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

篇1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我国高校目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轻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内容更新慢等缺点,使得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工程型人才的大量需求。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与凯盛重工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国家级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心建设的目的是落实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这给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求;中心的建设要求企业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使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的生产生活状况,这要求高校改革现有教学方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轻实训的缺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

本文从工程实践教研室、工程实训基地、工程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四个内涵进行建设,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层次、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工程技能训练为基础,建立适应现代机械工程技术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并逐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对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各种课内外科技活动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1.内涵建设

1.1工程实践教研室建设

以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整合校企创新团队、实验师、工程师等工程实践教育类教师,加强工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工程实践教育教研室,负责工程教学研究与指导。

(1)结合学校和学科特点及校企发展定位和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思路、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机制的制定。努力推进工程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进一步明确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掌握工程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工程教育教学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为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2)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与企(行)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企业文化氛围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化、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3)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团队建设,培育中心工程文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学科研队伍,打造机械工程国家级学术创新和工程教育团队。

(4)建立中心内部的管理体制与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有利于稳定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和环境,吸引高水平人员从事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

1.2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1)整合校企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资源,建设工程实训基地。以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机械工程实训中心,机械创新实验室等为主体,形成了一个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实验教学、专业设计教学及创新研究的实验教学平台,负责学生的工程素质基础训练。

(2)加强校企合作,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设置、企业文化氛围建设等,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进行模块化、实境化、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课教学与管理。

1.3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1)产学研结合,整合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工程实践基地。基地主要按照培养目标和机械工程领域企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落实企业学习阶段的课程、实习、实训和实践环节,负责学生工程素质专业训练。

(2)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的管理,完善一体化基地建设模式,提高资金投入效率和设备、场地的利用率,扩大接受学校师生和企业职工培训规模,提升基地的教学与服务质量。以“双主体领导、基层组织融合”的合作共建模式为指导,规范管理制度,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全方位的沟通协调体系,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提供管理机制和制度保证。

(3)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课教学与管理。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评价标准,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实习质量。

(4)校企结合,打造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就业双基地。通过面向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途径,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使学院与企业、市场紧密稳定地结合;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形成校外实践基地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1.4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1)以科技创新和创业为指导,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面向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生,通过设置科技创新基金、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创新训练。

(2)构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精心组织校内外学科竞赛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搭建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科技训练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校企结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培训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训练。多方筹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培训机构,专门对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与创业项目进行支持

2.解决的问题

2.1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在合作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2.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校企联合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技能考核方面,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2.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安排高水平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人员待遇,鼓励青年教师下现场和企业挂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晋升和聘任时优先考虑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2.4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办法

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关系到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加强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综合评价和考核,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的有效手段。

综上,通过内涵建设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办法。

3.总结

本文通过以上措施,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形成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培养的新机制,形成了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得到大力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对方高校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2]。不同的高校采用不同的实际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结果也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4]。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主要研究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以及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具有机械产品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及经营能力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一、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国内众多开设机械工程专业高校的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机械工程专业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以及组织管理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特点,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是指基础知识培养层、专业知识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和工程能力培养层,“七模块”是指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训练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和工程岗位实践模块,7个实践教学模块下设有25个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学生必修的154学分中,7个实践教学模块共计61学分,其中,科研创新训练是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占必修学分的40%。

“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平台上,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善校内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和实习基地,教学现场由校内向校外或生产现场延伸,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个层次的实践培养模式、7个不同实践教学模块、25个实践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的基础上的。

三、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机械行业对本科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包括从基础知识实践到专业实践、从创新训练到科研训练、从工程认知实践到工程岗位实践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和科研训练四个模块。各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创新训练,以及参加各类科技项目和竞赛等。基础实践模块下设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力学实验等认知实验、演示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专业实践模块包括机械原理零件实验、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单片机实验、PLC实验、计算机辅助绘图实验、互换性与精密测量技术实验、金属切削原理实验、材料成型实验、测试技术实验等认知实验、演示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各专业课程的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实验周等。创新训练模块包括机构组合创新实验、机械系统创新实验、机电系统创新设计实验、PLC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科研训练模块包括学生申报的SRP创新项目,以及学生参加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创新训练等。校内实践教学将在不断完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同时,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和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包括工程认知实习、工程实践课程实验、企业讲座、工程实践课程设计、暑期实践、工程实训、毕业设计、认证实训、工程创新实践、生产实习等10个实践教学环节。下面主要介绍了6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内容。(1)工程认知实习。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等,目的是建立大机械的整体概念,了解机械制造企业的构成要素、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生产特点和运行特点,同时,进一步了解专业特点,增加专业认可度。重点了解企业的设施、设备、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运营管理内容、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工程发展趋势等。(2)工程实践课程实验。通过深入企业了解工程实际问题及技术数据,然后在实验室建立实验系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既加深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3)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由校企双方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根据每门课程实践教学要求,结合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综合提炼出课程设计题目,并把课程设计题目与企业的工程实际紧密相结合,采用实际工程数据,提出设计方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方案。(4)工程实训。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学生以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承担部分项目的设计,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立项目的、申报途径、研发思路、运行机制与管理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毕业设计。以企业的实际课题为依托,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结合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相关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针对具体毕业设计题目在企业进行设计,最后提交设计报告。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系统了解所在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工艺装备、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6)生产实习。深入到企业的产、供、销等部门,跟班进行生产实习。详细了解企业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关管理规程等,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工厂生产设备、运行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由此获得对企业管理的深刻认识。

以上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相互穿插、相互衔接地进行,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有效地实施“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的作用,需要进行如下实践教学改革。

1.调整实践教学计划,更新与优化现有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学时数,增加跨学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占总实验的80%以上,将课程群内的实验整合为更加系统合理的实验课程,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2.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编写具有特色的系列实践指导材料。实践指导材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和保障,在现有实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与实践教学配套的系列教材。

3.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工艺改造等实际课题开展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开展项目教学法、现场实训法、课题研究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工程实例教学法等,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进一步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在满足多层次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各实验室保证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除了负责正常课程的基本实验外,还对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实验选题,同时为学生自带课题及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广阔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践基地。因此,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或者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要解决的一个硬件条件。

6.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实际课题或工程项目,由企业导师进行指导。企业导师不仅帮助指导毕业设计,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企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和需求,以及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进行综合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7.设置自主个性化科研创新学分。通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自主个性化科研创新学分,使学生自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素质拓展活动,同时,学校或学院也可举办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题目来源可由教师命题或学生自行选题,启发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机械方面的问题,提出创新题目,对学生进行创新构思和设计方法培训,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产品制作过程进行了全过程的综合知识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8.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实施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合办学,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理事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课程验收制度,对两年验收期内的所有课程进行公开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毕业设计动态监控制度,对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题目认定、师生双选、中期检查、毕业答辩、资料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管理与监控。并将这些动态教学管理制度拓展至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五、结论

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四层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10-30.

[2]韩毅.工科院校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15-35.

[3]李和平,肖忠跃,罗淑平,等.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学质量的探索[J].井冈山大学学报,2009,30(6):112-116.

[4]李天生,徐慧.产学研合作提升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7):1-3.

篇4

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普遍存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象,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一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做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没有具体实施的实例。而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鉴于目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了提高机械工程领域产品开发类培养方向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采用该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所需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不仅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而且还可以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

(二)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的特点,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在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所以在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在研究生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等充分凋研的基础上来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二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三个组成部分。

(一)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

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硬件方面,由于在构建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作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的硬件保障,所以作为导师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多学科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调研及技术开发工作,并把相关的企业确定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以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出扎实的培养平台,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二)导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多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本培养模式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导师们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甚至参与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销和管理。另外要选择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副导师,鼓励导师们与副导师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由于本培养模式下还需要学生掌握产品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这些工作可通过导师与企业副导师以及与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和商学院老师组成导师组的方式解决。

(三)质量考核体系建设

首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导师考核及同学评价及综合测评等多种方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提高结合工程实际的考察课程科目的比例。对于市场调研及公司运作等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在导师组指导下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习实践考核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企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企业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方面来考核评定成绩,整体评价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论文质量考核体系方面,评价论文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看论文的应用价值或经济效益,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论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三 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作者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学生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后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商学院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包含了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 结语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在选题方面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课程设置只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的弊端。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的研究内容,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倪敬,孙琚.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3]章雁.创新教育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保障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3(7).

篇5

一、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为了做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除了对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近几十年来的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情况,并重点研究了本项目立项时的实验教学现状,从而,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机械工程学院是大连交通大学设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立于1956年,1986年7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九五”以来,学校进行了按大类培养探索和教学改革。1995年,机械工程学院承担了铁道部和辽宁省面向21世纪的教改项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缩机扩电、淡化专业、宽口教育”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教改总思路,1996年,根据教改思路制订了机械大类专业培养计划并在机械工程系进行改革试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可以说,办学五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在校、厂、所合作,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校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与研究中取得了上述的成绩,然而,我校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所应用的设备和条件。(2)实验课不是全面系统地统筹安排,而是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且各门理论课程按自己的要求安排实验,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致使实验内容重复、脱节、遗漏、不系统。(3)实验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与欧美国家大学相比,我国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不仅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仪器、实验步骤等,实际上还告诉了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只需按要求的过程去操作,用不着查资料、思考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4)实验教材滞后,实验内容与当代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科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验技术、方法、手段未能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5)实验室运行机制为封闭式,管理手段落后,使得真正可用于购置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的资金非常有限,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以上实验教学中的弊端有的极大影响了教师投入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有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迅速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近些年来,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懂机、懂电、懂数控、懂液压、懂计算机,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有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1~8]。大连交通大学2003版本科培养方案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体现上述知识点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基础课,为配合课程的学习,每门课程各开设有4学时两个实验。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各门课程配置的实验仅仅反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独立分割,没能体现机、电、液相互配合的综合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鉴于此,在我校2006版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取消了上述三门课程的独立的实验,代之以16学时的“专业基础综合实验”这门实验课,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希望该实验课程能够真正体现“综合”的特点,将机械、液压、电控、数控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够体会各门知识之间的交融贯通,从而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学生树立工程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助推器。我校2006版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基础综合实验在于2008年9月前基本还属空白,急需规划与建设,本项目的实施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项目的实验内容与以往相比具有综合性和一定难度,因此,本项目对我校不仅具有实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在本项目立项研讨之初,有的课题组成员提出为了不影响我校新的四年本科培养方案的如期实施,同时,彻底改变实验课内容独立分割、脱节、遗漏、不系统的问题,要求学校在财力、人力上加大投入,一步到位地改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课的体系和内容。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受到了质疑,项目组成员通过网上调研以及实地考察,调研了国内相关大学的情况,充分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省内的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航空学院等院校的关于基础综合实验课程的做法,如实验学时的安排,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内容包含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综合程度,实验设备的状况,开设实验的具体做法,成绩的评定依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等等,为项目组设计规划自己的综合实验的内容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借鉴其他国内兄弟院校的做法,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考虑到我校的实际实验条件存在的不足,综合实验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即制订出“现在”、“近期”、“远期”三种不同的实验内容方案,以体现“利用现有条件,综合性稍差”“补充实验条件,综合性较好”“完善实验条件,综合性得到高度认同”的三个阶段发展脉络,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既要注重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更要注重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研究成果。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实施方案是:①完成第一轮的初步实施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总结院级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基础综合实验的设计方案”的实施工作教训与经验,为进一步调研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②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兄弟院校的实验设置情况,写出调研报告。③组织相关教研中心及实验中心的教职员工,摸底查清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设计现阶段可以开设的综合实验的内容;确定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对实验主管人员进行必备的培训;具体实施第二轮专业综合实验。④根据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改和完善近期和远期的综合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案,给出实现该两方案的途径和需解决的问题,对实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创新进行探索与实践。⑤补充和完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一步加强相对稳定的实验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编写相应的综合实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具体实施第三轮专业综合实验,完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考核评定办法等相关教学文件。⑦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根据所制订的实验方案,隶属于不同教研中心和实验中心的项目组多名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编制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大纲》,开发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如:已经完成了《数控机床自动编程与加工操作》综合实验开发、《机电控制综合实训装置研制及实验开发》、《机电液控制综合课程设计》等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并已经于2009年完成了首轮实施,2010年完成了第二轮实施,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目前正在总结前期实施的经验,为下一轮研究与实施积极准备。有关综合实验的具体内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等内容的总结,将在第三轮教学实验改革后进行全面总结,并撰文汇报。

参考文献:

[1]廖桂华,顾申良.加强综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1):111-112.

[2]廖桂华,顾申良.综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75-76

[3]谢伟,卢英林,白长敏,陈华.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5):73-74

[4]姚永亮.金相及热处理综合实验开发的探索[J].开封大学学报,2000,(4):58-61

[5]陈建华,潘群雄.加强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4).

[6]慕强.在综合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开发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8-9,44.

篇6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先进行基础学习,再进行专业课学习,最后进行实训的教学模式[4],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对理论教学较为重视,而忽略了实践对机械加工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们面对枯躁乏味而又复杂的理论知识点,失去了学习动力,动手能力差,实训中无所适从。也有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以实训为主,学生只知道怎样操作但是无法明白和解释对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综其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在机械加工教学方面,欠缺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对学生机械加工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机械技能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高职机械加工教学改革的思考

3.1修订教学计划,培养实用型人才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应承担的一个重要使命,而社会在不断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改进,高职院校需要对市场情况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学校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各企业采用的主流的机械技术及设备,或者征求企业对机械交工课程教学体系、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等方面设置的意见,对机械工程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订,才能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企业正在使用的生产图纸,让同学们读懂图纸,并将钳工、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渗透到机械加工教学中,引导学生们了解尺寸公差、尺寸链、形位公差、图型投影等基本知识,并学会刃具、量具等工具的使用,建立起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保证学生们能够顺利上岗。

3.2教学应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直接的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高职院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师资的建设,不断吸收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供深造机会,丰富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和经验,高职院校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身心特点及机械加工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考评制度,鼓励和督促学生在健康成长中增长知识。此外,教学方法应不断创新。如:针对基础差学生,以够用为主进行简单实用的教学;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加强其综合能力的培养等。

3.3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对现有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实行理论与实践相合的新教学模式[5]。理论教学是让学生学习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6]。实践教学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及思考从而灵活运用及巩固的基础知识的一个过程,是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高职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相辅相成,均以提高学生的机械技术为目的。高职院校重视理论课程教学,同时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校内实训或者校外实习创造和提供机会,通过多机械加工相关工作的现场接触和操作,让学生们对机械加工的操作流程有更生动深刻的了解,进而使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学校也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间的合作,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让学生们接触和掌握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 put forward that constructing a prod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hich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ultivate linkage mode is very importan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drawbacks of the exist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ut forward the reform way of changing concept,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improving the training mode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excellence program of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Production and Learning Combination;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mputer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具有卓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人才,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都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建立一个适应高校人才培养需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适应产学联动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1]。

1 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弊端

1.1 实践教学理念陈旧

近年来,高校一直提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重视知识讲授,忽视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真正地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使得高校所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质量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有着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工程性人才的需求。

1.2 实践教学安排脱节

由于高校目前的授课方式中,教师讲授知识仍然占据教学主体地位,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学时较多,实践教学学时明显不足,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在有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实践问题大多是与实际生产脱节的模拟操作,验证性实验占多半,给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书上,从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到实验步骤,甚至实验结果都已经写的非常清楚,学生只是在“依葫芦画瓢”,去验证实验结果,这就很难调动学生实践兴趣,学生缺少自由发挥、实践动手的空间[3,4]。

1.3 产学联动成为空谈

近年来,随着“卓越计划”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展了产学联动培养模式的实行,但由于高校受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制定详细的产学联动的培养方案,而企业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卓越计划”中的所需要扮演重要角色,从生产安全和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企业也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卓越人才培养的责任,这就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的在企业得到生产实习的机会,只是在走马观花,产学联动成为了纸上谈兵[5]。

1.4 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落后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一定的硬件基础,这就要求校企合作,共建实训练习平台和实训基地[6]。近年来,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不少专业实验室,但高校毕竟资金有限,很难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实践平台,而且经济发展迅猛,实验室需要不断更新,这就使得高校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常常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学生无法参与到先进的企业生产中去。

1.5 缺乏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1)高校仍然采用考试的方法作为学生培养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在一次考试中检验出来

2)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在企业实际生产中表现出来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准确地评价和反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7]。

3)企业很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后,为高校提供跟踪随访的机会,高校就无法真正掌握自己所培养的工程型人才的质量,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

2.1 转变实践教学理念

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都是重视知识讲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都不是主体地位,盲目地跟从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完成一些验证性或操作性实验,在这种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难得到培养,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教学理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地设计实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真正地培养各项能力。

2.2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1)调整学时比例,受传统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影响,在课程安排上,理论学时远远多于实践学时,高校必须重新调整学时比例,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

2)调整时间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减少那些连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都已经明确写在书本上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得出实验结果。

3)调整时间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任务驱动式、互动交流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完善产学联动的培养模式

所谓的产学联动是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分别在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评价学生培养质量。企业要认识到自身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勇于承担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训练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4 搭建工程实训平台

首先,高校必须加大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先进的实践教学实验室,而且要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加大开出率,不能让实验室形同虚设,让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成为空话。

其次,在产学联动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训平台,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自己动手解决模拟工程实践问题。

最后,企业应该搭建一个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2.5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改革评价手段,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在平时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依靠一次期末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应该将实验设计情况、实验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提交情况等都作为评价的重点。

2)建立企业培养评价体系,学生在企业参与实际生产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采取企业导师评学、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和反馈,这有利于高校改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高校跟踪随访,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3年内,企业应继续对其进行评价反馈,而高校也要对其积极随访,有利于高校针对毕业生的不足,进一步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人才,而这都要依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本文分析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弊端,提出了转变观念、优化教学、完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改革途径,为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卫东,唐国兴. 应用型本科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研究[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5).

[2] 王雷,凌雪. 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

[3] 葛友华,陈西府,袁健. 基于知识模块化体系的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J].考试周刊,2012(85).

[4] 毕雪峰,田文举,陈B. 中德两国机械工程师培养机制对比分析[J].时代教育,2014(7).

篇8

一、引言

特种加工技术是指依靠声、光、电、磁、化学、热及其复合等的能量形式,使其施加于被加工材料的表面,通过一定的控制措施实现对零件的尺寸加工、形状加工、表面改性、表面处理等的非传统加工方法;是机械加工工艺的补充和延伸;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理论较深,学科交叉多,知识面广,工艺更新快,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制造领域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网上互动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对“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二、课程定位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是需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10年我校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入围“卓越计划”的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立项支持。“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是机械工程领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机械加工工艺的补充和延伸,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门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是培养掌握特种加工理论、加工工艺、工艺编程与操作的,符合当今制造业急需的,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机电制造业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并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

三、教学体系建设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知识面宽(涉及声、光、电、热、磁、化学等方面),知识跨度大。其课程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1.以理论为依据,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特种加工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是本科教育阶段综合性工程应用的教学环节,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上述课程定位,结合当今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在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科研技术资料,探讨本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本专业范围的许多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工艺,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本着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即综合理解和运用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透彻理解特种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的能力,结合具体工程实际解决和研发新加工方法的创新能力。落实“一方面素质”,即具备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推动下,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的课程建设培养目标。以生动、形象、直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该课程基本知识的传授,融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突出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2.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具体做法是:设计实验内容,既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将零件加工方案的选择、工艺路线的分析、加工工艺的制定、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以及实验报告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为培养学生机械加工方法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制定能力服务的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目标。在安排实验内容和编制实验教学大纲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特种加工设备目前在实际生产中的普及情况,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对特种加工各类课程进行合理安排。

3.结合实习环节,拓宽学生视野。实验课的开设让学生现场感受到特种加工的奇特魅力和独到效果。但实验室里的加工实验不是真正的生产,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特种加工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的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观和亲身体验,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对特种加工的工业化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类型、生产环境以及机床操作等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在工厂的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特种加工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作环境以及产品的适应性,这对以后从事该方面的工作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4.毕业设计环节融入特种加工方面的研究和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学习阶段,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时,结合老师在特种加工方面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巩固了特种加工知识,又掌握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页的图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的《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教学体系。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特种加工技术”是当今制造业在数字信息化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机械工程领域中出现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加工方法,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制造业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本着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落实“一方面素质”的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理论教学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在课堂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专业性较强的和相关的应用理论,突出理论的实用性,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应用性原则: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通过学以致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加强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整合性原则: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突出各门课程的综合性,体现了传统工程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融合,建立整合性内容课程。(3)先进性原则:针对当今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现代技术含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有关的毕业设计突出综合性,遵循一切理论教学为培养工程应用能力服务。课题来自生产一线和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设备改进和性能研发。毕业设计一人一题。对实验进行了重新审核和研讨,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增加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解析,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训练,增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实验教学。我校实验室建设力度很大,拥有符合特种加工试验条件的一整套先进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如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机、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快速成型机、超声加工机、数控激光加工机、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三座标测量仪等若干先进的加工试验设备。

2.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我校工程实训中心设备比较齐全、先进,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比较好的工程实训条件。通过与企业联系与合作,建立了多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每年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已形成“特种加工技术”课程良好的教学基础支撑。

3.毕业设计环节。利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题目中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亲自设计特种加工设备,参加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加深对特种加工工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网上互动平台建设

在学生课后自学学时内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网上交流、网上答疑、网络授课等的互动平台,同时积极发挥网络课件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适当缩减面授学时,形成以授课、实验、实习、网上互动、毕业设计综合运用的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七、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通过教学改革,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特种加工技术中涉及的声、光、电、磁、化学、传感、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于加工制造业,极大地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特种加工技术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后续课程和毕业设计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特种加工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通过该精品课程的建设,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相继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数篇教研教改论文,在国家级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余篇。该项目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9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CAD/CAM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相关行业也急需大量掌握此技术的人才。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我校机械专业的相关软硬件条件,对机械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关改革,提出了以机械CAD/CAM技术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改革。

1 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1.1 基本情况

我校机械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始设置,到目前为止,已有五届毕业生共737人。学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另外考上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每年约有10人左右。

1.2 存在的问题

在机械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些不足:仅仅将机械CAD/CAM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由于学时的限制,对于机械CAD/CAM技术的学习并不充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两个偏向的问题:

一个偏向,侧重于“CAD/CAM支撑技术”的教学,比如:数据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数据的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等;再就是这些支撑技术在CAD/CAM技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比如:机械CAD/CAM应用软件的开发、CAD/CAM集成技术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CAD/CAM相关应用软件的支撑技术,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与机械工程实践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另一个偏向是,不少学校在机械CAD/CAM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选用具体的三维软件进行介绍,如:SolidWorks、Pro/E、UG等,教学内容只是侧重介绍三维建模、由三维到二维的转换等基本知识,该课程仅仅让学生多学了一种软件。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上述两种偏向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获,我们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培养方案不再是“大一统”,而是向专业基础上的学生兴趣主导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在人才培养上,根据主流技术的发展,选择以机械CAD/CAM技术应用为主线,课程围绕主线进行设置,由浅入深,理论和实践结合。

考虑社会上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本校机械专业相关条件,选择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和数控加工这三个方向,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方向。即,学生在学习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机械CAD/CAM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利用相关的机械CAD/CAM技术软件(常用的有Pro/E、SolidWorks、UG等)完成减速器的设计,以及主要零部件的强度校核。

3 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建设

在确立了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教学体系。该工作不是原来基础上的打补丁或者小修小改,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具体方案就是,机械专业的教学就是以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为主线,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一步确立自己从事哪一个专业方向。教学体系是根据人才需求自底向上建立的如图1所示。

在保证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以此夯实学生机械CAD/CAM技术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机械CAD/CAM技术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是包含了众多与机械知识相关的一门应用技术。如图2所示,机械CAD/CAM技术其与机械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所以单独在机械CAD/CAM这一门课程中让学生掌握CAD/CAM技术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加强机械CAD/CAM技术与机械专业其他课程的横向、纵向联系,将机械CAD/CAM技术的训练融入在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就必须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课程进行改革。

4 课程及教学环节的改革

4.1 课程改革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机械CAD/CAM这门课程存在的问题,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的教学内容如图3所示,有以下特点:

(1)绪论阶段主要给学生讲述机械CAD/CAM技术在机械设计和加工制造这些机械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以轴的设计、强度校核、以及辅助数控编程为案例,介绍一些简单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及实际工程案例视频演示。相比整合以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2)在提高篇阶段,结合在基础篇中建立的模型,对学生进行机构运动分析以及零件强度分析的教学。此内容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解,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3)CAM技术过渡篇,此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CAM技术的应用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4)教学改革以前,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而改革之后,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门,还引导学生走进房间对里面的工具进行了了解和使用。(5)教学改革以前,在机械CAD/CAM课程之后,很少继续对学生进行机械CAD/CAM技术应用的教学;而改革后,机械CAD/CAM课程只是学生学习相关技术的开始,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还有大量的工程实践来提升学生机械CAD/CAM技术应用的水平。

4.2 教学环节的改革

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资本是“会什么,能做什么”,即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笔者所在学校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

(1)实训教学加强与机械CAD/CAM应用技术的结合。机械专业的实训教学环节很多,如:制图测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控机床实训等等。在制图测绘环节中强化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至少自己出图一张,学校计算机房提供了相关的软硬件支持;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机械CAD相关软件(Pro/E或者SolidWorks软件)完成相关机构的运动分析,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培训;同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利用机械CAD相关软件完成某些零件的设计,并进行强度分析以及优化设计。

(2)强化学生示范作用,做到以点带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建模大赛等。学生利用机械CAD/CAM技术完成设计、动画演示,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几年,我校学生在相关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成绩。以此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加入到机械CAD/CAM技术的团队中来。

(3)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械专业是个传统专业,但机械CAD/CAM技术的发展很快,充满活力。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期望,选择合适的机械CAD/CAM技术,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建立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始终保持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5 结语

独立学院唯有在人才培养的“特色、质量、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地在社会上立稳脚跟,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相关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从业竞争力。很好地实现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课题来源:(1)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B274),(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14 77)(3)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教研课题(2010JY001一般)

参考文献

[1] 王伟.“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9(11):20-21.

篇10

第一,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亟待解决。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等因素,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近些年,工科专业校外实习暴露出的问题较为严重,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第二,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有待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环节跟不上,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第三,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需规范。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考核的严格。第四,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特别是学生数量增加后(目前理工类在校本科生370多万人,研究生47万人),教学资源投入没有跟上,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亲自动手实践,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环节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和应用。

二、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以专业人才的能力规格要求为主线的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验教学,主要是以验证性为主,由课内实验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构成,分为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二是实习教学,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三是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确立“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多方向、求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以道德养成为根本,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获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可获得见习机械工程师技术资格,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探索“学用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大实践平台。

(一)校内实验、设计教学平台

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和创新实习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验教学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在学校提供良好的实验实习环境和实验物质前提下,教师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实验大纲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概念和策略;讨论当人为实验对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构建实验方案;执行实验规定,进行实验准备;进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测量;分析和报告实验数据;对照已有模型比较实验数据)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做好开放实验室工作,让学生以科技小组的形式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些感兴趣的实验,搞些创造性的小发明、小制作的实验等。

为了使设计过程更贴近工程设计实际,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着重进行以下要求:

解释系统设计不同阶段(如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工作;讨论适当特定开发项目的过程模型(自上而下模式、螺旋模式、并行模式等);讨论单一、平台和衍生产品的设计过程。

利用技术和科学知识;实践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并解决问题;讨论领域中现有工作以及标准和设计的再利用(包括逆向工程设计和虚拟现实设计)。

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过程;解释设计工具的标定和验证;对备选方案的量化分析;实施建模、模拟和测试;讨论设计的分析改进。

识别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找出约定和假设差异;解释学科模型成熟程度的差异;解释多学科设计的环境;解释多学科设计。

展示基于以下目标的设计:产品性能、全生命周期成本和价值;美学和人文因素;实施、验证、测试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维护、可靠性和安全性等。

(二)实训平台

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组建专门为实践教学服务的校内实习工厂等实训基地,制度化地向学生开放这些为教学服务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到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同时根据条件开展相应的科技实验、技术改造等创造性活动。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更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在社会上选定一些相关的企业、公司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鉴于当今公司、企业的市场性经营性质,要改变校外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实现“内技能、外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机制。

(三)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平台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国外在此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美国的模式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政府与大学合作;二是企业资助大学搞科研;三是大学参加企业科研;四是科技园与创新中心。日本采用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合作;共同研究;教育捐赠的财会制度。

我们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积极将高等教育办学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并且实行导师制管理,让学生参与到导师从事的科研项目中去,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把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如积极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强化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四)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篇11

机械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建设。因此,探索一条适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员工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单一专业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转变,要求毕业生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工程实践的实际技能,还要具备利用各种技术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开发能力。这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落差,导致我国就业市场的矛盾日益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了找工作难,找理想的工作更难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时,学校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缺失;工科教育和生产实际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等。

齐鲁工业大学在2011年成为山东省应用型名校工程第一批建设单位,明确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院校形成较为突出的人才培养优势特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制订了有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社会实践等几个板块。总体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语交流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具有规范的工程素质,动手能力强,掌握多种专业技能;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内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学科交叉”的基本原则,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强化专业基础与应用,同时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引进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

按照上述指导原则,我们构建形成了“三类别、多模块” 的课程体系。“三类别”即三类课程,包括素质能力必修课、专业出口核心课和兴趣特长选修课。“素质能力必修课”包含了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出口核心课”包含见习式训练、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及其他与就业关联度高、针对性强的课程;“兴趣特长选修课”包含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所谓“多模块”,就是指紧密围绕学生就业出口的实际需要,设置不同的职业出口课程,培养学生就业、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通过“增”、“减”、“删”、“并”、“借”等措施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学内容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装备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渗透工程问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体系层次图

(一)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大学期间所学理论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创新课程和职业出口课程,分别建设成为核心课程群、创新课程群和职业出口课程群。

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以培养机械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为主。该类课程主要采用讲授式、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授机械与机器的组成原理、运动分析方法、力学分析方法等,让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

建设两大创新课程群,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典型机械结构创新件设计、制造和检测”的创新课程群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精度设计、机械课程设计、创新设计与制作等,以典型机械结构为例,让学生完成机械结构的创新设计、加工制造、检测和装配。“机电一体化”创新课程群,主要包括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电机拖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等。创新课程群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项目式、头脑风暴式,重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组建的项目小组为创新团队,开设机械工程创新实践综合训练课,进行典型轻工机械结构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检测等全过程的实践训练。由此,学生把学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真实具体的生产过程,不仅可以把零散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职业出口课程群以培养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制造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职业出口课程群主要包括机械系统设计、机械现代设计导论、机电传动控制、现代制造技术、模具CAD/CAM和数控加工技术等;轻工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职业出口课程群主要包括轻工产品生产工艺与装备概论、轻工装备现代设计概论、机电鞫控制、过程装备、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等。职业出口课程提倡校企合作教学,提倡小班上课和小班讨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讲座式、探究式、企业项目案例式、技术难题招标式等方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水平,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物理实验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创新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电工和电子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军事训练等。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时,要注意合理调整理论课学时和开课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企业现场的实践教学,把第四学年上学期生产实践由3周增加到6周,并调整到学期期末进行,这样就便于和第四学年下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与工程实际有关的毕业设计,通过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针对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又强化开发创新,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在系列课程或课程群起点上,建立具有一定柔性、实验与实习一体性的实训环节,进一步优化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机械类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改善和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计划,学院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新的实验设备。按照国家“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整合原来分散建设和管理的实验教学资源,建立机械类专业教学的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后,学生通过预约,可以随时到开放实验室从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机电产品创新与综合实验课”等系列课程,向学生传授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对近机械类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将“机电产品设计创新大赛”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评选产生创新实验课的优秀作品,每年举办,每年评选,形成长效机制。通过竞赛活动,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在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的实验技术和实验内容,按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构建模块化、分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包括机械认知实践、工程综合实践、研究创新实践、机械基础实验、产品制造基础工程训练、机械基础综合课程设计等。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强化能力培养。根据现代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研究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市场,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充分利用校内科技实验站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大增加学生实践课的比重,促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明显提高。结合科研课题、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和生产实践的需求,积极开发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够提前与生产实际“对接”,更好地适应将来岗位需要。

三、课程体系建设成效

自2011年应用型名校建设工程开展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对课程体系的删减和优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类课程群,初步构建了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专业现已成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专业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的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实施多层次实验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开放式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设的典型机械零件综合实验,通过让学生在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检测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实训,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真实具体的生产过程,以生产实际为导向,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为了达到企业对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要求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兼顾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理论知识,又重视学生的工程基本技能、工程思维和素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许崇海,史岩彬,张鹏,肖光春,方斌.机械类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初步实践[J].临沂大学学报,2014(6):21-23.

[2] 朱高峰.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7.

[3] 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篇12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训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一个事件当中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特殊作用。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等方法,分析各高校在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5-8]。课程实验主要为基础工业工程课内实验,包括人机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各高校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学分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设计,如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等,时间在1~3周不等。实习环节主要包括,工业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最后是毕业设计环节,不同高校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工业生产环节的工业设计。

课程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时少、内容单一,主要目的为加深对于理论理解和方式方法的简单认知;部分教指委规定的核心课程未能开设部分实践内容,仅有理论教学部分,缺乏实践运用过程;课程设计方面,各课程设计相对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无法同时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型的科学实践,设计内容与理论内容缺少衔接纽带,缺乏有效的综合实践;实习环节由于目前各高校所处环境不同,能够接触到的校外企业差别较大,对于统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有限;毕业设计环节更是在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就业压力的冲击而缺乏系统性,不能完整体现对所学的总结和再认识。

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有必要在立足培养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目标下,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增加校内综合实训环节,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过程。

2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最佳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取消见习期,能直接上岗工作,而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由原先的专业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无论是工业企业的基础工业工程工作还是工业工程师资格,不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更注重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与企业实际衔接起来,中国机械工程分会工业工程分会开展了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新进入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从业适应能力,强化这类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以此为指导,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理论和完成单项课程设计等环节之后加入综合实训环节,通过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进行融合、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用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毕业生融入企业生产实践,提升学生上手工作的能力。

综合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开发综合实训环节更加有效地实现就业导向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在内容上,就是建设好实训内容与岗位的密切联系,努力实现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综合实训环节是教学与时间最近距离衔接的桥梁。

3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模式的建立

综合实训环节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专业课程知识的协调统一、相关教师密切配合。对于这项工作必须做好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我校具体情况,确立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原则。重新整合校内实验实践条件,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增加综合实训环节,建立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9-10],如图1所示。

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多方面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包括:基础工业工程方面,人因工程学方面,生产计划方面,设施布置方面以及质量管理方面。按照我校的教学培养计划,综合实训环节开设在完成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布置与物流分析等课程结束后,把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放在实训环节之后进行学习。这种设置方式是为了在实训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实感受到质量的重要,自学相关质量控制统计方法,并运用到实训过程中。按照这种思路,我们编写了综合实训教学大纲,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供保障。我们把实训环节分为5个阶段来实施,并且在综合实训结束后鼓励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对自己的在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初步的认证。

(1)实训的前期准备阶段。对如何进行产品在流水线上的装配设计,学生在之前的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并未接触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个过程,完成整个实训过程,我们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所给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于教师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对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提炼总结。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一直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系统的设计或优化,不允许采用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环节。这个要求,不仅全面检验了学生在4年中对学习工业工程,也收集了大量的企业真实案例。这些资料通过总结提炼作为很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组装设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建立对综合实训这个环节的整体认识,便于进行其后的工作。

(2)产品组装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分成8~15人的小组,集体讨论确定对一种产品,由于校内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产品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①尺寸大小合适,不能超过流水线传送尺寸;②结构上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③产品及其各个零部件足够牢靠,要能够满足多次拆装而不易损坏的要求;④具有可检测性,用以检测装配结果;⑤考虑实验的性质,产品价格要合适[11]。因此,我们选择小型阀门、继电开关、锁具等产品作为本环节的主要装配产品。选定产品后,学生要完成对产品的结构分析、零部件装配顺序的选择、工序工位的确定、流水线速度的选择、节拍的分析以及相应的人因工程学问题。

(3)流水线装配改善阶段。确定好产品装配设计以后,学生要把自己的设计落实在小型流水线上,分派小组人员工作,实现装配加工过程,检验组装设计。自主完成人员工作空间的确定,各工位工作人员的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内容,通过不断实践修改,形成最满意的该产品流水线装配设计,并确定各工位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工时定额和生产过程的各种参数等内容。

(4)系统仿真阶段。本阶段,根据教师指定的工期和产量等约束条件,以修正的装配线设计相关参数为依据,运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生产过程进行仿真,并完成对生产线的布置和生产计划安排,计算具体结果[12]。

(5)演示交流阶段。学生最后完成一个综合实训报告,对实训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总结实训过程的收获。以小组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评定小组方案的实用性和效率性。充分调动参与同学的积极性,通过演示交流中,各小组交流方案,分享成果。

经过这5个阶段,作为一个实践体系的延续,在学生完成整个综合实训环节之后,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和全国性的工业工程应用大赛,多渠道的拓展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4结语

通过综合实训教学锻炼,学生们学会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理论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充分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自己哪部分理论环节薄弱,就自觉自动地去学习,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经过实训锻炼,使学生有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3)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实施实训教学中,所有的实训内容,实训课题都要求按照小组的形式开展,这就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篇13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国家包揽办学的局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扩大了高等教育机会。我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前身: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建于2004年11月,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唯一的独立学院,得到母体学校的全面指导和支持,选派著名教授、管理骨干任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及行政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上实行“对口支持”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成立于2006年8月,是学院重要的实训、实践基地。机械实验中心建筑面积共456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871万元,中心在现有15个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模具实验室。规划的可用于该实验室布局的场地面积在120~130平方米。

1 模具实验室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之一,为响应我校“大三计划”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方针,机械工程专业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这个方向上,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模具技术人才为出发点,去建设一个全新的模具实验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模具实验室通过“拆”,认识各类不同模具的组成结构、零部件间的连接关系,了解主要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流程;通过“装”,了解模具的装配过程和装配流程;通过“测”,弄懂模具内各零部件配合关系,学会分析模具的精度;通过“绘”,了解模具的结构设计过程。

2 采购的思路、计划

模具采用外购的方式,成本相对较高。首先着手考虑需购置的模具的种类,包括冷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其它类型的模具。

2.1 冷冲模具,可按冲模的导向方式,作如下3类的购置

(1)无导向冲模,又称敝开模,多用于单工序冲压、生产批量较小或冲压件精度要求低的情况。上、下模的相对位置由压力机滑块导向精度来保证。

(2)导柱模,是上、下模之间用导柱和导模来保证其相对位置精度的。一般有二导柱和四导柱的布排方式。导向形式又分滑动导向和滚动导向两种方式,使用滚动导向的模架可比滑动导向模架提供更高的导向精度。

(3)导板模,用导板导向的模具,用导板(兼作卸料板)直接为凸模导向,对小孔冲模,可以同时保护小凸模。导板模在工作时,凸模不应脱开导板。导板导向可与导柱导向联用,与导柱联用的有导向卸料板,可保护冲小孔凸模,减小小凸模折断的可能。使用导板导向的另一种形式多用于大型覆盖件拉深模、整形模等。

2.2 塑料模具,按成型工艺分类,作如下3类的购置

(1)压缩模。

此类模具,将配制好的塑料原料倒入凹模上端的加料室,上下模闭合使装于加料室和型腔中的塑料受热受压,成为熔融状态充满整个型腔,当塑件固化成形后,上下模打开利用顶出装置顶出塑件。

(2)压注模。

此类模具,成型的一般过程是,先闭合模具,然后将塑料加入模具加料室内,使其受热成熔融状态,在与加料室配合的压料柱塞的作用下,使熔料通过设在加料室底部的浇注系统高速挤入型腔。塑料在型腔内继续受热受压而发生交联反应并固化成型。

(3)注射模。

由注射机的螺杆或活塞,使料筒内塑化熔融的塑料,经喷嘴、浇注系统,注入型腔,固化成形。

2.3 在以上2大类模具为最大部分的模具的基础上,再小量添置锻压模、冷挤压模、压铸模

此外,模具装配工具的购置也显得相当重要,分加工工具、修整工具、装配及保养工具、拆装工具4个类别来规划。加工工具须包括:台虎钳、钳工装配平台、样冲、划线笔、普通丝攻、螺旋槽丝攻、丝攻扳手、板牙扳手、板牙;修整工具须包括:气动打磨机、气动锉刀机、合金小锉刀、普通小锉刀、钨钢滚磨刀、合金打磨头、火石仔打磨头、砂纸卷、油石;装配及保养工具须包括:内六角扳手(1.5~10公英制)、红丹、脂、塑料水口钳、脱模剂、去毛刺刮刀、攻牙油、顶针油、防锈油、螺丝刀、大力钳、冲凿;拆装工具须包括:内六角扳手(M12、M14)、橡胶锤、铜锤(紫铜)、压力杠、开模器、小磁铁、吊装带、吊环、零件收容盒、工具箱。另外,需要购入一些A3规格的模具结构拆装图,并作防水防潮的过塑处理。

3 场地布局的思路

鉴于规划的面积不大,在充分利用好空间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到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简捷性。

在场地上,钳台布置为2行,沿场地中轴对称,行距不得小于2.5米,钳台之间的横向距离不得小于1.2米;虎钳布置在横向和纵向都要整齐,朝一个方向。工具箱放置于每一个虎钳旁,工具可全部有序地放置于工具箱中;每个拆装位,可放置一副模具;多媒体置于场地的一段;模具架放置于场地另一端或者两侧。

4 实验室日常运作的管理思路

我学院在打好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兼顾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力,因此,模具实验课是一个很重要很实用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有必要提出的是,我们一直在很多实验课上已经实行过的预习制度,即是,在实验课前,学生必须阅读过相关内容的专业教材,以实验内容为蓝本撰写预习报告,并通过预习发现疑难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待解决的问题。模具实验课的实操环节,要求学生高效贯彻拆、装、测、绘的掌握。时刻提醒注意模具拆装实验的安全,安全注意的问题一般包括模具拆卸、模具的搬运的安全;使用螺丝刀、扳手的安全;对模具的弹性零件的拆卸时的安全。此外,还需要注意装拆、摆放模具零件的条理性。

在实验室的教师团队管理上面,我校主张以老带新,年青教师通过旁听有经验的教师的授课、自行完成实验、批改实验报告以积累经验。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联系生产和生活经验;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把安全操作的意识渗透到讲解中,并及时指正学生的不当操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等院校以十分有限的建设资金和场地来建设一个全新的模具拆装实验室,必须以最高效率和最大的限度来筹划资金以及人员的调配,做到务本求实。实验内容、实操管理制度的制定都做到紧贴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实验中心作为重要的实践基地的功能,并适当与珠三角民营模具企业合作,为校企合作创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