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学科课程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例如,《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相对于“说出”来说,“说明”更高级,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讲“过程和主要环节”是为了“说明地理意义”服务的。但是,大多数课堂将重心放在水体介绍、河流补给和水循环过程甚至潜水等问题上,对“说明地理意义”仅花了1~2分钟点一下,显然没有准确领会《标准》的要求。再如,《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也就意味着一定要结合实例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应该用一个实例请考生分析。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凭以前经验对课标要求任意删减或拔高。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知识的迁移
地理教材版本多样,但都是以《标准》为依据,按《标准》要求来撰写和选择的,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的载体,教师应该研究教材,宏观上要把握到位,然后再对每节课进行深入的钻研,把每节课都吃透。尊重教材是得以创造之本。“举一反三,注重迁移”的根本是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导“反三”,务实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实现学有所用的“迁移”,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载体。就教材而讲,教材与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样不可取,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和开放性。教材更新往往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多关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在备课时加以补充,使学生及时接收到最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另外,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与区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夯实基础对地理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地理在很多省份是中考不考科目,必然导致高中生对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掌握有限。另外,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这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加上很多教师不按《标准》一味拔高标准,使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地理难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标准》为依据,不仅重视知识点的教学,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考纲》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面对新材料、新情境会不知所措。因此地理教学中要从能力的四项目标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强问题引领和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训练和培养。
篇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06
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地理学科一直被边缘化,绝大多数学生对该学科都不太重视。如何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转变学生的传统观念,大力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质量,需要每一个地理教师深思。根据自身实践和课程改革实际,笔者认为,首先地理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一、研究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下,只具备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汲取新的教学理论和经验,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深刻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再以教材为中心,也不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在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上做足功课,从而创新教学手段,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过去教学中,教师把具体的知识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进行灌输,而忽视了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教师不能统一要求学生,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要承认和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学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他们学起来就会感觉困难一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对所教内容进行创新和整合,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其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活力的人。
(三)要注重“双基”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传授,还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载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夯实学生的双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四)要挖掘地理课程资源,实现地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地理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地理教材上的内容,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网络资源等,这都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需要教师,因此,地理教师自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下应构建开放的课堂,作为教师,应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也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材知识一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运用多种丰富课堂,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探索,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三、不断总结,认真反思
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吸取教训,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每堂课结束以后,教师都要进行自我评价,明白自己成功的地方,以及失败的地方,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发现不足及时完善。其次,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三,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教学,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虚心学习,不断成长。
四、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把这一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手段,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际课堂上,很多教师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不注重启发和引导。试想,若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学生能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吗?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的要求,匆忙间的只言片语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又绕进了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去。其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促的关系,学生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和其他学生和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想法,加强和学生交流合作,尊重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氛围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树立良好的新课程标准意识,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大胆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参加各项课程改革和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营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立体空间,让学生享受轻松、愉快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提升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廖宗盛.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006-02
新课程标准公布以来,很多学科都尝试将实验教学方法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此种方法的实践下,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在相关学科上的观察力、想像力,帮助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推动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实验教学方式讲究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相契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学好各门功课。
一、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可行性探究
(一)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公布以后,初中地理课本要求的必修内容中有很多需要演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观察教学以及野外参考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充分结合图表、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适当报告,还有一部分知识点需要学生利用社会调查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充分的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地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三种内容:第一,掌握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掌握研究型学习能力;第三,适当拥有自主学习能力。
大家都知道,初中地理课本中所讲述的自然部分,是整个地理学习当中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一年四季的分别;太阳照射角的计算;几大气候带的分布等。这些现象和规律都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充分积累的经验,经过了人们长期的观察、计算、推导、猜测、验证以及总结。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保证学生接受这些常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周围的条件来验证这些现象的真实性,从而加强学生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印象,进而帮助他们更为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他们的思维,也满足了他们的动手欲望。此外,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也有利于他们内部形成团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教学的内容
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学生在自然学科上审美情趣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德育等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为了积极倡导学生们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可以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如下:第一,演示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实验现象讲述地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观可感的实验现象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第二,家庭实验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求稍高,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庭小实验;第三,综合性课外实验,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前提下,在地理教师的带领下,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三)实验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学生需要充分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设置好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保证课堂学习的效果;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引导学生在思维习惯上建设起地理学习的思路,让他们形成对地理的热爱,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一步开展好问题解决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原则
(一)开放原则
实验教学环境是充分开放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我们需要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载体,但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不要局限于教材内容,尽量从生活中充分挖掘地理实验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
在传统实验课中,一方面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讲授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授课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其根本其实还是填鸭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互动作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仅仅限于课本知识单方面传授,只不过是将课本知识用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案代替而已。这样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此以往,不利于初中生在创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上的培养。
我们所倡导的开放式原则要充分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在课堂中,让老师充当辅导的角色,引导并帮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配置实验过程,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过程上,而不必过分在乎实验的最终结果。如此一来,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实验的原理,更为深刻地理解基础概念,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兴趣,相较于传统实验课,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二)科学原则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科学性原则。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要勤于思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领路人。
(三)可操作性原则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实验教学方法,一定要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教学拥有很多优点,但是并不强调实验内容的难度,重点在于地理学科的认识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些很有难度,在操作上冗杂的实验大可不必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出现;而一些耳熟能详、简单易行的实验案例可以被充分选用到实验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结合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体会,很容易加深他们对于实验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横向思维,地理学科是兼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学好地理,对于学生在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上的培养都大有裨益,所以在地理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原则,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公布,为初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探究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并分析了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原则,结合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实验教学在初中地理科目教学中具备重要的必要性并且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的结论,希望能够为广大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的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我国的河流――“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三、在新课地理要有“情境”引入
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学习“特别行政区 香港和澳门”时,我用歌曲《东方明珠》和《七子之歌》引入,让学生听歌曲思考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离开祖国的怀抱,引出特殊的身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地图化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篇5
课堂教学受课堂教学内容和时代要求的制约,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手段,艺术地展现中学地理丰富的教学内容,其应具备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采取激趣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是一门小学科,在中招考试中不考,高考中所占比重也不大,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也不会太重视。因此我认为地理课堂一定要有新颖独特的、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有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地理课堂上来,牢牢把握住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为中心。
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活动中,更要做到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因此地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的图表,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图,阅读教材,勾出重点,分清主次,理清因果关系,分析图形、以图释义,动手绘图能力等。如在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既要照顾学习基础差、动手慢的同学有机会动手训练,又要培养学习好的同学完善本组地图的协作精神。
二、突出浓郁的“地理味”
地理课最大的特点是图多。人地关系、空间概念和地理教学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地理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正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恰当的地图教学,首先从认识图开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的结构,然后再逐项逐步紧扣教学内容启发设问,让学生通过位置及相关事物分析读出图中的地理内容和地理特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作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分析,对多种要素叠加的图,则采用分要素化繁为简,分解教学,最后叠加恢复地图原貌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目前地图的展示应尽可能用幻灯、投影、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应尽可能的配备相应的地理模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的反复训练,学生的眼、手、口、脑并用,其观察力、记忆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进而把知识落实在图上,达到会学、学会、会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还可锻炼其胆识和心理素质。
三、感染力极强的语言
篇6
2.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的新的完整的界定,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几乎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的教学教与学脱节,教师教什么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决定学生学多少,教师对学生是支配、控制和管理,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是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努力把自己的身份降下来,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有师生平等的感觉。但必须强调的是,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用体现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为了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在新课标中,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提出的这三个维度,是极其科学的。第一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现代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处理好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即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第二个维度“过程与方法”,高中地理新课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努力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他们地理学习的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第三个维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1.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把握好教育方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以便能正确认识学生的情感,认识心理过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2.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核心。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地处理教材,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将地理知识融会贯通。
篇7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使用较高的标准,从而满足实验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三、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从而使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四、注重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英国等,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作为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来抓。但中国,目前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大多数学校都是通过渗透教学来实施环境教育的。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和二者之间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与环境教育联系紧密,承担着环境教育重任,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一大平台。另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内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囊括了近70%的环境教育知识。由此看来,高中地理教学是我国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
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把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丰富的环境教育材料图片来演示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例如,在讲解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导入时,播放一段录像:清澈的小河,茂密的森林,成群的牛羊,烂漫的鲜花,肥沃的土地……紧接着,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破坏草场,开矿放牧,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森林变成了荒漠,满眼都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和贫瘠的土地。丰富的图像资料,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深刻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共鸣。除此之外,还可针对某个话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角色利益出发对问题展开讨论。例如,教材中有一活动题,讨论“是否赞同大力提倡发展私家车”。在讨论中,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角色,如普通市民、高层收入市民、政府官员、汽车制造商,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讨论。结果,普通市民:不赞同,私家车增多,可能造成城市交通拥挤,污染环境;高层收入市民:赞同,出行方便;汽车制造商:赞同,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政府部门:提倡适度发展。通过讨论,学生可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2.对有争议性问题展开讨论
篇8
下面我就本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一、充分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一个学好地理的良好开端。
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则是来自教师的积极诱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的学生之所以讨厌学习地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感到地理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因此,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我们地理课堂搞活,使学生感到地理课堂新鲜有趣。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上启下,巧布疑阵
这种新课导入形式,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同时巧设疑问、启迪思考、激发兴趣,形成。如讲解俄罗斯可以这样来导入:挂世界政区图,提问学生:“亚洲和欧洲已经讲过哪些地区?”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指出哪些地区还没有学?这样来引入俄罗斯的讲解,同时也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俄罗斯国面积的辽阔。
(二)联系实际,时事导入
这种方法是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单刀直入、切入主题。如在讲课时,可以这样导入:2007年国庆节,全国上下举国欢腾,而刚过完国庆,我国的冰城哈尔滨就开始下雪,报纸上刊载的标题是“看完烟花又见雪花”。
(三)巧用诗歌,创设意境
恰当地使用诗歌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如讲水循环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一句诗来引入这一节的学习。
(四)引用故事,妙趣横生
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么“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
(五)引用漫画,寓意深刻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又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
上面我们从教学方法上来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就地理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来谈一下怎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2)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书、图、粉笔、嘴,很显然不适合现代学生,因此必须采用信息量大、快捷、准确、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如幻灯、电影、电视、电脑等。
(二)改变落后的授课模式,增加“花色品种”
落后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可增加“花色品种”加以改进:(1)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即每个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每堂地理课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2)地理课――游戏课――野外实践课。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3)开放式代替封闭式教学。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可在气象台上;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4)成立校园社团。如成立一个地理协会,定期举行活动或举办图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
四、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
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
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纸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
2.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谈“热点”问题。
3.组织兴趣小组,如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等。
篇9
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地理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及存在意义,且更贴近生活和现实,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确实有用,更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能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生具有具体、形象、感性成分居多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加之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开展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地理生活化教学完全有其现实可能性。
一、教学情景生活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足教材,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易于接受和理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讲解区位布局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南充的大型商场(成都人民商场、盛华堂商场、新世纪商场等)的区位,并找出它们布局的共同点。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学生平日经常光顾的地方,对其周边环境也很了解,所以思考起来兴致非常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得出结论:都位于南充市中心主干道的十字路口。因为这个地方交通便利,来来往往的人流量很大,市场需求量很大。这样学生对区位布局中的市场最优原则就能理解得很透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导入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愉快。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碰撞,才会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很重要,那些知识点很有用,但学生根本不在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了。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适时将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换言之就是将生活融入教学过程中,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如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刚开学的时候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还大亮,而现在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经暗下来了?通过身边的实际生活现象,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身边的现象与教材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了一起,真实自然,学生记忆深刻,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借助生活经验,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
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训练材料尽可能来源于生活,用生活经验来突破训练内容。例如将学生带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辨识什么是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并理解这些山体各部位等高线在图上的走向。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基本上能够运用自如。
四、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巩固所学知识
家乡的地形、土壤、资源、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等都应该纳入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乡土地理了解家乡的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等情况,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这就将“生活化的地理”落到了实处,也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运用书本上学习的知识来诠释家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工业区的布局时,可以通过分析南充市高坪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的区位来巩固该部分知识。学生通过挖掘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得出航空港工业集中区的区位特点:环境优美,处于城市的下风向;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充足;周边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有全国最大天然气田普光气田,全国最大石油天然气共生型气田龙岗一号,全国最大的天然苎麻基地,西部最大的优质丝绸加工及出口基地等;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区东南侧为成南高速公路和城市绕城高速,北部有南充市机场,基础设施完善。这样,学生对工业区的区位影响因素便有了深刻的理解,学到的“影响因素”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五、多种渠道渗透“生活化”的地理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生活渠道学习地理知识,比如订阅与地理相关的报纸杂志,用好用活学校图书馆中的地理文献资料,从网上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观看电视上与地理有关的节目、栏目等。
地理生活化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它关注教学的情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让人学会生活。生活需要创造,因而教育也需要学以致用,超越现实。总之,地理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地理教学源于生活,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又高于生活,以超越现实生活为旨归。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地理生活化教学,能够弥补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不足,消除两者严重脱离所造成的恶果,优化教学过程,实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作齐.论地理教学生活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2]陈丽萍.浅谈生活化教学.广西社会科学,2003,(2).
[3]施志锦.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成才之路,2009,(13).
篇10
1. 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并有个人参与。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
2. 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兴趣是位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新教材版式设计生动活泼,大量彩色插图分布其间引人入胜。内容简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生话,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地理。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导课激“趣”。在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学习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激情想象,还可以把要讲的知识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爱学,乐学。即导课唤趣。例如在讲“东南亚”的教学导语:同学们,在五一黄金周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到新马泰旅游,老师这次也想到那里去,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应该准备哪些东西?准备什么样的衣服?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到达那儿?学生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求这一节的知识了。
2、教法激趣,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兴趣盎然地学,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维持学生的兴趣。如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由辩论、做游戏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具、模型演示、动手制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②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将“神六”的凯旋而归,融入到课堂上,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神六”在哪里起飞?(酒泉)2、酒泉在哪个省?(甘肃省)3、甘肃省的简称、省会是什么?4、“神六”着陆地点在内蒙古高原,为什么?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即联系了实际,又巩固了所学知识。③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和教学的效用,使学生明白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实际意义。如暑假将至,让学生设计一个暑期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日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览,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且根据各景区的气候特征准备衣物和必备品。
3、利用新教材的图表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课改的理念就是大力提倡自主性学习,教材中的图表在这方面进行了刻意追求。新教材的图表数量增加了。除地图外,有统计图、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表格类曲线图、柱状图等。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利用地理图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进而发展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图像在过去的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基本的地图技能,在综合题中往往得分不高。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社会性,属于科学学科。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进行提高,更要引导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进行结合。学生的人文素质会在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培养与提高,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学习而成为更有思想与头脑的人。许多老师认识到学生人文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但很少有老师可以真正做到这一点。因此,笔者选择学生人文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的策略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加强教学思想转变,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利用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人性与素质造成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形成以及学科与人性之间的转换,是高中地理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对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思想进行转变。许多高中地理教师没有重视到地理学科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环境发生变化,老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肯定高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主观意识以及学习态度进行构建,促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体验。另外,老师还要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调动,利用不同教学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发言,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
二、加强课本素材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本是高中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材内容中渗透着许多人文精神。将课本中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内容进行调动,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受到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材中有了更多的活动设计内容,使得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性。特别是在人文方面,许多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就在地理知识体系中。因此,当代高中地理老师要针对教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更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培养。
比如在进行《怎样看待农民工问题》的问题研究活动的时候,这个课本素材中就有着很多的人文信息,老师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农民工问题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不同工种的了解。老师需要利用课本中的这一研究课题,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弱势,使学生正视与尊重农民工,以加强社会的和谐程度。在这样的课本素材挖掘中,学生会对地理学习内容中的人文知识有更强的认识。
三、加强课堂活动丰富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堂活动的丰富性,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不要将地理教学局限在课堂之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培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地理知识的引导下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了解社会现象,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性。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地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周边所见的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总结,并针对自己的个人经历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进行阐述。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个固定且安全的地点,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进行调查,让学生每人上交一份调查报告,作为高中地理学习任务的完成结果。这样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存在,有利于高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大提高。
四、加强师生关系密切,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合理性与高效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高中地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联系。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提高,老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与民主的关系,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发言,肯定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老师要提高与学生对话的真诚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找到高中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成功体验的形成。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与学生进行合理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人文环境。在课堂中,老师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学生认识到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人性得到有效的发扬,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需要老师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挖掘,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起默契,才能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笔者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出发,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高中地理老师可以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
篇12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中,也增加了很多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国家最新发展战略等体现时代特征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等。这些变化都要求地理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为此,我们教师平时要坚持读书读报,关心时事新闻,适时把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思想、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现代社会所要面对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关注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学习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时,就可以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在2011年9月获得成功,其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百亩试验田亩产已达到926.6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不仅对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学习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能力为重,加强创新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灌输,应该要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地理课程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性质”中又单列出“实践性”特征,强调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部分,明确提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技能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查围绕学生能否利用和激活相关的认知结构,能否有效获取地理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等方面展开。
显然,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化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整体上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特别是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地理教师要深刻理解上述变化,才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等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让学生用几枚硬币叠成一座硬币山,再绘出该硬币山几种不同叠法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出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地理教师还要明确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一方面立足校园,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开展绘制校园平面图,观测一天内太阳光下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等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切实体现地理学习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三、难度调控,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调整了课程容量和难度,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一是删去了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条目,如“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等。二是某些条目要求较宽泛,不再单独列出,而在其他条目中予以落实,如“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就分散到具体地区中落实。三是删除了一些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而进入高中后会进一步学习的条目,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等。四是条目内容不变,但降低了教学要求,如关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要求,实验稿是“说明”,修订后下调为“认识”。五是删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建议,如“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等,以减轻学生负担。地理教师要认真研究这些调整变化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更不能任意拔高教学难度。例如,学习气温的分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要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就不必去探究,以免加大教学难度。再如,每章节中基本都有的“阅读材料”,仅作为增加教材趣味性、扩展知识视野或活动引导之用,可以作为自学素材,但绝对不能作教学要求。
四、评价改进,提升教学效益效率
修订后的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较修订前变化较大。首先是改变了五个“注重……”标题,明确提出了“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内容的实施建议,全面渗透“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思想。其次是通过举例的方式,详细剖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对如何评价以及评价的重点进行了具体说明,极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评价“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这一标准要求的地理技能,建议教师要设计读地形图、完成读图分析类的试题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头脑中是否有相关的认知结构,并判断其是否完整和准确,还要考查学生能否有条理、有顺序、熟练地获取相关信息并得出相关结论。评价引领教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完整、准确的认知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之中,否则就没有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评价建议”还强调,“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由此联想到,在平时教学中纸笔测验试题的评价标准不应随意拔高,地理试卷中往往由于难度把握不当,出现过难的题目,打击了学生的自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如果仅仅只有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期中、期末考),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最终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也就不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所以,除纸笔测验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外,日常教学中还要运用档案袋评价方法,学生可以把自己绘制的地图、制作的模型、收集的地理图片和资料、地理探究的活动过程记录、疑难问题及其解答、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放进自己的档案袋,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了解自己的进步,反思自己还有那些不足,这样就把学习评价渗透到地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益和效率。
五、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篇13
一、学校现状分析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很难达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
1.学校硬件设施薄弱
我国各地普通初中学校教育资源的各种具体资源分配中存在明显差距。以我国各省区市在2003―2006年间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计算机台数,从距平值、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变异系数五个差异指标来分析各地学校教育资源的占有情况看,贵州无疑是全国倒数的,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我校地处县城,但教学设施依然薄弱,29个初中班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挂图等地理教学仪器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农村学校。
2.学生认知能力薄弱
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年龄普遍偏低,抽象思维能力弱,对地理教学极为不利。
3.学生学习习惯薄弱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小学升学考试形同虚设,许多小学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习惯培养不够重视,致使不少成绩差的学生养成不良习惯,进入初中后自然带进班级,影响教学。尤其是地理学科,我区只作为毕业会考科目,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所以学生不够重视。
4.学生语言交际薄弱
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不喜欢发言或是很少发言,即使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讨论、探究,他们也只埋着头,就怕老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所以在农村开展探究式学习真的很难。
5.学生生活体验薄弱
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思考,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志和能力。今天的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迫使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自由的时间。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6.教师课改认识薄弱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省教师普遍有三大困惑。
困惑一:发达地区学校多运用教学设备、仪器、自制教学模型等非常规手段进行教学,而我省许多薄弱学校都达不到这样的硬件要求,非常规手段教学怎么办?
困惑二:新课改多采用探究式教学,往往一个很常规的地理问题,例如洋流、水循环问题真的需要花5―10分钟这么长的时间解决吗?有这个必要吗?都实行新课改了,还需要分快班和平行班吗?学优生还需要培优吗?后进生还需要补差吗?
困惑三:如果每节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够用吗?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完不成怎么办呢?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了谁负责呢?
二、应对策略
1.转变自身观念
许多老师在新课改实施中提出:像我们这样在一个信息落后、交通不便的小地方,如何开展新课程教学呢?质疑之声、畏难情绪不绝于耳,客观上严重阻碍到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其实课改不分地域、不分条件,关键是要找出适合自己学校、自己地区、自己学科、自己学生的课改新路。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只有一名师范类本科学历教师,成绩连续十年全县倒数,几近面临合并拆校的困局。1997年,在新任校长崔其升的带领下,杜郎口中学背水一战,坚决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他们并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习的材料就是书本、导学案。但就是这些看似非常传统、原始的手段、设备,却创造了教育界的“奇迹”。学校升学率从以前的排名垫底上升到全县前列,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杜郎口中学成为全国课改的领头羊。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天都有上千人,教学区内、报告厅内甚至校园内,几乎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抱怨条件不好、抱怨学生不好,不如踏踏实实地坐下来想想招。如地理教学,先进技术并不能确保新课改,关键是理念的转变,具体策略的探寻。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策略、学科知识等的积累上。李家清教授有句名言:“有为才有位。”从提升自身的素质做起,勇敢地面对挑战,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2.合理挖掘身边资源
凡事有利有弊,经济发达更多影响的是硬件、信息方面,但是就探索、思维而言是没有区别的。同时,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不都是原生态地理研究原始资料吗?对比大城市被现代建筑材料包围的师生们而言,我们不也占了优势?说到底,新课改强调的是理念,重视的是学生。你要给学生的,是适合他自身发展的思维方法理念。若照搬,不仅仅硬件设施跟不上,更很难适应学生的需求,而脱离学生的实际,就本末倒置了。新课改要求贵州老师逐步把教材中的例子本土化,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多学多思多琢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学生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这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而高效的课堂。
3.自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最致命的错误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传统的地理教学环境中,学习对学生来说更多地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某种既得的现成知识,而不是一个思考、想象、尝试和发展的过程。加之教师对知识的咀嚼过细和一言堂,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学生思考、想象、尝试、发现的时空和问题,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和阻碍,无法进行创造性学习。其实地理就在学生身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因而有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