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知识型企业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一)确定价值取向强化组织承兑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心理授权管理,主要目的是以管理为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明确心理授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明确促进两者的和谐统一。强化组承兑,主要包括情义方面承兑、责任感方面承兑和规范方面承兑,逐步实现和谐化和规范化,承兑主要是指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学习等,从心里上让知识型人员对企业感激,实现真正的民主化、公平化和公正化。
篇2
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领导导向转为知识型人员导向,这也为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让知识型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对实现科学化管理和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管理环境生态化管理环境指的是知识型人员所在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在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中发挥的是最基本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力。在心理授权作用下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一种轻松、自在、公平和公正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促进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和谐统一,对于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进而促进知识型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的能效感。管理环境生态化在管理者和知识型人员之间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促进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服务统一化心理授权视角下的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就是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关系。知识型人员不但是管理对象也是服务对象,只有实现对知识型人员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参与到决策权中,并给与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的实现民主化和公正化。知识型人员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心理授权管理要把握知识型人员的个人特点,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在各个科研领域给与他们充分的鼓励、信任和关心,并在依靠他们的同时给与他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注重他们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应注重他们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感觉到幸福感,从而充分调动知识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实现管理与服务统一化,为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
(三)管理模式人本化知识型人员心理授权管理要想实现人本化,就必须以人文本,也就是以知识型人员为本,实现管理模式由领导导向向知识型人员导向发展。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管理者对知识型人员的管理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对实现管理科学化和提升知识型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心理授权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型人员的德育、仁爱和情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知识型人员则是对管理者以优良的成果回报,发挥知识型人员自身的最大潜能,来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心理授权在企业管理中实施途径
心里授权是从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知识型人员的自己的需求,是建设知识型企业心理授权管理心理授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知识型企业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
篇3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局限于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知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而知识经济理论认为,知识投资较比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会产出更高收益率,它能极大地促进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服务方式的改善,从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
人是知识的创造、传递和运用者。今天,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和主导作用,高比重的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原推动力。以知识占主导的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其人力资本存量较大,并由此产生较大的稀缺性、较强的自主性、较大的递增性和较大的投资风险性。
长期性是资本的基本特征,而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同样具有此特点。拥有较大存量的知识型员工是经历了长期投资积累的,又因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可转让性,所以知识型员工较其他员工稀缺性更加明显。人力资本在投资时与物质资本一样面临着风险。随着技术进步,这种存在于人身上的资本存量面临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且由于与其所有者无法分离,其所有者知识性员工面临更大的贬值危机,而人力资本相对物资资本其退出成本更高,使得知识型员工投资风险更大。人力资本是一种具有收益递增性的高增值资本,它与物质资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会在消费中消耗而是在合二为一的生产和消费中不断增值。对具有高含量的知识型员工进行投资将得到较大递增的投资收益。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大的稀缺性、较大的投资风险性和较大的递增性,此类员工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自主性极大,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要大大超过一般员工。因此,我们会发现知识型员工一般都是个性张扬、高度自信、自我实现、自卫自我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代表。根据这一特性,企业应当对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做出分析,并设法满足这类员工的个性需求,谋求双方的和谐。
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知识型人才的时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人才竞争将转变为国际人才竞争,面对严峻的挑战,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稳定人才的对策,保持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在动态上的平衡,形成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一)以长期确切规划为基础招聘人才。知识型员工相对其他员工更难管理,这类员工自主性强,为了和专业发展现状保持一致,他们需要经常对知识进行更新。他们对专业的投入意味着他们很少把工作周定义为每天工作5~8小时,每周工作5天。正因为如此,知识型员工流动性就比较大,而培养这类员工往往需要长期的过程,即使其能力足够,但适应企业的文化和制度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知识型员工,应该提前在选拔过程中做好对所需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在招聘时要求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这样能提高效率。
(二)以忠诚度为导向选择人才。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之后,对人才进行选拔是第二步,应当把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以忠诚度为导向进行选拔。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不断学习、更新,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以期促进自我完善。许多知识型员工自我发展的欲望和目标绝非仅仅满足于对现有职务或现有工作的胜任,其目标是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那么,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就要把握员工的真实动机,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文化认知,分析员工的职业经历、行业信誉,从各个侧面了解员工的想法,推测员工的真实目的,减少员工流失,为员工日后忠诚度提升做好铺垫。
(三)以全方位薪酬理念维持人才。虽然,知识型员工对于薪酬的敏感程度远远少于其他方面的需求。但是,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薪酬作为人的低层次需求应当作为基础和前提首先予以满足。在我国,人们很大程度上对他人成功与否的评价来源于其工资待遇多寡,那么薪酬在我国就不应当只作为一个普通因素,而应当混合、复杂地看待它。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合理的薪酬对于维系员工更加重要。
在现阶段,薪酬的范围也在扩大,它不单单只是物质层面的报酬,更应该包括精神层面的。对于知识型员工,薪酬不仅仅是传统的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股份奖励、福利、津贴回报等,还应该包括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便利工具、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建立这种全方位的薪酬体系,并且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现,无疑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必要基础。
(四)以良好的群体环境留住人才。知识型员工对工作地位、社会身份、上级器重、个人声望等反应比一般员工更强烈,这与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需求特点有关。但是要满足人才的尊重需要就必须具备一个和谐的环境。不然,这种尊重需求起不到激励效果。对知识型员工的招聘就要求展现企业良好的环境,它包括适当的竞争、内部沟通、日常奖励、知识交流等。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尤其要学会对知识型员工的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要为知识型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知识型员工尽管工作独立性较强,但是其大部分时间同样是在职业群体中度过的。由于人们都有尊重和归属的需要,希望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并得到组织的接纳和认可。因此,如果在职业群体中既有相互支持、体谅、尊重的同事,又有能理解、同情、关心鼓励自己的领导者,那么,这种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群体环境本身就是对知识型员工无形的吸引。
篇4
1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 自主意识强。那些非常有才干的知识型员工大多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那些能力越强的员工,越希望独立开展某项工作。这类员工往往不愿受制于人,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自我引导,就各种可能性进行尝试。
(2) 价值观独立。和多数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目标不仅限于工资待遇,而是希望能够在岗位上具有发挥专长的条件,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这类员工希望在自身价值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实现,进而获得社会认可。
(3) 流动意愿强。对于企业来说,价值最大的资产是人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不过,这些资产却最难以拥有和控制。考虑到自身理想实现和发展前景的要求,知识型员工在向上流动方面具有更高的期望,以更好地发挥潜能。
(4) 工作创造性。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大多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灵感进行,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根据一般工作规范进行。这类员工往往能够迅速地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处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和业务更新。
(5) 流程个性化。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大多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此类工作与时间和空间限制无关,也不具备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工作的自主性较强。
(6) 成果测度难。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从投入来看,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智力投入,从产出来说,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若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成果是难以衡量的。
2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突出问题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对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一些外资企业正在与国有企业开展激烈的人才争夺竞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留住并用好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型员工,是国有企业激励管理的关键,也是国有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不过,根据相关权威调查,情况令人担忧:当前我国有80%以上的it国有企业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面对更高的薪水和职位,有60%员工会离开现有企业;超过60%的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领导描绘的企业愿景持怀疑态度;而表示愿意继续留在现在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比例不到1/4。
可见,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对于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除薪酬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当前,国有企业通过有效的激励,加强对核心知识型员工的控制,促进此类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成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加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举措
(1) 重视人本管理。知识型员工都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技能或者比较强的管理领导能力,工作的目的更多地体现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决策层领导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企业的战略实施与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在战略中不仅要强调股东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实现,也要强调员工价值的实现。在职位分析和岗位设置等人力资源管理细节上应注重个性化设计,将知识型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2) 培育创新文化。必须培育富有特色的学习型创新的企业文化。第一,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第二,培养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鼓励员工挑战传统,摒弃不合时宜的经验和做法。组织要鼓励员工通过学习不断创新提高组织的应变力和竞争力。第三,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创新是有风险的,组织应该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从适度的冒险和失败中总结教训,学习新的知识。
(3) 激励性薪酬体系。在当今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设计科学的薪酬和福利体系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可以将薪酬水平与岗位和绩效挂钩,综合考虑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职务等因素,通过竞争选聘等多种方式适当拉开工资水平。同时重视福利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4) 职业发展规划。帮助每位知识型员工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使其个人发展目标尽可能地与企业发展目标吻合,以实现“双赢”。同时,根据职业规划,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包括学历提升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提高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旭东. 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及激励机制探讨[j]. 现代商业,2010(15).
篇5
(二)劳动雇佣资本是知识型企业的治理结构。在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里存在着资本雇佣劳动的委托权安排体制,在社会知识存量不变的假定下,拥有资本的生产资料提供者,享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而成为企业的委托者,劳动只不过是完成价值增值的一个手段;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企业里,社会知识存量的急剧变动使得知识和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知识创新创造的财富超过拥有物质资本获得的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因而拥有知识比拥有资本更易获得成功,有了技术,便有了企业,拥有知识及知识创新能力的社会群体将成为社会主流,资本所有者则退居其次。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扩张资本并不成为企业设立的难题,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雇佣资本便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在劳动雇佣资本的体制下,知识创新者成为企业委托人,是企业增量知识的创造者并决定生产对象;经营者管理工人并组织生产;生产者负责生产,获取固定的工资报酬;资本拥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创新者和经营者则共同分享企业剩余。
(三)知识导向是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生产经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将是知识创新,如研究与开发、职工培训等。由于知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企业有没有知识创新能力便成为判断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因而以知识为导向将是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企业兼并的条件时,首先谈到的便是被兼并企业有没有知识创新能力,有没有专利技术,他们认为,即使企业暂时负债累累,但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值得收购;反之,企业虽暂时红火,市场占有率较高,若没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应认真考虑值不值得兼并。知识(技术)创新成为知识型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导向是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逻辑选择结果,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挑战,其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四)网络协作是知识型企业的生产方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网络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触角伸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网络信息成为知识型企业互为依托、互相合作,同时也是企业互相竞争的主要依据。高度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网络公司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国外已出现网络公司(又称虚拟公司,VirtualCorporation)、网络银行、网络书店、网络医院等。网络企业临时结盟,分组迅速,机制灵活,将是知识型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网络公司的最大特点是根据网络信息提供的瞬间即逝的市场机会组成临时性的结盟,进行网络协作式的生产,即分散化生产。网络协作式的分散化生产将成为知识型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流水线式的集中化生产方式已大不相同。
二、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企业首要的生产要素,提供知识和拥有知识创新能力者成为知识型企业的主体,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将以知识为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战略储备管理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以人才储备管理为前提。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作为知识和知识创新载体的人,其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寡往往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一个知识型企业只有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储备高科技人才,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才的储备也就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储备,也是抢占高新技术领域前沿阵地的重要手段,北大方正的知识创新就具有典型意义,为了保持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往往向世界一流大学网络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开发超越日本、欧美二代甚至三代的同类技术。
以知识创新管理为核心。知识创新是知识型企业的灵魂,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理当以对知识创新人才的管理为核心。要使现有科技人才发挥其最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必须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最重要的一点是能者优酬优位,庸者劣酬劣位,人力资源管理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制度。
以继续教育管理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知识爆炸与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学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毕业后不几年便可能过时,因而要想获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技能必须崇尚终身教育。知识型企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聚合体,更要重视现有科技人员的技能与知识水平的保持,继续职业教育已成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
知识经济社会是以人才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具有超常性、独立性、开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人的智慧和创新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生产要素,会计所需要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比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重心转移,即:资产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将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对人力资源经济价值计量重点也将从投入价值计量法转向产出价值计量法;在利益分配上也将由现在的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贡献和创造价值的大小分配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会计必须紧紧围绕着知识、智力的价值这个中心,反映和描绘知识型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除此以外,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一个经济组织所拥有、控制的人力资源为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个会计分支。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一个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知识创新及其实施往往可由单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合作所完成,知识创新的团队性及综合性不能体现出来;作为知识及知识创新载体的人力资源在进入某一组织以前,其知识的拥有及知识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与该经济组织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使其项知识创新及其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其主创人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而该主创人取得创新成果又离不开所在单位的支持和条件给予,因而该知识产权并不清晰(究竟是属主创人的还是所在机构的?),这就使以其为核算对象的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相关度并不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团队性与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知识产权应该属于该创新集体,但人力资源产权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个人,因为内含于人这个活载体的知识潜力是具有“人身依附”特点的,脱离“人”这个活载体,人力资源将毫无经济价值可言。因而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产权有时是同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必须首先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
(二)反映和核算人力资源权益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中心。“传统人力资源会计以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为核算中心,并不能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劳动雇佣资本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也并没有将人力资源作为可以再生性的经济资源对待,而是将其等同于一般性的经济资源。为克服这一缺陷,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应该以反映和报告人力资源权益为其核心。人力资源权益之”权“是指人力资源之产权,而人力资源权益之”益“是指人力资源之所得报酬,结合起来就是人力资源之产权所有者可因其知识创新产权而获益,这就触及到了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实质,也反映了知识型企业的重要特征-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治理结构,因而将人力资源权益而不是其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作为知识型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知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
篇6
一、知识型员工的涵义
关于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有过多种概括。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提出的,即“知识型员工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根据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拥有知识资本并利用
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2)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
素养;(3)具有突出的自主创新精神,高度重视成就激励;(4)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难以难以控制和衡量;(5)具有强烈的个性,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强烈;(6)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
二、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1.个人因素。(1)特殊的价值观念和需求结构。知识型员工用知识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追求终身就业能力和行业领先地位。从需求层次论上讲,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实现的满足与追求,成就需求远大于金钱等物质需求。例如,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对利润与成功分享的需求、对业务能力提高的需求等。(2)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型员工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善于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考,不甘落后。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喜欢在不确定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展制胜,不希望自始至终服务于一个企业。(3)固有的流动意愿。多数知识型员工希望到更优秀的企业组织中去工作学习,希望通过流动实现增值。(4)强烈的心理契约。大多知识型员工有较多的话语权,常常向企业提出各种意见等并希望得到重视,如果其心理契约不能经常被满足,他们就有可能产生不满情绪而从企业流出。
2.企业因素。(1)薪酬水平不高,激励制度不健全。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岗位级别和工龄仍是一些企业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知识型员工的工资收入不能反映知识型员工的贡献。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不少企业缺乏相应的精神激励、成就激励、信任激励、股权激励等措施。(2)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由于缺乏有效教育培训,没有相应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知识型员工感觉不到自己的成长机会,看不到发展前途。由于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实现,他们很难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3)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一些企业认为“优秀人才=学历+工作经历”,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用人机制。“任人唯亲而非唯贤”,对于重要岗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人”现象突出。知识型员工缺乏信任感、安全感,没有被充分的尊重和认可。(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文化单一,企业定位模糊,企业文化与企业本身的经营风格、产品性质和售后服务不相吻合。知识型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经营哲学发生错位,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忠诚度不够。(5)缺乏优秀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管理水平和个人魅力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较大影响。由于知识型员工有强烈的个性和对权威蔑视的特征,一旦遇到主观、感性、专断的管理者,必然引发管理冲出,萌生辞职跳槽的念头,造成“为企业而来,因经理而去”的结果。
3.社会环境因素。(1)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企业对知识型人才需求旺盛,而目前我国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知识型员工成了企业争夺的对象,客观上为人才流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知识型员工为了快速获取新知识、新体验从而加快了自发流动。(2)市场经济机制的影响。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人才流动是市场机制有效配置人才资源的真正体现。同时,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对于知识型员工自身带来的风险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企业人才的正常流动不可避免。
三、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
(1)企业成本增加。知识型员工流失必然造成企业各方面成本增加,包括招聘录用、教育培训等形成的人才交替成本、流失员工散布不良言论造成的信誉危机成本等。特别是当这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同行竞争对手企业时,使企业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发展。(2)知识型员工流失破坏了企业组织凝聚力,有损企业形象。一旦企业发生人才跳槽流失现象,经常会在企业员工心理上引起或大或小的冲击,产生的消极影响被不断传播和放大,甚至带动其他人员的流失。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员工人心涣散,士气低落,对组织的凝聚力造成严重破坏。(3)在一定程度上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机会。特别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跳槽,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被泄露的风险。(4)常常导致关键岗位的脱节。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往往掌握着某种专门的技能,一旦他们跳槽流失,企业可能无法很快找到可顶替的人选,造成关键岗位空缺脱节。如果一时无法得到补充,势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5)对知识型员工自身的风险。知识型员工频繁跳槽离职,一方面影响其个人信誉,同时也会引起企业对跳槽者忠诚度的怀疑。
四、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管理对策
基于以上各种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对知识型员工进行事前防范与风险的控制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的风险管理,主要从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知识型员工自身问题两个层面进行梳理,结合当前市场情况,提出以下防范管理对策。(1)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事前防范。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良好的激励保障,才能将其吸引保留在企业组织中。知识型员工关心物质激励,更关心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一,实行利润分享激励。注重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对知识型员工具有现实的激励作用。企业要设计对内公平、对外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同时可以采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方法,将知识型员工的长远利益与企业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知识型员工心甘情愿地与企业同舟共济。第二,实行授权激励。对于知识型员工,明责、授权、赋能,积极参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授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和行动权,利用其勇于勇于创新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实现知识型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第三,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建立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创新型晋升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让知识型员工切实认识到不仅可以一步步晋级,而且完全可以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第四,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搭建长期的学习培训平台,完善培训计划,是一个企业不断成长的需要,也是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的重要保障。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更多源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员工的终身就业能力,从源头上防止跳槽现象的发生。第五,实行弹性工作制。实施弹性工作制,创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同于一般工作,要注重工作结果的管理,对工作过程只需进行适当控制。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弹性工作制,包括弹性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和弹性工作计划等,使其获得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创新,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强了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和责任感。二是营造充分沟通、理解信任的人际环境。企业要建立灵活的沟通管理制度,设计畅通的沟通渠道、营造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使知识型员工充分得到信任、尊重和支持。树立企业与知识型员工是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理念,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使知识型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潜力、展现自我价值。三是帮助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可展望的发展空间。企业要把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认识到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目标实现过程,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奋斗实现过程。激励员工团结拼搏的一同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迈进。知识型员工的最大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应给知识型员工一个可展望的发展空间,使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知识型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时,就会尽心尽力地贡献力量,就会与企业结成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四是严格招聘录用程序。研究显示,大约80%的员工流失与企业招聘阶段的工作失误有关。企业在招聘录用新员工时,要严格挑选,遵守原则。要挑选态度、个性和行为与企业相适配的知识型员工,避免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经营宗旨相冲突而造成员工流失。在招聘新员工时,要尽可能排除跳槽倾向大的应聘者。(2)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控制。一是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所在,是吸引留住人才的良方。要营造企业与知识型员工战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企业文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适合知识型员工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建立并培养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愿景,企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知识型员工的贡献,实现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的“双赢”。搭建知识型员工与企业管理者沟通交流的平台。要提倡奉献,尊重个性,尊重偏好,重视灵感。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二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在职员工信息、离职员工信息、员工储备信息、员工动态跟踪信息等)和企业外部信息(包括同业信息、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等)管理。做到随时可以了解知识型员工离职原因及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供给状况。一旦出现岗位空缺,企业能够马上采取相应措施,快速有效地补给优秀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储备和工作分担机制。做好企业人才储备,在企业发展中培养相关人才。一方面要人才备份和人才培训,防止某项关键技术只被少数人独占;另一方面,对于同一高端关键技术岗位的员工,至少要有两人同时攻关,重视团队合作。四是构建知识管理体系。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构建合适的知识管理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速知识沉淀,做到知识资源与人分离。五是合同和担保约束。合同是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也是约束员工行为的有效工具。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员工进入企业前,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合同期内对企业的义务,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企业还可采用担保的形式,要保证人承诺在规定期限内知识型员工不得随意辞职。六是风险事后管理。针对知识型员工离职情况,企业风险管理人员要及时真诚地同其沟通交流,了解离职的真实原因并予以挽留。同时迅速启动人才储备计划,选拔合适人选接替离职人员,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营。
参 考 文 献
篇7
【Key words】Knowledge type employee;The talented person flow;Risk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已成为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技术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这种知识型员工的供需缺口,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并提供了可能。知识型员工日益频繁的流动,成为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一大特点。如何减少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降低流失风险,已成为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
1. 知识型员工及其流失原因分析
1.1知识型员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企业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因此,他们与传统上听从命令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员工不同。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第二,他们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第三,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终身就业能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需要经常更新知识;第四,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第五,他们自由选择企业,如果原有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可能会另谋出路。
1.2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1.2.1个人因素。知识型员工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就业饭碗,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他们希望到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这种个性特征使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在一个组织工作。
1.2.2企业因素。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他们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事业的发展,而企业要求他们能够创造价值。这就产生了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在目标方面的不同。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统一两者的目标,使知识型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的不满,进而造成他们的跳槽。从企业实践来看,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与企业相关的因素主要有:
(1)薪酬不能反映他们的贡献或不公平的薪酬;
(2)看不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
(3)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
(4)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认可;
(5)承诺不能兑现;
(6)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1.2.3社会环境因素。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即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使知识型员工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知识型人才仍是稀缺的。人才的稀缺程度越高,人员流出的拉力越大。于是,一个出色的人才通常被几家公司争夺。
2. 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识别在企业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率能够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高素质员工,淘汰不合格员工,使企业保持活力。但是,如果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缺乏一个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支撑,尤其是如果没有对组织保持忠诚的知识型员工的支持,企业必然会因缺乏人才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本文中所说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指的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失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其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风险。
2.1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的泄露。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带给企业的将是极大的损失,尤其是当这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或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2.2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那么这一关键岗位在一定时期内会空缺出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了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那么企业面临的风险将是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假如不及时补充,面对的必然是死亡。
2.3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使企业必须重新招募和培训新员工以满足对人员的需求,这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招募和培训费用,有时还要付出赢得新客户所需的成本。知识型员工属于稀缺人才,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取,而且招聘来的新员工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风险。
3.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策略通过上述对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和流失风险的识别,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将流失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避免风险事故(这里指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发生或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即采取风险的防范措施;二是风险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即采取风险的控制措施。
3.1风险防范。这是一种旨在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先的,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它强调积极的激励,减少员工的流动意愿,从而降低流失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运用现代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建立知识型员工与企业间的新型忠诚关系。
3.1.1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该理念承认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能够对知识型员工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从而降低其离职意愿。比如,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知识型员工可以与企业经营者一同参与企业决策过程,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认可与尊重;在报酬方面,除了工资收入外,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识型员工还需要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配,具体可以采取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使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知识型员工还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权要求。有了这一理念,诸如参与管理、股票期权、自主管理等激励方式也就有了理论基础。
3.1.2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建立一个信息知识共享的电子化互动平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员工流失的防范。
3.1.3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建立一整套面向未来的培养计划。知识型员工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提升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资本以及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发展需求,使知识型员工不必跳槽到其他企业也能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减少了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可能性。
3.1.4帮助知识型员工自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知识型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由于知识型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强,可以考虑在企业内部创建公开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便知识型员工控制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企业只在必要时,提供给知识型员工相关信息,协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特性和价值观,使他们准确定位,发现自己“心目中的职业生涯路径”。
3.1.5实施内部流动制度。某些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倾向,其流动具有某种必然性,他们或者是由于对原有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新技能。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迎合这种需求,减少离职倾向。比如,通过实行工作轮调,可以帮助员工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或者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公开招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或愿意从事更具挑战性、重要性工作的知识性员工能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了其流动意愿。
3.1.6招聘新员工时挑选与组织相适配的知识型员工。近来的研究证实,几乎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阶段的失误有关。同时,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流失的员工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该企业的文化。为了减少流失率,在引进新员工时就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要与组织相适配,进行基于文化的招聘过程。之后还要通过告诉新员工怎样工作,怎样与员工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避免因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
3.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为了减少事故所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控制性措施,即当知识性员工流失时,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害,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措施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2.1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一个电脑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集成为一个信息包,可以方便和增强管理者对这些信息的管理。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人才储备信息、员工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随时了解知识型员工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根据企业以往的平均离职率,可以预测这一阶段的离职人员数,根据这一情况,提前从人才储备库中挑选后备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就降低了离职发生时岗位长期空缺的可能性。离职原因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用人、留人政策。企业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同业人员信息、同业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给信息等。通过对人才供给状况的了解,企业可以快速有效地为知识型员工流失后的空缺岗位补充优秀人才;而同业人员信息中,了解其他企业特别是直接竞争对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薪资福利水平和政策以及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本企业薪酬政策,防止因薪资问题而导致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3.2.2做好人才备份工作。这一工作有利于保证企业不会因某些关键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中断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做好人才备份,一方面要强化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培训,使某项关键技术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同一尖端技术岗位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攻关。即使有几名技术人员流失,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影响。对于非技术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可采取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让“替补人员”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一旦发生这些岗位人员的流失,候选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从而降低了由于员工空缺而造成的损失。
篇8
随着IT电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作为现代企业类型之一的知识型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它在组织形式、资源构成等方面都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知识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使“人”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重视,因此,绩效管理问题成为知识型企业关注的焦点,如何根据知识型企业特点、完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解决这一跨越企业管理与公司治理的课题,已然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企业资源观引入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对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二、知识型企业的涵义及特征
知识型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类型,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是,它的主要投入资本不再是土地、机械、货币等实物资产,而是能力与知识,与之对应的,它主要的经营形式为能力的拓展、知识的开发、创新与实际运用,它的主要运行模式为组织网络化与资源外取,主要产品为新知识、新技术,并追求持续创新的新型智力密集型企业。鉴于人是能力与知识的载体,知识型企业强调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利用,资源相对稀缺性的变化是促进知识型企业的兴起的根本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金融革命”风暴成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环境的主题,在这场风暴之中,PE、VC以及天使投资等纷纷崛起,资本市场日益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得以全面拓宽;与此同时,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发展与科技创新,而“人”作为知识的所有者与创新的实现者,人力资源的地位由此而大大提高,知识开始开始吸引资本,最终导致了知识型企业的产生。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为在市场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如果尽在某一方面实现了创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必须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与高校利用,实现一种“协作创新”。知识型企业正是适应“单一创新”到“协作创新”变化的产物,它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征:
首先,知识资本是知识型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资本。知识型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组织模式都与传统企业有很大区别,在知识型企业的资源配置体系中,知识资本、技术资源都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即成为知识型企业的生产函数中的内生变量,它们不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产出,而且还对资源配置体系中其他要素的边际贡献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是知识型企业的另一重要特征。知识型企业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往往会采取网络化组织、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等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模糊了知识型企业的组织边界,由此导致新的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再次,知识型企业具有资源外取性的特点。所谓资源外取,就是企业为聚集其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形成自身的战略优势,必须积极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交易、融合与共享。
此外,知识型企业还具有其他的一些与传统企业的运行方式完全不同的特征,如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知识、时间与创新的强调,引导客户需求、与PE、VC的紧密结合等。
三、资源的涵义及范围
《辞海》中对资源的定义是“资财的来源”,在这里“资财”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的涵义早已得到大范围扩展,既涵盖了最原始的物力资源、财产资源,也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技术甚至是制度囊括其中。由此,得出最广义的资源涵义: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具有一定存量的可以用以创造财富的客观存在。
学者们认为企业的资源集不仅应该涵盖传统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还应将能力包括其中。有形资产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如厂房、设备、机器等)与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库存商品等)构成;与有形资产相对应的是无形资产,这种物质资本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如专利、商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而能力则包括企业中关键员工、主要领导以及每一个普通员工的个人能力,整个企业或者企业中某个部门的群体能力,企业对资源的组织能力等,都认为资源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资源观指出:企业作为一个资源集,其竞争力的差异从根本上是由资源的异质性所决定,优势资源的积累和运用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上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的企业均是那些有能力获得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的企业。
四、企业资源观视角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机理分析
现代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有能力取得更多的优势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指在企业进行人才选择、聘用、培训、分配、考核和奖惩过程中,重在通过科学完善的手段,实现激发人力资源潜力、完成企业目标的行为。在公司总体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直接推动人力资源绩效实现的方法和过程,而人力资源的选择、聘用、培训、分配、考核和奖惩是它用以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这样,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视角,实现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途径就清晰可见。从目标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委托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为最大程度调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促使人(企业中的员工)按照自己的意图努力工作的手段。从层面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与完善,实现对优势人力资源的获取和维护,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绩效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企业在稳定存续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从影响阶段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涉及到人员的选择、聘用、培训、分配、考核和奖惩等过程的全部,贯穿资源利用的始终。从实现手段上讲,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以人的行为动机为基础,重在通过对企业中每个个体需求的满足,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创造性的最大程度地发挥。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将社会学、心理学方法的引入对人的管理,从人的行为动机出发,在对企业每个部门的人力资源绩效进行考核与评价时强调科学手段的运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过程也正是人力资源从投入、运用到最终实现绩效最大化的过程,因此,针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问题的核心――委托―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应该在人力资源的鉴别、选择和聘用过程中,对内外部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加以充分利用,关注两大市场中人力资源的声誉信号,全面搜集有关人力资源的各类信息,实现对人才(如企业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等);二是知识型企业应重视对人力资源的评价与奖惩机制的建设,协调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努力使二者目标实现最大范围内的一致是解决委托―问题的关键,因此,委托人可以建立一个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享机制来修正人的目标。对于上述两个层面,薪酬、控制权与声誉贯穿于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激励的始终,企业应当依据企业的绩效水平,实现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同时,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对人力资源进行再教育,使企业中的员工实现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并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鼓励和认同,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对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的有机整合
基于企业资源观的视角,结合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为对知识型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即:薪酬、控制权与声誉,并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所谓的“整合管理”。
1.薪酬方面的有机整合
对于人力资源的考核、评价和奖惩,薪酬是最原始、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从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进行“整合管理”的思路出发,在薪酬方面应从制度层面与技术层面两个层面入手,完善薪酬方面的整合。具体来讲,制度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理顺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在人与委托人间进行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既强调效率、又相对公平的薪酬制度;技术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过程中引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科,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知识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即是一个根据人力资源特点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设计的过程。首先,是薪酬制度的设计,而科学、公平、公开、公正的业绩考核机制是进行薪酬制度设计的基础;其次,应加大风险收入、业绩收入在薪酬整体中的比重,大力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薪酬分配中的基准作用,同时还应对期望、公平因素加以考虑;再次,应通过剩余分享的方式使激励因素内在化,积极运用股权激励的手段保留并吸引优势人力资源,可以通过职工持股、技术入股、股票期权以及虚拟股份的方式来实现;最后,企业还应对知识型人力资源所独具的心理需求加以重视,为增强优势人力资源的归属感,可以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福利制度加以灵活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控制权方面、声誉方面的有机整合
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并指出,薪酬仅属于最基础层次的物质需求,它并不能满足人类其他层级的需求。这一观点在实务界也得到了证明,例如,日本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远远低于美国,但日本公司的业绩却并不比美国差,原因在于,日本公司为满足公司高管作为人的多层次需求,对控制权等其他激励因素的作用更为注重。因此,知识型企业为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不仅应在薪酬方面加以整合,对于控制权、声誉等方面也不可忽略。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在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两个方面都受到控制权的影响。具体来讲,关于企业外部,主要是指来自股票市场上的潜在压力(包括控制权转移、收购接管等)迫使企业管理者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保证公司的业绩和促进股票价格的提高;关于企业内部,企业通过人才的选拔聘用制度、职业培训制度、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控制权的变迁。
在知识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声誉机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声誉信号实现对人力资源行为的约束。声誉机制主要作用于对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的鉴别和筛选。为对声誉机制进行整合完善,也应从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对于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促使企业形成一种积极创新、开拓进取、立足诚信的文化氛围;对于企业外部,作为市场参与者的各个企业与作为市场监督者的政府部门应共同努力,推进外部人才市场、经理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保障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关于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等声誉信息,从而为加强人力资本的流动效率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霍国庆.知识型企业的概念与模式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潘成安,胡汉辉,周晔.基于博弈论的知识型企业激励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3).
篇9
1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自主意识强。那些非常有才干的知识型员工大多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那些能力越强的员工,越希望独立开展某项工作。这类员工往往不愿受制于人,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自我引导,就各种可能性进行尝试。
(2)价值观独立。和多数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目标不仅限于工资待遇,而是希望能够在岗位上具有发挥专长的条件,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这类员工希望在自身价值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实现,进而获得社会认可。
(3)流动意愿强。对于企业来说,价值最大的资产是人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不过,这些资产却最难以拥有和控制。考虑到自身理想实现和发展前景的要求,知识型员工在向上流动方面具有更高的期望,以更好地发挥潜能。
(4)工作创造性。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大多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灵感进行,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根据一般工作规范进行。这类员工往往能够迅速地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处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和业务更新。
(5)流程个性化。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大多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此类工作与时间和空间限制无关,也不具备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工作的自主性较强。
(6)成果测度难。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从投入来看,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智力投入,从产出来说,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若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成果是难以衡量的。
2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突出问题。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对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一些外资企业正在与国有企业开展激烈的人才争夺竞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留住并用好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型员工,是国有企业激励管理的关键,也是国有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不过,根据相关权威调查,情况令人担忧:当前我国有80%以上的it国有企业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面对更高的薪水和职位,有60%员工会离开现有企业;超过60%的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领导描绘的企业愿景持怀疑态度;而表示愿意继续留在现在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比例不到1/4。
可见,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对于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除薪酬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当前,国有企业通过有效的激励,加强对核心知识型员工的控制,促进此类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成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加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举措。
(1)重视人本管理。知识型员工都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技能或者比较强的管理领导能力,工作的目的更多地体现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决策层领导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企业的战略实施与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在战略中不仅要强调股东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实现,也要强调员工价值的实现。在职位分析和岗位设置等人力资源管理细节上应注重个性化设计,将知识型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2)培育创新文化。必须培育富有特色的学习型创新的企业文化。第一,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第二,培养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鼓励员工挑战传统,摒弃不合时宜的经验和做法。组织要鼓励员工通过学习不断创新提高组织的应变力和竞争力。第三,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创新是有风险的,组织应该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从适度的冒险和失败中总结教训,学习新的知识。
(3)激励性薪酬体系。在当今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设计科学的薪酬和福利体系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可以将薪酬水平与岗位和绩效挂钩,综合考虑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职务等因素,通过竞争选聘等多种方式适当拉开工资水平。同时重视福利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4)职业发展规划。帮助每位知识型员工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使其个人发展目标尽可能地与企业发展目标吻合,以实现“双赢”。同时,根据职业规划,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包括学历提升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提高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1]李旭东。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及激励机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0(15)。
篇10
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自主意识强。那些非常有才干的知识型员工大多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那些能力越强的员工,越希望独立开展某项工作。这类员工往往不愿受制于人,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自我引导,就各种可能性进行尝试。
(2)价值观独立。和多数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其目标不仅限于工资待遇,而是希望能够在岗位上具有发挥专长的条件,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这类员工希望在自身价值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实现,进而获得社会认可。
(3)流动意愿强。对于企业来说,价值最大的资产是人的知识、技能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不过,这些资产却最难以拥有和控制。考虑到自身理想实现和发展前景的要求,知识型员工在向上流动方面具有更高的期望,以更好地发挥潜能。
(4)工作创造性。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大多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灵感进行,而不是循规蹈矩地根据一般工作规范进行。这类员工往往能够迅速地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处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和业务更新。
(5)流程个性化。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大多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此类工作与时间和空间限制无关,也不具备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工作的自主性较强。
(6)成果测度难。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从投入来看,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智力投入,从产出来说,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征,若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成果是难以衡量的。
二、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突出问题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民营企业的迅速成长,对国有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一些外资企业正在与国有企业开展激烈的人才争夺竞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留住并用好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型员工,是国有企业激励管理的关键,也是国有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根本。不过,根据相关权威调查,情况令人担忧:当前我国有80%以上的IT国有企业员工缺乏企业忠诚度,面对更高的薪水和职位,有60%员工会离开现有企业;超过60%的知识型员工对于企业领导描绘的企业愿景持怀疑态度;而表示愿意继续留在现在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比例不到1/4。
可见,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对于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除薪酬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当前,国有企业通过有效的激励,加强对核心知识型员工的控制,促进此类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成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加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的举措
(1)重视人本管理。知识型员工都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技能或者比较强的管理领导能力,工作的目的更多地体现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决策层领导在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企业的战略实施与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在战略中不仅要强调股东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实现,也要强调员工价值的实现。在职位分析和岗位设置等人力资源管理细节上应注重个性化设计,将知识型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
(2)培育创新文化。必须培育富有特色的学习型创新的企业文化。第一,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第二,培养勇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鼓励员工挑战传统,摒弃不合时宜的经验和做法。组织要鼓励员工通过学习不断创新提高组织的应变力和竞争力。第三,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创新是有风险的,组织应该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从适度的冒险和失败中总结教训,学习新的知识。
(3)激励性薪酬体系。在当今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设计科学的薪酬和福利体系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可以将薪酬水平与岗位和绩效挂钩,综合考虑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职务等因素,通过竞争选聘等多种方式适当拉开工资水平。同时重视福利对员工的激励效果。
(4)职业发展规划。帮助每位知识型员工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使其个人发展目标尽可能地与企业发展目标吻合,以实现“双赢”。同时,根据职业规划,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包括学历提升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提高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旭东。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及激励机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0(15)。
篇11
1 学习型组织与知识型员员工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完善,企业员工间的信息传递便捷,知识的交互更为频繁,创造学习型组织有益于提升企业的整体信息吸收能力并且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为员工学习各方面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依据管理学著名的“二八定律”:企业中80%的业绩由20%的员工创造,可以认为在企业价值的体现主要源于20%的员工,这就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在企业中核心员工不仅仅是在职位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其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影响着企业的其他员工。核心员工的行为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导向,对企业有着很强的凝聚作用。核心员工是企业员工网络的中心轴,在业务与人际等方面维系着企业网络。在信息市场下的企业中,核心员工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必然是很强的,并且有着很好的信息敏感度。保持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就是要保证企业员工的整体信息能力,所以说,将核心员工锻炼为优秀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2 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企业发展需要合理的管理机制,对于人员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运作能力。员工管理尤其是如何进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在现在的企业管理中已引起普遍的重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仅仅是从薪酬、调配等方面进行,还要能够在管理过程中增强员工的知识互动与获取能力,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动性。
2.1 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为知识员工的管理提供良好平台
学习型组织都有适合组织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所以企业的知识转型是最关键的。建设企业知识管理体系需要企业领导者的支持与核心员工的配合。
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方面,将知识定位为竞争知识,着力开发能够提升企业业务能力的广泛信息,吸收转化为知识。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包括知识的存储、传递与评测等方面。体系内知识型员工有两方面重要的作用。
1)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分享的主要来源。在学习型企业中,核心员工的知识量非常丰富,其他员工可以通过核心员工的知识分享来进行学习。所以需要鼓励核心员工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分享,通过报告、材料等形式进行自身经验的分享。而由于涉及到员工内部的竞争等因素,很多核心员工为了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不配合知识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领导者或者员工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2)核心员工是知识管理体系的主要骨干。核心员工拥有较高的知识获取能力,所以其应该处于知识管理体系的高层。核心员工会首先接触到新的信息或者知识,学习吸收之后再分享给企业内部其他工作人员。所以说,应该让核心员工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带头人或者负责者。
实际上,企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就如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积极学习的氛围,企业知识体系是将企业知识进行系统化、制度化。企业文化应该与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相辅相成,一方面是学习环境的创造,另一方面是具体实施过程的细化。
2.2 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体制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学习与分享
上述提到企业知识分享主要来自核心员工,所以需要建设高效的激励体制来鼓励员工进行经验或知识的共享。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工作需要通过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通过合理的薪酬设定使其能够得到自身满足的物质性劳动成果。在薪酬激励方面,主要采取差异化激励策略。将知识型核心员工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异化,使知识型员工能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与企业地位,更加有动力为企业服务。
其次,在学习型组织中,需要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关注员工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可以使其对公司更有归属感,不但可以激发起工作动力,还能提升公司的凝聚力。在现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在更多的时候是对成就感与尊重的需求。知识型员工需要被人的尊重,并且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所以,在员工管理中注重人文关怀非常重要。
再者需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企业要为知识型员工定期提供业务培训,这样可以及时更新核心员工的知识,也会给企业及其个人都带来巨大回报。
篇12
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什么是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员工的定义是: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1.独立性: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
5.成就性: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
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1.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
2.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根据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
3.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良好的软环境即注重人情
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目前,许多企
业都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
4.正确的激励。激励活动是由谁激励、激励谁和怎样
激励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正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
键之所在,激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自身是有规可循
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激励必须考虑人的需求。第二,激励必须制度
化、规则化,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激励具有全员性,
即必须针对全体员工,这样才能起示范作用。第四.激励应
当公开、公平、公正。
5.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
元化,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发现,知识与财富成正比例增长.
知识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
的知识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入。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则
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员工的这一需求。一
[作者简介]孙东红(1968一),女,渤海船舶重工有限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6-0086-03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创造了我国60%以上的GDP。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仅占中小企业的3%,但他们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核心是知识管理,其管理理念是注重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这就要求企业具有知识型的员工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知识型员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参与先进的知识管理工作并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知识,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科学合理地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持续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建设能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创造力的环境
1 坚持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具体说来,人本管理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物,它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充分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应该根据人的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等来科学地安排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并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中,应该给予知识型员工充分的信任,理解知识型员工独特的个性特征,尊重知识型员工的意愿;而且要加强和知识型员工的沟通,增强情感交流;还要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来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造热情。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紧缺,其成长、发展、竞争优势等主要来自于知识员工。因此,管理者必须针对知识员工的特点,更新管理理念,转换管理模式,认真分析知识员工的需求特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将企业中最重要的财富资源――知识员工的智力资本转化成真正的企业竞争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鼓励知识员工不断投入和开发智力资本,促进自身知识发展,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引导员工达成企业目标。人力资本不同于其他的非人力资本,它存在于知识型员工的个体中,企业要真正使用其人力资本,必须要有知识员工积极主动的配合才能实现。员工们相信,如果他们准备改善决策的有效性,他们能否更多地接触公司的经营信息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企业中人力资本的运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重视发挥知识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主与创造能力,给予知识员工相应的授权,使知识员工在企业中有实际的发言权并能参与企业决策和享有企业信息,建立企业和知识员工间的信任与承诺;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在企业中建设以劳资双方互信为前提的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企业文化。
2.充分授权。权力可以被个人或者集体用于对他人和组织带来建设性好处或者造成破坏,而授权就是让别人去做原本属于自己的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员工以科技人员为主,科技人员的工作性质本身也需要更多的自,企业可以通过授权给知识型员工,让他们拥有真正的权力,让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来,让他们在创新过程中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自,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当手中有了一定权力的时候,知识型员工不会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打工者,会把自己提升到一个“管理者”的高度,心中对权力的追求得到一定满足后,会更为企业尽心尽力。授权,除了赋予权力外,还可以通过职位的提高来表现。地位的提高,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不仅仅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他们想得到认可的期望得到了满足。这样,知识型员工浮躁的心理不仅能得到安抚,而且还会因为地位的提高,而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能在工作中更多地付出。
3.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创新,而只有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知识型员工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不喜欢被企业严格的制度所束缚。因此,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创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要根据任务要求,允许知识型员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应进行详尽监督和指导甚至强制规定处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尤其在网络时代,可适度地伸缩工作时间和调整办公地点。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使员工能相对自由地安排工作,给他们相对独立的自由和刺激,以便他们更具张力地安排工作,从而调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4.形成“宽容失败”的体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创新,而任何创新实际上都是存在着风险的,要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就应对创新过程中没有取得成功的实验,或者由于创新失败而导致的损失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上知识型员工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创新过程中出现任何的失败就受到批评、打击或者失去支持和鼓励,将会严重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对知识型员工不能求全责备,要容忍失败,持续不断地支持和鼓励知识型员工创新。
5.提供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传统大企业相比,大多都存在资金短缺、物质资源不足、人力资源稀缺等问题,而这些要素都是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尽其所能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调用,加大对知识型员工创新活动的投入。
二、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人力资源规划。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于传统大企业,其规模小,资源有限,加上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以学习型组织结构为主,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一般不会进行较多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方式也主要以团队工作为主,他们在企业里也许并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而且也有可能同时属于不同的项目小组或工作团队,因此,传统以岗位定员的人力资源规划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来对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还有知识型员工在很多方面比管理者更能干,而且具有藐
视权威的个性,所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规划应该打破职责与职位的教条式安排,不断赋予知识型员工较大的工作责任,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2.工作分析。相对于传统的大企业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规模不大,员工不多,工作中体力劳动的量也比较少,而且科技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大都以脑力劳动为主,他们的工作一般不是程序性的,在不同的项目小组或工作团队里担任不同的工作,他们要求承担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资格要求也可能是经常变化的,所以,传统的工作分析程序和方法不适应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分析。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灵活地进行工作分析,采用个人工作分析和团队工作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编写弹性的工作说明书。主要是要明确其完成项目的任务,理清完成项目任务的关系,细化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
3.员工招聘。相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实力不足更容易被淘汰出局,所以,知识型员工在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远远高于大公司。另外,中小企业初创期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主观性、随意性较强,往往缺乏制度观念。加上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民营企业,有的带有浓重的家族色彩,有的带有鲜明的总经理意志色彩,有的带有强烈的功利、狭隘色彩,有的则无用工导向和主见。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招聘知识型员工时对其吸引力不大,或者招聘进来后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较高。因此,为了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需要,企业把好招聘关尤为重要。首先要招聘到与企业相适应的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很多都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或者一些特殊的素质特征,有些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所以,要严格挑选程序,对其进行全面的测试,判断其是否与企业、所要从事的工作相匹配。其次,要开辟合理的招聘渠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往往是从事高新技术工作的高级人才,一般的招聘渠道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要通过猎头公司,现场招聘会,校园招聘等渠道来招聘。
4.员工培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训资源非常有限,如何把有限的培训资源运用到企业核心的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中去,是其员工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培训好知识型员工,首先要做到培训的制度化、程序化。对于快速成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很难从外部找到大量能人,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程序化的培训制度。制度中就培训宗旨、原则、方针、组织管理、培训需求分析与计划、培训项目设计、成果转化、效果评估和员工的培训权利与义务以及投入培训的经费数额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培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知识型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其次,要注意培训的针对性。不同的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差异很大,要认真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提供真正能满足企业和知识型员工共同需要的培训。第三,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要充分了解知识型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指导,使知识型员工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至于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