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篇1

篇2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时至今日,数学的知识和技术有逐步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种通用技术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是高度社会化的,而高度社会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就是数学。由此可见,未来人的数学素质将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

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

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他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篇3

二、实施素质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意识,只要教师注意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消除自卑心理,他们都能走上探索创新之路。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说明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政治课的辨析题和讨论题中,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寻找最佳的解题思路。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课堂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素质就无从谈起,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和学生交朋友,以情感人、以正面诱导、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辨别是非,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能力,以言传身教,以行导果,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多种活动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根据政治课的整体安排,结合实际,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例如,每周一早晨全校学生组织“升国旗”仪式,培养学生爱国热情。组织学雷锋小组,为军烈家属、老弱病残送温暖,做好事。从小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与班主任、各种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篇4

生理解和认识历史,积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历史是一门社会性极强的人文学科。我们认识历史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积极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为社会和人类服务。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联系现实,丰富人生。

2.对一个民族而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意识,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3.对人类文明而言,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造福人类。作为历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就一定要转变心态和角色。转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洗心革面”。“洗心”,就是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就是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的“自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

二、在历史教学之中,站在素质角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提高素质

“认识高于—切。”作为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深入分析,树立自己的历史素质观。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思想的升华,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认识。在素质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处于不同层次,又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训练形成的,而素质则是在二者的培养过程中经过升华和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因此,能力培养是整个素质教育系统的关键。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历史运用能力和以史为鉴的反思能力等。教师自身素质则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论,我们在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积极开展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课中的历史因素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笔者要作—番强调:我们要增强学生的历史素质,除了应重视历史内容以外,还应该在历史课中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扩大历史视野,提高历史素质。历史课学习的主渠道固然在学校课堂里,但是不少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在学校课堂里是学习不到的,只有在第二课堂里才能真正学习到。在历史课的第二课堂里,我们可以开展以下这些有益的活动:

篇5

1 应用多媒体技术参与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最令教师们振奋的莫过于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担当更为主动的角色,从而使其学习变得更赋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多媒体技术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

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这是因为,历史教学同其它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之一。

2 用多种方法展开历史再现教学

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再现教学的实施则能以文字材料、视听辅助材料为载体,把握历史的时间、空间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从而出色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历史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借助各种手段使历史现象再现,然后从历史现象中抽象出历史概念,再从历史事件或概念的联系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教学如果不能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史学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那么,学生不能算是认识了历史。因此,充分研究历史教育的作用,提出能使学生切实了解历史,获得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历史课的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课题。历史教育的功能要通过历史教学来发挥,历史教学不仅是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辩证的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是通过历史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从中挖掘出相关人物的光辉思想和优秀品德,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和建立健全的人格。

3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不同的学科都有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素质教育应结合各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所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着手打破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体系,重新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系,把落实和完成历史学科三大教学任务放到首位。即: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重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智能;重视德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科学的历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具体的历史史实,而且也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的进行,都是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基础。

其次,历史课要进行能力培养。第一类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指那些普遍性的能力。具体说有如下方面的能力:时间方面的能力;空间方面的能力;编制运用各种图表的能力;运用历史文献及历史材料的能力;评述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思维操作和各种逻辑分析的能力;确定阶段性及因果联系的能力;再创性的想象能力;历史的思维能力;编写各种提纲和纲要的能力。

4 采用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等特点,是师生共同完成初中阶段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大纲、新教材,教师要真正改变传统课程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新人。

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实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科研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定义,我们觉得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基本要求及基本特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能够引起意见冲突,能够展现自己独到见解,能真正展现自我才华的学习素材会更感兴趣一些,而这些又主要来源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所闻、所见。因此,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积极性。

5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同志曾说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要在优化常规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把学生素质真正落到实处。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确定落实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措施。教学目标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即要提出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和目的;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掌握,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也就是说,既要教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线索,又要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史实的能力,以及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将三项目标整体优化,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当今的世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数学教师必须攻克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数学素质的内涵及培养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数学素质教育内容

1.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2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2.1 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1.2.2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1.3 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3.1 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完善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学会思维策略的辩证应用。

1.3.2 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

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篇7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与较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是摆在我国教育面前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倾向。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

中国几十年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也是对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探索。

第一、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

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激励和鼓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政治科的实践教学,就是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讲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由学生扮演一个消费者和一个售货员进行小品表演,然后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小品中二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析等等。学生情绪高涨,学生不仅把握了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开拓了学生视野。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把那些用文字很难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更主要的是很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充分张扬了他们的鲜明的个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篇8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 (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尊重学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迎得了学生的信任,于是学生有什么心理话都会与你说。请你为她们出主意。你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尊重你。

5、精心设计教案。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协调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讲得多一点就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练得多一点就是学生主体。我的看法是在每一节课前备课时根据每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把两者之间看成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设计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课堂提问,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9

关于“体育课程”这一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什么是“体育课程”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为了探明这一问题,理清体育课程的来龙去脉,首先看看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种种说法。纵观教育史料,“课程”这一术语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教护课程,必君子之,乃依法制也”。之后南宋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之中也我国教学论的观点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教育学观点认为,“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或组成的用于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观点包含了教育的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我国的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一种载体而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这一观点概括明了,为我们探讨体育课程的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倾向于这一观点。从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看,探讨课程概念定义的前提要求是,课程的内涵必须大于教学,而小于学校教育,并且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课程应该规定教育者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经历哪一学段达到何种程度。

1.2、什么是体育课程

根据以上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研究成果和对课程概念定义的基本要求,以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的范畴为认识对象,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从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它属于狭义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关系以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针对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的表现形式和本体功能特点,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承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体育课程的各成分、内容和要素,在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和原则前提下,通过科学的实施,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体育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就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这是体育课程本质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特点。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从现行的体育教学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出发,经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是指体育教学内容要素经过科学的优化组合,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求下,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学生获得一定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和原理,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一定的体育思想、行为和意识等方面产生的特定作用,并达到特定的、明确和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体育课程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总体上产生什么样作用的宏观问题。而体育教学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产生哪些具体的作用,并要求达到哪些具体特定目标的微观问题。

2、体育潜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潜在课程是近几年来体育教学领域普遍所关注的问题。体育潜在课程是渗透在体育正式课程和教学活动过程、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这些问题即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体育潜在课程也属课程的范畴,但它是非正式课程,所以在课程的编制中它没有正式的内容,只是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以要求的形式提出的。如思想、道德、行为、品质、情感、意识和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在特定的、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被列为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社会人文素质诸方面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潜在课程与显课程的功能来看,两者相互弥补,相互促进,通过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体育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这就是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潜在课程也有负向功能,一般是由于受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些因素与教师原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潜在课程因素与显课程因素相互间会产生矛盾或制约作用,甚至会产生不良的结果。所以,现代体育教学中,对潜在课程因素进行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有效地增大它的正向功能,缩和排除负向功能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体育教学是对课程具体实施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潜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特定的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等特点,通过一定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启发、教育和培养学生,积极地挖掘和增大潜在课程因素的正向功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水准、不同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认识程度、身心的投入程度、身心的体验程度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互帮互学的行为品质、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思想行为意识、以健康的心态对成功与失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身健康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这些功能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合一起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某些潜在课程因素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消极对抗的行为方式,这时要求教师即时进行启发、诱导、教育学生,化解和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稳定思想和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尽快投入到教学之中。从潜在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潜在课程的因素与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时,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浓、积极性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强、师生关系和谐、身心投入的程度高等。反之则低。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科学的设计、组织和运用好潜在课程因素,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自然和社会双重性教育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

篇10

二、“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篇11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如数学教育家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了场地面积来计算,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乃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的目的,这是数学的创造。在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众所周知的欧洲十七世纪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出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教师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方法,形成独立创新意识,并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应力求讲精、讲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最后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在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是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对高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拓展

在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高校教师同样如此。促进高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提升高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以及提高高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高校数学教师进行以下的素质拓展:

1.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数学科学素质。数学科学素质是高校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包括具有系统的数学知识、较强的数学技能和能力。数学教师是通过传授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没有一定的数学科学修养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

2.高校数学教师应该终身学习不断拓宽理论知识。当今时代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知识的更新传播、学科的融合交叉不断出现,教师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宽知识面,保持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3.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相应的人文素质。数学中包含着科学精神、哲学精神、审美情趣、历史发展观等大量的人文元素。数学教师不仅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求实的本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4.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运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并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和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建模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想象力,以及灵感和顿悟,较强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这个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5.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对问题的提出和构建倾注更多的热情),方法意识(数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揭示、接受并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应用意识(数学教学提倡“为应用而教”,这样即使数学思维最差的学生也能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原理)。

6.高校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操作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数学软件、统计软件、运筹学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效与课本整合,正确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德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73-76.

篇12

历史和社会教学不只对学生智力开发和知识增长有着重要而特殊作用,并且对学生意志品质、性格气质、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养等素质的形成同样有着显著的作用和影响。历史和社会教学是初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的基础课程。但是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和人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希望让学生考出高分,以便中考能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高中,从而使得教师忽略了从教材中发掘人文内涵和精神,忽略了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和社会教学应改变目前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提高的现状,积极探索发现历史和社会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并用适当的方式方法,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历史和社会教学人文性的作用

探讨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的人文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探讨其作用,即历史和社会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人文目的。

2 . 1 培养正确社会历史意识

有学者说“历史意识是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企望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灵活动”。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要用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会初步运用基本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并发展学生的社会历史意识,要以历史知识作基础,同时渗透思想教育要求,如爱国意识、参与意识、忧患意识以及民族意识等。

2 . 2 培养优秀民族素质

当前,一部分青年学生不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忘却优良传统,使民族气节下降甚至消失,民族意志变薄,做出一些不顾国格、人格,损害民族情感的事。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民族素质低的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重视用培养学生的民族素质。我们的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华夏儿女。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应该好好利用优秀文化来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素质的培养。

2 . 3 培养先进国际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国与国间也存在许多隔阂和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隔阂和问题的原因是各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而且这种历史和社会文化间存在差异。要想很好的解决国与国间因历史和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就必须培养青少年的国际意识。因此,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社会,还应该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树立起“ 和平的公民责任、民族间相互依存、国际理解以及人类友爱的意识”,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够正视别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承认彼此间的差异,不因为彼此的差异而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理解合作。

3 、通过历史和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明确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传递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后,我们就需要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以一种观念去解读。比如在讨论20世纪40年代初的“ 珍珠港事件”这一重大事件时,应该在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进行分析的主线,同时不排除别的一些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得出不同的历史观点。这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学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这一主题的第二节“古代文明”。我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古代文明成就史的教学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是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在学习第三节“近代探索”时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教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近代中国是古代史的延续和现代史的前奏。学习近代史将帮助学生系统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4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素质教育出现。人文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历史与社会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采用正确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一.简探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13)

[2]周策宇.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浅谈[J].湖南教育,2000,(18)

篇13

素质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结构,是决定其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质量的基本因素。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人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按照当前数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公论,数学素质大致涵义有以下四个表现特征。

1、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人的数学意识的高低强弱无时无刻不反映出来。

2、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数学技能。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宜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这是数学的创造,在数学技能解释、判断自然或社会现象及预测未来的同时也发展与创造数学本身。

4、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综上所述,数学意识是数学素质的基本表象,数学技能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数学思维与数学语言存在于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之中。数学素质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常常是潜在的,而不是急功尽利的,数学素质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发展性。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要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应试教育导致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讲精、讲透、讲话,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2)培养数学能力。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根据现代科学需要,各阶段学生都要有学习使用和应用计算机等信息科学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质教育,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与生理发展相适应。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家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

三、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几起几落的教训,走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2、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过去几十年单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局面,培养不出社会需求的各类各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