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的职业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的职业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的职业分析

篇1

1BIM技术的背景及概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CAD技术开始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之中,但是随着信息的复杂化和信息交流的一体化趋势的发展,CAD技术的弊端逐渐显现,建立在几何图形交流上的数据交流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于是BIM技术便应运而生。BIM技术就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来为工程各项流程提供数据支持的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于CAD技术而言,BIM的统一化知识库能够容纳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数据更加全面,能够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流,贯穿于工程规划到实施完成的所有过程。并且,BIM知识库中的数据具备即时性和连续性,即数据快速更新的同时能够实现前后数据的连接,数据具有参考价值且具有一致性。数据库中资料以IFC格式为基础,为不同阶段的工作人员创设了一定的协作标准,使得交流更加便捷,而信息的修改以及综整合等都能更加快捷而且便利地实现。

2BIM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

2.1BIM信息数据模型

数据信息模型的学习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IFC格式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空间架构,其次是学习STEP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之后,能够以STEP的语言规范来讲解IFC使用的语言,对二者的表达格式进行比较,并解析IFC的空间层次,总结其表达规则及符号意义。总而言之,数据信息模型中,主要是IFC格式的学习,以STEP的语言来学习IFC的语言,而后是空间层次,最后总结表达规则及符号意义,IFC的学习分为这三大板块。IFC是BIM技术的基础数据格式,数据交流体系中最为基础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形式,如果不能掌握,则土木工程专业便无法融会贯通地使用BIM技术,可以说,IFC是BIM的语言。

2.2协同工作技术

协同工作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其概念、目标以及现今的发展情况,具体而言,首先学习协同技术的三个模式,初级、中级和高级,结合图标进行学习,其次,介绍协同技术的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狭义协同和广义协同,前者指企业自身的协同工作,后者还包括企业外的协同工作,都需要做一定了解及区分,类型的学习中,主要的知识点是各类协同技术的概念、相同点以及区别都需要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协同工作技术中的重点对象,或者是重点章节是协同工作技术在BIM技术中的应用,即BIM技术如何应用协同工作技术,实现协同工作,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应用的方法,支持的原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与现实对接性强,需要大量图示的理解,同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

2.3数据信息集成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BIM技术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其背景及内涵,也相当于BIM的理论概述,其次是具体的技术应用,即数据模型、协同工作及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技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概念、发展过程、集成方法以及模式。具体学习而言,首先对于数据信息集成是什么以及其在BIM技术中所起的作用展开,然后学习其发展过程,对于其具体的模式以及应用方法和利弊衡量进行了解掌握,通过过程集成以及组织集成模式的细致分析系统学习信息集成模式的运行,联系BIM技术的发展过程,详述其信息累计过程。信息集成是BIM技术能够创建统一数据库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容纳大量数据并进行有效整合的关键,也是BIM技术能够突破CID技术弊病的重要原因。

3土木工程中BIM的实践知识体系

从实践知识体系而言,可以从建筑结构设计、建筑节能效果、建筑成本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实例研究,使得理论学习与实践接轨。BIM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与实践出发,将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使得土木工程的学生对于该技术有了全方位细致而深入的了解。建筑结构作用可以以水立方工程或者墨尔本的Eureka作为讲解案例,BIM技术在这两座建筑的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管理中的BIM技术应用可以以AR公司为例,同时,以此为例还能够对于BIM技术的节能、成本控制等进行分析,经典的应用案例在现今的世界各地已经不少,其中既有效果突出的地方,也不乏缺陷漏洞,土木工程学生对该技术的学习不能止步于了解已有的知识更是要从实际中的不足出发进行探讨,力求完善这一技术,这也是笔者将实践纳入知识体系中的原因。

4总结

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BIM教学活动有所帮助,促进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更为系统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2

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各基层建设施工单位的一线岗位,土木工程行业属于艰苦行业,学生需要适应施工现场的艰苦环境。如果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就不会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很难适应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艰苦环境。因此,中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锻炼和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重视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中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如下:

①职业道德观念淡化:目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具有目中无人、个性强、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气,致使他们职业意识不强、团体意识淡薄、职业态度不端正、工作积极性不高、喜欢推卸责任等不良职业习惯;目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短视,缺乏长远职业规划,学习功利行为强,认知片面化,把学习的实质狭隘化的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一技之长,致使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欠缺刻苦钻研精神;目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得较差、跳槽现象普遍、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工作失误率较高、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等,这些现象在较长的时间内制约了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很多中高职院校没有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师,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教师担任,甚至由一些辅导员担任,致使对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强或不专业,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据有关调查表明,大部分中高职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职业技能比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更重要,说明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学生没有将接受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自身职业规划设计的一部分;中高职院校在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大部分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不了解,只能进行理论性的片面职业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际需求,无法使学生体会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中的专业需求,也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影响了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③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评价机制不科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木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要求员工具有不断变化且进步的职业道德水平。然而很多中高职院校教师没有结合当前土木工程行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没有及时更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甚至有些教师将不健康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给学生,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接受陈旧的或不健康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也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另外,还存在中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的评价机制缺乏秩序性且不严谨,学生不能从当前的评价机制中科学的确定教师的授课情况。

3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当前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了满足当前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的要求,需要提高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为了增强其实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措施来进行。

①中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中高职院校应该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统一协调起来,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经费投入,将职业道德教育放到中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中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者都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负重要责任,同时也为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中高职院校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全程的灌输式教育,把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计划,从入学到毕业的这段学习时间里系统的灌输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在“两课”的教学中,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职业道德的习惯;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融合土木工程案例,寻找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的结合点,巧妙的将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专业知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将土木行业标准和纪律牢记于心,让学生理解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务实择业。

②及时更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壮大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应经常调查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及收集相关的企业素材。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及时更新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接受当前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知识,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达到当前企业员工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水平。另外,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聘任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加强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满足土木行业的发展需要。

③完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中高职院校应该科学的修改制定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育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的思想。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评价主体有:学生、同事、教师、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组成,其相应的评价形式有:自我评价、同事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等。采用多样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较客观的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例如:采用批评和表扬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均可以多方位的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使中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使学生的土木工程专业职业道德得到良好的发展。

篇3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当中,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可能直接对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着极为良好的施工管理。然而,在目前的情况,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目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检查制度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质量的检查是整个工程当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在我国大多土木工程的施工中,却缺乏完善的工程检查制度,而导致工程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比如说,从工程前期的材料采购说起,关于采购人员为了高回扣而忽略材料质量,以次充好的现象就屡屡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投入到工程的使用当中,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导致人员的伤亡以及巨额的经济损失。

(二)施工人员职业素质偏低

就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情况来看,有一个问题极为严重,那就是在土工工程进行施工时的施工人员,其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对土木工程施工的相关知识极度缺乏,也没有丰富的施工和设计经验。比如说,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施工人员甚至连施工的设计图都看不懂,导致在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极为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同时也容易造成安全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极大的安全事故。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还存在在工程的监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对于监理工作经常敷衍了事,给土木工程的质量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三)缺乏安全意识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这其中,住房是尤为关键的。近几年来,由于民众对于住房的需求,出现了很多小商品房建筑。然而,某些房地产商为了节约成本,在土木工程施工时经常会出现忽略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导致施工事故频频发生。比如说,经常我们可以看到,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有许多施工人员连最基本的安全帽都没有进行佩戴,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检查制度,对于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只有保障每一个内容的质量都能过关,这样才能保障最后的工程质量能够合格。而要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首先就要从采购开始。要让加强工程材料采购人员的责任心,让他们意识到每一项原料对于工程施工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避免在采购过程中贪污受贿的情况出现。其次,在工程施工完成后的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项检查规定,保障工程完成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从而保障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针对目前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施工人员一定要精挑细选,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及相关工作经验都应该有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能够良好的进行。其次,还需要加强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责任并且执行到位。最后,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来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工程的施工,保障工程的质量。

(三)加强安全意识的培训

针对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够的问题,相关工作单位一定要注意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可以采用培训或者是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只有加强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才能为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提供保障,让他们可以有意识的保护自己,尽可能的避免事故和悲剧的发生。这也是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施工的管理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是否达标。而针对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时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并且提高工程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还要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解决目前土木工程施工时所存在的问题,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也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篇4

1土木工程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现代知识发展的需求逐步改变。从资本主义国家中分析实际的发展状况,明确实际知识产业的发展标准形式,明确GDP增长水平,明确知识技术对于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土木工程在现代建筑工程发展管理中还处于基础类学科,以原传统工程知识基础,固有的施工方式,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技术创新内容。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动向:伴随着科技发展的创新,知识经济社会已经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从资本主义主义时展开始,知识产业的发展实现GDP经济的增幅。土木工程建筑是一个建筑工程中的基础类学科,具有自身固有的忒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元素,是可以推动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土木工程项目的实施发展管理,实现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稳定各个地区行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土木工程项目的综合技术管理,确保土木工程项目符合实际工程发展的需求。

2土木工程项目实施发展管理的有效解决对策方案

2.1建立良好的知识产业规划发展标准,提升土木工程人才的快速培养

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多方面专业人才的综合培养,其中包含职业素质水平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分析土木工程实际施工的整体培养过程你和学习目标,从实际专业角度出发,准确的判断实际培养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标准。按照实际有效的定期开发标准,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分析,激发员工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提升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培训课程的热度,实现土木工程员工之间技术上的实时沟通,这是有利于土木工程项目整体施工管理的,可以提升土木工程管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2加强土木工程专业物料的制度监督控制管理,确保材料的安全性

土木工程中,按照国家规定施工用料的基本要求,从源头上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用料的质量目标价值。施工企业需要做好有效的建筑用料采购和质量检测工作,矜持有效的公开公正管理,拒绝暗箱操作,裙带关系,防止因为私利影响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按照土木工程整体施工管理各个阶段的材料使用情况,对相关的账务进行分析,明确建筑用料的来源和去处,明确物料损毁情况,对物料的质量水平进行严格的划分,避免物料质量下降不足,造成责任划分不明确的现象,确保建筑用料的安全合理性。

2.3严格的规范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标准,确保施工质量标准反馈的真实性

按照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管理标准,将土木工程监理单位与建立单位的利益关系进行分割,避免因为利益关系问题,造成施工质量管理实施过程受到影响。载工程的建设中,需要严格的管控施工标准,严格的遵照有效实施和检验的过程,对工程质量进行合理的把控,明确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阿全性标准。

2.4制定完整详细的施工技术实施方案,对整体施工进行管理控制

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在各个步骤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跨度长、时间不确定性因素多。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施工有效实施发展计划水平,需要根据施工计划标准进行相关参考工程的数据分析,充分考虑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问题,对施工质量、施工造价、施工成本、施工工期等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施工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尽可能以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标准要求实施。施工计划书、施工方案都需要从施工整体的发展需求进行管理和把握,确保施工技术实施方案的完整性和合理控制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对项目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战略前提,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经济价值,创新发展科技研究成果,提高环保节能功效,优化产业发展管理模式,提升每一个项目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质量,实现土木工程的项目可持续性管理。

作者:吴杰 单位: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5

一、现代土木工程特点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土木工程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土木工程是一项系统性、规模化的工程,其包括勘探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各环节中涉及到材料、设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运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种知识与技能实现,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人员具备综合性、专业性的知识以及技能。另一方面,每一项土木工程都存在自身的内在结构、环境特征、技术要求等,这就要求具有规范化的标准进行支持,但是,就现阶段土木工程理论研究来看,其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监理、设计、施工等行业标准,这就需要土木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具备相应的技术经验,并根据各项土木工程的个性特征,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等。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建筑材料方面。随着现代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逐渐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如铝合金、镁合金等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些材料的成本稍高,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何促进其更有效的应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同时,在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

2.工程地质和地基方面。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和地基是影响工程使用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工程基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等,尤其是对于地下工程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地质和地基勘察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主要以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为主,虽然在勘察的准确性方面有一定的保证,但是仍然不够完善,这也是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项目。

3.工程规划方面。在以往的土木工程规划工作中,大多是同时提出多个施工规划方案,通过分析和对比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然而,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仍然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在效率方面受到限制,所以必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工程规划效率的提升。对于特大型的土木工程,如水坝等,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更加需要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划,做到趋利避害,才能保证土木工程的持续发展。

4.工程设计方面。在土木工程的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注重其经济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更加关注工程的美观性,所以在确定工程的荷载值和材料的强度值方面已经开始引入概率统计方法,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加强对材料弹性模量、强度的分析,促进土木工程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计算机技术也为各种计算和优化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和技术,这也促进了土木工程设计效率的提升。

5.工程施工方面。

随着土木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施工所应用的设备、机械等也逐渐向着大型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自动化程度正在不断的增强,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环境下的作业需求。在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有着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做基础,能够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促进土木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

二、土木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在土木工程特点的作用下,土木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为土木工程建设提供最强的支持力。

其一,知识结构:专业性知识与综合性知识的集合。土木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土木工程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性的知识理论,如数学、力学、勘探知识等,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如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其二,能力结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土木工程没有标准性参照,在施工过程中,只能依据经验对个性工程进行设计与建设,因此,要求土木工程人员将理论知识转移到实践之中,根据不同的工程利用不同的原理。计算机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刺激下,面对复杂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人员必须具备强硬的计算机能力,运用计算机设计、优化与选择方案,模拟结构试验,进行数据传输等。社会组织能力:土木工程的规模性特征,不仅要求实现工程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而且要协调施工集团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一些关键性的利益问题上,需要土木工程人员发挥纽带链接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土木工程正常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其三,素质结构。人文素质:土木工程影响到社会、环境、资源等各个因素,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人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端正自身行为,以此保证土木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职业素质:土木工程施工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这就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精神,来支撑土木工程质量的实现。

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完善途径

土木工程的特点对现代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挑战,专业型、复合型的社会人才为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标准参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以调整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模式、关注操作实践等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培养。

1、优化课程体系

系统性、专业性的课程体系是展开教学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狭隘性,其仅仅涉及到建筑工程、岩石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建筑等,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其综合性不强,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设置,并以专业走向为标准,加强专业课程的选择。其一,落实基础教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尤其在低年级教育中,要以全面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不仅要开设专业课程,而且要将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等相关性的课程融入其中,促使学生适应土木工程综合性的特征。其二,提升专业教学。在土木工程个性化特征的影响下,学生的专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被提升,这就要求关注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以专而精的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师可能遇见的问题,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精选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教学内容较多,这提升了学习难度,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教学,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其一,选择重点内容。在内容选择中,要将实用强的内容作为首选,如勘探技术、施工设计、建筑工程等,舍弃那些与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内容,这不但减少了教学容量,而且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其二,创新教学内容。市场环境下,土木工程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注入了一定的新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在今后将继续影响土木工程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之中,如计算机技能、市场发展趋向、勘探新技术等,以便于学生应对将来的土木工程市场。

3、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师力量的发挥,而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再者,单一的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使得能力和素质教育被放置于教育教学的边缘,这就造成学生片面化的发展,进而不能适应土木工程综合性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素质教育。其一,多模并用,强化实践。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问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技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综合性大作业、专业性设计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力;以案例教学、试验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专题讨论、专家讲座、研究小组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力、言语表达力、展示力;以竞争活动、课外实践、培训实习等方式,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其二,以生为本。学生个体差异性突出,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思维走向等进行多元化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基础掌握能力,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层次化教学、一对一教学、辅导教学、小组教学、个性评价等方式,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能力性和素质性的发展,进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4、注重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应用教学在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土木工程展业人才适用于当前建设实际的基本前提。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及教学规律,建立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根据培养目标机能力为中心,构建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凸显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基础和综合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特点。首先,一定要精心设计理论及专业课程建设,在生产实习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工程建设组,由专门的教师带入实际的进行教学,在实际的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调度学生,讲解施工过程的具体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总结和领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强化,并形成科学的专业思维。其次,对当前土木工程建设的人才需要进行科学的调研,根据实际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提高了现代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人才建设。

四、现代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1.工程中使用的原材料逐渐向高性能材料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开始将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入了规范。高性能的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在向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向发展。

2.环境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融为一体,环境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异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问题均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和土木工程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噪音、振动等都是土木工程师必须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3.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土木工程的革命性变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这就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也基本解决了建筑过快老化损坏,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适应于现代土木工程个性化和综合性的特点,现代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以培养专业型、复合型、技能型学生为目标,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实践人本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等方式,来实现现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峰,顾祥林,何敏娟. 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01)

[2]王琰,周戒. 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2)

[3]郭子雄,陈颖.加入WTO后我国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J].高等建筑教育,2010(09)

[4]范孟华,张海燕,孔德志,张慧,岳建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2)

[5]徐芳.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能力导向教学[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6]李红健,赵阳.试论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

[7]俞可刚.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与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J].祖国·建设版,2013(01)

篇6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1]。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除了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之外,还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动力学、弹塑性力学在内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大量专业选修课,总学时在250~320之间。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为后续的论文研究和职业实践做准备[2-3]。

但是,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出现了与当前的研究进展脱节,所学知识不能满足论文研究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趋势[4],亟待改革和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了优化改革的初步方案。

一、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本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参加2015年5月在先建筑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听取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的专题报道,了解其课程设置情况;通过主办广东省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的机会,与省内十五所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师座谈;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答辩期间,邀请大量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参加答辩,征求其对于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意见;充分利用各高校网站上有关土木工程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料信息,并对其进行调研、收集和整理。调研结论和收获如下:

1.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当突出特点,分类培养。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专业型研究生的目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有所不同[5]。因此,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分类培养。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应当注重数学、力学等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拓宽知识面,加强其基础科研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当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程体系设置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可以邀请拥有大量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开设实践课程或相关讲座。

2.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与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新方法、新技术充分结合,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有限元方法、结构动力学等,应当强调编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通用的工程应用软件(如Matlab,Abaqus等)进行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强调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学习;个别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实习教学。

3.研究生课程应当因应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分类设置,动态调整。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迅猛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当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既保证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又使研究生的课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论文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6]。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结论,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优化调整的基本思想包括: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课程体系优化为培养研究生基础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与科技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分类建设,动态调整。

为保证和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广州大学确定了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研究生授课管理,奖惩结合,鼓励相关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等,其目的就是积极促进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充分结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具体措施包括:

1.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对于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保证授课学时,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学位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要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开展分学科的专业课群建设[7]。目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点在建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群包括结构工程课群、防灾减灾工程课群、工程管理课群、工程力学课群等。

2.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强化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研究前沿的联系。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理论课程要面向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实践应用相接轨。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已经发展到了用大型计算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的阶段,这些软件都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和设计必备的工具。因此,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就兼顾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相关计算模型和分析软件的学习,既要让研究生对基础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要引导其熟悉和使用先进的计算软件求解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3.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因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一线技术人员,土木工程界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希望学校输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经过尽量短的适应期就正式开展工作[8]。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当根据论文研究和职业规划的要求,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充分利用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除了积极派遣研究生去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实习之外,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甚至直接参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采取由校内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基本框架,由校外专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管理

为保证上述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方案的执行,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具体包括:

1.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定量不定期现场听课、监督,给出对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特别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对于研究生课程与工程实践能力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研究生课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及其导师对课程的反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效管理,动态调整。

2.支持和鼓励相关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建立了常态化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支持体系,鼓励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设立了一系列研究生教学科研项目;鼓励与工程实践关系紧密的课程扩大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鼓励和支持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在土木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例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当前科技研究的前沿相结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针对这一变化,土木工程学科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也必须做出积极响应和调整优化。本文在深入调研国内各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并给出了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和激励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炎锋,侯昱晟,李俊梅,等.土木工程学科开设建筑火灾安全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

[2]虞翔,段秋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及学位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10,(12).

[3]秦力,鞠彦忠,杨世东.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

[4]张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5,4(13).

[5]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

篇7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1)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2)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3)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4)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5)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篇8

一、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的限制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再次申明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即应用工程科学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显然还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

2.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几年除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其余的毕业生80%左右选择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经营工作。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技术层面的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先技术、后管理、再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企业目前对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高的渴求度。现在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可能刚开始做的是工程设计或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技术工作过硬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企业必将把他培养成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程师,即使专门负责某项技术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节省成本、控制进度、满足合同要求等相关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普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课时压缩、缺乏个性等问题,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成为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夯实工作基础,就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成为项目经理。此时需要从宏观层面管理整个工程,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资金链和组织管理。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掌握组成建设工程项目的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和技术,可以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可行性,更加能够保证项目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同学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知识领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参与辅修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土建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辅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熟练的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木能力。

2.未来从业范围更广阔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的从业范围也更加广阔。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具备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属于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工程管理工作。

3.自身发展前景更美好

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岗位职务提拔的机会自然会优先考虑技能完善的人才。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除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还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他们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具有物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在各个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获取执业资格更容易

目前我国在工程领域普遍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在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成为注册工程师,才具备在本行业的从业资格。目前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在土木工程工作实际中需要考取的相关注册证书,很多都涉及工程管理知识。比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四门课程中,“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

三、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数量都很多,一方面考虑到全部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校的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建议不要硬性要求全部学生都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辅修。

2.统一安排主辅修专业课程

将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重新独立安排班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并列学习的方式,辅修专业和主修专业课程统一设置和安排。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合理考虑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利用富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

3.多方向设置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最好检验,毕业设计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还可以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房地产价格评估等工程管理方向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撰写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9

一、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

课程内容构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

本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群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为土木工程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以及现代施工管理和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后续职业技术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地基与基础》、《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起到先导作用。对于土木工程结构的计算,50年代我国采用前苏联的设计标准即许用应力法,70年代我国采用半经验半概率的设计方法,从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完善规范,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以可靠度指标度量结构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设计。国内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受弯构件、组合变形构件等强度计算,压杆稳定计算中还在延用许用应力法去解决问题,这与我国现行规范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截然不同,已起不到力学课程为后续职业技术课程服务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深入调查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依据高职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和“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的教育特点,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体系突出以外力(荷载、约束反力)的平衡、内力的分布规律(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应力的计算方法及分布和变形的计算。形成了与外力、内力、应力及变形“三力一变”为核心内容。课程内容改革将使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更好地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人才培养;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实用力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建立学习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

1.依据建设水利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特点,按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在建筑行业专业群和水利行业专业群中服务的专业、课程和岗位,构建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服务体系,见图1。

2.依据高职培养目标和教育特点,构建了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计算机机算实训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

三、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主要任务是为后续课程技术应用建立学习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归纳为三力一变,即结构外力分析与计算、结构内力分析与计算、结构应力分析与计算、结构变形分析与计算。上述课程内容是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本课程内容改革真正意义是后续职业技术课程建立学习平台,不再是解决构件或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1.结构外力分析与计算中增加了自重荷载的计算,使学生了解力的来源,也将力统一到工程术语荷载上。体积荷载、均布线荷载、均布面荷载的相互转换;增加结构构件的简化,并与约束类型结合起来,明确约束类型是由工程实际结构构件的简化后抽象而来。

2.结构应力分析与计算是为结构承载力计算建立学习平台,将原力学中的用前苏联的设计标准许用应力法计算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受弯构件、组合变形构件等强度及压杆稳定性计算略去。重点是应力在截面上的分布和应力大小的计算。

3.结构变形分析与计算是为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建立学习平台,把受弯构件变形计算与结构的位移计算进行整合,先介绍变形的概念、给出均质物体的最大挠度计算公式、受弯构件变形简图及不同荷载和支撑情况的S系数,这样从简图中直观看到变形的情况以及最大挠度值的位置,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受弯构件挠度。

4.轴向拉压实验、弯曲正应力实验、弯曲变形实验,这些验证性实验内容略去。这些内容都是仿效学科教学模式而来的,不适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验证性实验投资大收效小,而且验证性实验往往采用标准试件、模型等脱离工程实际。对钢筋进行检测取代轴向拉压实验。钢筋检测主要检测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冷弯性能,便于对进场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通过对钢筋进行检测使学生认识钢筋应力应变的发展过程。

5.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中创新了计算机机算实训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等解决工程计算问题的能力,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地基与基础》、《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课程建立学习平台。使本课程实现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前沿、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优化结合。

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体系打破常规的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建立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面向实际,以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后将使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更好地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的高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马景善.工程力学与水工结构教材体系的建立及教学内容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

篇10

一、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注册工程师制度是一种执业资格制度,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实施多年,中国1997年开始与英国等6个发达国家签订相互承认注册建筑师和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条约,2010年中国全面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注册工程师制度明确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推行这种制度能更好地规范建筑市场,提高建筑技术水平,为中国更好地在建筑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基础。注册工程师制度的推行,高等教育是基础,每年成千上万的工科毕业生是注册工程师的强大后备军。然而,迄今为止,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仍有脱节,毕业生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注册工程师。笔者从教于土木工程专业,曾在一家部属甲级设计院工作多年,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师和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目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不能充分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课程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解答的问题。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土木工程职业工程师的培训任务很大程度上由企业承担,而中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培训方面还未形成体系,施工企业和设计院大都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历,动手能力强,能够尽快独挡一面。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迫使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与注册师执业制度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担负起职业培训的任务。

二、教学体系改革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强,早期土木工程通过工程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得以发展。直到17世纪,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才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等土木工程基础理论学科,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为科学。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具有鲜明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知识硬,综合素质高,善于总结运用、推广转换”等职业特点,有较好的设计、实施、开发、管理和评价能力,毕业时即可以胜任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工程师的摇篮,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与“具有多张职业注册资格证书”的职业特点相协调,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设置合理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同时还要具有专业以外的社会人文及科学知识,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就业于勘察设计院或施工企业,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工作,或者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司、厂矿企业的基建部门,从事土木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程锻炼,通过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成为注册结构工程师、建造师和岩土工程师等专门人才。

(一)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是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主要任务是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使学生向多元化、宽口径发展,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前瞻性。反映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发展,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动态性要求;(2)灵活性。采取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以后的执业空间,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体系下不同注册工程师的要求;(3)终身性。大学教育与执业资格体系有机结合,使大学阶段的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4)国际性。满足与国际执业资格制度接轨的要求[1]。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内容代表了工程界对相应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为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改革计划,进行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紧随社会和专业发展趋势,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变化,结合专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的更新及时调整,在已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或增开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概念设计的内容对一名合格的结构工程师非常重要,而目前单独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并不多,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增设为选修课。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可以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笔者曾经接触过台湾的设计同行,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徒手绘画的能力非常强。图面表达被称为工程师的语言,没有良好的徒手绘图能力,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而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徒手绘画环节,学生往往依赖于计算机画图,工程实施的表达能力不足,因此,应增加徒手作图的环节,使学生作图时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再者,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分为基础和专业两大科目,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相适用,调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1]。

(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其二是要改革教学内容,编写与注册工程师考试相适合的土木工程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精简教学内容,在切实有效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扩展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素质教育从大一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理论;经过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过程,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2]。

目前中国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与社会联系较少,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比较零散,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有机联系,理论脱离实际,解决不了实际工程问题,所以加强工程意识,增加实践环节是当务之急,由于学生不可能同时学习和工作,增加模拟注册工程师考试和系统知识测试,使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就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大学的课程和结业考试中,除了对所学课程必须考察的内容外,还可以增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并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进行调整,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3]。例如:一栋高层建筑在有地质勘探报告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基础方案就是结构方案问题,是采用桩基、筏基、还是箱基,除了结构本身的问题及经济指标外,还涉及到深基坑的施工开挖与支护方案、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这就需要凭借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来选择,可真题真做,课堂讨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基础方案,最后应用于实际工程,并让学生参与施工,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颇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2.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主要凭借工程实践而不是凭借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一是有些客观情况过于复杂,难以如实地进行室内实验或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如地基基础、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状态,至今还需要参考工程经验分析判断。二是只有通过新的工程实践,才能揭示新的问题。建造高层建筑和大跨桥梁时,工程的抗风和抗震问题突出,才能发展出这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所以土木工程的学习必须注重工程实践的培养,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结构大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提高实践能力。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首先应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依托建筑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全方位训练。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国内的施工企业和设计院大都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或出于安全问题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扩招又使学生人数大增,很难把众多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在某一工地实习。如果让学生自己找工地,比较分散,已经承担了诸多教学科研任务的指导教师难以面面俱到、逐一指导,实习过程不便控制,实习效果难以保证。如此,虽然在形式上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但实习效果不佳,甚至还影响了理论课教学,盲目压缩课时导致上课时段非常集中,学生几乎每天都在应付听课,没有时间消化所学知识。笔者认为要保证实践效果,重点还是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因为校内实习基地不以生产为目的,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开设实习项目,例如:在讲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梁板配筋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实习基地开展随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知道各种钢筋到底是如何放置的。另外可以在实训基地修建各种各样的结构模型,供学生随时参观对照,并有机会亲自动手制作。在毕业设计时,如果能在实习基地亲手把自己设计的图纸付诸实践,进行施工,学生一定终身难忘。桂林理工大学的学生曾经自己砌过墙体,设置过构造柱和圈梁,他们自己动手的热情比单一的课堂听课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当然,要建立规范且成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势必要增加人力、设施和经济投入,这是加强土木工程教育的最佳途径。

除了建立实习基地,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能力[4],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设计竞赛是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设计竞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具备工程实际案例的综合分析能力,熟悉基本结构和基本构件的完整设计,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模型设计与制作,结构计算设计等全过程[5],桂林理工大学在2011年承办了广西结构设计竞赛,题目为承受竖向荷载的自立式塔式起重机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与试验成果有机融入教学,带学生参观试验现场,结合实例讲解,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强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笔者在进行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粘结预应力开洞板试验研究时,选择4名本科生参与其中,他们以此为题材,参加了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决赛,获得了三等奖,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中“双向板按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发表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开洞板极限荷载计算研究》一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这几名学生全部在设计院工作,而且表现优秀。

3.加强规范与法规的教育

作为未来的土木工程注册工程师,熟悉现行的土木工程规范与法规十分必要。国家和地方及行业的规范、规程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是土木工程设计、监理、管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有关规范与法规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规范不断更新,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合的土木工程教材必然随之更新,专业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规范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规范、新知识,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编写与新规范相适应的教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现行规范讲解,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规范和规程。通过学习土木工程规范与建筑法规,使学生认识到技术标准是具有法律属性的技术法规。 技术标准是在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应用现阶段科学技术成果,经标准化过程制订的,是严谨的科学成果。因此,必须遵照执行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出现工程质量事故是没有认真执行标准、规范、规程的结果,只要按标准去设计、施工、验收,就完全可以保证工程质量[6]。

(三)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师资是关键。要培养毕业后能尽快进入执业状态的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在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教师队伍中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从整个师资队伍结构来说,既有来自高校的专职大学教师,又有来自设计院所(公司)、施工企业的兼职教师;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技师。其次对教师个人素质和资格要求而言,教师既要有全面的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土木工程生产实践经验;既能从事课堂理论教学,也能胜任现场实际操作;既有教师资格证,也有国家注册结构师、建造师、岩土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资格证,成为教师+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7]。只有参加过实际工程的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双师”优势,经常组织学生到各类建筑工地参观,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师生比不能过低,教学科研工作量不宜过大,使教师真正全身心投入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等教育考核体系,不应片面强调学历学位,而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运行规律,这对工程教育发展是有利的。

三、亟待完善的注册师制度

注册师制度已经实施了10余年,对推动中国基本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国际执业资格制度逐渐接轨。但是注册师制度仍有不足之处。以注册结构师为例,一是考题偏重于理论,许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设计专家因为不擅长考试,被挡在注册师门外,如果能像注册建筑师考试那样,增加一些实际设计内容,注册师资格认证标准可能就会合理实用得多,通过注册师考试者能真正把握结构方案,能担当保证结构安全的大任。二是注册师的受聘单位问题,目前执业资格证书挂靠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并不具备设计人员条件的企业,为了申请设计资质,用高薪招揽注册考试过关人员“挂靠”,而拥有资格证书的结构师则供职于其他单位,只在此拿不菲的挂证费,并不在设计岗位,没有真正把握结构安全的大印,设计把关非常随意,有悖于国家对注册师岗位职责要求的初衷。由此导致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了考证而考证。所以与注册师制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也与完善注册师制度息息相关,只有完善注册师制度,才可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根据土木行业全面实行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应积极配合,努力构建大学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体系,围绕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注重专业知识、工程素质的训练,从专业结构、教学模块、师资力量、教师引导,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方面,进行与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培养与注册工程师体系相适应的高等应用型专门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在今,许明.执业资格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6(24):36-37.

[2] 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6):60-64.

[3] 张云峰,詹界东,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14-16.

[4] 曹霞,金凌志,付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6-29.

[5] 林煌斌,曾琦芳.基于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制度的教学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3):108-112.

[6]马嵘.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S1):226-228.

[7]金凌志,韦龙明,曹霞.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浅析[J].中国科技教育,2007,10(10):100-101.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dapting to

registered engineer system

CAO Xia, JIN Lingzhi, LAN Lijiang, FU Qiang

(a.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 Bowen Management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篇11

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均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技术不断革新的现状。目前,由国务院批准,并由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并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主要是对这一现状进行的积极革新。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对“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具体解释是:“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 6 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支持和鼓励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深入改革和大胆创新,引导高校的本科教学方向,带动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所以,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配合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以及适应土木专业发展的趋势而进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

(一)国外人才培养的模式

国外工程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主要是由社会和学校两部分组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先进行工科基础教育,学生毕业后则由社会提供具体化、职业化的专门教育,并且有各专业的工程师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在完成所有项目以后才能成为工程师;欧洲大陆教育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其培养过程主要在学校完成,大学生在学校要先完成与工程师相关的基本教育和基础训练,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则在毕业时可以取得工程师学位。国外工程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实践有着同等重要的要求。

(二)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工程教育则较为倾向于知识,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在于传承和创新人类的知识和文化,这种观念也被称为学科本位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土木工程教育的主要模式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学习,毕业进入专门企业以后,通过在企业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来完成工程师的职业教育,自此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都是沿革了国外的相关模式,但因为中国教育界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培养的认知是在于知识的引导与学习,因此也造成了大学生土木工程师职业化培养的滞后,不能与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力的结合,土木工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皆希望大学毕业生已具备与工程师相关的基本能力,土木工程企业无需再进行其基本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土木工程企业的用人观念也要求我们高校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变革。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如上所述,中国工程教育人才较为偏向于知识的传承和创造,因此,我国土木工程教育的现状存在有多种矛盾体:第一,国家、社会、企业均需要工程师人才,而高等学校却不培养工程师。第二,学校教学主体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而学生却需要接受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第九届(2008 )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工作研讨会中,总结了国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类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最新的调研统计,我国目前共有362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其中研究型大学(985、211学校)共有65所,主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型学校297所,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二,不同类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单位性质(设计、施工、管理)、岗位层次( 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专业工程师) 等方面有所不同。

目前,较多高等学校对于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型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以及没有充分合理的认识,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复制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使得高校毕业生一方面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另一方面从事施工技术时又缺乏相关的工程职业素养,从而导致了社会对于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认同程度的不断降低。

三、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均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辟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和基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学发展观所实施的具体做法。

(二)从中观角度讲,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的更新,土木工程建设市场的开放,使得这一行业的垄断逐渐破冰,与土木工程施工和监理相关的企业也逐渐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经营模式,并试图向横向全面发展。但是,现今的山区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隧道工程、超高层建筑工程、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航道工程等各项技术的难度不断提高,项目的管理与国际接轨,使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高校中对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日益陷于“学术化”和“通才化”,毕业生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已然与社会对土木工程师的实际要求脱节,土木工程行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创新等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在高校中未能如愿以偿地培养出来,因此,要求开办有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必须转换人才培养的思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三)从微观角度讲,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都存在着找工作难的问题,这一方面与高校人数逐年增多有关,但也与高校工科教育严重的产学脱节有关,高校教育只重学术性和与当代最新技术的脱节,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有着眼高手低之惑。要解决“就业难”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并逐步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强化本科生工程技能方面的培养,加强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几点建议

综上几点,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比较以及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的认知,可以发现工程教育必须紧紧跟随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必须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为要求,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工程师人才。在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中,第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逐步深化地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平台,改善实践环境,推动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第二,在设置培养方案的环节上,要不断地完善工程教育中的工程设计和实践类课程体系,使得这两方面的课程能够贯穿高校学生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争取使得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有较大的突破;第三,不断深入和摸索高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高校应当努力争取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实践基地的建设,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之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观念上,第一,做到大众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第二,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老师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企业技术老师则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将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将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具有更高的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第三,要有国际化教育的思路,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所学专业领域中最高精尖的技术和知识,也使学生能够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技术沟通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姜秀英,俞亚南,陈仁朋.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的架构与实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9,17(6):109-112.

[2] 朱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5):93-96.

篇12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城市建设与扩张的过程中,大量土木工程项目被兴建,高质量的土木工程是现代城市建筑技术发展、城市经济增长的象征。但是,仍然会出现质量问题,使得竣工后的建筑达不到质量要求,不仅有损建设企业的形象,更会对建筑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从人员、技术、监督等多个角度提高施工质量。必须分析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才能够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1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以流动性的农民工居多,尤其是在深圳、广州等城市化发展迅速的城市中,许多农民工由于缺少专业知识,只能够选择进行建筑行业,成为最基础的土木工程施工人员。尽管在施工过程中,许多施工步骤不需要施工人员掌握原理,操作也较为简单,但是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仍然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①不了解施工技术。许多施工人员缺少对施工技艺细节的把握,在一些关键部位的施工中,细节的偏差就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②职业素质方面有所偏差。许多土木工程的基层施工人员都是流动性大的工人,职业素养较差,部分施工人员缺少责任心,甚至在施工过程中敷衍了事,都会影响过程整体的质量。

1.2建筑材料与设备的质量控制不严格

土木工程施工使用的材料与设备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工程项目在施工时没有重新对材料进行现场检查,忽略了材料存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质问题等;而在施工中使用的设备大部分是旧设备,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在实际的施工中的检查周期较长,甚至有些工程只有在设备暴露出问题之后才会对设备进行维修。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管理不严格使得土木工程施工的基础质量得不到保障,即使提高了施工技术水平也难以提高工程质量。

1.3缺少系统的质量监管体系

我国的土木工程在施工中的质量监管主要是通过现场监督、定期检查、竣工检查等方式来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没有完全独立的质量监管体系。例如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一般由施工小组的组长进行监管,并且通常只是负责人员的监督,而缺少对施工质量的检查。这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很难完全确保工作质量。工程的质量检查缺少反馈机制,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很少得到完全的反馈和解决。部分工程项目为了避免大面积返工可能会直接遗留某些质量隐患,对于这些现象也缺少独立的监管体系进行控制,极大地影响了工程整体的质量管理效果。

2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2.1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培训

为了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工程的负责人应该专门设立针对施工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体系。①应该优先选择有一定施工经验的人员,并对该部分人员的技术情况进行考察,从技术、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级,以此作为施工人员薪酬的制定依据;②经验较少的人员,管理者应该先让其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培训内容分为技术和素养两个方面;③技术方面。应该安排经验不足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跟随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学习,边做边学,经验丰富的员工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避免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④素养方面。工程企业可以在施工间隔期间对所有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例如责任心的培养、安全意识的建立等,从更多角度提高所有员工的职业素养。通过有效的培训机制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施工团队整体的技术和素质水平,更有利于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施工质量。

2.2有效控制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

为了避免施工材料与设备质量问题对工程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材料与设备的质量控制。①来源方面,选用的材料必须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其质量应该符合我国相关的建筑材料质量标准,并根据建筑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②购进的新设备经过检查和试用,最好能够在实际的施工场地进行试用,确保新设备能够适应实际施工的环境条件,满足施工需要;③控制材料和设备的保存。部分材料在未使用时必须妥善保存,诸如砂石、水泥等许多施工材料在存放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环境条件影响,其含水量、含泥量等都会产生变化,使用后的硬度也就会产生变化,对工程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必须根据材料类型及其特点进行分类妥善保存,避免与水源直接接触;设备的保存也要注意避免落灰、沾水,应放置在合适的部位妥善保管;④施工过程中要检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情况,确认没有异常情况之后再使用。

2.3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系统

土木工程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质量监管部门,负责在施工过程、施工间隙以及施工完成之后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评分。通过增加检查人员的方式提高检查的频率,这样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施工问题,避免大范围返工。监管人员要将每天检查施工质量的情况进行报告,及时反映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上级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检查情况及时调整,例如增加技术指导、更改施工周期等,必须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之后再进行后续的施工作业。通过完善的质量监管系统在整个施工期间进行监督管理,有效地控制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3结束语

土木工程建设正在不断发展,但是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中,人员、施工材料和设备、质量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通过人员培训、控制材料和设备质量、完善监管体系等措施来加强对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全面提升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益伯.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7):52-54.

篇13

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施工环节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对其施工质量进行较好的控制与提高,需要对其施工工艺、工序等进行严格控制,为土木工程施工计划提供前提依据,以便促进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在施工的时候,通过对施工工序与条件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为施工质量的提高发挥一定作用。由于土木工程具有复杂性与一次小等特点,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需要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天气、工序、工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材料质量等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并且在较差作业的时候,需要其中不稳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有效的提高整体施工质量。其施工质量严重影响到整个土木工程的效果。通过对土木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与经济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因此,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1]。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2.1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对施工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该因素会贯穿整个土木工程中。其中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责任感、工作态度等均对施工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施工人员人力资源紧缺,导致大多数农民工的加入,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影响到整体综合素质,继而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2.2建筑材料质量的影响

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性能与质量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建筑工程企业为了获取短期的利益,会采用质量较低,价格低的建筑材料,从而导致其施工材料质量取法得到保障,继而会严重影响到整体的施工质量。比如,防水、防火材料不合格,会导致建筑工程出现漏水问题,并且容易引发火灾,严重影响到施工质量[2]。

2.3环境影响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其是露天施工为主,会受到不同的天气与地质等因素影响,从而会影响到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由于其地质环境、温度、施工单位等的差异性,会导致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实际考察与研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以便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3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3.1完善工程施工管理制度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中,需要对意外事故与安全隐患等进行有效的避免与预防,加强对每个环节与部位的检测,确保施工进度正常进行。针对施工环节中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加强管理,有专业人员进行监控,以便确保施工质量。同时,需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工艺,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水平。

3.2提高施工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并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让施工人员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与工作态度,积极应对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认真、踏实的对待工作,避免施工出现意外与损失。同时,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培养,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安全防范,确保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严格落实到安全制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3]。

3.3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根据监督情况,制定质量控制负责人,以便对监督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完工等环节中加强监督与管理,制定出控制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方案等,确保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4总结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在施工质量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避免影响因素的出现。并且需要在施工各个环节中,加强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安全意识,以便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来执行,从而有效的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曹瑞.对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探讨[J].门窗,2012(12x):21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