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生物探究的过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探究的过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探究的过程

篇1

生物课程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就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一些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直观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条件往往有限,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个生物实验进行实践,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探究,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通过视频来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视频来对生物现象有直观的观察。因此,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通过视频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1内容容量要适中

在微视频制作中,教师要选取一些合适的内容。主要是选取一些观赏性强、能够增强学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现象的内容更应该通过制作视频来进行显示。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往往不对微视频制作的内容进行筛选,如果什么内容都通过视频来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视频制作时间,学生对视频也不感兴趣,这种机械化的微视频制作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水循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制作让学生观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储水和供水的过程,了解水是如何在植物和生物圈中进行循环的,然后再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学生就能够结合微视频来进行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课件制作要恰当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制作的时候,需要优化课件的制作过程,只有高质量的课件才能够为实验探究的过程提供依据。课件制作一定要简洁明了,学生看到课件的时候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比如教师通过PPT来制作课件的时候,选择的背景不能过于花哨鲜艳,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在PPT背景上,分散注意力,同时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PPT背景中还需要避免相关文字的出现,这都需要教师提前来做好改进。教师要对微视频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上课时才能把握好节奏,保证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从植物吸收光、通过叶绿体产生生化反应、产生淀粉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掌握,但是如果单纯通过文字来学习的话,学生在学习之后依旧会迷茫。此时教师就需要重点在微视频中将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的过程进行展现,让学生抓住重点来进行学习,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3语言表达要流畅

教师在对微视频中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咬字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微视频在进行呈现的时候,只有内容和声音,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声音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自己的表达能力的提升,运用合适的音高,在讲解之前也需要准备好演讲稿,对演讲稿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避免读错字和发音不标准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正式录制之前还需要念几遍演讲稿,对讲课的节奏进行把握,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就需要加快语速,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就需要适当放慢语速。而讲解中,教师还需要保持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有一种一对一教学的感觉,而不是机械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动听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到微视频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视频制作的时候,会给学生介绍糖类、淀粉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同时对这些食物的营养物质进行介绍。教师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就需要对卡路里、能量、消耗以及食物在人体中代谢的过程准确表达,尤其是在对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转移的过程进行表达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放慢讲解的速度,让学生观看动画,然后结合文字来进行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升。

4录制、后期处理

在微视频录制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意外,因此就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将一些精华的内容选取出来,这样就能够提升微视频的连贯性。而教师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也需要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中,避免杂音出现在视频中。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录制的时候,可以选用Camtasia Stuido录屏软件,该软件具有录屏、视频剪辑与编辑以及视频菜单制作等功能,还可以将视频进行压缩,将视频导成各种格式。而在后期处理中,需要对视频的气氛进行渲染,还需要加入一些字幕,最后保存成MP4格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自由学习。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种子的发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视频中不仅会将种子如何发芽、在发芽过程中产生哪些化学变化展示出来,同时还会将真实种子发芽的成长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而教师在对豆芽的发芽过程进行录制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温度水分不合适造成种子难以发芽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在众多种子发芽的视频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这样学生就能对种子发芽的过程有完整的理解,避免一些干扰因素对学生观察过程的影响。

5结论

综上所述,将微视频引入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实现生物课堂的“短、快、精”的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微视频制作能力,发挥其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篇2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1 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2 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3 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

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

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

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

篇3

一些中学生英语学不好的原因究竟在哪?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如何呢?本人就此作了调查和研究。这些

调查和研究表明,这些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心理误区。

一、自卑心理

这些中学生由于小学英语基础没打牢,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英语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考试成绩越来越不理想,于是这些学生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感觉自不如人。这种自卑引起的忧愁和苦恼给这些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这些悲观失望导致了他们英语学习成绩下降。

罗曼・罗兰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生活中人人都会遭遇挫折和失败,都会发现不如别人的地方,都会有自卑的情绪体验。这种经历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情绪的长期化,形成了一种自卑的性格则会给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如何消除中学生这种学英语的自卑心理呢?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卑源于比较,而不是源于真实。自卑的最根本的根源在于自己的目光的着眼点。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不作无谓的比较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确立这样的心态:我能行,我肯定行。要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其次,我们务必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时间英语成绩不理想不应该左右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分析成绩差的原因;指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学习英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传授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必要的。英语是一门功夫性学科,一个人只要肯下工夫,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好英语靠的是点滴知识的积累。

二、盲目心理

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中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理想,但就英语学习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不够明确或不够正确。一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为了中考,英语差不要紧,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只要学好数理化照样考上好高中。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于是,就没有了明确可行的学习计划,就失去了学习动力。学习上显示出盲目状态,心理上存在盲区。在学习过程当中,这些学生随意性太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计划性,甚至根本就不愿投入。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应付了事,最终学习成绩下降。

针对此种心理误区,英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有人曾说过: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无舵的孤舟,终将被大海吞没;就像一颗黑夜的流星,不知要陨落何方。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英语不仅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安排好学英语计划,在学法上予以指导。再者,教师要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提高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应付心理

学生学习英语的应付心理存在三个方面:一是应付考试,二是应付教师检查,三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抱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于是,这些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课后做作业马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计划,更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临考前努把力,考试后全忘记”。已经成为这些学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学不好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除了对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外,他们还缺乏坚强的学习毅力。要想消除学生这种心理误区,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认识学英语的重要性外,我们还必须对他们加强学习品质的培养。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对他们的作业要严格要求、严格检查,对所布置的家庭作业要经常抽查,课堂上要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四、速成心理

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速成心理。他们平时不是扎扎实实地学习,而是耍小聪明。如同守株待兔故事中的人等待兔子上门送死一样,他们的眼睛没有盯在踏踏实实干事实上,而是盯在寻找捷径上。这些学生虽然也渴望得到好的英语成绩,但由于平时缺乏吃苦的精神和踏实的学习工夫,因而他们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师务必要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要不畏困难,勇攀高峰。英语是一门功夫性学科,只要肯吃苦,勤努力,就一定能掌握它。

五、惰性心理

学生中存在的懒惰心理是他们学不好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学习的责任感。

克服惰性心理,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激励机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克服惰性心理的关键就是需要一个人从内心深处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学生要想产生此种动力就必须对外语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己的未来前途。

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坚韧不跋的精神。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光靠充沛的精力和满腔的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将强的毅力。

六、畏惧心理

有些中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成绩不断下降,渐渐地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畏惧心理的产生又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习效率大大降低。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针对中学生此种心理误区,我们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困难。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英语学习如攀登高峰,只要攀登者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向前,最终就一定会到达顶峰。

其次,要帮助学生化解困难。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教师要做到简化每一个环节的训练,从基础抓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从而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信心。

再者,我们对这部分学生每取得的成绩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进取心。

一些中学生存在的以上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误区既带有普遍性,又带有特殊性。我们英语教师务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区别地进行对待和处理。

篇4

“离合词”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陆志韦于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正式提出来的,并沿用至今。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涉及到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以前的语法书上,都把现在所提的“离合动词”放在十大结构中的“述宾结构”叙述。关于离合词的界定,则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 ,就是目前也还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词组,有的认为既是词又是词组,有的认为是动宾式的粘连短语,还有的认为是“语词”。其实,“离合词”或“离合动词”的提法亦可,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离合词“合用时是词,离用时是短语”。

一般认为凡是中间可以插入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诸如:得、不、了、着、过、结果补语、趋向动词、量词等)都算作离合词。如“洗澡”的”洗“后面可以加上“了、着、过”变成“洗了澡、洗着澡、洗过澡”,也可以加上结果补语、趋向动词变成“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澡”的前面也可以加上名词、数量词变成“洗凉水澡、晚上洗一个澡”,因此“洗澡”是一个离合词。而“从事、企图”等中间不能加入任何成分,故不是离合词。

二、离合词偏误的源起

对我们从小学习汉语的人来说,离合词不管是属于词汇现象还是属于语法现象,我们都能理解,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但对于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会随时与自己的母语进行对比学习。他们会问,“洗澡”为什么还能说成“洗着澡”,“洗一个澡”,“洗好了澡”,“洗起澡来了”,“洗凉水澡”,而“从事”为什么不能说成“从着事”,“从一个事”,“从好了事”,“从起事来了”呢?笔者曾经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被一位日本学生这样问到过,有幸当时了解离合词的一点知识,比较地解答了那位学生的疑惑。

三、离合词偏误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笔者了解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离合词的研究现状,觉得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缺乏,所以很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弄清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一般会有它的扩展形式,一般有经验的老师会讲清楚,但是也会漏掉一部分内容,学生在碰到离合词的扩展形式的时候会有意回避。这当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和影响。另外,离合词作为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意义上符合词的特点,在结构上又符合短语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始终是留学生掌握的难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分析可以提高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效果,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日常的交际中不是去回避而是正确流利地使用离合词。

四、出现离合词偏误的主客观原因

究竟留学生出现这类偏误有哪些原因呢?通过这篇文章我想进一步探究一下。

(一)主观原因

1、学习者知识的错误类推和过度泛化

学习者在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情况下,将已学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式自认为正确、不恰当地套用到新的语言知识上。还有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受到母语的语言知识的束缚,对目的语产生抵触情绪。泛化式偏误大多是学习者学了一些目的语之后,但还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然后再学习新知识时以偏概全,而发生的想当然的错误。

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例如留学生在遇到没有把握的词汇或语法形式时,通常使用回避、简化的策略。这通常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表现。有些留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回答问题时害怕出错,所以就避免那些不确定的内容及形式,用自己比较肯定的方式来表达,相对应有一些性格外向,态度积极,场依存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不怕出错,勇于尝试一些新的表达方法,虽然当下偏误比较严重,但当得到纠正以后,就很容易且很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如果这样,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掌握复杂的新语法项,由于个人问题,学习新知识的速率就会降低。

(二)客观原因

1、民族文化差异。在学习离合词的时候学生偏误较多,因为每个离合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处在不同的语法结构当中,对句中的其它成分要求不同,归纳一下,学生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离合词本身的复杂性,不过离合词的复杂性本身和我们汉语语言文化的复杂性是离不开的。

2、教学方面的原因。离合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比较高,对外汉语教师在利用现有成果知道教学时,往往力不从心。教学中存在好多问题,比如:解释得不透彻、练习得不到位,学生对离合词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只能死记教材中的一些扩展形式。

另外,老师对离合词的认识和研究不够充分,甚或有错误的认识,这样一来,肯定误导了学生。譬如,有的老师会错误地认为离合词不能带宾语,这就是片面的认识。赵金铭先生早已指出,部分离合词可以直接带宾语,将动作的对象表达出来。如“劳驾您。”“留神小偷。”等。这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其实也挺难的,因本体知识研究的成果不够充分或很难尽快转化到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去。好多教师很少能做到系统讲解离合词的扩展形式,即不能根据教学的整体进度在合适的时候把某个离合词所具备的所有扩展形式系统介绍给留学生,不能使学生对汉语的这个难点有个整体认识。

五、对教学的启示和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在先进和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我们对离合词的研究确实是不足的,而这个不足最重要的不是关注的学者不足,发表的论文不足,或者是研究的角度不够全面,而最重要的不足是虽然大家都各抒己见,但却没有很具说服力的答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就应该从这个薄弱的环节入手,做好离合词的定性和定量问题。

1、离合词的定性。周上之学者提出了离合词是字组的新颖说法,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洗一个热水澡”,“洗澡”这个双字组,在“洗”和“澡”分开后,总体的意义没有改变,还有字组分开后,单字仍然具有独立运用的能力。这样我们似乎不必再深陷离合词是词还是语的争论中了,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离合词的定量。离合词的鉴定与离合词数量的确定密切相关。赵金铭先生也对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做了量化研究,根据他的统计,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离合词就有2500多条,并且数量还在上升,这些对我们从整体上研究离合词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实践

1、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1)生词标注。一般教材在离合词标注方面都没有什么特殊的标记,所以首先要对课文中的生词注释做改进,要让学生产生“这些词是特殊词”的印象,教学才能有可能顺利进行下去。在这方面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构想,比如刘春梅《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中提到除对离合词进行整体标注外,还可对成分中的自由语素单独标注。

(2)扩展练习。比如将一般动词的重叠式和离合词的重叠式作比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离合词的特点。比如“休息”可以说“休息休息”,而“洗澡”只能说“洗洗澡”。除了重叠形式的练习外,教材还可增加替换、填空、改错等相关联系。尤其是动宾离合词数量大,扩展形式与很多语法项目相联系,并与很多动宾短语的扩展形式一模一样,所以在课后练习中要有意识地与有关动宾短语的扩展联系相结合。这样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很好地掌握离合词,但一定会使学生慢慢形成语感,减少偏误。

2、对教学实践的建议

(1)在总体设计方面。应该制定一个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结合语言点教学,分别排列离合词的不同扩展形式,再通过循环反复,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离合词的用法。应从外国留学生习得第二语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频度来安排语法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将离合词的语法点依照难易程度、常用与否重新排列组合。

(2)在课堂教学方面。一方面就是要将离合词扩展形式与其语用价值相结合。比如留学生会很容易说出“我不能报名”,而不说“我报不了名”,改用情态动词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所以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意将离合词的扩展形式与离合词的语用价值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用情态动词和离合词扩展形式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气和效果也是有差别的。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重要。

另一方面就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记忆与遗忘现象实验研究的创始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启示我们,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所以对留学生很容易出现离合词偏误的教学更应该做到不断重复和巩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学的语法点合理地展开离合词的扩展形式,见一个讲一个,不断重复展开,虽然稍微凌乱,但却避免了集中讲解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记忆负担,另外还能在不断重复和巩固的过程中逐渐纠正偏误。

总之,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阐述一下本人对离合词教学和研究的一点认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研究的同行们交流和沟通一下,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笔者也期待更多的专家与学者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珠,姜丽萍.怎样教外国人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

[7] 孟国.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35

[9] 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70

[10]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35

[11]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 杨庆蕙.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

[14] 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15] 于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J].现代语文,2009(5)

[16] 周上之.离合词是不是词?[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4)

[17] 段业辉.论离合词[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2)

[18] 刘江涛.离合词特点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篇5

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比较重视,虽然政府不断地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一些问题。我国目前开展的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物的教学理论知识比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比价繁重,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点讲解完毕,如果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时间不够,课程的许多知识点不能讲解。所以,教师没有办法开展探究式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理论知识过多

高中生物的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也比较重要,所以,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因为每门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学的知识点密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难以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因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占据课堂的时间多,导致生物课程的知识点不能完整的

讲解。

(二)教师能力不足

生物课堂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很重要,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对于不喜欢生物课堂的学生,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旁观者,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不大。

(三)教学要求不明确

目前,我国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没有明确的要求。造成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清楚,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

(四)设备不完善

在实际教学中,学校不具备完善的教学条件,基础设施差,需要做的实验设备短缺。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生物实验是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员,所以实验设备全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完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人的课程和班级较多,实验操作困难,教师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大部分教师放弃了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优化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一)为生物探究教学方法创造条件

对我国高中课本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哪一些课程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在课堂占据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师教授的大部分是理论性知识,缺乏实验操作。我国应该对教育体制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对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满足生物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型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高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学校要定期对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检测,选出优秀的教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完善教学设施

现在我国农村的基础教学实施比较落后。高中生物教学理论与实验联系比较紧密。对于生物教学的探究性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加强完善教学设备是教学的基础条件。

(四)改善高中生物的教学体系

探究性教学主要倾向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要求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把实验画在黑板上进行,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取代了探究性教学。目前,我国的教学体系仍然不完善,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体系,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探究式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实验设备的条件也不完善,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改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尽量安排高中生物教学的密集型,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为高中生物探究学习创造了基础性条件。我国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强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利用探究式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性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

篇6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篇7

传统高中生物教学的弊端很明显,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甚至连一些实验课,也被习题训练所代替。课堂之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这种模式下,课堂沉闷,缺乏生机;而学生的个性被严重扼杀,学生越来越缺乏创造力。学生最后都被培养成了应试机器,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生物课程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生物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探究学习活动来适用新课改发展的需要。生物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热情,而且在不断地生物探究中逐渐培养起探究的意识。本文从中学生生物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正确的开展中学生物探究活动提供相应的对策,以便于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学的学习效率。

一、现阶段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物教材与实际教学存在差异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材是基于教师教学内容的理想化状态,和现实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现实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材在使用时并不能完全适用当地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对于日常开展的生物探究教学活动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搬,背离实际的教学现状。而是应该根据当地中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生物探究活动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分析生物教学的实际进度以后再开展生物探究教学活动。除此之外,生物探究活动的教学主体是中学生,因此教材的教授需要结合中学生现阶段的心理、感情、知识水平等,有针对性的制定生物探究活动的内容,更加符合中学生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

2.生物教学时间的分散性

在中学教学中,每周只有少数的几节被安排学习生物,相对来说教学时间比较短暂且零散。但是一般的生物探究活动的完成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是因为探究过程包含的内容非常繁杂。比如对同一个探究对象要经历一个连续的观察和总结的过程,最好能保证时间上的连贯统一。所以生物探究活动还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选择在学校进行,但是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将解决教学时间分散的现象。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师的一角设置生物园地,引导学生参与生物园地的管理,学生通过不断的生物园地进行观察、管理的过程中,会逐步改善生物探究教学实践分散的问题,并且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生物探究的氛围。

3.生物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不够

要想保证生物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就必须在之前将所有的材料、设备等准备妥当,这是关乎着探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按照生物探究活动的研究对象准备好材料、设备,以便学生可以得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活动中应用的材料是可以灵活选择的,只有具备与所研究对象相似生物特征的对象都可以加以应用。例如在进行探究植物表皮组织细胞时,可以用材料上指定的洋葱表皮,也可以选择校园的绿化植物表皮做为实验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的效果。

4.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不高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生物教学的课堂一般都是教师为主体, 多采用灌注式教学方法, 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生物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之中学生物作为毕业考试的一部分, 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教授大概要义, 而忽视了学生对生物教学内容精神的培养。 这些做法都会使学生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生物的意识, 更谈不上对生物探究的创新性探究。

二、中学生物探究活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引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中学的生物教学也必须引进互动式教学以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生物教学的学习当中去, 而教师只是扮演引领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生物探究活动中, 互动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不及时等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进行生物探究活动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 根据生物探究活动的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做实验得出各小组的结果,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进行交流结果的汇总。 作为结果, 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 增强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加强了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使生物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加大生物探究活动的投入

由于学校各方面的条件的限制,在生物探究活动的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很多的欠缺。 为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应该加大对生物探究活动的经费投入,无论生物设备的采购,还是生物材料的准备上,都要采用现代的生物科研成果加以完善,以更好地进行生物探究活动。

3.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

篇8

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②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培养合作、竞争意识;④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2 生物探究课现状透视

近几年,探究课程的设置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目前许多学校生物探究课不同程度偏离探究课的构建原则,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组织上的自发性。生物探究课虽然强调自愿参加,但总要依赖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探究课的正常开展。目前,部分学校生物探究课仍处于自发状态,无牵头的组织者、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组织部门。这样的自发组织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2.2 内容的上随意性。探究内容应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考虑到和教材的衔接,体现有序性。而有些学校或生物教师在安排的内容上随心所欲,没有通盘考虑课程体系,又没有精心设计探究方案,使探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收不到实效。

2.3 形式上的单调性。目前部分学校开展生物探究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搞简单的一刀切,久而久之,把本来有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无兴趣的人,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接受相应的培养。

2.4 开展探究的不经常性。由于探究经费、探究场地设施、探究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探究课开展的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

3 关于生物探究课的实践体会

针对开展生物探究课存在的问题,以生物探究课构建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经过反复实践,总结以下探究方式和操作形式。

3.1 健全的组织结构。开展生物探究课必须由教务处、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的健全管理系统。生物教师任指导,选拨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探究集体。制定明确的探究计划,包括探究课题、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探究形式等,做到有的放矢。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探究方案,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技能。

3.2 独特的方案设计。探究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科技探究,优秀的探究方案是学生探究成功的重要前提。例如,“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我还设计用5%、10%Nacl溶液;35%、4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

3.3 丰富多样的探究内容。

3.3.1 参观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参观水族馆、珍稀蝴蝶展、组织学生看科普电影和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参观后组织学生谈收获、写体会,教师作总结。

3.3.2 实验探究。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一定的实验探究;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敢于创造。如《蚯蚓在什么表面的物体上爬的快》、《草履虫的应激性》等。

篇9

1.1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在活动中,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质,珍惜、爱护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

1.2教师还要加强业务学习,并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只有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师,才能根据自身的创新心理和创新体验,在生物探究活动中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

2.1以榜样激活学生的求新意识。科学发明史中,科学家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并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去进行艰苦的探索、论证。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人类今天的科学进步。让学生从生活之中去怀疑、求新,从而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方法。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另辟蹊径,提出创见,以求激活学生求新的火花。

2.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活动为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征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理想天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探究活动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伴随着愉快的心理体验,会自觉地排除各种困难、干扰,进行艰苦的探索,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3在生物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要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对于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笑话,教师要宽容,并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

3.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科学方法

3.1以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从多个方面用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它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特征,可以就同一问题提供多种思路。因此,在生物探究活动中,首先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索,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处理,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解决,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角度、方法、途径的优缺点,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2以生物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己有表象进行思维活动,对右脑的开发极其有利。而生物探究活动,强调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注重实践操作,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和情感色彩,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在生物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实物、图形、手势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点燃学生创造性思想火花,是极其重要的。

4.学生运用生物探究活动这个载体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巩固、自我创新、自我求异、自我发展不断培养创造力的一个过程

4.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巧妙、合理地设计生物探究活动教学情境对于搞好一次生物探究活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辅导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把教学内容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示在学生眼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分析,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2点拨引导,尝试探索。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着活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而生物探究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在"发现——尝试——探索——再发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更多地、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摸索技能、技巧的过程,使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培养。

在辅导生物探究活动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当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转换思考角度,也就是说"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一种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另一种相反的思路就迎刃而解;教师事先结合生物探究活动教学内容中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自己故意"犯错"一下,然后让学生挑毛病,找漏洞,以此让学生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不再犯错。

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提问,引发学生思路。

5.个性评价,取长补短

篇10

一、目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课改的激励下,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被广泛地开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发展和作用。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不能分清生物实验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对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盲目地跟风,造成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能分清什么是探究性实验,什么是验证性实验,以至于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明确。

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组织能力差,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做科学的设计,对探究性实验的组织不到位,不能使实验合理顺利地进行,进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学生的操作技能差,不能有效地运用探究性实验的设备,使实验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性实验的训练,以前的实验大多是教师做,学生看,突然让学生自主地实验,学生在操作中,由于不熟练,会出现多次的失误或错误,影响到正常的实验效果。

二、新课改下推进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措施

1.实现由教师演示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演示实验性教学始终是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没有主动地参与进去,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实验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亲身体会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组织学生多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和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扩大教学的途径。生物是一门自然的学科,因此要多接触自然环境,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面向自然。通过学生的调查、访问、分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本知识。

3.提高教师探究性教学的能力,加强教师探究性实验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师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管理能否取得成效,主要靠教师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

4.设计新颖、符合时展的实验题目,通过探究性实验,锻炼学生的能力,深化学生的知识,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新颖可行的实验探究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学生只有在实验中成为主体,才能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探索新东西,真正领悟和体验到探究性实验的乐趣,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愉悦了身心。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教育发展面向新时代的一种改革,不仅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还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打下了基础,探究性实验教学思想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亚蕾.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J].中学时代, 2012.

篇11

从生物学科自身特点来考察,生物原本就是一门科学学科。要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价值,就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模式来改变我们的学习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探究性实验教学则可以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善于探究, 笔者从以下二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

1.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内容的优化选择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必定是对一定内容或一定问题的探究,但是生物实验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张莫宙教授就认为,有三种知识不宜“探究”:超经验的知识、不可证明的知识、程序性知识。

1.1在探究性实验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生物知识进行教学

生物基本知识是生物学习的重点与核心。知识的形成通过过程,过程是正确识的前提。生物中存在大量的产生性知识,它们往往是通过对某个特殊过程进行概括而产生的对象,这种生物知识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

1.2在探究实验教学中选择开放性的生物问题进行探究

开放性的生物问题是指那些答案是多项的,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性。这类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对生物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作为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重要内容,我们可选择。

1.3从验证性实验中选择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这类实验与往往是一个已经做好了的“成品”生物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我们把它转化成探究性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及原理生成的理解。如学生在做完三大物质鉴定之后,可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双缩脲试剂可以用来鉴定还原糖么?

1.4从探究性实验上选择一些开放性的生物实验

新课改生物必修书上出现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这类实验往往考察学生对生物规律内在本质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验的总体特征是立意高、设计巧、方法活,考知识、考方法、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我们可从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来探究。

2.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优化模式

探究性实验教学不同于验证性实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实施中可以采用优化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如下:

例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第一步:明确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步:自主学习(实验原理、实验用品)。

第三步:小组研讨

一、探究问题:根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提出哪些问题。

二、作出假设: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怎样变化。

三、设计、进行实验: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实验的观察方法。

四、血细胞计数板的的使用(师生共同构建血细胞计数板)

五、思考与讨论

(1)1个大方格的体积,一个中方格的体积,1个小方格的体积?(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3)现观察到图中所示5个中格共有酵母菌40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几个?

第四步:质疑点拨

一、怎样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呢?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和制作血细胞计数板相同么,差异在那儿?(2)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记数之前,要将试管振荡几次?原因是?(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二、进行实验:培养液配置、培养、计数并作记录。

第五步:总结归纳

一、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二、下表是一小组的数据统计,根据8%葡萄糖培养液中种群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画出曲线(单位:107个/mL)

(1)酵母菌增长形势?(2)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再降低。原因是?(3)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4)本实验需要对照么?

三、表达与交流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1)该实验的变量有哪些,分别是?(2)请写出该同学要探究的实验名称?

四、进一步探究:根据所选探究的课题,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设计思路

第六步:检测达标

检测达标习题要精心挑选,要典型,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从易到难。

参考文献

篇12

2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有效途径

2.1通过提问方式引出探究性教学的主题,激发学生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和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开始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提问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真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讲遗传与进化,可直接以问题导入,“为什么一个人会长得像爸爸或者妈妈?”“为什么人和猿类这么相像?”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2.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生物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生物学实验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进行真正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融入到实验中去。可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实验主题,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自己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及展开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能很好的掌握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科学研究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检验酶活性的实验,教师介绍酶的基本知识后,提出疑问:“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总结出两大影响因素,PH值和温度。学生则利用单因素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先是温度一定,改变PH值,接着PH值一定,改变温度,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在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探究未知的乐趣。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思考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不仅学习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同时还学习了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课本知识。

2.3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情境,提高生物探究性教学课堂效率:高中生物学课程具有抽象性和微观性,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生物探究性教学可提高生物探究性教学课堂效率。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应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并能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多媒体教学和生物学科的整合,为学生们创建了形象生动的生物学习虚拟环境,在开放的氛围中,教师可有效引导学生去亲身观察、实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最终达成生物课程教学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科素养。

如教学克隆技术,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科幻电影《弗兰肯思坦》以及多莉羊的诞生过程,激发学生对克隆技术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2.4加强对学生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精心组织学生的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

2.4.1制订切实可行的探究活动教学计划: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学生在生物探究能力方面应当达到的目标要求,分析教材,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各探究活动的能力目标侧重点、需要的时间和物质条件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生物探究性学习活动。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尽可能落实,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合理掌控探究活动的预设与生成。

2.4.2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生物探究性学习有各种类型(如实验探究、模型建构、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报告等),特点不一,能力目标侧重点不同,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技能水平及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要尽量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2.4.3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加强管理,避免安全事故:教师应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加强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小组成员共同商定探究计划,专人负责操作,其他学生协助操作、观察、记录、汇报和交流,分工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角色可在不同活动中转换,使每个成员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一次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目标,组织交流活动,如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其他小组质疑(或评价)、本小组答辩、教师总结。对于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简单的实验等活动,这样的组间交流安排一次即可,如果课时紧,可让部分小组发言,下次探究活动再让其他小组发言。大型的探究活动(如持续1课时),可选择探究的某几个环节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如提出问题的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等。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对有关仪器、药品、工具等的使用作必要的说明,特别是对安全事项,要再三强调,并告知学生发生意外时的处理措施。

2.4.4加强学生生物探究活动的引导:教师在探究活动前,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作出假设和预期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要凭空臆测。在制订探究计划环节,可在材料选择、实验设计等方面给予适当提示,或呈现思考题供学生讨论,理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将设计思路细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实施计划等环节,教师要认真观察,深入小组巡回指导。

2.5加强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态度,加强发展性评价,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多元化的鼓励性(包括个人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反思自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环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2.6积极组织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课外探究空间:生物探究性教学不应仅满足课堂教学,教师应设法积极组织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课外探究空间,自始至终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如设计探究活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课后对其他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做进一步探究,以巩固探究成绩,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活动并非生物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完成高中生物学习任务,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13

探究性教学注重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将培养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它是一种现代型的教学方法。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科学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生物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自2008年以来我每年利用暑假组织同课组老师以及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并不断探索,以“人与生物圈”为主题,以高一,高二年级理科班学生为主体、以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验和调查探究小课题为主要形式,开展一些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尝试。

1.生物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1 选择具有开放性的生物问题。因为途径和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时间,可利用课堂上或课外时间,根据不同的需要去解答的一题多解问题,以及需要学生走出书本和教室、走向社会、利用网络查询,调查访问等才能解答的问题,均可纳入探究性学习的范畴。

1.2 选择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蕴涵着大量的生物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选择联系生产、生活中学生能够看到但不懂其原理或缺乏进一步探究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探究的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体会学习生物学的常识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强调实践活动,落实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1开展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开始于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才能提出这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来呢?生活处处皆学问,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鼓励学生关注、观察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关心时事政事、社会热点和身边小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有学生在家发现煲老火靓汤时,会将绿色的蔬菜煮成黄色,由此他产生了“老火靓汤真的越老越好吗”的疑问,进而形成“从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来看老火靓汤”的探究活动课题。

开展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探究电磁辐射对绿豆种子的发芽生长的影响”的活动中,学生在制定探究方案和实施方案时提出“用哪种电磁辐射来研究呢?每组用多少绿豆种子呢?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变量?电磁辐射的变量梯度多少比较合适?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等等问题,实验结果出来后,发现受微波炉辐射8秒的反倒比受3秒和不受辐射的长得更好,与假设不相符,学生又提出“一定量的辐射对绿豆种子的发芽生长有促进作用吗?一次实验的结果可靠吗?还需怎样做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呢”的疑问。

2.2开展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中,学生可学会用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例如“对本地区公共场所控烟情况的调查研究”活动就采用了:(1)查阅资料。从有关生物学实验书籍、报刊、互联网中寻找有关香烟有害物质及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控烟的有关法令和措施等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摘录;(2)调查走访。分别对医院、饭店、学校、公交站、公园等场所进行考察、调查禁烟令的执行情况,访问群众对控烟的态度等获得第一手材料;(3)问卷调查。就人们对香烟的认识、对禁烟令的知晓度、对禁烟的态度等进行问卷调查;(4)实验观察。设计“香烟浸出液对河蚌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来获取研究信息。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信息处理既表现为探究的开始,也表现为探究的过程,更表现为探究的结束和探究的目的。

2.3开展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探究性科技实践活动的课题往往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学生对感兴趣的、新奇的事物就容易兴趣盎然、寻根问底。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从发现问题出发,然后要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再接下来,将这些方案进行对比,选出最好的方案;最后,运用最好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例如,有一活动小组观察到有很多人去取本镇叶南山泉水来食用,学生们就想知道该地方的水质是否真的很好。于是,他们取用该山泉水、某品牌矿泉水、自来水作对比来泡茶,他们自己品尝后没发现有什么不同,于是他们又请了四位经常喝茶的人来品鉴,结果有三位觉得山泉水泡的茶好喝。但他们又认为好吃的东西也未必对身体就好,于是他们又设计并做了山泉水和其他几种水作对比来种植植物和养金鱼的实验,最后还对叶南山泉的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查。

2.4开展生物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思维方式,还可以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进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例如,在“本地区控烟情况的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发现所有医院的吸烟区的排烟设备都没有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即没有对所排出的气体进行过任何有效的过滤,这样会造成更大范围的空气污染。于是他们以改良排气扇,让它具有过滤的功能为目的,根据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制作出活性炭滤网前置式和后置式的过滤式排气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