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涵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KatezenbachandSmith)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个定义是目前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团队的定义概括的也很好,如团队是指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共同负责,成员之间相互分工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特征。所谓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同、在行为上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利益上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具有共同归属感和完整的组织结构的群体。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以上的定义都体现了团队是具有共同愿景、相互依存、技能互补、分工合作、共担责任的一种组织。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宝存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任务,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的教师组成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梯队结构合理的组织。
二、高效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刘宝存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共同的目标;(2)知识技能互补;(3)分工协作;(4)良好的沟通;(5)有效的领导。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绩效才会产生乘数效应。这个关于优秀教学团队特质的规定笔者认为特色不足,没有能够明确的概括教学团队的特质,一般的团队都具备以上几个特点。
马廷奇认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质: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合理的教学团队组成结构、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要求。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效的教学团队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成员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二是目标的明确性和单一性。三是技能的学术性和弱差别性。四是协作的紧密性和互动性。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更加注重协作精神的锤炼和塑造。”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教学、教改目标并且该目标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只有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整合力量,实现乘数效应。二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有出色的团队领导,团队中要有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其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团队应该具备较强的伸缩能力,尤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与深入,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一个院系的教师甚至一所高校的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所谓“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进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讲题的现场讨论,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有时候,教学任务不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完成一系列课程或者一个课程模块、系列专题讲座。甚至仅仅是一节课或者一个讲座.也需要由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刘宝存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虚拟型团队的概念,即“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组织起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很少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四是团队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三、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的内部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建设,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外部支撑。
对于内部来说,要打造结构、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
1.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它领导特质:“(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①正直:诚实、可信赖;②能力:具有处理技术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技能;③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④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⑤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做出各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学术带头人要热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学术带头人靠拢。
2.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3.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分析学生评教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对于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4.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相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要为团队的平台实践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1)物质支持包括,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学校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2)政策支持。学校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要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学校要建设对于团队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团队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蒋家平.论大学精神及其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4.马洪伟.论合作团队精神.企业经济,2000(11)
5.朱卫斌.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历史教学(高教版),2007(8)
6.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
7.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理工高教研究,2007(4)
8.李桂华.高素质教学团队特质及其培育.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1)
篇2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和实践探讨所取得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想认识方面。高校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普遍认识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仅是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把高校潜在的教学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的基本手段,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入内涵发展为主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加之教学质量管理的对象繁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受到传统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势必是一项极具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
2 宏观研究和探讨方面。许多高校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理论,新成果,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初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模式。例如,各高校针对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和现状,初步建立了目标体系、组织体系、监控体系、保证体系、保障体系等各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质量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3 微观研究和探讨方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分制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等这样一些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内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以后,教学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突出的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薄弱,精力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教学基本设施设备条件严重不足等。这既增加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难度,也为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够强:②教学质量管理思路不明确;③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④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不高;⑤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不够完善;⑥教学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⑦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⑧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
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长期以来,各高校特别是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并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接纳和认同,这无疑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质量管理,难以有效地解决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后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教学质量管理传统的基础上,更要敢于创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教学质量管理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2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势必要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为此首先要有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要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充分酝酿、反复权衡,最终集体决策。只有这样,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和最广大教师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得到最,“大教师学生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3 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高校所提供的“产品”首先是教育服务,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就是消费这一“产品”的过程,这一“产品”的质量高低最终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且需要在学生毕业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讲,这种消费是不能重复的,我们不可能在学生毕业后,在意识到或发现“产品”质量不高后,再让学生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为此我们既应强调目标管理,即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管理对象,设定管理目标,以监测和评估目标的实现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同时也应强调过程管理,对教学的伞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4 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非常复杂,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一个因子出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效应”问题。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在制定质量管理规划,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各因子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和管理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在权衡整体质量管理效益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重点管理,即把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先或更多的投入到重要因子和关键因子上。例如当前师资问题,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师资问题,以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长期的、首要的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质量观指导,在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长期的规划,明确教学质量管理方针,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期目标和任务,明确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管理又有着具体的特点和特殊性,为此,要依据长期的规划,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的短期规划和安排,集中解决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篇3
2.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内部条件的因素,具体叙述如下:(1)生源特点和状况民办高校是2B类,比很多公办的高校的学生分数要求要低很多。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再加上民办高校学费较贵,很多学生的家境较好,因此很多学生都缺乏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自我意识强,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努力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学校师资情况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短,很难招到和留住一些高级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应届和退休老教师中招聘人才,这样就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构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另外,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节约成本,民办高校从社会上招聘了大量的兼职教师,这样的师资状况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3)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就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及课程设置的随意性。(4)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有效地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监控不力,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要求。
二、构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民办高校实施ISO9000标准,主要是基于以下需求的考虑:
1.适应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会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而国外有很多大学都会使用ISO9000标准来评估高校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也要按照ISO9000标准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实行较高的教学质量体系,同时还能消除国际交往中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误会。因此民办高校迫切需要引进ISO9000标准来制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国际化发展的正常运行。
2.提高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等。如果民办高校能够按照ISO9000标准来建立正规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管理的计划性与有效地实施,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提高民办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完善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并且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将ISO9000标准应用到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课程研究,提高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
篇4
我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更广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效果是卓著的、明显的。跨入新世纪的头一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约为13%,到现在基本达到40%,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民素质和满足了人们对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基本完成“高校合并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211院校、985院校、2011计划等,使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不仅实现心理上的欣慰,而且使学生共享更好更多的教育资源,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过度专门化、学科综合程度低、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
在此,笔者就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和认识,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1 高等教育应内涵式发展,定位准确
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走过高校扩招、高校合并、重点院校建设的外延式发展时期,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我国高校教育水平要赶超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让学术、科研、教学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调整思路,让高校回归本真,依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以质量为本,办出特色和亮点。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运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多强调外延式发展,即强调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过度的外延式发展,就会出现办学资源不足、办学效益下降、教育质量不高等现象。因此,需要把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发展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新形势,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制度综合改革,在外延式发展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品质与效益的提升,培养杰出创新型人才,建立世界高水平大学。
2 大学治理应现代化,创新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
高校合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实现了学科综合、融合、交叉,包括跨学科院系组织在一起。大学要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办学,现在高校普遍开始执行大学章程,提高治理能力,二级学院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位设计等都应实现现代化,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该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进行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受教育的学生成才并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创新、实践、创业应该成为新型高校教育的一个新思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有持续的创新精神、实践平台、创业机会,那将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 质量管理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念,不要学习目标不明确,只简单为必须要学而学,这样是没有效果的。要树立信念,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了以后会怎样,以此来引导学生。
第二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相信自己的能力。失败是暂时的,找到失败的原因,把暂时的失败归结为努力不够、与能力无关,抱着成功的信念去努力,一定会成功。
第三,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判断,根据兴趣和求知心理,确立起力所能及的目标,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人,往往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时,对其结果有强烈的责任感。
篇5
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制度建设,运用分析、总结、教育等形式,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想
制度的建设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制度,二是实施制度。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又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当前应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基本制度:
1.教师教学质量教育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教育通常要在教学准备阶段以及人员变动、调整任务、变化形势时进行。教育内容:一是教学质量常识性教育;二是政策性教育;三是典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媒体宣传、集中学习、专家研讨会和其他形式。
2.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一是当前教学工作质量状况;二是研究教学质量发生偏差的一般规律;三是根据上级通报或其他方面有关教学工作质量问题的信息,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在分析现状、研究规律、查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在分析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结果。
3.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和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时进行。通过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具体化、数量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几个:①教学事项出错率;②教学过程的认可率;③教学效果的认可率。
篇6
(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导致对体育课程定位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单方面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素质发展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要求,另一种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两种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降低体育兴趣,甚至对体育产生冷淡与不满情绪。
(三)缺乏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将教学课目和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不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反馈和监控,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些体育教师缺少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据实统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有了不合格的成绩就相当于企业生产了不合格产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对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要规定一个控制指标。
(四)体育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受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以及教师缺失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的信念或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很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容易满足现状,认识不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实践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为此,高校必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其他学科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独特性和内在要求。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虽然与体育教学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责任分明。教学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体育教学必须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实施教学,以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体育学科的教师认识不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懈怠心理,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三项功能,其中,服务是指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功能尤为重要,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之基础,要发挥体育教学服务功能,需要四大要素支持:发挥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合理进行资源管理、加快服务实现进程、优化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这四大要素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为焦点,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只有使这四种要素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将管理体系分为四个结构要素。
(一)发挥担负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
1.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方针是体育教学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质量准则。从事体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质量方针,并对质量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的稳定性、适宜性。质量目标即该组织为实现方针而制定的目标,必须依据国家、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质量目标。
2.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有其管理机构。
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包括评审输入和评审输出。
(二)对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管理者、学生、教材和信息、教学设施、教育经费、教学环境七个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包括:教师招聘和晋级、教师进修和培训、教师绩效评价等。
(三)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
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服务实现的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选课与分班、选择教材、教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结果考核等。在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增强,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建立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
测试、分析和改革机制是对自我进行检测和完善的一种机制。具体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处理学生投诉、建立纠正与预防应对机制、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等。建立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提高高校满足学生体育要求的水平,完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要求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高校要积极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监控评估体制,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可以帮助高校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督导员”队伍以便掌握教师工作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反馈形式。总之,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管理反馈系统。
(三)制定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目标要包含体育教学的所有内容,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制定适合的具体目标,使教学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制度
建立责任制度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管理工作、教学目标等能够顺利实施,对涉及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部门明确其职能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比与奖惩制度,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理解制度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对体育教学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健全的责任制度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篇7
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人学观念史的研究表明:作为“心理人”,人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寻求和实现这些需要的能力。人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作为“存在人”,人有着强烈的非理性的内心感受,如恐惧、焦虑、孤独、荒谬的体验加以及烦恼、彷徨、悔恨、无奈等心情,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及对“存在”的反思。不论从“心理人”还是从“存在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在满足了生理的、安全的基本的需要外,还有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超越主要表现为不断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谋求实现为人之师的终极价值。高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引领学校办学质量走向卓越。人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管理者、全体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理应是高校质量管理的重要主动参与者,没有他们的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就无从谈起。
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应然之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并对教师职业从业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从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建议》正式提出教育工作应视为专门职业的半个世纪以来,认为教师是一门专门的职业,需要其特有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实施专业自主、表现职业道德、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其中包括: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养成、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与学生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职业责任感等。
教学质量的管理意味着学校既要重视教师整体职业劳动性质的专业化问题,更要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对教学具有研究和反思的行为。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理想的追求、自我潜能的挖掘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转变单一行政管理和奖惩控制思想,建立与高校教师发展相一致的质量管理机制,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管理联系起来,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促进高校教师自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化。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
1.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
在迪尼斯乐园,每一位新到的清洁工,在没有经过为期一周的关于这家主题公园的理念、价值和吸引力方面的课程培训前,都不能去清扫地板。在那里,每一位游客都被看做是客人,每一位员工都被看做是在每天那些精彩的、给人带来欢笑的表演中起到很多作用的合作同伴。在一定条件下,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只有我们的广大教师有职业认同感,认同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感觉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学校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所有教师的精彩表演,让质量管理目标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共同追求的目标。学校向新人职的教师展示学校发展的愿景、学校的组织文化及学校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各种资源,同时了解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并不断地激励及满足这种需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当然,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定位的分化,不同高校教师的职业内涵也有不同的变化。不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发展机会,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与校情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及职业认同制度,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校内质量认可制度
学校是由教师团队组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个体行为,更依赖于教师团队的群体行为。因此,学校要构建一种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富有建设性的、开放的经验交流、相互支持的合作,能使教师个人体验到被他人接纳与肯定的团队归属感、社会支持感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畅,从而为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动力,达到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与经验交流,可促使教师在关注自己所任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发展,更加在意本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从而使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与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由于团队成员不但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引人注意,更希望作为一个个体被认可,因此,建立既基于团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努力的校内质量认可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3.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
一个刚走向讲台的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成熟型教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反思、修正专业成长目标,因此,在教学质量管理举措中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发展性评价不同于奖惩性的教育评价,它强调过程性评价及教师主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罚为最终目的,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则由于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并且评价的意义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而得到被评价者认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在学校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求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包括入职之初的职业关怀,即协助人职之初的教师根据其现有基础、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将反映教师成长过程的各种资料都装入档案袋,定期将档案袋信息反馈给教师,并对成长中的档案数据与教师当初自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4.创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改进的理念
篇8
系统是若干个功能不同,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普遍性。现代系统论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相互关联部分的科学组合以达到系统整体的优化,这是当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整个社会教育、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都可以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可以运用系统的方法加以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是培养一国高层次人才和精英人才的重要领域。我国高校扩容多年以来,客观存在教学质量滑坡现象,课堂教学质量是其中相应一环。本文旨在运用系统方法对高校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作探讨。
二、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因素分析及对策
按照系统观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因素,这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校内外环境四方面。而这四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分。
1.教师方面
文化专业素质、学术造诣。这是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主导性基础;社会素质、品格。指教师对人、社会各方面的感受和历练、正面的为人之道。授课艺术和技能。指课堂中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运用各种方法灵活地达到教学目的技能或艺术。社会责任心、事业心。指教师对高教事业的执着、忠诚以及追究业绩的内在动力。授课内容的质的把握。成熟知识传授和研究性并重,课程讲解以成熟的体系、结构为主,兼顾发展前沿和热点。课堂精神面貌、精力、健康。课堂授课教师必须持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充沛的精力,为此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健康。
上述方面的配合能基本保证教的方面的课堂教学质量。但这些只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面。
2.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态度、主动性。人生态度决定人生高度,学习的主动性是高校学生学习发展的原动力,但客观上有当多的高校学生主动性自我把握很不够。文化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主要指入高校前的文化综合素质和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这点与学生在大学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大小有较大的关系。知识、专业与个人特质的匹配性。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效与个人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天赋、兴趣将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是相对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教学主体的外部促进因素。对此可以作以下分析:
课程设置合理性。主要指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的处理,以及对于学生的适宜性的把握。这对于高校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有较高的要求。课程间的配合。主要是各门课程教学实施中的前后时间关系,以及各门不同课程间的内容配合,其中包括内容独立性和必要重复的尺度的把握。教学制度、监管与激励。教学制度是规范教师和学生、乃至全体高校员工的思想、行为的利器,是合理配置、优化教学资源、形成良好教学秩序的基本手段,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组织保证,有着控制、监管和激励的多种功能。积极的校内激励和竞争机制。公平是合理竞争的前提,需要在高校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在整个高校员工中引入竞争机制,这将使得优秀的教师、学生以及优秀的管理干部人才辈出,从而优化整个高校组织。
4.校园学习氛围方面
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其对于课堂课程教学质量是间接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课堂外的大课堂。为此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逐步培养形成开放、创新、争鸣、、互勉的学术和学习氛围。这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并且需要长期努力、持之以恒,最终实现从制度、措施的促进向自觉行为的质的转变。
培育校园文化对外部环境正负面影响的识别、批判、吸收机制。应将高校更作为一个社会的开放系统进行管理,教育系统的开放特性更有助于高校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课程教育实施的空间和人文环境的变换,将对学生和教师产生生动、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正面的作用将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形成开放式的输出和吸纳科技知识成果机制。按照开放的理念,可以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的空间切换,通过开放式的科技文化的输出和吸纳机制,使得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形成对知识、文化的识别、批判、吸收的机制,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以理性的共识为基础。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只能通过全面和系统性的管理和把握,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篇9
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双向性等特征。[1]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它是以心理期望存在的一种主观感觉,且会随着管理者、教师、学生所处的环境、形势以及个体成长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心理契约不同于“合同”、“制度”等以字斟句酌的文字形式来确定权利义务,其内涵不断根据各方心理需要而不断扩充完善,不再循规蹈矩、一成不变,与此同时,心理契约也是院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性的联系。
二、“心理契约”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关系
(一)心理契约是一种“软性”管理模式
中国教育部[2001]4号文件指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管理是保障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一如美国著名学者朱朗(J. M Juran)曾说,21世纪是一个“质量的世纪”――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1998]33号文件表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招生过程质量管理、计划制定与实施的质量管理、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实施科学化考核管理五个方面,2000年,教育部在[2000]2号文件中增加毕业生教育质量跟踪管理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是,教育质量管理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有生命活力、有独立思想、有个性主张的人。[2]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因此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就是强调统一性的“硬性”管理。随着时展,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其需要的是一种鼓励创新教育,因此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就应该是有较高水平的“软性”管理。因此,“心理契约”作为一种“软性”管理模式,能够促使教育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人性化,提高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逐渐提高教师、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二)心理契约管理提升管理对象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管理效能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学生的个人学习目标并不冲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教师而言,完成院校量化考核、科研任务等实际上也是职业发展所需;对大学生来讲,遵守院校规章制度、完成学业,对院校负责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负责;对院校来说,与教师、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的内容既是实施教育的手段,又是实施教育的目的。《孙子兵法》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境。”足见院校中每一位个体的重要性,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促进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无障碍沟通,消除管理中的硬伤,减少摩擦,营造良好温馨的校园氛围,并使教师、学生将自己视为院校的主体,使得校园每个个体不断以对自身的期望来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院校目标一致,将自己的发展与院校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师、学生对管理者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三)心理契约管理与行政管理相辅相成
传统的教学质量行政管理模式强调服从、划一,采取行政命令、成文规定式的管理方法,突出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被管理者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但制度、文件一旦形成,便强调集中、统一,缺乏弹性,容易抑制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若教学管理者忽视师生主体价值的创造性,那么高等学校的教学效果与目标值会越拉越大.故管理者本身的管理思维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所有管理工作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因此,心理契约与规章制度的有效结合,可以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心理契约”视域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树立正确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界定传统行政管理与心理契约管理所辖范围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特别强调了“体制强过胜任的个人”将体制作为第一要素的思想,体制可以规范人的行为,特别是在集体的环境中。[3]
高校中的各类管理体制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这包括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考核制度等,以及围绕这些制度良好进行的薪酬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制度、晋升制度等。但教学工作显然不能太“机械”,其标准化应当更加宽泛,如建立能提高教师积极性的薪酬制度、考核量化、绩效评价标准,但在具体的教师教学方式、手段、思想上则不能标准化,使用心理契约管理,给教师以鼓励,给彼此以信任。高校中好的制度有利于平衡决策者、管理者、教学者、学生与其他服务人员的利益关系,让“法治”代替“人治”,实现在制度的规范中求得特色和发展;心理契约则有利于营造校园和谐温馨、相互信任的氛围,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归属感的提升。传统行政管理权威划一,心理契约弥补硬性管理的不足,让权力之间形成约束与制衡但又需相互配合的紧密关系,两者同等重要、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也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二)加强沟通协调,重视周边保障,为心理契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协调与实施和相关部门的保障。比如,实验实训中心应保证多媒体课室、实训场地的电脑、相关器材的正常运作;教材科应确保师生每学期上课前拿到教材;教务处应保证教学质量规范要求的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实际情况;财务处应告知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经费使用要求及实施操作流程;后勤管理部门应保证宿舍条件、水电通畅……各相关部门均应为“以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人性化服务,这样,才能让教师将有限的精力投身于教学质量提升上,使学生无后顾之忧,在心理上没有对抗情绪,确保教学在无障碍无负面干扰的氛围下顺利完成。同时,“心理契约”的达成也是基于管理方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沟通协调、周边保障的完善是“心理契约”的基础。
(三)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使“心理契约”更贴近师生实际需要
篇10
目前,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界成功运用的经验,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教领域,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探索。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
2、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质量管理中,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常化程度相对滞后,大量传统学校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转变有待时日,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日益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因此,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教育管理,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引起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并得到少数高校的引用(目前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是民办学校和海运类大专院校),如:
(1)浙江大学2000年12月的简讯说:城市学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教育质量双月”活动后,提出了“参照ISO9000系列,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2)岛海远洋船员学院校园网于2002年5月24日报道:“学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起ISO9000保证体系,并通过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
3、我国高教界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推行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学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教育界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教育领域的认证标准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实施和正在实施这一标准的教育机构,都基本上沿用企业认证体系和指标,而针对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国内还是空白。对教育领域而言,其对象是人,如何来进行合理、公正、科学的量化评价,目前来看还有很大难度,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沿用于企业,其体系标准有很多指标就明显不适合于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
4、研究内容
面对国内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校、质量认证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5、在教育界推行ISO9000标准的长远意义
学校作为特殊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业排在第37个行业。因此在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对我国而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 普九达标、高职中专还有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推广前景分析
1、各高校在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 高校的质量观和目标观追求与其他作业有较大的差异。衡量一个高校是否是著名的,是否是高质量的,主要看其科研经费的多少;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的多少;有多少人获奖以及奖励等级的高低;发表多少篇论文、有多少论文被SCI、EI、ISTO检索;有多少知名教授、培养多少知名人等等,这些质量指标是判断高校质量水平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相对短期性(一般目标实施期为三年)有较大冲突。
(2)高校的管理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高校系统没有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很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教育工作,只对ISO9000这一术语熟悉,但其对内涵不甚了解。
(3) 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要浓于其他行业,所以“无管理者推动”这一动力;高校招生的市场化刚开始,普通教育大众化转移也刚刚开始,大学教育还停留在卖方市场,办学的市场化意识不浓,所以还没到“市场推动”的地步。
(4) 学生属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对象是产品,产品不具有思维,是被动的;服务业的对象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即产品,又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学生具有产品和顾客两重性。而学校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业”,它也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比其他行业要复杂。
(5)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中最新的主题,也是ISO9000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有下列因素值得思考:高校的顾客有三大群体,一是在校学生,二是学生家长,三是用人单位。这三个群体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都不相同,所期望的满意度指标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存在下列不确定因素:一是毕业生不像工业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的学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内才能展现出其质量水平;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若换了一家用人单位,不是租界就是作为二手货转买,此时,新的用户单位对产品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而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三是毕业生是人,人际关系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的顾客满意度工程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2、高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1)要对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有没有产品,学校的产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产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学校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构成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几大类别,而这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显然学校是有产品的。但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或人才,因为学生或人才不是上述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人才不是学校这一单一组织培养出来的,还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努力等因素。学校活动和过程的结果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因此,学校的产品应该确定为教育服务。
(2)结合本学校的特点适时调整、剪裁和转化。 学校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四大类别过程,并制定程序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3、高校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新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加入WTO,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将涌入我国的教育市场,这势必加大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上也缺乏监督和审核。因此,我国高校与国际市场接轨,以SO9000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我国在产业划分中,把教育服务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第三产业的范畴,使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从这个定位来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服务”就包括高等教育服务,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组织”就包括从事高等教育服务的高等院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有12个特点, “标准”中的这些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赵伟建.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航海教育出版研究社,2002.
[2]江小明、程建芳.ISO9000族标准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峥、姜运生、万凯.高校ISO9000族标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出版社,2002.
篇11
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
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主体,评价主体不同,需求不同,教学状态数据所起的作用就不同。对于教育部而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大样本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的共性问题,以及所有高校的共性问题,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掌握数据了解有关高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有效调配资源。对于高校自身而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教学状态数据在不同层次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在高校自身层次发挥作用将是最基础、最深入、最根本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每所高校都是个性化的,有自身特色的,国家的大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教育政策是针对高校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无法照顾到每一所高校的特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机制也不能对每所高校都起到效果,也就是说教学状态数据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作用主要是一种宏观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校自身层次,教学状态数据要切实发挥作用必然要与教学相结合,而教学涉及的是高校中面最广、最基层的数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与具体教学相结合的数据发挥的作用是最基础、最深入、最根本的。要明确的是,这样的重要作用只能靠高校自身来实现。当然,靠高校自身来实现这样的重要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自身陆续地逐步深入地觉醒,并逐步探索科学管理的思路、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外部评估的促进作用初显,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发挥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
二、有效发挥教学状态数据作用的重点及技术路线
教学状态数据,狭义地说,是用以反映教学状态的以数值来表示的数据;广义地说是直接或间接用以反映教学状态的一切数据和相关信息。本文所讨论的教学状态数据取广义的意义。笔者认为,对应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学状态数据的关注重点应有所不同。需求的层次越低,关注的数据就应该越具体。作为高校自身,教学状态数据应在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之上深入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等数据,和各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改革实践紧密结合。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高校应关注的教学状态数据及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应有大致的逻辑思路,这里参照戚业国教授提出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技术路线[1]:达成质量共识——分析研究质量生成过程——寻找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标准——收集关键控制点的质量信息——实施关键控制点质量评价——反馈并应用于质量管理调控——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例如:第一,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可能重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就是某一项质量共识。第二,接着就要分析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的生成过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首先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其次需要得到教师的个性化关注,另外还会需要比较充足的个人可支配的时间。第三,寻找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从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必然要关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从课堂规模的角度,会关注小班授课的比例;另外,根据学校的情况,也会考虑压缩专业培养的学时数,也可能会关注师生网络专业交流的有无等。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建立质量标准、收集信息、评价、反馈、调控等。
关键质量控制点必然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焦点,也就是高校应重视的教学状态数据,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校特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关注的教学状态数据会有所不同。当前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大都是隐性的,寻找这些素质培养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及建立其质量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管理部门立足学校实际,集思广益,反复论证。
三、教学状态数据的传统调查分析程序和现代分析技术
要确定高校自身的关键质量控制点或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影响因素,往往要开展调查,调查后的结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1. 教学状态数据的传统调查分析程序
(1)确定数据调查目的。数据是什么?正如《系统化思维导论》杰拉尔德·温伯格所说的[2]:事物没有“是什么”。我们常问一件事物“是什么”,实际上是问“设计者的目的是什么”。数据也一样,在一定的管理目的之下它们才有意义。所以,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次调查,调查要了解什么,调查结果用来做什么。具体实践中,调查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目的会比较宽泛、模糊,必须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确定具体、清晰的目的。
(2)制定数据调查计划。要完成数据调查目标,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调查计划。制定数据调查计划时要确定数据来源、数据调查方法、调查手段、调查进度、调查人员及调查费用等。
(3)收集数据。真实是收集数据的标准。首先,质量标准的设计要全面,以偏概全必然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其次,标准的掌握要一致,尤其是需要多个评价主体进行评价的数据这方面尤其要注意。
(4)分析数据。数据分析的目的就是让数据说话,要做到科学分析就要靠科学的数据分析技术。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列表法和作图法,也可利用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如聚类法,尤其是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等。
可以看出,对教学状态数据的调查分析其实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经过各个步骤之间的不断重复和反复验证,才能得到可行的数据分析结果。
2. 教学状态数据的现代分析技术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积累的教学状态数据量越来越庞大,“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有效管理和利用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并发现其中潜在的知识的必要性。这种情形下,数据挖掘 (Data Mining,DM)技术将在高校的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统计信息系统中典型的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挖掘是一个从存储于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中,利用各种方法提取隐含和潜在的对决策极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数据挖掘是一个过程;数据挖掘是各种“数据驱动”分析方法的集合;数据挖掘具有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3]。
为了使数据挖掘过程标准化,实现数据挖掘的速度快、成本低、可靠、易于管理的目标,欧洲委员会联合一些数据挖掘软件厂商于1996年开发出了CRISP-DM(Cross-industry Standard Process for Data Mining)模型,如图所示。CRISP-DM模型在各种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知识发现)过程模型中占据领先位置,采用量达到近60%。
CRISP-DM过程模型图
(1)业务理解。数据挖掘的初始阶段非常重要,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数据挖掘的对象和目标,没有对业务问题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理解数据,无法明确收集数据的目标,后续的一切工作都将毫无意义。
(2)数据理解。主要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熟悉数据,识别数据的质量问题,发现数据的内部属性,或是探测数据中比较感兴趣的数据子集,进而形成对潜在信息的假设。
(3)数据准备。对数据进行必要的筛选、清洁,为适应建模工具做好准备。这项工作可能需要准备很多次,工作量大概是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的60%。
(4)建立模型。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模型技术,模型参数被调整到最佳的数值。一些建模方法对数据的形式有特殊要求,因此,经常要退回到数据准备阶段。
(5)模型评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彻底地评估模型,确保模型可以完成业务目标,主要目标是确定最终的数据分析模型和解决方案。
(6)结果部署。承担部署工作的一般是管理人员而不是数据分析人员,通过制定实施和监管计划,确保数据挖掘结论的合理运用,也为下一次的数据挖掘积累经验。
从这一DM模型可以看出,数据挖掘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数据分析过程,有些环节之间还要经过重复和验证,才能得到切实可行的分析模型和决策方案,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这和传统数据调查程序有异曲同工之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关键质量控制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影响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有关因素,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教学质量管理决策中运用教学状态数据的方法和手段
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满意度,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
1. 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相结合
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是最基本的两类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也被称为决策软方法,主要依靠决策者经验和判断能力或有关专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通常采取一些有效的组织形式,从对决策对象本质特征的研究入手,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对管理决策目标、决策方案的拟定以及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做出判断。定性决策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德尔斐法、经理人员决策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管理者经常用的却不是以上这些方法,而是管理者的直觉。对于直觉在管理中的作用,西蒙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直觉也是一种分析,像象棋大师一样,高水平的管理者快而准的决策技能只不过是在记忆中储存了大量从培训和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并采用可以识别的信息块和关联信息的方式组织在一起[4]。因而,盲目冲动地拍脑袋和象棋大师短时间就能找到妙招相比,看似没区别,其实大相径庭。
定量决策方法也被称为决策硬方法,主要利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解决一些决策问题,通常以问题为中心、建立反映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这种数学模型的计算和求解,选择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对教学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都是定量决策的组成部分。定量决策法有许多,除了运筹学方法外,还有期望值法、决策树法、边际分析法、现值分析法等。当然,任何定量分析都是建立在定性预测的基础上, 任何定量分析的数据、图表等都离不开定性分析, 是分析者主观判断的结果,所以可以说,绝对的定量分析是不存在的。
定性决策法的效率高,在时间要求比较苛刻的情况下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效果容易受决策者经验、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定量决策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人脑在分析和判断复杂问题上的不足, 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但教学状态数据的调查、收集、分析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在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只有二者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灵活运用才能取得科学、有效的决策效果。
2. 发展计算机决策
教育部委托华中科技大学等校研制的“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目前已经建成,该数据库共有数据项860个,因为涉及全国高校,数据量很大。数据库现设有特定指标的统计信息分析、同类高校排序与聚类、专业预测、指标与结论的相关性分析、基于评估结果的高校排序等数据挖掘模块[5],国家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决策正在向计算机决策积极发展。对于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而言,由于要深入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等更加具体的教学数据,数据项个数比860要大得多,加上历史的积累,数据也是海量的,这种情况下,发展计算机决策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决策能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决策发展都处于一种艰难的境地。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信息孤岛状态”: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系统之间没有信息交换,甚至于有的部门存在多个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都很困难。还有一种是“蜘蛛网状态”:通过接口程序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抽取与共享,数据被提取出来放入其他文件或数据库中供使用。经抽取得到的新文件或数据库又通过其他接口程序再被抽取,连续抽取最终导致形成的数据系统拓扑结构不仅存在交叉的网状形态,而且还可能具有更复杂的层次关系,人们形象地称为“蜘蛛网”。虽然网上的某两个节点的数据可能归根结底是从一个原始库中抽取出来的,但其数据没有统一的时间基础,抽取算法各不相同,抽取级别也不相同,并且可能参考不同的外部数据。因而对同一问题的分析,不同节点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当然使决策者无从下手[6]。
建立数据仓库(DW,Data Warehouse),形成一个集成的可共享的数据中心,对大部分高校而言,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数据仓库的提出有一部分原因是正是为解决“信息孤岛”和“蜘蛛网”问题。“数据仓库之父”William H.Inmon对数据仓库的定义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修改、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以支持管理人员的决策。
(1)面向主题,是相对于传统数据库的面向应用而言。面向应用是指系统实现过程中主要面向应用实现一些功能,而面向主题是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按主题进行组织的,例如,高校数据仓库中的主题域可以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等。
(2)集成,是指数据仓库中的信息是从各个业务系统导入的,导入之前要经过加工、处理、汇总的过程,因此数据仓库中的信息是保持一致的全局信息。
(3)不可修改,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以后,一般情况下将被长期保留,修改和删除操作很少。
(4)反映历史变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若干年真实状况的记载,是历史信息的集合。
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将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发展方向。DSS的概念最早是由Scott Morton和Keen于1970年提出的,由于人们对DSS的认识不同,现在还没有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定义。武汉大学孟波教授给出的定义是“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交互式的、灵活的和自适应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它综合应用数据、信息、知识和模型,并结合决策人的判断,支持决策过程的各阶段,支持决策人进行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分析求解[7]。”DSS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8]:
(1)用定量方式辅助决策,而不是代替决策。
(2)使用大量的数据和多个模型。
(3)支持决策制定过程。
(4)为多个管理层次上的用户提供决策支持。
(5)能支持相互独立的决策和相互依赖的决策。
(6)用于半结构化决策领域。
以数据仓库(DW)为基础,结合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的决策支持系统(DW+OLAP+DM)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的,该类DSS因OLAP和DM两者技术良好的互补特性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称为新决策支持系统。这是相对传统决策支持系统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初,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专家系统之后,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由于没有模型库系统软件产品的支持,IDSS的开发受到很大的阻碍。国防科技大学陈文伟教授认为:传统决策支持系统是以模型资源和知识资源辅助决策的,而新决策支持是以数据资源辅助决策的,二者不是代替关系,不能因为传统决策支持系统受到了挫折而被轻视,二者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结合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才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方向[8]。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要建立数据仓库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几年的时间,DM和OLAP技术可以基于数据仓库,也可以基于数据库,对于广大没有建成统一的数据仓库的高校而言,在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作些数据分析也是可行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DSS)正逐步走向成熟,基于网络环境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NS-DSS),基于Web Service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已开始兴起,计算机决策能给予教学质量管理者的定量决策支持将越来越理想。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来说,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鲜活的教学问题,研究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逐步成长为业务专家,这是先进的技术手段永远无法替代的基本工作。
参考文献:
[1] 戚业国. 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 江苏高教,2009(2) .
[2] 杰拉尔德·温伯格. 系统化思维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薛薇. 基于信息技术的统计信息系统[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1.
[4] 赫伯特. A.西蒙. 管理行为(原书第4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4.
[5] 魏署光.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院校研究规范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11. 8.
篇12
自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在持续长达13年之后叫停。在教育部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截止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的计划招生人数为675万,与1998年的108万相比,招生人数扩大了6倍多,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用了短短13年的时间,实现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十到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但是,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一定要谨慎对待那种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大学扩招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认清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投入、规模与结构的矛盾,看清高校师生比失调的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甚至出现部分专业知识失业的现象[1-3],努力引进国内外各行各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服务,切实将今后高校教学工作的重心从规模的增加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来。
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企业管理与运行的“灵魂”,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和未来发展,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之中必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将企业经营理念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适用性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及企业全体员工对共同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它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精神,确定着企业的行为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企业的灵魂[4]。企业经营理念在企业长期的发展中产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提炼和凝聚,其核心理念包括:(1)竞争理念;(2)效益理念;(3)市场理念;(4)服务理念。企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将企业经营理念始终贯彻到经营的全过程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不同经营管理理念在技术理性上的相通性使得经营管理理念的一般规律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90%的管理理论是相通的,只有10%的因素是不相通的,比如行业和企业性质差异、文化差异等。”组织为了更好地发展,往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剖析缺点,并借鉴其他领域内的创新经营方式,并从组织特有的环境出发对自身进行改良,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企业的致胜法宝,借鉴其成功经验,已经在图书馆管理与政府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4,5],为高校教学引入企业经营理念提供了指导。
高校教学过程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就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利用各种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条件,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为实现高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经营思维模式创新,即如何通过对高校资源及功能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与改革,使高校的办学效益最大化,这里的效益不仅体现在高校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体现在高校教学对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公平的满足程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等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
二、将企业经营理念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之中大有裨益,然而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将企业经营理念移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要对其层面意义加以改造,否则盲目地引入就容易陷入“淮桔成枳”的尴尬境地[6],必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因缺失企业因素这一先天生长环境而在运行中引发众多管理难题。因此,只有在对企业经营理念加以改造之后才适用于移入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之中。
(一)引入竞争理念,形成办学特色优势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取更大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彼此展开的比较、较量、争夺的行为。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扩大销售份额和市场占有率,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时刻坚守竞争的企业经营理念。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学科建设“大而全”、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等不良现象,从而导致自身学科专业缺乏个性与特色,在与其他院校的比较、较量与争夺中失去竞争力。因此,为了形成高校办学竞争优势,扩大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获取更大的发展,高校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学科定位特色化,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促进学科整体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牢固树立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的竞争理念,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二)引入效益理念,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性属性,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只有获得经济效益,使产出大于投入,企业才能在社会经济领域继续生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效益理念始终贯穿于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之中。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办学效益不同于企业追求的商业利益,一方面,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和成本核算分析系统,将效益理念始终贯穿于招生、教学、就业等环节中去,加强自身管理,坚持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追求办学效益的过程中,应该把企业产业化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引入高校,使教育投入能够有效、快速地转化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关注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从而促使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企业效益与产品质量并不矛盾,追求办学效益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亦是相辅相成的。将效益理念引入高校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培养更多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理论上讲,效益至上理念应当会促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重视教育质量。高校为争取经济效益的竞争必然会转化为生源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高校将更为关注学校声誉和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等社会效益,促使高校在提高办学质量与获取办学效益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在追求办学效益中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引入市场理念,办学多样化与个性化并重
企业产品最终是要面对消费者的选择的,以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与喜好。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必须时刻树立市场理念,产品生产一定要建立在市场上消费群体的细致分类与需求调查的基础之上,努力满足消费者现有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林、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而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知识失业现象[1]。因此,我国各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使命,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职责;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市场需要监督,监督依靠制度,只有在合理的市场质量考评制度下,企业才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高校教学同样需要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它既能反映出教学的实际状态,检查教育方针、政策的实现程度,评定学生、教师及其教学质量,又能把教育改革、教育实验效果的信息提供反馈给教育决策者,促进教育基本理论发展。不断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障[7]。
(四)引入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办学
企业经营运转的过程从始至终都有服务理念相伴。在处于非垄断状态的生产领域,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产品的企业在市场中往往为数众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技术水平改进余地不大、产品品质本身差异很小的情况下,哪家公司能够在产品服务领域抢占先机,以人为本打造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便成为企业在厂商竞争中的致胜法宝。
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要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师的发展为本。目前,全国高校都在积极响应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质量工程”建设的号召,在各高校师资设备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谁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必将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前者,关注学生发展是“质量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的环境。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动手能力强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后者,关注教师发展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服务教师的发展为本,就是要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规范教学制度,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8]。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将其做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能够使企业的经营长盛不衰,将其成功的秘诀运用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就是将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移入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之中,这里的“拿来”[9],亦是经过加工改造之后的拿来,就是对企业竞争理念、效益理念、市场理念和服务理念进行分析,并将之灵活地运用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其为高校教学服务,稳步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教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软着陆。
参考文献:
[1]李豫黔.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我国高校文科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19-24.
[2]浩歌.大学扩招——历史的功绩与非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7,(8):1.
[3]朱兰珍.大学扩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6):79-80.
[4]张爽.企业经营理念在政府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3.
[5]王文佳.企业经营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6.
[6]张创新.中国当代政府模式与方法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2.
[7]衡付广,李志宏.试论教学评估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8,(1):42-43.
[8]吕润平,王若梅.影响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制度因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1):137-141.
篇1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09-02
一、引言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初颁布的ISO9000-9004五个标准的总称,即所谓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被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实践表明,在高等教育中引入ISO9000标准是可行的。应用型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和教学研究高校而言的,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构建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培养目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当今国内外各国教育的焦点,应用型高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环节、各要素,这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立体三维管理体系将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要素的标准科学化和国际化,符合国际标准,使得教学效果更好。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运行后,学校可以经过内审(ISO9001质量认证),也可接受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外审(ISO9002质量认证),从而扩大影响,增加高校间和教育机构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地方经济。
1.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通过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ISO9000质量标准体现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文件中,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等几方面。在各环节中运用ISO9000质量标准,可完善实践教学流程,从而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2.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意识和服务。ISO9000质量标准中重视和强调全员参与,在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求从主管领导到每一名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师都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人员,要求各类人员清晰职责、明确责任。通过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各类人员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有意识地在教师中开展质量管理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稳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审核标准,当发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通过合理的程序查找原因,采取合理手段进行纠正,并跟踪验证,确保问题不会再次发生,从而使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的能力增强。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监控,使得实验、实训、实习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同时,实践教学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为学校人才培养作有力支撑,也为学校服务区域地方经济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支持。
三、应用型高校ISO9000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从事教学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获得提高。而应用型高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其主要质量标准。因此,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要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建立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1.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ISO9000标准的内容包括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资源、过程和程序4个方面。实践教学体系的各要素是由实践活动组成的,包括实验目标、实验计划、课程、教师、学生、评价等方面。结合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将ISO9000标准的每一方面内容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对应,从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要素。
2.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按照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以及实践教学本身的特性,应用型高校构建ISO9000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为:过程管理和文件管理。
(1)过程管理。过程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将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过程作为基本单元,研究每个单元的性质、功能及相互作用,了解他们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构成以过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第二,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总目标分解为过程目标,将体系管理转化为过程管理,以每个过程管理为单独完成的基本单元,实现了所有的过程分目标等同于实现了整体目标。第三,将实践教学管理活动、实验、实践过程及效果的监控、反馈、分析、改进等环节当作过程对待,丰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文件管理。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文件建设,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的工作也离不开文件建设。作为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和认证的文件,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的文件分文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指导管理工作的,由国家、学校或行业制定的规定,例如学校大型设备管理规定;第二种是规范管理行为的,要求实践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严格执行遵守的,一部分由学校规定,另一部分根据需要由二级管理部分制定,例如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守则等;第三种是记录管理过程的,能体现管理过程的实证材料,例如学生试卷、作业件等。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制定编写文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践教学的种类、性质和行业法规,本着科学、客观、易于操作、易懂的原则,严格按照按照实验课程归属、工程训练行业、实习实训的环境等特点进行划分。要严格区分不同专业类型的实验、实训授课要求、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分门别类地编写制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偏差进行调整、修正,以确保编写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构建及实施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第一,在全体师生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意识,树立全新的、全面的、特色的、整体的质量观,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提升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尤其是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方面的能力素质,使其适应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能更好地制定目标、计划,更有效地进行组织、人员的调配和教学的运转、控制和监督工作。第三,以教学和学时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与交流,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要求的不仅是管理岗位的教师进行的管理,而是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管理,调动师生两者共同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开发教师和学生潜能、发掘个人价值。第四,建立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确保信息畅通无阻。要建立自查、专查和督导的三级监控体系,并运用学生信息库和网络资源,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面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并运用调查结果适时地对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内容做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四、结束语
将ISO9000标准引入到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全新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树立全新的实践教学教育服务观、教育产品观和教育质量观;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模式化;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产品责任意识;有利于强化教职工的“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团结合作意识。笔者相信,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ISO9000标准体系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质量体系全面、质量标准更为科学、质量管理更为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更好地为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章豹,郑治祥.基于TQM和ISO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理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2.陈坤才,蔡雪梅.关于ISO9000质量体系原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高教论坛,2004(8)
3.叶汉侠,阚先宏,徐幼娜.建立IS09001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
4.肖素芳,陈锦秀.构建高校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4)
5.彭文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2)
6.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