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经济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创新的"蜂聚"时期,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
当前正在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主线。二战结束时,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始问世。在此后的30多年里,计算机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大型到微型、从慢速到高速、从专用到通用、从低性能到高性能、从高价格到低价格的不断更新与不断升级的演进过程。
80年代和90年代这两个创新"蜂聚"时期,比起历史上铁路、电力、汽车等的创新情况,规模与影响更加空前。特别突出的是,一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迅速诞生与崛起。这首先与信息技术产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一者,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链很长,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可以分解出许多更细的、独立的新行业,如芯片业、软件业、互联网业、电子商务等等。二者,这些新分出的独立行业,一般不需要巨大的建筑厂房和机器设备,新企业很容易创建,特别是由互联网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虚拟企业形式。三者,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性极广,且易于操作,购置成本低,使其迅速大众化、普及化、社会化,迅速渗透到或融合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传统工业与商业部门,由此,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动了大批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2、就市场运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它使竞争空前加剧
首先,企业间的竞争空前加剧。
其次,人才的竞争空前加剧。
再次,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
3、就资金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融资方式的创新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创新"蜂聚"时期,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诞生和崛起,与资本市场上融资方式的创新是分不开的。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在这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业期,新兴的风险资本的投资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在这些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期,即其开始上市,新兴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其创业与成长的过程中,一般有四部分人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是企业家,即创业者或技术创新者;二是专业的管理者;三是风险资本家;四是投资银行家。这四部分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策划发展战略,作出决策,并以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出雄心勃勃的创业与发展计划。
4、就政府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在"新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更为重要了;政府的直接干预减少了,而政府的职能更集中于为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政策与制度条件。
对于美国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世界银行发展经济研究部研究主管尤苏夫提纲挈领地谈了11条:(1)由里根时期开始的减税。这对于推动民间投资具有重要作用。(2)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格林斯潘为主席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起到了重要作用。(3)政府在许多领域的解除管制。(4)金融体系的创新。如各种投资公司、基金等的活跃,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5)对外来移民的开放性政策。这有助于人才的流入。(6)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7)冷战结束后,军事工业向商业与民用的转移。(8)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9)对外贸易的开放性。(10)R&D的大量投入与效率的提高。(11)美国的海外投资不多,大多投资于国内。这与日本、韩国不同,日、韩大量进行海外投资,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5、就宏观经济层面来考察,新经济"新"在促进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微波化
篇2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篇3
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绕后·明确把经济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把经济利益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并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大市场为塞础,创出了长达100多个月的超长经济增长周期,伴随着低通涨、低失业率、持续强劲增长的经济态势.使美国进人了“新经济时代”及产业调整时期,其产业结钩过去传统的三大支往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及钢铁业转到了现在以电脑讯、航天和金融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山于美国的经济信息产业的迅速突进.对基因层次生命技术的突破,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成就等.可以认定:新经济来抓于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按术全球化,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网络经济之上的一种经济:知识经济追求的是知识创新、创成为新经济的心。而网络在经济空间的大最使川.则是新经济的最是以现代化高新技术产动力的新发式它只密集度、高市场霭木,成长和高附加值的四高.特点,而且经济达不依赖千大规模物流为特征的物质,它依靠的是一种信息链.譬如网络传输的是数据、信息和知识。生物技术传输的是笼因和生物信息。川之.新技术的本质特征是知识与创新。
新经济是扣对旧经济而言。说明了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积篆。可以使人类支配的资该得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墩长新的动力。以网络为摧础的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以几伺数峭长。新经济对比旧经济,其不同特征是增长动力不它是以高科技、网络及信息为增长动力:二是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三是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四是经济主体交往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五是资薄共享。它对人类的供给适无限的、对人类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过对这一特征的透析.可看到在高科技及网络成长的背后是微电子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律;集约化生产的下面是知识资本和金钱资本的换位的互助,电子商务普及前提是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信用休系的建立,经济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分工的深化.味着新一轮利润再分配的起。在新旧经济更迭中。在生产力形态上,“新经济”是“泪经济俘的延仰。在生产关系形态上。新经济冲是“旧经济”的扬亦和异化.因之.没有传统的生产就没有现代方式的销鲁.没有人力的资本化就没有传统资本的退出空间,一新经济扮的腾跃踏板正是旧经济,,新们经济是扣互渗透,融合和转化的。新经济既是一种理论上对传统经济规律的挑战也是一种对现实经济形态的冲击,是关于经济变革原因的高度概括.
新经挤代表了未来方向,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进程.因此将逐步出现翻天贾地的交化,新经济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2美国发展新经济的启迪
美国新经济的形成约用了10年的时问.美国经济之所以新。发展速度之所以快。一是因为技术革命—以数字信息为伙心的技术开发的突飞猛进;二是因为投资革命—以风险投资为主导的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投资狂潮.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履战略.形成美国式的”新产业政策”.从70股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使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井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标志着美国已从工业经济向新型的信息经济、从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同时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其宏观经济政策已不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衡上.而更注意结构阔整l创造一个有利于私营企业创新和竞争的商业环境;保证政府对研究开发的充分投入.砚已成为仅次于国防投人的联邦预算第二大支出,消除限碍政府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的不利因素;改革环境法制,完善领导机制.推动技术开发、应用与扩散。建设面向即世纪的支撑和泥进工商业的圣础设施.实现军事和民用产业的技术据础一体化.培育世界一流的劳动力队伍.不断创造以知识为纂确的新经济。工资成本是西方国家生产成本的第一大项.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就大大放松了对劳动市场的政府管制.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使得90年代以来美国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这一点对美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至关重要。即低失业与低工资并存。目前,美国正处于一个饮速革新、井由它带来经济上的巨大而持久收益时代.
3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应对
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新经济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但首先可借助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改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都分资术集型行业,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重获得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情息技术和结合,也可获得第二次成长空间。这叼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另外还可利用市场规模的力最,引导供给系统的变化.
就挑战而言。新经济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收人分配和某些传统产业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知识和教育的国别差异.要大大高于收人水平差异。新经济还会产生“超国界性”的巨大影响,因网络经济会使国别棍念淡化,具有极强的“超国界性”特点.发展中国家的竟争对手是全球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总摄连续跨过三个台阶:1999年第一次超亿万元大关,整体国际收支态势良好,有力吸引了国际投资商对中国的信心。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呈现大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二是从生产方面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三是从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尤其是清费需求,四是经济增长是以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为摹础的,表明经济增长质摄明显提高;五是资金投人增长较多。有力排动了经济增长,六是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从.总体分析。进人新经济时代对我国的挑战大于机遇.因我国当前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信息化结合期,实现工业化仍是找国大多数地区所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但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井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丈现了工业化。新经济已在这些地方萌发,西部大开发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蕴藏者巨大的潜力.新经济可促进我国企业加快实现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重新构造企业经营管理运作揍式,做到升级和转型.提高企业竟争力电子商务将为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作为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扩大市场甲为企业寻找全新商机发挥重要作用。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活动统一的新平台和神经系统;电子商务关系到社会转型时期国家生存与发展,
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但却有BO瑞以上的企业既无信息设施,信息系统又未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系统的有效部分.应力争在10年内全国:以企业都必须佣有信息网络设施,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
新经济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和结构带来了变化。给生产组织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因之.加速观念的转变是今后政府和企业所而临的乘大问题。结合“礼关”.政府和企业要争取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要正形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开放的市场,一能搞好对外开放,厦传统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滋人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问时还要迸行市沙创新,绕主业,进行管理未来社会、企业最大压力是人才竞争体制创孤足立人尽其一尽且用的激励机制和造一个和积服进取的创业环垅。政府应为备类企一进人市场和参与竟争供公平环境甲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为弘个社会建立一种高效率机制。尽量降低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企业轻装上阵。我国在世界产业发展链条上,还处在较低的梯度上.需要从工业化逐次提升中。取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重点,克服一切制约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科研投人.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饮我国产业结钩调镇。另外,我国极为有限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化经省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我国外贸规模可观。但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利用外资成就喜人,但外商投资结构有持优化l外资逐步增加,但与我国经济规模极不协调。为此,我们必须加快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提高开放体系中的宏观调控。为充分分享世界经济一体化利益奠定体制基础;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一跨越式优化;为改善外资条件奠定产业基础.提高外贸与市场流通水平努力改善外贸结构及其条件.为开故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市场基础.大力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优势企业加快发展,为顺利进人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微观爹础;加强跨国经昔人才培训,提高国际经营战略水平;为分享经济全球化利益奠定才基础。
篇4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篇5
新经济周期理论。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及其与新型周期之间的关联催生了新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周期消失论”,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多恩布什于1998年提出,认为只要宏观经济政策得当,经济就可以摆脱商业周期。然而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证明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并未消失,只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化本身并没有质的不同。另一种是“周期减幅论”,代表性学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副教授斯蒂芬・韦伯,他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将变得轻微,更像是一种“涟漪”。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性特点仍然存在,其标志是经济本身的波动性越来越平缓,周期峰谷之间的距离和落差以及峰谷转换的频率呈现相对温和的形态,即经济周期的波长变大,扩张期延长,收缩期减小,同时衰退幅度变小,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更为平稳,但经济增长率趋缓可能更多地源于经济体的基数作用。
虚拟经济是新经济的重要延伸及核心标志。虚拟经济,是指银行信贷信用、有价证券、产权物权及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基础上,金融结构及金融体系的变革促使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及金融交易技术加速创新。经济的结构化特征越发明显,即产业分类由实体经济占绝对主导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行转化,进而虚拟经济占比逐步增强。
虚拟经济发展对新经济周期理论悖理的原因
一般意义上,随着新经济过程深入并且进入信息时代,经济波动性应该趋缓,经济周期波幅应该收窄,而以股票市场指数的波动率反映出的经济波动性与新经济的周期特征从存在不一致,到越发表现出回归到“丛林规则”下的高竞争和高波动的状态。那么,什么因素导致经济波动性不降反升而使新经济的含量没有质的提升呢?以下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给出原因分析。
在宏观经济方面,随着虚拟资本持续增长并深化,虚拟经济越发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经济形态。尽管虚拟经济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但相比实体经济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即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表现为价值符号的转移,能够扩大经济体系流动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效率,这就使得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多样性提供了虚拟资本进入新市场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方法,从总体上降低了融资成本,也为社会游资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在中观经济方面,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步转向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在杠杆式交易模式的助推下,衍生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随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市场的衍生化使得衍生工具与原生工具的天然联系被割裂,衍生工具的规模严重偏离原生需求,而衍生工具的波动也放大且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
在微观市场方面,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虚拟化具体而微的体现,其虚拟性决定了定价机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中理应遵循的价值规律,而是取决于衍生产品持有者和交易者的主观预期、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治等众多非经济因素,并且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对我国的启示
篇6
一、殷墟保护区的现状与分析
(一)殷墟保护区现状与不利因素分析
殷墟保护区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钢大道北侧,北外环路以南,纱厂以西,西外环路以东,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内辖花园庄、小屯、王裕口、四盘磨、柴库等十余个村庄。原来这些村庄的工商业基础就十分薄弱,为了申遗,他们忍痛割爱,迁出了工商业项目,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经济发展优势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又回到了单纯的农业经济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殷墟保护区有利因素分析
我们也应该看到保护区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商机,一是申遗的成功带来了旅游业、影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随着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带动了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启动,将会给工业迁出后开启一番天地。三是保护区北临北蒙工业园内,南接市区繁华的安钢地区,又为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四是青铜工艺的研制与销售又将带动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五是商业的再度兴起也会为保护区内的百姓带来增收和实惠。
二、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一)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殷墟保护区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以坚持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为原则,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带动保护区内新一轮的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商业以形成文化、旅游、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最终形成文化、旅游、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独特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
(二)关于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1.解决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展利用的关系
我们必须把对遗产的保护放在首位,而后进行科学有序且有限度的开发与利用,这主要是指与遗产相关的一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对神话传说的整理与开发,对古老甲骨文的研究与仿制,对青铜工艺的研究与仿制,对周易的研究和举办各种文化交流,对遗产的参观性旅游活动,相关的餐饮文化活动以及休闲度假活动,建设与遗产相关的影视文化城,立足于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加工业的发展等。
2.政府组织引导,企业示范带动,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
保护区的产业化崛起,与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要紧紧抓住殷墟遗产这个法宝,利用文化资源搭台唱戏,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资金,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促进各种龙头企业的孵化和完善,提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
3.大力整治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秩序
这既关系到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功,同时也关系到区内正常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可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4.保护区新经济模式的实践
安阳市殷都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和市园林处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以上的精神和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以各种创建活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完善了各种设施,修整了道路,绿化了环境,整顿了秩序,使整个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有利于保护区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二是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产业化调整。现已形成木材生产与加工,花木生产与销售,渔业生产与休闲垂钓,旅游产品开发与休闲度假,影视文化与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为主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如司母戊文化传播公司,荷花休闲垂钓中心,大翔花木培育基地,洹上酒家餐饮中心,吴家大院影视文化城、武官周末贸易市场、大司空、王裕口、宠物市场等,对区内经济直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也在积极地运作之中。
三、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与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为保护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个概念性构架和前景展望。
(一)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
在坚持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构架:
去除大型建筑和工业项目;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贸等相关产业;
篇7
一、传统“规模经济”之路将越走越窄
1.“反垄断法”的存在使企业将走向规模经济的误区。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新古典学振”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命题: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要长期面临规模效益和竞争效益的两难选择。马歇尔提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规模扩大,而规模扩大可以带来单位产品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为生产者带来单纯要素追加以外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但规模经济造就的生产集中又极易造成垄断,垄断又会使经济丧失活力。他认为:规模经济和垄断难以分割,社会要取得规模效益,就得失去竞争效益;要取得竞争效益,就得牺牲规模效益。但是,基于这种两难选择的情况下,西方国家还是更偏向于竞争效益。正如美国联邦司法部长雷诺所指出的“联邦司法部有责任为美国的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消费者选择的权力。我们要的是竞争而不是超大规模的企业”。正因如此,才出现美国历史上利用《谢尔曼法》和《克莱顿法》棒打标准石油公司、分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及目前的刀砍微软”。因此,如果企业一直沿着“规模经济”的路走下去,不免是个误区。
2.全球市场由于空间距离大,使’规模经济”实现难度加大
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同一类型产品在同一地区通过大规模的经营而产生的,但是,由同一类型产品在不同地区组成统一管理下的企业,是否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这就不一定,因为规模经济一般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采购的规模经济。固一次大批量采购而引起采购成本的下降。比如价格的数量折扣,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时间节约。但是,如果企业采用垒球化经营,每个子公司分布在全球上相距遥远的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如果由母公司实行全球统一采购,再把其分配到各地的子公司,这将会造成极大的运输成本,尤其是原材料体积大而重的产品,这种运输成本反过来把上述的成本节约进行了抵消这也是跨国公司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实行本地经营、地方采购为主的原因(2)生产的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厂房设备、经营管理等固定成本就会减少而现在大多数跨国公司生产都采用本地化政策,实行分地生产,生产的规模经济很难取得(3)储藏的规模经济即由于投入品采购后,产品出售前的集中存放固存放数量的增加而使单位储藏成本减少,这种规模经济也会固异地生产而使其无法实现以上面的情况看,对于一个面向全球实行跨国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因为全球市场空间距离相距遥远和本地化经营的要求,使规模经济之路很难走得通。
3.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和产品寿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使“规模经济”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比较明显的消费趋向就是追求产品的个性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教育、宗教、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使标准化这个规模经济的基础不复存在。同时,从企业角度看,产品的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企业只有采取小批量、快生产的方式才能生存。在日本电子行业,每隔30分钟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在瑞士的钟表行业,每隔2O天就有一个新产品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产品寿命周期变短的趋势还会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能通过大规模生产经营来实现规模经济呢?
4.规模经济”实现的时滞使规模效益受到稀释
企业的生产规模是由其市场规模决定的,没有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造成产品过剩。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往往不象生产规模扩大那样,这个月我引进生产线买进原材料.下个月就有可能上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至少要以年计算一般来说,一项新产品的市场寿命会经过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新产品介绍期企业往往高收入和性格较为开放的消费者作为目标市场,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企业在此阶段可采用高价策略以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市场规模可能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竞争者也日益增多,产品的价格也就会不断下降,利润空间也不断受到“蒸发”。虽然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但留给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压扁”。这样“规模经济”所实现的规模效益就受到时间的稀释如果企业想重新获得超额利润的话,只有采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取得垄断地位采用垄断高价。这样.企业叉步入了“规模经济”的误区,受到政府“反垄断法”的打压。
二、速度经济”的路将越走越光明
1.时间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速度经济”发展价值的根本所在。
时间的有限性正是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价值”概念的根源。价值的本质是时间的有限性,按照经济学的说法,是作为一种最根本资源的时间的稀缺性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就把时间作为价值的度量。如果想办法替顾客节省时问,“速度”便成为一个竞争力工具。换而言之,顾客会对重视他们时问的企业心生感激,并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价格。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副总裁伊斯凡是所谓“时间本位策略”的支持者。他说:“总有一天速度必将超过成本或品质,成为涵盖全体的首要经营目标。
2.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速度经济”成为企业赚取“超额利润的主要手段。
规模经济是通过经营成本的节省而获得的。对于消费需求变化快、时尚化和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则是创新的速度创造价值。因此,时间和适时在其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进入速度稍慢,就有可能面对一个步入衰退期的不断萎缩的低利润市场。正如《兵经百篇·速》中所讲:视而不见,人将先发。发而不敏,人将行发。难得者时,易失者机。迅尔行之,速哉”。这说明时间、速度的重要意义。比如我国目前竞争激烈的彩电行业,洋彩电虽然市场份额不占优势,但它的新品迭出,即它们已进入一个“速度利润时代”。别人没有的它们有,“舍我其谁”,赚取的是超额垄断利润。一年前,索尼,东芝的纯平电视登陆中国,当时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几个月后等我国彩电企业跟进时,已吃饱喝足的洋电视迅速放水,价格打到5000—6000元,国内彩电企业的获利空问被压扁。等国内企业再一窝蜂进入争抢这桶清汤寡水时,洋彩电已整体战略性撤出,转而推出背投、等离子彩电和壁挂式高清晰度彩电,攀上新的市场制高点。洋彩电的制胜之道说明,以规模降低成本获得的利润是有限的,但通过自主创新以速度获得的垄断利润是巨大的彩电行业的前景应是看好的,但行业前景不等于每个企业的前景,企业制胜之道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先机。未来的商战是速度利润战胜规模利润的时代,速度利润的获得主要靠企业快速的自主创新能力。
篇8
达成新气候公约和应对金融危机无疑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两大难题,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达成对发达国家有约束力的减排协议,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最新的金融危机拯救计划中都不约而同地将新能源技术和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探讨如何利用金融业的杠杆作用来实现节能减排、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含义和特性(一)绿色金融是一种新经济发展方式借鉴绿色经济的思想,笔者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日常的业务中,在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三种环保型金融政策。绿色信贷是指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违法者的资金链条,促使金融机构对研发生产环保设施,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支持,有效引导资金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的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是以企业发生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负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通过强制环境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革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埋单、公众受害”的积弊。绿色证券是指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或公司在申请首发上市或再融资时设置环保门槛,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对公司上市后的经营行为加强监管,其目的是遏制“双高”行业过度扩张,防范资本风险,旨在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表现。
由于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一脉相承,因此,绿色金融旨在使经济发展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发展方式,旨在革除“资源-产品-废物-治理”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用绿色金融模式替代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可以预防和避免资源、环境新问题的出现。将绿色金融理念贯彻到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利用金融工具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这种方式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再造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与粗放发展方式完全不同的作用机理,因为它使金融伦理观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了“生态中心主义”。绿色金融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投资、生产和消费向生态化转向,认为人类不再是资源、环境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资源、环境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维护和管理好资源、环境是人类的神圣使命,人类必须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转变原有的观念、做法和组织方式,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表明绿色金融是一种深生态,是对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浅生态的扬弃,它不单单强调技术进步,而且将制度、体制、管理、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和投资、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所以,绿色金融的要义在于预防和避免了“粗放一集约一新式粗放一新式集约”末端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重视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它将可持续发展内生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绿色金融的含义与特性
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金融业如何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其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明确金融业要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这也是克服金融危机关键的措施。所以,绿色金融涵盖了投资行为、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绿色金融的特性可以发现,绿色金融的核心问题是树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这根源于绿色金融遵循的“赤道原则”,即金融机构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一套国际先进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和自愿性行业基准。这一原则促使绿色金融成为了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生产造成了污染,这种污染适当地减少了可度量的产出,如果关于真实产出的数据在反映对其效用影响的价格水平上解释了全部生产的产出,污染将会以一个负的价格进入。由于制造污染的生产者并不负担其污染成本,一个非管制的市场将会导致过度污染,因此,应当估计这种负的外部性的货币值,并且对污染征收该数量的税,这将会使污染主体的私人与社会成本线相同,并且将导致社会最优的污染水平。这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处理方式。笔者一直认为,正是这种末端治理方式导致了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与此不同,绿色金融用一种强制性手段来约束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用客观的限制来获取主观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它增加了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切断严重违法企业的资金链,能有力遏制其投资冲动,对污染企业的制约更加直接、更加有效。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能使企业事前自愿减少污染,而不是事后再治理污染。这样,包括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和公众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有一个自然的风险意识,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各经济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有一个内生的激励约束,这正是经济学所寻求的一种正向激励效应和激励约束“共生”的可持续机制。
绿色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推动型金融,面向的多是创业板市场,作用的对象是中小型公司和新型企业,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通过技术创新进行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和清洁生产。基于此,绿色金融要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金问题,二是作用对象的选择机制问题。笔者认为,实施绿色金融的资金在性质上属于风险投资基金,其来源和构成应采取多元化策略,主体是以政策性信用担保和贴息形式存在的政府财政资金,以基金股本形式注入,但不要求分红;其次是以股份形式注入的要求分红的民间资本。因此,绿色金融不是一种单一利润导向的金融。这样,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可形成信贷式放大的资金可持续发展机制。由于激励约束具有对称性(指道德风险),笔者认为,应设计一个由股权单位、科技型代表和环保专家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对作用对象进行科学的选择,以避免支持对象进行社会寻租,这样,由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共同构成一种风险共担机制。
二、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解决“市场失灵”,规避“政府失效”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国民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是以对环境的永久性的生态破坏为代价换来的,这种片面的发展观破坏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还同时引发了生态恶化,在这种视角下,生态环境事实上已从人类生产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类生存的一票否决的因素。这表明生态系统可以被视为社会资本,它与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一样,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且可以增加收益的资源。然而,生态系统破坏成因各异,形式多样,企业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规避政府的行政监管,逃避处罚,社会的监督又缺乏有效的惩治手段,唯有金融手段多种多样,且直接切中污染企业的融资命脉。如果金融机构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政府、社会三方联起手来,就可以对环境污染取得综合治理之功效,形成较强的正向激励机制和严厉的惩罚机制。
一般而言,环境污染问题属于微观问题,但解决它须从宏观层面着眼,从整个社会层面来加以防治,而金融手段既具有宏观协调的功能,又能够从微观机制入手加以防范和治理。例如,一般公民对污染企业进行制约不仅呈弱势状态,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但是,当公民同时作为投资者通过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制约时就变成了强势一方,由于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投资回报率的考量之中,投资者会更加关心所投项目或企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以规避因环境风险而带来的损失。这迫使企业的治污由被动的自发行为变成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
我们知道,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政府介入。但是,政府的介入一般以事后处罚为主,并且因作风、办事效率低下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政府失效”。绿色金融的出现,则将环境风险组合到金融风险里面,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借助市场机制、政府管制和社会监督等各种力量,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这样,既解决了市场的失灵,又规避了政府的失效。
三、绿色金融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资本是配置市场资源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亦可以为投资带来利润。根据汇丰银行的报告,在2008年底的4万亿元人民币总刺激投资中,中国投入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结构调整以及技术改造等低碳项目的资金占到了38%,其绝对规模达到了2210亿美元,是排在第二位的美国的两倍。环境波特假说认为,在动态条件下,环境质量提高与厂商生产率和竞争力增强的最终双赢发展是可能的。㈣具体而言,高能耗、高排放实际上是某种形式经济浪费和资源无效运用的信号,正确设计的基于经济激励导向的严格环境规制从较长时期来看可以激发创新、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或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改进生产无效性和提高投入生产率,最终部分或全部抵消短期执行环境政策的成本,甚至为厂商带来净收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应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研究认为,如果各国排放权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节能减排就会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这将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传统高能耗高排放发展模式提供强大动力。根据中国最优节能减排的路径可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9年才达到最高峰。通过上述的系列分析,从长期来看,国家产业政策已转向了对节能环保型产业的支持,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环保类企业才能得到长期发展。因此,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保证长远盈利必须加大对符合环保要求产业的投入。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资源价格改革提速和环保标准统一提高,有大批传统产业需要改造,有大量新兴产业在成长,这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绿色金融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手段是引导和调节金融生态体系的资金分布,实现优化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并以此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发展。只有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才是金融机构得以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核心战略和价值导向,通过提品和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增加社会福利,并在此过程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和利润来源,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必然引发银行业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产品创新、信贷投向、同业合作等多个方面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商务模式,推动着敢于创新的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路径
本轮全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以往不同。在低碳经济时展绿色金融,每个政府、机构、企业和每位“地球公民”,他们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因此,构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应全民动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同时进行,采取“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和经济主体积极参与”的模式进行。
(一)建立绿色金融制度框架
在宏观层面上,首先,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为起点,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有机结合,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制定政策框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机构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成一个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公众和各级环保部门可以共享的信息平台,按照环保风险轻重,对贷款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这样,通过将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和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便于融资环节对企业从外部施加环境保护的压力。其次,通过设立环境税和中央财政划拨以及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
的方式,成立一个国家级的“绿色碳汇基金”,看准一些环保类产业的市场前景和高成长性,在企业初始阶段进行大力孵化培养,培育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待技术成熟时及时上市,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再次,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制定碳市场的规则和制度,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同时,积极与国际知名碳交易机构展开战略合作,完善碳交易规则,获取在全球碳市场上的参与权、话语权和定价权,帮助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以改变目前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产业链最底端的地位。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碳市场成交额的增长速度惊人,预计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遗憾的是,2009年6月,中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的现货价格为11欧元/吨左右,而同样代表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欧洲市场交易的欧盟配额2014年12月到期的期货价格高达19欧元/吨。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在未来全球碳市场中,中国同样面临着在国际石油市场中丧失定价权的情况。最后,建立多层次的绿色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低碳型企业优先上市;鼓励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参与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认购低碳型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形式参与低碳经济投资。
(二)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体系
低碳经济时代催生绿色金融,绿色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加快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在中观层面上就需要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企业体系。其具体措施如下。(1)企业应密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实际,以绿色金融作为生产标准,将CDM内生化,植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2)金融机构从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金融工具、报告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将绿色金融标准落实到客户调查、贷款营销、授信、项目评估、贷款审查、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发生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绿色信贷”动态跟踪监测机制,明确了环保信息收集、分析、核实和预警流程,实时动态地对信贷资产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和风险监控。(3)银行应积极研究并试行绿色股权、知识产权、碳排放权质押等标准化贷款融资模式和低碳金融产品,解决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难问题。(4)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一种标的资产开发出相应的保险产品、衍生产品和结构化产品,这不仅可以平抑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且可以借助金融工具使资本获得可持续的利润。如开发出环境污染责任险、核证减排期货合同以及与世界级权威机构的水资源、可再生资源、气候变化等环保指数挂钩的低碳理财产品。据悉,中国银行为浙江鹰鹏化工有限公司办理了金额为298万美元的CDM项目碳交易融资业务,并落实不低于298万美元的掉期协议。这是商业银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篇9
一、新经济时代的人才观
社会对人才的看法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农业经济社会重视的人才是那些体格强壮精通拱作。具有经验型认知和技能的人;工业经济社会的人才是那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机器、制造机器.在工厂进行各种物质生产的人。从表而上看农业社会的人才标准与工业社会迥然不同,但它们对人才的本质看法基本一致,即人才受到资本的雇佣,资本第一位,人才第二位,资本相对于人才而言是稀缺的。后工业社会则认为人才是那种能移灵活运用信息。有创造性的人,随着上世纪末新经济的悄然兴起,人才流动全球化趋势增强,人才的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才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排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之首,从而开始了人才雇佣资本的新时代。在知识型企业里,创新型脑力劳动者取代资本所有者成为委托人,和管理者共同分享企业剩余;资本所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相对固定的投资收益;生产者负责生产,获得固定的工资报酸。如今人才表现出更多方面的特性:一是专长性。人才都是有所专长和能力的人,是本领域的行家里手,人力资本价值高:二是进取心,人才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他们竭力想发挥自己的才干、发展自己的才干,对工作价值的期望高;三是自主性,人格的自主性明显,对人、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程序。不轻易受他人左右,自我管理的能力强;四是流动性,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普通员工.他们容易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知名度独立于组织之外获得聘用。更倾向于职业承诺而非组织承诺,特别是组织承诺中的感情承诺和继续承诺较低;五是稀缺性.人才不外乎是个体的先天潜质、后天教育以及环境熏陶锤炼综合作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成材。所以人才对社会来说总是稀缺的,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六是创新性,它是高素质人才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出有价值的新产品、新观念、新方法的能力。人才作为一个具有人力资本属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总是不断地从组织环境中汲取信息和知识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而组织也需要不同人才能量的发挥达到自身的且标,二者的关系状况体现着一个组织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而所谓的组织文化是“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的形式,这些形式运作良好足以显示出成效、因而它们成为教育员工用以知觉、思考和感受组织间题的实际形式’。组织要想不断创新并拥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吸引并留住最好的人才。由此可见,新经济时代要求组织创建的是一种以正确的人才观为基础,以吸纳留用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以创新激励、协作共享和心理契约为特征的组织文化。
二、创新文化建设
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一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组织成员创造性的发挥。创新文化建设的任务一方面是吸引、聚集一批创新型人才,抢占人才高地,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雨是设立相应机制开发现有人员的创造性:不过“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的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正是扼杀个性创造性的罪魁‘’①二曾几何时。以强调员工的忠诚感、服从性和缓慢提升制度的日本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企业文化研究热潮。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日本经济的衰退使得日本企业文化的光环日趋式微,日本企业的神话破灭了。而美国经济近十年则持续增长,为此人们不得不冷静反思美国经济繁荣背后的文化根源。美国的文化‘教育历来尊重人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调不同于他人的个人价值,这种追求创新的文化背景可能决定着新经济必然最早出现在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并使其他国家发生强烈的趋同效应二我们知道,新经济时代人才的突出特性就是创新性,美国硅谷之所以被称为’世界脑库‘’即着眼于人才的创造性而言‘创造性人才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其能量的发挥离不开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创新机制的设置。霍夫施泰德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推崇的英雄般的人物,创新文化的建设首先应在组织内外部寻找创新型的偶像人物,使之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带动一批员工的成长。如比尔。盖兹已成为知识资本家的代表,IT行业的英雄。深深地影响着IS业的年轻人就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家本身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基于自身人力资本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的合理分配而实施创新行为的主体,其创新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对企业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准确把握,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影响到下属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质量,世界著名大学和老牌企业无不以其历史的、现时代的英雄人物激励着后来者。其次,一个组织的创新文化需要通畅的信息流动网络。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对所拥有信息的加工改造过程,新经济越来越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理解信息、对信息迅速做出反应、管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组织成员对组织内外部信息保持开放吸纳的态度。以求活跃思维拓展视野,这是人才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现实中的组织却常常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失真现象。出现信息交流障碍,致使许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和基层员工不了解他们所在公司的发展方向或计划、战略,甚至不了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需求状况,这样就削弱了创新行为的工作动力。信息流动的对称性、公开性和快捷性是组织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再次。创新需要合理的异质性人员结构。所谓的异质性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在年龄‘个性、性别?},.度、背景或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一定的异质性有助于群体进行发散性思维,做出科学的决策,利用各人各方面的优势,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从而使组织适应市场需求的差别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变化环境。最后、创新需要超越自我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即趁越,它是对现存的超越与否定,是一种不满足心理所带来的行为结果,需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劳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程,只有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不固着于己有的竞争优势,具有百折不饶的精神,才会有创新发展。’‘居安思危、’的意识,永不满足的雄.L},‘自我实现’的愿望,与“假想敌’‘的不断竞争等组织人格因素的塑造,正是形成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心理契约建设
一些调查研究证实。知识塑人才的流动能力更强.拥有更多的工作选择权,他们更倾向于忠实自己的专业或事业、对组织的忠诚度较低。而组织如果没有稳定的人才基础,就很难有长期发展的后劲,所以组织为了吸引留用人才所付出的努力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难。长期以来,管理者习惯于用高额的物质利益来争夺人才。这也正是我们的国营企业较之外企、私企在吸引人才上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但是企业一味通过高薪留住人才、吸纳人才也有其无法回避的弊端,正如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彭剑锋教授所说。它一方面可能造成热门人才的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出现人才泡沫现象,另一方面使人才跳槽频繁,增加其流动风险,这对组织、人才个人都极为不利。其实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双重作用的结果,美国组织心理学家Schein教授干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心理契约‘’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把它引人到组织文化建设中。将更适合于新经济时代人才和组织发展的需求。Schein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这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实质上就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望,是对义务的心理承诺与互惠二i3ohinsonandRousseau也证实心理契约虽然无形,但如果违反。员工会产生较低的信任和工作满意感。更易于离职,会导致员工对组织其他契约的重新评价含。重视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心理契约的存在及其建设。就是不纯粹靠经济合同留用人才。还要酿造组织与个人之间良好的心理关系,它是双方心理需要满足的体现。我们知道大凡人才,其成就动机都很强烈,只不过不同的个体所认同的成就内涵不一样。有以财富、以权力、以名誉、以社会地位为标准,抑或几种兼而有之。但从成就目标定向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心理学认为人对自己的内在特质如智力、能力的可控方面都持有一种隐含理论.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持有增殖理念.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得到发展.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持实体观,他们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和不可控的,很难持续发展,所以他们在对任务的理解和适应组织环境的方式上有着明显差异,前者敢挑重担,渴望发展自己的能力、对眼前的物质报酬看得不重,更重视自我发展的机会;后者则会把自己完成的任务看作是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不太倾向于接受新任务,自身发展的愿望不强烈,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表现既有的才能,人才能否留住关键在于组织是否能以员工所期望的方式对待他们。并能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国营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并突出其优势,建立、巩固恰当的心理契约关系,譬如人们在国企工作的身份意识不同于在其它所有制企业打工的感觉,国企人才的个体市场价值增殖空间较大.这些都可以成为企业与人才的共同期望,产生激励作用.有利于留住人才。
篇10
截止20xx年6月,辖区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3196.44万元,占全年任务数52%;农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0xx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50010.8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0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30.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7258元,占目标任务52.9%;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55亿元,占目标任务的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4.6亿元,占目标任务的50%;外贸进出口预计完成6580.5万美元,占目标任务50%。
(二)财政税收稳步增加,
发挥经发局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企业(在建项目)搞好服务,促进企业(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产生效益、增加税源。主动帮助纳税企业排忧解难,增进创业人员、个体商家、企业单位对财税政策的了解和掌握。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清算两税收入,做到应收尽收,堵塞跑冒滴漏。20xx年上半年,预计完成财政收入33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2%,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三)重点工程项目有序推进
20xx年,高新经发局协调服务的项目共有45个,其中工业项目10个,基础设施项目15个,三产及配套设施及房开项目20个。完成北京东路延伸段、阿栗村大转湾、高枧、阿者等土地收储、景峰药业等13个项目262户农户597.06亩土地征用;启动了阿栗汪家大井一级水源保护区房屋搬迁工作,通过竞争性谈判确定了房屋摸底公司、搬迁代办公司和拆除公司,现已进入房屋摸底工作;云上棚户区改造(中渝万锦城项目)腾地和坟墓催迁工作有序推进,已经完成施工面的腾地并移交给施工方建设;景峰药业已经完成土地补偿款兑现即将开展腾地交地。加大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解决施工中土石方开挖、地材运输等事宜,确保正常施工秩序。
(四)控违拆违工作卓有成效
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通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将依法建房意识灌输到群众心里,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群众自觉参与控违及监督违法建设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党员干部违反《贵阳市纪委、市监察局关于对全市、县、乡村四级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参与违法“种房”“三禁止”的通知》规定的宣传力度,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始终保持打击违法建设的高压态势;按照统一安排,分片包干,条块结合的方式开展集中打击行动,切实做到“以拆促控,以控促发展”。建立包保责任制,形成局领导包保中层干部、中层干部包保干部职工、干部职工包保亲属的三级网机制。加大巡查力度,做到巡查区域全覆盖。综合执法六中队每周必须对管辖责任区开展不少于7次的日常巡查,重点加大节假日和夜间巡查力度,对新增违法建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拆除。截止6月19日,高新经济发展局综合执法六中队共拆除违法建筑46栋,共计6600平方米,涉及45户,完成目标任务的55%;上级交办的市民举报转办件及12319举报件回复率100%。
(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着力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坚持把整改贯穿始终,着力查找和解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领导干部带头贯穿始终,突出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这个重点;坚持把服务群众贯穿始终,着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检验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局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率先查找自己在“” 方面的突出问题。局领导班子共查找“”方面突出问题8条;班子成员共查找“”方面突出问题14条。对于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拟定整改计划,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及整改时限,认真抓好整改;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区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等各项规定,健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分管领导对分管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负责,部门负责人对部门职工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负责,层层落实责任。构建和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机制,对公务接待、办公用品采购领用、车辆管理、工程招标等事项进行规范,凡涉及重大工作、大额资金的使用、人事安排、工程招标、办公用品采购等事项都通过召开会议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集体决策。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做法
(一)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是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工作中,我们深入基层一线,注重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干部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对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予以吸收采纳,促进了工作开展。
(二)统一思想,凝聚精神,增强队伍凝聚力
近年来,高新辖区有很多重要企业、重大产业、重大项目落户,经发局各项工作任务能否如期优质完成,影响到区委、区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局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服务全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实行班子成员与科室包村、干部包项目等措施,培养干部职工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
(三)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提高队伍战斗力
结合经发局实际,制定并完善了《局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实行工作督查、在岗抽查制等制度,把职工的工作情况、工作绩效与奖励挂钩,取得明显效果。实行逐级负责,将人员管理、事务处置等权力下放给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有效地促进了干部能动作用发挥。
(四)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督查
篇11
一、高技术产业软环境的定义
关于软环境的定义,学术界基本上尚处于一种比较模糊且无定论的状况。张江河将软环境定义为人们在特定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和交往中所创造所反映出的体制上和精神上的境况的总和[1]。刘仲蓓认为软环境至少包括一个局部地区的法制环境、市场秩序、政府服务、文化、人才的国际化程度[2]。
交易成本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软环境定义的新视角。阿罗(K.Arrow)把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3]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就可以看做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所谓“改善投资环境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而“改善投资软环境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内容”[4]。由此看来,交易成本和软环境是具有天然联系的。
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降低交易成本更为重要。现代分工演进理论[5]给我们有两点启示:一是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二是制度创新应该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方向发展。但专业化和分工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交易成本。高技术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对专业化和分工则更为依赖。表现为:一是分工越来越朝聚焦核心能力的方向发展;二是分工的全球化特点也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交易成本更为重要。
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主要是指交易过程中以无形因素为中心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以及实施机制等诸多因素,包括政治条件、思想文化、人力资源等方面。从大的分类来说高技术产业软环境可以分为非正式制度安排和正式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分别对应于非正式制度安排交易成本和正式制度安排交易成本。高技术产业软环境建设,就是要力求营造一个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环境,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降低交易成本,促使高技术产业高速健康发展。
二、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政府因素分析
软环境的使用目前来讲比较泛化。国内学者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建立了很多不同的软环境指标体系,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软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描述,对我们正确认识软环境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的软环境可由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商务环境、产业配套环境四个一级指标组成,这四个部分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同时这四个部分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每个部分都是与其他三大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所示。高技术产业则时刻处于这样一个大的系统环境之中,环境优则高技术产业兴,环境劣则高技术产业衰。
政府在塑造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起核心作用。在政治法律环境中,政府毫无疑问是主导者,也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政府又是引导者,包括美国硅谷,政府在其社会文化的塑造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商务环境中,政府可以履行四种职能:经济调控者;公司商务运营规则的制定者;公司产品的购买者;研究工作和系统早期开发的资助者。在产业配套环境中,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和税收政策来调整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和配套环境,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主导产业和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寻求高技术产业的“聚集”、“聚焦”和“聚变”效应。
三、政府在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作用机制
(一)政府在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作用范围
根据广义交易成本理论,在现代人类社会中,交易成本无所不在,交易成本就是一种制度费用。除那些与物质生产过程和运输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成本外,社会中所有可想象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发生的地方,往往就是软环境可以改善的地方。笔者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系统中,定义了一个高度抽象化的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交易成本的全视角系统图,如图2所示。在高技术产业的软环境中,客观上存在着四类主体:政府、社会、企业A、企业B,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边界,但这个边界是动态的,根据交易成本的大小可以灵活调整,或并购,或收缩,当然也可以联盟和外包,并且联盟和外包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这个边界也是相对的,以自身治理为特征的主体可以采用机制,从而产生成本,亦可以采用交易机制,从而产生交易成本。而在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混合治理模式,即在高技术产业的软环境中,各种主体共同作用,不断产生新的交易模式。互联网的出现,会对这一模式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范围如下:
1.abc区域。abc区域是政府交易成本,政府交易成本就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它类似于一个企业内的企业组织交易成本。就像在私人部门一样,政府活动也有搜寻和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命令成本、监督与执行官员遵守原则的成本等。
2.fkb区域和hkm区域。这两个区域是经理交易成本,经理交易成本涉及到在企业和雇员之间执行劳动合同的问题。经理交易成本包括: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成本。
3.jcm区域。jcm区域是社会交易成本,社会交易成本就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社区、个人等社会行动来供给社会服务产品的成本。
4.kfgh区域。kfgh区域是纯粹的市场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准备合约的成本(狭义定义的搜寻和信息成本);确定合同的成本(讨价还价和决策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责任的成本。
5.mhij区域。mhij区域是社会企业化交易成本,当然也可以称为企业社会化交易成本,区别在于你站在哪个角度。社会企业化交易成本涉及社会在为高科技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自身的市场化过程,以及发生的交易成本。
6.hgi区域。hgi区域是社会中介化交易成本,也可以叫中介社会化交易成本。社会中介化交易成本涉及到社会在为高技术企业间发生交易进行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
7.其他区域。该区域包括abfd区域、ade区域、aejc区域、dfg区域、dgie区域、eij区域,可以统称之为政府市场化交易成本,也可称为有限政府交易成本。政府市场化交易成本涉及到政府通过市场化模式或者社会化模式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
在中国特殊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背景下,上述这些软环境交易成本所有区域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政府的影响。可以说,凡是在这些区域内有交易成本发生的地方,都是政府对软环境可以有所作用的范围。
(二)政府在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作用方式
1.政府作用于高技术产业软环境的关键要素
政府作用于高技术产业软环境的能力,我们可称之为政府软环境作用力。政府作用于高技术产业软环境关键要素的研究,国内并不多见,但从组织竞争力来讲,政府与企业无异,所以关于企业竞争力关键要素的理念同样适用于政府。企业竞争力历来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主要涉及概念界定、指标评价、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等领域。国内外诸家包括科恩(CohenandZyman)、卡米舍尔(CarmichaelE.A.)、石原正太郎(HideoYamashita)、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andHamel)、张晓文、徐希燕等学者对企业竞争力有多种不同描述,但大多着眼于企业的内部层面,其中最典型的为资源论[6]、能力论[7]和知识论[8]。中国学者金碚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和约束,并将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归纳为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四个层面[9],本文参考了上述学者的观点,厘清了政府对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作用力的关键要素。
(1)能力。指的是保证政府生存、发展并实施作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它是政府软环境作用力的外显部分,具有开拓型和决定性,直接决定了政府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如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众服务能力、环境营造能力等。
(2)资源。指的是政府所拥有或可以获得的各种外部和内部资源,它是形成政府对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作用能力的实力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也具有灵活性和可伸缩性,如资金、土地、信息以及基于授权而获得的外部社会资源等。
(3)制度。指的是人们在行为中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就一个社会而言,其中任何个人、组织、社团,甚至包括政府都生存在特定的制度体系中,受其束缚,受其制约。它可以是正式的、成文性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不成文的、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制度。在政府作用于高技术产业软环境的制度中包括法律、政策、社会规范等。
(4)知识。指的是不受物质资源约束而本身能够物化为政府资源和能力的知识或创意,它是能力的内在因素,具有创造性和决定性,如独特创意、观念、服务模式等。不可交易、不可模仿、具有异质性的独特知识是政府软环境作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符号。指的是政府通过组织符号体系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念,并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软环境中的主体沟通的目的,使软环境朝着政府所希望的方式发展,如奖励和批评等。
(6)关系。指的是政府在治理、管理、服务和引导的过程中,利用其国家所赋予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责,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规划、领导、指挥、协调、引导的职能,妥善处理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内外部关系。它处于政府作用与高技术产业软环境的最外层,可以增强或削弱能力,实现或损耗资源,如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之间和政府内部等关系。
2.政府在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作用机制
在对政府对高技术软环境的作用范围和关键要素做基本描述的基础之上,我们建立了政府在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作用机制的一个基本框架(见图3)。在这一框架中,依托政府自身的核心能力,利用政府所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制度、知识、符号等关键要素,通过处于政府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作用力最外层的治理、管理、服务等关系要素和规划、领导、指挥、协调、引导等手段,以不同的路径和方式作用于政府自身、社会和企业,达到降低高技术产业软环境区域所有交易成本的目的,实现政府廉洁高效、服务及时到位、制度保障规范、社会安静和谐、企业质量提升、市场兴旺发达和产业结构合理,最终全面优化高技术产业的软环境。
四、政府优化高技术产业软环境的基本策略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政府交易成本。应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快科技产业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灵活、精干、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运作机制,强化市场经济宏观管理职能,以立法的方式赋予园区特殊权限职能,消除中国行政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对园区的影响。政府应努力做好执法者、管理者、协调者、监督者的角色,打造服务型政府。大力实施电子政务,建构园区政府新优势。
2.规范政府市场化行为,降低政府市场化交易成本。要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社会组织和企业来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上来。同时要规范政府市场化行为,创设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市场化体系。要努力做到政府在运作时也应讲究“成本—收益”分析,实现公共管理的高效率的效能政府理念。
3.充分调动社会各主体积极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政府除了利用自身内部资源外,可以通过授权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作为政府自身资源的有效补充,以此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来进行,以充分利用企业、市场和社会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和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国家用少量资金和政策引导,带动全社会对高新区技术创新的投资。
4.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降低社会市场化交易成本。园区政府应努力培育区域内外服务于高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努力培育园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提高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降低经理交易成本。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园区内的企业,大多数不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所组建的企业,普遍产权不明,经营机制落后,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产权制度设计安排滞后所暴露出的矛盾愈加突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制度创新带动园区发展。
6.推进管理与服务创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组织园区建立类似于行业协会的组织,强化产业自我规范的能力,使企业形成完整的协作分工体系,促进行业发展。通过共享公共创新基础设施,降低信息搜集、人员培训、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活动的成本。同时应努力培育服务于技术创新的中介组织建立与发展,努力培育园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提高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江河.软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54-159.
[2]刘仲蓓.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141-143.
[3]K.Arrow,1969“Theorganizationofeconomicactivity.Issuespertinenttothechoiceofmarketversusnonmarketallocation.”InJoint
EconomicCommittee,UnitedStatesCongress,TheAnalysisandEvaluationofPublicExpenditure:ThePPBSystems,vol.1,P48.Washington,D.C:GovernmentPrintingOffice.
[4]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07-408.
[5]孙少岩.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看改善东北地区软投资环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57-60.
[6]Barney,J.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
[7]Prahalad,C.K.andHamelGary.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5-6.
篇12
临淄区现有规模以上“四强”企业195家,占全部规上企业63%,其中,新材料企业166家,新医药企业5家、电子信息企业9家、智能装备企业22家。截至10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四强”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37.1%,较去年底提高了7.8个百分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已逐渐成为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助力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临淄区人大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组织省市区人大代表运用常委会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进企业、看项目、提建议,对全区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工作把脉问诊。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的基本情况
(一)政策叠加增信心。为推动工业企业特别是“四强”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转型升级,自2019年以来我区相继出台了《临淄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临淄区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优化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临淄区大力推进“五个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倍增计划(2020—2022年)》等多项务实、高效、接地气的扶持政策,遴选一批业内领先的服务商,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全覆盖的智能化诊断,重点针对“四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类项目,分装备、产线、车间、工厂等不同层次精准支持补贴20至100万元,政策力度在区县层面上位居前列。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多元化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应用人工智能的先行者增进信心,推动企业加速步入数字化发展快车道。
(二)标杆示范促转型。每年分智慧工厂、数字车间、智能产线等各个层级,选树10家左右人工智能成效良好的“四强”试点示范企业,组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场对标参观交流。2019年至今,根据行业侧重点的不同,先后组织了对标齐翔、单项冠军、智能化改造等多个领域的现场会10余次,参与企业超500家次,打造了齐翔腾达、齐峰新材、英科环保、洁林塑管、巧媳妇、顺意电器等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标杆。企业间对标学习在全区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了企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有效加快了“四强”产业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
(三)机制倒逼提质量。出台落实“零增地”技改项目工程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和安全环保要求的“零增地”技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从而鼓励企业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创造更大的效益。印发《临淄区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高标准推进“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创新性地导入了“企业360”体系,将两化融合贯标、智能车间建设、智能改造投资等企业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情况纳入加分提档项,实行能源价格、用地指标、应急响应等差异化政策,倒逼落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应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奋勇争先、提档进位。
(四)工业互联开新局。为加速“四强”产业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推广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应用,培育和支持一批本地的优秀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发展,我区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为切入点,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爱特云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成立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心,每年设立15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扶持我区企业购买使用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源及服务,举办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未来五年时间,我们力争将全区30强企业全部改造一遍,将优秀企业家和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一遍,以人工智能将“四强”产业全部赋能升级一遍,打造新经济发展的临淄样板。
二、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人工智能发展领先,“四强”产业整体向好,但在政策引导、产业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政策专业性和导向性不够突出。目前我区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智能化技术改造、“五个优化”倍增计划等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政策,对“四强”产业和人工智能虽有一定倾斜,但对产业赋能的专业性和融合发展的导向性不强。
二是“四强”产业区域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区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四强”比重约80%,在人工智能提升产品收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能耗等方面有较大需求,但我区产业赋能整体思路不够明确,缺少有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侧重点和突破点。
三是人才平台等新兴要素不够充裕。我市现行的“人才金政37条”和区级配套的人才政策,侧重于对高层次和高学历人才的一次性奖补和对创新平台的一次性扶持,存在唯职称、唯学历的弊端,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能力偏弱,且部分人才仅在我区挂名或短期过渡,对人才长期发展的持续性支持不足。
三、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篇13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不断转型,以及金融制度的不断变迁。新经济在发生着一些影响。金融创新的程度和速度也随着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的兴起而大大加快,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些变化和特点既是新经济革命的结果,也是促成新经济革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可以说,金融市场的演变和新经济的发展互相影响,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
一.新经济下的严峻考验。
首先,对货币资金运行的影响。由于新经济的发展,货币资金运动产生了又一次“大提速”,这次“大提速”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特别是随着纸币而产生的、具有纸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大量使用,更极大地加深了整个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拓展了货币的职能,这也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互联网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带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当货币资金运动的载体电子化、货币资金运动的路径网络化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市场得以形成,资金的融通、资本的流动,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资金配置引导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迅速提升。
第二,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带动了无形资本投资的热潮,大量新产品和新服务被创造出来,对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重要设计也迅速进行。由于这些变化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的短期赢利状况也不能反映其长期生存状态,因此股票市场的价格出现许多的不稳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竞争的加剧都带动了股票市场的巨幅波动,这成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金融机构能够快速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的信息,传统体制下严格的专业分工将经受强烈的冲击,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趋类似、非金融机构也同样有能力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因此,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将趋于模糊。
第四,对风险投资市场的影响。新经济可能导致金融泡沫的出现。在新经济背景下,由于对新经济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大多数投资者对新经济产业进行投资,可能造成新经济产业的服票价格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从而导致金融泡沫。
最后,新经济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新经济的发展,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出现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失灵,同时,电子货币的出现也使得中央银行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可能降低。
一.新经济促使金融业的发展。
首先,提高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工具在传统的货币、证券、债券和存款的基础上,出现了电子货币;交易方式在传统的人工交易的基础上,出现了电子交易、网上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电子货币、电子交易和网上交易的出现,使交易的效率大大提高:不仅大大简化了交易的手续,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
第二,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和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统计方法和监督管理手段应运而生,为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创造了条件。
第三,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电子银行业务蓬勃发展。网上银行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地域的局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提供的电子支付结算服务、电子数据信息交换和电子资金转帐等都在网上实现,不仅为广大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而且节省了交易费用,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最后,在新经济时代,全球金融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金融市场上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和交易品种的不断丰富,将吸引更多的金融交易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转向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体系正在转向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新金融体系――从透明度低的金融机构转向透明度高的服务机构。在新金融体系的架构中,银行扮演的角色逐渐弱化,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更多地由资本市场来承担。因此,在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特别是风险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推动了新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有效地转移或规避各类风险,降低借贷成本,提高资本运用的速度和效率,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
二.新经济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后进的现实和国情的比较优势意味着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发展和完善传统经济。但是,人口与自然资源比例的失调、经济改革和增长的压力又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新经济,以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因此,发展新的经济客观上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加强对新经济产业投融资政策的倾斜,为社会化风险资本进入创造条件。由于新经济企业在开发、初创阶段的失败率较高,因此,政府的投融资政策需要从对新经济企业的全过程支持转向重点支持其初创时期。具体来说,可以由政府作为出资人成立风险投资机构,出发点是为社会化风险资本的进入创造条件。
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为新兴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后续融资渠道。这也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逻辑。从美国新经济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风险资本的正常运作必须有一种有效的退出机制,以此来保证风险资本的收益分享与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