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篇1

【 keywords 】 low carbon; Economy; Life style; Low carb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拥有低碳城市对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社会需要人类去研究、开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道路,有了这样的需求才有了人类对低碳城市道路的提出,对低碳城市道路怎么走进行思考。

一、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

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五、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六、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

1、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

2、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首先我们要尽量乘坐公共汽车,这样全国每年可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3、在我们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可以启用“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关掉暂时不用的设备;少让硬盘、软盘、光盘同时工作;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这样做除省电外还能将电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

4、“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让我们从自己做起,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为营造美好的环境献一份力

5、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篇2

一、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英国政府在 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涵盖了所有国家都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相当于重新包装了环境保护问题,将环保牌打成经济牌。在这个议题中,用“气候变化”取代了“地球变暖”,淡化了一直争议很大的温室效应理论。在全球能源资源价格飙升,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将环保问题提升至低碳经济问题,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低碳经济的涵义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都会有碳排放(包括呼吸),比环境污染等问题覆盖面更为广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势在必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过去以高消耗、高增长、单纯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中提出我国将降低碳排放总量,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总理在当年 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到 2020年我国单位 GDP的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 40%~45%。

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目标,就是在保证对整体经济发展影响极小的情况下,降低单位 GDP能耗,进而减少总体能源的消耗。在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能源商通过经济循环获取暴利,并通过各个环节传导,最终由消费者来负担能源消耗的代价。反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从终端的消费者开始,减少能源消耗或者购买使用节能产品,通过减少商业、制造业能耗,提高经济效率、能源使用效率,最终反传导到能源商,削减能源商暴利,使消费品尤其是节能产品回到利润合理的价格区间。对于国家而言,则可以减少总体能源消耗,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低碳经济的背景和本质含义,不难发现低碳经济其实是大国间对能源资源博弈的产物,而我国刚刚加入这场博弈。最近几年,我国各大能源企业的国际交易受阻,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导致我国若干航空公司产生巨亏,针对铁矿石产业的谈判屡遭失败,以及我国屡次收购海外资源失败,都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发展能源经济的重要性。我国被视为经济发展迅速但却高能耗的大国,处境十分尴尬。而我们不但没有美国在全球大肆夺取能源的实力,也没有日本和欧盟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能源消耗的阶段。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欧洲财政吃紧,美国在能源问题上不得不收紧海外扩张策略,更注重构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通过投放四万亿元刺激经济,率先走出了泥潭。尽管金融危机重创了我国出口贸易,但也为我国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良机。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调结构、促发展、保稳定。如果能够顺利完成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从量变发展到质的飞跃,我国将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引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目前,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目标为建立一个节能、生态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两方面着手发展低碳经济。目前,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条件不足,这使得煤炭这一高碳能源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主要资源。对于如何将类似煤炭资源等高能耗、低附加值且技术水平低的产业转化为低碳(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资源产业,中央就此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包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这几大行业均与低碳经济有关。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在制造业方面,利用我国成熟的制造经验,发展低碳市场的潜力也是无限的,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全面发展低碳产业,将新能源应用到减少工业电力碳排放比重,再到发展低碳服务、碳金融等,传导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是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需要推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将能源政策、节能和减排政策整合起来,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2006年我国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未来规划目标,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逐步提升。经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我国期待在未来几十年内达到全球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路上,我国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调整出高效低碳的产业结构,全面合理地发展可再生资源,提升其在总能源中的比重。新建基础设施可以大量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发改委已经颁布相关条例,例如,新建火电站必须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普及和规范高效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增强森林覆盖和管理;引导公众反思、摒弃习以为常的高能耗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从而充分挖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其次,通过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发展低碳经济,重点扶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发展低碳经济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中西部的清洁能源,包括丰富的风能、水能,还可以利用广阔的土地建立太阳能、风能电厂,改变传统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开发西部丰富的能源,为东部输送能源的同时,低碳环保更减少了对地区环境的影响,最终给西部经济带来超越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发展模式的巨大经济收益。另外,通过立法、政策导向、价格调节以及金融服务支持,改善区域能源利用结构,保证国家能源安全,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在未来国际经济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我们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各国通过《京都议定书》达成基本共识,所有国家都有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责任,而发达国家应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很多发达国家也表示愿意在完成自己减排目标的基础上,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系列的共同决议,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欧盟已经明确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构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各个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

[2]Stern N.Stern.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4]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2002.

[5]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 2009(8):10-13.

[6]郭万达,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8):5-9.

[7]潘家华,庄贵阳,陈迎.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6-01-27.

篇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其实质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老思路,它适合环境会计的核算要素,为环境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环境会计的内涵

公认的环境会计是指记录和披露环境污染、污染防治、开发及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环境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会计主体的特殊性。由生态资源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这使环境管理会计的主体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第二,计量的特殊性。一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二是如森林覆盖率等项目用货币计量不能说明问题。所以,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应采用货币与非货币两种计量方式,即复合计量方式。同时,要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中,并且使两者在需要时能进行转换。

二、我国低碳经济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气候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提高碳的生产力成为环境会计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由于煤炭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了温室效应。正是由于我国工业的“高碳”,在2009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会议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抓住这个要害大做文章,使我国外交压力陡增,疲于应付。

由于受国际社会多方面的牵制,我国也无法廉价使用国际油气资源,因此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使用煤炭资源,但是煤炭属于“高碳”能源,现在还不能有效降低一次性能源的碳排放。从整体层次上讲,我们将如何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合理解决社会与资源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体系的完善

在煤炭行业建立环境成本会计是一种创新,并有其独特的意义。一是将环境会计主体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以煤炭矿区为会计主体,将煤矿产煤带来的正效应与煤矿产煤对矿区造成的负效应进行抵消,为计算煤炭矿区“绿色GDP”提供直接依据。二是在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进程中,将储存的资源价值以“折耗费用”的方式纳入环境成本会计范畴,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矿产资源不计价值的现状。三是将煤炭行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支出纳入环境成本会计范畴。

环境会计体系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环境事项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五种: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单独报告;会计报表附注;董事长的报告。它们提供的信息只能是以货币计量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的信息,对于关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信息以及由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的负债和风险,这些也都无法表示出来。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标准和准绳,制定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对于规范和推广环境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低碳”经济,首先要求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将环境会计核算、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最后,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二)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

如何从税收上给予引导、利用税收杠杆使资金合理地流向低碳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安福仁认为,“现阶段征收碳税存在的难题除了费改税本身会碰到一系列的难题外,碳税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征收、污染物排放剂量的考量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蔡昌认为,“征收碳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碳排放量,但并不一定能把企业导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企业完全可以发展其它的经济模式。单就发展低碳经济来说,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能够起到更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要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不宜采取单一的模式,最好的策略是税收优惠与征收碳税齐头并进,双管齐下。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宣传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存在不全面、不如实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现象,而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和宣传,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四)不断提高行业财会人员素质

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要求不仅要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具备与其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行业财会人员素质,一方面要让行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修改或扩展环境会计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的理论。

参考文献:

篇4

一、“低碳经济”发展历程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领先一步,相关政策规章逐步完善;国内“低碳经济”推进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借鉴国外经验,依据中国国情,发展前景看好。

(一)国际方面

英国2003年首先明确提出“低碳经济”,2007年6月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成为全球首部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对二氧化碳排放所立法案。英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2020年,碳释放量减少2300万~3300万吨;2050年,总排放量削减至少60%。英国“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是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长期稳定并明确的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鼓励资本投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体”的建立。

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出台《清洁能源安全法》;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承诺,到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较2005年下降17%,到2025年减排30%,2030年减排42%,2050年减排83%。美国政府投巨资于生物能源,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奥巴马政府着力实施新能源政策,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确立了“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

(二)国内方面

2003年以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9月,******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后,有识之士所作的有关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人类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将对全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不能置身其外。

(一)政治层面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对之持赞同观点,我国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负责任大国,必将扛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旗,顺应国际潮流,然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在资金、技术落后条件下,这无疑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障碍和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上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国内发展问题,“两难权衡”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

(二)外贸、就业和发展差距方面

1.对外贸易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日益活跃,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长期的外贸顺差,招致越来越多国家强烈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低碳经济”给予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机会,短期内,中国的产品不能达到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水平,这样通过依据商品能耗标准(这些标准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制定的)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就是合乎“道义”的,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就会丢掉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中国出口的减少,改变了原来的贸易形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口减少,众多外贸型企业将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进而引发失业上升,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时,如果国家继续施行传统的扶持政策(例如,出口退税)将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将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转移到国外,实质是外国政府收税,中国政府买单,造成财富的易手。

2.就业

短期内,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国内企业将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形成行业内一段时期的机器更新、改造、升级浪潮,由此带来部分工人的失业;在长期“低碳经济”必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知识、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向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排斥掉更多的就业者;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排挤出来加入到寻求就业群体中来。综合以上三类,我们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的重叠,对于国内就业问题将是严峻而又长期的考验。

转贴于 3.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在经历了新经济的衰落后,而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能源新战略的实施而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仅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美元之巨,发达经济体(尤以美国为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标准制订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据了先发优势,拉大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三、危机之下,有所作为

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引擎,推动发展持续下去,借“低碳经济”这种外在的强力,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理顺经济内部结构,破解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效能,摆正国企、民企位置等等,“低碳经济”带给中国经济的必将是一种系统性的升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力:一是大胆探索市场作用。提升政府的宏观引导能力,完善系统性的法律、规范、政策建设,借助于“低碳经济”这一全新载体,树立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新形象。二是明确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效率为指标,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管理形式,创新技术发展形式,使各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金融工具创新。在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超级经济体;在中国,虚拟经济的探索早在时期即已开始,之后走走停停,上个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出现,2010年4月,股指期货推出,中国金融工具的落后使得实体经济难以呈现几何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兴起为中国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结构,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

四、结论与思考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给现实的中国以巨大的影响,我们要看到,这一理念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依靠科技,管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世界,国与国的较量不但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通过走低碳经济之路,我们大有可为;我们也要看到,“低碳经济”的背后是发达经济体凭借也已取得的政治经济优势打压发展中经济体,进而保持自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用心。我们还要思考:“低碳经济”的理念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为什么发达国家总是在理论创新方面走在前列,而我们一直处于被动,借助“低碳经济”理顺发展思路,完善发展理论,不但要在技术上赶超,更要在理念上引领,把握世界发展脉络,从更高意义上去思考人类的发展问题,这是中国政府和理论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

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理论建设,2009(4)

王克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J].当代经济,2009(11)

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王莉.中国的低碳之路该怎么走[J].资源再生,2009(7)

评论员.中国视角的低碳时代[J].商周刊,2009(11)

篇5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对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以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由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较匮乏,丰富的煤炭资源限制了我们对其他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以高排放的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然而,我们的煤炭资源也不是永不枯竭的,按国内专家计算,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 13 年,天然气 40 年,煤炭 60 年,这就意味着到本世纪中叶,当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窘境。

2.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低碳经济已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世界趋势。我们国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工业基础已大大增强,资金、技术及创新能力也今非昔比,我们没有理由再犹豫,在某些领域我们甚至完全有能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借此迈进世界先进前列。

3.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生活理念是一个必须倡导和遵循的原则。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20%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都离不开能源的依托.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确实面临诸多资金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但高科技也不是解决高排放的唯一出路,低碳经济涉及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仅就现实生活层面谈谈我的看法。

1.要培养整个民族的低碳意识,形成一个节约、节能、环保的共识和风气,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源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除了金融创新滥用还有美国的过度消费。美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过度消费为特征的,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为居民的“低储蓄、高消费”,也表现为政府的长期财政赤字,金融危机宣告了依靠过度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束。此次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人和欧洲人开始回归节俭生活的传统。据报道,2008年白宫带头节俭过圣诞节,装饰白宫的材料用的是节能灯泡和往年使用过的材料,美国人开始过紧日子了,人们开始远离奢侈品。

依靠过度超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使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倒下了,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应该记住,我们是一个拥有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有着勤俭、节约的风尚,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东西正在慢慢消失,鼓励适度消费、引导合理投资,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的消费风气,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每一笔日常消费做起,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比如,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

另外,倡导低碳生活,政府应该率先垂范。中国有这么多人口,节能潜力无疑是巨大的,要引导百姓树立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消费理念,并采用价格、税收等手段有效抑制奢侈消费之风。仅以电力消费来说,除了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交通用电外,其他电力需求应受到约束,严格控制景观用电及其他不合理用电,坚决杜绝电力浪费现象。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年节约一度电,按现在发一度电需要消耗330克标煤的平均水平计算,一年即可节约43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7万吨。

2.尽快推行和落实建筑节能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住房的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

目前看,如果要我们效仿欧洲搞零排放建筑还有很大难度,但相关部门应出台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建筑业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从项目的审批开始抓起,实现对工程设计、建材质量、建筑施工等所有环节无遗漏管理,真正建造出设计超前、质量过硬、符合低碳要求的绿色建筑。

另外,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它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一段历史与文化,所以建筑应该是百年大计。最近几年,一些城市的拆迁改造中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使用只有二三十年的房屋建筑好端端地被拆除,这凸显我们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面的缺陷,不仅浪费了巨大的资源和能源,制造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也破坏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但愿这样的现象二十年后不再发生。

篇6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而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热点。发达国家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并在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技术政策以及贸易政策等领域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无声息地打响,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都在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停止。另外,目前中国正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将会持续提高对于能源的消费量。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覆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挑战之二是中国的能源结构是以高碳排放的煤炭为主。煤炭为高碳能源,燃烧一吨煤炭能够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比燃烧一吨石油或者天然气多产生30%和70%的二氧化碳。中国的资源条件是富煤、少气、缺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限制了中国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空间。目前中国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而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高碳能源占绝对统治地位。有专家测算,中国能源部门在未来二十年中电力投资额将达到1.8万亿美元,解决火电发展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三是中国的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目前,第二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有资料表明,从1993年到2008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量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约70%,其中,采掘、钢铁、建材、水泥和电力等几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4.4%。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提升工业生产的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是中国必须面对的又一个难题。

挑战之四是中国难以承受技术引进的高额花费。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总体科技水平落后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不足。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规定了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的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障碍重重,中国目前还主要依靠商业渠道获得先进技术。有专家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估计,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每年需要投入资金大约250亿美元。这样的巨额投入是中国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

中国能源资源的赋存状况决定了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中国在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工业对于节能降耗、降低碳排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文章认为煤炭工业应该沿着两个思路发展:一是发展煤炭清洁生产与利用,推广应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提高原煤洗选率,淘汰煤炭利用中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二是发展以煤炭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建设以煤炭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立煤炭产业链延伸发展机制,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促进煤与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的再利用。

发展煤炭清洁生产与利用

(一)加强煤炭生产过程管理

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回收率,控制或减缓地面沉降。管理的重点是推广应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煤炭高效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以及“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通过绿色开采技术的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利用煤矸石充填巷道与采空区,能够从源头上减少矿区的环境污染;采用房柱式与条带式采煤法开采矿井浅部煤层,采用间歇式开采和煤层配采方式开采其他煤层,能够控制或减缓地表下沉和保护地表水体漏失;采用煤与瓦斯协调开采配套技术以及煤矿瓦斯利用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瓦斯抽采利用效率,有效地降低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浓度,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

(二)加强煤炭加工转化过程管理

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能够提高原煤洗选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这一过程的管理,一方面是要加大对原煤的洗选比重,使商品煤中的硫分、灰分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显著减少。据统计分析,我国原煤中矸石的平均含量大约为20%,经过洗选加工排矸之后,每年可以减少铁路运力2到3亿吨;我国原煤平均硫分为1.01%,原煤硫分高于2%的中高硫煤及高硫煤占煤炭产量的13%左右,通过洗选加工,平均硫分可以降至0.68%左右,如果全国原煤入洗选率能够达到50%,每年就可排出硫分近5百万吨,这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8百万吨;原煤经过洗选加工降低灰分后,能够使工业锅炉和窑炉的燃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是要加大煤炭深加工转化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提高煤炭的工业原料属性,充分挖掘煤炭的加工利用价值。此外,我国油气资源比较贫乏,研究和开发洁净煤技术,通过深加工把煤炭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和石油化工替代产品,降低我国对于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这对于缓解我国大量油气进口压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加强煤炭利用过程管理

加强这一环节管理的目的是加快淘汰高能耗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重点是加大力度调整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耗煤行业的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耗能高、效率低、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小高炉、小窑炉和小化工等落后产能。目前,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只有60%到65%,比世界先进水平低大约15到20个百分点。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新型高效煤粉锅炉,由于采用了密闭运行、自动控制、高效燃煤和炉内脱硫等多项先进技术,运行效率可以达到86%以上,和传统锅炉相比能够节约煤炭30%以上。在我国煤炭总消费量中,火力发电耗煤占50%以上,因此,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一个关键措施是支持发展大型高效、低煤耗和节能环保发电机组和热电冷联产,大幅度地降低电厂发电单耗。此外,在冶金行业推广干熄焦、余热、废气等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工艺,在建材行业淘汰落后的立窑生产工艺,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鼓励煤炭企业发展大型煤化工和煤炭转化技术,推进煤炭液化和煤炭深加工转化项目示范工程的建设。

发展以煤炭为核心的循环经济

(一)延长煤炭产业链

发展煤炭深加工,延长煤炭产业链。据专家预测,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将会不断提高,到2020年就会超过60%,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看,通过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利用煤炭深加工产品来替代部分石油产品,能够缓解国内石油紧张的局面,减轻我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从而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水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开发和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煤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产品,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煤炭行业的经济效益。

延长煤炭产业链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发展煤电联营。煤矿企业办发电厂,特别是利用矿区的低热值燃料办坑口电厂,变输出煤炭为输出电力。目前,国有重点煤矿每年耗用电力近30亿度,通过办电厂,煤矿企业可以就地供应大部分电力,既减少了煤炭的运输量,又能够充分把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利用上,而且还能够帮助煤炭企业实现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综合效益的目标。在煤电联营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跨行业发展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等产业模式,改变过去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延长煤炭产业链的第二个途径是发展能源转化与化工产品多联产。这是近年来新提出的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建立多种产品的生产网络结构,能够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污染物的低排放。更广义的多联产概念是把煤化工、合成工艺和冶金还原冶炼等组合成一个综合产业网络,或者是在煤矿区将煤炭直接转化成化工产品,并把电力或热力输送综合形成为一个整体。在多联产系统中,原来一些独立的生产系统在重新整合中可能被简化,新的生产工艺也可能会降低对原料的要求,不同工艺之间的互补作用也能够提高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多联产系统的这些特点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多联产系统具有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政府除加大投资力度外,还应从能源、环境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搞好多联产基地建设。

(二)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各种伴生物,如煤矸石、矿井水、瓦斯等,甚至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灰渣、尾气等都是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一是加强煤系共生和伴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系共生和伴生的矿产资源储量可观,而且品质较高,特别是高岭土、铝矾土、膨润土等资源大部分都是与煤共伴生的。应当以煤系高岭土的超细化、增白和改性为突破口,带动煤系共生和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深加工。二是加强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煤矸石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发电,我国目前每年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这些资源按热量折算相当于2千万吨左右的标准煤,利用好这些低热值燃料,不但可免去每年数十亿元的煤矸石处置费,还可用作洁净、方便、高效的优质燃料。三是加强煤层气的利用。我国拥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据专家估计,在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约为35万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在煤层气勘探开采技术、储备运输方面上还比较落后。应加强这一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解决好煤层气的回收和利用问题。四是加强粉煤灰的应用。在农业和建材行业,粉煤灰有着广泛的用途。粉煤灰可用于改良土壤,能够提高土壤的渗透性、有效磷及多种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此外,粉煤灰还可在淤地造田、填坑造地、改良盐碱滩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建材行业,粉煤灰可以制空心烧结砖、水泥,还可用作混凝土的掺合料。对废弃物要进行资源化的再利用,应该配套建设洗煤厂、煤矸石热电厂、矿井水处理站等。

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探索两个创新,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制度创新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内在的动力。总的来看,在煤炭开采利用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破解,包括煤炭的勘探、开采、运输、使用和使用后的废物的处理等。减少瓦斯的排放和加强瓦斯的利用是另外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研究相关的技术,推广高效瓦斯排放技术,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压缩技术等,通过新技术的采用来减少瓦斯的直接排放;还要研究生产适合我国瓦斯地质条件的钻井、压裂和其他工艺技术以及相关设备,探索发展瓦斯发电、瓦斯生产炭黑以及用于民用的技术,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还应该探索煤矸石发电、生产建筑材料以及提取化工产品等。

参考文献:

1.莫笑萍,陈定江,胡山鹰,周齐宏.我国煤炭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5(11)

篇7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内涵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官方文献是2003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此后,IPCC及联合国多项评估报告都对低碳经济进行过进一步的讨论,但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差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界定,在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上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中国低碳产业联合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理解,本人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主要涉及三层涵义: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三是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技术创新本质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其本质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为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治理创新等创新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区域发展由经济增长为主,转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转型。于此同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低碳经济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全球气候变暖为契机,争夺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博弈。

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长江上游地区是指长江干流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至湖北省宜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重庆及湖北宜昌以西的部分地区。这一流域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重要的交通地位,也是沟通我国南北经济、加强东西经济交流、促进海陆经济融合的重要桥梁。中央政府的“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并将其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典型区域之一。

长江上游地区作为我国资源富集区,蕴含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并且极具开发潜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居高临下,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长江上游地区的现状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衰退,生态屏障功能十分低下,严重制约着本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以及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据水利部水利司统计,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约150×108吨,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2%,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因而,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三、长江上游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体系。企业应担负起自身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努力构建新的低碳型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政府应出台更多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对现有的产业政策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源为目的,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由高消费化石能源导致的高碳排放,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结构。

(二)构建低碳技术体系。加快研发低碳排放技术,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现代化、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对现有能源技术方案进行改造以更强地支持低碳转型及经济增长。

(三)构建低碳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将低碳教育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低碳教育,切实把低碳教育落实为一种政府行为,并依照不同需求,编制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强化低碳节能概念。

(四)构建低碳经济的管理体系。完善现有的环保采购立法,积极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公众参与机制,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托,出台相关的适应各个领域的子法,强化节能减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Z]. London: DTI,2003.

篇8

ISM(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即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美国学者Warfield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通过系统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包括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大小关系、排斥关系、相关关系,从属或领属关系等)的辨识,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为层次清晰的多级梯阶结构形式,使得众多元素错综复杂的关系层次化、条理化。

三、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的ISM模型法

第一,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型、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技术研发创新和居民低碳意识的增强等等,其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举例分析了9个影响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因素,总结如下:

S1: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P&U)——人口因素是未来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贡献者之一。人口越多,消耗的能源就越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就越大。同时,人口增长不可避免地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碳排放量。

S2:经济发展方式(ECOD)——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的投入和使用,而能源消费的增加必然会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从2003年至今,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水平在0.9以上,最高曾达到1.60,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依赖能源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呈现资源消耗型经济的特点,即经济粗放式发展。

S3:能源强度(ET)——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一个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7.73%,但产出只占世界的7.14%;美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20.35%,但其产出占世界的23.44%,可见我国还属于高能源低产出的经济模式,能源强度偏高。

S4:能源结构(ES)—— 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但不同的化石能源的碳含量是不同的,其中煤的碳含量最高,其次是石油,再次是天然气。而在我国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碳排放强度必然较高。

S5:产业结构(IS)——不同产业部门消耗的能源类型和结构是不同的,导致碳排放量也各不相同。由于第二产业终端能源消费占到全部终端能源消费的60%以上,因此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碳排放量的变化。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间的比重约为1:5:4。

S6:国际贸易分工(ITD)——国际贸易中存在碳排放转移的问题:进口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则减少了本地区此类产品的生产,从而减少碳排放量;而出口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则增加了本地区此类产品的生产,从而增加碳排放量。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

S7:碳交易机制(CT)——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俗称“既减排又赚钱的CDM”,即清洁发展机制,是中国企业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碳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相关法规政策和部门缺位,碳交易机制还未建立完善。

S8:投资与融资(I&F)——对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来说,清洁能源开发、高效能技术的运用以及低碳生活模式的建立等都意味着大转变、高投入、长周期,对投资者的短期吸引不足;碳金融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无法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S9:技术研发创新(TRI)——低碳经济必然依赖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由于资金投入和前期回报不匹配、自身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有限以及先进技术引进困难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利用方面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第二,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建立ISM模型,先要理清上述九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和检索文献,确立了影响因素间的两两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规定要素Si 对Sj 有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1,要素Si对Sj无影响时,矩阵元素aij为0,得到9×9方形矩阵A。(如图1.左)

通过布尔代数运算,可由矩阵A计算得到可达矩阵M,即根据定义公式M=(A+I)n-1 =(A+I)n ≠(A+I)n+1,经运算求得n=3,得到可达矩阵M。(如图1.右)

第三,影响因素层次结构。

对可达矩阵M进行层级划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层级关系。可达集 R(Si)是指在可达矩阵中Si 可到达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先行集Q(Si)是指在可达矩阵中可到达Si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根据R(Si)∩Q(Si)= R(Si)条件来进行层级的抽取,最顶层表示系统的最终目标,往下各层分别表示是上一层的原因。

根据可达矩阵M列出各要素的可达集 R(Si)、先行集Q(Si)和共同集R(Si)∩Q(Si),通过分析发现,由于R(S3)∩Q(S3)= R(S3)且R(S6)∩Q(S6)= R(S6),所以S3(ET)、S6(ITD)作为层次结构的最高级,即L1={S3,S6};确定最高层级后,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形成新的可达集和先行集的关系表,又根据R(Si)∩Q(Si),可得S4(ES)为第二级L2;依次类推,可得S5(IS)、S8(I&F)、S9(TRI)为第三级L3;S7(CT)为第四级L4;S1(P&U)、S2(ECOD)为第五级L5。

在此基础上作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图(如图2.所示)。从层次结构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9个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被分配在5个层级内,表层因素主要体现在L1,即能源强度(ET)和国际贸易分工(ITD),而中层因素主要体现在L2、L3、L4,深层因素则反映在L5,即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P&U)和经济发展方式(ECOD)。所以,这两个深层因素对其他6个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意味着把握好这两个因素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影响,指引政府战略规划的决策方向,决定中国节能减排的效果和政策措施的执行效率。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ISM模型对影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9个因素进行分析,理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有助于决策者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把握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采取优先顺序处理阻障和挑战。鉴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本文着重针对模型最终得出的两个深层因素:经济发展方式(ECOD)和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P&U)。根据结论,本文认为:

首先,我国应健全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低碳经济法案,整体上还没有形成规范低碳经济发展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应加快低碳经济相关立法的进程,结合我国的国情,制订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引导政府的工作决策,推动企业低碳经济行为。

篇9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政府率先提出,是指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扶持下,开展一场能源革命,该种经济模式提出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抑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碳含量、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和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自然、人类以及环境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提出是在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主张减少人们排放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环境,减少气候灾害的出现。相对高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响应国际社会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并与当前我国实际相结合,分析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提出能源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施节能可有效保证能源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可有效提高竞争力以及保护环境。一些专家预测,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望将能源的消费量减少高于15%。因此,中国未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改进建筑、交通、工业等三大部门的能效。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虽然新型能源不断出现,但我们所广泛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主导地位。从保护环境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角度分析,发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可有效保证使用能源的多样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能源排放。但需注意的是,能源结构受到经济成本、技术状况以及资源影响约束,若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长,调整的机构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政策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调整能源结构时,应与能源的总体消费量保持一致。

调整产业机构、对高碳产业采取限制措施,倡导实施低碳产业。我国存在产业机构不合理的情况,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调整当前我国的产业机构,对于控制碳排放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工业制造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表现为继续高速发展,这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倡导实施产业低碳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强创新能力。低碳经济中强调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发展产业,减少能源的消耗。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加强国际间合作,借助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将其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因一些利益关系,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进较慢。有必要借助国际间的协议,推动当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技术转让,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有利于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应用。

结合我国具体地区实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中部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区,中部贯通东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过渡作用,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东部地区。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之后,借助创新技术,中部地区开始将新能源汽车、输变电以及节电设备等新兴能源应用到实际中,成效显著,中部地区的能耗指标相较于未实施时,显著下降,且以此为契机,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发展中部经济。

三、总结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全球变暖,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构建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政策,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低碳政策体系化,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战略性、全方位以及多层次相结合给予患者实施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策体系之间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为更好发展低碳经济,应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做到自我创新发展,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篇10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及全球环境危机加剧的大背景下,将低碳经济作为社会经济新模式、新途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一、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潜力

相对重庆市其他区县,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与基础比较好。

(一)地域及产业政策优势

在两江新区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地域面积占比超过70%,集众多区域优势于一身。按照规划,渝北的龙兴、石船、木耳、古路,将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打的一座新城,成为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主要的战场。正如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指出的,建设低碳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大量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庆市首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区的渝北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低碳经济工作已有初步成效

一是煤改气,主城区内已实现生产、生活全面禁煤。二是在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截至2010年,工业废水达零排放的工业骨干企业已有8家,中水回用占60%以上。三是节能减排方面,截止2009年底,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74吨标煤,同比下降4.4%。其中,公共机构单位能耗同比下降5%;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3.58%。2010年渝北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

(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前茅

2009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7.6亿元,增长31%,首次跃居全市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先机为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牢靠的经济基础。

(四)森林工程成绩斐然

近年来,渝北区凭借在生态绿化建设方面的持续高强度投入,森林工程成绩斐然。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1%,到2012年,将达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新增林地达到20万亩左右,近两年还将增加15万亩以上,主要以生态林为主,而且还有15万亩低效林改造。全区森林年内增加的吸收CO2和释放O2的能量数目可观。巨大的潜力代表着惊人的生态效益,也代表着惊人的经济效益。

二、渝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显著成效,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截止2010年5月,全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项目达到137个,比2009年全年增长260%。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如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制约了渝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传统发展路径向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

(二)经济产业结构与工业减排存在一定矛盾

渝北区正处于向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时期,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4.28∶52.59∶43.14调整为3.73∶54.79∶41.48。从上述的比例可以看出,渝北区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大。2009年渝北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51.70亿元,比2008年增长18.6%。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贡献率达51.9%,拉动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发展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费强度,容易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增多。

其次,渝北区的第一产业中的农业还是比较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也是线性发展思维,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例不高。

(三)能源资源需求逐步增大的压力

两江新区的成立为渝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相应,渝北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上升。一是制造业是渝北区的主打产业,这将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二是建筑业的资源需求量也猛增。2009年渝北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渝北区处于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两江新区的成立也使渝北区域内的房产市场更加火爆起来,正在建和将要建的民用和工用建筑数量很大。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是很大的能耗大户;三是交通运输业的能耗压力。随着渝北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数量年年猛增,不少家庭步入了轿车时代。2009年仅实有汽车营运车辆数就达865辆,比上年增长3.7%。渝北区优越的交通地理优势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从未来的发展看,也给渝北区交通部门带来很大的碳减排压力。

三、渝北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引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经济理念

绿色消费引领绿色生产,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又决定其消费方式。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单位、社区等公众场所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逐步使市民树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市民崇尚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等绿色产品,使其在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二)创新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支撑。对渝北区现有的传统产业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还应在有关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中,重点向低碳高科技技术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把产业结构调轻、调优。

2.积极搭建平台,探索碳交易机制。一是开展渝北区碳交易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调研,统计出渝北区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碳减排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论研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较为灵活的优势,在区内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国内以后可能会开展的碳排放减排机制做好准备,积累经验。三是大力发展林业碳汇项目。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发展生态碳汇,就是要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吸收大气中的CO2,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植物碳汇能力。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低碳化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接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对渝北区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而低碳产业集群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两江新区”的产业布局为“5+3”战略性布局,功能布局为“构建三大特色板块、十大功能区”。在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备灾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为渝北经济的高速低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应该主动对接两江新区产业布局,积极谋划渝北区的低碳产业集群,将渝北工业园区综合优势发挥出来,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1)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坐落于两江新区及渝北经济重镇中的台商工业园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目前,园区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联合在西部打造又一个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在这一轮大开放的机遇中,台商工业园还将不断优化升级,以打造“低碳新型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力争在2―3年内成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高端要素集聚、宜居宜商宜业的新增长极和新城区。可以把台商工业园作为低碳产业集群的示范基地打造,引领其他低碳产业集群的建设。一是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品牌会展等高端服务领域。二是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并从源头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

(2)加强产业集群地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的环保节能健康发展。在率先打造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的同时,还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创新机制政策。一是要对中小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三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四是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加速企业实现节能减排能力建设。

2.发展低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应是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发展低碳农业一是推广应用无公害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二是要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大量开发生物质能源。这些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

3.发展低碳服务业。由于渝北区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伴随碳排放的减少并不容易,而实行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条新的路子。一是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二是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低碳休闲、旅游业发展;四是以提高民生为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服务业。

(四)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促进低碳型城市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开始向低碳转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为,应以城市空间规划为突破点,从建筑、交通和能源保证几个方面探讨渝北区的低碳型城市建设。

1.低碳理念融入规划设计。低碳理念要融入现有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世界的低碳经济潮流接轨。渝北区政府可以在原有的经济社会规划、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创新构建一个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城市规划。

2.精心规划试点低碳城区。可以考虑将悦来会展城规划建设成为低碳城区示范点,先期开展工作。一是成立低碳城区试点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统筹协调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研究制定促进悦来会展城低碳发展的综合配套政策,如鼓励政策,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节能减排积极性。三是建立低碳成效评价考核机制,将“建设低碳城区”的相关指标纳入现有考核体系,并定期公布各行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能效利用的情况,发挥目标评价导向作用。四是在交通管理、建筑节能、绿化建设、资源利用、市民广泛参与等方面进行试点工作。如选择某个小区进行低碳生活示范区试点,推广低碳生活新技术、新方法;又如在家庭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建设渝北区的其他低碳城区,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转型。

3.推行新标准,促进建筑低碳化。如果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1)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在设计中强调建筑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如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可回收性材料,其中约60%应为透水性材料,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的碳排放。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监管层面也是很重要的。对新建、在建建筑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建筑领域的规定,避免项目方为规避成本而造成的“碳锁定效应”。如要尽快淘汰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塑钢门窗加工制造企业。

4.倡导绿色出行,推进交通低碳化。纵观渝北区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低碳交通,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专项规划;二是充分利用两江新区将布局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战略性产业契机,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以轨道为行走路线的公共交通工具,发展绿色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减少碳排放;三是要建立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以后的城市建设,不管是一栋大楼还是道路、桥梁,都要预先评估对交通可能造成的影响;四是要完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系统的低碳化。

5.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低碳化。第一,加快出台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配套政策,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第二,政府加大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第三,加快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如利用渝北区农村充足的秸秆燃烧发电,解决一部分电力消费问题;第四,是借助渝北区富抱泉小区、加新沁园智能用电小区试点建成的社会效应,进行智能城市建设推广,实现能源的集约式利用。

参考文献:

篇11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经积极应对全球变暖等多重命题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整改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本来处于一个发展的大好时候,但是低碳经济条件下,又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也迎来了挑战。总体来说,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实现我国贸易经营低碳环保,还能够随着一带一路在世界各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长足稳定地发展。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出口贸易稳定发展

从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良好态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随之增加。2010―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共增长7648.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速为9.76%。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下,导致了2010年世界经济贸易疲软,但是由于我国政府积极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所以我国对外贸易在2010年依然处于增长形势。随后的几年里,我国的贸易增长额度较为平稳,并且具有一定的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

(二)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在对外贸易中,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商品的组成情况。一般来说,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即资源密集型和工业制成品以及服务贸易。通常情况下,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商品的结构上有显著的不同,但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前者主要出口工业成品或者资源密集型产品,后者主要出口低技术产品和低成本的产品,基本上后者出口的都是初级产品。通过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化,我国有效应对了低碳经济条件下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同时完善了我国低碳企业生产的方式。

(三)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

我国对外经贸的成熟发展推进了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步伐,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良好的政策,这就使得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的特点。随着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贸易条件也在不断优化和明确,这就使得更多的国内企业将销售目标锁定在国外,扩大了对外经贸的企业规模。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转变策略

(一)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低碳技术合作

在低碳经济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联合国的关于低碳的规定制定中,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实,制定出合理的规则,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履行减排义务,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等诸如此类的国际规则、标准等将逐步成熟,并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

(二)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低碳经济确实对我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威胁,但是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要从自己企业出发,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而应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通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来缓冲低碳经济带来的冲击,与此同时也要通过技术改革来提升我国出口工业成品的能力,从而将非低碳产品出口为主转变成为出口低碳商品为主。在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之前,首先要改变企业经营形式,即企业要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进行升级调整。通过升级来适应低碳条件下的生产需要。所以,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大体上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科技创新来改变企业生产,从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做到生产上低碳。第二,通过税收方式来促进企业向着低碳经济转变。从中、长期来看,推进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要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推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优化外资引进结构,严防高碳产业进入

引入外资是我国国际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自身企业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人才流动和解决就业的需要。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要将外资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到桌面上,在引进外资企业之前,要对其低碳经济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能力进行综合考评,从而确保在我国全力践行低碳经济的进程中,不再有非低碳经济企业在中国大地运行。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国内的自由资金已经非常充裕,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们在引进外资时,应严格限制高碳排放项目的进入,以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四)培育碳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

低碳经济条件下,除了在自己生产上践行低碳之外,还有积极参与世界碳交易市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能够为发展中国家做出榜样,提供实现由非低碳型经济向着低碳型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在清洁生产机制方面做得非常好,这就提高了我国产品低碳经济的生产形象。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中去,可以通过竞争来促进创新和发展,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清洁生产。创新是我国各个行业发展的主题,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的各项活动中,能够更好更多的了解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并且在互动中酝酿更好的低碳环保的生产策略。我国不是减排义务国,但已是CDM最大供给国。

(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来开展对外贸易

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国家为企业在海外贸易上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免去了企业自己寻找海外销售路径的难关。对此,企业要积极把握住国家的良好政策和世贸机会,从而让自己的企业能够长足稳定于国际市场之上。由于我国企业在低碳环保方面做的还有一定差距,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国企业要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当下全球一体化,同一类商品在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能够赢得胜利,但是同时也削弱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经济效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阶段,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的产品国家会给予极大的支持。因此,企业要以一带一路契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从而稳固自己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通过参与制定国际相关规则,能够更好地了解低碳经济的经营方式和方法,同时也能够树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低碳经营产品的权威性。通过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能够促进产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优化和整改,从而强化我国企业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抵御市场变革风险的能力。通过优化外资企业结构,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非低碳产业扼杀在摇篮当中,从而提升我国低碳企业的数量。通过培育碳交易市场,并且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竞争,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有助于我国低碳型企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来整改低碳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发展路径,迎接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经济政策,让企业在改革大潮中脱胎换骨,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李慢.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J].时代金融,2015(21)

篇12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是一种以新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

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建设首先要顾及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世界各国都把开发风电作为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碳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看, 由于风电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具有资源消耗低、无碳排放、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产业特征,使得风力发电已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补充资源,成为全球低碳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新能源。

二、国际风电产业发展概况

风电产业作为新能源是最具竞争力的低碳能源之一,除了在生产环节上会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风电机组的整个运营期间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由于风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产业链也较为完善,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与很多传统能源产业相抗衡,风电的发展已经是全球实现节能减排,推动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相对其他新能源产业,风电产业链更长,发展风电产业可以增加就业,实现减排,尤其是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展风电更成为各国刺激经济的首选方案。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风电装机将继续快速增长,累计装机容量已经从1995年的4800兆瓦增长到2008年的120789兆瓦,新增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37%。从历史数据看,欧洲、亚洲和美洲是风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地区。截至2008年年底,欧洲、美洲和亚洲的风电装机分别为65946兆瓦、27542兆瓦和24368兆瓦,占全球风电装机比例分别为54.59%、22.80%和20.17%。经过多年发展,风电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成本已接近常规能源,而且资源十分丰富,从目前技术条件下分析,风电产业将是最经济的清洁能源。基于这些原因,风电成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能源替代的优先投资领域。虽然在部分地区,如欧洲一些国家由于开发程度比较高,增速有所减慢,但是风电在全球的发展仍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未来,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将是装机增长最快的部分,也将是电源投资的重点。可以预计,风电产业的发展将是新能源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内蒙古风电产业现状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的蒙古高原,地域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的内蒙古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全区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经测试分析,风能丰富的地区占7%。全区风能储量约为10.1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风能为1.01千瓦,占全国的40%,居全国第1位。立足丰富的风能资源,内蒙古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推动了其风电产业的发展。截至2007年9月,内蒙古先后引进了国电龙源、中国华能、华电、神华、大唐国际、鲁能、北京能源投资、中电投、东电茂林、中广核以及宏腾、协和等国内和国外、香港地区的大公司50多家,合作开发建设风电场。目前已开工扩建、新建阿拉善盟贺兰山、鄂尔多斯杭锦旗、巴延淖尔乌中旗、乌后旗、包头白云、达茂旗、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辉腾梁、哲理根图、多伦、二连、赤峰赛罕坝、翁牛特、通辽科左中旗、科右中旗、霍林河、兴安盟 牛海、科右前旗以及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等30多个风电场。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推动内蒙古风电产业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增长时期。到2007年底,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165万千瓦,比前20年装机总和增长近1倍,占全国总量的27%,并成为全国首个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的省区,标志着内蒙古风电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全区风机总数达到2091台,已投产1644台,平均装机容量946千瓦。截至到2009年初,内蒙古风电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风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全年新增风电装机150万千瓦,到2009年底,全区风电累计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2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的1/4,风力发电量98.46亿千瓦时,占全国风力发电量288亿千瓦时的34.88%,均位居全国第1。其中,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等几个盟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或超过百万千瓦。

四、制约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资源评价问题

资源探明程度低,缺乏足够可靠的基础数据是当前内蒙古风能开发中遭遇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内蒙古迄今尚未进行过风能资源的详查工作,现有的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对风能资源的初步评估。毫无疑问,这一成果对推动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战略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工程建设而言就显得很不够了。由于缺乏翔实的数据,致使风电场开发项目立项、场址选择、规划设计都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障碍,由于测风需要较长的周期,造成开发时间上的延误,以致一些风电场建设不得不先立项,后评估,甚至草率上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风电设备国产化进程慢问题

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国产风电设备及零部件比例不到10%,一方面在风电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关税、包装、运输等费用数额很大;另一方面,风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如发生损坏、故障等情况后,备件的维修、运输手续也较为繁杂,不利于风电设备的经济运行。尽管我国已初步掌握大型风电设备的系统设计和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但本地化风力发电机组面临着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可行性的双重挑战。由于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制造业刚刚起步,产品缺乏足够的现场考验,用户对国产风电机组技术可靠性存在疑虑,信心不足。产品价格高是当前本地化机组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用户对国产机组的价格抱很高的期望,认为机组国内生产了,价格自然要比进口机组低。但实际上,由于国产机组的生产批量小,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配套费用高,在一定时期内,本地化机组的价格仍将高于进口机组。由于市场对国产风机的要求十分苛刻,既要价格低,又要质量可靠,使国产风机的处境十分艰难。 转贴于

(三)风电场建设问题

目前内蒙古风电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项目业主多、管理混乱。各盟市办风电积极性很高,都想加快进度,但对风电场建设并没有统筹布局。在同一风电场内,引进多家企业多头建设,造成风能资源配制不集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运行管理混乱。另外也缺乏有经验的开发商。国外经验表明,一支训练有素的开发商队伍对风电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风电开发商为投资者提供风力资源评价、电场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调试、风电场运行管理等服务,有利于降低风电场开发的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风电机组的容量系数,降低发电成本。开发商的出现能促进风电建设进入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阶段,为其成本下降奠定了基础,而内蒙古风电产业在这方面的力量还十分薄弱。

(四)缺乏商业化运作机制问题

目前,内蒙古风力发电企业的主体是电力公司的直属企业或独资子公司、电力公司控股的股份公司及与电力公司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完全独立的风力发电企业还是极少数。风电场的建设变成了政府行为,没有商业化运作。而且整个风电市场是基于政府优惠政策、国际赠款或优惠贷款以及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旦这些扶持措施不能再保持下去,整个风电市场将迅速萎缩。因此,虽然目前为降低风电初始投资和运行成本仍需政府的政策扶持,但未来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必须逐步减少对政府行为的依赖,转向依靠风力发电自身经济性的改善来逐步降低发电成本和上网电价,最终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五) 接入电网问题

风电大规模开发的关键在于风电的大规模并网,这样才能完成风电电能的大量传输和分配。而风能能否实现大容量并网则取决于整个电网,包括技术、经济、调度等方面,也就是说,大规模风电并网为电网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众多的挑战,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需要面对和解决众多的问题。由于风力发电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风电大规模介入电网必然会使电网的可靠性降低,电网负荷预测精度降低,从而影响电网的调度和运行方式,因此,大电网接受风电的规模已经成为决定我区风电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从理论上讲,目前全球风电占电网最高比例为40%,我区直调装机容量2300万千瓦,按此计算我区可接纳风电800万千瓦以上,但实际上由于我区电源结构单一,调节能力有限,能接纳的风电要远小于这个数。

五、促进内蒙古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引导、合理布局

提高风电产业集中度。对已投产和在建风电项目,要加强管理,整合风能资源,提高风电生产集中度。对新建风电场项目,尽量避免多头引进、多头建设。原则上,一个大型风电场应确切一到两个具备实力或几家大型企业联合组建成为一个实力更强的大项目业主,一次规划、分阶段、分期建设,并按规划如期建成。

(二)加快风机国产化进程

目前,我国风电机组的设备主要都是来自国外,成本较高。风电设备主要依靠荷兰、丹麦、德国等国家进口。据专家估计,如果风电设备国产化,其价格大约可以降低30%左右,风力发电的上网电价将会降低20%左右。因此,应采取措施鼓励风电设备国产化,批量生产,产生规模经济,从而减少建设风电的投资,提高风电产业的经济效益。尽快形成几家大型风机设备制造龙头企业,提高风机设备自给率,带动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三)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科技创新

国外风电场运行实践证明,风电场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好坏是风电场能否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好坏的基本因素。风力发电是多种学科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要适应风电的大发展必须提高风电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现有运行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参加风机的维护和检修工作。对每年新招聘人员提高招聘要求。逐步使风电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专业化,尽快适应风电的大发展和国际化要求。此外,要加强风电科技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风电科技人员,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运行检修中的技术难题,注重科技创新,提高风电的科技含量。

(四)转变观念,确保风电接入电网

风电的波动特性所带来的系统潮流的分布变化和电网的调压、调频问题,可以通过风电电能的预测来缓解或解决。风电的间歇特性带来的电网电力平衡问题需要依靠系统备用容量的重新估算及补充建设备用电源的方案来解决。风电并网引起的一系列对电网技术的要求,对电网现有网架结构的要求及给电网管理带来的问题远比人们怀疑和推测的要少。总之,风力发电发展不会对电网运行、安全生产技术上产生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风电这种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目前,大多数电网企业对风电的态度是根据电网的现状在基本不影响电网运行条件的前提下,考虑风电能否接入以及容许接入的容量。因此,建议电网企业像满足其他电源项目送出要求那样,根据风电场建设的需求,满足风电接入电网运行的特殊性,统筹考虑电网网架结构的规划和建设。建议国家出台区域电网乃至国家电网接入风电的容量比例,对风电保证上网,全额收购,优先调度。

[1]郭廷杰.发达国家的风电发展[J].中国能源,2001(12).

关立山.世界风力发电现状及展望[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2004(7).

薛新民.我国电力供需分析[J].中国能源,2005(3).

杨芳,陈晓东.风电占比的分析[J].中国风能,2009(5).

朱永芫.关于新形势下发电企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研 究[J].中国国电,2009(5).

乌云娜.电力工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 济研究导刊,2010(3).

篇13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2003年,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为减缓气候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能源革命建立起来的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随后,各国学者围绕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从技术可行性、实现可能性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Johnston(2005)分析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能够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的目标。Shimada(2007)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学者们的研究角度虽各不相同,但都在结论中表达出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即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推动区域清洁发展,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特征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高碳经济,表现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含碳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是直接手段;开发利用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有效途径;围绕低碳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型清洁能源进行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能源环境瓶颈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我国已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为国际市场提供物美价廉消费品的同时,也在承受着高能耗和高污染。高能耗主要表现在能源消费总量高,而能源利用率较低。根据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2008年的《中国能源报告》,我国能源消费量30年间上升了291%,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0.8%,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是,我国1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能耗的持续增加使得出口产品成本也会上涨,一方面将弱化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对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依赖,进口资源依存度增高而抗风险能力减弱。

高能耗往往伴随着高污染。高耗低效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巨额贸易顺差的背后是庞大的资源环境逆差。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CO2逆差约为1.2亿吨,占我国当年工业排放量的约23%;SO2逆差约为550万吨,占我国当年SO2工业排放总量的近39%;水资源逆差约为615亿吨,占我国当年工农业耗水总量的近12%。然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人均2000美元至400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状态,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都处于上升状态,与节能减排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

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商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商品出口少。譬如,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的比重较高。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的能源强度年均增长8%,强度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产业链低端商品出口多,产业链高端商品出口少。我国出口商品多为低端加工产业链中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初级加工产品、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而我国进口商品多为高端加工产业链中的计算机、电子仪器等资本和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产品。

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采掘、钢铁、煤炭、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相对于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呈现出能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低、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等特点。

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在我国的外贸结构中,货物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而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较小。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服务贸易出口大幅下降,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显著增加,逆差额为167.4亿美元,同比增长4.3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不利于我国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限制了货物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出口商品环境效率低下

我国出口总量大约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种高速增长大大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据专家初步估算,在“十五”期间,若忽略生产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差异性,出口总量增速对SO2排放的贡献占20%左右,而出口结构变化的贡献为5.5%,但生产效率提高贡献了-5%。目前,我国贸易的绝大多数出口商品的污染强度均高于发达国家,出口商品的环境效率低下。而且,我国出口商品的平均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强度普遍大于进口商品的相应指标。据测算,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商品的能源消耗占国内能耗总量的1/5,依赖传统能源生产出口商品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将越来越严重,并且与“十二五”期间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目标相悖。

(四)绿色贸易壁垒增多

面对复杂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的外延式增长将日益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当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大多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其环境限制十分严苛。譬如,2007年8月欧盟推出《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要求我国出口的用能产品须提供包括原材料和能耗等指标的“生态学档案”。 2008 年第一批实施细则涉及办公设备、冰箱、空调、机电和音像五类产品,2009年扩大到家庭照明、电视机、锅炉、热水器、洗衣机、家用冰箱和电扇等产品。随着绿色壁垒的增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新一轮贸易竞争中,更是以“低碳”为名行新贸易保护之实。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设置了未来几十年内美国减少碳排放的框架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方案。而且还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旨在利用“碳关税”增加我国出口商品成本,打压我国低端出口产业,削弱我国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以低碳经济理念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贸易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对外贸易结构和质量的提升,还是贸易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国“高碳经济”的传统外贸模式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以低碳经济理念构筑绿色贸易体系,形成贸易、资源、环境、社会的共赢局面。

(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打破能源环境瓶颈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仅仅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最终应由单一出口创汇拉动经济增长向提升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

针对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约束,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品。根据国家的22项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各地应利用专项资金,加大终端耗能设备的研发力度,严格要求企业从改进整个生产链开始,最大限度地使用节能材料,优化生产流程。同时,按照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和企业应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废弃物能等非化石能源,从而打破能源环境瓶颈。

(二)优化贸易结构,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贸易结构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针对外贸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我国必须建立起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合理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环境效率。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和低碳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品,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和产品,减少污染程度较高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二是坚决禁止从国外进口有害的生活垃圾和有毒废弃物,但鼓励进口有利于改善生态与环境的产品,尤其应该引导外商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领域中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合作。

我国优化贸易结构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优先发展生产业。生产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加快发展生产业,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可以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而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商品科技含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应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兴产业,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进而创造出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根据产业结构现状,我国主要应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的制造环节向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例如,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下游信息与服务密集环节等。围绕低碳技术创新,进行自主研发和设计,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转变。

(四)完善环境政策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

完善环境政策措施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国应该遵循WTO规则及入世承诺,综合运用环境管理政策手段来优化贸易结构、调控贸易总量、提高贸易环境效率,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从政策内容的分类看,主要包括产品出口的资源环境关税、进出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市场准入与准出的环境要求,投资的资源环境导向等手段;从政策实施的层面看,主要包括产品、企业、行业三个层面;从政策执行的方式看,依据环境影响程度,应采取禁止、限制、允许、鼓励等形式。

国际经验表明,国际分工带来的结构性污染也需要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在我国完善自身环境政策措施之时,还应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参与国际碳交易。通过碳交易,既有利于地方和企业获取国际交易信息,申请到更多的CDM合作项目,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又能够使企业因碳排放权的买卖而获利,从而增强节能减排的主动性,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