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骨伤科基础知识

篇1

实验骨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和方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阐明骨伤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疾病骨伤科疾病的原理,是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骨伤现代化及培养现代中医骨伤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内容涉及到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多年以来这门课程在陕西中医学院一直作为自修课程,但随着中医骨伤专业的发展及学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开设实验骨伤科学的必要性愈加明显。通过开设实验骨伤科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中医骨伤科学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中医学(骨伤方向)于2007年正式开设了该门课程。但其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课时相对较少,给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进行了有限的实践与探索。

二、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可行性

从课程设置看,实验骨伤科学涵括范围广,课程内容系统性强,使学生能系统地用实验去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机会增多,课程更贴近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同时,能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步发展。因此,从课程特点看,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是可行的。

从课堂设计看,如果把开设实验骨伤科学的目的局限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范畴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只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就能通过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制备狗骨干骨折动物模型及假设股骨头坏死等临床景象以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处理,锻炼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些问题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促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实验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做使实验骨伤科学课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手术操作步骤,而是一个探讨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骨伤科学是可行的。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创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实践者,从而充分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学生在实验中思维活跃,操作认真,讨论热烈,探索精神强。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实验骨伤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基础医学教育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基石

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内容涉及到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些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很多相关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很多基本的实验方法不了解,对一些基础实验的原理也不清楚,这样该课程让他们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对于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学生,加强基础医学的学习对于开设实验骨伤科学有重要意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了解基本实验程序,实验仪器。

四、科研创新意识及基本能力培养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要内涵

我们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就在于增加我们对中医骨伤疾病研究的本领,要开展科学研究,首先我们要有科研意识,要在我们的工作及学习过程中,通过意识去发现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尚无这方面意识,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医骨伤专业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引导,培养正确的科研意识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通过介绍近些年来现代医学、现代骨科学及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的最新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新成果、新进展、新动态来扩大学生知识面。这对开拓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非常重要,同时通过课堂探讨,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科研精神。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思路后,通过国内外最新文献的学习,让他们在进一步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设计的基础上,也了解到学科前沿,同时对他们的外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中重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科研意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如科研的概念、科研分类、科研选题的步骤及原则、有关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知识等。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骨伤特色及重点病种的科研思路及方法训练,如讲述骨折愈合的研究现状,中医药的优势,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骨折愈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长骨干骨折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观察指标。另外,颈椎病、股骨头坏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质疏松、脊髓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研思路及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在科研思路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引用国外最新文献,通过这些文献的结构设计、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层次来让一方面学生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设计。

五、突出实验技能培养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点

一个好的课题需要严谨的设计,但涉及再好的课题也是需要熟练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完成,所以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基础医学的教学实验相结合,适当增加骨伤科疾病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实验,如我们在组织学实验中可以适当增加肌肉,骨骼的标本处理、常规及特殊染色方法的教学;在免疫学实验中可以增加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尚没有统一编制的《实验骨伤科学实验指导》教材,我们根据以往给中医骨伤专业2003级、2004级、2005级本科学生讲授这门课时的经验,结合教学改革内容,并参考了同类相关教材,编写了内容配套、操作性强、重复性好、同我院现有基础条件适宜的实验骨伤科学实验指导院内教材。以期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利用自己制做及应用国内外相关实验方法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起来,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论感官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嗅鞘细胞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其培养,我们把培养嗅鞘细胞的实际操作过程及培养结果的图像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深受他们的欢迎。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时间。我院目前此门课总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8学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里增加了信息量,减少了板书时间,与以往相比相对延长了学时,使我们有时间给学生讲解更多的内容。

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使人对工作、学习和创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使人思想活跃,注意力集中,产生较高的智力而获得成就。这门课程因内容较广泛和前沿,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通过一些设计性实验或课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我们布置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科研专著去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如,设计思路、动物分组、动物造模、指标测定及统计学方法等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科研方法,又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这一点对于以后的临床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但迄今为止,该学科尚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具体涉及到传统基础理论及临床技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实验骨伤科学的开设和规范教学对于中医骨伤专业发展及培养创新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增加学生兴趣,培养新世纪中医骨伤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寿好长,朱津浦,金京南等.中医专业实验诊断教学改革[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7).

[2]耿建芳,王玉芬,邢天娥等.中医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

(上接第168页)用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Blog的出现使网络教育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台阶,也使得人们将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的许多认识。在Blog短短的发展阶段,它已经用它的优势,使人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它的日益普及化,它也必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Blog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它将引发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新的思考,使网络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Blog在教育中的应用,还需要我们每一个Blog受益者去探究、发展和推广,使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成为教育发展中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J].信息技术教育,2004,(2).

[2]张正国. Blog:承载我们的教育理念[J].信息技术教育,2004,(2).

[3]冯纪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篇2

自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一方面中医骨伤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科研、教学、临床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的高层次骨科人才。而另一方面,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突出。本文就高质量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做一探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培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科学型研究生培养的新型模式,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临床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报道较多。[1]我院中医骨伤专业作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建设专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以下结合中医骨伤学的学科特点,就我们在该学科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素质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

医生是以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这种特殊性职业定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而且应具有严谨、诚实、负责、谦逊的品德。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医生不仅是一个高学历群体,而且应成为大众信赖的高素质群体。作为我国医学生教育的未来方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作为研究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当发展,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他们大多数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荣誉感重,都希望早日成才。但是由于年龄层次、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差异,研究生素质的发展参差不齐。普遍的问题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不尽人意。有的研究生为了名利,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编造实验和计算数据,弄虚作假。有的研究生被物欲所驱使,为物利所躁动,对待患者不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工作懒散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更不可能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相比其区别在于现代教育更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2]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集体合作的态度以及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十分重要的,[3]加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医学研究生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处于从事医学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没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将来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立足。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知识的掌握。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应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应在加强对其理论知识学习引导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研究生查阅资料的技能、提高其实验操作的技能,使其能够从本课题出发,进行本研究领域、相关研究领域以及不同领域知识的获取与融合,才能够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创新研究。

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

要做到对临床专业硕士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临床医学理论与知识。

1.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

近年骨科临床知识高速度更新是本学科的一大特点。在诊断技术方面,CT、核磁共振等的临床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骨伤科学的临床进展;在治疗方面,传统骨伤科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局限,或争议很大,近年认识有很大变化,如骨科脊柱多种疾病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之争日益激烈;骨水泥、钛笼等先进器材的应用都极具挑战性。而教科书或专著往往只能起到基本培训的作用,在新进展方面明显滞后。为了使研究生能了解到本学科最新进展,特别是学会临床知识的更新能力,同时也为了促进导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我们采取导师主讲骨伤科学各疾病与部位专题讲座(每周两次)。辅导研究生学会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如校园网电子期刊和其他最新相关杂志)获得有关临床新进展的方法。鼓励和安排研究生参加各种骨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导师为学生指定精选阅读参考书目,由导师指定学生所要阅读的本专业参考书、本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式小论文等。

2.边缘交叉学科理论的掌握

科研知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临床专业研究生要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有所突破,首先要充分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进行医学科研所必备的基础专业理论。由于骨伤科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科学,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故而临床专业研究生还必须及时汲取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善于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新观点、新论断。随着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服务的目的也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提高人类的生命、生活质量。因此,医学研究生还要掌握诸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让科研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研究生要具有对医学科研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知识,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掌握医学科研的专门理论,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更好地保证医学科研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的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将来的研究生将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也意味着高级医学人才教育的重大失败,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医学选修课,特别是增加一些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识更新的选修课,以充实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开阔眼界。

参考文献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47

我院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精神,自2005年以来,按照“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及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与红安县中医医院结成了对口帮扶关系,对该院开展了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医疗支援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受援单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现将我院“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1工作业绩及做法

1.1重点专科蓬勃发展

2005年红安县中医医院只有脑病专科开始启动湖北省“十五”中医重点专科的申报工作,但对如何创建、如何抓内涵建设、如何提高中医治疗、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尚不十分明确。为协助其重点专科创建工作,我院安排脑病科学科带头人亲自带队指导,并由医务部负责组织落实,一方面安排红安县中医医院工作人员到我院医务部、脑病科、针灸科等相关科室学习临床业务和管理技能,并从基础设施如中医治疗仪、中医电针治疗仪配备,到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等专科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对其进行辅导;另一方面,医院协助其开展了“针刺联合弃杖丸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的课题研究,为专科创建打下了良好基础。经双方的共同努力,红安县中医医院脑病科的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有了质的提升,专科内涵持续深化,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评审验收,晋级为省级重点专科。同时,其省级科研项目“针刺联合弃杖丸治疗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于2012年通过专家组鉴定,课题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红安县卫生系统第一个取得省级科研成果的单位。目前,该院脑病科已成为红安地区医疗卫生的龙头科室和亮点工程,对老百姓的医疗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我院曾先后派出5名骨干赴红安中医院骨科进行帮扶,通过坐诊、教学查房、手术示教,2011年,骨伤科被评为黄冈市中医重点专科,2012年,创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科创建中,从文字资料的准备到科研课题的选择,我院选派骨科主任、技术督导和科研博士前往该院,对其专科建设予以辅导。2012年6月,该院骨伤科已成功地申报为湖北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康复科是黄冈市中医院重点专科,康复科虽然建科时间长,但一直以门诊工作为主,2012年6月正式开设病房之初,我院医务人员支援期间,将科室内部医疗质控管理、病历书写、质量控制一系列重任扛在肩上,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将科室工作理顺,使康复科工作迅速步入正轨,2011年顺利通过了黄冈市中医院重点专科评审验收。

现在红安中医院重点专科发展已初规模。2008年6月脑病科被评为湖北省“十五”中医重点专科,2011年8月康复科、骨伤科被评为黄冈市中医重点专科,2012年8月儿科被评为黄冈市中医重点专科,2012年6月骨伤科被评为湖北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3年8月儿科通过了湖北省县级中医重点专科初评,2013年9月肿瘤科、普外科、妇产科、麻醉科、五官科、护理部申报红安县县级重点专科。

1.2新业务、新技术优势明显

1.2.1“冬病夏治”。“冬病夏治”业务是帮扶开展最好的新技术,从2005年至今冬病夏治业务从最初不到100人发展到2013年1600余人,在红安县广大病患者中有极大影响,业务已辐射到麻城、大悟等周边地区,还有部分在外务工人员,让家人购药邮寄到外地使用。每年无偿提供林氏祖传秘方研制的未用敷贴膏药,派专业人员进行敷贴并对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敷贴穴位以及敷贴宣传等细节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每年冬病夏治工作,都有专家亲临现场答疑解惑、指导工作。

1.2.2“冬季膏方进补”。妇科教授田洁支援期间,指导冬季膏方进补工作,使之逐步规范,她首先从妇科病人开始,宣传“冬膏方进补”的好处并应用于临床,在临床获得较好疗效后,对红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冬季进补工作一年一个台阶的向前发展。

1.2.3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2005年至2008年红安中医院基本没有开展中医护理操作,陈一平护师支援期间,积极鼓励开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6项,2008年至今先后接受6名护理人员到我院进修学习,到目前为止临床各科护理人员都能开展中医护理操作,每科开展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不少于2项,今年准备每科开展 4项,脑病科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护病区先进病房”。

1.2.4中药制剂规范。2010年药剂科主任朱道勤支援期间,先后在制剂室、中药房、中药库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在中药制剂方面存在的不足,他悉心指导制剂人员,对丸、散、膏方的制作制定了一整套规范的流程和技术操作规范,使中药自制制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3技术梯队不断优化

医院要发展,首先要人才。从2005年至2013年间,我院先后红安县中医医院14名医师、6名护师、2名药师和5名管理人员前来进修学习,并派驻教授前往当地进行中医、中药、中医护理基础理论、临床经验讲课,达34期。不仅有效提升了红安县中医医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更为其优化技术梯队形成了长效机制,为增强其自身造血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1.4科研创新跃上新台阶

科研创新一直是当地医院发展短板,没有人才、没有方向、没有思路,想搞科研无从下手。2006年,在支援期间,我们专门安排了医院的科研力量前往该院开展工作,从科研最基础知识讲课,如何选题、如何临床研究、如何结题、如何查新等等。通过帮扶,2005年至今红安中医院荣获黄冈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红安县科技进步奖四项,成功完成一项省级科研课题,2013年8月骨伤科和儿科分别申报湖北省“十二五”中西结合科研课题一项。

1.5公益形象品牌牢固树立

对口帮扶工作使我医院与红安县中医医院结成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在我院的参与下,协助红安县中医医院开展了多项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面向农村等多项义诊。通过公益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当地老百姓能切身体会到上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而且有效提升了受援单位的公益服务形象和社会效益。

2体会

2.1领导重视是关键

对口支援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医院领导对顶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领导的重视,才能带动全院职工,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开展好对口支援工作。我院在与红安县中医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单位后,即成立了以医院院长为组长,业务院长为副组长,医务部、党务部、院务部、后勤服务部、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部、负责日常工作,使对口支援成为医院工作的重点,保证其高质高效推进。

2.2精心组织是保证

对口支援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2],涉及到医疗、护理、药学、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只有精心的组织,才能形成广泛的意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对口支援工作去,从而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加强沟通是重点

对口支援的目的是要提升受援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因此,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尤其要切合受援单位的工作实际,要解决其实际需求[3]。我院在对口支援红安县中医医院中,双方密切联系,通过交流,了解了当地的基本状况及医疗情况,广泛的征求了其当时的医疗需求,并由院领导带队,医疗、护理、后勤等相关工作组深入调研,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扶持工作作好了准备,并经过双方共同磋商,达成了对口帮扶中长期工作意向,为后续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篇5

我国目前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有二十多所,基本上每个省都有一所中医药院校,它们以“医”和“药”为主攻方向。在这二十多所中医药院校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院校,也是我国现代中医药教育的“老四校”,在整个中医药教育领域内,教学和科研实力都高出一截,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理想。其余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立足于本地区行业需求,虽然实力不如这四所行业翘楚,但同样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特色模式培养纯正中医

中医作为中华国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医院校利用科技做出一些尝试,但任何尝试和创新都不能颠覆中医的内涵和精神。至今,仍有中医院校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纯正的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李斯帜”班从2010级开始招生。新生入校后经过专家层层笔试、面试,选拔出在中医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进行纯中医的理论教育。学校配备专门的专家进行培养,训练特有的中医思维模式和方法。学校还在专业课程中增设了中国古代医学史、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学史、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课程,并开设《易经》、《说文解字》等15门公选课程。

山东中医药大学自2005年起,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设置了传统型中医方向(传统中医班),启动了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课程设置上淡化英语、计算机、西医等课程,强化中医课程,增加了《本草经》、《难经》各科中医文献选读以及历代医案、医话等系列课程;在中医课程上以中医典籍和中医理论为主体,突出传统中医特色。

地域和流派决定的院校特色

提到中医,大家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草药。的确,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药。正因为这样,中医的发展必然会烙上地域的特色。同时,中医跟中国戏曲类似,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地域和流派,使得中医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同样特色鲜明。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川黄连、川贝母、川附子等很多地道药材均产于此,因此位于此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得尽天时地利,在中药学领域一骑绝尘。成都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中药学专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08年,中药学专业和针灸推拿学专业一起入选全国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凭借天府之国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学校在中药炮制、中药化学、药植鉴定等方面成果斐然,还开辟了峨眉山、卧龙和青城山后山等多处野外实习基地。

在中医界有着“北华佗,南新安”的说法。活跃于亳州的华佗和鼎盛于新安江流域的新安学派,是安徽中医药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华佗发明麻沸散并用于外科手术,新安学派长于喉科和骨伤科。安徽中医学院凭借地理优势和文化传统,在新安医学研究、针灸经络和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医临床等领域有独特的优势。

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中医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藏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从校名就凸显出其特色领域分别在于藏医和蒙医,而广西中医学院则在壮医的继承和发扬上独树一帜。

合作办学,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中医在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如何使这一文明走向世界,则是众多中医院校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梦想。随着世界崇尚天然,回顾自然的趋势,中医药以副作用小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德国将近有5万人在从事中医针灸的事业,美国大约有5000个中医诊所。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医院校除了在国内以“定向培养”和“中医药+外语”模式培养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外,近几年,更多的培养模式为直接海外办学,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2008年3月31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揭牌,成为我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高校在海外的第一所分校,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又奠定一块基石。荷兰有一所“清白中医学院”(音译),招收了800多名欧洲各国学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与这所学校达成协议,每年都会选派老师或学生去讲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跟德国合办了一座示范中医院,虽然只有72张病床,但是疗效显著,口碑很好。

专业设置,万变不离中医药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盲目追求建设综合性高校,似乎大就意味着强,实则不然,这种不顾实际地在并不擅长的领域增设专业,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医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做大做强的问题,同样增设专业,完善专业结构,但从学校招生页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非中医药类的专业,都设有中医或中药方向。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和财经院校的市场营销就有所不同,除了学习市场管理等基本知识外,还要学习药品经营和销售,必须对药物生产、制作和临床使用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一位中医药翻译方向的同学在介绍自己的专业课程时特意提到了中医基础、中药学、内科学、诊断学等几门必修课程,课时竟然也和临床医学专业一样。就连中医药院校的体育专业,在进行常规的学习外,还要学习中医解剖学、骨伤科学等。

篇6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篇7

一、以自然之美展医院之秀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三门峡市中医院力求把中医文化之美体现在景致与自然相融通的最佳平衡点上。古朴典雅的仿唐式建筑群落,掩映在2000多平方米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观中,园林景观由象征着中医精神的“悬壶济世”、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牧童短笛”和长达66米,集中了历代中医老祖浮雕形象的“中医文化墙”组成。广场中央红灰两色花岗岩铺就的“中国结”图案象征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国情结。巨大而通透的玻璃幕墙,映衬出门诊大厅传统与时尚的有机融合。由草书的“中”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院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以纯净的白色为底色的院旗,院徽图案居中设置,于醒目中放射着奋发向上的力量,在旗帜下,院歌《永不放弃》中:“我们用传承千年的智慧舒展你会心的笑意……我们用祖国医学的瑰宝绽放你青春的美丽……”,唱出了中医院人对人生信念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执著,让人感受到的是中医文化中继承与创新的契合之美。在门诊大楼与病房大楼之间,由曲折的中式回廊相连接,橙黄色的琉璃瓦屋檐下,悬挂着两排传统手制的红木灯笼,古色古香的中式红木雕花窗棂、中性仿古色调辅以精致的红木拼花边框的宣传版面,洋溢着无处不在的中国传统的韵味,呈现出中医文化中细节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三门峡市中医院通过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了医院宗旨,突出了中医药文化特色。在坚持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注重大众化、实用性、审美性和个性化的原则,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二、以精湛之技奠医院之基

医疗技术始终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强大基石,医疗技术的提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三门峡市中医院面向全国招聘引进学科带头人,录用研究生充实临床一线,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讲学、收徒带教,选派业务骨干到国家级医院学习进修,安排一线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建立长期协作,以国内一流专家团队搭建起一流的医疗技术平台。国家级重点专科的骨伤科,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在三门峡市乃至周边地区稳居骨伤科领域的龙头地位,住院病人占全市骨伤病人的60%以上,开展的新技术项目多次填补豫西地区技术空白,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与奖励;脑病科是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该科坚持走中西医发展之路,在脑中风、偏瘫、中风后遗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其先进的治疗手段和良好的疗效在本地区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该院针对亚健康人群在康复、养生、保健方面的需求,成立了本地区首家具有领先水平的集“诊断治疗、康复保健、推拿针灸、药浴熏蒸”为一体的国医堂和妇女、儿童、中老年“治未病”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单位。为做到精细管理,该院不断探索,构建起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狠抓两个突出(重点专科,中医特色),深入开展三项活动(十项主题活动、全员岗位大练兵活动、三级医师查房竞赛活动),推进“四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化建设、业务规范化建设、人性化建设),加强五项管理(行政管理、医疗管理、药事管理、护理管理、医技管理),强化七种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人才意识、市场意识、科研意识),达到两个满意(病人、职工),两个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大胆探索和不断努力,三门峡市中医院逐步实现了“人才精尖、设备精良、技术精湛、管理精细”的工作目标,以精湛之技奠定了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基石。

三、以诚信之德铸医院之魂

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全体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三门峡市中医院注重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开展了全员礼仪培训,使职工行有规,蹈有矩,从而使患者感受到中医人严谨规范的服务。同时,通过组织“三基三严”培训、中医基础知识比武和中医技能比武、全员岗位大练兵、三级医师查房竞赛活动,使医护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医院特别注重在医院内部倡导“家”的理念,职工生日当天,都能收到生日蛋糕和祝福贺卡;“六一”儿童节,14岁以下的职工子女都能收到精美礼物;九九重阳节,医院领导班子和60岁以上老职工共进晚餐;“八一”节,组织退伍军人座谈,感怀他们为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医院还组建了篮球队、舞蹈队、礼仪队,经常与兄弟单位开展活动,展现中医院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大幅提升。通过为患者提供规范、细致、周到和人性化的服务将医院诚信的形象树立起来,同时,职工们也强烈的感受到了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强化了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思想情操。

四、以和谐之爱献医院之情

篇8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篇9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各类技术标准和规范在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中医药的国际化有赖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完善和推广。2010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第一批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药为建设单位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担了2012~2013两个年度的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工作,在广东省内共培训了学员逾2000人次。开展培训是推广中医药标准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开展培训,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1政策与资金支持

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有力保障,有力地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培训的开展。国家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提出以中医药的标准化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现代化[1]。自2003年起,财政部每年安排财政专项经费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给予支持[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印发了《2012年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2013年度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各基地的培训任务,同时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将中医药标准化培训项目纳入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激发了基层医疗工作者参与培训的热情。发文将标准化项目等同于国家局级科研课题,具有激励作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2014年的《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标准化建设,发挥标准化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广东省中医药局在培训举办的过程当中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2注重学科交叉,保证高质量授课师资

在安排中医药标准化课程中,需要注意各类学科的交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多次的培训中,专门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专场讲授标准化基础知识。特别是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实施推广培训,既要涵盖中医药标准化基础知识,又要包含各科临床诊疗指南,且要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临床工作者的需求,尽可能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授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2年度、2013年度的培训中,分别邀请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针灸学、中医耳鼻喉科、中医脾胃病科、中医妇科学、中医肿瘤学、中医风湿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前来授课。受邀的专家在各自研究领域享有盛名,同时有丰富的标准化培训经验,获得学员们的高度肯定。

3以多场次授课的形式开展院内骨干培训

我们在开展院内骨干培训时发现,集中单场次培训,耗时较长,值班医生难以参与,且不易调动积极性。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日常医教研工作繁忙,如何能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呢?通过摸索,发现培训采取多场次授课的形式开展,既可保证临床医生都有参加的机会,又能让大家可以选取感兴趣的场次,通过内需调动积极性。此方法在实践中受到欢迎及支持。2013年度的院内骨干培训中,我们共同时,培训还可以采取科室内讲小课的形式开展。在每个年度项目开展初期,医院均会派出业务骨干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标准化高级人才培训”“中医标准应用评价人员培训”等统一培训,参与培训的老师将学习的知识在科室内宣讲,在科室范围内普及基础知识,这也是分场次开展培训的另一种形式。

4运用网络信息化推动中医药标准化推广培训开展

2012年度、2013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承办了两次广东省中医药标准化推广培训,共培训了基层医疗工作人员逾1400人次。由于2012年度培训反响较好,2013年度报名人数远远超过预期,为了让更多学员能够参加培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启用了院内会议室导播系统,将主会场的音像视频连接到分会场,实现了课程同步,使分会场的学员既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又对专家的授课身临其境,获得了一致好评。受此启发,在今后的培训中还可与基层医院合作,设置基层分会场,运用远程网络授课的形式,同步开展培训,既可免除学员路途的奔波,又可更广泛地推广标准化知识。

5注重意见反馈

注重学员反馈,了解学员需求,为继续开展培训打下基础。培训结束后,及时了解学员的反馈,征集意见及需求,能有依据地调整授课内容、学科编排、进度安排,使下一次培训更有针对性,取得更佳效果。为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培训中,设置了问卷调查环节,听取学员培训会后的反馈,如“您认为本次培训班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如何”“您希望下1次中医药标准化培训着重或增加哪些方面内容”“关于广东省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您有何意见或建议”,用这种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在针对广东省内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标准化培训过程中,我们收集了逾800名基层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和建议,90%以上的学员认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培训班内容实用,能增进对中医药标准化相关知识的了解,并能拓宽工作思路。针对下一步的标准化培训,学员的主要建议是着重具体的病种或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诊疗规范进行培训(如针灸、儿科保健等)。学员认为基层医院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标准而非制定标准,希望在省级中医医院的指导和带领下,能使标准化工作服务于基层群众,解决临床具体问题,而同时不能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才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根据学员反馈的建议,标准化办公室在下年度的培训工作中将作出适当的调整,使之既有标准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

6结语

“中医药标准化培训”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任务”的开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开展中医药标准化培训的同时,有多个临床科室承担了中医药标准应用评价项目。承担评价项目科室的老师接触项目初期,往往有一知半解的感觉。参加了医院举办的培训后,他们表示理清了思路,明确研究方向及工作要点,同时对开展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工作起来更有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相关知识,融入标准应用评价中,学以致用,印象更深刻。今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要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临床科室参与到标准应用评价项目中。中医药标准化是我国中医药工作重点之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是保障中医药质量安全、推广中医药成果、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要打造一个推广平台,全面普及标准化基础知识,推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应用以及修订,为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远布局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56-02

目前,我国中医护理教育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如何既与现代护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接轨,同时又发扬完善我国传统的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于200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五年制护理本科生,现该届学生即将毕业,伴随这一届学生的学习历程,我们不断总结、改进,坚持突出传统医学特色,注重中医护理理论与先进的护理模式相结合,针对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力求建立新型合理的中医护理本科教学模式。

1 课程体系设置

1.1 总体目标和原则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护理和现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护理技能,具备相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技能和教育、管理、科研基本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原则: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为主体,以护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基点,有利于中医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1.2 课程体系

1.2.1 主体性兼顾灵活性 在课程体系中,以护理专业课程为主,开设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辅以相当比重的人文、社会、心理等选修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护理科研方法、护理教育学、护理美学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2.2 适应现代护理学新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护理的对象由病人扩大到全社会的人群,护理工作面向群体、面向社会。在课程内容中,需要增加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因此,我们设置了社区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更新。

1.2.3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 为了更好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将中医护理学设置成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临床护理学两门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美容、各项医疗护理活动对患者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医临床护理以病证为经,以证型为纬,结合“中医整体观”的原理,运用护理程序,开展“辨证”与“施护”。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同时,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2 实践教学改革

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和教学质量高低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目前大多数院校仍采用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这种方式理论与实践划分过死,不能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接触临床,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一开始往往不适应,产生心理压力和情绪反应。因此,我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2.1 增设阶段实习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习穿插的方式,在第六学期安排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第四附属医院(玉溪市中医医院)进行10周的阶段实习,具体分配在针灸科、推拿科、肛肠科、风湿科、骨伤科,主要实习基础护理(如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压疮护理等);护理操作技能(如无菌技术、各种注射法、灌肠法、男、女性导尿法、吸痰法、吸氧法等);中医传统操作技能(如拔罐法、艾灸法、穴位注射法、耳穴压籽法、刮痧法等)。通过阶段实习使学生直接接触服务对象,获得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为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2002级护理本科班毕业实习分别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昆明市延安医院实习,均得到了实习医院的好评。

2.2 加强实验室实训操作和考核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技能操作,充分发挥中心实验室的作用,我院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2个月),组织毕业实习前各专业共10个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无菌技术、体格检查的技能训练、要求做到规范、准确、熟练,反复训练,逐个考核,逐个点评。最后各班选出前五名参加竞赛,评出各项操作的一、二、三等奖,并进行奖励,2002级护理本科班分别获个人无菌技术操作一等奖和心肺复苏二等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3 实习前强化训练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开始接触实实在在的社会,需要他们独立地应对各种病人、处理好各种关系,因此有必要在学生进入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护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强化训练。为此我们对2003级护理本科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10项护理操作技能(静脉输液法、吸氧法、吸痰法、男、女性导尿法、洗胃法、穴位注射法、艾灸法、耳穴压籽法、拔罐法)强化培训,时间为五周。具体做法是将50名学生分为5组进入急诊科、针灸科、肛肠科、风湿内科、妇科进行护理操作技能强化培训,在培训中采用真人真做和模拟实验教学两种方法:①临床带教老师在讲解与演示中以学生或教师扮演病人角色;②学生既当护士又当病人,转换角色练习。要求在训练中做到规范、准确、熟练,并进行逐个考试,逐个点评。其优点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沟通技巧;增进了与病人的情感交流技巧;规范了护理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

3 加强素质教育建设

素质结构包括: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由于传统中医护理教育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三方面上存在明显缺陷。因此,我院将素质教育建设作为教学模式中的突出问题予以强调。

3.1 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医学界人文主义的回归,护理工作的重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从以治病为主的功能制护理转向全面关注人的心理、社会状态、健康需求的整体护理。人文关怀式的服务正在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只有深入学习和探讨现代护理观念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提升护理人员的人

文素质修养,才能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我院在护理本科教育中,加强人文知识学习,以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在护理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和奉献精神。

篇11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中医的发展,中医研究生培养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报考中医院校研究生的数量日益俱增,这在某种程度有利于中医的发展,但数量并不代表质量,医学研究生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高层次的中医人才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药高级人才,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教育:

1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1.1 人文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现代化,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可忽视。中医研究生作为中医药界的高层次人才,人文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研究生阶段应该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②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形成乐观积极心态的前提。③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德作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医务工作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和准则,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强调把良好的医德医风,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生命、救死扶伤、淡薄名利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1]。④重视礼仪教育,中医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因此文明的言谈举止,高雅的的行为、宽广的胸怀等也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⑤加强就业观教育,由于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同学们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同学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都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因此,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一些相关方面的专家开展一些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组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以及导师与学生的交流等活动来帮助同学们摆脱就业迷茫状态。

1.2 提高学生自身基本能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基本技能,才能让其在社会上有一席立足之地,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自身基本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自身基本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学能力及相关专业能力等[2]。学校定期的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比武大赛、临床技能大赛、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或者相关的学术竞赛等,邀请相关的专家作指导,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以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1.3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面对现实,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3]。创新思维具有多向、灵活变通、新颖独特的特点。创新能力包括知识与经验的使用能力、假设与方案的想象能力、对不同假设方案的评价判断能力、对所选择的方案与假设的逻辑证明与验证能力[4]。任何创新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得重抓学生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医学杂志,扩大视野。

2 加强临床培养

2.1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很多学生为了考研,忙于理论复习而忽视了本科阶段的临床实习,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准备考研,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却很低,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中医本身又是一门经验学科,它的任何一套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几千年古人经验的积累。望、闻、问、切四诊都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机会,多临床,早临床,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2.2 加强研究生培养督导工作

首先我们应该规范临床考核制度,临床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核心,规范临床考核制度,加强临床培养环节,重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是提高中医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阶段,有些学生思想散漫、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医院的相应科室应该成立评估小组,主要由带教老师和科室主任组成,在学生出科之前进行该科室常见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病例分析能力及其工作态度等的考核和评估。考核不及格者延长该科室的轮转时间并进行补考。轮科结束之后院系领导还应该组织相关老师,系统的对学生所轮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处理能力和临床思维进行考核。其次我们应加强对学生在学术上的更深层次的引导,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老师们同时得注意处理好“督”和“导”的相互关系。

2.3 临床经验交流

学校在每次轮科之前以班或者以院系为单位开展临床实践经验交流会,每个科室至少派两名代表谈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或者自己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方面,以便其他的同学了解相关科室的情况,也可以给后面去该科室实习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

3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

3.1 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事情要想成功,没有严谨的思维和端正的态度绝对行不通。科学更是如此,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得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的能力[4]。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导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无论是实验之前还是实验之后以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过程都要有详细的安排,周到的考虑,对每一次实验结果都要求要有详细、真实、明确的记录。

3.2 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般科研设计都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而在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饲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取材都需要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真正进入实验之前导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培养研究生利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意识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及时了解并获取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对医学生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而在研究生阶段,无论是科研课题选择、还是科研数据的分析或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资料的搜寻都是必不可少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方便简捷之路。因此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意识是科研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同时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及筛选能力,使他们能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决定着中医院校发展的兴衰,要造就一流的学生,就要制订出最佳的、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夏建龙.中医骨伤科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1):4-6.

[2]张士娥,高德海,李胜.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158-159.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98-101.

篇12

1项目驱动教学法简介

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包括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1]。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在亲自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并实践,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搜索和主动运用,在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学习的同时完成项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将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项目驱动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课堂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 调动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变被灌输为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4],在做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中体验知识的实用性,并找到学习的方向感。此教学法强调自我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局部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动手的能力,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努力方向,推动其获得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他们走向社会、快速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理论上,项目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医学专业教学和医学生临床交流能力的培养。

2颈椎病自我康复项目驱动设计

2.1项目内容笔者设计实施 “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项目是基于:现代生活中颈椎病已成为成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报道该病发病率为17.3%[5],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不断提前。而颈椎病患者中大部分是早期轻症患者,通过身体姿态练习方法、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和推拿按摩手法可以达到预防和延缓症状发展的目的。在我国现有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广大患者也渴望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

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居民中,以展板、播放录象、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视频光盘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居民了解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相关知识;掌握简单的身体姿态练习方法,动静结合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辅以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缓解颈部肌肉疲劳,防治颈椎病。同时培养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居民进行指导的能力。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评价居民对此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卫生单位服务能力的提升情况。

2.2项目驱动内容设计以“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课题为基础,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引入分组竞争激励机制,采取积分奖励,积分到一定数量给以适当物质奖励。让在校学生参与到“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课题中,利用业余时间,掌握颈椎病相关知识和常见症状的基本处理方法,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和农村重点人群保健等内容,达到使学生就业后卫生服务的“零适应期”。通过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满意度,探讨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以拓宽临床医学教学思路。具体步骤如下。

2.2.1选取学员采取自愿和老师推荐结合的形式,以学有余力,不影响正常学习任务为标准,选取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及预防医学本科在校学生纳入到本项目中并分组。

2.2.2定义任务及策略集中学生介绍颈椎病基础知识及“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社区保健应用”项目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布置任务: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分组查阅颈椎病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病理生理过程、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体征、自我康复和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的相关知识;分组拟定项目实施计划,写出卫生宣教内容纲要和宣传册草稿。老师根据计划和草稿予以评分。

2.2.3搜索获取知识向学生演示防治颈椎病的身体姿态练习方法,动静结合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和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同时录像制作音像光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期限练习上述方法,并在期限内完成前面布置的任务。查询知识的同时准备问题和答案。按问题数量累积加分。

2.2.4整合知识学生模医患进行角色扮演并互换角色。一组人扮演医生,一组人扮演患者,互相提问回答及演示身体姿态练习方法,自我康复运动训练方法和推拿按摩手法。能提出对方答不出的问题也予以加分。记录不能回答的问题,返回图书馆查阅资料解答问题,老师予以辅导订正。然后进行一次理论考核(开卷笔试)和实验考核(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的运用相关锻炼、康复方法)。学生考核后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设计一份以本课题研究内容为主的社会调查表。

2.2.5运用知识参加社区宣传,发放宣传册和演示光盘,直接面对患者咨询,演示自我康复及手法推拿防治颈椎病。同时完成社区调查问卷。根据咨询人数和回收问卷情况评分。

2.2.6评估成绩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梳理, 再进行查阅参考书学习理论,每位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调查报告及论文。老师整理相关数据及资料,最后形成分析报告进行总结陈述。

3效果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的态度都非常认真, 同学们能够做到独立思考, 敢于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为提高,体会到有学必能有所用,明确学习医学知识是为了解决患者的疾苦。查阅资料让学生在掌握文献检索办法的同时,阅读了大量专业杂志和书籍,深入理解知识点并扩大了知识面。大部分同学除了在图书馆和网上查阅颈椎病的资料以外,还主动向亲戚朋友询问有无相关疾病和症状,了解居民对相关病症的描述和看法。练习锻炼、康复方法增强了动手能力。在后期进行社区宣教活动的时候,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帮助患者,解答患者的疑惑,做到学以致用,体验了医者为患者服务的的满足感。在应用中加深知识的牢固度,学习质量不仅得到提高,还大大缩短了学生实习和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参加过项目驱动法的同学的学习目的性和与病患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同学,获得较高的自我满意度。另外,参加项目驱动的同学同时掌握了常用的卫生宣教方法,调查问卷的基本设计和使用方法,熟悉了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步骤,撰写论文常规注意事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满意,达到预期目的。

4总结

医学教学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更应该授人以渔。除了要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外, 更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完全不同于目前以老师讲授为中心的医学知识教学模式,将学习时的“动眼看、动耳听”变为“动脑想、动手做”。应用于医学生临床能力辅助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都有独到之处。

驱动教学法为临床医学能力教学提供了新思路。选择与临床联系紧密的项目,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设置具体的任务和步骤,提供一定的模板或例子让学生“照葫芦画瓢”,配合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或将教学活动与各类比赛活动相结合[6],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创新型高级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钟增胜,许江.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26(5):159-160.

[2] 张新香.基于项目驱动法的高校学生信息素质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0):113-115.

[3] 林春梅.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74-76.

[4] 廖世蓉,王扬才,雍涛.高职软件专业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12(11) :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