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影视文学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影视文学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影视文学特点

篇1

(1)具有表演性。剧本被用来进行舞台表演或者影视拍摄,所以必须具有表演性,适合进行影视或者是舞台的表演,特别是在戏剧文学作品中,因为舞台的诸多限制,对剧本的要求会很高,要集中刻画重要人物,使其鲜明的表现在舞台之上。而且剧本不宜过长,要主线突出,以激烈的冲突来突显人物的个性和思想。剧本要把很长一段时间的在不同场景发生的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情节线索,并且把矛盾从提出到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完成,而且还不能频繁的进行场景的变换。(2)具有冲突性。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体裁是不同的,其表现手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必须具备戏剧的冲突性。这也是戏剧和影视作品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3)台词具有个性和动作性。剧本的台词是剧情人物的独白、对话以及唱词等等,这事对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者是对话等等,可以充分的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还可以展示矛盾和冲突,促使剧情的变化。

二、影视戏剧文学欣赏应注意的要点

(1)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在剧本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被作品中的清洁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天地中,让自己的心情可以根据清洁的变化而起伏,这时,才会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可以得到很多益处。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剧情,熟悉剧本,清楚作品的作者和时代的背景,这样才能明确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戏剧的情节发展,都会在剧本的结构中表现出来。所以,要想了解剧情,熟悉剧本,就要分析剧本的结构,在分场分幕的时候,大多都是对故事的发展地点,时间的变化来分的,一般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了一个不同的阶段时是为一幕。而场的单位较小,可以按照时间或者地点来变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现次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故事的情节都是跟着戏剧的冲突发展过程展开的。(2)抓住情节的发展线索,把握基本矛盾冲突。一般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以及还有结局都是紧密围绕着矛盾和冲突来展开的。比如《雷雨》,其情节就是周朴园的后妻对其的反抗,最终导致了周家的衰败;还有就是鲁大海、鲁侍萍和矿工们对周家的反抗。另外还有一些人物之间的纠葛,这些线索相互交织,造成了周朴园的家庭衰败命运。而这种衰败的命运就是剧本中矛盾发展的结局。对情节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剧本中的矛盾和冲突,认识到作品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深层思想和意义。(3)研究剧本的语言,了解任务的性格和思想。优秀的影视戏剧文学,都有很突出的人物塑造,在剧本里的人物的性格思想等等,很多都是通过其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欣赏影视戏剧文学要能找到人物的关键语言,来了解人物的特征,因为这些语言往往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要想找到矛盾和冲突时,人物的关键语言,就要在欣赏剧本的时候,找到剧本中的潜台词,也就是人物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但是可以根据其他台词和一些场景或者情景间接让观众了解的那些语言。这种手法可以深入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人物的精神和内心的活动。所以,在欣赏剧本的时候要主要分析潜台词。(4)了解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蒙太奇作为影视艺术的特殊语言,和影视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主要手段,这种手法是影视艺术存在的基础。其实蒙太奇也就是将很多个小的镜头组成一个片段,然后在把其所组成的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大的段落部分,最后再将这些段落部分组合,形成一部影视作品。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顺应生活以及人们视觉上的逻辑,还符合人们感性和理性上的逻辑,让影视作品看起来充满节奏感,让观众感到合理,就是蒙太奇手法。欣赏影视文学剧本的时候也要了解蒙太奇的运用和特点,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剧中所创造的艺术内容。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而要欣赏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却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了解剧情和剧本,抓住故事发展的线索,找到基本矛盾冲突,并且还要分析其中的语言对话,以及影视戏剧的表现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到影视戏剧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 考 文 献

[1]秦俊香.对21世纪重拍四大古典名著改编剧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0(1)

[2]高淮生.关于文学经典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的思考[J].电影评介.2008(14)

篇2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即是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国外在最初的时候曾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命名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由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及平台,只是一个辅的手段。但是它却具有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语文教学所要传播的知识是系统性的,囊括了文字、语音、语法、文学和文化艺术的诸多元素,内容杂而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工具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极具优势。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课堂上往往需要讲解固定不变、需要学生能够记忆、背诵而掌握的知识点,如一些名家、名人的名篇名作,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就比教师一笔一划的板书来得省时。多媒体由于其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声、图、文,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2.2 有助于创设崭新的审美时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第一点就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在审美中进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状态,是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破解的难题。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诗歌,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展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像、影视这样的手段则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美,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的"情景教学"。

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文章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章的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同时既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3.1 声――利用录音强化听说教学。录音是借助电、声、音响来传输教学信息的方式。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材料是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和作品蕴藏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录音教材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佳。乡村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以及一些在朗读上对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要求较高的文章,他们很难掌握。这时候可以通过跟读录音教材,迅速地感知内容,还能利用录音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3.2 乐――利用音乐艺术,优化语文审美教学。音乐是能够启发人的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将听觉语言艺术移植到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运用多种知觉体悟出课文语言的特有魅力。当然,音乐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绝不是孤立施加的。所以,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融,浑然一体。因此,以音乐来创设课堂情境,在引导学生及早进入作品氛围、产生情感共鸣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利于活跃思维,增强记忆。

4.强化氛围,进入情境

篇3

要做到动,可以采用提问启发法。因为提问启发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是要注意提问不能单看数量,而是要看质量,看提问能否收到“启发”的效果。好的提问,应该是有的放矢的“启”,学生的回答则应是由“启”而引出的“发”。所以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起到启迪学生思维、点拨学生思维火花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从而“发”出有质量的见解,使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融为一体,收到为“发”而“启”,因“启”而“发”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要提问的问题以及提问的目的、时机设计好,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设计好的路线展翅飞翔。如果教师盲目地提问,或为提问而提问,而学生“启”而不“发”,或答非所问,甚至出现相声中的“抖包袱”,引得哄堂大笑,那就很难收到“启发”的效果。这种形式上的活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要做到动,还可以运用“茶馆式”教学法。结合体校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按照“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当“演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活动。让他们不仅去听,还要去说去做,以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文化知识,还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二、静

课堂上要获得静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默读、默想、默写、默练等方式达到一种“形静而神不静”的境界。表面看上去教室异常安静,学生默默无闻,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却在老师讲述的“特殊王国里驰骋”,从而达到形态上的痴而不呆,精神上的静而不止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到为动做准备的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专心致志和呆若木鸡同样可以收到“秩序井然”的效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津津乐道,而学生貌似集中的大脑机器根本没有开动,更说不上思维的展翅飞翔。这种“秩序井然”可以说是一堂课的失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静尺度和时间,中间要穿插教师的疏通和引导,才能真正做到课堂上的静。才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

三、动与静

篇4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内容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解答过这样一个应用问题:如图所示,校园当中有一片三角形的空地,且恰好为正三角形,边长20米.现将其改造为草坪,DE为在草坪上铺设的水管,并将草坪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已知,点D和点E分别在AB和AC两条边上,且AD长为x,DE长为y.那么,若想让水管长度最短以节约成本,应当怎样确定它的位置?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大家在解决问题时就像在为自己的校园进行规划一样,兴趣大增.

应用问题当中联系实际的特点,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启示.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晦涩,学生们常常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加之知识内容的难度不小,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便逐渐减弱,随之带来的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而如果教师能够树立起联系实际的教学意识,尽可能多地在每个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都穿插一些相应的实际应用内容,效果定会改善很多.

二、巧妙建模

应用问题大多是以描述性语言的形式出现的.然而,想要顺利解答其中的数学问题,仅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这些文字翻译成数学语言,并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作为以数学方法解答应用问题的桥梁.而这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在数学教学当中经常会提及的“建模”.建模过程进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应用问题的解答效果.

例如,学生们曾经遇到过这样一道应用问题:某地正在为本地的民生发展问题进行规划.已知现有的耕地数量为1万公顷,计划十年之后,该地的粮食单产增加22%,人均粮食产量增加10%.若本地区的人口年增长率保持在1%,那么,想要达成预计民生目标,耕地的减少量每年最多能达到多少公顷?粮食单产=总产量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总产量总人口数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一个抽象数列模型.于是,我不断启发学生,将耕地每年的减少量设为x,并将当前的粮食单产与人口分别设为a和m,则当前的占有量、十年后粮食单产及人口数都可表示,耕地面积也随之得出了.在这样的数学模型建立下,求解思路变得十分明晰了.

巧妙建模既是应用语言向数学语言进行转化的第一步,也是实际与理论之间的承接者.应用问题当中的建模行为也为笔者提供了一个适用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启发,即善于并巧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答抽象数学问题.学生们总会感到很多数学问题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让思维发力.一旦养成建模的习惯之后,复杂的问题便可以瞬间具化多了.

三、有效阅读

前文已经提到,应用问题大多是以文字叙述的形式予以呈现的.近年来,应用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了篇幅逐渐增大的新趋势.学生们必须在“长篇大论”当中明确题目之所求,并且从中准确捕捉到有助于问题解答的有效条件.这对于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来讲也是一个同步的考验.

篇5

1、了解学生个性特点,针对不同个性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不搞一刀切,没有考试压力,就不必用统一的的一本教材灌输所有学生,而是根据其个性、爱好、特长加以引导启发,激活学生进入丰富优美的语文世界里,接受美文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广泛感受、阅读那些一辈子受用的经典美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2、营造宽松的语文学习氛围,不拘泥于一本教材,不局限在一堂课,大量引进各种有益的语文资源,让学生有条件地自由选择,舒展个性、活跃思维,在快乐学习中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

3、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注重提升听、说、读、写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水平、技能是不一样的,好的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约束,所以,应在课堂内外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力争对每个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使其从点滴积累中形成好的习惯。

二、学以致用、适应就业和社会需要

1、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并学会应用,在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为了实际应用而不是为了考试拿高分。

主要表现在:

要求学生识记、认读基本字词并正确书写应用;培养自学能力,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如字典、词典)查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自我拓展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

学会倾听,具备一定听力水平,通过课堂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做到与别人说话时能耐心认真、有礼貌、能听懂对方所讲的内容、涵义。

加强口语训练与学习,能流利地说好普通话,掌握自我介绍、他人介绍、交谈、复述、演讲、讲故事等实用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了些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方法,学习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特点是及阅读方法,进入中职阶段后,要在此基础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因苦于考试压力而不放弃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到了中职阶段,没有考试压力,学生自我阅读的空间大大拓宽了,为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具备欣赏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在教学上,要指导和训练学生阅读文章时,如何学会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全面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因没有了压力,就不必拘泥于课本和教材,就可大量引进有益的、学生感兴趣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上、读好书的习惯。

具备基本写作能力。中职阶段的语文写作应有别于中学的作文,区别于中学作文写作那样写好作文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中职语文写作应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具体体现在: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时,要学会动笔,学会对文章作必要的圈点,会列提纲、写概要、会写读书卡片,会摘录文章重要内容,会对文章的经典名句、名段选择识记乃至背诵。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句子、标点,学会书写时如何做到合乎规范和要求。

要求学生平时多动笔、多练笔,写周记、日记,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体会,进而把自己的观察体会写成完整篇章。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今后职业需要,会写符合要求的、与专业有关的、进入社会后会用得着的应用文,如,说明书、广告、条据、、便条、求职信、应聘书等。

掌握整篇文章写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如,审题、选材、布局谋篇,学会使用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能用完整篇章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

既然中职语文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那么语文学习应是开放性、多样性的,语文学习应具有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在这广阔自由的空间里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张扬个性,设法让学生亲近语文,接受美文熏陶,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学生具备好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教学活动中做到:

(一)、注重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如,书本上学到了倾听、交谈的内容,就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多主动与人交往、主动开口说话以获得技能。

(二)、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书法讲座、读书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有了自信心和实用技能。

篇6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有相同的语言学特点,但是商务英语相比普通英语而言更加的整体,商务英语是普通英语的综合体,商务英语的翻译相比于普通英语翻译更加的复杂,了解起来更加的困难。现如今,国际贸易间的商务活动在经济社会当中充当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交易双方都希望在商务交流活动当中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尤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忠于原文。商务英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完整性与真实性是需要特别遵从的,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将原文当中的深层内容表达出来,特别是原文当中潜藏的内在信息。具体要求是在保证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原文当中的潜在的内在含义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在商务英语的活动当中,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完全了解当中的信息以及要求,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完全忠实的展现原文当中的具体文化信息。

术语的精确翻译。在国际贸易交流活动当中,翻译当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一般出现频率较高的有经济、贸易以及法律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因此一个优秀的商务英语译者需要了解各个领域当中的专业术语。需要将原文当中的信息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准确的相对应的专业术语,其主要目的是强化词语当中的准确对应与正确使用,从而满足读者能够充分了解清楚原文当中的意思。

语句简单凝练。在商务活动当中,交易双方追求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当中取得高效率的活动目的,这项要求也是商务活动当中最基本的活动要求。在商务活动当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要求,就是需要保证语言以及动作从礼出发。所以,简洁准确的将当中需要表达的内容良好的表现出来成为了提高商务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商务文件的翻译需要尽可能的简单凝练,在翻译当中突出重点,简单客观,礼貌的同时理论述服能力也同样重要,客观真实是商务翻译的追求的基本方向,不要求如何华丽夸张的辞藻进行修饰。

文化心理学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方式

文化心理学当中的商务英语翻译,有基本的翻译方式需要遵循。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理解和组成操作方式。翻译的过程是理解过程与组成过程相结合的一个有机过程,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读者不单单需要了解表面信息,文件当中的潜在信息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将两方面的信息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读者和文件之间是有联系的。文化心理学和人之间的认知的过程、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三个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的进行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当中开展,从而实现文化心理的过程。在文化心理当中包含的内容有文化价值、文化行为以及文化表达形式。在文化心理学当中,其主要的工作目的是为了了解服务以及表达服务。这个过程是同步完成的,从整体出发,分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工作,判断出文化心理信息当中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内容。

转述技巧。翻译过程当中的转述,也就是译者对于商务文件当中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清楚,并且通过另外一种语言的形式清楚详细的表达出来。在认知心理学当中,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知识表达,需要具体了解的内容是陈述什么,用怎样的方式陈述等各类相关问题。在认知心理学研究当中,认为认知心理学分成了两种基本的形式,分别是陈述性以及程序性。陈述性指的是可以被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描述的内容,程序性的重点内容则像是说明,关于怎样完成知识构造等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主要完成的就是这样两个方面操作内容的转述。但是经常一些商务翻译的过程当中,会出现用词不当造成意思偏差的情况。但是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校正操作,进行调整改变,最终实现词语的准确表达。

文化角度上的商务英语翻译

中文商务词语与英文商务词语之间的照应关系当中,主要是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具体关系。

毫无对照。中西商务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完全重合有相对应的地方的,肯定存在各种不相同的地方。西方商务文化当中的内在含义在中国的商务文化当中也许完全找不到对应点。例如商务文件当中牵涉到的法律条款,近代“新自然法”学派当中那个提出的许多内容,像是“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等等,在西方这些理论已经融入到法律文件当中,但是在中国,这方面的内容只在政治当中才能够找到。另外,权力效用的限制以及相关思想内容的空缺,像是商务文件当中法律责任部分经常出现“司法独立”这一词汇,在翻译以及理解起来就非常的困难。最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制度差异,很多西方当中存在的像是“罢免”在中国商务文件法律概念当中是不存在的。

相似对照。在中西商务文化当中那个,有些内容之间是相互重合的,但是有些部分的内容又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种情况称之为相似性。例如“权力”这一概念,在西方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且有人认为在西方文化没有进入到中国之前,中国文化当中是存在“权力”的概念的。但是其实在中国儒家思想当中,就有权力这一基本思想内容,虽然两者之间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的内容还是极为相似的。所以,西方文化中的“权力”和中国文化当中的“权力”是差不多的。清楚了解了这个内容,在翻译起来就会更加的准确,更好的处理和“权力”相关的一切翻译内容。

心理文化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

篇7

1.英文书信的组成

1.1信头(Heading)

信头是指发信人的地址和日期,通常写在第一页的右上角。行首可以齐头写,也可以逐行缩进写。地址的书写顺序由小到大:门牌号、街道、城市、省(州)、邮编、国名,最后写发信日期。私人信件一般只写寄信日期即可。例如:

289 Heping Road

Nanshan District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P.R.C.

October 1,2010

1.2信内地址(Inside Address)

信内地址要写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在公务信件中要写明这一项,在私人信件中,这一项常常省略。该项写在写信日期下一行的左上角,格式与寄信人地址一样。

1.3称呼(Salutation)

称呼是对收信人的称谓,应与左边线对齐,写在收信人姓名、地址下面1-2行处。在称呼后,英国人常用逗号,美国人则常用冒号。在私人信件中可直呼收信人的名字,但在公务信件中一定要写收信人的姓。大部分信件在称呼前加“Dear”。如:

Dear Dr.Green:

Dear Dr.Smith:

对不相识的人可按性别称呼:

Dear Sir:

Dear Madam:

Dear Ladies:

如果不知收信人的性别则可用Dear Sir or Madam。

1.4正文(Body of Letter)

正文是书信的主体。英文书信的正文的开头直接说明写信人的身份及写信的目的,然后提出写信人的情况、想法或要求,并加以必要的解释或说明。英文书信陈述目的时,应该直截了当,意思明确,层次清楚,言简意赅。

1.5结尾礼词(Complimentary Close)

公务信件的结尾礼词包含两部分:发信人的结尾套语与署名。结尾套语写在签名上面一行,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套语结尾后面要加逗号。在公务信件中,发信人常用的结尾套语如下:

Yours truly,Yours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Cordially yours,Yours cordially等。

在私人信件中,发信人常用的结尾套语如下:

Sincerely yours,Lovely yours,Your lovely,Your loving son/daughter等。

1.6签名(Signature)

写信人的签名常位于结尾礼词正下方一二行。除非是给很熟悉的人写信,签名一般须写出全名。签名常常较潦草,不易辨认,因此在签名的正下方须打印出全名。

2.写作步骤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提纲写一封英文书信,如2005年1月四级作文、2004年6月四级作文、2004年1月四级作文。对这类题型,通常分为5个步骤来写:

第一段,文章开头:称呼。

第二段,寒暄语句,引出写信的目的。

寒暄句+主题句(注:寒暄句和主题句可以是同一个句子)。

第三段,根据提纲扩展主体段落,主题句+扩展句1+扩展句2+扩展句3。

第四段,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结束书信主体段落,在最后要他谈自己的看法。

第五段,寒暄句+落款。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封投诉信(Letter of Complaint),一般而言,投诉信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要求和理由;解释详细的情况;把请求具体化,以及希望收信人采取行动的日期等。例如:

Aug.1,2010

Dear Sir or Madam:

I’m writing to complain about a typewriter I bought seven months ago.

In January of 2010 I bought a Jones Typewriter,Portable Special Model,at ABC Store,I had used it only a few days when the space bar broke.

I took it to a local shop,they told me it was factory defect and suggested I take it back to ABC.ABC accepted the machine and sent the part in.I waited two months,and since your company did not send a replacement,they let me have the space bar from another typewriter.

Now,five months later,it has broken again.I took it back to ABC.They are no longer carrying your typewriter,but they assured me that the guarantee is still good and suggested that I write you for further instructions as to what steps to take.

I will appreciate anything you can do to help us on this matter.

Respectfully,

Tom Smith

本文结构如下:1.写信日期 称呼;2.正文第一段:表明写信的目的;3.第二段:具体说明购买产品的时间、地点及出现的问题;4.第三段:说明尝试的解决方法;5.第四段:说明尝试的解决方案无效,请求帮助;6.结尾礼词及签名打印的姓名。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书信作文不仅给出正文部分的内容的提纲,而且还给出书信各部分的结构的框架。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考虑如何表达提纲部分的内容,而不用考虑书信的结构。在写书信作文时,首先要把书信正文的提纲内容细化,扩展成更细的英文提纲,然后用简洁、明了、礼貌、正确和得体的语言表达出细化了的提纲内容。掌握了以上书信写作特点及技巧后,考生在考试时如果遇到此类作文就能从容应对,从而取得满意的成绩。

篇8

影视文学是指运用传统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柯情节与塑造人物,并将观众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影视文学创作的着眼点,通过电影、电视等声画媒介传达给受众以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所以影视文学在本质上也是文学的一种形式,而且影视文学与其他文学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同规律。影视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以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大众情感需求作为主要方向,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描述叙事,所以当前影视文学已成为最具大众文化品性的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在发展中也逐渐承载了更多的影视媒介特点。

一、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代社会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很多青年人、中年人都无法向以前一样去推敲、寻找潜藏在语词背后的意蕴,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自我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人们在接收文化时更愿意通过直观感受而不是经过书本阅读,所以在大众文化视角下图像文化已成为了一种主流趋势。现阶段我国社会以文字为主的文化形态开始向图像、影像文化进行转型,图像媒体所进行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当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关注社会焦点、迎合受众情趣已成为影视文学的主流方向。新时期大众文化的转型降低了对文字世界的解密能力,同时影视媒体追求市场化、商业化的行为也导致影视文化开始出现单一化、类型化倾向,导致影视文化中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以及商业开始弱于娱乐,所以影视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以大众文化视角来自我审视,只有从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中不断汲取精华才能保证其艺术生命。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依旧在奉行以文字为主的影视叙事策略,利用色彩、图像以及音乐来配合文字对影视文化进行传播,但如果影视文学创作如果彻底脱离文学创作,那么影视作品就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影视艺术文本,所以现代影视文学在创作中无法脱离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影视文学解读

(一)真实性

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光感、图像、形体以及声音等,都可以看作是影视文学的主要媒介,主要寄托了影视文学中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影视文化在描述方式上更注重其真实性,但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的挖掘使其具有很多不同的特性。例如,一部由我国著名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文学作品《红楼梦》,其利用鲜活的图像符号将经典的文学影响直观的传达给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尤其是其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角色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中对这几个人物的心里期待。影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肖像、服饰、表情以及人物性格等因素,将人物形象通过最直观的角度展现给大众,其对现实物象的艺术复现是影视文学最大的特点。

(二)时空性

影视文学在本质上既有时间的延续性又有空间的伸展性,可以通过独有的艺术手段呈现在时间的延续中的时间片段,所以影视文学就是再反映和再现空间,可以帮助大众通过直观的角度观看到时间延续中的空间图景,而影视文学所塑造出的空间是无法脱离社会生活本身,只有利用虚构世界和观众想象部分共同构成的影视空间,才能使大众在审视影视文学过程中产生可信的连续感。影视文学作品展现给受众的视觉图像是由连续的动态画面组成,而在这些具有空间性的视觉幻象中很多物体都存在于现实生活,只是通过影视光学技术的处理将其转化为屏幕上的平面图像,3D影片的出现可以帮助观众更深的体验到了影视文学的空间幻感,通过画面的剪辑和时间交替等暗示行为可以使观众产生时空上的幻觉,所以影视文学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的艺术幻觉。

(三)重构性

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可以为受众提供华丽的视觉冲击,在搭配精致的听觉感受以及曲折的视听进行叙事,大部分改编原著的影视作品都承载了其特殊的内蕴,同时也通过一些特殊的影像手段对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重构,从而使受众在体验影视作品中可以获得不同于文学作品的感悟,而影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也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现阶段大部分影视文学作品都流失了文学作品的深度,但是这些影视文学作品都充分体验出其对文学作品新的理解,可以帮助广大群众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重新体验,例如,《浮沉》这一部热播电视剧就是改编同名文学作品,利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与情感揭示出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同时也加以自身理解重构了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成之间的联系,而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一重构行为是无法脱离大众文化的。

三、结束语

现阶段大众文化在广泛普及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但是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这便要求影视文化在发展中必须融合文学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视文化作品可以为受众不断传播正能量,也是实现影视文学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篇9

一、新时代影视文学形成的背景

影视文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要想分析影视文学,就不得不先来说说文学。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其过程和样式几经变迁,由简单逐渐趋向繁杂,但是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就是其表现手法,一直都是运用文字。无论是为了塑造形象还是抒感,都是以文学语言为媒介的。这种单一的表现手法一直针对的是欣赏者的视觉方面,在科技还没发展到更加进步的时代,这种平面式的接收与解读形式一直占据着百姓生活的主要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电子技术的发明,电影的表现形式从无声逐渐发展成为有声,电影才从最开始那种仅仅以活动影像的组合来反映现实状况的阶段逐渐脱离开,而新兴的蒙太奇式的叙述方式又很快地跟进,在地位上逐渐地取而代之,电影的表现形式才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影新阶段的到来,为了顺应有声电影的发展,相适应的电影剧本也逐渐产生,这种为了供应电影拍摄而产生的剧本供应,慢慢随着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系统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学样式的新兴文学——电影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电影文学,单从字面上看就能发现,它是融合了电影与文学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学往往只需要欣赏者去“读”即可,然而电影文学却是兼顾了“读”与“看”两方面的优势,几乎可以兼顾欣赏者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视觉上的效果还是听觉上的优势都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欣赏者获得全新的感受。几乎是同一时期,无线电的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利用无线电波的信号,广播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如电波的发展催生了有声电影的出现,广播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一种新型的主要作用于欣赏者听觉的“戏剧”——“广播剧”。广播剧是传统文学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广播文学与之前的电影文学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欣赏者的娱乐内容。在后来出现的电视文学更是吸收和发展了电影文学的直观形象和广播文学的精彩对白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文学样式——电视剧本。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糅合,终于诞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影视文学。

二、影视文学中符码转换的可能性

影视文学和影像艺术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向性艺术媒体,它们一个是以语言作为本体,一个是以视觉作为本体,但在发生学上又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语言的特点是抽象,我们平时所说的语言都是由一连串的抽象符号所组成的语言链;而影像的特点则是具体,我们平时面对的影像都是一组组活生生的具象物质世界。语言的特征是具有概念性和普遍性,而影像则是截然不同的形象性和特殊性。语言往往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生成意义,而影像则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过程,很直观的就可以展现出自身的意义。语言和影像之间没有交集。从根本意义上讲,语言和影像并不仅仅指的是语言(文字)和影像在我们的视觉中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物质存在状态,它们各自在两个相悖的维度上发展自身,实质上是词与物的对立性,这是一种来自哲学方面的阐释。

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对于具象世界的不可言说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佛教禅宗的“顿悟”说以及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这类说法,都深刻地揭示了词与物之间的悖谬性。萨特强调的是作为“文艺对象”的具象世界,这个从根本上说来是用“静默”的方式来构成“词的对立物”的。这种对词物之间矛盾的概括的话语虽然听起来有些神秘感,但却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拓宽了理解语言与影像之间关系的视野。

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语言与影像、词与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对抗性,这是本质上的差异,不过也不代表着完全没有办法互译。因为视觉先于词语而产生,视觉艺术当然也就先于语言艺术,其相对应的物质存在自然也就先于语言存在。正因为图像比概念先产生,字来源于画,所以日常的语言交流才能成为可能,字与画之间的相互转移才有其存在的基础。中国古代经常有“诗画同源”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类的说法,这在符号发生学看来,说明二者是有共同的因子和一致的要素的,这也构成了影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存在的首要决定条件。

影视文学在功能层面上来讲,有一个先决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能先达到“纸上看片”的审美功效,那也就失去了语言存在的根据;在这点达到之后,才能为影片的发展提供剧本基础。就好比语言和影像、诗与画之间永远是一种近似的互文。不过相对的,读与看的基本矛盾也就构成了一切剧本审美创造的悖论性因素。

三、影视文学中审美想象的一维性

影视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审美创造,它能够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即思维的具象化,这也是影视文学最为独特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影视文学的审美活动是与审美想象之维作逆向运动,而与文字发生的原始之维作回归运动。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阐述了词语发生的条件,主要起源于具象的立体三维世界,那些概念性的词语最早的产生是具有其个性化意义的,随着人类的进化,心灵层面越来越趋于复杂和丰富的变化,才由最开始的具体向抽象化方面转变,由个别化转向一般化,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具有丰富内容、广泛含义的抽象化符号。维柯曾对语言的起源有过一个有趣的隐喻——“以己度物”,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往往根据自己视觉和感觉中那些个别的或者具体的东西来为对象命名,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化最终就形成了能够代表同类事物的“想象性的类概念”,这一点在之后慢慢形成了文艺理论的典型化萌芽。举个例子来说,汉语文字的发生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形化过程,比如我们把“鹿”这个今天使用的文字与甲骨文中的鹿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创造文字的这一过程正是先民们对具象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此看来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视觉艺术上的观赏价值就更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形成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的具象化的结果,中外语言文字的发生史表明,从原始时期发展到今天的交际符号,由最初文字语言的抽象性逐渐形成了一种更为概括化和信息化的语言载体,抛弃了文字的原始特征,转而成为一种更为适应时展的载体。语言主体作为存在本质的一种哲学表征,其自动性和非逻辑性同样值得我们去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能即时地不假思索地说出或写下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用不着先进行一次“以己度物”的隐喻,然后等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之后再做表达。列维·施特劳斯认为语言是一种自有其根据的人类理性,是一种非反思的整合化过程,这个论点在他的论著《野性的思维》中被反复提及。按照他的这个说法,那么作为文学的语言就更是如此。影视文学的语言在创作思维上是延宕性的而不是瞬时性的,是推理的而非自发的。那些剧作家们为了使自己内心所想到的形象具体化,不得不努力让心中所想的那团闪烁不定的模糊心象在内觉的映照觉知下慢慢地清晰起来最终呈现在心灵之幕上。说到底,影视文学的首要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无定型的朦胧的内觉意象稳固化、具象化和个体化。以语言作为工具和材料从而进行视觉造型的浮雕,并形成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具象。审美思维就好像是显影液中感了光的一张白色相纸,时间就是晕染剂,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图像逐渐从无到有,由模糊到清晰,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则是蕴藏在诗学之中的情感与觉察感知的心理。这正好呼应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鹿”字的比方,是一种从现代文字向甲骨文字返璞归真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剧本的写作中文字描绘的对象已经由画册移植到心灵之幕上了,但是本质上依旧没有摆脱剧本初始期那种文字说明式的创作思维。

可是影视文学这种具象性思维的定式就像一条皮鞭一样,规范并且严格指引着审美想象这匹桀骜不驯的骏马朝着一定的具象物质世界前进,路线是既定的,不允许更改或者旁骛,这样的限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也限制了影视文学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影视文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势头不减,却依旧未能像小说、诗歌、散文那样有令读者回肠荡气、掩卷深思的煽情效果。小说或者散文在其表现形式和词语选择上更加自由和随意,情感准备方面也更加充沛饱满,影视文学在这一点上则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个案。

四、结 语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对影视文学的审美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前中国影视文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剧作家们对影视剧法操控的熟练程度,也不是对市场经济下对影视动态的宏观掌控,而是以人文主题为内容,如何对关于崇高、悲剧、存在等一系列有关生命的命题上进行的追求和解答,对于生命这个宏大命题的追思和诠释是众多影视剧作人必须面临正视的重要命题。影视文学的发展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根本,但是也必须要遵从影视的句法及其规律,否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追求,那么影视文学审美特性也必将局限于此,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的工具,成为真善美的载体,这才是影视艺术需要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责。将人文精神寓于影片中,并将这种精神弘扬发展,以积极正确的思想影响、指引受众者,杜绝那些低俗、消极的思想,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们,对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喜悦之心。这才是影视文学应秉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廖艳霞.影视文学特点再阐释[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篇10

一、影视红楼梦创作及特点

1924年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京剧黑白默片《黛玉葬花》,梅兰芳演林黛玉。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拍摄时装黑白默片《红楼梦》,周空空演刘姥姥。1928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拍摄古装黑白默片《红楼梦》。1936年上海大华影片公司拍摄古装有声歌唱片《黛玉葬花》,李雪芳演林黛玉。1939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顾兰君演王熙凤。1944年上海中华联合影片公司拍摄黑白有声故事片《红楼梦》,卜万仓导演,周璇等人主演,演员阵容强大。1951年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拍摄现代时装片《新红楼梦》,李萍倩导演,李丽华等人主演,是红楼梦现代版。1961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版《红楼梦》,袁秋枫导演,是黄梅戏经典版。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越剧电影版《红楼梦》,岑范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是越剧经典版。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6年香港丽的电视台拍摄剧《红楼梦》,林家声等人主演。1977年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拍摄古装歌舞彩《金玉良缘红楼梦》,李翰祥导演,林青霞等人主演,是香港十佳华语电影。1977年香港思远影业公司拍摄《红楼春上春》,金鑫导演,张国荣等人主演,是。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伍卫国等人主演。1978年香港今日影业公司拍摄黄梅调电影《新红楼梦》,金汉导演,李菁演等人主演,演员阵容豪华。1987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王扶林导演,欧阳奋强、陈晓旭等人主演。是电视剧经典版,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红楼梦》,谢铁骊导演,夏钦、刘晓庆等人主演,票房不佳。20世纪90年代台湾中华电视台拍摄73集《红楼梦》,张玉燕等人主演,收视率不高。2003年泰国正大集团、上海电视台拍摄数字高清电视舞台艺术片新版越剧《红楼梦》,钱惠丽、单仰萍主演。

本人认为:“红楼梦的多指向隐义结构决定了红楼梦主题的无正解性。红楼梦的未完成性更是促成了这个谜局的形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艺术偏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见解,重拍红楼梦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综观红楼梦影视史,概括出几个特点。1 拍摄频率高,在短短80年时间里,红楼梦影视版有近20个版本。2 科技进步带动影视发展。黑白到彩色,无声到有声,长镜头到蒙太奇,红楼梦拍摄在不断进步。3 篇幅越来越长。单本剧到多本剧,红楼梦故事越来越完整。4 主题日趋复杂,从塑造人物形象,到敷演人物故事,最后是演绎全本红楼梦。5 艺术形式多样。戏剧片就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之分。6 艺术风格多样。有古装、时装,有传统、现代,有高雅、低俗。7 演员多用明星。影视创作培养和成就了大批演职人员。8 横向看,成败参半;纵向看,失败居多。

二、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风险

从红楼梦影视史角度分析,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一次创作风险较小。尊重原著,实现艺术形式转变,基本上就会成功。红楼梦影视版早期作品原创多,相对地位较高。如:京剧版、越剧版、黄梅戏版、粤剧版。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第二次创作风险相对比较大。第二次创作往往是在第一次创作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创作已经转变了艺术形式,第二次创作如果不能在内涵上有所创新,失败概率较大。新版如果要突破旧版的水平,必须从内涵的全、新、深、广的某一个角度上做文章。

三、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程序

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分三个步骤,包括从文学到剧本的再创作,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

剧本是影视的灵魂,它关系到影视的艺术定位,非常关键。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角度小的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创作,是单本剧创作。一种是采取多角度、多主题创作,是多本剧创作。这中间主要是新版对旧版的创新问题,如:2003年新版越剧是在1962年旧版越剧基础上,只能在结构和台词上进行创新,就其艺术成就,即使不分伯仲,也是稍有逊色。新版电视剧要突破1987年央视版的高度,可以创新的是开头和结尾,而开头的神话故事是虚幻的思维性的哲理性的内容,对文学有意义,对影视则毫无意义,新版创新空间有限,唯一出路是撇开尊重原著的原则,拓宽创新空间。

剧本搭建故事框架,编写人物台词,把文学红楼梦重组为适合影视制作的影视红楼梦,但它仍然是文字。从剧本到影视的再创作,是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和画面,这需要导演、编剧、摄影、演员、化妆、布景等通力合作。把富于想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可见的声画形象。影视是综合艺术,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质量,所以,团队建设很重要。

影视是遗憾的艺术,从影视到观众的再创作,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价值。虽然影视在设置剧情时尽量考虑大多数观众的要求,但是,一部作品能完全满足观众是不现实的。观众构成情况非常复杂,他们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感悟能力有深浅之别,艺术趣味有雅俗之异,加上受前人创作成果的影响,部分观众挑剔在所难免。在观众实现再创作的时候,优秀作品被追捧,拙劣作品被鄙夷。上帝面前没有光环,要想成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四、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

许多人以文学红楼梦为标准评价影视红楼梦,把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艺术作比较,往往不会有结论。文学和影视彼此特征明显,有很大的异质性,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的再创作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从创作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创作目的、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工具四方面存在差异。小说历来都是野官稗史,曹雪芹花一生精力写小说,以致“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但他发扬古人发愤著书的优良传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命状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记录真实的社会人生,诉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目的不 是留名青史。红楼梦成为文学名著是历史的选择。影视选择精品题材,选择历史,选择红楼梦,有功利目的。影视发挥群体创作优势,综合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将间接转化为直接,让观众真切感受红楼梦世界,但它不能完全复原红楼梦。如果没有新点或亮点,不能出彩,成败也是变数。综观红楼梦影视史,几十部只有几部精品,想拍精品不一定就是精品。其实,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如果没有越剧演员千锤百炼的唱腔身段来发挥越剧长于抒情的特点,就不可能成功。好莱坞大片模式固然好,近年从功利出发而拍摄的形式创新内容空泛的只给评委看的作品,观众是不认可的。香港影视的地位,得益于香港影视界对影视的清醒认识:速度、产量、娱乐、大众是影视的灵魂。

从作品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作品内容、作品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红楼梦具有隐性的特点,容量大,角度多,视野宽。透过文本,读者凭借思维和想象,将红楼梦的意义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等层面,影视红楼梦具有显性的特点,容量小,角度小,视野窄。通过镜头,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生活的有限画面,流动的画面不允许观众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如:文学用“爬灰”一词交代秦可卿死因,抽象、含蓄、富有文化意味,影视则用真实画面。如:宝玉的玉,文学用模糊概念,影视则具体到20个版本各不相同。一部具有恒久影响的文学因历史产生距离而拓宽了审美空间,这是文字间接性造成的。一部具有大众娱乐特点的影视将名著意义定格在某一个特定时代,满足时尚需求,只能造成短期轰动效应。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的比较实际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比较,文学红楼梦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影视红楼梦符合西方传统美学思想。

从接受角度分析文学红楼梦与影视红楼梦,两者在接受对象、接受方式两方面存在差异。文学是精英艺术,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调动他们的思维展开想象,它的受众比较少,影视是大众艺术,对观众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有视听能力就可以欣赏,它的受众就比较多。在这一点上,影视红楼梦对普及红楼梦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对于许多没有读过文学红楼梦的观众来说,影视大胆直露的镜头语言可能会造成误导甚至是伤害。在改革开放发展振兴的大背景下,影视红楼梦应该改造文学红楼梦,去除其封建糟粕,赋予其时代精神。

五、红楼梦从文学到影视再创作的建议

1 影视红楼梦的主题创新。

高鹗续书体现出20世纪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为红楼梦增添不少色彩,但是,身处2l世纪就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高鹗笔下的丫鬟大多奴性十足,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稍加润色,使之更加合乎现代女性的要求呢?1987年央视版尊重原著这个缺陷,并且结尾仓促而悲观,影视创作为什么不可以在贾兰等人身上体现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使之更加符合人类成长模式呢?剧组可以先尝试单主题小容量创新,检验一下能力和效果,再进行多主题大容量创新,走在时代前列。

2 影视红楼梦的结构创新。

利用蒙太奇手法,调整文学叙事顺序,使情节衔接更自然更生活化,使画面构成更富有诗情画意,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1987年央视版从甄士隐开始,引出贾雨村,再引出林黛玉,结构比较好。如果当时用电脑特技制作太虚幻,宣扬一些似懂非懂的大道理,反而会以辞害义,弄巧成拙。但1987年央视版在背景处理上有许多不足,江南景色不够灵秀,北方景物不够厚重,许多镜头借助花花草菜遮遮掩掩不够大气。

3 影视红楼梦的人物创新。

篇11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影视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影视类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问卷调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在选修了《影视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同学中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影视本身来看,有80.2%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的大多是喜剧、科幻等影视片,艺术价值较低。在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水平令人担忧。

从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因为喜欢或者想学习影视文学的知识从而选修了该门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有56%的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前没有看过影视文学剧本,说明大学生影视文学鉴赏基础薄弱。想让他们学有所获,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根据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视文学鉴赏课程的特点,改变影视文学鉴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把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目前影视的热点进行评析,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质量的电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定位是让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关键。

(1)多选择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文学作品听细读和品鉴人生命题。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在影视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验成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2)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影讯。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奇。影视文学相比其他文学类型而言非常年轻,演进过程迅速而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利用网络、电视和期刊,查阅相关资料,将最新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告诉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把握影视文学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拓展课程容量,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打碎、集成、泛在、重组,将课件、案例、大量图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断用表格化教案进行整合,调用资源灵活、方便。这样,让鉴赏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而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改编拍成的影视剧往往长达120分钟甚至更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教师可以将上课涉及的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到教师空间学习,将“教学大纲”、“授课讲义”、“电子课件”、“课程视频”、“作业题库”、“影海拾贝”等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这样既能加大课程的容量,又方便组织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

建立影视文学鉴赏学习群组,实现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课程考试。学生通过影视文学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影视文学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影视文学”真正转变为“鉴赏影视文学”。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影视文学鉴赏中,案例教学法应用较多,课堂影视理论讲解与课外影片观摩构成主要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影片,深刻理解电影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在影视文学鉴赏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研究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影视热点结合起来,布置一些专题,例如“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好莱坞科幻大片”等专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专题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外电影做横向比较、将本土电影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和融合。

四、结语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加切合影视文学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篇13

1.引言

教育部《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作为教学重要目标之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作为交际工具,脱离了交际,那么语言也就丢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如何在我国现有英语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研究及成因

2.1研究现状

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笔试轻听说的倾向。听说教学最常见的模式是:师生坐在语音室里,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学生回答教师事先设定好的问题,师生核对答案。至于口语的训练,情况就更糟了。中学师生实际上没有足够重视口语能力,大部分口语练习局限于句型操练,根据所学课文进行问答等训练,不能在真实的语境中就某一话题自如的进行交谈,更谈不上得体的选择语言。由此可见,中学英语教学听说严重脱节,不能真正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实际交际的能力。

2.2听说教学主要障碍

(1)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听力理解要求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有些学生没有掌握词语的正确发音和语境变化词语发音的变化规律,构成了语言障碍;平时上课训练的语速过慢造成了语速障碍;教学中没有注重英美发音的区分构成了英美语音差异障碍;对英语句法、词法、语义的掌握和理解不够深刻构成了理解障碍。

(2)母语干扰

许多学生在听说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习惯于逐词逐句心译,不能运用英语的思维,很大程度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其次,由于英汉在句式、语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依赖汉语来理解句子不仅速度慢,还容易理解错误。

(3)文化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必须懂得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起源。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造成了听说交流的困难。如听力材料涉及到各种节日(Christmas Day, Halloweens),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不甚了解会造成听力理解的困难,同时会造成复述或表达错误。又如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长幼之间的称呼不同,寒暄方式差异等,也会引起听说训练及交流的障碍。

(4)情感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听说时的情感因素(兴趣、焦虑、紧张等)会直接影响听力和表达效果。动机强的学生听说目标明确,效果好,反之听说活动不感兴趣,会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同时紧张、焦虑也会影响听说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语言基础密切相关,同时受文化背景知识、心理因素、母语干扰和情感因素的多重影响。创建一种综合、仿真的现实环境,解决上述问题非常重要。

3.影视文学在英语听说训练中的重要性

外国文学作品包括其语言组织、历史和文化背景、情感等的综合表现,录制为影视作品是一种更为立体的表现形式,多媒体的发展为欣赏这些作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运用影视进行英语听说教学,把影视引入课堂,能使其和课本相结合,从而使教学更加立体化、实质化,使语言生命化,能激发起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影视文学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和外国文学作品相结合并将之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产物,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体现,也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3.1影视文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影视文学教学符合社会语言学的规律,学生可以在本国环境下从国外影视文学作品中获取对外国社会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既提供了标准的语言知识,又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景。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后可以模仿表演其中的情景。或重新设计相关的场景和对话,便于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听说训练,增加社会语言学知识。

影视文学教学符合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影视文学提供了逼真的情景使抽象的语言信号转为形象信息,使学生对语言材料及其运用记得更快、更牢、更易接受。在影视文学教学中,气氛通常是愉快的,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影视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英语听说的综合基础。

3.2影视文学教学的特点

影视文学教学中集中体现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交际性、交互性和文化渗透性等特点。

影视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如何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题材,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结构并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是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教师的选择应起着主导作用。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调动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影视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形象,灵活生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学习,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影视文学作品为英语学习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与场景,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交际的典型情境,具有交际性特点。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模仿表演影视情节,并且构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及优势,共同完成。影视文学作品包含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地貌以及人文历史等内容,增加了学生对该国文化的了解。

4.影视文学教学中的听说训练

4.1影视资料的选择

英语影视资料题材广泛,片种繁多,为提高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料比较关键,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以语言文化为中心,使学生能在观看影视资料时领会语言的用法,体会标准英语的听说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老师根据教材及教学的需要选择内容健康、贴近生活、尽可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有难易梯度的影视资料,以便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且尽量能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难度和实用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4.2听说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影视资料的前期认识。重点是教师准备包括影视资料的查找、重点的确定、语言文化点以及活动内容的设计等内容。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参考资料或者自行上网查找有关影视资料的文字和图片介绍等内容。

(2)听说训练

听说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影视资料的内容达到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改进的过程。本人在采用了以下几种听说训练活动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听声音法进行听力训练,只播放影视资料的配音,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关注对话内容及发音。

采用配音法进行说训练,即只播放影视资料的图像及字幕,让学生根据刚才听过的内容进行配音,可以采取集体配音,也可以根据场景选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配音,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记忆。

采用定格法进行重点内容的听说训练,选择一个或者一段场景,选择不同学生循环进行听声音和配音的训练,并让其他同学指出配音同学的优点及不足,给予更多同学训练机会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对内容、发音、角色扮演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加工的兴趣。

(3)课后练习

剧情改编与表演,根据上课的情况及影视资料的特点,让学生课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整理,运用当前所学课程知识点和词语重新设计对话,创作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在课余时间进行演练,抽出改编及表演比较成功的作品在课堂上表演,比较成功的作品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拍摄成影视作品,供大家欣赏、借鉴、交流。

5.结论

解决中学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可以利用影视文学课来实现。影视文学课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听说训练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改变了以往教学沉闷的问题,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听说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心妍.影视文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特点及意义[D].硕士论文,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