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节能灌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马铃薯高产稳产、用途多、分布广,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和蔬菜作物之一,同时又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排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仍是困扰该产业健康发展和当地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2006年以来,固原市有关单位已就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农田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得出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用于休闲农田灌溉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充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由废水引起的水体污染的良好效应,且成本低,易推广,已获得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马铃薯废水化学成分的分析
马铃薯淀粉加工是纯物理过程,其原料为马铃薯和水,无任何添加剂,产生的废水是一种有机废水,基本不含重金属及人工合成的有害物质,对农田来说就是肥水。淀粉加工只是提取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碳、氢、氧),其他营养成分主要存在于废水之中。它应该富含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及钾、磷、钙等营养物质。为了验证这一推论,我们对旋流法和沉淀法两种不同加工工艺的废水进行了化学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旋流法和沉淀法产生的废水中汞、镉、砷、铅及六价铬等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灌溉用水标准;两种废水富含N、K、Mg2+、Ca2+、SO42-等营养元素,旋流法生产的废水N、K的含量是沉淀法的二倍多,分别达到1155mg/L和1425mg/L;总磷含量均低,仅为0.58-1.58mg/L,
二.粉水灌溉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009年10月20日前各点完成示范区划分、打埂覆膜及基点土壤取样,通过四个县七个点每亩灌溉粉水100m3和清水100m3(CK)土壤样品的化验检测。化验检测结果经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值比较可以看出所有样品检测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值,说明每亩灌溉粉水100m3对于土壤环境质量没有造成不利影响,适量的粉水用于农田灌溉对土壤环境质量是安全的,土壤重金属汞、砷、镉、铅、铬含量低于一级标准值,达到了自然保护区土壤环境的质量标准。
三.粉水灌溉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010年农科、别庄两试验示范测定结果表明:利用粉水灌溉的50-150t粉水试验处理比对照处理(灌溉清水),0-2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了0.006-0.143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0.06-5.37%;粉水灌溉对0―10cm土壤物理性状影响较大,对10―20cm耕层影响较小。
而且从测定结果来看,表现出粉水灌溉量越大,土壤容重越低,土壤孔隙度越高的趋势。农科点灌溉A3处理(灌溉150t粉水)土壤容重为1.346g/cm3,孔隙度49.23%,较对照土壤容重减少0.143g/cm3,孔隙度增加了5.37%,验证了利用粉水灌溉农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的判断。
四.粉水灌溉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2009年对灌溉了粉水1、3、5、7年的农田和对照田(春季灌溉清水)取样测定了0-30cm耕层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数据,结果表明灌溉粉水的农田较对照田土壤养分有明显增加,灌溉年份越长的农田其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钾等养分含量越高,尤以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变化最为明显,有机质比对照田增加0.69-3.52g/kg,增幅为5.07-25.82%;碱解氮增加9.305-37.34mg/kg,增幅达到10.97-44.0%;速效钾比对照田增加49.34-256.4mg/kg,增幅为9.86-51.24%,有效磷等养分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幅。
测定方法:有机质:K2Cr2O7滴定法;全量氮:开氏法;全量磷:碱(酸)熔-钼锑抗比色法;全量钾: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碱解氮:1.2molL-1NaOH碱解扩散法;有效磷:0.5molL-1NaHCO3-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1molL-1NHOAc-火焰光度法。
五.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粉水灌溉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我们选取茬口、施肥等田间措施基本一致的农田,以连续灌溉粉水3年和连续灌溉清水3年,作为处理和对照,以向日葵为供试作物,开展了以研究粉水灌溉与对照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微生物种群变化、参与N、C转化的主要微生物生理群(硝化菌群落数)变化、土壤C、N量和比值变化、土壤酶活性变化及作物产量为重点内容的初步研究。土样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化验测定。结果表明:
微生物生物C、N量的变化 粉水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C量达到623.0mg/kg,比对照增加24.35%, 粉水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N含量为57.0mg/kg,比对照增加9.62%;C/N比为10.9,比对照增加13.54%。该数据证明粉水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且C/N
土壤微生种群变化粉水土样中细菌总数达到4.55*107个/干土克,较对照增加了9倍多;放线菌为1.76*104个/干土克,与对照基本持平。真菌总数有所下降。土壤微生物三大种群总量增加。硝化细菌分为亚硝化菌与硝化菌,亚硝化菌的主要功能是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硝化菌的主要功能是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硝化菌与亚硝化菌在土壤中通常是伴生在一起的。硝化细菌属于好气性化能自养菌,在土壤中较少,但作用力极强,其存在与活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有重要意义,通过硝化作用强度可以推断土壤熟化和管理措施的效果,是改良土壤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对旱地土壤,是供氮能力、肥力状况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据测定粉水处理土样中硝化菌群落数达到21个/干土克,较对照增加了6倍,这是显著的良性变化。
土壤酶活性变化 粉水土样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5.83%;脲酶活性与对照基本持平;磷酸酶活性较对照增加了29.17%;蔗糖酶活性比对照提高近1%;淀粉酶活性与对照持平;多酚酶活性较对照增加1.24%。其中与土壤呼吸强度和微生物活动相关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与磷酸盐活化相关的磷酸酶活性提高,与土壤芳香族化合物转化,提高土壤修复能力相关的多酚酶活性的提高都是良性的变化。
篇2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可以以生态的发展思路指导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从而完成对水资源的涵养和节约。由于受到气候特征和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降水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使得不同地区的天然降水量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某省市为例说明如何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能灌溉。本文中例举的省市,其地势特征为自西北向东南,平面、山地和丘陵依次呈现阶梯状分布。气候特征是典型的亚热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降水量在不受到特大环境变化影响时也表现的较为稳定,其年平均降水量可以达到1380mm,最大降水量为2280mm,年最小降水量也可以达到880mm,降水月份大多集中在5-8月,鉴于该地区有比较明显的降水特征和分布特点。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其降水特点的同时,对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一些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强的建议措施,具体方式内容总结为表1。通过表1中的四种措施可以发现,通过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充分的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对农田的灌溉可以有效的保证节水效果。此外在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实施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应性较高的策略。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补贴政策不同,在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经济性和价值效益,针对于增加绿化种植面积的举措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效应,因此在其基础上也要通过其它方法进行农田水利灌溉的巩固。为了保证工程灌溉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对相关的渠道进行防渗技术的加固,并以最低的成本投入保证储蓄水可以快速的从渠道引入到田间,从而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在该省市的实践过程中,据统计渠系输送水与土渠输送水相比可以节约30%~50%的水资源,并且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80%。因此在这种灌溉方式下可以保证高效节能灌溉的发展需求。其次,上述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采取了微灌技术实现对水资源的输送。微灌技术是微灌系统通过压力作用于水资源输送的技术,其在喷洒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对田地的均匀灌溉,同时也可以保证节水增产的效果。这种灌溉技术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大面积种植过程中,例如蔬菜和果园等。
3.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3.1采取引调模式充分利用地下水
在引用地下水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引调模式,在充分分析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水源进行合理的引调。通过科学合理的引调模式可以保证地下水库的容量处于合理的范围内,且可以有效的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本文的举例县城共有4条主要河流,共有拦河闸坝11座,在引调模式的选择过程中,主要依据水流特点分为洪峰期间和平稳期间,并依据水流的上下游水位的高低不同,采用不同的引调策略。一般情况下,洪峰期间水流太过迅速很容易导致地下水库容量的失控,因此要少引,将重点引调放在平稳期间。在下游水位高时少引,低时多引。这种引调模式可以有效的利用地下水,优化水源的管理。
3.2采取合理的配水方案
合理的配水方案与天气特征以及农田作物生长情况密不可分。一般在耕种初期进行田地灌溉时可以优先使用储蓄地表水进行灌溉,其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从而为后期用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出现旱情时,要优先灌溉作物受旱较为严重的地块和作物。在浇筑耐旱作物之前要时常关注天气变化,在提示雨水来临之前可以放缓灌溉的速度,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尽管,这种配水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从作物生长的角度以及高效节水的角度均是值得借鉴的良策。
4.积极推广农艺措施节水
可以达到高效节水和农业健康发展的农艺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多选则一些耐旱植物,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旱情带来的危害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较高耐旱性的农作物包括葵花、豆类和一些特殊品种的玉米等,在合理调整这些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灌水量。②划锄保墒,降低地表水分蒸发的速度。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与土地特征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苗期或者春季耕种时节要划锄保墒,避免土地板结,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地对雨水或者灌溉用水的渗入量。与其具有相同原理的措施还包括秸秆覆盖,其也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种加护措施除了减少水分蒸发以外,还可以保证对雨水的涵养和储蓄,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③结合一些化学抗旱剂,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为了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除了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入手以外,还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管理,其主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以营养元素的方式将化学抗旱剂施加于作物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证作物的抗旱效果,从而节约水资源的使用量。
5.加强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灌溉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行业和领域的跨越,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必备武器,在农作物灌溉过程中也不例外。“3S”技术是信息时展的产物,其融合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可以被应用于农业灌溉过程中,提高对水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3S技术作用于田地灌溉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对土壤和作物含水量的估计和监测,通过监测系统的实时统计和汇总可以有效的为农业抗旱减灾和农业灌溉用水提供服务,从而使农业灌溉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相结合,实施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和监测也是必然的。因此,加强农田水利灌溉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对农田水利灌溉整体流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从而保证各种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借鉴一些成功的工程信息化建设经验,对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精益化管理,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和实施策略,保证农田水利灌溉效果。
6.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共提出了4项农业水利工程高效节水发展的思路,分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结合、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积极推广农艺节水措施与加强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灌溉的结合。鉴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还要结合一些有效措施以及现代前沿技术保证灌溉的高效节能。
作者:吾热古丽•肉孜 单位:库尔勒市水事务管理局水管总站
篇3
本项目从安置房建设成本较低的原则出发,结合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外环境和运营管理六个方面,选择用贴合本项目特点,同时造价相对经济的绿色建筑技术,并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为住户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以“用户最少的能源、换来最高的舒适度”为理念,力求打造一个恒温、恒湿、恒氧的居住环境;本项目采用多项绿色生态技术,提高了居住小区的整体绿化生态环境,保证了居民生活交通的便利,在节能的基础上,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
3低成本可复制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3.1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本项目采用半埋式的双层地下室,地下建筑面积为10565.26㎡,总用地面积为6765.46M2,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为158.1%。地下室结构采用无梁楼盖结构,层高为3.4M,经济节约,利用率高,其主要功能为地下停车和设备用房。其中汽车停车位有212个。
3.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多层住宅及高层住宅采用55厚AJ保温砂浆,使得外墙的传热系数为0.92W/m2.K。所有屋面均采用了60厚挤塑聚苯板,使得屋顶的传热系数为0.55W/m2.K。外窗全部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9A+6,传热系数为3.1W/m2.K。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削减了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空调和采暖系统的能耗负担,使得建筑的年耗热量指标为12.30W/M2、耗冷量指标为18.59W/M2,低于夏热冬冷地区参照建筑的限值,并且达到了节能率51.35%的目标。
3.3节能照明
本小区的公共场所和住宅内公共部位采用了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设置照明声控、光控、定时、感应等自控装置,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所有公共灯具采用电子镇流器,综合节能约达30%。使用电子镇流器,电源供电电流仅为电感镇流器时的一半。电子镇流器可以在深夜人、车稀少,不需要高强度照明时,准确地按设定时间将灯的功效率降低一半,在原电子镇流器高效节能的基础上,再节能25%~40%,达到双得节能效果。
3.4建筑节水的设计
本项目进行了较为合理的水系统规划设计,在小区内采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公共室内部分达到节水器具使用率为100%,住宅采用加强节水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行节水器具的使用;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并且种植无需永久灌溉的植物。雨水的回收利用工程分为三个部分:雨水的收集、处理和供给。具体方法分别是设置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和道路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后进入沉砂池预处理后进入湿地系统,在物理过滤,化学沉淀、微生物以及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净化,最后通过小区绿化管网送至小区各绿化用水点。
篇4
1.1 理论研究
节能环保的高效技术是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发展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对农田水利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田水利在发展的同时要向着更加高效、节能以及环保的方向发展。在这类领域中我国农田水利技术已经有了新的突破。诸如:从生理角度对作物用水进行调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作物的水分进行精准的信息采集,通过分析结果进行水量的精准控制;提高劣质水的利用率等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展。
前期的研究中基础理论大多进行单一研究,单纯的针对土壤中水分的调控进行研究,而目前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水分运移的规律性研究,将研究对象转向了“植物-土壤-大气”这一连续水分运移体。同时不仅仅只是进行水分的研究,同时将其运移规律同化学物质运移、水热以及养分的运移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其理论基础为研究如何对养分、水分的利用率予以提高提供了基础。并且,对于水分和养分的运移规律研究上更加重视不同条件下的研究以及局部灌溉研究,在不同的耕作灌溉方式(沟垄、地膜覆盖、带状种植、秸秆覆盖、地下滴渗灌以及滴灌)下针对植物以及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化规律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迪。这些则成为了该研究领域想着更加科学、系统方向发展的基础,为节水农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加严谨的理论体系,是将实验研究转变成现实技术的必经过程。
农田水利在对农田水系研究上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地表水、农田大气水、土壤水以及地下水和植物水,并着重研究不同水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同时还对作物水分的蒸发量、蒸腾量以及流域的蒸发量进行计算,在进行这些研究的同时,现代农田水利研究必须将高效节能作为工作的目标。对节水高效的调节模型以及水量转化效率的方法、原理予以重点突出,并深入研究水分生产率机理,对水分影响作物生理生态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非充分性灌溉的理论研究。将对作物水分的研究从单点性研究专项区域范围性的研究,对水分的生产函数以及水分的敏感指数进行空间性研究的初期分布规律。
传统的农田水利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小麦、水稻、玉米等大规模生产种植的普通作物,而现代农田水利的研究方向应当从这类作物中走出去,将研究方向转向经济作物,通过对其水分生长函数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于作物在不同阶段时对于水分的敏感程度的研究,通过结合作物根系的生长、蒸腾的速率、气孔效应、光合作用速率、产物分配等条件的变化综合研究,通过对在适度缺水的状态下植物的生长状态研究,为我国的农田水利的节水建设提供了有力理论基础。通过充分的研究,对作物的经济灌溉额度予以确立,为灌溉制度向着更加节约、高效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并适度的对调亏指标以及调亏期予以确立。
1.2 设备、材料的节水研发
研制完成了节水节能灌溉新设备:外混式自吸泵、新型金属快速接头、地面移动铝合金管道系统设备、田间闸管系统设备、调压给水栓、竖管万向座、恒压喷灌设备、绞盘式喷灌机、折射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微灌用压力-流量调节器、微喷连接件、水动式施肥泵、水动反冲洗沙过滤器、平面迷宫式滴头、毛管移动机具、滴灌设计cad系统、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及配套设备、波涌灌设备、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syzw-1智能型量水仪、wis-2智能型量水仪、长喉槽量水槽等24种节水新设备,其中16种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上,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作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材料,较好地解决了渠道接缝渗漏问题。
1.3 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农业节水新技术研究
在水库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根据径流出水量预测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和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并结合需水情况以及输水渠系的输水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优化调度,有效提高供
保证率。
在多灌溉水源地区,将分散灌溉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工程实行联网,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了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在输配水节水工程技术中,提出渠道刚性衬砌防冻胀破坏的内力计算与结构设计方法,并筛选出新型抗冻胀、防渗输水技术和先进实用的施工技术,形成渠道抗冻胀、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
在膜下滴灌技术中,综合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优点,将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棵间蒸发甚微,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农田生态保护、区域中,低产田治理和南方的涝渍治理技术也继续得到提高。
2 农田水利科技发展方向
2.1 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利益,应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
2.2 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技术
在引河灌区运用井渠结合灌溉,则是抗旱、防涝、治碱、节水、减淤等综合开发利用河水和当地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对这类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是当前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2.3 农业节水设备的产业化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灌溉机具应成为今后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如机械移管的喷灌机具,地下滴灌设备,大、中、小型的渠道防渗衬砌机具,农田精细平地、开沟、打畦机具,各种自动阀门以及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2.4 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中突出问题就是水资源的匮乏,由于用水的减少,在农田灌溉上的供需关系就会出现矛盾,而在农田相关的排水以及灌溉上又十分的复杂,所以,自动化的智能农田水利建设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先进的职能技术,将可利用技术有效的转变为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有效的消除不合理的农田灌溉对生产以及生态的影响。这才是新时代的农田灌溉所要发展的方向。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农田水利的新要求,其研究方向应当结合实际生产,向着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将可行性实验方案有效的转变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当然,其中不仅仅要考虑现展的节能需求,同时还应当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性要求。通过多方位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推广使得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向着更加完善、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5
节能型园林,顾名思义指的是以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为原则的园林建设和运营模式,就是要在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水、电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节能型园林的建设是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居住区的建设规划中,对节能的硬性规定不多,节能型园林尚处在倡导阶段。真正把节能落实到园林建设中的项目不多,但随着绿色建筑、节能的推广,已有部分房地产商在建设居住区时考虑节能问题。当前,园林节能的措施主要体现在省地、节水、节电、种植节能等方面。
一、节能型园林的“省地”措施
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用地要求的不断加剧,省地型园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现代园林建设,应该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绿化覆盖率,在有限的土地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设的生态功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有如下的措施:
1.减少非必要的硬质铺装面积,多种树,提高绿化覆盖率;
2.在最小的空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绿化量,如在高大乔木下栽植灌木,灌木下面再种草,增加绿化层次;(图1)
3.利用一切可以绿化的空间,如屋顶、墙面、车库等,充分发展立体绿化,这样即能大大缓解城市园林用地压力,又能增加绿化量。而以屋顶绿化为代表的立体绿化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绿化面积的最好办法之一。(图2)
二、节能型园林的“省水”措施
居住区大部分公共绿地植物灌溉用水,喷泉、瀑布、泳池等水景用水一般都依靠城市自来水补水,维护费用较高。因此,小区绿地怎样节约用水就成了房地产商、物业管理公司及居民十分关注的问题。节水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1.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流入雨水管道的地表水、地下室顶板上疏水层的下渗水,汇集到集水池,经过简单的沉淀、过滤处理后,作为灌溉用水、水景用水再次使用,从而起到节约自来水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
2.将道路广场改为透气渗水铺装,以利于雨水渗入地下,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减少植物灌溉的次数及用水量。
3.在降雨量比较大的地区,利用小区的自然景观水体收集雨水,作为旱季植物灌溉之用。
4.在不影响园林景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大草坪的设计,推广种植节水性能好,观赏期长的植物群落。
5.充分利用项目周边现有江河、池塘、水库等水体资源,经处理后作为植物灌溉用水、景观水体补水。
6.部分重点项目可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喷灌适用于草坪灌溉;微灌是利用微灌设备组装成微灌系统,将压力水输送并均匀地分配到地里,通过灌水器(微喷头、滴头)以微小的流量湿润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水技术,其优点是流量小,节水(效率90%以上)、节肥(效率70%)。灌溉技术可减低灌溉用水量,但建设初期投资较大,同时也增加设备维护的费用。(图3)
三、节能型园林的“省电”措施
和水资源情况类似,我国同样面临电资源匮乏的问题。部分小区由于规划用电负荷较小,到用电高峰季节会出现停电或线路损坏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因此,加强对太阳能或风能的利用,不但可以减少电能消耗,也是一种符合环保理念的做法。
1.节能措施:
1)景观灯具的灯泡用LED及新型无极灯替换原来功率大的白炽灯炮;)
2)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将景观灯的用电方式更换成由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该“风光互补”系统可以保证灯具在连续10天无风和无阳光的气候条件下正常使用,一但出现连续 10天以上无风无阳光的恶劣气候,系统还会自动接入城市电网以保证正常照明;(图4)
3)安装路灯控制系统,在满足照度要求的使用要求下,自动将灯具调节到最小亮度。
2.存在问题有:1)高效节能灯具的初期资金投入较多,如需节约建设成本该类型灯具较难推广;2)目前国内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相关产品使用性能尚需提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节能照明的推广。
篇6
二、目标任务
年,我局公共机构节能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是建立和组织节能管理协调机制;
二是健全节能监管和目标考核管理制度;
三是分类确立能源消耗定额标准;
四是降低能源消耗和设备能耗;
五是推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
六是培养工作人员节能意识和节能习惯;
七是培养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三、具体节能指标
年,我局公共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油指标要在年基础上降低2%以上。
局属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年基础上实现单位建筑面积用电、年人均用电、年人均用水指标降低1%-10%,公务用车实现单位用油总量降低5%以上。
四、工作措施
1、成立以为组长、为副组长,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节能领导小组设立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协调联络员。
2、推广使用LED高效节能射灯和LED节能灯,全局公共机构集中办公区域节能灯具的应用率要达到100%。
3、节约办公用电。合理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办公电器和非办公用电;日常办公用电器设备不使用时要及时关闭,下班前切断电源开关;坚决杜绝“长明灯”。
4、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夏天空调温度设置在26摄氏度以上,冬季空调温度设置在20摄氏度以下,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实现总体节电率5%。
5、建立健全节水制度。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严禁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科学设置办公区、绿地和景观环境灌溉用水周期,节约灌溉用水;严禁用公用自来水冲洗车辆。实现节水率5%。
6、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严格落实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杜绝公车私用;加强车辆基本维护,减少车辆维修费用。实现节油率5%以上。
7、加强办公电话使用管理。工作联系使用电话尽量做到长话短说,严禁使用办公电话聊天,减少电话费用支出。
五、总体要求
篇7
一、卫星电视传播通路趋集中,有线与卫星接收比例渐重
2010年我国广播电视传输格局变化较大,卫星电视传播通路呈现集中趋势:一方面,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继续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普及比例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直播卫星经过多次加密调整对非法接收设备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也改变了一部分电视观众的接收方式。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8月,全国居民主要通过省市区级有线电视公共网(模拟网)接收各卫视频道,使用规模达1.74亿户,普及率超过半数;有线数字电视、自备卫星接收天线两种接收方式构成强有力补充。其中,以城市市区、县城及镇为主要分布区域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数首次破亿,普及率窜升至28.9%;受直播卫星加密影响,以农村地区及偏远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的自备卫星接收天线使用比例出现反弹,达到10.9%,同时直播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方式的使用比例降至3.8%。另外,电视观众节目信号接收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状况并存在加速增长的趋势,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已不满足于接入有线电视公共网等某一类别的信号传输方式收看电视节目,多层面、多角度接触视频类节目的态势逐渐明朗。
2010年,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稳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10年8月,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达10044.5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73.6%。其中,广东、江苏与湖南位列前三甲,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均超过800万户,占全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市场份额均达8%以上;山东、湖北、贵州三省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均达到500万户以上,占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市场份额均达5%以上;河北、山西、云南、河南等10个省(市、区)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均突破300万户,规模显著。
二、卫视累计覆盖人口创新高,省级地面频道覆盖率攀升
2010年全国卫星电视频道累计覆盖人口又创新高,达到390.7亿人次,较去年增加22.7亿人次;1999~2010年12年间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1.7%。其中,15家中央电视台频道、2家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的全国累计覆盖人口共计达到154.4亿人次,12年年均增长率为9.6%;省/副省/市级卫视(注:自2010年起,山东教育电视台划归省/副省/市级卫视频道群,以下同)全国累计覆盖人口达236.2亿人次,12年年均增长率为13.3%。15个中央电视台频道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中央二套等6个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均超过10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全国覆盖人口超过8亿。43家省/副省/市级卫视中,浙江卫视、山东卫视、江苏卫视等8家卫视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均已超过8亿;新疆卫视、吉林卫视、天津卫视、云南卫视等7家卫视频道的全国覆盖人口增长量均在1亿以上,其中新疆卫视受益于政策落地的独特优势,全国覆盖人口规模较去年翻了一番。
近年来,国家一些大的经济举措从沿海逐渐向内陆转移,一批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正在形成,省级地面频道作为区域强势媒体对于企业开拓当地市场的巨大作用日益成为企业整体媒介战略所必需。受此推动,近年来省级地面频道逐渐加大覆盖力度,不断提升自身覆盖价值,并积极培育打造频道品牌,覆盖进展非常显著。数据显示,2004~2010年省级地面频道已经连续7年覆盖率水平保持稳定上升态势。2010年,全国省级地面频道在本省的平均覆盖率再创新高,达到62.1%,较去年同期增长5.2个百分点。
三、卫视频道平均月到达观众再增长,电视收视上行趋缓
月到达人数是反映频道收视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卫视的平均月到达观众数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视频道平均月到达观众达到4.14亿,较2009年增加0.1亿,2005~2010年6年年均增长率达9.9%。其中,15家中央电视台频道、2家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的平均月到达观众人数达到6.0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0.12亿,6年年均增长率为7.4%;43家省/副省/市级卫视(包括山东教育电视台)平均月到达观众人数达到3.3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0.17亿,6年年均增长率达13.8%。
四、电视娱乐功能强化,电视剧、电影类节目喜爱率上升
2010年全国电视观众最喜欢的节目类型首推电视剧类,喜爱率达到69.2%;其次是新闻、时事类,喜爱率为65.9%;综艺娱乐类、电影类与法制类节目分列第三、四、五位,喜爱率均超过20%。与2009年同期相比,喜爱率排名居前五位的电视节目类型中,电视剧类与电影类节目均实现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分别增长了0.4个、1.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新闻、时事类、综艺娱乐类与法制类节目均呈现下滑态势,下降幅度分别为1.0个、2.5个和4.6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逐渐强化,专业化的新闻查阅、综艺及法制节目收视和喜爱则慢慢向其他传播通路转移分散。
五、电视媒体接触频率居榜首,新媒体接触程度均有提升
2010年,电视仍然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体类型:85.7%的观众几乎每天都会接触电视媒体,平均接触频次达到5.2天/周。网络媒体稳居第二位,平均接触频次为1.8天/周;路牌、站牌等户外媒体跃居第三位,平均接触频次达1.7天/周。与2009年同期相比,2010年全国电视观众对电视的平均接触频次首次下滑,对广播、报纸与杂志三种传统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保持不变,对各种新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均有提升。其中,户外媒体的平均接触频次提升最大,较去年增长了0.6天/周,并超越传统媒体中的报纸;网络媒体、公交、地铁等移动电视的平均接触频次相继攀升,均增长了0.3天/周;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与电梯、超市等楼宇电视的平均接触频次较去年均增长了0.2天/周。
六、电视广告接触最多,网络、手机媒体广告信任度增强
电视广告堪称最有效的广告表现形式,在电视观众中的接触率最高,高达99.3%;户外类的广告接触亦较为普遍,墙体广告与路牌、站牌等户外广告在电视观众中的接触率均达50%以上,公交车等车厢广告的接触率也在45%以上;网络广告接触率逼近报纸广告,两类广告的接触率均达40%以上;杂志广告、楼宇电视广告、移动电视广告、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均实现一定比例接触。就广告信任状况来看,全国电视观众对各类型广告的信任度趋于集中,但整体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在所考察的14个广告类型中,电视广告的信任度最高,达到38.7%,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广告的信任度最低,为29.5%,车载广告、楼宇广告等新的广告形式逐渐为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并获得认可。
七、有线数字电视认知程度提升,节目多、效果好受肯定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持续稳定推广,电视观众对于有线数字电视的认知程度与认可程度均有所提升。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满意度达到46.9%,其中表示“满意”的比例为11.3%,表示“比较满意”的比例达35.6%。与2009年同期相比,有线数字电视观众对有线数字电视的要求升级,满意度略有下调,表示“满意”的比例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持续的使用经历与良好的收视感受逐渐修正使用者对于有线数字电视的认知,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较去年下降了3.6个、0.4个百分点。
有线数字电视以容纳节目数量多、收视效果好、节目观看方便、信息服务多等一系列传播优势赢得使用者的认可。通过对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使用满意原因调查发现,高达71.5%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满意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数量增加,选择性更多”;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收视更清晰、画面效果更好”表示满意的比例达到68.9%;此外,30.1%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满意于有线数字电视“增加了节目预告、提高了节目观看方便性”;另有20.8%的使用者满意于有线数字电视的“信息量很大、可以享受到更多信息服务”特性;“娱乐功能增多”、“整体服务质量更好”以及“可以购买并收看喜爱的频道”也均有一定比例提及。
八、IPTV回放与点播受欢迎,手机电视高知晓却低使用
随着三网融合政策层面的不断明朗与试点工作的相继开展,IPTV作为广电与电信双向探索的三网融合核心业务获得更大发展。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IPTV用户达到297.0万人。IPTV用户经常使用的IPTV功能主要包括电视节目回看、视频点播和观看电视直播节目三项,使用比例分别达到84.3%、69.5%和57.2%。IPTV用户对IPTV使用表示满意的地方突出表现在点播节目多、收视效果好、节目选择多、可以回放等几个方面,提及比例均在40%以上。
受到电信系统3G网络建设与业务推广不断推进以及广电系统CMMB手持电视快速发展的双重推动,2010年我国手机电视获得较大发展。调查显示,全国电视人口中知晓手机电视的比例超过六成,不过手机电视的实际使用比例相对较低,仅有9%的全国电视人口表示看过或者曾经看过手机电视。手机电视的使用及观看较多分布在上班或学习中途消遣时段,比例达到43.4%,此外有14%左右的比例分布于乘车或等车时候。就手机电视用户使用手机收看的视频节目类型来看,新闻、时事类、电影类、综艺娱乐类、电视剧类与体育类节目位列前五,收看比例分别达到37.2%、36.5%、30.9%、24.2%和18.8%,手机电视以娱乐消遣和信息搜索为主的功能展露无遗。
九、农村消费市场持续火爆,新媒体接触程度逐渐扩大
篇8
1基于PLC的农作物喷灌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控制喷灌系统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单片机控制方法和PLC控制方法,无论采用单片机控制还是PLC控制都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单片机控制系统开发周期比较长,系统调试耗时长且复杂。除此之外,单片机抗干扰能力比较弱,所以对现场工作环境要求很苛刻。稳定性差,成本低。PLC控制系统性能高、价格昂贵、但体系结构封闭,各生产厂家硬件体系互不兼容、指令和编程系统异同。本设计选用三菱公司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作为主控制器。实现自动和手动两种操作方式。喷灌控制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喷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本设计将自动控制与喷灌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控制系统功能示意图如图2所示。用PLC对农作物喷灌控制系统实现控制,其控制要求具体如下。首先,A灌区采用喷灌,喷雾2分钟,停止5分钟,如此反复,直到完工;在B灌区,以旋转式喷头喷灌,分2组,每组喷雾5分钟,停止20分钟,如此反复,直到完工;在C灌区,分2组,交替喷灌工作,灌溉1次;有手动、自动控制水泵,控制电磁阀开关,达到开/停目的;配备湿度测控装置;自动报警装置;光报警系统、报警器试验按钮,如遇意外,会自动停止。本设计选用为三菱公司的FX2N—80MR-001型为PLC主机;型号为FX2N-4AD的输入模块;三台Y系列型号为Y200L-4的四级电动机;CJX2-5011系列的直动式交流接触器;JR1型号的热继电器;ISW150-315B水泵机;FDR型的土壤湿度传感器;LA系列的按钮;LF-1000型椭圆型滤波器;FMD-116-型声光报警器;BZCA-1P-K系列的电磁阀;220VPLC的供电电源;380V电机电源;220V控制电路负载电压。水泵电机主电路图如图3所示。PLC的控制电路图如图4所示。通过PLC喷灌系统实现A灌区、B灌区和C灌区的启动、停止、复位、湿度达标、手动灌溉切换等功能。
3喷灌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流程图如图5所示。PLC梯形图程序设计采用模块化编程,包括系统的主程序;A、B、C三个灌区的灌溉程序等。手动模式下在A、B、C三个灌区工作时间内随时控制各区域工作时间内随时控制各区域的开始以及停止。自动模式下,系统则按照工作要求自动进行相应动作。当系统运行遇到紧急情况时,报警状态采用手动方式切除。
4系统测试
在PLC程序设计中,系统测试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它起到保证系统可靠性,验证程序是否正确的作用。根据喷灌控制系统控制要求编写好的程序输入到PLC中,确认无误后在机器上进行实际模拟调试。由于程序设计中输入接口太多不便于实际操作,故对A、B、C三个罐区分别进行测试。
篇9
尽管我国地大物博,各类资源储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非常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也就相对较少。尤其在水资源方面,不光存在着缺水问题,甚至部分省区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农业灌溉用水较多的地区建设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可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好推动我国农田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促使其朝向科技化、产业化及工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1工程案例
我国某县位于广西西部,该地区位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区,且季节性雨量充沛,但是却出现年度降雨分布不均的问题发生,该地区每年在8月末到次年的2月为枯水期。据传统农业种植的需求,尽管该县市的农作物用水在季节及用量上都是充足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农产业结构调整后,冬季用水作物不断的增加,该地区季节性缺水的现象却成为了困扰农民的最大问题。因此我国针对该地区现状建设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其总投资达到1500万元,项目总面积在8000亩,并主要对柑橘实行了管道灌溉。为了有效降低工程实际造价,只能通过在灌溉工程设计上不断的优化系统流量、灌溉工程制度以及管材的选取上做好相应的设计调整,从而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不断应用。本文在以下篇幅中着重就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要点进行如下分析,(图1为某县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图)。
2新时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要点分析
2.1田间管道工程设计
在上述工程项目中,田间管道工程设计主要分为干管和支管两部分。在干管输水流量的设计上,参考已经设计好的实际灌溉面积、灌溉制度和调度管理方式等作为依据,并通过管道直径、管材公称压力级别以及水力计算结果来进行详细的确认。管道的布置要同水源和设定的灌溉区位置相一致,按照轮灌组的划分、管道流量来作为参考依据;支管在进行间距设计上,要控制在85~110m之间,水栓间距要留出50m左右。与此同时,在具体灌溉时要采用双向灌水的方式进行,管道按照直线来布置,以此来避免弯道因起伏现象而出现阻力。支管可分为一级支管和二级支管,且一级支管要同干管进行连接,二级支管根据实际分灌片不同来具体设定,通常会与一级支管正交连接[1]。
2.2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制度的优化创新
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中,为了减少投资成本和方便工程管理,通常要进行分组轮灌。在具体实行轮灌组的划分中,一定要确保在每次灌溉周期内完成作物的1~2次灌溉,同时还要尽量争取在一天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分组灌溉。通常情况下,在灌溉定额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灌溉组的实际灌溉面积接近或相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的管径更加的合理,以此来达到节省投资的最佳效果。轮灌溉组所应用到的运算公式为N≤CT/t。公式中的N代表的是轮灌组数;C则为工作一天的运行时间,一般在12~21h即可,且运行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不要超过21h;T在公式中所表示的是灌水周期,一般灌水周期的设定按照灌水期的最大浇灌量及灌水定额来相继确定的,一般设定为5~16d为好;t则代表着每一次灌水延续时长。通常情况下轮灌组的划分设计不要过于复杂,不然就会出现额外增至劳动成本,又增添了施工期内的运行成本,最终不利于节水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上述工程中,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共划分成6个轮灌片,54个轮灌组[2]。
2.3管道灌溉工程中的流量优化
在高效节水灌溉过程中,管道灌溉系统在实际的流量设计上通常会参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Q0=eiΣαimiTΣΣAtδ。其中,根据所列出的公式进行参照,管道灌溉系统当中的主管、分干管及干管等具体流量设计,是按照各个灌溉片区最大轮灌组的流量来进行确定的。在上边流量的计算公式中,通常都要特别注意Ti和t的取值,因一般管道本身的灌溉系统是要实现田间输水灌溉,且要与水栓及出水口进行相应的配合。T在工时表中表示为工程系统的工作时间,其选值直接同出水口及出水后的灌溉有关。通常在方案的设计上,在出口位置处接上软管,并采取人工的方式来进行浇灌,其浇灌时间大约是7~11h。从现有的理论上来看,其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如果进行大面积的浇灌,则根本无法做到每一个出口位置上都相应安插一名劳动人员,每天至少灌注7h。基于此,在具体优化设计上,结合出水口位置,将其与需要浇灌的田相结合,充分的实施自流灌溉,其做法是最为可取的。一般说来,自由灌溉时间要保证每天在19~21h以内。结合一次灌水的延续时间来进行考虑,轮灌组在划分上要能保证在灌水周期内,每天必须要对每种作物实行1~2次的灌溉。以上述某地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例来继续论述灌溉流量的设计:该工程项目示范区内有一片低压管灌区,所种植的是金银花,其灌溉面积为462500m2(约700亩),灌溉水主要来源于附近的干渠,在日常灌溉之间都会先进行低压处理,其管网主要由干管、支管以及分干管组合而成,每一支管相隔45m处就会设立一个灌桩,共设立185个[3]。结合金银花生长周期的需要,具体灌溉周期为5d,一次持续灌溉23h,根据上述轮灌组计算公式N≤CT/t得知,其轮灌组数不能超过5,结合管网实际情况,秉承着节约成本的管理理念,该示范区被划分成5个轮灌组,每天一组,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规避掉传统灌溉时需要同时打开185个管桩而造成的管道流量递增、水资源大量浪费现象发生。
2.4高效节水灌溉管材选取上的优化
为了快速实现高效节水灌溉优化设计,除了对工作制度及流量实行优化外,还要对实际管材进行择优选取。在其工程项目的设计中,通常都会用到大量的管道,而市场中针对这些管道无论从实用性上还是价格方面,都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上,需要选择适宜的管材[4]。当前国内节水灌溉中经常用到的输水压力管主要分为:石英玻璃管、无缝钢管、镀锌钢管、硬聚氯乙烯、焊接钢管以及聚氯乙烯等。其每种管都有着各不相同的优缺点。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钢管自身存有的承载能力较强,且不易被损坏。但是存有的弊端是价格十分昂贵,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容易被锈蚀,水头自身的损失较大。而市面上的一些塑料水管,因其较为轻便,且最大的优点在于耐腐蚀性较好,不会轻易地生锈,因此不少灌溉基地经常使用它。但是塑料管自身也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容易老化,并且当直径超过220mm后,其价格会比钢管的价格还要昂贵许多。在上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中,在直径小于220mm时,所采用的是塑料管,在其直径超过220mm时,则改换为钢管,并定期对钢管进行防腐锈处理。在上文所阐述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过程中,结合各类管材自身独有的特性,合理的购置管材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网管工程的实际投资量[5]。
3某地百香果种植高效节水工程实例
某地百香果种植高效节水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40亩,百香果种植示范园初步确定采用滴灌的形式。种植模式采用行距2.5m,株距2.0m,滴灌布置方式采用一管一行的形式,毛管沿作物种植方向布置。本次设计滴灌的干管、支管管材材质为PVC,毛管均采用PE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见图2):(1)水源工程:在岽包屯东面兴科河水源点处新建一座拦水堰坝及一座泵站,泵站总装机容量150kW;在虎头水库库尾建设高位水池一座及过滤房一座以及配套设施。(2)输配水管网工程:输水管由兴科河水源点引水至高位水池,全段为长1880mDN300镀锌钢管;配水管网包括主干管、分干管、支管等总长16060m,分别引至各个灌片。(3)田间工程:毛管(滴灌管)沿百香果种植行即顺坡方向布置,根据地形条件在支管两侧双向或单侧埋设。整个项目区实现百香果滴灌面积1840亩。
4结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农业灌溉技术的蓬勃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中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深入的推广及应用,继而有效地缓解了我国水资源日渐短缺的问题。但我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实际建设中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且大范围的推广仍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国要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进行优化设计,只有将其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更好的进行发展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季春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要点分析[J].广东科技,2014(18):110~111.
[2]李文斌.浅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化设计要点分析[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6):98.
[3]周翠清.浅谈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优化及要点[J].大科技,2014(2):138~139.
篇10
一、园林施工工程主要内容
由于各园林建筑地理环境,开发商要求,设计图纸,施工队经验都不尽相同等原因,施工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施工工程的具体内容也不能一一详尽,然而园林建筑,本身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城市生活中的一方净土,以人工化的方式重塑自然景象,因此,园林施工工程包括路径,水景,假山,绿化带,格式布局,给排水等多项内容,无论那一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都要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但是同样其所利用到的人力,能源,材料也是相对较多的,特别是有关绿化的布置,因此在开展园林施工工作之前,应当对施工现场情况有所了解,并且结合自身以往的施工经验和工作能力,以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力的合理投入,保证工序质量的同时保证控制施工工期的进一步间断,施工过程中能够科学地组织流水和交叉作业,确保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整个施工工程的高效节能为整体布置原则。
二、园林施工中节能技术原则
从施工层面来讲,实现节能建设应创建绿色管控系统,做好施工动态掌控,做好跟踪监督,确保施工建设的高效规范。环境层面,应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杜绝环境污染与破坏影响。尤其应做好水文、土壤以及大气环境的保护,抑制噪声影响、垃圾污染,做好生态保护与环保监测管理。应用材料方面,应做好图纸会审,对利用率较高,且不易形成损耗的各类施工材料应全面保护、循环应用,选择易回收绿色周转型材,并做好废物处理,实现物尽其用。针对自然资源,例如,水资源以及土地,应提升应用效率,科学应用节水设施,强化节水管控。园林施工中,应做好工艺的有效安排,首选节能灯具、水龙头以及工艺手段,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施工建设效果。
三、节能型技术的分类
从理论上讲,主动式节能和被动式节能是园林施工过程中主要的两条环保节能途径,主动式节能指通过合理安排运用建筑设备,被动式节能则是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园林建设和谐统一,以达到节能环保。
1、主动式节能
主动式节能技术,主要是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例如采用太阳能光伏板、风车等建筑工艺,收集、贮藏和再分配能源,此工艺仪器先进和可控,具有定时、定量等优点,能够更加精确地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存储、转化。但此工艺很多时候只能作为理论上的一种空想,不能全面投入使用,不仅仅因为该工艺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专业人员操作,更因为所得到的收益和所投入的比例不成正比,反而违背了节约的初衷,因此只能运用在园林的局部构景,例如节能灯、小型太阳能发电机等等。
2、被动式节能
被动式节能技术是指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表征,将植物、地形、构筑物、建筑等园林要素合理规划,调节利用当地园林所有的有利条件,比如说地势以及水源等等,做到园林建设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景观效果优美使用舒适是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因此,场地内部的自然环境条件至关重要,所以被动式节能技术就显得尤为突出,不但如此,被动式节能比主动式节能更加节约能源,减少消耗。要做到这些,就得了解掌握当地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光照强度大的地区就可以在利用太阳能方面着手,除此之外还有当地的降雨量、风向等等。最主要的是实际操作,根据工程的进度,尽量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工程设备的利用率,从点滴做起从而达到节能低耗的效果。
四、节能型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创建一个节能型园林,那么就必须要求设计者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设计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将设备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1、园林建筑施工方案的优化
把科学节能的理念植入到整个园林施工工程中,这样才能达到节能低耗的目的。这就得从园林建筑方案的优化开始,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园林本身,不仅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园林本身占地面积很大,建设的项目多而杂,所以对园林的整体规划必须做好规划,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其次是人力的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监督安排工作,对于紧急情况必须要有事先准备的预案,特别是对技术人员的安排,注意有时间冲突的项目,技术人员安排不到位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设备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再者就是设备的管理,合理安排各个项目的进程,尽量避免设备空转和闲置的现象,提高设备利用率。还有园林的建设离不开植被的移植,这方面就得特别注意移植的时机,提高植被的成活率,避免重复种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
2.1生活废水应用于园林灌溉
生活污水直接通入下水道白白流失,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在对水资源缺乏的城市,生活污水的有效利用也是势在必行的。现在生活污水通过专门处理装置的处理,虽然不能成为饮用水,但是通过专门铺设的管道和组装的设备,完全可以用于园林社区绿化灌溉,还可以用作园林的水循环,做到了节能环保。
2.2园林中引用太阳能
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引用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其耗电量绝对很大。针对园林工程而言,其露天面很大,占地面积也比较大,所以进行太阳能技术的引用将大大便利园林的施工。太阳能技术可以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用蓄电池组把转化后的电能进行储存,然后将有关的线路和供电设施连接起来,满足照明系统的需求。另外,引进太阳能技术还能够控制园林的采光,这对于园林内部植物的生长也是有好处的。
太阳能作为无污染的能源可靠安全,不需要耗费燃料,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而且其维护和维修很简单,在安装上也非常方便,基于它的这些优势,将它引入到园林的建筑施工中,能够收到良好的节能环保上的效果。因为南北方的城市存在着气候方面的差异,北方城市在冬天气温很低,太阳能的保温性能应该放在第一位。对于南方城市来说,天气会偏潮,所以应该将重点放在遮阳技术和通风技术上面。
五、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园林建设中引用节能技术正处于初期阶段,而园林建设要做到节能低耗又相对复杂,因此,在确保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标准之后,管理人员应当着重做好检查监督工作,以免出现反效果。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隐患,首先,节能技术的应用应注意安全持久性,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产品质量好,施工工人也尽量选用技术最好的,不为以后留下隐患。其次,必须要考虑到材料的使用寿命,还要考虑到建设过程中与周围的建筑自然和谐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物的节能需求。还有,园林建筑本身人需要的人力资源大,为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贯彻实施人员轮班制度,杜绝设备空转以及擅自离岗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总之,园林施工节能技术应用尤为重要。为延长工程应用寿命,营造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园林环境,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建设策略,合理应用节能技术,方能提升节能效益,优化园林工程施工建设水平,实现科学、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海.园林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江西建材;2011年02期
篇11
1 泵站工程概况
羊毛湾水库灌区位于陕西省乾县境内,1973年建成投运,设施灌溉面积32.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灌区共有抽水站75座,总装机容量9550kW,抽水流量9.25m3/s,抽水扬程3~252m,抽灌设施面积14.03万亩,有效面积7.2万亩。2000~2010年,曾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对南沟一级站,跃进一、二、三级站,漠西一、二级站进行了改造。改造内容包括机电设备、机房和管理房更新以及主干渠道设施改造,共更新机泵15台、机房1160m2,改造输水渠道10.6km,完成投资850万元。开灌以来,羊毛湾水库管理局积极加强泵站工程运营管理、机电维修,在解决灌区局部高地灌溉、增加抗旱效益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作用。
2 存在问题
羊毛湾水库灌区泵站工程大都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灌区群众投工投劳,土法上马,完成部分土方开挖工程;基础开挖、砂石料运输、混凝土浇筑都是用简单工具和人工完成,运行期间发现许多问题都属先天不足,边设计边施工边运营是其建设主要特点,遗留了不少隐患,加之多年管理运行中维修资金短缺,老化失修严重。主要有以下问题:
2.1 工程设计标准低,设备配套差
由于“三边”工程特点明显,当时经济条件和设备制造水平不高,配套供应渠道不畅,凑合配套安装使用的设施较多,维持着可抽可用,许多泵站运行效率差,设计也不尽合理。
2.2 各级泵站之间流量供需配套比例较低
最初工程设计流量不够配套,加之多年运行中灌区情况发生了诸多变化,运行中靠频繁开、停机组或闸阀压闸进行水量大小调节,造成机组供水流量减少,效率降低,能耗增高。
2.3 设备陈旧落后,技术水平低,运行效果低
由于受当时设备材料与工艺水平限制,工程结构不尽合理,安装精度低,设备投运后不能按设计工况正常发挥效能。
2.4 主变压器为高耗能设备,运行效能低
铁芯材料和截面结构均不节能,线圈又是铝质材料,整个器身笨重,油量大,漏磁大,导磁率差,能耗高,已属淘汰设备,虽然能维持运行,但由于损耗大而造成运行成本较高。运行中发生漏油、超温、声音异常、绝缘套管污闪故障较多,影响电压调整。
2.5 所有金属结构设备锈蚀严重
压力管道、进出水阀门受水浸蚀,导致金属结构锈蚀十分严重,所有启闭设备老损,开启失灵,止水失效已不能满足机组检修、运行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6 供排水系统存在较多问题
密封水、冷却水管道锈蚀严重,已无法使用。排污泵运行时声音大,振动剧烈,轴与轴承磨损较严重,且有油渗漏现象,水泵性能下降,经常出现故障。
2.7 多年运行中维修费投资短缺,运行故障较多
设备老化失修严重,许多部件已属淘汰产品,厂家停止生产,日常维修改造找不到相应产品和配件,勉强维持生产造成泵站效能日益衰减,急需实施更新改造。
3 泵站改造设计原则
3.1 效益优先
坚持以实现泵站安全运行、节能高效、方便管理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服务灌区“三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
3.2 突出重点
重点关照粮果主产区和农业增产潜力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快的区域泵站,优先安排在灌区供水体系中地位重要、管理力量强、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泵站工程改造。
3.3 统筹兼顾
综合分析灌区上下游水利工程状况、供水能力、用水需求、资金投入产出比等因素,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制订泵站工程整体改造规划,逐步推进实施改造。
3.4 因站制宜
深入泵站工程现场,听取泵站站长、技术员、老机电工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各泵站工程现状和多年运营实际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合适的改造方案。
3.5 量力而行
根据国家资金投入和地方财力的可能,注重利用原有设施,比选优化设计方案,算好投资效益账,讲求工程投资效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和措施。
3.6 加强技术革新与应用
讲求节能、环保、高效,在工程改造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尽最大可能运用新产品、新技术,提升泵站工程改造质量和效益。
4 生产生活设施设计要求
4.1 功能与美观标准并重
泵站主体建筑物在注重功能的前提下,外观应充分反映泵站的特点,具有时代特征。设计应简洁明快、外型美观、具有特色,注重色彩配置,与周围整体环境
协调。
4.2 泵房通风良好,实用协调
厂房参照民用建筑标准要求建设,建筑物内外色彩柔和,光线明亮,根据需要安装钢(铁)门、单层双玻塑钢窗。注意防火、防盗,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4.3 供电、电信线路畅通高效
在泵站生产、生活区内,应建设可靠、有效的供电、电信、给排水系统,营造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4 进厂道路便利,符合规定
交通布置应满足机电设备运输的要求,方便运行人员上下班。
4.5 设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改造设计应考虑泵站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和维修,建设运行人员值班室。泵站应装备必要的安全劳保设施、工具。泵站除配备一定的生产、生活用房外,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仓库、检修间等。
5 多方加快泵站工程改造
“十二・五”期间,羊毛湾水库管理局抢抓机遇,多方争取省、市资金4500多万元,先后对吴村、新阳东、新阳西抽水站进行了改造,新建了老鸭咀水库坝后抽水站,使灌区抽水抗旱功能得到恢复和明显增强。(1)新建老鸦嘴水库坝后抽水站。老鸦嘴水库系羊毛湾灌区渠库结合工程,1970年建成,属中型水库。大坝校核洪水位617.40m,现状坝高620.6m。2014年新建坝后抽水站1座,安装水泵机组6台,修建了主副厂房及附属设施,增加了灌区向羊毛湾总干渠补水能力。(2)修复改造新阳东抽水站。原新阳东抽水站于1974年修建,总扬程85m,总装机容量210kW;新阳中抽水站1975年修建,总扬程55m,总装机容量60kW。2014年将新阳东、中抽水站合并管理进行改造。一级站控制面积1407亩,设东、西、南3条输水渠,总长1660m,利用原有6条斗渠灌溉;二级出水池控制面积3616亩,设输水渠1条,布设10条斗渠灌溉。(3)修复改造新阳西抽水站。该站设施灌溉面积1.25万亩,有效面积1.08万亩。2014年已重新进行改造。一级站有东、西2条输水渠,总长2047m,利用原有13条斗渠灌溉,控制灌溉面积5050亩;二级蓄水池控制面积2230亩,有输水渠1条,布设8条斗渠灌溉;三级出水池控制面积2800亩,设输水渠1条,布设7条斗渠灌溉。(4)改建漠西吴村抽水站。该站灌溉耕地7624亩,1994~1997年1~3级抽水站相继毁坏,造成大片农田失灌。2013年对吴村抽水站及所属斗渠进行了改造,提高了灌区输水保证率。
在“十三・五”期间,管理单位应继续争取投资,对灌区抽水站设施更新改造,进一步增强灌区抗旱能力,更好地服务促进“三农”发展。
5.1 新建临平抽水站
临平镇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2.987万人,耕地40261亩,抗旱关键时刻供水严重不足。应尽快建立抽水站一座,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前池设计水面高程为627.5m,池底高程625m,前池采用暗渠进水。泵房呈一字型布置,为半地下室结构,水泵采用自灌形式运行。泵房地上部分采用砖混结构,地下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火灾危险等级为戌类,耐火等级为二级。
5.2 进一步改造石牛抽水站设施
石牛抽水站建于1972年,经多年运用,老化失修严重,效能衰减。2015年开始实施抽水系统改造,更换水泵机组4台套,改造主副厂房、压力管道、变配电设备及附属设施,改造10kV输电线路10km,建筑物4座,衬砌改造渠道2.076km。该抽水灌区为山坡地,地形坡降一般在1%左右,有着实施喷灌和管灌的优势,应大力推广农作物喷灌和果树管灌新技术,以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益。
6 提升泵站运行效能
6.1 选用新式性能高的水泵,保证机组安全高效运行
首先要选用合适的机泵型号,使泵站扬程能贴近机泵的高效工作扬程;其次要精心设计进水池和合理的安装高程,使水泵运行中尽可能不产生汽蚀,零部件能抵抗汽蚀和泥沙磨蚀,提高机泵运行效率。
6.2 选用高效节能电动机
尽可能使电动机的负载率不低于额定功率的80%,保持较高的电动机效率和功率因数。
6.3 按照最佳前池水位运行
无论单级、多级抽水都应通过大量实验数据或长期运行资料,摸索出一个最佳水位区间,供值班人员掌握落实,以提高机组抽水效率。
6.4 减少水泵运行中的容积损失
离心泵蜗壳之隔舌容易磨蚀,造成高压水的回流,要及时采取措施修补。轴流泵叶片径向间隙导致高压回流,是泵容积损失的主要因素。如将叶轮外沿表面重新车削抛光,配制非标准口环,可收到较好效果。在更换动叶外壳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应考虑更换叶片。
6.5 定期测定抽水机组装置效率
即对每台机泵的出水量Q、电动机输入功率、输出功率、净扬程和总扬程进行测试,求出实际运行数值,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
6.6 加强管道维修保养
通过运行前、停机时检查维修,保持管道不漏气,内面光滑,提高拍门运行中的张开角度,降低管道实际沿程和局部阻力损失,提高管道输水效率。
6.7 推行按班组核算制度
实行泵站运行抽水量、单耗指标、安全生产分组承包,严明工效挂钩和具体奖惩办法,以夯实工作责任,激励创先争优,提高运行效益。
7 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利不如家具利。羊毛湾水库灌区泵站工程的建成投运,有效地改善了乾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改变了千年旱塬贫脊缺水的历史,扩大了灌区实灌面积,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但目前部分泵站设施老化,能耗高,安全性能差,灌溉效益衰减。应按照灌区发展规划,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推进灌区泵站工程改造,改进日常运营管理,有效提升灌区工程效能,造福一方民众,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篇12
温州市境内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达139亿m3,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908m3,是浙江省平均的4/5,世界平均的1/4。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温州水资源比较贫乏,属中度缺水地区。温州市区人均水资源839m3,属严重缺水地区。洞头县人均水资源360m3,属极度缺水地区。
温州市结构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一方面,温州市53%的水资源集中在文成、泰顺、永嘉3县,而人口的48%、经济总量的76%却集中在市区、乐清、瑞安3地。水资源供求的地域矛盾、城乡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温州市的水环境问题仍然严重。
(二)水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温州市地处水系发达的地区,普遍认为水资源比较丰富,因而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不强,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对水污染问题认识较为深刻,对节水问题认识不足。
2、缺乏一个有效的统一的管理机构
温州市水资源管理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统一水管理体系。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归水利部门,地下水归地矿部门,水污染防治归环保部门,城市供水和排污管网建设归市政部门,污水工程设施管理和温州市区河道的建设管理归城管部门。这种分散管理体制直接造成了管水量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回用,引起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水资源,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建立统一、高效、有权威的管理机构。温瑞塘河指挥部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3、洪水灾害严重
水资源季节变化很大,大部分降雨集中在梅雨季节和台风期,由于来水集中,境内河流短,容易造成洪水灾害。
4、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工业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9.4 %。此外,居民生活用水一般经初次使用后就直接排放,基本上没有回用措施。
5、水价仍然偏低
在城市供水价格方面,由于价格偏低,居民感受不到水资源的紧缺,用水量远远大于实际需要量。
(三)水资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对策
建立水资源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对城市用水和节水进行科学预测和规划,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使其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的用水量控制在本地区自然界可提供水资源量的范围内。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积极参与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水氛围,让节水概念深入人心,并引导居民从日常生活的小处着手,节约用水,开展如何节约用水的大讨论。
2、优化水资源配置
在瓯江流域、飞云江流域、鳌江流域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设水库和引水工程,缓解不同地区供需水不平衡的局面,远期从滩坑引水作为温州远景水源近补充。积极做好温州域外(丽水小溪)引水、乐清域外引水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平苍供水、洞头引水工程,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实施节水工程
推动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全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加快推进城市生活节水工作;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大力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实行水的循环使用,提高用水效率;积极推行喷灌、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由粗放罐溉农业向节水灌溉农业转变。
4、加强清水河道整治
对主要河道进行疏浚、拓宽、护岸、筑堰、清障、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到2015年,完成以温瑞塘河为主体的河道综合整治,其中温瑞塘河治理主河道及护岸33.85公里,实现“河面变宽、河床变深、河水变清”。
5、鼓励中水回用
一些发达国家中水利用相当广泛,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水等,都大量使用中水。
温州市建设污水厂的中水回用系统、居民区和公共建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推进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木灌溉、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等。建设完善主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市区中心片、西片、东片、鹿城特色园区片、仙岩丽岙片污水收集系统、瓯北污水处理厂、七都岛、灵昆岛、七里污水处理厂等及其配套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总能力和中水回收能力。
6、开展海水综合利用
加快海水利用、海水淡化及其产业化发展。鼓励支持在电力、化工、机械等行业引进先进的海水利用技术及设备推进海水的直接利用。实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洞头、乐清横趾山、平阳南麂岛、瑞安北麂岛等地布点实施海水淡化工程,缓解沿海地区和海岛的淡水资源紧张的矛盾。
7、鼓励节水技术和设施的研究
鼓励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开发,重视其推广使用,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定进行扶持。
8、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
贯彻执行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推进温州市供水价格改革。改革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要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采用价格杠杆,提高自来水单价,并采用分段计费的方式。调价方案出台前,要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确保水价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
温州市地貌复杂多样,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由于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温州市土地利用存在差异,其土地利用特征为泰顺、文成、永嘉3个山区县以林业为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东部平原河网地区,由于人类干扰强度大,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以耕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呈多样化,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在东部河网区,有瓯江、飞云江、鳘江穿境,内河河网密布,并有广阔的沿海滩涂,是温州市的后备土地资源所在地。温州市城镇等非农业用地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率低
温州土地利用率低,土地的浪费和闲置比较多。据温州市统计局调查,从2001年到2003年,温州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增长了1.2倍,而GDP仅仅增长48%,全市园区的工业集中度只有18%,每亩产值只有147万元,仅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的52.1%。个别企业拿到地后迟迟不开工,待价而沽,炒买炒卖,等待土地涨价,从中赚取差额。目前,温州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只有55万亩左右,1999年至2003年五年间共批准建设用地27万亩。按这样的速度,十年就会全部用完。
2、耕地总量逐年下降,建设用地不足
温州每万人拥有土地面积15.9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1%,温州市人均耕地面积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4%,分别是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的75.8%、56.0%、55.7%和34.0%,且温州多山区,可用于工业用地则更少,建设用地对温州市今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
(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广农业立体种植和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沃土工程,科学耕作管理,提高土壤质量;继续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已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的潜力,大力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和对工矿生产建设中塌陷、挖损、压占废弃土地的复垦,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按照人均居民点用地80平方米标准提高居民点用地效率;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工业园区“双控”指标要求,园区工业用地比例力争达到50%,总体容积率超过1.5,使工业用地产出达到500万元/亩左右,园区土地产出率达到3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到2010年末将中低产田的总量减少一半以上,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种植规模化进程,提升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率。
2、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采用购买指标、委托管理,代保等措施努力保持耕地总量平衡。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造地,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弥补建设占用而造成的耕地数量减少,至 2010 年增加耕地 22025.8公顷,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储备制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动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
3、适度围垦滩涂资源
围垦滩涂也是湿地利用的传统方式之一。温州的许多平原与全国沿海省份一样,都是逐年围垦的结果,如永乐平原、温瑞平原在古代均是滨海湿地。温州沿海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按照湿地淤积增长的速度,进行合理、适度的围垦,是解决温州土地紧缺的办法之一。
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坡耕地、荒坡、疏林地、沟壑等,加强对废弃土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三、能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一)能源利用的现状
温州能源利用率不高,2003年全市原煤消费量210.9万吨,综合能耗331.5万吨标煤,万元产值能耗为0.2646吨标煤。
(二)能源利用的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能源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结构以火电为主的为主,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占总的能源比例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例仅为10%。
2、能源紧缺
温州地处华东电力网未端,是全省受电力制约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之一,温州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在近期内难以明显改观。温州矿产资源贫乏,重工业发展滞后,70%以上的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依赖外部供应。国际市场原油和铜、铝、锌、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在持续大幅度上扬,这导致在温州能源利用成本上涨。
(三)能源节约利用的循环经济对策
1、推进依法节能,强化节能监管
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节能法律、法规,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对有违法、违规用能行为的企业,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同时,推行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信息化,依法实行企业能源消费与利用状况报送制度。通过市县各级政府依法强化节能监管措施,提高企业节能增效、用能意识。
2、调整能源结构
稳步调整以火电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利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构筑起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清洁煤燃烧工程;配合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苍南山海协作区实施环保热电联供;实施天然气利用工程,创造条件争取东海油气上岸,扩大大、小门岛石油气中转储运能力,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使用天然气,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实施新能源建设工程,在洞头、乐清湾、苍南等条件可行的地区鼓励开发风能,加大力度推广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的太阳能利用,在农村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发电取热、小水电、风能等,鼓励农村居民利用畜禽固废、生活垃圾、秸秆生产沼气开发生物质能,缓解对燃煤、油气等传统能源的需求压力,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冶金和建材等行业中积极使用电力替代高污染的炼焦煤等一次能源,推广利用燃油添加剂等节油产品和甲醇、乙醇替代汽油,提高清洁燃料的使用比重。
3、大力推进节能工作
篇13
1、水资源分布:
通化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千余条,分归鸭绿江、松花江水系。通化市水资源比较丰富,每平方公里年平均产水量36.76万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位,是全省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的2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33立方米。但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水利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造成区域性和结构性缺水,是通化市水情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年内分布不均。全市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两季极少。二是水资源年际分配不均。全市丰水年水资源总量一般在76.6亿立方米左右,而枯水年只有39.9亿立方米左右;三是地域分布不均。以2011年为例,2011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9.75亿立方米,而梅河口的水资源量为3.555亿立方米,用水量为4.795亿立方米。
2、耗水率现状分析
根据通化市的用水情况,对通化市耗水分成农田灌溉、工业、居民生活、林牧鱼业4个方面进行统计。详见表1
3、耗水率趋势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将居民生活用水再细分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分别统计,从近十年资料看,通化市的综合耗水率在37-51之间,通化市的总耗水率呈上升趋势,2002-2006年一直在50以下,2007年至2011年在50以上,由最低的2003、2004年的37上升至2010年的51,变幅是14。从分类来看,农田灌溉、城镇生活耗水率和工业耗水率有所上升,农村生活和林渔业耗水率有所
下降,农村生活耗水率由前5年的100下降至91-96之间。林牧渔业耗水率由90下降至80-90之间。详见表2
4、用水耗水组成趋势分析
根据通化市的用水情况,对通化市的用水和耗水分成农田灌溉、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林牧渔业5个方面进行统计。详见表3
4.1耗水率上升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4.1.1影响因素:通过上述评价发现,各类用水对总耗水率的上升都是有贡献的,农田灌溉部分设施老化,旧输水管道有跑、冒、滴、漏现象,近年来生态农业逐渐在发展,田间生物耗水也是必然的。
4.2防治措施:
4.2.1通化市水量丰沛,但地区和时空分布不均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节水意识必须提高。
4.2.2 按照新水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
4.2.3 提高生产系统的用水效率,主要是开发新型药剂,增加循环冷水的浓缩倍率,推行废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提高生产用水循环利用率和水的回用率;推广应用节能型人工制冷低温冷却技术,开发应用高效节能换热技术;锅炉、炼化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等技术。
4.2.4推行清洁生产战略,提高工艺节水水平。
4.2.5城镇居民用水的节水要降低供水企业的内部损耗。全国各类城市供水企业中,只有很少供水企业能达到《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管网损失率小于7.8~8.5的奋斗目标。
4.2.6减少供水管网的损耗率。对城市管网,应加强管网的维修管理和漏水监测,对城镇生活用水大户进行水平衡测试,及时发现内部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并采取措施。
5、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单从耗水率看,农田灌溉、工业、城镇生活是导致总耗水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但通过对各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及各类耗水占总耗水的比例分析,农村生活、林牧渔业的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及耗水占总耗水的比例在增加。
参考文献:
[1]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中华人民共和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