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教育行业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教育行业分析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然而高校的数字资源却还是一座“信息孤岛”,无论是建设还是使用,企业、行业的态度基本上是既不参与也不享用。这种现象固然有高校对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应用认识不充足、观念意识不强等原因[ 1]。但根本上还是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不足,共享的意识不强造成的。这不利于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关系的形成。

一、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 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美国学者Mark S.Schwartz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和道德动力。本文借助Mark S.Schwartz的“三动力”模型对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经济动力不足。企业是以谋求利润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体,没有经济利益甚至有损经济利益的活动,企业总是会避免参加。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共享平台的利用,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理论上讲,经济动力是存在的,但目前我国以规模较小的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技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劳动力流动过于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企业一般持“与其投入成本去培养员工不如高薪聘请高水平员工”的观点。其次,制度动力缺失。制度动力是指企业必须遵循制度要求的动力,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企业必须履行教育职责做出的规定。而我国这方面的制度处于缺失状态。最后,道德动力不足。道德的产生、发展及其运作方式决定了道德是一个由外在规范过渡到内在自觉、再到行为再现的过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职业教育活动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具体来说包括媒体关注度、社会道德观念的取向。而我国目前这两项都没有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

学校、行业、企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关系图

2 行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自199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对政府部门 所属的职业学校进行了改革,将教育管理职能划转地方后,许多职业学校脱离 行业管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减 小甚至缺位。行业制订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学校教育没有约束力,行业评估学校 的课程标准也流于形式。行业参与职业 教育 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二、促进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1 促进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在经济动力的提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递交员工教育培训基金,由政府部门统一调配,用于补偿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如果企业在这方面无所作为,那么它将得不到该部分资助,如果企业参与的项目得到政府的肯定,则可以得到100%的补助,大多数企业可以得到50%~80%的补助。

制度动力首先需要法律保障,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相比,我国的 《职业教育法》缺乏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对企业未提供实习岗位或提供实习岗位数量不足、企业不给员工提供职业教育的时间等不作为行为都有明确的罚款措施,从而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有效的监督。

道德动力则主要需要大众传媒,它是道德行为传播和教化的有效工具。媒体给支持教育、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充分的肯定和宣传,营造出全行业企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以此为荣、以此为己任的良好社会道德取向,就能为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提供道德动力。政府可设立相关荣誉,吸引企业为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2 充分发挥行业的桥梁作用

从“三动力”途径来看,都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职能主要应放在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上。具体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主要应该由行业组织来完成。行业组织一方面代表企业反映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包括本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等,另一方面行业组织又制定并监督企业执行行业[ 2]。

三、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具体分工

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学校毫无疑问是建设的最重要主体,它不仅拥有相对应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财政配套资源,也是教学资源库的最直接受益者。然而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必须以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培养为目标。这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人才、技术需求,而且需要企业提供专业方面的现有资料供学校形成教学案例,而教学资源库是否适应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也需要企业做出客观的评价。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则需要通过行业这座桥梁来实现,以避免单一企业的片面观点影响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学校、行业、企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硬件准备、技术支持、人员调动均已充分的情况下,在职业教育领域,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是否紧贴时代脉搏,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要求,是否值得并确实能被充分利用的关键因素。而行业、企业的参与度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激励。

篇2

Key words: regional industry;cooperation amo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013-03

0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1]。相关研究人员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理论内涵、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风险控制以及学校层面的协同创新战略等问题[2]-[7]。

从广东省来看,自从2005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工作后,每年科技厅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创建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使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向广东省内聚集。产学研创新联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形式,截止2013年12月,参与产学研创新联盟除了众多的省外重点大学,省内高校仅涉及几所具有较强理工科研实力的大学。所以广东省省内120所高职以上的各类型院校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如何结合具体专业进行协同创新规划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

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前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分别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或为了提升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行业产业的强调以工程技术为主体,支撑全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这也需要高校在某学科具有国内领先的科研实力。所以适合大部分省属以及地方高校的是构建面向区域(一个省或一个市)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强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

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必须结合高校自身内部的校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而且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中。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以及前期的产学研实践经验[8][9],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区域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区域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拟定、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五个步骤。以下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来说明该框架的应用流程。

2 广东数字媒体产业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实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2012年成功申报的本科专业,并依托学院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团队组建了数字媒体技术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了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发展的思路。结合图1所示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框架,首先必须进行区域产业的分析,即广东数字媒体产业的分析。

随着微博、微电影、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动漫游戏等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广东面临着重大的机遇。数字媒体产业,无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都是低能耗、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我国将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市场价值超过万亿,广东数字媒体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优先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同时规划纲要也指出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了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并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

广东地区聚集着互联网、移动网和广电网的大型规模企业,具有较好的数字媒体产业基础。2000年以来,网易、腾讯两大全国互联网门户网站就落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和深圳,并不断蓬勃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南方基地投资66亿落户广州市天河软件园高塘基地。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将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的有效补充,打造开放的业务平台和灵活的研发合作机制,引导信息设备供应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协力构建生态型战略合作模式,推进移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2010年6月,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广东省属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是以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有线广电网络运营商,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0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20万户,总资产139.25亿元,用户规模、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茅,目标是成为全国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骨干文化企业。三网融合以及未来宽带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内容以及应用的创新上,而这些刚好需要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的支撑。

3 协同创新发展规划

在区域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具体专业的协同创新规划,结合图1所示包含四个步骤。

3.1 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拟定 现有的科研条件方面,所在院系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数字传媒实验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1个,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团队1个。拥有数字媒体行业领先企业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考试认证授权点各1个。拥有影视传媒研究所1个和教育技术研究所1个。

科研团队方面,拥有教育技术(含数字媒体)硕士生导师5名和博士5名,省科技厅“企业科技特派员”3名。科研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项目4项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并承接企业委托课题经费达60万元,具有较好的产学研潜力。

依据以上科研条件和团队情况的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为:立足广东地区,瞄准数字媒体产业,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媒体关键技术攻关、内容创作和技能培训,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社会与人力资源保障部认定的数字媒体技能培训中心以及面向全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的基地。未来三年力争成功申报一级学科硕士建设点1个,成功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到120万元。

3.2 整体发展思路与制度保障拟定 整体发展思路是提出“一个中心两个研究所三个应用方向”的建设思路,即以协同创新中心为龙头,充分利用原有影视传媒研究所和教育技术研究所为基础,确定影视特效技术及应用、互联网宽带应用、互联网移动应用三大应用方向,重点加强与广播电视、宽带增值业务、移动增值业务三大行业企业的产学研联系。

以产学研方式参与行业活动,以技能培训需求推动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研究发展。长期目标是以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需求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驱动,短期目标是以面向广东以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师资培训和面向职教学生的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吸引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培训师资,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最终达到整合数字媒体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共同进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

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方面分为以下四点:

①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确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立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数字视频开发、宽带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四大部门,并依托我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和影视传媒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进行行业关键技术预研。行业政策与发展研究部重点吸收若干名熟悉产业经济、外语的研究人员针对数字媒体产业进行行业趋势与发展研究。数字视频部主要联系广电行业企业,重点进行电影视频广告的设计与创作。宽带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电信等宽带运营商,重点进行宽带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移动应用开发部联系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重点基于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应用的开发。

②新增资源与支持方面,在与Adobe公司和Apple公司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两个公司支持在所在院系建立Adob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Apple华南技术支持和培训中心,以及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接着利用行业培训成熟经验,引进企业中高级专门兼职人才,采用企业成功项目案例,对广东省甚至全国数字媒体技术类职教师资进行培训。

③人才引进与聘任方面,聘任数字媒体相关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兼任中心高级工程师,以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的校企合作团队进行项目申报以及行业关键技术攻关。骨干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情报以及基础理论框架研究,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绩效考核可以考虑采用论文以及专利或产品原型的定量考核,无论是论文或者专利校企双方同时联名发表和申请,知识产权归属于协同创新中心。

④研究计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团队主要研究计划可以考虑包括:1)基于虚拟仿真的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与开发;2)HTML5规范及其在高速宽带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3)移动数字媒体应用规范研究;4)基于产学研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以数字媒体技术类师资为例)研究等。

3.3 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拟定 协同创新必须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联系,保障措施如下:

①加强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以影视广告部为主对口联系广东省广播电视电影局、广州市文广新局,并建立于各大电视台的联系,并从中选择1-2个作为紧密合作伙伴。以宽带应用开发部为主对口联系省电信和各地市电信公司。以移动因公开发部对口联系广东移动、广东联通以及地级市分公司。争取省科技厅、文化厅、教育厅、经信委、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科信局的支持,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牵头的各项数字媒体相关产业规划工作。

②加强省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工程系、广东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佛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数字媒体计算研究中心、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研究人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

③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突出产学研的特点,重点加强与移动公司(移动网)、门户网站(互联网)、电视台(广电网)三类型行业企业的联系。典型的例如网易、腾讯、21cn、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广电网络、广东高谷数字媒体有限公司等企业。

④重点瞄准教育行业、移动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开展项目合作。教育行业主要以职教师资技能培训为主,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平台,组建著名高校、行业企业苹果公司和Adobe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本校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争取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支持。移动通信行业以前期积累的行业联系确定某个具体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向,例如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等。广电行业以视频拍摄合作为主,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重点以广告应用为主。

⑤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基地,汇集了国内一流的大学、主流电视台、广播科研机构和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骨干企业,为数字媒体的新一轮集中创新与科技攻关搭建平台,将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建设数字媒体网络系统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宽带应用协同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体验互动协同创新实验室、未来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广中心、未来媒体网络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媒体研发平台和技术推广平台,共同开展面向未来媒体的“内容与网络协同”、“网络与网络协同”、“新型移动及宽带网络应用模式设计”等行业关键技术难题研究,基于面向数字媒体业务需求的新型高效低成本网络系统方案,结合国家和地方媒体开展应用示范,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我国数字媒体网络行业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带动我国数字媒体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3.4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评估 创新成效与社会贡献要从科研项目申报成果以及建设各类型实践示范基地成果来进行评估规划:科研项目申报规划方面,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或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或广东省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各地市科技计划项目3项;其他专项经费(含企业横向课题经费)支持4-6项。建设成为广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示范基地,具有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点。建设成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生培训实践平台,例如面向教育学(重点是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等专业方向。

实践示范基地规划方面,建设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培训师范基地的重要依托机构,具有产学研合作-师资培训-职业教育学生培训三环结合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广东甚至全国地区的职业教育数字媒体类(平面、动漫、虚拟现实、网站、出版、电视、广告、软件、影视、动画、游戏)师资培训做出贡献。推动广东地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成为广东省以及各级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部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培训的基地。

4 小结

协同创新可以打破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分散封闭的状态,建立多模式、深层次的合作,形成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省属以及地方院校应该重点针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规划各学科专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本研究提出一个应用于具体学科专业的包含五个步骤的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的框架,并给出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协同创新的规划案例,对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研究没有考虑学科群[10],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学科专业群如何结合区域产业分析,共同进行协同创新规划。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EB/OL]. [2013-12-16]http:///dostplan/.

[2]韩立民,陈自强.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3-25.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161-163.

[4]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29.

[5]甄晓非.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21-23.

[6]黄伟,黄波,张卫国.引导基金模式下的协同创新激励机制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103-105.

[7]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篇3

一、研究背景

编辑学是一门古老的专业,它产生于20世纪40~60年代,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国的编辑学专业研究不断丰富和扩大,成为了古老而新颖的学科,它对许多基本性问题都提出了讨论和看法,使我国的编辑学专业教育得到快速的普及发展。然而,在编辑学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突显出编辑学专业的诸多争论性问题,如:编辑与编辑学的概念、性质、研究范围、学科划分等;编辑专业教育方面的问题等,这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导致中国的编辑学专业出现了滑坡现象,出现了危机,这种问题持续存在,而导致社会大环境对编辑行业缺乏认知和理解,在缺乏社会支持的编辑学发展开始变得迟滞和缓慢。为此,我们需要研究编辑学专业与编辑学教育的脱离弊端,分析编辑学专业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突破困境,探索创新的编辑学教育模式。

二、编辑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界观念陈旧

编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性质、研究范围等尚未明晰,这就在极大的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编辑学专业的发展,也使编辑学教育变得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对国际大环境和企业发展缺乏充分而深入的认知,对于社会各种媒体对于编辑人才的需求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眼光,并在文化、媒体、编辑之间的关系分析上缺乏理性的、辩证的思维模式,导致对编辑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研究范围等不清晰,使编辑教育缺乏方向性。

(二)教W与应用、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不匹配

在编辑学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编辑学教育专业的扩招与毕业生受冷遇的不对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出版行业的固态思维框架影响下,编辑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停留于以图书出版人才培养为目标,并根据图书出版人才的要求进行课程的设置,这显然没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对数字化网络媒体的预测度不足,重视度不够,导致编辑学专业教育与现实需求不对称,显现出两者之间的矛盾。

(三)编辑学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目前的编辑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意识和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先进性和时代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比例偏低,这就使编辑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编辑学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学分,这主要是由于学科背景和师资力量存在差异性,一些优秀师资和精品课程还无法实现充分的共享,导致编辑学专业学生的跨校选修还无法纳入到学分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传统的编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编辑历史、编辑实践技巧、编辑理论、编辑学研究方法等,涉及面较为宽泛,然而却显得与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相脱离性,缺乏学科根基,导致学习者无法获得完整的编辑学专业思维,编辑学论文也缺乏深度,存在学术泡沫。另外,在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编辑学教育内容也显现出其迟滞性。因此,需要开设专业编辑学教育,要将生动、鲜活而形象的专业内容注入到编辑教育之中,开阔编辑学教育的视野,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将专业型编辑学教育引入行业的过程中,可以使编辑学习者获得经验的累积和沉淀,同时,也可以促进编辑行业的发展。通过将学科专业与编辑专业相融合加以研究,则可以使学科专业与编辑专业更好地实现链接,从而对编辑学理论和应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学科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减少学科行业标准与国标的规范不相同的争论问题,从而在“磨合”中促进编辑学专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编辑学专业人员的自我职业价值意识

在长期以来的我国编辑工作之中,对于编辑的认识过于片面,导致编辑人员对于自身的职业产生了一种职业倦怠感和自卑感,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的条件下,而产生大量的人才迁移和流失现象。而如果将学科专业与编辑学专业相融合,则可以使编辑专业人员感受到自己职业的存在价值,从而增强对编辑学专业的研究兴趣。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前提下,编辑行业受到了网络的冲击和挑战,反过来,这对于编辑人员而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在数字网络时代下,需要更深谙编辑专业、又熟知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编辑之中,其传播介质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亟需高质量、高专业水准的编辑群体,信息时代呼唤高专业水准的编辑,无疑这对于提升编辑行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有极大的作用。

(四)有助于优化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等编辑工作流程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编辑专业人员的高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极大地优化和提升其编辑工作流程,在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等环节中,更为省时省力,当然,也极大地提升了出版物的科技水平和编校水准。

四、我国编辑学专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之下,我国的编辑学专业教育要以数字化为方向和引领,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数字化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创新模式。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同学科院校之间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教学视角加以分析和考察,并且在数字化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要注重继承与创新并重,既要尊重原有的学科专业基础,培育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编辑出版优秀人才;还要鼓励编辑专业人才大胆创新和尝试,要突破固有编辑出版的定势思维,用创造性的思维,将传统编辑出版教学与学科文化专业知识相融合,才能生成新媒体教学模式下的新型编辑人才,才能创造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编辑新型人才,满足未来数字化编辑出版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注重与办学单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性,实现对技术类课程教学的优化

在专业型编辑学教育引入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要保留传统编辑出版的部分重要课程,并适当加大数字化技术类课程的比例,根据现代新生的数字化编辑出版业态的条件和需求,增加IT类技术课程和数字传播技术课程,教育办学单位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适当增添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并辅以相应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如:数字权利管理系统。当然,这些技术类课程的教育还要遵循编辑专业教育学的本质定位,从而最大程度上培育出与时代需求相契合的复合型专业编辑人才。

(三)注重编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在编辑学教育的创新模式下,还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融合性,全面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区分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学术型教育和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型教育,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编辑出版实践工作能力为目标,教师要向学生讲述相关的编辑学专业基础概念和技术常识,还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诸如: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项目策划法、协同合作教学法等,从而增强编辑学专业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从当前的数字化编辑出版实践出发,思索和探寻数字化编辑内在的规律,从而将编辑理论迁移应用于数字化编辑实践之中。另外,还要遵循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的差异化培养策略,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可以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生的研究生教育重点转移到培养复合型人才上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专业背景的特长,为我国编辑学理论研究储备力量。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的内容和部分,只有提升和强化数字化编辑学师资队伍的素质,才能整体提升我国编辑学教育的质量。因此,需要引入编辑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编辑理论水平的产业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担任编辑学专业教师,还可以设立在具有师资优势的院校之中开办高校编辑学教师进修班或培训班,或者借助于国家已经建设的数字编辑出版基地,组织高校的编辑专业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另外,针对高校引入师资门槛较高的现象,还可以灵活调整高校的编辑学专业用人机制,引入具有高水平的数字化编辑出版企业的实践专家,在高校课堂上担任兼职教师,这同时也可以解决高校数字化编辑实践经验缺乏的缺陷。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遇到了困难和瓶颈问题,为了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文明的传播,我们要利用时代赋予的数字化、网络化契机,引入专业型编辑学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将学科知识与编辑学专业相融合,培育c数字化时代相契合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 芦珊珊. 开拓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文化产业视野――兼谈文化产业管理相关课程开设的必要性[J]. 中国传媒科技. 2013(02)

[2] 潘文年,张岑岑,丁林. 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3]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课题组,蔡珩.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的市场契合度研究[J]. 现代出版. 2012(02)

篇4

1河北省数字影视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1数字影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京、津、冀区域内的30多家影视公司进行了考查,其中以河北省内影视制作类公司为考点。调查中以了解公司发展现状和规划为基础,重点对企业岗位需求现状及发展要求做了深入考查,通过访谈法较深入地了解了公司管理人员及在岗员工的实际情况,调查后经数据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我省数字影视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近几年,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我省新注册的影视制作公司数量激增,截止2016年底,我省正常运营的影视制作公司有2800多家。2011年至2016年,我省经营影视制作的公司增加了2200余家。通过对影视公司的经营项目进行详细统计,以学生就业方向为标准可将影视行业的就业岗位大致分为九类。①电视台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全国各地各级电视台及影视剧组;②传媒公司类:为各地各级电视台服务的各大传媒制作公司;③影视公司类:各影视制作公司;④网络视频类: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播客类网站等;⑤移动通信类:3G内容服务商、各大手机内容服务企业;⑥广告婚庆类:广告公司、婚庆公司、宣传活动等服务企业;⑦多媒体制作类:多媒体软件开发企业、新媒体制作企业;⑧动漫游戏类:各大动漫、游戏设计开发公司;⑨自主创业和独立影像制作类:自由编剧、影评人、签约摄像师、导演、开办影视制作工作室、开展影视制作业务。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将影视专业的就业方向拓展到网络、通信、计算机等新领域。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及时了解公司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情况才能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及课程内容。

1.2职业岗位人员现状及能力要求

此次调查的影视从业人员中,大中专学历占55%,本科学历占42%,研究生学历占3%,工作岗位对在职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分工明确,需要在职人员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导演、表演、摄像、灯光、剪辑、录音、后期合成与特效等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在职人员能够独当一面,他们既是合作的整体又是独立的个体。90%的从业人员具有影视专业背景或相近专业背景,且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企业培训来看。新入职的员工平均需要1-2年的适应期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培训的方式多是老员工带新员工,边工作边学习。其中新设备、新软件、新技能很多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的,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应地延长了企业新员工的适应时间。调查中,85%的在职员工都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技能才能适应当前岗位。由于影视行业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其岗位要求的专业性和行业知识的高速更新,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对外交流和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IT技术与影视传媒的融合,是机遇更是挑战,为适应影视技术的“数字化”进程,调研中了解到,所有影视公司都对员工进行过再培训,培训的方式以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送专业培训为主,企业内部培训以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目的,而外送专业培训则以学习更高层次技术知识为主旨。另外,员工为自我提高和职位晋升,借助于网络资源或其他方式来吸收新知识、新技能,进行随时“充电”已成为行业员工的“常态”。

1.3职业岗位需求空间及发展方向

调查中重点走访了电视台、影视公司、婚庆公司以及网络公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随着数字技术对传统影视的冲击,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长,但影视后期人才难招,高端的后期人才更难觅。目前,影视后期制作的主力军多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大多上学期间接触过影视后期制作的个别软件,后为适应工作的需要都经历过系统性的专业培训。目前从业者普遍反映,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熬夜通宵,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而且由于影视合成与特效涉及的软件繁多且更新快,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电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同时,该行业的平均薪资远远高过于其他行业,高端影视后期人才的年薪更是吸引新人,可谓“朝阳产业”。据2015年搜狐网报道的数据显示,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缺口达到20万左右,很多企业求贤若渴。调查中发现,一些影视公司迫于“用人荒”率先开展了内部培训。例如,“河北秦唐健达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承接影视剧后期合成与特效的影视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分部在秦皇岛,由于分部在地区难以招到合适的影视后期人才,分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边抓培训一边接项目,培养的优秀人才“自给自足”,很好地解决了公司的用人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上以培养影视后期人才为主旨的培训班发展迅猛,如“中影培训基地”“火星时代“完美动力”等培训机构的发展规模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企业经营现状的详细调查,分析数字影业人才需求现状,才能明确我省高校影视专业的办学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影视业“数字化革命”的顺利进展。

2河北省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策略

2.1面向市场,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企业由于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状态。我省高校依据办学目标不同可分为“研究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依据数字影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数字影视专业技能可分为:①数字高清摄像:高清电影、高清电视、高清视频短信创作、策划、拍摄、制作、;②数字高清剪辑:苹果FinalCut视频工作站、DPS工作站;③数字合成与特效包装:电视节目包装、影视后期合成与特效、数字声音合成与音效、录音、调音、音响与音乐的配制;④影视动画与游戏开发:动画、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⑤电子出版物视频产品制作:出版级VCD、DVD制作,多媒体视频编辑、卡拉OK字幕等;⑥网络视频分享:网络视频编辑、网络电视、网络直播、流媒体影视作品的策划及拍摄、网络直播和点播等;⑦活动视频制作:各类讲座、会议、典礼、晚会、展览、婚宴等活动的摄制。⑧影视类型片制作:影视短剧、专题片、新闻片、纪录片、广告片、MV、企业宣传片;我省高校可参考上述技能标准确立数字影视教育方向,明确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关注行业发展近况,追踪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社会的需求。总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多元化的,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

2.2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无论是从落实纲要出发,还是立足于数字影视教育的自身需要,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都是重要的战略课题。开放式教育包含内容很多,针对省内高校实际情况,这里重点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新形势下,传统的封闭校门式的培养模式不可行,尽快地解放思想,与业界接轨,与国际接轨,才能使教学与时俱进。国外院校在与业界合作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在美国,许多知名的制作公司都愿意与专业院校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创作,许多功成名就的大腕也都在专业院校中任教。迪斯尼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于人才机制,它把金融机构、教育公司、游戏公司、动画公司、演出公司等都集聚起来,做成了一个大企业[1]。我国影视行业的许多企业,迫于招人难的现状,主动走进高校洽谈协商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都与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省高校也应开阔思路,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如摄影、摄像之类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拍摄,在操作做中学习和交流。在教学环境上,拓展空间,走出校园去企业中实习。可以委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也可以将业内一线技术人员请进课堂。教师带领优秀学生走进企业协助企业“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制”完成实践和实训教学内容,可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业界,毕业后才能更快融入到业界的实践创作中。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技术、经验,也可以增长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拓展范围,开拓课堂外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国际一流电影制作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艺术家,对学生进行讲学和指导,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及时获得前沿信息。总之,影视教育工作者只有拓宽思路,才能使教学不脱离现实,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实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影视人才。

2.3调整专业,全面促进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培养

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影视后期合成与影视后期特效两大模块,从分工来看可细化为视频剪辑、视觉特效、声音制作、调光配色四大环节,各环节人员分工明确。从学习内容来讲包括软件学习以及理论学习两大部分。软件学习部分包括:Ma⁃ya,3dsmax,Houdini,AfterEffect,Nuke,Cinema4D,Realflow,PFTrack,Roto,Mocha,Premiere,Photoshop等十多种专业软件,另外还要学习上述软件配套的相关插件。理论学习部分包括合成、跟踪、抠像、擦除等技术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可见,系统地掌握影视后期制作需要一个系统而漫长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国内高校尚没有独立设置“影视后期制作”专业,只开设了相关专业,如动画、数字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但这些专业通常只能接触到影视后期制作的几个软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学生为就业参加的社会培训班往往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且会造成经济压力。为推动影视文化的“数字化”进程,切实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紧缺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可以增设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细化影视后期人才培养方向,如开设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剪辑与包装设计、影视模型与渲染等培养方向。通过增设新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的需求问题。

3结语

在全球数字电影领域,好莱坞的数字技术可谓“独霸一方”。好莱坞今天的成绩与它150多年的发展史分不开,更得益于它背后人才进入体制的优秀。近几年,韩国数字影视异军突起,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企业在海外每拿到超过一定资金数额的项目,政府会有相应比例的资金支持。我国的数字影视教育起步晚,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影视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研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长期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河北省高校只有依据数字影视人才需求现状,依据办学条件和优势,不断探索,才能抓住机遇,走在数字影视教育的前端。

参考文献:

[1]车兰兰.数字影视制作的困惑与机遇[N].北京商报,2012-7-20(A06).

篇5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篇6

    1 数字出版的定义与特征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代表了整个数字出版的整体革命,是全方位数字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出版业的流程和工艺进行数字化;第二,是我们便于记录二次信息的介质,现在越来越多的存储介质比纸张更易于记录和读取数字化信息,这种新介质叫做数字媒体;第三,就是流通领域的革命,包括我们的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版行业无论是在出版形式还是在出版样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结合时展特点与社会的进步规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数字出版具有以下优势特征:首先,数字出版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多媒体性等;其次,它降低了出版的成本,大幅度减少了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与传统出版相比,操作过程更加简单,节省了纸张,使出版产业朝着低能耗、高环保的方向发展。国家已经把发展数字出版和多媒体技术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传统出版业发展已经走进瓶颈期,具体表现在:第一,纸张图书的售出量明显呈现出下滑趋势;第二,图书的人均购买量也逐年下降;第三,图书出版业利润收益逐年呈现下降趋势;第四,我国居民的阅读率逐年下降,根据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为60.4%,2001年下降至54.2%,到了2005年竟然下降至48.7%,取而代之的是国民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浏览网页,聊天,玩游戏。到了最近几年,人们多数以电子书代替纸张图书,人们多数是利用大量的时间来浏览电子书来娱乐生活,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出版将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出版业重量级成员的教育出版业,在网络信息时展的冲击下,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出版业应该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我国教育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教育出版业主要负责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它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侧重性、实用性等特征,存在固定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拥有巨大的购买力,而且教育部门的研发能力很强,因此,图书的出版与更新速度也是非常之快,一旦某一类图书打入市场,就会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也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我国教育出版业在整个出版行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教育出版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接受教育的国民群体的素质的培养,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出版经济是教育出版经济,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只有教育教辅类读物才拥有最广泛、最众多的读者,只有教育类图书才会有最稳定的收益,每一位国民都需要接受教育,出版教育图书是传统教育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教育出版大约占据了整个图书市场的70%左右,教辅图书则支撑了整个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但是现行的教育出版也存在一些问题,正是由于教育类图书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收益比较好,才导致了各类出版社和民营企业竞相涌入教育出版市场,这一方面加剧了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出版物的质量,以单纯的数量为目标肆意发行教育图书,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近年来,伴随着高考自主命题政策的实施,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教育图书,所以,出版社的市场销售格局受到限制,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把目光集中在互联网信息搜索上,传统教育出版的发展正在迎接新的挑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

    从表面上看,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并没有给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威胁,因为,现在大多数的教育类图书仍是以纸张的形式发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子类图书更具发展潜力,因为它具有低碳环保,可循环使用,覆盖面广,应用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而高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使电子教材应用更加广泛,国家政策也会向这种更为环保和便利的出版方式倾斜,所以,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发展势不可挡,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水平。

    面对这种形式,我国教育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出版已经从提供广泛化、标准化的出版物向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转变。

    其次是出版社角色的转变,由出版商变成服务商。从数字时代学生与教师的需求来看,他们需求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一个纸课本,而是一套涵盖电子教材,融合多媒体多个行业的个性化的教育解决方案,所以,此时的出版社重新定位自己由教育出版向教育服务转型,是否能赢得客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客户服务的质量。

    最后是产业规划方面的变化,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化出版,我国的教育出版商面临着如何整合资源、技术和资本的挑战。

    3 教育出版如何实现数字化发展

    我国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中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想实现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就必须明确这些基本问题,从实际出发来探究解决策略。

    首先,出版物的内容资源有限,数字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然而,单个出版社的信息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要加强出版行业的内外联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建立数字化出版服务平台,形成数字化资源的聚合效应,这样才能确保拥有足够信息量,迈出数字化出版的第一步。在出版行业强强联合的条件下,信息资源实现丰富化和最大化,构建规模庞大的数据服务系统,这样才能更加吸引消费者,开拓了市场,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出版社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为高校是教育类知识的源产地,是教育出版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把高校研究出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并发展为数字产品在构建好的数字内容平台上出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建立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教育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法,这些服务平台包括:学习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习资料数据库、课后测试系统等,这样就将课上学习、课后作业和家庭辅导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服务平台是数字产品售出的货架,要想实现教育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这一服务平台是基础。

    其次,打造教育图书的数字化精品内容。评价一个出版产品的优劣主要看它的内容质量的高低,一本书版本形式再丰富多彩,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作支撑也不会吸引来消费者,所以,打造数字化精品内容是实现出版数字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合理改善数字产品,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网上资料查询等等,通过交流互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的教育资源才能获得价值。

    再次,要提高数字化服务质量,在数字化背景下,让读者读上数字化图书并不是最终目的,要想实现其长远发展,就要提高服务质量,教育图书出版服务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形成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的读者建立有侧重点的学习数据库和数字化题库等,创造教育出版数字化服务方式。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可以利用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展示教育资源,让读者利用多种数字移动终端和载体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国家和社会如何促进教育出版数字化

    未来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为了使教育出版数字化运作积极有效地进行,国家应该加快制定适用于网络特性和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不顾出版内容质量,扰乱出版市场秩序的盗版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严格规范数字化出版秩序。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14-02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但不能狭隘地将“技能够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多注重职业素养提升和对该专业衍生领域的了解,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之初应调研行业就业趋势,理清职业能力要求。探索研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素质养成,探讨人文生活与技能生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实施目的是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来构建的,通过有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1 数字印刷行业人才需求与印刷课程现状分析

传统印刷行业逐步向数字化印刷转变是印刷行业发展的必然性,在变革和发展中对于数字印刷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也发生较大变化,相对应的高职印刷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做出适当调整。以下是通过调查得出的对武汉地区印刷行业现状的认识。

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需求高于专业技术需求 数字印刷设备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低,逐步发展为“傻瓜式”的印刷设备,这会淘汰许多传统印刷岗位,但是对从业人员的综合技能和职业态度提出更高要求。如果高职印刷专业对应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设备操作学习上,一旦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将发现这些专业技能已经被淘汰。印刷设备操作简单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课程构建中要将这部分课程弱化处理,开设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走访调研湖北地区印刷企业主管,他们提出理想的数字印刷行业从业人员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包括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良好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的意识、较高的审美设计能力、足够的印刷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等。

不难发现,高职教育的很多课程都过多围绕“专业学习”建设,过分强调专业技能掌握,弱化了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需求。在数字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高职数字印刷课程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部分。

数字印刷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使得印刷技术和印刷客户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市场上数字印刷对客户的服务多是采用“一对一”的模式,这种定制印刷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掌握数字印刷技术的全套步骤和流程,掌握印刷设计的技能,掌握更具时代性的印刷工艺,提供针对性的印刷服务等。市场需求要求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毕业生在数字印刷行业的发展。

印刷专业课程实施轻实践,实训课师资缺乏 课程实施的主导者是教师,师资不足和实践设备的匮乏是现有数字印刷教学的难点。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引进一流的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实践教学,提供生产一线的先进设备。而现有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不足、校企合作不完善、印刷设备昂贵、印刷实训耗材成本等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实训课程实施不达标。课程名为实践课程,但实际上教授的还是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理论知识和落后于市场需要的专业知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印刷图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明确提出该专业的专业实训课程必须聘请数字印刷一线一流从业人员进行教学指导。

2 数字印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数字印刷课程体系构建的工作步骤为:行业调查、市场调查、岗位设置、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活动)实践、课程实施与论证修订。

行业情况分析 深入到湖北印刷协会、武汉地区数码印刷企业走访调研,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结合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设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数码印前排版技术、印刷品设计、印后技术、电子商务印刷营销等。

岗位设置与工作分析 根据数码印刷职业岗位群来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实际工作和课程之间的桥梁,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职业岗位群分印前、印中、印后三大部分。从岗位群分析出具体岗位,印前技术是数字排版、印刷设计、印刷图文采集、印前服务等;印刷中期是数码印刷技术、传统印刷技术、制版排版技术、印刷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印后岗位群是印后装订工艺、印后业务、印刷质量管理等。

典型工作任务能力分析 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要求解构与重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将岗位职责解构为具体能力需求,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重构这些需求转换成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具体要求,并且将这些能力要求进行分类和总结,包含素质能力、知识能力和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设置 召开课程分析研讨会,由行业协会、行业实践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完成课程开发的任务。

其一,将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形成专业课程方案和标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为途径,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目标。

其二,以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领域。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发按照“从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课程)”的流程,进行归纳和重构,根据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专业技术课程的结构设计,按照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原则、理论和实践操作一体化原则,以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推行“教、学、做、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的数字印刷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部分课程组成:素质提升与养成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及专业课程、行业通用能力提高的实训课程。

职业素质拓展 职业素质拓展主要通过各种竞赛或实践活动来提升课程学习的实践性,旨在通过体验式、活动式的课程形式进行职业能力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有效的拓展方式将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借鉴国外体验式职业拓展培训的理念,运用模拟式、情景式、团队式等方法开展教学,通过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大量体验式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做,在参与中感悟、在行动中思考、在学习中成熟、在团队中进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3 数字印刷专业课程实施思考

坚持课程实施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致性 课程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目的的必要手段,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明确了课程实施的目标。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施,一方面能很好地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不会因课程实施者的个体意识发生教学目标的偏移;另一方面,实施者能明确当前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关系,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职业技能学习情况。

课程实施需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基于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课程实施依靠传统的讲授教法、单一演示法、理论讨论法已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变革中的高职教育需要高职教师敢于改革,结合行业发展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摸索研究新的“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项目教学法、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等教学方法。

完善课程,实施教学评价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职业发展途径,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目前,在高职数字印刷教学评价中开始引入“市场评价”,通过课程实施后学生的技能掌握来完成商业订单,通过商业活动产生过程中的问题来评价课程实施。这种评价能反映出教师工作是否有效,能侧面评价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否提高。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朝着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进行发展。因此,高校也应站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中,以此实现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发展的目标。另外,相关的高校影视工作者应根据现代化影视传媒人才的需求。找准目标培养人才,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引导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影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地提高影视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此提高我国高校影视教学的总体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完善影视专业教材,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在数字化时展的背景下,我国影视教学工作得到了不断地发展,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完善、统一编撰全国的影视专业教材。在进行影视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撰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影视教学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拟定,并掌握好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影视教学内容,摒弃传统过时的影视教学理论和技术,将数字技术加入到影视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影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影视教学工作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中和素质,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1.3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改革

随着我国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教学也得到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目前,影视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内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为了满足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教育的需要,各高校应切实转变影视教学观念,不断地进行影视教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影视传媒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地加强影视传媒专业教师的进修和学习,以此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大力推进新时期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

2 提高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措施

2.1 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影视修养

在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加以重视,并对文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从影视教育教学的内容出发,提高他们学习色彩、光影、线条等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采取分析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领悟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修养。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具体分析,学生可以对生动的影视艺术形象进行较好的把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影视艺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另外,将影视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时展的需要进行新型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2.2 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

对于高校影视教学来说,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提高影视教学的质量。在进行影视教学时,可以使用专业的数码相机和数字高清摄像机等器材进行操作示范,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现场的指导,以此使学生学到更多关于影视方面的技巧和技术,深入地了解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结构,提高学生的影视专业技能。另外,采用直观的优秀影视艺术作品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以后影视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

随着数字化时期影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应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影视传媒人才。另外,以打造出一批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数字影视传媒人才。积极建立“校企共建”模式,积极为全国广大高校应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高质素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以此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推动数字化时期影视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

3.1 及时更新高校影视教学的内容,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浪潮中,为了满足现代化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影视教学内容应及时地更新,对该课时进行合理地分配和调整。同时。在进行影视教学时,要多增加数字影像拍摄和后期数字技术制作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灵感,创新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评价影视作品能力,充分利用影视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以此提高影视教育教学的质量,满足现代化影视教育发展的需要。

3.2 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为数字化时期高校影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将现代化最前沿的新观念融入到影视教学中,可以确保高校影视教学工作与数字化时期的技术同步发展。首先,渗透前沿影视教育理念,提高影视教学质量。其次,整合优化影视教学实验资源,及时更新影视传媒实验设备,将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影像、广告等实验室进行开放,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将影视教育教学体系与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影视艺术作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影视教学的质量。

3.3 改革影视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影视艺术事业的发展

篇9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digital media art under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n the ground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art and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we buil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which is fit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ion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hai University,in which we combine the preponderant subjects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in order to adapt the market demands for talent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 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篇10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现代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下,各地职业院校已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力度进行资源的全面开发。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源建设问题却不断出现:多资源、少精品的问题时常出现;高的建设率和低的使用率相伴而生;各大院校相似或相同课程的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数字化的资源开发出现“形式大过内容”的现象,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内涵。

在各大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办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也面临同样问题:软硬件建设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材、课程、场地、设备以及合作企业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开发出的资源无法达到优质效果。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高职院校牵头,保质保量地开发出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合格资源入库,并确保资源更新率和使用率。

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面向专业教学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信息系统,它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是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幼稚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件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2.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集中职业院校教育和管理多媒体相关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知识的社会普及,具体体现在:

(1)共享优质资源,推广专业建设成果;

(2)为专业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高质量就业的互利互惠;

(4)深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可见,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借助资源库的建设促进不同学校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共享和再应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和高效使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于共享模式的教学资源库的总体建设框架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大力推动和发展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有效途径。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全过程必须与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相关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以实现共赢发展。在我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一:制定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标准的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专业标准的制定和实践过程中,要开展充分的调查和研讨过程,确保行业中先进企业的全程指导和参与,以实现专业契合行业标准、准确定位的原则。

步骤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调研,有条件的情况可以将调研范围扩展到国外,参考和借鉴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特点和特色,最终形成应用于各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标准化文件,并且密切联系企业实现实时更新。

步骤三:制定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体现专业核心技能性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为核心课程的支撑和基础支持课程。

步骤四:设计符合教学及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鉴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殊地位,将深入研究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步骤五:核心课程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对核心课程的开发是资源建设的重点。课程资源开发可参照国家制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标准展开全面的资源建设。

步骤六:专业资源平台建设

建设符合专业特点和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在本项目中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独立开发的网站为资源平台,实现动态的资源、更新和管理。

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进行调整和升级。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资源入库的标准,结合产业、行业和合作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选用企业新项目改进资源内容。可采取边开发边使用的形式,力求资源库的建设伴随学生学习全过程,并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在我校重点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校本资源库建设中,重点从三个方向大力推进,最终实现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和实施:

1.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有关专业标准的基础研究

(1)实施方案: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资源库建设的起点是专业的基础建设。包括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等。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工作是专业开展的根基,决定着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明确专业定位,确保资源库建设路线的正确性。

(2)主要技术手段:针对教学设计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开展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具体执行过程在“广东省电子信息类教指委项目――以‘核心课程群’为节点搭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综合性虚拟实训平台”中实现,主要内容为以“四类能力节点”构建实践教学整体方案。以改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原有实践教学体系中曾经开展过的以“课程为主导的实训形态”和完全以“综合性项目为主导”的实训形态中的不足。

2.针对核心课程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1)实施方案: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专业课程的资源开发过程有助于形成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共享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2)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明确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提供资源开发的指导,规范资源开发的全过程。对于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资源的开发制定出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的入库标准”,在该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以两年时间为界限)力求用专业的资源建设入库标准为指导对核心课程开展建设工作,以形成示范效应,并在后续的专业建设中对其他核心课程开展相关的建设,并逐步实现所有核心课程的优质化。

3.开展专业资源库系统的建设,作为校本资源库的基础平台

(1)实施方案: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资源库系统建设中,我们通过开发专业群网站,以专业建设带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

(2)主要技术手段:在网站中所有与专业相关的基础文件、课程建设资源、专业宣传资源、素材库资源等,并实现注册会员管理等功能。由于整体建设以“校本”资源为目标,网站会通过分权管理的方式实现专业宣传性内容全覆盖,而专业核心资源只针对特定用户的功能,以明确的权限管理解决网站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入库标准如表所示。

五、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

在为期两年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规划和实施中,我们对该项目进行了效果的评价和成效的分析,整体而言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

1.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实施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优化和推广

选取高职院校色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施全方位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综合性虚拟实训系统、专业教学网站等各类型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将项目落到实处,力争形成典范。

2.探索符合现代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模式

在研究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数字化教学资源标准,落实具体专业进行典范建设,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和优化资源,并最终形成适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从“虚的研究”到“实的建设”到“虚的总结”,形成一套创新的“专业资源库建设推进模式”。

3.自主开发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示范,并形成教学成果

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成一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成果, 资源类型包括:多媒体课件、自主学习系统、计算机教育软件等。在现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更多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包括虚拟实训系统,自主学习系统等,从根本上推进资源的内涵建设。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是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专业化、信息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在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确保专业、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一体化,真正实现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5.

[2]解文明,欧少闵等.建立高校数字教学资源激励和评价机制的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2(8):1-3.

篇11

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专业资源库系统、课程资源共享,我们必须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云计算平台,搭建网络课程、视频在线、资源库、在线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样化云学习平台。主要面向学校师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管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培训;面向企业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人员相关技术的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培训和考试任务。同时,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要求,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多样化,培训考核标准化,社会共享、服务平台化,探索基于云平台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而在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无疑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云计算以其卓越的服务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

我们可以按照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分成三类:IaaS(将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将平台作为服务)以及(SaaS)将软件作为服务。

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为教学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教育环境与信息资源。主要包招:各门课程课件,各种媒体素材,各类主题学习网站,教学视频,模拟演示动画等等。包括大、中、小学当前掀起的大规模的制作微课、慕课等资源。课堂实录,远程协同教学教研,虚拟社区专题在线辅导、测试。此外还包括各类工具如画图、文本编写,信息搜索工具,动画制作等实用工具。各类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招考系统、教育科研统计、规划课题管理、虚拟课堂,教学研究系统,远程学习平台视屏点播、家校通等各类教育应用软件及APP。根据云计算的服务层次,我们大致得出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模式对照图,如下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的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层次,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共享机制,使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借助于云计算平台,也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及时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云计算服务的部署模式主要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因此,我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部署可以采用混合云得部署方式。建设基于私有云的校内资源和服务应用,服务学校内部师生,保证一些资源的隐私性。打破传统的学校实训资源平台建设模式,深化校际和校企合作,将数字化教育资源部署到公有云服务端,以免费或低收费租用的方式为其他学校或企业提供访问接口,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服务功能。

建设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式各类平台,面向区域内行业企业开放共享,通过预约管理系统申请,可为区域内的学校提供与校内一致的学习、教学、实训、科研等服务。也可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科研活动或大数据商业数据分析等提供服务,并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区域内的学校都可通过互联网远程方式访问云服务端。如果有些院校短时间内还缺乏相应师资力量,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等体验真实的上课场景,从而实现师资的开放共享。

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创新研究:

当前,云计算平台下,数据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发展。根据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珠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从2015年11月份起开始大规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6月初,全市已完成111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月均活跃率达70%以上,使用情况良好。智慧校园是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学校特色管理、家校互联、评测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目的是让教育更可视化和数据化,驱动教育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和均衡化。由此可以看出,珠海市有关云计算的应用应该是走在前列,相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会给珠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带来极大的改变,给珠海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后面有关云平台应用的创新,以下为本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当前的一些云学习平台仅仅局限于学校之间、学校联合体的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比如广东省的“粤教云”以及各市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珠海市的“智慧校园”。虽然这些平台也利用云平台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但还可以形成与各行业协会以及各大企业以及广大市民之间的大规模资源共享。当前,各项技术飞速发展,企业也有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需求,同时各大高校、职业学校都在推行的“行校企联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行校企联动,核心是工学交替,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云平台共享各项资源,由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给企业员工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企业也提供给我们各种实践资源,实践项目,同时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总之,通过云计算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极大的推动“行校企”联合,同时为广大学习新知识的市民提供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目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有基于商业数据分析的推送服务,我们的学习平台以及资源服务平台也应当有这样的推送服务,及时把握同学或老师的需求,及时推送。

3)手机应用APP开发及微信平台应用开发。当前手机学习知识也已经成为主流,校园WIFI全覆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课堂即使要求学生不能使用手机似乎也早就无济于事。因此,开发基于手机的APP已成为必然。当前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手机APP的产品,比如云班课。在这个APP上老师可以手机点名,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手机作答,也可以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同时,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资料,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

4)同时当前虚拟现实(VR)为当前技术热点,在云计算环境下,也使得虚拟课堂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宿舍,在家里即可以进行网上学习,感受更逼真的网上课堂,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实现同步课堂。数字虚拟现实(VR)正在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也正在掀起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虚拟课堂的同时,我们可以加入如点名,提问问答,答题情况分析等内容。通过这种教育信息化得改革,能够让老师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也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5)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大量应用可以更好的处理高并发数,因为同时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用户进行访问和操作。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部署大量数据库来支撑,同时通过合理设计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解决这些问题。

篇12

出版专业教育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在数字技术产生和迅速发展的九年时间里,如何应对和适应数字技术的冲击改革教育体系是出版从业者和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公布的《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建设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80余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6所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起行业巨变,传统出版环境下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如何根据行业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革,是编辑出版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

1978 年北京印刷学院成立,标志着我国出版学高等教育的开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传统出版专业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编辑出版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编辑出版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数字出版”于2005年“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经历了九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幼稚期步入成长期,更新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体系是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按照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编辑出版学”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注重培养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了跟上时展的潮流,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环境下,许多相关院系增设了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课程,但传统编辑出版教学的思维并未改变,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素质集中在编、印、发三环节能力的复合,对技术的要求较低,对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也较低。

数字环境下编辑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有人文素质和科学理性架构的知识体系、多媒体传播技术和能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正是基于此种理念,着力培养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熟谙数字出版规律,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时代大众文化传播多元化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数字出版运营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武汉大学设立的数字出版专业,旨在培养拥有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信息技术实践技能,能在互联网出版、数字内容生产发行与管理、新闻传播、文化、教育等部门从事数字内容编辑、产品策划、出版发行、营销管理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老牌编辑出版高校设置数字出版专业与新兴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存在着差异。北京印刷学院与武汉大学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出版市场从传统向数字出版转变所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而上海理工大学与天津科技大学由于其自身办学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方式,其培养目标偏向于数字出版中的数字印刷人才。比如天津科技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培养具备数字出版、多媒体制作和印刷复制技术知识,能在新闻出版、印刷包装、广告设计、网络新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艺设计、生产实施、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1、学科归属

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呈现出十分浓厚的挂靠色彩,各院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归属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编辑出版专业属于新闻出版院系,有些设在文学院、有些设在信息管理学院、有些设在公共管理学院、甚至有些设在艺术学院,因此各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数字出版专业在这一方面也并未改善,尽管学者和专家多次呼吁建立编辑出版学一级学科目录,但是其中问题和阻力重重。六家设立数字出版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专业设在成立于2010年的新闻出版学院,武汉大学2012年成立的数字出版专业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数字印刷专业属于成立于2007年的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科技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属于成立于2004年的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湘潭大学2013年由编辑出版专业更名数字出版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院,中南大学2013年成立的数字出版专业属于文学院,由此可见,脱胎于传统出版高校的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仍然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明确的问题。而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依托其理工科院校优势,其数字出版专业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数字出版主要为数字印刷方向,所以其学科设置在印刷相关的院系。

2、课程体系

学科归属的不同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差异,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下,根据其不同院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而设计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所在院系和学科的特点。潘文年教授在《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中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两个方面对国内有代表性的10 所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很多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教育应用性和技术性等课程的开设数量不足,对图书营销、财务、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分析等应用性课程的重视不够。其次,反映专业特色课程数量不足,“中国编辑史”、“编辑学概论”等概论式的课程“支撑”着整个课程体系,开设相近课程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数量开设不足。

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专业高校众多,层次纷繁复杂,与传统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相比,目前六所高校设置的数字出版专业课程设置有些摒弃了这些缺点,有些则仍然难以摆脱这种痼疾。一些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应用性和技术性,比如武汉大学和北京印刷学院的数字出版专业。武汉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除了一些基础性课程之外,开设了媒介经营与管理、出版经济学、书业营销学、网络编辑、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北京印刷学院作为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老牌高校,其课程体系一直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应用性课程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编辑理论与实务、数字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数字出版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出版营销。其次,数字出版环境下,有些理科高校依靠其技术背景和学科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也因为其学科归属设立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电介质物理学、印刷色彩学、印刷工艺原理、印刷营销等。天津科技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印刷色彩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数字出版技术、彩色桌面系统等。两所高校的课程体系独具特色,其独特的课程体系也为社会输送了独具一格的复合型出版人才。

从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高校已经在探索数字出版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上,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如上海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武汉大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的是数字时代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当然也有些高校仍然处在探索的初期,如湘潭大学和中南大学。湘潭大学其数字出版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编辑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语言文字应用、文化产业概论、电子商务概论。其课程设置与传统的编辑出版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但其往数字出版方向迈开的探索难能可贵。

3、就业方向

传统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传统的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记者、编辑、编务、策划、发行等专业人才,除此之外近年来民营出版公司和网络公司的兴起,传统出版专业教育毕业生就业也拓展到这些领域。由于数字出版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不仅熟悉出版理论,加强了数字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教育,使得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得到了拓展。比如六大高校各自设置了自身的就业方向,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的数字出版偏向数字印刷,其就业方向主要为印刷公司和企业、数字印刷公司和企业、数据处理中心输出部、文化传播公司、按需出版企业、传统媒体等。北京印刷学院就业方向主要为在数字出版、媒体传播、多媒体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事数字内容创意与表达、多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跨媒体出版运营管理。湘潭大学等老牌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高校的就业方向为书刊出版、新闻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编辑出版高级专门人才,能在互联网上从事信息组织与,适应高新技术条件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编辑与的高层次人才。

4、师资力量

数字出版产业从产生到如今刚刚经历九年的时间,而传统出版专业教育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校有六百多个编辑出版类专业教学点,在校生数十万人,传统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虽然无法和其他院系专业相媲美,也是相对充足的。而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能拥有数字出版从业经验,同时接受过博士层次教育的教师人才非常稀缺,这无疑限制了数字出版的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要求的差异化

传统出版环境下其对编辑出版培养要求仍然是编印发层次上的复合,虽然增设了关于数字出版的教育,但通常做法是将数字出版的概念拆分,即开设电子出版、手机出版等课程,这种对于数字出版概念的割裂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数字出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数字化思维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非常有害的。传统出版环境下的数字出版教育尚未形成以数字出版学为中心,建立各级相关课程的体系,只是附属于现有的编辑出版专业里,各大院校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的培养要求对于数字技术的要求更加具体而深入,对于“复合型”的要求也更加宽阔。武汉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培养要求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为系统地掌握出版学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原理、信息处理方法;了解并掌握数字内容生产和管理技术,数字出版与数字发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全国有80多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有6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数字出版专业教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形成了一定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规模。六大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数字出版专业的建立是技术发展和图书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管是传统出版教育中的数字出版教育,还是六大高校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在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数字时代的现状,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其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契合数字时代的特性和实际,其培养要求在其差异化的基础上也有着一定的共性。通过以上对比,笔者认为两者在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归属杂乱无章、尚未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

(1)根据学科归属实际,打造具有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不管是传统出版环境还是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没有统一。学科归属问题一直是业界和学者专家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在短时期内学科不可能统一的现实条件下,各高校应该认清学科归属问题,规避其风险,合理利用各个院校不同的学科背景,凭借不同的优势资源,为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引入不同的教学视角,培养出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同的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上海理工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正是基于理工科在数字印刷技术上的优势,培养出了新时期的数字印刷人才,为高校以后发展数字出版专业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2)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传统出版环境相比,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因此高校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知识结构的平衡和科学,也要注重创新型和数字化的思维方式的培养。除此之外,编辑出版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还应该重视实践和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大实践课程的比重。

(3)根据专业实际,充实师资力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构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数字出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数字出版出现的时间不久,既具有业界经验和数字技术,又拥有教师资格的人才比较少,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实际,来充实师资力量。有些高校非博士及其以上学历不收的情况,会将许多具有数字出版技能和经验的人才拒之门外。各高校应该积极对传统出版专业教育老师进行培训使其尽快掌握数字化的技能和思维,从业界引进兼职教授课程是一个更能直接接触数字出版市场前沿和需求的方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2013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项目号:2013jyxm031以及安徽大学2013年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数字出版背景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项目号:JYXM201309的资助】

参考文献

①moe.edu.cn/publi-

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010/109699.html

②潘文年、张岑岑、丁林,《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③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8)

④施勇勤,《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养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以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发展为例》[J].《中国编辑》,2010(6)

篇13

多样的形式出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