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行政管理的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行政管理的知识

篇1

从企业竞争与经济生活演变的角度分析,人类早期从土地、牲畜、资本的竞争,历经六十年代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到七十年代的质量竞争,八十年代的全球化竞争,九十年代的以创新为主的竞争,其演化轨迹是逐渐由有形资产转变到无形资产的竞争,随着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的发达,组织管理的典范已产生划时代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莱斯特•梭罗在所著“知识经济时代”及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著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指经济的推助力不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诸如专利、技术及知识等的无形资产。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竞争时代及知识将大规模影响经济活动之际,企业如何调整行政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故本文拟就知识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并提出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信息的激发、扩散及应用的经济,创造知识经济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它超过传统的土地、资金的要素成为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简言之就是把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知识的移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叫知识经济。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篇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成为重点的改革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行政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在推动和保证企业正常生产、销售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我国政府主要推行了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政企分开、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主要表现为:

1.政府的管理职能缩减。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管理的特点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包揽一切的工作,政府既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承担着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能,还直接从事着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还执掌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的权利,政府角色错位,职责混杂。因此,规范政府管理职能,调整政府管理范围成为改革的重点。主要的措施有:推进放权让利,把不宜政府管理的事务交给企业自己管理,采取多种方式扩大事业单位的自;推进政企分开,政府部门与所办的直属企业和经济实体脱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政资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推进政事企分开,推进完善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从这些措施里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管理范围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实现了政府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观念的提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观念已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首先是体现在改变了国有经济公有制的唯一形式,政府从单纯的服务于国有经济转变为向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成分提供服务。其次是该拜年了发展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观念,政府开始重视经济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开拓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放宽市场准入,健全法律法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改革和调整,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3.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完善。

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不断完善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退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是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缩小行政审批范围。二是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三是强化民主决策,推行政务公开,对重大问题建立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把决策和管理的制度转变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发扬民意的过程。

4.政府行为日益规范化。

自1982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进行了5次不同力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减少了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强化了从事经济调节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有效地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不断完善了政府规范履行职能的法律基础,完善了行政法规体系,约束了政府的行政行为。

三、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1.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通过转变管理理念,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企业管理理念是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源动力,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的对固有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摒弃,对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吸收,企业才能够找到印有自己烙印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从而才能够让企业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好的企业行政管理理念对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和高度。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都非常优秀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大力健全政府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合民主化,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首先,要积极完善重大决策的程序和规则,以民主决策为核心,使政府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到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时,相关部门要进行协商解决;遇到同群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时,相关部门要组织听证会,广泛争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政府决策部门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对决策权力的制约和控制,进而明确决策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权利和责任。再次,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加强决策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3.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国政府转型相对滞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出现缺位现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选择。首先,政府要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能够有利于明确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其次,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社会本位和民本位。服务性政府的本质就是社会本位和民本位,政府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职能的定位,从而克服以往的“官本位”思想。再次,要创造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在保证公共目标的前提下,把效率最优作为重要标准,采取直接生产、购买服务等方式。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性政府。

4.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积极建立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起适应企业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行政部门的法律秩序。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机制,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行政共同促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篇3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前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仍局限于信息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他高技术产业尚未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需要认识得到的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迅速的发展壮大,普遍分布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知识经济的客观规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积极肯定,因此,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促进知识经济产业的加速发展,对我国现代行政管理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知识经济社会是倡导创新精神的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行政管理行为也必须依托于先进的知识、技术与智力资源加以实现。可以说,无论是国际发展趋势的外在要求,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驱力的影响,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与知识经济都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就难以有效地组织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总体上讲,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突出地反映为三方面:(1)对行政管理理念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行政机制的改革长期局限于“制度”层面,着力于组织规模方面的精简与行政管理范式上的调整,管理理念始终未出现重大的改革或突破,甚至于在长期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沿袭、形成了部分陈旧、僵化行政管理思维,对行政改革的深化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会为传统的行政理念体系带来摧枯拉朽式的改变直至解体,最终重建起新的行政理念体系。(2)对政府管理职能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化专业分工带来了新的变革,政府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也随之逐步增加。这也同样需要我们端正关于政府职能部门机构改革的认识,即机构改革不单单是精简机构、精简人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职能机构的明确及调整,更有力地组织起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以承担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赋予政府的更多的新管理职能。(3)对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影响。从工业经济发展为知识经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能否具备高效的行政管理效率,对于政府机构公共管理职能的落实至关重要。对于此,为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必须健全行政管理秩序;提高政府官员素质;更新办公设备;灵活性地运用行政管理方式。

三、知识经济发展对我国行政管理的挑战

1.知识经济导致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制生存环境的变迁。知识经济在逐步主导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主导的过程中,建立于工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各项制度也因此受到剧烈的冲击,行政管理体系显然也不能例外,具体来讲,知识经济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机制生存环境变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历时性到共时性:知识经济对行政管理效率的影响。所谓共时性与历时性,是指从静动态、横纵向维度考察特定社会经济运动或结构的特殊视角,前者重视社会结构的把握;后者侧重于社会形态的把握。其中,工业经济时代的政府机制在历时性的社会经济形态中,能够有较长的时间动员、组织社会资源,处理社会政治、经济需求,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福利的极大发展。而建立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时代更突出地表现为共时性特征,世界各国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在全球化经济中被纳入不断交流与碰撞的共时空框架中,加之世界日益网络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当前我国行政管理所需处理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由工业国走向现代福利国家近200年社会问题的综合,这些的相互性和敏感性更加剧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负担。(2)政府效能竞争面临的危机。政府高效的治理能力与管理效能是应对知识经济加速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有力工具。相比较自由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以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为主题的国际贸易竞争,对政府效能的考查力度进一步加强。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促进本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增进国民福利,也成为当前各国政府行政过来的核心议题。政府作为社会政治经济运行的疏理者、管制者,不仅需要由上至下地推进政府职能机构改革,同样要求行政管理队伍拓展原有知识存量,建构新的认知格局,对知识化、网络化社会中反映出的新社会问题形成新的思考,以更好地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2.知识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范式内在局限性的暴露。(1)行政管理机制与信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脱节。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于社会运行模式的迅速改变,都使得固有行政管理范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时展脱节的不适应性特征日趋暴露。首先,传统的金字塔形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变化。这种程序严格、细致全面的行政管理秩序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现代工业大生产条件下,尽管可充分地展现出高效、有序的优势,但在信息爆炸化、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却显露出过度刚性、程序繁琐的缺陷。其次,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要求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高度集中的公共管理权力和臃肿的管理结构,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障碍。(2)政府行政责任保障机制的功能衰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专业分工,形成了细致的专业部门区分,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样也存在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对机械专业化分工的极力崇拜在间接层面导致了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衰退。部门间封闭分割,缺乏高效的联动机制与信息沟通,不仅可能导致政府部门陷入职能重叠交叉、机构臃肿的恶境,对于应对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也会丧失更多的机会。(3)政府行政决策配置方式革新滞后。在封闭性、机械性、唯上性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建设学习型行政组织的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原因在于,组织决策与知识的结合通常包括两种选择:决策权传递给知识型管理者;知识转移给决策人。行政组织的阶层性、唯上性特征就决定了其只会选择知识转移的知识――决策配置方式。工业时代只需经过普及公共教育和职业培训,即可实现知识转移的相关要求,不会因此对稳定的组织管理结构或组织行为效率造成损害,借助于由上至下的垂直化层级信道,即可实现知识与决策的结合。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利用类型的快速变化,知识要素的内在价值突出地反映为即时性知识的专业利用上,继续采用层级信道进行信息传递,不仅可能由此丧失即时性信息的利用价值,更难以保障完全的准确传递。

综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经济结构、经济关系的调整和转变带来了新的契机,经济全球化、知识社会化的客观形势,也对政府行政管理的流程、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我们要致力于建立服务于社会公共管理事业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实践实现新的变革,以适应知识经济对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罗泽人.《浅谈行政管理在现代知识经济下的变更》、《科教创新》.2010(7)

篇4

一、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构普通存在行政权力较集中,办学方向不够明确,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办学特色不够突出,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行政组织的结构不够合理,行政效率低下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都采用了金字塔式的治理结构,权力主要集中在塔尖的位置。学校行政命令后,各行政组织来实施管理。而这些组织结构相对呆板,并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直接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组织成员的发展。由于行政权力在高校中的地位较高,高职院校的事务都会受到行政机构的干涉,行政部门的定位也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行政人员将自己放在管理者与领导者的位置上,忽略了行政管理的工作职能。

2.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职院校里实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对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至关重要,而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这两个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又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目前,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主要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缺乏服务意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有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由于长期没有接受过培训,导致管理理念过于陈旧,加上自身的管理能力有限,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3.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方式较为落后

合理的考核能够有效的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采用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方式,考核标准比较粗线条,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4.决策机制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办学意识不强,多数教师与学生反映学校民主程度较低。由于一些行政决策不合理,已经影响到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决策机制存在缺陷通常表现为决策过程太过简单,缺乏民主与监督,直接导致行政决策的可行性较低。

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几项措施

基于以上原因,高职院校急需对其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高职院校应当围绕这一目标来确定组织的规则与制度,将陈旧的制度与规章废除,保证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要以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找准管理定位,从单纯事务性管理拓展到全面优质的综合管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切实加强和改善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

1.转变行政人员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表明,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对于充分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至关重要。面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急剧变化,行政管理要乘势而上,就必须转变理念,进行知识更新,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教育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摒弃教育管理官僚作风,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师生;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2.努力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本身就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它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这无疑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主动掌握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技巧,实现理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首先应当学习科学的管理方式,树立起服务意识,营造出和谐的环境,以此践行服务育人的目标。其次,应当充分地总结管理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工作计划,将管理工作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再次,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按照专业特色面向社会及兄弟院校进行,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例如可以聘请一些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或者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并且能够有效的带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3.改善行政组织机构与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应当以精练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构架,建立起简约的组织机构,减少管理的层次,以此降低管理成本,如此还可以缩短信息沟通时间,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此外,还应当建立起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以此优化管理人员的结构。在选拔人才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在校内开展,还应当面向社会,激发行政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力。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是人事管理的重要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是评价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标准。改善现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行政单位可以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分配,结合特殊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绩效分配制度通常是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分配的基础。应当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度,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以及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奖优罚劣。

4.强化民主办学,健全决策制度

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民主办学意识,要充分依靠教代会、工会等组织,充分吸纳广大教职工对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或建议,丰富行政管理决策的主体,以保证决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要建立起专家咨询制度与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更好的帮助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更好的为高职院校的师生服务。要建立起决策责任制度,通过法律与制度等较为强硬的手段来保证决策的可行性、正确性,决策者应当对其做出的决策负责到底。

三、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办学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行政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自然必须与之相适应,共同发展。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应该从全局利益出发,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增强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程度,使学校高层与基层之间有着良好的交流沟通。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接受学校全体师生的监督,为全体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2提高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实际管理经验。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情况大多都是来自机关干部、辅导员兼任或者教师兼任等,这些人员虽然拥有管理学生的经验,但缺乏专业训练与服务意识。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对办公室政策性文件内容的学习,熟悉办公室上传与下达文件、内外事务的处理以及各关系方面的细条等等工作内容,根据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方针与规定,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地掌握管理知识。明确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

所谓创新管理理念,不仅是要创新管理方式,更要针对管理理念与过程进行创新。创新管理理念就是将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科学管理,运用理论知识与宽阔的事业,以运营的方式来进行办公室管理工作。知识管理其实就是说通过对新知识与新经验的学习,并通过合理的手段表现出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反映出来,培养和加强个人的知识与及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还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共享,运用智慧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篇6

―、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指的是依靠知识和信息的力量发展经济的模式。在这种模式,新型技术和方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整个社会的深入改革的发展带来的新契机。知识经济突出特点可以分为三点:

(一)全民素质得到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认识到法律和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参政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现代人将更多的注意力和谈论内容集中到国家的发展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个人的力量。全民素质的提高给行政管理的具体步骤和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起到了监督行政能力的作用。

(二)信息社会化、公开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共享,成为整个社会的公共信息。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进而可以享受现展的文明成果。

(三)创新产品和创新思想活跃。在知识经济时代K,创新产品和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色。人们对社会需求十分敏感,进而创造出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产品,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方式,细化管理能力,简化管理步骤,使得管理保持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

二、知识经济给现代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各种要素,是社会破旧立新的关键。行政管理需要利用好知识经济带来的技术、思想和人才等多种资源,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解决时代新矛盾。

(一)完善行政管理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思想和经济形式涌入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对行政管理的认识,对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完善自身的服务理念和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化。行政管理理念是管理工作进步的内在因素,是突破制度缺陷的关键内容。我国经历了多个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行政管理理念需要与经济发展处于相匹配的状态,促进经济进步,完善行政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技术、人才和资源,正在加速行政管理的发展,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二)细化行政管理职能。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给现代行政管理的职能建设精细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行政管理部门处理事务简单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运用,使得社会经济出现更细分支,要求管理方向精细化,不断调整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和公共管理。行政管理部门的精细化涉及到管理运行程序精细化、部门服务内容精细化以及工作人员精简化。行政部门在认清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简化内容运作程序,满足社会需求,并不断提供工作效率。

(三)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方式自动化。在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部门几乎摆脱了纸质化办公传统低效方式,采用计算机和互联M等多种新技术辅助办公,大大缩短了事务处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正确率,使得行政管理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这种半自动化的处理方式与知识经济有着莫大的关系。与此同时,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者也必须接受知识经济的教育,熟练掌握多种技能,以便应对工作中的问题。知识经济为行政管理部门运转提供了硬件和软件设备,让管理部门有了承担处理新时期问题的能力。

(四)行政管理部门发展有方向。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了各个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为行政管理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开放的环境中,行政管理需要改变自身的传统看法,增强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不断强化服务职能,以便灵活的处理新型问题,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化。

三、基于知识经济之下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质量措施

行政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带来的时代元素,离不开技术、人才和创新等诸多要素。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进行提高,否则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服务需求。

(一)行政管理引进先进技术和模式。行政管理不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但是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增加内耗,加大经济活动的内在成本。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行政管理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依靠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优越性,全面提高行政管理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行政管理的改变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基层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收效。比如:资金预算和资金运转这两个阶段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准确性的评估,减少资金不恰当利用带来的二次成本,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行政管理的改革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内部资源。

(二)行政管理人员不断优化,增强创新意识。行政管理效果与管理人员有着直接的关系。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意识会给整个管理带来明显的影响。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完善管理职能,使行政管理跟进现展。人才是创新活动关键的因素,有着巨大的潜力,对整个管理体制的革新和运行影响最为明显。比如:行政部门进行技术和体制的改革后,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现实需求进行调整,进而使新技术和模式适应实际需求,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管理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其工作的基本素质,是完成基本工作的必备品质。行政管理层需要开发个人智慧,注重团队合作,灵活处理现实问题。只有这样,行政管理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完善和发展。

(三)缺少配套的机制建设和保障建设,缺少长远和综合的规划。工行个人信贷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条线不清晰,专业部室责权不明确。由于拥有了庞大的客户基础工行更多的关注数量型的指标进度,造成了部门间分别考虑自身的业务拓展和产品开发满足于现状,没有长远统一的规划。

四、完善工商银行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数据挖掘与应用。加强大数据先进理念的应用,结合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际与信贷信息化应用管理现状,首先是要增强信贷风险决策的数据依托理念。在信贷介入、扩张、控制、压缩、退出时机把握上,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决策的量化依据比重。其次要加强数据之间相关关系应用,提高信贷风险预判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搭桥互联网企业,建立大数据为依托的信贷产品风险管理平台。模仿和跟进在大数据应用有领先经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与互联网社区、电子商务等企业合作,例如阿里巴巴等[2]。打造和形成以工行具有主导经营管理权的O2O、B2C、B2B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平台建成后,可依托平台不断丰富的信贷产品’积累网络用户的信贷交易信息、行为及信用数据信息,从中总结和摸索适用于信贷风险管理的数据模型或方法,为深入推广应用大数据提供经验。

(三)建立多技术结合数据仓库,形成多渠道数据网络。建立依托关系数据库、并行处理和分布式技术等方法的数据仓库,加强相关技术的学习与引进,将全行不同系统中存储的涉贷客户信息,如财务、资金、经营信息等与贷款质量变化联系起来,从而在更完整的信息视图上揭示风险的关联性,提高风险早期发现和识别的可能。

(四)行政管理内部开展能力培训活动。知识、技术和创新思想等都需要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行政管理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的,需要行政管理人员时刻接受新思维、新技术,确保行政管理处于先进水平。行政管理的决策层和执行层都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从而找到制度或者自身的缺点,掌握更多的技术应用能力,带动行政管理的全面改革。比如:行政管理的质量评估方法和操作方式的转变。现代化评估手段全部采用计算机处理,保证评价真实有效,有效地避免暗箱操作,对行政管理的水平也可以得到真实性反馈。行政管理内部开展的培训活动一方面我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和理念,另一方面规范行政管理的正常运行。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结语:知识经济给行政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带来了多种要素,使得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找到新起点,实现突破。行政管理还应将创新思维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以便更好的适应现展环境。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大数据背景下,重点研宄了工商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的操作方式,得出了其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模式相比的优势,结论如下:①工商银行有较大规模的个人信贷业务及大数据系统,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个人信贷的风险控制;②工商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与传统的银行信贷模式相比,有多项优势;③大数据应用面临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可以通过法律方式来改进。

篇7

高校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师资力量强大,还在于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因为这关乎学校教育工作是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就现实状况来看,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广泛,素质参差不齐,有许多并非来自管理专业,缺乏管理学、教育学及管理心理学等相关的知识。所以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主观臆断大于客观分析,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水平。

(二)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臃肿

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如同政府的模式,采用金字塔式,层级特性尤其明显,其运行机制也与政府部门如出一辙,这就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结果是办事效率低下,人员复杂――结果是人浮于事、得过且过,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开会、汇报、总结,会议结束工作也跟着结束,表面功夫多于实质劳动,这都大大浪费了行政资源。

(三)行政管理权力界定不明

行政管理是对学校行政事务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的的过程,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行政权力往往越过了自身的界限。行政管理者以领导者自居,认为手中的权力可以主宰学校一切事务,包括学术事务。由于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多干预,严重制约了学术的自由,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另外,行政权力的界定不明,只能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这也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升。

二、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一)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精英教育,而是转向大众教育,每年都有大批莘莘学子涌入校园,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另外,高校的发展也要求师资力量不断扩大,教学设备不断更新。这些都对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改革事业的成功。

(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意识也有所转变,知识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同理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建立在知识系统的基础之上。高校本身就是学术的摇篮和知识的海洋,所以在行政管理上引入新的管理理念、采取新的管理模式、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解决矛盾的必然前提

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规模的扩张,造成了机构臃肿、等级突出、人员冗杂等问题,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前提就是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优化改革,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力的限定、管理理念的创新等等,如此才能保证高校行政有序进行,高校改革不断发展。

面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迫于行政管理体制优化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思考新形势下优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路径。首先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必须提升,其次行政管理机构必须重构,最后行政管理的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必须明确。当然,优化的路径还有很多,本文主要探讨这三种路径。

三、新形势下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路径

(一)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新形势下,要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首先要拥有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招聘管理学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招聘管理学专业的人才,能够保证他们在学校就学习了管理学、教育学、管理心理学等学科,对管理的相关知识了如于心,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第二,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当然,就算是管理学专业毕业,也不一定就能胜任工作,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如同医生、律师等专业人才一样,使行政管理在人员成为职业化的管理者。

(二)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机构

政府部门早已将服务型政府理念纳入改革范畴,过去的“官本位”、领导者让位于如今的服务者,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有利于调动分管人员的积极性和激发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与此同时,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也应该以服务为理念,增强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篇8

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现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在遵循法定程序和运用法定行政手段的前提下, 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和提高知识产权社会保护意识, 从而有利于知识产权制度扬长避短的一种保护方式。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知识产权虽然属于民事权利, 但它同时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内容, 大多数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 而且给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因此有必要对知识产权给予行政保护。行政管理与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但并非独有。

按照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的基本态度来看, 对各成员采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持积极肯定的扬弃态度, 即:既肯定行政保护的有益性又适当予以限制, 同时要求已有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传统的成员, 倘若放弃这一制度, 必须受到TRIPS协议不降低已有保护水平原则的限制。

1.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优势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优势明显:第一, 由于行政权具有主动性对知识产权实施行政保护能主动、及时恢复权利人的权利;第二,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时程序相对简便快捷, 能加快案件的处理, 有效降低权利人的维权成本;第三, 对知识产权实施行政保护能充分发挥行政专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优势, 科学处理涉及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第四, 通过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可以建立一种对侵权行为的有效威慑, 从而起到侵权预防作用。

可以说, 行政保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特色制度。

2.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基本制度形式

(1)对知识产权民事纠纷的行政裁决制度。一般认为,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授权, 并依照法定程序, 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相关但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的一种行政行为。传统行政裁决理论认为, 行政裁决权尽管具有司法权的属性, 但由于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该项权力, 因此其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行政权, 而经过行政裁决的民事纠纷就已经包含了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双重法律关系, 这时如果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服,那么应当依据行政诉讼程序对行政主体提起行政诉讼, 而不应是就原来的民事纠纷提起民事诉讼。

有鉴于此, 一些学者认为行政裁决制度的存在混淆了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分工。因此,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知识产权管理领域行政裁决权的行使应不断弱化, 直至完全取消, 并被司法保护方式所取代;在司法保护还确有困难, 不能完全担当此任务之时, 行政裁决仍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应将其定位于作为司法保护的补充方式。

(2)行政调解制度。从广义上理解, 行政调解是指行政主体参与主持的, 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序良俗为依据, 以受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为前提, 通过劝说、调停、斡旋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友好协商, 达成协议, 消除纠纷的一种调解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解方式, 行政调解必须遵循当事人自愿接受行政调解、行政调解应当合法和符合法定程序等原则。行政调解制度能起到节约司法资源、有效补充司法保护的作用。

二、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及管理机构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 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管理工作由诸多专门部门来分别负责。这种制度设计的优点在于分工较细, 相应的机构职责也较为明确, 加之行政执法自身高效、简便的特点, 对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意义重大。然而, 由于这种分散管理形式对执法权的分配过于专业和细致, 导致执法主体过多, 不易协调, 且行政管理成本过高, 显然会影响执法的效率, 笔者认为, 这恰恰是当前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领域存在的最大症结。

三、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执法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重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体系的必要性

有效的行政管理活动有赖于有效的行政机构设置, 健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是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生中第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的合理的行政机构设置是提高行政效率和实现行政职能的开端和基础。我国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 实行工作责任制, 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反对官僚主义。而我国目前关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状况很难体现精简和效率。

篇9

一、行政指导制度的特征及其在环境行政管理中的体现

我国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指导的研究相对滞后,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行政指导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也没有关于行政指导的专门立法。关于行政指导的施行对象、表现形式、依据均有争论。现分析如下:

第一,行政指导在施行对象上是否只能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个别施行,而不能大范围施行。有学者认为,行政指导应针对特定的组织或个人[i],有的学者则认为行政指导针对的是社会上具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ii],还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指导针对的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iii]。

这种建立在针对特定行政相对人进行指导的理论无法解释我国经济活动和行政管理中的很多问题,例如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相关产业进行指导,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不局限与特定的企业和个人。日本的行政指导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对特定企业的行政指导只不过是日本通过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指导的具体表现。

第二,行政指导行为在性质上是否只包括具体行政行为而不包括抽象行政行为。这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相关联。通常我们认为针对特定对象的行政行为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则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可以反复适用。有学者基于行政指导只能针对特定行政相对人的理论不承认行政指导中含有抽象行政行为。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探讨:一方面,考察各国行政指导制度和我国的表现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大量运用制定产业政策、投资导向政策、经济发展纲要等方式进行行政指导,抽象行政行为实际上在行政指导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的行政指导也往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规划设立的目标。由于行政指导的特殊性,不仅可以有法律法规依据,还可以有政策依据,政策依据本身往往是行政指导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行政指导中排除抽象行政行为是不适当的。如果真的排除了抽象行政行为的行政指导,那么行政指导的作用就会被大大压缩,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行政指导是否必须有法律依据。我国学者大多主张行政指导应当有法律、法规依据。有学者认为,行政指导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进行。[iv]有的学者更指出,行政指导应当有组织法上的依据,也可以根据政策施行。日本学者通常对于行政指导的法律依据则没有过多强调。日本学者盐野宏认为行政指导不应当超过组织规范的范围;行政指导是事实行为,对于行政相对人没有直接的强制,因而无论是依据侵害保留,还是根据权力保留的原则,行政指导都不需要法律依据。[v]笔者认为,行政指导的法律依据在于其本身职能的限制和行政管理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政策。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尚无具体法律规范的领域中,主要是基于法律精神、原则和政策规定而采取的行政指导措施,显然具有广义的“法”的依据,是现代依法行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此,不能仅仅看到某些行政指导行为没有行政法上的具体规定这一表面现象,就简单地得出行政指导不合法的结论。现阶段,一味强调行政指导必须要具有组织法和实体法的双重依据,在我国是很难做到的,也没有必要做到。

第四,行政指导是否与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截然分开。很多学者在研究行政指导时,一再强调行政指导的独特属性,忽视了行政指导与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手段的密切联系,结果却使得行政指导的定义更加模糊,甚至被忽视。实际上,行政指导作用于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盐野宏语),必然与其他行政手段交替运用或者互相辅助。将行政指导强行与其他行政手段隔绝的结果是行政指导成了虚幻的影子,最后难以说清楚行政指导究竟是什么。

将行政指导运用于环境行政管理领域,是环境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民主与法治在行政管理中的必然体现。目前,在环境行政管理中,行政指导具体体现是:

第一,在国家政策中有很多体现。与法律相比较,国家政策对于环境行政指导的规定,更为直接、灵活。国务院分别于2002年2月和2002年3月修订公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这两个政策性文件都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的保护。国务院在《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相关的规定:珍稀濒危植物、野生动物保护及森林公园建设,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建设,生态环境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导向目录(第一批)》中为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防治工程污染作了明确的规定。

第二,单行法中有很多环境行政指导的具体规定。《大气污染防治法》第9条规定:国家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国家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第26条:国家采取有利煤炭清洁利用的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第30条:国家鼓励生产和消费使用清洁能源的机动车辆,国家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优质燃料油,采取措施减少燃料油中有害物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第45条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第4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国家鼓励、支持综合利用资源,对固体废弃物实行充分和合理利用,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第5条:国家鼓励支持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措施。第6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第7条:国家鼓励、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知识。第8条、第18条、第37条也对环境行政指导作出了相应规定。

《清洁生产促进法》第4条规定:国家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清洁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区域开发等规划。第6条:国家鼓励开展有关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组织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推广,实施及监督。第l6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第32条、第33条、第34条、第35条、第36条也有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4条规定: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9条:对建设管理自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环境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第8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上述政策与法律规定都是环境行政指导制度的具体体现。环境行政指导主要起导向作用,使用鼓励、奖励、税收杠杆等方式,引导相对人实施有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转贴于

二、环境行政指导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环境行政指导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行政机关与公众所认识,并运用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国外已经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在美国,环境行政指导属于环境保护机关可以采取的自愿性方法,以鼓励和引导为特征,包括公共教育、技术援助、环境指导规范等。[vi]日本的环境行政指导可以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vii]

第一,对环境立法起到检验和预测作用。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有更多的环境法律出现,这些立法的实际效果需要检验,环境行政指导可以对这些立法的实际效用有一个评估。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环境行政主体可以通过建议、劝告、鼓励、奖励等方式推行环境行政管理政策,这些政策被相对方接受并且实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viii]同时,环境保护中有很多新问题,环境行政指导可以根据形势的需要和法律原则来进行指导,而不仅仅根据法律具体规定。[ix]在指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立法的空白和环境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提出立法建议,制定新的法律。

第二,与常规环境管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由于环境问题千差万别,并不断有新问题出现,立法天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会有法律空白产生。而这些问题,又必须予以管理,因此常规的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均失去了依据,而环境行政指导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对利益进行诱导、调整。[x]同时,常规的环境行政管理方式往往具有强制性、刚性的特点,容易引起相对人的抵触情绪,而环境行政指导是灵活、柔性的管理方式,当事人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并积极配合,从而保证环境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xi]

第三,对环境污染起到预防作用。环境问题是日常积累的结果。环境行政机关可以凭借其管理者的强势地位,和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优势,预知哪些行为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及污染的危害。[xii]预先通过行政指导方式引导相对人有意识的采取行为,避免污染环境,从而起到预防污染环境危险行为的产生。环境问题已经造成一定损害时,环境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行政指导方式引导相对人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进一步损害。[xiii]

三、环境行政指导制度存在的问题

环境行政指导行为在我国现阶段已逐渐受到人们注意,逐渐运用于环境行政管理诸多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是,我国在推行环境行政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法学研究不足,理论探讨滞后,缺乏统筹考虑带来了环境行政指导立法的不够完善。我国从环境行政指令性管理过渡到环境行政指导体现了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变革,而法学和环境学研究方面仅仅被动地反映了改革的成果,缺乏前瞻性的、深层次的研究。目前行政指导实务普遍地存在着行为不够透明、动机不尽纯正、关系尚未理顺、责任不够明确、救济缺乏力度等问题。行政指导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偏低,缺乏定义性、程序性、救济性的明确规定。在理论层面又模糊不清,无法对行政指导提供有效指导;在操作上,除少数领域外,多数行政管理领域尚未形成比较规范的指导制度。环境行政指导法律制度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行政主体往往会以没有法律明确规定为由而任意行政。

其次,环境行政指导缺少程序控制。行政行为的作出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程序实质上是一种引导环境行政指导实现多层次目标的预设轨道。没有程序的公正,必然导致实体的错误。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行政指导单独立法,也没有国家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有关环境保护的部门法也不可能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现行环境行政指导由于缺乏必要的程序约束,很大的自由裁量性,并导致事实上的法律失控状态。

第三,公众对环境行政指导的参与比较少。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往往凭单方的意愿就轻率做出了指导行为。行政机关作出一项指导行为,应将做出的依据、可行性及预期的效果公之于众,使相对人认识到环境行政指导事项的可行性及可能带来的收益,否则是不会得到相对方的认可的,指导行为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与相对方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四,环境行政指导缺乏必要的救济措施。对环境行政指导的救济机制亟待完善。环境行政指导存在违法运用、不当运用或出现失误的可能,因而需要加以约束和设定救济办法并有效运作,例如将其纳入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的范围。但实际上不但这方面的规定不完备,在某些方面几乎是空白。行政诉讼法中未明确指明行政指导问题。虽然环境行政指导通常以相对方的同意为前提,不具有直接强制力,不直接产生法律上后果,但相对方基于听从环境行政主体的指导行为给自己造成了损害,应该说是由于行政主体的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发生,二者有因果关系。[xiv]

第五,推行环境行政指导的利益诱导机制不够健全。环境行政指导的推行除了人们对行政机关专业技能、公信力的认可以外,还需要经济利益因素刺激。但在我国的环境行政指导实践中,关于利益诱导的规定则相对较少。一方面,环境行政机关只追求环境行政指导的实施,忽视利益诱导机制的建设。另一方面,对于承诺的诱导措施,常常无法兑现,给以后推行环境行政指导埋下隐患,不利于行政指导的发展完善。

最后,部分环境行政机关对于运用行政指导的管理方式还不适应,不了解,持观望态度。由于一些行政机关对行政指导不太了解,不能自觉而主动地加以运用甚至不敢采用,甚至仍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很多行政机关迷信法律强制手段,希望迅速达到行政目的,缺乏与行政相对人沟通的技巧、耐心和自信,对包括行政指导在内的非权力强制手段持一种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这种情形严重制约着行政指导措施的采用。

四、环境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承担了巨大的社会责任,建立有灵活、高效的环境行政指导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总结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就与不足,借鉴日本等国家环境行政指导制度建设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行政指导制度。

第一,在制定我国《行政程序法》时对行政指导行为作出专门规定。对行政指导的定义、地位、作用、手段、目标、实施主体、实施对象、实施程序、责任、救济、赔偿等,为实施行政指导行为提供必要的一般法律依据。特别是在程序上体现行政指导程序的公开和公正。同时要明确规定行政指导赖以实施的手段,规范劝告、告诫、说服等相关制度。环境行政指导应遵循行政指导的法定程序。[xv]

第二,环境资源立法应当将环境行政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制度予以明确。我国关于环境资源立法呈现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但是还没有将行政指导作为重要制度,予以确认,由此带来人们对于环境行政指导作用的模糊认识。应当通过行政法规以下级别的立法,对环境行政指导作出具体规定,加强环境行政指导的运用。

第三,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公众参与环境行政指导的决策过程。环境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指导之前应当鼓励相对人参与决策.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调研、征求意见、听证等方式尽可能的为行政指导相对方提供参与行政决策的机会。程序的平等就是参与的平等,只有为相对方提供了参加决策的机会,才能切实保障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被充分考虑,才能有效地保障其权益。

第四,完善环境行政指导信息公开制度。环境管理机关因其地位、职能、工作性质、人员素质等特殊性,在环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应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提示制度,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对于正确引导行政相对人的行为选择,保障经济与社会生活健康运行,无疑具有特殊意义。[xvi]

第五,建立健全行政表彰、鼓励、奖励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发展需要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对于环境管理相对人的行为需要从正面加以引导、指导。环境行政机关通过正面表彰、鼓励、奖励等方式(包括非物质激励因素),引导和影响行政相对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这是行政指导的重要手段。行政表彰、鼓励、奖励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利益手段,其中既包括物质激励措施,还包括且应特别注重对精神激励措施的采用,往往是两种激励措施的有机结合。

第六,完善环境行政指导的救济制度。传统上认为环境行政指导须经相对方的同意为条件,不具有强制力,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所以环境行政指导是不能获得救济的。但是相对方因为相信指导方而接受指导行为给自己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这种损害结果与行政机关的指导行为是有因果关系的。由于传统理论上对环境行政指导的错误认识,使环境行政指导排斥在救济范围之外。现实生活中,环境行政指导给相对方造成损害的案例很多。因此,建立环境行政指导救济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将具有强制力的环境行政指导行为纳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范畴。通过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和来自外部的法院的司法监督,规范环境行政指导,加强对相对人利益的保护。

总之,推行环境行政指导制度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潮流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的实现环境保护,推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注释:

[i] 王克稳.经济行政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232.

[ii] 王连昌、莫于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行政指导》[J].行政法学研究,1994,(1):39.

[iii] 胡建淼.《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12.

[iv] 方世荣著.《论具体行政行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203。

[v] [日] 盐野宏著,杨建顺译,姜明安审校.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5-148.

[vi]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执法原理[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16—17.

[vii] [日] 盐野宏著,杨建顺译,姜明安审校.行政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3-145.

[viii] Larmer,Paul.1994.A Soft-Paths Approch to Land Conservation. High Country News, September5.

[ix] 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90.

[x] Walker, Donald V.H., and Martin E. Zeller, 1985. Promoting Public/Private Initiatives for Preservation . Urban Land, November.

[xi] 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90.

[xii] 日本环境厅.《Illustrated white paper on the environment in Japan》, 1985.

[xiii] 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05-307.

篇10

软科学研究的内涵及功能

软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政策和决策问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软科学在研究社会经济这一巨系统的过程中,有可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基于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建立起包括大量参数的模型,经过计算机的仿真模拟,对经验性假设的真实性进行检测;再由专家们共同分析、综合和判断,从而使研究结论更贴近经济发展实际。软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功能:

引导硬技术的发展。重大科技开发和工程建设无不依赖于事先的周密筹划和实时的动态调整。认识、利用和创造物质世界的硬科学活动,涉及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必须通过软科学研究选择目标和重点,制定战略和计划,确定技术方法和路线。

提供决策依据。以决策研究为核心、以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的软科学,广泛应用系统学、行为学、决策学、思维学、战略学、预测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现代复杂社会的决策问题提出科学的咨询意见。

系统诊断且深化认识。软科学研究能帮助人们对所遇到的决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诊断,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特点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背景,使人们认识事物发展的内部机制。

优化方案且提供依据。软科学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和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

仿真模拟。软科学研究可把现代化的软科学理论、方法与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各种决策和管理仿真系统。

动态跟踪且及时预警。软科学研究能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动态跟踪,实施评估,为调整决策、避免失误提供保证。

利用软科学研究促进智能行政的策略

针对不同的信息源和决策内容,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利于更充分的发挥软科学研究的职能。

(一)利用dss决策支持系统等进行动态跟踪研究

利用近代决策分析方法,并应用人工智能和行为科学、心理学等方法,为决策者提供分析对话,为决策服务的系统。建立诸如水资源的dss决策支持系统、企业dss决策支持系统、城市交通dss决策支持系统、住房改革dss决策支持系统等,并通过更新信息和维护系统实现对上述各子系统的跟踪管理。

(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模拟研究

gis目前在国内外的决策咨询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把gis作为规划管理和分析决策的有效辅助工具;美国政府对gis的投入经费居世界之首,其84%的政府部门采用了gis,约有7万个政府机关实现了gis服务。这个系统主要是处理动态变化的空间数据等,研究成果可视性强,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支撑系统。

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宗旨是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服务,其中的管理类似于“空间型市长”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可作为市长等高层决策的重要手段。政府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功能:具有办公自动化与gis相融合的特点,对统计信息和政务信息的空间检索和查询;是一个广域网支持下的分布式空间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所属部门的信息;是社会性的技术工程,利用多源数据和相对统一的软件平台支持,建立各产业部门联合服务的协调机构、运行模式;利用权威的地理空间数据作支持,以实现专业统计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实时加载。

(三)增加研发投入且组织专门的软科学研究

尽管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认识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信息也已经成为比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要的资源。但在具体实施中,人们对有形资产的评价准确,也肯投入财力和物力;对具体应用技术的投入也在加大,但大多不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导致对软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应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充分发挥咨询公司的作用,组织多学科专家对一些重大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

(四)实施超级领导

领导工作越努力,自己负担的责任越多,其下属部门往往越软弱,形成恶性循环。这就要求管理者发挥下级自我管理的能力,即实施超级领导。

(五)追求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效益

在短缺的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比较接近,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集中的、单一标准化的群体行为。制造业是追求效率的大规模生产,产品是标准化、大批量的,因为当产品生产数量达到一定界限后,由于固定成本为相当数量的同类产品而分摊,则形成明显规模经济效益。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是区域规划的专家们,都不可能对具体创新产品的生产提出计划。至于发展哪类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依靠敏锐的企业经营者根据对市场的预测来确定,如何生产的问题则由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来解决,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改具体的高技术产业规划为生产领域规划。在目前能力还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可取的战略只能是重点突破。围绕几个重点产业精心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连续的滚动研究和技术转化,追求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效益。所谓范围效益,是指在进行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如果仅仅进行一、二项技术开发,成本一定很高。但如果在相关的方向上进行连续研究与开发,把研发经费分摊到相当种类的相关而不同的产品中去,每项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降低是必然的,这就得到了范围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柳卸林等译.澳大利亚与知识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柳卸林等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篇11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部门,他们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不足,因此,探讨分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安全职能履行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完善工商行政管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履行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监管中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工商行政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需要履行以下基本职能。

1.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经营主体必须进行登记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先检查食品经营场所,如果各项指标合格,则下发 《食品流通许可证》,然后再审核其他经营条件,如果合格,就颁发《营业执照》。也就是说,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才能成为合法的食品经营主体。如果没有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核准,则不能成为合法的市场经营主体,擅自进行食品经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取缔。

2.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工商行政管理应该做好对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部门应当对流通领域内的食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应该责令召回。对于出现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该立即进行处理,以降低社会危害。同时,工商行政部门在行使监管过程中,还应该建立应急机制,以妥善处理和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

3.食品经营行为监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食品经营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有权进行监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检查经营者持证经营的情况,对于食品经营者,其《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都应该具备;检查经营者经营范围符合相关规定,应该在核准的范围内经营,不能超出经营范围;检查经营者食品质量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保证经营者严格执行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保障食品安全;检查经营者商标使用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保障商标使用不违法。广告宣传真实,不存在欺诈行为。

4.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经营活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位于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查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查处,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仿造他人商标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以维护商标的专利权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欺诈广告宣传进行查处,以促进广告宣传的健康发展,维护有序的食品经营秩序。

三、食品安全监管中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履行的现状

1.现状。从1982年开始,工商部门便具有了监督检查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职能。此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食品监管的需要,保证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工商行政部门的食品监管职能不断完善。2008年,国务院重新修正了工商行政部门的职能,在机构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工商行政部门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商品监管的职能。食品安全作为工商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被得到肯定。随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工商行政部门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主要包括建立了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制度,建立食品销售进货台账制度,加大取缔食品无证无照经营的力度,对保证食品安全,净化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第一,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内食品经营的数目把握不清,一些经营者没有登记入册,一些小摊小贩的经营地点经常变动,难以全面排查,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不系统。对于抽检工作不清楚,不了解,专业知识缺乏,检验人员水平较低,对于抽查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对食品进行封存和对经营者进行罚款,忽视食品召回,留下了安全隐患。第三,对食品经营的监管不科学。巡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忽视食品安全问题的多样性,造成有些问题不能被发现。对于边远地区的食品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难以有保障。第四、查处各类违法经营活动不规范。执法人员重罚款,轻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执法现象,办案缺乏相应的工具和经费,使得食品监管不能落到实处。

四、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中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对策

为了应对当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履行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结合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管理。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是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握好市场准入这一关,才能使得食品经营主体符合相关规定,才能使符合要求的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为人们所使用,真正保障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者的准入,另一类是食品的准入,工商行政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对于这二者必须齐抓共管,严格《食品流通许可证》的颁发,规范市场准入,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

2.健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管。健全抽样检验制度,加强日常巡查,规范抽检行为,发挥上下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合力,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根据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抽检,避免重复抽检情况的发生。建立起消费者送检、工商部门抽检、经营者送检机制,对于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较多的食品经营场所,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样检验。此外,检验机构应该具有检验资质认证的专业机构,对于流通中的任何食品,都应该进行检验。

3.深化食品经营行为监管。重视日常巡查和监管,并做好巡查的记录工作,对于信用度较低的经营者加大巡查力度;建立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对于超市、批发商、农村集贸市场等等,根据其经营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另外,由于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较为严重,工商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食品监管,例如,推行所村挂钩监管模式,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等等,切实保障农村的食品安全。

4.严格规范执法活动。重视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掌握办案技巧和办案方法,提高办案效率。要对行政执法办案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行政的合力,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办案效率。

五、结束语

总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部门,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识到当前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完善自己的职能履行,以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任荣.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马建敏.工商行政管理概论[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3]唐刚.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2

篇12

行政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管理学生的前提条件,做好中职学校办公室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表现,同时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发展[1]。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中职学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行政管理权力泛化、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发展,以下就做好学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1 做好中职学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1.1 解放思想,及时更新管理理念

科学、合理的管理方针是保证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中职学校领导班子应提高对管理理念的重视,摒弃重教学、轻管理的传统观念,适当地调整管理方式,建立以服务为主的管理理念。首先,中职学校领导班子应充分认识到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中职学校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开放式的模式。因此,中职学校应注重解放思想,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做好传授教学知识于学生的工作;另一方面,为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创造有利的条件,积极促进学校行政管理向科学、民主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转变[2]。中职学校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思想意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开展管理工作,明确自身工作的性质,提高服务意识与质量。

1.2 健全与完善中职学校的规章制度

健全与完善中职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具有参照标准,在实施行政管理方案时积极配合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增强行政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意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遵守规章制度,才能保证事情的有序性与有效性,严格追究不符合规章制度管理标准的行为的责任,从而有利于增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管理的水平,树立良好的中职学校形象。建立规章制度要严格从实际出发,贴近现实,具有具体的操作方案有效应对新问题,除了行政管理人员重视服务管理,中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应加强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职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3]。另外,建立学校规章制度时需明确,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而是为了预防不良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并积极贯彻与落实到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工作中。

1.3 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要树立创新的管理工作理念,加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精神。首先,提高中职学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坚持四个基本原则施行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其次,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知识与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发挥专业知识技能,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再次,还需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以保证工作人员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发问题,并对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促进和谐发展,发挥学校整体功效[4];最后,中职学校领导班子应充分考虑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特点,合理安排与分配队伍,例如安排社交能力较强的人员从事思想教育工作或招生就业工作,并定期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给予相应的奖惩,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管理水平。

1.4 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实施行政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职学校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行政管理工作较为复杂,涉及面广泛,单纯的管理经验与文书已无法满足现下行政管理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信息化技术,加强科学技术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C处理信息管理事物,实现办公自动化,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例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施管理,将相关的学校通知、重要会议内容等通过校园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各部门,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2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对促进中职学校与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职学校领导班子应做到解放思想,改进管理理念,健全与完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福东.中职学校行政管理的改革策略及创新探究[J].生活教育,2016(13):47-48.

篇13

随着高职院校对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目的就是不断加强对教师与学生的服务,这种转变充分体现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以及要求上。这种转变也使得高职院校管理与教学逐渐走上专家治校、双师型教师等发展方向,而因学者、教授等人员成为了办公室的领导岗位,这也充分体现了办公室要为学校党政领导提供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还必须全面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原则,才能更高效地完成管理工作。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多、长期、繁琐的工作,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思路,明确轻重缓急,合理地规划与安排,做到紧张但有序。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要积极思考,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意识,以此来提高办公室行政工作效率。

2提高管理者的自我修养

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实际管理经验。但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各高职院校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情况大多都是来自机关干部、辅导员兼任或者教师兼任等,这些人员虽然拥有管理学生的经验,但缺乏专业训练与服务意识。因此,想要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求从事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修养。

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对办公室政策性文件内容的学习,熟悉办公室上传与下达文件、内外事务的处理以及各关系方面的细条等等工作内容,根据国家以及学校的相关方针与规定,把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地掌握管理知识。明确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3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