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作品的时代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画的肖像作品,达芬奇、丢勒、伦伯朗、库尔贝、凡高、毕加索等许多画家们都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这些自画像是画家本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是忠于自己内心感情的表现,自画像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是艺术家自传式的记录。同时,在画布上又可以自由的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社会、艺术的见解。
自画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及发展,与人们的自我意识苏醒和自我价值体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同风景画一样,是从西方宗教画中分离出来的。在早期绘画,创作者自身的形象是无资格出现在画面中的。画家们被视为体力劳动者,卑微的手艺人,为上等社会所鄙视。到15世纪晚期,达芬奇等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家不是卑微无知的匠人,而是具有文化和艺术修养、通晓自由学科和科学知识的社会精英。这时期画家自身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历史或宗教性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开始在自己作品的一角留下本人的形像,画家通常是将自己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出现在画面中,渐渐的画家自己的形象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大,并不断向画面的中心移动,直至后来的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把自己画到了画面的正中心。这是艺术家社会地位以及自信心提高的一种表现,展示和炫耀自我修养、社会地位、服饰、仪态等。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关于提高艺术和自身的地位,重塑自身形象的理想和愿望,自画像也成为人们希望探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
2、自画像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作用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它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现实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就会出现不同的艺术观念,产生出新的艺术流派及风格,不断地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1]。自画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就是一部西方美术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传统的自画像是以真实的表现自我为目的,准确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为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改变了中世纪艺术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他们把真实地再现自然面貌当作绘画的宗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这种绘画形式从15世纪到17世纪以后发展到更加成熟,自画像在这时期产生并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画家们在自画像的处理上己不再是单纯的灰暗调子,而更多的是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或者把自己和现实生活的道具结合在一起表现。同时在描绘自己的画像时,衣着随便自然,不加修饰,显得纯朴实在。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于巴黎的革新艺术家们,他们反对传统的绘画形式,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思想,探索绘画自身独力的价值,摆脱了历史、宗教题材的束敷。从这一时期开始,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风格流派,世界艺术的现代性开始来临。
印象派在自画像作品中更加侧重人物的自我、精神状态的描绘,强调人物的现代性,他们更自由地使用了色彩、线条以及由色彩和线条构成的抽象形式,他们认识到这些纯粹的绘画语言似乎更能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2]。绘画作品展现的是人物性格与心灵世界,传达画家情感与艺术理念不再仅仅是通过写实手段,而是通过背离传统,淡化真实,强调对绘画语言实质的开拓手法来实现。
20世纪抽象、变形、立体、象征、表现等等流派并存,自画像同样被画家们用来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形式。画家们更加注意人物的内部特征的描绘,人物外部特征被加以主观处理,对象的外部特征并不重要,画家只是从中寻求抒发内心感受的契机。在现代绘画的各种流派中,艺术家没有什么固定的美术标准,艺术家根据各自的天性和自己的本能进行制作[2],作品充分体现了那种表现“内在需要”的艺术追求,绘画在此己发生了“面目全非”的改变,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开始解放,造型和色彩被抽离出来获得新生,现代艺术在突进中开始催生更新的语言[3]。
艺术大师们的自画像,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自我个性的表达,自画像是他们转移、减轻内心痛苦的手段,在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是他们艺术的实验田。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发掘自我意识。自画像就象艺术家的自传,展现了艺术家的技艺、思想、自信、审美观及社会地位。总体来看,自画像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注重人类个体的外部特征转向内部特征,从描绘具体的个人转向非特定个体,从古典的传统法则转向注重内心情感加以主观处理的转变。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画家观察、认识世界方式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不同,这些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今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3、现代自画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在十九世纪以前的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为表现宗教故事、历史故事、贵族人物肖像为主要题材,这当然是由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今天,在现代自画像绘画中,如何展示自己的作品语言,如何用具有当代性的思维去思考,如何吸收和创新是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当代画家所应研究的课题。处在不同时代的画家,个性有可能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个性体验、生存的环境肯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时代,也肯定会呈现不同的个性体现。同样是语言,艺术作品也需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跟观者交流,这样就需要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个性语言来表达绘画的内涵。绘画的表现语言就是一种表述方式。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规范,当代绘画吸收了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些成果,结合了现代艺术的一些观念和技术材料。从绘画的手段以及对绘画特点的认识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了新的创造与探索。传统的写实手法以不足以表现新时代了,现代油画以真切的审美感受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现象,去探索真实,表达出新的感受。寻找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追求,以期让绘画领域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对于自画像绘画语言的形成,时代感和当代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都给绘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借鉴影像、数码,利用新材料等科技手段,已成为当今艺术家常用的手法,很多艺术作品在媒材上已完全打破了以往艺术种类的划分界限。不拘一格的媒材方式使艺术派生出形形、生机勃勃的新的语言形式[4]。今天,我们正处在一场大变革的前夜,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网络空间正在彻底重塑人类社会的空间,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知识洪峰时代的到来和由网络技术的信息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主体[5]。它给绘画提供了图像形式想象的无限可能和绘画手法创新的课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和借鉴传统的绘画经验,大师们在自画像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作出许多传世之创,为我们今天的自画像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学习自画像绘画技巧必须研究和继承的传统,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向传统学习,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传统提供出一块坚实的平台,以便艺术家向上跳跃。在对某一阶段大师作品作深致研究,对个人的艺术品味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我们可以从大师作品中领悟到大师的精神所在,大师们把他们的精神留在画布上,留在语言的表现中。我们继承的不能是表面形式,我们的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改变,我们的认知在拓展。因此,要用我们当代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才是绘画的真谛。
4、结语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图像时代,人们不需要高超的技能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影像和照片。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如果还是完全用以前的绘画方式来创作,那必将被淘汰。自画像语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要发展,更要有当代性,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世界高科技突飞猛进,我们的认知世界也在不断变化,艺术呈现多元的态势。作为绘画题材的一种“自画像”来说,在这新世纪也应有着不同的内涵与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曲欣超写实主义绘画[M]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1
[2]王健超越性思维[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3,85
篇2
一、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原则
优秀的声乐艺术实践的关键在于通过人声直接抒发演唱者的情感,通过表演技巧调动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进而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必须要掌握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丰富性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即艺术表演不能改变原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思想,这就要求作品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具体而言即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表演者需要理解声乐作品的词、曲,并能准确把握创作者通过词曲所要表达的意图,然后利用成熟的表演技巧以原作思想为基础进行创作和表达。真实地表达原作思想需要表演者善于利用作品旋律的高低起伏、语气的轻重缓急、结构的构思布局以及歌曲语调的抑扬顿挫,并能够通过肢体语言、眼神、面部表情等将作品的情感表达给受众。
2.时代性原则
著名的钢琴家安多尔•弗尔多斯曾经说“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超时代的”,即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漫长的岁月中流传下来。但是安多尔•弗尔多斯同时也认为“作品的演出要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要带着时代精神的印记”,即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永恒的,在任何时代都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然而音乐作品的演出却需要具备时代性。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声乐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类,在作曲和创作风格方面无不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记。首先,作品的创作背景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发生变化,这就直接影响着创作者的情感,进而在声乐作品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性。其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每一个时代的声乐作品表演者都会以作品为基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一来,声乐作品势必也会带有表演者所处时代的印记;再者,随着历史的推移,声乐作品表演的形式、技巧以及受众的喜好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因此,在表演声乐作品的时候务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时代的特征,深入探析作品中超越时间的精华,同时将其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式进行表演和再创作,从而最大程度地表达作品的内涵。
3.丰富性原则
艺术源于生活,但是艺术不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照搬照抄,而是通过想象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和创作,因此优秀的艺术作品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深刻地表达声乐作品内涵也需要表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以想象力推动现场的艺术表演,使得作品的表演具有丰富性。提高作品表演的丰富性,首先表演者应该通过合理想象将声乐作品中的各种意象表达出来;其次,表演者需要沉入作品本身,将自己与声乐作品充分融合,通过对于声乐作品的表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表演者也可以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进行充分的结合,既能够提高作品的时代性,又能够使声乐作品的表演具有丰富性。
二、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
1.投情
所谓投情,顾名思义即表演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对于声乐作品的表演之中。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指的真情实感并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关系到各种舞台艺术要素的情感体验。表演者在表演时通常会有较强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压力作用之下,很多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的时候往往只关注音乐技巧的表现,从而不能产生对于作品的真情实感,这就会导致艺术作品的表现虽然十分精湛,但是始终干巴巴的,缺少情感的互动。声乐作品表演中投情的技巧包括以下几种:(1)熟练掌握演唱技巧如上所述,很多表演者在现场表演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只关注音乐技巧的表达,而忽视情感表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显然,表演者可以通过增加平时的练习,熟练掌握演唱技巧。声乐表演中绝大部分是以歌唱为主,而且声乐作品的表达也需要多样化的音乐技巧,因此声乐作品的表演对于表演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表演者需要灵活、熟练地把握演唱技巧,使得歌唱的时候可以如鱼得水,从而留出更多的精力考虑对于情感的表现。(2)深刻理解声乐作品想要产生真情实感,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把握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现实体验才能够水到渠成地迸发出强烈的情感,才能在艺术表演中与作品创造者、与现场受众产生情感交流。(3)表演者与作品的融合投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表演者以原声乐作品为基础产生的真情实感与声乐作品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深刻融合和统一。声乐作品的表达中有一项时代性原则,不同的声乐作品表演者囿于不同的时代背景通常并不能够深刻理解创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就意味在大多数声乐作品的表演者实际上并不能够达到表演者与作品的融合的境界。
2.角色变换
戏剧、电影、话剧以及电视剧的表演者在表演中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即每一个表演者都有着特定的、属于表演者个人的身份角色,而声乐作品的表演者则不然,同一表演者在声乐作品的表演中可能要担任多个角色,具有着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化性,而且各个角色要有兼容性。比如,在表演者登台演出和声乐作品前奏部分中表演者的身份角色并不完全一致,前者只是一个演唱者,而后者就已然转换成为声乐作品中的主人公角色,但是无论角色如何变化,都必须保证表演者角色抒发的情感与表演者的动作、声乐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高度统一。
3.手势动作
除语言之外,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是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又被称为“外部语言”,在声乐作品的表演中专指四肢、身躯所做出的、受众可以看到的动作。由于表演者是站在舞台灯光之下的,手势动作是可以被在场的观众看得见的,因此从登上舞台起,表演者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构成表演的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情感、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表演者在对于作品的表演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肢体的协调、动作的连贯性以及手势动作与音乐技巧的巧妙结合,使得手势动作对于情感表达起到加强作用而不是削弱表演的效果。手势动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手势动作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指示性手势,即表达方向、指令以及指明位置的手势;情绪性手势,即辅助表达表演者开心、愤怒、悲伤等情感的手势动作;象征性手势,即主要用来表达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等比较强烈情感的手势;模仿性手势,即表演者用来描述声乐作品中所提到的一些特定物品的手势动作。
4.面部表情
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是表演中比较明显的部分,对于提高整体表演效果具有主导性的作用,然而除了手势动作这种比较大的动作之外,面部表情也是表演者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利用面部表情可以给观众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充分强化表演者歌唱的生动性,增强整个现场表演的立体感、真实感,并能够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表达一些手势动作不能表达的情感,从而增强整个声乐作品表演的表现力。表演者可以通过对于面部表情的掌握表达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各种情绪,比如,在手势动作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表演者可以通过皱眉表现人物内心的苦恼、可以通过挑眉表达人物的桀骜不驯等。
5.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这扇窗户可以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因此“眼睛”可以被认为是声乐艺术作品表演技巧的灵魂和核心,观众可以通过表演者的眼睛看到其内心活动,也可以根据表演者的眼神变化感受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情绪变化,并通过眼神与表演者实现情感的交流。综上所述,表演者想要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应该锻炼自己用眼睛说话的能力,通过运用眼神的变化调动受众的情绪变化。
三、不同声乐艺术作品表演技巧的培养
不同的声乐作品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声乐艺术作品表演技巧的培养也应该根据作品的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首先,表演者需要对于不同类型声乐艺术作品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声乐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民歌小调类、歌剧类和现代新型创作作品。民歌小调类作品,顾名思义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乡村以及民族、民间歌曲,这类声乐艺术作品的典型特征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明显的区域差异,很多民歌小调类声乐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这一类声乐作品的内容通常是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民风习俗。因此在民歌小调类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之中,表演者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并适当结合起独具特色的舞蹈、仪式等进行表演,但是为了保证作品的普适性,表演者切忌照搬民族特色过于鲜明的舞蹈动作,也不能为了迎合少部分人的喜好导致表演动作幅度过大而使受众感到不舒服,更不能由于这些原因影响到作为声乐类艺术作品表演的歌唱部分。歌剧类作品主要是指外国的歌剧类作品,歌剧类作品的特征即故事性,因此在表演歌剧类声乐艺术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歌剧的剧情,表演者要提前对于全局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形体表演当中也要结合整个歌剧的剧情进行人物的塑造。现代新型创作作品的典型特征即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气息,对于这一类声乐艺术作品的表演要深刻分析和了解作者创作的环境和背景,分析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然后结合恰当的生活场景进行再创作,最终通过肢体动作等进行表达。
结语
综上所述,在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者要把握好真实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丰富性原则,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投情、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眼神等培养表演者对于作品的表现能力,并且要充分认识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的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全面提高声乐作品的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玲.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3):179-180.
篇3
音乐艺术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通常就是在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的演绎中寻找一个符合普适审美的平衡点。一方面是对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继承,一方面是对于现代思维和技法的创新,二者在时间的行进中获得平衡和升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二度创作”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一、历史性原则: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或包含的历史故事、音乐作品的价值与地位
民族打击乐大堂鼓作品京剧曲牌《夜深沉》是一首京胡曲。“夜深沉”是著名的京剧曲牌。《夜深沉》是以昆曲《思凡》中《风吹菏叶煞》曲牌为基础,经过京剧琴师的加工改编而成,并取唱词中“夜深沉独自卧”中的前三字命名,以京胡等弦乐器演奏,南堂鼓配合。曲调结构严谨、节奏坚定有力、旋律一气呵成,造成刚劲有力的精神气质。常在京剧《击鼓骂曹》及《霸王别姬》中,用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场面。
《夜深沉》描写了霸王别姬的动人故事。它集轻盈的舞姿、英武的剑术、复杂的心情和严酷的战争于一曲,多层次、多视角地刻画了虞姬的精神世界。在京胡演奏中加入了特别技法,将乐曲结构扩展成有引子后接慢板、中板、快板的板式铺排,突出了中国女性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
(一)休谟:“同情说”
同情即休谟所说的“人性的本来的构造”或“心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之所以能产生,往往由于它满足人的同情心,不一定触及切身的利害。“同情”在西文里的原义并不等于“怜悯”,而是设身处地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象有的情感或活动。现代一般美学家把它叫做“同情的想象”。①
音乐作品中包含故事或者情感,而演奏者之所以可以很好的演绎,观众也可以为之动情,是因为他们因自己的“同情”心理而分享了音乐中所包含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价值。我们可以从音乐中体味到创作者或者整个创作背景所给予音乐的情感,并延伸到自己的身上。创作给予音乐内容,演奏者带有主体色彩的理解与演绎,欣赏者设身处地的情感带入,我们之所以可以欣赏一个音乐作品并可以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其中包含的就是这种同情的应用。《夜深沉》创作中则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七声调式(谱例1),这种调式的应用也更加强化了音乐本身的色彩感。
(二)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绝对真理,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黑格尔强调理性,肯定思想性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艺术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另外,黑格尔虽然指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重要性,但是他也强调内容的决定作用: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艺术作品的表现愈优美,它的内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内在真实。②
音乐的历史性就在于其包含的历史内容与意义。好的音乐作品背后往往隐藏的一段深刻的历史故事或历史背景。音乐不仅仅是不同音调之间的和谐排列所带给我们的感官上的,它的意义更表现在这种和谐背后所蕴藏的历史重量。在与我们心意相合的音乐背后,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与精神才是其本质所在,是它可以唤醒欣赏者的共鸣,艺术品的价值在于传递一种理性的力量。
二、时代性原则:保证艺术的生命力
《夜深沉》这部作品在随着时间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在作品创作内容和演奏表现技法使用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李民雄改编的这首《夜深沉》则集各派琴师和击鼓者演奏之长,按照渐层发展的原则,分慢板、中板和快板三大部分,新设计了一个大鼓独奏段落(谱例2)。鼓与京胡的竞奏,在刚劲中包含着了无比柔韧的感情,大有荡气回肠之感,是曲中精华所在。
(一)赫拉克利特:美的标准的相对性
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中,美不能是绝对永恒的东西。赫拉克利特说过: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③
评判音乐的标准也会因时而变,时代性的解读才可以赋予音乐以生命力。对于音乐创新的解读或演绎可以为音乐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代我们来看传统的音乐艺术作品,则不仅仅是对于美学层面的评判,同时也加入了当代思维的解读,不局限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演奏技法、创作手法都是我们不断讨论和完善的内容。
(二)古今之争
皮柯在1512年写给邦波的信里说:我认为我们比古人要伟大。如果古人比我们伟大,学他们的步伐也跟不上他们;如果我们比他们伟大,我们放慢步伐来迁就他们,不就显得蹒跚可笑吗?文风是应该随着时代变迁的。④
音乐也是如此,我们把是古人还是今人伟大的问题先放在一边。但是谁更了解今人审美心理呢?当然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在当代把作品进行再创作、再发展、再完善,就体现了这种古今的对比。所以我们把音乐进行一下时代性的创新,让其更符合今人的审美标准,不仅可以让今人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也可以在这种创新的发展之中赋予艺术以新的时代意义与活力。
篇4
在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中,品牌的作用日益凸显。品牌战略研究权威彻纳东尼指出:“一个企业的品牌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富有价值的战略财富。”1 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反映着一个民族竞争能力的强弱。相对于其他产业品牌来说,文化品牌不仅具有商业属性,更具有文化性、意识形态属性。所以一个文化品牌的创立与发掘,其实质更是文化内涵的创意与赋形,其核心在于文化产品的创造。就影视动漫产业来说,其品牌的培育更多的是通过原创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价值观念,赋予文化品牌核心内涵,并运用现代手段进行品牌传播和推广。原创作品成为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核心,其文化价值决定了产业的收益。本文就从艺术原创的角度来探讨文化产业品牌培育问题。
一、艺术原创价值:文化品牌培育的核心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最首要的区别就在于产业价值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知识与心灵的需要以及娱乐、休闲的需要,决定产业价值大小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科技的发达、网络的通畅、文化产品自身的无形性和易复制性都促使文化产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强调开创和维新,艺术原创成为文化品牌的核心生命力。首先,艺术作品原创丰富了品牌文化、塑造了品牌个性。品牌文化是指品牌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属性、文化传统,品牌个性是指一个品牌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其最能打动消费者心理的重要元素,艺术原创是其成功的关节点。创意思维通过对新旧文化资源的激活、整合,适应了市场不断的变化和需求,丰富了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使产业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很多公司通过原创作品走向成功之路,如三辰的“蓝猫”、河南小皇后剧团的原创剧目、漓江山水实景演出都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使公司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次,艺术原创不断地提升品牌资本。品牌资本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依靠的是知识、技术、智力、技巧,这些方面的每一点革新都来源于原创活动,创意思维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将无形的文化价值持续地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之中,把文化财富转化成企业竞争的资本,成为提升品牌资本的第一推动力。如迪斯尼正是通过创意激活文化资源,把知识、技术、智力、技巧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提升了品牌资本。再次,艺术原创是品牌发展的持续力量。好的品牌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和竞争力,包括逆境生存能力、经久不衰的持续力、跨越文化与市场的能力。成功的商家为了保持成功,必须不断拥有新的作品来提升原有文化资源的价值,从而形成资源在市场上的最大效益。原创作品不仅给消费者创造新的消费享受,给市场带来新的繁荣,而且给传统产品创造了新的卖点,带来了新的商机,成为推动品牌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艺术原创内容:文化品牌培育的内涵
(一)艺术语言的原创。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所拥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如绘画语言的线条、色彩、构图,电影语言的画面、声音、蒙太奇,动画艺术的造型、场景、原画设计、声音、文字等。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发达、网络媒体的便捷,人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处于快速更新中,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消费需求不断的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内容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影视动漫产业中,不论是艺术语言审美表达还是其技术制造上都处于不断的挑战和突破的过程中。艺术语言的创新使艺术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如《铁臂阿童木》第一次运用的电影镜头拍摄方法、《暗恋桃花源》的时空交错并行以及《妈妈咪呀》中国版的改编,不同的艺术语言的传达与表现都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体现了文化品牌的创意精神,从艺术语言的层面上营造了产业品牌自身特色。
(二)艺术形象的原创。艺术形象是在艺术语言基础上的可感的综合形象,包括角色外在形象设计、内在性格设计、作品情节安排等。优秀的艺术团队的创意思维塑造了一个个丰富饱满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和故事内容。优秀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外在形象和鲜明的性格特征,不论是憨态可掬的管家钟表(《美女与野兽》)还是蛮横暴戾的孔雀王子(《功夫熊猫2》)、机智诙谐的阿凡提(《阿凡提》)都引发了欣赏者的强烈共鸣。在作品情节安排上,艺术家亦强调情节设计的合理性、时代性、民族文化性,如《青蛇》是借《白蛇传》的传说生发出极具时代感引人深思的作品、《甜蜜蜜》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动画短片《猫》运用了以小见大、矛盾冲突、对比等创意手法,把一个故事演绎得感人至深。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和引人的故事情节成为产业品牌的典型符号,它们以直观的形式传达了产业品牌内涵,成为产业品牌形象。
(三)艺术意蕴传达。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给品牌赋予隽永、稳定的因素。影视动漫艺术作品应在形式的基础上探求更深的文化意蕴,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2 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富有意蕴。宫崎骏的每部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却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被誉为“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其它如《一九零零》里面对人与社会、人生与音乐的思考、《战争启示录》里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功夫熊猫》里面的通变思想、《樱桃小丸子》中爱的教育无不令人动容。艺术作品的意蕴赋予作品永久的生命力,从文化理性角度营造了品牌文化精髓。
三、艺术原创原则:文化品牌培育的理念
(一)时代性与时尚性并存。作为内容产业,艺术作品原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时尚性。文化是根、创意是魂,恰恰是在传统文化新变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基础上,创意思维结出累累硕果,使文化爆发出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同时,作为大众娱乐化产物,随着消费群体不断年轻化,文化产品要跟随时尚的潮流,无论在制作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情节设计的社会性特点、还是文化理念的时代性追求上都应体现出来。如蔡志忠的作品、几米的漫画、拓荒的作品都是在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的时尚流行之间寻找了结合点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强调产品的文化差异和特色。要创造国际化产业品牌,其出路只有是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文化产业的民族性就是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张扬自身文化个性。在选题和编剧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材,把时代精神融入民族化特征之中;在作品制作上,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凸显自我的民族特色;在作品理念上融入传统的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及审美取向等。此外,我国的文化品牌要走向世界,必须走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功夫熊猫》、《木乃伊3:龙帝之墓》等融合中国元素的大片让国人看到了这种魅力。异域的文化竞争和资源借用已经使我们感到压力与挑战,同时也进行着诸多的改变。《麦兜故事》就“表现了本土特色及一种世界共通的情怀。”3 张艺谋电影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为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中华小子》“将一个中国的故事,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叙述,使民族的东西更适合于世界,兼顾了整个国际市场观众的欣赏习惯。”4 民族元素与国际时尚元素的综合,体现了新世纪全球化的审美倾向,也指明了未来文化产业艺术作品创作的方向。
(三)艺术性与实用性同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特点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功利性追求,艺术作品的目的就是实现文化资本最大可能的价值转化。所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坚持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艺术作品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导向包括市场需求、消费人群、产品定位等各个方面。只有以良好的市场前景作支撑,才能创作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作品。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下,艺术作品消费市场应突破文化的国家、地域、年代限制,从作品创作的源头最大化的拓展自身的适应领域。如《花木兰》融合了诸多文化元素不仅给欧美消费群众带来的极大的新鲜感而且轻松地打入中国的巨大市场,很好地拓展了自身的消费市场,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转换。其次,艺术的审美与非审美相结合。艺术作品一方面要迎合市场,另一方面也要追求自身的艺术价值。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低是决定其潜在市场、持续性创造价值的重要方面。再次,艺术的个人艺术风格和大众化审美需求相结合。文化产业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大众化的艺术。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多强调自我情感、自我风格。产业化发展下的艺术作品创作应注重个人艺术风格与大众审美相结合。只有大众化的创作和演出,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培育起文化市场的活力,也利于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当然,“大众化”并不是“庸俗化”,“大众”并不排斥高雅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创作。
四、艺术原创的资本转化:品牌资本价值实现
艺术原创资本转化问题就是文化资本价值实现的问题也是品牌资本价值转化的问题。艺术原创作品没有进入市场时产生的是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它作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时就要产生经济价值,文化产业中,文化资本实现自身经济价值需要特定的环境因素,就是产业链的完善。文化产业的运行从艺术作品的原创到产业获得收益,需要包括资本投资运作在内的,从策划创意到生产制作、衍生开发、包装营销、市场开发推广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运行。据国际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只有在产业链运作全面有效的前提下,影视动漫产业才可能实现盈利化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的良性运转不但是产业获利的前提亦是产业创新的前提和资金保障。尤其是在规模经济效应下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工,产业链节点上的创新价值实现会依赖其他产业节点,例如产业链中的艺术原创企业效益的收回是依靠品牌授权和版权效益,而后两者的获益是依赖于有效的市场宣传和销售。从生产系统来说,也就是生产环节的获益依赖于消费环节,良好的市场销售又为艺术原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资金支持。所以说产业链的良性运转是艺术原创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成功的文化产业都是要遵守市场规律的商业化运作。如《哈利·波特》不仅仅是女作家罗琳个人创作的成功而是整个产业链条通畅的成功。在“哈利·波特”延伸的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同时运行,一方面利用媒体为未出版的作品宣传大造声势,另一方面大量开发和生产相关的衍生产品、积极开展版权转让活动。同时,在图书销售方式、特许经营方式上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充分发挥了品牌优势,打造了全新营销理念,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同时跟进以及通畅运行。再如《武林外传》成功也是在于有效地把握住了生产链条上的各个关节点,在作品原创环节,它将我国武侠文化与现代都市时尚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品牌培育营销环节,注重对品牌价值进行多层次挖掘,形成了各种产业间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完成了创意价值的多次升值,形成了以电视剧的播出为核心,以话剧、动画、游戏、漫画、玩具等多种产业再开发组合,各种产业间相互拉动,形成资源互补,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拓宽产业链条的同时也使其品牌价值与影响力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品牌资本的价值转化。参考文献:
[1]周朝琦.品牌文化:商品文化意蕴、哲学理念与表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
篇5
作必须按照这个目标和要求,保持鲜明的时代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关键词 : 戏剧文学;创作;时代性;
戏剧文学是指专供舞台表演使用的剧本。之所以称其为“剧本”,是由于戏剧文学是戏剧表演的根本,其创作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戏剧表演的成败。戏剧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创作形式,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因此戏剧文学才能与诗歌、散文、小说等并列成为文学体裁之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戏剧艺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按照这个目标和要求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戏剧艺术整体发展水平,必须要从提高戏剧文学创作水平入手。
一、戏剧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戏剧文学具有鲜明的舞台性特征
这是戏剧文学,也就是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最显著特征。所谓戏剧文学的舞台性,主要是指戏剧文学中包含了大量用于舞台表演和构筑时间感、空间感的信息。例如在戏剧文学作品中集中了大量的人物、情节和线索,这些都符合戏剧在短时间内集中展示冲突的艺术本质要求。这些人物、线索等等信息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戏剧剧情进展的“无形的舞台”。
(二)戏剧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动作感
戏剧表演是动作的艺术,戏剧表演的动作感是其艺术魅力的主要体现。作为戏剧表演的基础,戏剧文学作品之中必然蕴含着强烈的动作感,例如演员的肢体动作、神态、走位等等,都需要在戏剧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此外,由于戏剧表演的直观性限制,演员内心的许多心理活动也需要通过戏剧文学加以体现,也就是要通过戏剧文学的文本体现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动态化特征。
(三)戏剧文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正如前文所述,戏剧是在时间和空间高度凝练的前提条件下,集中展现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的艺术表演形式。因此,戏剧文学便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特征。一方面,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必须要言简意赅,高度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戏剧文学中的剧情串联语言也要简练概括,便于剧情的启承传合。
二、现阶段我国戏剧文学创作面临的突出性问题
应当说,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戏剧艺术表演领域的经典作品并不多见,戏剧文学创作面临着许多突出性的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总结。
(一)戏剧文学创作的时代感不强
艺术来源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是对现实生活的全面展示、生动刻画和高度的提炼。无论是影视剧表演还是话剧舞台表演,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背后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特色。当前,困扰我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时代感不强。一方面,艺术创作的题材没有鲜明的时代感,许多当前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瞬间和转折点,都没有通过艺术作品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是戏剧文学创作手段缺乏时代感,许多创作人员囿于传统意识的桎梏,没有灵活地运用许多新的艺术创作手法,作品时代感不强。
(二)戏剧艺术表演的市场化给戏剧文学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戏剧艺术表演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艺术团体开始转变机构性质,参与演出市场竞争。许多戏剧文学创作人员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不能专心投身于艺术创作中,或是受到艺术快餐化思想的影响,单纯追求创作数量,而忽视了对质量的追求。
(三)戏剧文学创作趋同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近年来,国内戏剧文学创作领域跟风化、趋同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在一部类型作品取得成功后,随后便会有大量类似作品出现,如清宫、谍战、穿越等,都成为戏剧文学创作“扎堆”的题材。这充分反应出戏剧文学创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没有准确地把握。
三、对保持戏剧文学创作时代性的一些思考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持戏剧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特征,而保持戏剧文学创作的时代性,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鼓励戏剧文学创作人员深入生活,回归艺术的本质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艺术创作题材,是戏剧文学创作人员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为了提高艺术创作的时代感,创作人员必须要回归到艺术的本质之中,即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从中发现具有时代感的题材,激发创作灵感,只有这样,这些戏剧文学作品才能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二)在戏剧文学创作过程中更多地吸收和运用一些新的艺术手法
近年来,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如并进式叙述法、倒时空法等等,虽然这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戏剧文学创作,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对于戏剧文学创作者来说,艺术形式和手段永远服务于创作主题,只要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体思想,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这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增强作品的时代感。
(三)不断激发戏剧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应当鼓励戏剧文学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例如组织戏剧文学创作评选等活动,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感和艺术性的优秀戏剧文学艺术作品集中刊发,并提高奖励标准。一些艺术团体在待遇、人事制度等方面要对戏剧文学创作者予以关照和支持,保证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戏剧文学作品。
篇6
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与其他语境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只有通过影响上层建筑的政治,宗教,道德,哲学才能进而影响艺术。但是,“不仅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经济直接推及艺术。横亘在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关系模式与艺术结构之间,还必须有一种中介结构,即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艺术家生理心理中自然秉赋予与他一生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文化性经验两大领域的因素构成。自然赋予人类先天的心理结构,包括集体无意识在内的许多遗传信息,是人类从童年的原始时期经历每个时代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心理结构形式。它的发展变化是极度缓慢的,但却深深保留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人类在漫长岁月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特别是艺术家后天的经验学习获得的信息更直接影响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
也就是说,只要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代综合因素不断变化,文化心理结构无疑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这又影响了审美文化的走向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创作主体——艺术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变化。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形态,都不能被关在时代精神凝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外。文化心理结构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来,渗透于每个个体心灵深处,无声无息地发挥着作用,对于善于体会生活的艺术家而言,这种作用尤为显著,推动着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表现。
“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便完全属于全人类的时代成果,并由时代对它进行优劣筛选。只有符合时代精神和反映真实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作品,才能最终具有永恒的魅力。希波战争的胜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那个时代需要创造新的典型,讴歌奴隶主民主政治和战争的胜利。那个时代的艺术任务就是刻画有充沛生命力的理想的自由民。时代需要艺术,艺术品体现时代特征。只有蕴含时代精神内容的艺术作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得住考验,而一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时代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不同,审美心理结构不同,艺术也因此不同。瑞士艺术史家海恩瑞希在其《艺术史原理》中指出,不存在某种能适合一切时代的艺术形态与风格,艺术作品及其风格,形式特点的形成,不仅同艺术家的个性有关,而且同他浸染接续的时代精神有关。 艺术史家一般都把毕加索的艺术经历分为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晚年艺术。毕加索一生绘画风格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与艺术家本身心理和后天经历有极大的关系。但在他身上,正好印证了变化了的时代赋予艺术家不同的时代观念。从写实绘画到抽象,立体的形象变化,绘画一连串发展在毕加索各个时期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艺术的每一种形式都既是艺术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表现,又同时是时代观念变化的化身。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风格的存在,其本身成为时代风潮与社会风气的预兆,成为其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回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艺术形态与艺术风格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形成的,同时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艺术只有通过由时展变化形成的形式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内容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古希腊雕刻作品的理想化写实风格,中世纪宗教艺术的神权至上风格,以及宗教对个体灵魂的自我克制、压抑的体验。现代艺术作品中的无序感,对复制形式的追求,以及后现代艺术的虚拟、拼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每个时代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必然深深反映了它的时代特征。
篇7
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讲的话,西方艺术总的可以分为写实性和抽象性,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细小的环节。那么作为艺术作品题材内容的女性人体,在艺术家的笔下或刀下,也同样具有写实性和抽象性两个方面,同时每一种表现形式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这主要也是与艺术家自身对艺术的追求和艺术审美有一定的关系。下面我就简单从这两个大的方面来分析一下女性人体形象在艺术作品中表现。
一、写实性人体
写实性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着比较大的比重,这不仅是时间的问题,同样也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审美追求。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女神雕像,还是像安格尔笔下的少女,都给我们美的享受。当然,作者在表现这些写实性的女性人体时,其出发点或者说所要表达的内容也略有不同,就女性人体的形象来说也分为理想化和生活化两类。
1、理想化人体形象。一些画家在确定好自己的创作主题之后,就要开始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女性人体当然也属于画家所表现的范围之内。但为了体现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或者为了适应一定的时代特征,作者就不得不在表现上加以主观处理,形成一定的理想化形象。
图一是古希腊时期最具代表性艺术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蒂特》,也是西方艺术史上表现女性人体形象的经典作品之一。雕像整体来看与常人的形象无异,但经过史学家和数学家们细致的分析,却发现其中包含了许多理想美的因素,如“黄金比例分割”,这与当时古希腊盛行的美学思想不无关系。
图二是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画中的少女表现得很美,美得让我们觉得她好像脱离尘世一样,稚嫩的皮肤,出淤泥而不染,似乎她不属于我们。然而,安格尔笔下的女人体很多都是这样,这是他的审美,这是他的理想,也许这样的女性形象只属于他自己。
2、生活化人体形象。我们在很多艺术作品中看到的写实性人体大多还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化特征,也就是说,这些形象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这并不是说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对素材加以提炼和加工,只是说这样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后会觉得更亲切和自然。
图三是18世纪末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代表作之一《马哈像》。画中的女性依偎着躺在床上,表情自然生动,色彩的表现也非常柔和自然。画家并没有为了突出女性的人体美,而夸大了其肌肤的细腻和圆润,甚至也没有对面容做过多的美的塑造,反而是忠实反映了一个普通女性的自然面貌。这一点让我们觉得她好像就是我们的朋友,亲人,甚至是恋人一样,拉近了距离,产生了共鸣。
二、抽象性人体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其实,最初的艺术形象都不是写实的,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或者说夸张性,这与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客观条件不无关系。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到了19世纪末,西方艺术又重新开启了那种抽象夸张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当然,在这之前并不是没有所谓的抽象绘画,只是在写实性艺术的长河中并没有显现,真正的抽象艺术作为主流则是从19世纪末开始。然而,这些所谓的抽象艺术在其表现初衷上却并不完全一样。史前社会的抽象艺术多是人们对自然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的不确切认知造成的,而近现代的抽象艺术则是艺术家的主观意愿之所谓,二者是本质的区别。
女性人体的形象作为艺术家表现的对象,也符合上面我所谈到的这种规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在表现女人体时的艺术追求都是一样的,我们也只能在其人体外部的形象表现上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至于作者的艺术审美,则并不完全一样。
1、非主观意愿抽象。这种情况主要是集中在史前社之中。当时的人们对其身边的事物的认知是不够的,他们靠的只是视觉上的一种直观感受,而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规律的研究无法像后人一样如此深入。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洞窟壁画还是雕刻艺术,人们在创造它们之时,也仅仅是将自己所认为重要的东西夸张表现出来,至于其它,则并不重要。当然,那些人们没有重点表现出来的内容也是他们受客观认知影响无法做到完成的,而这恰恰显现出那种无意识的朴拙之美。
图四是旧石器时代的一件雕刻作品《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一时期的雕刻,以女性雕像居多,反映了人们对部落生存繁衍的关注,其雕像的特点是夸张和强调女性器官。这样的女性人体形象我们无法和那些亭亭玉立的少女相比,因为这一时期的人们关注的只是繁衍,而繁衍的关键就是性,那么强调性器官就成了这一时期人体雕像的主要手法。至于其它的诸如面部和人体比例等,人们都可以忽略。然而,这种艺术处理应该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即存在着人们客观性认知的局限性。当然,这种表现女性人体的艺术审美,也与他们所处社会的时代性有很大的关系。
篇8
本民族文化对于他民族文化具有双重机能,吸收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吸收有益的养料,排斥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糟粕,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再谈谈艺术的“时代性”。艺术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就必须解决艺术的时代性、先进性、现代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生活、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相关联,关注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艺术思维方式、表现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伦理观念等。“时代性”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它既区别于以往和未来,又与以往和未来相联系。作为意识,它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它必然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从纵的方面来观察;从横向方面来观察,又必然与“世界性”相联系,受其影响制约。“世界性”是当今世界一切国家、民族形成当代意识的外部环境,是不可忽视也摆脱不了的客观条件。
艺术中的现代意识应是改革社会、推进社会的思想,因而只有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民族艺术,才能作为时代号角,反映社会和人民的心声。艺术的时代性是现实对艺术的要求,是艺术家历史使命在艺术中的表现,是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审美心理的体现。艺术要与时代同步,在国际激荡的大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吸收、排斥是不可避免的,吸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的、科学的、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①作为影视艺术中的戏曲动画片,必须深深扎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本民族戏曲文化的精神魂魄,成为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的媒介,在当今的国际文化大环境中,高扬我们民族戏曲文化的精髓。我们现在的戏曲动画创作与研究,需要从理论上对创作观点进行总结与探讨,下面笔者对戏曲动画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戏曲动画作品的题材与主题
1.戏曲动画作品的题材
当今世界存在着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由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要求,要有振奋、高昂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品格和坚定的民族自尊,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提倡文艺的民族性十分重要。
题材是动画导演按照主观的艺术表现意图对戏曲进行提炼、再创作,并将视觉语言因素融汇其中进行表达。戏曲动画题材来自戏曲舞台艺术,这是戏曲动画的性质所决定的,戏曲舞台艺术就决定了戏曲动画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戏曲动画作品反映的内容。
对于戏曲动画艺术,还原舞台戏曲表演的纪实性是戏曲动画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所以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对于舞台戏曲表演的纪实性探索是必要的。因此戏曲动画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戏曲动画作品的主题
戏曲动画艺术作品对于戏曲艺术再现的程度,取决于动画导演对戏曲表演的认知度。它主要是通过动画艺术造型来再现舞台表演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在戏曲动画再创作的过程中,戏曲动画导演不是被动地还原舞台表演过程,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地感知、思考、体验。并根据戏曲动画创作的需要择取具有典型性的情节来揭示导演的思想观念或对情感进行宣泄。所以戏曲动画是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单独完成创作的。
二、戏曲动画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1. 戏曲动画作品的形式
戏曲动画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表现内容的分镜语言结构和镜头表现手段。戏曲动画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具有共通之处,是艺术形象在一个静止空间中的展现。但戏曲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戏曲动画导演通过镜头语言的方式将内容用流动的手段表达出来。
分镜头构图是对戏曲动画作品中的内容进行重组的重要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突出戏曲动画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表现戏曲动画作品分镜头的语言,是导演构架戏曲动画艺术形式的主要手段。
2.戏曲动画作品的内容
戏曲动画的艺术表达手段与摄影镜头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但是镜头的局限性也对戏曲动画作品的视觉语言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在这个过程中,戏曲动画镜头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戏曲动画艺术分镜头语言。
从本质上说,戏曲动画艺术创作的核心部分,就是解决如何运用动画特有的表现语言和规律,体现戏曲动画作品的内在思维的问题。也就是要恰当地运用动画的视听语言。动画视听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固有的、本体的元素,概括来说是指影像的画面及与之关联的声音,而这些元素带有符号化的特征。每个基本元素不同的组合规律,类似于编码原则,进而形成体系的信息沟通系统。
戏曲动画的视听语言是现实戏曲舞台表演与假定影像相互映射的中间桥梁,戏曲动画作品里所有的景物、人物都是创作者对戏曲舞台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它们已不具有所指代的戏曲人物的所有属性,只是在特定的情节内实现的影像,而不是戏曲人物本身。要让观众接受“此物即彼物”需要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塑造这些形象。
三、戏曲动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戏曲动画的表现形式应具有高度的自由与无穷的想象,戏曲动画的拍摄对象,可以是平面的绘画、立体的玩偶或者三维的虚拟形象,甚至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物件。对于不同类型的戏曲动画作品,所运用的视听语言也会大不相同。
戏曲动画应充分发挥动画的高度假定性,为创作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新型视听语言的探索、形成提供可能。戏曲动画的艺术风格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并统一于整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从这个层面上说,戏曲动画的艺术风格是突破了表象的类型限制的,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和谐统一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戏曲动画是艺术与技术并存的影像表现形式。因此,视听语言的使用需要符合类型动画的技术特性。我们在运用动画的视听语言时,还需要对不同类型要求的动画影片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视听语言形式。
戏曲动画作品的外部表现,绘画感和动作性是戏曲动画作品重要的外化特征。“画”是动画的手段,也是动画的形式;“动”是动画的特征,是目的、是内容;而动画创作与电影创作之间紧密的关系则表明了动画在作品结构方面的时空特征。绘画、动作、电影构成了动画形式主体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运用动画视听语言的基点就是控制和把握每一帧画面的“绘画性”的美感。不同绘画风格的动画影片,每一幅画面的审美情趣是不同的。
体现舞台动作是戏曲动画的主要内容,戏曲动画就是用活动的图画来表现舞台动作,造型艺术的形象性和运动性是动画影像的主要特征。
动画影像的动作性不单单指画面的视觉动感,还包含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我们需要在创作中以动态思维来运用动画的视觉语言。动画的视觉语言不是简单的画面效果的控制,而是相关联的画面流动、拼接组合中动态呈现的方法。这样我们就需要对画面中的舞台表演及所产生的视觉元素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解构。动态的视觉语言运用得当,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的观影情绪。
戏曲动画从创作的内容方面来看,是用戏曲舞台的表演来讲述故事、表达思想情感的;从创作形式方面来看,戏曲动画包括构思、表现及制作加工等一系列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活动。戏曲动画的创作是一系列分阶段进行的工作,是分别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创造性艺术活动。
这些阶段性的创作环节可以总体概括为三个过程。
第一步,戏曲动画的文字剧本是动画视听语言形成的依据。这个从文字剧本到分镜头文字剧本的具体化过程,最重要的是使文字对舞台表演向影像表现的画面方向描述,使文字的描述具有对舞台表演的指向性改变。
第二步,以分镜头画面的形式及人物、场景设计稿的形式将舞台表演的故事内容形象化。人物与场景设计图也是将戏曲舞台的动画风格形象化的重要环节。
第三步,以上两个步骤都是将戏曲舞台的表演,以动画镜头叙述的形式,对戏曲舞台表演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相对隐性、内化的过程,是动画视听语言规律功能性的表现――通过镜头画面的审美风格、镜头运动的叙事情绪、镜头组接的节奏表现,以及音乐、音效的配合营造等视觉、听觉因素的调用和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叙事情感。
在戏曲动画创作中,戏曲故事的内容可以决定动画的表现形式。当戏曲动画的表现形式与其所要表现的内容相适合时,戏曲动画作品就能充分表现舞台内容、形式。在任何一个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都要达到完美的统一,它贯穿于整个动画影片的创作过程之中。我们所有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及构造、设计、组接都是以完成戏曲动画的意象性表达为最终目标的。它是一种实现的可能性,也是一种实现的结果。
注释:
①王建宏.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篇9
随着我国的经济速度飞速增长,相应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也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居环境的改善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人均居住占有面积、人居占有绿地面积、人居人口数及周边几平方公里必须具有的城市广场及休闲场所,以及环境艺术的大量涌入,城市街道的美化,旧城改造等等,都提出了城市文化景观、艺术作品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中应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应把文化景观的合理定位放在首要的位置,应确立文化景观艺术的时代性、地域性与唯一性的宏观设计理念。
就目前国内城市景观艺术的发展现状来看,重点集中在城市广场、步行商业街、景观大道、城市标志性雕塑等建设项目上,就这些项目来看,从宏观设计的定位与把握还有待于全方位地认真研究与探索。许多景观设计类同,简单重复,缺乏个性,缺乏地域性,结果是投入了大量资金,却远没有打造出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艺术的文化品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许多城市景观艺术都有似曾相识之处,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城市建设的个性发展模式,只有保持其特有的个性才能确立城市建设的独立位置,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有的城市景观艺术和文化遗产。而如今,我们在搞城市建设中就应具超前意识,从宏观角度出发,给城市建设以合理的文化定位,努力打造承受传统文化底蕴,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模式,展现未来城市发展规模的高品位的城市景观艺术。
由以上城市景观艺术的定位反观现在城市建设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在城市景观艺术中,特别是城市雕塑,设计者和城市建设的城建负责部门未能达到对城市建设的深层次研究与共识,城市建设部门多组织相关人员国内、国外考察一些地方,把所看到的景观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加分析地要求设计者简单予以引用,甚至照搬,更有甚者,景观艺术加工厂,将雕塑艺术商品化、工业产品化,一种造型可以进行大小体量不等的批量生产,不管好坏,不管尺度,不管体量,不管环境,只要有人需求就卖,把纯艺术行为简单变为商品行为,又打着艺术的招牌进行推销,这实际上是违背了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建设更是问题严峻,从前面所说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包括了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积淀,无论是抽象的、意象的和具象的都应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观赏价值,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进程中各个时间段的记载,是一部城市发展史的形象代言人,是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因此,每件设置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艺术品,都应该有其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不应该成为不具个性的工艺品或商品到处放置,这样就会失去城市雕塑建设的意义。置放在环境中即没有和空间发生对应关系,更没有城市文化的深层次体现,同时也和城市雕塑的发展方向和目的背道而驰,也就谈不上通过城市雕塑的建设而体现其城市特征、文化品位和发展旅游的作用和目的,更无法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形象代言人。纵观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文化名城都有其地域特色和文化定位,以及最具形象代表的标志性雕塑,如我们一提到巴黎,必然会联想到埃菲尔铁塔;一说到纽约,马上会想到自由女神雕像;一提到丹麦哥本哈根,必然会联想起海的女儿;一提悉尼,必想到类似贝壳似的歌剧院;中国一提起广州,会想到五羊雕塑。例子还有很多,由此会反映出城市雕塑在世界范围内形象代言人的重要地位,从而可以联想到如果同样的作品同时在不同城市重复出现,自然就失去城市雕塑的意义,更谈不上城市的象征,倒不如不建为好。为此,我们应该确立城市雕塑建设的基本准则,以确保城市雕塑所投入资金物有所值,而不至于用不了多长时间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文化素质的提高而出现拆的现象。下面就谈一下城市雕塑建设应该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
一、城市雕塑的唯一性
任何一件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其艺术生命力是长久的,具有永恒性,在相当的时间段内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城市品牌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树立城市雕塑的艺术观,应认识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维护其纯洁性和永恒性,应使城市雕塑真正起到城市形象代言人的作用。
雕塑作为公共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大众的,主要是起着社会效益的重要精神产品,它没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更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更多地是起到美学意义上的提高大众文化品位和艺术素养的作用,至少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雕塑的过程中,更应减少一些功利主义,特别是许多城市的献礼工程最不可取,要对城市雕塑的持久性和公众的观赏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任何一件城市雕塑只要建成必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强迫公众欣赏的环境艺术,其引起的作用决非一般意义上的工程更易引起公众的议论心理和探讨心理。
二、城市雕塑的地域性
艺术作品讲究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其实质就在于艺术作品的地域性,世界正在走向大同,现在我们已经把世界称之谓地球村,由此可见,交通与信息的发达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因此,任何种类的艺术作品都更应具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特性,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同样的道理,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中更应加强地域性文化的比重,特别是城市雕塑直接矗立于各主要文化区域如城市广场、街心花园,各主要城市入口等区域,多为人们所关注的视觉中心与焦点,所以,雕塑作品的文化承载力,地域文化的体现,城市形象的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挖掘地域文化中深层次的具有独具风格和价值内容进行展示,决不可简单地模仿和复古,正如现在许多城市中有一些文物很著名,就把这种区域性的文化现象诸如这些文物简单地放大数倍的复制品而立于城市的入口处,以为这就是最具地域性代表城市的雕塑的艺术,其实不然,这种简单地复制并未将城市雕塑的真正艺术价值体现出来,只是一种产品广告而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会被淘汰,从某种意义上讲只会变成城市的艺术垃圾。最终难免被清除的后果。因此,城市雕塑应关注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甚至包括更深层面与旅游环境中的地域性、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
三、城市雕塑的时代性
篇10
民间工艺美术是从群众中来又到到群众中去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会再去崇拜天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剪纸艺术作品要在内容上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以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剪纸艺术的内容形式上。现在的人们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打破了过去审美情趣单一的局面,变的丰富多彩起来,在剪纸艺术的创作中,许多艺术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这使得剪纸作品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内容、表现风格,以最大的限度去满足现代人们对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要求。
三、民间工艺艺术形式的创新
篇11
随着地方电视台的综艺栏目不断增多,竞争力越来越大,这不仅仅要求节目的质量,同时也必须体现策划者和当下社会文化的互动与呼应。首先,综艺栏目除了让观众身心愉悦外,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在传播的意义上,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相关文化信息。“人生需要审美,就像生活需要阳光、空气,也如柏拉图笔下栖居于洞穴的祖先需要火堆。不过,审美在当代人生活中的作用有时也会变味,或者给人以迷惑。这一点应引起警觉。[1]”因此,综艺栏目如果不注重健康文化的传播,不追求节目的美学导向,不突出每一个节目的价值引领功能,就很可能误导观众的审美水平,导致价值观念下滑。对综艺栏目所出现的问题,很多学者专家也都在关注着栏目中艺术作品的质量以及题材是否贴近于现实生活,贴近于时代精神,是否是一种正能量的反射,并且也不断强调艺术作品应当具有人文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的热播,从栏目的策划到播出形式,吸引了诸多观众,并且成功位于综艺栏目排行榜前列。与此同时,此栏目在引领观众进入专业审美层面时,诸位导师的点评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正是因为在荧幕上涌现出了带有明显争论与不同观点的产生,才让观众感受到了此栏目的真实性和舞蹈艺术作品的多元性,使得此栏目有了极高的收视率。因此,通过《中国好舞蹈》的热点、亮点可归纳出三个层面的传播价值。
一、舞蹈艺术的多元性
对舞蹈艺术作品的种类以及风格特点,长期以来大多数的观众都停留在一个浅层的了解。早期在1986年春节晚会上看到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的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到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舞蹈家。但舞蹈的发展并没有像音乐、曲艺等成为电视主流艺术那样出现了一大批歌唱家、曲艺家等明星大腕,而舞蹈更多的是出现在大型电视联欢会中群舞以及歌伴舞等形式供观众欣赏,能够真正呈现舞蹈本身的艺术作品几乎少之又少。然而,《中国好舞蹈》是完全以舞蹈作为载体的大型励志专业舞蹈评论节目,节目的宗旨是为所有舞蹈爱好者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以对抗赛的形式挖掘中国最优秀的舞者和最具有灵魂魅力的舞蹈,弘扬纯正的舞蹈艺术风范,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文化。
首先,从参赛舞者来看,他们有来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爱好者,也有专业院团的首席舞者,这样一群不同层次的舞者在同一个舞台上,用自己擅长的舞种享受舞台展现自我,主要考验舞者本身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能否用肢体诉说心声,展现出当代舞者本身的艺术品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例如,舞者于书博,她是一名年轻漂亮的舞蹈专业学生,命运却是充满坎坷,在一次排练课中突然摔倒,被确诊为外伤性脑梗,左侧肢体一级瘫痪,在参加此节目时她并没有完全康复,但所呈现的舞蹈却感动了所有观众,她的现场阐述充满着阳光和乐观的生活勇气,让观众感受到她在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命运所带来的痛苦,向人们展示一个快乐向上的自我。从现实的角度看,他们的表演打破了以往观众对舞者狭窄、单一的认识态度,重新审视了对舞者条件的界限,也就是在大众以往的心中舞蹈演员是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和条件才能选择的职业,但在《中国好舞蹈》中舞蹈演员的表演,彻底了旧的观念,舞蹈演员是可以千姿百态,舞蹈节目也可以随着演员变化万千。艺术本身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但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
再从舞蹈作品来看,对于艺术作品这个复杂的整体来讲,它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也是情感因素和理性思维的统一。艺术中的理性是通过作品将其理性由具体可感的感性形象表现出来。在第一轮的海选中,舞种可谓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有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流行舞、国标舞、机械舞、肚皮舞等,这些舞种风格迥异使得观众大开眼界。在复赛环节中,舞蹈作品从舞种到编排有了一定的难度和高度。例如作品《欲望》,由古典舞演员杨晶晶和国标舞演员孙书博共同配合完成,作品是以一段探戈舞和斗牛舞混搭的国标舞形式呈现,这对舞者杨晶晶赋予极大的挑战,但两个人的默契配合使作品激情四射,非常精彩。这不仅融入了舞蹈新思想,同时也挖掘了舞者的潜能,此时我们不能用单纯的“舞蹈”二字来评价这些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它容纳了更多的新元素,有了新的提高,体现出了多元艺术的新探索。尤其是《尤物》和《初恋》,作品不仅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内涵,“舞蹈的抒情性,来源于它们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通过舞蹈中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2]”从观赏的角度,作品有一定的质感和品质,更大的层面是获得了导师和观众的认同与接受,这足以说明舞蹈走向一个新的境界,并由内而外都流露着创新的思想。
二、专业导师的真实性
《中国好舞蹈》的专业导师团队是此栏目的亮点之一,这里聚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导师郭富城、金星、方俊、黄豆豆,他们用自己的专业魅力和评价标准,来赢得每位舞蹈演员的认可,同时舞者们在表演结束后也会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以及对未来期望性的憧憬,专业导师也会问一些相关问题来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过程专业导师的不同评价标准、理论素养、学术姿态等方面将会吸引广大观众的青睐,让节目的形式显得更加立体、多元,让更多的观众有着参与和互动的权利。观众层面来说,大致分为一般观众、专业观众、还有一部分是主流观众(青年群体),而这部分主流观众在专业导师没有点评之前,已将自己的评判标准和审美方式列在心里,并且紧跟随着专业导师的现场点评和对作品以及表演者的评判标准,与自己的标准进行衡量,有多少观点和导师们相似或相异,这个过程不仅引发了潜藏在观众内心的欲望,同时也考量了观众的审美水平,这种良性的互动恰恰是传播文化和培养审美的重要标志。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活动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通感,创作者与鉴赏者之间情感相互渗透和挪移,从而在审美活动中大大丰富并扩展了审美感受。
当然,“艺术是最切身的,是最能表现情感和激动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发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3]”专业导师点评环节不仅是为观众与舞蹈作品搭建情感的桥梁,也是引导观众如何与作品建立情感?如何与演员进行心灵沟通?同时导师的真实评判也是体现出了一位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诸位导师在真实的评判语言面前,“平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将专业与非专业忘乎所以,让所有的演员身份变得真实,让所有的表演作品更加真实,也许也正因为这份真实情感的流露是观众们最渴望的,才有了一期节目接着一期节目的期待,不得不说这是此栏目策划较为成功的部分,寻找到与观众取得共鸣、实现了良性的心理情感互动的状态。导师给予的具有一定的综合价值引导,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的。一个好的栏目,一个好的作品,一位好的导师,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是引起了观众的思考,这也应是此栏目所负起的社会责任感,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爱。
三、综艺栏目的时代性
近年来,综艺栏目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征鲜明、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广泛,荧屏上涌现出精彩的优秀节目,使观众对舞蹈艺术的认识与审美角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强烈呼吁起观众的心声和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回归于生活。《中国好舞蹈》是舞蹈艺术栏目打造较成功的,具有中国文化感召力和时代召唤的代表。从栏目的策划到节目的创新再到演员的表演等,可谓是内容精彩、艺术精致,在舞蹈艺术的文化表达与思想内涵上有了新的提高,体现出了时代与艺术的融合,同时也挖掘出舞蹈艺术可贵的探索。由于舞蹈艺术是与“身体”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舞蹈作品的基本维度,一个个充满“健康”“阳光”的节目,促使着时代感与艺术审美的变迁以及电视观众对舞蹈艺术趣味的变化,各种意味深长的社会话题、审美情趣的表象,都将推动着舞蹈文化时代的前进方向。
《中国好舞蹈》综艺栏目,借助于新时代的新技术开拓出了以“舞蹈”为核心的艺术新天地。值得欣慰的是涌现出的一批杰出青年舞者,将成为舞蹈艺术在未来时代的传播者,是他们把舞蹈艺术带进新的时代气场,可以说“接地气”“正能量”,是此栏目最贴近于观众心声的审美与精神内涵,舞蹈作品在审美观念上也不断地体现了真实的个人表达与满足观众欣赏的通融。在时想层面,也是“新人形象”与“新型作品”的艺术呈现,打破了以往的综艺节目精英化和小众化的创作理念,此栏目从时代的需求出发,寻找最适合当代观众欣赏的视觉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抓住舞蹈艺术与时代气息的结合,尊重主流情感与观众的共鸣,实现最大化的观众群体来接受此栏目。同时运用了具有现代手法的传播形式,勇敢的面向大众,凸显了具有典型性的中国文化特色,成功地表达了具有时代性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156-02
一、当代艺术语言的内涵、特征与影响
(一)何谓当代艺术语言。对于当代艺术,从狭义上看,如丹托所说,“当代艺术就是现在正在创作的现代艺术”,指包含现代精神以及现代艺术语言的艺术作品(此处“现代”一词与后文的“现代主义”并无关联,仅指区别于“古代”或“近代”的“现代”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广义上看,当代是指“今天”或“当今”,当代艺术则是指“能代表当今时代的艺术”。在文化广泛交融的21世纪,各种纷呈的流派早已无法用后现代主义等概念进行概括,而“当代艺术”无疑成为最适合的称谓。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本文使用的是广义概念,即“当代艺术是能代表当今时代的艺术”。任何时代的特征与精神都会在艺术作品里有所体现,艺术作品如果能反映今天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它就能代表当下的精神与文化,真正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的精神凝结物,继续存在并发展下去。因此,当代艺术语言是指代表当代精神的艺术语言,其内涵包括了多元化背景下的各种流派与风格。
(二)当代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人类社会生活进入全面发展的时代,与之对应的文化发展呈现出极度多元的态势,艺术表达方式同样呈现出多样化且互相交叉、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各种艺术样式与流派纷至沓来: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不一而足。不过,去掉花哨的表现形式后,我们可以发现,当代艺术语言的核心在于时代性,它具有主题的社会性、形式的多样性、媒材上的综合性,表达的自主性等特征。当代艺术语言的时代性,在于它不纠结于单纯的形式感、技巧或视觉表达,而是直切艺术表现的最初目的:艺术家的思想与感情。作为组成社会生活的个体之一,艺术家对当下时代精神与文化的直接感受,通过艺术作品中进行情感宣泄的同时,也表达了自身态度与看法。
(三)影响。当代艺术语言以兼容并蓄、多元并存的姿态,实现对现代主义本质化和后现代主义虚无化的超越,回归到艺术创作的自身目的上。它不以简单否定的态度对待任何流派,因此,其内涵具有建设性。同时,由于它是艺术家将自我表现与社会性内容通过不同形式加以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实现了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成为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代表物。
“80后”、“90后”等新生代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诉求主体,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生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生活,具有新时代的文化特质的当代艺术语言,在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客观地说,这是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后又一次新兴的艺术浪潮,从创作思维到表现形式,从追求前卫的艺术青年到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家,都因此而产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
当然,当代艺术语言仍处于发展之中,其地位与价值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且,市场化大潮中泥沙俱下,龙蛇混杂,通过市场炒作自我标榜为当代艺术的不乏其人,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加以鉴别。
二、高校美术创作课教学的流弊
目前,高校美术创作课教学存在的流弊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院体制下的学科划分导致过度专业化。目前,国内美术院校按照画种分科是受前苏联分科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机械的学科划分,必然导致从教学方式到教学内容的机械与僵化,更使学生的学习局限在狭窄的专业范畴里。比如,油画专业本科学习内容大多围绕素描与油画展开,基本没有涉及其他门类的学习内容,其他专业也是如此。因此,当前学生的创作与社会生活脱节,过度自我,与象牙塔里狭窄的专业学习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技术化教学体系的逐渐僵化。现有的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大部分由技术类课程所支撑,如绘画类专业大量的素描、色彩课,设计类专业的技法类课程等,通常占专业课程比重的60%以上。这些课程通过规范的“技术化”的方法来操作,使预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作为专业基础,其作用必不可少。不过,艺术创作所必需的思想与感受的表达,被置于从属与被动的地位。
技术化的风险并不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因为从事技术而导致的我们自身的改变,正如芬伯格所说,“一个有限的主体是由自己在世界上的行为构成的。有限主体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被技术所塑造,并且变得有些偏离有限主体的最初意向。”长期从事技术活动,可能会导致情感及思维改变,这是人被“现代化”的实质。美术类专业的技法课程在训练技巧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学生的思维方式。
当前美术院校普遍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以及以训练技巧、手艺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断重复老师的艺术方向,或以接近老师风格为荣。这种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塑造了方向单一的学生,同时也抑制了老师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事实上,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短短十多年经历了西方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从对形式、材料的深入探究,到以艺术“本质”为根本目标,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追求等,这些带有典型现代主义特征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美术界曾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持续至今。
现代主义思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在高校教育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主义的精英化与审美技术化等特征,与学院精英化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成为现有美术创作课程的典型模式。而现代主义的反对者——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仿佛一直身处迷雾,其语焉不详的表达方式曾让追求前卫的艺术家们无所适从,而当他们发现中国后现代最经典的代表是周星驰电影时,恶搞已成为今天年轻人的一种普通娱乐,后现代主义也因此回归其庸俗的本来面目。正如贝斯特和凯尔纳所言,“那些被说成是后现代的东西,其实也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性的典型特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现代主义流弊所导致的僵化与死板日趋明显,而缺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虚无态度无助于克服已有弊端,因此,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作教学方式逐渐提上日程。
三、高校美术创作教学改革措施
传统上,美术创作教学较注重个性、技巧与形式语言等内容,这些无疑是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个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它既可以让作品具有迷人魅力,也可能因太过自我让作品变成“自说自话”。对技巧的钻研,可以让作品感人至深,也可能因此让作品充斥庸俗的匠气。形式语言,关乎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品格趣味,不过,过于强调它会让作品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死胡同。而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仅学习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与外部世界脱节的创作课程,容易使学生只关注于自身或画面因素,无法通过作品实现与社会的交流,真正融入到当代文化发展的整体里。
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共存、融合,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与方式,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术创作教学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当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已影响了美术创作的各个层面,高校美术创作教学也必然受其影响。在现有专业分科不变情况下,要克服目前美术创作课程的流弊,使之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将部分创作课程主题转换为社会生活的内容。如果直接切入社会性主题太过突兀,可先选取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命题创作或限定主题创作的方式进行,逐步转换为学生就现实生活感受进行的自主选题,自发创作。同时,在其他课程中注意结合生活与现实题材。可在造型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入上述内容,如生活速写、考察写生等,有助于逐步积累表现相应主题的知识与经验。
新生一代对生活与社会的感受和态度,有其时代性与个性特点,应当抱着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同时,也需要教师把关,对可能越过法律或道德底线的构思或想法及时加以纠正。
(二)加强当代艺术语言的学习。应增加专门的当代艺术语言课程,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当代艺术风格、流派等。较为理想的方式是以动手实践等方式,去体验当代语境下的艺术语言和内涵。比如,学习波普艺术时,可以尝试按波普艺术的风格去“创作”作品,或从“艺术即生活”的角度去完成相应作品。
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审美价值与形成判断能力,正确认识形式、技巧与创作的关系,包括对当代艺术流派的适当解读,区分虚无主义态度的作品以及通过恶俗、炒作等极端方式自我标榜的“伪当代”作品。
(三)增加多样性媒介表达的训练。当代艺术语言的显著特征就是表现媒介的多样与新颖,从传统的油画、版画到新型的影像、装置,以至我们自身与所处环境,都能成为表达观念与思想的载体。学习上则可以在本专业基础上适当加入新媒介与新方式的内容,学生既能够通过学习新媒介激发出创造力,也能够加深对本专业优势与弱点的认识。
对新媒介的学习,除获得基本的技巧外,通过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比如,美术专业中的雕塑、版画,因为所学课程里交叉学科的内容较多,学生动手能力比其他专业的更强。同时,因为媒介表达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避免过于庞杂,干扰本专业的学习。
(四)尊重学生的自主感受,并引导其在作品中表达出来。高校美术创作课程的目标,除了使学生学会创作的各流程与步骤,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外,还应当使学生学会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对现实的看法与态度等。因此,创作课不应该只关注作品本身,还应以是否有感而发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鼓励学生表达出切身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能够真正走上自主创作的道路。
当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建设性的超越”,因此,应该避免创作中的过度自我、以“玄”为美等具有现代主义表征的趋势,或者说,在创作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应考虑观众能否解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3
1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体格特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等的概括。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它和周围各民族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因素对于设计艺术发展是自身发展规律、是艺术传统流传和积淀。所以民族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在自己设计作品里重视研究本民族文化,并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华,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责任。不同时代、文化思想会在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留下时代的烙印。然而,在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虽然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艺术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全面认识、宽容选择、推陈出新。设计艺术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并存。所以只有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才有世界艺术的发展。
2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设计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总是会表现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设计艺术作品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与面貌。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审美情趣等因素直接影响艺术发展,在艺术审美、风格特征、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都产生影响。例如盛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裕,到艺术品种中的绘画艺术、宫廷建筑、服饰的特征;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女性装束的性感开放;化妆的多姿多彩等。而今天的设计师则更加理性,以大量计算为基础的,其表现手段已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时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艺术形式。
设计艺术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艺术,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绝对成正比,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决定艺术形态和面貌。如从早期青铜器到商周秦汉成熟的青铜器艺术。再如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生的艺术形式,像电影电视艺术,形象设计艺术、电脑设计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与高科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整体经济密不可分。
政治思想及伦理道德对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它是经济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政治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和影响力发挥政治教化的作用。 例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米朗琪罗的《大卫》雕像等。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宗教对艺术起制约作用。例如中国的三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佛像、壁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艺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逐渐摆脱了宗教趋势。
综上所述,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对艺术设计都有影响但艺术也作用于经济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的质量和社会效应,与社会内容联系,更取决于它的审美特质、内涵、创意意蕴。
3 技术性
技术性是指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技术问题,他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设计理念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还要考虑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如何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转化为商品。技术性与时代性直接联系。设计艺术史的发展历史表明,设计艺术风格的重大突破,都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不可分。如青铜器的形制的发展,冶炼技术编钟的铸造,世界建筑艺术奇迹之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又如现代主义设计的“机器美学”也直接与新材料及冲压成形技术相关。每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反过来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与真、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艺术与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对翅膀。一位合格的设计师应该密切关注科技术的发展,也应该是一个善于利用这些最新技术的人。西方的设计师中有相当多的人曾经是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有一种特有的职业敏感。我国的设计艺术要取得大的突破,不仅要在艺术上和创意上有新的发展,在新技术利用新材料方面也应有很大重视。对于设计师来说,技术因素在设计中的艺术魅力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和更好地应用。
4 商业性
其实是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赢。商业性在现代设计中是设计师必须正视的一个因素。艺术作品在商业上的成功,有两种情况,功能优先于艺术的作品,适合大众口味而且获得良好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属于经济实用型,可以被公众所接受,能刺激大众消费。另一种是艺术优先于功能的作品,属于奢侈消费,充分体现出商品所有者的地位身份而受欢迎,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则要求设计师自觉意思到自己的设计究竟是为那些人服务,一个设计师总是具有特定的审美倾向和消费价值取向,而这可能正对应于社会中的某一阶层,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应该有这种自觉地。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应该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而且从消费的层面也会有价格高低之分,但只要这个设计师自己的设计定位是准确的,他的作品在这一既定的消费阶层是受欢迎的,这个设计师就是成功的。实际上设计艺术的发展 与商业文明的发展也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正视商业文明的竞争刺激了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并最终使传统设计艺术走向现代设计艺术。可以说商业性是现代设计区分于传统设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设计师也应该在自己的设计创作中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一原则,创作出商业上成功的作品来。市场不仅仅是意味着商业,例如一部好电影会有一个好的口碑,一定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质量,才能得到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是推动票房增加的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