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Legal Definition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inPostcrisis Era and Its Legislation Suggestion
LI Jin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postcrisis era, developed countries through modifying existing laws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inancial consumers and the concept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all countrie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has been in dispute in legal field in China, the laws of China do not obviously define the concept, which result in in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by laws when his or her rights are violated in reality. Under the big background of mixed financial operation, the syntheses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 make the securities investors, the identity of the depositor or the insured persons have a common nature and the depositors, insurers and securities investors are divided based on the simple division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by different legislations has lost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u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should be learn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legal concept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China’s reality, and Financial Consumer Right Protection Law should be issued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ights of financial consumers.
篇2
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再一次成为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显然,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并不是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发生确实脱不了干系,现阶段中,会计领域实行的公允价值计算方式着实存在着些许不足,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改进。
一、什么是公允价值
对于公允价值这个概念,经济学领域有多种版本的定义,一般得到最广泛认可的FASB定义,源于美国,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市场井然有序的情况下,参与市场活动的相关人员,在资产出售或者负债的转移过程中付出的价格。这个定义值得注意的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要明确前提条件,必须是在一个经济活动井然有序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交易;经济学原理中,对于在有秩序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经济类的交易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即交易活动应该在市场正常活跃的情境下进行,参与交易的双方是自愿的,并且对交易情况和市场情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保证知情;遵循的市场原则自然是等价原则,追求公平公正,而且是对外公开的,不是保密的;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保证形成的价格真正体现了价值;所以说,公允价值重在公平和实事求是,实现公允价值必须满足不同条件,根据市场的确切信息进行评价,使价值和价格相一致;只有那些实事求是的市场价格才可以成为衡量公允价值的标准。
现阶段,根据经验方法来看,公允价值从三个层次进行相应的估算,首先,在正常的市场交易环境下,如果证明交易活动遵循了双方自愿和公平公正的原则,那么就可以用交易的价格代替公允价值,也就是说两者处于等价的状态;其次,市场交易并不是都能处于一个正常活跃的环境下,如果市场环境不符合条件,那么只能以相近的交易活动为参照物,这个相近的价格可以充当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基本依据;再次,市场交易的环境确实不满足公允价值的价格参照,就需要引入定价模型或其他方式对公允价值进行估算。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公允价值核算领域出现的问题分析
1.公允价值的计量活动引发信任危机
我们应该明确,进行公允价值的计算时,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市场环境正常有序;以上探讨的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中将公允价值和正常的市场交易商定的价格直接等同,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第一层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不是一直生效的。若金融市场相对稳定,形成的公允价格就可以直接衡量金融价值,公允价值是客观的,符合要求的;但是一旦出现泡沫经济,市场价值就会发生贬值,通过原来的计量方法计算出的价值就不能和公允价值相等同;如果经济市场极不稳定,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就要按照第三个层次进行,因为此时金融资产几乎处于冻结状态,无法正常流动,一旦采用第三层次的方法进行估值,那么得到的公允价值就很难实现客观性。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使用的估价模型是基于经济势头良好的情势下确定的,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是不适应的。使用的估价模型没有考虑多方的市场风险,存在着显著的不足。
2.顺周期效益对公允价值发出挑战
顺周期效应是由于公允价值的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当中,会造成矫枉过正;在市场环境过热的情况下,市场交易的价格会飞涨,金融产品的价值就会虚高;而在市场低潮期,交易的价格就会被相应地压低,与金融相关的各种产品的价值就会低于正常的价值。市场秩序恢复正常,价格变化的程度是可以在正常范围之内的,加上市场进行的自发性调节,公允价值仍然具有可信度,可以说接近于客观;但是市场秩序遭到破坏,市场调节无济于事的时候,市场活动的各项交易价格会发生剧烈的波动,金融资产几乎都处于冻结状态,无法实现资金的流通,这种情形下,公允价值是很难估量的,即使得到一个数值,也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可信度是非常低的。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明明市场条件已经不具备,但是金融机构还是按照市场环境正常状态下的标准计量公允价值,就会助长顺周期效应的不良影响,最终导致经济市场的秩序紊乱,经济活动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金融危机的灾难性更加深重。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策略
首先,要探索出一套适应于不同经济环境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公允价值在各种情况下都是公正的;值得注意的是,计量方法必须是能够便于操作的,否则就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在公允价值中融入风险评估;市场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中,必然会遇到显性的风险或者隐性的风险,因此公允价值的确定必须要将风险因素考虑其中,才能更好地显示出公正公平性,加入风险评估,公允价值会计可以为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指导作用。
结语
以上分析了基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会计,希望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员有一定的启发,由于笔者的个人水平有限,以上论述可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希望热心的读者能够提出修正性的意见或者补充的建议,在本文的基础上丰富公允价值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风险”一词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在日常航海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对“风”与“险”的认识。多数西方学者认为,风险(RISK)一次来源于意大利语的“RISQUE”,在早期的运用中,它被理解为客观的危险,体现为自然现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风暴等事件。①
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A. H. Mowbray称风险为不确定性;C. A. Williams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条件和某一特定的时期,未来结果的变动;March&Shapira认为风险是事物可能结果的不确定性,可由收益分布的方差测度;Brnmiley认为风险是公司收入流的不确定性;Markowitz和Sharp等将证券投资的风险定义为该证券资产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变动程度,并用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证券投资的风险,通过量化风险的概念改变了投资大众对风险的认识。由于方差计算的方便性,风险的这种定义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归纳起来,风险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风险是一种未知状态,是对预测结果的未知;第二,风险是对未知情况想知道而不知道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最终结果对预测者来说是有用的;第三,风险是未知状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对预测者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财务风险是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国际经济日益发展、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今天,财务风险成为各国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都非常重视的因素,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如何准确的预测、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成为各国各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公司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概括来说,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偿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再筹资风险等。究其影响因素,公司财务管理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是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或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公司内部财务关系不明、公司治理不健全则是导致公司发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
二、财务风险的循环
按照导致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活动分类,可以大致将其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几类。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司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效应、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投资风险指公司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公司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公司价值的变动,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存货管理风险是指公司在存货上占用的资金过多或过少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而带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公司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的流通是由G到W到G’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资本形式的不断变化,公司需要面对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变化。在由G到W的购买阶段,公司必须面对资本制服风险和资本配置风险;在由W到W’的生产阶段,公司则必须面对资本产出风险和资本消耗风险;在由W’到G’的销售阶段,公司则必须面对销售风险和信用风险;在由G到G的间歇阶段,公司则必须面对购买力风险和在投资风险。由此,便构成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循环变化。任何行业都必须拥有资本,只要有资本在周转流通,公司就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各种财务风险,不同的行业会面对不同的财务风险,同一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会面对不同的财务风险构成。如何处理好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与给类财务风险之间的矛盾,是公司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财务风险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各个国家,只是全球各大经济体的稳定性受到撼动,各国纷纷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并减弱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经过两年的调控,各国经济逐渐趋于稳定。然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受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导向的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公司仍然会面对各类财务风险。
奥巴马政府颁布的救世法案提出,政府可以对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难以自行恢复的公司提供救助金,申请政府资金援助的公司采取自愿原则。但凡接受救助金援助的公司,政府对其经营状况、资金运用情况、信息披露情况、高管薪酬情况等各个方面都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以保证政府救助金的安全。事实上,这样一个救世法案对接受救助的公司来说,在帮助各公司缓解财务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财务风险。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始终没有回升的迹象,对于各类生产制造行业公司来说,市场需求的低迷会增加存货变现风险,并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由于接受救助金的公司必须接受来自政府的严格监管,很多公司不得不放弃一些收益高风险大的投资项目,虽然降低了公司的投资风险,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近期美国又筹划实施增印大量美元的行为,这又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各国对此几乎都持反对态度,对于美国公司来说,汇率的变动也将带来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
与美国的情况相比,中国虽然在应对金融危机上成效显著,但各行业也仍然面对着各种财务风险: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节节攀升,要求公司必须准备迎接由此带来的成本激增的风险;国际汇率的频繁波动和人民币升值,要求公司必须精确度量对外贸易的汇率变动损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实现贸易保值;某些行业的市场需求旺盛且国际竞争激烈,要求公司必须谨慎寻找市场需求增长点,准确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降低投资风险和变现风险。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风险举例
为了更具体更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司财务风险,本文选择时下我国受关注较多较热门的两个行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探究对象,有针对性的探讨分析这两个行业所面临的特比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财务风险。
(一)金融行业财务风险——汇率的波动
汇率波动,人民币升值,金融业无疑成为受其影响最大的行业,进而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和行业发展都带来了重要影响。
人民币汇率上升,会提高对国际国内资金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国内银行体系,将对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上市银行的外币资产和外币负债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比重较小,升值导致的银行外币资产的缩水,对银行业的实际影响有限。人民币美元汇率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促使人民币贷款趋于减少,外币贷款趋于增加;人民币存款趋于增加,而外币存款趋于减少,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发生微小调整。同时,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外汇交易、汇兑规模将趋于增加;衍生产品进一步丰富;风险对冲与投机趋于活跃。银行的汇兑收益,外汇理财的手续费等趋于增加;但不规范的外汇理财风险也将上升。
升值预期下,注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增加,有利于集聚股市人气和增强投者信心。而市场的走强将为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自营投资业务的稳步增长提供积极的支持,这将直接增加券商的盈利,提高证券业竞争能力,股市上涨往往对证券公司经营形成放大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人民币美元汇率则存在股市泡沫及其与其他资产市场形成的连带效应对整个金融体系形成冲击的风险。
(二)房地产业财务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异常强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一现象。为了适应经济形势,政府多次出台相应政策,不断加强对土地开发使用权的管理和控制,强化房地产开发贷款条件。同时,房地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的难度也不断增大,银行多次加息也会影响房地产的投资速度,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
当通货膨胀大幅度上升时,会引起各种建筑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管理费用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增加房地产商品的开发成本。利率变动对负债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影响非常大,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导致企业负债成本增加,预期收益相应减少。有些企业由于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对债权人的保证程度降低,企业从货币市场筹资的难度加大。因此,企业主要依靠银行借款,而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通货紧缩货币政策,使企业筹资难度加大。房地产企业涉及各项税费,在投资开发经营过程中税率的提高,将导致企业成本费用增加,预期收益减少。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有些企业的一些房地产商品被闲置,房地产的买卖或者租赁合同被终止,而此时,企业的资金已经投入,短时间内很难变现。有时由于不确定事件发生或者双方合同执行出现问题,导致客户不按时交清剩余的房款,投资不能预期收回。
注 释
①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节。
参考文献
[1]Carol Alexander.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etrics.Vol.3,No.1,pp.3-25,2005.
[2]Gabriele Sabato. Financial Crisis: Where did Risk Management Fail?.Royal Bank of Scotland.2009. Working Paper Series.
[3]陈文芳.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0(1):55-56.
[4]刘涛,袁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2010(2):54-55.
篇4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82-01
一、引言
自上世纪中叶衍生金融资产的大量产生,历史成本计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其商誉的确认,其财务报告也缺乏及时性和相关性,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一新兴计量模式应运而生。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以及国际贸易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成为了活跃市场上最为主流的计量方式。至20世纪90年代,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不仅仅拘泥于金融资产,逐步呈现全面计量的趋势。美国因为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华尔街的大金融家们再次把矛头纷纷指向了公允价值,要求停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恢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稳定人心。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重压之下,虽没有废黜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是对准则中的有关金融资产分类的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SFAS157)。由于我国对于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一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故我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并未跟随FASB对有关准则进行更改的谨慎态度。2012年,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波动逐渐趋于平缓,这时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相比于金融危机时期更具有稳定性和说服力。故通过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继续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到是否继续沿用公允价值进行理论分析,为我国经济更好发展做出建议。
二、公允价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应用现状
(一)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加剧
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是通过市场传导机制借助其宏观经济信息对公司决策层进行影响。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公司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经济效果进行扩张,并增强其市场波动,这是由于公允价值的信号传递机制决定的——即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1]具体说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过增强其资本额度来控制金融资产及其衍生金融资产的价值,但金融危机使得众多企业无法从外部获得资本补充,这就导致持有次贷产品的其他投资企业和投资人收到了牵连,从而需要在市场上产生更多的资本需求。愈来愈多投资者由于其资金链短缺或断裂不得不在非活跃市场抛售持有的资产,其次贷市场估计价格又会下跌。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加剧了金融危机。
(二)金融资产不断缩水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呈现了疲软态势,经济进入衰退,致使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股票市场一路低迷,市场需求总量大幅度降低而导致大量企业破产、人员失业。
在企业内部,为保证资金链条的维持,使得企业对于手中所持有的各类金融工具纷纷开始大额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金融资产的不断缩水。
在证券市场上,由于金融工具在资产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加之现阶段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大幅度下跌,从而大金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计入损益表,很大程度的抵减了公司的净利润。
三、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分散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缺乏整体而又系统的框架,会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乃至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
具体说来,现阶段,我们通过报表中披露的公允价值期初值与期末值来确定公允价值变化程度的大小,但是却不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取影响公允价值变动的来源。而且报表中披露的仅仅是公允价值变动的净值,增加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变动理解的难度。
(二)缺乏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
公允价值所处环境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增加而趋于复杂,故公允价值在资本市场的混响效应和金融工具加速器的双重推动下,市场流动性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匮乏导致了参与金融产品设计和交易的人员不能轻易准确的获取产品的市场价值,在运用价值估计的过程中所估计的相关参数有偏差,不能准确的对金融产品进行估价。
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当期利润变动的影响较大。[3]这也是为什么上市公司对于不稳定的财务报告信息都讳莫如深。故公允价值被作为虚增利润的工具,使得其财务报表数据背离了可靠性这一基本特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不能准确判断金融产品的风险,造成市场缺乏透明度这一现状。
(三)监督约束机制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在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一些企业利用体系中的漏洞,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进行操控,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阻碍了公允价值的发展。
我国的监管体系中,以工商、税务和审计为监管主体,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重新启用,并没有明确规定有关公允价值监管机制。而对于公允价值的监管措施尚有不足,不够全面和规范。很多企业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影响了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
四、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一)我国会计准则尽快与国际趋同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环境融合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但与国际成熟的公允价值理论相较,我国对其定义略显保守。
首先,我国现阶段的会计准则因其自身的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差异,致使二者之间的会计准则之间有一定的不同。其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新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规定分散于24项条款之中,将这些分散的条款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在准则中系统的集聚在一起,单独列示,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性将是未来制定公允价值相关准则首要纳入考入范围的因素。
(二)增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
首先,要准确判断我国市场的活跃度。在动荡的市场条件下,市场对于资产的反应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较为恐慌的,要看市场对这一资产的反映是否公允,谨慎选用公允价值所符合的计量层级。而在恐慌性的市场中,主要是明确在此市场上能否获取公允数据,如果不能,就需要从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二级逐级推算评估该资产价格。其次,由于市场价格=内在价值(即经济价值)+情绪价值(即市场需求关系即市场进入者的风险偏好程度),[4]所以在应用公允价值的过程中,要剔除市场非正常因素对资产价值的误估。可以强制要求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披露财务信息所选用的估价模型、相关系数的选择等等。
(三)培养适合公允价值运用的成熟市场环境和监管体制
首先,逐步改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环境,尤其是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达程度,创造一个公允价值计量赖以生存的健康的、发达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加强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充分发挥政府干预作用,宏观把控经济走向,为能够更加准确的确认公允价值提供合理有效的外部市场环境。
其次,不断完善市场信息化,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持,并逐步健全全国性的市场价格数据网络体系。
再次,制定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利益集团把公允价值变成其操作利润的手段。与此同时,对于活跃市场的监管力度,尤其对于金融工具的监管力度,防止新型金融工具扰乱市场环境,完善整体监管体制的责任化。持续构建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条件和环境,使其与公允价值的发展能够相契合。
(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由于经济市场上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公允价值的运用相较于其他会计属性的运用则更加依附于会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会计人员应尽快全面掌握资本市场、公允价值评估等相关知识。
其次,要转变相关人员的理念,从历史计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对其系统学习和应用,适应其计量模式的运用。[5]在公允价值运用中大量涉及到资产的评估和价值的估计。我国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努力确保准则与实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结语
金融危机过去已经五年,全球经济复苏仍然缓慢的进行着,在尚未走出危机阴影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形势已初步企稳,关于公允价值的思考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在金融危机后,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并未像欧美国家那么凸显,从侧面说明公允价值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公允价值更不应该再次被废黜。针对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运用情况,我国应该努力营造适合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规范其在我国的运用,并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措施,加强政府干预力度,培养良好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内部人员专业素质,从内部保证公允价运用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内外兼修,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稳步发展提供较好的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 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示基本理论分析与我国初步实证证据.第一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李一硕,宫 莹.共商会计发展大计 共绘会计强国蓝图[N].中国会计报,2012-06-001.
篇5
引言
财富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余额的变化将会引起总消费开支的变化。
2007年,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动荡,使世界经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经济恢复期,中国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陆续进入了经济稳固复苏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以2008年11月我国股市开始回升的时候作为我国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开始,从金融危机发生期到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在此时间段间,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同时期内,中国的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股市和房地产财富效应究竟如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上看,对于我国国内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尚有不足,且尚未有人做过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财富效应和股票财富效应进行比较研究。于是我们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对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股价波动及房价波动通过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将股市和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对比得到相关结论。
一、股市及房地产财富效应测度模型的建立
理论界对资产财富效应测度方面的研究,一般是基于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或Modiz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框架进行的。根据这两个假说,个人对下一期的消费规划取决于其一生的财富水平,除非财富水平永久性增加,否则不会改变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用模型可以表示为[1]:
式中,xft表示消费者t期的消费支出,zct表示消费者期持有的资产,srt表示消费t者期的收入,rt表示利率,θ表示时间偏好。对上述模型求导,可得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路径:
但是,消费者的跨期消费会受到现实中存在的流动性约束和消费者的短视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完全合理地规划其一生的财富。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假定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当期的收入波动及资本收益的影响,对收入的安排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在这里我们定义只要不用于消费的资金和资产都称为储蓄,储蓄构成股票投资的直接资金来源。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模型(LC-PIH)假说虽然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然而对于我国来说,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善,消费信贷发展缓慢,该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本文结合我国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并将资产(zc)分为股市资产(gz)和房地产市场资产(fz)在修正后的消费方程的基础上建立财富效应的检验模型:
其中,xft表示期的消费水平,srt表示t期居民可支配收入,gzt表示t期的上证指数,fzt表示t期的房地产价格指数,ut表示误差项。
二、实证研究
(一)变量和数据选择
本文所针对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股市和房地产财富效应,因此,我们将时间段设定为2008年11月我国股市开始回升的时候到2012年6月为止,使用的数据为月度数据。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来衡量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用上证指数来衡量我国股市的财富水平,用房地产价格指数来衡量我国房地产财富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和房地产价格指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上证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软件。由于数据的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因此,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和熨平数据的波动性,我们将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取对数的处理,得到lnxf、lnsr、lngz以及lnfz。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若时间序列中存在单位根,就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出现,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有效性跟一致性,本文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相关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1)Dlnxf表示lnxf的一阶差分,其余类同。
(2)检验形式的3个参数依次为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期,其中滞后期的确定是AIC准则和SC准则,由Eviews6.0直接给出。
从表1的检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即Dlnxf、Dlnsr、Dlngz以及Dlnfz都为平稳序列。因此,lnxf、lnsr、lngz和lnfz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lnxf(1)、lnsr(1)、lngz(1)和lnfz(1)。
(三)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同阶单整的。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得知,lnxf、lnsr、lngz和lnfz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如果两个或多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我们称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由式lnxft=β1lnsrt+β2lngzt+β3lnfzt+c+ut,并结合Eviews6.0软件,我们可以得到lnxf、lnsr、lngz和lnfz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lnxft=0.60629lnsrt+0.091651lngzt+0.15180lnfzt+2.43419
(0.06346) (0.05924) (0.11095) (0.72713)
其中,R2=0.811257,拟合度较高。由协整方程我们可以看出,收入水平和房地产市场指数对消费的影响较大,收入每变动1%个单位,消费会随之变动0.60629%个单位,房地产市场指数每变动1%个单位,消费随之变动0.15180%个单位。但股市财富对消费的影响非常小,股市财富每变动1%个单位,消费只会随之变动0.09165%个单位。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检验结果来看,消费水平(lnsf)与居民可支配收入(lnsr)、上证指数(lngz)以及房地产市场指数(lnfz)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Eviews6.0对上述变量作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股市财富水平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股票指数(lngz)是房地产指数(lnfz)的Granger原因,其接受零假设的概率仅为0.0095,但房地产指数(lnfz)不是股票指数(lngz)的Granger原因。消费水平(lnxf)是收入水平(lnsr)的Granger原因,其接受零假设的概率仅为0.0014,同时收入水平(lnsr)也是消费水平(lnxf)的Granger原因,接受零假设的概率仅为0.00006。而对于收入水平(lnsr)是股票指数(lngz)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其接受的概率为0.2807,远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收入水平(lnsr)不是股票指数(lngz)的Granger原因。同样,可以得出股票指数(lngz)不是收入水平(lnsr)的Granger原因,消费水平(lnxf)与股票指数(lngz)不互为Granger原因,收入水平(lnsr)与房地产指数(lnfz)不互为Granger原因以及消费水平(lnxf)与房地产指数(lnfz)不互为Granger原因等结论。
(五)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未来值和当期值所带来的变化,也即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变量的反应[2]。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知,lnxf和lnsr互为因果关系,以及lngz是lnfz的格兰杰原因。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居民收入水平是如何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以及股票指数和房地产指数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我们做出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以衡量模型收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对此,本出了lnxf对lnsr的脉冲响应函数,lnsr对lnxf的脉冲响应函数以及lngz对lnfx的脉冲响应函数。
图1(1)显示,当在本期给lnsr一个正冲击后,lnxf在第1期会产生一个正的效应,但在第2期开始效应由正转为负。这说明,当收入水平受到外部条件而升高时,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消费的增加,但在随后会给消费带来反向的冲击,长时间以后,收入会给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该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图1(2)显示,当在本期给lnxf一个正冲击后,lnsr会在前2期迅速上升,之后缓慢下降,但一直保持着正的效应。这说明,消费水平的某一冲击会给收入水平带来同向的冲击,消费会给收入水平起一个拉动的作用。图1(3)显示,当在本期给一个正的冲击后,会在前3期内保持上升的趋势,但在第3期后开始缓慢下降,当一直会保持正的效应。这说明,股票市场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具有正向的影响。
三、总结及建议
(一)总结及原因分析
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股市财富对消费的影响非常小,股市财富每变动1%个单位,消费只会随之变动0.09165%个单位,股市的财富效应十分微弱。而与股市财富效应相比,房地产市场指数对消费的影响较大,房地产市场指数每变动1%个单位,消费随之变动0.15180%个单位,房地产财富效应更加显著。
股市财富效应微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制度缺陷、监管力度不完善、上市公司质量差,使得股市投资者大多处于投机目的而非对上市公司的长期看好,由此导致我国股市财富并不直接用于消费,而是用于新一轮的股票投机心理预期的投入。而房地产财富效应十分显著是由于一方面房地产在我国GDP中占比大,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中国房价的持续迅猛上扬,消费者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普遍持看涨预期,从而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不断增加,并且这种投资形成的扩张财富效应加大了消费者的支出。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亦通过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最终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二)建议
针对文中结论及原因分析,笔者将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居民可支配收入3个维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1.从股票市场角度
(1)最根本的是规范证券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的准入标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使得存在于股市中的上市公司具有稳定的利益,保持股市的稳定,增强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这需要政府拿出决心,对现有证券市场、制度进行整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深化证券品种创新,深化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产生,提高金融业在GDP中的占比,从政策上鼓励投资者加大对金融产品的投资。
2.从房地产市场角度
(1)通过对2008—2012 年后金融危机下的小样本数据进行检验,我们发现房价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长期住房需求高于供给,而现阶段内高房价导致实际投资的相对停滞的大背景下,为使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现阶段应尝试适度下调房价,变潜在的住房需求为实际投资,从而确保房地产投资规模稳定增长,之后再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有机会的提升房价变动幅度。这样会拉动内需,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篇6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于1936年,在1949年,内部控制委员会发表了一个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总体而言,内部控制包括五大要素,即控制活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控。
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点,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内部控制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利于中小企业防范内外部风险。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机动灵活、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特点,然而,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若干内部控制缺陷。
(一)内部控制理念落后
企业理念将决定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其差错防弊、提供可靠会计信息的作用上。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有效手段。另外,一些中小企业将内部财务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这样的观念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只停留在各个生产流程、管理流程的监控上,没有形成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较少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募培训缺乏统一的选拔体系,且没有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第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以家族经营为主要模式,在选拔人才时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这将导致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更可能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三,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为直线职能制,重视至上而下的沟通而忽略从下往上以及横向的交流。这些控制环境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
(三)风险评估能力差,风险意识缺乏
大多数中小企业未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对成本收益均衡问题认识不足,认为投入资金进行风险评估会加大企业成本,而忽略了不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所带来的损失,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较少向外部筹资或投资,所以缺乏风险意识,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
(四)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
第一,管理者既是投资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缺乏内部监督。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假账、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而外部监督者,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司法部门、舆论媒体等都由于监督成本过高,执行效果差。第三,在企业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时,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和反馈。
(五)信息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中小企业受技术、规模、资金等限制,未能建立规范化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反馈机制薄弱,这使得生产经营中的错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影响企业发展。
三、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与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明密切相关。由于中小企业没有充分协调成本收益的关系,再加上风险意识过低,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为此,为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经营者发展观念,突破内部控制瓶颈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内部控制摆到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只有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做好控制活动的监管工作,有效评估企业风险,才能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另外,要树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目标,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目标。
(二)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营造良好控制氛围
加强对内部控制观点的宣传,使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的交际成本。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根据劳动分工规定不相容的业务流程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共同参与,做到各环节相互监督,降低违纪行为的发生率。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企业激励机制,优赏劣罚,充分发挥激励在企业运行中的动力与压力的作用。
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三)重视风险评估,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补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问题和风险抵消等几部分构成。由于中小企业精力和财力有限,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将重点放在对重大风险问题或重大缺失进行识别分析。
企业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主要控制来自三个方面的风险:市场风险、营运资金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为应对市场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预测监测体系,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这样全球经济复苏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评估,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为应对营运资金管理风险,要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为对应技术风险,企业则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这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尤为关键。
再者,为提高企业风险评估能力,中小企业应尽可能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另外,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优化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加强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政府监督有效结合。一方面,设立内审部门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对公司业务进行审计;另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尽快将中小企业年度报告审计工作纳入正规轨道。
(五)其他
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
建立外部反评估制度。对聘请外部专业人员进行公司审计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可对外部人员进行行为监督,在反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上下级间的沟通协调。
参考文献:
[1]高翠,孙晓雪.浅析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商贸,2012(14):106-107.
[2]和丽芬.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3).
[3]雷晓红.我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J].经济工作导刊,2003(15):18-19.
[4]宁逢夏.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需强化内部控制制度[J].管理观察,2010(33).
[5]王瑞.SOX法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与中小企业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10(5):86.
【摘 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灾难,这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关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许多中小企业迎来了再次发展的机遇,但内部控制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问题所在。本文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大背景,通过分析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改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同时,以期为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还是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成立于2006年,至此,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开始逐步形成。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规范文件。为此,分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出谋划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于1936年,在1949年,内部控制委员会发表了一个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做出了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总体而言,内部控制包括五大要素,即控制活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控。
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点,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内部控制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利于中小企业防范内外部风险。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机动灵活、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特点,然而,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若干内部控制缺陷。
(一)内部控制理念落后
企业理念将决定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其差错防弊、提供可靠会计信息的作用上。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内部控制更多的是企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有效手段。另外,一些中小企业将内部财务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这样的观念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只停留在各个生产流程、管理流程的监控上,没有形成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较少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募培训缺乏统一的选拔体系,且没有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制度。第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以家族经营为主要模式,在选拔人才时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这将导致企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更可能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三,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为直线职能制,重视至上而下的沟通而忽略从下往上以及横向的交流。这些控制环境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
(三)风险评估能力差,风险意识缺乏
大多数中小企业未建立风险评估体系,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对成本收益均衡问题认识不足,认为投入资金进行风险评估会加大企业成本,而忽略了不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所带来的损失,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较少向外部筹资或投资,所以缺乏风险意识,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迟缓。
(四)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
第一,管理者既是投资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缺乏内部监督。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假账、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而外部监督者,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司法部门、舆论媒体等都由于监督成本过高,执行效果差。第三,在企业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时,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和反馈。
(五)信息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中小企业受技术、规模、资金等限制,未能建立规范化的信息沟通平台,信息反馈机制薄弱,这使得生产经营中的错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影响企业发展。
三、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与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明密切相关。由于中小企业没有充分协调成本收益的关系,再加上风险意识过低,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为此,为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经营者发展观念,突破内部控制瓶颈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内部控制摆到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明确企业生产经营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只有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做好控制活动的监管工作,有效评估企业风险,才能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另外,要树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目标,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目标。
(二)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营造良好控制氛围
加强对内部控制观点的宣传,使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的交际成本。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根据劳动分工规定不相容的业务流程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共同参与,做到各环节相互监督,降低违纪行为的发生率。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企业激励机制,优赏劣罚,充分发挥激励在企业运行中的动力与压力的作用。
创建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三)重视风险评估,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补偿、风险转移、风险预防、风险问题和风险抵消等几部分构成。由于中小企业精力和财力有限,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将重点放在对重大风险问题或重大缺失进行识别分析。
企业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主要控制来自三个方面的风险:市场风险、营运资金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为应对市场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预测监测体系,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这样全球经济复苏的时代,更应该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评估,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为应对营运资金管理风险,要严格控制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流。为对应技术风险,企业则需要加强技术创新,这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尤为关键。
再者,为提高企业风险评估能力,中小企业应尽可能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另外,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优化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加强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政府监督有效结合。一方面,设立内审部门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对公司业务进行审计;另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尽快将中小企业年度报告审计工作纳入正规轨道。
(五)其他
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
建立外部反评估制度。对聘请外部专业人员进行公司审计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可对外部人员进行行为监督,在反评估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上下级间的沟通协调。
参考文献:
[1]高翠,孙晓雪.浅析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商贸,2012(14):106-107.
[2]和丽芬.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13).
[3]雷晓红.我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J].经济工作导刊,2003(15):18-19.
篇7
(一)金融危机加剧企业可持续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需求的减少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
1、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07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9月17日联合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数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该年,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在这样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下,中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
2、中国出口业在危机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了21.9%,回落了5.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8.9%,回落了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了7.8%,回落了16.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我国出口也必会遭遇瓶颈。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舞弊动机明显增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财务状况恶化,这就加剧了舞弊动机的产生。舞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二是员工侵占公司财产。从公司外部来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入困难、到期债务偿还不了、借贷不能展期、主要客户流失,订单大幅缩水甚至接不到订单、存货滞带,净资产出现负值等,为了获得融资,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舞弊便层出不穷;从公司内部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益水平,为了保证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各种舞弊的手段也相继呈现出来。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监管不到位都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会计准则不断修订的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为适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正由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转向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紧密联系,目标一致且相互衍生,统一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IIA将内部审计归纳为确认活动与咨询服务二位一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确认获得广泛的职业经验,形成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1)确认职能:内部审计师对程序、系统或其他常规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独立的意见和结论,主要包括舞弊调查、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价、财务、绩效、经营和合规性业务审计等;(2)咨询职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服务的咨询或相关活动,其业务性质和范围根据客户的协议确定。
三、从金融危机反思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篇8
(1)现金持有。企业良好的流动性管理能够增加企业的财务柔性,当受到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时,现金持有较高的企业可以利用内部资金满足其投资活动,从而避免由于外部融资约束所造成的投资不足等问题。
(2)债务能力。保持较低财务杠杆水平的企业在遇到外部不利冲击时,由于自身负债较少,财务风险也较小,因此比高负债的企业具有更强的融资能力。这类企业一旦遇到资金周转问题仍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以使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3)资产销售。在理论上,面临现金短缺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来增加其现金流,[3]这样也可以及时解决企业资金上的不足。但是这种方式并不十分常见,因为多数情况下资产变现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亏损。
2.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投融资行为的特点
(1)融资受限
在企业资金筹集方面,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可知,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存在明显的偏好顺序,即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因为我国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限制条件较多,所以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更倾向于前两种方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方面,市场上产品过剩,企业的收益水平下降,这些都使企业内部现金流入量减少,从而导致企业的自有现金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危机过后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降低,投资态度趋于保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额度紧缩、贷款条件更加严格。虽然企业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时期,但危机给全球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企业在此时期所受到的融资约束仍旧很大,这使得企业无法筹集足够的外部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扩建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2)投资不足
在企业投资方面,企业的投资意愿也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而减弱。融资是企业资金运行的起点,也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由于后危机时期企业内部自有资金十分有限,而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成本较高,因此企业会被迫放弃一些NPV为正的投资项目,进而导致了投资不足或投资扭曲。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投资等待的期权价值也随之增加,从而致使企业削减当期的投资支出。
3.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企业财务柔性的方法
企业的财务柔性包括融资柔性、投资柔性、营运资本柔性以及收益分配柔性,这4个方面的柔性管理贯穿了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众所周知,财务柔性较高的企业可以在危机中有效减少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其财务柔性,以便应对环境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投融资及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
(1)融资柔性
资金的筹集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点,企业的融资柔性包括对融资方式、资本成本以及资本结构的柔性化管理。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企业不应单一依靠某种融资渠道,而是应该对融资项目的前景、企业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税收等政策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应降低债务比重,因为较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会使企业更难获取较低成本的外部资金,同时到期偿还本金和财务利息的负担可能给企业造成财务危机。保持一定的负债柔性可以维持灵活的资本结构,并降低亏损、破产等财务风险。
(2)投资柔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行为,而危机后期企业投资项目的成败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投资柔性包括投资规模、投资项目的柔性化管理。企业的投资决策建立在对外部环境的若干假设上,而在后危机时期,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经营业绩的波动都很大,因此企业应更加重视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投资决策进行相应调整。在考虑不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企业应保守的估计现金流量并采用较高的投资回报率,[4]这可以避免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也可以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增加一道保护屏障。此外,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考虑未来可能影响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制定多种备选方案及应对措施,不可盲目追加投资。
(3)营运资本柔性
营运资本柔性包括现金持有额度柔性、短期投资柔性、应收账款柔性、存货柔性及流动负债柔性等。在后危机时期外部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现金储备以建立宽松的财务环境,这样可以使企业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在存货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量降低,存货及库存成本增加。为此,企业应加强对产品销量和库存的预测,并做好各项控制工作,以降低产品成本,维持企业的成本优势。
篇9
我国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往往缺乏完全的自主独立设计,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往往都是参考国外先进同行的设计进行模仿式创新。这种模仿式的创新模式,虽然可以使企业在发展先期借助国界壁垒和信息传播的迟滞性获取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由于创新来源并非来自企业内部,因而其商业模式的优越性往往难以持久保持,由此其竞争优势的长久性也往往难以得到保证。为了真正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依靠真正的自主商业模式创新十分必要。
企业商业模式有别于企业战略,其关注视角往往脱离于企业战略所强调的企业价值提升、企业利润生成和击败竞争对手等要点,而集中于客户价值的辨别与获取。因而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其创新途径同样有别于企业战略措施上的创新,其创新思路应当更加侧重于设计企业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商品服务、企业传递商品服务的途径、企业价值利润来源的探索和企业自身在整个行业生态链中所处的位置角色。
具体来说,在我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其可行的创新途径有:
(一)顾客定义及产品特性扩展创新
由于现代科技和生活形态变化速度的加快,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往往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变化来重新定义自身的目标客户群体,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和归类找出自身的目标市场,以新的细分市场客户需求的满足为主导,设计自身的产品特性,从而形成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该部分顾客的需求,获取更多的潜在利润,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在顾客定义及产品特性的创新扩展上,有效地定义特殊的顾客群体是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得以成功的关键。例如春秋航空便是通过精确地定义和划分出了只需要基本航空服务而不需要过多餐饮、机乘服务的中低端消费者和度假观光客户,从而设计出提供低廉航空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因此获得了成功。
(二)创新商品和服务递达渠道
随着现代物流网络的不断完善和企业商品服务的传递渠道选择的丰富化,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可以通过对商品和服务递达渠道的创新来获取消费者对于其服务的认可,并在一方面获得自身运营成本上的降低,另一方面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获取方式的独特需求。
通常企业在商品和服务递达渠道上的创新,以分销渠道的重新设计为主,并且这种创新设计在以往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中往往是为了克服企业开设门店、经销点上面的粗放扩张缺陷,而如今企业在递达分销模式上的创新往往更多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便利性的需求。例如一号店的递达模式创新就是以消费者的购物便利性出发而实现的商品递达渠道的创新,并通过这种创新重塑了传统的消费者超市购物模式,为自身发展设立了较高的起点。
(三)创新收入及利润来源
传统的企业商业模式在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中,往往遵循传统的制造、传递、销售、收入这一较长链条的利润形成流程,因而企业的经营过程不得不面对终端市场需求波动的风险、传递过程成本上升的风险、销售收入难以及时实现的风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在未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尤其是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恶化,企业运营风险因素较多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收入及利润创造来源的创新也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
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缩短自身的利润创造量,在获取足够利润的情况下,避免与波动较为激烈的终端市场相接触,以短时、高效的投入产出循环来获得自身利润的提升。例如麦当劳通过将商业地产购入转出租赁来获取土地转租的收入,同时又通过为加盟店提供租赁土地来扩张自身的网点,并将终端消费市场存在的风险转嫁到加盟商身上,从而实现了自身利润的提升和风险的转移。
(四)变革顾客服务支持体系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于企业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同时也由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逐渐盛行,企业通过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支持力度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实现与消费者的长期互动,也是企业利润和价值提升的一条可行途径。因而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顾客服务支持体系的服务质量来实现自身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中国移动在新时期为了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开始使用系统升级等方式来统一自身的顾客支持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升自己的顾客服务质量,从而尽可能地扩展市场客户群体,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独特的价值网络
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除了关注自身的产品、分销渠道、支持体系、收入实现方法等企业内部元素以外,还可以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供应链、行业生态等外部元素角度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开放式的商业合作和超企业边界的商业模式创新来构建创新的价值网络,以此为基础在实现自身价值提升的前提下,实现整个行业中企业群体的共赢,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群体对顾客需求满足能力的提升。
由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是覆盖全行业的全面风险因素,因而从宏观角度上以企业生态链整体利益的最优化为设计目标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未来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主要途径。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由于目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外贸需求急剧萎缩,许多企业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又面临同行业企业激烈的同质竞争,因而在目前整体经济运营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迫切需要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对自身的价值生产过程进行重塑或改进,从而以全新的利润生产模式来发掘更加有效的经营途径,扩展更多的客户群体并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
基于以上本文所论述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本文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于扩展市场消费需求,提升企业利润来源丰富性的目的,我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可以采用的创新方法包括:
(一)终端市场扩展—实现创新的市场细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对经济前景预期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受到了一定压制,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时需要解决激发消费者消费意愿的难题。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使得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必须更加强调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可用性与产品质量。
具体来说,企业进行终端市场扩展时,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分环节的刻画来发掘新的消费群体,即将消费者按照:对购买的需求、对使用的需求、对售后的需求、对支付的需求四个环节来挖掘新的市场细分。
1.依照消费者对购买的需求划分市场,是指企业可以对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区分和未来偏好的购物方式的探讨和验证,来确定消费者对于消费体验的不同要求,并依据不同要求类别下消费者的利润规模,来定位企业的商品创新方向和分销模式设计模式,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例如梦芭莎通过区分出经常网购、对于工作环境下的女装需求较为强劲的女白领这一细分群体,专门设计相应的服装系列,并以B2C的方式送递商品来增加这些空闲时间较少的人群对于工作时间时尚服装的购买便利,以无条件退换货作为提升这些高素质客户购物安全感的一种手段,实现了自身在B2C服装销售领域的成功。
2.依照消费者对使用的需求划分市场是最为常见的市场细分方式,其关注焦点集中于消费者如何使用企业的产品,其对产品的特性、功能、质量存在的特殊要求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区分该部分客户,从而科学地针对该细分市场特定其所需要的差异化产品。例如多棱钢砂就通过分析石材砂锯对锯条、锯钻与其他不同类型的锯条、锯钻的需求的不同,而专注于生产针对该细分市场客户功能需求的合金钢丸、钢砂和石材锯条,并以此占据了国内花岗石砂锯切割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从而通过准确地刻画客户对于产品功能的需求实现产品创新,进而有效地占据细分市场。
3.依照消费者对于售后的需求划分市场必须存在一个前提,即该细分市场上的客户的利润水平必须可以覆盖其所需要的售后服务实施成本,因此企业在针对售后需求划分细分市场时需要更加关注成本效益之间的分析,从而实现成功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稳定收入的市场细分创新。例如戴尔在早期通过建立直销渠道,并成立集中化高效的售后服务处理中心来完善自身的销售服务,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同时也扩展了自身的市场份额。由于戴尔的直销形式所需要的产品销售成本较小,因而其售后服务所可以投入的资源较多,这也是保证其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
4.依照消费者对于支付的需求划分市场,主要适用于自身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支付媒介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区分消费者对于产品购物的资金支付手段的不同需求,对于小额临时性贷款的需求等特殊支付要求,来对客户群体进行划分,从而为其设计特定的支付策略和手段,培养该细分市场客户的使用黏性,增加单个客户的市场价值。例如支付宝通过与银行合作,为经常网购人员提供快捷支付服务,从而方便网购频繁、购物终端安全性高的客户的网购支付流程,增加其购物体验,从而提升这类客户对于网购消费和支付宝使用的依赖感。
(二)衍生创新产品服务—重组产品线
由于大多数已经存在的中国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转型成本,因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其对于自身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难以偏离自身主业。针对这类企业,本文认为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对自身产品线的重组来实现商业运作的优化和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企业更应当通过对自身产品线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将落后、盈利差、无未来发展潜力的产品线淘汰或是整合入新的产品线,并对自身既定的产品进行科学组合搭配,来实现满足消费者需求或是刺激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组合,从而增加自身产品吸引力,进而创造更多利润,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三)跨行业合作商务创新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相互间的合作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因而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加强与跨行业具有相互关联度的企业合作,来实现宏观意义上的商务创新,是目前我国企业可以采用的较为实际的创新模式。
企业可以通过辨别与自身业务关联度较高的跨行业企业,通过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整合各自的商业模式,加大二者之间的业务匹配度,从而在提高客户体验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C2C电子商务与中小型快递公司之间通过跨行业的合作,将自身产品服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企业生态链,为终端消费者服务,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也有效地扩展了自身的客户市场。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的减缓,加上外部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在未来进行科学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只有通过科学的创新思路和有效的创新途径来设计企业的商业模式,我国企业才可能通过高效的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解释
目前会计学术界对会计目标持两种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它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达到决策有用观这个会计目标就必须要求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质量特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FAC No.2)中强调了“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将相关性定义为:信息能帮助用户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去证实或纠正以往预期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决策能力。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指出,相关性是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要成为有用的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基本准则中具体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可见,相关性这个质量特征指出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应当提供与其进行决策相关的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正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能够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FASB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推广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美国推广公允价值的初衷在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所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历史成本过度关注历史的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的现金流和价值,注重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使公众得不到相关的信息。因此可以理解,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是指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检验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会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理性的经济决策。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至今使用已有4年。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遭受质疑。因此本文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度和2010年前3季度的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所有ST公司、PT公司、缺失市场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的公司,分析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正如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那样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最终得到的样本数如表1:
以上样本数是从腾讯财经网中公布的上市公司及其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经手工查询并统计得到。样本统计过程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1 097家,ST公司169家,PT公司2家,最后得到926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3月31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261家,ST公司16家,最后得到245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公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 961家,ST公司126 家,PT公司1家,最后得到834个样本;截止到2010年9月31日,公布最新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总数832家,ST公司105家,最后得到727个样本。本文的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2.研究假设
假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价值相关性。
3.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1)模型设定
目前研究财务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最常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这两个模型均从Ohlson (1995) 模型演化而来,Kothari和Zimmerman(1995)建议同时使用这两种模型。本文也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检验。
价格模型: Pit=β0+β1NAVPSit+β2EPSit+ε
其中:i为样本公司;t为报告期(如2009年12月31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2010年9月30日);P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NAV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净资产;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每股收益。
收益模型:
其中:RET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股票收益率;Pit-1为公司i在第t-1报告期股票的收盘价;VEPSit为公司i在第t报告期与第t-1报告期每股收益之差。
(2)变量选取
价格模型以股票的收盘价为因变量,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为自变量;收益模型以股票收益率为因变量,股票的收盘价、每股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为自变量。
(二)模型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1)股票收盘价
从以上统计特征可以看出,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09年至2010年第3季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略为降低,2010年第2季度比第1季度略有上升,2010年第3季度有所下降。
(2)每股净资产
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2010年第2季度略有下降,第3季度有所回升;中位数和标准差2010年第2季度发生下降,但第3季度开始回升。
(3)每股收益和股票收益率
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这5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
(4)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
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这4项指标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基本都呈上升态势,且上升幅度较大。2.回归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分别进行多元统计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
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1)从整体上看,β0、β1、β2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置信水平5%,说明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表明EPS和NAVPS对P的解释能力以及EPS/P和VEPS/P对RET的解释能力是可信的,均具有正的相关性。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R Square呈增长态势,说明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会计计量后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仍然很强。
(2)从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NAVPS的系数β1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态势,说明2009年和2010年前3季度每股收盘价受到每股净资产的影响呈现出上升态势;EPS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1季度有所上升,2010年第2季度有所下降,2010年第3季度又有所回升,整体来说系数β2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盘价受到每股收益的影响亦呈现出上升态势。因此,股票收盘价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线性相关,股票收盘价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3)从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EPS/P的系数β1和VEPS/P的系数β2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均呈大幅递增趋势,说明从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益率受到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的影响亦表现出增长态势。因此,股票收益率与每股收益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票收盘价的比例线性相关,股票收益率受到这两个因素影响较强。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P与NAVPS和EPS、RET与EPS/P和VEPS/P的变动方向一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可以使NAVPS和EPS对P、EPS/P和VEPS/P对RET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P会受到NAVPS和EPS的影转贴于 响,RET亦会受到EPS/P和VEPS/P的影响,它们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它们之间表现出的相关性正是受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影响,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使得它们之间呈现出相关性,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上市公司中得以全面运用,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会高,从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就验证了假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价值相关性。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继续运用公允价值会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一)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均与股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较强增量解释能力,能够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从而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同时可以发现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总体上升,说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没有削弱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并且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净资产的回归系数增长幅度均大于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增长幅度,回归系数的增幅越大说明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更敏感,即股价对每股净资产的反应更敏感,因此每股净资产能够对股价起决定性作用,能决定上市公司的经营实力和经营业绩,对上市公司股东来说,他们会关注公允价值变动对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这就说明了公允价值能够为其提供决策更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其决策的要求。
(二)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每股收益与股价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价的比例与股票收益率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价值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较为显著地增强了每股收益对股价和股票收益率的解释能力,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亦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并且发现从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收益与股价比例的回归系数和每股收益的变动与股价比例的回归系数逐步上升,说明公允价值的运用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更具价值相关性,同时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对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市公司股东更关注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获利能力的影响。这进一步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引用公允价值的初衷,我国并不是盲目追求国际协调,而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具价值相关性,能够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四、启示与建议
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提供与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为我国准则制定者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体现了其引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衷。尽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遭受质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仍然可以坚持并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但我国今后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中应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得到启示并本着端正的态度正确运用公允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 A.Ohlson.Book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3]刘浩,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2008(1).
篇11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世界上最早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是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70年颁布的报告书第4号,报告中指出“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在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2000年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交易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当购置或出售资产及负债的发生或清偿的金额。”2006年9月1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即美国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准则组成部分,对公允价值给出了更加完善的定义:“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资产付出的价格。”这一定义更加严格,定义中突出了计量日、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含义也有明确的定义,即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上述对公允价值的理解共同点是所进行的交易是自愿的、公平的,公允价值是对资产和负债计量时采用,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能是将来的。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外的运用
公允价值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准则中就有所使用,比如在投资、债务重组、租赁、非货币易等交易或事项中采用公允价值。1975年12月FASB颁布SFAS NO.12《某些可交易证券的会计处理》要求可变现的证券用公允价值计量,这是美国第一次涉及到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及金融工具的发展,经济业务更加复杂,公允价值越来越多地被广泛采用,比如美国FASB在90年布的32项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多达23项,该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进入21世纪公允价值的使用仍有扩大趋势,进而在2006年9月19日,FASB正式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准则的组成部分,即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2011 年美国FASB了《2011年第4号会计准则更新――公允价值计量:为取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要求的统一而作的修订》。1990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原则公告,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1992年,IASC第30号国际会计准则(IAS 30)要求金融机构披露财务报告应披露应收账款、贷款、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此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从金融工具扩大到非金融工具。2005年至2006年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多次召开理事会讨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到2011年5月IASB联合FASB了IFRS 13,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地位没有变化,仍然被作为相关交易或事项的计量属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内的运用
我国早在1998年6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就首次运用了公允价值。之后,公允价值经历了回避和重新使用阶段。
(一)引入阶段(1998-2000年)
1998年6月财政部的债务重组准则中首次提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并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此后,至2000年,财政部陆续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中也提出采用公允价值。1998年至2000年间,我国针对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易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另一方面也为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打下基础。
(二)回避阶段(2001-2005年)
自1998年起,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易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有许多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手段人为的进行利润操控(因公允价值本身来讲就是个估计值,因此有人为操控因素存在),使得会计信息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基于此,财政部2001年起重新修订会计准则,并取消了债务重组、投资和非货币易公允价值计量。
(三)重新采用阶段(2006年至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部环境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而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也更趋于成熟,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针对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生物资产等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中大量使用公允价值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局面。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
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融业,欧美许多银行将本是体制或政策层面的因素造成的此次金融危机,却归罪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由认为公允价值与投资者决策相关性不大,不适用于金融业务的计量。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William Isaac(2008)曾评论说“没有必要的市值会计在过去几年中严重侵蚀了银行业的资本,是目前信贷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根源。”金融界人士甚至要求取消《财务会计准则报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基于一些人强烈取消公允价值计量,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协助下调查公允价值究竟是否是金融危机的祸首?公允价值要不要取消?经过3个月的调研后,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国会提交报告结论是反对废除公允价值计量,不过同时也提出了应改进计量的建议。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很多市场参与者认为会计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透明的、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金融危机的根源不是会计,更不是公允价值,会计只不过是反映经济的工具而已。当然,公允价值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包括:(1)公允价值的估值具有主观随意性;(2)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不确定性;(3)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需要运用估值技术,实际操作较困难;(4)公允价值可能会使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实际情况。事物都有两面性,金融危机说明公允价值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不是走回头路废除公允价值。最终国际上还是认同公允价值计量,2011年5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 13)“公允价值计量”与FASB2011年第4号会计准则更新公告,IFRS 13对世界各国制定公允价值准则有重要影响,至少说明当前公允价值计量是可行的。
五、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意见稿)
2012年5月17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该意见稿分11章49条,包括总则、公允价值计量基本要求、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级次、披露、衔接方法和附则等。该意见稿的,一方面说明与国际上普遍认同公允价值计量的趋同,比如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先后了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另一方面,在我国学术界,有学者呼吁应该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将公允价值单独以会计准则的形式,似乎预示着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不过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尚需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1)完善公允价值的定义。比如像美国的FASB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定义的要素包括交易日、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等。(2)公允价值数值的确认应允许有误差。公允价值数值的取得主要是专业人员的估计值,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当然这个误差不能过大,比如可以认为在某个范围内都是容许的。(3)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应循序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够发达,这给要求在成熟市场上运用的公允价值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不能强求一定要立即与国际发达资本市场的会计准则一致。J
篇12
金融风险与创新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合理避开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现代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现的金融创新为金融控制和管理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不过金融创新在避免了一部分风险的同时本身也增加了新的风险。金融风险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往往是进行金融工程时带来的结果,部分金融创新在起初能够避开金融风险,但在整个过程会带来许多新的金融风险。两者之间有如下关系。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金融风险来促进
从金融创新出现的目的来看,金融创新就是为了合理的避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也就是金融创新发展最迅猛的时期,金融创新的产生是众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金融风险的扩大化相互呼应。
(二)金融创新加大了主体避免金融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可以用来减少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这是直接的金融风险,直接风险的避免,由它所带来的间接风险理所当然也会减少,可以这样说金融创新在避免直接风险的同时也能避免间接风险。
(三)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通过金融创新来避免
在众多金融风险中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风险都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的,这些风险只有利用其他手段来进行规避,比如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违法作案,这样给机构本身带的危害更加巨大,所以这种金融风险就只能靠法律的手段来处理。
(四)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不是完全相关联的
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功能,由期是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主要是转移型创新。而且并不是全部的金融创新都同金融风险有着必然的联系,或产生于金融风险。
(五)金融创新的理论在避免的同时也产生风险
在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金融创新在避免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视而不见。避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但金融创新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是其本身无法避免的缺陷。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以国际金融创新标准来看还有很大的不足,例如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策略。而是表现出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非正常现象。
眼下,中国金融运行体现出不均衡的特征,一方面体现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剩余,另一方面表现在中小企业以及农业的经济范围不能得到充分的金融援助,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来解决。所以加强金融创新力度是我国经济向前发展的主要策略。不过在发展金融的同时要调整好以下关系。
(一)金融创新要调整好实体经济同虚拟的关系
金融创新不能违背实体经济为所欲为。金融危机过后,实体经济服务应该成为我国的金融创新的重点。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三农”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制定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共同赢利的有效制度。一直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是银行项目弱点,银行业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来适应金融脱媒的不断变化。
2.在农村要加快“三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创建速度,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能够互补功能,产权明确的多种农村金融体系。
(二)金融创新要调整好市场导向同加强监督管理的关系
应对经济危机需要加强监督管理,但金融创新不能因此背离市场化导向的基本规则,眼下,我国市场化导向还需要不断推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理想状态下,要让监管与市场做到完美结合。但在实际市场状态下要实现完美并不容易。因此,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还需继续完成市场化导向的目标。
(三)创新的金融理念应调整好交易所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关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外场外市场发展突飞猛进,传统的交易所地位面临窘迫的发展局面。但是在经过人们对交易所价值的重新定义与认知后发现。不管金融工具和交易环节怎么创新,危机的重灾区仍在场外市场。场外市场管理混乱,对于市场安全这一重要因素非常不利。现阶段场外市场在我国还没有规模,同时交易所的产品线还有待加宽,在这样的条件下,摸索一个规范的场外市场发展方向,是对我国金融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三、预防市场的宏观风险,加大监管力度
金融创新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微观风险。所以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监管金融创新风险,可以建立完整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来防范微观风险,但衍生产品具有契约性和虚拟性,以及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性同证券化技术之间的作用,这些便成为市场主体的宏观风险,所以单靠制定市场政策是不能解决宏观风险的,而是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监管来化解宏观风险。首先政府要通地宏观调控来监管和改善宏观危险。其次改进信息披露,谨慎促进金融创新,预防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最后促进全球化金融稳定,协调全球金融监管。
当今,金融创新不仅能提供多元化金融需求而且能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但如果单独追求金融创新而忽略风险,那么将会导致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所以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但要进行金融创新,而且还要协调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协调好监督管理和市场导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为金融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13
自提出之日起,对公允价值应用合理性之争便一直甚嚣尘上。对于2008年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一些人将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认为其“盯市”(mark to market)的计量原则放大了金融衍生品的损失,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迫使众多金融机构破产。会计界的专家和学者坚持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过度乐观,放宽信贷标准,过度运用杠杆导致风险加剧,最终酿成危机。尽管如此,公允价值仍暴露出了对金融资产估价偏低,造成利润大幅降低的弊端。但这种计量模式能及时、透明、公开地揭示出资产泡沫,促进人们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通过对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公允价值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梳理,剖析公允价值新的研究趋势,探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期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合理运用公允价值提供启示。
1 公允价值的理论内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一直致力于研究公允价值的基本概念、计量方法,构建其理论框架。
1.1 公允价值的定义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质疑, FASB和IASB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和修改。FASB在新修订的FAS第157号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接受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IASB在2009年的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中也沿用了FASB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两大权威的准则制定机构均以脱手价格定义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但未被弃用,对其探究之心反而更加坚定。
1.2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从属于其他属性,还是一项独立的计量属性,争议一直存在。谢诗芬(2008)认为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也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不同的一种全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而是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认为,在初始确认时点,公允价值才被假定与历史成本近似,而且只是金额可能相等。FASB认为“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就是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因为它们只考虑了时间和入账/脱手价值两个因素,只有这两个计量属性同时符合其他几个特点时,才可以说它们是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因此,只有短期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该项目的公允价值。现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为计量目标的现值。
可见,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现值、可变现净值是一种交叉关系。从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角度而言,公允价值和现行成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以“入账价值”为基础的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的金额是相近的,这也是以“成本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
2 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估价技术(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和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所需的市场信息两部分组成。FAS 157号将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3个层次,并称之为“公允价值层级”。2009年FASB和IASB在附加指南中对公允价值层级了补充说明:“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将最大程度地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即不需要重大调整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信息),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也就是说,只有当可观察输入值具有相关性,且第一和第二层级信息不需要重大调整时,这条原则才可用;反之,当可观察输入值不相关时(例如在欠活跃或非活跃市场情况下),就要更多地用到不可观察输入值(由报告个体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进行主观判断所得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新增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采用估值模型的输入值视市场活跃情况而定。这一规定避免了在金融工具价格普遍偏低,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采用市价造成金融机构巨额浮亏的可能。
3 公允价值的应用结果研究
已有研究证明,公允价值的引入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公允价值与公司经营、财务风险之间关系的文献亦不断涌现。
3.1 公允价值相关性研究
价值相关性研究是确定信息是否对投资者决策有用。已有证据通常显示公允价值信息具有相关性。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外有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比比皆是,Barth et al.(1994)和Nelson(1996)等对价值相关性分别进行了研究,且结论均为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2008年之后有关价值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内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在金融危机之后,有关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多是验证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胡奕明(2009)运用我国A股市场公开数据实证发现,新准则提倡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显著包含了相关的会计信息,并且在股价中得到反映。罗婷 等(2008)研究了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发现新准则实施以后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并且受到新准则影响部分的价值相关性改善程度显著高于不受影响的部分。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的确将原有准则的不合理部分做了修改,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谭洪涛、蔡春(2009)从盈余管理抑制、巨额亏损确认的及时性和价值相关性3个方面比较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的会计质量。研究发现新准则实施之后,上市公司会计质量在收益平滑限制、巨额亏损确认及时性、价值相关性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研究结论表明,以公允价值和资产负债观为重要特征的新准则在实施后达到了目的,公允价值的引入确实有助于提供价值更相关的信息,更及时地确认损失。
国内外的研究都肯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与投资者决策更为相关,信息含量更高的会计信息,促进资本市场效率提高。
3.2 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研究
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也可以理解为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类研究大量涌现。
Plantin(2008)研究认为公允价值对于资产价格注入了一些人为的风险,导致资产价格的信息质量降低,从而使得市场投资者依据价格做出的决定并不是最优的。研究发现在长期持有、流动性不佳和年代久远的资产中,公允价值所带来的无效性较大。Karl et al.(2009)调查了改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衍生品是否影响了公司的风险对冲政策,证据表明报表上金融衍生品的计量方法的改变对于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Gauri Bhat(2008)证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解释了未预期回报的波动性,相对于净收入来说,公允价值损益促进了公司的披露行为和公司的治理。研究的结果表明,公允价值损益、信息披露水平和公司治理都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公允价值估计相关联的风险水平。Allen和Elena(2008)认为在金融危机时使用市场价格估计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并不理想。相反,如果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银行可以满足偿债要求继续经营。
国内的相关研究包括:汪建熙、王鲁兵(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通过比对国内市场指数与上市公司公允价值损益总金额,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周明春、刘西红(2009)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和金融创新的需要,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是缺乏一些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对于公允价值风险相关性的研究中,现有文献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额外的波动性和市场风险。
4 结 论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准则制定机构在理论上的不断探索,还是实证研究的经验证据都表明: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公允价值的应用仍是大势所趋。尽管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出了考验,但公允价值仍会是会计计量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F Allen. E Carletti.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8(2/3):358-378.
[2]M Barth.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Accounting Review,1994,69(1):1-25.
[3]Gauri Bhat. Impact of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 Value Gains and Losses and Stock Returns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orking Paper,2008.
[4]Karl V Lins,H Servaes,A Tamayo. Does Derivative Accounting Affect Risk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urery Evidence[R]. Working Paper,2009.
[5]K Nel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 [J]. Accounting Review,1996(2):161-182.
[6]K Plantin,S H Haresh: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435-460.
[7]胡奕明.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
[8]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1997(12):1-4.
[9]罗婷,薛健,张海燕.解析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J].中国会计评论,2008(2):129-140.
[10]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9(6):12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