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的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面对全体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参与体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前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实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教育幼儿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强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由于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的发育、系统的发育以及功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预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再加上学前儿童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弱,易于受到伤害。所以,学前儿童需要成人的精心养育和帮助,更需要鼓励学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动,通过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1]人处在生命历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关注健康问题,都要时时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健康就会远离我们。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关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学前期的生命质量,又能为人一生的健康赢取时间。因此,对学前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儿童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
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儿童智力发展、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前儿童健康既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赢得一席之地,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拥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颖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充分满足学前儿童活泼爱动的心理需求,帮助幼儿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创造健康美。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受、去体验周围的世界。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比如教师在选取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去学习,让幼儿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二)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组织、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制定活动目标要科学,选取活动内容要科学,选择活动方法要科学。所谓遵循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幼儿形成科学、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负责,既要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发展,又要考虑到幼儿的终身发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告诉我们,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要善于在两者之间形成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绝不能只顾幼儿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终身发展,既要让幼儿充分自由发展,又不能让幼儿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唯一的,每个幼儿都有着自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差异,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还要关注到个别幼儿的需求,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还要辅之于个别活动或区角活动,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既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2]庞建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以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教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激励性原则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蒂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通过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再进一步的动力。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相信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抓住闪光点,正面诱导、鼓励,要使学生感到我能学会。教师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
3.差异性原则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最明显的差异不是智力,而是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和坚持持久的良好性格品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品质、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要因材施教。课堂上可以分层次教学,分类推进,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其“最近发展区”相符合的学习辅导题,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4.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等情况时,就会产生认知心理障碍,表现为苦闷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角度反思一下,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伸出关爱之手,给予支援。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说的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并能体面地坐下。
5.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主,把工作做到前头。
为防止学生心理疲劳,教师应善于运用手势等体态语,讲课的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丰富多彩。
6.爱严相结合的原则
篇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P.2-3)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往往具有普遍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立足于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全面健康的发展来开展。[2](P.71-7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要开展普遍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利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载体向全体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理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围绕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能力、情绪困扰、压力挫折、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问题,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发展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广泛的学生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自觉主动地培养优秀心理品质。
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且正在变化着的个体,在年龄、性格、行为习惯、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须注重不同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多样的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适应性和班级凝聚力训练,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助力未来的团体心理活动,对贫困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辅导,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学习能力帮辅工作,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二、坚持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要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要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如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为训练师等资格培训;通过校内外培训、心理工作坊、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工作者的指导与培训工作。
心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尺度,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个性辅导,同时在辅导过程中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艺术。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充分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问题,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要积极关注每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要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交往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坚持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预防矫治的初级功能和发展性的高级功能,即预防矫治各种心理问题和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3](P.121-1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实现初级功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建立完备的包括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问题应对的技能培训,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对心理预警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后期追踪与档案更新;做好学生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而及时的帮助;制定心理危机事件干预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发展的实现上,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富有活力和创造性,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开展发展性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个性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培养优秀意志品质,完善健全人格。
四、坚持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教育对象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社会适应、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恋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环境适应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1](P.2-3)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指导系统工作的领导和开展具体工作的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规划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全局和过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工作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与此同时,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和对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内因。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挖掘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委员会或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生同辈、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指导。
五、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4](P.8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共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协同融合,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协同融合,开展职业心理测评、生涯规划与指导、毕业生就业心理援助等,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学风建设协同融合,开展学习能力与兴趣测试、学习能力指导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荆州:长江大学,2014.
[2]黄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J].中国成人 教育,2008,(2).
篇5
SMART原则是在工作目标设定中被普遍运用的法则。
S就是specific:意思是设定绩效考核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也就是目标不可以是抽象模糊的。
M就是measurable:是指设定的目标要高,要有挑战性。但是,一定要是可达成的。
A就是attainable:是指设定的目标要和该岗位的工作职责相关联。
T就是time-bounding:是指对设定的目标,要规定什么时间内达成。
我们病区在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SMART原则,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践,受益患者568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具体做法如下:
在新护士上岗前,通过护理部的统一安排进行岗前培训,让每位新护士了解医院文化,医院的发展历程,医院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医德医风教育内容等。通过这种粗线条式的培训,让每位护士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分配到我病区的培训合格护士,一般先让其担任责任护士,根据烧伤科病人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再培训,特别是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健康宣教时的谈话技巧等都是培训工作的重点。经过培训后,让责任护士深入到具体的健康教育工作中。
1 学习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要求责任护士在24小时内,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区环境、住院须知等内容。住院2-3天内的患者要在责任护士和医生的共同帮助下,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住院4-5天的患者要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一周内,要让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相关因素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2 制定计划
要求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根据患者烧伤途径、烧伤面积、烧伤深浅程度、烧伤部位的不同,对照病区标准健康教育内容制定出适合患者病情的健康教育计划。
3 实施计划
通过学习考核标准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让明白自己工作内容和要求的责任护士在自己的工作周期内,对自己所管理的患者对照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分阶段实施连续的健康教育。
4 考核目标
根据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对照所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考核。可以利用晨、晚间护理的时间与患者通过言语交流了解其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利用工休座谈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通过书面调查等不同形式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篇6
1.1健康教育是普及卫生知识的最佳途径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唤起民众的健康保护意识,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其形式多样,应因时、因地、因人施行。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积极举措,将使教育对象直接受益。
大量调查和事实表明,目前我国公民最缺乏的还是健康知识,看病难、看病贵还一时难以解决,必须从预防做起。国内一位著名健康专家曾这样说过:“许多人与其说是死于疾病,倒不如说是死于无知。”[2]这并非危言耸听。
据我们了解,在疗养中接触的不同人群,特别是广大官兵及基层群众,对健康知识懂得甚少,有的人一知半解,甚至还有许多错误认识,令人不安。其实他们非常渴望了解保健知识。利用疗养院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精心准备,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教育,让大家拥有健康自我管理这把钥匙,并付诸行动,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1.2健康教育是三级预防的基础组成部分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近几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再次证明了这个方针的正确性。研究“治未病”,落实疾病的三级预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是遏制非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的最佳措施,不可小视。
要搞好三级预防,实施积极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这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重大举措,只有让广大群众真正拥有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管理健康,积极参与疾病防控,才能真正达到服务健康的目的。
疗养院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技术资源,进行疗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矫正不良行为,进行心理调适,均是其独特的优势和特长,绝不可轻视自己,而应扬长避短,办出特色,真正成为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基地”。
1.3健康教育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不良生活方式性疾病呈暴发式流行,大幅上升,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巨大杀手,造成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目前,排在我国死亡前三位的疾病,依次为心脑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尤其是后者,全国有4 000多万患者,还有大量的糖耐量受损者,若不进行科学防治,有效控制,这些人群也将步入糖尿病的行列,将大量消耗我国有限的医疗资源,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形势严峻,令人忧心。
前世卫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过:“生活方式病是由那些豪华的小轿车、丰盛的晚餐、迷人的烟酒和懒惰舒适的生活带来的。”不良生活方式病大多发生发展缓慢,潜移默化,让你在舒舒服服中发病并使病情加重,目前尚难以根治,而需终生治疗、控制,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致残率高,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疗养中,通过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文体活动、规律生活及海水浴、温泉浴等方式,达到休养和调节身心的目的,非常重要。通过健康体检、医疗咨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注意事项,便于采取有效措施。根据三级预防的工作要求,开展扎实有效的健康教育,使来院人员掌握“健康四大基石”,把健康管理这把钥匙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懂得该怎样生活才会健康。
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定训练,帮助疗养员矫正一些不良行为,革除陋习,走向科学生活之路,并教大家学会几种保健操、拳,会自我调整心理,这将是疗养工作的终极目标。疗养期是短暂和有限的,但这种教育培训的后续效应将是长期和无限的,会使每位参与者终生受益。
2疗养院当前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要搞好健康教育,发挥疗养院的优势,还有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根据疗养院的工作任务和医疗特点,没有那么多的急救治疗工作,其中心工作就是保健康和促进健康,进行慢性病和亚健康的矫治、调养和恢复,故健康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疗养中也一直有健康教育这一课,但抓的不扎实,落实不到位,组织不力,有些零敲碎打的味道,没有形成系统和规范。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认识不到位,观念尚未转变,未将其上升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并作为疗养院的一个品牌和特色来抓。
2.2懂健康教育,能指导疗养员科学生活的人不多,水平不高疗养院多数医务人员都是临床医学出身,也未经过系统的疗养工作培训,大家对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许多人不会上健康教育课,不会有效指导和帮助疗养员。相关部门也没有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组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大家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渴望得到更多的保健知识和技能,而疗养就是一个契机,适时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但帮助了疗养员,也很好地宣传了疗养院,将会成为疗养院的一张新名片。
2.3健康教育内容不新颖,方式落后,缺乏吸引力疗养院医务人员由于专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拥有的医学信息不多,健康教育工作并不突出,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健康教育制度未完全形成,工作随意性较大;所宣讲的内容不新颖,针对性不强,讲解不生动,缺乏吸引力;教学方式较落后,缺少现代化传媒支持,也影响着教学效果。
3对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将健康教育纳入疗养计划之中,形成工作制度对疗养员和服务对象主动实施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应是疗养院的特色和专长,因为疗养院更有条件去做这件事。医务部门应下达工作任务,整合现有资源,组织相关主任、专家及有特长的医护人员,承担一定课题,编写讲稿,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印刷成册,积少成多,形成系列,再根据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将会产生积极效应。
3.2培养人才,借鉴先进经验,“走出去、请进来”是有效途径抓健康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是关键。先立足现实,对一些业务骨干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学会讲课,再将这些人员组成健康教育专家组,分担一定题目,编写讲稿,在实践中修改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再就是有意识地请院外专家、学者及疗养员中的知名人士来院作专题报告、演讲,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点评。利用参观见习机会,吸收兄弟单位一些好的做法,也可解决一些问题。还可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光碟、书籍、杂志,让疗养观看、阅览。
3.3做好厨窗宣传栏,印制健康彩页、手册,办网站,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利用院内的橱窗、报栏,根据季节气候及流行病变化,设置相关内容,体现时令性;在灯箱及路边醒目位置,设计一些蕴含健康理念及人文关怀的词句,可营造健康温馨的疗养氛围。编印健康教育手册,汇集专题讲座内容,发放到疗室及阅览室,便于疗养员平时翻阅;印制一些宣传彩页或小册子,可收入疗养指南,浅显明了。在局域网上建立健康网站,开辟浏览窗口,便于疗养员浏览,还可设立院专家博客或健康热线,随时与疗养员交流沟通,答疑释惑,必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健康教育是疗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应是疗养院的特色项目和亮点,打造好这个品牌,将会极大地提升其“健康促进基地”地位作用,为人人享受健康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可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健康。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其作用越来越受到护理工作者的关注。产科护理工作繁琐,护理人员健康教育意识、能力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监督和评价机制也不健全。我院设置了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由责任护士依据此单对孕产妇实施阶段式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应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1年01月-2011年7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500例。设观察组、对照组各25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2 方法
2.1 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的制定 为保证其科学性、实用性,对孕产妇发放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调查表,了解产妇对分娩期、产褥期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需求,结合医师的诊疗计划,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健康教育指导单的制定。
2.2 健康教育方法 观察组由责任护士采用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进行阶段式健康教育,产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填写,进行入院评估,完成入院宣教,并将指导单放置床头,于生产日、产后1天、产后2天、产后3天、出院日等时段,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已完成打“√”,未完成打“×”,护士和产妇双方确认签名,并于次日进行效果评价及反馈,对于未掌握内容,查找分析原因后再次教育,直至产妇完全掌握。对照组采用传统口头说教式随机进行健康教育。
2.3 评价指标 出院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了解孕产妇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产后并发症的发病率。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孕产妇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比较 (表1)。
表1两组孕产妇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比较:例(%)
3.2 两组孕产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 (表2)。
表2两组孕产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例(%)
3.3 两组孕产妇产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表3)。
表3两组孕产妇产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1)产科健康教育内容多而繁杂,涉及到母乳喂养、营养、休息、活动、心理和新生儿护理等多方面,责任护士按照产科健康教育指导单对孕产妇进行规范、系统、及时的阶段式教育。使孕产妇能循序渐进的掌握分娩及产褥期的知识、母乳喂养技巧,提高她们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产妇分娩前后的身心压力,减少了产后并发症的发生。(2)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健康教育不具有可视性,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健全,护士做或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使健康教育落实得不到保证。采用阶段式责任制健康教育,护理管理者可定期或随机检查,促使责任护士自觉完成,使产科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性质、目标、职责与任务、对象以及方法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心理教师相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时空的灵活性、防治的系统性、施教的权威性、实施的可行性等优势。在班主任工作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开展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班主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完成育人的重任。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类,按照对策研究、原则研究、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思路简述如下:
1.对策研究
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李景梅提出,确立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目标;构建与完善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协调高中班主任的双重角色冲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等的对策。吴绍永提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培训,加快促进班主任角色转换,促进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由时代型向未来型转换的对策。郝丽提出,要树立正确的理念;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创设条件,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的对策。
2.原则研究
对班主任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吴绍永提出了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保密性六原则。陈映兰提出了防重于治、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和非指导性的原则。周爱军提出了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展现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示范性的渗透原则;营造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体现潜隐性的渗透原则;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基础性的渗透原则;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体现主导性的渗透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体现活动性的渗透原则;坚持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体现灵活性的渗透原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体现因材施教的渗透原则;建立三维教育网络,体现整体性的渗透原则。
3.途径与方法研究
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赵炜总结出了在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教育力量的整合中渗透。李景梅总结出了用高中班主任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通过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感化高中学生,在高中班主任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定期召开有关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展个别辅导与小组辅导,引导家长做好高中生的心理辅导,而具体的方法有谈话法、故事启迪法、主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激励法。陈映兰指出,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与优化班级群体心理,细心关注每个学生并及时主动开展思想劝说,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制订适当的奋斗目标,重视学生偶发事件并及时进行心理补救。
三、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将成为趋势
班主任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及心理发展的长期性、反复性、复杂性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深化的重点在班级,班级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班主任也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班主任工作经历是优秀专职心理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受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专职心理教师兼任班主任,有利于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和观察学生,防止教育的片面性;有利于持续地对学生实施专业的心理干预,防止教育的中断;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防止教育的单一性;有利于专职心理教师的综合发展,达到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促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真正融合,为广大班主任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
[2]崔永萍.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8).
[3]李景梅.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周爱军.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陈辉梅.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6]赵炜.班主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意义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9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重要的舞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的初期心理系统的形成、人格特点的培养乃至人生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园的硬件、软件等设施的不断完善,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首先明确了幼儿园的基本职能:保障幼儿生命与幼儿健康。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知道?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着他的生理发展。幼儿园如果能在幼儿成长阶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各种有力的办法和措施,保护幼儿心理稳定、健康、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有重要引导意义的。
(二)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人格健全稳定
幼儿刚进入幼儿园,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家庭环境和关爱氛围,这时候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发脾气、爱哭,乃至自闭、性格怪异等问题。这时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幼儿园老师如果能够掌握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情绪变化,积极引导幼儿心理朝着健康、阳光、开朗的方向发展,就能够促进幼儿人格趋向稳定、健全,幼儿心态变得更加乐观向上。
(三)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生活,对于每个人都很宝贵和重要。卢梭曾经于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论教育》,对儿童的权利与自由做了较为经典的阐释。促进幼儿快乐、开心成长是每一个幼儿园机构、每一个幼儿教师应尽的责任。开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稳定的人格,培育良好的心理系统,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实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在人获得应有尊严的前提下使人的体力与智力取得充分的发展。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一种主体际的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它内含着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主体性原则,即要求老师切实尊重受教育者――幼儿的主体性地位,要努力尊重幼儿的内心需求,从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协同性原则。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自我的封闭系统,而是开放式的多元的发展模式。协同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注重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发展性原则。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任何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唯物主义发展论的基本观点。发展性原则要求幼儿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活动要有前瞻性、发展性,努力适合幼儿身体、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三、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丰富幼儿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教师要积极学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智力保障。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让幼儿主动模仿各种形象丰富、有趣的事物,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幼儿理解、思维能力的提升,促使心理健康发展。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同时,老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要领悟自己的语言、行为、动作都会都对儿童人格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学会引导、教育心理健康知识,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因为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幼儿园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最能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容易获得幼儿的认可,促进幼儿快乐学习。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策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开展活动中,注意给幼儿自由选择、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主动与家长展开沟通,提高家园合作共育的水平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幼儿成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基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幼儿家长展开沟通、交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多从家庭环境中了解幼儿成长的经历、语言与行为的特点、性格发展的规律,从中找到合理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方法。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让孩子变得勇敢、开朗、自信,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篇10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年初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1],文件强调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要求全国各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因此,积极探索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
一、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设置及现状
笔者所在的学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早在2009年,率先在广东省高校中全面设立了二级心理辅导站,形成了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指导,以各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为核心,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依托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具有咨询的便利性、活动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等优势,但同时由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者一般由学院的辅导员兼任,只有个别学院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专职负责,存在专业性不强,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在职责定位方面存在重复、不清晰等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二级心理辅导站仍然是个新生事物,当前的相关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探讨二级心理辅导站设立的意义方面,对于如何积极推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各项工作深入发展,进一步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评估体系,提升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评估与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sial)是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绩效评估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四种主要管理职能有关,是组织决定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研究领域己从最初工业领域、公共组织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研究仍在探索阶段,制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关键词“绩效评估”和“心理健康”组合共搜索到40几篇论文,为数不多,综合分析所有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印发的各类文件,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对象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而展开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建设与资金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科研开发与实际效果五个方面;马艳秀[2](2006)指出普通高等院校要从组织管理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活动与科研、咨询与辅导、条件保障等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系统;蔺薇[3](2009)强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考评要立足实际,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保障条件、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五个方面开展系统评估。
(二)从评估体系来分,当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围绕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等几个方面展开
1、就评估原则而言,钱兵[4](2004)认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张秀敏[5](2005)指出,在对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进行评估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动态原则和封闭原则;石秀英[6](2008)强调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评估要注重以人为本原则、动态考察原则、层次分析原则、结果与过程兼顾原则以及SMART原则。
2、就评估方法而言,刘庆华[7](2011)认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解决评价中内容的模糊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问题。
3、就评估指标而言,柴兴泉[8](2011)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不能以个别极端事件发生的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组织计划管理、师资力量、活动场地及设施、学生心理档案材料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系统评估;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组织领导、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普及及教学工作、咨询工作、宣传普及工作、心理测评与科学研究及工作效果八个方面;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包含组织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保障条件及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特色项目六个方面。
三、当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绩效评估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见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绩效评估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研究方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从评估对象看,现有的研究偏向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级网络,即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很少有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二级网络,即学院层面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学院承担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的人员和学校的专职人员具有专业差异、职业差异,必然存在职责定位的差异,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应该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如果要求相同,在某钟程度上会打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者的积极性,难以有效的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二)从评估指标看,现有的评估指标偏向于结果的评估,忽视过程的评估。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其发展具有渐进性、累积性的长期过程,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看出成效,工作效果周期长。因此,相应的评估指标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的结果,还要考察教育的过程,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应该做为过程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
(三)从评估方法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采用的方法多集中于文献资料评估法和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只能静态地反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量性评估和质性评估发生割裂,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将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与绝对评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运用,构建严谨科学的多元评估方法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研究很少,对高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绩效评估研究也存在方法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由于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多由具有心理学、社会学、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当,而二级心理辅导站多由辅导员兼任,因此二级心理辅导站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定位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专业的个体咨询,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团体性的宣传普及教育。
(二)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严重个案的心理问题,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轻微个案的发展问题。
(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二级心理辅导站侧重于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总之,针对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绩效评估在某种程度上既要体现教育部、各省、以及学校层面的评估要求外,还要根据学院特有的属性和特点专门设置特定的指标体系,既要保证全面执行上级的相关部署和文件精神,同时还要提高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二级心理辅导站更加科学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为学校人事部门开展奖惩、晋升、培训及解雇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2]马艳秀.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3]蔺薇.浅谈高职院校中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的组建[J].科技风,2009,(20):5-6.
[4]钱兵.浅谈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17-18.
[5]张秀敏.学校心理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初探[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16-519.
篇11
1.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因此,对中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长期实践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确立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教育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全体性原则。④主体性原则。⑤整体性原则。⑥差异性原则。⑦活动性原则。⑧保密性原则。
2 班主任管理工作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对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班级各项管理的实施,协调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是极为重要。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
2.1 班主任要积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班主任是了解学生信息的首位掌握者,老师要积极地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首先教师要及时的跟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可以根据与学生交流获得的信息及时的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动态,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接受一个班级或者刚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信心;其次班主任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具有天生惧怕老师的特点,学生如果在学习等方面有问题时他们会把问题存在自己的内心,他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而且即使班主任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但是班主任每天的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学生数量大,班主任不可能全面的记住学生的心理,因此要及时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在工作中及时的了解具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进行具体的个性教育;最后教师要定期对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回访。班主任要定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回访,班主任要积极的对于已经辅导过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重点总结与分析,制定一定的措施,促进此方面的总的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2 在学生的学习中穿插式的进行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于学生的学习体系中的,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展学科教育穿插式教育。首先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其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最后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情感的激励和培养。所以,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3 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心理相容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公平的对全班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管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组成的,因此在整个班级中必然会有“优秀生”和“低差生”,而班主任的主要心理教育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要积极地引导“优秀生”帮扶“低差生”“低差生”向“优秀生”学习的班级文化氛围,积极地创建互尊互爱的班级学习品格。
2.4 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教育功能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里可设立“光荣榜”、“评比栏”、“作品展”、“个人之最”、“图书角”、“自然角”、“悄悄话信箱”、“名人名言”、“师生沟通本”等,做到艺术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熏陶学生。要充分发挥班级教室后面黑板报的作用,把黑板报办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宣传阵地,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教育学生。
3 结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并非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工作,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及时总结调控,经常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12
可喜的是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形式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真正要在校本研究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坚持和尊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只有以原则为前提,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少走歪路,不走形式,富有成效。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形式研究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1.坚持差异性原则和普及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学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社会、家庭、文化、经验等背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一样,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对待。我们在实践中就是重点关注通过科学的测试获得的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和班主任要求重点关注的特困、纪律差、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跟踪的辅导。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要贯彻普遍性原则,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的正常、健康的发展。马斯洛曾提出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学生。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就是以心理档案系统软件为依托,给学校的所有学生建立一套心理档案,同时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坚持科学性和实效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就是学校教育要以先进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托,教学内容要规范而系统,同时要善于借助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些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测量工具、心理档案的建立等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室,更是要科学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个别辅导,就要特别注重提高实效性,我们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强调行为调适训练。决不能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上搞形式主义。
3.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等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要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性原则一方面是要求我们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同学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做好其心理疏导工作;另一方面是我们要重视对绝大多数同学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其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
三、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形式的实践探索
1.加强日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之成为主渠道。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拥有程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认为学校通过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在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实效也最具普遍性的教育手段。基于这些认识,我们邀请心理专家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也关注教师的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成立健康教育专家小组。但是,专家只能解决一时问题而不能解决学校长期问题,全校教师依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2.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我们利用周边大学比较多的优势,和一所大学的心理教育协会的师生签定了共建协议。⑴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这是我们日常班级主题活动的一个补充或延伸,我们首先通过学生的民意调查,了解本学期学生比较关注的有关心理健康内容中比较突出的一些主题,然后制定主题活动计划,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普及性。⑵每年新生入学期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名单,跟踪谈话及记录,对其心理状态及时掌控和及时调整辅导方案。⑶心理拓展训练。我们从每个班级选出一名心理联络员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每个学期会根据对学校一些突发事件思考或德育工作中反映的重点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定期的组织一个年级或几个班,开展几次大型的心理健康拓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以期起到一个预防为主、积极疏导的作用。⑷团队辅导。为了协助好辅导员工作,同时鉴于目前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比例相当高的现实,我们制定“知心工程”,辅导员定期给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或同一主题的团队心理辅导,以对其心理动态变化及时掌控。⑸跟踪家访。 建立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这样能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立体平台,拓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途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首先对有心理专业基础的老师进行心理课程培训,培养出一批心理咨询师。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确定心理老师值班,负责接待学生的来访。总之,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心理教育、丰富了心理辅导内涵,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集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沟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多通道的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从而有效的营造了一个积极而充满人性化的学校育人环境,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预防性和实效性的目的。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形式的研究是个动态过程,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借鉴,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周 宏、高长梅、白昆荣主编:《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篇13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个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影响和规范的一种教育,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思考、自我感悟,形成对世界和生命正确的理解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稳定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并且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意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举止,能够让自己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同时遇到心理问题也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解决和化解。
1.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上思想政治课来进行的,主要讲解毛概、思修等内容,偏重于内容传授点形式,让学生获取这些书本理论知识,并教育学生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以及心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通过自己的心理体会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不足,让学生能够切身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途径
2.1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都是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的教育。心理和思想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都是以人脑为载体、以现实物质为内容,在实践当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是培养学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构建完整良好的价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有健康的心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也需要从心理方向寻求一个突破口。因此,要在教育观念上进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是侧重方向和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
2.2教育原则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保密原则和换位思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公开原则和价值导向原则。虽然这两种教育的原则都不同,但是这两种教育都是注重学生的实践、互动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能力、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互动交流中、思考探讨中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遵循换位思考的原则、移情原则,在心理教育中也要遵循价值引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教育原则,要以德育人、以心育人。
2.3教育方法的整合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经历、知识、能力等不同特征来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心理素质等不同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学生的心理感悟,同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可以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上的普及性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结语
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进行融合整合,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