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问题调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农村环境污染告急
从农村环境问题百村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国农村区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一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袋、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污染问题突出;二是滥施农药、化肥和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棚膜等,对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乡镇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突出;四是养殖业造成的恶臭和水体富营养化普遍存在;五是采矿、泥石流、滥砍乱伐和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生活生产垃圾和污水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主要污染源调查项下出现的频率最高,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在百村调查中污染生活生产垃圾占46%;生活污水占23%。垃圾包围农村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调查项下,百村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有21个村;随意丢弃和随意堆放的有17个村;集中处理的有10个村;用作农家肥的有24个村;掩埋处理的有11个村;定点堆放的有17个村。
在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下,农村区域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生活垃圾和日常耗水量较过去大为增加。村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日用消费品多为工业制品,但绝大多数农村的垃圾处理和给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直接丢弃到村庄附近的沟塘、河边或者其他角落。群众意见较大的是废旧塑料袋不仅量大,而且难以降解;养殖业和小作坊式加工业产生大量废水,与生活污水相混合沿沟渠漫流,直接排入池塘、水库或湖、海。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引起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造成农村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不仅影响乡村景观而且形成潜在的污染威胁。如臭水坑和垃圾的自降解过程所产生的臭气和滋生的蚊蝇,容易传播瘟疫和疾病,对村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工矿企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多。工矿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及噪声、浮尘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废水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对植被、农作物带来的重金属和化学元素污染等方面。百村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被调查的村庄及其附近存在污染企业的有57个村,地表水被企业废水废料污染的占45%;浅层地下水受工业废水、废渣污染的占20%;空气质量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土壤被工厂废水废渣污染的占13%。多数地区的乡镇工业,可以说基本上还处于先污染后治理,或先污染不治理的状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
滥施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白色污染被村民选为第三大污染源。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早已禁止使用的六六六、DDT、甲胺磷等含有机氯、有机磷成份的农药使用比例仍然较高。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不仅影响食品安全,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致使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有机氯、有机磷成分的农药,容易引起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灾难,最终危害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受到污染后品质下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部分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二是部分农药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直接影响到农村水环境质量。三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农作物害虫的抗药性,引起大量鸟类、昆虫和有益菌类的死亡,使农作物害虫失去天敌。在调查是否发生过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引起的人畜中毒事件项下,发生过人畜中毒事件的村庄占31%。
调查显示,目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尤其是绿色食品的生产,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百村中有绿色食品生产的占49%;无绿色食品生产的占51%。
废旧农用地膜、棚模等塑料制品也已成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可降解地膜因价格较高,使用率较低;非降解膜因价格较低,使用率较高且回收率低。故大量废旧农膜遗留在耕层土壤中,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废旧塑料包装袋、餐盒等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民对其处理方法或者一烧了之,或者混入垃圾中任意堆放。这些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不当,给农村环境埋下较大隐患。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地有96%的农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其中白色污染情况一般的占6%;污染严重的占49%;污染轻微的占40%。
养殖场的恶臭气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大。畜禽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调查中发现除个别养猪企业把粪便用来制作沼气外,大部分企业的畜禽粪便经晾晒后用作农家肥,废水任意排放。调查表明,分散型家庭养殖比较普遍,而且多数还是散养。也存在规模养殖场建于村内,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企业建在水源附近,对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养殖企业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的恶臭对所在村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庭院式小规模养殖,人禽(畜)共处,畜禽粪便在住宅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个别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据基层环保部门反映,自非典和禽流感疫情暴发以来,因养殖业污染引发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脆弱的农村生态
目前农村地区生态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林草覆盖率低引起的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在对空气(大气)质量的调查中发现,百村中空气质量受轻度污染的占57%;中度污染的占14%;重度污染的占3%。空气污染的原因分别是: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养殖业恶臭影响的占2%;沙尘影响的占9%;秸秆燃烧和炊烟影响的占14%;生活生产燃煤影响的占20%;车辆尾气噪声影响的占18%;农药化肥散发影响的占3%;城市污染气体转移影响的占3%;废弃地膜燃烧影响的占1%。
被调查的百村中,水和土壤生态环境受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分别占51%和38%。这类村庄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因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钢铁冶炼和煤炭电力工业发达,这些工业企业在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并且贡献越大,污染越重。
植被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破坏情况调查显示,有71%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植被破坏现象。植被一旦被破坏,林草覆盖的恢复就减慢。部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地力下降、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上多数地区降雨量相对集中,严重的洪涝灾害每年都要发生。华北平原区有一个面积占8.77万公顷的古河道在风力侵蚀下,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所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已迫在眉睫,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任重道远。
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导致的水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用水没有安全保障。农村生活用水质量没有安全保障,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国家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华北、西北属于严重水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我国一些沿江和平原农村地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大部分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为劣五类。因饮用水没有安全保障,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癌症高发和斑牙病、结石、皮肤病等地方性疾病。在我们的调查中,百村中自来水普及率占47%,饮用水轻度污染的占36%;重度污染的占4%。
篇2
一、活动缘起
南湖公园是我校附近的社区公园,在功能布局、景观设计、环境美化和广场文化等方面,有不少特色亮点,为社区居民的娱乐健身、观光休闲和文化展演提供便利,但2004年投入使用至今,公园的设施已出现老化现象,再加上原有的设计缺陷,已不能满足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针对此类现象,建邺区五所小学以“我为青奥献建议”为主题,联合开展南湖社区问题调查。
二、活动目的
1.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实地考察、访谈专人和问卷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初步了解社区公园在美化环境、传播文化、方便居民休闲生活等方面的功能。
2.培养学生调查访谈、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建筑美、自然美和人类活动之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感受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活动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分配小组任务。小组有:实景报道组,拍摄公园内外环境实景,撰写简明解说词;网络检索组,检索南湖公园历史和概况、相关建设报道,提供公园的三维地图;问卷调查组,发放问卷,实地访谈调查。其它任务,见各组的活动任务单(略)。
2.教师实地考察并拍照记录所见,设计调查问卷,指导学生开展小样本调查,并根据调查修订问卷。
3.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网络检索和调查访谈,拍照或做记录。部分内容由家长或教师协助完成。
4.引导学生结合实景照片,初步发现公园中建筑美(雕塑小品)和自然环境美、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表现出的情趣美,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5.各小组完成本组任务,讨论整理,制作汇报PPT;教师指导汇总各组活动成果,编制公开课教学PPT,通过课堂学习,欣赏美,设计调查题目,为深入调查,提出建议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了解南湖公园的功能布局,发现不足,指导设计调查题目。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南湖公园吗?(依次讨论三个问题)
1.你们知道在南湖公园能干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能为人们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提供环境设施,这是公园的主要功能。
2.我想去打羽毛球,想带孩子去荡秋千和玩滑梯,应该去哪里?(链接三维地图,让学生标出对应区域)
3.如果我是第一次来公园玩,突然想上厕所,问别人却不知道,我该怎么办呢?(先引导生说,再点拨)
讨论明确:可以设置游览图和指示牌,南湖公园却没有。可设计问题:
……
小结:通过这三个问题设计和调查,可以更多地了解人们对南湖公园功能的满意度,便于判断和建议。
第二环节,探寻南湖公园的多种美景,发现不足,指导设计调查题目。
第一,欣赏建筑美,发现不足,指导设计问题。结合雕塑小品照片,先引导学生欣赏美、表达美,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判断,最后设计调查题目。以下教学程序同此,不再赘述;只归纳展示设计的调查题目:
……
第三,欣赏休闲美,发现不足,设计问题。居民在公园活动怎样才会更快乐呢?除了环境美(建筑美和自然美)外,还需要设施和场地等条件。为了解居民对公园设施的满意度及改进意见,设计三道题:(略)
第四,欣赏文化美,发现不足,设计问题。(问题略)
说明:提升社区形象,公园是主要形象,离不开小环境的支撑。设计第14-15题,主要考察居民的社区意识、大局意识和对南湖情感(满意度)
第四环节,汇总问题,形成问卷。
1.增补形式要件:指导用语(略)、答题人的年龄。 01.答卷人年龄:
……
3.增加一个开放性问题: 16.您对政府建设南湖公园有什么好的建议?
最终,结合前面15题,形成《关于南湖公园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问卷》。
第五环节,调查问卷设计方法小结及分析指要领。
1.确立调查目的,分析调查对象特点。主要从公园的功能,公园给居民提供的建筑美、环境美和休闲美,公园外部环境问题等三个方面展开。
2.亲身考察体验,发现具体问题,根据结论设计针对性问题,为改进完善提供依据。
3.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如南门小环境虽是局部问题,不一定能影响居民游园心情,但关系整个社区的生活品味,必须调查分析。
4.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要领。调查问卷的分析,是验证或修正调查人原来的观点。问卷的统计分析要关注与调查人一致和不一致的观点,以作对照。
五、提出建议
1.在公园主入口,人流集中处设游园路线图标牌和指示路标,便于游人开展活动。
2.为“景观小品” 取名,设置标牌说明寓意和内涵。
3.在双休日特定的时间段,公园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
4.为文化长廊的经典语句,做简明解释,以利传播。
5.整治南湖公园南门乃至周边地区的环境,实现公园内外美的统一,提升社区整体形象。
6.增添一些老人和儿童使用的活动器材和专门场所。
六、活动反思
篇3
随着榆林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强度持续加大,因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或轻或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减轻矿业开发的负面影响。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引发和加剧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有资源破坏、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三大类型。
1 煤矿开发引起的资源浪费
1.1 土地资源的占用与植被破坏
几乎所有的矿资产开发活动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例如,露天剥采、平洞或竖井掘进等排放的废石弃土,煤矸石长期堆放都会压占农田、林地、草地,造成了土地数量减少,加剧矿区范围内用地紧张状况。露天剥离直接破坏土地、地下采矿诱发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滑坡、泥石流等破坏了土地的完整性。废渣风化及干旱地区尾矿沙随风扬尘成为新的沙尘发源地,导致土地沙化,恶化了土地利用现状,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
据调查,榆林神府煤田近30年来,累计压占损坏土地达12658.32 hm2 其中工业用地占到68%,采矿废渣占地13.33 hm2,地面塌陷损坏土地4055.59 hm2 [1]。同时煤炭开发不同程度地改变或破坏了当地地质环境条件,形成采空区或高陡边坡,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水土流失,从另一方面损坏了土地资源。
1.2 水资源浪费与破坏
为了防止矿坑积水影响正常采矿和危及人身安全,矿山采矿要排出坑道积水,高强度的矿山疏干排水及矿井突水会造成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更为不利的是水资源分布与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和成本。由于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导致榆林市是典型的以水定项目的地区,疏干排水一方面造成了宝贵的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加剧了矿山用水短缺的矛盾。
以榆林地区煤矿开采为例,采煤不可避免地造成地下水渗漏,并形成矿井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甚至下降到侵蚀基准面以下,使泉水干涸,河流断流,对矿区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孤山川、窟野河等煤炭开采集中的地方,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用水也难以保障;在靖边-东坑-定边平原区,以及横山、榆阳北部大片地区,由于大气降水的减少和不合理地大量开采浅层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大幅下降,引起了部分泉水流量衰减或干涸以及大部分村生活用水井干枯。据调查,在煤矿采空区范围内的双沟泉、母河沟泉、哈拉沟、敏盖兔沟等窟野河支流在煤炭开采前后,流量衰减率最大时可达98%以上,几乎干枯[2]。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深水井已经干涸,如大柳塔施工的某水文孔,抽水降深近3m,出水量近3000m3/d,矿化度超过0.22g/L,一直作为神府矿区的供水井开采,由于煤炭开采,2000年左右干枯报废[2]。又如,神木县某煤矿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的小型矿井,设计规模为21万t/a,2003年后扩建使得该矿设计规模比原来扩大50余倍,随后矿区生活用水井出水量衰减60%以上[3]。
1.3 生态资源浪费与破坏
(1)生态资源的浪费。
①矿山工业场地的建设占用农田,减少了当地的可耕种面积。②矿山开采的掘进废石、煤矸石等固体废物会压占农田、污染土壤,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影响。③煤炭开采导致农田塌陷、裂缝,使得农田保水保肥水能力变差,水肥流失加剧,植物丧失了必要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农业生产投入变大收益变小,进而农田被弃耕。④采掘过程使得地表、山体变形,植被破坏,影响生物链完整性。
(2)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一些深水井已经干涸,这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生产问题,尤其是饮水安全受到威胁。例如,2009年大柳塔镇母河沟村、双沟村受大柳塔煤矿影响,造成水源枯竭,200多亩水地、l00亩果园全部弃耕绝收,农户每年承受经济损失数万元;永兴办事处的王花疙瘩村,400多亩水浇地变成了荒地,山地更是有一半左右“只长草、不长粮”,尽管在政府协调下矿区给农户适当经济赔偿,但终究解决不了村民今后“没地种、没水喝”的问题[2-4]。
2 榆林市煤矿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
榆林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一是神木县店塔(水兴)镇及府谷县新民、庙沟门、三道沟等乡镇共约300km2范围内;二是神木县店塔、孙家岔两乡镇约246km2范围内;三是神木县大柳塔、中鸡两镇约l84km2范围内;四是神木县西沟乡64km2范围内;五是府谷县府谷镇北约20 km2范围内;六是横山县殿市镇33km2范围内(沿黑木头川分布)[5]。
2.1 地质灾害
矿业资源开发引发次生地质灾害,例如:地面塌陷、滑坡、地裂逢、崩塌、泥石流等。据统计,全榆林市由采空区塌陷引发的灾害十分严重,全市采空区面积近3000km2,塌陷面积300多 km2,地面塌陷40余处,直接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到2008年底,榆林市境内因采煤形成的塌陷面积近80km2,其中仅神木县就占其中80%以上[4]。
2.2 水土流失
榆林地区是陕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36900km2以上 (不包括风沙区),占总面积的77%以上,全地区12个县均属水土流失重点县。全地区面积占三门峡以上黄河流域面积的6.32%,而年平均输沙量5.16亿t,却占三门峡以上输沙量的1/3[5]。榆林地区每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1.970t/km2,在侵蚀严重的孤山川、佳芦河、窟野河中下游一带,侵蚀模数每年高达30000t/km2以上[5]。形成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受到地貌、气候、植被、岩性和土壤的影响。常见的土壤侵蚀按营力可分为流水侵蚀、重力侵蚀、风蚀等,而每一种营力作用,依据所处部位、规模大小、作用过程及其形态特征等,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方式,如雨滴侵蚀、面状侵蚀、线状侵蚀、沟状侵蚀、潜蚀、溶蚀,崩塌、滑坡、泥流、泻溜,磨蚀、吹扬等等。
2.3 土地沙化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的过程。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104km2,全榆林地区一半以上的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00多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超过14×104hm2[6]。
3 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煤矿开采会引起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采矿粉尘、煤矿排放的瓦斯、煤层自燃及煤矸石自燃的有害气体、矿石冶炼烟尘废气、废渣中重金属以及酸性废岩等是矿山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污染物质有重金属汞、铅、砷、铬、镉等以及氰化物、石油类、粉尘、二氧化硫及酸性废水,未达标排放,或直排、偷排等都会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谷物、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污染[7-9]。
3.1 水环境污染
矿产开发过程中废水来源比较广泛,包括采矿、选矿和冶矿生产过程中的矿坑废水、选矿尾矿浆等。这些废水若未经达标处理,就会导致岩石中的金属组分和微量元素等有毒有害物在水中富集、迁移,最后进入河流湖泊或者渗入地下,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降低其原有使用功能,不能饮用和农业灌溉,直接或间接威胁矿区及其附近居民的生活健康。
3.2 大气污染
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采矿粉尘、选冶排放的烟尘、废气。据榆林市环保统计资料显示废气排放主要集中在神木、府谷、榆阳三县,占到废气排放总量的90%以上。这三县是榆林市的主要产煤地,其中煤炭开采的废气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1%[9]。
3.3 土壤污染
矿产开发造成的土壤污染最常见是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和废渣污染。气型污染是指采矿粉尘、冶炼烟气等污染物质沉降至地表而污染矿区及周边土壤;水型污染是指矿坑水、选矿废水、冶炼废水排放后,通过地表径流或地下渗流时被土壤吸附截留,从而造成土壤污染。废渣污染是指采矿、选矿废渣长期堆放,通过自然分解、雨水淋溶等方式,使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如镉、汞、铬、砷等渗入土壤造成污染。
4 榆林市煤矿开发利用规划
按照大型化、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以重大项目为支持,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确保榆林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按照合理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范围,划分出重点、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及矿业经济区。
4.1 重点开采区
(1)神府新民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包括神木北部―府谷煤矿区,面积2666.7km2。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设采矿权294个,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243.3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65.6亿吨[10]。
(2)榆神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包括神木西部一榆阳区煤矿区,面积3236km2。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设采矿权58个,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509.8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47.5亿吨[10]。
(3)榆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包括榆阳区西部―横山县煤矿区,面积5562.5 km2。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设采矿权32个,累计查明煤资源储量456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0.63亿吨[10]。
4.2 鼓励开采区
具有矿产资源开发潜力,鼓励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区域。分别是府谷矿区、吴堡矿区、米脂岩盐开采区。区内按开采规划区块优先投放采矿权,鼓励社会多元资金投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1)府谷矿区:面积404km2,已查明煤资源储量48.5亿吨,保有煤资源储量2.02亿吨。已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1062.7万吨,保有煤资源储量498.1万吨。区内有已设采矿权数量l2个,规划投放(设置)采矿权数量1个[11]。
(2)吴堡矿区:面积170.94km2,已查明煤资源储量9.03亿吨,规划投放(设置)采矿权数量1个[11]。
(3)米脂县岩盐开采区:面积326.48 km2,已查明煤资源储量8.72亿吨,计划按省盐化工重点工程设置采矿权[11]。
4.3 限制开采区
为规划期内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实行一定限制的区域。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区内严格控制采矿权的设置,新设采矿权应严格进行规划论证、审查。
4.4 禁止开采区
(1)靖定煤炭资源储备区:榆神矿区深部煤炭资源保护区。
(2)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禁止开采区域。
5 结语
榆林市又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是国内罕见、世界少有的能源矿产富集地。同时榆林地区又属于我国干旱、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矿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已成为矿区最活跃、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应力,成为加剧矿区地质环境变化的“催化剂”。而且榆林市是在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脆弱的地区,所以矿山资源毁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在矿山开发时间、空间上的重叠性、穿插性在榆林地区表现十分明显,多种环境问题交织叠加,相互影响将会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破坏性的后果。因此对矿产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是最大程度地减少、减轻矿业开发的负面影响的最佳途径,同时还应该注重地质灾害的监测和人工预防干预、矿山废弃物净化治理、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侯新伟,张发旺,李向全等.神府东胜矿区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效应[J].地球与环境,2005.33(4):43~46.
[2] 徐友宁等.中国西北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 [M].地质出版社2006.4.
[3] 徐友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质通报,2008,27(8):1235~1244
[4] 杨宏科,范立民.榆神府煤矿区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6):6~8
[5] 成六三. 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榆林南部六县为例[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6] 黄永青,麻保林,石长春等. 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 21(6): 190~193
[7] 姬艳梅.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对策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12.
[8] 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以榆林市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7.
篇4
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政银互动考核
2003-2004年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阶段,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重点由单纯的维护金融债权,逐步扩展到以全面改善社会信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建设上来,着重解决银行的运行质量和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问题。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理解支持进一步演升到互助合作、协力共建,工作中注重牵好“三条线”,稳步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是以整顿存贷市场为引线,规范银行内部竞争秩序。化解金融高风险之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从规范内部运行环境入手,理顺银行之间的竞争秩序,共同维护金融的整体利益。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签订《维护存款竞争秩序同业公约》,促进银行间公平竞争和创安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对信贷市场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规避“垒大户”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利用信贷登记系统查询贷款大户,避免盲目竞争和一哄而上形成信贷集中风险。二是以建立政绩考核为主线,改善银行外部运行环境。辖区个别政府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行政干预问题,暴露了创安工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软约束,将创安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成为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动力。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创安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建议将创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统一考核。地方政府建设“诚信##”将创安作为重要内容,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各级政府政绩捆绑到一起,形成了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双考核”局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真正驶上“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快车道。三是以推介重点项目为连线,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成为改善金融生态的一项核心工作。人民银行适时传导宏观货币政策,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协调性研究,积极为银行信贷投放指方向、找出路。地方政府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次以召开银企互动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大力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结合地方产业政策来调整信贷结构和增加资金投放,经济金融初显协调互动发展态势。
三、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的提出及建议
2005年##市开始进入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阶段,着重解决银行业的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尽量避免较大的利益冲突,逐步形成一种政银企互动发展的格局,兼顾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当前##市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一些简单的表象问题,而是涉及到制度安排、法制建设、行政干预等深层次问题,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努力解决的问题重点。
1、银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主体,其法人治理结构和金融服务状况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目前银行的一些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如地方金融机构产权不明晰,经营中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管理中重风险约束轻绩效激励,争抢大企业信贷忽视小企业市场等等,严重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建议各级政府积极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进程,建立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各银行要加快内部制度改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适时调整信贷营销策略,在大企业信贷竞争成本上升和资金集中风险加大的状况下,尽可能将营销重点向中小企业转移,不断提升对地方经济的服务水平。
2、司法部门执法的独立性问题。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过程中独立性较差、效率不高,在涉及金融问题上表现为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主要是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所致。建议各级法院进一步提高案件审理独立性和公正性,合理调集人员组成金融案件专门执行机构,定期组织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切实提高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行政理念,兼顾银企案件纠纷中双方面利益,消除司法干预和地方保护思想,有效保护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篇5
为了做好“两基”迎国检的工作,笔者在2009年到2011年期间对甘肃甘南藏区的部分初中及小学共三十五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并撰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发现尽管这几年甘南藏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中小学教师去关注,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展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中小学教师的反思。
所谓课堂环境,主要指师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响其行为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师生赖以存居的课堂物理条件,也包括师生交往而形成的心理条件。同时也包括诸多外在的社会条件。可见,课堂环境应该包括课堂的客观物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以及课堂外部环境等。下面笔者根据调查情况从课堂客观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小学课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客观环境: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客观物理环境,教室的安排和装饰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一间没有装饰的教室就像一位枯燥乏味的教师,两者都缺乏活力,缺乏教学的灵魂”。某种程度上讲,教室环境就是教师个性的同义词。
客观环境:整齐划一毫无特色
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发现,乡镇中心小学教室客观环境绝大多数相似,都可以用以上模式去套。在同一所学校中,甚至黑板上面的标语也是相同的,如果不熟悉的人进了不同的教室,他也许会说不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A学校和B学校,还可以看到,学生服饰的统一,如果离得远一些,甚至很难分清学生的性别,甚至会认为自己所在的是同一个环境。当然这些学校中还可以发现许多的统一:黑板的统一、墙面颜色的统一、桌椅高度的统一、墙面装饰的统一、规则的统一、学生回答问题的统一……也正是这许多个统一构成了我观察的这些学校。
统一,当然是工整,当然看起来规范,但如果过分强调统一,也就掩盖了差异,失去了不同,也就失去了个性。这也许符合许多人“趋同避异,安全第一”的心理吧。学校,是应该有共性,但过分突出共性也就失去了个性。而在各地共建特色学校的今天,为何当地至今还没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学校,我想,也许过分强调统一和对个性的漠视也许正是其原因。如果能绕开这个原因,也许就是“柳暗花明”的“一村”。
座位的编排:一个颇受关注又值得受关注的问题
无论哪一个学生上学,他(她)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要算是自己的桌椅了。座位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沃勒(Waller.W.)的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学生大多是在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其中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学习热情较高的,但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有捣乱和不听讲等问题。
笔者在开学时观察到,教师安排座位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否调皮或活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身高、学生的身体因素(如视力)等。在确定座位以后,通常有个别家长会找老师要求给孩子调整座位。而且,在笔者观察的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座位绝大多数都是确定的。
在A小学四年级2班听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坐在我旁边的中等个子的男孩,上课从不举手,也从不开口。(注:我听课的时候一直是坐在最后靠墙的角落的地方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有次我轻声问他:“你一点都不会吗,为何从不举手?”他头一低,没说话。我又问了一次,他才说:“有些也会。”完了又不言语了。在课间,我又说,“你会就应该举手啊,”他过了一会才说,“我就是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我问,“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回答,转身出去了。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他因为调皮打架,老师让他在后面一个人坐,他已经坐了差不多一学期了。在以后的观察中,我从没发现他举手,也没发现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甚至在课间他也很少出去,也很少说话。上课时我发现他伸长脖子看老师讲课(他前边正好坐着两个高个子学生),显得十分吃力。于是我装作不经意的在T1老师(该班班主任)面前提起那个学生时,老师的说法是“他曾是一个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学生,”随后又说,“现在表现略有长进,上课也不说话,作业做的也细心了许多。”我问,“既然他有了进步,为何不调整调整他的座位?”老师的回答是:“我早就征求过他的意见,但他不愿意再挪动座位,也不愿意跟其他同学一起坐。”(摘自《调查日记》 2010.6.29星期二)
很显然,在这位老师看来他的教育是有效的,也是无可挑剔的。在我和他的访谈过程中,他对这个学生影响深刻。他的言谈中,他也曾为这个学生颇费苦心,对于这个学生过去活泼好动而现在的沉默寡言他认为也是这个学生的进步和转变,这个学生能有转变说明他的管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很显然,这位老师的初衷也是无可挑剔的。但我想,学生自信心的丧失、个性的压抑甚至扭曲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许,这样的座位安排会让这个学生在心中记一辈子,不知这个老师想过没有?
二、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存在于课堂中的情感氛围,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课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教师能为班级创作一个积极有序的访问时——温暖、相互支持、快乐、恐惧感低,教室方能发挥最佳功能。为了增加动力,教师应该将恐惧减少到担心的程度。
课堂气氛:严肃压抑而不活泼
在笔者调查中发现,课堂气氛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我调查的这些学校中,发现课堂气氛都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课堂气氛都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在笔者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当你置身于课堂时,你内心感觉如何?学生的回答是这样:56﹪的人认为是紧张压抑;28﹪的人认为是无所谓,没感觉;12﹪的人认为是不喜欢;只有4﹪的人喜欢上课。而教师的回答是:46﹪的人认为是感觉无所谓;28﹪的人认为是感觉一般;12﹪的人认为是不喜欢讨厌上课;只有14﹪的人感觉很好,喜欢上课。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上课对他们吸引力都不大。在课堂观察中我也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况,学生们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老师按部就班,漫不经心,没有激情。
可见,课堂气氛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教师仅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绝对的安静,秩序井然”当作理想的课堂气氛,从而为了获取宁静而保持沉默,为了避免混乱而扼杀活跃。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课堂气氛仅仅被当作课堂活动中的一种静态背景,徒具维持的功能;而没有发挥它原本充满了鲜活生命取向的动态力量,从而丧失了更为积极的促进功能。
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应破除保守意识和思想,积极创造一种严肃而活泼、热烈而深沉、宽松而严谨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6
一、近年来达茂旗畜牧业发展状况
达茂旗辖7个镇3个苏木2个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万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353.91亩。全辖区截止2013年末畜牧业合作社总数为234个,牧区牲畜总量58.5万头。随着全旗禁牧政策出台后,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制约,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直到2010年,全旗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3年末,全旗实现畜牧业产值5.2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达到 58 %,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2014年年初,达茂旗又以建设畜牧业大旗为目标,力争通过3年攻坚全旗草原畜牧业产值达到 10亿元。
二、达茂旗畜牧业与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二)通过定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民生活,但居民点周围退化严重,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在历史上,传统草原畜牧业实施长时间、远距离的轮牧,很难有固定住所。经常性的游动生活决定牧民生活用具十分简易,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这一弊端,提高生活质量,上世纪80年代前后,牧民开始定居,实施草畜双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定居点周围退化严重,特别是草场承包到户后,牲畜被固定在有限的草场上,过度啃食、踩踏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沙化,经过多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90年代末,草原退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加上牧区市场发育不足以及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等严重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长,牧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的问题,甚至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
(三)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四)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自治区和达茂旗政府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五)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六)抗风险能力减弱。与早期传统生产不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提倡单打独斗,特别是草畜双承包之后。草场和牲畜分给单个牧户,因而牧户只能在自己的草场上放养自己的牲畜,从驱虫灌药到牲畜出栏,任何生产活动都得靠自己。在早期,这种改革确实受到成效,但到了后期,其弊端不断显露,避灾、规模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均暴露出单打独斗的淡薄性,而草原上拉起的网围栏更是以实物形式分离了牧民间的联系和合作,甚至堵截了牧民间生产和生活信息的传递,为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二)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和有利因素,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角度看,有低成本、适应当地的品种、绿色无污染品牌、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互助合作、资源持续利用等优势;而从现代化畜牧业的角度看,有技术进步、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等有利因素。因此,对上述因素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牧区人口过快增长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策略。要转移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非牧民、剩余劳动力和对草原畜牧业不熟悉者;要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牧业人口的过快增长,杜绝其他区域人口的以任何理由占用草场。
篇7
环境教育有多种解释或定义,普遍认可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Tbilisi宣言中的定义。根据UNESCO定义,环境教育着眼于通过学习来树立环境意识,使得大学生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并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环境保护意识将对我国环保事业产生影响和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大学普遍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这是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大学在环境教育方面任重而道远,应积极探索如何使环境教育达到树立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的预期目标,应对大学环保课程方向和侧重点有准确定位。本文作者为多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了环境教育的课程,通过思考在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对大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环境意识调查为先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 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
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 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
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 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意识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环保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课堂教学上可以告诉学生一盏灯一个小时耗电多少,但下课后提醒学生人走灯灭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实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实践,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自觉形成习惯。在课堂上,提倡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课后交代作业可用单面打印的废纸写或双面打印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实践。对化学专业学生,将滤纸剪成小张来擦拭仪器,也是教师对环境保护的一个实际举动。
[参考文献]
[1]方炎明,王亚玲,吴林根.大学环境教育:概念、内涵及合法性[J].江苏高教,2004,(3):97-99.
[2]吴云影.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J].广东化工,2011,38(11):153-154.
篇8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
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篇9
1煤炭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不合理的开采、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引发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相一致。在进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地表下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质会向周围的环境扩散和传播,从而污染了矿区的环境。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也与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生产有着极大的联系。除了污染空气外,矿区周围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也会受到污染,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造成损害。其次是产生资源破坏问题。由于以不合理的方式大量的开采和生产煤炭,导致岩移以及大量的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矿区所在地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水的水质下降和缺失。岩移也导致了煤层受到损坏,从而造成煤炭资源不必要的损失。最后是导致了矿区的地质灾害。煤炭资源的不正当开采和产生会带来的地质灾害分为地表灾害和井下灾害两种。地表灾害主要是因为开采煤炭破坏了地表的原有生态环境和植被所造成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井下灾害则主要是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灾害。由此可知,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不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更加无助于建设美丽中国。
2当前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状况
大量的开采地下的煤炭资源,同时缺乏合理的开采规划和设计,使得矿区的地下采空,破坏了地质构造,引发了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根据有关机构在2014年的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由于采矿导致了近200处的塌陷,产生了近2000个塌陷坑洞。而由于采矿塌陷造成损害的城市就有30多个,每年由于塌陷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5亿元。每年由于采矿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就有近15万吨,由于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治理和再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开采煤炭和煤炭、废渣等固体物的堆放,每年的堆积量都持续的增加,直接侵占和污染了大片的土地。煤炭开采生产了大量的污染废水,在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上达到了10%以上,绝大多数的废水都没有经过加工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了江河湖海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破坏。煤炭资源开采排放的废气极大的污染了大气环境,引发温室效应、雾霾天气、酸雨等环境问题。因其污染造成的酸雨地区面积就达到了我国国土面积的近5%。许多企业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不关心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随意砍伐树木、破坏地表植被。而我国粗放型的开采方式,极大的浪费了矿产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还未达到35%,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3煤炭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3.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在煤炭地质环境管理上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管理上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导致损失已经产生,治理过程也更加的艰难。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以此为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理念的高度上指导企业的工作。加大对煤炭资源开采的科学投入程度,提供煤炭资源开采的技术,减少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制定严格标准的环境检测和评价规范,提高我国煤炭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水准。在煤炭的开采中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提高进行具体的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加强矿区的绿化工作,尽可能地减少煤炭开采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改善矿区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等环境状况,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生产道路,真正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2科学、全面的调查煤矿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
要想准确、高效的解决煤炭地质环境问题,就有必要对矿区开展科学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明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可能产生的各种灾害和具体的特点,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首先,要全面的调查了解矿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问题,像是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重大破坏的问题更加需要详尽的进行了解,确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危害的程度等,并建立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其次,调查矿区的深层地质情况,掌握矿区内瓦斯的分布情况和特征;再次,了解矿区的水文状况,掌握矿区内地下水的储存状况;最后,对于矿区内已经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行调查。
3.3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检测机制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我们处理地质环境问题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预防地质环境问题,首先应当建立地方的群众性地质灾害检测网,预防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严格征收补偿费、污染费等费用。最后,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保障企业按规定进行开采工作。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煤炭地质环境保护问题形势较为严峻,由于煤炭的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和事故较多,不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完成。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利芳.浅谈我国煤炭地质环境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3:129-131.
篇10
建议: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研究等章节课堂上使用。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渗透相结合
环境教育者认为,环境教育的重点之一,应放在由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环境问题。在实际活动中增长对环境的认识,田野工作对于中小学生获得环境问题的直接经验十分重要。这种形式使环境成为一种学习的刺激,能够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好奇心,从而发展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田野工作如与地理学科教学联系起来,会取得更好的结果,一方面会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同时能促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应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能用地理学知识对环境问题作出准确判断:①环境的自然进程;②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③各种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沙尘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产生及预防;④人类生命和人类生活如何依赖于环境,以及可能引起环境问题的各种冲突;⑤规划、设计和地理学要求的保护环境的实施纲要。
篇11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我校的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525人。
三、调查地点和时间:在我校的图书馆前、饭堂前、学生宿舍等等场地开展调查活动。2010年6月6号下午4点半至6点钟。
正文: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篇12
乌鲁木齐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铜矿、石膏、盐、大理石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总储量84.9亿吨。内有各类矿山268座,均存在诸多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问题。通过对乌鲁木齐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进而了解了乌鲁木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环境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乌鲁木齐268座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因子质量评价进行量分析赋值,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分区,最终对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提出防治建议。
1 评估的原则
1)以采矿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主,重点突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兼顾矿区环境背景条件的原则。
2)综合分析的原则。
相同的开采方式、不同的地质环境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同;而不同的开采方式、不同的矿种,在相同的地质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也不同。因此评估时,必须分析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相关联的因子作为分区指标因子,才能较客观地进行评估分区。
3)综合评估分区按照三级分区的原则。
根据《实施细则》(修改稿),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个级别。
2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选取:评估时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2.1 定性评估
采取以各矿区为单元,对评估因素综合评判进行评估分级,具体标准按照《实施细则》(修改稿)中的附件“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定性综合评判评估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2.2 定量评估
本次定量评估采取加权比较法。具体方法为:首先确定主要评价因子,然后对评价指标体系赋于一定的分值,同时根据各类指标体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予以加权,将分值与权重相乘,得分越高,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越差。其次将全区矿山开采前的环境影响背景值设为0,结合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实际情况,将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最终得分的最大值与0之间进行分级,进而确定乌鲁木齐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区标准。评估因子的选取及评估因子的赋值见表1。
4 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1 建立和健全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并重原则,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全过程的地质环境综合保护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管理工作。
2)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力度,实行定期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有关部门与财政、审计、银行共同监督使用。
3)各类矿山企业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矿山企业应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地区、地段提出预防和治理方案及最终达到的目标。
4.2 进一步开展矿山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及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试点工作
1)在现有初步调查基础上,切实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详细调查工作,根据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状况,积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立项工作,争取治理资金。
2)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且工作开展早、基础条件好、实施后具有推广意义的典型代表矿区开展治理与恢复示范工作,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治理等工作,逐步推进、树立样板、建立生态矿区,对重点矿区矿山生态环境建设与恢复进行计划。
4.3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
1)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
2)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和逐步完善有关地质环境保护的组织机构,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防治体系,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落实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徐友宁.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西北地质,2005.
[2]孙立新,白喜庆.“3S”技术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4,16(增刊).
[3]赵永久.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方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
[4]刘绍文.浅谈乌鲁木齐环境问题及对策[J].丝路学刊,1995.
[5]陈健,张崇德.乌鲁木齐采煤塌陷特点、危害与治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
[6]徐友宁,武征,赵志长.西北地区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J].西北地质,2002.
[7]陈哲夫.新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
篇13
二、调查对象: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我校的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525人。
三、调查地点和时间:在我校的图书馆前、饭堂前、学生宿舍等等场地开展调查活动。2019年6月6号下午4点半至6点钟。
正文: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调查小组研究发现我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们校的学生知道一些环保知识,但他们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比如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导致我校学生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深。其我校还没有开展过环保知识的讲座 、课程。从调查中,他们的环保知识主要来源,有38%的学生来源电视、广播、电影 ;有 28%来源于报刊杂志、不到8%的学生说来源于学校课程。在调查我们学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中,有68%学生都知道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度,其次浪费水电资源、破坏花草树木,各占16%。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的问题上,各有16%学生说在环境问题上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我们国家的能源不断地减小和树木的乱砍伐,造成沙尘暴的恶化。我们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从我们每月水电费超资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校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用塑料袋打包是我们校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使有过度,制造很多塑料垃圾,这些垃圾都对我们健康有害。塑料袋是很难分解的,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要意识到塑料袋打包对自身的健康有害。有些坏物质会随着你吃饭时带进胃里,造成中毒或疾病的出现。我们学校的环境还算好,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环保、卫生,到处制造垃圾,那我们校的环境就越来越差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所以,我们要从三个做起:一从自己身边做起,二一点滴小事做起,三、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存在的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养成坏习惯造成的了。比如我们校学生打包、水电浪费的习惯。如果还是这样下去,我们就成了环境破坏者,造成我国不能持续发展了。在调查中,有70%的学生都认同可以使有一次筷子、塑料袋打包,但减小使用。为了解决我们校的环境问题,不光是学校的事,还要我们学校每个人的事。
希望,大家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有所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校园;还有我们校多开展一些环保事业的活动,来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今后我院会努力宣传环保,搞好环保工作。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二一、请问你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8人,占40%。回答不会的有3人、占1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9人,占45%。看来,大家还是对环境问题不太重是啊。
二、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藓”、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学生。还有一些回答不会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三、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说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占55%。回答会的只有1位,占5%。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8人,占40%。
点评:看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人染是无动于衷,不太回去关心。
地球上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土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爱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荒漠化以每年5&mdas
h;—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记:人们将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果人类一如既往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将会灭绝,地球也将会成为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历史。
【我们身边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
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