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基本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消防基本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消防基本方法

篇1

三、黑客经常利用一些网络探测技术来查看我们的主机信息,主要目的就是得到网络中主机的IP地址。IP地址在网络安全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攻击者知道了你的IP地址,等于为他的攻击准备好了目标,他可以向这个IP发动各种进攻,隐藏IP地址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服务器。

四、进行网络管理员欺骗。Administrator帐户拥有最高的系统权限,一旦该帐户被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黑客入侵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试图获得Administrator帐户的密码,所以我们要重新配置Administrator帐号。你可以先将原来的管理员:administrator改名为其他的名字,比如你的名字汉语拼音,然后再建一个新的管理员:administrator,让他在user用户组,赋给他一定的权限,而真正的管理员是你,这样一来,入侵者就很难搞清哪个帐户真正拥有管理员权限,当然要给真正的管理员一个非常强壮的密码,建议有数字、有拼音和符号组成,不要把和自己的相关信息当戍密码。

五、黑客在入侵时常常会扫描你的计算机端口,如果安装了端口监视程序(比如Netwatch),该监视程序则会有警告提示。如果遇到这种入侵,可用工具软件关闭用不到的端口。

六、取消共享。文件和打印共享应该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但在我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它也是引发黑客入侵的安全漏洞。所以在没有必要"文件和打印共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关闭。即便确实需要共享,也应该为共享资源设置访问密码。虽然我们将其关闭了,高超的黑客有时还会主动将其打开,要想彻底删除共享,就要修改注册表。

七、杜绝Guest帐户的入侵。Guest帐户即所谓的来宾帐户,它可以访问计算机,但受到限制。不幸的是,Guest也为黑客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网上有很多文章中都介绍过如何利用Guest用户得到管理员权限的方法,所以要杜绝基于Guest帐户的系统入侵。禁用或彻底删除Guest帐户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某些必须使用到Guest帐户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其它途径来做好防御工作了。首先要给Guest设一个强壮的密码,然后详细设置Guest帐户对物理路径的访问权限。

八、封死黑客的"后门"。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既然黑客能进入,那我们的系统一定存在为他们打开的"后门",我们只要将此堵死,让黑客无处下手,岂不美哉!

1.删掉不必要的协议。对于服务器和主机来说,一般只安装TCP/IP协议就够了。鼠标右击“网络邻居”,选择“属性”,再鼠标右击“本地连接”,选择“属性”,卸载不必要的协议。其中NetBIOS是很多安全缺陷的源泉,对于不需要提供文件和打印共享的主机,可以将绑定在TCP/IP协议的NetBIOS给关闭,避免针对NetBIOS的攻击。

2.禁止建立空连接。在默认的情况下,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空连接连上服务器,枚举帐号并猜测密码。因此我们必须禁止建立空连接。方法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修改注册表:到注册表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

-rentControlSet\Control\LSA下,将D

-WORD值RestrictAnonymous的键值改为1即可。方法二是修改Windows 2000/XP的本地安全策略为"不允许SAM帐户和共享的匿名枚举"。

3.关闭不必要的服务。服务开得多可以给管理带来方便,但也会给黑客留下可乘之机,因此对于一些确实用不到的服务,最好关掉。比如在不需要远程管理计算机时,我都会将有关远程网络登录的服务关掉。去掉不必要的服务停止之后,不仅能保证系统的安全,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运行速度。

九、做好IE的安全设置。ActiveX控件和JavaApplets有较强的功能,但也存在被人利用的隐患,网页中的恶意代码往往就是利用这些控件编写的小程序,只要打开网页就会被运行。所以要避免恶意网页的攻击只有禁止这些恶意代码的运行。

十、安装必要的安全软件。我们还应在电脑中安装并使用必要的防黑软件,杀毒软件和防火墙都是必备的。在上网时打开它们,这样即便有黑客进攻我们的安全也是有保证的。

十一、防范木马程序。木马程序会窃取所植入电脑中的有用信息,因此我们也要防止被黑客植入木马程序,常用的办法有:

1、在下载文件时先放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夹里,再用杀毒软件来检测,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

2、在“开始”“程序”“启动”或“开始”“程序”“Startup”选项里看是否有不明的运行项目,如果有,删除即可。

3、将注册表里 HKEY_LOCAL_MA

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

篇2

近年来,本单位大规模的经济适用房陆续开工建设,以成本价向职工出售,解决了许多职工家庭的住房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品房的高价格供给与本单位职工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的矛盾,但随着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逐年攀升,这给购房职工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如何在合理范围内降低造价,在确保安全性、实用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实现住房建设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是目前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成为摆在建设管理工作者面前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课题。

二、经济适用房的成本构成与控制目标

本单位的经济适用房成本构成中主要有这么几项:一是规费,包括行政事业收费、配套费等;二是工程的勘察设计费、监理费、建设单位管理费;三是本体及配套设施的建筑安装工程费。因其是在自有土地上开发建设,所以土地占用费不用计列。

在这样的成本构成中,建筑安装工程费所占的比重最大,一般可以达到80%以上,是总成本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因此经济适用房造价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建筑安装工程费的控制,如果建筑安装工程费能够得以有效控制,那么相应总造价会随之降低。将经济适用房的造价在合理范围内降到最低,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职工群众,让职工群众得到实惠,是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优化设计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设计阶段影响建设项目投资的程度为70%~80%,而在实施阶段,通过加强施工管理,采用技术措施,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只有6%~l2%。在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方案甚至每一个几何尺寸的确定,都涉及到工程设计标准的确定,装修标准的选择,施工方案的选定和工料机的配备,这些无不体现到整个项目的投资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阶段决定了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也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大小。

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地位尤其突出,要想有效地控制成本,就要从源头抓起,设计阶段是成本控制的源头,优化设计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当然,优化设计是要在确保安全性、实用性的前提下进行的。

四、优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1.建筑设计方面

在总体规划设计上:容积率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按照小区自身的基本功能与要求,对住宅建筑以及公共的建筑、管线、道路和绿地进行合理地安排布局,同时竖向设计要因地制宜,避免大填大挖,以至于增加不必要的费用。

在建筑形式的选择上:复杂的造型必然带来较高的成本,应当尽量避免。平面布置应尽可能的将外墙周长系数以及结构面积系数缩小,平面形状越接近方形或圆形,外墙周长系数越小,外墙砌体、基础、内外表面装修等也随之减少,造价就会降低,另外规则、对称的平面布置,其受力性能也要好一些。

在建筑方案的确定上:平面设计部分,以满足住宅的基本功能和保证居住质量为前提,加大进深,对造价的降低是很有效果的。竖向设计部分,要控制好层高,层高基于成本考虑的话,哪怕只有几公分也是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因为层高的增加不仅仅对竖向构件的长度和体积有影响同时还影响一系列的间接成本,比如对基础及相关建筑构件、外装、设备及运营成本等都有成本影响,有经验统计,一般来讲层高每增加10公分,就增加30元/平米左右的造价。功能设计部分,如内装修的标准上,如果用户需要二次装修,难么就选择“毛墙毛地”,又如电梯数量容量的选择上,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是选择三部小容量电梯还是两部大容量电梯要进行经济性的比较。

2.结构设计方面

一是合理选择结构类型。建筑结构类型包括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剪力墙结构等,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产生的工程造价必然不同,要依据建筑设计,在满足建筑设计意图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类型,并要综合考虑施工能力、工期规定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比选,找出最适合的结构类型。

二是合理选择基础形式。一般来说,基础部分的造价占工程结构总造价的1/3还要多,可以说合理的基础形式是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基础的结构形式包括条型基础、筏板基础、箱型基础和桩基等。基础形式的选择取决于上部结构和施工环境,要综合考虑上部结构情况和所处的地基环境状况。例如,当工程的施工环境为软土地基地区时,高层或小高层住宅应采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形式,其基础形式则应采用条型基础或筏板基础。选择基础形式,出于成本考虑,还应当论证基坑支护、降水等临时措施的费用以及是否便于施工以缩短工期。

三是合理确定上部结构体系。包括确定建筑构件的截面、结构体系等,这对工程的整体经济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合理确定适用的上部结构体系,可以对总体工程成本发挥有效的控制作用。例如在楼盖体系的选择上:一般的梁板式楼盖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因而使用广泛,但同时体积较大,占用的空间会有所增加;无梁式楼盖具有框架结构承受荷载量较大的特性,但同时其使用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这就需要在优化设计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建筑构件的截面设计上,要注意避免出现肥粱、胖柱、厚板等现象,一旦发现要通过精确的结构计算来进行修正。

四是合理确定建筑材料等级标准。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建筑材料等级标准的确定上,绝不能够以牺牲安全质量为代价来换取成本的降低。其次,在安全质量等各方面条件许可下,科学合理地选用建筑材料等级标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降低造价,如采用C30混凝土要比采用C40混凝土其节约程度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在工程实践中,存在着设计过于保守,一味采用高标准、高等级建筑材料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现象,这就需要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克服。比如说,处理好构件的配筋率与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的关系,尽可能使混凝土用量和建筑结构的含钢量指标控制在较为经济的水平上。

3.水、暖、电等专业设计方面

给排水、采暖、强弱电、消防等管路设施也是工程造价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专业突出的是功能性作用,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优化径路有利于造价的降低。需要提到的是,这部分专业的设计还要与结构专业紧密配合,比如说,管路的走向经常会与结构梁发生矛盾,影响空间高度,解决的方法有采用变截面梁、在梁中预埋预埋管和预留洞口使管线通过、采用无梁楼盖或让管道和梁平行布置等。

五、建设单位要加强优化设计管理

篇3

在财务管理中,抓住现金流也就抓住了企业的价值。在企业销售款管理中,应本着资金时间价值理念,将资本成本理论较好地与销售人员的提成计算方法相结合,由此促使销售人员更积极主动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协商,使企业的销售款尽可能快捷地收回。这为企业实现现金牛的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从而有益于企业更好地融资、投资和发展。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先将合同规定期限外到账的销售额折现为合同规定期限内的到账销售额,然后将该金额乘以销售协议事先约定的比例来计算提成。

(一)折现率的确定 企业应收账款属于流动资产,一般地,企业应收但在合同规定期限内尚未到账的销售款属于流动资产中的固定部分,这部分资产需要企业长期资本来投入。企业长期投资决策中通常以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因此本文也以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从企业角度看,资本成本是企业获取资本必须支付的最低价格;从投资者角度看,它是投资者提供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

(二)长期资本成本计算方法 长期资本主要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1)债务资本成本计算。第一,银行贷款资金成本计算。银行贷款资金的税前资本成本为贷款的实际年利率。在企业借贷活动中,如果给定年利率,但计息周期是半年、季度或月份,会导致实际年利率与给定的年利率(称为名义年利率)不同。设Kb为银行贷款资本成本,rE为实际年利率,rN为名义年利率,m为1年中的计息次数,则银行贷款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企业债券成本计算。若企业发行债券筹资,设企业所发行债券的年利息为I,面值为M,当前市场价格为B0,则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可用以下债券估价公式计算:

根据该式可求出投资者对债券的要求收益率Kb作为该债券的税前资本成本。对新筹集的债券资本,若发行成本为f,则债券税前资本成本计算还必须满足:

若所得税税率为t,将以上三个公式计算所得的Kb或几个Kb之和代入KbKb(1-t),则可得债务的税后资本成本Kb。

(2)权益资本成本。第一,优先股资本成本。优先股股息是固定的,设Dp为优先股股息,Kp为优先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Pe为优先股价格,按照股息固定的股票估值公式,则优先股资本成本Kp为:

对新筹集的优先股,若发行成本为f,则优先股税后成本的计算还必须满足:

第二,普通股资本成本。与优先股相比,普通股股东的收益一般不固定,它随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改变。普通股股东承担的风险比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大,其要求的收益率也较高。普通股成本计算考虑的因素较多,通常可用以下三种方法估算,然后相互印证,取合理数值:一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普通股股东对某种股票S的期望收益率Ks1可表示为:

Ks1由无风险收益率KRF(一般采用国库券利率)和对股票S投资的风险补偿β(Km-KRF)两部分决定。(Km-KRF)是对市场平均风险的补偿,β是S股票相对于市场平均风险的波动倍数。当市场股票处于均衡状态时,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Ks1等于期望收益率Ks1,市场平均股票收益率Km由股票市场的数据统计得出。B值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股票s的市场收益率Ks与市场平均收益率Km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通过统计学方法由线性回归方程Ks=α+βKm+ε得出。式中,α为常数项,β为线性方程的斜率,ε为误差项。

上式是线性回归方程的标准形式,该式表明股票S的市场收益率Ks决定于市场平均收益率Km。斜率β值表明二者之间的变动关系,β值可表达为:

由于不同机构对同种股票β值的估算往往有差异,加之Km和β值一般用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与未来的预期也会有差异,因此对于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普通股成本Ks1最好再作进一步的判断分析。

二是折现现金流量法。根据普通股股票估值公式,普通股股票每股的当前市场价格P0等于预期的每股股利现金流量序列的现值之和。设普通股股利为Dt,股东要求收益率为Ks2,则公式为:

若已知股票的市场价格和期望的未来股利流,则可求出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多数公司的预期股利按某一固定的比率g增长,此时又可以将上式表示为:

对于新发行的普通股,发行成本为f时,其资本成本为:

上式计算的优点在于当前股票的市场价格P0可从股票市场获得,下一期股利D。也容易测算。对普通股资本成本Ks2估计的

困难在于对股利增长率g的测定。由于将来较长时期(50年左右)公司股利的增长率难以准确测算,而g对Ks2的影响又较大,故此法对Ks2的计算也只是估计Ks2的范围。

三是债务成本加风险报酬率法。以上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计算股票未上市公司或非股份制企业的资本成本,这时可采用债务成本加风险报酬率的方法。若公司发行债券,债务成本为债券收益率,若无公司债券,则可用企业的平均负债资本。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风险报酬率的估算,即相对债券持有者而言,股东因承担更大的风险而要求的风险补偿。如果公司的风险报酬率通常是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则可采用平均的历史风险报酬率;此外也可根据市场的平均风险报酬率来确定此数值。据统计,相对于公司债券,大部分股票投资者要求股票的风险报酬率大约在2%~4%之间,本文取3%。若设债务资本成本为Kr,则该资本成本Ks3为:

一般地,普通股资本成本K的值取上述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Ks1、Ks2、Ks3的算术平均值,即:

第三,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在权益资本中,留存收益作为内部筹资的资本用于再投资时,其资本成本等于普通股资本成本;留存收益若不用于再投资,则可分发给股东,此时其再投资机会成本就是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收益率。所以,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等于现有的普通股资本成本,其计算方法与普通股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相同。

(3)总资本成本计算。总资本成本应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Wi为第i种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所占比例,0≤Wi≤1;ki为第i种资本的税后资本成本。企业各种资本的组成比例构成了资本结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最优资本结构,上式中的权重W;便由此得出。

二、基于资本成本的销售提成计算方法例解

篇4

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减少学生计算时的错误呢?现就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景、典、动”培养小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不出错、速度快的目的。

1、“景”──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计算题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景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得练习计算的机会,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例如在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后,可编故事记口诀、读儿歌记口诀。(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教师和学生比赛看谁背得快。又例如在学生学会了多位数的乘法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个位是5的两个数相乘的简便方法,如:15×15,先把个位的两个5相乘得25,再用十位上的1乘比它多1的数,写在百位上,所以得225。学生在惊讶中急不可待地计算,希望寻找答案,效果远远胜于让他们算二三十道乘法计算题,而他们却还不知疲倦地想再试试。

2、“典”──典型事例催生兴趣

“典”就是要引经据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烘托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催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比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的陈景润等等。

3、“动”──课外活动增添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可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速算、巧算比赛、“开火车”比赛、争当计算小能手、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名星等,增强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二、“口、心、笔”切实增强小学生计算基本功

口算、心算、笔算是小学生计算基本功训练的必然途经,通过加强口算、心算、笔算的训练,做到口随心动、手为心动,随口而出,准确无误。

1、计算基本功包括:(1)、10以内的加、减法;(2)、20以内加法、减法;(3)、表内乘除法;(4)、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5)、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这些基本功只有坚持天天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主要做到:

(1)每节课利用3至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

(2)变换训练方式。如:听题口算、看题口算、抢答、自算、互算、口算竞赛、抢答赛、“开火车”计算等。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口算。只要天天坚持训练,这些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还能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笔算时要求学生书写要规范。书写潦草、格式混乱、演算粗心马虎,都是学生在做题中出错的主要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先要培养学生在笔算时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从书写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就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

三、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运算顺序和简便方法;三算就是认真计算不分心;五查就是认真检查不犯错。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检查时方便明了。

3、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把验算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

4、建立病题卡的习惯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一般地说,学生在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指导下,有些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有些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学中善于及时了解、收集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则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主要的典型“病例”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75-50+20=75-70=5

(2)运算性质错误。如:8×(125+10)=8×125+10=1010

(3)算理不清错误。如:71-17=64

(4)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如:27-9=3或4+58=98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要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迎难而上、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篇5

初中二年级鲁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中第一单元是关于数字声音与视频的。我们在讲数字化声音时,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信息技术文化背景,我们与语文老师合作,在初二年级联合举办了一次“电子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录制自己的朗诵过程,并对原声加前奏、加配乐等。最终形成一份诗歌朗诵电子作品参赛。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信息技术背景环境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有一个正确的信息意识,他们要选择合适的录音软件和音频处理软件,并且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软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技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了简单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信息技术的意识,他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我什么时候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我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这些都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信息素养有帮助。同时,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这比单纯的课本知识讲授更容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二、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有效的关键在过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有效,就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学习收益。

第一,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学习中来,巧妙设置情景,成了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我们可以设置灵活多样的情景,比如:两幅或多幅作品对比找不同、为作品找茬、主题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活动。采用不同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好奇心。

第二,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为了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驱动”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围绕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二是根据教材内容,广泛搜集素材,确定主题任务;三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水平,确定梯度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才能让学生分享资源,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第三,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实际探究和亲身经历中发展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明确任务以后,教师可以大胆放给学生,让学生走向讲台,主导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我。

第四,要开展有效评价。有效的过程性评价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所以,我们要做好三方面的课堂评价:一是学生自评,通过对自身的评价,学生能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谈感受,体验成功的同时,去寻找不足,寻求更大的发展。二是学生互评,可以是学生个体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互评,通过对他人的评价,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激发斗志,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做铺垫。三是教师点评,教师正确的评价,可以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指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做出的这些评价和鼓励,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提高和发展。

篇6

一、成本二分法与量本利分析

(一)成本二分法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成本”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词语;在经济领域,成本有其公认的理解和定义。根据中国成本协会(CCA)的术语标准,成本指的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

现代管理会计核算中,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就是成本二分法。其中,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限度内不受学生人数增减变动影响而总额始终保持不变的成本,如学生宿舍、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变动成本是指随学生人数的增减变动,总额在相关范围内发生相应变动的成本,如奖助学金、学生活动费、公务费等。

固定成本又可以细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前者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变,例如宿舍、教学设备等;后者则可以在下个预算周期内调整,例如宣传费用、教职工培训费用等。

利用成本二分法原理,可以将高校的各项成本进行分类分析,通过针对性的改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二)量本利分析概述

量本利分析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应用。

量,即业务量;本,即成本;利,即利润;通过分析这三种关系,根据有关产品的产销量、售价、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对企业利润进行计量和管理,就是量本利分析方法。它兼具计划、协调、控制、评价、激励等多种功能。现代企业为加强内控,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经营目标,往往会建立量本利分析管理系统,利用三者之间的规律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

其基本数学模型为:P=px-bx-a,P为盈余,p为单价,x为数量,b为单位变动成本,a为固定成本,其中a可以分拆为a1约束性固定成本和a2酌量性固定成本。

现将量本利分析概念运用于高校成本核算中,“量”为学生人数,“本”为办学成本或办学投入,“利”为事业结余。这样,量本利分析法就可以用于高校财务成本核算和分析,例如,从财务角度分析,在是否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中,如果不增加新的固定成本,取决于扩大招生规模能否带来教育边际贡献。只要扩招能带来教育边际贡献,补偿部分固定成本,就是可行的。

二、量本利在高校成本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一)采用量本利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尽管办学机构、培养模式、筹资渠道等体制不一,但是基本的财务管理模式还是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主,行使了财务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功能,未能实现管理会计的规划、预测、控制、评价等职能。量本利分析法的运用,是在高校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对于学生人数、办学成本、事业结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于预测盈亏临界点,确定招生规模,控制高校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采用量本利核算方法的实施步骤

1.成本分类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成本,成本的分类首先应该和培养对象相关。高校存在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此外还存在非学历的各种培训班。在计算教育成本的时候,我们要将培训班的这部分成本和日常支出剔除。高校的科研成本中,与企业或者其他合作单位承担的科研与教育关系不大,其成本也应该去除。而高校自身的来自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方面的科研成本可以计入教育成本。

按照经济类别分,可以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有人员成本,包括教职员工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奖金支出、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公用成本,包括办公费、印刷费、业务费、设备购置和修缮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包括学校用地、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折旧。

根据成本二分法,我们分析得知,固定成本指的与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没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其中,约束性固定成本有固定资产折旧成本、高校自身来自于科学基金的科研成本、公用成本中的办公费、业务费、印刷费、设备购置费用;酌量性固定成本有教职工工资福利支出、奖教金支出、修缮费用;变动成本主要是人员成本中与学生相关的支出。

2.基本模型的建立

事业结余=收入总额-成本总额

=收入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生均教育事业收入×招生人数-生均教育事业支出(变动成本)×招生人数-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总额=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总额/招生人数=生均教育事业收入-生均教育事业支出

单位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生均教育事业收入×100%

以招生数量为横轴,成本及收入为纵轴,根据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数据,可以绘制出教育事业收入线、教育事业总成本线和固定成本线,如图1所示。

3.数据运用

在量本利分析中,存在各种关系,它们对管理和决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我们可以预测高校的年度事业结余。将年度预测在校生人数、教育事业总收入、固定成本总额等数据代入公式,可以得到年度事业结余。

第二,我们可以计算出高校的保本招生人数。假设事业结余为零,可以得到招生人数x1=固定成本总额/(生均教育事业收入-生均教育事业成本)。x1即为高校的保本招生点,当在校生人数达到x1时,能获得的边际贡献总额与固定成本总额相等,高校不亏不盈。

第三,借鉴企业经营安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评价高校的运营安全情况。运营安全量=现有学生数量-保本点学生数量,运营安全率=经营安全量/现有学生人数。经营安全率越大,高校经营风险就越小,见表1。

第四,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当固定成本保持一定的时候,从财务角度分析,是否考虑扩招取决于教育边际贡献,即如果扩招带来的边际贡献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则可以采用这一决策。我们可以利用量本利分析原理,计算和预测招生人数的盈亏临界点,确定最低的招生人数。

第五,测算增加收取学生费用带来的影响。根据公式可以得出,当收取学生费用增加为p1后,可以降低保本点学生数量到x2,增加单位边际贡献。但是我们要考虑随之而来学生数量的变化,假设实际学生数量为x3,则边际贡献变化值=x3*p1-x*p,若其值为正,则可以采取提高费用的方式来增加事业结余。

第六,固定资产购置决策。当高校计划购置大型设备时,需要支出大笔费用,利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计算出年度招生计划能否满足高校执行该决策。假设新增固定资产支出为a3,则可以计算出x4=a3/(p-b),即在现有单位边际贡献值的情况下,只有增加招生数量x4,才可以抵消该项固定资产带来的支出耗费。当然,高校是否采购设备,也不能完全从经济利益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项分析,可以测算出,购置资产对高校的财务影响。

以某高校2010年财务数据为例,该高校现有学生人数

5 422人,2010年应分摊的固定成本为3 467万元,生均教育事业收入为24 785元,生均教育事业支出为15 342元。

则该校事业结余(P)=(生均教育事业收入p-生均教育事业支出b)*招生人数x-固定成本a;即:P=(24 785-

15 342)x-34 670 000=9 443x-34 670 000

单位边际贡献=生均教育事业收入-生均教育事业支出=9 443(元)

单位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生均教育事业收入*100%=38.1%

保本招生人数=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3 671(人)

保本教育事业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单位边际贡献率=

9 099.7(万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高校的保本招生人数为3 671人,教育事业收入保本额为9 099.7万元,只有超过保本点才能获得收益;在保本点上,只能获得边际贡献总额3 467万元,与固定成本总额相等,不盈不亏。该校现有学生人数5 422人,则运营安全量=现有学生数量-保本点学生数量=5 422-3 671=

1 751(人),运营安全率=经营安全量/现有学生人数=32.29%,对照表1,该高校运营风险处于安全阶段。

三、量本利在高校成本会计核算的难题与思考

(一)成本分类难题

采用量本利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将高校的教育成本进行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二分法归类,而固定成本中的酌量性固定成本的取值是一个难点。它的总成本虽然受学生人数的影响,但是其变动幅度却与学生人数没有严格的线性关系。通常来说,酌量性固定成本的变化有两种形式,如教学业务费、计算机设备维护费等在一开始有一个初始量,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成本会增加,类似变动成本;如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资、后勤人员工资等在一定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情况下,总额不变,当学生人数增到某临界点之后,其成本总额会跳跃性上升,然后又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类似阶梯式成本。

在计算确定这些成本时,难以测算出函数关系,可以通过散点法预测,或者类比其他高校来进行成本预测。

(二)量本利分析方法的固有缺陷

量本利方法从财务角度出发,其目标和功能主要作用于高校的财务稳健。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高校有着多重发展目标,如果过分依赖量本利分析法,可以获得财务上的安全,但是综合来看,可能会损害高校的宏观发展和战略性成长。量本利分析方法确定的目标一般是短期的,容易造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脱节。另外,它还存在缺乏灵活性的弱点。

四、量本利分析方法对于高校成本会计核算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细化成本分类

量本利分析法的前提是成本二分法,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对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梳理,做好数据的整理、归类、存档工作,剥离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二)改变高校财务核算思维

除了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学术声誉以外,办学成本的高低同样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每一个高校财务工作者都要意识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降低办学成本,既要重视社会效益也要重视经济效益。量本利分析方法作为企业常用的核算方法,与高校以往采用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在思维上、核算基础上有着众多的不同,这就要求广大的高校财务工作者转变传统思路,以现代化的、企业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和处理高校财务问题,以期从另外的角度,对高校财务核算工作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启迪高校筹资活动

高校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办学资金,不同的资金渠道筹集的资金数量、使用成本及对高校的资金负债率影响不一。因此,在高校筹资中,要根据高校办学规模、资产状况、社会影响力等进行合理选择。量本利分析法可以指导高校筹资活动,通过分析各种筹资方式带来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资金来源比例,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营。

(四)规范高校的财务支出

要想达到设定目标,高校必须着力降低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就要求高校减少非教学性支出,充分考虑成本、学生人数、结余三者的关系,当项目投资可以带来大于成本消耗的预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高校才可以执行该项支出。

综上所述,采用量本利分析方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进行短期财务决策,辅助高校进行长期的发展规划,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琦,张慧鑫.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31).

[2] 熊飞.本量利分析方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8(34).

[3] 刘才中.浅谈民办职业学校本量利分析模式下的成本控制思路[J].中国外资,2009(7).

[4] 何帼雄,李士训.成本二分法在高校预算编制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01(11).

[5] 郑俊林.浅析高校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财经界,2010(5).

篇7

一、日本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道德时间课

日本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道德教育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道德实践能力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见识、判断和情感,第二层是态度与实践意识,第三层是实践意志力。重点主要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内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径来承担,并且强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2、学科渗透

日本学校各学科教学也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课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儿童团结、谦逊、劳动、有礼貌、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总之,各学科的教学已经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它要为学生提供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

4、整体教育

整体教育是各种教育力量结合的统称。一方面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工作。日本强调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如制定“道德教育研究学校制度’、“道德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制度”,设置“道德教育推进校”、“学校与家庭协作推进校”等,而且各中小学的家长会组织健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学校配合,深入、广泛地强化了整体教育目标。

二、日本德育方法的特点

1、重视德育的体验活动

日本认为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加强学生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加深对大自然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生存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注重养成教育

日本学校普遍重视特别活动中学生道德经验的积累。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人性化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浅草小学,他们每年还多次邀请社区的老人来这里与孩子们一起进餐,让孩子们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以达到心灵教育的目的。

3、重视运用隐性教育方法

在日本,德育方法更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即熏陶与训练的教育方法。日本德育的实施方法,大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4、“学校―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中国的德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家庭和社会虽然也发挥一些德育功能,但其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完全背离,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日本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宣传教育,也是日本加强德育的重要、有效的途径。日本采取“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受传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

三、日本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1、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许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受挫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2、倡导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的是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意义。在道德教育中,实施养成教育符合道德认知的规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要正确的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3、注重德育方法的人性化。

人性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而德育是促进人性完善的核心部分。德育的人性化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要注重个性发展;在原则上要强调权利平等;在方法上要强调正面说服、鼓励表扬;在内容上要强调相互理解,培养团结合作、互相友爱等精神。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

4、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德育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学校德育系统、家庭德育系统和社会德育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者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应当明确这三者的关系,明确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当主导这种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协调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权,追求公平与卓越的日本中小学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版),2008(3).

篇8

我国传统刑法学的教学内容重在阐释基本原理、法律条文和基本原则等。虽然在刑法学授课过程中,教师也要加诸案例以配合法律规定的讲解,但是,案例教学不仅有限,而且师生互动性弱,同学讨论也往往开展不起来。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挥,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明显被压抑了,久而久之,同学们主动思考、自发讨论的意识就变淡薄了,不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培养,有的学生甚至逐渐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刑法毕竟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栽培,势必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会蓦然发现自己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有鉴于此,我国的法学院校纷纷引入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引入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和法官进行实务讲座等,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刑法实务教学的切身体会,对当前刑法实务教学中存在的几种方式简要做以梳理,并提出有关改进建议,以期对刑法实务教学有所裨益。

一、刑法实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使师生互动增强,教学吸引力增强,而且使教学目的更易实现。案例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分析和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处理案件的方法,训练“法律人”的思维,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枯燥的法律条文和理解抽象的法学理论。教学在生动的案例探讨中,避免了直接讲述理论和法条的乏味,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刑法学教学实践中已成为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但要想运用得当,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任课教师要注意挑选与授课内容相匹配并具有趣味性的适宜案例;第二,合理组织课题讨论;第三,完善考评制度等。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学实践中,案例的挑选一定要配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科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相关案例的用途,大致可分为理解式和研究式两种[1]。用于理解的案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论观点。用于研究的案例,主要是指教师事先给学生布置涉及知识点较多的综合性案例,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第二个问题,合理组织课题讨论可以说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刑法实务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小班教学才易于组织讨论,而我校应用法学院一个班的人数一般均在50人,要想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开展全体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案例论肯定有一定难度。针对大班的讨论如何开展的问题,可以考虑事先把整个班划分为几小组,课前小组成员们就需要共同研究分析案例,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派出一两个发言人,就可以展开讨论,而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补充论证,这样“全员”参与性的全班范围的案例讨论氛围就形成了。在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如果能够实现充分交流,探讨案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真正激发,课堂教学也真正成为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

第三个问题是完善考评制度,这一问题也非常重要,如果考评制度不完善,就不会形成推动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提高的动力。以往的评价体系是以知识积累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其中大多数题型是测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水平,考查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题型较少。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的内容要与考评体系保持高度一致,考评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推行案例教学以后,必须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建立以测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刑法实务教学中的模拟法庭教学法

模拟法庭就是由学生扮演法庭开庭中的各种角色,以虚拟或真实的案例为蓝本,按照法庭开庭的顺序,模拟开庭审判,使学生在模拟开庭中体会实战感。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模拟法庭是一个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

但是,当前我校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其一是模拟法庭教学定位不准,导致模拟法庭教学在整个法学教学中的地位不突出。其二是模拟法庭教学的开展缺少规范,随意性较大。其三是模拟法庭教学参与人数较少,没有普及所有的法学学生。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总目标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标准》把“双基”改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以往,我们通常把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方法等作为数学的组成部分。当然,没有这些组成部分,数学就不存在了。但是,只有这些组成部分,也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数学,数学至少还包含由这些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也可以说数学的精髓在于其基本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基本思想”应是主线,但是数学思想不像数学知识那样被清清楚楚地显现在课本里,而是隐含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提炼,并贯穿到教学过程中。

所谓的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的普遍规律,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的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是宏观的,它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方法是微观的,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直接而具体的手段。一般来说,前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由于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知识最为基础,所以隐藏的思想和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更多的反映在联系方面,其本质往往是一致的。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哪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呢?

一、观察和比较思想方法

在逻辑学上,观察和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方法,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把观察法和比较法看作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是认识的开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可以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多起源于观察。没有牛顿观察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没有爱迪生一生的观察与探索,就没有“世界发明大王”的诞生。观察对数学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每个领域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良好的观察力是学好数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精神、引发数学发现的源泉。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到六年级都有观察物的内容,课程的基本要求就是通过学生观察物体,概括物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观察法这一思想方法对数学学习是多么重要。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爱迪生说: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无数次的尝试比较的结果。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比一比》就是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建立多少、大小、长短等数学概念。

二、分类思想方法

数学中的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异同点,把研究对象按某种“标准”分成几类的一种思想方法。按照某一标准,同类者具有相同点;不同类者有相异点。分类和比较是唇齿相依的的,分类和比较同时存在相互促进。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上册第五单元《分类》教学要求是:通过分形体异同的物体、颜色异同的物体、长短异同的物体、用途异同的物体等活动,初步体验分类思想,探索分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数学打基础。再如: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三角形的分类等等都是建构在分类的数学思想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三、类比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事物的相似或相同的形式或规律,通过推理运用到另一类事物中去,如果我们把这些类似进行比较,加以联想的话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方法。这种把类似进行比较、联想,由一个数学对象的已知特殊性质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对象的性质的方法就是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往往也借助于类比方法,从而达到启发思路的目的。

例如,找规律:由图形规律类比到数字规律;又如,在学习(a+b)c=ac+bc类比到(a-b)c=ac-bc;再如将小数乘法的意义类比到分数乘法的意义等等,在数学知识的推导中类比法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也是人脑认识世界时可以像模块一样复制的直接根据。

四、化归方法

所谓“化归”,可以理解为转化和归类的意思。化归方法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最终获得原问题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简单地说,化归就是问题的规范化、模式化。

例如,假期中,班长、学习委员和劳动委员都到学校参加义务劳动。班长每2天到校一次,学习委员每4天到校一次,劳动委员每5天到校一次。7月15日三人统一放假,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一起到校劳动?班长从7月15号算起第几天到校正好是2的整倍数,学委从7月15日起第几天到校正好是4的整倍数,劳动委员从7月15号起第几天到校正好是5的整倍数,三人又再次一起到校的时间从7月15号算起第几天正好是2、4和5的“最小公倍数”。因此求出2、4和5的最小公倍数后只要从7月15日往累计上这个天数就可以了。此为题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正是化归思想的实际运用。

五、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提到数形结合让人很快会想到几何问题的解决,其实数形结合就是通过图形可以很快的抽取出数或数量以及数量关系。从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来说就是通过直观的图形表示隐含的问题。

解决应用题时多数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辅助分析。

例如,AB两城间有一条公路长24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城出发,甲以每小时45千米的速度从A城到B城,乙以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从B城到A城,各自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

六、抽象和概括思想方法

抽象和概括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抽取和舍弃,抽取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我们要给予单独考察的。而舍弃的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概括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某些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或者总结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包含两方面,一是推广,把个别事物的某些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二是总结,把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总结出来。

抽象和概括是两种不同的数学方法,抽象侧重于分析和提炼。而概括侧重于归纳和总结。但二者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抽象的综合。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先让学生通过透格子的方法,先测量每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布满了几行几列的一平方厘米的格子,再用乘法表示出行数×列数=面积,通过多次试验,然后再观察每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与蒙上去的格子纸行列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这一例子是充分的利用了抽象概括的数学思想。

七、归纳猜想思想方法

人们运用归纳法,得出对一类现象的某种一般性认识的一种推测性的判断,即猜想,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归纳猜想。马克·吐温说过: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但这种异想天开正是猜想,它是启动所有伟大创举开端的梦。歌德巴赫猜想由1742年他的一串等式6=2+2+2,9=3+3+3,12=2+5+5,7=2+2+3,10=2+3+5,13=3+5+5,8=2+3+3,11=3+3+5,14=2+5+7,…开始的,他按耐不住兴奋,写信告诉欧拉说,他想冒险发表下列猜想:“大于5的任何自然数是3个素数之和。” 这一猜想至今仍无人能够证明,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是目前取得成果最好的。这就是一个好猜想的巨大价值!有了猜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我们的提出的“中国梦“,不就是引发着我们中国人对非常幸福的现实充满着梦想,对我们不可预知的幸福要充满猜想吗?

八、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模型思想是此次《标准》修订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中小学主要指现实问题)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的一种数学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中,为表征特定的现实问题,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 、函数、不等式、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利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一个长方体,探索长方体中含有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进而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建立模型v=abc,这是一个典型的模型化过程。

如左图,瓶子高度为25厘米,下部成直圆筒形,内装8两油,油面高14厘米,若将其倒立,则油面高18厘米。这个瓶子可装油多少两?

分析;此题是求水的容积,有一个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假设,就是矿泉水瓶援助部分并不是一个圆柱的形状,这样才便于建立模型,由于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所以无法用容积公式直接求解。这就需要换一个思路来想,根据容积公式v=sh.可知如果底面积一定,容积与圆柱的高成正比,这样就把求容积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由于矿泉水瓶最上面部分形状不规则,倒立过来以后喝的水就相当于圆柱形瓶子高度的一半是7厘米。满瓶矿泉水就相当于这瓶水都装在圆柱形瓶子后,高度为21厘米的水。满瓶的水为v毫升,列式为:v: (14+7)= 8:14,V = 12

数学的思想方法还有很多,如: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等等,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加以重视的,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篇10

之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语文活动课学习,其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课上能够对已经学过的基础语文知识进行应用和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能够在传统和现代的教学理念对比之下发现,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科学与合理之处,能够积极主动践行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真正的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活动课程当中,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体会在活动课上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当老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以后,在课堂之上就不会变成老师的一言堂了,而是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互动过程当中,更好的与老师进行相关问题地交流,提高学生对于很多问题的主观认知,能够让他们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从而在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更好的保护好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精心选择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内容

篇11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开始都要有一个导入的步骤。这一步骤通常采取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这是为了承上启下,以旧带新,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对我们国家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阻力就是遗忘。为了克服遗忘现象,就要设法使自己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以重复和运用,只有通过有规律的复习和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加深理解。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当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率达到80%以上时,才能保证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疏漏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所用的时间也不必过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教学步骤。

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灵活的。这取决于选择的内容、复习的目的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连锁句型操练(Chain Drill)。

教师首先向一个学生问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先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向第二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第二个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再向第三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以此类推,学生有问有答,形成一个问答链,例如:

教师: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writng.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drinking.what...,..

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师生互动和学生问互动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提问不同的问题。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2、听写(Dictation)。

听写是一种简便而又广泛的教学方式,可用来复习字母、单词、句子、短文等。这是一种集听和写两种技能合二为一的语言训练形式。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听写时语速不能太慢,要用正常的语速来读,按意群来停顿。一般情况下,只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边听边检查。否则,虽然学生能将句子或短文正确地写出来,但最终不利于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3、找出特例(Odd Man out)。

这是一种适合用于语音和词汇的练习方式。在小学阶段,语音与词汇占有很大的比例,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练习。教师可以来用笔头和口头的形式给出一组单词,在这一组词中,有一个词的发音或拼写或词义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学生找出这一个不同的单词。例如: cheese eggs oranges bread soap meat (第五个词的词义同其他单词不属于一类)

总之,导入的方法很灵活,教师也可以自行设计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内容的不同形式,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英文课文内容的介绍方法(Presentation)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介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或解释新的语言内容和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运用、发音、形式和意义。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感知这种语言现象,以下将介绍几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1、使用母语辅助教学(Mother Tongue)。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但是,教师使用的英语不能超过学生的语言水平,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太难,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所以在教一些抽象名词和不易用实物、图片和动作解释的语言现象时,最好使用汉语。汉语解释快捷、简单、省事。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汉语。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原则是: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英语;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汉语。

2、利用实物进行形象化介绍(Real Objects)。

使用实物进行介绍既方便易行,又直观形象,它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语言简单化。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实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学生的学习用具――书本、纸张、钢笔、作业本、书包等,教室内的设备――黑板、桌子、椅子、门、窗户等。另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教室外搜集和购买一些实物,如:水果、食品、用具等。

3、配合图片进行介绍(Pictures)。

篇12

在当代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而合唱训练,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及相互信任的意识也在这时逐步形成,所以学校组建合唱队是音乐教育、学校活动教育及学生成长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些音乐教师认为训练合唱太累、太繁琐,而且不容易出成绩。也许是个人喜好问题,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童声合唱是大自然中最和谐的音响,它不仅使唱者愉悦,而且使听着享受。当然它必须经过严格而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很多辛苦,不断的摸索,坚持学习,只有教师的基本功素质提高上去了,学生学起来才会轻松,才能更准确的找到捷径。下面就谈谈我多年来组织小学合唱时在队员的选拔、训练上的一点做法。

1 合唱队员的物色

在确定队员之前,首先教师要先明确自己的合唱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课外兴趣,还是要参加比赛、迎接检查等。如果是前者,那么在选择队员上可以是自愿型的,练习上也能放松一些;而如果为后者,教师在选择队员时就要下足功夫了。这里我主要谈以参加各种比赛或迎查而组织的合唱队伍。

在物色队员时,音准、音色、节奏、形象都应该考虑。音准好、音色较美这两点很重要。其中以音准好这个条件为重中之重。

(1)教师可采用听唱法选拔。让学生演唱课上教过的歌曲,初步选择出一些队员。这是为以后合唱成型做的最基础的保证,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假如合唱时队伍中有一个音不准的学生,他一张嘴唱肯定会出现“呜呜”的或低或高的不和谐音。专业评委一下就可以听出来的。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即便作品选的再好,指挥、伴奏再专业,给总体成绩上也会带来污点。(2)音色。在选择合唱队员时,音色上有些差别是可以的,不可能整个合唱队中学生的音色都相同,可以在以后的训练中逐渐统一音色,但在选队员时音色也不能相差太悬殊。我就遇到过一个学生,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十岁。他唱的整个歌曲没有跑音现象,但他的音比正常孩子整整低八度,也就是他现在就有变声后男孩子的声音。这让我比较意外,对于小学阶段来说,男孩、女孩的音色是差不多的,他这样的个例很少出现,我觉得小学合唱队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因为队中只有一个这样的声音显得很不协调。(3)通过节奏选拔。有的队员歌唱的很好,但节奏感太差,所以在以上选拔出的学生中可进行在拔高。教师准备几条节奏,小学生对节奏还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准备的节奏要简单些。

我建议教师在选择队员时不要可丁可卯,多选出一些,在训练中也可以再观察、在筛选,或为解决突况而着想。队员选好了,就迈出了合唱成功的第一步。

2 合唱队员的训练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要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就要针对“合唱”进行各种训练。教师在训练时尽可能的让学生产生学合唱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合唱的动力。

说到合唱训练离不开音准训练、呼吸训练、力度训练、节奏训练、咬字吐字训练、扩展音域、共鸣、听赏及整个作品的练习这几个方面。

2.1 音准训练

音准是使合唱队的演唱做到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

(1)单音训练。对于刚进队的队员,教师要教唱单音,而后让学生们自己听唱,最后单独听唱。(2)和声训练。和声练习要多练长音,先从两个声部练起,再慢慢多加声部,让他们听听两个声部甚至几个声部同时发出来的声音有多美妙,他们的眼神会告诉我:我听到了。这时教师要毫不吝啬的向他们竖起大拇指,在长期的训练中孩子们很需要适时地表扬,它会对合唱训练起到推动作用。

2.2 呼吸训练

古人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命脉,要运用口鼻同时呼吸,怎样吸、吸多少、吸到哪里、怎么保持住,这些内容是很抽象的,所以教师要将其游戏化,让孩子在不自觉中掌握这一要领。

(1)“闻花香”让学生想象有一束鲜花,用自己的嘴和鼻子去闻闻花香,这是“慢吸”。(2)“狗喘气”让他们自己示范一下,并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快吸快呼”的练习。(3)“吹蜡烛”这是训练学生“快呼”的控制能力,我们还可以加入前面“闻花香”吸气的要求,做“慢吸快呼”的练习。(4)根据以上还可以练习“慢吸慢呼”、“快吸慢呼”等这些呼吸训练的是在训练学生对横膈膜的控制能力。

2.3 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骨骼,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教师根据学生条件创编各种节奏训练。

2.4 咬字吐字训练

咬字吐字训练主要通过练声曲完成,在歌曲中展现。我基本上先用“a e i o u”这几个元音作为基本的和声练声曲,然后在慢慢加入其他音,经过长期磨合,合唱队员才能很好的把声音融合。

2.5 扩展童声音域,寻找共鸣

我的做法是轻声歌唱,要求学生有气息支持,在合唱中,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又能听到其它声部的进行,轻声歌唱还可以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先不要追求音量和力度。

2.6 “听”“赏”训练,培养队员的歌唱综合能力

听赏训练包括“听”和“赏”两方面的内容。“听”就是在排练时,用录音机把队员的演唱声音录下来,然后放给大家听,让队员去发现并解决自己演唱中的问题。“赏”就是教师引导他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合唱作品的具体处理手法,运用到排练中去,这能大大提高排练的质量。

2.7 声音的力度训练

合唱队音量控制的大小也就是歌曲演唱时的力度表现,主要由指挥老师控制,所以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心灵相通。在教唱时,我告诉学生我的什么手势表示力度强,反之则表示弱,让学生学会看手势。

以上这些训练,绝非一日之功,要使学生将合唱歌曲演唱得声情并茂,教师的教学用语,训练方法,指挥动作,伴奏水平也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吃透曲目,训练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绝不能拿着学生们做试验,一会儿这样唱唱,一会又那样试试,学生会反感的。

3 合唱作品选材

选作品这件事听着容易,但做起来头疼,要考虑本队的嗓音条件、气质条件、音域达到的程度等进行选材,要翻阅很多教辅材料,认真听,反复琢磨,然后还要创新的方法的练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2011年的《秋天在哪里》、《红星歌》,2012年的《山童》、《小纸船的梦》等在比赛中均获得县级一等奖。自己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童声合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我们小学合唱想唱就唱,唱歌响亮!

篇1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33页《1亿有多大?》

教材中只提供了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而后,留下的就只有一张空白的研究方案表格: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教师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让学生研究什么?到底怎样去体会1亿有多大?只有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4页中“你知道吗”?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每秒种画一个点,一刻不停地画,1亿个点要画3年2个多月。唯有本组资料可以说是现成的体验资料。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耐心钻研教材。通过深入地挖掘教材,不难发现,其实书中给了我们许多可利用研究的信息资料。例如以下八组数学信息:

信息1:正常人的心脏一年要跳4200万次。(出自第10页)

问题:一个正常人的心脏多长时间大约要跳1亿次?(2年3个多月)

信息2: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有一头蓝鲸重125000千克。

问题:多少头这样同样大的蓝鲸的总重量是大约是1亿千克?(800头)

信息3:一小滴血液含有500万个红细胞。(出自第14页)

问题:多少滴血液含有1亿个红细胞呢?(20小滴血液)

信息4: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450亿双,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出自第29页)

问题:平均每天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多少双?(1.2亿双);需要砍伐多少棵树?(70000棵树)

信息5: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出自第55页)

问题:1亿千克食物够这头大象吃多少年?(大约800年)

信息6:燕鸥每天飞780千米。(出自第61页)

问题:1亿千米燕鸥要飞多少天?(大约130000天)

信息7:回收1000千克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千克好纸。(出自第110页)

问题:回收1亿千克废纸,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树?(170万棵)生产多少千克好纸?(8000万)

信息8:一只啄木鸟每天能吃645只害虫。

问题:400只啄木鸟一年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1亿只)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记录表,先阅读信息,再自由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问题,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记录结果,然后写出最想说的一句话。

汇报交流……

(注:小括号中的文字说明与问题答案,在给学生呈现信息与问题时是不出现的,多数问题的答案是近似数)

这一组学习信息就要靠我们教师自己用慧眼去发现,去提炼!我在去年的教学中按照上述案例的设计实施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涨,课堂效率大家也会可想而知。

上述案例之所以成功,主要体现了以下两点:

1.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因此,教师要及时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身边的素材数据,让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如果没有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这节课一定会内容空洞,感觉没有什么好学的,那我们又何谈什么课堂教学效率呢?

2.各组活动成果的交流,丰富了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研究活动与成果交流,也培养学生和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方法之二:课上――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单元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

从而一步得出了计算结果。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可以将位数多的小数写在上面,即把0.36写在0.9的上面,就可以直接一步得出计算结果,这样计算既简便又避免了错误的产生。

由于我是第一次教五年级,对于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类型的学习错误在备课时不曾完全设想到,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敏捷的思维去思考。当出现上述类似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进行专项练习,突破难点、疑点。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练习课最好上,就是一味地去做习题,可能都是一种类型的,但是当学生自己独立做题时,才发现学生怎么有这么多错误呢?然而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浪费了,更何谈什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方法之三:课后――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