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学科发展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自2001年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以来,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出现了不少困扰广大教师,甚至直接影响中小学正常教学的新口号、新名词、新提法和新做法,其中一些还没有经过充分的实践检验,就被强行推广。诸如将学科类课程以“学科中心”和“知识本位”的提法加以彻底否定;将学科类课程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课程总目标的重要组成加以弱化,片面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将本应该融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过程,人为地分割成三个各不相干的过程;将本是描述学生在学习完某一门课程以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的内容“标准”,误认为是在某一节课就必须达成的目标;将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误认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按照一种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来进行。还有“建构主义”“探究”等名词的滥用、任意提高或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任意偏离教材、统一规定教师在一节课只能讲授多少分钟而必须使用多媒体多少分钟等等。这些不当的认识和做法都应当利用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时机,认真加以清理和纠正。
第二,要明确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的基本任务。
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是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有计划就意味着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标准就意味着必须使全体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不能随意而为,尤其是不能不顾课时规定和分配,任意降低或提高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与专业教育的相关学科课程有所区别,尤其是基础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专业人才,且培养的重点依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如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都是从培养合格公民的层面提出各门课程所共有的基本任务。但是地理课程是围绕着区域地理概况,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联系,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家乡、祖国和全球地理现象和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来完成这些任务并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途径的。
第三,要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
课程改革需要解决好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两个阶段相同学科课程的区分与衔接问题。对于地理课程来说,要注意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保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特点,避免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相混淆。这就需要教师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并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相区别。
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地球科学知识为主,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把知识的重点放在区域的地理概况和特征方面,“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较多的地理成因、原理和规律的知识要在高中阶段再去学习。
又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重点在于使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和积累地理表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学会独立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并能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重点在于使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把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基础性的地理图象判读方法的掌握和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感知方面,较高层次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放到高中阶段再去重点解决。
再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关心基本地理国情,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点放在适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层面,不宜随意拔高。
篇2
(一)提升环境保护观念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一来,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更为严峻。在经济发展前期,由于过多地强调于经济产量,忽略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限制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通过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使中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加强环境保护。
(二)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从现阶段我国计划生育发展角度来看,人口的急剧增加,给社会医疗、教育等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并且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能够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好把握。
(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
资源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在对资源利用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导致很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这样一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将存在无资源可用的尴尬境地。通过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资源,杜绝浪费。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对策探究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这一理念进行应用,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把握课堂教学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涉及到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将可持续发展意识牢牢记在心里。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应用,能够将一些视频、图像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
(二)注重实践活动
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争取学校的支持,能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对学校周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学生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实践动手进行保护环境,才能够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4]。例如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可能会导致疾病传播等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注重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这样一来,才能够生动、形象的对问题进行反应。
篇3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复杂层次的巨大工程。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细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正好是地理科学的研究主题,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因素。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格。所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就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中学地理教育要义不容辞的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树立全球意识;既要顾及当代的需求,还要照顾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既要追求眼前效益,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点。使他们在未来的各项活动中,能够具有较高的素质,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关系。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效益;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中学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要以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为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而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丰富具体、更系统完整。下面以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程为例,谈谈中学地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1)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新大纲第一至四单元,分别讲授以人类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着重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点。
篇4
一、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目的趋向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地理教育模式侧重于地理知识及理论体系的讲授,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却相对滞后。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即由原来的“知识型人才”需求逐渐演变为“创新型人才”需求),在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并要认真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合适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能够十分快捷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不再需要对某些地理学的知识点进行填鸭式讲授。因此课堂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管理以及创新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是应该紧紧围绕主题,不拘泥于课本的局囿,在生活中大量提取典型素材,从而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气氛。同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积极交流,互相探讨从而形成多方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二、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展现出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在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学方法展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即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景观照片、新闻图片、地理图表、地理漫画、地理视频、录像等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亲身触摸立体模型、实物标本,以增强感性认识;讲述地理神话传说、奇闻趣事、未解地理之谜、地理探险故事、社会新闻、时事热点、教师或学生的亲身地理经历及体验等来培养学习兴趣;设定分类图表、归纳推理、举例说明、判读地理数据、相关数据的计算、比较等学习任务掌握科研方法;运用身体动作创意性的演示、实际操作、地理游戏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手段不断地推陈出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拘泥于三尺讲台、一块黑板。
三、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注重于实用化趋势
传统的自然地理教学往往注重讲解理论知识及体系,而忽视其实用性。随着数理统计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方法在地理科学中的推广,同位素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译朝着准确、客观、系统的方向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地理科学的实用性,也使大学地理教育与社会生产呈现相结合的趋势。地理教育与社会生产需要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实用化。我国新时期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如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等都离不开对地理知识的正确应用;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战争冲突、全球变暖、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发展问题等更是与地理科学密切相关,使得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日渐突出,出现了实用化的趋势。
四、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氛围体现出学术化趋势
近年来全社会普遍将学术研究水平作为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从逐年上涨的论文数量以及科研经费就可窥见一斑。许多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术研究上面。这一趋势必将对现代大学课堂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随着高校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在毕业之后或者工作若干年以后最终选择了攻读研究生,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因此在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定的学术氛围既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大学生提前把握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兴趣,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基础。营造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的学术氛围应从以下几点来着手考虑:首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当采用一些学术化的语言,让表述内容更加科学、严谨;其次可适当在教学内容中补充一些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所列举的实例应尽可能涉及地理学界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指明某个研究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最后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地理学科的研究热点进行讲授,比如在讲到大气圈时结合全球变暖原因的争议、在讲述冰川知识时结合庐山第四纪冰川之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大学生对新观念、新事物好奇的特点,把教材知识引申、提炼并广泛联系现实的地理问题,提出一些存在争议的学术研究论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即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学术氛围”。
五、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实践化趋势
我国传统的大学自然地理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室外教学和实践活动相对较少;而某些高校为节省教育成本,主动压缩野外实习课程。这样既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挫伤了他们接触社会和探索自然的积极性。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总体实现了实践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1.大学地理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创造能力、地理生存能力;利用丰富的社会地理教育资源和不同的地理实践学习方式,将课本与现实结合起来;2.大学地理课堂教学与野外考察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地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加深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3.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从地理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地理问题,然后力图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和描述,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后,更多的高校会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化,增加学生野外考察实习的机会。
六、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理念表现出创新化趋势
创新化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旧有的地理学教学模式已然处在不断转变之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逐步学会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次,需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地理创新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地理学习中,让学生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索、创新、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地理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呈现了各种新的发展趋势。教师应不遗余力地为学生营造发挥地理创造才能的实践平台和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未开垦的地理蛮荒,为今后的地理创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4).
篇5
1 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固发展。现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矛盾;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农田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便可能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可谓是密不可分,在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取得成绩、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把各项资源、利弊等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预见性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对耕地、建筑用地等的控制具有强制性,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问题,但是把重点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便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现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对用地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2 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实用性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就出现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只执行统一方案的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能因地制宜。
2.3 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不到位
如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到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耕地,再加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规划没能得到协调,计划仍是按照需求来确定供给,从而增加了规划的难度,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计划失控、区域规划不健全、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规划与上述规划不同步,这极易使土地资源管理出现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3 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3.1 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便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未来我国土地划分的重要依据,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大多是管理者的主观观点,同时还是一种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单纯为获得个人利益的观点。在这些落后、错误的观点下,土地资源管理很难有效进行,有的还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规划,这样的无特点的发展,是无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因此,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而后用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一定要避免那些为了政绩、为了高位而大批量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要坚决抵制只追求地区经济发展而完全抛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误行径。
3.2 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之中
土地资源管理应该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从基层做起,将政府决策彻底转变为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只有群策群力、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4 结语
学习、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落实、实施,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良好品质,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中科,袁春,段起超,刘宪权,柴书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2] 方世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3] 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篇6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自然地理学》是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自然地理c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部分自然地理课程开设之前的专业入门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责任[2]。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全面而正确认识《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师专业化的制约因素,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对《自然地理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具备自然地理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突出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3]。《自然地理学》一方面注重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大学生宏观环境意识的培养[4];另一方面也强调着重解决淮安市盐化工、发电厂、秸秆焚烧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知识教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所以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自然地理专业素养,首先要精通自然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知识,熟悉自然地理学科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识体系,使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区域分析与部门分析结合[5]。只有把授课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自然地理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2.具备指导实践的专业素养。淮阴师范学院开设的《自然地理学》选用教材为伍光和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内容涉及到地球概论、地质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性强是课程的突出特点,也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具备较强的指导实践能力是《自然地理学》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教学和室内分析实验。野外实习地点选择在江西庐山,实习时间为期一周,实习内容较多,要求熟悉掌握地质罗盘使用、地质图的阅读分析和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具有常见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特征观察鉴定能力以及常见野外植物辨识能力。室内分析实验主要涉及到雾霾颗粒分析、水质分析以及土壤结构、组分及污染程度分析等,因此要求教师掌握雾霾测试仪、水质分析仪、凯氏定氮仪、火焰光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的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求《自然地理学》教师具有实践实习指导书编制能力,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3.具有较强的科研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负责人,从行为主义角度来看,课堂不容置疑将是衡量教育理论成败的最佳实验地点,而对于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来说,更是名副其实的有效的实践观察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机会。尤其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大部分内容略显枯燥和无趣,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更为重要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还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科研平台、学术氛围,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把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提炼,并广泛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学术性、研究性较强的问题,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而且也易于展现教师个人在教学、科研上的风格与特色。
二、促进自然地理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建立促进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外部促进机制以及内在机制。前者强调随着国内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的提高,使得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学习;后者则强调教师的自我完善过程。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师,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应该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这也是实现自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根本保证。特别是在OBE教学理论的背景下,部分专业的《自然地理学》课程将衍生出很多分支学科,因此要在着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自然地理专业教师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条件,确保每一位授课教师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并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自然地理教师具备新课程所需要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2.强化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定期印发一些最新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或思想教育的文章,让教师课余进行阅读,并要求专业教师撰写并发表有质量、有水平的教学教育论文。《自然地理学》教师也是如此,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学团队的教师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提高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途径”、“高校自然资源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生态学网络课程建设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文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科研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目前淮阴师范学院很多学生参与到“江苏沿海开发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湖泊湿地土壤碳组分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洪泽湖湿地为例”、“丛枝菌根对玉米根际土壤碳矿化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机制”、“淮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效应研究”等科研项目中,同时教师也利用自己的项目经费支持学生完成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深入打造《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团队。《自然地理学》课程团队的打造,将更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于首次授课《自然地理学》的新教师,学院将为他们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告诉他们改正的方法。同时,在学院开展集体备课,针对授课进度安排,教学细节方法研讨,课本内容研究以及学生上课状态分析,这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学院也会定期请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座谈会或者报告的形式与本院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兄弟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成长经验,以弥补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院还可以经常拿出一些经费定期输出教师出国交流,学习世界著名高校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提高《自然地理学》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杨淑萍,刘月兰,高素芳.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篇7
(一)学习载体丰富,紧密结合单位实际。
1、学习抓得比较实。我们分三个层面将学习覆盖全局所有党员干部。一是总支中心组学习,按照中心组学习计划,局总支成员每周开展两次集中学习;二是各党支部学习,由各党支部书记组织本支部党员开展理论培训;三是一般党员的学习,由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组织,每周六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对于外出的流动党员和年迈体弱的退休老党员,我们采取了送学上门的方式,使他们全面了解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
2、学习安排比较细。为提高全局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效果,在局总支和各支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全局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启发党员干部的思维,开阔党员干部的视野。10月31日,我们邀请市委党校陈德金副校长为全体党员干部讲授了一堂科学发展观理论辅导讲座。
3、学习方式比较新。充分利用局门户网页、宣传栏、墙报、简报等形式开展学习宣传,坚持边学习边实践,积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工作中。10月份,我局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近30人自带工具赴107国道官塘路段开展为期一个星期的“清洁家园”活动。另外,我们还根据机关住户对小区环境整洁的需求,在龙翔小区和虎山小区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每周六对龙翔小区和虎山小区卫生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实行量化打分,按得分高低评选出最清洁单元、楼栋,评选出最不清洁单元、楼栋,将评选结果在小区宣传栏予以通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巩固了理论学习的成果。
(二)深入基层调研,紧扣发展实际。
我局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与机关后勤改革发展相结合的“粘合剂”,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实践特色,精心设计调研课题,深入基层调研。
1、发放调查问卷。为了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精心制作调查问卷,向机关单位、小区住户和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征求针对物业管理和幼教工作的意见共14条,经整理后总结出切合我局实际的调研课题,并形成了深刻的调研报告。
2、召开座谈会。为了和服务对象形成良好的互动,切实解决服务对象的需求,我局分别组织龙翔小区住户代表、虎山小区老干部代表、老市委大院离退休领导召开座谈会,围绕住户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场解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满足机关干部职工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上体现科学发展观;在创新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实现科学发展观;在加强班子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上践行科学发展观。
3、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在深入调查阶段,我局专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开展学习调研活动。在龙翔小区、老市委大院和机关幼儿园开展始终依靠群众“开门”搞活动,以“三请”、“四进”、“五送”为重点,请专家授课,进小区、进家庭征求意见,在活动现场,服务对象对小区物业管理、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发展都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在进农村送文化、送温暖活动中,我们送科技书籍200本,送帮扶资金4000余元。真正做到问计于民、求智于民,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同时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上。
(三)思想解放大讨论热烈,深系工作实际。
着眼提高认识,破解难题,开阔思路,并结合我局实际,着力在破除影响
机关事务工作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上下功夫;着力在克服阻碍机关事务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在解决干部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总结,创新举措,创新领导方法。全局党员干部坚持“一个原则”,围绕“五个主题”展开讨论。“一个原则”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解决实际问题。“五个主题”即:如何在全市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找准行管局的“坐标”和位置;如何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科学管理;如何以人为本,解决干部职工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全方位精细服务;如何敢闯敢试,拓展机关事务工作发展空间,确保机关事务工作持续发展;如何理顺管理体制,促进机关事务工作转型。 通过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带来什么、推动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创工作新局面形成共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推动机关后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第一阶段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以人为本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进取意识不断强化,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全体党员普遍认为解放思想要立足“抢”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突出“敢”字,敢谋敢为、敢作敢当;注重“新”字,研究新情况,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着眼“实”字,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
二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开阔清晰。局领导班子认为创新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理论上要学起来,思想上要活起来,工作上要用起来;解除顾虑,放手大干,大干大进步,小干小进步,不干则退步;更加注重统一管理,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注重解决机关干部职工后顾之忧,更加注重精细服务。
三是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正在加快解决。坚持边学边改,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逐步解决资产管理、公共机构节能、机关服务、干部职工待遇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篇8
1.整合旅游资源,积极配合做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2010年初,阳朔十里画廊景区、漓江公园景区封闭工程建设启动,县旅游管理部门抽调班子成员参与景区封闭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景区大门和配套停车场已经修建完成并投入试运营。迎宾画廊景区已于2010年10月1日投入运营。上述项目的完工,有效提高了龙头山码头的接待能力和全县旅游的接待服务档次。
2.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从“精品名牌”战略的基础上出发,组织和指导龙颈河漂流景区申报3A级景区和世外桃源景区4A升5A前期工作:协助和指导白沙凉水井清泉度假山庄通过了全区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组织和协调新世纪、宝峰、桂福等酒店的升星或复核工作;碧莲江景大酒店、河畔度假酒店申报5星级酒店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兴坪镇获“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荣誉,并完成了该镇全区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的初评工作。
3.精心筹备,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铺开。2010年4月参加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申报工作,6月份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创建单位,9月初作为“创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全面开展各项筹备工作。12月3日,组织召开全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再动员大会,旅游企业及乡镇旅游部门代表在会上做表决发言,12月16-17日,全国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座谈会在阳朔河畔度假酒店召开。目前,阳朔县旅游标准化的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节庆旅游再创新亮点,四小长假二大黄金周旅游创新高
全县节庆旅游接待日益增长,在2010年的四个小长假和两大黄金周期问,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同比创新高。大年三十除夕夜,旅游部门组织举办了“中外宾客聚阳朔乐在西街过大年!”活动,元宵节组织举办了万碗汤圆迎嘉宾活动,使阳朔旅游达到了前所没有的。仅春节黄金周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38.6万人次,住宿人数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通过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方案和预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任务,使火爆的旅游接待工作得以有序开展,达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10月1日至7日,共接待中外游客80.3万人次,同比增长58.1%;其中住宿人数23.2万人次,同比增长46.8%;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74.9%;过境车6.5万辆,其中自驾车4.8万辆,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创历史新高。全县大小宾馆、农家旅馆爆满,宾馆及乡村农家乐住宿价格趋向理性,游客吃得顺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餐饮、土特产品经营摊点生意也十分红火,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完美结合。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四个小长假接待量也有所增长。特别是暑假学生潮的到来,使旅游更加旺盛,仅5 8月,旅游接待人数就达314,8万人次,住宿人数95,6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
(三)旅游安全、秩序上台阶
把保证旅游安全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县旅游行政部门每月均派人深入各旅游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特别把开设有探险项目的旅游企业作为重点督察对象,要求严格制定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设施。同时,还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专项检查,全年共开展专项检查15次,排查隐患9起。其中,4-5月,“十・一”黄金周前,对县内旅游景点景区、星级宾馆饭店及较大的酒店进行联合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检查各旅游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企业法人代表重视程度,安全生产是否有专人负责,是否建立了安全预警预案,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消防设施)的完好状况,是否有定期的日常维护管理、保养,酒店的食品安全,食品的来源等。对未达到要求,不符合规定的,及时督促整改,有效提升了企业对旅游安全的重视程度,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秩序打下了基础。加大旅游高峰期旅游市场整治和安全检查工作。在各旅游高峰前期,旅游行政部门汇同公安、消防、工商、安监等部门,开展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深入各景区景点检查200多人次,检查宾馆饭店90多家,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出现问题能及时解决。特别是“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问,旅游行政部门与乡镇、公安、交通、海事、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漓江综合治理,加大对漓江的整治和管理力度,重点在杨堤、兴坪、阳朔镇诜点设岗综合整治,做到错峰错时分区域游览,做到不超员、穿救生衣、配救生圈,确保安全,方可出江。2010年漓江黄金水道未出现一起伤亡事故和大的旅游投诉案件。旅游监察和投诉处理规范及时。2010年县旅监所共接到游客的有效投诉62起,涉案赔偿金额80000多元。其中,投诉旅行社(服务网点)19起,导游服务质量投诉15起,景区景点投诉13起,其他投诉17起。旅监所都按相关法规和程序及时进行处理或协同处理。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导游市场和旅行社(服务网点)及旅游营运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做好旅行社(服务网点)协会、导游协会、酒店协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重新成立了景点景区协会,促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对旅行社营业部进行清查整顿,推行标准化管理,在各景点景区设立导游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导游档案,从源头堵住无证导游经营行为。春节黄金周、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分别在县城重要节点设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岗和自驾车旅游咨询点,给过往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免费咨询。在服务岗、咨询点、红颈山收费站及高速路收费站发放温馨提示卡片,提醒游客来阳朔旅游的一些注意事项。
(四)乡村旅游发展快,特色景观、生态旅游初具规模
通过培训或开展比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在举办渔火节前,组织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中英文口语大赛和开展“十佳导游”评选活动。举办多期地方导游、筏工、乡村旅游餐饮从业人员、乡村旅游住宿业从业人员培训班,有 效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2010年落实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并以历村、渔村、凉水井村等乡村农业旅游示范村为点,辐射全县有条件开辟乡村旅游的镇村。目前,以兴坪为龙头的特色景观、生态旅游村镇已经初具规模。
(五)旅游宣传有新招,旅游促销有亮点
在旅游宣传促销内容和形式上坚持创新。除了运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常规的宣传促销手段外,分别举办了桂林市150名旅行社老总、国内旅游界知名媒体迎新春答谢酒会,以及中外游客在阳朔过大年,元宵节万碗汤圆迎嘉宾等宣传促销活动。在5-6月份期间,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20多名精兵强将走进阳朔,用近半个月的时间拍摄《“对话”徐霞客》、《西街故事》、《“寄娘”传奇》、《印象・渔公》、《寻找“洋旮旯”》、《岩壁上的芭蕾》等7集系列专题片,在央视全方位、长时间地对阳朔的山水人文、旅游产业、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进行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全县旅游产业的知名度。10月,河北电视台“旅游真好”栏目到阳朔开展了为期近七天的拍摄,从市井普通百姓的旅游文化生活续写了阳朔渊源的文化内涵。利用车站大型LED宣传栏进行旅游推介宣传,在旅游官方网站,开展专题宣传。同时,乘上海世博会、桂林旅游博览会、东盟博览会及其他周边县市的旅游节庆活动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了旅游宣传的人群和层次,为全年旅游的火爆场面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为加强基层旅游宣传工作,举办旅游信息员培训班,提高了旅游企业及其他旅游基层人员的旅游信息报道能力和各大报刊的用稿率。火爆的旅游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
《中国旅游报》、《南方日报》、《广西日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旅游资讯网、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等主流或是非主流的媒体,纷纷主动为阳朔旅游做宣传报道,各地游客对阳朔好评如潮,美誉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六)围绕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这一目标着重做好几项工作
积极参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打造出阳朔的精品项目与重点工程。圆满完成创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工作。推进十里画廊景区、漓江公园、迎宾画廊等旅游项目建设进程。挖掘和有效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在龙头山码头至福利的漓江段开辟新的漓江夜游项目。“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抓好百里新村的“以旅促农”工作。做好旅游产品评A加星工作,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壮大旅游产业。加强旅游市场调研预测和对外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新兴旅游客源市场。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匹配的政府网络服务中心、游客咨询中心、大型电子显示屏幕等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抓好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和行业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抓好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旅游安全生产。努力使打造世界级旅游胜地这一目标逐步实现。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酒店协会和旅行社服务部协会各项管理制度,做好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和行业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参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打造出阳朔的精品项目与重点工程,同时做好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创建的各项工作,力争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三)推进十里画廊景区、漓江公园、迎宾画廊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做好旅游产品评A加星工作,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全面提升壮大旅游产业。
(四)继续推进抓好旅游安全生产工作。
(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全县旅游服务质量。
(六)通过“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做好百里新村的“以旅促农”工作。
篇9
二、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自20__年下半年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几年来,在省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认真调研,科学确定保障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并出台了配套政策、法规,使全县农村低保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20__年,全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304万元,20__年预算资金310万元(县财政匹配67万元)。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谐。
(一)致贫原因分析
农村低保户致贫有以下四个主要原因:一是年老体弱,二是因病致贫,三是因残致贫,四是因无地(或地少)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依据低保档案和此次抽查情况统计,我县20__年底3610户农村低保户中,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致贫户有1204户,占低保户总数的33.4%;因病致贫的有971户,占低保户总数的26.9%;因残致贫的有606户,占低保户总数的16.8%;因无地(或地少)等其它原因致贫的有829户,占低保户总数的22.9%。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各乡镇、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把农村低保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2、认真调研,科学确定保障标准。按照“低标准起步,逐步提高”的原则,经过认真调研,在保证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考虑物价、经济发展水平和县财政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我县农村低保标准为年720元,这个标准符合当时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同时,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村低保标准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
3、加强管理,规范操作。一是出台《__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__县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计算标准》等政策文件,增强了低保工作的可操作性。二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增强了低保工作的透明度。按照农村低保申报审批程序的规定,严格把关,逐项落实,重点把住村委会调查、村民代表评议、乡镇复查、民政局抽查和两次公示五个关键环节,确保全县农村低保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动态管理,提高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原则,每年组织乡镇和村屯对全县农村低保对象进行年度复查,同时通过开通举报电话、临时抽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低保工作等方式,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死亡和收入变化人员及时进行清理和调整,做到及时审批、及时调整、及时清除。四是规范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做到审批、发放两条线。低保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社会化发放。五是加强档案管理,按照市局要求一次达标。六是实施“分类施保”,根据低保对象家庭收入的不同,采取就近靠档的办法,拉开档次,区别管理。
4、开展专项救助,进一步解决低保对象的生活困难。近几年,围绕健全和实施城乡低保制度,县政府开展了农村特困医疗救助、
教育救助、灾害救助、法律援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活动,进一步减轻了低保对象的生活负担,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5、加强宣传,提高农村低保制度的社会效应。通过印发传单和电视辅导等形式宣传低保政策,不留政策死角。
6、准确核定收入,为确定低保对象提供依据。家庭收入是界定农户入保的基本条件,因为农户居住地域的差别,家庭经济来源的不同,主要成员劳动能力的强弱,土地质量的差异,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赡养抚(扶)养能力等因素影响,准确地计算贫困户家庭收入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根据实际情况,农村低保《细则》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计算标准》中,对家庭收入计算的内容,赡养抚(扶)养费的计算和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内容做出了原则的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因户制宜,做到既有原则性的计算标准可参照,又不死搬硬套,解决了家庭收入计算难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一)需要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村低保管理机构,增加管理人员。
(二)亟待需要上级对工作经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保证低保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农村低保标准偏低,难以维持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应该进一步调整。
(四)农村独立生活的老人要求低保问题突出。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原本和子女在一个户口的老人为了要低保,把自己的户口单列出来,或把原本属于自己的耕地过户给子女,要求最低生活保障。
四、提高农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建议和意见
(一)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低保对象家庭的生活水平。根据座谈大家认为:确定低保标准应该以农村低保对象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来确定。根据市场菜篮法测算,全县农村居民年最低消费支出1180元,建议农村低保标准定在1200元,平均补差额在750元。这个标准既可以保障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可以缩小与城镇低保标准的差距。
(二)合理确定农村低收入标准。对农村低保边缘户实施救助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的一项惠民政策,但就我县而言,由本县财政筹集救助金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开展的救助只是发放国家一次性救助金、合作医疗救助、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如果探讨发放救助金标准,可根据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边缘户生活水平而定,我们认为,比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提高200--300元为宜。
篇10
《科学》杂志总编辑布鲁斯·艾伯茨在社论中表示,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既是人类智慧的胜利,也是全球数千名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数十年辛勤工作的顶峰”。
其他九项进展包括:
丹尼索瓦人基因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将特定分子与单股DNA相结合的新技术。通过这种技术,他们利用一个距今7.4万年至8.2万年的指骨碎片获得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高覆盖率测序数据,重建其基因组全序列。从如此古老的样本中制作出高品质全基因组,意味着科学界在古代DNA测序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用干细胞制造卵子: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小组今年10月报告说,他们首次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实验鼠的卵子,并使其受精从而诞出健康小鼠。实验结果未能达到科学家们的终极目标——完全在实验室中得到卵细胞,但它为研究基因及其他影响生育和卵细胞发育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工具。
“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系统:重达900多公斤的美国“好奇”号火星车8月6日借助由火箭提供动力的、名为“天空起重机”的助降系统缓缓在火星表面着陆。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仅用了7分钟,虽然难度高、风险大,但着陆过程堪称完美。这也使美国航天局再次获得信心,希望有朝一日让另一辆火星车着陆,将“好奇”号搜集的样本回收并送回地球。
X射线激光给出蛋白质结构:一个科学家团队利用比传统同步加速辐射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确认了布氏锥虫所需的一种酶的结构。这一进展证明用X射线激光照射的方式来解密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
基因组的精密工程:对高等生物DNA的修改和删除一般而言无法确定结果。不过在2012年,一种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的工具赋予研究人员改变或消灭活的斑马鱼、蟾蜍、牲畜甚至病人细胞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被证明与基因靶向技术一样有效但较为廉价,而且能让研究人员确认基因及突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的特定作用。
马约拉纳费米子:它是一种反粒子就是自身的粒子,物理学界有关其是否存在的争论已持续了70多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科学家今年首次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坚实证据。这一发现已促使科学家努力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合到量子计算中,因为他们认为,由这些神秘粒子组成的“量子比特”会比目前数字计算机中所拥有的比特更有效率地存储和处理数据。
“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计划:国际科学界9月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国际科学界在基因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本次公布的数据显示,人类基因组中约80%的基因都有某种确定的功能。这些新细节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径,并摸清某些疾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篇11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Different Subject Background
YANG Ruixuan, XU Liping
(College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ed in the background from different subject in the colleges in China nowadays and they had differe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graph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strength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hihezi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and direction of it in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ubject; Shihezi University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个专业,其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因此在不同院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也就不同。本文在对目前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发展侧重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石河子大学新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1956年,东北农业大学率先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开启了我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该专业的发展在十多年后,因“”而停滞;1979年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呼吁必须加强土地管理,许多高校逐渐恢复了相关本科专业的招生,自此,土地管理本科教育才得以恢复。1986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1993年南京农业大学首设博士点,自此,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系统教育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而来。
2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技术、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生态等学科领域,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类等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很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农学、地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各类院校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主要体现了两个特色:一是院校特色。由于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于不同的学科,也就形成了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士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农业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是在原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设立的,侧重于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类,而地质类院校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则依托其深厚的工程技术类特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及实践能力,而依托地理学科发展起来的院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则依靠其深厚的地理学科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技术。
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每个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发展迅速,因此,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属农业经济类学科,由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偏重于农学类,如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学等。①
3 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人文背景、学科基础等科学地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石河子大学也必须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的学院,合理规划,制定出该学科今后的建设方向。
3.1 以地理学科为基础
新疆的土地管理相对其他省份略显落后,目前只有新疆农业大学与石河子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石河子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13年开设,作为新办专业,必须首先找准定位,完善专业顶层设计,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确定办学思想和专业的定位。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地理系,地理系拥有比较深厚的地理学科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依托地理学科,设置一定比例的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理学素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能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地理系信息系统方向的师资力量较强,该系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具有较高的“3S”技术素养,而随着国土资源部信息国土工程的推进,“3S”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土资源部门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②因此,可多开设“3S”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表1 新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
3.2 重视实践环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升。③
土地资源管理虽然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但在新疆,尤其是兵团,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仍然十分欠缺。而且行政机关的招聘形式过于单一,也造成不少专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土地资源行政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业单位和土地行业中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出口,而这些单位对于相应的土地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管理与技术并行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设置时还应注重其合理布局:(1)实践环节应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在内容设计和方法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浅入深,方法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3)强调实践环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够模拟完成某类完整的土地资源项目,也可设置小学期,将时间集中,集中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3 加强师资力量
为保证新办专业的良好发展,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成为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高校通过引进、培养、激励、提高等各种手段,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水平。④
地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新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仅有1人,新办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职称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科班出生没有高级职称,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学历方面,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6人,占全系师资总数的94.1%,学历层次总体较高。
师资队伍对于一个高校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关键。但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相对薄弱,亟需对其进行优化,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
(1)土地资源管理所在的地理系多数老师具有自然地理、生态类等理学背景,而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学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与本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工学发展方向是不符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专业特长,必须在此方向上引进人才,尤其要积极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此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
(2)在学历方面,石河子大学应给予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专门的学费扶持,以鼓励他们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力强的学校进修为主,辅以通过对口支援高层次人才代课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补充和以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职称方面,可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引进校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实力较强高校的毕业生或教师补充本专业的师资,逐渐优化本专业的师资队伍。
(3)另外,随着新的培养计划执行,综合性、实践性实习增多,面临着人员和实习条件的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引进有土地方面相关实践经验、技术扎实的人才,或者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在该专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
资助项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编号:SF08007)(2011-2014)
注释
①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篇12
大力推进档案分形工程
档案分形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工作量巨大,作业任务繁重,不可预见性问题较多。我中心敢为人先,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将其列入年度工作重点。2011年,已全面完成了历史产籍档案的整理、扫描、录入、分形质量检查等工作,档案分形成果已由临时服务器导入利用服务器,与房产登记权属交易系统挂接进行利用。档案分形成果在服务房屋登记、个人住房信息查询、服务廉租房分配和住房补贴发放、服务大建设拆迁查档、提高档案利用效率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产籍档案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市的房地产产籍档案管理水平也从此跃居全省先进行列。
全面推行房产登记“不能办”事项登记报告制度
要求工作人员在受理登记申请时,不能说“不知道、不清楚、不能办”,杜绝作出“不行”等简单口头答复或无理由拒办。该制度的施行,有效限制了行政权力的滥用,压缩前台和窗口工作人员自由裁量权,避免了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让企业、群众放心,对登记机关的服务态度感到满意。为打造“阳光房产、效能房产、法治房产、和谐房产、创新型房产”的房产行政新形象,塑造和谐文明、亲商近民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房地产登记实现“一站式服务”
按住建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建成房地产登记服务大厅,税务、银行、公共维修资金、资金监管等相关职能窗口全部进驻大厅,实现集中办公,房地产登记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在办理房产登记业务时 ,进一个门即可办结所有登记事项,大幅提高了我单位的效能建设、政风行风建设,降低了行政成本,促进了房地产登记工作的规范开展和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进一步延伸了房地产登记服务范围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丰富服务模式。通过与全市6个乡镇房管所(分局)之间建立互联网VPN虚拟通道,设立数字拍照、录入及信息数据上传等终端设备,实现了房屋登记服务重心下移、登记受理窗口前移,全面形成了覆盖全市乡镇的登记服务体系。乡镇居民申请办理房屋登记和进行个人住房信息查询等,不用再亲自前往市房产局交易中心登记服务大厅,而只需至所属乡镇房管所(分局)就可申请办理房屋登记,不仅为乡镇居民办理房屋登记提供了方便、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也大幅提高了乡镇房屋登记效率,受到乡镇居民的普遍好评与欢迎。
开展特色服务,打造登记服务闪光点
不断优化办证程序,精简业务流程,坚持把麻烦留给自己、把便捷让给群众,数次对房地产登记发证进行提速,将房地产登记业务办理时限缩短至法定时限一半以上,部分房屋登记的办理时限仅为法定时限的1/6(如国有土地上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由法定登记时限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抵押权登记由法定时限1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不仅实现了房屋登记的再提速、切实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极大地节约了群众的办事成本,有效地提升了房地产登记服务的行业形象。
在坚持快捷做好日常登记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短信平台服务、上门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等各种“特色”服务。只要办事群众需要,只要为了方便群众办事、解决企业困难,都会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辟绿色通道,使便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全力做好历史遗留安置房登记发证工作
巢湖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拆迁回迁建设的安置房以及厂矿、企业等建造的房屋,因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不能办理房屋登记,广大回迁户和购房者多次集体上访。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次召开了专题协调会,最终在我局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对近240万平方米25000多套房屋实行集中登记发证。目前,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的登记发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篇13
一般来说,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流程可划分为三大环节,入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中间环节是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出口是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管理[2]。广东省首先从制度方面入手,将整个管理流程的主要环节纳入制度中进行规范:根据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制定省级馆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以及操作细则,力求做到制度流程规范、标准统一详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其次,通过本省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对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整体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可见下图:
从工作流程图可以看出,广东省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按照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管理三个环节相扣递进,有序运行,在工作实践中体现了管理信息化和操作精细化的要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1.1 汇交管理。汇交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第一步,其作用不可小觑。广东省严格按照制度接收实物地质资料,通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勘单位在互联网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馆藏工作人员根据本省情况和筛选细则,将有研发利用价值和典型意义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库藏管理,埋藏其余实物地质资料,实现了求精求细、保障重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省将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与探矿权延续管理相结合:在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之前,必须报送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待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完毕后,整体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完成,探矿权人相继办理其他手续以完成探矿权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约束力,使得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力度有所加强。
另外,为保证汇交工作落到实处,我省采取了在省级馆藏机构指导下分片委托保管体制,即分别在广州、韶关、梅州、湛江四个地方,委托具有固体矿产乙级以上(含乙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建立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分库,因地制宜地落实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设施,很好地解决实物地质资料接收保管问题。这种保管体制也被誉为具有广东特色的保管模式。
1.2 馆藏管理。库房管理是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中间环节,正规、有序的管理为日后的利用服务提供基础性保障。入库后的实物地质资料,有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行实物地质资料的出入库管理、岩矿心整理,统一编目、上架。清洁好的岩矿心装入岩心箱内,并标明岩心牌,岩心箱和库位编号,按照统一编码格式编写,便于制作目录检索,整个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同时将整理好的实物地质资料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将钻孔数据、实物照片等入互联网方便利用。
1.3 社会化服务管理。“服务”是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馆藏部门将整体流程结束后的实物资料进行分类、立卷、建档,每一宗建档单元包括该项目的实物和相关文字、图表、电子文件,完整记录了每个管理流程的重要资料,有利于管理也方便查阅利用。同时,广东省级馆于2012年组建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从汇交、整理到保管、入库、利用的信息化管理,使得服务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馆内服务,给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的选择。透过互联网和馆内网并网运行,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浏览库藏项目基本信息、岩心照片、钻孔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提高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社会使用的时效性。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地质勘查单位及地质科研单位,提供单位所需的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汇总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地质资料管理进展。
2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政策法规,但总的来说,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体制机制欠完备,法规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标准。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也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②实物地质档案资料保管分散,保管措施不到位。截止2010年底,全国包括库房和露天存放点的1006万米岩心存量中,保存完好的岩心105.1万米,完好率在70%以下的岩心占总量的近一半;临时性和其他性质库房占库房总数的一半以上;库房管理人员平均每个库房1.5人;露天存放点464处,总面积11.41万平方米[3]。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设施和人员配置的不到位使得不少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③汇交管理存在诸多困难。在实物地质档案资料汇交管理中,往往存在汇交人意识和责任心不强、汇交监管能力不足、缺少实物筛选方法等问题。汇交人对实物地质资料随意处置状况较严重,汇交前的保管和汇交后的埋藏工作困难较大。有些省份由于缺乏科学权威的筛选办法,使得实物汇交工作不能满足省级实物馆和委托保管单位的需要。
④实物地质资料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能力不足。虽然已经建成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但由于共享机制缺乏,服务管理跟不上,许多单位和部门出于各种原因限制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和资源共享,使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欠缺,同时,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刚起步,服务产品单一,开发利用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毋庸讳言,管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主要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创建、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克服这些不足,一看发展,二看工作,要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创新,在改进中提高,才能为实现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化管理搭建有利的平台。
3 实物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从国家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规范性要求、一些工作先进省区积累的有益经验和国际上达到的新水准来看,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些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