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毕业档案和人事档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对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对人才做出选拔与分配,并更好的实现人尽其能。通过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社会用人单位可以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在校表现、实习经历以及工作经历,同时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与道德素质,这些内容能够作为用人单位开展人才选拔时的依据并提供参考作用;二是能够让企业更好的掌握员工信息与状态,从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依据。通过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社会用人单位能够在了解员工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员工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并为员工的考核与晋升提供必要依据。同时,根据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所反映出的各类信息,社会用人单位可以针对岗位需求以及员工能力素质来合理安排员工培训,从而促进毕业生对自身工作的尽快融入以及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对毕业生自身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记录着毕业生的各类信息,并且也能够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做出反映。一是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社会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以及公务员考试录用等方面都需要做出考察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毕业生人事档案发挥着依据作用;二是在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龄计算以及保险缴纳等工作中,仍是档案都发挥着凭证作用;三是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记录着高校毕业生的职务、待遇以及福利等情况,所以可以作为毕业生对自身合法权益做出维护的重要凭证;四是毕业生人事档案记录着毕业生在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各项考核数据,以此为依据,毕业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对自身素质做出有针对性的提升,从而推动自身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一)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给予高度重视。
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重视意识是确保后续管理工作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无论是高校、用人单位还是高校毕业生自身,都应当树立重视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其中,高校领导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着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序开展以及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对于高校领导而言,不仅要在意识方面认识到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在行动上为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并且要强化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与把控。从行为实践方面来看,高校领导要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方式来提高档案管理单位以及学生对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有必要给予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足够的资金支持,有必要重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工作手段、工作设施的完善,从而确保档案管理机构能够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使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得到保障;社会用人单位则应当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价值作出认知,虽然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伪造内容或者内容单一的问题,但是这并非普遍的现象,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将毕业生人事档案当作是对毕业生作出的了解,对人才进行选拔与分配的必要途径,从而促使毕业生自身能够强化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作为高校毕业生,应当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中的各类信息都与自身息息相关,其内容所具有的真实性、权威性以及有效性能够为毕业生的工作以及自我提升发挥出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毕业生应当对人事档案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了解人事档案管理流程与转递流程,从而避免自身人事档案的丢失。
(二)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完善。
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完善是推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效途径与必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首先,高校要重视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档案构建、档案收集、档案管理以及档案归档等作出完善,并构建补充制度,从而推动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充实,确保体现出毕业生的各类信息。在此方面,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在档案收集工作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准确与及时收集,从而为高校人事档案的良好利用构建基础。所收集的档案内容要具有完整、全面的特点,并重视体现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政治素质以及思想品德。为了确保档案收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高校毕业生需要对档案收集范围做出严格的规定,同时要对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收集渠道做出拓展与畅通,在构建追踪收集制度的基础上来确保人事档案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查漏补缺;其次,高校要重视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借阅制度与利用制度做出完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价值的实现需要建立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得以有效利用的基础之上。在此方面,高校要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利用与借阅对象和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对超出利用与借阅范围的档案或者对象,应当禁止利用与借阅。在利用与借阅手续方面,人事档案的利用与借阅人需要出示单位介绍信与个人身份证明,并填写审批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单位在对这些内容做出核实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档案借阅。在构建档案借阅与利用审批制度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单位还应当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对档案保管、借阅、利用过程作出监督来避免在档案的借阅与利用中出现违规现象,从而避免档案的丢失。对于违规现象,应当明确规定处罚措施,从而对档案管理工作者行为做出制约。
篇2
人才服务站;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档案信息化管理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是人才服务站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当前新形势下,人才服务站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优势,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待就业的毕业生及用人企业。人才服务站通过推进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及时、高效及准确的档案信息,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而且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通过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加快速人才的流动,而且能够进一步丰富人事档案信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1人才服务站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1.1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
对于人才服务站来讲,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档案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这也对人才服务站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严竣的挑战。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需要人才交流主管部门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日程安排上来。但当前各人才服务站对于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普遍缺乏重视,无论是投入人力还是财力都严重不足,这导致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人才服务站也无法更好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
1.2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规体系与业务规范
人事档案的记载不仅信息丰富,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在实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时常会发现数据前后不一的情况,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得以解决,则可以实现原始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之间的良好衔接,而且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也能够有效的解决标准化和规范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法律体系和业务规范。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业务规范还完善,这使人才服务站在管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同时人事档案信息资料数据库还缺乏规范性,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不能有效的满足企业人才的需要和流动的需求。
1.3缺乏高素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
在人才服务站以高校毕业生人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人才是关键,只有高素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人才才能更好的推动人才服务站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但当前人才服务站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欠缺,这就严重制约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人才服务站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事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从而更好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4档案流转中存在不规范现象
在档案转接过程中可能由于某些学校对学生的档案没有做好合理的保管,对学生的档案也没有做好明确的说明,所以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是已经放在人才市场的,但是在转接过程中没有规范性,所以也影响了档案不合理的现象,这样也导致一定要是档案的本人去解决,才能进行报到等环节的落实。
2人才交流中心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
人才服务站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更好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双方的需求,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这就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服务站,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作为其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引及上级人才交流部门支持下加快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重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从而有效的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更好的完成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任务。
2.2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与业务规范
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的任务,所以无法再依据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的制度,必须结合高科技时代的技术,要利用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使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向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其内容直接涉及个人的基本情况和隐私,所以人才服务站更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3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质量与人员业务素质
档案管理质量与人员业务素质,是相互关联的命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它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因此,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能力,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熟练应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的能力。因此,需要从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档案管理理论素养及档案管理实践经验,同时具有传统的纸质档案归档能力和现代的信息化档案归档管理能力。档案人员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适应新的服务需求。还要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便能在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上规范、标准、高效、高质地工作。
2.4强化档案流转规范性、科学性
实现档案流转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让档案管理以及责任追究的相关制度尽快建立起来,并不断地加以健全,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落实到位,严格相关的流程和手续,对于流转过程中的违规和错误现象、行为必须严格追究责任,提高我们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结论
人才服务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需要人才服务站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进行创新,努力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并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包太敏 单位:大庆市大同区人才交流服务站
参考文献
篇3
1 人事档案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生活仍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高校毕业生档案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结构调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事的档案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诸如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方面,在个人办理报考公务员、工资提升、职称评定以及出国手续等,都起到最原始的依据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审查的材料之一。因此,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管理,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工作,不仅是组织人事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毕业生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
自2002年以来,我国实行“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也由国家统包统分,相应调整为推荐就业、自谋职业和市场就业的就业政策。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为那些敢于到民营企业创业、敢于自谋职业、敢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配套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退路问题。所以,开展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践行“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必须抓紧抓实。
2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如下:。
一是个别地方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主要表现为,在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原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整合过程中,对社会化档案管理没有充分的重视,故意削弱档案管理机构力量,不单独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档案管理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防火、防盗、防蛀、防霉、防油、防辐射”设施不全,有的甚至连档案库房所必须的温度计、干湿计、吸潮机等基本设备都没配备。档案管理制度缺乏,或者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或者有制度不坚持、不执行,随意性极大,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等。档案管理指导思想僵化,计划经济年代的档案管理思想严重,严重制约的档案的利用和流动。
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对人事档案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利用档案,可以清楚地了解员工过去的工作轨迹,总结经验教训,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三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作用也缺乏应有重视。
某学院04年毕业生张先生大专毕业以后,决心自主创业。他认为自己不去找工作、不用买社保,人事档案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人事档案放在自己手中保管。一段时期的创业之后,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张学生又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企业要审查他的档案,了解他以往的学习、工作情况,并为他购买社保。没想到,由于毕业后未及时办理档案转接手续,档案却找不到了。没办法,张先生只好通过补办档案里的各种证明,来补一份人事档案了。但是,人事档案里那些珍贵的信息却再也不补回来了。向张先生抱有这种心态的高校毕业生大有人在。以某市近年接档、转档和发档为例,该市每年共接纳各类毕业生档案1.8万份,实际每年发档、转档约1万份,现存历年积存档案,即所谓的“弃档”有1.2万 份,这充分说明了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己人事档案的淡漠心态。
以上情况的存在,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一是“死档弃档”加大管理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管理保存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就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二是“人质档案”制约人事流动。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一些单位为留住人才或逼迫跳槽人员办清相关手续而扣留人事档案。2015年5月,某企业医院因13名高校毕业生擅自离职而强制扣留了他们的人事档案,导致这13名毕业生联名状告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不作为,没有及时提供档案托管服务项目,使他们的人事档案成为了“人质档案”。三是“档案克隆”引发人事纠纷。有的单位为引进更多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或为了单位升格达标,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甚至作出重建档案的承诺。人事档案成了原单位和新单位人才“拉锯战”的焦点,引发人事纠纷。四是“注水档案”透支社会信用。人事档案关系到个人职位升迁、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有些人便在档案上打起了主意,涂改、伪造档案,假工龄、假年龄、假学历、假职称等材料被塞入档案,以致出现了“学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小,工龄越来越长,奖项越来越多”的现象,这就使档案的信用功能大打折扣。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的学历造假、年龄造假、党龄造假的案例,实质就是反映了社会公共人事档案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3 公共就业服务对人事档案加强管理的措施建议
1、加强公共社档服务的立法建设。一是从国家层面出台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人事档档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转递制度、接收制度、归档制度、借阅制度和产权归属制度及相关的服务收费标准制度。二是从立法的角度,规范政府应提供的涉档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目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即将提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草案),将档案托管服务列为政府所属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对社会公共档案管理服务进行立法规范的省份,为我国社会公共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迈出了可喜一步。
篇4
一、人事档案现状
1.企业人事档案不予重视,存在严重的抛档现象
很多企业轻视档案,两三页的个人简历人家都不见得会仔细看,更别说厚厚的个人档案,招工企业单位大多是以聘用的形式与求职者达成协议,而很少去查看求职者的档案,用人单位也基本是以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来考评员工。虽然为了便于管理,单位会为员工办一份临时档案,考察他们在单位工作期间的业绩、能力及各方面表现,但考虑到人事档案的管理成本,多数用人单位都不愿接纳聘用人员的档案,也不愿意为人才建档,因而往往会出现已经毕业工作了好几年,人事档案却是一片空白的现象抛弃档案对于高校毕业生和部分求职者来说已不是个别现象,大部分毕业后自谋职业或长期未就业的学生,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把档案留在学校,之后又被学校退回原籍。据某些从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教师介绍,有些毕业生离校后档案存放在学校就不管了,可是毕业生档案在学校的保管期只有两年,保管期一过,人事部门就不再为这些档案出具接收手续,这些档案就会变成了所谓的“死档”。
2.流动人员断档现象严重
断档有以下几类:(1)随着人才流动性的增大,很大部分人的档案并没有随之流动,档案存与原工作单位,由于人才的流出,档案管理人员不再对此人的档案进行更新,流出后的工作经历一片空白。本人在整理人事档案的时候,就发现某些同志的档案不存在连续性,毕业分配后,有单位接收,但是接收后到来我单位之间这段时间档案就是空白,究其原因,就是在原单位辞职后,去了私营企业,后来应聘入我单位后,又去原来单位把档案调出,就存在了断档现象。(2)有很大部分企业没有人事档案管理资格,将人才引进后,人事档案挂在人才市场,人才市场人事部与个人签订协议后,每年交管理费给人才市场,但是档案没有更新,这也是造成断档的原因之一。
3.行政事业机关重视人事档案管理,普遍管理规范
由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本身的特性,人事档案受到档案本人及所在单位的重视,个人档案能系统全面地了解干部的历史情况、工作经历,优缺点及受过奖惩等,作为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个人档案在转正定级、计算工龄、职位升迁、办理养老保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机关都有设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系统的管理干部档案,不论从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还是专业素质上都经过把关,在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从档案材料的分类、排序、编目都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进行,每个干部的档案都整理成册,用标准的干部档案盒保存。
二、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1.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事档案的作用也发生着变化,不能象以前一样,把人事档案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现时期,人事档案对用人单位起参考作用,但是应该转变观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处分类档案中,有的人受过刑事处分,但是改造好后,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发挥他的作用,所以用人单位不能排斥这些人,给这些人一些改过自新的机会。
2.加强个人对人事档案作用的认识
目前人事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很多关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都“绕”不开档案这一关。尤其对于求职心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计算工龄、工作流动、考研、报考公务员、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都离不开档案;特别是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是相当看重的。虽然现在有的单位可以补办新档案,但以前的经历、评价、身份等历史资料将不复存在。对求职者来说,一定要“善待”自己的个人档案,有些人不注意自己的档案投递去向,工作多年后忽然发现自己的人事关系仍无着落;有的虽然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没有到人才交流机构办理有关手续,这都使得工龄、档案、保险等受到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要加强督促,定期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清事实,分清责任,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对在档案管理中不认真审查或审查把关不严的人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对伪造档案材料、出具假档案、假证明的人员,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等不适合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坚决调离或予以辞退。对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单位,要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许可证。
篇5
(二)档案管理主管不专管,专管不专业
在基层,说得严重些,这是多年形成的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有关人事领导部门,对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对待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管理人员不固定,有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档案作用意识和参与意识,仅仅是“看门保管”,不固定、不专业、不专职。据调查所知,地、市、县基层基本上没有专职的毕业生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兼管。这样的人员安排,势必严重影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
(三)当事人人档分离,人事档案利用率不高
据国家人事部门透露,在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已与主人失去了联系。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也作过估测,在实现工作流动的人才中,约20%的人未携带人事档案,要么人档分离,要么彻底弃置。我们也做过统计,在代为托管的8652份学生档案中,有347份已与主人失去联系。等于这些毕业生已是用非所学或学所不用,是人才培养的一大损失。
二、做好新时期毕业生人事档案工作几点设想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当前首先要做好的工作。人事档案部门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组织学习宣传做好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终达到各级有关领导端正态度,积极认真、切实有效地抓好此项工作;其次利用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管理的知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对今后就业、生活各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应让学生知道,毕业生档案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是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是用人单位选贤举能的重要参照。这项工作,应在大中专学生毕业前,由学校的人事档案部门作为一项专门内容向学生宣讲,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切实提高他们的认识,改变“档案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再次,应向国营企业、民营等大中型企业宣传,录用人员要做到一看成绩、技术,二查档案,不可盲目用人。
(二)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这是做好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抓起:
1、明确领导、责任到人。人事部门要建立毕业生及行政人事档案领导小组,明确一名负责领导为组长,下设办公室。组长全面负责对档管工作的指导、监督、析查;小组成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2、健全制度,严格要求。各地应根据本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易于操作、完整的的规章制度。如材料收集补充、鉴别归档、检查核对、保管保密、查(借)阅、传递;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及相关薄册,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3、评比激励,促进创新。要依据本地区制定的档案人员《岗位职责》,定期检查,年终总结评比。对那些工作认真,富有创新的人员,要落实规定,给予适当奖励,鼓励人们争优创新,做好工作。
(三)稳定队伍,提高素质
随着时代的前进,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档管人员队伍的建设已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应从以下几项工作着手:
1、稳定队伍,安心工作。按照《档案法》规定,每管理千份档案配备一名专职档案员,严格执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把好队伍的入口关;不轻易调动他们的工作,保持相对稳定;做到不兼职或少兼职,让档管人员能安心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
篇6
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确切,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怎样提高我国人事档案管理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篇7
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准确、齐全、完整地记载了毕业生人事档案,历史全面地记载着毕业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及个人特长等信息,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用人企业评估、使用专业技术人才的第一参考资料,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兴企工作的基础保证。但是就目前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存有不足之处:
1、毕业生对自己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作中心的转移,组织人事政审等工作相对减少,在个别毕业生头脑中存有人事档案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不正确认识;同时应聘于煤炭企业的许多大学生,他们的某些学长或校友,因就业于一些人事制度不完善或没有人事主管权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无意中就遗弃了自己的档案,这也加剧了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于个人档案无所谓的态度。殊不知将来政审、调资、出据证明、职称晋升中均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这种对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的欠缺,既给个人将来的工作带来许多的麻烦,势必也会影响用人单位事因档案不到位在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2、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上的不规范现象还有存在
许多厂矿企业在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执行上松垮滞后,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因企制宜、将档案管理工作细化量化,只是简单地照搬上级组织部门下发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来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切合自己实际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的现象,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另外个别管档人员在管理上流于形式,仅担当起了档案“保管员”的角色,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只是按学校或接收时间的不同,在原档案袋上直接编号,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了档案内容不全、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大大降低了人事档案的工作效率,给企业“人才兴企”战略的实施和毕业生的专业化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现象未能得到全面改变
目前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已经步入办公自动化阶段,在工作效率已有了明显提高,但在一些周边企业或非主业企业里,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还未全面实现。即使是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由于总体要求的欠缺或具体工作人员的能力限制,也仅限于将名字和档案号输入、输出与检索的管理,计算机现代化管理的平台共享性能和简洁快速潜力并未能得到完全发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操作运转慢、效率低的问题。
二、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从上述问题来看,目前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与“人才兴企”战略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使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新一轮”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来企高校毕业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提供更宽松优良的成才发展环境,我们应增强创新意识,更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全方位做好大学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1、提高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其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毕业生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管理知识和政策要求,要让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发展、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人事档案是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或用人单位选贤举能的重要依据,是对毕业生本人进行定位的重要参考。
二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档人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素质。新时期人事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同时也给应聘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发、管理和利用好毕业生人事档案这一信息资源。
2、加强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一是要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对接收到的毕业生档案应重新整理,剔除无用的案卷资料,对所保留的案卷资料重新组卷。重新组卷的原则是尽可能将那些相互关联的资料组合在一起,并编写页码、目录、标题,一一对应,装订成册。
二是要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全面收集材料,特别是对人才信息需要完善的档案内容,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毕业生实践能力、思想品德、政治素质等方面的材料,了解其近期经历,将其培训进修登记、科研成果、等新记录补充进档案内容,准确、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现实表现,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是要实行专门统一管理。将所有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统一整理,分门别类,按照人员年龄、学历、专业、姓名等统一编号,并建立多种检索方式,便于查找与利用。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人事档案库,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
篇8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人事档案的性质决定了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办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非常必要的。遵循《收集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遵循《鉴别归档制度》,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及时存真去假、查漏补缺;遵循《保管保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延长使用的寿命;遵循《查阅制度》,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重质量,抓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四)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上收归政府所有,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除公务员身份的人事档案仍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外,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改制破产的企事业单位置换身份后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统一由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06(2).
篇9
(一)人事档案内容失真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而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内容的真实性却不高。有的档案中材料内容前后不符,如时间方面,出生年月公历、农历填写随意,且没有说明;参加工作时间、入党、入团时间也是大致一个年月,每次填写时也往往不一致。姓名改变后不写曾用名,也不加以说明,这给材料的归档造成麻烦,尤其是一些比较常用的名字,如:建平,建红等,更是容易出现同名同姓的情况。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差错。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干部职工在填写材料时没有实事求是,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怎么有利于自己就怎么写而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则随意性较大。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任其一错再错,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如实反映本人的真实情况,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
(二)人事档案材料不全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全。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干部职工对人事档案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像履历表、年度考核表等类似的表格已填过不少了,自己近年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填也罢。有的人在填写表格时能省则省,履历表中学习简历从高中或大学开始填,家庭成员及社会主要关系都没有。还有一些如学历、培训、职称等材料,一旦落在个人手中,他们就紧紧地放在自己身边,认为这样更安全,用起来也更方便。二是分管人事的部门没有将材料及时收集归档。一些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堆放,没有及时归档,导致个人档案中材料内容不全,更严重的是当有同志调离时也没将归档的材料放入其个人档案中。
(三)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四)人事档案利用范围狭窄人事档案的利用是所有人事档案工作的目的。从我国人事工作的现状来看,由于人事档案强调保密性,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小,利用频率低。按照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主要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利用最多的主要是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范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成为吸纳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随着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中专毕业生要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这些变化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外资企业、社会化中介组织等,而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又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频率。显然,传统人事档案的利用制度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人事档案的利用应当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化中介组织甚至外资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频率应当适应人才流动的频率,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改革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人事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人事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人事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有了责任心,才能不厌其烦地去收集材料,才能认真鉴别材料的真伪,才能按照要求将材料及时归档、整理成册,才能将人事档案材料当作一种资源。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人事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尤其是对材料的鉴别、分类,更是要了如指掌。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提供有利的人事资源。
(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员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人事档案的性质决定了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来办事,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使档案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是非常必要的。遵循《收集制度》,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遵循《鉴别归档制度》,明确鉴别的内容和归档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及时存真去假、查漏补缺;遵循《保管保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保障人事档案的安全,延长使用的寿命;遵循《查阅制度》,明确人事档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重质量,抓管理,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以制度来维护管理,以管理来保证质量,切切实实做好管理工作,让人事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人事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当代科技新成果和管理新手段,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国外档案管理很多已使用计算机,就是在国内,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的也越来越多。实现人事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势在必行。
(四)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上收归政府所有,成立政府所属的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除公务员身份的人事档案仍由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外,企事业单位人员(包括改制破产的企事业单位置换身份后的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非公有制单位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统一由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初始设置的“以档养档、适当收费”逐步过渡到由公共财政全额提供经费,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06(2).
篇10
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事政策在全国的推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当前,各档案管理部门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档案托管人员的利益和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长远发展。在新闻媒体和网络舆论已形成强大维权武器的信息时代,各管档部门更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紧跟时代步伐,借用科技手段,创新管理模式,促使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
一、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认识不够
保管人事档案是一项重要的职责,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不仅仅要遵从保密原则,保管住档案,更要保管好档案,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各机构改革力度大大加强,尤其是引进竞争机制的用人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时代,为各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类人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人才流动性大大加强,人动更加频繁,这就要求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部门积极、主动地为托管人员提供跟踪服务,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也要改变。仅仅停留在过去的“就档案管档案”的层面是不够的,管档人员还应具备“就人才管档案”的认识,以人才为焦点,确保人才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档案管理创新的步伐就无法迈开,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二、档案管理配套设施不完善
档案库房设施简陋,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六防”设备不配套的现象大大存在,有些部门连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都极度缺乏,这些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直接影响了档案的美观整洁和完整性,也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更增加了管档风险。因此,管档配套设施应紧跟科技的步伐,以确保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管理档案。利用电子信息平台和新兴软件技术登记管理信息势在必行,系统化甚至网络化管理措施的推行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助推剂,是与人力资源公共信息市场化接轨的有力装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赖于配套设施的完善。
三、管理措施及收集工作力度不强
档案管理人员在调阅档案时都是采取手工方式,反复的手工接触使档案遭到磨损,人工的操作也容易导致档案放置排列失误,因此,借用先进技术手段,充分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和档案管理部门发展的必然方向。此外,收集、归档工作不到位、执行不严格也严重影响了档案的质量,材料收集的全面性、完整性、及时性是充实档案和提高档案质量的前提。管档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各单位密切配合,做到随时收集和定期收集相结合,尽可能充实丰富文件资料,避免归档遗漏,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齐全、准确、可靠地档案信息资源,使得滞留的死材料变为有效的活信息。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人事档案至关重要,管档人员也应是素质较高且有专业管理知识及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人员。但是,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管档人员都未进行严格选用,这就影响了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要拥有一支专业的管档队伍,各部门就必须严把选人关,例如,实行岗前培训、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等多种细则。优化自身队伍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备要求,也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的原动力。
五、对人事档案转移渠道的宣传解释不到位
人事档案属保密材料,不得经由个人保管,必须专人专取专管。但是,社会上也有大部分高校将档案交由毕业生个人自带,这是对毕业生极不负责的行为,而且由于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私自将个人档案拆封,甚至将其中的材料随意处置,这就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终身利益。目前,毕业生毕业后,人事档案转移渠道较多,有的直接滞留在高校,有的暂寄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有的转给用人单位,有的转入人才机构。多种管理渠道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事档案的流动性。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同,选择人事档案存放的渠道也应不同,例如,选择就业的毕业生把档案存放在正规的人才机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人事有利于以后的档案工资调整、工龄计算、户口迁移、办理养老保险等,而继续留在高校深造的学生将人事档案存放在高校较妥,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存放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较好。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高校和各档案管理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渠道的宣传解释力度不够,变相地提高了档案流失率。
篇11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价值
人事档案的社会价值,是由其自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它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只要进行人事管理活动,就会形成相关的人事资料,就需要开展收集、整理、归档、立卷、保管和利用等人事档案工作,人事档案就具有存在和利用的社会价值。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事档案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的重要凭证,也是办理招工、提干、调动、退休等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人事档案工作是组织人事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人事管理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事档案的价值作用曾被扭曲和过分地夸大,重档案记载轻现实表现成为人事档案工作的一大弊端。一份档案定终身的现象,更是让不少人一度对人事档案谈虎色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工程,作为人员信息主要载体的人事档案有了更加广阔的价值空间。市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和从业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企业自身的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日趋社会化的人事管理和社会保障工作等都需要真实、科学的人员信息为依据、支撑和连接,而这些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离不开人事档案工作的有效运转。因此,要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事档案管理政出多门。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处于新旧体制转制时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沿袭旧体制,但又有突破旧体制的趋势。人事档案总体上是单位、部门管理,分别由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中心、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及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事档案的多头管理是传统“档随人走”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反映,它既是束缚人才流动的障碍之一,又是影响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人事制度的逐步推行,在大中专毕业生学籍档案的管理上,个别部门拘泥于传统管理模式和自身利益的诱因,档案管理权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
(二)部分企事业的职工档案存在着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差的问题。没有严肃、负责地填写好每一份档案材料,致使有的档案错漏百出。职工档案中记载的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前后不一致,工作经历记录不完整等。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的领导认为职工档案没什么用,不给新招用的职工建立档案,甚至随意更改,给劳动保障部门办理职工失业、退休等手续增加了困难。
(三)档案管理的软硬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急需提高。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多数档案室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防火、防潮、防蛀等达不到标准,档案管理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里。
三、加强人事档案工作的主要措施
建立用人与管档相分离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要改革现行“人档合一”的单位、部门所有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按照“人档分离”和集中统一的改革思路,将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劳动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教育部门所属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政府其它部门所属的相应机构承担的人事档案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将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权重新收回来,归政府所有。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改善档案管理设施和设备。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要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业务培训,系统地学习党和政府制定的有关人事工作的政策、法规,用新的人事工作知识武装头脑,开阔眼界,指导工作,以适应新时期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同时教育他们要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人事档案可以证明一个人从学校到各个工作岗位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是工作经历的记录。是组织、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结构调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事档案中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它在个人办理相关手续时,比如报考公务员、工资提升、职称评定以及退休、办理养老保险、办理出国手续等,都是最原始的依据。根据目前我国有关规定,只有将人事关系及档案交给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或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保存的人员,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比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等。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它。
篇12
1. 对庞大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人事管理,促使着档案管理的改革
自1999年始,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近1700万人,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2003年毕业生已达212万人,同2001年115万毕业生相比,增幅接近50%。庞大的就业队伍给人才市场带来了生机与竞争,在单位用人数量与单位编制数量相矛盾时,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出现了新问题,于是,人事成为了众多单位首选的一种用人方式。
人事是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为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人事人员的人事关系挂靠;户籍、党团关系挂靠、人事档案管理、工资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等,用人单位只考虑如何使用人才,而不需要考虑如何管理人才。自1995年国家人事部首次提出“人事”并逐步推行后,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人事管理大胆改革的举措,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必然趋势。
随着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人员的任用方式也随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即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改革为本人与单位双向选择;其次是用人单位接受人员方式的改革,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择优录用;再次是用工形式的改革,由员工固定制改革为员工聘任制或人事制,这一切既简化了用人过程中需办理的繁琐手续,又提高了人力资源整体利用的效率,不仅拓宽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而且使人事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法制化。
与人事管理相伴生的是人事人员的档案管理问题,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服务的重要项目和主要内容,人事档案材料是整个人事服务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基础。人事服务工作的任务从本质上讲,就是由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代表国家对流动人才实行社会化管理。
2. 人才流动与档案管理出现分离的僵局,促使档案管理进行改革
人事审批制度的改革,促进并加速了人才流动,但“人档分离”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人档分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就业渠道的拓宽,使外企、乡企、私营企业等成为吸引人才的热点,由于这些企业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到这里就业的人员基本是人档分离者。特别是在京、津、沪、鲁、江、闽等发达地区,人才聚集,由于受单位编制的限制,很多人只能把户口和档案留在原籍,造成的“人档分离”。第二,暂缓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本人档案被寄到原籍人事局或人才交流中心保管,但毕业生本人并未回到原籍就业,造成上的“人档分离”。近几年来,企事业单位跳槽、自动离职的人员逐渐增多,由于种种原因,单位不愿放人,则扣留档案以挽留人才,而这部分人员一如既往,弃档而去,这是造成“人档分离”的第三种原因。这些现象不仅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同时也给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催化剂。
3. 人事档案管理应随市场机制而改革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信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档案库管理现代化。档案库的管理,需要以科学的手段来扭转“看、堆、守、摊、”的局面,以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内要求,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的专用数据库。
二是档案资料电子化。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章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使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在档案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
三是档案服务网络化。利用局域网、互联网、党政网等网络平台,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服务系统。在人事档案专用数据库建立起来后,还要有一定的专门网络和专门网站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交换、流通,也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异地查询和人才流动管理。
4. 结束语
人事档案是与人类个体密切相关真实的人生记录,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完善的。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对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环节的企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综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会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篇13
1.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对毕业生档案转递和查询工作缺泛重视。首先,在高职院校管理的模式下,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把学生的教学、管理、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而对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却十分不重视,特别是对学生档案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毕业生档案转递和查询工作的观念就更为淡薄;其次,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心不强,认为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辅工作,工作质量好坏对学生整体教学质量高低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毕业以后,只需要把他们的档案转递出去。
2.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及岗位变动较快。在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认为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虽然作为学校教学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队伍建设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职院校中都没有配备专门档案管理人员,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已经配备了相关专门管理人员,但是人员没有进行相关培训,缺乏档案管理专业水平,而且岗位变动较快,特别在近几年扩招的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档案管理需求。
3.高职院校对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大。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在毕业以后,档案要进行转交,甚至认为自己转不转档案和自己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在其签约协议上的档案转交单位和地址,学生也没有给予应用的关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档案的具体用途和查询的方式,只有一部分学生明白自己在毕业以后,需要将自己的档案转出,转交到单位或者人才交流中心。
4.高职院校毕业生转交和查询管理不规范。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缺乏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导致各个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的不一致,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就成为高职院校的某个行政部门的附属品,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档案转交和查询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转交过程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造成毕业生档案转交过程极为不规范,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转交过程中,有的是采取学校汇总寄出,有的是由学生自己带走,有的是档案管理部门没有档案邮寄权利,而给另外一个部门去邮寄,在学校档案寄出的时候,其选择途径也不尽一致,有的学校是采用机要传递,有的学校采取特快专递,有的学校是采用挂号信寄出。
5.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转交和查询方式较为落后。目前,在高校毕业生档案转交和查询的管理方式还较为落后,大多数是采用手工填写的方式,例如档案转交等级和档案转交传单都是通过手写区完成的,档案查询也是通过查询快递存根和回执单,查询耗力也费时,如果遇到毕业离校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学生查找档案转交存根的话就更加困难了,容易给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因此,较为陈旧的档案转交和查询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导致档案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二 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人才服务机构,应认真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毕业生档案意识教育,切实做好毕业生档案转递的基础工作。高职院校档案工作者在就业指导课以及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不断强化毕业生的档案意识,让毕业生认识档案、走近档案。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举办短期培训班、讲座等,让学生获得档案重要性的知识和信息。要让毕业生明确哪些档案材料入了人事档案袋,明白一旦失去人事档案,很多以档案为依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就会受阻。
2.认真做好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档案要随人走的工作原则,以及毕业生派遣的去向,学校应安排专职人员通过机要方式尽早为毕业生办理档案转递手续,做到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快、准、齐。
3.及时查询毕业生档案接收情况。在毕业生离校前,应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培养关注档案动态流向的思维模式,同时明确档案的去向与报到证派遣的关系,知道报到证派遣到哪里,人事档案将由学校转往何处,并且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可以及时查询到人事档案的目的地。
4.完善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事制度。人事是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依据国家人事政策和法规,接收单位和个人委托,对其人事业务、人事档案及相关事宜进行集中、规范、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是目前高校毕业生档案和相关人事管理的主要选择。从本质上讲,就是由人才服务机构代表行政部门对流动人才实行社会化管理。而对流动人才实行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就是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因而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推动人事服务工作的开展。随着市场就业机制的实行,毕业生择业时间进一步延长,根据这种情况,应加大为广大毕业生实行人事的力度,使人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有力保障。
总之,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理念,以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局,以毕业生档案效用为目的,积极探索毕业生档案管理模式。对于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档案材料归档、转递、留校档案的保管等易发问题,进行创新改革,构建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档案管理新模式,使毕业生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为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毕业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