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考试目的功利化 中医学课程考试已经异化为中医学课程的终结,成了中医学业成绩评定的唯一手段,进而成了学生评优和毕业的重要依据,而从根本上忽略了考与学,考与教,考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1.2考试内容教材化 中医学课程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过于狭窄、片面,重书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记忆能力的考核,而轻实践能力的运用,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最终把学生模式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3考试方法模式化 目前考试采用闭卷为主,开卷为辅的传统模式,这种考试形式主要考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片面强调了记忆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以至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忘笔记”的怪圈。
1.4考试评价分数化 由于考试的分数仍是考核的重点,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考试的目的产生错误的理解,纯粹为了最终的分数而并没有对知识充分掌握,死记硬背成了争取高分的手段,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1.5考试作弊现象 以闭卷考试、强调机械记忆为主的考试方式,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卷面成绩比重过大,也不利于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评优、评奖、人党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致使学生在考试中为了通过考试、考出好成绩铤而走险,利用各种手段谋求作弊,造成考试作弊现象。
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2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特点
2.1突出重点,横向联系 中医学内容丰富但课时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相关知识,需要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应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中医学的精髓内容要讲深讲透,要突出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辨证论治,避免引用大量的文言文。在讲解藏象和辨证部分时,突出重点,删节重复,同时注重它们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在讲解脏腑功能的水液代谢方面时,可以将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肝主疏泄、调节水液代谢以及肾主水等功能加以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对水液代谢和脏腑关系有整体认识。
2.2注重中西医理论的联系 在教学中,坚持中医学理论特色同时,还应结合现代医学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讲授,例如:西医注重外因的分析,而强调内因是中医学病因学的特点;西医对局部病理变化研究细致,而中医学则侧重整体的变化;在治疗方面,西医对病原学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对扶正祛邪有独特的理论和治则,通过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对比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技能 互用的优势,使学生建立有利于医学创新和发展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
2.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中医理论多比较抽象,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学习的西医理论知识联系较少,此时若继续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不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改革思路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培养和提髙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通过对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考试改革是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不应再以考察学生的记忆力为重点,而是要突破回忆式纸笔测试的考试模式。
结合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考试的现状及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特点,拟提出考试改革思路。
3.1改革考试内容 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考核,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试方式可实行开卷考试、闭卷开卷相结合、半开卷考试。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操作技能考核,主要是四诊部分中脉诊的基本操作方法、常见脉象的诊察,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为主;第三部分为综合运用能力考核,采用案例分析方式进行考试,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考核方式可采取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上交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
3.2改革试题题型 加强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试要测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注重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编制的考题,在内容上不仅要对课程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涵盖新确定的教育目标;题型上要根据考试内容、考试目标,灵活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填空、选择、是非判断等客观题与简答、分析、论述等主观题的比例最好为40%和60%,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或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而多出些需经学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才能做出来的题目。
篇2
近年来我校各学科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多媒体教学,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及病例,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直觉中,借助形、声、色、情的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给中医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后谈谈几点体会。
1 传统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
枯燥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是以板书形式讲课,利用挂图、幻灯等资料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时形式单一,特别是在讲解中医名词如阴阳、经络、腧穴等基本概念时,既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在演示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等,只能用平面挂图演示,既模棱两可,又很难理解想象,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1.2 见习场地少,教学病例短缺
由于近年学校招生不断增加,临床见习时,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突出。一些年轻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教学比较生硬,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3 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教育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成果和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传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在信息时代是绝对不能适应的。
1.4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中医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改进中医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2 多媒体中医教学具有的优势
2.1 中医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接受、理解、消化知识。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糅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而在学习中医时,其思维方式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困难,教师若只是简单地用口授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抽象,中医学基础是以阴阳为中心,其变化规律在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中得到体现,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学生反应是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易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如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2 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
[2]李娜,张宇辉,孙妍.从我院多媒体教学观摩课谈多媒体教学的再定位[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3):279-280.
[3]许成钢.中医多媒体教学的反思与探索.中医研究,2005,18(9):5-6.
转贴于
2.2 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
篇3
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系统地规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和运行方式。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包括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规定;二是过程要素,即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运行方式,包括教学模式;三是制度要素,即为确保教育系统按预设的程序运行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教学制度和机制,如学制、学分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要素是有机的整体,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这三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在中医教育和中医院临床实践中也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原则。目前,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中五年制中医本科仍是中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形成了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培训了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西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使得中医人才的成才过程面临巨大压力,现有的中医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医教育使得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全方位的培养。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予以归纳总结,期望能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借鉴。
一、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医学的基础课、临床课、经典课等都是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开设的,本科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理论教育之初基本上没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没有前期课与理论课、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明确界限。目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西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遵循的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尤其是经典条文更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领悟,反复强化和训练,对同一概念、方剂、治法的多次学习,不能笼统地认为是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编写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中医专业的学生既对经典中医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够加强临床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中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中医专业授课教师的主要弱点在于临床实践经验功底浅,缺乏中医诊疗经验,而这一弱点对培养中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中医学的产生来源于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而成功,李时珍遍访各地才成就《本草纲目》等等。在中医学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其理论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例才能使学习者有所领悟。这是中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医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外,在教学实践上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医学生在中医院实习的条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病种相对单一或是病人较少,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讲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实习阶段不能或很少见到。二是学生自己进行诊疗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较好、病人较多的名师,实习生也是以抄方为主,试诊的机会较少[2]。三是带教中医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医带教老师中医理论或中医诊疗能力不强,或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四是实习中病人对中医实习生认可度低于西医实习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认为中医师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才可能自如运用中医技能,故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上较西医实习生更容易受到病员的拒绝或推辞,实习生更少实践中医技能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群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医医院在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并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1998年,当时国家教委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在调整和完善。多年来,泸州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培养模式,在坚持和丰富“培养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涵下,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为此,确立了“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巩固中医专业思想,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以及增强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临床工作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首先突出了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要培养“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发挥中医临床独特疗效的中医名家思想,针对此目标建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1)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中医教育规律。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张新仲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自学成才这几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密切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要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的从医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泸州医学院根据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对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耳鼻喉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辅修制培养方式。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中医内科、经典学说、方剂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对每个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对《名家学说》等考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进行课程规划改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近年主编、参编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基础、中医儿科、方剂学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再次,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2008年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皮肤性病学和中医耳鼻咽喉等专业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双导师制度设立理论导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跟随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学习中医诊疗技能。
(2)加大中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中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所在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中医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注重青年中医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师资人才梯队,通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跟师带徒等师承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和继承,加快青年中医教师的成长。二是建立中医教师进临床工作制度,中医青年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了临床诊疗工作,使之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将生动鲜活的临床病案带到教学中,临床生动的病案实例更有利于激发中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巩固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三是开展各类兴趣活动,让更多的中医名家走进课堂。医院和学院开设了“名中医大讲堂”和“我和名中医对话”以及“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浓厚中医学习氛围,促进中医人才的成长。
3、构建培养多元化中医人才的机制
(1)中医人才批量培养。医院实习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基础教学阶段对中医人才全面进行中医基本理论教学后,进入临床实习时,主要加强对其中医基础理论的运用、基本诊疗技能与医德医风的培养,要按照国家初级中医临床人员培训原则,参照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对中医实习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中医基础知识内容,使实习更具科学化、标准化。[3]只有搞好面上的中医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提高中医队伍在医院医疗服务中水平和中医学科的竞争能力。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接受整体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后取得了较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本院中医本科毕业生参加2011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考试平均分为396.8,远远高于全国考生平均分360.27;考生通过率为80.16%,高于全国考生通过率52.62%。
(2)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培养。在对中医实习生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的培养。重点人才的培养是在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培养后选择一些人才苗子进行个性化的重点培养,原则上是从实习生中选择中医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娴熟的人才苗子,为其设立成长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其扎实的中医思维方式,掌握西医临床基础知识和技能,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实施步骤,建立评价标准。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建立中医个性化人才实习培养评价标准。个性化重点中医人才培训在名中医老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撰写学术论文论著。加强临床实践、临床临证和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写出临床病案、跟师学习心得,对名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进行揣摩、研究、整理、提高,使其早日成长为人才。
(3)建立双导师运行制。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双导师运行制度。即在参加理论学习时选择理论教学的导师带教,在完成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培训后在进入临床时间阶段时遴选副教授、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老师作为实习带教老师,在带教导师的选择上注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每名导师指导3-5名学生,一、二、三年级学生由基础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四、五年级学生由临床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在学习中注重固定与转移相结合。在第一学期末,由辅导员将各导师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临床方向或者执导课程公布给学生,同时将学生的入学成绩、平时表现、特长等公布给导师,双方自愿选择,再统一调配,给学生指定导师,师生见面,一起制定下学期的指导计划。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第2学期-第4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特点,由专任基础导师完成相应的指导计划,第4学期末由第一导师负责引荐学生给第二导师,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的学习。此阶段导师要求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针对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对学生选修课程和选择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组成由导师指导的科研小组,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数据处理和写总结报告的能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开展基本科研实验。学生需要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撰写学术论文。第二阶段(第5学期-第8学期):由指定的临床导师完成指导相应临床课程的学习以及临床见习。第三阶段(第期-第10学期):由其所实习科室的相应科室的指导老师完成,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临床各科考试,在导师的指导下临床病例分析、综述或相关方面论文撰写。
中医本科新生实行导师制与高年级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择优试行导师制相结合,做到专任与统管相结合;小组与大组教研相结合;竞争与淘汰相结合。通过双导师制度运行,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理论教学向临床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中医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就业单位满意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4)中医科研能力培养。在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临床中医人才评价标准进行中医科研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泸州医学院和附属中医医院开展了学生科研能力指导培训班和学生科研课题实践活动,要求中医本科生在大三时由专门带教老师指导,开展中医科研的学习和探索,培训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科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工作。此举收效甚好,既带动了中医本科生的科研积极性,又给科研指导老师以新的研究方向,也浓厚了学院的科研氛围。
展望21世纪,传统的中医学必将以其返璞归真的自然取向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焕发出新的活力,辨证论治的精髓也将不断为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贡献。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将给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带来更多的途径,中医个性化人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人才培养和成长,更有利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篇4
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三级重点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重点学科是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基地
科学研究是重点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1]。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将科学研究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中,是实现教育模式由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的应用、开发和创造转变,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需之路。
我校自2005年9月对研究生实施学校、院部分级管理以来,中医文献研究所充分利用三级重点学科的优势,根据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点,重点对培养研究生基本素质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2]。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色决定了该专业研究生应是博学、善于著述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自入学之日起就安排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古籍及现代研究文集,把《中国中医药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医学与哲学》等报纸期刊中的新观点、新见解作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面与导师或在演讲会上通过演讲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表达己见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良好的写作能力也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通过广泛的阅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把这个过程付诸于笔端,由理论而到实践,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亦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传承和发展。读书报告与写作投稿互相促进,持续不断的读书是写作投稿的源泉,这一过程也是研究生选题和毕业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大量阅读有助于掌握学术根源与学术动态,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课题,而日常写作练就了论文写作的娴熟技巧,在此基础上完成有新意的选题和优秀的毕业论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已进入了较高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并参与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利用重点学科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重点学科科研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其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凝聚性,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 重点学科是师资队伍的摇篮
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时期发展战略。而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科发展水平,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学术建设,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开发学术研究人员的能力,使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效值。”[3]人才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一个成熟的学科既要有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富于创新精神和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具体目标之一,中医药重点学科担负着学科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的任务[4]。通过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可以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如设立浮动聘任制、校内特聘教授岗位、岗位等级津贴分配制度等,引入市场机制,宽领域、多渠道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骨干。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是高水平师资的生力军。
3 重点学科是专业分化的依据
重点学科建设重在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是专业方向分化的重要依据。以我校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中医文献学科确立,经过第一个五年的发展,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此,199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以中医文献学为依托设立全国唯一布点的中医文献本科专业。中医文献专业设立后,我校文献学科始终以新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根据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着眼于周边学科、新兴学科与中医药传统学科的交叉领域,以传统专业为依托,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生长点,加强培育孵化,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口径、专业方向,努力改造发展前景欠佳的专业,增强了本科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改变了中医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凸显了我校本科教学的优势与特色。2001年根据以本学科发展的优势特色为条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将该中医文献专业方向调整为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根据学校中长期规划,又提出两步走的专业发展战略,即2005年依托本学科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信息工程与信息管理方向)七年制学生,2006年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我校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重点学科建设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 重点学科是优化课程的保障
重点学科引领着学科发展的方向,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前沿,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形成课程,进入教材,是优化课程,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方法。重点学科可以利用学科优势,更新教学内容,把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引入课堂。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新信息,使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通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年来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课程,进入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世纪90年代总结文献研究实践成果,形成的《中医文献学概论》等教材,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在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另外中医学专业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系列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医文献发展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医学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药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同时我院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既要调整结构,还要保证内容的全面;既要调整内容,还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既要具备时代特点,还要保持中医学的特色的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与整合,将中医学类课程改编为三门课程,即《中医学概论》、《中医诊疗基础》和《中医临床概论》,并力求通过这三门课的有机联系,构建起学习中医学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确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医类课程模块的结构,明确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构建此类课程教材的基本框架。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劲秋.加强科研管理搞好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9,12(1):63.
[2]步瑞兰,李明,刘鹏.研究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5):118.
篇5
1.1 充分利用声像手段表现传统医学 对于中医耳鼻喉科临床教学中望、闻、问、切等需要运用声音、图象显示动态变化的内容,更现出多媒体的优势,如病人的神、色、态等临床表现,用影像媒体最为生动、直观,声像并茂,富有感染力,可以利用动画、特技、快慢镜头表现教学内容,强化感官刺激,加深印象。如病人的形体异常、异常舌象可用静态的幻灯媒体,给学生提供色彩鲜明,便于观察的视觉形象。在临床实验课中,通过超链接、录像剪辑、原声回放等多媒体声像手段,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展示一个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使上课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如身临其境[1]。
1.2 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耳鼻咽喉科学的特点 耳、鼻、咽、喉俱为较深在的孔窍,必须借助于特殊的器械才能观察,这决定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既具有中医学的一般共同特点,又具有自己的专科特点[2]。比如讲解耳鼻咽喉的结构以腔、洞为多,而且位置深在,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有些概念抽象,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恰巧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声、光、电技术将医学中大量抽象的信息具体化,使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如鼻腔外侧壁的解剖结构复杂,有三个鼻甲及相应的鼻道;鼻泪管及鼻旁窦的引流开口;内耳中有“三个半规管”、“耳蜗”、“骨、膜迷路”,这些结构与临床关系非常密切,但常常难以掌握。通过多媒体把颅骨的各剖面、CT片的各层面结合并三维重建,可形象生动地展现其结构,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3]。
2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2.1 卓越的动态效果 多媒体能将课本中具有动态特点的概念或原理以动态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根本的区别之一。这使得教与学都变得简单而生动。如鼻和肺的脏腑关系、喉内窥镜的辨证论治、耳与经络的广泛联系,通过多媒体的动态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2 有利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生的学习课程增加,而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不断压缩。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大量的图片和说明性文字一并展示,可以将网上下载或参考书目的内容与教材内容通过列表或绘图相比较,使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时数较少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加大的矛盾。
2.3 有利于大班教学 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师经常要面对多个大班进行大课堂教学,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距离遥远,板书重复性增加,授课效率较低,往往使学生难于集中注意力。而多媒体教学字体清晰、整齐、规范,学生不会因教师写字太小或不规范而看不清,且集图、声于一体,形式多样,直观鲜明,趣味性强,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信息[3]。
3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特点不鲜明 传统板书教学有其亲切细腻的一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丰富的学识、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表现、对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技巧、甚至其个人的人格魅力等都是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师生们用语言,用眼神,用形体,进行着面对面,近距离,最人性化的交流。而多媒体教学中师生间缺乏互动,教师通常端坐于电脑旁进行操作,很少有机会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也较难得到学生及时的课堂反馈信息。
3.2 中医特色减弱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投影,常常容易忽视板书的应用。而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在于阐解医学古汉语的精妙,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有许多经典经文,在讲解时需“咬文嚼字”,在分解各字的前提下理解整句,这就要求教师讲解时不死记硬背,有随时的板书结合课本讲解最为贴切。但是多媒体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应变式的调整。
3.3 学生课堂消化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一般都要关灯保持黑暗,以便能更好地显示讲台幕墙上的内容,而这样就不便于学生阅读课本与记笔记。多媒体内的内容都是预先准备好的,在实际讲课中对加快授课进度是有益的,但对于本科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耳鼻咽喉科学(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多媒体的快速节奏使学生们埋头作笔记的时间都不够,更谈不上课堂中的独立思考与消化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并非万能和完善无缺的。如果能在播放投影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增加其现场感,易于抓住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此,这必将大大促进中医学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促进中医学的发展[1]。
【参考文献】
篇6
1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医药与免疫关系密切,中医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基础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而现代免疫学在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以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2]。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针对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免疫学为必修考查课,课时为25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又要突出中医特色,按照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大纲,主要讲授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导论、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在导论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回顾免疫学悠久的历史。免疫学与中医关系密切,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就利用人痘苗防治天花,为后人发明牛痘苗和减毒活疫苗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介绍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时,突出了免疫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许多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诊断都是利用了免疫学的实验技术。在讲授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时,课堂提及了Treg细胞是效应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进一步补充了Treg细胞在疾病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毛萼乙素对这群细胞的调节作用。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学科研究进展和中医药知识介绍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往往“课上抄笔记,课后背笔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在讲免疫应答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为什么要注射三针为例,来引导他们思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及特点,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针对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讲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介绍T细胞活化双信号模型,让学生思考这一原理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中可以有怎样的应用,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树立了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免疫学一直是学生感到吃力的一门课,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各种免疫分子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网络,名词与英文缩略语繁多,内容抽象,难懂难记。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典型的、生动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比如: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功能,如果用flash演示,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免疫球蛋白如何通过Fab段与抗原结合,又如何通过Fc段与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NK细胞活化进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动画省去了教师冗长的说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
4 结合实验、科研讲解
中医院校免疫学学时较少,实验课相对更少。为了让学生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课上,除了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示范以外,还强调了该实验在基础和临床中的应用并突出其医学意义。比如结合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单向免疫扩散来讲述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这一方法常用于定量测定IgG、IgA、IgM和C3等血清蛋白,让学生充分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在上好理论与实验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免疫学知识和技术进展迅速,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课题设计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免疫学的最新进展,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把教研室目前的主攻研究方向、中医药与免疫和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相关学术会议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他们成立科研小组,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形成,为毕业后开展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加强教学检查: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与综述报告相结合
平时经常性地随堂提问,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采用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检查学习情况。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比如:“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的整个防御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题目综合性强,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免疫学进展迅速,为了紧跟学科发展,并让学生对本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组织了综述报告的撰写,比如 :“中西医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研究进展”,然后进行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开阔视野。期末考试全面考查综合学习情况。
对于免疫学发展中最新研究成果以课堂介绍、学生查阅文献进行书面综述、交流或讨论等多途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进行了自学、交流和文献综合与写作的训练。
总之,结合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并联系临床及科研实践讲授免疫学,并通过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结合起来,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而且有学生在进入重点西医院校或海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后碰到相关问题仍愿意回头请教,建立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合作关系。
篇7
1 注重全英班留学生的特点
目前我校大多数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印尼、美国、法国等国,也有来自非洲国家的学生。①作为在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敏感性、国际性、文化差异性等特点[1]。②热爱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英语基础好,英语会话能力强,这为教师进行英语授课奠定了基础。③思维活跃,尤其是美国学生,经常上课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各种问题,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求老师的英语基础好,要能足够应付学生的提问。④上课喜欢记笔记,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课堂的吸收率,但是如果幻灯片的描述太多,就会影响教学进度。⑤有部分学生(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的英文基础差,个别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来学习中医,他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再加上一定的语言障碍,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随意性大,有的出现严重的缺课和迟到、早退现象。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目的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措施。①教师应了解学生所在国的历史与文化,以便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能因时、因势、因人施教,耐心、诚心、悉心待人[2]。注意掌握留学生带有地区特点的语言习惯和特色,在交流中师生共同提高,适当学习教育心理学,及时掌握留学生的心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提问[3]。②在留学生全英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忽视文化背景,仅从中医本身或仅以教材上给出的翻译作解释,往往不够全面和准确。如果从文化背景入手,就能弄清中医针灸学术语、体系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主讲教师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进修,能具备一些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③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插入一些临床病例、生活常识等内容,使学习要点与临床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深奥的理论的讲解浅显易懂,避免照本宣科。④由于全英班是小班授课,课堂进度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一些好理解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题,大家一起查资料、准备,上课前写出内容概要,交给教师,并推举一人作为代表发言。强调学会查找资料、搜索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师也能在课堂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听课,从而发现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不足。⑤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留给学生,并做到来信必回、有问必答。
2 注意针灸推拿学的专业特点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深奥的理论性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让理论由抽象到具体,浅显易懂[4]。①经络腧穴部分,涉及很多经络名称、穴位定位等专业术语,尤其需要提及很多肌肉、神经、血管以及其他解剖部位。针灸治疗部分则涉及很多中西医病名、症状和体征,都是一些生僻、拗口的词汇。这些专业性强的词汇,都可采用拼音加英文对照制作电子幻灯,重要的词汇、短语还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以加深印象。②针法灸法部分重在操作,主要内容是各种针刺、艾灸、火罐、头针、耳针的操作。这部分的授课需仔细叙述手法步骤、讲解操作过程,配合现场操作演示,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既保证了各个知识点的讲授,也保证了重点、难点的讲深和讲透[5]。③针灸推拿学的临床见习、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在理论授课实施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见习,每一位授课教师必须同时担任临床带教工作,使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紧密地衔接起来,以便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在临床教学中得以强调、解决。通过对临床典型病例的详细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领会和应用。通过对具体患者的选穴处方、针刺施术,使学生直观地熟悉针灸操作过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视线内自己独立地操作。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循环,达到教学目的。
3 注意提高师资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全英班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最关键所在,因此,建立起一支符合国际标准的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6]。笔者认为,①推行多元和高质量的师资培训体系,开设全英文授课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对参与留学生教学的师资进行英语强化训练,并注重后备师资的培养。②有系统地组织一部分师资,进行英语能力系统培训或全英文授课教学能力强化,提高英语授课的水平和实际效果。可喜的是,我校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全英班的教师培训,人事部门已请外教开设口语强化班,提高在职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教务部门也组织专业教师到外国语大学接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英语强化训练,这一批老师已经成为全英班教学的中坚力量。③一名合格的全英文班教师,要有扎实的针灸专业技能和知识,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教师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广泛吸收,才能充实教学内容。
总之,招收全英文针灸推拿学留学生是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面临巨大压力和众多困难,不仅存在语言障碍,而且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习惯、经历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只要本着敢于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入领会中医基本理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同时加强英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全面培养,认真备课,精益求精,遵循留学生中医针灸推拿学教学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全英教学,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和提高留学生英语中医教学水平,为我国留学生医学教育品牌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明.经典课程实施于留学生教育中的问题研究[J].中医教育,2006,(6):31-34.
[2]张立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境外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6,(6):19-21.
[3]陈晔,柴可夫.中医院校留学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2):78-80.
篇8
1.1 授课形象直观: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以直观、形象、生动并切近临床实践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利用电脑动画显示骨折、脱位的机理,复位方法、压垫的制作、放置位置、夹板的捆扎等。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对实践操作的感性认识,使授课内容生动逼真,便于理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1.2 活化教材:骨折手法复位中许多知识的传授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由于从未接触过临床,对骨折复位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完全理解授课内容。利用教学VCD及骨折手法复位录像片段可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可通过录像和模型进行讲解和示范,同时介绍与骨折手法复位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医学研究进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可在课堂上随录像内容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师生的互动,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保证。
1.3 有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骨折复位手法教学中必然联系到骨折的病因、发生、发展等医学理论,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和录制的骨折复位录像以及病人临床病例系统而又灵活地归纳在一起,温故知新,相辅相成。另外,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骨折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把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与各种骨折手法复位方式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交互性缺乏:
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作用,不结合具体骨折手法复位教学,缺乏在骨折复位手法操作过程中指导学生,也使学生缺少骨折复位手法过程中的体会,这些都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无法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得师学之间互动性不强,有时教学效果反而比传统教学的水平差。
2.2 教学节奏过快: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和记笔记。现代多媒体教学虽然较生动、形象,介于教师讲解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讲解速度,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3]。所以在讲课时,教师要控制讲解速度,将课程的重点反复讲,结合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理解掌握知识重点和难点。
2.3 过分依赖课件:
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教师教学,而只能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中起到辅助。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必须要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不能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放弃一些好的传统的教学媒体与手段,在课堂中照着课件读,成为课件的解说员和放映员[4]。这样,教师失去了教学主导地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随着失去,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浏览者。课堂教学主次错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体会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便于理解骨折手法复位细节,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率,增加了授课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的课本知识,加深了学生们对骨折手法复位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建立了难忘的感官认识。但是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元东,刘立群,徐华明.多媒体技术在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12(4): 265
[2] 陆远富,孙安盛,聂晶,等.药理学课堂教学相关因素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6):616-619
篇9
网络教学平台;考试改革;中药学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是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后的又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中医学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的中药学考试存在着题型单一、呆板,不外乎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考试方式多采用期末“一锤定音”的闭卷考试,以一份80题左右,120分钟完成的试卷成绩作为结课成绩;考试模式忽视过程,偏重分数,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偏重于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学与用严重脱节。由此形成了一个学生考前几周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课本和学习笔记,考试蒙混过关,假期基本全忘的怪圈。这样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现不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甚至会导致个别学生铤而走险,试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以及Internet已在高校中全面覆盖的新形势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化考试是医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基于目前的中药学考试的现状和Internet的优势,我们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建设中药学网络课程,尝试着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中药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探讨,希冀为信息学模式下中药学考试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试验于2014—2015第一学期启动,分组前对2013级中医学本科1、2班同学的中医诊断学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个班学生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遂随机将1班作为实验班,2班作为传统班,为排除因教师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合堂授课的方式。
1.2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即时网络学习,即时生成学习成绩。只需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任课教师审核批准之后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即可。学生可在线查阅学习材料,接收课程通知,向老师提问,提交作业,完成在线测试;教师可向学生学习资料、答疑解惑及布置与批阅作业,并通过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系统统计的学生登陆情况、提问情况、测试成绩以及教师批阅的作业成绩等,给出学生平时成绩,进而搭建起集学习积极性评价、探究积极性评价、作业成绩评价和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形成性评价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学习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和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向学生说明登录网络课程次数、在线时长、阅读课程通知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四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目标。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2探究积极性评价将根据学生在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向教师提问次数、课程讨论区发表话题次数、课程讨论区回文次数、课程讨论区被回文次数,综合评价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第一堂课给学生设定每个环节100分需要达到的次数。课程结束后教师根据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给学生的每个环节进行赋分,四个环节的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2.3作业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交的在线作业成绩生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在线布置作业,一般不少于四次。作业要难度适宜,既有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作业,也有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业。按百分制在线进行批阅,取平均分为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20%。
1.2.4在线测试成绩评价将根据学生从中药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完成的在线测试成绩生成。教师掌握好在线测试的次数,一般每章结束后测试1次,题型以选择题为主,每题1分,学生提交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成绩,学生根据成绩,可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课程结束后教师将各章测试成绩汇总,算出总分后,按百分制折合成该评价环节的最终得分,占平时成绩的3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考试成绩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学生满意度分析2班共发放99份问卷,收回99份,回收率是100%。实验班51人,满意的44人,学生满意率为86.27%,较传统班(48人,32人满意,满意率66.67%)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班,90分以上5人,80~89分18人,平均分76.04分;传统班,90分以上3人,80~89分4人,平均分69.56分。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班平均成绩及及格率较传统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班,分析原因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监督,敦促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关。我校《中药学》网络课程于2011年底通过了学校的验收,成为校级网络示范课程。学生登陆后可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等模块。其中教学材料模块又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视频材料、中药学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及精彩授课视频,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的全程授课录像等。并且建立与许多免费的网络资源的链接,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制作的“中药学网络课程”等。学生可随时登陆,查阅资料,查看最新课程通知,完成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向教师提问或同学间进行讨论。对因特殊情况耽误课程学习的同学可在线或下载教师授课视频,以及时跟上学习进度。
教师可课程通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答,并布置作业、在线批改作业及进行限时测试等。教师可将学生提问比较多的问题拿到课堂上统一解答。该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考试成绩更为合理。如探究积极性评价环节,学生要与教师、同学在线进行交流,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前提是认真地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切身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积极性评价环节,敦促学生经常登录教学平台,查阅学习资料,改变学生下课上网玩游戏、看韩剧的现状,让学生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成绩评价环节可强化重点、难点问题;在线测试成绩评价环节,按章节在线测试,有时间限制,避免学生临近期末再做,避免出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情况[2-3]。该考试模式改革将极大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可改变以往“粗暴”、“一锤定音”的评价模式;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和无纸化的特点使其前景无限广阔。中药学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全国中医院校、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学习中药的人数很多,若推而广之,必将使很多人受益。
参考文献
[1]李永华.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及应用研究[J].高教论坛,2013,10(10):57-60.
篇10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自1991年开始每年招收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他们在韩国学习时,大多未曾接触过汉字和汉文,是没有接触过汉字教育的“韩文世代”[1],所幸的是他们在入学后可以接受800学时左右的基础汉语课程,因此,在接受医古文授课之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他们中的佼佼者已取得汉语水平考试6~8级证书。尽管如此,古代汉语毕竟不同于现代汉语,对古文他们一无所知,又缺少适用于他们的医古文教材。如何上好这门课,无疑给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课题。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删繁就简,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这门知识,并使学生从中得到益处是多年来我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拙见。
1 选取适合于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上好医古文的前提条件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对留学生医古文安排的教学课时数为84学时,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时少,时间短,又缺少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选择得合适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学生通用的《医古文》教材,对留学生而言量大、难度大、注释过于简略。在缺少适用于留学生教材的情况下,笔者从中选择难易适中,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比较突出的10篇左右的文选。为了增加学生古汉语的感性认识,在选取文选时加大了记叙性、故事性较强的人物传记,还把这些文选翻译成韩国语作为补充教材发放给学生。为使学生通过医古文这门课程了解古医籍中汉字的各种现象,以便正确地解读课文,将《基础知识》中的“汉字”部分作为基础知识的重点进行系统讲授,其余的注释、语法、词义、今译、句读等内容分散到文选中讲授。通过上述内容的传授使学生增强医古文的感性知识,积累语言知识,使他们能够借助工具书解读句意,进一步达到阅读古籍文献的目的。
2 以便于留学生理解记忆和提高汉语水平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用语
医古文的教学实践证明,全部用汉语讲授或全部用韩国语讲授都各有利弊。全部用汉语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有利的,但其弊病也不少,一是不利于学生对文理和医理的理解,学生总是听得一知半解;二是学生做课堂笔记常常有疏漏,因为学生还未达到用汉语做笔记的水平。而全部用韩国语讲授,则有利于理解,而不利于提高汉语水平。我采取折中的办法,即较难的内容用韩国语讲授,而较容易的内容则用汉语讲授。
3 充分利用韩国留学生在语言方面的有利因素是讲好医古文的关键
3.1 字词的解释
3.1.1 与现代汉语词汇对照起来讲授在古代汉语里,大多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词,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都是由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转化而来的。由于学生在学习医古文之前学过一年多的汉语,因而讲授时多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结合起来讲解。如:体—身体、蚁—蚂蚁、月—月亮、从—跟从、发—头发、负—辜负、厌—厌恶、竟—究竟、济—救济等等。每讲解一个字词都尽量启发诱导留学生该词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这样既调动了留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又因这门课而使他们的汉语词汇得到了巩固、加强和提高。
3.1.2 使用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解释韩国语词汇包括本国词和外来词。外来词绝大部分来源于汉语,人们通常称为汉字词。目前对韩国汉字词的大部分统计是以词典为主要对象的,所用词典不同,统计出来的结果亦不同,但基本上公认的在70%以上。在医古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与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相同的词。例如:《皇甫谧传》“谧乃感激”中的“感激”,《华佗传》“尹四苦四支烦”中的“四支”,《大医精诚》“以其混沌未分”中的“混沌”,《伤寒论》中“岂能探其理智哉!”中的“理智”,都是从汉语转成的汉字词。像这种汉字词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使用汉字词讲授一则简洁明了,二则便于理解。但在诸多汉字词中由古今同形词语转化而成的汉字词要区别对待,例如:《华佗传》“人体欲得劳动”中的“劳动”,《钱仲阳传》“小臣适当其遇”中的“适当”,韩国语的汉字词“(劳动)”“(适当)”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劳动”和“适当”,这是因为韩国语的很多汉字词都是由现代汉语的词汇转成的。遇到这种词要仔细讲明,避免以今释古。
3.2 用《千字文》训释字义的方法解释虽说韩国留学生大都属于“韩文世代”,但对《千字文》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并乐意接受《千字文》“释义读音”的训解方法。例如《钱仲阳传》:“意欲之适,则使二仆夫舆之”中的两个“之”字,留学生都理解为代词。因为“之”字在现代汉语中多数为代词或助词。而此句前面分句的“之”字用的是其本义,是“往”的意思。“之”字《千字文》的解释是“往之基”,这里“往”是“之”字的字义,“基”是“之”字的韩国语读音。这种解释法简洁、亲切、自然。《千字文》中收录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而《医古文》文选中出现的汉字难与易并存,所幸由韩国高丽大学校民族文化研究所编撰的《中韩辞典》,对每个汉字在拼音旁都附加了这种解释,大大方便了学生对古汉语的学习。事实上,我们讲解每个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训解字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韩国留学生的一种优势所在。
3.3 语法的讲授
3.3.1 划分句子成分,理解完整的句子我们都知道,句子的主要成分,一是“主语”,二是“谓语”。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叙述主语做什么,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的。我在讲授韩国学生的医古文时,遇到难解的句子,总是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无主句除外),然后借助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找出其他成分。因为“最基本的语法规律几千年来的古汉语一直到现代汉语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2]。如:定语是修饰名词的,要在名词前边;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补语是对动词(或形容词)做补充说明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找出主语和谓语至关重要,主语和谓语一经找出,其他成分也会一目了然,对句意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不是说对每个句子都要找出句子成分,对易解的句子这样做既无必要,也耗废时间。这样做只在于传授解读句意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旨在告诉留学生句子的意义并不是词和词语意义的机械相加。如《华佗传》里有句“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不少韩国学生将此句翻译成:“阿(樊阿)听从了华佗的请求,吃了很多食物,这种食物对人体有好处”。不难看出,学生将此句译错其原因正在于找错了谓语动词。遇到较复杂的结构,我们应首先教会学生寻找谓语动词的方法,此句中的“…………者”在现代汉语里译成“……的人”“……的东西”,“者”是代名词,常与其他词语结合构成名词性偏正词组,因此名词性的“可服食益于人者”在这里当然是动词所关涉的事物,而其谓语动词当然是“求”了。谓语动词前修饰动词的当然是状语了。我们把此句划分为“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把此句这样一划开,学生便都能自如地正确地解读句意了。
3.3.2 特殊句式采取对比讲授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而常用的语法现象,我在讲解这种语法现象时采取与韩国语的使役型词语对比讲授的方法。如《华佗传》“此可以活人”中的“活”是主语“此(这本书)”使宾语“人”活的意思,这样讲韩国学生似懂非懂。韩国语是一个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将“活”在韩国语的基本型变化后就是表达使役意义的动词了。汉语的使动句中的动词,都能在韩国语中找到使役型动词的对应形式,这样一讲解学生便都能豁然开朗。古代汉语有些语序与现代汉语相反,却恰巧与韩国语的语序一致,宾前句就是这样。如《伤寒论·序》“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中“安附”,应理解为“附安”,意为“附在哪里”,而“安附”却与韩国语的语序相同,另外,现代汉语的“介宾词语”,在古代汉语里是“宾介词组”,而这恰与韩国语的语序一致。如《扁鹊传》“何以言太子可生也”中的“何以”,在现代汉语里是“以何(凭什么)”变成“介宾词组”了,而“何以”却与韩国语的次序相同。
如上所述,在传授知识点时,只有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才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业。
以上所谈的是我在对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诚知不够成熟,还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探讨,以便寻找一条适合韩国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的新路子。我更希望通过医古文教学,使学生爱上医古文、爱上中医,从而源源不断地到中国来学中医。借此也谨请国内各位同行赐教。
篇11
1目前内科学临床实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内科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医学本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能力。临床实习是医学本科生培养教育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是从学习理论知识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过渡时期,也是医学本科生建立临床思维的关键时期。临床实习阶段的学习效果可以影响到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研究生学习。目前临床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包括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记笔记、背笔记,医学本科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虽然接受知识系统,但教学气氛沉闷,医学本科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医学本科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训练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医学本科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医学教学的重点[2]。随着医学院校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医学本科生过早进入临床实习,能够提供的问诊、查体、进行技能操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医学本科生可以享受到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少。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的自我保护与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很大一部分患者不愿配合作为实习对象,医学本科生可以享受到的实践对象明显不足[3]。这些存在的问题都迫使临床实习的带教教师思考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现在的医疗大环境,适应现在的临床实习教学。
2PBL教学法和TBL教学法的特点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4]。PBL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模式,应用于临床实习教学中,先导是真实病例,基础是具体的临床问题,主体是医学本科生,导向是临床带教教师,目标是培养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PBL教学法的精髓就是发挥临床问题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医学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PBL教学法已成为我国临床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6]。医学本科生针对一个真实的病例,将所学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回答具体临床问题,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PBL教学法不仅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还锻炼了医学本科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能力、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口头表达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PBL教学法存在一些自身的缺点:(1)PBL教学法打破了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医学本科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连贯、不深入,对医学本科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不利。(2)一个临床病例可能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医学本科生所学理论知识浅薄,不会横向联系、发散思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PBL教学法需要提前准备,查阅大量的资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TBL是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Michaelsen教授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法[7-8]。TBL教学法避免了PBL教学法中医学本科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该教学法综合了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优点,是一种完全新颖的教学模式。TBL倡导主体是医学本科生,基础是团队,鼓励医学本科生积极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度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询问、互相解决问题,实现互学互教,着眼于提高医学本科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医学本科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蒙山等[9]将TBL教学法引入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发现TBL教学法既能调动医学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医学本科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但是,TBL教学法也存在自身的缺点:(1)TBL教学法要求带教教师有深厚的临床功底,在课前准备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前设计出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掌控好讨论的进度。但带教教师多为临床一线的医生,临床工作繁重,很难付出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课前准备。(2)TBL教学法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具备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目前临床实习带教教师多为低年资的住院医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3)TBL教学法要求医学本科生提前预习和准备,但一些医学生懒惰、准备不充分,降低了医学本科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
3在临床实习中应用PBL结合TBL教学法的意义
内科学是理论性、逻辑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医学本科生拥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迅速的应对能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才能应对目前的医疗大环境,成为患者生命的守护神。虽然PBL教学法有许多成效,但是忽略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系统性,不利于将来更好地成为临床医生。因而,在PBL教学基础上又创建了TBL教学法。TBL教学法融合了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各自的优点,注重培养医学本科生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注重激发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TBL教学法的基础是设计问题,手段是小组学习,医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教师定期检查学习的效果。哈尔滨医科大学在麻醉专业本科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引入TBL结合PBL教学法,发现应用TBL结合PBL教学法学习的医学生的成绩、实习的兴趣、实习的积极性、实习的满意度均高于传统教学组[10]。PBL结合TBL教学法可以发挥医学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临床带教教师的指导和掌握下,强调医学本科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医学本科生临床思维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打下基础。近几年来,医学本科生于内科学临床实习过程中,推行TBL结合PBL教学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在本院内科实习期为3个月,分成若干实习小组,每组3~6人。临床带教教师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对医学实习生进行短期培训。根据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物理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收集病例,并有意识地收集1~2个涉及各个科室的疑难病例。临床带教教师针对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提前1周将病例交给学生,并将需要掌握的学习要点告知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专业杂志及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准备,提前熟悉相关病例的病史特点、检查结果等,复习相关知识。在临床带教教师引导下,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讨论,培养其临床决策能力。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主要对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选择发表意见,各组间有不同的意见也可展开辩论。随后,临床带教教师对每一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归纳通过该病例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重点和难点知识。出科时,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理论、临床操作考核及问卷调查。理论及临床操作考核优秀率90%以上,实习学生满意度90%以上。表明TBL结合PBL教学法获得实习学生认可,提升了实习学生的临床能力。PBL和TBL的目的都是培养医学本科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培养医学本科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临床实习中,结合具体的病例,以团队学习模式为基础,以关键问题为中心,将TBL和PBL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到内科学的临床实习中,可以充分发挥2种学习方法的优点,规避2种学习方法的不足。PBL结合TBL运用于内科学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基本问题为切入点,借助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团队合作方式展示,培养了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收集信息的能力、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总而言之,在内科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应用PBL结合TBL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培养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能力搭建了极好的平台。医学本科生的学习主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如何进一步完善PBL结合TBL教学法,还需要在临床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卢书明,马亮亮,李艳霞,等.案例教学联合模拟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299-3301.
[2]司秋菊,常风云,邱淑珍,等.临床实用型医学生实践技能多元化模式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67-68.
[3]吕兆丰,张成兰,郭述贤,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面临的法律困境与对策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5-8.
[4]NevilleAJ.Problem-basedlearningandmedicaleducationfortyyearson:areviewofitseffectsonknowledgeandclinicalperformance[J].MedPrincPract,2009,18(1):1-9.
[5]AllchinD.Problem-andcase-basedlearninginscience:anintroductiontodistinctions,values,andoutcomes[J].CBELifeSciEduc,2013,12(3):364-372.
[6]李春艳,王莹燕,刘丹,等.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模式在医学研究所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6):126-128.
[7]FrameTR,CailorSM,GrykaRJ,etal.Studentperceptionsofteam-basedlearningvstraditionallecture-basedlearning[J].AmJPharmEduc,2015,79(4):51.
[8]曹鹏,施靓宇,祁敏,等.TBL教学模式在八年制学员临床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2):1187-1188.
篇12
翻转课堂的创始人是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他首次将自己制作的辅导内容视频上传到YouTube网站是在2006年,目的是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享受辅导资源,很快这一举动得到了网络的热捧。这种让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观看视频学习,在课堂上再与教师互动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将课堂内外事务“翻转”的做法是翻转课堂的雏形[1]。后来萨尔曼?可汗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网站――可汗学院,专门以视频方式讲解服务于不同科目的内容及解答网友提问。目前可汗在YouTube的频道已吸引超过2亿人次观看,可汗还具有两年多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实验学生反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更优。此后,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迅速流行[2]。
“先学而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重构教学结构,由“以教导学”转变为“以学定教”。通过运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将常规课堂中教学内容事前制作成相关视频,要求学生课前学习网络视频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有重点地加以指导,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医学病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医学病理学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将病理课教学内容事前录制成视频,受众在课前自定进度观看,在课堂上师生和同学之间面对面分享、沟通学习成果与体会,化解疑难问题,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其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更具人性化。
1.翻转课堂适合病理学学科特点
病理学学科的特点首先是章节多,内容复杂、理论知识抽象、琐碎、不易理解。如血栓形成、肿瘤的转移、肺炎的病理变化、各种肾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很多章节内容是很难理解的。其次,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具有与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内容联系紧密的特点,增加了授课难度。在学习新课程之前,有必要把相关基础知识复习一遍,这样就占用了一部分上课时间。再者,病理学在教学中历来有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仅利用课堂时间很难将所有重点和难点讲解透彻,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翻转课堂可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它“先学而后教”,这种“反转”使学生课前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度,直到学会为止,疑难问题上课时与同学及老师讨论解决。
2.翻转课堂优于病理学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目前大学病理学教学模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很少板书。课堂上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件播放快,学生根本来不及做笔记,这样不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其次,传统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时间来对学生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所以老师一般都在不停地讲解,学生稍有分心,就会跟不上进度,教学的效果也就会受到影响。再者,课堂不仅是单纯的教与学,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联系。而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课,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后师生交流的则更少,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疑难问题更是得不到全面解决。这些都不利于受众的学习进步。翻转课堂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演化为构建者。受众可以在课前对于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反复观看,思考、记录或推演,直到弄明白为止。课堂上针对具体问题与其他受众或老师讨论解决。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了课堂的质量。
3.翻转课堂更有利于医学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时空限制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局限。而大学生的生活轨迹并不是三点一线,他们有自己丰富的生活。假如某受众这一时段很忙,如参加各级别英语比赛、校外实习或某种能力训练等,那他便无法按时去上课听讲。病理学内容本来就难理解,仅靠学生自学书本难以掌握知识点,这样便耽误了学习。外界流传这样的说法:大学医学生只会上课,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医学院校课程多,任务重,每天课程排得很满,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培养兴趣、全面发展。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学生,由于身体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天天上课,这也耽误了一些课程的学习。翻转课堂可以让他们课前或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医学病理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更有利于大学医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病理学教学的关键问题
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教学视频制作、受众课前视频自学、课堂互动等。毋庸置疑,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师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
翻转课堂中,教学视频制作,受众学习指导,受众学习辅助支持,受众学习效果评价,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3]。
1.大学病理学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能力的分析
首先,大学病理学教师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较快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其次,医学院校病理学教师还是学校附属医院病理科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使理论知识不再枯燥无味。再者,大学教师较早地熟悉并使用计算机,较早地能够熟练应用网络技术,而且,在教学文件制作、开放资源搜索及新媒体资源的获取与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具备实施翻转课堂的技术基础。
2.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新的教学特点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翻转课堂中,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同,提出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与受众互动交流,解答疑难,对受众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给出意见或建议。在医学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取得切实有效的效果,必须彻底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课堂对话和讨论,要求事前精心准备和课堂上细致观察,把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落到实处。翻转课堂风靡全球的原因就在于,讨论使受众的“吸收内化”和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大学医学学生翻转课堂学习适应能力分析
医学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完成课前的教学视频内容。研究表明,大学生中75%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好,仅25%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医学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学习知识不能单单从课堂上获得,自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习这个过程不仅仅停留在上学阶段,而是伴随人一生的。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受众是承载学习活动的关键主体,老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点拨。翻转课堂学习中,医学学生成为自定脚步的学习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翻转课堂转变了医学学生角色。翻转课堂中医学学生的自觉性是一种挑战,就需要加强培养受众的自控能力,培养受众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率接受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合理地安排学习地点和时间,确保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医学院校教学环境剖析
篇13
医用有机化学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概念比较抽象,但由于课时限制,不能深入展开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如何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笔者近年来承担该门课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认为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医用有机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会取得令授课老师和学生均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医学和化学的融合
医用有机化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是为后续医学课程打好基础。目前,随着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进行,医用有机化学的课时大幅度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圆满完成授课内容,成为医用有机化学课程教改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使学生听懂并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让他们掌握新知识,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因此,在保持学科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应舍弃与医学无关的内容。精选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紧密联系有机化学在医学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合并了有机化学的部分章节,精选了有机化学的主要原理。在保证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加大了生物大分子(脂、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的知识内容的介绍,同时,丰富与生命科学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增加一些新型药物分子结构、合成方法的介绍。
此外,我们针对目前学生报考研究生日益增多的情况,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与医学相关的有机化学科研动态的介绍,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借助板书和模型展示等进行课堂授课。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授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和反应机制等教学内容时,因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在教学实践中,讲授与化学结构、反应机制相关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按SN1历程进行,碳原子由sp3杂化的四面体构型到sp2杂化的平面构型,亲核试剂有机会从这个平面两边与碳结合,理想状况下得到一个外消旋产物。若按SN2历程进行,则化合物经历一次瓦尔登转化,发生构型翻转。我们利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功能直观地表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历程,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反应的详细过程和立体构型的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部分章节讲授速度较快,来不及深入思考和做笔记。为此,我们在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采用板式的形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师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这样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在对教学手段改进的同时,还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使得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部分时间进行互动式教学。为此,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当每章授课结束后,有某一个学习小组归纳总结本章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体会,并需要介绍一类含有本章化合物的新型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物作用的化学位点等基本知识。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的进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
有机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强,应用广泛和发展迅速的系统学科。新理论、新化合物不断涌现,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更新,并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基于教学内容的变化,单纯地通过考试基础知识来衡量教学效果,已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水平和能力。为此,我们对于医用有机化学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将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知识的考核,这一考核通过闭卷形式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占理论课成绩的70%。考核的第二部分是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归纳总结情况,占理论课成绩的10%。考核内容的第三部分是课后论文,要求学生每人提交一份最新药物的合成方法,药物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药物的市场前景等内容,占理论课成绩的20%。实践证明,通过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改革,既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主动性,又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关于新型药物小论文的写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临床使用的许多新型药物有了新的了解,熟悉了药物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医用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理论均由实验结果提出。有机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时的限制,许多验证性试验无法进行。基于此,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通过验证性试验掌握基本仪器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技巧,通过综合性试验,进一步巩固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此外,我们改革以前仅通过实验报告考核学生的考核办法,降低实验报告所占考核成绩的比例,增加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成绩在考核成绩的比重。通过实验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实验技能观察,实时给出学生评判成绩,并指出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对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改革,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这样的试验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再加上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和鼓励,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授课老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两手齐抓,一定能搞好医用有机化学教学,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