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统计学的问题

篇1

引言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独立、比较难理解的学科,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问题。随着中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经济、科学、社会等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科技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雨后春竹破土而出。而科技统计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将会迎来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在迎接挑战的基础上,解决科技统计学存在的问题,对此作出了相关的分析思考。

一、有关科技统计的对象及其范围

(一)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

科技统计所研究的对象包含了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它是对全社会科技活动的总体数量特点及变化。科技活动它涉及的范围及其广泛,所处的环境也较为复杂,有些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都很容易被区分开来。科技活动有很多本质的特征,它都是人类文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知识。科技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创新性和多样性,它的数量特点、数量变化没有那么明显的变化。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的统计计量包含了很多特点,除了有统计研究所共有的数量性、总体性特点外,还具有统计学计量的其他特点,间接性就是其中的一个特性,很多东西都需要用一些特别的、间接地事物表现出来,例如想要衡量一个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基本上都会采用统计科技论文、文献资源的数量来体现;对于各国在最近几年,科研成果被引用的数量来表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模糊性,科技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过程,它其中涉及的领域就相对非常的广泛,那么他的数量界限就不是很明确了。

(二)科技统计研究对象所包含的范围

科技统计研究的对象所包含的范围是最广泛、最全面的。它应该包含着全社会、全人类,是一个大的研究统计过程。所谓的全社会的科技活动主要是分为三个部门:第一种是用独立的专业机构来从事研究的活动;第二种是有指定的部门来组织大量的科技开发活动;三类是有从事科研的部门组织各种科技服务。这三类部门活动相对来说都处于初期的基础,以上三种部门只有独立的专业机构还相对比较规范,其他两类统计部门都不规范,基本上都不具备使用的条件。从理论上讲,技术进步的活动发展并开拓了科技活动,是社会科技活动的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科技统计部门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的现象,才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它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标准的反映测评的工具,它具有完整的统计计量。全面的科技统计指标有利于对科技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一个科学的界定,我们要把握好对科技技能的活动特点和内容进入深入的了解。

一个完整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科技统计指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指科技活动类指标,它一般都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前期准备,是由一群科技活动过程、科技产出的情况等指标构成的,所谓的科技活动是指对课题的研究、技术的服务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等内容,这些内容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广泛,这些都反映了科技活动庞大的规模形式。而科技产出主要是对科技的成果、专利等科技活动得到的经济收益,它从认识和发展的角度都体现了科技劳动者存在的价值。第二部分是衡量科技地位的指标,在科技统计学中,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努力学习的精神,这些都为科技统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他们每一个指标都代表着一种涵义,都对科技统计的进步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技术进步也代表着科技统计指标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它是科学活动的延续。反映科技统计可以从技术进步的活动、效果、措施等三方面,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类指标进行完善的要求。对于科技经济效益指标来说,有的科技成果体现了学术价值,有的体现经济价值,它们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间接地扩展了科技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从客观层面上说科技经济效益也属于科技活动的产出,它在带来科技经营收益时,同时也提高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科技进步的宏观计量指标的涵义是指有关科技成果的范围不断的增大,它的经济效益也会出现在其他地区,那么相对的范围就无限扩大了,因此使用简单的常规统计方法来进行统计是行不通的,必须采用一些科学的计量指标,才能准确的反应出来,这些指标体系都全面的促进科技的进步,并且对于统计学也加强了完善。

三、关于科技统计的问题分析及思考

(一)制定统一的科学管理措施,加大科技的投入总量

对于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规划好对社会科技投入的总量,要合理的分配资源。科技统计系统作为国家一级的实施系统,所谓要投入大的人力物力,来开发并研制机构统计。由于在统计的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它所统计出来的结果和范围也是有所差别的,统计指标的无法配置,分类无法连接,这就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协调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调节,或者设计出满足系统统计要求的指标,同时要符合国际标准。所以说为了取消这种差异化,各个系统都要以国际化的标准形式出现,以国家统计局为中心,所以国家必须建立一套具有科学化、完整化的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统计,解决科技活动增加值的计算问题

篇2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并通过和学生促膝交谈、彼此启发、发问和回答来进行教学。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传授给人,而是凭借正确的发问,激发对方的思考,发现自己心中的真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学角度看,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最终得到答案的一种课堂活动行为。[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以巧妙的发问形式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好的课堂提问对于上好每一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提问不仅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师生对话的桥梁,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3]通过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偏理科的科目,提问的艺术普遍偏低。[4]如何在高等教育的课堂中,恰到好处地提问,如何运用课堂提问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5]下面就以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医学统计学为例,针对课堂提问设计,针对教师应先向自己提出五个问题(Who,Why,What,How,When),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设计及其注意事项。

首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根据授课的对象设问――“Who”。不同的对象,提问的内容、深度应该不一样。[5]例如,学习 “总体”和“样本”的概念时,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我们可以提问:“某研究者通过对342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拟研究某种汤剂治疗小儿解颅,这里的总体和样本分别是什么?”问题比较简单直接,适合本科生刚接触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而且问题的背景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比较有亲切感,同时给学生传递了医学统计学与自己的专业有密切的关系的信息。而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在研究生教育时,则可以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深度拓展:“根据你将要研究的课题,说说总体和样本的联系。在试验设计时,如何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这时问题已经是基于“总体”和“样本”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了弄清这些概念的目的和如何在今后的研究中从样本代表性方面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将医学统计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研究中。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课堂问题设计时,需要考虑授课对象的专业和学习水平,在辅助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对今后学习的作用的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其次,在备课时,教师需要反复思考为什么设计这个问题――“Why”。不同的目的,问题的提出方式也会有不同:有的是为了引入新课,有的是为了复习知识点,有的是为了加深印象,有的是为了提高兴趣,有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方差分析时,关于是否可以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问题,如果是复习课,只是为了强调学生注意这个知识点,则可以问直接进行展示式提问:“是否可以用t检验比较三组均数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为什么?”这问题用于复习知识点,不算难,但是可以起到引起注意的作用。如果采用这问题引入新课(方差分析),则不是个好问题,因为第一问虽然可以得到“不可以”这样的正确答案,但是一般都不是根据专业知识推断的,而是根据要上的新课,有猜测的成分,至于“为什么”更是无从下手。实际对于这样新课引入时较难的问题,不是不可以提,而是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一个个的小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如果三组采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一共需要几次假设检验?”“3次。”“如果设定每次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5,3次t检验后,不犯一类错误的概率是多少?”“(1-0.05)3。”“很好,即犯一类错误的概率为1-(1-0.05)3,比首先设定的0.05大还是小?”“大了。”“所以如果采用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分析三组均数,必然会增加一类错误的概率,三组均数的差异如何进行统计学检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方差分析……”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提问的目的是引入新课,则问题不能太难,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问题分解达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效果,进而加深对新课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问题设计的核心,即是问题的主要内容,如何用语言将问题组织清楚,不产生歧义――“What”。对问题的答案有预见,包括正确答案和可能错误答案,根据学生的答案,设计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在问题内容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提问的对象和提问的目的进行考虑,使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我们应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空间,通过提问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自主地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主要从提问的角度、深度、跨度和宽度入手,使问题即便于学生理解又有启发意义,难度适中,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拨后也能答出的准则。[6]

第四,提问课堂设计时,需要根据授课对象和提问的目的,考虑如何将问题的主要内容向学生提出――“How”。考虑采用展示性问题还是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非真实问题或封闭式问题,它的答案是唯一的。参考性问题是教师为了寻求答案而设置的问题,教师在提问前并没有固定的参考答案,也被称为真实问题或开放式问题。对展示性的问题,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比较好准备,对学生的答案预见性比较强,对年轻教师来讲比较好掌握;展示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思维,但是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例如在讲解率的标准化问题时,提问“甲、乙两种疗法各治疗400名患者,甲法215人治愈,乙法190人治愈,结合表1回答哪种方法疗效好?”如果仅仅根据问题字面的信息或合计率,学生很容易得到甲法更好,但是结合统计表1,就会发现无论是普通型还是重型疾病,乙法均优于甲法,和合计治愈率甲法优于乙法相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很容易引起学生质疑,从而引出率的标准化的概念和意义。

表1 甲、乙两种疗法治疗某病的治愈率比较

最后,课堂提问的时间也应进行设计,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应整堂课不停地问,而是需要设计好发问的最好时机――“When”。不能随心所欲,嘴边时时挂着问题,既不考虑学生情况,又不考虑有无价值,讲到哪、问到哪,想到啥、问到啥,问题满堂飞,以致造成“启而不发”或“问而不答”的课堂情境。应该从言语形式的角度切入,将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针对学情[7],结合内容,吃透教材,抓住文本精要,拎出贯穿课堂主线的问题,围绕主要问题展开教学。针对特殊情况,也可以临时提出问题,例如在某个难点上,大多数学生出现比较疑惑的表情时,可以设问,或者让学生将问题提出,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或解答,增强学生的主导地位,加深印象。

三、结语

教师不仅应该注意记忆性问题的设计,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层次思考性问题的设计和技巧培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思考问什么,更要思考问的对象是谁、为什么问、怎么问、什么时候问,要问得适度有效,要紧扣要点,沉入教学内容。[8]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提问,自主地在难点处和关键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地向教材、老师质疑,成为“问”的主体。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我们要巧妙提问,适度把握,不能问遍课堂,要以学生思维训练为主,让学生出得来,沉得下,活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精炼、实在、高效。

[ 注 释 ]

[1] 周芸.从教师效能感角度看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类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3):164-167.

[2] 徐卫国.优化课堂提问,实现教学高效[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73-74.

[3] 黄伟.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教学价值新解[J].教育科学研究,2010(1):54-58.

[4] 郁小萍.中西方学生课堂提问对比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5):222-225.

[5] 张耀奇.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条件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6):91-93.

篇3

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的基础。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分为推断统计和描述统计两大块,小学阶段的统计内容基本上属于描述统计的内容。苏教版的教材中,统计知识的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统计领域中,学生对统计的掌握能力不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对小学生统计学思想和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精准的教学目标定位

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可是大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把握不精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忽视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搜集的过程,未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达不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2.教学活动设计的断层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生长和延伸的过程中,知识点应当贯穿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如果教师单纯地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会导致课程设置的重复和断层。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重复了引入、质疑、探究、归纳等各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教学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

3.教学活动组织的肤浅

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应当包含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学生必须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二年级统计“数一数”“填一填”的学习中,学生只能参考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统计表,并没有认真投入探究,这往往会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4.教学活动评价的盲目性

教师仅仅将试卷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目标,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活动具有盲目性。

二、提升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教学现状和统计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教师应努力探讨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1.策略提升专业化

统计教学中,策略提升的专业性包涵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先读懂统计学知识的内在价值;二是在教师要提高统计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当为教师的素质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科研组和数学备课小组。教师团队共同进行统计学知识的探讨,对教学中的数据与例题进行仔细的分析,为学生学习统计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设计结构化

教学设计的结构化指的是,在小学统计教学的过程中,将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内容的整合,运用整体化和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教材解读的结构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学知识零散分布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并不是在某一册教材的某一个章节中。

3.学习策略探究化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习策略的探究化,这也要求在统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参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苏教版第十册的数学教材选取了“我国1999年耕地分布状况、农民收入、市镇居民等真实的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可以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合度不高,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统计需求。所以,进行探究的前提是真实,而教学真实性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统计学知识。

4.评价策略多元化

篇4

由此可见,统计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抽象的数量为研究对象,研究一般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方法的理论统计学另一类是以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统计学前一类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其特点是计量不计质。后一类统计学则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因而具有复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所谓应用既包括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更包括各自领域实质性科学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派”只承认前一类统计学,否认后一类统计学的存在,是不妥当的传统的“社会统计学派”否认理论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将统计学全部划归社会科学也是不合适的。

经济统计学是以经济数量为对象的方法论科学。要在经济领域应用统计方法,必须解决如何科学地测定经济现象即如何科学地设置指标的问题,这就离不开对有关经济现象的质的研究要对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也必须以有关经济理论为指导。因此,经济统计学的特点是在质与量的紧密联系中,研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表现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经济统计学不仅要应用一般的统计方法,而且还需要研究自己独特的方法,如估算的方法、核算的方法'综合评价的方法等等。所以'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经济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它既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统计学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其所结合的实质性学科也有较大差别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的区别在于:它并不直接研究经济规律,而是为其他经济学科提供专门的方法和工具。

应当指出,将经济统计学作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并不会影响该学科所具有的方法论性质举个例子来说,经济计量学中应用了大量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它也是方法论性质相当强的学科。经济计量学属于经济学,对此,人们并无异议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经济统计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开来呢?事实上,经济学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统计学,已经有多位学者由于其在国民经济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经济计量分析和将统计方法应用于投资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也不仅有赖于通用的统计方法的发明和完善,而且更有赖于经济学提供研究的背景和新的研究课题全融合,形成统一的学科?—对经济统计学发展方向的认识。

如前所述,现实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统计学目前国内统计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两类统计学最终将完全融合,形成统一的学科因此,将统计学划为理学“是与国际接轨的”,“可使统计学真正成为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多领域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横向学科”。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这一观点只是与国际上的“数理统计学派”接轨,而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从国际统计学会新修订的章程看,国际统计学会的宗旨是:“在广泛意义上发展和完善统计方法,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甩”所谓“广泛意义上”的统计方法不仅包括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且包括与概率论并无多大联系的其他统计方法。尽管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国际统计学界,数理统计学派占据主流地位但是,社会统计学派仍然存在和发展,并且在一些国家有较大的影响。例如,1997年笔者曾赴日本进行访问和学习据了解,当时,日本文部省资助的有关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重点课题有两项:一项是“微观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应用”,另一项是“亚洲长期经济统计”。其资助金额分别为5亿日元和4亿5千万日元(按当时的汇率,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000万元到3500万元)在这两项研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只占一小部分,所应用的方法大量是非概率的统计方法顺便提一下,同一时期的日本文部省资助的数理统计方面的课题只有两项,资助强度每项只有300万日元事实上,从80年代以来,国际统计学界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不少原来从事数理统计理论方法研究的学者开始越来越关心实际的应用问题正如一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总结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国际上应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越来越近,与经济学及其他实质性学科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一些国际知名的数理统计出身的统计学家甚至提出“统计学与数学离得越远越好”的观点。台湾辅仁大学统计系系主任谢邦昌教授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淡化统计的理学院色彩,现在统计这个领域愈来愈偏向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目的就是希望统计在这些领域中和其他学科互相结合。

    国际统计学会下的专业分会,70年代以前只有“国际自然科学统计协会”,后改为“贝努里数理统计和概率学会”。进入70年代,“国际调查统计协会”、“国际统计计算协会”雛成立1985年/‘国际官方统计协会”成立1990年,笔者作为中方的正式代表参加了官方统计协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会议,这届会议所提交的相当一部分论文,如关于通货膨胀率的测算总供需的平衡测算等与概率统计都没有紧密的联系,而是官方统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987年,原中国统计学会会长、经济学家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家李成瑞还被选为国际统计学会的副主席(任期1987-1989)从国外一些主要学科分类目录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文献联合会分类体系、美国科研基金会科学和工程研究资助大纲、日本大学学科分类目录、日本文部省学术国际局研究课题分类等,都将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统计列为社会科学,而不是理子所有这些都说明,“只有数理统计才是统计”已经不再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因此,不能认为将统计学划归理学就是“与国际接轨”。

其次,两类统计学都是统计科学大家族的成员,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但两类统计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知识体系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不能互相取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归并成统一的学科。

过去,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理论,认为只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而将数理统计学排斥在外,严重妨碍了整个统计科学的发展,经济统计学自身也停留在“初等的统计学方法加简单的指标解释”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同志感到:为了推进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和进步,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大力引进和吸收数理统计学的成果所谓“大统计学”的提法,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得到了相当部分统计学家的赞成①”笔者认为,“大统计学”的提法,对于促进理论统计学与各种应用统计学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遂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认为“大统计学”就是要将各类不同性质的统计学完全结合起来,建立一门统一的学科,则很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因为,作为统一的学科必然要强调其共性,由于各种统计学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与其密切结合的各种实质性学科性质差异很大,其共性只能是它们所利用的具有通用性质的统计方法和作为这些统计方法理论基础的概率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所有的统计学都划为理学,是上述“建立统一的统计学科”符合逻辑的结果。而如果统计学是理学,则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如国民经济核算等将很难被包括在“理学”的统计学内。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国民经济核算等不是统计学而是经济学如果这一观点可以成立,则连国家统计局都要改名。因为官方统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与“理学的”统计学并无太大的关系。在这样一种误导下,进行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其结果很可能是名义上的“大统计”,实质上的小统计,即最终异化成“只有数理统计才是统计”。

笔者认为,我国统计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是:理论统计学与各类应用统计学继续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理论统计学要结合应用统计研究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通用方法论问题,丰富和完善其方法论内容另一方面,应用统计学不仅要吸收和利用理论统计学研究的成果,而且还要与本领域的实质性科学更加紧密结合,着重研究适合本领域的特有的统计方法各类统计学都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最终形成较为松散的“统计学”学科群体,而不是强求一致的统一的一级学科。

就经济统计学而言,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步充实和完善;有关地下经济的测算的研究;关于如何准确把握我国失业状况的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定;知识经济的统计测定;统计如何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统计在投资和决策中的应用研究;统计在保险精算中的应用等等。进行这些课题的研究,需要应用通用的统计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以有关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特定的统计方法上述课题的相当一部分,都不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理学的”统计学所能涵盖、所能指导的。

总之,搞经济统计的同志不要妄自菲薄,不要“东施笑颦”,更不要“邯郸学步”,而应该理直气壮地坚守自己的阵地,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研究适合经济领域特有的统计方法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努力促进经济统计学的现代化,并为整个统计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大统计”还是“大经济”?—对经济统计学专业办学模式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高校原有的专业设置面过窄、专业划分过细、所培养的人才适应面不广等弊端曰益显现。针对这些弊端,不少专家提出了要淡化专业,培养“宽口径”人才。这种提法无疑是正确的。对于统计学专业来说,问题在于要培养什么样的宽口径人才。

对于统计专业的办学方向有两种模式:一是强调各类统计学所具有的共性由于统计学是横跨不同领域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方法论体系任何人毕其一身精力也难以成为精通统计学各领域的人才。因此,这种模式实际上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通用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它肯定统计学的“理学性质”,按照理学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等通用的统计方法论在课程中占有较大份量其培养目标是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熟练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各种方法,同时有一定的专门领域的知识,能够适应各个不同领域的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统计人才。二是强调各类统计学的个性,对于经济统计学来说,就是强调其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按照经济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除统计学本身的专业课外,经济学类的课程占相当大的份量其培养目标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既懂数理统计方法>又懂经济统计方法,并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统计人才。这种人才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能胜任基层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日常统计业务,而且能从事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前一种办学模式可称为“大统计”模式,后一种办学模式可称为“大经济”模式。从国际上看,总的来说,美国的统计教育比较接近于“大统计”模式,而日本的统计教育比较接近于“大经济”模式。

篇5

1.高校教学目标不清晰,教材层次分类不清。高校在统计学专业上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育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层次上,没有将教材合理划分,教材普遍适应大多数,但是也没有突出教学的目标。在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的学历专业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区分不明,层次不清以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中,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上都是一样的,教材的无层次导致统计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教材不深入,没有学到统计学专业的亮点,而非专业性的学生却感觉教材比较难懂,过于深入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另外,在本科统计学专业中,选取的教材大多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教材中的数学推理比较严格,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低,忽视了本科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目的。本科统计学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具有实际统计能力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理论性的研究型人才。

2.教材中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统计学的出现历史较早,早期的数学计算可谓是统计学的前身,统计学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后提炼了很多的智慧结晶,比如理论性的经验以及我们常见的定理,推理定理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概述。这些定理,概念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但不是学习统计学的重点,作为高校的统计学教学也不能作为重点,但是我国高校在这个专业的教学现状却是以此作为重点,忽略了本科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重点。统计学专业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统计学中的公式与定理,学习统计学专业,特别是本科生学习统计学专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分析统计数据,进而得出问题所在,提出合理建议,这才能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3.统计学的相关教材数量较多,教材内容有待精简。高校统计学专业的教材种类比较多,很多高校在选择教材时都能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所以导致以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中有的知识点出现了歧义,还有的是比较相近的教材中对同一知识点的描述存在分析,有的教材之间出现重复并且知识点联系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解决统计学教材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加强教材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习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在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很严重的依赖教材,教材不仅是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较大影响,在走入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在选择统计学相关教材时应该慎重。另外,教育部门在对编辑教材的部门要进行严格督查,以及在印刷前也要进行细致的审查工作。教材应该展示统计科学的体系,至少应该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很多教材都会讲到均值,它是常用的集中趋势度量。但是很少有教材说明,当数据呈显著的偏态分布时,均值不是一个合适的概括性指标,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常常误用均值。均值误用的典型例子是近年来工资被增长的问题,因为收入分布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右偏型分布。在国际上收入分布主要用中位数,而不是均值。

2.提高教材内容的应用性。统计是数据的科学,因此,统计学教材要体现出应用性,教材里每一种统计方法的介绍都应该联系案例,这样不仅可以避开深奥的数学理论推导,而且为学生深入领会统计思想与方法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教材要适应应用统计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信息计算的飞速发展,方便了统计软件的使用,教材内容也应该做出转变,与计算机科学统计技术相融合,统计学的教材编写应根据社会科技发展来做参照,提出新型的统计数据方法,摒弃教材中传统的利用手算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提高社会应用性。

3.教材编写应注意趣味性。很多人认为教材应该是严谨的,在编写中应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往往忽略教材的趣味性,面对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希望统计学课本不再是理论性的教材而是可读性强的书刊,行文中间可以穿插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扩展阅读,使得统计学知识不再枯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编写好统计学教材,不仅应该体现统计学学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要注意趣味性,要编排新颖,讲解清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统计学的思想与方法。

篇6

1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2 统计学的教学与应用

我们了解了统计学的原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是为了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把统计学应用于实践。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灵活性的要求,学校也开始重视实践性学科,统计学就成为有前瞻能力和眼光的学校首选的编外科目。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本本来向学生传授客观的实践性科学,这样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的反感,而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学生只学习需要的学科而摒弃统计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实际案例与统计学的各个门类相结合,用大量的事实诠释统计学,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实例中,把统计学融会贯通,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应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 统计学的实践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学学习之后,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原理和应用,但是那样他们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到各地方、企业和个体小单位参加实践,这样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和原理实践能力,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做准备。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积极地联系实体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弥补很多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带领学生去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把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传染给学生,教会学生不气馁、互相帮助、对新的课题力求探索,开辟新思路,立志把自己事业做得更好。

4 统计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渗透思想

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如何从样本的统计性质去推测相应总体的统计性质,即如何根据样本去探求有关总体的规律性。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依据数据进行推断。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即以整理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2)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一种集体规律,必须在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才能呈现出来。样本越小,所发现的规律变异越大,样本越大,规律的变异越小。(3)从结果上来看,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概率统计思想实质是“随机”、“变化”、“个别”与“规律”、“静态”、“整体”的辩证统一。

可以说统计的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不同之处。

4.2 突显过程

统计学习的过程性不仅表现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体现在《标准》倡导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经历和体验。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条形统计图”,课前让同学分别数一数自己课外读物的数量,在课上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含义。接着把各自小组成员的课外读物的数量整理成统计表,展示学生的统计表,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亲自绘制,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中,学生参与调查,小组交流、讨论怎么样把几个人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学生自然地充满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得到的一定是更大的发展。

4.3 重视活动

义务教育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课,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统计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统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活动)、“买气球” (最喜欢的颜色)等等,不管是课外的调查、实践活动,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和深入。

4.4 强化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统计观念有人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发类比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导向机制。

5 结论

统计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而言,貌似小学科,但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理能力、对数字的考核检索能力、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和探索的态度。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确立社会地位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其教育要与时俱进,同时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也应用百倍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把统计学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与其他科目相交融,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总之,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地以统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建立正确的观念,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篇7

医药数理统计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关于医药、生物等相关领域研究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显示其总体特征和统计规律性的应用科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统计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数字应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以加强。但由于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抽象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以及大量复杂的公式不便于记忆和运用等特点,给学生增加了一定难度。本文通过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本院采用的教材《医药数理统计》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课本内容充实,层次清晰,但部分专业理论课时数少,甚至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理论知识多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不知如何运用,往往课程结束了,在实践中面临一些统计学问题仍然难以解决或者对较复杂的统计学问题思路不清,统计方法误用。同时,有专业将医药数理统计课程安排在大四学习,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认识本课程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数理统计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觉得学而不能致用。

1.2学生数学知识薄弱

由于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新生总体水平下降,且部分专业文理生兼收,导致个体之间差距较大,同时大多数学生仍沉迷高中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课后练习较少不能充分将理论知识掌握,且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

1.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条件受限

长期以来,本课程教学的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方式,只偏重于概念、公式的推导,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学生习惯于强行记忆理论知识以应付考试,更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有实验课时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图形、图像的演示,将理论课中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便于理解,增强学生在理解统计方法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操作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但由于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给学生演示常用统计软件在医药数理统计中的操作及应用,学生不能自己练习从而掌握。

2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精简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性

教学内容做到突出实用性,适当减少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以直观、趣味和便于理解的方式把概率论作为基础知识加以介绍。在假设检验部分,重点阐述假设检验应该如何选取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在置信区间的讲解中结合在生产中药品片重差异或含量差异是质量正常值的范围,以确定药品是否合格等;在一元线性回归部分结合药品质量分析时如何建立标准工作曲线的应用等。在药剂专业工艺研究较多则应加强正交试验设计讲解,注重两组比较试验设计等的应用及方差分析中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正交试验设计助手的应用,在进行试验方案设计时便于比较和结果的分析,减少计算过程。最后,在理论课讲解时增加医药学中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2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大量的教学内容讲授,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计算上,很难深入分析统计结果。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传统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克服学时数紧张的问题,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最后,尽量采用学生参与性强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成为课堂的主体,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维、自学、表达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同一。

2.3强化课堂管理,优化考核方式

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将大量时间浪费在计算上,在批阅试卷时发现很多同学的错误都发生在简单计算上,失分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考试方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把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三部分,即平时成绩(20%)包括作业、学生到课率、课堂提问等;实验成绩(20%)包括实验平时表现、实验完成情况、上机练习题等;考试成绩(60%)期末考试部分专业采用开卷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既减轻了学生机械背公式的负担,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大力倡导教师在上课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风气、学习态度进行教育。

篇8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01-01

一、统计学的性质与特征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著名的《韦伯斯特大词典》指出,统计是一门收集、分析、解释和提供数据的科学。美国著名统计学家MarioF.Triola在其《初级统计学》里也写到:“统计指的是一组方法,用来设计实验、获得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组织、概括、演示、分析、解释和得出结论”。综合来说,统计学就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其中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以获取数据,数据处理是将数据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数据分析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研究数据,数据解释是对数据理论分析结果的说明,最后就是从数据分析中得出与实际结合的客观结论。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其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征。统计学有较强的理论性,统计理论分析所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数学的范畴,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要求学生拥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大多也要结合所研究问题的专业理论;统计学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因为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都是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调查所得,最重要的是统计分析的结论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高校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计划设置不合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概率论,因此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要求已经掌握基本的概率论知识,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产生跳级现象。这种情况不乏实例,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里就出现过统计学与概率论两门课程基本同时进行(如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甚至先上概率论后上统计学,这种不合理的课程顺序设置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痛苦和无奈。

(二)只重数理推导忽视专业理论分析。很多统计学教师自身是学数学出身的,因此在给学生教授统计学时非常热衷于数理统计理论和公式的推导,而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及结论的得出寥寥数言即告完毕,学生感觉不像是在学习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反而感觉像是在学公共基础课——数学,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很吃力,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三)过分强调应用和应试,忽视理论基础。这种现象和上述的刚好相反,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师自身数理统计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教授统计学时往往会侧重应用和应试,比如只要求学生记住某个公式、怎样套公式等等,但从应试的角度考虑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根本上讲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学生虽然可能会考试及格但不一定真正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不利于其今后的长期成长。

(四)教材依赖性严重,不结合实际。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很多高校老师长期上某一门课程,但连续多年都使用同一本教材,不仅自身知识结构不断老化,而且无法及时将社会上的新兴现象与专业课程理论相结合。任何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都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将该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概括得完美无缺,因此依赖单一教材上课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高校统计学教学的对策

(一)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学的主要先行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他相关先行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这些先行课程大部分要到大二上学期才结束,因此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应考虑将统计学课程最早只能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者靠后。同时,在统计学理论课结束后可相应安排一门统计软件分析之类的实验课程,以强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工学院管理系为例,该系六个本科专业均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有《统计与统计分析》和《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两门课程,其中《统计与统计分析》一般排在前十周教学,而相应的实验课则排在后十周,这种连串的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和巩固,也有利于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会把自己学到的统计学转化成一门实用技术,终身受益。

(二)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计学的性质告诉我们,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数理基础决定了对理论的掌握熟练程度,而专业理论是实践分析的依据,二者均不可偏废。作为统计学的专任教师,应在这两方面强化自身的基础。因此,文科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可适当加强概率论等课程的深入研究,而纯粹数学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应该强化对所教授专业主要理论的系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统计学教育。

(三)抛弃教材依赖,积极尝试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材,而鉴于很多教师习惯使用同一本教材的弊端,一方面应建议教师尝试更换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教师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模拟,它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多数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具有挑战性和灵活性,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9

1《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博士研究生教学均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但是,在目前教学模式下,经过《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大部分医学研究生在医学统计学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方面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如统计设计不合理、资料分析统计学方法应用错误、研究结果解释不正确等。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0%的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如统计描述、t检验、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由于缺乏良好的运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有许多学生在开展科研实践中遇到了较多的麻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有的因为课题设计存在严重问题,只好在课题已经开始实施后推到重来;有的因为在资料分析时采用了错误的统计学方法,得出了错误的结果和结论,不仅导致了本研究的失败和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错误的研究结论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纠正而导致了后续研究资源的投入,产生了更多研究资源的浪费。此外,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对医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高级统计学方法如生存分析、Meta分析等涉及较少或者着力不够。

2 《医学统计学》教改措施

2.1教学方式的调整

目前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本科学习阶段的教学方式,即老师理论授课,辅助课后练习题的完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硕士或博士阶段则应更加注重《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应采用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操作为主的方式。减少理论课课时数,增加实践操作课时数。理论授课应结合医学研究的需要,采用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老师为导向的启发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教学可采用如下方式:

(1)典型案例分析法 老师可以选用一些典型的课题标书、研究论文,先让学生进行课前阅读,找出标书或论文在统计设计或统计方法运用方面的缺点和巧妙之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老师最后剖析和点评。

(2)小组课题设计 可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统计方法、统计设计等的应用能力。具体方式为: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自行选题,进行科研设计,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每一组课题标书进行课堂讨论和点评。

(3)导师课题演练法 学校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在《医学统计学》课程开始前、开始中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参加课题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有关课题设计、资料统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医学统计学》,将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2.2课程内容的调整

目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统计学方法。主要有:统计描述、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二维表、秩和检验等。②高级统计学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多维表x2检验、生存分析等。③科研设计。主要有:简单析因设计、简单拉丁方设计以及研究样本量的估算等。④统计软件及应用。主要有SPSS软件的应用。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课程内容应根据培养学生的类型及医学研究的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一方面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基础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增加或加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所有博士研究生对logistic回归、多维表x2检验、生存分析如COX回归和Kaplan Meier等常用高级统计学方法的学习。虽然有些学校现有教学课程内容包含了这些内容,但要求学习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此方法开展科研实践。此外,还应增加高级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统计软件中的使用方面的教学内容。

2.3考核方式的调整

目前,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理论考试,而对学生统计学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考核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硕士研究生,我们可以采用闭卷考试为主,辅之以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具体为:一方面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分值约60-70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设计一项科研课题,撰写一份课题标书。此项考核分值约30-40份。博士研究生则采用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平时作业综合考评得分为辅的考核方式。具体为:要求博士研究生结合医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设计一项科研课题,撰写一份高质量的科研标书,此项考核分值约60-70分;同时,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平时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此项考核分值约30-40分。

3 思考

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方面要改变理论教学为主、实际运用能力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医学研究的需要,丰富《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以此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教学改革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尝试,而且也要求学生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及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发明,廖芳芳,夏果,等.1临床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一).安徽医药,2008,12(2):192-193.

[2]李淑,杰孙忠. 加强医学统计学教育 提高医疗及科研水平.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 25(5):346-348.

[3]潘发明,夏果,廖芳芳,等.I临床科研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分析(二).安徽医药,2008,12(6):576-577.

[4]万献尧, 张久之. 医学科研或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12):74-75.

[5]漆光紫,任美璇,黄高明. 不同类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和需求情况调查.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 10( l2):1459-1463.

篇10

高校为统计学科目安排的课程时数较少,一周之内学生们只能上几节统计学课,又缺少平时的实践训练及即时复习,导致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无法进行巩固,简单的统计基础没有打成,自然而然,统计学的教育缺乏了相应的有效性。与此同时,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知识联系密切,可谓唇亡齿寒,某些高校并没有对此专业开通概率论课程教育,这使得单一的统计学教育缺乏概率的理论性与计算性支撑,无法被学生简单理解[1]。所以,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听不懂”现象时常发生。

1.2 缺乏多角度教学方法

现今各高校的统计学教育只专注于课堂教育,就是所谓的教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死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单一无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方式缺乏实际性,不能带动起学生们的思考讨论,只能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例如在讲授回归分析的相关内容时,如果把重点放在介绍回归系数的计算公式,而忽略了回归系数含义的解释,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自然有其实践的意义。现今的教学方式不仅约束了学生们对于统计学实践操作的思考分析,而且局限了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1.3 统计教学与科技的发展链接不上

随着中国科技不断壮大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但是统计学技术依然停滞不前,这是极为不合理的,在计算机技术中,统计软件数不胜数,运用到教学的标准计算机软件也是应该有的,但是在众多高校中,统计学原始教学配备着计算机软件教学的形式少之又少,就无法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的统计教育[2]。即使某些学校能够拥有足够的创新勘察力,开展了此类教学,但是想法是好的,行动总是差了一步,即教授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强调力度不足,导致学生们不够重视,使好好地发展方案付之东流。

2 统计学教育的改革方案

2.1 改革教学模式,多重教学

改革教学模式,高校在统计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一改以往教学的单一性,在教授授课的时候可以配备计算机教学,上半节课进行理论教育,下半节课带领学生开始计算机实践操作,并且时时进行机上小考,以增强他们对于此类教育的重视程度;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教授可以运用这种多媒体方式,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氛围。少去了书写各种公式计算步骤的过程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减少教师劳动力的消耗。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更形象的表现出图表所代表的含义,更直观,更方便被学生理解,从而达成了多重教学的目的。

2.2 开展实践教学

统计学作为实践性强的学科,如果脱离了实践,就缺乏了开展课程的意义。教授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讲解,即案例分析,将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案件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使其对于实践统计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至于案件发生的时候手忙脚乱,同时舍弃古板的教学手段更容易使学生们理解并产生兴趣,也会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们不仅需要课内的实践,还应该走出校园进行户外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就某个统计案件开展一个统计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自去实践并开展活动,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加深了此类统计知识在他们脑中的印象。

2.3 完善考核方式

虽然统计学考试不能全面证实学生的听课效果,但却在大方面上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掌握情况,所以考试还是必不可免的,不过老旧的考试内容是不可靠的,答案单一,内容枯燥一成不变,无法达到测试目的。这时新型的考试模式需要被启动开来,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3]。这会极大的加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改过去的无精打采,时时刻刻都对统计学充满兴趣。

3 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切勿急躁

无论考核改革还是实践教学都是急不来的事情,这需要长时间的试探操作与修正,千万不要因为达不成效果,贸然急进,统计学的教育是需要一步一步进行的,只有走稳了上一步才能安心的进行下一步计划,如果不计后果苍蝇般乱撞,只会白白浪费了多时的准备;高校的领导班子也千万不可以因为老师的不理解,学生的不支持颓然放弃,改革就应敢于去面对各方面的争议,因此坚持下去,相信不久人们就会意识到它的好处,对改革的赞美声经久不绝。

3.2 不要雷声大、雨点小

篇11

一、统计实验教学

统计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主讲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讲授工具,而且也是学生的认识工具;学生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寻求者。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实验项目中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问题。

统计实验教学主要以学院的学生科研项目为平台,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对生物相关专业学生从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到科研文章撰写进行跟踪指导。学生在课下根据兴趣设计实验项目,在生物统计学的习题课教学中专门留出自主习题教学环节,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行结合进行答辩,并由其他学生对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对科研项目进行完善。对于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项目组学生对数据处理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在自主习题教学课上提出,并由其他学生提出意见进行优化,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对科研项目的生物统计辅导,已成为学院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教学特色,学院每年的学生科研立项数量均排名全校第一,而且有已有多篇科研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

二、社会调查指导

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学生自己组建了环境协会和人类地球协会等学生团体,对于环境和社会问题,社团经常组织较多的社会调查。课外交流中社团学生对调查设计,数据整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等相关统计专业知识有较多的需求。

针对学院实际,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调查报表设计,整理等相关知识。老师与协会形成固定的互动联系,对调查的表格设计,调查点的布置,调查数据的获取方式以及调查数据的整理进行专业的指导。目前,生物统计学辅导已经成为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指导,学生的调查更具科学性,自主分析解决调查中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湿地、城市垃圾等社会调查活动由于科学性的选点、调查和分析,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报纸和网站转摘。

三、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不能忽视其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通过两年的生物统计教学摸索,我们已经将飞信和QQ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每个专业建立有自己的讨论群,根据需要常常设有作业问题讨论、课堂内容讨论、实验设计讨论、调查问题讨论、科研数据分析讨论等话题。每班安排固定的学生对交流信息和问题进行收集,并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在相应话题讨论期间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会对有关问题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解答,同时通过交流平台老师也会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对学生反应较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老师进行整理并作为问题在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在构建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是网络交流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通过设立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些讨论话题(如毕业论文设计、科研项目申请、社会实践指导等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的不断宣传,使得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生物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第二课堂基地。

四、野外实习指导

野外实习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明确植物、动物、生态学等学科都必须安排1~2周的野外实习内容。通过实习,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生态学“课题式”野外实习改革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野外调查布点等统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课题设计,并在实习后,对学生进行相关统计软件和画图软件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在科学的统计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了多个有价值的实验项目(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种群分布格局、林窗环境对群落物种演替的影响和林内小气候等等科研方向),并撰写出多篇高质量的优秀实习报告,已被野外实习基地(宁波天童山国家生态定位站)作为优秀实习论文收录。与生态学野外实习结合,在生物学专业的教学环节中找到了扩展统计教学内容有效方式,为生物统计学扩展第二课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何淼,何洪,彭晓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7-100.

[2]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篇12

**年12月,我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的统计分析成为改进体系,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统计管理体系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由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建立的统计管理体系一整套数据进行反映。因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采供血工作各环节、各质量控制点,作为统计工作观测点,并确定各观测点准确的参照值作为标准测量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视、测量。

1.1组织体系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主管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由站长领导,质量主管直接负责的统计工作队伍,由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人负责,各采供血关键点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监控。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选择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人员重合,一般由科室管理者兼任,以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采供血工作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指标只能反映某项工作的一个基本面,要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说明该工作及其影响该因素的数量表现,另一方面还要能够说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包括人员、设备、材料、任务和信息五个方面,其中任务包含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和环境要求等。评价工作时,根据不同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评价。

1.3数据来源

1.3.1采供血信息数据参比数据来源于对采供血过程所设定不同观测点,主要由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提供,包括采供血、成分制备、检验等过程的血液信息、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材料信息,以及受血者信息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因特定统计工作需要而针对特殊点进行的统计数据。

1.3.2其他相关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人、机、料、法、环,以及信息六个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建立在这六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围绕采供血工作的质量管理数据链条。

1.4观测点分布关键控制点都应作为统计工作的观测点,并建立统计观测值,分为站级观测点和科级观测点,并由测量值说明一个单位时间内该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或操作是否发生了偏离。除了常规的站级观测点,作为非站级观测点的某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也应该纳入站级观测点。

1.5标准测量值的确定计算单位时间内同一监测点的某一统计要素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标准测量值,并围绕测量值确定上下限,根据实际测量值对于所测量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反馈,指导工作继续保持或改进提高。

二、统计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加强血液工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每个血站面临的新课题。

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指标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等。因此,统计分析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统计人员要做好日常统计工作,并对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

2.1综合分析定期对全站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并建立统计分析信息台账。通过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反映各项指标、各观测点,乃至相关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改进。

2.2目标测量按照目标所规定的期限测量工作和血液质量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若干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采供血过程是否遵循质量管理规定?统计人员按照目标管理进程,定期测量,督促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2.3专题分析针对统计工作中发现偏离标准测量值的异常现象,统计人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通报,并提交数据分析报告。2009年脂肪血报废分析: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为0.78。较去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0.63,增长了0.15。受饮食习惯和季节影响,分别在春节后和夏季呈现两个脂肪血报废高峰。2008年和2009年春节分别在2月7日和1月26日,由于人们油腻性饮食较普遍,节后采血脂肪血报废率明显增加。夏季,人们习惯于夜晚饮酒纳凉、消夏解暑,摄入脂肪较多,影响血液质量。2009年2月份和6月份,对于由数据分析产生的脂肪血报废率增高的结果,我站及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较2008年降低了3月和7月、8月脂肪血报废率(见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统计)。由脂肪血报废数据统计分析,提示脂肪血报废高峰的月份或季节,采血前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传工作,引导献血者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有高脂饮食后不要献血,以保护珍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三、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3.1职业道德素质统计人员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数据真实的反映出采供血工作的实际,是通过数据信息对采供血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统计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敢于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力求数据的真实可靠。

3.2统计专业技能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

3.3综合业务能力采供血质量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提供相关质量活动的统计数据,还要从数据分析中归纳出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采供血质量活动进行监测、控制和预测。因此,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要熟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具有熟练的统计分析技能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讨论和反馈

4.1组织和实施血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

篇13

虽然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已经受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各段概率教学的的深浅度

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新增的内容,很多教师之前没有教过这门课程,没有经验,有些教师是自身概率知识水平不高,导致教师在对统计与概率这门课进行备课时,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对教材的了解不够深入,使得教师很难准确把握各段概率教学的深浅度。例如在对“众数”、“中位数”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其层次性,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不是很牢固。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组织或简化实验活动

在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由于统计与概率的授课内容都安排在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在教学进度上又恰好是接近学期期末的时间,所以教师为了节约课上的时间,很少在课堂上组织实验活动,只注重对知识技能的教授。这主要因为大多数实验活动都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而且在实验活动中几乎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为节约时间,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简化或者不组织实验活动。基于这种原因,很多教师都是通过课堂练习本的练习代替新授,以作业的完成来表示授课的完成。

(三)统计与概率的教材安排不合理

教材有些内容在编排上安排的步子太小,有些知识点出现了简单的重复现象,教材对逻辑顺序太过于看重,不注重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对统计与概率这门课不感兴趣,教师教起来也就会更加的困难。

二、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对策

(一)加强对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为了让教师对统计与概率这门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以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可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应对编写教材的人的意图有一定的了解,继而深入的钻研、分析教材,以使得教学目标更加的具体。在刚开始教授统计与概率时,教师不应急于将课本中的概念及抽象的知识讲给学生听,而是先让学生对统计与概率这门课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例如在学习《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交流,调动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他们原有的对于统计与概率的观念及意识,他们知道一些描述概率的词语,如:可能性,运气等。这些词语是师生在教学开始阶段进行交流的基础。教师可以随机的问学生:“我们周末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教师给出选项:0,100%。学生肯定会选择0。这是在培养学生最初的对概率的一个了解。之后的教学目标就应该逐渐的细化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浅入深,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每个学段的目标细化之后,教师应清楚的知道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实施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二)在课堂上多组织教学实验活动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应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相对较难理解,单凭教师讲解与学生的想象教学效果很难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在课堂上多组织教学实验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而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最担心就是教学实验活动占用课上的时间太多,但是如果不开展实验活动,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效率仍旧不高。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实验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安排,合理的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最大化。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概率知识,教师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在学习“游戏公平”这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你们都喜欢做游戏吧?你们在做游戏时,谁先玩谁后玩是怎样决定的呢?这样决定对于游戏来说公平吗?”听教师这样一说,学生的兴趣及心中的疑惑也油然而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思考研究游戏公平与否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掷骰子或者抛硬币,以不同的方式来研究游戏的公平性。为了节约课上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设计一个体现公平的转盘游戏,将活动放到课后布置成作业完成,这样就减少了对课上时间的占用。合理安排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对于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显著的作用。

(三)对教材进行完善,注重贴近生活

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偏大,应适当降低难度,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也容易些。在修订教材时应注重在内容的层次性及梯度上更加的清晰化,以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目标更加的明确。教材中的活动应注重可操作性,选取可操作性强的例子放到教材中,注重贴近生活,小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学起来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在之前的摸球活动中,可以不仅仅是摸球可以改成摸扑克牌;在学习统计中的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一堆水果进行分类,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一周里家人所吃的菜进行分类;在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看一个课件,数过往的车辆,让学生进行统计。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所熟知的事物,在学习的时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对小学统计与概率这门课程的教学改善,其教材也应该做出一定的改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