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学教育探索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教育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教育探索

篇1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8569

国内刊号:50-1149/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由重庆市教委主管、重庆医科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医学教育研究期刊之一。

篇2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33年出版的《HowWeThink》中,提出反省思维不是一种能够被教师运用的技术,是一种比逻辑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反省思维涉及直觉、情绪和激情,理性和情绪的交织[1]。

此后,关于教学反思和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越来越多。美国学者斯蒂芬和布鲁克菲尔德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所追求的是探索被常识掩盖之下对于实践经历的真正理解[2]。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开始出现,其中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在1999发表的著作《反思性教学》引领大批学者对教学反思的研究,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3]。

反思性教学是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与传统的常规教学相比,反思性教学更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积极地内省与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有利于教师全面和协调发展。

二、反思性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现实教学情景中,教师教学反思受到社会、学校和反思主体自身等诸多具体因素的影响。所以重视教学反思的整体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完善教学效果。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

人的行为,都是由意识决定的,意识没有达到,行为不会实现,没有任何行为是超越意识的。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对于反思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来完成。教师应重视理论学习,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教师通过学习反思性教学相关理论和本专业新进展,一方面了解教育学与心理学内容和学生发展规律,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另一方面学习面对纷繁甚至是矛盾的信息所需要的反思能力,能够有效的强化反思性教学意识。

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实践,才会促进反思顺利有效地进行,也为拥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视野及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在职培训,提升反思性教学能力

目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会有许多在职培训的机会,增强教师理论知识,对于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培训,能帮助教师规划反思内容,掌握教学反思的重要技术,演练反思性教学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技术和能力。

(三)重视教学环节,强化反思性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与反思充分结合,使其不断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所长,使反思性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最终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结合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往经验和当前学生的情况,积极做好教学规划,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首先是课前准备阶段,包括课堂内容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既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充分解决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要有足够的调整余地,并以严谨的态度审视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减少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证[4]。比如,引入生命观、临终关怀的案例、穿插相关的学科新进展和关于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假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世今生和未来走向。其次是课堂教学阶段,在实施教学安排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且根��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量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以求当堂解决。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好记录,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随后的教学中适当补救。也是教育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然后是课后总结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在教师心里进行,常常缺乏有效记录。改成书面记录后,既能减少有效信息的丢失,又能引发进一步的深入思考[5]。尤其是事后的客观审视,少了事发时的情绪反应,多了客观理性,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分析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应对方案,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保障;反思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反思教育再实践的安排,根据经验教训调整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计划;反思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查找不足,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持续进步。另外,以往的课后总结多偏重于不足与问题,反思性教学同时强调发现长处、积累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优化育人环境,创设反思性教学氛围

学校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反思性教学讲座,聘请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研究者或专家答疑解惑,提高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研室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集体备课等观摩,并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成功案例,激发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热情。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有经验的院校观摩反思性教学活动,学习他校的成功经验,与他校教师面对面地探讨反思性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有助于深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升华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2]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12.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邵迎春.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反思教育探讨[J]. 职教与经济研究,2015,13(03):54-56. 

篇3

医疗改革;教学医院;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各种医疗改革制度、措施陆续出台,我国医疗体制正逐步走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模式。从深层次上看,医疗制度的改革不仅是规范了医疗市场及从业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及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附属医院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新常态下,大学附属医院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把医院建成一流的临床教学医院。

1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临床医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首先,诊治行为的不断规范使医生不能随意地去使用药物及高档检查等,加上病人对诊疗行为有知情权的认识,对医学生或低年资医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病人自主择医使患者就医时倾向于知名或资深医生,使得青年医生失去更多临床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再次,医疗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医保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既往计划经济下条块分割现象,在增加病人自主选择性的同时使医院之间的竞争明显增强,大家都在使用各种方法来争夺医疗市场,争取更多的病人,使得大学附属医院无暇顾及医学生及年轻医生的培养;最后,医疗改革使得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甚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顾及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也给临床医学教育带来很多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育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

2针对问题,加强临床医学教育

针对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临床医学教育:一是在平常就应严格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特别是带教老师的医疗行为,言传身教,对医学生及年轻医生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的同时培养其良好医德,同时要教会学生和青年医生正确处理各种诊疗措施和治疗经济学等之间的利害关系,明确可为或可不为的依据,使其学到如何制定正确的、合情合理的和科学的诊疗方案[3,5]。二是加强资深医生带教制度,高年资医生在完成好医疗任务的同时,要认真负责地带教,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还应提高年轻医师处理沟通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要避免和正确处理好一些因教学引起的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和纠纷。三是提高竞争意识,在医疗教育中应逐步强化竞争意识,使得每一位医生都能意识到当前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只有不断地完善与充实自我,提高个人医疗水平,才能够使自己所在的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培养法律意识,目前我国医疗事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患者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保护,但对医生权益的重视和保护还不够,为了确保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学正确、合理、合法地开展,应提高临床医生的法律意识,在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合法利益的同时还应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或家属的配合,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医学教育和教学工作。

3经验分享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外科学教学则是临床课教学的“重头戏”[6-7]。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现介绍如下:

3.1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课程教学监控

从管理学角度看,要对某一事物实施有效地控制,需要三个基本前提条件:计划,即组织机构和纠偏措施。为了把外科学教学工作搞好,我室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采取了“两组、两会、三通知”的方法,始终把握着教研室课程教学的大方向,促进了外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两组”即教学组和教学评估小组。教学组在每教学年度开始时组成,其人员由外科各科室抽调,虽然有一定的变动性,但始终把握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大方向。教学组由组长、副组长、教学助理、教学秘书组成,在人员搭配上既有高级职称,也有中级和初级职称者,这样,既保持了教学队伍的延续性,又有利于培养年轻师资力量。教学组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课程的计划、讲座、见习和考核的安排等,同时要分析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实施有效地纠偏措施。教学评估小组由医教部组织教研室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参加,负责课程教学的跟踪听课、查课,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医教部反馈信息,以此信息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一项依据。“两会”即召开教学联席会和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情况小结,反馈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教学工作健康的发展。教学联席会在开课前召开,教学组成员、全体学生及队干部参加,会上着重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学研讨会则是将这些意见及建议予以总结,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三通知”。我院的教学工作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生迟到、误课等教学事故,则失去了年底评选先进教研室的机会。为避免教学事故,我们实行教师授课前一个月、一周及一天三次通知制度,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事故的发生。

3.2搞好“两个优化”,改革课程微观结构

为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思想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去,我们适时地把教学改革向课程微观结构的更深层次推进,努力实现“两个优化”,即搞好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实行了“把握主线,侧重有关,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把握主线,即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应贴近临床实际,以学生第一任岗位需要为主线。侧重有关,即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精选内容,侧重有关知识的传授。注重实践,即专业课程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因此我们在授课当中穿插了专业讲座、病案讨论、见习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优化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上。我们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取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三个结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改革的方向。为了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研制了部分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软件,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专业知识网页等。学生反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了,同时,增大了传授知识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三个结合”即:教与学结合,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教与学结合。改变过去单纯的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注重传授知识、能力向注重培养整体素质转变,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以学为主,学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除重点、难点问题由教师讲解外,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以学为主,学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有利于克服“以教代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搞好这一活动的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参与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在病案讨论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了他们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打基础,课外出特长,这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方法。把活动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在课外开展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内的知识引向课外,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的库存量。

3.3把好“三关”,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在院校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室采取了把好“三关”的方法。把好“三关”,即把好教师选调关,业务培养关和课堂教学关。把好教师选调关。每教学年在开课之前,抽调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相对固定,使其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传统优势项目”。把好业务培养关。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当今显得更为重要。老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新教师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等诸方面,不断学习提高,才能保证高科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和有机结合。我们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听课、学习教学经验,有效地贯彻了“传、帮、带”的思想主线,实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锻炼了年轻师资力量,使教学队伍保持了延续性。把好课堂教学关。课堂教学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为此,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抓了教案的编写,教研室通过开展检查、示范展览和讲评教案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案编写的质量,为上好一堂课打良好基础。二是抓好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教师以纲施教,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提问、讲解、归纳、演示、讨论等教学形式上好每一堂课。三是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分别采取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老教师指导和观摩老教师示范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大学附属医院不仅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主体,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殿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同时做好医疗及教学工作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难题。本课题总结多年的外科学教学工作经验,与同道一起分享、探讨,以期使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朝着规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蔡惠 李晓军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钟玉萍,史志兵.浅谈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199-200.

[2]张岩波,段志光,王斌全,等.适应社会需求的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3:235-238.

[3]林黎娟.诊治规范化与临床医学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21.

[4]焦秀贞,韩桂玉.浅谈医务礼仪在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05-306.

篇4

2VR技术在医疗教学领域的应用

2.1模拟教学以强化教学效果

医学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要想记住书上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依靠背诵和老师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利用VR教学系统,老师可为学生选择一个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模拟教学情境,学生就可以通过3D视屏动态演示,人机互动界面操作,对设定的知识点进行学习[4]。例如,学习人体骨骼结构,学生利用虚拟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配合系统机器人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可以直接对3D数字人体进行解剖,身临其境的观察特定部位骨骼的结构,这种亲身经历般的感觉可让学生对所见所闻的知识难以忘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2自主学习以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虚拟场景设置智能化虚拟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知。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学习情境,制订实验方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观察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人体结构模型,单体器官模型,或进行内部“漫游”、局部解剖等探索[5],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的扩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的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

2.3模拟实训以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传统医学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主要通过理论考试,但简单地通过考试分数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VR技术,老师提前录入数字人体基本信息、诊疗参数及药物影响等数据,再让学生自主在虚拟人体模型上进行病情分析,并实施诊断和治疗。系统自动收集学生实时操作数据,并对其做出诊疗评价,从而实现教学全程可视化管理,实时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将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增强教学效果。

2.4医学模拟诊断以提高实践能力

将传统的实习观摩方法与虚拟诊断项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实习时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掌握基础临床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和规范化培训医生,现场观摩是临床实践的主要培训方式。受医学院校培训资源有限的限制,加之医生工作任务繁重,观摩实习难达预期教学效果。VR模拟诊断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医学培训生利用VR系统,可在虚拟人体上进行大胆的诊疗试验,测试不同治疗方案在人体上的反应,从而获取大量虚拟诊疗数据,将这些数据与患者实际身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将有助于学生获得临床经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6]。在临床上,虚拟诊疗数据还可作为各种复杂病症的辅助判断指标。

2.5虚拟分子设计以促进医药研发

分子生物学、药学等基础学科在医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分子级别,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研究起来很抽象,常常给人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感觉。VR技术可把各种分子微观结构进行宏观化展示,使药物研究人员逼真而清楚地看到各种分子结构3D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可以对分子模型进行改造和设计,这将为药物研究带来许多便利。宏观化展示化合物微观结构,可加深研究人员对化合物结构的理解,有助于找到最佳合成路径;模拟各种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结合,找出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最佳结合位点,有利于探索药理特性;观察特定条件下活性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全过程,有利于探索活性分子生物特性[7]。这些便利将有助于药物研发人员更加有针对性的取去设计和合成药物,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3VR医学教育系统的建设

篇5

一、基本情况

培训班为期4天,有来自天津、吉林、福建、江西、武汉、宁夏、北京7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共41人参加了培训。

二、课程设计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但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而社区是高血压患者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务人员肩负着高血压防控的重任,因此,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时,我们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备课,课程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继发性高血压的社区诊治、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的防治、妊娠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高血压健康管理全科团队服务;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安排了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治疗高血压中成药合理使用、高血压耳穴治疗、社区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实践与探讨;为了发挥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聘请外单位专家讲授了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等内容。

三、师资安排

为了办好这次培训班,体现“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理念,突出社区实践经验交流的特点,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广泛发动本中心医务人员申报,经过三轮试讲和筛选,最终确定师资人选。本次培训班共安排12名师资进行授课,其中9名讲师为在社区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社区全科医生,另外3名是社区卫生管理专家和三级医院专家。

四、授课形式

本次培训班采取了分组讨论、集中示教、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让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充分交流互动。在培训中以问题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使学员在快乐中学习。为了加强各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学员分为6个小组,设立小组长,以积分形式评选优秀小组,促进学员积极参加答题和互动等活动。培训班上学员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终评出2个优秀小组。为方便联系建立了培训班QQ群,促进经验分享、互相提高。

五、培训效果

1.学员的培训效果。培训班共41人参加培训并考试,培训前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5分,平均分83.65分。通过4天的学习,学员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最低分为80分,最高分100分,平均分为91.17分。培训后成绩大幅度提升(具体数据见表1、表2)。2.学员对师资及课程的评价。本次培训班在课程总体满意度、师资总体满意度、个人仪表、普通话、表达能力、亲和力、互动交流、主题明确、内容完整、课件设计、内容实用、疑问解决、再次听课等11个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在每堂课结束以后进行评价并提交,12次课的平均评分结果见表3。总体结果显示,学员对课程和师资的评价都较高,均在9.6分以上,在普通话、表达能力、互动交流、课件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师资总体满意度。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1.加强对学员层次和需求的了解。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为具有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对于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的适宜技术关注度高,应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既往的学习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学员的对高血压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对于讲师来说,要做到各个层面均能顾及,紧紧围绕高血压管理规范开展培训,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提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2.讲师的授课技巧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讲师都是首次对外单位的同行授课,讲课经验有限,尽管讲师们都做了3次以上的师资试讲,反复修改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仍然不能完全掌控所讲的内容。因此,讲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加强授课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回答学员的提问、培训时间的掌控、授课技巧以及课堂氛围的调节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多次的培训和演练来提升。3.及时总结培训经验。通过培训班的实施,增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对外授课的信心和技巧,激发了全科医生参与教学培训工作的热情,为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刚开展社区培训的基地,还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培训中的问题和经验,有针对性加强课程设计和培训技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培训基地的平台,在继续教育对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社区医务人员互教互学、充分交流,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对掌握,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使受训者能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郭惠平.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各类培训实施体会[J].中国水电医学,2008(1):52-53

[2]杜静,朱继红,李红.关于完善我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4(8):1-3

[3]秦怀金,陈博文编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篇6

一、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实施方案、教研室基本职责、教学秘书管理条例、主讲教师遴选制度、课堂教学主讲制实施条例、教案讲稿基本要求、课堂质量监控方案等一系列课堂质量监控的制度和文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制订制度的基础上,配合教研室和教学秘书的具体工作,每年定期进行主讲教师遴选,实行主讲教师聘任制。对主讲教师实行自愿报名、院内试讲,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评估、符合要求者方能成为下一年的主讲教师;遴选结束后,完善主讲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组织主讲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和规定,聘请教育专家讲授最新的教学动态和教学方法,使主讲教师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成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专家组,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组成,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履行对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阶段性指导和随机评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素质和教案讲稿进行评议,结合学生评议、同行评估以及自评,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汇总后及时将评估专家和评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客观而真实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引导和促进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定期召开评估专家座谈会,听取评估专家对我院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配合学校的教学督导,定期组织教学观摩、进行讲课比赛等等教学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在互学互评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激励制度,通过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上课课酬挂钩,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主动意识。

二、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建立“初期接触病人——中期临床见习——后期临床实习”不间断、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模式,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管理中总结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案:

2.1建立网络式管理体系,完善科学的临床管理机构

其网络是上有主管院长、医教科长、教学办主任,中有各科临床教研室主任、科总住院医师以及每一个带教教师,下有实组成管理网络。

2.2形成规范的临床管理文件,促进临床管理规范化

通过制定《临床带教工作管理规定》、《临床带教质量管理办法》,遴选和聘任临床教学主讲教师;提出临床科室研究生带教基本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指导原则等等临床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使临床教学管理逐渐规范化。

2.3教师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一方面学院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在带教教师中实施临床教师主讲制,对临床主讲教师实施聘任制,规定临床主讲教师的任职条件、任职职责等。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一是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实行“背对背”评估,评估成绩将作为评选优秀科室、优秀带教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是实行临床带教抽查制度,规范科室临床带教行为,实施对包括教学管理文件、实习生考勤登记、实习安排表、实习生登记册、出科考试试卷、临床小课登记表、临床小课讲稿、教学查房登记表、典型病例讨论登记册、实习生临床操作登记表等等教学内容的抽查,同时对临床科室的临床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并将抽查情况和评估成绩与相应的课酬、科室绩效和教研室绩效挂钩,从而加强临床科室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督促临床科室按时按量完成临床教学活动。

2.4学生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强实习生管理力度

每年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等五门课程基础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能否进入临床实习的决定条件,以强化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专门开设医德医风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学生进人病房实习后,明文规定,必须每周完成手写住院教学大病历两份,带教教师批改后按时上交,其书写质量将纳入病历质控范围,以此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在各临床科室定期安排临床小课和示范操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实验室这一有力的资源,分组分批组织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训前的准人考试和临床轮训后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保障学生在临床轮训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2.5加强与教学基地交流,创造良好的基地教学环境

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学医院就实习管理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探讨临床教学实习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协助各教学医院整理教学资料、完善教学制度、强化教学意识、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定期到教学基地进行临床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查房、临床小课、示范操作等,组织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参加,通过院内院外的互相观摩、评估、学习,达到坚持正确的导向指导、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其建立质量意识和健康发展运行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每年为教学基地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基地教师的业务和带教水平。

三、构建和优化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制

3.1教研室规范化建设

篇7

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考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不仅关系到校园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校园的建设,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1]。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医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医学生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中应用不仅丰富了医学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对于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均起到重要作用。

一、医学教育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

1.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提升医学教育技术手段

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为基础,以辅助课外教学为目标,以课程专题为主线,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医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步骤地将各专业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件、辅导材料等内容网络化,利用网络并批改学生作业,与学生开展网络互动答疑等活动。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主动探索、参与交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活动,不再把课堂教学当成实现教学目的的唯一途径,开辟了另外一条学生容易接受,学习时间自主灵活的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新途径,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教师通过建设课程网页、布置网络作业、开展网络答疑等工作合理引导学生网络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网络上学习知识而不沉溺于网络。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持续推广使用,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环境学习、探索知识的同时,教师更加容易掌握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做出形成性评价,反馈于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果。

2.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促进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医学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接收者,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学生不是和教师一起平等的共同探究。在这种落后观念的支配下,许多教师认为包括技能技巧在内的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系统地讲授而获得,教师只要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能相应地掌握和运用它们。然而,医学教育中的很多知识实际应用性极强,通过灌输所得的知识,其价值是有限的。课堂之外的业余时间,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无法得到很好的合理的指导。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从被动者转换为主动者。

二、医学院校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进展

1.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进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习者的⒂氤潭刃枨蟮脑龀ぃ对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的理解不断深入,网络教学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为点播式教学平台。在网络教育发展初期,点播式教学平台主要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快速传递,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完成在线作业等。其主要特点是以课件为中心,教育资源的网上电子展示,强调的是管理。第二代为交互式教学平台。广泛运用即时通信技术开展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平台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工具、BSS讨论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了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强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第三代为社会化教学平台。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学习社会化的提出,学习者利用社会化教学平台,通过智能化搜索引擎、RSS聚合、Blog(利用评论、留言、引用通告功能)、Wiki以及其它社会性软件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网络,包括资源网络和伙伴网络,并处于不断的增进和优化状态。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化,集体智慧的分享与创造,强调学习社会化。

2.辽宁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进展

辽宁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已经进入第三代,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十二五”以来,辽宁省不断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开放课程建设,学生可以通过“酷学辽宁”平台修读省内其它大学的课程,并可以获得跨校修读学分。辽宁各医学院校均在积极建设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以沈阳医学院为例,学校于2012年出台《关于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在学科教学、师生互动交流、平时作业考核等方面的应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目的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核心,依托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等优质课程,建设一个教育资源丰富、师生互动充分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而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沈阳医学院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交互式特征明显,属于第二代网络教学平台。随着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开展,2016年,沈阳医学院选用了中国医科大学系统解剖学、病理学两门课程,选用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两门课程。用课教师与建课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利用“酷学辽宁”平台为学生搭建学习网络,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交互式学习环境,同时体现集体智慧的分享与创造,具有社会化特征,说明辽宁省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已经进入第三代。

三、医学院校应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的体会

1.教学资源丰富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需要。辽宁省已经建设300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高校可以跨校应用“酷学辽宁”平台,将其它院校教学资源引入本校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向本学科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学习省内知名院校教师开设的课程。各高校也都在建设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以沈阳医学院为例,学校于2012年引进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网络教学平台,先后建设了40门校级精品课程,引进了12门超星公司的慕课,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本校建设的资源还是引用校外的资源都极大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学生可以进行移动式学习(M-learning)。因网络教学平台具有4A(Anybody、Anything、Anywhere、Anytime)特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学习[2]。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发生改变,从没有老师教就不会学习到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以沈阳医学院为例,每学期约有2000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3.利用开展形成性评价

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辅助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学生在上网学习的过程中会留下学习的痕迹,包括登录的频次,学习的内容,讨论发言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等。教师通过网络信息统计功能能够清晰直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利于对学生开展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加以纠正。网络教学平台大多包含在线测试等考核方式,也利于无纸化考核的实施。

4.降低教学成本

医学教育中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较强,教学成本较高,尤其在实验教学中,标本的使用和各种实验的学习要求更高的教学成本。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把教学标本或实验过程制作成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供学生反复下载、观看、学习,能够有效的降低教学成本。

四、医学院校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努力的方向

1.提高教师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性

教师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会改变教师以往的教学习惯,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建设和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学校应该给予教师相关政策,对于教师积极应用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育教W效果的,要给予时间、设备、经费、工作量等保障,使更多的教师愿意投入精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2.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看学生能够适应网络教学模式,能否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2016年9月,对沈阳医学院2015级护理学7-8班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学生更喜欢教师在课堂讲课,而不喜欢自己面对屏幕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管理

目前省内各医学院校建设和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部分教学资源不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例如,某高校制作的视频资源时长在40余分钟,学生很难保证自己像在课堂一样高效率的学习40余分钟的教学内容。网络教学视频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将每个视频时长缩短,达到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即可。网络教学视频应与教师课堂授课不同,采用更加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愿意参加网络教学。高校应充分利用期中教学检查等管理手段,关注本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进展,引导广大教师更好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篇8

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更重要”。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同情、尊重、仁爱与体恤,是对人的生命健康的维护,是对人各种社会需求的满足。医生不是单一的医学知识的储藏箱和操作工,而是扮演多维度的角色,是职业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综合体现的生命体。因此,医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人文密不可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备受关注的课题。

一、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由来已久,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而且我国医学院校现有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理论化,普遍侧重于概念、范畴的教授,难以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育理念上,医学人文的重要性不断被肯定,但在教学实践中,却被淡化和忽视。医学课程的设置仍然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少涉及病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医学问题等[1]。同时教师也未能体现其“精神构建的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使人文教学仅仅有助于单纯的拓展知识,失去了“人文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我国这种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状,造成了学生对医学人文失去学习兴趣,往往得过且过地对待课程,应付考试,而没有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外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UCLA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的体现

大多数国外医学院校已将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并通过各种改革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来进行医学人文教育[2]。笔者有幸参加了留学基金委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在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美国的医学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感慨其强大师资之余,结合自身认识,就医学人文教育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总结。

(一)严格的录取标准

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UCLA作为世界知名的医学院校其招收新生的要求也格外的严格。招收的学员必须为大学本科毕业生,而且绝大多数主修生物学相关专业。不仅要求学员成绩优异,而且对写作、表达、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其最终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这样严格的人才录取制度,就是对患者的尊重。从业人员的能力是其业务水平的重要保证,而过硬的专业技能也是医学人文的基本必备条件之一。

在UCLA的教学中,学校对学生的爱,渗透到各个方面,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母校、对社会、对患者必将也同样充满爱与关怀。具体表现:

1.对教学的尊重。在UCLA给学生上大课是件极庄重体面的事情,只有那些业务能力格外突出的教授才有资格,而每次课教授们都相互旁听,甚至会当场以学生的视角提问。每次新教授登台之前,教学主管会很正式地给予介绍。为解决学生的疑问,还特意安排了统一的答疑时间,讲授相关内容的教授们会与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这种对教学的态度和制度,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是长者对后辈的关怀与重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体现。

2.免费的饮料和点心。在课间,学校提供一些免费的饮料和点心,这种服务在图书馆内也有提供。学生们可以一边听课、学习,一边吃东西,虽然这种习惯并不好,但是却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3.先进的实验设备。限于动物伦理问题的约束,UCLA的医学教育中不涉及动物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人体实验和先进的数字化模拟实验。与动物实验相比,这些实验确实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生理和病理变化,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深切人文关怀。

(三)人文教育渗透到PBL教学中

先进的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证明,结合打破学科界限的人文教育模块,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3]。个人认为UCLA的PBL过程中医学人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真实且不典型疾病作案例。UCLA所选用的案例全部是真实案例,而且患者的病程长,包含疾病的诊疗和演化过程。更为难得的是,案例的选择并不以“典型疾病”为标准,其中不乏怪病、杂病。这种病例的好处有两个方面:其一,由于诊断不明确,会涉及很多的病因分析与排查,能够引领学生掌握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及机制;其二,针对这种案例,医生往往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案,反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的含义。该类案例的选用隐含着深刻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让学生逐渐树立起应有的职业观念,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对业务不断学习的态度慢慢在心中生根发芽。

2.叙事性的描述案例。不同于医院里的病例,PBL教学的案例编写更像是故事,患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有血有肉,并非只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整个案例可读性非常强。为此,UCLA专门聘请非医学类的教育专家操刀进行案例的整理编辑。以此为基础的PBL教学,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在医学人文氛围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对我们的一些启示

我国的医学教育,正处于大规模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但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一定要懂得感恩,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UCLA的医学教育模式对师资和财力的要求很高,未必适合中国所有的医学院校,但还是可以为我们所参考借鉴:

(一)提高入学标准

鉴于我国医疗水平差、医生需求量大的问题,过于限制招生不符合实际情况,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适当的改进:

1.优先录取那些真正想学医的人。情趣志向,往往比智商更重要。真正有志于医学事业的学生越多,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就越会健康发展。

2.优先录取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医学对个人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沟通能力、个人品质都有很高的要求,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仅仅以分取人,存在一定的弊端。

(二)加强教学力度

学校对教师和教学的重视,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人关怀,这比仅仅开几门医学伦理课来得更实在。我想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返聘教学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老教授进行授课。

2.加强科室、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督促。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各科室学科间的界限过于明显,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要打破这个藩篱,首先要从老师开始,从各个专业的教科书开始。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强调科研水平,狠抓科研,引进人才的力度非常大,但忽略了自身师资的培育。

(三)PBL教学水平的提升

PBL教学在温州医科大学已经实施2年[4,5],期间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暴露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来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

1.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以尝试非典型疾病。通过这种病例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渗透人文关怀。

2.改进案例选取及描述方式。国内案例多为典型疾病,更多的只是充当知识载体的角色,而且叙事风格也更偏重于疾病本身。在这一点上,要向UCLA学习,将生动形象的人带给学生,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张维怡,王丽娜,陈萍.将医学人文融入妇产科学PBL教学的尝试[J].生物技术世界,2012,(8).

[2]周莹,曾勇.医学人文融入医学PBL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0,8(4).

篇9

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现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临床综合技能培养进行探索。

1.1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目标,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的二级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强调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

1.2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教学计划修订

我院2002年、2005年的教学计划修订时就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学时是40学时,包括内科16学时、外科16学时、妇产科4学时、儿科4学时。2009年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时和内容,在内容上调整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了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学时和内容:内科40学时、外科40学时、妇产科10学时、儿科10学时、急救技能16学时、器械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技能实训34学时、人文技能12学时、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多站考试40学时;新的教学计划修订增加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课程,强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

2.1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实现技能目标

临床综合技能训练是要求医学生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我院从2002级开始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进行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中心的实验室开放训练,训练内容有:心肺腹检查、除颤仪、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心电图识图;胸腔、腹腔穿刺术训练;骨髓腔穿刺术训练;腰椎穿刺术训练;急救技能综合训练:徒手心肺复苏;外科技能训练:无菌技术操作训练、打结、缝合、剪线法训练、换药、拆线、包扎法训练、导尿术及直肠指检、前列腺检查、创伤急救训练;妇产科检查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操作训练;人文技能训练(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医学职业的法律责任和医疗纠纷的防范)。进入生产实习之前又进行上述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生产实习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目前已经考核了2007-2009届的学生。

2.2临床综合技能考核(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对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约1060名进行了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考核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评价体系(临床多站考试)。包括: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心电图阅图;放射片判读;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人文技能(包括医疗法规、医德医风、医患关系等)五个部分。各部分考核分值比例:诊断学技能:全身体格检查20%;外科学技能:无菌技术、外科基本操作、缝合、换药、拆线20%;妇产科技能:妇科检查/产科检查10%;急救技能:徒手心肺复苏10%;辅助检查:X线、CT、MRI阅片分析、心电图判图,检验报告单分析30%;医生职业素质:医德、医风、医患关系10%。临床综合技能考核结果(见表1)。

从2007-2009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的考核结果来看,成绩逐年提高,临床综合技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OSCE能较全面考核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临床综合技能的培养体现在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处理好医患关系等多个方面 [3,4]。毕业生的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体现[5],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要充分调动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通过OSCE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促进了医学生角色转变、调动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起到“一考三促”的作用(即促进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促进实习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促进前期理论教学工作)[6]。

我院从2002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开展临床综合技能的训练包括开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和实习前的强化训练及实习结束后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临床综合技能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尝试,目前已独立形成了《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为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进行了尝试,我们提出一是要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并将临床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把临床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把培养临床综合能力的教育思想深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完善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病人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病人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有效的培养措施,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学时等。

总之,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是医学教育核心,要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技能目标,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程伯基.对执行医学教育标准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3(4):1-4.

[2] 张雪莹,高淑晓.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82.

[3 ]郭争鸣, 肖延龄, 肖跃群. 客观结构化考试在学生中医临床能力考核中的应用.中医教育, 2008, 11, 27(6): 60-62

篇10

医学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因为其理论逻辑性极强,内容相对抽象,知识结构庞杂繁复,学生首次接触时均感到免疫学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而双语教学的应用,为高等医学院校师生掌握、传播和交流医学免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家教育部要求医科类高等院校双语授课的课程比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目前,全国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部分院校开始了临床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1]国内外的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潜质,能够使学生用两种语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双语教学成为促使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实施仍处于试验性阶段,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开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体会。

一、教师备课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选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慰峰教授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作为中文版教材。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参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编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编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编的《Kuby Immunology》。它们是西方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也是国际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免疫学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彼此之间在内容及编排上不尽相同,但均整合了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进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编写者用原汁原味、文法优美的英语对专业知识作出清晰准确、深入浅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论均有翔实的实验方法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图解,将免疫学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我们的备课变得轻松。例如:B淋巴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辅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辅助作用是重点内容,整个辅助的过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时间顺序。如果整个过程只有相应的文字叙述,则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简单的四幅图将此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尽管双语教学的备课远较纯汉语教学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这些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枯燥和繁杂,而是饶有兴趣,免疫学专业知识增长的同时,专业英语水平及授课效果均明显提高。

二、国外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备课教材的必要补充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成果经过专家的筛选、整理、编制成书,再出版发行,整个过程要花上多年,在学生开始使用时,有的观点已不够确切。[2]因此查阅近期出版的优秀的免疫学杂志是授课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们将所阅读的文献及时总结,定期在教研室开展学术交流,营造了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的同时提高了教研室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

三、学生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不宜普及。学生用书多采用自编教材。我们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为蓝本,自编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为基础免疫的内容,先概述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介绍固有免疫,其后的内容是适应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临床免疫的内容,涉及肿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这本自编教材将免疫学的主要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使免疫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手中的汉语教材。但由于该教材文字表述较少,不能单独作为学生用教材,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们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

四、注重教学策略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1.师生双方都明确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培养英语思维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挑战的信心,在肯定他们有能力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尽管免疫学的专业英语词汇相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要简单的多,但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有思想顾虑很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做好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2.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利用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相关知识专业。例如:医学免疫学概论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一张幻灯上同时给出两段关于免疫的描述。一个是汉语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另一个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叙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讲解该概念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将此段英语论述念给学生听,或是单纯的汉译英,而是解释:在将学生可能不懂的个别的英文单词解释后,重点强调ability这个单词,这样使学生们理解免疫是一种能力,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内涵。

3.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双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为医学免疫学的授课提供了必备的手段,课件中内常加入英文图片和教学动画,使其内容丰富,并且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从而可以使免疫学比较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对于同一种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应答过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尽相同。例如,辅T淋巴细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红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则用蓝色表示,所以为了方便学生在课上很快接受教学内容,课件选用的图片或者动画最好出自同一本国外原版教材。

4.根据学生情况,双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文比例。学生在开始阶段的学习中逐渐熟悉了抗原、抗体、免疫分子及细胞等医学免疫学基本内容的英文术语及表述,在学内容免疫应答时,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课,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

授课一段时间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同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授课进度、方法及内容的难易度进行了及时调整。总之,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携手前进,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春红,李涛,王亮.综合性大学医学双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篇11

2模仿案例现场,开展启发式教学

开展预防医学的经典案例和新发案例讨论,模仿案例现场,分组讨论。通过实例讲解和启发思考,强调学生“精讲多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疾病的病因是如何探索的过程和预防医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卫生学部分实践教学,我们开展了经典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饮酒导致的铅中毒和职业性接触导致的苯中毒的案例分析。

3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教学

预防医学强调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运用书本知识和接触社会人群、了解公共卫生现状的机会和场所。传统教学着重强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某些理论易掌握,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预防医学的应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每年带领各专业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参观结束写学习心得体会。到市区幼儿园调查儿童传染病,到学校周边地区开展血吸虫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到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简单的医疗救助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生了解将来他们面临的服务主体,能更好的执行“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4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12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源于美国,意思是“TwoLanguages”,即两种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提高医学生查阅英文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在医科类独立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2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表现。

2.1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不平衡难以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因材施教”。可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因为年年扩招人数众多,以我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为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常常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有八九十名学生,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堂课有100~200的学生,还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因材施教?而欧洲和美国的师生比例要低很多,一个教授的课堂上也就是20个学生左右。并且欧洲和美国的高等学府,都很注意国际留学生的引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能快速的提高的英语,同时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很快。而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国际留学生,都是众多中国本土的学生,没办法创造很好的英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意境。

2.2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实施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来年轻化,他们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一般不够丰富,很难准确地把握专业课程的理解与传授;而医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教师本身都无法实现“英语思维”,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了,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鉴于此,实际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了变相的英语课,既影响了专业内容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师资的匮乏导致双语课程的开展勉为其难,多数教师已经无暇顾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同时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

2.4内容实用的外文原版医学教材匮乏。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使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应有之义。直接采用原版教材,虽然有语言优势,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内容陈旧、重复引进等弊病,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比如某些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正常值范围等与国内有很大差距,有些则篇幅往往很大,专业词汇过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有时还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较差;如果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便宜,缺点是难以保证英文的质量[5]。

3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3.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并推广双语教学。

3.2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双语教学是“国策”,更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决策者应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激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使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内在体魄,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师资和教材上。

3.3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

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独立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类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当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合我国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泽,杨晔琴,王公旺。医学院校实施双鱼教学的困惑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2006,(6):72~73.

[2]何兴祥,刘伟。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医学教育,2004,(3):23~24.

篇13

2.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不够深入,常常是关联性学习费时过长,本学科反而难以突出重点,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致使教学主要内容讲解时间受到限制,重点不突出,难点突破不了,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理论教学脱离临床实际。在学生的理论课堂上,由于教师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与实际之间的密切结合。面对这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理论,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负责临床授课的教师也经常抱怨学生理论功底薄弱,对临床教学形成负面影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成为专职老师之后,临床医疗的工作往往就停下来了,以至于教师临床知识出现老化与紧缺的现象。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医类专业毕业的,临床知识相对更加匮乏,难以在课堂上恰当的引入临床案例,造成二者之间的脱节。

4.教师知识储备影响改革,PBL是近年十分推崇的教学方式,是经过科学的认证与实践最终被认定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某个具体的临床问题为突破口,引出大量与此相关的知识,以调动学生对基础医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学习的热情,效果比较理想。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要求是教师要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功底,一些临床知识较为匮乏的教师是不能胜任PBL教学的。

二、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情况

1.教学基本模式改革。实施模块教育,组建的六个模块分别为:医学专业职业道德模块、科学文化素质模块、基础医学模块、科学常识模块、临床医学模块、思维训练模块等。在运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例如在基础医学的模块中,通过学科内容的整合,实现了教学课时的有效缩减,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相应的拓展课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医学研究的热情,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实现相不同学科的补充与促进作用。

3.教学内容手段改革。一些医学院校有意识的减少了验证类实践课程的节数,增加了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践课程的节数。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加深了对医学难点的理解。

三、国内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我国当前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针对我国国情与军事院校医学教育的现状,对我国军事院校医学改革展幵了研究与分析。

1.推动多学科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国内医学院关于基础医学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全面优化教学各种,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力度。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课程的影响,上世纪末我国构建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综合化的新思路,将原来的基础医学共组成了5个模块,又增设了两种前沿医学课程。在将原有课程体系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学密切整合,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调动学生深入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开设前沿医学课程,让从事不同专业的老师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前沿医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突出课程实践性,构建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从属于各自学科,重在验证医学知识,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为了全面提升医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一些院校又增加了综合实验类课程。打破了传统实验课教学的模式,由过去只注重结果逐渐转化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重视当中。

3.立足培育创新力,拓展课外科研空间。医学教育改革注重帮助学生搭建创新型的教育平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