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篇1

农业机械是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提供数字化手段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的设计水平,对于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不言而喻的历史意义。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设计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到农业机械设计、生产中的方方面面,也给农业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应用极大降低设计成本。

农业机械的产品创新设计涉及到数据开采、知识发现及其重用技术、知识的表达与组织、知识数据库的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技术等。农业机械的设计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设计,企业可以与用户进行反馈论证与修改。设计者可以在线农业机械的设计效果,用户可以在线反馈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于以前农业机械设计都在纸质上进行绘图,在线农业机械设计的极大的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与实践; 以往产品创新主要集中于具体设计过程,如今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强调创新设计。如基于蓝牙技术的变量施肥机速度采集系统设计、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设计、基于RFID 的农机安全监理现场巡检系统设计、基于资源管理和Silverlight技术的农业装备信息网络平台,以及Ajax 技术在农业装备信息网中的应用。均是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农业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2)数字化技术强调产品协同设计。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也亟需新的设计的方法,就目前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水平来看主要三种主流的设计方法,一是德国设计理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二是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三是公理设计(AxiomaticDesign,AD),对于目前我国而言,需要对先进的设计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需要产品设计师跨区域的进行交流互动,跨部门甚至跨企业共同协作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等。数字化的设计平台能够为设计者之间提供实时的交流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实现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设计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数字化虚拟设计实现了设计与需求的协同统一,锻炼设计者虚拟想象空间,提升农业机械的设计水平,有效实现零污染的设计理念,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如基于离散元法的数字化设计、精密播种机数字化设计、拖拉机队列自动控制系统、秧盘育秧精准播种的穴孔同步对中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及基于力控组态软件的温室监控系统均是农业机械协同设计的样例。

3)虚拟现实便捷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独特魅力之处在于能将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实施及展现都表现为多媒体如三维图形、语音和视频,能然设计者和未来的潜在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产品的设计整体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可以实现海量、实时、丰富的农业接卸虚拟设计素材。面向某些特色农业机械,其结构复杂、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大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如果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以上缺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产品的某些性能,另外一方面也便于设计人员对产品的修改与调整。大大缩短了农机产品的设计、生产周期。满足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如虚拟样机技术在畜牧机械设计、基于ADAMS 的莲藕切片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基于Pro/E三轴卧式TMR 饲料车的建模及运动仿真、SPH 在土壤高速切削仿真系统开发中的应用、莲藕切片机惯性力平衡仿真优化、大型中空轴式静压轴承流固耦合数值模拟,以及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影响因素的仿真均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设计中的应用。

结论

本文首先细致的分析了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与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如CAD/CAE/CAM虚拟现实设计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改变了农业机械化设计的格局与模式,本文首先详细梳理虚拟设计技术与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分析了农机产品设计制造现状,进而细致深入地分析基于数字化技术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信息技术如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业机械的数字化发展提供的历史机遇,研究面向农机产品开发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体系与设计模式,采用数字化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设计所带来的优点即在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数字化模型描述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评价、修改,通过这方面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的数字化设计探索提供有益参考的新途径与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夏红霞;面向通用类机械产品虚拟装配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篇2

1.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科技的发展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其技术创新体现出了以此几种特点:首先是投入成本较高,目前的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主要是以高科技为依托,在实际的技术创新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以此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是开放性,与传统的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与各个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实际的要求和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这就体现出了农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1]。最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移动互联特征,体现出了集成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针对其主要发展趋势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新型技术的支持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将重点从基础建设逐渐转移到了资源整合方面,希望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针对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逐渐将传统的单一环节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为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1.2主要发展策略

在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利用中可发现,对其技术进行创新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开发和研究,并且对配套技术进行研发,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来进行投入。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政府、相关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来对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建设,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引导。在最后一个阶段中,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新型技术和产业,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其中发挥了主体地位的作用。

2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2.1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在目前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其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常常会出现农业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情况,针对农业种类的不同,需要对全球定位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生产精准作业体系,进一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2]。

2.2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主要指的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运输方面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储存成为了目前农业发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的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智能加工设备的开发、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冷链的运输控制。这样的数字农业技术能够进一步对农产品进行开发。

2.3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指的是农产品的交易信息化,针对目前农产品交易过程中信息流通不通畅等情况,需要在相应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提高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通过对农产品数据库的建立,对农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和创新,并且与相应的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协作开发,将手机和电脑等移动终端接入到农产品的交易过程当中,以此来对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进行完善[3]。

3结束语

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针对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峥,张鹏飞,黄志文.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J].软件导刊,2014(12):7-9.

篇3

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所谓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指的就是那些以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提取图像中信息的相关技术。总的说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对图像进行转化处理,转化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原图像变成能够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字矩阵”;第二,对转化之后的图像进行一定的处理,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目前,在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常见的图像有两种,第一种是数字化图像,第二种是模拟图像。数字化图像的主要特点是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处理结果的准确度相对较高;而模拟图像的主要特点是图像输出不是很复杂,但是图像的精确度不是很高。

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及研究方向

目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像数字化。数字化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们对数字化图像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图像数字化需要经历两个过程,分别是采样和量化。比较常见的可以处理数字化图像的软件有CorelDraw和Photoshop等;第二,图像的还原和增强。原始图像可能会受到噪声的影响,质量不佳,此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图像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还原和增强处理,从而提高图像的质量。图像增强的常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干扰抑制和灰度等级直方图处理;第三,模式识别。对图像开展一系列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其进行 “识别”,在这一研究方向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的指纹识别;第四,图像编码。图像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对图像进行传输和压缩等处理,开展图像编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合理的清楚冗余信息;其次,在处理时使用混合编码或预测编码的方式完成相关操作。

三、新时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发展,笔者认为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主要有下述发展趋势:

第一,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集成化,具体指的就是讲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集成到芯片上;

第二,算法的上的创新,分形和形体学等理论在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第三,实现“实时动态图像技术”,该研究方向融合了大量的技术,包括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成像技术等,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个研究方向。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典型的主要有:

第一,农业领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产品的处理上使用的相对较多,极大的缩短了农产品加工的时间,提升了加工效率。“蘑菇自动化采摘系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典型代表。

第二,纺织业领域。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协助之下,操作人员可以对纺织原料开展一系列的检查和分析工作。此外,还可以对纺织成品进行更好的检测和评估。CIMS在线自动检测系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纺织业领域应用的典型代表。

第三,交通领域。交通安全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摄像监控系统是保证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的关键,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像监控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工业领域。工业自动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支持工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比较典型的应用是工业生产线识别系统。

五、结语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有效的推动了好多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研究对象,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徐珂.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2640-2641.

[2]于沙.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14:110-111.

[3]陈智盖.新时期网页设计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5:219-220.

[4]田浩鹏,董怡彤.关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0,12:140-141.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传统出版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出版的载体形式、运营模式和传播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传统出版行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分析

其实,从现在来看,没有一个行业不需要创新,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版行业的重新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比如,很多出版社工作人员不再通过一些传统的渠道征稿,而是通过一些计算机网络和社交群体进行,这就说明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传统的征稿渠道不再有强烈的影响力,特别是现在网络给人们更多选择的情况下,很多人不会拘泥于类似的传统渠道。虽然出版业拥有素质过硬的编辑力量,但目前看,很多出版社的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从发展趋势来看,这无疑是转向按需出版模式。当然我没看也需要认真看到,很多行业的创新也需要来自市场的力量。这就是出版行业自身面临的一些特别重要的变化,就是市场不再如以前那样。计算机环境下的现状可以看到,她面临新的环境,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出版社无需保留任何图书库存,和印刷厂通过紧密合作,甚至可以按照需求合理印刷,根据顾客的订单印制图书。

三、合理分配内容资源

我们可以可能会看到,很多读者不再把图书作为阅读的唯一渠道,甚至在数字化发展的环境下,很多读者对图书的阅读需求比传统图书的需求更多,更加便利。这也是很多图书阅读过程被数字化冲击后造成销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当然,传统的出版市场仍然有一定的空间,比如传统的教材市场和教辅市场,这对未来的出版行业来说,仍然可以支撑一定的市场容量。虽然数字化冲击很大,但在传统的教材和教辅市场,往往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四、未来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一)解决好版权问题是关键

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很多图书面临一些销售的困境,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出版社对此难以把握商机。比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传统图书的阅读合理性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很多书商和出版社一起,加快对图书策划市场的开发。因为,移动阅读适合于个人的零散的碎片时间的阅读,走市场的发展道路,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市场发展方案。对一些大型的出版商来说,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才能合理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对一些出版社要加大集团化建设和运营力度,加快渠道建设,特别是对一些图书需求比较旺盛的行业和单位,比如教育和医疗等知识密度比较强的行业,要对图书的内容开发进行合理匹配。

(二)推进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建设

要看到很多企业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表示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很多人开始使用了数字化的设备进行了合理阅读,比如手机和电脑,这种长期高效率的阅读平台,让我们的大型数字化出版平台有了新的目标客户群,因此,全球化超级出版服务平台纷纷涌现。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大型电子图书销售商都打造了自己的超级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作为内容资源拥有者,出版商要立即开展跟各类通讯公司谈判,争取达成合作的安排。我们需要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特别是对相关需求的快速反应,才能确保对出版市场的准确把握。因此,推进对大型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是有必要的。

(三)产业链日趋完善

产业链需要一个完整的从内容加工到市场阅读的全面发展途径,因此,很多人开始关注其产业链的发展。文化传播行业,特别是出版市场,具有很大的行业连贯性,比如,从内容的写作和编辑,到排版和设计,再到出版社的加工,再到印刷厂的印制和图书公司的销售,这些渠道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因此,这些方面需要高度重视,根据数字出版海量授权需求以及价值实现特性。其次,应当扩大“准法定许可制度”适用作品的类型,现有制度仅仅适用于文字作品等平面作品表现形式,对于多媒体集合形式的数字出版物而言,将这种转载、摘编行为拓宽到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摄影作品、计算机软件等作品形式将是真正发挥“准法定许可制度”价值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出版社开始关注其产业链的上下游规则,开始更多地参与市场链条的构建,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其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进行努力。

五、结语

从整体来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比较可以看出,数字化的发展让传统出版行业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加快跟随市场的进步,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实现企业运营创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出版行业的发展在数字化的浪潮下,逐步得到合理的绽放,形成了很多新的特点,也因此逐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丹.数字出版大趋势下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J].信息系统工程.2011年03期.

[2]郭常斐.数字出版“热”背景下的冷思考[J].编辑之友.2012年02期.

[3]吕珂.徐世艳.杜鹃.侯倩倩.赵泽民.浅议我国农业数字出版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1年11期.

篇5

五大趋势支撑农业信息化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加速了人类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为导向的各类经济模式优势凸显,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都以被无孔不入的信息化所渗透。目前,在我国每一个传统产业都要接受信息化的洗礼和改造,而对农业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就是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装备农业的过程。信息化过程要贯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始终。在“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中科院石元春院士指出当前农业信息化的数字化、智能化等五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它主要是针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水、养料状态的进行模拟模型,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从趋势来看,这个模型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而且还能模拟出这样一个生产过程对环境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化。

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智能化的技术基本成熟。在发达国家已经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尚处在实验室范围阶段。第二个趋势是走向“傻瓜化”。操作者不用付出太复杂的劳动,所以逐步向“傻瓜化”的方向发展。

从精准化角度来看,以粗放的管理方式对资源环境造成浪费和污染很严重。但是,发展精准化操作之后就不一样,例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变量施肥设备,它可以根据土壤的变化情况进行变量施肥。所有农事操作不是过去那么粗放,而是精确了。

管理的信息化,从趋势上分析,空间科技和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对农业产前、产后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这些都是农业进行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应成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必备基本知识和条件。

在服务网络化发展方面,服务网络化技术已经成熟,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面向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这是一个传输平台,因为农村很分散,所以用卫星双向接受很重要;电话网、因特网、有线电视网和无线通讯的“三网一讯”建设也很重要。

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农业的产业化和信息化有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产业化发达的地区,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导致农民对信息的要求更迫切,利于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地区有一个优势产品,围绕这个产品的市场营销,可以建立一个信息营销平台,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指出,实际上农业产业化的内容是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可以讲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

目前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表现出自身的差距和地域的差距,根据不同的产业以及不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目前,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连动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马晓河说:“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也有一个实质的关系,中国农业产业化相对超前,但是农业的信息化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相对滞后,所以这样农业产业化需要的信息化不够,造成信息化体制从平台上,政府信息化,市场信息化,包括技术的信息化都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化的要求。”

如何让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呢?农村宽带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信息化大会上的专家发言也强调了这个问题。当前,宽带业务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然而在农村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刚开发状态,因特网知识还未广泛普及。如何有效地开发农村宽带市场有效地展开营销,应是农业信息化十分关注的问题。江苏省兴化市电信在宽带市场向农村区域拓展、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他们着重向群众介绍了电脑科普知识、电信宽带业务、互联网应用对乡镇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与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神奇魅力,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探求农业信息化新“战法”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在农民信息服务体系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并没有成为农民索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计算机、网络服务在获取信息服务方面非常低。数据显示,2004年每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只有1.9台。而且大多数农民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现代信息化离农民很遥远。

马晓河认为,在提升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有五大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是中国涉农的农业网站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们需求,甚至有一些网站远离或者脱离农村,服务对象并不是农民。第二,网络服务特色不明显,千网一面。目前搜索涉农网站有17822个,而针对农民需要的服务内容非常少。第三,目前大部分服务定位不准。第四,网络服务的深度不够,服务增值量太小。第五个问题,针对服务对象的开发不足。农民信息服务大部分来自农业科技人员,但是目前我们国内没有发现一家网站是专门针对农业科技人员服务。

篇6

[3]聂震宁.出版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J].现代出版,2013(1):5-10

[4][5]屈明颖.全民阅读 当下数字阅读发展趋势解读[C]//柳斌杰,邬书林.中国出版年鉴2011.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262-263

[6]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OL].[2012-05-16].

[7]朱咫渝,史雯.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现代情报,2011(2):26-29

[8]爱立信报告称中国农村手机拥有率升至90%[OL].[2013-04-16].

[9]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1994(1):59-63

[10]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 2008(5):132-136,144

[11]常凌翀.数字时代阅读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出版广角,2012(11):80-81

[12]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19

[13]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5]张红艳.关于3G时代建设和完善手机图书馆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24-27

篇7

数字化设计是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应用和辅助下而诞生的一门新型技术,因此,数字化设计技术的核心和发展,其实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数字领域的升级与应用为依托(如压缩与编码)。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就是最早应用在设计与制造行业中的数字化技术,而且涵盖非常广泛,有效推动了设计技术的应用与升级,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领域。[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关键是以打造呈现产品形态的信息平台为基准,借此生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模型,然后再将其渗透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不需要再借助实物模型就可以完成产品开发的目标。其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优化设计的实用性与消解缺陷

不同的设计环节,会对产品生出不一样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各个类型的定义模块在彼此转化时,非常容易造成数据的流失。这就造成数字化设计会形成定义产品的单一模型,但这种单一性会随着信息密集程度的改变而导致产品模型也随之发生转化,如全信息化模型和集成类产品模型的差别。对数字化设计而言,这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技术辅助,从而让设计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但同时,因为数字化设计的概念还是过于抽象,所以会在制造环节存有不足之处,需要反复修改和测试。这会加大成本的耗损,并拉长了产品上市的时间。为此,需要在制造实物模型之前,先进行大量且有效的仿真分析与测试,不断消解设计缺陷。

1.2优化数字化设计合作

对于所有的设计工作者而言,一个产品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必须结合不同小组的特色与优势来进行科学化的分工协作。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技术优势的全面整合,共同搭建出更加完善和具有可行性的数字化制造模型,以此提高设计和开发的效率。

1.3减少对实物模型的依赖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设计越来越脱离了对实物模型的依赖,并且可以通过仿真技术的不断测试和分析,将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尽可能地剔除,从而达到制作出与设计要求最匹配的实物模型。这将大大缩减产品的开发成本,提高设计的成功率与效率。

2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2.1行业竞争推动数字化技术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农业机械设计越来越希望让消费者具备更多的选择性。因此应用创新和减少故障发生率,成为优化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必经之路。为了降低常见故障的发生,在设计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方法,并提前进行仿真推演与测试,一旦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就能将制造与生产环节的成本纳入可控范围,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在同类农业机械产品中的竞争力。于是更多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为了赢得市场,就会加大在设计环节的创新投入来获取消费者的认可。农业机械行业采用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决策模式,相继开发出了知识型数据库,进一步加大了整个行业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程度。

2.2在普及中优化了虚拟化现实技术

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普及和升级,加快了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向虚拟化现实技术的转化,并通过融入和吸收诸如多媒体与3D图形新形态,让设计者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拥有了更为真实的多维体验,也让用户能对产品的性能有了更具体的视觉感受,极大地优化了产品性能和提高了上市成功的概率。特别对于农业机械这种相对复杂的产品,设计意图与应用效果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差距。虚拟化现实技术的出现,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的设计与应用两个环节无法实现无缝对接的难题,而且优化了针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周期长、内部结构复杂等问题的处理办法,让农业机械的产品性能通过模拟性应用来进行验证,然后再根据验证情况着手进行改进。在设计目标完成后,便可让目标用户来对产品结构和性能进行模拟应用评估,并从他们口中得到最有效的反馈建议,使产品在上市后就能获得用户的极大认可。目前农业机械设计,首先是借助CAD系统形成模型,再将其导入虚拟环境中,以此提高设计的可视化程度。其次是利用VR-CAD(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帮助设计者在虚拟化的环境中进行设计。但我国在虚拟化技术层面的研究还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仍需对更为系统和完善的研究理论与应用方案进行深入探索。

2.3加强数字化设计的协同性

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既要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又要实现跨企业的协同合作,以满足客户越来越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因此协同化设计同样成为农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经营手段,并可能成为整个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从浩瀚的技术信息与零件资源中找到有效的资讯,就必须对搜索技术加以优化。比如某个服务器存储了上百万的零件信息,而且还在不断成级数增加。农机企业在进行新产品设计时,就要对需要的零部件的参数和性能进行搜索,并且探讨怎样才能匹配到有效的供应商客户端。随着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应用影响的不断扩大,设计者、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必须在设计端就要开展深入的协同合作,才能借助各自的资源与软件技术优势,实现新型农业机械产品的不断升级,并从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不断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并确保达到最佳的制造品质。

3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创新之处

农业机械本身属于制造业的范畴,产品种类齐全且复杂,优势是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体量非常巨大。近年来,我国企业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其力度越来越大。通过引进更多的工程技术和仿真技术来对产品性能进行设计和检测,希望能借此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性能。对今后的研发趋势应多关注如下几个重点。

3.1强化产品的创新思维

篇8

1 园艺植物拓扑结构研究现状

园艺植物的可视化研究与其他作物具有相似性,都具有拓扑结构模型以及几何形态模型。植物的拓扑结构模型决定了植物的生长空间姿态,常见的拓扑结构生长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建模以及基于过程的建模2种方法,前者主要分为分形方法和L系统,后者主要包括有AMAP模型等[1]。

2 园艺植物形态建模

园艺植物可视化的另外一个方面主要是几何形态的模拟研究,不同植物的形态都不尽相同并且较为复杂,以茎部为例,花卉植物与蔬菜植物的品种就有一定的差异,在可视化建模过程中,要重视各个器官的精细建模与仿真,其中常见的园艺植物形态建模方法有以下几种:参数化建模、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以及基于三维测量数据的重建方法等[2]。

2.1 参数化建模

参数化建模是结合植物的三维结构特征,提取各个植物器官的结构参数,在确保植物拓扑规律的基础上,改变植物各个器官的尺寸以及角度等,形成具有植株特征的新型构建,这种方式的使用主要是使用植物交互式设计,园艺植物的参数化建模以器官为主,主要包括叶片及果实等相关方面。

2.2 基于图像的三维重建

这种方式一直是计算机领域进行图形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这种方式截取的数据较为方便,获得的信息量较广,在植物几何建模领域受到广泛运用,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依据单副图像以及视频等相关因素模拟物体,这种技术的核心部分在于分析物体多视角下的轮廓图像,通过分析物体的多视角图像的亮度特征的一致性关系,恢复物体的表面,从而得到植物几何模型基于亮度的模型。

2.3 基于测量数据的三维重建

在植物几何建模中,常规数据非常耗时,数据的精准度也达不到相关要求,最终生成的模型与实际植物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但随着三维测量技术硬件的应用,相关专家已经将这种技术运用到植物几何建模中来,在三维测量数据的获取中,主要运用的设备有数字化仪以及三维扫描仪,通过运用这种仪器能够获取植物生长过程中一些动态信息,并且通过采取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数据与信息来建立植株的形态模型,最终实现植物的可视化。

3 真实感绘制

所谓真实感是指由计算机直接生成的图形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在物体的表面大量信息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要将真实世界中的具体信息尽可能通过几何模型呈现出来。模型的建立过程非常复杂,相关的数据量也很庞大,但真实感绘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几何模型的真实性,主要包括植物的纹理映射、物理模拟以及细节模型等。

4 交互式设计

近些年来,虚拟植物已经被广泛的运用,用户正在寻求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构建植物几何模型,在这种基础上,一部分专家提出了交互式设计,在这种设计理念下,利用参数化组件来实现植物器官,将植物器官进行组合就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植物结构与形态的模型。应用的软件主要是ONYXTREE等,在园艺植物的模型培养方面,交互式设计系统为用户提供引导式的操作界面,通过运用这类软件,用户可以对节间数量与分支个数进行参数的设定,系统会利用这些参数生成植株的初始结构状态,除此之外,用户还能调整交互式。

5 结语

近些年来,数字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得到相关发展,园艺植物的可视化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关的不足,与预期的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园艺植物可视化研究的快速有效发展。

篇9

机械设计制造是严重各种工业机械设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对机械设计制造要求也来越高,尤其是在机械制造行业规模化发展的当下,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已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而要想推动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更好发展,就应当认识到机械自动化的优越性。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以科技为依托,可以提高机械制造效率,保证机械设备的稳定性,节省机械制造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为一体,在智能化、模块化、微型化设计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新型设计制造形式,可以全面解决现代生产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是当前工业及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为进一步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效益,其设计的过程中人员需要把握好:

(1)设计与机械功能需求相匹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机械设备功能需求,使其能够在工业或工程中发挥其作用,形成高质量高、高效益机械设备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工业或工程的经济效益。为此,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内容、设计重点、设计核心与机械设备功能需求相协调,能够从全方位满足机械设备功能需求,这样才能够实现机械设备应用效益的最大化,为我国工业或工程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设计需注重全面创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其他机械制造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要求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善,以保证机械设备生产和制造效益的最大化。为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融入创新理念,运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形成针对性设计体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设计效益,使机械设备自动化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3)设计需做好技术的融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内容较为复杂,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做好各项机械设备技术的融合,这样才能够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设计体系。如常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机械能量转化技术、机械信息处理技术、机械智能检测技术等,将其融入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工作提供完备的数据体系,从而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实际应用

3.1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在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备方面,推进其精准度发展进程,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还对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帮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起步比较晚,在技术水平以及设备精准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我国农业精准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农业节水、节肥等方面,例如在农业节水方面,通过精准的技术,实现农业灌溉上的节水,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我国农业不仅在该方面实施精准化,还需要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设方面实现精准化。

首先,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集中农业发展科研力量,对我国农业设备现状进行充分了解,以科技为依托,在技术上将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进行完善,并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精准化进程;其次,发展农业机械设备需要以科技为依托,优化农业机械自动化建设,例如农业机器人的研发,有效降低了农耕劳动力,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化。

3.2在集成虚拟化技术领域的应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机械电子集成电路中的应用,促进了电子设备有效控制。基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电子集成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机械设备,将电力系统中的控制电路、驱动电路以及功率电路集成在一起,但是在一个系统中将这些不同的线路集成在一起,并非能够提升电力系统的功能,严重的情况有可能为电力线路管理与维护带来困扰。近年来,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研发出一种插卡式的集成技术,该种集成技术将控制电路放置在系统的外部,通过插卡的方式与集成电路进行连接。该种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例如插卡开关的使用。插卡式的结构,存在很多优势,能够有效避免封装元件数量大等问题,又有效的避免了控制电路与模块一体化的问题。

3.3工业领域的应用

第一,在Pro/NC数据库中存放各项环境参数,这些参数分别为数控零件技术要求、几何图形、尺寸和器件在工艺上的要求等。最后确定在数控加工中的器件加工路线和器件加工工艺参数,并且确定辅助功能参数。按照数控机床原始的加工代码来驱动数控机床进行器件加工。

第二,在Pro/E的数控加工中,过程必须遵循规定的加工工艺步骤来设计加工轨迹。在实际的加工逻辑中,数控程序流程与加工思路是一致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设计数控切割中刀具的具体参数,可以依照需要设计适合的刀具进行数控加工,加工系统通过对工艺数据计算出刀具的切割轨迹,并且最后生成CL文件。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4.1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在以往看来,可能很难实现。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智能化,电脑的智能化,电视的智能化、智能机器人等等都已经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也必将成为现实。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发展与自动化的结合,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程序的设定,通过类似人工智能的程序,让机械设备能够自动智能的对信息数据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不再需要人为的操控,并且可以自动解决故障,从而让机械生产真正的实现自动化。

4.2W络化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主要是利用纸质图纸进行设计和制造,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而且无法保证无人工误差。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将会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设计制造进行改善,利用计算机的操作软件进行图纸的设计和分析,在发现问题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纠正,最后投入制造。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可以利用其智能化的优势降低人工设计的误差,提高设计效率而且利于保存。

4.3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高度进步,生态环保,绿色节约理念不断被提出,在这种理念下,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肩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重要使命,在机械设计制造中遵循绿色的理念,坚持绿色设计。在机械产品制造的过程中,要以对环境的影响为核心,兼顾产品功能,也就是说既要具备产品功能,又不能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性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是机械制造行业的主流方向,对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4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将生产所需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技术即为数字化,其在机械自动化中的应用有助于系统完成数据分析及处理工作,进而可实现系统对产品的模拟,产品制造由此完成。随着人们对数字化技术的重视及广泛应用,其将会使产品的设计更加精准化,产品生产过程也将更加简洁化。

4.5科技化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系统化操控,但其科技化发展仍需得到进一步完善,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机械制造业中的遥控技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机械自动化中的技术监控和遥感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未来发展对于生产环节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大意义。

结束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凭借自身优势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一定要对其特点及优势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发展趋势,在不断完善机械自动化的同时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真,盛国亮,孙晓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之我见[J].硅谷,2015,01:12+72.

[2]吴壬佳.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5,08:69.

篇10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2.1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2.2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11

1大数据概述

1.1大数据的定义

维基百科上对大数据的解释是被广泛提及的一种解释:“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根据人们的通常的认知,信息是数据的载体,所以在大数据的实际运用当中,人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大数据进行更完美的决策。因此,大数据可以在政府政策制订、社会舆情监测、商业营销等领域的决策得以广泛运用。

1.2大数据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大数据的特点可以被归纳为4个V。即数量大(Volume Big)、类型多样(Variable Type)、实现快速(Velocity Fast)和价值高但密度低(Value High and Low Density)。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目前,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200PB(1PB=210TB)、全人类说过的所有的话的数据量大约达到了5EB(1EB=210PB),一台典型的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量级,而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接近EB量级。

二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这些多样化的数据被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种。以文本为主的这类便于储存的数据是结构化数据,其余像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等则被归为结构化数据。这些年,相比于结构化数据而言,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这样多类型的数据将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更加严格和高要求的挑战。

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往往数据总量的高低与价值密度的高低是不成正比反而成反比的。以一部1个小时的视频为例,在连续不断的1个小时的监控中,对我们有用的数据可能仅仅有几秒。如何在这个种类繁杂、数量庞大的数据中迅速的提取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处理速度快是大数据有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根据IDC的“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35.2ZB。在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面前,是否能迅速的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的效率关乎到企业的生命。

1.3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多个领域都在积极的运用大数据来进行决策。在制造行业中,企业通过收集网上的众多数据来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和掌握市场动向,就可以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来对库存量和采购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有效的减少了因盲目进货而导致的损失。而在商业上,国外的一些超市通过定位系统对顾客的手机和购物推车进行定位获得商场内顾客在各处的停留时间,然后再利用视频监视系统对监控图像进行分析来了解顾客的购物行为,进而优化商场的布局和货物的排列,提高销售利润。大数据也被利用在政府决策上,比如分析本地近几十年的天气数据,将气温、降水量、土壤情况和每年农作物产量做成图表,就可以大概估计出农产品生产趋势,政府就可以根据分析和预测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农业政策等。

比如,洛杉矶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Google流感趋势(Google Flu Trends)利用搜索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布。统计学家内特.西尔弗(Nate Silver)利用大数据预测2012美国选举结果。麻省理工学院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和交通数据建立城市规划。梅西百货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该公司基于SAS的系统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

大数据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熟悉的行业,因此出版产业必然也会其他产业一样受到大数据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发展。

2大数据应用给出版业带来的挑战

2.1出版业需将“数字化”进行到底

目前,出版业还处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阶段,也就是说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还尚未完成,又即将迎来“大数据时代”。但数字化仅仅是大数据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数字化不等于大数据。要想进行大数据分析,必须先将不同形式的复杂数据处理成为计算机可以计算、处理的数字数据。所以,要迎接出版行业“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就必须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

2.2出版业必须明白是谁在掌握着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宝贵的财富,然而如果要利用大数据,出版业应该搞明白的事情是谁拥有着大数据。必须要取得搜索引擎(如百度)、社交网站、网络小说网站、电子书阅读器公司等拥有着与出版行业相关联的数据的公司或组织的授权,合理合法的取得所需数据,然后才可以进行数据分析,获得使用价值。但是因为数据作为一种资产而言其本身的价值是难以具体衡量的,因此在取得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多重的挑战和困难,这种多方博弈可能会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某些在出版产业链上已经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公司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其他原因,不向出版社提供数据使用权。例如,拥有电子阅读器Kindle的亚马逊就没有把用户数据信息卖给出版社或作者。

2.3大数据挑战出版机构对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与整合能力

出版行业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用来传递给公众,二是可以用于出版机构本身的预测、策划等环节。数据仅仅是一种符号,只有经过解释、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具有意义,成为信息。而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果,是从信息里提炼、加工出来的。因此想要获得更加完善的信息和知识,大数据时代将考验出版机构对于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2.4大数据将考验出版业自身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体系

对于微观出版组织而言,大数据时代不仅考验着出版机构是否有能力收集有效数据,优化分析方法,也考验着出版机构是否可以更好的将大数据嵌入到版权购买、产品营销和用户沟通等多方面的出版运作流程中,使之真正成为一种经营资产和管理要素。对于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层面而言,出版业能否将行业内的数据管理工作全面覆盖,能否完善数据监测、管理系统,能否健全数据信息公开制度、使数据信息更加透明、科学、全面、合法也是挑战之一。

3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

3.1数字出版和互联网的融合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通讯、网络、存储、显示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的前提是数字化,而大数据的本质是更加广泛、深入的数字化,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数据互联互通。大数据时代的“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深度信息化转型任务:从内容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从数字化阅读到阅读数据化、从数字化服务到服务数据化、从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数据化后将繁杂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分析的数据,从而使得数字出版利用互联网获得大量数据,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这些技术从而获得长远发展得以实现。所以数字出版发展的第一个趋势就是和互联网的融合。

3.2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

随着大数据及时的发展原先制约着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内容提供方具有版权优势、技术提供方具有技术优势、网络服务方具有渠道优势,但是数字出版产业链缺乏整体统一的信息协作平台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大数据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将使得信息的共享得以实现。大数据技术让数字出版产业有能力去整合优质资源、顺应时间、内容“碎片化”趋势,可以分析读者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且做到“定制”这些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和信息。使得数字出版走向内容、技术以及终端无缝对接才能准确的适应潮流,从而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整合。

3.3在大数据时代,出版商将逐渐向信息和知识服务商转变

受到大数据的影响,数字出版无论从生产模式还是内容上都会有所改变。在生产模式方面,数字出版将改变以往的以书、文献等为基本单位的生产方式,转而形成以知识、信息为基本单位的单位的细致分析数据化的生产模式。而在内容上,数字出版可以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而详细、深入的了解到读者的需求,将已有的知识与信息和读者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紧密结合起来。作者可以知道读者需求,与读者直接交流。大数据将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向信息和知识服务商逐渐转变。

3.4数字出版向“数据”出版转变

大数据可以有效帮助出版社解决很多问题,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很多时候,出版者并不是研究人员,所以在面对内容中很多需要专业知识来解答的问题时,往往是难以确定,甚至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出版机构具备分析大量用于数据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处理上的能力有所提升,大数据就可以帮助这个在传统出版方式下出版者和作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因为这个方法需要通过大数据将海量资料提供给人们作为研究的素材,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工具,详细的做法是,出版者利用大数据进行二次研究。比如建立统计数据库,并且研究如何将它做成大数据产品,为特定的问题设定特定的数据指标,以求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向“数据”出版转变也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玉玲.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0,(4).

[2]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李彪,陈璐瑶.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业的对策和路径选择研究[J].出版广角,2013,(23).

篇12

Oppenheimer, T. (1997). The computer delusion. The Atlantic Monthly, 280 (1), 45-62.

Postman, N. (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Salomon, G. (1990). Studying the flute and the orchestra: controlled vs. classroom research on comput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4, 521-531.

Selwyn, N. (2011). Schools and schooling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NY: Routledge.

Selwyn, N., Bulfin, S., & Pangrazio, L. (2015). Massive open online change? Exploring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OOC’ in newspapers.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69 (2), 175-192.

Sfard, A. (1998). On two metaphors for learning and the dangers of choosing just on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7 (2), 4-13.

Toffler, A. (1974). Learning for tomorrow: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educa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Wang, Y. (2015). A case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MOOCs in China. In B. Kim (Ed.). MOOCs and educational challenges around Asia and Europe (pp.9-20). Seoul, South Korea: KNOU Press.

收稿日期:2016-06-06

篇13

1 引言

现代测控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中的重要支柱,它以电子、测量、测控等学科为基础,涉及电子计算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仪器仪表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入和发展,促进了现代测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与发展,使其向着网络、微型、虚拟、远程、智能以及集成化方面上快速的发展。而现代测控技术在国防、工业和农行等领域的各个方面上都应用相当广泛,同时它在实践上也是一门很强的技术,尤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应用也得到相当发的扩充,影响力也随之逐渐增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必将推动现代技术水平的改进,为加快现代社会进步和生产率上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

现代测控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测试测量、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仪器仪表及自动控制等领域的技术。具有以下特点:网络、分布式、数字以及智能等。

2.1 智能化

在现代测控系统应用中的设备,主要是以微处理器最为基础,同时运用智能化的仪器仪表,凸显出功能多样化、灵巧快捷和使用方便等方面的特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仪器设备呈现出的更加高科技化,智能化仪器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不断得到加强,使得现代测控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

2.2 数字化

在现代测控技术领域中,数字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传感器的数字化控制,控制器到远程终端设备的数字化控制,通信、信号处理等过程的数字化控制等。

2.3 网络化

现代测控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朝着网络化、分布性和开放性的方向迈进。这种发展趋势推动了测控系统功能的扩展灵活性、性能高效性、使用简便性的不断深化。现代测控技术网络化的特点体现在测控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方便快捷地组建网络化、分布式的测控系统。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信息系统的规模更加庞大,在通信、航空航天、国防和气象等领域应用现代测控技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2.4 分布式化

现代测控技术设备可以多地点布设,可以有效地检测出既符合要求又需要仪器设备的地方。这种分布式测控技术是以网络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术为基础,将系统内所使用设备连接起来,组合成符合要求的分布式测控系统。分布式测试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拓展便捷、运行快速、使用灵活等优点,从而大大降低了测控成本,提高了测控效率。

3 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集控制和测量为一体,实现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已经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 发展现状

现代测控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分为基本型、闭环控制型和标准通用接口型三大类型,主要包括控制器部分、程控设备和仪器、测控应用软件、总线与接口部分、被测对象等五个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测控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测控技术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智能化、数字化、微型化等方面。尚未达到一个高水平的阶段。因此,我国必须在引进高科技的先进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高科技的技术发展模式,积极开拓创新,推进我国测控市场的发展,提升我国高新技术含量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3.2 发展趋势及前景

首先,日臻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现代测控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开放化、标准化已经成为现代测控技术发展的趋势。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开放化测控技术都是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市场应用的主流。它可以让我们直接接触到开放标准下的先进测控技术,并融入到这种技术标准之中,标准化、开放化将减少新技术的重新开发,节省重复开发成本,因此,推进开放性测控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阶段,测控技术的开放化和标准化趋势给了国内测控行业一个极好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清晰的看到这一点,把握现代测控技术走向开放化、标准化的趋势,推动我国现代测控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网络技术的进步,现代测控技术正朝着网络化的方向迈进。随着现场总线的迅猛发展与Jini软件技术的问世,现代测控系统不仅将现场的智能仪表和装置作为节点,通过网络将节点连同控制室内的仪器仪表和控制装置联成有机的测控系统,而且可使联网的任何仪器设备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同时,还能为其他仪器设备加以利用。网络技术进步并全面介入,实现了微机化仪器的联网,高档测量仪器设备以及测量信息的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资源共享,远程数据采集与测控,远程设备故障诊断,各等级计量标准跨地域实施直接的数字化溯源比对,水、电等费用等的自动抄表等,具体到计量测试、测控技术及仪器仪表各领域,从而使得测控网络的功能显著增强,应用领域及范围明显扩大,测控系统的功能远远大于系统中各独立个体功能的总和。

4 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测控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军事国防、电子制造、自动化等行业的高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测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宇航、电信、农业、石油、化工等领域。

4.1 现代测控技术在航天、农业等领域的应用现代测控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跟踪测量航天器,获取其运动参数和内部的各种物理、宇航员生理等一些重要数据,并且监视航天器的飞行和内部工作状态,为指挥中心对航天飞行目标指挥、控制提供数据信息,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为评价航天器的技术性能和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集中在粮食存储过程中,如果测得粮食温度超过预置,报警数值主机就会发出指令,接通通风机控制电路,对粮仓进行通风。此外,在蚕种催青过程中,现代测控技术用来控制蚕种催青时的温、湿度,通过把采集到得温、湿度数据传入微机处理系统,即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控制台屏幕上设定温、湿度数据,如果数据达到设定值时系统会自动断开电源,进入维护期。

4.2 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新型传感器已经融入了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其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强大,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智能化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火车机车的状态监测、心内压监控系统等;微型化气体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化工、交通、国防、医学、机器人、防伪等领域;数字化传感器应用于:测量环境温度、银行监控、图像传感器等;集成化传感器主要用于视觉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新型网络化传感器则大量应用在国防、农业、医疗、工业、军事、抢险救灾、环境监测、城市管理等领域。

4.3 远程测控技术的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测控技术还可以进行远程测控,远程测控技术常见的有:专线远程测控术、电话网远程测控技术和无线通信等远程测控技术。远程测控技术主要应用于:在核电站和电网检测的远程监控、石油输送管道的远程监控、机器人的远程监控等。现代测控技术还可以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水、电、燃气以及热能等的自动抄表远程测控,与此同时,对于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区以及用户密度不高、不易布线、距离较远的情况,等等,都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测控。

5 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测控技术正朝着系统化、智能化、标准化及系统功能的一体化的趋势迈进,社会经济各领域开始广泛采用以信息的获取与应用为中心的方式,实现仪器仪表、工业生产的全过程自动化控制,使之为人们工作生活做出更多的贡献。与此同时,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信号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促使现代测控技术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加开放化、标准化、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技术水平的提高。所以,现代测控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高科技测控自动化的成果的应用,为产业的升级和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提升作用,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探析[J].机电信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