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

篇1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思维意识

1.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要主动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数学世界,从而进行有效吸收,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新课程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懂得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在学习中,教师要深入推进和发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使思维意识成为主动学习的“助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拓思路,勤于思索,并创设悬念,激发思维,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注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短期形成的,是需要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问题,更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静结合,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立体画面,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几何领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形,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领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活跃思维,又能在积极的探索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施有效教学措施,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及内在性质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实施的有效措施大概有:问题性教学、趣味性教学、开放性教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数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在兴趣中有效发挥,使学生能愉悦地解题。例如,在讲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形式上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启示学生:形如ax2+bx+c=0(a、b、c为常数,且a≠0)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a≠0)的二次函数。认真观察ax2+bx+c=0(a、b、c为常数,且a≠0)和y=ax2+bx+c(a、b、c为常数,a≠0)就会发现,它们在形式上几乎相同,差别也只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式等于0,而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等于y。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当二次函数中的变量y取0时,二次函数就变成了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学生看到这样的讲解会感觉很有意思,使得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思维活动的显著提升。

2.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是数学中的重要特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的开放性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探寻解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783,求这两个数。方法一:设较小的奇数为x,较大的奇数为x+2,则x(x+2)=783,解得:x1=27,x2=-29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27、29或-27,-29;方法二:设较大的奇数为x,另一个为,则x-=2,解得:x1=29,x2=-27。同样可以得出这两个奇数分别是27、29或-27,-29。这样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开放性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

三、创新数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1.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创新数学情境,优化教学思维。用简洁、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分析、思考非常重要,鼓励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变式为: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还可变式为: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遇题多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2.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数学思维的生活化。各种学科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更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从实践中学习数学,把数学有意识地带入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应用数学来提升数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时刻联系数学,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某商品进价是1000元,售价是1500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店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为5%,求商店应降价多少元出售?又如“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照相机底座的三脚架、三角梯子等生活中普遍的例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与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

3.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和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善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例如,教师在讲例题时要把解题思路作为重要环节,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又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使他们在平时能认真审题,细致分析,综合运用概念、定理建立起自己的解题思路;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数学中的许多公式需要用一定的逻辑思维的推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有效实践,多向发散,培B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是思维的反应速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也要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让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加迅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空间的变化性,让学生看到问题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使学生能获得多条思路,对问题有着不同的借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路。如数学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变化性,做到“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要求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多思多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为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空间。

以上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现实的作用,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提升,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将来的生活也大有益处,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1.“数学语言”与“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新课标的要求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 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3.教学现状的需要

根据本班的教学实际进行调查,班级总人数42人,能够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仅占35.7%,使用能力一般的占45.2%,使用能力非常差的占19.05%。通过平时的听课和学校组织的大型观摩课活动,发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性是普遍存在的。分析原因:(1)数学教师意识上不够重视,行为上起不到准确规范的示范作用。(2)虽然有的教师有意识训练,但是训练的程度不够,甚至流于形式。(3)学生自身因素。大部分学生只注重计算的准确度和问题解决结果,而忽略了数学语言表达训练,进而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水平低的学生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二、概念的界定

1.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区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般语言,但又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它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它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2.表达习惯

“表达习惯”指的是学生能够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能用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习惯”,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习惯,使学生能读懂数学语言,能用数学语言清楚、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学习,学会简单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适当进行数学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信心说,学会说,喜欢说。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

三、相关研究述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智力形成学说认为,智力的发展要经过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式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语言阶段。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明确指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促进者。

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目的,应着眼于主体性的生成和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培养数学语言习惯,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2.通过培养数学语言习惯,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3.通过培养数学语言习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内容

1.针对不同数学课型,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

(1)概念课型:训练学生准确、简明概况的语言表达习惯。实际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2)计算课型:训练学生条理清晰的说出算理和算法。

(3)解决问题课型:训练学生有根据的进行分析推理,讲清问题解决过程。

(4)空间与图形课型:训练学生说清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数学语言训练遵循一定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2)榜样示范原则(3)形式多样原则

六、研究方法

1、采用调查研究法、谈话法和观察研究法对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完成了调查报告。

2、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广泛收集案例,结合典型案例探究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设计评价标准等。

3、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七、研究过程

1、对本班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分析,完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根据“数学课标”中课程目标中提出的有关要求,初步制定本班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评价标准。

3、学习充实。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等活动提高教师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明确各种课型对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求。

4、探究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进行教学研究。

根据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具体研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探究培养途径和方法。构建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2)观摩学习,提升自我

通过校外、校内观摩学习、诊评活动,不断反思,及时对评价标准进行修改。

八、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注重教师自身语言的“示范性”和“启发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十分重要。教师语言的严谨性、简洁性、逻辑性是学生准确掌握数学语言的重要依据,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示范作用。为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教师的语言更要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学设计中,对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严谨。例如:我在本学期为全校老师呈现的观摩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卫星运行时间》课例片段:

师:出示图片,请大家看这幅图片,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预设:

生1: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5圈需要多少分?列式为114×5

生2: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10圈需要多少分?列式为114×10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还能正确列出算式,就像这样,老对之间相互说一说……

上述课例中,设计的第二个数学问题就很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回答有两个要求,一是所提的问题需要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二是在提问之后列出相应的算式。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与教学设计中的预设相吻合,学生的语言做到了简洁、严谨,有逻辑性。

2.广树小榜样,调动积极性

在教学中,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差异比较大;对于比较难的问题也只有三五个表达水平较好的同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表达,基于这两点的思考与反思,我认为树立小榜样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在课堂上,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我直接点名表达好的同学起立说,要求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然后全体起立进行仿照练习;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我就做到老师亲身示范,然后找小榜样起立说,最后全体练习说。对于表达好的同学及时予以鼓励和评价。这样能够极大调动其他同学模仿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互助提升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日益凸显。而“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在数学语言表达习惯的培养方面,“小组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根据自己的任务驱动进行表达,这样每个人员都有表达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语言表达方面的锻炼。例如:在《运算律复习》课例中小组合作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内容:1.结合课前整理的知识结构图,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组内交流。2.组长进行汇报任务分工:

在汇报环节,以小组整体汇报形式进行呈现。在《运算律复习》一课的知识点梳理过程中,包括: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减法的性质、除法性质。班级的七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汇报展示,在此过程中,全班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的设计,实现了优质高效的设想。学生在此过程中,语言表达习惯逐渐形成,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升。

4.构建家校合作的桥梁

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养成教育”,在刘校长的引领下,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要途径。那么,对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习惯”也不例外。课堂中,家长不可能参与进来,但是可以通过作业布置的形式来实现。每天布置的作业中,数学的A层作业必有讲题一项。在家长会中,我解读了班级对孩子“数学语言表达习惯”培养方案,简单的道理就是“一道数学题目,如果学生能够讲明白,那么就可以证明,他是真正能够理解了”。班级的家长,十分赞同我的观点,于是在每天的家庭作业辅导中,家长十分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讲题,并签字。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有了质的提高,数学成绩不断提高,优秀率在组内凸显。

5.评价中激励提升

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我将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也就是将班级管理的“分组评比制度”牵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根据自愿和统筹的原则,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希望组”、“友爱组”、“飞翔组”、“团结组”、“旗帜组”、“阳光组”、“梦想组”七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名称、口号和目标都是由小组成员自主讨论决定。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比时,参照制定的数学语言表达标准进行赋分,这样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打破了以往老师提问后沉静的场面,学生只要有勇气站起来,即便是答错了,也要鼓励他大胆发言为之加分。每个成员都为组内的荣誉而“战”。都努力成为不为团队拖后腿的那一个。

(二)形成教学模式

例如:

“养成教育高校课堂”之数学计算新授课教学模式

九、研究成效

1.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概念的形成过程、计算的算理、应用题的分析推理及公式的推到过程,解题的准确度和思维能力有所提升,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促进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3.提高了家长的关注度。现在班级家长每天晚上陪孩子学数学的时候,都让孩子进行讲题训练。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家长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标准、新评价编写组:《新课程标准》,商务印书馆 第1版

篇3

目前,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对学生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时,教师只会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忽视了解题过程以及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容易被忽视,学生无法理解守恒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老师对守恒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生失去了形成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机会。高年级学习化学计算中的守恒,极大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无法理解相关题型的概念,学生智能水平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

1.增强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对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守恒规律类题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守恒类题型的规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守恒思维能力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意义。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中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学习中总结经验,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和化学学习水平。教师可以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验,从测验中发现问题,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例如,有学生化学方程式不会写,这就是学生不善于运用守恒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相似化学方程式中找规律,从而加深对方程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化学变得更为容易。

3.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

化学计算题会涉及大量的守恒规律,守恒思维能力在学生计算这些化学问题的时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题型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具有守恒思维规律的题型,使学生在题型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守恒思维能力。

篇4

一、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生主宰教学课堂

根据新课改理念,教师应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帮助他们提升数学的计算能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时刻保持严谨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小学数学计算课程。

1. 教育部门应当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学习、深造的机会。实践证明,通过学习、深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对于实际教学内容实现深入了解,从而有助于小学数学计算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 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安排上岗。通过培训、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团队的精英性,并且有助于小学课程教学教师团队优化。

3. 教师定期进行学术研讨,通过相互交流实现行业知识的共享。在经验总结过程中,学校可通过邀请优秀的教师就教学经验做相应的教学总结,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从而使优质教师团队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

4. 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专业知识并进行延伸。

5. 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必要时,还应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最终策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学习具有实效性的数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习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巧妙的结合。新课改对教学标准的要求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行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认识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然后进行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将物体分成一半利用数学符号应当怎样表示?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的分数符号,然后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合作,通过探究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1/2。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可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图画的形式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直接操作可以实现学生的思维拓展,帮助他们举一反三,从而提升了抽象思维能力,还建立起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理念。

二、钻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在数学计算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反复、单一地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应进行相应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求知,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其寻求简便运算方法,并牢固掌握其中的计算原理。

2. 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情境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膨胀,由此,学生才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进行数学计算的学习。比如,面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往往只能抽象地进行理解,而无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办法。这样,学习中的难题就会变得轻松易解,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3. 掌握计算规律,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熟知计算的固定规律,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对课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会促使学生主动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并在课后将数学计算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例如,在“平均数”案例分析中,结合游戏“棒球队”,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在为学生安排棒球队的人数时,故意进行不均匀分配,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与棒球队人数应均匀分配的规律不一致,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学计算的规律性,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与课程理论紧密结合,使学生主动投身于数学的学习当中,才能培养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为高效率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利用数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1. 强化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题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运算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是运算技巧的提升,还强调运算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小学数学的计算要侧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和学习模式,将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学习运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解决策略,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思维的灵活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时逻辑思维的清晰度,使他们对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2. 找准计算模式,提升计算速度

在解决一道复杂的计算题时,不能直接进行运算,否则,不仅不能将结果准确无误地算出来,还容易因为过程繁琐而导致计算出现误差。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杂计算题的训练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套用固有公式进行计算,形成属于自己的计算模式后,再组建属于自己的计算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提升。

3.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程的要求是,将所学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方法通过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教学素材,有效拓展了教育资源。从宏观角度来看,计算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数学计算课程后大幅提升运算能力,并且更有利于运用数学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综上所述,在计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强化训练他们的计算思维和技巧,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数学计算技能。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计算课程进行创新,通过具有新意的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自主性得以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例1:如图1,过ABC的顶点C任作一条直线,与边AB及中线AD分别相交于点F和点E.求证:AE:ED=2AF:FB.

评析:在中考第一轮复习《相似三角形》时,我选择了这道题.本题要证线段成比例,而图中没有平行线的条件,故无法直接证明结论成立.为此引导学生作平行线,构造出“A”型或“X”型基本图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证明.

通过独立思考,教师点拨,学生得到了十多种证法.下面是其中的几种证法.

证法一:过点B作BN∥CF交AD的延长线于N,如图1所示.则■=■,■=■.因D为BC的中点,故BD=CD,故ED=DN=■EN.故■=■,故AE:ED=2AF:FB.

证法二:过点B作BM∥AD交CF的延长线于M,如图1所示.则■=■;又D为BC的中点,BM∥AD,故BM∥2ED,故■=■,故AE:ED=2AF:FB.

证法三:过点D作DG∥CF交AB于G,如图1所示.则■=■;因D为BC的中点,DG∥CF,故FG=■FB,故■=■,即AE:ED=2AF:FB.

证法四:过点D作DH∥AB交CF于H,如图1所示.则■=■;因D为BC的中点,DH∥FB,故DH=■FB,故■=■,即AE:ED=2AF:FB.

证法五:过点E作GH∥AB分别交BC、AC于G、H,如图2所示.则■=■①;■=■,因D为BC的中点,故■=■②,■=■③. 由①②,得■=■,即■=■,即■=■,故 ■=■,与③比较,得■=■,即AE:ED=2AF:FB.……

评析:作平行线证明比例线段的实质是构造“A”型或“X”型基本图形,在本例中,过每个已知点都可作平行线构造“A”型或“X”型基本图形,而且都有多种作法,进而可使结论获证.这些证法各有千秋,在赏析这些证法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引平行线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选点.选已知或求证中比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作为引平行线的点;②引平行线时,尽量使较多的已知或求证的线段成比例.一题多解(证),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思维能力.

二、利用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

“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变式,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2: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AEF=90°,EF交正方形的外角平分线CF于F点,求证:AE=EF.

评析:这是“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很有探究价值.中考复习《四边形》时,我选用了这道题.全班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取AB的中点(设为M),再连接EM,然后证明AME≌ECF,进而得到AE=EF.接着,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式训练.

1.改变点E的位置

变式1:在正方形中ABCD,E是BC边上任一点(点B、C除外),∠AEF=90°,EF交正方形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结论AE=EF仍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变式2:如图4,一个含45°的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邻边重合,过点E作EFAE交∠DCE的平分线于点F,试探究线段AE与E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评析:以上两个变式,实际上是将原题中的 “E是BC边的中点”这一条件弱化为“E是BC边或其延长线上任一点”.变式1虽然条件变了,但∠BAE=∠CEF和∠ECF=135°并未改变,结论AE=EF也仍成立.变式2是2010年湖北省黄冈市的一道中考题.由已知条件即可得AH=CE,∠DAE=∠AEC,故∠HAE=∠FEC,又∠H=∠FCE=45°,故AEH≌EFC,从而AE=EF.由原题到变式2,实际上是将一个静态的几何推理问题变为一个动态的几何探究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领悟了数学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2. 将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互换

变式3:如图5,正方形ABCD在直线HG的上方,BC在直线HG上,E是BC边上一点,以AE为边在直线HG的上方作正方形AEFM.

(1)连接DM,求证:ADM≌ABE;

(2)连接CF,观察并猜测∠FCG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改变图形的形状

变式4:同变式3.

篇6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要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权利,教师则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答疑者,给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积极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掌握得好,哪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掌握得不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位置与顺序”这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认识位置与顺序,A同学在B同学的前面还是后面,从前往后数C同学是排第几等等,让学生自己发现在这章的学习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二、采用生活化策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实例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化实例的引入,可以给课堂增加新的活力。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考并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思维能力就会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也在随时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思维得到激发,自然就能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认识图形”这章内容,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交通标志牌是随处可见的,门窗、红旗、钟表等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更透彻地思考图形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三、采用举一反三策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如果教师能教导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解答一道题摸索解答一类题的方法,通过解答一类题又能触类旁通另一类相似题目的解题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整合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要把每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清楚,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点进行巩固复习,通过旧知识点联系新知识点,会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更深;教师也不要把每道题的解题步骤都给学生讲解清楚,遇到类似的题目,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解题方法,把同一类型的题目真正理解清楚,找到解题方法;很多数学题目都是可以相互联系的,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也有共通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找到数学思维方法。比如,“除法”这章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乘法内容来学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通过联系、举一反三,一定可以把除法的计算方法研究出来,提高思维能力。

四、采用小组合作策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合作精神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精神,没有一个人会不在别人的帮助下取得成功,课堂上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采取小组合作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研究和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汲取其他同学思路上的优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先给小组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拓展思维,有不懂的问题还可以跟教师请教,这是学生不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思考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混合运算”这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如何才能把混合运算计算得又快又准,在合作中提高思维能力。

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分别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生活化策略;采用举一反三策略;采用小组合作策略。这只是其中的几种策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才能做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要因为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而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找到更多可以提高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征服各种数学问题,在数学方面有所造诣。

篇7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障碍

(一)教师缺乏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意识

许多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意识到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许多数学教师当被问起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的回答是:“思维是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很难操作的”,或者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自然就会建立起来了”。尤其新入职教师在自身发展的初期,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能不能讲明白知识点,完全忽略了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缺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因此,小学生在接受知识和做练习题巩固知识过程中,并不会从众多知识或习题中反思并总结出同类知识或者归纳相同知识点的习题。反之,如果学会反思与总结,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更高并且更容易学好数学。

(三)教师重知识点的落实和完成,轻思维过程的传授

虽然义务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也实践了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余温以及各学校之间的对比竞争仍然使得教师们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因此,教师把让学生掌握课上的内容、出色地完成作业和获得优秀的成绩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有时,教师为了跟上教学进度,只关注知识点的完成与落实,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议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探索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并且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或生活的充分前提。只传授知识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一位100分的数学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至多能考100分。这样下去,一代人不如一代人,社会必然会倒退。因此,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一些直观的事物都可以引起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单调的数学课要是加入融声、形、色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会让课堂的氛围更加多彩,让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好奇是小学生认知活动的支撑,因此笔者建议使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愉快的教学情境更为重要。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传递开放性、灵活定、动态性的信息,让学生有自组学习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和处理的能力有效的培养,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承载大量的信息是多媒体的特点,在众多感官参与下的教学,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改变,让学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强化。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合作学习

在合作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提问,自由的进行研讨和交流,敢于去尝试、学会去倾听并尽最大可能地探索未知世界,让每一个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积极地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互帮互助,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其他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探究学习

利用多媒体可以向小学生提供形式新颖的内容,学生会被这些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然后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验。学习本来就是从感知到抽象,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在这个充满探究性的过程中验证已知、学习未知,对知识重新的体验并科学的内化。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在教育领域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融声、形、色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阶段,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尤其是数学课,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肖莹莹 陈慧君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蔡丽霜.反思口算扎实口算———浅谈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1,(13).

篇8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打到村子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妈妈埋箱子科利亚埋木匣)

出示鱼骨图框架:

师:请大家把刚才咱们概括的这些词语贴到这张框架图中。

(学生在学习单中完成后,投影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不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呢?

生:不能,因为法西斯快打到村子了,所以他们才要离开村子躲避。

生:因为要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所以妈妈才埋箱子。

生:科利亚看到妈妈埋箱子,所以也要埋木匣。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多有条理啊,现在你能借助这张图来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吗?

(学生自由说后进行交流)

段落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内容,更要发现段落的脉络,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上述教学片段中,在学生理解段落中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填入“鱼骨图”中;再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借助“鱼骨图”进行这样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段落中句子的规范、有序表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图”理结构,明晰关系

在建立段落概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结构,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来凸显段落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句子关系,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式中把握段落结构。

(一)“图”释段落中句子的关系

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可将段落内部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明晰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右图)。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笔者就这段话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生(齐答):7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交流后,请学生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贴到黑板上)

师:这7句话是怎样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的呢?我画了一张结构图,你们看——(出示段落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每句话的序号填入合适的方框中。

(生默读,完成结构图后展示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第2~6句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

师: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句句话连成一段话的。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我读总起句,同学们读后面的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性的内在关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段的概念,发现构段的规律。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串联段落中的7个句子,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让学生站在“段”的高度理解文本,发现语言的秘妙。

(二)“图”示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仅段落中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笔者针对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

结合上述思维导图,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介绍?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和昆明湖的景色,分别是第2~5自然段在写。

(课件出示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应的自然段序号填入结构图相应的空格中。

(生自由填写后进行交流)

师:作者写的这几个景点能否交换顺序进行介绍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交流第2~5自然段中表示方位顺序的句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进行介绍,非常有条理。下面老师跟大家合作着来读一读,我来读表示方位顺序的这些句子,同学们来读具体介绍的语句。

(师生合作读)

一张思维导图将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图及文,学生很快厘清了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晰了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图”助积累,强化运用

由读到写,实现语言的转化,提升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创设积累语言的平台,为有效实践和运用段落铺设台阶。

(一)“图”佐段落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思维导图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文本的语言直观而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又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笔者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接着就围绕思维导图,设计了积累语言的环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这张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

出示思维导图:

(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老师把图中的词语拿掉了,你还会背吗?

(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张图记在心里了,谁能把这些词语再贴回图里去?

(生上台将词语贴回导图中)

师: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层次,拿掉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将导图转化为“脑图”,学会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让学生将词语再次贴回导图中,教给学生绘制导图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学生不仅积累了文本语言,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达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图”促段落仿写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段落是我们教学段落的最终目的。教材中的典型段落,就是学生练习写段的好材料。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段落结构特点的“慧心”,并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段落,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该段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课前观察过的绿豆芽。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学着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课前咱们观察过的绿豆芽。先把这张图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补充完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由写段,写完后交流)

篇9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高中美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副科”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学科能够更加直接地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美术作品直接反应了学生的现实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应当加大学生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W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笔者立足于自己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策略。

一、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当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1、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当前,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教学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考的压力和影响。对于非艺考生而言,美术在高考过程中并不是考试科目,文化类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必考科目的备战上,而美术作为非考试类科目,自然而然不受重视,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美术学科依然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无论是学校、教师抑或学生对美术学科都不重视,甚至还会出现美术课堂被其他科目教师占用的教学现象。这些教学问题和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当前,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传统落后。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没有考核等相关附加条款的束缚,对于高中美术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草率地应付了事,教师并没有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更甭谈什么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任何一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是影响和阻碍地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束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下,笔者立足于自己多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和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1、利用美术鉴赏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美术鉴赏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是一种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而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品味,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美术知识的学习对于自身学习和生活的现实意义;此外,学生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美术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对多种优秀美术作品的接触和了解,亦可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和美术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彻底改变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和美术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优秀产品的创作,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临摹,实现作品的创作过程。而临摹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甚微,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3、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实现思维共享

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思维的交流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高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某个优秀美术作品,或者某个知识点,开展交流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此外,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了解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以及学习能力等,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总之,美术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基本形式,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美术是基础性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通过美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立足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篇10

一、注重知识点内在的联系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相当于是进入了大学,学生所学习的数学也分为大学文科数学与高等数学两种.这两种数学教学虽然难度上有区别,但是教学方法却一样,其中的知识点也有着一些共性,其中一点便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必然与学生高中所学习的知识点有着联系,各知识点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内在联系”.根据这一共性,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教导学生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及让学生学会从已知知识推导未知知识.教师可以在教知识点时先创设一个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复习已知的知识点,然后再引导出未知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已知与未知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每讲一个新知识时,便提点以前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点,既帮助学生为其建立联系,也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导数学“映射的概念”时,便可以在讲解完映射的概念后,便对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回忆以前的知识点,列举出一些映射的例子”,在思考过后便会有部分学生提出“y=7x+8”等函数.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映射这一概念,而且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映射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二、讲解题目注重分析过程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教师在学校的时间微乎及微,学生基本上只能在课堂上看到教师,故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学生只能结合教材或者通过查找资料自主探究题目.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讲解题目时并不是把题目过程罗列给学生便可,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题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教师在教学中讲解题目时,可以先给予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然后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如,逆推法、假设法、类比法等等.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极限”这一节的例题“求函数f(x)=x2+a(x<0,a>1)的极限”,这是函数的极限这一节中最常见的题目,故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让学生明白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便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解题思路.由于此题中x<0,但是在函数中x2为偶函数,故当x无限趋近于0时,f(x)的值无限趋近于a,当x无限趋近于负无穷大时,函数f(x)无限趋近于无穷大.解此类题型的主要诀窍便是先确定定义域,然后在通过定义域的范围以及x与f(x)之间的关系推导其极限值.

三、合理运用类比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维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在解题中触类旁通,通过理解一种题型从而理解其他相似的题型.特别是在职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时间少,学生主要学习还是需要依靠自身,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时便需要运用到类比思维,通过类比思维去学习知识点.在遇到难题时也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去探究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探究问题.故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这对于职校学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类比思维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一大利器.例如,学生在学习知识点“函数的极限”时,便可以通过类比高中的知识点“数列的极限”,从而推算出在题目中求函数极限的方法.通过类比思维,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导学生寻找各大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分析题目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类比思维的运用能力,通过让学生合理运用类比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职业技术学校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相信,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策略,一定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篇11

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采取科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重视知识的转换过程,给学生留好思维的空间。就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必须要针对这一问题寻找出科学有效的对策。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学科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概况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尚处于认识水平的形成阶段,固有的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完整,因此,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传达的意思,如果教师没有进行科学的点拨,学生心中的困惑就难以消除,从这一层面而言,教材学科结构与学生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断层给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1.2 教材语言形式影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语言水平息息相关,语言包括文本语言与口头语言两种形式,数学教材的知识都是通过文本语言来表达,文本语言虽然具有简洁,但是却有较大的局限性,小学生年纪较小,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也很难对简洁的教材产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并将口头语言与之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1.3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知识有着复杂、抽象、晦涩的特征,实际上,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总忽视了内容之间的联系,就难以为学生构建出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此外,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未把握好讲解策略,没有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2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

2.1 创新教学方法。

方法决定成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要根据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时的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出学生对数学思维的联想。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当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留好练习的时间,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阅读和练习习题,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适当的为学生增加实践的机会。但是,要注意到,数学课堂的时间有线,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设计出时间适宜的趣味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技能的双重目的。此外,为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可以采取一种开放性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式,实现挖掘学生潜力的目的,也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

2.3 联系教材结构与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有着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征,其思维处在一种初级阶段,难以认识到抽象性较高的事物。因此,教师在传输课堂知识前必须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分数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如果直接从抽象符号入手,很难提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以改变教学策略,以分数的源头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自将物体平均分为几部分,当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再引入抽象化的概念,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概念,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新的台阶。

2.4 化繁为简,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经验问题的影响,往往会忽略学生思维与教学知识的特点采取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难以构建一种完善的知识结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讲解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策略,充分的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将繁琐的知识编织成系统的网络,再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力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突破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精心的设计教学,寓教于乐,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将该种兴趣转化为动力,从而实现数学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2

3岁:用动手来感知

雯雯3岁时,喜欢上了拍球。刚开始,她只会胡乱地拍,并不了解自己的动作与球弹起之间的关系。妈妈手把手教她,爸爸耐心地和她一起练习,一天、两天……雯雯将她的拍打动作和球的下落、弹起联系了起来;一个月过去了,雯雯学会了正确的拍球动作。

家长策略:和孩子一起“玩”

3岁时,孩子特别需要那些重复的动作训练来帮助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孩子来说,像爬行、滚翻、蹦跳等与运动相关的协调训练,还有像捏橡皮泥、摆积木等操作性较强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爸爸妈妈能和孩子一起“玩”这些节目,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孩子也会获益良多。

小提醒:

孩子大都喜欢自己动手,感受未知,体验其中的乐趣。如果限制孩子的活动,只让他看电视、玩玩具、玩游戏机,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3~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

4岁的翔翔非常聪明,一次,奶奶向人夸耀:“昨天我问翔翔‘2个苹果加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他马上就答上来了,是‘5’!”隔壁的阿姨听了,问翔翔:“2加3等于几呀?”翔翔摸摸小脑袋,眨了眨眼睛,不知道……

3~6岁阶段,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则刚刚萌芽。所以,在做计算题时,用苹果来举例子,孩子很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就反应不过来了。

家长策略: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培养学前孩子的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其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又要力求逐渐摆脱动作和实物的约束和干扰,达到更高一级的抽象和概括。

在这一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

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时,让他从玩中学会归纳和抽象。

日常生活中,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时常向他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TIPS

如果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片面、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其实并没有益处,因为这种做法显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前孩子的思维特点。

6岁以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杰妮的判断、推理能力一直不强,上小学前,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她找来很多卡片,有一些是训练排序能力的,有一些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妈妈和杰妮一起看这些卡片,一边看,一边引导女儿“为什么这样排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和训练,杰妮不仅能很快地将卡片排序,还能够自己编一些小故事。

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会提升语言能力,而语言的发展又会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这一点看,杰妮的妈妈非常有智慧。

家长策略:帮助孩子积累经验

6~11岁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期。爸爸妈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孩子的思维活动外,还要进行一些专门的练习和指导,以激发他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篇13

一、高中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意义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借助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发展高中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需要将直觉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提出来,并通过制定相应的直觉思维发展策略来加以实现。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通过方法论的分析使数学中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二、高中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直观性教学,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客观事物中的数学特点进行直观化的改造,例如通过模型、表格等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性理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注重数形之间的结合。教师要将数、形两者间的转化作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次,要注重数学教学语言的直观运用。高中数学教师语言的直观形象性,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直观的教学语言能够摆脱数学知识、实物等条件的限制,提升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化。

2.学习空间的拓展,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学习空间是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科学地把握下数学结论的时机,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维、直觉思维的空间。同时,教师要给持不同意见和解题思路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自主性。此外,要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对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提升中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水平,让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发展。

3.合理的猜想,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提高学生数学猜想的技巧,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要深入地讲解这些知识为什么这样,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猜想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加大对数学知识直觉猜想价值的分析,通过问题来吸引和拓展高中生的数学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多方位和空间思维能力,正确地引导高中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思考,以此来提升高中生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程度。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直觉猜想能力的发展。

4.养成自问和反思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进行凭空的臆想,

直觉思维需要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直觉思维的灵感是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产物。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直觉思维下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证明和论断,让学生明晰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明晰数学猜想与证明之间存在的区别。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地进行数学题目的选择,对于培养与发展高中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进行选择题的安排的时候,因为从四个选项中挑选出正确的选项来,省略了解题过程,所以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数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清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大大促进了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发展同等重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支撑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高中数学的教学、组织、评价方式,通过创新与实践,提升高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铭伟.数学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