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特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项目特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项目特色

篇1

一、幼儿园鼓乐课程特色项目的提出

(一)对幼儿园课程、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理解

关于幼儿园课程,《教育大辞典》从两方面分别作了阐述。广义的解释为: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亦指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而狭义的解释为:“幼儿园分科教育的科目总称”。

幼儿园课程,根据性质的差异,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就是幼儿园按照国家与地方政府课程的基本精神而进行的课程选择、重组与整合形成的适合本园儿童特点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它具有鲜明的本园特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本园幼儿、教师为本。园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通过促进本园儿童、教师的发展来促进本园的发展,他们是园本课程的主体;二是以本园的实际情况为本。园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依据本园的办园宗旨、教师的人力资源状况、幼儿的实际以及家长、社区的要求;三是应遵循多样性与独特性并存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是指幼儿园组织及其成员,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与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所进行的课程选择、课程生成、课程重组的相关研究与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园课程规范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运作过程。”

可见,园本课程是一种结果;课程园本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实现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的鼓乐就是在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园本课程的一个特色项目。

(二)鼓乐课程的提出

当前幼儿园尚无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实施模式,每个幼儿园在遵循幼儿园教育宗旨与目的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条件自行选择和确定适宜的课程内容,而后组织实施与评价。因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极为重要,它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载体,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于是,我园将鼓乐课程作为课程园本化实践的特色项目,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实施鼓乐课程项目有利于弘扬我国鼓文化及民族特色。

在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打击乐演奏活动与歌唱等其他活动一样,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中国的“鼓”乐器历史非常悠久,鼓品种繁多,音源十分丰富。我国鼓乐的表现力丰富、各民族各地区的蕴藏丰富,在世界范围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从北方的山西大锣鼓到南方的潮州大锣鼓、从京剧伴奏的锣鼓到川剧、粤剧伴奏的锣鼓,真可谓蔚为大观,鼓乐课程特色项目对弘扬我国鼓文化及中国民族特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这一项目将会在幼儿心灵中播下鼓乐文化的种子。

2、实施鼓乐课程项目可以发展幼儿演奏乐器的兴趣, 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对人文素养的日趋重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些音乐作品往往是学前儿童无法用歌唱的方法来表现的,而鼓节奏乐却能让孩子大胆表现。学龄前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而鼓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

幼儿园鼓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鼓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鼓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引导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艺术素养、合作意识、陶冶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我园的实际情况符合鼓乐课程项目的实施。

从幼儿实际来看,本园的幼儿,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进园前学习乐器的孩子甚少,他们对学习打击乐器有较为强烈好奇心和欲望。从课程设置来说,鼓乐课程项目是根据我园音乐教育课程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对幼儿园课程指南与幼儿园课程现实状态全面思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项既具延伸性、又具开拓性的课程项目。是我园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的结构性补偿。目标定位比较单一,操作相对简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从教师情况来分析,我园刚进入课程园本化实施的阶段,对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缺乏全面的认识与实践能力,处于课程实施初级阶段。通过教师访谈、调查问卷,现场观摩,发现教师们喜欢开展音乐活动,但是,教师音乐教学能力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技能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些职初教师回避组织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成为其它活动的拼盘和附属品,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寻找到课程园本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确立了我园鼓乐课程实施项目。

除此之外,本园具备了支撑鼓乐课程开展的硬件设施(配有鼓乐专用教室和乐器)软件条件(聘请鼓乐演奏专家指导、打击乐骨干教师引领等),这是鼓乐课程实施的先决条件。

二、幼儿园鼓乐课程的编制

(一)鼓乐课程的目标

幼儿鼓乐课程的总目标:

第一,让幼儿享受鼓乐活动的快乐,体验打击乐器演奏音响在时间流动过程中不断保持和变化的乐趣,同时体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发展幼儿感受鼓乐的能力和奏乐活动的兴趣,提升整体素质。

第二,发展幼儿运用鼓乐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体验中国鼓文化的魅力。

各个年龄阶段具体目标,主要是:

小班:

1、在敲敲玩玩的过程中,能独立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有节奏地演奏,喜欢鼓乐、喜欢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2、了解鼓乐演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初步学会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3、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曲,体验鼓乐带来的快乐。

中班:

1、能独立使用某一种固定节奏型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演奏,能在集体的齐奏或合奏中始终保持自己的演奏速度和节奏。

2、认识简单的图谱,探索鼓乐的不同演奏方法,在演奏时学习控制鼓乐的倾向和快慢。

3、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曲,能对集体讨论演奏方案感兴趣,喜欢中国鼓文化。

大班:

1、初步体会鼓乐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和节奏型配置的表现规律,能有意识地努力在音色、音量和表情上与集体形成默契。

2、初步形成积极追求和维护有秩序的集体演奏鼓乐活动的意识,喜欢随音乐按指挥的手势比较迅速、正确的做出反应,并能从中活动愉快的体验。

3、对具有民族特色的鼓文化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设计的鼓乐演奏方案活动。

(二)鼓乐课程的内容选择

鼓乐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幼儿对中国鼓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所以鼓乐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这一目的。在学前阶段,鼓乐器演奏领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鼓乐乐曲、鼓乐器演奏的知识技能和鼓乐器演奏的常规等。对于乐曲的选择,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实际,主要是围绕幼儿在园生活或平时接触大自然所能亲眼见到和感知到的人、事、物作为主轴的鼓乐作品。3―6岁的幼儿正处于日常生活中或大自然中的感知、接触懵懂、敏感和好奇阶段,因此,选择的内容应着眼于日常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各种人、事、物。另外,所选择的内容应是积极向上的,要引导幼儿听过音乐学习感受到对大自然和周围人、事、物的热爱。一部分是某个特定的现成歌曲或器乐曲;另一部分是依据这个特定音乐专门创作出来的配器方案,有的是请专业音乐工作者创作的,有的是幼儿园教师创作的,也有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己创作的。

不同年龄段选择的乐曲注意可接受性、渐进性,具体来说,小班选择的乐曲主要有《我是小兵》、《咚咚锵》、《玩具进行曲》、《好朋友》、《欢乐进行曲》等;中班的乐曲有《大鼓小鼓》、《恭喜歌》、《快乐舞》、《小鼓咚咚》、《军民大生产》、《工农兵联合起来》等;大班的乐曲有《抬花轿》、《扭起秧歌跳起舞》、《我爱天安门》、《中国功夫》、《大中国》、《瑶族舞蹈》、《金蛇狂舞》等。

(三)鼓乐课程的实施方式

1、感受式。从感受入手,结合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幼儿鼓乐感受能力包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和内容的能力(情绪方面),感知鼓乐音响结构本身的能力(听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幼儿对鼓乐作品的主题音响形象产生有理解的情绪反应,又要注意适当引导幼儿认识鼓乐中采取的各种主要表现手段,并使他们知道这些手段与鼓乐的形象、情绪之间的关系。节奏感的培养可以运用身体动作、运用视觉听觉等方法进行。

2、探索发现式。听音乐进行双手配合的节奏练习。鼓励幼儿提出疑问、开展合作,不断让他们去说、去问、去试、去演奏。例如,我们尝试运用看图卡让幼儿自主学习,提升经验。看动作图卡学习敲击鼓乐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孩子们看图卡自主探索尝试学习不同的击鼓动作,它给予孩子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

3、互动互助式。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助,分辨旋律、乐句的节奏型,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强记忆,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如在学奏鼓乐的过程中,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一部分幼儿已能熟练的掌握了击鼓的手势和基本鼓点,而另一部分幼儿只完成了右手的动作,这时,我们一面让那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学打花样鼓点,同时让他们承担了教另一部分幼儿的责任。

4、游戏式、即兴创作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学的积极、主动,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四)鼓乐课程的评价

在鼓乐课程园本化实践中的评价,力求体现淡化评价的鉴定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建立教师实践中反思、自主提高的评价方式与相应制度,主要特点是采用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行评价方式,体现教师的自主地位,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自我监测、自我发展”的机制,使评价工作成为提高和促进幼儿园鼓乐课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平台。评价目的力求体现导向性:即评价要体现“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观”、要有利于促进幼儿纪律观念的强化、促进幼儿音乐兴趣的提高和特长的培养。评价包含对鼓乐课程、教师发展、幼儿发展三个部分,评价后的反馈反思和调整相结合。

1、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评价目的:发现、诊断鼓乐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及时反馈调整,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促进课程园本化与有效实施。

评价内容:参考《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课程部分

评价者:园长、教师、家长、专家

评价方法:管理层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幼儿园施行的鼓乐课程进行分析评估,针对问题寻找改进对策。鼓励教师、教研组在日常反思的基础上,诊断、发现幼儿园鼓乐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不足,及时反馈调整。同时,也注重收集来自家长的信息,并请有关专家对鼓乐课程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使幼儿园鼓乐课程日趋完善。(见图1)

图1 构建课程管理评价的流程

2、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目的:鼓励教师与时俱进,更新知识,提高鼓乐教学与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评价内容:包括鼓乐教学环境创设、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与幼儿的互动三个方面。

评价者:园长、保教人员、家长、专家

评价方法:教师自评(自评表、案例反思);他评(观摩活动、教学研讨、微格分析、专业化考核等)

3、对幼儿的评价

评价目的:关注幼儿不同的生活背景、原有经验、学习方式、能力、情感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发展幼儿运用鼓乐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提升整体素质。

评价内容:幼儿的考勤、学习态度、演奏水平的发展情况等。

评价者:教师、家长、其他保教人员、专家

评价方法:观察法:以自然观察为主,同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情境性观察,主要观察幼儿在鼓乐演奏或鼓操活动中的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表格式,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方式。访谈法: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时间、机会让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要注意倾听并从中获得幼儿的真实想法。还要经常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交流。建立成长档案:根据每个幼儿参加鼓乐学习的态度和实际演奏情况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鼓乐选手的评比条件。等级认定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竞赛或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并记入幼儿评价手册。

三、幼儿园鼓乐课程的实施

在鼓乐课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培训、边建构边探索,再总结反思,将鼓乐课程项目有机地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我们设立了专门的鼓乐专用活动室,定时定点开展鼓乐教学,并将幼儿的鼓乐学习渗透于音乐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学习性区域活动、操节律动之中。下面结合本园日常鼓乐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鼓乐课程在本园的实践。

(一)案例简析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有关节奏,学会控制。例如常用的有节奏“对话”。可以先规定幼儿节拍和小节数,如:2/4拍、4小节,幼儿用一个节奏型作为上句进行一问一答的简单创作,师幼之间、幼幼之间都可以练习,先用声势,再用乐器,中间不能有停顿。如:一幼儿先拍X ―|X ―|XX XX|X ―||下一位幼儿可以拍X X|X ―|X X |X ―||就这样往下接着拍,争取不重复。又如在节奏接龙的练习。开火车:只是重复前一位幼儿的后两节。

第一位幼儿:X XX|X XX|X X|X ―||

第二位幼儿:X X|X ―|XX XX|X ―||

第三位幼儿:XX XX|X ―|0 X|X ―||

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很快的掌握了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培养了幼儿的反应能力、控制力及合作能力。

在学会了这些基本的知识后,我们就会形成专题学习,例如中班的《鼓娃娃》。

教学名称:鼓娃娃(中班)

教学目的:

(1)在反复感受节奏,初步学会用鼓演奏的基础上,启发幼儿认真观察、积极用脑,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演奏要领。

(2)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及节奏感。

教学准备:节奏卡片、小鼓

教学重点:在幼儿掌握节奏型及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比较熟练,有感情的演奏乐曲。

教学过程:

1、游戏《看谁做得对》

(1)根据节奏型,幼儿分别用拍手、拍腿、跺脚的动作表现出来。(2)幼儿在鼓上分别敲出个节奏型。

2、请幼儿完整示范“欢庆锣鼓”:启发幼儿认真观察、积极用脑,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每一种节奏的不同演奏方法。

(1)第一遍示范,幼儿讨论

问:除了有XXX XX XX X的节奏型外,还有哪些节奏型?

(2)第二遍示范,幼儿边观察边探索边尝试,问:这些节奏型的演奏方法一样吗?

(3)幼儿尝试敲出个节奏型后,老实出示节奏卡,幼儿逐项练习。

分析点评:在实践中探索学习一段完整曲子的演奏方法:

(1)出示鼓谱,请幼儿尝试探索用鼓来表现。(2)老师示范演奏,启发引导幼儿用发现、探索法认真观察,主动发现示范的要领。(3)出示主要节奏型,启发幼儿表现出欢快跳跃的情感。

上述案例,幼儿在游戏活动和演奏中感受节奏,有示范有讨论,互动互助,激发了对鼓乐的兴趣,逐步掌握演奏方法。

(二)鼓乐课程实施的策略

1、让孩子在探索中操作,在观察中学习。例如:在游戏或午休时,随时可看到孩子们拿小棒、小鼓自由的在探索,在玩耍,孩子与孩子间在交流。有的孩子敲错了音,另外的孩子听到了便会及时地指出。又如:在听辨音活动中,有的小朋友鼓声敲得很好听,有的小朋友敲出来的鼓声很“硬”,怎么回事呢?孩子们议论开了,在观察中,他们发现,鼓棒要拿的远些,手腕放松,鼓声才敲得好听。在探索中操作、在观察中学习,孩子的思维更活跃了,耐挫力增强了,从而改变以往教师发现幼儿挫折后,不知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2、向幼儿抛出不同的球,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及引导方法。如:我还没有介绍过前八后十六这个音乐朋友,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新朋友,惊喜地问:“它是谁呀?”我没有马上回答,又把球抛给他:“你自己去敲一敲、听一听,他的音和其他两个音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倾听、敲击知道这个音和其他的音符的不同。在具体指导幼儿探究时,我细心观察,找准时机与幼儿交流互动。有时,我也会耐心等待寻找契机。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幼儿得到的远比教师传授给他的要多的多。

3、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节奏到曲谱、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欢庆锣鼓》原来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XX|X―|,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增加了四分、前十六分、后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 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敲鼓,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4、注意整合各种音乐元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鼓乐教学活动是个整合性的音乐活动,它整合诸多音乐元素(如:歌唱、舞蹈、节奏乐),它是各音乐元素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我们在教打击乐《大中国》时,既有歌曲又有节奏,还有打击乐和舞蹈的成分,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歌曲熟悉歌曲内容和旋律,再让幼儿探索给歌曲配上不同的节奏型,然后将不同的节奏型分组让幼儿练习,再进行合奏为歌曲伴奏,最后根据幼儿的能力配上相应的舞蹈动作,合起来进行表演。将各个音乐元素有机地渗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音乐教学活动。

(三)实践研究的初步成效

1、丰富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内容

鼓乐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在小班吸引幼儿的兴趣;在中班丰富幼儿的节奏练习;在大班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且与节日文化相结合,丰富了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更多地得到了节奏、舞蹈等方面的锻炼,增加了艺术、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发展的内容,提升了幼儿身体各方面的素质。

2、发展了幼儿在音乐方面的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幼儿鼓乐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灵魂。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已有的听音乐拍手的技能,在一拍一下敲打乐器的同时,巩固了对均匀节奏的掌握及其他时值的学习,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发展了幼儿的类比思维,完整地认识了乐曲结构,音乐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不仅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艺术素养,促使每一位幼儿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有利于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幼儿鼓乐活动大多适合于喜庆的主题活动和节日开展。在活动中,幼儿能够充分地表现真挚、自然、率真的情感。每一首美好的音乐、每一次生动有趣的节奏活动,都可以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2)有助于幼儿形成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个性品质。

幼儿刚开始学鼓乐时很新鲜,可是新鲜感过后,就表现出不耐烦,鼓乐击打不整齐。在鼓乐集体活动中,为达到统一,幼儿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注意别人的行动,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想办法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情绪和内心体验,使孩子逐渐养成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内化为个性品质。

(3)有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鼓乐教学中有时候幼儿很难将一首曲子演奏整齐,我们就请幼儿自己感受、比较怎样才能演奏整齐,幼儿通过感受、比较心中就产生了要和集体演奏的一致性。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产生。同时在鼓乐教学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集体创编的机会。如全班幼儿共同创编鼓乐的队形、鼓点子、或几个人合作完成一个组合动作,使幼儿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幼儿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体精神。

4、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鼓乐教学的实践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主动探索音乐教学活动的新模式新方法,使教师不仅对鼓这一乐器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相关的音乐原理和打击乐教学法,接受了一些与鼓乐相关的知识。通过这项研究我园教师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得到进一步转变,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高,研究能力得以增强,逐步实现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

四、分析与反思

(一)鼓乐课程目前只是作为我园一个项目,进行课程园本化实践,或者说正处于鼓乐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如何更好地精心设计,从局部项目的开发逐渐成为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课程,还需要我们自觉主动地加强研究和思考。例如要善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学鼓乐的兴趣;让学鼓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并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课程开发毕竟是一项需要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的复杂活动,不是仅凭教师的热情就能实现的,因此参与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以提高自身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程素养,进一步加强更新教学观念。

(三)在鼓乐课程实践过程中,如何形成一套相配套的课程文本,及时反思课程方案,及时调整实施中的问题,促进鼓乐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评价标准的科学设置有待进一步探索,力争编写《鼓乐课程评价手册》。

(四)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鼓乐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这正是鼓乐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总之,实施这个特色项目以来,我园通过实施鼓乐课程和鼓操展示活动后,幼儿的整体精神面貌,较以前都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家长纷纷表示,在幼儿的铿锵鼓声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成长以及一种向上的精神力,这对于幼儿成长将会带来积极的正能量。鼓乐课程园本化的实践,也对我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学无止境,创造无限,面对幼儿园课程建设这个大课题,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幼儿园鼓乐园本课程,编写园本教材,逐步形成我园鼓乐特色课程,完善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卓娅.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民族医药的疗效毋庸置疑,但目前民族医药的研究多数仅限于临床疗效观察,而诸如民族医学理论如何发挥作用、基本科学问题如何解释、民族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如何加工炮制、怎样发挥作用等基础性问题尚需深入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然基金”)设置了民族医学(申请代码H2720)和民族药学(申请代码H2818)2个二级学科,专门资助民族医药学的基础研究。民族医学领域从1990年资助第1个项目至今,共资助各类项目155项、资助总经费5 549万元;民族药学领域从2008年设立“H2818民族药学”申请代码至今,共资助各类项目230项,资助总经费达9 370万元。

自然基金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民族医药领域常从哪些方面开展创新的、有特色的研究并获得资助,是该领域科研工作者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对2008年至今自然基金资助的民族医药学项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研究的几个着眼点,供项目申请人参考。

1 近几年自然基金民族医药领域资助概况

近几年民族医药的基金申请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1年以后增长速度更加明显(图1)。从2008年至2014年,民族医药学领域受理各类项目申请1 643项(民族医学528项,民族药学1 115项),资助342项(民族医学112项,民族药学230项),资助总经费约1.4亿元(民族医学4 623万元,民族药学9 370万元),占历年自然基金民族医药领域资助总经费的93.8%。除2009年1项民族药学项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和2014年各有1个项目获得联合基金资助外,其余获资助的研究类项目均集中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地区项目”)3个项目类别。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多为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因此超过一半的民族医药学申请项目为地区项目,这是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之处。

申请项目的研究对象与民族医药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医药理论系统、临床体系完整的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朝医学、傣医学等申请项目相对较多,其中以应用范围广、教育部已独立设置学科专业的藏医药、维医药、蒙医药的申请项目为最多,三者申请和获资助项目数量可达民族医药项目总数的2/3。对于理论体系尚不完整,但已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壮、回、瑶、苗、彝、侗、土家、畲、黎等少数民族医药的研究近几年也有项目申请,且有部分项目获得资助,尤其是壮医药、回医药、苗医药、土家医药的研究申请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药物作用机制、药效物质基础、治则治法、民族药资源4个方面,这些研究内容的申请项目约占全部申请项目的90%左右。获资助的项目中超过50%的项目为考察药物的作用机制、逾20%的项目为研究药效物质基础,而对于民族医学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的项目相对偏少。

2 民族医药领域资助项目的特色与创新

民族医药领域研究项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与其他医药学领域是类似的,而项目的研究思路是否具有特色和新颖性是能否获得评审专家认可的主要方面。新颖的研究思路与项目的着眼点密不可分,纵观近几年民族医药领域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可将项目特色和创新的来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来源于民族医学理论的特色与创新 不同少数民族均具有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如藏医的“三因学说”,维医的“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四种体液学说”,蒙医的“三根学说”,傣医的“四塔”、“五蕴”学说,朝医的“四象”理论等,挖掘这些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该民族医学,也是进行基础研究的良好的切入点。

如维医“四种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和黑胆质4种不同的液体构成。异常黑胆质体液因其份量重、质地稠,易在支配器官(脑、心、肝)组织细胞中沉着形成阻塞,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受阻,是许多复杂性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有些申请项目围绕异常黑胆质是什么、如何诊断和干预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病证’结合的维医异常黑胆质证动物模型的系统评价与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痴呆病证模型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病证模型的建立及分子与细胞病理学研究”等项目通过建立异常黑胆质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维医体液学说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维医异常黑胆质型消化系统肿瘤共性外周血miRNA标志物研究”、“异常黑胆质型糖尿病共性代谢特征的研究”等项目采用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建立异常黑胆质型疾病的临床miRNA诊断指标,探究维医异常黑胆质病证的物质基础。对于异常黑胆质的防治,维医常采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为了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的作用机制,项目“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延缓衰老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抗抑郁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从脑葡萄糖代谢角度探讨异常黑胆质成熟剂防治痴呆的效应及机制”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体现了藏医学特色,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sup>[1-4]</sup>。

1894年朝医学创始人李济马所著《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提出:“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脾小者名曰少阴人”。这种特有的“辨象论治”理论是基于人的骨骼、容貌、性情、易感症等因素建立的,后世医家临证时却常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出现辨象结果不同而产生疗效不同的现象。项目“朝医四象人的末梢神经活动电位的研究”、“SEP-PNAP在朝医体质辨象中的应用”认为少阳人多热体质,少阴人多寒体质,这种体质特点引起末梢神经生理、病理上的改变,导致末梢神经传导参数相应变化。因此项目通过测定“四象人”末梢神经动作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根据辨象结果,分析电生理学数据,从而掌握四象人的中枢-末梢神经系体质特征。项目将少数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联系起来,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其研究成果<sup>[5-6]</sup>还将有助于提高朝医辨象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

2.2 来源于民族医学优势病种的特色和创新 现代医学难以治愈或疗效不佳的疾病,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来说却可能是其优势病种,如藏医治疗肝胆、肠胃疾病、心脑血管病、风湿骨病,维医治疗白癜风、银屑病、妇科疾病,蒙医治疗脑血管疾病,壮医治疗风湿病,回医治疗脑中风等,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少数民族对这些优势病种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特色,正是一些申请项目创新的源泉。

肝病在藏医学中属于“赤巴”病的范畴,称为“青乃丹吾”。《四部医典》记载“青乃丹吾患后无觉察,失眠乏力身重无食欲,贫血肌肉日益渐削瘦。”藏医治疗肝病的原则为从整体出发,在调理“隆”与“培根”基础上,治疗“赤巴”,施以利药清热解毒,达到缓解和治疗作用,这是藏医治疗各类肝病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项目“藏药波棱瓜种子脂肪酸保肝活性及机理研究”、“藏药‘甲嘎松汤’调节Nrf2/Bach1-ARE-抗氧化酶通路以抗氧化保肝的研究”等针对藏医药治疗小儿肝炎、肝肿大等开展研究;“藏药‘郎庆阿塔’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则是围绕藏药治疗肝硬化进行探讨,均已取得初步进展<sup>[7-8]</sup>。

维医药学认为白癜风(白热斯)是因体内异常黏液质过盛,支配器官(脑、心、肝等)功能衰竭,机体自然力下降,导致调节异常体液的功能紊乱,影响人体正常血液质的着色能力等所引起。血液中异常黏液质过盛,使表皮基底层、毛囊、真皮层等部位的微循环正常功能受阻,从而使正常黑色素细胞(MC)增殖或酪氨酸酶(TYR)的激活物质不到位,虽然黑色素细胞存在,但功能失活。项目“白热斯油及所含单味药材对MC增殖与TYR体外激活作用研究”以维医治疗白癜风确有疗效的白热斯油搽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黑色素细胞增殖、络氨酸酶激活等的影响,为维医治疗白癜风这一优势病种找到部分科学依据。

再如《回回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回族医药百科全书,该书仅剩残卷4卷,其中残卷12“众风门”整篇的内容保存完好,记载了回医药对脑系疾病的方药论治体系。正是有该医学典籍的指导,使得脑血管疾病成为回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有些项目即围绕这一优势病种展开研究,如项目“‘失合刺治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I3-K/AKT通路的影响”探讨回药失和刺治丸治疗脑卒中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后遗症的作用机制;项目“缺血性卒中的生物学基础及回药木香油方干预研究”研究回药木香油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项目“扎里奴思方调控血脑屏障开放对脑缺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由血管迁移脑内的影响”从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透的角度研究《回回药方》中扎里奴思方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制,且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扎里奴思方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促进BMSCs经由血管进入脑内更好地发挥脑保护作用<sup>[9]</sup>,为回医药治疗脑病提供了崭新的证据。

2.3 来源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特殊病种的特色与创新 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祖国的边远地区,受不良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特有或高发的病症,如、青海的高血压、痛风、白内障、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新疆的民族高发性肿瘤(卡波西肉瘤、宫颈癌)、地方性砷中毒、包虫病,广西、云南的地中海贫血等。如果当地研究人员采用民族医药治疗这些疾病,可以方便地获得大量样本,有利于民族医药理论的诠释和发扬光大。

例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themia, HAPC)又称多血症、高血症,是高海拔地区慢性高原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为慢性缺氧刺激骨髓,进而导致红细胞过度增生。藏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起居环境和饮食不当,“遍行隆”紊乱,体内气血被扰乱而妄行,引起人体内“坏血增多”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尚未取得突破,而藏医总结出治疗该病的方药,取得了一定疗效。如三果汤散来源于公元7世纪成书的藏医经典《月王药诊》,由藏药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组成,是藏医用于多血症放血治疗前的必需的内服药方,该方主要通过调和气血而达到抗缺氧、抗疲劳的功效,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明晰。项目“HAPC 藏医多血症的生物学基础及藏药三果汤散干预研究”采用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藏药三果汤散干预前后体液中代谢物全谱的动态变化,阐释病证结合的HAPC 藏医多血症的生物学基础及科学内涵<sup>[10]</sup>。

2.4 来源于民族医药特色疗法的特色与创新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可能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各民族逐渐发明了独特的治疗方法,以缓解病痛。如维医的埋沙疗法,蒙医的放血疗法、拔罐穿刺疗法、酸马奶疗法、正骨术,壮医的针挑疗法、药线点灸法、角吸疗法,苗医的生姜叭法、滚蛋疗法、爆灯火疗法等,在维护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康方面功不可没。对于这些特色疗法原理的深入挖掘,可以充分体现民族医药项目的特色和创新。

回医“汤瓶八诊疗法”中非常有特色的理筋手法以“轻、柔、透、巧”为特点,在筋伤治疗时,将筋伤分为3期治疗。早期使用“捋筋、揉筋、擦筋”等手法,中期使用“理筋、顺筋、散筋”手法,后期使用“抓筋、拔筋、捏筋”等手法,这种“筋伤九法”在临床治疗中常获奇效。已结题项目“回医理筋手法对家兔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动态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考察了回医理筋手法对软组织损伤急性期治疗的最佳有效时间点及其作用机制<sup>[11]</sup>。

《回回药方・针灸门》记载:“是凡一体内,多有恶润凝聚以致本体,并其禀性作坏,……必以火灸之,则本体病根尽去”。烙灸疗法是回族医药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用烙药或铁器烧灼直接烙烫于病痛体表部位,使局部发红发泡,促使机体康复的一种治疗方法。烙灸疗法旨在排出异常体液,促进四性、四液平衡,使全身经脉通畅,利于相应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项目“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研究回医烙灸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认为回医采用特色烙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退变,具有补肾通督、强筋健骨的功能,从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sup>[12]</sup>。

蒙医认为脑震荡属头部内伤范畴,可分为轻、中、重度。头部受到外力后,“脑气”和“脑髓”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失常,“赫依血”循行受阻,出现“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震脑术是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其“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理论和诊治技术,在脑震荡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项目“蒙医震脑术及启震原理研究”围绕这一特色疗法对其作用原理展开研究,因选题新颖,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2.5 来源于民族用药特色的特色与创新 各民族医学不仅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在遣方用药上也各有特色,如回医擅用“香药”,苗医擅用“鲜药”、处方“用单不用双”,壮医擅用“毒药”和“解毒药”,傣医擅用“睡药”、“磨药”,藏医、蒙医讲究分时给药等。目前对这些特别的用药理念和方式开展的深入研究尚少,值得科研人员进行探讨,这样的研究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特色。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属昆虫,俗称蟑螂,云南白族人民应用美洲大蠊治疗创伤有悠久的历史。以美洲大蠊为主药,已研制出具有创伤修复作用的“康复新滴剂”、治疗慢性乙肝的“肝龙胶囊”和针对肺心病心衰的“心脉隆注射液”等新药。有项目申请人在民间白族临床用药调查中发现,美洲大蠊干粉对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明,因此提交了“基于微透析-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项目申请,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从而获得资助。

传统藏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白脉病)的治疗多采用早、中、晚分时给药的独特给药方式。3个经方(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按早、中、晚组合给药用于治疗脑缺血、脑梗死等缺血性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项目“三个藏药经典方早中晚组合给药协同治疗脑缺血机制探讨”针对3个处方分时给药协同治疗脑缺血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sup>[13]</sup>。无独有偶,蒙医也常采用不同处方分时给药,如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疑难病症时,临床上常用3套复方分别按早、中、晚给药。那么分时给予不同处方是否必要、与一日一方比较有何不同、是否可简化为统一的有效方等问题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于是申请了“保护肾功能蒙药给药方法比较及有效复方筛选实验研究”项目并获得资助。在取得了一定进展<sup>[14-15]</sup>之后,对优化处方进行作用机制的探究,随后申请的延续性研究项目“三种复方蒙药不同用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治疗作用机制解析及药物靶点研究”再次获得资助。

蒙医药理论的核心是三根学说,“赫依”、“协日”、“巴达干”是其基本内容。“心赫依”病是“赫依”病影响心脏正常功能所致的病症,属于功能性异常的范畴。蒙医临床治疗“心赫依”的方剂中常有动物心脏入药,是蒙医用药特色之一。但是所用动物心脏缺乏质量控制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有研究人员申请了项目“在蒙药方剂中入药动物心脏的科学依据及质量标准研究”,从质量评价的角度对蒙医特色用药给予技术支撑。

2.6 来源于民族地区特有药材的特色与创新 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有的生态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各地特有的药材,如新疆的伊贝母、雪莲、罗布麻,的藏红花、藏茵陈、红景天、冬虫夏草,内蒙的肉苁蓉、麻黄、防风,云南的三七、天麻、石斛,宁夏的枸杞、银柴胡、苦豆子,广西的罗汉果、鸡血藤、广豆根等,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可以彰显项目的地方特色。

藏药雪灵芝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石竹科蚤缀(Arenaria)属雪灵芝亚属垫状草本植物,分布于海拔4 000 m以上、雪线以下的高山草甸和砾石堆中。雪灵芝的藏药名为“阿仲嘎保”,意为“采天地灵气之人间仙草”。据藏医药古籍《四部医典》和《秘诀遗补》记载,阿仲嘎保可治疗“胃肠之溃疡、膨胀、癌症、瘰疬并能健胃助消”。雪灵芝在低剂量下可表现为免疫抑制,而在高剂量下则显示出增强,展现出免疫的调节效应。针对雪灵芝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人员提出“藏药雪灵芝肿瘤抑制与免疫激活协同效应及机制的体内外研究”、“基于‘谱-效关系’的藏药雪灵芝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等项目申请,并获得资助。

鲁堆多吉,又称藏党参,是桔梗科植物长花党参Codonopsis mollis Chipp.的全草,功能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藏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藏医认为人有五气:索金,帮助呼吸的气;近珠,协助说话的气;嘉杰,协助肌肉活动的气;梅年隆,协助消化的气;土色,协助排泄的气。与生殖有关的是土色,主要在臀部,男性生殖器和大腿处,在人体有固摄的作用,固摄血液、尿液等,使人有,调节的分泌。项目“藏药鲁堆多吉对生殖腺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根据藏医药理论,对藏党参调节动物生殖腺的作用进行了机制探讨。

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 et Kir.为菊科风毛菊属Saussurea DC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一带,生长在雪线以上。民间以全草入药,性温,味微苦,入肝、脾、肾三经,具有温肾助阳、祛风胜湿、通经活血等功能。在维吾尔医《哈孜巴依药书》、中药典籍《本草纲目拾遗》里记载是对一切寒症有突出疗效的药材,可以外敷等方法治疗风寒湿症。但常规制剂存在使用后皮肤过敏等刺激性问题。项目“维药天山雪莲纳米透皮给药系统及其经皮渗透机理研究”采用现代制剂学手段将天山雪莲药效成分制成新型给药系统,从而改善其透皮吸收、减少其副作用。另外,受全球变暖影响,天山雪莲的生长区域变小,进行人工种植是保证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方法,但制约人工种植的瓶颈是该药的热适应性问题。已结题项目“天山雪莲SiHSPs类耐热基因的分离与功能研究”从天山雪莲cDNA文库中克隆天山雪莲的热激蛋白基因,将其在天山雪莲中高效表达,以提高天山雪莲热适应性,从而实现人工栽培<sup>[16-17]</sup>。该项目以现代科学技术解决民族地区特有药材资源难题,具有很强的特色和新颖性。

2.7 来源于各民族药材同物异用的特色与创新 各民族用药普遍存在药物交叉使用的现象。据报道,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余种,蒙汉共用的400余种,共用的150余种。诃子有7个民族使用,天冬有18个民族使用;用马鞭草的有20个民族,用鱼腥草的有23个民族,用车前的则多达29个民族。民族用药的交叉问题比较复杂,有的是药名相同,基原各异;有的则是基原相同,药用部位或功效却不同,如中医用刺猬皮,朝鲜族用刺猬胆;中医用蝙蝠的粪便,傣族则用其血。红花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维族则用以止咳。白鲜皮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而宁夏回族地区民间则用于治疗刀伤出血,并流传有“家有八股牛(白鲜皮之别名),刀伤不发愁”的说法<sup>[18]</sup>。对于同物异用的现象,非常值得科研人员进行深入探究,不仅可以阐明各自用药机制,还可以扩大药用资源、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在等高海拔地区,藏医将虎耳草属多种药用植物应用于肝胆疾病(赤巴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赤巴肠病),并将其归为“蒂达”类药材的次级分类“松蒂”类项下,其主流品种为篦齿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var petinata;而在低海拔地区,中医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中耳炎、痔疾肿毒等病症,其主流品种为虎耳草S.stolonifera。项目“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的功效、活性成分与分类群组、地理空间分布及生态环境的关联性研究”集成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药效学等研究方法,开展虎耳草属不同地域、不同品种药用植物功效、活性成分研究<sup>[19]</sup>,从而揭示汉藏两地药用差异的深层原因。

3 建议

我国的民族医药学因涉及到几十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又有其各自特点,因此非常博大精深,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本文介绍的仅仅是冰山一角。只要科研人员认真学习和思考,就会发现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如藏医采用尿诊法诊断疾病,有何科学道理;藏药处方中常用重金属含量很高的“佐塔”,为何每每取效而未见毒副作用;蒙医常用诃子炮制药材,对药性有什么影响;中医用熊胆清热解毒、明目、止痉,朝医却用之活血化瘀、发汗祛邪,2种医学的认识有何关联等等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基础研究创新性的源泉。

自然基金民族医学和民族药学2个学科支持的项目,均应在民族医学理论指导下开展。虽然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对了解民族医药非常有帮助,但研究也不应局限于此,民族医学研究项目应更关注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医学基本理论的诠释,民族药学还可开展药材资源与鉴定、质量评价、炮制方法、制剂手段以及毒理学等探讨。因此建议研究人员认真学习民族医学理论,了解民族医学优势病种,熟悉民族医学特色疗法,调查民族地区用药特点,掌握民族用药资源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医学最新进展,这样才能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民族医药领域的科学问题,做到思路创新和方法创新相结合,从而促进民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Bei Li, Qing-li Luo, Mammat Nurahmat,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comparison of combining disease and syndrome model of asthma with ″kidney yang deficiency″ and ″abnormal savda″[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 doi: 10.1155/2013/658364.

[2] Wang H, Gao W, Kong M, et al. Effects of abnormal savda munzip on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hypertrophic scar in vitro[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doi:10.1155/2015/870514.

[3] 阿布都乃比・麦麦提,艾力艾力・艾比不拉,艾斯卡尔・提,等. 维医异常黑胆质载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心脏超微结构的改变[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5):590.

[4] 吐尔逊阿依・卡米力,哈力旦木・吾加不都,古孜力努尔・依马木,等. 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ERK信号通路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 169(1) :114.

[5] 金春玉,林长青,柳振宇. 朝医四象人运动神经传导机能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2(3): 755.

[6] 金春玉,马场正之. 朝医四象人感觉神经传导机能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57.

[7] 熊天琴,李红侠,陈元元,等. 甲嘎松汤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 29(1):132.

[8] 薛娟,彭蕴茹,丁永芳,等. 藏药郎庆阿塔对肝纤维化大鼠胶原代谢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24):260.

[9] 任非非,刘敬霞,俞维,等. 回族药扎里奴思方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血管迁移脑内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 21(2):130.

[10] 邝婷婷,张海伟,陈一龙,等. 藏药三果汤散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 16(1):171.

[11] ,马惠N,穆静,等. 回医理筋手法不同时间干预兔颈肌慢性损伤的组织学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 35(10):1069.

[12] 许建峰,林瑞珠,牛子瞻,等. 回医烙灸法对大鼠实验性腰椎间盘退变MMP-3表达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2013, 44(2):53.

[13] 谢彬,刘睿颖,和静萍,等. 3种藏药经典方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 16(8):1846.

[14] 王秀兰,金亮,哈旦宝力高. 9种蒙药3种组合用法对肾损伤动物模型肾功能保护作用比较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276.

[15] 王秀兰,韩斯日古楞,包春霞. 三种蒙药一日多方与一日单方用法肾功能保护作用比较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6):972.

[16] Huixia Ning, Ming Liu, Nurbolat Aidarhan, 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ve growth of cultivated Saussurea involucrata in a low altitude region[J]. Med Plant,2014, 5(6):1.

篇3

朝阳区管庄学区正是全区生动活泼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朝阳区管庄学区在区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领导下,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着力于大课堂活动管理机制建设和课程开发,以行政引导为龙头,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教师研发为平台,将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有机地渗透到学校学科教学之中,构建了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以学校教学为主线,以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为教学素材,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为教学方法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和独特鲜明的社会大课堂育人模式。

明确目标,规范管理

管庄学区作为北京市社会大课堂项目研究实验单位,从2009年至今,始终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这个重大教育工程的宗旨为研究的宗旨,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实践育人、整体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标。管庄学区整体推进的策略是加强研究、规范管理、展示过程、科学评价、梳理成果。我们的成效是校校有特色、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保证工作的扎实推进,制度是基础,落实是关

键。学区从健全机制入手,狠抓制度落实,形成了分层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学习培训机制,促进观念转变;汇报交流机制,促进共同提高;检查指导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成果收集机制,强化经验推广。学区像抓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抓社会大课堂,做到社会大课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有人管理,有人组织。学区创编了“社会大课堂学生教育计划书”,明确不同资源单位的教育目的、项目内容、教育措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走进不同的资源单位,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能力和认识。

强化研究,物化成果

社会是知识的摇篮,自然是人类成长与发展的空间。然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转化成有价值的社会教育资源,纳入现行教育体系,而形成的社会教育资源则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将其进一步转化成课程资源,通过具体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所接受。

为此,管庄学区成立了大课堂课程研发组,将基础教育小学学段的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美术、科技等课程与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密切结合,开发了具有独到特色、切合实际的多学科的社会大课堂学科课程,构建了社会大课堂所独有的实践体验性操作、开放式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启发式教学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现代化的教育特色。

我们的研究团队由市区领导、教研员、学区各校领导、学科教师组成。近两年,在朝阳区教研中心王颖主任的带领下,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参与了“北京市社会实践基地学生教育计划书”的编写,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六个实践基地的学生教育计划书的编写。计划书的编写为教师们充分利用基地资源的优势、明确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与步骤、物化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同时,带领部分学校及教师研制出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英语、语文、音乐、美术、科学七个学科的《社会大课堂学科指导手册》。

创设信息化平台,强化活动实效

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最大特点是能让教研、学校、教师各个角色在互动中推进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有效应用。

1.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支持学区、学校、教师层级的分级式过程化管理;支持教学指导意见的;支持项目管理的数据化统计,并将实施成果以教学资源形式提交到项目管理平台中,进行大课堂课程化教学的集中展示。

2.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将资源和教学过程有效结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将因“资源而资源”的参观和学习,转变为“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将资源融入教学活动中。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平台发挥出良好的应用效益,教师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已具备了对大课堂教学工作实施的考量基础。

3.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能够支持学区对各个学校进行工作评估。学区管理人可以设置具体的“评估指标”权重,评估指标公示,根据学校完成的工作情况形成整体评价。

4.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平台除了指导教学、任务管理和评价之外,随着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不断开发,平台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完善的功能。管理人员通过资源目录树管理模块,可以直接从后台建立个性化的资源目录树,管理学校大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活动资源。

引领学校加强大课堂资源群建设,促学校特色发展

面对丰富的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管庄学区在将大课堂活动资源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篇4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承担的研究人文社科领域具体问题的专门项目。项目是一种制度事实,是观念的存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任何关系都包括主体、客体与内容,研究人文社科项目,应当从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1、主体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承担主体为高校教师与专职研究人员,一般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对于社会中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具备学术敏感和学术探究能力。2、客体方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客体是指专项涉及的具体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方面的难点问题。从目前人文社科研究的项目类别来看,基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类是教育部主管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第三类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管理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第四类是中央其他部委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第五类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自行设立的科研项目,第六是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项目研究的都是系统的或独立的问题,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涉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

二、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国际竞争的新形式相比,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科研不能很好地对接国家、社会重大需求,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高校科研组织模式还处于相对封闭、分散的状态,科研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层出不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在管理理念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近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重视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提高的问题仍较为普遍,还有一些低水平重复研究甚至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缺少有分量的成果,尤其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因此必须强化“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努力克服科研目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2.在评价方式上,存在重成果、轻效果的问题。只有通过成果转化,科研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才能得以体现和发挥,但现在还存在重理论研究成果轻实践应用效果的现象,研究者成果转化意识淡薄,管理部门转化应用成果服务不力,决策层吸纳应用成果渠道不畅,致使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因此,在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同时,必须重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在宣传推广上,存在重、轻接受的问题。科研项目的宣传、普及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大众传播的手段、格局和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习惯、渠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大众的远离,导致了哲学社会科学圈内周转、体内循环、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局。为此,科研项目的宣传普及要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话语体系、媒介传播格局、受众参与模式,培育适应各种受众的多种宣传手段、普及渠道即大众化方式,提升科研项目宣传传播的影响力。

三、协同创新与科研项目管理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与金融机构为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库智囊作用,使其研究与社会实际需要高质量衔接,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知识低内耗整合,提高协同质量,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协同创新要求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等知识应用主体形成协同模式,简单来说,要求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大学的知识制造必须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又不能简单地以利益为中心,应当是全方位的配合与助力。

科研项目具有创造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虽然负责人能够基本把握其运行路径,但是仍然有可能出现不能计算的资源消耗。为了节省资源和时间,充分利用高校优势为企业和其他实务部门服务,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化就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全过程化的管理,有效地降低科研项目所遇到的不确定性,从而让项目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用在项目的研究方面,不会消耗在其他领域。这样就有力保证了科研的质量,从而也能为企业提供有实际作用的科研成果以作为决策的依据。

四、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协同创新。推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协同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推动发展。当前高校的“协同创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高校应当结合现有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五大协同”,探索组建跨学科机构的科研团队、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推动文、理、工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2.坚持质量导向。科研项目管理还应该始终坚持质量导向,锻造优质科研人才队伍与精品。高校应本着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同时,学校将根据中长期跟踪扶持、降低考核密度、优化评价体系等方式,鼓励学者以更长远的眼光和耐心,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事业献力,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篇5

1.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基本情况

学院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灾害与水安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5个博士点学科。其中,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硕士点7个,即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灾害与水安全、机械设计及理论、防灾减灾工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河海学者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32人,副教授32人。[2]

学院科研方向有:大坝安全监控、高坝及地基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试验技术、高边坡及地下工程、大型水闸、船闸及输水结构、施工技术与建设管理、渗流控制与优化、水生态及环境模拟、河流泥沙工程及河流管理、工程水力学、渗流控制与监测、高速水流、数值模拟与水信息技术、水利水电系统规划与优化调度、水利经济与管理、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潮汐电站及泵站水力过渡过程与控制、输水系统物理模型仿真、水电站泵站结构、流体机械测试与诊断、流体机械流动计算及优化设计、水力机组过渡过程控制与仿真。学院发挥科研优势,先后承接了三峡、向家坝、龙滩、二滩、锦屏、拉西瓦、溪洛渡、白鹤滩、小湾、南水北调、小浪底、水布垭、双江口、两河口、淠史杭灌区等遍及全国各地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科研项目,研究经费超过1亿元,取得了大量成果,2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8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2]。

2.学院科研项目按地域分布统计与分析

2.1资料来源与统计结果

资料来源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2005年至2009年在河海大学科技处登记的立项项目。统计以项目合同生效时间为准,不考虑项目实际的开始和完成时间,以此使得统计数据限定在统一的时间段。

根据对学院2005年至2009年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统计,得到分布在各省份的科研项目占全部项目数量的百分比和项目经费占全部项目经费的百分比资料,见图1和图2。

2.2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项目经费分布统计资料分析

由图2.1和图2.2可以看出,分布在江苏、四川、北京等省、直辖市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项目经费都位居前三位。分布在江苏、四川、北京的科研项目数量占学院科研项目数量的50.27%,科研项目经费占学院科研项目经费的37.76%。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是河海大学的骨干学院,以水利为特色的工科为主的学院。其科研项目主要是面向工程实际,特别是水利工程以及为地方发展服务。从统计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学院科研项目的三个特点:(1)结合工程实际,特别是结合水利工程的前期规划、施工、后期运行等实际工程问题开展研究;(2)加强基础研究,结合国家863、973等研究计划,以及基金委、各部委的研究计划;(3)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2.2.1学院科研项目结合工程项目实际

学院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多的地方,科研项目也就多,如四川省。四川境内河流众多,绝大多数属长江水系。按流域水系划分,四川省水系区域可分为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长江上游干流等区域。四川省内水系众多,海拔高、落差大,适宜建设水利工作,且建成、在建及拟建的水利工程众多,如大竹河水利工程、周公河沙坪水电站工程,被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等。因此,很多结合工程实际的项目,如:位于大渡河中游汉源县和甘洛县境内瀑布沟水电站项目、位于大渡河甘孜州康定县境内的猴子岩水电站项目、位于大渡河甘孜州泸定县境内泸定水电站项目、位于雅安市境内的大渡河干流上的大岗山水电站项目、位于岷江上游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项目、位于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电站项目等,都分布在四川省境内。这些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都需要高校科研人员的参与,学院科研项目也应该包含本类工程项目,为国家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2.2.2学院科研加强基础研究

学院想要提高科研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学科基础研究,如国家863、973等研究计划,以及基金委、各部委的研究计划等。以北京为例,国家基金委、各部委机构所在地都设在北京,所以北京地区的项目都是以基金、研究计划为主,项目也比较集中。如2005年至2009年,学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2项,合同经费共计780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6项,合同经费共计302万元;“973”项目、“948”项目、“863”项目17项,合同经费共计423万元。基金项目的目标是: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部也高度重视高校基础研究工作,积极鼓励原始性创新,对高校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因此,学院科研也应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积极培育重大的基础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2.3学院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在地缘优势及高效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学院科研项目自然会结合所在地江苏的经济建设,为江苏的经济建设服务。如南水北调项目、长江沿江治理工程、地方的基础研究计划等。高校通过与地方和企业开展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高校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推动高校科技工作迈上新的台阶。1992年原国家教委、原经贸委,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2006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个部门,又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指导小组,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的核心问题,成为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学研结合,多方位服务社会,在科研直接促进生产的同时,学院采取多种合作机制,与社会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长期伙伴关系,为学院的产学研发展构建有效的转化平台。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高校科研项目按地域分布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高校科研项目的三个特点,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3.1存在的问题

3.1.1科研项目地域分布不平衡

东北三省、西部地区、海南等省份科研项目分布偏少,北京、四川、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科研项目分布较多,这与各地工程项目分布、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但是也说明高校科研项目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目标取向为经济利益。

3.1.2科研项目基础研究比重较小

科研项目按地域分布中,北京地区科研项目虽然位列前3名,但是占科研项目数量比例10.39%,经费比例11.12%。而基础研究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也就是说明基础研究比例偏低,仅为十分之一左右。我国高校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之一,教育部也在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及投入力度。自“973”计划实施至今,国家共批准了532个项目,其中高校牵头283项,占项目总数的53.20%。而学院目前还没有牵头的“973”计划项目,仅有参与课题2项。虽然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量有较大增长,批准率却低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平均水平,立项项目相对偏少。

3.2解决问题的对策

3.2.1积极参与各地地方经济建设

了解各地经济建设动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业务沟通活动,并与相关科研院校、事业单位、企业集团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特别是科研项目分布偏少的地区。抓住各省部产学研政策导向,掌握了信息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再加上科研院校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才能提高科研院校的科研竞争力。

3.2.2加强基础研究

学科发展必须依靠基础研究,发展基础研究才能把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其使命不仅要服务于今天,更重要的是引领未来,创造新的需求和发展优势[3]。国家和地方也都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如1997年至2006年,我国“973计划”共立项301项,国家财政投入62亿元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科研院校要抓住基础研究的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篇6

科研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科研管理是对科学研究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的一门管理工作,包括申报动员、课题论证、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后期管理等内容,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使科研工作变成科技人员的自觉的活动,是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保证科研课题的良好运行,确保课题按期、优质完成。如何将医院的科研工作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并对医院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医院领导及科教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1.课题申报工作

医院主要课题来源于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湘南学院和院级等。科研管理部门每年上半年将各级科研主管部门下发的科研项目计划申报通知挂医院内部网站以及各医疗区宣传栏里,动员全院职工积极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先对申报者进行课题指南解读,并指导其填写申请书,特别是有些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进行网上系统管理,需指导其网上申报,做好咨询服务。随着医院对科研的重视,全院职工对科研申报工作积极性很高,近4年来上交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各级申报项目达150项,2008年设立院级科研立项管理办法以来,申报达390项。

2.课题论证

科学研究中选题至关重要,而论证则是选准课题、管好课题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好的课题,没有科学合理的论证,课题无法顺利进行。对于所有的申报课题,科研管理部门严格把关,按照申报通知指南与要求,审核课题负责人的申报资格,申请书是否根据要求进行填写,再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包括形式审查,资料审查等,按照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诚信程度等六大原则。对于申报特别多的级别,如市级科研项目,因医院是分三个医疗区管理模式,先由各医疗区科研分管院长组织各医疗区学术委员会分会进行初审,再经科研管理部门和医学转化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复审,推出优秀的课题进行上报,保证了课题质量,也提高了课题中标率。

3.过程管理

针对医院以往只重视立项,忽视过程管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大部分课题无法顺利进行。为了确保科研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科研管理部门加大对科研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流程,包括项目档案、中期检查、过程督导等。医院正在不断摸索科研管理模式,经多次多方会议讨论,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于院外各级科研课题,积极配合科研主管部门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对于院内科研课题,医院预在每年某个时间段对全院所有的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检查,项目负责人填写课题中期检查或阶段检查报告书,内容涉及课题进度、方案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下阶段经费安排计划,存在问题、建议及需要说明的情况等等。科研管理部门秉着客观认真的态度,尽量帮助课题负责人解决影响课题完成的客观原因,为其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支持,并做好检查记录和归档。根据《医院科研立项的管理办法》未完成课题者按项目资金20℅赔偿,立项课题的前两位作者如果有未按合同完成课题的记录,不得再申报医院立项课题。通过对课题的过程管理,督促课题负责人保质保量完成,避免不必要的科研经费的闲置或浪费,有利于医院科研的发展。

4.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为了有效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在执行科研项目中,根据合同计划要求在经费预算范围内按医院财务制度支配使用。科研经费开支主要包括办公用品、检索查新费、资料费、会务费、邮寄费、试剂费、材料费、临床药物试验费、答辩费、交通费、住宿费、招待费(扣调节基金)和其它费用。所有科研项目经费经由科研管理部门将领导审批的报告交财务科,财务科对每个项目建立账户,科教科、财务科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经费预算开支标准,按阶段完成任务到科研管理部门填写科研经费审批表,经财务科、科研管理部门、分管院长及总会计师签字,才能使用规定的科研项目开支。

5.建立奖惩制度

医院对科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重视,坚持以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把科研与员工职称晋升工作、职位聘任和年底绩效考核挂钩,关心和指导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与前途发展等问题,促使员工产生一种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对于外院未按期完成的课题,按照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要求,不得再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对于院内的科研项目,按照《医院科研立项的管理办法》未完成课题者按项目资金20℅赔偿,立项课题的前两位作者如果有未按合同完成课题的记录,不得再申报医院立项课题。

6.后期管理

外院各级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科教科提交资料,包括结题报告书、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总结报告等,科教科审核后上报科研主管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对其进行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结题。结题后,可以申请成果鉴定,科教科帮助与协调各级科研主管部门有关成果鉴定工作事宜,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对适合在临床推广与应用的项目创造有利条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果鉴定后,推荐申请科技奖励。院内科研项目完成后,按照《医院科研结题管理有关规定》(暂行),项目负责人准备资料,科教科审核后提交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合格者发放结题证书。

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医院科研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医院加大对科研的重视,利用医学转化研究所平台,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职工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积极性颇高,科研氛围日趋浓厚,同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医院的科研发展做出贡献,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7

一、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类别。在一定意义上说, 高等学校科研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科研水平高低通常成为判断该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科建设贯穿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全过程的始终,是高等学校能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使用的条件,是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高等学校职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科研和学科建设都是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渠道,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同时抓好科研和学科建设,以提高其水平和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定位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偏重而已。在逻辑的顺序上,科研应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没有一批高水准的科研成果,要想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只能是纸上谈兵。反过来,学科建设质量的提升又为科研的下一轮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为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打下基础。没有好的学科方向,就难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前言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及科研技术创新平台是学科建设中的重点学科、博士与硕士点建设的有力支撑。

(一)创新性项目为学科建设的载体

创新性的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大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创新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而研究项目的创新程度是获取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培育创新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认为一方面创新项目的选择需要在广泛的文献调研及同类科研比较分析后才能得出。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研究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瞄准国家目标,选择具有学科前沿、独创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性项目。在信息时代,对于医学科研而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当今计算机、基因工程、生物芯片、传感器等技术正对医学研究带来深刻地变化,学科交叉日益显著,可以说创新性强的项目从学科交叉中产生。对于创新性强的项目要重点培育,一开始申请国家、部门基金,可能因为基础不够,而不能得到经费的资助,这就需要高校自身给予最初小额研究经费资助,通过一定经费的投入,以便打下足够的研究基础,从而提高创新项目在申请国家级项目的竟争力和中标率。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科研项目申报有限额时,优先推荐学校重点培育的创新性项目,保证其优先发展,并积极组织跨学科攻关,为获取高水平的研究项目的资助打下基础,进而达到以科研项目拉动学科方向的效果,为学科建设进行铺垫。

(二)前沿、富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

学科形成的主导科研特色是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域特点,纵观科技发展之势,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科研层次、科研模式、科研侧重点和科学研究的服务面向,即给自己的科学研究准确定位[5]。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基础和特色。

科研特色首先是科研方向的特色,表现为独特性和前沿性以及在科研方向上取得的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队伍是其学科方向和学科队伍建设的依托,学校一般要在优势科研方向上确定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一旦确定,其自然成为教师对研究方向选择的重要依据,进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都应保持特色,发挥优势,同时又要瞄准前沿,符合实际,要针对国内高校的科研状况与发展趋势,找准对学科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只有“群峰之上异峰突起”的科学研究方向,才具有强劲、持久的生命力,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方向只有相对稳定,才有可能逐渐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三)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学科建设的条件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国际间科研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建设共有的科研技术平台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极为重要。

科研技术平台主要包括三方面:⑴、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⑵、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⑶、具有公共和共有的服务性质。

科研技术平台属于高校基础设施,是科研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为所有科研创新活动的成员共同服务、联合使用、共同受益,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具有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它具有支撑创新、实现共享、保护资源、促进交流、提高效率等功能。根据福建省政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我校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成立“211工程”二个重点学科(分子医学、血液病学),执行几年来成绩斐然,拥有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具有承担生命科学综合、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也有迅速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为:建设的二个重点学科,购置配备了一大批现代化的科研仪器设备,拥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功能完善的建筑设施,为科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和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共用的技术平台。“十五”以来,在福建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校相继建立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神经生物学相关技术平台”、“基因功能模式动物技术平台建设”“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建立为我省医学科学的纵深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我省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尤为重要的是,该科研技术平台相关设备基于“资源共享”原则,对各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单位开放,一方面可应用于医学、林学、农学、畜牧兽医学等行业,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我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只有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二者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发展。截止2006年,国家教育部授予我校的博士点(三级学科)22个,硕士点59个,学科覆盖面从临床医学扩大到基础医学和药学,实现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校本部基础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使我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近年来我校科研实力增强是分不开的。“十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资助总经费达1200万元左右,主要资助领域涉及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口腔医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血液病学、骨科学、神经外科学。如我校神经病学研究所,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肌营养不良症等神经遗传病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研究”、“中国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结构和基因诊断研究”等若干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使这门学科在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等研究方向上都有鲜明的特色,部分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经过几十年尤其近几年建设,神经病学学科在人才梯队、科研项目与基地、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特别在神经分子遗传学研究、神经变性疾病的防治、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神经电生理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于2003年成功申请到博士点。

(二)学科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2003年11月,我省启动了重点建设高等学校,我校被列为建设项目学校,他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紧密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分子医学、血液病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环境与健康等6个学科建设项目,并通过分析已形成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的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把学科建设项目分成两个层次,重点加强以上6个学科建设,带动其它学科发展,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并根据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优先对第一层次学科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迅速发展。项目建设期间,我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3个,大大强化了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科整体的综合实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学科是科研的基础,学科发展了,科研实力也增强了,科研水平显著提升。5年来,获得各渠道科研经费达6522.1万元,是前5年的2倍,年递增15%左右。获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402项,比前5年增加13%。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重点)项目等外,2006年我校首次作为负责单位承担“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题项目,林新华教授的“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另有10人次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分别入围“97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项目;2007年“基于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检测新方法研究”项目再次获得“863”计划专题项目,资助经费近300万元,表明我校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部分学者逐步在全国同行中建立起良好的科研信誉,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赞誉【6】。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王庚华 邱岩:大学的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3期

3、李伟 李斌:学科建设与高校科研工作[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篇8

针对上述特点,学校准确制定了科研发展的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科研机制和奖励办法,多措并举,以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强化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学校在科研方面采取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二级学院针对各学年的目标,结合本单位专业学科特点,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形成了重视科研的风气。学校一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大了科研政策宣传力度。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以研究基地、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以科研资金作保障,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并重点扶持了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近年,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资金匹配、高层次科研奖项和高水平论文论著奖励等政策。学校积极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退休教师,利用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带领学校引进的大批年轻博士,并主动与的科研人员相结合,通过“内敛”和“外展”,合理组合全校的科技人才资源,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多领域的研究开发队伍,为科研人才搭建了工作“平台”,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学校。

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学校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重点扶持出发,对学校现有科研力量进行优化与重组,充分利用原有行业的基础和背景,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重点提升了高层次项目的中标率;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和校企横向合作模式,构建具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此推动学校独具优势的科研强项的形成,进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出发,力促特色科研形成“制高点”。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立足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内建科研团队,外扩科研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的水利行业特色,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和学科前沿问题,组建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培育和产生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在水利行业上形成了特色科研的“制高点”。

从学科交叉、渗透出发,努力寻求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有效措施,以水利特色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克服资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点,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在研究内容上,深入研究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有递进式的交叉与渗透,又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方面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科研特色。

二、认真挖掘成果源,精心培育和遴选优秀科研成果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提出了“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监管、成果培育、成果申报”的五阶段分目标管理,每项目标均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获奖科技成果已达到4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超过“十一五”期间总数的50%以上,在国家级科研奖励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其中获奖较为集中且特色突出的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工结构工程方向。学校在水工结构工程方面的研究始于建校初期,目前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主要开展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水工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建造新技术、水工高性能耐久性材料以及特种结构和大跨度复杂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质工程方向。地质工程作为学校建校初期设立的专业,主要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长期以来研究团队主要在边坡稳定分析及滑坡失稳定时预报、工程岩土体结构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开展较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除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接了大量工程生产项目,主要参与完成的“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学校围绕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用水问题,开展了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及经济评价。近五年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水利部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南水北调重大工程项目等100余项。所完成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经多年凝练,学校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形成了以河流模拟为主要特色的四个优势研究方向――河流模拟及工程应用、工程水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环境及污染水力学等。该学科近三年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和大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三、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转移

科研工作是一项对外联系广泛且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学校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搭建外联科技研究平台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交流,充分利用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专业性、实践性、前沿性强的特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学校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工结构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构建与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使高校在参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横向科研课题,联合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学校与企业以“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在合作中相继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南水北调大型水利渡槽施工成套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和水利部“948”推广项目、“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等课题。自2002年起,经过多专业联合,攻克了架桥机、动力平板运输车、风电吊机、大型渡槽施工装备的总体设计理论和动力传动与操纵控制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研制了成套装备,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施工需求;首创了大型水利薄壁预制渡槽提、运、架施工的新工艺,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套预制渡槽架设施工装备,使我国在渡槽施工装备技术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大型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郑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大型动臂吊柔性臂架系统和非柔性臂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研制出世界首台轮胎式风力发电安装专用起重机;在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研制出系列架桥机和大型搬运成套施工装备,使我国成为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推动了国内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沪高铁、风电建设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已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0多亿元人民币,创汇700多万美元。风电吊机已先后推出4代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2150万元,净利润1340.4万元,税收800万元。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已销售112台套,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59亿元,利润4628.26万元,税收1697.96万元。产品在京沪高铁、京津高铁、武广高铁、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沙河、双洎河和湍河渡槽工程)、江台滩涂风电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确保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篇9

科研项目全过程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部过程[1]。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达到最优化,通过以科研工作者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使科研项目在实施前期、中期及后期的过程中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科研项目包括国际合作课题,国家、省、市、区科技部门立项及中标课题,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和研究任务,学校立项、研究所自选的课题,合作课题(有经费支持)以及其他项目或课题。

因此,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是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组织和协调科技力量去完成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者掌握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并在项目实施中贯彻执行;要求了解有关的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使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要求了解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提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目标,引导项目(或课题)的研究方向;要求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协调能力,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懂得科技研究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使科研项目管理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要求了解与项目有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政策,以利于科研成果的实施和转化[2]。

2. 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研项目管理具有创新性、风险性和明确指向性的特点。创新性不仅仅指项目的阶段或可交付成果具有创新性,还包括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创新。任何一个项目的管理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可供参考,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思路,通过管理创新去实现对于具体项目的有效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的另一个显着的特点是科技项目具有风险性。科研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比如变更研究内容、人员、技术方法等。当一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时,—是会加大科研的工作量和难度,二是会增加失败的可能,同时也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风险。科研项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内容是具体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不是宽泛的。项目的明确指向性贯串于论证、立项及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旨在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或是解决某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有效实现科技项目预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3. 高校科研处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3.1规划指导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研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关系到学校的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等一系列大问题。科研处对于科研项目从开始申报、立项,到项目的过程管理、结题鉴定、申报奖励、科研成果档案归档、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的管理,指导功能是不容忽视的[3]。在科研项目申请时,科研处有责任给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宣传有关政策,组织他们认真阅读课题指南,指导他们填写申请书,要对申请人从研究内容,课题论证,研究计划,成员组成等各个方面给予指导以提高课题的命中率。在科研奖励申报时,科研处要指导申报者填写推荐书,对于科研成果主要内容的介绍,发现、发明创新点的提炼,经济效益的计算,应用证明的提供,附件材料的排列等等,都要加以科学的指导,提高奖励的中标率。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科研经费的使用也离不开科研处的指导作用。

3.2组织协调作用

科研处从组织申报课题、中标立项到项目研究完成结题鉴定、推广、报奖,其组织作用一直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科研管理人员必须采取公告、短信、电子邮件、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并引导帮助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向各级项目主管部门推荐、介绍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先进性、实用性,介绍本校的学科优势、研究人员的科研经历、前期研究成果,课题将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获得他们的资助。科研项目被批准立项后,科研管理人员,应及时组织课题组负责人学习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责任。科研处的协调作用是项目管理的剂,是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的可靠保障。科研处要具备与课题组的融洽关系,协调研究进行过程中,人员、经费、时间和实验条件、资料等的关系,协调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之间、课题组之间、课题组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诸多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内耗”,保障科研项目正常进行。

3.3监督激励作用

科研处对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作用是与组织作用同时进行的,要按照每个课题的计划任务书,监督项目的进展情况;按照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条例,严格监督经费的运用情况,对项目进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上,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科研处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勉励未承担科研项目人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来。科研处可也设立校内科研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为申报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课题做好前期准备;也可以支持获得科研项目立项但科研经费没有及时到位的课题组,按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科研处也可以制定科研奖励政策,对承担科研课题的负责人、获得的科研奖励项目的负责人、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国家发明专利的获得者给予重奖的同时,要进行大力宣传,激发起荣誉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鼓励大家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因此,科研处在整个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各种作用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只有发挥好这些作用,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才能真正达到科研管理的目的,保证高等学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项目(HGJXHC110796)

参考文献:

[1] 张华,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过程管理中的职能与角色定位[J],交通企业管理[J],2011(12).

[2] 陈颖娇;何贤;王忠;林玲,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篇10

一、以学科建设、高水平科技研究平台为依托,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为科研项目的成功申请和顺利结题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证。

1.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平台。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技平台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带动,两者都是做好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两者的建设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聚合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产生新学科增长点;有利于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承担高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发展和建设可以将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转化成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可以为学校各级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和结题率的提供人才、智力、制度保证[2]。

我校始终将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技平台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根据依靠特色、发挥优势的平台建设思路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整合集成的建设原则,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目前我校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采矿工程”等4个博士点与36个硕士点,拥有“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高校“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些科技平台基本覆盖了我校的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各级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按期高质完成奠定了基础。

2.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研环境。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是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根本保证[3,4]。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出台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学术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科研工作基本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同时,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在加强科研量化管理,制定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完善科研机构评估体系,修改科研奖励措施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提高科研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研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在“十五”期间我校先后出台和进一步完善了《安徽理工大学硕博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修订)》、《安徽理工大学选拔和培养优秀创新学术群体实施办法》、《安徽理工大学院系年度综合考核实施办法(修订)》、《安徽理工大学校内津贴改革暂行办法(修订)》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项目孵化、职务晋升、个人和院系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完整的科研评价和考核制度系统,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提高项目按时结题率,争取更多的科技成果奖励,我校出台的各种科研政策文件在重视科研经费和项目数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科研项目的层次和完成的水平。如在制定我校教职工和院系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时,除了考虑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经费数量,还特别重视质的评价,特别是各级重点项目是否按期高质完成在个人和院系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对项目完成质量高的负责人予以重奖,例如对按期完成的项目负责人一次性最高按照项目经费的15%予以奖励;对国家级奖获得者,学校按照所获奖金的1∶3予以配套奖励对其他级别的获奖也有不同的配套奖励,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职工按期结题、申报成果、参加报奖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能动作用。

我校科研管理部门重点从以下四关入手,将按期高效结题的思想贯彻于项目申报至结题的全过程中。

1.项目申报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把好申请项目的质量关,才能从源头保证项目最终结题的质量。为了保证申请项目的质量,我校实行系、科研处和校学术委员会三级审查制度,从不同的方面逐一进行审查。首先,系部就课题对国内外科研现状的了解与分析,科学水平及意义,预期研究前景,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等学术角度进行审查。其次,科研处从申报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科研信用,申请书的形式,课题组人员结构、现有仪器、设备及前期工作基础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申请经费及预算依据的合理程度等角度进行审查。最后校学术委员会从课题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观点、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

2.中期检查关。中期检查作为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把握项目进展程度,了解项目研究情况的手段。我校2009年一年各级项目立项超过200项,而各级结题项目数超过150项,如果仅仅依靠校科研处少数几个管理人员,很难保证对各级项目都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因此,我校目前采用院系二级分级管理制。学校科研处主要对那些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以保证高级别项目的完成质量。对于一般项目,学校科研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宏观把握,系部主要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并定期向科研处汇报项目进展。学校明文规定,无论什么级别的项目负责人都要按照《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实施细则》按时填写《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送交科研处审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除了填写《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学校还以中期检查时间为参照,对每个项目制定了不同的实施阶段,并要求项目负责人及时填写《安徽理工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检查报告书》。学校组织的检查评议小组根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对材料审核后形成检查意见,作出“继续进行”或“需要整改”的判断,对极少数与项目计划书要求差距较大的研究项目进行调查,视不同情况采取限期改正、追回经费和终止项目等处理办法。

3.项目结题关、项目延期关。在把好项目申报关、中期检查关的前提下,项目一般都可以按时结题。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我校每年六月、十二月组织下发《关于加强纵向到起项目结题与验收(鉴定)工作的通知》文件,及时通知相关系部和个人,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各种材料。学校科研处对项目负责人提供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交校结题验收评议组,按《安徽理工大学学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实施细则》检查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通过的项目移交上级主管部门。如果的确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项目不能按期结题,就必须提前三个月向学校科研处提交《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延期申请书》,由学校调查核实后在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待批。

三、我校项目结题率高的其他原因

1.我校依据《安徽理工大学硕博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修订)》设立的安徽理工大学硕博启动基金和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基金是学校支持学校青年教师从事创新科学研究,培养青年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培育孵化有研究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科研课题的专项基金,学校每年的投入达到100多万元,并且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两项基金的有着共同特点,就是项目负责人几乎都是初次承担研究课题,既缺乏项目宏观把握的经验,对课题研究进展过程把握的能力不强,又没有形成固定的科研态度,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校科研管理部门针对这个特点,不仅加大了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的力度,而且重点从科研思想和态度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让他们从自己的第一个课题开始就认真按照计划任务书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地进行研究,形成按时结题的好习惯。

2.建立科研信用档案。学校为每一位科研人员建立科研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主要详细记录该科研人员历来在科研方面的得与失,具体包括主持或参加哪些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成果质量如何,课题结题概况等记录。这些记录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实力,通过适当的量化后,可以形成一个信用值(我校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级别),反映该科研人员在科研方面的信用状况。当该科研人员申报新课题时,我校根据信用值分别采取以下措施:信用值优和良者学校负责重点推荐申报,信用值一般者限项申报,信用值差者一年内不准申报,同时,项目获批后根据信用值学校分别予以不同数额的经费配套。

3.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做到科研经费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简化手续,方便合理使用,以便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经费是一个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其花费是否合理决定了项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因此,我校在予以各级项目配套经费以保证项目研究经费充足的前提下,也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出台了《安徽理工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规定项目按期(科研处出具证明)完成后,剩余经费并入项目负责人其它项目并且优先并入高级别项目课题。同时,学校参照项目剩余经费的50%予以现金奖励课题组成员。若没有按期结题,学校根据《安徽理工大学校内津贴改革暂行办法(修订)》规定扣除项目负责人相应的津贴。这样不仅保证了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研究热情和按期结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古广灵,刘碧容.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01).

篇11

二科研对本科教学的促进

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新疆农业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并鼓励科技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了许多创新型人才。

1鼓励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启动基金―――新疆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重点资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使他们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十一五”以来,我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及推广项目共计562项,为本科教学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此外,学校还对在职教师参加深造和学位进修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他们结合所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教育。

2加强基地建设,提供实习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本科学生的教学也必须归结到实践上来。通过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我校与全疆各地州建立了178个实习基地。其中,由我校草业学院承担的“新牧1、2号种子基地建设与生产”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1470万元,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我校还拥有4600多万平方米的实习林场和275.58万平方米的实验农场。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维持主要依靠科研经费支撑。他们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

3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特色教学

教材是大学本科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源泉,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现实生产力。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现有教材,而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随时自编教材或补充讲义,保持教材的前沿性。我校始终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近年来,共编纂各类教材121部,各类实验指导、复习资料若干。这些教材都紧密结合科研实践,结合新疆地域特色,使学生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通过计算工作量的方式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自编教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4强化学术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都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最新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并努力使这种规定逐步成为一种制度。通过这些讲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其科研兴趣。此外,我校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学生讲授前沿性学科知识,使广大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的前沿性知识,感性上得到了升华。

5成立学术团体,鼓励学生科研

通过成立各类学术团体,可以使本科学生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科研活动。我校在“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学生科协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科技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与科研可以零距离接触,而且还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我校的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促成了我校学生的学术氛围。

6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有45%的科研项目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积极吸纳本科学生参加我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五年来,我校部分本科大学生利用实习和假期参与到了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当中,接受了科研思维的训练,获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有80%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三以研促教的设想和建议

1尝试在本科教学中设立科研学分,增强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

本科生阶段,基于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及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主要是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科研习惯、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因材施教,促使本科生早期系统接受科研训练,直接参加科研实验或实习,使大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受到从事科研的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科研项目(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更新就越快。教授们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结合他们所做课题,告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养成不迷信权威、于不疑处有疑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本科教学的改革创新,大幅度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3强化学术交流,活跃大学学术氛围

及时举办反映学科进展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向本科生宣传介绍科研成果。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最新科研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这些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4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与学术著作,体现特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增长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为此,应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大学教师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自编具有特色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教师在授课中将最新的和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也是应对知识高速更新的根本举措。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

(1)对各类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整合和强化,重点强化服务本科教学的功能。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应提倡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2)毕业设计(论文)是一种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科研训练。一个有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既是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又能适合本科学生的特点,从而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互相促进。应注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的结合。

(3)教学与科研基地并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为依托,通过科研项目实施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科研与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在如何将科研与本科教学密切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教改方面,新疆农业大学近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及时将科研和生产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问题及时融汇到本科教学活动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3-0255-02

1引言

为了发挥高校在自身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科研特色,构建相应科研项目管理实施体系。依据当前高校行政体系,学校法人代表应对学校科研项目管理负总责,分管科研的学校领导对学校科研项目负直接领导责任。科研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行法人负责制的项目由法人委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负直接责任,实行课题负责人制的项目应由项目负责人负全责。

2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中,一般说来,科技处是高校科研项目的主管职能部门,它需要与承担科研项目的相关校内二级行政单位共同负管理责任。高校需要设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是多层次、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负责协调项目执行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相关业务需要接受学校科技处的指导,计划财务处发挥经费管理作用,审计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实施负有直接责任。项目负责人要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要确保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并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自觉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监督和检查。

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體系的构架由学校、二级行政单位、项目负责人组成,其中科技处是科研项目的主管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是科研项目实施的负责人。

3科研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有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指学校在项目的申请立项、组织实施、验收结题和成果跟踪等全过程中对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及相关单位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科研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认真履行项目计划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中双方约定的条款,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申请及实施的全过程中应注重诚信,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捏造或篡改实施数据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科技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和各二级行政单位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完成任务。

3.1科研项目的实施

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签订项目合同(任务)书,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签订前,项目负责人应提供外协单位的资质、能力以及项目组成员与其无直接经济利益相关的承诺材料;所二级行政单位分管负责人应对合同的每一条款进行逐条审定,重点对技术条款、项目完成的基本保障条件、知识产权权属的约定以及外协单位的承担能力和执行责任、违约责任、争议纠纷等进行核查;涉外合同要明确约定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需在中国内地。科技处对项目合同(任务)书、协议书进行再审查,加盖学校公章后生效,盖有双方印章生效的合同(任务)书、协议书需报科技处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备案。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向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报送相关材料,并根据合同(任务)书要求按时完成任务,进行验收结题。按照合同(任务)委托方的要求,在发表研究论文和出版著作上标注项目资助来源和课题编号。项目验收结题应按相关程序执行。由项目负责人提交相关材料(如验收申请、总结报告和项目委托方的有关证明或双方约定的其他材料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科技处同意后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委托方认可。科技处代表学校接受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的委托,对项目进行验收结题。

3.2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项目负责人、项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预算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变更,项目负责人和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应及时报科技处。科技处应敦促并协助课题组及相关二级行政单位按项目管理规定及合同要求履行变更手续。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应有充分的理由,并由项目负责人及时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同意后报科技处批准、备案。相关文件有具体要求的纵向项目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变更需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后生效。

3.3科研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情况

项目无法按期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至少提前3个月申请办理延期手续(包括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调整等),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由科技处报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或经合同另一方认可后生效,因合同委托方原因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除外。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无法完成时,项目负责人应及时提出申请终止或更换项目负责人,经所在二级行政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处。由学校向项目主管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后生效。如终止项目,应及时完成财务决算和审计,项目经费按规定退还委托方或交学校处理。项目负责人应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因特殊原因无法完成时,应根据合同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二级行政单位和科技处同意,与委托方协商解决,签订项目终止合同。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合同的约定承担合同终止所产生的相应责任。

3.4建立健全科研信用管理体系

对申请、执行各类科技项目的二级行政单位和个人建立诚信档案,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作为申请项目和职务职称晋级等的评估依据。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课题组成员应做好科研工作的原始数据记录,保留各种与项目有关的材料,并由负责人或课题组指定专人归档保存10年以上。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经主管部门或委托方获准验收结题后,需将所有验收结题材料报送科技处并移交学校档案馆归档保存。

篇13

1学科评价应体现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

临床医学学科的核心任务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诊疗质量,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临床医学专业领域内构建临床技术特色,开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扩大专业技术的学术影响度和社会知晓度,提高社会服务效益。因此,临床医学学科的评价评估应紧紧围绕并体现出学科的核心任务。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级临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了医疗、科研、教学和学科队伍等反映临床学科基本功能的指标,但是医疗水平和质量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并不高,从而使学科评价的重点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目标有所不一致,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在学科评估指标中对于学科建设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应紧扣临床学科的建设目标,体现出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特色等临床学科的核心任务,突出临床学科的核心功能即临床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及技术特色;通过指标设置及权重,强化临床医学学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质量属性。

2学科评价应着重考量临床技术特色

临床技术的“特色”的含义包括2个方面:一是指这种技术具有先进性,具有优良医疗质量或具有独到性;二是指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度,得到了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这种基于某种疾病诊疗项目的特色医疗技术是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内涵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评价系统样本中,只有2套系统对临床技术特色进行评价,说明对临床技术特色的评价还需引起关注,要引入有关技术特色的评估内容,并以此作为建立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术优势和培养人才的行为导向。

应正确把握和评价临床学科建设中科研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项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级学科评价的重点,指标所占的权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标的1/3,评价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专利和科技奖励等,尤其注重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过高的科研指标权重既不利于倡导建立着重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导向,也反映出目前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着重基础、轻临床的现状。而以作为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成效主要评估指标的偏差,更忽略了临床科研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科建设的评价必须包括有临床科研的水平和相应成果。要观测科研项目与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课题的连贯性,鼓励开展具有当地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建立规范化诊治的研究和针对临床方法缺陷的应用基础研究等。

应凝练学科评价指标,突出学科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