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的构成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篇2
二、选择性的学习内容
设计与制订体育新课程课时计划时,首先可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确立学习目标,设计许多可能达成这一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下选择不同的内容来达成学习目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达成学习目标。如五年级有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发展灵活性”和“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我把这个目标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一堂课来体现这个目标。立刻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没想到内容还真不少。有“肩肘倒立、小篮球”;“后滚翻、通过障碍”等。最后大家统一意见决定上课的内容是“前滚翻、贴膏药”。也许是他们自己制定的吧,一个个小脸练得红朴朴的。大部分同学都能标准地完成前滚翻了。做游戏时违反规则的现象也少了。
三、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体育新课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小学低年级的“模仿动物走”一课中,我先介绍了鸭子、大象、蛇等动物的走路姿势,并且给小朋友做了几次示范。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索、构思,来发现不同动物走路的不同特征。小朋友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鸭子走路是一摆一摆的”、“大象走路显得很笨重”。“那你们能模仿它们的姿势吗?”“能!”同学们都争着回答。一个个都学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走起来。
四、融洽的师生互动
篇3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本文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以文献研究和学术交流两个途径,从企业层面展开,针对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以财务人员和经营管理层作为被调查对象进行研究。本次调查累计向企业不同层级人员发放问卷300份,共回收216份,有效问卷196份。
依据变量是否可以直接测量取得,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变量分为显变量和潜变量两种。显变量又称观察变量,是可直接观测的变量,也既是问卷所得的数据。潜变量则是观察变量间所形成的特质或抽象概念,无法直接测量,要由观察变量测得的数据资料来反映。笔者依据前人的研究以及财务能力的内涵,将财务能力(CWNL)划分为财务战略能力(CWZL)、财务基础工作能力(CWJC)、财务营运能力(CWYY)、财务管理能力(CWGL)和财应变能力(CWYB),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均作为潜变量反映,各潜变量的具体观察变量详见下文。
第一,财务战略能力。企业对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企业的财务营运模式,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良好的企业财务战略能力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通常可通过两权设置(LZ)、股权制衡度(GQ)、CFO排名(PM)以及财务参与决策重要程度(CD)来体现。
假设1:财务战略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二,财务基础工作能力。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财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良好的财务基础工作能力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先决条件,通常可以运用企业财务制度是否健全(ZD)、财务数据是否准确真实(SZ)、财务报告是否及时(SJ)来体现。
假设2:财务基础工作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三,财务营运能力。企业的财务营运能力关系着整个企业资本营运的顺畅和资金的正常流动。企业各方面逐步发展均以财务营运的优劣为根本保障,具体包括资金运用、资金筹措、资本营运、收益分配以及价值创造几个环节,分别可通过经营活动资金收支效率(JX)、投资活动资金收支效率(TX)、现金流量经营充足度(ZZ)、外部筹资能力(WC)、资产周转利用率(ZL)、利润分配能力(LF)以及价值创造(YN)来体现。
假设3:财务营运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四,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反映企业协调、控制企业财务管理循环过程,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整合完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具体可通过企业的财务决策(JC)、财务计划(JH)、财务控制(KZ)来体现。
假设4:财务管理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第五,财务应变能力。财务应变能力反映的是企业为了培育、维护企业核心能力,企业财务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它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财务保障,具体通过财务风险管理(FX)、学习能力(XX)、创新发展(CX)来体现。
假设5:财务应变能力对企业财务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其一,信度检验。本文的信度检验采用常用的“Cronbach's α”系数检验法。根据张文彤的标准α系数的临界值设为0.7。若α>0.9,表示量表有很高的信度;若0.8
从表1可以看出,各量表最低信度系数值达到0.720>0.7,全表的信度系数为0.927>0.9,说明该问卷有很高的信度结构。
其二,效度检验。检验效度的方法通常有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本文研究模型中各量表具体指标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调查典型企业的基础上构建的,并通过小样本预试后修改而成,因此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反映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的程度。在本文研究模型中所有可观测变量与其对应的潜变量的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观测变量与潜变量的拟合程度很好,说明本文的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四、模型构建与修正
其一,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矩形表示本研究直接测量的指标,椭圆形表示潜在变量,无法直接测量,对它的测量是通过指标间接获取,单线箭头线条表示单项因果关系。
其二,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与修正。对模型拟合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RMSEA, RMR,CFI、NFI、PNFI等几个指标进行评判。本文通过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根据侯杰泰等提出的拟合度评价标准,初始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差异明显,模型的拟合度不佳。根据Amos软件的建议,对模型进行修正,增加了财务战略、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营运、财务管理、财务应变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修正后的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因此,接受此模型作为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图。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财务战略、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营运、财务管理和财务应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财务战略从总体上指导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最终影响落实在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财务应变等具体财务活动环节上,而财务战略的制定也需要考虑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及财务应变的状态,所以财务战略与财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财务应变之间具有相关性。同时财务基础工作为企业的财务运营、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应变提供服务,财务管理的决策也要考虑企业对多变环境的应对能力,因此财务基础工作、财务运营、财务管理和财务应变之间具有相关性。
AMOS7.0软件在对初始路径图进行修正的同时,对模型的参数也进行了估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财务战略对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551,临界比为2.377,P值为0.017
企业财务基础工作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598,临界比为2.969,P值为0.003
企业财务营运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938,临界比为5.121,路径系数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财务营运与企业财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具备良好的财务营运能力,保证企业资产的有效运营,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即假设3在0.001显著性水平获得了实证意义上的支持。
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867,临界比为2.285,P值为0.022
企业财务应变对企业财务能力的作用,路径系数的估计值为0.297,临界比为1.913,P值为0.056
六、结论与建议
篇4
其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多,语文基础知识也很博杂,语文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历史、逻辑、科技等各个方面。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使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
再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包含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新教材、新课标知识。语文教师要熟悉教育科学,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学生的思维记忆、观察兴趣、习惯意志等心理。这样,才能研究设计出新颖独到而又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法。
2 良好的创新心理
2.1 自觉的创新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颖的教育活动思想,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做文化的传声筒和只盯着高考的指挥棒,不能唯书唯上地把语文教得支离破碎,要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上必须要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更要有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构思如泉涌,它不拘于一种思路,而从较少的信息可以得出较多的结论。通常是在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出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结果的思维。
3 精湛的教学能力
3.1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口才对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语言表达尤为重要,没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即使知识再丰富,也不能准确、生动地将知识和情感传授出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为创新素养的提高增添一颗重要砝码。
3.2 组织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课堂的偶然因素不断调节教学计划、进度等。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教育理念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应丰富教学实践,培养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灵活的教学技能。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专门人才需要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从教学准备、教学、终止到管理、评估诸环节上,需要多种教学技能,例如,板书设计、定向诱导、巧设引题、结尾总结等等,这些技能的培养可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其实,初中语文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灵巧的手势动作、讲话的方式、语调的高低快慢都能起到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
篇5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商业信誉具有这样的性质,也可作为一项资产来看待。那么,商业信誉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民间流传的好的口碑。
商誉的内涵
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而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这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
商誉的因素
(一)商誉的存在因素
一个企业想要创建自己的商业信誉,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使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并使该企业的商品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融合,是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具体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水平,职业准则;员工的素质,生产态度,积极努力程度及劳动效率;管理者的心态与决策;质量及合格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
外在因素。具体包括:特殊的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的倾斜度;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产品的宣传力。
(二)商誉存在的内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产品与消费偏好相融合。企业的产品是否能与消费者相融合,首先,最主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产品的质量过硬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是产品的包装和产品的营销手段,只有企业产品的包装既符合本产品的实际特征,又给消费者一种好的视觉感觉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才能吻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最后,企业的延伸产品售后服务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企业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做得到位,消费者就会认同该企业的产品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与此同时就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企业的实质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同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时,企业的产品就真正地与消费者的偏好相融合。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企业的商誉也创立于社会文化之中。因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渊远流传的历史古国。所以说在我国商誉的产生就是我国企业的文化与传统社会文化的融合,其融合的部分就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赞誉,是该企业在消费者中流传的好的口碑。企业只要赢得了这样的口碑,就说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出高尚的企业文化并且使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真正地融合到一起,这种融合就是商誉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商誉的计量
商誉一直以来都无法准确地进行计量,其实对于商誉的计量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商誉影响因素分析计量法。这种方法是指对影响商誉产生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给予一定的量化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计算出商誉的真实价值。
(一)商誉计量的理论研究
就影响商誉的因素来说似乎很难,但是经过仔细分析许多因素是可以查证的,首先是产品的质量,而质量的衡量指标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合格率等来衡量。
(二)商誉的计量模型
1.计量因素。
超额销售率=(该产品销售量-同行业该产品平均销售量)/该产品销售总量
超额销售利润率=超额销售利润÷该产品销售总利润
产品的合格率=(产品的总产量-产品的返厂量-产品在运输途中的自然损耗数量)÷产品的总产量
服务的质量的满意程度=对一种产品售后服务满意的消费者数量÷接受一种产品售后服务的消费者数量
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同种产品确认功能÷(同种产品原有功能+同种产品新增功能)
对顾客承诺的实现程度=所兑现承诺的数量÷所做出承诺的数量
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历史各年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现时占有率
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数量÷该地区同种产品的市场占有数量
产品的宣传力度=某一地区对某种产品认可的消费者数量÷某一地区总人口数量
某地区特殊资源利用率=某地区利用某种特殊资源取得的收入÷该地区总的收入
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产品的完工率)=产品的实际完成数量÷产品的标准完工数(在产品的合格率一定的情况下)
商誉的价值=主营业务商誉+非主营业务商誉+特殊收益商誉
主营业务商誉=(产品合格率+产品的功能+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非主营业务商誉=(服务的满意程度+承诺的实现程度+消费者偏好)×非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特殊收益商誉=(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的宣传力度+特殊资源的利用率)×特殊资源净收益×超额利润率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设: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2;特殊收益商誉估计价值―Q3;企业经营时间(单位:年)―n;产品的合格率―A;产品的功能―B;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C;服务的满意度―X;承诺的实现程度―Y;消费者偏好―Z;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α;产品的宣传力度―β;特殊资源利用率―γ;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2 ;特殊收益真实商誉价值―Q*3。
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非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特殊收益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例如:某经营5年的生产型工业企业生产持续经营情况(见表1和表2)。
其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为:
把相关因素代入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中,可得:
解得:b0=-558,b1=631.25,b2=
239.375,b3=163.75。代入Q*1=b0+b1∑A
+b2∑B+b3∑C 中,求得:Q*1.1=53.5,Q*1.2=
61.6,Q*1.3=87.93,Q*1.4=133.7,Q*1.5=
153.18。
此外,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终时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所以商誉就结合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具体方法在此不再陈述。
参考文献:
1.肖爱萍.商誉的概念探微.财会通讯,2002
篇6
读图与读表考题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直观的可以诉诸视觉的阅读材料。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表示出对此类阅读的“兴趣”和“欢迎”。但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阅读,不仅教材缺乏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广大教师也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并且此类题目在答题方面给学生留有多角度的思维空间,不可能直接从文本或图表中移植现成的答案和结论,有些问题其实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没有答案。因此,尽管学生对此图表类阅读饶有兴趣,但是在答题时却出现“似是而非,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得分劣势。
面对非连续性文本,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图表与文字互换,提高文字表达的实效呢?本文结合近年全国中考题,从图表构成要素角度,具体梳理该类题型的阅读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读图读表应遵循“四重视”的原则:
一、重视标题,整体感知。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如,2013年江西卷有图表题:《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标题告诉我们,这是对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的统计。是显性信息。眼力很重要,通过锁定题目,你会发现如下信息:统计的对象、统计时间、统计内容。在答题的时候,应该紧扣这些信息,才能保证答题的规范。
二、重视分类与图例,把握项目类别。每一份图表,都会分设统计或检测项目,都有几行几列,一般都有提示一些表示年份、地点、名称、数量、单位等基本元素和信息点,需要纵向从上到下,横向从左到右进行仔细审读,以便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信息。
例如:2013长沙【调查读书现状】
横向:图表显示的调查对象是“七到九年级的初中生”;
纵向:调查的项目有两项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
在回答的时候,就要紧扣横向与纵向的要素回答:“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只有把对象、项目交代清楚,才能确保答题的准确无误。
三、重视数据变化,探究有效结论。读图表,不能放过每个数字。统计图表以数据、箭头、曲线反映问题,在细读图表时,要特别重视数据的变化趋势。有关数据的先后排列往往说明了某个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图表材料的重要之处,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所以,要细心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比较中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发现问题,捕捉事物的特征。
上文提到的2013年江西卷中的图表题:“江西省部分城市1985年与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统计表”。写出你从中得出的两个结论。
通过对柱状图的分析,不难发现“2005年”与“1985年”相比,江西各地的耕地面积都减少,稍有变化的是某些地方减少多,有些地方降低幅度小。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①(2005年与1985年相比),江西省部分城市的耕地面积都呈减少趋势。
②相比之下,南昌市耕地面积减幅最小,赣州市耕地面积减幅最大。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信息具有隐蔽性。非连续文本提供的图表往往是以信息组合的形式出现的,要抓住最突出表现的部分。比如关注显示数据最多或最少的项目,掌握绘图的意义,包括代表思维轨迹起点的画眼和画面内容的凝视点,更要注意的是,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或变化趋势的分析,还可以对它们进行“穿越式”地看透纸背,从中发现它们的隐性信息。如上文,我们看到“2005年与1985年相比江西省部分城市的耕地面积都呈减少趋势,其中赣州市减幅最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挖出第三条潜藏的结论:③面对耕地面积的减少,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重视多图结合、图文结合,提升认识深度与准确度。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根据再读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不放过图表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法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认真琢磨,从中找出内在规律性的发现。通过筛选后的信息点和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的所有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语言表达一定要力求简明、扼要,有条理。
例:以下是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论:
(摘自《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一文,《南方周末》)
你从这个图表中读出的主要信息是 。
通过对图文结合的比较分析,我们应该关注比率最高与最低的统计结果:“大多数人因为曾经听说或遭遇过不公平的事就再不会挺身而出了;只有极少数人会一如既往地挺身而出。”而在此基础上,对最高数据与最低数据的深度比较分析,选择“一如既往,该出手时就出手出的仅17.5%”,而其它三项“没有再遇到,目前说不清楚”“没挺身而出,却会纠结很久”“绝对不会”,文字背后的信息是,此三者都选择“不出手”,尽管会“纠结很久”,因此我们还可以分析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不公平、不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人的负面影响很大。”
有些试题,可能配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图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图表与图表之间,图表与文字之间关联性。明确它们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区别,再在组合图中读和析。
例:下面是某小组在调查武汉市的交通现状时整理的资料,请你充分利用下面图表包含的信息,针对影响市民快捷出行的主要因素,用简明的语言为提升武汉的城市形象提出合理建议。
资料一:影响市民快捷出行因素的调查
资料二:解决交通问题措施的调查
根据材料一饼状图显示信息,影响快捷出行的主要因素――道路拥堵;根据材料二得知,解决交通问题的措施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答题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紧密联系两个图表的要素答题,才能确保答题质量和有效度。
再如2013年衢州卷“走进数字化阅读”阅读。【权威调查】栏目配有两个图表,栏内还配有文字:
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2012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其中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4/MP5/ PDA阅读等)的接触率等数据引发人们的关注。
试题要求:根据【权威调查】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出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基本情况。
联系上下两个统计表,时间有别,统计内容不一,教师引导学生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表二其实是表一的细化。联系文字与两份统计表,我们可以概括出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基本情况:
与2011年相比,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有了增长。
篇7
二、民间与主流之间话语的共存和交融
民俗文化来自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积累下来的精神和艺术财富,因此,自然带有强烈的民间本土的话语。然而,民间文化是需要社会的不同阶层与领域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对其进行传承、发展、传播。因此,民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不断地重新进行构建,以满足每一个时代的主流话语特征。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作用与意义,已无法单纯用“工具”进行衡量,其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信息传播之间构建平台,并推动民俗文化在大时代的要求下展现其主流话语特性。大众传播想要实现民俗文化的话语从民间向主流发展,首先要打破其社会组织形态,将民俗文化从单一的民间管理上升到国家的政治政策中,以大众媒介作为平台,使民间文化成为国家主流意识语境中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其主流话语的旨归,构建话语在民间与主流两者中灵活转换的通道。
三、历史与现实之间话语的共通和交互
既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工作、发展和变革,又承载当下社会文化的特点与气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就是民俗文化的内涵,所以民俗文化在进行话语构成时,必须将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进行融合研究。民俗文化的变迁总伴随着历史的更替,民俗文化中记载的农耕作业、岁时、生产以及婚丧习俗等都反应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可见,我国民俗文化其话语特点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继承性以及统一性,这与历史的发展维度相一致。民俗文化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表现形式客观地进行记录与展现,同时又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切合,并经常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甚至使其话语发生重新构成。从另一方面而言,民族文化的内容、表达形式、作用与意义都随着现实的语境变化而变化,其话语更带有突出的现实特点。
四、国内与世界之间话语予以统一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口号最能完整诠释民俗文化身上蕴含的世界意识,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综合软实力,同世界文化与精神相统一成为民俗文化话语构成的关键要点之一。因此,作为承载着我国传统艺术的民俗文化,其话语构成既要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突出中国特色,又要紧随世界文化的发展与流行,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间构建平台,实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完成这一步需要我国民俗文化借用大众传播语境的力量,将其与世界话语相统一,使其既带有本民族特色传播符号,也纳入相应的国际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民俗文化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分享交流。
篇8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这是由谈话节目的形态特点决定的。谈话节目的重要魅力所在就是即兴交流。当然,即兴谈话是无法事先写好脚本的,这就带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即使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做好充足的准备,仍然可能遇到在录制现场突发的意外情况。这时,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就显的至关重要了,节目的整体结构也都由主持人来把握。因此,主持人的反应能力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 在今天,谈话类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相同形式的节目,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高收视率,而有些却不能呢?一会主要原因是节目形式可以模仿,但节目中主持人独特的风格是难以复制的。
谈话节目的录制过程主要是由主持人来掌握现场的节奏,话题的开始、切入和转损是由主持人来控制和调度的。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灵魂,主持人的风格与水准决定着节目的风格与水准,主持人的成败直接导致节目的成败,所以说一个好的谈话节目对于主持人也是有高要求的。
1.主持人要参与节目前期策划过程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作为现场谈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事先必须对谈话的内容和参与谈话的人有一定的了解,对谈话的范围、层次、脉络做到胸有成竹,这样现场录制时才能应付自如。
2.主持人要机制灵活,现场反应要迅速
谈话节目的即兴性 、不可预知性是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 当然主持人的机智灵活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是后天的文化修养、经验积累、人生阅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知识储备充分了,主持人的头脑才可能快速运转。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外,主持人还一定要有丰富的阅历,这样才能在情况突转时做到处变不惊。
3.主持人要有亲和力和幽默感
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应时刻保持亲和力和幽默感。所谓亲和力,就是尽可能的将自己平民化,拉近与嘉宾和观众的距离,使节目整体达到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畅所欲言的谈话氛围。所谓幽默感,就是使陌生的心灵变得亲近,以最敏捷、最风趣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以轻松的形式化解矛盾和尴尬。
(二)参与谈话节目的嘉宾与现场观众
1.嘉宾
嘉宾在谈话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现场谈话。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可以自由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主持人或观众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目前谈话节目最受欢迎的嘉宾类型是专家和明星,从功能上讲,专家是深度的象征,明星是眼球的保障。
专家嘉宾的选择标准——较为出色的叙事力。叙事力,并不特指讲故事的能力,而是指一个人能够协调运用自己的语言和“体语”,达到吸引听众的能力。
明星嘉宾的选择标准——人性魅力为第一要义。在明星嘉宾的选择过程中,不能仅因其名气而入围,需要更多地注重对其开展人文因素的挖掘,在节目流程中设置相应的展现人性魅力的环节。
平民嘉宾的选择标准——不扮演,不夸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访谈节目应广纳平民类型,尤其应该注意吸纳城市白领。这个群体,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表达无障碍,不扮演,不夸张,也较少在镜头前失态,是特别能反映一档谈话节目水准的嘉宾群。
在确定了所需嘉宾的条件后,节目制作者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了。找到合适的嘉宾后,制作者还应当准备一分详细的嘉宾资料,让主持人能够充分的了解他们的性格、经历、谈话方式等等,以备现场谈话之用。
2.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不仅能够有效的营造和烘托现场的气氛,而且作为场外观众的代表,现场观众起到了沟通场内外的积极作用。观众越多,现场谈话的气氛就越活跃,各种观点的交锋也就越激烈。对于谈话节目而言,最好的境界就是现场观众完全投入到谈话中,愿意即兴发言、参与讨论,这就需要编导在寻找现场观众上下足功夫。像《超级访谈》这一类的以明星为访谈对象的访谈节目,它的现场观众多数可能是这些明星的粉丝,这样的现场观众甚至可能比主持人更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故事及经历,他们是出于真情实感来参加节目的录制,现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情的流露。有了这样的观众,相信现场的交流一定不夸张、不做作、精彩十足。所以,在选择现场观众这方面投入的越多,节目的效果也就越好,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三、谈话节目的选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是谈话节目的根本。无论什么样的谈话节目。都要有一个谈论的话题。对于一个节目而言,选择话题的好坏就意味着节目收视的高低,也就是节目的谈话内容对于受众是否具有吸引力。所以说,选择合适的谈论话题,是策划一期谈话类节目的基础。
1.判断选题的价值。既然谈话的参与者来自于社会,谈话的目的仍将是回馈于社会,那么谈话类节目中的话题也应该来源于社会。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给节目带来收益,同样也会给受众的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观众心中一成不变的话题或者已经盖棺定论的问题便没有必要在节目中讨论。切记,谈话类节目必须具有争议性,就是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才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样,具有特殊性的和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也不适合在谈话节目中谈论,因为谈话节目的话题通常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共鸣,所以应该避免在谈话中引起不必要的干扰。
2.了解选题的出发点。选题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谈话节目的受众无非是社会大众,也就是说,只要了解到老百姓最近都在关注什么、谈论什么、思考什么,就不难从中找到适合在谈话类节目中谈论的话题了。一般来说,能够吸引民众目光,激发民众兴趣的,有这么几种事情。
第一,重大突发的事件。社会民众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定会引起这一时段的议论,这也就是谈话的切入点。
篇9
POP英文全称为“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意思是销售点广告。一般布置在各地零售店的店内及店门口。POP的零售广告在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超市。而在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POP的广告形式,如古代商铺外的幌子,就是典型的POP广告。POP广告的功能是直接向顾客介绍产品的信息。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化之后,POP广告在形式上已不仅仅满足于功能得需要,而是趋向多样化,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因此,在POP广告的设计中,形式美的概念在不断地加强,目的是增加销售点的商业气氛,传递有效信息,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
一POP广告设计非常讲求艺术性
人性化的设计表现是POP广告得攻心利器,它完全是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而设计的。可爱诱人得画面不仅能够唤起消费者潜在得利益需要,而且对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POP,它的功能就在于引起顾客的注意,唤起购买意识,配合广告主题而画龙点睛,更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最终赢得终端的支持并以实际行动购买。POP的使用场所,有室内和室外之分。可以用在超市买场,也可以用在柜台等,吸引顾客的眼球。
商场外悬挂着的横幅、竖幅标语。以友好姿态向您提供商品信息。引人注目的商品橱窗、色彩鲜艳的广告塔和指示牌将引导你进入商店。商店里那纵横交错的绳子上飘动着一排排具有醒目商标、牌名和商品形象的吊旗那货架上有闪烁着柔和光芒的灯箱。
平视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组组陈列在货架上的商品包装广告;墙上、橱窗上张贴着的精美招贴,身边有经过化妆、身着商品服装的售货员,含着微笑热情为你介绍商品,并赠送一份宣传卡,帮助你认识商品,领略使用商品后的风采。这铺天盖地、多种多样的广告,让你置身其间、目不暇接,受到一次次视觉冲击,无疑是购买前最好的广告。也许你是根据报纸、电视广告的信息而来,也许你毫无思想准备来逛商店,POP将帮助和促使你下决心去购买商品,当买到商品后,又会得到一个购物包和包装纸,让你带出商店,作为流动广告。
作为整个宣传空间,POP是一个很大的立体设计,它应分门别类,讲究宣传的整体性,更具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POP的整体布置,在商店环境中应该是更加整齐、美观。而对某一件具体的POP设计又是一件小的相对独立的立体设计或平面设计。它不仅具有形、色、构图、体积等,还可以运用其它手段,使之更优美、有趣,以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POP广告对促销的作用
传达商品信息主要表现在吸引路人进入超级市场。告知顾客超级市场内在销售什么,告知商品的位置、配置,简洁告知商品的特性。告知顾客最新的商品供应信息,商品的价格,特价商品,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创造店内购物气氛。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其购买行为的随意性增强,而且消费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不仅要求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同时也要求购物环境舒适。POP广告既能为购物现场的消费者提供信息、介绍商品,又能美化环境、营造购物气氛,在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刺激其采取购买行动方面有独特的功效。通过促销活动,可以扩大超级市场及其经营商品的供应商的知名度,增强其影响力,从而促进超级市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惠互利。
三POP广告创意
创意,英文为Creation,是广告学中之专用语。时下又流行于其他行业,诸如发型创意、时装创意等等。所谓创意,从中文字义上分析,“创,始也。”(《广雅》)创就是首创,始造的意思。“意,心所响也。”(《管子》)心之所思,就是意。将二字合起来解释,就是造出新意,或日“想点子”、“出新招”。
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有过这样的说法:“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们的产品,非要有很好的点子不可,除非您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很快被吞噬的船只。”可不可以这么认定:有好点子的广告是商海里的渡船,能将商家及其商品送到“黄金海岸”。
1 POP广告创意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美国是广告的王国,海报在广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名海报设计家所倡导的POP海报制作六大原则是:
(1)单纯:形象和色彩必须简单明了(也就是简洁性)。
(2)统一:海报的造型与色彩必须和谐,要具有统一的协调效果。
(3)均衡:整个画面须要具有魄力感与均衡效果。
(4)销售重点:海报的构成要素必须化繁为简,尽量挑选重点来表现。
(5)惊奇:海报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要出奇创新,具有强大的惊奇效果。
(6)技能:海报设计需要有高水准的表现技巧,无论绘制或印刷都不可忽视技能性的表现
2 POP广告图形创意
POP广告中的图形是直接而具体的视觉形象,在POP广告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作为现代营销手段的POP广告,图形并不是必需的。现在许多超市里的小型POP,它们往往就是悬挂在货架前,或夹插在商品前面,运用简洁有趣的字体直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虽然这样,图形作为POP广告中的最为直接而具体的视觉传达手段,其作用和嫂果仍是不可低估和替代的。POP广告中的图形,是POP广告创意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消费者认识和理解商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POP图形的创意,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常见的有写实、夸张、寓意、变异等各种手法。不论采用哪一种构思,都要求新颖活泼、生动有趣。设计者可以多多尝试,不必局限于某种模式。
POP图形的表现手法,则有摄影、绘画、剪贴、喷绘以及运用电脑进行表现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POP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3 POP广告文案创意
所谓文案创意,就是要讲究修辞,令广告语言有文采,像图形一样,给人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感觉。POP广告在文案的创意上要醒目和独特,在极短的瞬间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在色彩和文字的搭配上要很好的配合。Pop广告的文案的创意要“说到点上,做到点上!”
广告语言包括广告标题、广告内文及广告语。其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标题,有时,广告标题和广告语是合二为一。广告文案创意是针对广告中的语言文字部分进行的创意。广告文案创意是现代广告创意的核心,它要求准确、深刻、新颖、有趣、奇特。广告文案创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的创意(指确立并表现广告主题)、结构的创意(指广告文案的谋篇布局、信息的排列组合的谋划)和语言的创意(指对广告语言文字的选择、锤炼和使用)。
四POP广告设计要素与构成
POP内容加以分析,可归纳出六项主要构成要素,其意义功能及重点如下:
1)引导的文句:主要的功能在修饰,即使与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要有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条件。
2)引主标题:手绘POP的重心,刺激消费者保留深刻之印象,字数不要超过10个。
3)副标题:主标题无法说明商品内容,或为了使内容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使用副标题有加强效果的作用。另一功能是使消费者能将视线由主标题一副标题一移向具体内容的说明文。
4)说明文:在撰写文案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尽可能分行书写,方便消费者阅读。最具魅力的讯息应写在最前面,诱导消费者在期待心理下继续阅读其他内容。书写行数以5行左右最佳。每行文字以15个字为宜。
5)边框:边框装饰是主要的构成要素,除报纸广告外其他媒介,并不是要素的内容。边饰大多以装饰为目的,将POP的内容与其他讯息隔离,以利阅读。与内容配合使用,使POP产生统一感。利用边饰图形与色彩区分将POP的用途进行分类管理。
6)插图:单纯以文字表现的POP看起来单调无趣,借助插图吸引消费者。
五POP广告制作软件
使用CoreIDRAW 12、nlusttator CS2、Photoshop cs设计制作POP广告;
四通EASY--POP制作软件产品是国内第一套专门为卖场开发的、便利的制作POP专用软件系统,无论从软件开发的技术角度,到对于国内POP应用的专业理解,都是目前最先进的。
梦想飞龙数码影像成功的POP海报制作系统,具备丰富的“文字特效”功能和强大的“图文混排”能力。包含了色彩丰富的图文信息,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软件支持位图和矢量格式图像的缩放、旋转等功能;
“英思”POP设计输出软件;
可丽卡万业POP广告制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篇10
国际学术界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从皇权研究到绅权研究,并从士绅研究到地方精英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当然标志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同时也标志着研究视角和理念的演变。已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着在传统与近代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士绅阶层与地方精英的性差异,认为“士绅虽然生活在地方社会,但是他们的活动在国家场域。地方精英研究关注的是帝国末期,而且是在国家政权以保甲制渗入并分解传统的村庄共同体社会之后,相对于前一时期来说是一个较混乱无序的时期,针对的是地方社会中起实际作用的人物……关注的是地方场域。”所以表面上看来,二者虽然都是“乡居”的权势力量,但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并非是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延续……乱世的地方精英并非完全由治世的士绅转变而来。”①不同于传统时代,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权力是由地方精英而非由士绅支配。“地方精英是在地方舞台上(指县级以下)施加支配的任何个人和家族,这些精英往往比士绅的范围广泛得多,也更具有异质性,既包括持有功名的士绅,也包括韦伯论述过的地方长老,此外还有各种所谓职能性精英,如晚清的士绅—商人,商人,士绅—经纪,以及民国时代的家、军事精英、资本家、土匪首领。”②“他们的场域是‘地方舞台’,他们的首要特征是在地方发挥着实际的支配作用。”③
————————
① 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② 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
③ 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第88页。
然而,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进程,即使在乡村社会层面也并非是地方精英替代士绅的历史运动。事实上,“地方精英”这个移植的话语并不足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内容,也不为乡村社会所接纳——“地方精英”只是研究者借用西方话语的一个研究表达,而不是乡土社会的存在实体表达。乡村社会仍旧认定这些作用于社区的人物属于“士绅”,尽管他们是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士绅。因此,力求揭示其时代特性的话语可以是“劣绅”、“豪绅”、“土劣”或"正绅”、“开明士绅”等,但这仍是以士绅为中心语义的表达。当然,它却告知我们,民国时代士绅的构成要素已有所变异,并由此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内容和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仅与士绅的定义相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社会结构的时代特性。
(一)
以“地方精英”来涵盖晚近中国基层社会的权势阶层或权威力量,成为近来学界颇为流行的话语。这一话语的出现其实也是“西学”强势的结果,尽管“西方人认为社会精英只是在西方最近的开放型社会中才开始出现并且壮大起来的……精英人物确实具有权威(不是权力)”①。马克斯·韦伯认为,“阶级分层依据他们对于产品和物质获取的关系,而阶层分层是依据代表其生活方式的物质消费原则”②,但“精英”并不是对于社会结构分层主体存在的表达,它是基于社会运行机制的描述。这一概念本与社会科层结构相融合,指的是社会制度管理的社会力量,即“管理精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的《权力结构》一书被认为是运用精英理论研究社会结构的一个范例,但他的“精英”指的是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按其在美国历史上所起作用的历史演进分别为“政治精英”(早期历史)、“精英”(1886年后)、“军事精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时,米尔斯等也称其为“政治精英”(political elite)和“社会精英”(social elite)。因为他们认为“既定的社会是由少数精英分子组织的政治机制(apparatus),控制这一机制的是精英,而不是阶级结构决定社会运动的性质和社会变迁”③,所以,精英确切所指是少数高智能的人们,他们居于社会上层,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并运用大量社会和政治权力,以此与
篇11
22.Timmers, P. 1998.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lectronic Markets, 8(2)
23.Viscio AJ & Pasternack BA. Toward a new business model. Strateg Bus 1996,2(1)
24.Wei W.,Zhu W.& Lin G., “Approaching Business Model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M].Springer-Verlag Berlin and Heidelberg GmbH & Co.K.August 2012
25.Weill,P.& Vitale, M.R,2001,“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篇12
城镇历史景观是漫长历史过程中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层层积淀的产物,拥有物质与价值合一的整体属性,其景观形态是价值内涵的载体同时也受到价值关系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层积于不同载体要素之中,成为与其所在地域自然、文化背景广泛关联的遗产对象。对于此类对象的保护,须首先以对其要素构成与层积载体的梳理、识别作为基础。
1 要素构成
城镇历史景观是城镇居民在生息繁衍的过程中改造、利用自然,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形成的景观对象,是城镇客观物质环境要素与生活于城镇中人群主观行为与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城镇历史景观具有“物质”与“价值”(或文化)的双重属性。其物质系统是价值内涵的外在表现,价值机制(或文化内因)则是促成物质系统空间、景观形式的内在动力。具体而言,历史城镇的物质系统由建构筑物、空间、环境、人群行为四大要素构成,其为城镇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与发展信息记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历史城镇的物质表征下还蕴藏着无形的价值内涵(或文化内因),是城镇定族群在文明演进过程中创建人工环境与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精神基础,也是城镇中相关生活、职能与信仰关系的体现。由于价值与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复杂,未有定论图。因此本文对于历史城镇价值、文化议题的剖析主要从特性与共性两方面着手。“文化特性”指城镇在产业、商贸、军事、政治、宗教、民族等专属职能与族群因素影响下所发展出的文化特质。“文化共性”则为在特性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所有城镇在机制层面的共同属性。根据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人类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三者间的关系中逐渐发展出了物质、行为、制度与精神四大文化层级,建构形成人类文化系统。对于历史城镇而言,物质文化即物质系统;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则因源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行为与社会关系,可分别转化为与生活相关的人居文化以及与职能工作相关的职能文化,二者共同构成了与城镇现实发展相关的文化动力机制;而对于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渐失去现实意义的行为与制度文化,本文则将其划归城镇的历史文化部分,作为对逝去事物的纪念;最后,人居、职能与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城镇与客观现实世界关系紧密的文化版块,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在观念世界中更为纯粹的精神文化(图1)。任何类型的城镇历史景观都可分解出上述两大系统要素对象,并因不同的要素组合方式而呈现出景观特征的差异曰。
2 层积载体
“物质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划分方式虽理清了城镇历史景观的要素构成。但在现实状态中,两大系统则是在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有机叠合于一体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犹如生命体的躯壳与灵魂[}, o}。因此,对城镇历史景观的分析和研究需以整体、综合、发展的眼光看待,将前文所析的各种物质与文化要素置入相关的空间载体中联立、组合,将城镇视作由两大系统交织构成的空间文化意象。具体而言,历史城镇的景观载体包括城镇格局、簇群地段、街巷场所与地标节点四个层级。宏观层面,建筑群体与山水环境以及街巷、广场的组合形成了城镇的总体结构,以城镇格局的方式呈现,同时反映出城镇相应的职能与社会结构关系;中观层面,具有相同或相关性质的建构筑物与局部的空间、环境元素又组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簇群地段,并具有相应的肌理特征,是相应社会团体、机构秩序的体现;而在各种公共与私密的区域,人工建构筑物与自然环境围合出地域性的街巷与场所空间,是不同地区生活方式与行为习俗呈现、展示的舞台;微观层面,标志性的建构筑物则成为城镇中的节点地标,扬显着城镇的地域精神与时代信仰。在不同职能与文化因素影响下,上述四类景观载体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特征与复合性的层积关系。
篇13
一是四部分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可以从话语内容体系、话语转译体系、话语自觉体系和话语共生体系四个方面来建构。[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话语主体间性、话语内容、话语语境、话语预设和话语交往五个要素。[2]
二是五部分说。这是何理(2015)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时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五个部分。[3]
三是七部分说。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由话语主体、话语语境、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言说方式以及话语效果七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4]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具体认识上,观点没有得到统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要素争鸣的主要焦点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概念的异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四部分说”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五部分说”是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七部分说”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那么,到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有没有区别呢?笔者认为这三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是相对于话语体系的应用而言的,其建构包括话语内容体系、话语转译体系、话语自觉体系和话语共生体系四个部分[5]。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则侧重于话语的产生过程和结果,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密不可分,主要包括话语主体、话语语境、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言说方式以及话语效果七个要素[6]。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界定范围仅限于课堂中的话语,“是指话语主体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语词,按照一定的话语方式建构起来的、以教材文本为载体的有机整体”[7]。
笔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过程、结果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必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来进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根据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说(写)出的,与其成员进行交流沟通和知识建构过程所形成一系列环节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的必备工作,是整个话语活动展开的基础,不应单独划分。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构只针对大学生,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从教育对象范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二是话语间性、话语预设、话语交往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话语间性、话语预设、话语交往是邱仁富(2013)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一书中所提出的三个概念,其中话语间性是指“不同话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主体间沟通过程的话语关系。话语间性具有两层含义,前者指不同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表征为话语之间内在的关联、理论渊源的共同性、历史文本的比较性、话语的共生、理论自觉参照性等。后者则侧重于多元化话语使用过程中,或同一话语在主体间沟通过程中的关系问题”。话语预设是指“话语交往过程中彼此都已经相互了解,或者说在一定场域中已达成‘共识’的不言自明的东西”。话语交往是指“主体间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进行对话和沟通,以便达到最佳效果”[9]。
笔者认为,考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成和运用过程的各个环节,而非话语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话语关系的研究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规律探讨的内容。因此,话语间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话语预设是话语交往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些“不言自明的东西”和“共识性的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话语交往行为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发生。话语预设是话语主体开展话语活动重要的前提,直接影响到话语交往的实际效果,从作用的角度分析,话语预设仅仅是话语生成运用过程的影响因素,不是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用过程实质上就是话语的交往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话语”为主要材料的交往活动,话语交往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方式沟通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应该属于话语言说方式讨论的范畴,因此,话语交往也不是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
三是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能否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吴琼(2007)认为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两者同属于策略层面。何理(2015)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包含话语的组合方式、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话语媒介是传播方式的一种,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可否概括为一个构成要素是学术界争论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构成要素是体系中的基本要件,具有单一性,但这些构成要素可能是一个个体、零件,也可能是一个合体,自身具有可分性。话语方式的选择就是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话语语境、话语内容和话语客体都会影响话语方式的选择。因此,话语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何理根据话语的逻辑结构,将话语方式分为话语的组合方式、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话语言说方式实质上是话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而话语媒介作为话语方式的一种表达途径,与其他方式一样都是话语主体为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此,话语言说方式与话语媒介作为话语方式不同的类型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不能单独构成一个要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的新探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他们以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准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学术文本阐释、说明、整合、提炼与创新,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实现学术话语向日常话语的转化,形成具有时代价值和符合社会成员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借助一定的媒介,将这一套话语内容传播给话语客体,达到灌输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包括国家、社会组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仅仅包括一定话语媒介中的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核心,话语主体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直接决定话语体系的性质。他们通过确定话语目标、设置话语议题、组织话语内容、选取话语方式、选择改造话语环境等环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内容构成、表现形式和逻辑结构,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客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者和受动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相对应,是话语主体的言说对象和教育活动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中处于受动、被支配的地位,具有“客体性”。但是,话语客体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过程中,不仅对话语主体具有自主的审视能力,而且对话语主体传递的话语内容具有选择性的接收、内化和整合能力。因此,话语客体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指话语主体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话语客体的思想实际,对话语材料进行整合、提炼和创新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实质是对话语客体给予什么样的思想导向、价值干预和精神影响的问题,话语内容也是联系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的信息纽带。从逻辑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外在表现,两者具有一致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有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直接相关。话语内容的设计要实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有效结合,要从传统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权力话语中走出来,使政治性话语与生活性话语相融合,宏观话语内容与微观个体话语内容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样都是一个复杂的总和系统。广义的话语语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运行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状况、大众传媒、家庭、学校等;狭义的话语语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得以有效传播和被接受,话语主体与客体得以有效交往和互动的言语场域。话语语境贯穿于话语产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话语理解渠道的畅通不仅取决于符号本身和话语主体,而且也受制于话语环境。“任何一种话语(理论)既是有效的,又是无效的,这取决于它的语境适应力”[10]。话语体系的生成受语境的制约,但是话语主体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而是可以积极通过话语表情、手势、形体等肢体语言乃至声音、影像的结合营造出一定的氛围,合乎规律地创造新的话语情境,以利于话语体系的生成和发展。
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指话语主体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传播话语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形式。同样的话语内容,运用不一样的话语方式,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可能迥异。因此,话语方式的恰当运用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以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话语内容的不同特点以及话语客体思想问题的性质、存在方式、产生的原因等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依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可分为灌输式话语、宣传式话语、说服式话语、学术交流式话语等;按照话语传播的途径不同,话语方式可分为学术理论式、课堂教学式、大众传媒式、新媒体网络式等;按照话语的表现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