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食品工业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食品工业的作用

篇1

1、发展食品工业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食品加工企业约占40%)。在农产品短缺时期,食品工业是跟着农业走,“农业生产什么,食品工业就加工什么”。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这种关系就得倒过来,变成农业跟着食品工业走,“食品工业需要加工什么,农业就提供什么”。即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位于上游的农业,按照加工食品的需求,向位于中游的食品工业提供加工原料,生产出来的食品经过下游的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供应给广大的消费者。在这种食物产供销体系中,食品工业处于核心地位,它发展越快,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因此,发展食品工业,将有利于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产品单一的传统格局,扩大用于加工的优质、专用农产品比例,提高产品质量,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发展食品工业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如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其价格终究不会很高,而经过加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每深入加工转化一次都比初级产品的价格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根据有关测算,一吨玉米按原粮出售价格只有1100元左右,加工成淀粉后价格就提高到1800元,加工成葡萄糖后上升到4000元,进一步加工成赖氨酸还可以攀升到4.2万元。可见,通过发展食品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和转化增值,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发展食品工业,也是促进食物资源有效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必由之路。由于运输、加工和储藏跟不上,我国农产品每年出现的损耗触目惊心。如粮食损耗至少为10%,果蔬损耗约为20%左右。如果我们食品加工业搞上去了,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损耗,有利于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矛盾,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发展食品工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食品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就业吸纳能力大的特点。在美国,目前农业劳动力虽然只有200万人,但是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高达1100万人,相当于前者的5倍。在日本,1990年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就业人口分别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6.5%和11.7%,后者是前者的两倍。反观我国,农业劳动力大约有3亿多,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却只有1000多万人。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就业容量有限相关。在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的情况下,发展食品工业,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具有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双重功效。

二、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互动

食品工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并不是自动形成的,它有赖于在食品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肉类、蛋类、水产品总产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但食品工业却明显滞后。这种状况反映出我国食品工业和农业发展是不协调的。因此,必须从产业链的关系出发,加强食品工业与农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食品工业的要求发展专用、优质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工业之间常常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是生产出来的不少农产品卖不出去,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是食品工业需要的很多加工原料却要靠进口来满足。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变“优质农产品鲜食,劣质农产品加工”和“生产什么,加工什么”的观念,从市场需求出发,安排食品工业加工的对象和规模,逐步向“加工什么,生产什么”的思维转变。根据这种思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可以保证农产品品种的专用化和优质化,满足食品工业对加工原料的要求,实现农产品种植业与食品工业的对接。

2、建立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

食品工业作为现代工业部门,对应的是规模化生产和大批量的原料需求。而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部门,仍处于分散经营和零散供应的状态。解决规模生产对大批量原料需求和小农户零散供应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按照食品加工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使之成为食品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在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每一种加工食品都有相应的专用和固定的原料基地。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苹果、番茄基地,佛罗里达州的柑橘基地等。目前,我国农业部已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并把加工专用的农产品列入其中。这些加工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成,将对食品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探索食品工业企业与农户联接模式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与农业种养业之间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和食品工业加工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尽管很多食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和农民建立联系,但由于这种产业链条上各主体的利益的不一致,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受损的是处于弱势的农民,进而影响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和整个产业的发展。为此,要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通过“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入股等方式,使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把食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之间松散的买卖关系,变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产、加、销产业链。

4、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正在逐步走向纵深,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市场。对于广大的农产品生产者来说,食品加工企业就是他们的市场。因此,只有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从国内来看,凡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产品就能顺畅进入加工流通领域,农业结构就调整得好,农民收入也就增长较快。从国外看也是如此,食品工业越是发达的国家,农业结构也就越合理。因此,要把食品工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业种、养业结构的调整,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原料,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品种多样化;另一方面通过食品工业发展,促进专用、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即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和农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往往是消费结构变化加快,食品工业迅速上升的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更大幅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1、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综观世界,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工业是不发达的。国家越发达,越把食品工业作为重大战略来抓。要把食品工业摆在和农业一样的重要位置,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看待,把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新的食品工业,统筹规划食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食品工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缓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要系统制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税收、贴息、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加工企业开展农产品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物资源的再使用和可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宏观调控

食品工业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宏观协调,食品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要按照农业―――食品工业―――营销业和餐饮业产业链的关联性要求,突破现有各自为政、分割管理的体制,加强对食品工业和关联产业的指导与协调,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互动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加快建立食品工业高效的信息集成系统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食品工业行业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体制创新

加快食品工业发展,要求提高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档次,使食品工业发展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能够推动食品工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加工及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食品工业高技术成果产业化。深化食品工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增加对食品工业加工科技发展的投入,积极支持一批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

4、支持和培育食品企业集团,实行规模化生产和现代企业化经营

要引入市场机制,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现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扶持,加快规模经济发展的步伐,采取破产、兼并和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农工贸一体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对部分适宜分散经营、劳动密集的食品工业行业,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特色食品,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

5、加快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食品工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可食资源,具有发展食品工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建设若干具有较大规模的食品深加工示范项目,培育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使中西部地区在粮食、乳品、果蔬及特色资源的深加工等方面实现突破。利用东部地区人才、科技、设备、资金、管理及市场影响等方面的优势,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建立食品加工企业,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食品资源的潜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中西部地区食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形成东中西合理的食品工业区域布局。

篇2

在肉及肉产品生产中能很好的显示超高压技术许多独特的优点,比如通过调节钙改变酶性能,阻止微生物,完善凝胶特性,增加鲜度等。超高压对肉产品中钙改变酶的性能有一定的作用,且伴随压力的增加,钙改变酶的性能出现先升后降的现象,钙改变酶在肉鲜化时有主要影响,对肉的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高压处理可分解肌动蛋白与肌动球蛋白,增加肌本来纤维蛋白的可溶性,使凝胶性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肉产品胶凝性质。超高压对肉产品凝胶性质的影响也和工作时的温度紧密相关,低温高压有助于凝胶的产生,高温高压则会阻止。另外,超高压对肉产品的色与味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超高压可以使鲜肉颜色变淡,出现和熟肉的相似的颜色,详细变化是亮度(L)增加,红度(R)减低,且压力越高,变化越明显。真空包装不会使压力发生变化致使的颜色改变,亚硝酸钠能保护肉的颜色。

篇3

1.茶多酚的概念及性质

茶多酚(GreenTea Polyphenols,简称GTP)是一种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复合物,是茶叶中具有保健功能的重要化学物质,茶多酚由约30种以上的酚性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及类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4类。

茶多酚是很稳定的,pH在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存放于阴凉、避光、干燥处,一般保质期为两年。是较安全的无毒性的添加剂。茶多酚的感观指标:1、外观:茶多酚TVP20为棕褐色的粉状固体,TVP40、TVP50为棕绿色带茶香粉状固体;其它均为淡黄或淡绿色粉状固体。2、性状:本品易溶于水和含水乙醇,味苦涩。

2.茶多酚在日常生活和食品工业中的作用

2.1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大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2.1.1 用于糕点及乳制品: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腐败,延长保鲜期,防止食品退色,抑制和杀灭细菌,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寿命。另外,还可使甜味“酸尾”消失,味感甘爽。

2.1.2 用于饮料生产: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而且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食品褪色,提高稳定性,据称其效果较维生素C高出20倍。茶多酚应用到果汁饮料的加工保鲜过程中,添加0.02%茶多酚能抑制蜜柑汁液缩异臭的产生,添加茶多酚0.005-0.01%于果汁、豆奶、汽水、等饮料中,能抑制维生素A、维生素B1和β-胡萝卜素的降解破坏,保证果汁饮料的有效成品和产品质量以及各种营养成份。

2.1.3 用于水果、水产和蔬菜保鲜: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喷洒低浓度的茶多酚溶液,就可抑制细菌繁殖,保持水果、蔬菜原有的颜色,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水产品用茶多酚配液浸泡具有抑菌、防褐变、除异味的功能。

2.1.4 用于畜肉制品:茶多酚对肉类及其腌制品如香肠、肉食罐头、腊肉等,具有良好的保质抗损效果,尤其是对罐头类食品中耐热的芽胞菌等具有显著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并有消除臭味、腥味,防止氧化变色的作用。

2.2茶多酚在油炸、焙烤良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中酚羟基有提供活泼质子的能力,能捕获油脂自动氧化形成的自由基是天然油脂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其对活性自由基的清除达98%以上,使连锁反应中断,防止油脂继续氧化,是BHT、BHA理想的天然替代物。油炸食品一般含有20%左右的油脂,并经高温煎炸,极易氧化变质。加入茶多酚可延长其保质期1-2倍。。

2.3 茶多酚在日化工业中的应用

化妆品中通常使用的油脂、蜡、烃类等油性原料、以及香料、表面活性剂等,易与空气中的氧起反应,反应(自动氧化)后生成的过氧化物、酸、醛等对皮肤有刺激,并会引起皮肤炎症、变色,放出酸败臭味等。而茶多酚不仅是良好的油脂抗氧化剂,且有抗菌止痒,愈合伤口,增进毛细血管韧性等功效,同时还是较好的紫外线过滤器,可减少皮肤黑色素的形成,能去除雀斑与老年斑,达到护肤之目的。在食用油贮藏中加入茶多酚,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从而防止油脂的质变哈败,使油脂的贮藏期延长一倍以上。

2.4 茶多酚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茶多酚可去除污水中的 铅等金属离子,可望在污水处理方面获得应用

2.5茶多酚的药理作用

2.5.1 抗氧化、延缓衰老:茶多酚可消除人体内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减缓人体衰老,大量试验表明,茶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恬性比维生素E还强,若与维生素C和维生素E配合还具有增效作用。

2.5.2 防龋作用:过去茶叶的防龋作用被认为是茶汤中"氟"的功效。氟元素可取代牙齿中羟磷灰石的羟基成为氟磷灰石,使牙釉质对产酸物质的侵蚀具有抵抗力。现在临床上又证明茶多酚能强烈抑制致龋菌,明显减少菌斑和牙周指数,而对口腔中其他有益微生物则没有影响。

2.5.3抗菌抗病毒:中国古医书已有用茶治疗炎症的记载,绿茶和花茶的抑菌效果比红茶强,这与它们含有的茶多酚数量不同有关。有人认为,茶多酚的抗菌作用在于多酚类物质能沉淀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失活。近代科研则认为,茶的功效主要来自所含儿茶素类对很多引起人体致病微生物,如肉毒杆菌有抑制的效果,而又不伤害肠内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的繁衍,具有清理肠道内的功能。临床医学文献中有使用茶汤治疗赤痢及抑制病原菌繁殖的报告。。利用茶多酚抗菌,抗病毒的原理,国外已将儿茶素,安装于空调机内,以除菌和除病毒。自1998年新型空调机上市以来,深受好评。

2.5.4 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茶多酚类化合物对有机体的脂肪代谢产生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抑制血浆和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上升的作用,具有促进脂类化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效果,因此它不但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有减肥的效果,上海医科大学一课题组应用茶多酚在江苏海门市对200位乡村居民随机分4组送药,服药10个月,进行双盲对照试验,发现可使血清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约19%,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实验前后比值相差36.1%,说明茶多酚有预防高脂血症、减少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

2.5.5 多种药理作用: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衍生物具有抑制癌细胞增生、抗癌、抗突变的效果。此外,儿茶素衍生物还有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以及抗辐射作用。。美国一公司根据儿茶-素有防辐射的功能,开发出粉底霜化妆品,该产品标示的功能为预防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癌以及预防皮肤的早期衰老。由于茶多酚能保护大脑,防止荧屏射线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因而用它加工的饮品被誉为“电脑时代的饮料”。

2.6 酶工程方面

天然制品茶多酚能通过氢键与蛋白质和酶结合形成沉淀,分离出酶和蛋白质,以保证 食品医药用酶对安全卫生和特殊要求。

总之,由于茶多酚的医药和保健价值,茶多酚已成为医药、食品界开发的热点,目前除了茶多酚片剂、胶囊剂等外,作为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在粮油食品、方便食品、水产品、肉制品、配制品、调味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哗,赵伯涛,张卫明.茶多酚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中成药,1998.

[2]浙江大学茶学系主编.茶叶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贾之慎,扬贤强.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与应用[J],食品科学,1990,(11):1―5.

[4]扬贤强,叶立场,贾之慎.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开发与应用[J].福建茶叶,1990,(3):3―13.

篇4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 brand; Competitiveness; Br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F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拥有品牌忠诚就可以赢得顾客忠诚,赢得稳定的市场,大大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为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文化品牌建设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一)品牌建设是建筑企业面临各种挑战的迫切需要

品牌战略是建筑企业面临各种挑战的迫切需要品牌战略是建筑企业面临各种挑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全国资质就位工作的深入和全国工程建设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资质、质量、安全、诚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对建筑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一旦出现质量、安全事故,或拖欠工资等有失诚信的问题,企业将被公示和严厉处罚,甚至被清退出当地市场。同时,WTO给予中国建筑业的过渡期已过去,全面开放的时期已经来临,这就表明我们除了与国内企业竞争外,还要与外来的“狼”一起争夺建筑业务。而与外企相比,我们许多建筑企业在人力、财力、科技力、法则力和文化理念力等综合资源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种种挑战面前,我们只有抓紧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尽快练好内功,增强实力,缩短差距,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品牌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企业的文化品位成为市场认同的重要标准。有的工程项目,因为安全、环保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形象,丢失了市场。项目管理滞后,究其原因,还是企业文化理念落后。建筑市场的竞争,是企业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竞争。在日益动荡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赢得顾客忠诚和企业求得长期生存与成长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重新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企业,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压力已经直逼本土的企业必须将竞争的水平提升到国际水准,而不是“窝里斗”。品牌能不能在市场上立住脚,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一个连续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开发、培养、不断巩固以及更新,因为即使建立了核心竞争力,也还有可能再瓦解。因此,如何使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经营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品牌建设是建筑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经历了广告力时代和营销力时代。随着众多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也进入到了品牌力时代。尤其是中国的建筑企业,面对世界品牌的强大竞争压力,更应该加强品牌意识,从而奠定建筑企业品牌运营的基础。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是建筑公司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

施工企业品牌现状分析

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知

施工企业对品牌的理解不到位、不准确,往往单纯强调企业的知名度,而忽略了品牌的其他组成部分。品牌知名度仅仅是衡量企业传播策略和价值体系标准之一,并不能代替品牌美誉度及其他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这种误区,导致施工企业很难全面把握品牌的内涵,更无从谈起培育并升华品牌。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着眼市场、着眼长远去培育企业的品牌,树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提高品牌的美育度、忠诚度,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与占有率,实不多见。

缺乏维护品牌的手段

维护品牌就是要恪守自己的承诺,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等代价,都必须遵守市场经济法则。施工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其对业主承诺的过程。施工企业品牌建设的窗口主要是项目部,大多数施工企业实行星式管理,这种模式如果没有一套品牌指数评估反馈体系,对品牌发展状态保持跟踪测试和控制,就容易导致品牌管理失控,没有有效的控制和指标数据反馈,就谈不上品牌的重新定位。

在施工现场,由于企业对项目部控制不到位,使项目部的安全意识不强而造成安全事故,质量意识不强而造成质量事故,服务意识不强而造成不和谐问题等,都会损害企业品牌的打造。另外,建筑行业单位之间为争抢某项工程,不惜竞相垫资压价,甚至中伤兄弟单位的做法,则是不珍视品牌、损害品牌形象的一种短期行为,一种不利于品牌成长的功利主义;同样,那些为了获得工程项目而相互陪标获得工程项目的做法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企业不顾品牌形象盲目决策的做法,不仅破坏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利于品牌的培育和提升。

四、施工企业文化品牌的建设措施

(一)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创树品牌的意识。

通过相关企业文化的培育,使创精品、树“牌子”的意识深入人心,并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要使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认识到质量和安全是品牌的生命,要保持随时有可能“砸牌子”的危机意识,在创精品的过程中时刻不敢懈怠,以此保证过程可控。现在经常出现的某些企业连最基本的产品都做不好,往往在很简单的项目上砸了自己的牌子,根源正是员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一个施工企业的信誉、品牌一旦受损,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要弥补、挽回将是极为困难、也是事倍功半的。相反,一个真正的精品工程,其影响也是非常的深远,甚至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会成为一个企业的代名词。一个优秀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人性品牌应该是共荣共生、相辅相成的。

(二)重视技术研发

重视技术研发、加大技术投入,加快建筑科技的新陈代谢,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使企业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走在施工行业前列。 目前,我国多数建筑企业在技术优势上尚不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国内的工程竞标主基调仍是成本优势或关系优势。国内建筑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主要体现为: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投入和创新建设无系统规划和建设,创新成果少,转换程度低,技术改进和创新以具体工程的工艺改造、管理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一向轻技术,重生产的国内建筑企业在科研人员配备比例较低,资金投入比例也不高。据2012年上市建企排名前20家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计算,均值仅达到0.79%,除隧道股份、中国铁建外,多数企业的科研投入比例未超过1%,而这一比值在发达国家建筑企业中,一般为2.5%~3%。

(三)建立品牌的质量竞争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质量是通信施工企业品牌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维护商誉的关键。施工企业建立质量体系,服务业主的具体途径是在质量信誉中创造品牌。一方面,良好的建筑工程质量是保证建筑用户利益,确保业主即建筑运营企业投资效益的根本。当前,建筑行业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建设速度快,建筑技术复杂,要求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施工质量,正确处理利益与质量的关系,本着对业主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工作。另一方面,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的产品形象,而优质工程是施工企业良性循环的起点,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因素。施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必须以高质量为基础。为此,施工企业应积极与国际接轨,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依据ISO质量体系等国际标准进行标准化作业,使之渗透到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并延伸至班组、工序,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业主和客户信心,使施工企业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以咨询服务辅助企业品牌提升

咨询服务对品牌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小品牌战略的实施风险和保证企业品牌的持续盈利上。咨询服务业目前是中国极具潜力的一个产业,它依附于各大产业,为各大产业服务,提供具有先进水平和较高实施性的咨询产品。建筑业内的咨询服务包括规划、勘察、设计、管理、财务、培训等众多内容,行业外的咨询企业很难准确把脉建筑业,行业内的企业又多处在实施层面,没有针对各项内容的系统分析。所以建筑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联合、新建、重组等方式打造咨询部门或专业子公司。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实际可行的发展战略,更可以通过各种咨询服务提高行业内外对建筑业内知识、产品、品牌的认识,增加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保证企业品牌的持续盈利。目前建筑业开展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向是提炼企业文化、打造“CI”标识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发展投融资带动总承包,开展包括设计、施工及后期管理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业务及进行其他现代项目模式的研究应用等等。

结束语

随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施工企业必须清醒意识到的如何保持与打造自我核心竞争力,而品牌建设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企业软件建设,从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员工质量意识、重视技术研发、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打造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洪斌,王从远,刘洪岩.建筑企业品牌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建筑经济,2006(06).

[2]杜光字,建筑施工企业品牌策略概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2).

[3]杨淑华,鄢咏红.我国建筑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分析[J].建筑经济,2006(09).

篇5

1.2不合理的食品工业品种结构,比例较低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样状况的产生和产品更新换代慢、样式少、包装差、档次低有很大关系,使市场的需求由于有缺陷存在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上而不能适应。食品工业应对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予以着力改变,对自主创新进行积极的改进,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行大力的发展,使行业的科技进行得到推动。

1.3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制假、售假行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几率迅速增长。在食品工业的监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执行力度不强,由于不同的部门监管着食品工业导致检测标准不一的现象存在于部门之间,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由于监管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而受到影响。小型企业的过多存在,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理念相对陈旧,会有安全隐患存在于生产出的食品中。

2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1可持续发展的食品工业

一是对自主创新予以鼓励,提倡技术的应用。应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的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秀的人才是自主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要有人才引进的政策,不断吸引人才为企业和地区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还要使科技人才的合作得到促进,通过共同努力来开发新产品、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发明新工艺。二是要以创新为引领来优化结构。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选取经济战略,优化产品结构,改造传统食品的生产技术,实现食品工业领域的现代化。三是要对食品产业链进行打造,确保食品安全。食品工业企业要对源头、加工、物流、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掌控,使食品安全得到保证。

2.2开发绿色食品

这对人类经济活动文明具有促进作用,环保理念融入到农业与食品工业生产过程中,和谐发展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对产业食品安全的广泛监督,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可以使我国经济产业链协调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绿色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分支,其以优秀的品质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绿色产品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实现,和谐发展了农业和食品工业。3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1)对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使食品工业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得到促进在农业产业的地域分布和食品工业呈现出的地域化趋势上,存在着不协调的表现。农产品原料资源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虽然由于结构调整使食品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但其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要在农产品丰富地区建立主导产业,为使地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建立食品工业辅产业在农产品欠发达地区。另外还要加快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城乡资源的互补得以实现,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

篇6

1.河南食品工业各经济指标的国内比较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时滞性,本文采用2007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河南食品工业的国内比较分析。同时,由于青海和食品工业的落后,数据资料不全,故本文分析中均省略。通过对全国各省份食品工业4大行业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2007年河南食品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内的比较现状如下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息支出、利润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成本费用总额等11项指标均全国排名第2位,仅次于山东;固定资产原价仅次于山东、广东排第3位;资产合计、本年应交增值税排名第4位,次于山东、广东、云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在全国仅排名21位,这说明河南食品工业的产出效率很低,处于全国落后水平。

2.河南食品工业比重的国内比较

河南省2007年食品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所占比重如表2所示,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利息支出、利润总额本年应交增值税、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成本费用总额、等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比重均在5%以上,其中利润总额占到全国的12.02%,仅有出货值的比重低一些,也达到了1.54%。这充分表明,河南食品工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食品工业大省。

三、河南食品工业国内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

1.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是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直觉化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为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从众多的相关数据信息中,通过浓缩信息,指标降维,导出几个主分量,并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始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从而寻找出代表信息的综合指标,对综合指针报蕴藏的信息适当解释,以揭示事物深层次的内在规律。由于它所反映河南食品工业竞争力的指标比较多,因此进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必须采用多指标。由于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较好地消除指标样本之间的相关性,在保持样本主要指标信息的前提下,可以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本文应用这一方法,研究河南食品工业国内竞争力比较。根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分析各省份指标要素,并计算各要素的得分,计算出各省份的竞争力综合得分,以评价河南食品工业在全国的竞争位置。

2.研究样本和数据

以河南省食品工业为样本,根据2007《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运用SPSS16.0为工具,对食品工业4大门类: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按照国际分类标准)中以下经济指标:企业单位数(X1)、工业总产值(X2)、工业销售产值(X3)、出货值(X4)、工业增加值(X5)、资产合计(X6)、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X7)、主营业务收入(X8)、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X9)、利息支出(X10)、利润总额(X11)、本年应交增值税(X12)、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X13)、固定资产原价(X14)、固定资产净值(X15)、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X16)、全员劳动生产率(X17)、成本费用总额(X18)等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省份由单向指标共同作用的综合分值,对河南食品工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国内比较。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

3.河南食品工业国内竞争力评价

篇7

2科学技术在传统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

2.1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在以往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有限,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工艺,再加上一些食品工厂在传统食品的生产以及加工环节缺乏足够的保护,致使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存在一些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不仅极大的提高食品加工生产效率,而且能有效的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PEM臭氧生产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就能有效的保障食品的安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臭氧通常采用电晕法,以空气为原料。由于食品加工厂环境较为潮湿,使设备产生的臭氧量逐渐减小,有时甚至不产生臭氧,而且还会在运行过程中排放出一些具有致癌性质的氮氧化合物,造成二次污染。而PEM电解设备,以纯水为原料,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可以不受潮湿环境的影响,且由于纯水是由氢以及氧两种化学元素所组成的,所以在发生电解之后不会产生任何一些有害的物质。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另外在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中,所需要的一些食品原料不但会受到真菌、细菌以及病毒等的侵害,同时还会受到农药残留物的影响。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使用一些浓度较高的臭氧划水来对其进行清洗作业,可以有效的将食品原料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分解清除掉。电晕法中的设备所产生的臭氧浓度相对较低,而PEM臭氧生成技术能够产生较高浓度的臭氧,臭氧化水的整体浓度甚至能够达到19mg/L~21mg/L。所以说,在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中应用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确保食品生产的安全卫生,改善和提高食品生产加工环境,还能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2.2提高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在以往传统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设备,生产加工出来的食品比较单一,而且其质量也有待提高。而如今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个问题。在贮藏冷冻食品过程中,使用抗冻蛋白技术能够在运输以及解冻过程中来抑制重晶化现象,并进一步的控制和降低食品本身所发生的营养成分损耗问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食品的质量。在这个前提下,食品工厂也可以对这些食品进行多元化的加工和制作,而不是单一的冷冻使用,这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传统食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说,在我国传统的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设备能够在确保食品质量的同时,很好的促进食品工业的多元化发展。

篇8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篇9

通常其添加量不超过食品质量的2%。添加目的为:①改进和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②延长食品的货架期;③方便食品的加工;④增强食品的风味,改变食品的色泽;⑤确保微生物的安全性;⑥保持食品品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应该说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食品工业的发展又为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篇10

一、我县食品工业现状

1.从食品发展的资源来看,区域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丰富的资源

郸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面积147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农业资源丰富,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第一批大型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发展思路,把工业发展作为启动和振兴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立足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农产品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茨河上游,本县西北部海拨44米,东南部海拨36米,除南部、东南部的洼地外,其它部位均为冲积平原。境内土壤主要有红淤土,占耕地总面积的35%,其次有黑土、两合土、盐碱土和沙壤土。郸城县凯杰化工有限公司位于郸城县城东工业区,厂内地质状况良好,土质分布均匀,地基承载能力100-150MPA。

2.我县食品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目前,全县己发展大小食品工业企业90家,总资产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20家,总资产21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金星啤酒、正星面粉、银海油脂、文玉米线、润华饼干等为骨干的食品工业发展框架,产品涵盖乳酸、糖类、粉丝、粉条、粉皮、挂面、饮料、饼干、方便面、米粉、豆制品、调味品、面粉、食用油等方面,系列产品达200多个,尤其是近几年,我县食品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增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工业产值逐年增长,对我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攀升。从2008年全县食品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整体呈现出稳步、健康、快速发展势头。

3.从食品工业增长速度来看

据统计,全县食品工业获省以上著名商标和开发专利新产品8个,获省(部)级质量信得过企业10家、质量管理达标企业26家,市场的适销度和信誉度较高,并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位于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乳酸生产企业的金丹乳酸,享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乳酸及系列产品国家标准第一起草单位之称。财鑫糖业公司河南省最大的淀粉糖生产企业,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天豫经贸公司是中华全国供销总社重点龙头企业,综合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金丹乳酸”被命名为河南省知名商品和河南省名牌产品。财鑫牌“高麦芽糖”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金星啤酒为“中国名牌”。“金丹”、“财鑫”、“天豫”、”“文玉”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

4.从县域科技上来看

科技含量高,科技含量是提高效益的基础,在食品工业发展中,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先后实施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50多项,荣获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40多项,围绕企业创新,开发名优、品牌产品20多个,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增加了产品效益,推动了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金丹乳酸、财鑫糖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金丹乳酸产品研发中心为我市唯一的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财鑫糖业功能性淀粉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河南省科技研发中心。

5.从机制优势来看

机制优势明显。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在机制上优势较为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企业产权清晰;与沿海同行业相比,他们利用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低,专业化生产、社会化经营的水平高,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6.产品影响力较强

全县从事出口贸易食品企业3家,金丹乳酸、天豫经贸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其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7.骨干企业带动明显

以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等为龙头的食品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个带动的作用,促进了相关食品产业和产业基地的蓬勃发展。金丹乳酸、财鑫糖业以玉米为原料,带动周边发展高淀粉玉米基地数百万亩,天豫公司带动发展无公害红薯基地十几万亩。龙头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使我县食品工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8.区域的集群化,农产品集中效应突出

通过企业产品加工,使种植业实现了由“散兵游勇”到集中连片,由单体规模到群体规模,有力地带动了种植业生产基地、专业村、专业户和从业人员的协调发展。

9.品种质优适销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鼓励农民兴办食品民营加工企业40多家,已形成调味品、米线、饮料、方便面、饼干、挂面、面粉、方便面等产品80多个,其产品市场行情较好,大部分供不应求,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稳定了社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

10.从提供就业岗位上来看

郸城县顺兴木糖厂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吸纳一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而且还可以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食品工业发展中的问题

1.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较低:郸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全县总面积147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农业资源丰富,农工一体化的这种模式更能够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农业技术人员欠缺,这是农业生产量减少,这也关系到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其他区域县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农工一体化来说,郸城县食品工业发展潜力无限。

2.自主品牌效应不足:构建多种产品档次、满足各个行业和客户不同需求的复合型产品结构不丰富。虽然产品的能耗进一步下降,生产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迅速壮大,形成在竞争行业有着重要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但是没有未形成自主的品牌效应。

3.食品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生产集中度尚不够高:郸城县企业追赶企业的现象严重,这些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区域县的总体企业总体小而散,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无秩序竞争等现象。

4.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力能力:这些区域县的企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活动能力。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独立的文化,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

5.缺乏区域县食品工业企业资金和人才: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在区域县中,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都反映经费不足。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县经济发展的头号因素。而且人才严重不足,郸城县缺乏专门的人才培训机制。缺乏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一般,难以吸引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而且管理者对创新的力度支持不足,企业就很难留到创新型人才。

6.区域县食品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较多:就目前状况来看,污染这种情况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是扰民问题仍在进行中,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在建厂时不做环境影响评价,生产产生的大量“三废”随意排放。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这种状况影响了食品出口,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三、加快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及其对区域县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于龙头企业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政府的介入会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当前特别要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完善区域县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

2.依托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挥特有机制

借助现有的产业基础及优势,发挥食品工业产业园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配套设施完备的区位优势,郸城县正星粉业有限公司位于豫东优质小麦主产区的郸城县石槽镇,交通便利。及时调整品种来配合市场的需求,推出促进适合人们身体需求的面粉。依托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发挥特有机制。使产品远销上海、广东、河北、安徽、广西、内蒙、云南、贵州、青海、四川、重庆、东北三省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

3.龙头企业带好头

开发特色资源重点培育金丹乳酸、财鑫糖业、天豫经贸、金星啤酒、银海油脂、正星面粉、文玉米线、润华饼干等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产品定位在乳酸系列、淀粉糖系列、啤酒饮料系列、面粉淀粉系列、方便休闲食品系列等几大主导产品系列。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推进器,以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依托,以突出特色食品规模建设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为主线,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特色效益为目的,发展壮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深加工生产规模,拉长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培育龙头食品加工产业群体,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精特色、做实产品、做好效益。着力打造产业基地,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服务业和养殖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县域经济来说龙头企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只有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培养和扶持一批专业和标准化的龙头企业,才能稳而快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农工的收入。

4.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区域县食品工业的投入

商业银行赢得了对食品工业市场这片蓝海深入开拓的机会,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综合运用产业技术政策、行业规划、投资导向目录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食品工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体制创新。工业企业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实现产权制度多元化和人格化。实现资本社会化和规模水平的提升。

5.提高食品工业集聚区

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集聚区,完善集聚区食品工业园区各种功能,为我县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在郸城及周边建成150万亩高淀粉生产基地,为财鑫、金丹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建成30万亩无公害高淀粉红薯基地,为天豫经贸公司提供原料保证;建成20万亩油料基地,为银海油脂公司提供原料供应;建成100万亩强筋小麦基地,为我县面粉加工也提供优质原料;大力扶持发展牛、猪、羊、鸡等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保持120万头、肉牛保持12头、山羊保持60万头、鸡保持500万只,为我县屠宰加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通过努力,到2015年使郸城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6.质量安全,污染治理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就目前来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来越关注的是食品质量安全上的问题。前期中国人在国外疯抢奶粉事件,刺激国人的消费,但是对中国的GDP造成了影响,因此,对消费者造成了精神创伤和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应该加大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加强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宣传。逐步推进食品生产的法制化的建设,促进区域县食品工业追赶总体的步伐。

篇11

2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潜力分析

2.1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资源潜力分析

许昌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早在三国时期的曹魏屯田就为许昌的农耕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底蕴。许昌市处在中原之中的地理位置,是粮食主产区,有1600km2优质小麦基地;493km2红薯基地;172km2大豆种植基地;603km2(复种面积)蔬菜种植基地;143km2烟叶基地;209km2中药材基地。这些有利条件,为许昌发展食品工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已建立油料基地670km2,许昌县河街乡素有“腐竹之乡”之称,是全国最大的豆制品生产集散地之一。许昌县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集科研、培训、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年产值3.4亿元,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长葛市蜂产品加工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现已形成了庞大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网络,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其中,蜂蜜90%以上出口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占全省同行业出口额的60%以上。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河南省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已在全国主要农区布局农产品加工和低温物流基地,其中河南布局5个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生猪加工能力占河南省年生猪出栏总量的1/10。

2.2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需求潜力分析

从未来20年的市场容量看,食品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许昌发展食品工业潜力巨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食品工业在连续10余年保持上升势头的同时,仍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食品消费与需求将完成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安全、多样和方便型的转化。

老百姓的“吃”始终是最具魅力的产业,居民一日三餐的制成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08年中国GDP总量300670亿元人民币,按照2008年平均汇率6.948:1美元,折合43274亿美元。按照人口数13.2465亿来计算,2008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266.8美元,登上了3000美元的新台阶,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加速上升的阶段,居民消费类型和行为也会发生重大转变。人们对饮食消费将不再满足于数量上的供给,而赋予其安全、方便快捷、天然绿色、营养保健、休闲娱乐等诸多更高的追求,食物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将大幅提高。目前我国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不足40%,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或95%。差距很大,发展的潜力亦很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虽下降,但绝对值上升,用于工业食品的支出会成倍增长。许昌在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大豆加工业、淀粉及淀粉制品业、生物保健品制造业、蜂蜜和菌类产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果蔬加工、饮料业这些主导产业上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3许昌发展食品工业的外部潜力分析

河南不仅要做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做国人的“大厨房”,河南“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食品工业强省”。河南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已把许昌市列入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重要城市之一而加快建设。

许昌市要抓住河南省建设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的机遇,推动战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增强食品工业竞争力。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快许昌县腐竹、长葛蜂产品、禹州“三粉”、开发区保健食品、许昌县食用菌五大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众品食业、山花实业、华龙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快速发展,突出优势和特色,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产销经营一体化、食品产品优质化;强化食品加工企业的战略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食品工业由产量优势向“品牌加规模”优势转化、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转化、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精细型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基础上的规模效益。

3加快食品工业,促进许昌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许昌市食品工业通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在全省食品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与漯河、郑州等先进城市相比,不论是从食品工业总量上,还是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据有关专家分析,21世纪全球食品工业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成熟市场将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名牌化及连锁经营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愈见重要,品牌和名牌效应日渐突出。二是发展中市场的购买潜力巨大,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增长速度日趋迅速,技术创新受到重视,经营方式及品牌作用愈将发挥明显的作用。

3.1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

许昌市食品工业产业链条太短,搞精深加工的企业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比如在小麦加工业这个链条上,许昌仅有面粉、方便面、饼干,再深一点的,像速冻汤圆、水饺等就没有了。再如肉制品加工这个链条,许昌市生产的主要是生鲜肉、火腿肠等产品,而漯河市不仅有生鲜肉、火腿肠,而且正在利用骨髓生产生物制品。许昌市豆制品生产的主要是腐竹、“三粉”,而如开袋即食的豆制品比较少。因此,发展食品工业一定要拉长产业链条。

3.2树立品牌,形成品牌带动效应

在品牌树立方面,可以从多种宣传渠道入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等。如要树立许昌豆制品的品牌形象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赞助或冠名美食节目。如香香美食在选料上就常推荐许昌老豆腐,在美食节目中讲解豆制品的营养价值以及许昌豆制品的特色,在注重营养健康饮食的今天,公众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建议,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广告。公交车滚动广告、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滚动广告,介绍许昌豆制品的特色和各种家常的烹制方法,不仅可以倡导家庭观念,提倡在家做饭,不仅卫生干净且节约开支,也可让公众通过美食制作享受其中乐趣,丰富公众的生活。

(3)口碑相传。“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曾在某超市买豆腐时,听到负责豆腐的店员对上货的店员说:又是石象豆腐,不要石象豆腐了,没人要。其实对很多外地人来说,许昌豆腐名声在外,但具体石象豆腐和老豆腐有啥区别就弄不明白,就连地道的许昌人能说清楚的也不多。

3.3加强包装,树产品形象占领市场

以许昌市豆制品为例,笔者专门到许昌当地大型超市去调查,发现超市内售卖的开袋即食类豆制品如豆筋、豆干之类多为外省品牌,不见许昌当地企业生产豆制品的身影。而超市中有很多粉丝、红薯粉、淀粉、豆腐、豆腐皮之类的初加工产品,多为简易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看不到制造企业的名称。这对树立许昌产品品牌非常不利。建议许昌市规划建设相对集中的豆制品、红薯制品等副食品加工场,促使经营者进行集中加工、集中管理,保证加工食品的原料、成品达到基本的卫生安全标准。

3.4严防死守食品安全,把好厨房大门关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稍不留神将付出惨重代价。现在,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旦某种产品出现了安全问题,便会对消费者心理造成巨大伤害,以致使那一类的商品从此一蹶不振,由此而招致的对于食品市场供求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烈的。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二恶英、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一系列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农药、化肥、抗生素、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吊白块、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问题也屡展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世界性话题。一方面令消费者对许多食品心有余悸,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关心;另一方面,国际上有些国家提高了进口中国食品的门槛,形势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对食品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注重食品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河南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居于全国的第二位和第三位,但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一直是制约河南省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许昌市也是河南最大的速冻蔬菜加工出口基地,农药使用一定要科学;许昌市作为肉制品、面粉、淀粉、腐竹的主要产地,饮料、乳制品等也有一定的市场规模,食品安全问题为重中之重,绝对不能有丝毫懈怠。2006年发生的部分外地生产企业假冒许昌腐竹现象,使许昌腐竹的声誉一度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为了保护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重塑许昌腐竹的品牌形象,许昌市要把对腐竹产业的治理整顿作为监管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腐竹生产企业也要加强监管和自律。河南人和河南产品的形象,需要所有的河南人和河南企业负起责任,用心、尽职尽责地改善和维护,不能再往自己脸上抹黑。

3.5加强技术改进,提高竞争力

篇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了《2006~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

《发展纲要》根据“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面临的新形势、机遇和挑战,确定了今后五年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

《发展纲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出发,提出“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调整食品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培育食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人才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确保食品工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纲要》要求,“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先导,培育品牌、做大做强,突出优势、集聚发展,注重营养、提高质量,标准先行、保障安全,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为突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增强食品工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首次提出了“自主创新、科技先导”原则;为全面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根据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城镇化、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发展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发展总量和效益、科技创新、食品安全、企业结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公众营养状况、资源环境等方面。这里就其中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发展速度。《发展纲要》提出今后五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正从小康型向富裕型阶段迈进,“十一五”时期,虽然恩格尔系数处于下降趋势,但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仍将位于居民消费支出之首,不仅食品消费总量会增加,而且商品性消费取代自给型消费的趋势明显加快,工业化食品的消费比重将逐步增长,食品需求的市场空间是很大的,因此食品工业将在“十五”时期年均增长率20%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考虑到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食品工业的增长方式将发生转变,增长速度将比“十五”时期低一些。

二是关于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发展纲要》提出“十一五”期末要从目前的0.5:1提高到0.8:1。这个比值是以2005年为基数,根据未来五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到达15%和4%的预测计算得到的。

三是关于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这是综合考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工业结构的调整、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等方面因素提出来的。按每年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十一五”期末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35%的水平提高到40%以上。

四是关于单位产值能耗。《发展纲要》提出了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的目标,主要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同时,考虑到食品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目前已处于较高水平,而未来的潜力仍然很大,因此把食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高到80%,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高20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区域布局、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在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按照量大面广、转化农产品数量多、出口增值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准则,《发展纲要》确定了“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八个重点行业及其发展方向,做到择优扶强,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八个重点行业是: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业。这些重点行业既保持了对“十五”计划的继承和延续,又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进行了适当调整。针对每个重点行业,《发展纲要》指出其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提出区域布局思路,以此推动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格局。

针对食品工业存在的重大共性问题,《发展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当前我国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食品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有关。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提高食品工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此,《发展纲要》提出,要围绕食品工业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瞄准国际食品工业科研发展,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食品科技人才队伍,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

二是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食品装备制造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性产业。总体而言,我国食品工业整体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左右,约80%的装备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关键领域的设备主要依赖进口,部分行业的核心装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对提高我国食品工业装备国产化率和整体发展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我国食品工业的装备水平,关键是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食品加工装备的研发制造,《发展纲要》对此作了全面的部署。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