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国文学专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外国文学专题研究

篇1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既取决于强大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强大的软实力。中国要走向强盛,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更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认同并推崇中国价值。这正是中国国际传播未来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

一、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现状

(一)中国文学的进出口“贸易逆差”

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说:“整体来说,中国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数量就国内出版的文学作品数量来说是非常小的,而国内对国外文学的推荐、出版力度相对要大得多。”相比于国内每年引进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作品流向海外市场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逆差状态。

以下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出版物进出口相关数据:

数量(万册)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出口 2061.77 1144.18 945.64 885.16 801.81

进口 3138.07 2979.88 2881.87 2794.53 3452.54

金额(万美元)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出口 7282.58 3905.51 3711.00 3437.72 3487.25

进口 30121.65 28373.26 26008.58 24505.27 24061.40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文学作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一目了然。这样的情况正如作家刘震云说“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向世界,但是世界文学却已经走向中国了。”我国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没有走出国门,对外传播成效甚微,这也就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学占弱势地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二)翻译人才稀缺和作品质量不高

决定中国文学作品对外进出口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劣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就是海外读者。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翻译,即使是恢弘大作也会失去灵魂。翻译是建立起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在文学界有句名言:“一个好作家遇上一个好翻译,几乎就是一场艳遇”。去年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莫言获奖,绝对离不开翻译家陈安娜、葛文浩的功劳。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些杰出的翻译家,才将莫言的作品推向世界,走向文学的顶峰。优秀全面的翻译人才短缺,致使文学作品走向世界频频受阻,优秀的作品无法走出去。

当然,内部因素也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阻碍之一:目前中国当代文学自身整体水平不高,文学大家稀少,难以得到世界的公认。中国被海外读者所熟知的作家屈指可数,仅限于炙手可热的莫言、苏童、王安忆、余华等当代作家。“作者缺乏世界性的创作视野,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以及未能与国际文学创作体系、出版体系接轨的现行体制,必然增加文学期刊走向世界的难度。”文学大家的稀缺,作品整体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知名度不高,让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增加了难度。

(三)我国文学对外传播不成熟的经营模式与稚嫩的国内外市场

我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市场几乎集中在本土,再加之国际经营经验的缺乏以及出口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中国文学对外传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缺乏对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更不具备走出去的内在动力,这是中国文学期刊拓展海外市场的一大障碍。

现在国内文学作品的出口是以政府为主体,多靠国家对外输出书籍。由于是政府控制国内书籍的出口,国内现有的出口书籍企业比较少。不仅国内出口书籍的企业稀有,而且这些少数企业中,绝大数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十分稀少,而且这些企业之间资源整合也十分散乱。企业之间几乎没有合作与互动。都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就目前的状况看来,文学作品出口主要靠政府,企业自主出口书籍实力偏弱,这种对外出口书籍的模式是配置不合理的,效率比较低的。

国内出口模式的不合理是问题之一,同样的,海外接收链的缺乏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汉学家罗福林指出,“中国文学的译本在美国图书市场上,也就是说主流的连锁书店,基本上不会出现。至于主流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和小说集,如莫言、苏童、王安忆、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虽然在主流的书店出售,但是它们与其他的所有的小说都放在一起,经常没有东亚或中国文学的专柜。”在海外市场上并没有接收并且合理归置我国文学作品的机构,或者说是可以盈利的平台。倘若改革只在国内市场进行而不对海外市场进行相应的拓展,这条路并不会怎么好走。关于海外市场接收“平台”(将这类机构,企业或者部门暂统称为平台)这一问题,除了没有在国外建立接收文学作品平台以外,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国外投资资源,现在有很多海外人士看好中国文学对外出口,但是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行业人士在发现了优秀作品之后选择投资或者买下海外版权。在海外发现商机,拓展市场,资金,人力,并且打败不计其数的竞争者……这些都是一道又一道的问题。真正的成立这类平台又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二、提升策略

(一)文学作品对外传播方式的改善与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建立更完善的翻译人才机制是最基本的。这一部分可以总结为几个词:培养、奖励、完善机制。

我们国家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翻译和作家,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时候,不能只限于注重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准,与其同样重要的还有海外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对应语言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应该加入翻译人员提高素质的范围内,培养出全面的翻译人员,为文学出口做出更好的准备。

除了培养人才,“还需要提高译者稿酬、改善译者处境、保障译者权益,别让谋生的现实扑灭了文学翻译的火焰。”

(二)更合理出口模式的建立:完整营销网络

此时的中国文学作品对外出口需要一个更为合理的出口模式,建立一个完整的营销网络绝对是不二的选择,这就需要对目前的出口模式进行改良。

而这种改良是需要“三足鼎立”的:国家政府、企业、海外市场,缺一不可。经市场分析选择,由国家政府、企业、海外市场结合组成的全面覆盖的网络链路出口模式是最有生命力的。这种改良的出口模式中,政府充当的角色是扶持者、引导者,在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进程中起到规划、协助和扶持的作用,保持总体方向上的正确性。其次,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当然,前提是现有的市场能够早日挖掘出文学作品对外出口的市场利益。企业之间既要做到竞争产生压力,促进良好的商业运行结果,促使更多的文学作品走出国门,又要讲究强强联合,彼此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市场散乱资源,带动文学副产品出口。对于整个网络链路模式而言,海外市场的接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海外市场复杂,要想占据海外主流市场,不仅仅面临着资金、竞争的问题,还需解决人才、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题。可以先从海外华人市场入手,其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推广和销售相对比较为容易。可以按类划分文学作品,根据他们对中国文学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文学作品和期刊。对于海外各国本土读者来说,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需求与国人有出入,可以将中国文学作品移至海外出版销售,筛选信息,达到较好的销售效果。

在政府、企业以及市场自身利润的推动下,完成和成熟海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做好文学作品出口的海外接应,取其所需并出版销售,形成“零”距离的推广与销售。

三、文学走出去的核心要素

(一)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走出去”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作家关愚谦说:“一个国家只要国强民富,必然会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兴趣。目前,中国经济崛起,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我完全有信心,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将到来。”

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民开始关注中国,特别是奥运会、世博会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的展示,更是震撼了世界,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吸引了全球人民的关注,在很多地区、国家掀起“中国热”的风潮。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为世界的文化史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了,世界也将目光聚焦到中国文学上。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学作品出口数量明显增加。近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都在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舞台,这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相信在整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上升,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遍布全世界,中国文学也将遍布全世界,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在国际出版发行市场上也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二)作品要有“真的声音,民族的文化”

文学大师鲁迅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中国当代作家应该用最真实的感受去创作,不矫揉造作,无病,追求人性的质朴,用最真诚的态度去传递中国的元素,用最独特的中国味去感动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作品中传递最真实的中国之声,致力于中国元素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用广阔的视野去创作去弘扬,中国文学作品才能真正的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三)培养国际视野,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中国文学作品需要新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文学对外传播作品以传统文化为主,语言艺术类书籍主要集中于古籍诗书,古今建筑,工艺美术、历史、医药等比较传统的领域;而在一些电子信息类、财经类、管理类等新领域的书籍却很少能够走出去。对外传播的中国文学作品要求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延伸,不能只是传统的题材、单一的写作手法,而是大胆创新,多运用独特的思维、出奇的想象力,以及国际视野进行文学创作。正如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中国文学丛书主编陈丰说的:“中国文学如果不求以鹤立鸡群的姿态出现在世界文坛上,而是要以其多元而独特的风格和激越的想象力以及全新的国际视野充实世界文学,那么中国文学已经走向世界了。”

四、结语

虽然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过程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文学作品的对外输出是中国与海外非常直接、非常重要的文化输出途径。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肩负着“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所以中国一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关注与建设力度,改善译介体制,提高翻译水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家,建立新的出口模式,建立完整流畅的输出运转链,做好综合传播。形成有力的传播网,发挥最有效的传播效果,尽全力覆盖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受众。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提高综合实力,让中国文化早日可以屹立于民族之林,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蔡清辉.中国文学期刊第三次走向海外 如何避免滑铁卢?[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1-22

[2] 赵焕新, 吕婕.中国图书进出口未来五年有望持平[N].中国日报,2011-03-09.

[3] 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时间[N].人民日报,2013-09-12.

篇2

一.何为文本阅读

“文本细读”之“细读”是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它的主要含义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这一概念具有一种强烈的“文本中心主义”思想,要求注解每一字词含义及语句之间的细微关系,透过文本的细微分析来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发现作品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扑捉言外之意,尽可能挖掘整部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文本细读其实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能力,它应该渗透到所有的文学课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包含丰厚的意蕴,要挖掘它们,需要排除文学史中的定论,深入其中才能体验其审美意义。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举隅

1.课程体系改革

第一个方面,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外国文学阅读与鉴赏”系列课程。以往的外国文学史教学,由于课时的削减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而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和评述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现状,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增设“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该门课程由小说、诗歌和戏剧导读组成。在不削弱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强调研读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重点要把文学史的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强调感性体验和审美鉴赏,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

2.问题探讨式教学法

所谓问题探讨式教学法,即教师预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实现文本细读教学法的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比如《包法利夫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可设置“解读爱玛悲剧”的专题,指引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爱情、社会、人生与幻想的严重错位。爱情幻想图示:“爱情就像一只玫瑰色翅膀的大鸟,飞翔在诗意的美丽的天空中。”暗示爱玛所期望的爱情是富有浪漫色彩,充满激情的.生活幻想图示:“在她眼里,巴黎比海洋还大,笼罩在玫瑰色的云雾中,带有几分神奇的味道。”透露出爱玛对贵族一厢情愿的美化,暗示她渴望自由不羁的上流贵妇生活。情人幻想图示:“他可能很漂亮、聪明、有地位,生性勇敢,有细腻多情,有诗人的情怀,又有天使的外貌……”可见爱玛欲望的伴侣是一位内外兼具的优秀贵族绅士。然而,现实又是如何呢?平庸的现实生活带给她的永远是单调琐碎的小市民生活,生活在她身边的是浑浑噩噩的缺乏精神内涵的包法利,夫妻之间无法沟通和精神交流。然后追根溯源,分析幻想与现实分裂、矛盾的深层原因:爱玛的幻想与她的现实身份之间的严重错位。换句话说,爱玛的欲望与现实身份不符。爱玛的欲望和幻想图示均来自于他者———修道院出身贵族阶层的老同学和浪漫骑士小说中的贵妇人。雅克•拉康指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与他者的欲望相同;人所欲望的就是他者所欲望的。”小说中的贵妇人同在此修行的贵族同学即拉康所说的“他者”,爱玛所欲望的爱情和生活正是他者所欲望的,她的欲望实则是衣食无忧安享尊荣的贵族阶层的欲望,然而她的现实身份则是小市民,没有强大的金钱做后盾,天生丽质的女孩做起命妇梦,注定不会有好的结局,欲望与身份的错位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爱玛的悲剧展现出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和人类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执性。文本是一个封闭的结构,需要侧重细节才能全面把握和理解,故教师要诱导学生细致和反复地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细密的研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意识,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进而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一般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做史选结合的综合描述:内容上厚古薄今,详远略近”;方式上基本以教材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讲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无疑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多向度的研究,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大视野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大多文学教材采用“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节选”的三段式套路,因其“史”和“编”的特点,长期以来在学术理念上形成了误区:教材定位的非学术化,文学史知识的纯客观化,操作方式上的集体化。于是,教材忽视了文学自身规律和特性,重点不够突出,缺乏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反映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性:

第一,从纵向上,根据“厚今薄古”的原则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整个西方文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学教材及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19世纪及以前的经典文学,对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则无暇顾及或只是匆匆带过。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弊端:知识陈旧,即时性差,信息获取滞后于当代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因此,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内容应做适当调整,“本着详近略远原则,把重点从古代移到现代”,尤其是20世纪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体现文明成果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转换,使学生了解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学思潮、批评方法。

第二,从横向上,压缩文学史教学,开展专题教学。在以往的文学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古代、近代、现当代”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文学史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宽,作家作品多,文学现象纷繁复杂,面面俱到,给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基础课程占用的时间过长,既不利于教师的科研探索和学生的自学研讨,也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所以,在保留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对其大力压缩,并推出一系列专题选修课,比如:英美文学经典、西方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小说叙事研究、西方诗歌艺术研究、西方悲剧艺术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专题研究、西方文化概论等。这样改革,极大丰富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尤其是为我们的研讨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钻研和思考,完成文学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学理论是用于诠释文本的普遍理论,原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但反过来又影响和指导创作。具有历史重要性的文学理论学派包括有:新批评、形式主义、、心理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学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学理论,便有可能采用多种文学批评方法从新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现代文学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阅读。

总之,在编订外国文学教材时,我们应坚持“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以作品研究为中心”的原则,编写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学特点的外国文学教材。

二.采用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模式

大学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替学生解惑答疑,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外国文学课堂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能力。

第一,更新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依据当代诗学阐释学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读者理解两部分,那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义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所以文学教学应当彻底改变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式。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引导”主体的作用,使教学活动具有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功能。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精讲、少讲、不讲”的原则,即重点、难点的地方精讲;参考资料多的内容少讲;简单易解的部分不讲,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达到“一课多能”的教学目标。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能力,又能在思维方法、学习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第二,提倡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沙龙式”研讨。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学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历史学批评方法,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作为衡量作家成败、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一部经典作品,无论在文化容量还是美学内涵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们应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阐释,构建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在教学中将语言的输入和文化的导入”,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和接受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的空缺和不同,在沙龙式的研讨中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不给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观点,也不作统一结论。学生依据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和个人经验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有人说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膜;有人说它反映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悲观和彷徨;也有人说它表现了人们对生死的不同看法;更有人分析了其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模式容易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活跃敏捷的主动思维。于是,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出了不同而又深刻的个人感受,甚至不放过作品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场景(花、蜗牛、机器轰鸣等),都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和推敲。

第三,论文写作是课堂讨论的结果。经过阅读准备、教师引导、全员参与和互动的课堂讨论,每一位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把握都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程度,能够确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启发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运用新的批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作家作品进行新的解读。通过论文写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成就感和满足感自然而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深谙教材的同时还要熟悉学生,在讨论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来。

三.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输送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教育所担当的重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涵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塑造完美高尚的灵魂,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挖掘和拓展,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张扬。由此可见,教是为了不教,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便是我们的文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任务所在。

参考文献

[1]程丹、米建荣.中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2013(12): 143-154.

[2]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孙靖.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台州学院学报,2005(2):69-72.

篇4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二、比较文学教学建议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二)坚持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决定。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中需同时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名词术语、概念、学派观点应由教师进行细致分析与解释,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适时地举些例证或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养成研究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最好由教师提前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准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效。比如在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研究”讲授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往往对“他者形象”特别是隐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老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授之后,以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们亲自阅读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课堂中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异国异族形象”“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体会和理解“形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换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6]。因此,比较文学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本科课程教学时必须坚持其“跨”的特点,要跨越单一的文化背景和学科背景,达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所谓跨界融合的第一层意思是跨对象之界的融合,即既要做好文学内容的比较研究与讲授,又要做好文化现象的比较研究与讲授。当然,文学作为学科的出发点,其内容所占比例应相对高于文化现象的讲授比例。在文学类关于中西方诗歌异同的研究与讲授中,除了要对诗歌这一文体在中西方的差异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思考分析导致中西方诗歌差异的原因。跨界融合的第二层意思是跨学科之界的融合。即既要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区别,又要及时吸收这些学科的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成果。一般来说,高校的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晚于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课程,此时的学生已有了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史知识和外国文学史知识,这样在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时教师既不是炒冷饭,重复介绍,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研究。跨界融合的第三层意思是跨地域之界的融合。即做好中国与外国的比较。中国的比较文学无论在研究还是教学方面都应该立足于本民族,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出发进行中外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中西文化的对话与沟通。也只有在对别国文学、文化的观照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国的文学与文化。这一点正如学者严绍璗所说:“一旦把这种跨文化的立场变成自己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论基础,我发觉自己对从前拥有的关于中国文学和东亚文学的各种知识产生了不少躁动不安的情绪,即时常怀疑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价值。”[7]

[参考文献]

[1]陈惇.势在必行———中文系怎样开设比较文学课程[J].中国比较文学,2000(1):89-90.

[2]邹建军.论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文学史化”[J].世界文学评论,2007(1):235.

[3]梅启波.中国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语文知识,2010(3):62.

[4]袁盛财.关于普通高校比较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22-23.

[5]韦建国,吴孝成.试论比较文学教学中的具有实践功能的可操作性———关于21世纪高校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之四)[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51-52.

篇5

星期五(10月21日)

星期六(10月22日)

星期日(10月23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科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40外国文学史  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541语言学概论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600高级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0现代语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6日语  00603英语写作

会计

020204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9高级财务会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67财务管理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6国际商务谈判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67财务管理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76国际金融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77金融市场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 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0100国际运输与保险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01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055企业会计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8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 0015英语(二)

物流管理

020229  00067财务管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 0015英语(二)

公安管理

030401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372公安信息学  00235犯罪学(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29大学语文

00860公安行政诉讼  00373涉外警务概论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57票据法

00227公司法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3外国法制史

05680婚姻家庭法  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0169房地产法

00015英语(二)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320领导科学

00067财务管理学  00319行政组织理论

00323西方行政学说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322中国行政史

00316西方政治制度

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4工程经济  0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2241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00420物理(工)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2331数据结构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49网络工程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79计算机网络管理  03142互联网及其应用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及其应用

080702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2331数据结构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37 C++程序设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33软件工程

00015英语(二)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5693音响及视频技术

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02446建筑设备

03347流体力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404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8建筑结构试验  02447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0420物理(工)

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006护理管理学

03203外科护理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008护理学研究

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005护理教育导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3010妇产科护理学(二)

03011儿科护理学(二)

04436康复护理学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0199中外民俗  00200客源国概况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024普通逻辑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0540外国文学史

0641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0037美学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015英语(二)

英语教育

050206  00087英语翻译  00831英语语法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6425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法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03英语写作

地理教育

070702  02104现代自然地理学  02103计量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  02105中学地理教育学

02102遥感概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学地理专题选讲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  05629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5630中学政治课专题选讲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015英语(二)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0563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6427西方文化史

05632中学历史专题选讲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015英语(二)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88生物教育学  02085 细胞生物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76 遗传学(一)  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法律教育

030113  00230合同法

05678金融法  00262法律文书写作

00227公司法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与研究方  电视编导与制作04340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4338音响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微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06518)  多媒体教学系统(00441)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数学教育

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抽象代数(02009)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二)(0320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

物理教育

070202  06437物理学创新思维  02036量子力学  06438物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5中级有机化学  03709马克思主基本原理概论  05543中学化学专题选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音乐教育

050408

美术教育

050410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0745中国画论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1体育史  00495体育保健

教育管理

040107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06159教育社会学  00451教育经济学

00457学前教育管理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159教育社会学  00469教育学原理

00449教育管理原理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学前教育

040102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01学前比较教育

00409美育基础  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87儿童文学名著导读  00399学前游戏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3330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0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  06231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06091薪酬管理  00182公共关系学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6455社会保障法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58侵权行为法  05559海商法

05557物权法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应用化学

081209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66有机化学(二)  02483工业分析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基础教育

040120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683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6420中文工具书  04579中学语文教学法

软件工程

080720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65软件工程概论  07026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0高速公路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79城市道路  06078交通工程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英语翻译

050134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49英汉语言文化比较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61汽车营销与贸易  06906汽车运行材料  06895汽车节能技术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780化学制药工艺学

药学

100805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英语(二)

义务教育

040125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9291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

09294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

09297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

000464中外教育简史  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15英语(二)

监所管理

篇6

第二,从横向上,压缩文学史教学,开展专题教学。在以往的文学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古代、近代、现当代”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文学史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宽,作家作品多,文学现象纷繁复杂,面面俱到,给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基础课程占用的时间过长,既不利于教师的科研探索和学生的自学研讨,也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所以,在保留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对其大力压缩,并推出一系列专题选修课,比如:英美文学经典、西方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小说叙事研究、西方诗歌艺术研究、西方悲剧艺术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专题研究、西方文化概论等。这样改革,极大丰富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尤其是为我们的研讨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钻研和思考,完成文学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学理论是用于诠释文本的普遍理论,原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但反过来又影响和指导创作。具有历史重要性的文学理论学派包括有:新批评、形式主义、、心理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学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学理论,便有可能采用多种文学批评方法从新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现代文学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阅读。总之,在编订外国文学教材时,我们应坚持“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以作品研究为中心”的原则,编写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学特点的外国文学教材。

二.采用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模式

大学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替学生解惑答疑,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外国文学课堂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能力。

第一,更新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依据当代诗学阐释学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读者理解两部分,那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义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所以文学教学应当彻底改变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式。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引导”主体的作用,使教学活动具有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功能。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精讲、少讲、不讲”的原则,即重点、难点的地方精讲;参考资料多的内容少讲;简单易解的部分不讲,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达到“一课多能”的教学目标。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能力,又能在思维方法、学习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第二,提倡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沙龙式”研讨。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学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历史学批评方法,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作为衡量作家成败、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一部经典作品,无论在文化容量还是美学内涵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们应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阐释,构建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在教学中将语言的输入和文化的导入”,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和接受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的空缺和不同,在沙龙式的研讨中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不给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观点,也不作统一结论。学生依据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和个人经验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有人说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膜;有人说它反映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悲观和彷徨;也有人说它表现了人们对生死的不同看法;更有人分析了其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模式容易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活跃敏捷的主动思维。于是,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出了不同而又深刻的个人感受,甚至不放过作品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场景(花、蜗牛、机器轰鸣等),都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和推敲。

第三,论文写作是课堂讨论的结果。经过阅读准备、教师引导、全员参与和互动的课堂讨论,每一位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把握都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程度,能够确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启发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运用新的批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作家作品进行新的解读。通过论文写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成就感和满足感自然而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然,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深谙教材的同时还要熟悉学生,在讨论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来。

篇7

1.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 课程设置单一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 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

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

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 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

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2.4 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

篇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

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

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篇9

【Key Words】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Co-translation; Inevitable Tread

2009年国际译联(FIT)的国际翻译日庆祝的主题是“合作翻译”的内容,该主题明确提出了:“译者苦心孤诣,独铸辉煌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它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关注我们强调合作翻译的原因和方式”。

综观中西翻译史,我们可以发现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到西方世界的《圣经》翻译,从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到文学翻译,合作翻译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几位学者撰文对该课题进行过专题研究。尤其不容忽视的是,时至今日,某些译家和学者对合译仍然持一种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有鉴于此,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很有必要。因篇幅限制,本文要对中国翻译史上几次翻译中的典型的传统合译模式进行的描述与分析。

一、中国翻译史上的合作翻译

1.古代佛经译场制度。佛经翻译起于东汉末年,到唐朝达到高峰。我国译经,从东汉时一起就采用了“译场”方式,即多人通力合作,在严格的分工制度下从事佛经翻译。译场发展到唐代,在吸收前代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比较完备的译场组织制度。据《续高僧传》记载,唐朝译场职位共有十种,大体如下:(1)译主,精通梵华两文,主要负责宣读佛经原本,并讲解其意义。(2)笔受,负责将译主所宣讲的佛经原本译成汉文记录下来。 (3)度语,或传语,就是口头翻译。 (4)证梵本,即将译好的初稿与梵文原文进行校对,检查。(5)润文,即润饰和修饰译文,以使所译经文更加流畅,便于阅读与传授经义。(6)证义,为译主的助手,负责审阅所译经文的文义,检查是否有错误之处,以保证质量。(7)梵叹,反复诵读所译经文,以使所译经文琅琅上口便于诵读。(8)校勘,佛经翻译完毕,与原稿校阅,以防抄错。(9)监护大使,负责监督译经的一般事务。(10)证字,主要是负责汉语里的生僻、异体字的甄别和筛选。

佛经译场制度从不同层面上保证了文字的纯正与流畅,从而保证了译经的准确性及表达的地道性。古代佛经译场制度的组织之严谨、分土之精细、责任之明确、对人才培养之重视,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的合作。明末清初科技文献的翻译多采用口述加笔受的翻译模式。众所周知,16世纪以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批耶稣传教士为了传播西方文明,纷纷来华。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基本不具备坦然接受西人文化的语境,而利玛窦等人的汉语文字水平及中国文化修养尚不足以保证他们能够出色地单独完成外译汉翻译工作,于是他们只好寻求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帮助,以顺利地把西方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这种翻译模式基本还属于“西译中述”,即西人口译中国人笔记。客观地讲,这种合作模式无疑是“开中国思想革新之先河,启中国学术前进之门户”的目标在明末清初能够实现的关键一环。若非如此,仅仅依靠利玛窦等西人一己之力,他们的努力是很难成功的。

3.至时期的西学翻译中的合作。这一次的翻译始于止于1919年的,当时翻译工作提到了 “天下第一要政”服务的高度,这一时期也多采用了“中西合译”的形式,英国的傅兰雅和中国的李善兰、徐寿等,以后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京帅同文馆、光学会等都有多部合作译着问世。

到了林纾,“西译中述”演变为“中译中述”,并且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绩。林纤精通古文,却不谙西文,但自《巴黎茶花女遗事》后,先后与魏易、陈家麟、曾宗巩等近20余名口译者合作翻译了百余种外国文学作品。在林纾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时人在翻译时也纷纷效仿“林纾模式”,为外国文学进入国人视野推动中国文学乃至社会的进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选集》英译中的合作。《选集》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是重大政治资料,《选集》对翻译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规模也更加庞大。《选集》英译委员会包括徐永焕,金岳霖、钱钟书、王佐良、郑儒箴等名流学者,也有唐明照、浦寿昌、、冀朝鼎等党内干部。前者多承担翻译,后者在工作之余负责审稿。至于说翻译的过程,无论是初期亦或是后期,也都空前复杂。每篇文章都要经过初译、改稿、核稿、初定稿、外国专家通读、提出修改意见、再次改稿、交由主持者裁夺、集体通读校勘、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定稿、打印、校对等一整套流程。如遇重大问题翻译小组不能定夺时,甚至还要请毛泽力、亲自解决。由此可见,与其它翻译相比,《选集》的英译相当繁杂,其间的谨慎、曲折、琐细是普通翻译无法比拟的。但《选集》英译本的巨大成功,就是给众多的译家的辛勤工作最大的回报,也是对合作翻译这一翻译形式的最大肯定。

二、合作翻译当今的时代必然性

合作翻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出现最多的是对于典籍的翻译,由于其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传播广泛,再加之典籍的内容丰富,知识涉猎繁多,非一人之力可能将其翻译完善。所以合作翻译便成为其最现实完备且有效率的方法。

千百年来,在传统观念中,翻译一直被视作为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或活动。一本书,一本字典,笔,纸还有灯下孤独的身影,或苦思冥想,或奋笔疾书---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对译者工作的最鲜明生动的写照。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随着电脑,互联网,翻译软件等科技新成就的不断涌现,译者的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笔和纸不见了,代之的是电脑的鼠标,键盘和屏幕;字典不见了,代之的是形形的电子词典,和瞬间即可显示的各种解释; 书也不见了,代之的是网络下载的原作电子版。但最重要的变化是“人”(译者)的变化:他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人了,尽管你看见的也许仍然是一个人面对着电脑,但他很可能是与好几个人同时从事一本书的翻译,而借助网络互相交流。他所使用的电子词典,网络词典也是也是别人的成果,类似古代译场中其他若干角色。所以当代的译者是借助因特网,电脑翻译软件才能实现的合作翻译。而这样的情形是普遍且真实的。正如谢天振教授所说:我们今天的翻译已经从书房进入到了作坊,对翻译史而言,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翻译的职业化时代了。(《东方翻译》2009年第二期)

总之,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合作翻译模式都是客观存在的,有时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的存在。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典型的合译范例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分析,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合作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积极作用,也对合译产生了更为清晰的理解与认识。相信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合作翻译是必然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要借鉴历史上合作翻译的模式和制度,并深入思考悉心研究在当代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和人际关系下的新的合作翻译模式,以及如何在具体应用中改进和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篇10

比如,我们应自问: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英美文学课的教材究竟应该如何编,编入哪些内容才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讲授英美文学课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广大讲授外国文学课的教师都来参加讨论,并拿出有效的办法,以推动外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的教学”(李公昭11)。李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中肯的,我们必须全面反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层次定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

一、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这一表述比较笼统,缺乏指导教学实践的层次感,但为我们提供了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再结合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它的重心是把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亲身阅读体验,逐渐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文学原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和脉络,了解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从而获得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它的重心是通过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如王守仁教授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11)。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nationalcharacter),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culturalawareness)和文化认可(culturalrecognition)②的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进而胜任跨文化交际,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它的重心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除此之外,外国文学也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路径”(虞建华8)。

对照以上分析,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即王守仁教授总结的“文学史+选读”(王守仁10),主要偏重于第二层次,即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文学史教材编写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陷于知识的无边海洋,无暇旁顾。文学选读课程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只能解读经书式地逐词、逐句讲解。生动活泼、美仑美奂的文学作品被解析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魅力。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凝缩成对英美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评论的知识性记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难以实现。学生对作品,尤其是现、当代作品的阅读和反应,是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应有的起点。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总之,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定位不应该是专业理论课程,而是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换句话说,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而不是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后者的培养任务,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本科教育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只有统一了这个基本认识,才能有效地讨论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问题。

二、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五个目标内涵。

必须思考的问题有:我们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某一课程应该在哪一阶段开?哪些可设为必修课,哪些可设为选修课?要实现专家们提出的人文素质、思辨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是不是非得专门开设文学史?本科的文学史教材应该怎样编写,是不是应该类同于研究专著?对文学史知识面的掌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要求?本科生的文学课程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哪些问题以留给研究生去学习?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结构,是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总体来讲,实际教学情况是过分偏重英美文学史知识,对文学理论知识和批评方法重视不够。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对英美文学发展史链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要求英美文学史教材要更加全面,要“首位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对各个时期的各个文学流派应尽可能详细地讲清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讲清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继承,文学史的线索要清晰明朗,最好不要留空白此外,教材还应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所谓的主流或非主流作家作品应重新界定,对中外研究的同异应有所交代”(程爱民等13)。如果着眼于培养英美文学专业人才,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教学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普遍按照这一要求来设计英美文学课程,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外国文学史链越来越长,分支越来越细;第二,国内外对主流、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比如由于女权主义运动和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推动,研究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第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开发新课程,留给文学课程的必修课时已经大量减少,而且只会越来越少;第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选修英美文学课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或教学等专业工作。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是否需要突出英美文学史,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从小学语文到大学语文,接触到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可谓不少,但我们并没有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更没有在语文教材中安排系统的文学史知识。《中国文学史》只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同理,《英美文学史》也应该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英语专业,而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③其导向显然是着眼于本科教育的“宽口径”,给予各个学校选择专业特色和发展重点的自由空间。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作为二级学科设置在研究生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但是,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界似乎没有敏感地把握和应对教育部的这一意图。在语言学和文学课程与专用英语(ESP)课程平分秋色的今天,比较现实的考虑是如何划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文学教学的不同任务和目标,如何在本科阶段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解读、阐释文学作品的能力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认知需求。以上四个现实问题迫使我们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英美文学课程最少可以按照四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素质教育取向,都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可能。④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即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为了学生考级,转向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这就为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且使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一定要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经典作品可以根据任课教师的偏好和特长来取舍,课程的内涵和名称都是开放的。课程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分类的,如《英美现代小说赏析》、《英美诗歌赏析》、《英美戏剧赏析》等。第二个层次是面向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概论》,课程性质是专业基础课,为英语专业各个方向的学生所必修。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经典作品上,应开发若干种全国统编教材和教参。《英美文学概论》要以文学语法(literaturegrammar)知识,如文类、主题、人物、情节、叙述、文体、民俗等为主,辅之以英美文学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介绍。此外,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教学还要渗透到《综合英语》和《阅读》等课程教学中。原著可以放进《综合英语》教材里,⑤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精读一些文学经典作品的短篇或节选;《泛读》教学除了涵盖实用文体以外,还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名著,让学生每学期读几本英语小说、戏剧。这些课程以阅读体验为主,文学知识和文本分析为辅,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文学的娱乐和教化功能。第三个层次是面向英语专业中具有文学偏好和学术兴趣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如《英美文学史》(通史)、《文学批评方法》、《英美小说》、《英美诗歌》、《英美戏剧》、《英美电影》、《英美散文》等。具体开设哪些课程,应根据具体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位在英美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批评的方法上,它的重心是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第四个层次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在这个层次上,课程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从事英美文学教学、评论、出版、研究和翻译的专业人才上,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充分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接受严格而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因此,课程重点是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比如英美文学的断代史、经典作家研究、国别文学研究、经典作品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现象研究、文学类型研究、文学理论研究,等等。具体开设哪些课程,应当视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而定。以上思路可以总结为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一、二、三模式”,即一个体系,两个突破,三种要求。一个体系是要建立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外延广阔的开放式英美文学课程体系,供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自由选择。两个突破,即英美文学课程一要突破专业课程的限制,让英美文学渗透到英语专业基础教学中;二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让英美文学课程向全体大学生开放。两个突破的目的是要扩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使英美文学课程摆脱英语专业理论课程的限制,成为一门大众化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秀英美文学作品和文化遗产的陶冶和滋养。

三种要求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课程性质建立三种不同的课程要求,即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要求以阅读和赏析为主;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要求以阅读和评论(包括评论方法)为主;对以英美文学研究为发展方向的本科生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要求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专题研究为主,当然应包括阅读实践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训练。文学批评方法课程应开设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可开始西方文论的学习。掌握了批评的方法,会大大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兴趣。本科阶段的文学课程,要以介绍性、体验性、审美性为主,可以和电影、电视、录像片结合起来,把文学看成是大众的娱乐和教育手段,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和理论。简而言之,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这样的层次定位可能更符合我国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的实际和需要。

三、英美文学教材和课堂教学方法文学选读教材编写中的传统思维定式,是造成学生对学习英美文学缺乏热情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教学从早期诗歌等古典作品开始,到20世纪初或20世纪上半叶就结束了,学生很少读到英美文学的现当代作品。这是按照文学史链安排教学内容的必然结果。早期作品难度较大,要么生词太多,要么背景遥远,要么篇幅太长,文学课往往上成了语言课,导致课程进度缓慢,教师除了精解语言难点外,就是讲述作品的故事梗概,缺少对作品的审美解读。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经用公式i+1来说明外语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如果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为i级,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难度应该为i+1。如果难度为i+2,则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压抑和焦虑;如果难度为i+0,则不能激发求知欲,也没有提供进步所需的新知识(Krashen100)。因此,精心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并且给予必要的处理和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来衡量现行文学教材的难度,那么不少本科文学教材的难度可能是i+2,甚至i+3。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受到抑制。这里有两个事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问题。2004年4月两位瑞典的大学教师Ingegard和Gunnilla到宁波大学做学术交流,她们准备了6首瑞典当代诗人的英译诗歌,给二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上课。作品的主题都涉及到当代话题,生词不多。首先,她们轮流朗读了这几首诗,然后让每位学生再默读一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划出重点诗行,写下简评。她们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组,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评价,最后让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情况。

另一代表再给全班同学朗读他们讨论过的那首诗。学生们思想活跃,发言踊跃,而且还能把不久前在《综合英语》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和语言表达方式活学活用到对诗歌意义的阐释上,朗诵的同学理解到位,声情并茂。学生的表现给两位瑞典教师和两位观摩的中国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瑞典教师还及时记下了学生的某些观点和精彩话语,大加称赞,说回国后要向瑞典学生交流。这个例子说明,文学作品确实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潜力和思维能力,调动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并在相互讨论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文学,关键是让他们读什么样的作品,怎样去读这些作品。年代久远、通篇生词的作品,自然不会受到欢迎。国内一位学者举出了另一个生动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按照现行教材的体系,学生首次开始文学学习的探险,就遭遇到最为苦涩、艰难的古英语诗歌‘贝奥伍夫’。教学的实践表明,为了达到起码的理解,都是不得不花去大量时间解释诗歌用词、术语、格律等,文学课堂成了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史慧风100-101)。我们希望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主张,要重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学生的见解有的可能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只有通过阅读和表达的方式,才能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学课成为启迪思想、激发创见、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认识到文学正在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想。这样,文学的实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如果忽视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一味强调古典作品的重要性,把课堂变成教师灌输自己对作品理解的一言堂,就难以实现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读懂早期经典作品,而冒使他们失去文学热情的风险,是得不偿失的。再者,文学经典从古到今数不胜数,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经典作品,理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较大的经典作品,或把它们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是更加理性的选择。王守仁、赵宇编写的《英美小说》,⑥以小说要素为纲进行编排,就是打破以史为纲的一种尝试,语言难度问题也比较容易兼顾。文学教材的编写方式简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文学教材都是在作品选编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文字解释,几道思考题,再加上作者简介等,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术语和文学的基本构成成分,即文学语法的介绍。文学教材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教授学生如何切入文本分析十分必要。因此,文学教材编写方式应该改革,只有增加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的介绍和训练,才能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加重要。这样编写教材的另一优势是理论与文本阅读相结合,理论的活力和意义在实践中得到展示。通过文本分析介绍文学理论,还可以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变得晦涩玄奥。

篇11

名称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

篇1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篇13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