累。

篇11

我院自2007-2009年应用DCO概念救治了58例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16~68岁,平均36岁。58例均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29例骨折,其中13例多发性骨折,12例合并颅脑外伤,9例合并胸部损伤,27例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创伤严重评分ISS(injury severity score)[2]20~54分。ISS评分是将身体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头颈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骨盆的损伤。多处创伤时,计算3个最严重创伤区的最高AIS (abbriviated injury scale)值的平方和,即为ISS总分,分值越高、创伤区域越多、死亡率越高,ISS>16分为危重伤。本组58例按创伤严重评分ISS 20~25分25例、>25分21例、≥40分11例、54分1例。

2 护理

根据此类患者病情复杂及骨科DCO概念,制定了科学、规范的护理急救程序,即ABC制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通过规范化的分工,预见性的抢救程序,在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1 A护士的职责 负责呼吸系统管理。抢救过程中位于患者头部。

2.1.1 快速评估伤情 患者入急诊科,A班护士主动迎接,边问边看边检查[3],看即观察面色、表情、伤处情况等;问:受伤史、伤后时间、处理情况等;检查:①意识状态、瞳孔;②在5~10s内看、听、感觉患者有无呼吸;③监测脉搏和指端温湿度;④监测生命体征,迅速掌握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明确处理重点,对清醒的患者予以心理安慰。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患者呼吸的深浅度、频率,有无呼吸困难,胸廓运动是否对称等。头偏向一侧,尽快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血块等异物。防止误吸,解除呼吸道梗阻,持续吸氧,及时吸痰,必要时使用简易呼吸器。

2.1.3 协助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止血,用无菌纱布覆盖加压包扎止血,若病情允许可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

2.2 B护士的职责 负责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的管理。

2.2.1 维持有效循环 护士以最快速度用静脉留置针开放2条或3条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保持室温,使用复温输液装置,使患者恢复热平衡。研究表明,加温至36~37℃液体用于静脉输液安全、可靠和舒适,尤其是已存在休克和低温的患者,输注加温的液体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4]。作相关药物过敏试验,留取血标本查血常规、血型、备血、生化、出凝血时间、动脉血气等。

2.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变化,协助医生进行除颤。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出血量、尿量以助判断伤情。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尿量,以便观察组织灌注量,作为调整输液的依据之一。

2.2.3 协助控制出血、妥善固定 外伤出血伤员每延迟抢救10min,伤员生存率下降10%[4]。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结扎止血。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现场紧急压迫止血,并用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抬高患肢,尽量少搬运患者。做各种检查必需搬运患者时,患肢应保持功能位,轻抬轻放,减少局部出血,减轻疼痛。

2.3 C 护士的职责 负责病情记录,对外联系,术前准备。位于急救治疗车旁。

2.3.1 病情记录 对急救护理全过程记录要完整、准确、及时,如病情变化、出血量、用药、治疗及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瞳孔及执行口头医嘱等。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给患者佩戴腕带,快速识别并核对患者。

2.3.2 尽快做好手术前的一切准备 如备皮、留置胃管、手术通知单等,对危及生命的脏器损伤保证手术及时进行。

2.3.3 后勤保障 提供药物和抢救用物,如导尿包、静脉切开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环甲膜穿刺、腹腔穿刺、胸腔穿刺、心包穿刺、胸腔闭式引流、血管结扎等。联系相关科室查急诊心电图、B超、X线、CT或MRI,准备氧气枕等物品,联系陪送员;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通知麻醉科准备手术。

2.3.4 负责与相应科室的联络及护送患者进入ICU病房,严重创伤患者DCO完成后应立即送入ICU处理。通知ICU病房做好准备工作,做好交接工作。经ICU治疗,在病情允许时,转回专科行确定性手术和后续治疗。

3 结果

5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2例死亡,56例治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运用DCO概念制定并应用护理急救程序,充分调动了护士工作主动性、准确性,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从82.6%提高到96%。

4 讨论

4.1 严重多发伤骨科DCO概念的应用,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思想的重大进步,而护理急救程序的应用是保障骨科DCO概念在临床实施成功的有力措施。本组58例多发伤患者均在2min内完成伤情评估,5min内通知医生入抢救室、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导管,15~20min内固定伤肢、止血、完成备血和术前准备。

4.2 应用骨科DCO概念初期采取救命措施的同时要配合医生止血、清创、固定,这就要求护士在现场能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这无疑对护士的自身素质和专科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抢救程序合理,护士分工明确,措施果断,效果明显,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严重创伤救治的策略-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32-35.

篇12

大学英语作为全国高校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几乎涉及的学生来自非英语专业的各种专业,涉及人数众多。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很多的改革尝试,但目前没有哪种改革的成果得到普及。这说明大学英语的改革的很难有统一的模式。正因为大学英语公共课所涉及的专业很多,各专业之间的差别导致了学生们的对英语的需求不同。艺术体育类(简称艺体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学生所学的专业不但具有特殊性,学生本身的个性化色彩也较鲜明,因此对艺体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改革更要从其专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构建有特色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1 国际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语言测试已经进入到了交际语言测试时期,更着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语言的教学法往往和语言测试方式紧密相关,语言教学的成效往往在测试中的得以体现,而语言测试的模式往往是语言教学法的导向。因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核心问题。

语言的交际能力在目标语言的语境里能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国际化语言测试体系中雅思和托福这两种考试在考察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威性。雅思托福测试听力、阅读、写作、口语模块的文章主要来源于国外较权威杂志、期刊、书籍、报纸,语料内容真实,文化背景强,贴近英语国家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休闲、风俗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词汇、习语中所体现的特殊文化背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语料所表达的深层文化蕴涵,雅思托福的测试材料也可以给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习俗提供非常好的学习语境。

2 艺术体育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艺术体育类学生是凭借自身的艺术和体育特长进入大学,他们入学的英语成绩大多不高。国家现今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没有对艺术体育生提出明确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艺体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既要符合他们的语言水平,同时也要满足他们的实际的专业需要,为将来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艺术体育类专业特色明显,学生对英语需求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英语的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几种能力。而且,艺术体育类专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业的国际化。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与世界各国有者越来越多的艺术和体育的交流。很多艺体类高校以及艺体类专业都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联系,旨在增加艺体类学生间的国际交流。在国际化的交流中,英语就是有效的交流工具,因此艺体类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尤为重要。不能因为艺体生基础差就减轻对英语的重视,相反,应该从实际需求角度出发,提高艺体生的综合英语交际能力。

3 基于国际测试模式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构建

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在本校自2008年开始,在部分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地成效。每届学生在经过这种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后,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应用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该项目还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但这项改革前期是在非艺术体育类本科生当中实践的,艺体类本科生从2016年第一学期才开始试行。艺体类大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知识薄弱,不能照搬其他非艺体类专业课程模式。艺体类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基于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艺体类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进行初期的课程设置。但在设置课程时,我们可以借鉴雅思托福考试的模式,分听力、阅读、写作、口语4个科目进行,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交际能力。

由该校美术学院主动申请,我们首次在美术学院生中开设基于托福雅思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该校美术学院多个国际联合办学项目是他们提出主动申请开设课程的原因,也充分证明了艺体类专业对英语交际能力的迫切需求。我们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了美术学院64名学生,涉及7个专业,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如果感觉课程难度大无法适应,可选择自愿退出,在经历一个学期后,课程参与人数具体见表1。

从选择基于雅思模式的大学英语的专业分布看,绘画类专业人数相对较少,而艺术设计类学生偏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专业发展决定了他们对英语能力的需求。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只有3名同学申请退出课程学习,仅占总人数的4.69%,这说明艺体类学生可以适应并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基于雅思模式的艺体类课程的设置重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初期节选相对简单的雅思语料,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丰富的文化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采取了分组学习的模式,小组完成课前教室布置的文化背景资料查询以及成员间互助的基础句法知识的学习。这种小组模式的自主学习模式,既能唤醒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进入接受、同化新信息的时缸刺;又能弥补艺体类学生在基础英语知识上的不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和概括文化现象,洞悉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观念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补充讲解词汇、习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整篇文章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文化蕴涵。

课后,鼓励学生就有关的文化问题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反思、对比差异,还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反应良好,普遍在听说读写各方面有了提高,并且在这个课堂上基本看不到艺体类学生常有的迟到、睡觉等现象,旷课率几乎为零(病事假除外),这说明这项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

在该校,初期的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大学艺体类英语课程已经构建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当然,由于课程构建时间较短,还无法取得比较直观的学生权威语言测试成绩,这有待于进一步跟踪调查和统计。但从目前的课堂反应看,这项课程极大的激发了艺体类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系统而全面地提高了艺体类英语应用能力。基于国际化语言测试理念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值得我们在其他艺体类专业和其他艺体类院校中尝试。

参考文献

[1] 孙南南.国际语言测试视阈下的自主探究特色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98.

篇13

二、确定目标,丰富策略

1、铸师魂、强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激发中老年教师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2、鼓励自学与反思。

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新课程基本理念、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等。争做“学习型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自觉反思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完成对新课程理念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相信,从观望到尝试,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进而达到理念的刷新、观念的变革。以自修—反思的培训方式推进中老年教师素养持续提升。开展“说—教—评—撰”一体的校内常态教研活动、校际交流活动,帮助中老年教师参与镇、县级优质课比武活动,定期出刊《校本教研论文》,展示教师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案例及评析、优秀教育故事、读书日记等。

3、不断强化校本培训,提高中老年教师业务能力。

最大限度地将中老年教师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从而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中老年教师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断挖掘中老年教师的潜能。

4、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不断提高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使中老年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资源和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开展新课改研究,不断提升中老年教师教科研水平。

把“做学者型教师,不做平庸教书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三、搭建平台,提升素质

1、强化培训。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微机室、互联网的效能,以集体辅导和读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业务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经验、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学习,采取集体辅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分工辅导或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和教师个人读书自学的形式开展培训。

2、研讨交流。

通过集体研讨,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等,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观摩考察。

带着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目的地组织观摩考察,向先进学校学习,向他人学习。并适时派出一些有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外出学习,以提高学校的培训质量。

4、集体备课、教学竞赛。

这两条途径是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激励中老年教师将理论学习所得转化到实践中来。集体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教学竞赛的重点在于实践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比武、课后反思、案例设计竞赛等活动。

5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搞好传帮带,充分发挥市、县级骨干教师的作用,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为校本培训献策献力,聘请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促进新教师的提高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