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篇1

(二)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双语教学管理是其子项目。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对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保障教育成效。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遵循从探索到总结并不断完善,进而再实践再总结的事物发展规律,量大面广的双语教学基础研究为管理层面双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双语教学规范化管理,构建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新形势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对于老师、学生及管理者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施规范管理,保护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渴望,才能有效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在双语教学的管理工作中,结合双语教学特点,注重双语教学系统化研究,逐步构建规范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体系。

二、构建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

(一)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原则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分级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1.系统性原则

双语教学管理内容繁杂且彼此关联,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个因素。必须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双语教学管理中多种因素的特征和关联度,以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为核心,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子项目,对双语教学进行整体化管理。

2.分级性原则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密度,以及双方对管理因素的认知程度,对于管理的有效性有较大影响。在双语教学管理体系中,应注重去行政化和去形式化。结合双语教学管理内容,明确划分校院两级职能管理部门的责权,实行分级管理,避免多头重复管理。

3.连贯性原则

教学管理是为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系列性特征。在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要避免只热衷出台文件,忽略执行效果;只重视初始管理,忽略过程监管等非持续性、间断性现象的出现。应以双语课程群为教学管理核心,实行有始有终的连贯性管理。

4.可操作性原则

管理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应以高校实际情况为基础,注重从监管和落实的双重角度来把握其可操作性。学校层面的管理文件制定可遵循框架法,为院系管理留出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因管理模式固化导致的执行落实难。而院系管理部门,应结合学院和专业,参照学校的相关管理文件,另行制定更为切实可行的分级管理文件,从而保障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

遵循高校教学管理规律,借鉴国外课程管理经验,结合双语教学特点,构建层级式连贯型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系。其内容由开课审核、过程监管、教学评价三项体系组成。

1.开课审核体系:以管理部门为核心,构建分级式开课审核体系

校级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以专业培养计划为审核主体,对不同专业双语课程开设数量的合理性、开设科目的科学性、开设时间的连贯性进行认真细致的开课审核。从源头避免双语教学中课程设置随意性、间断性、无体系性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对照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双语教学文件要求,对于单门双语课程进行开课审核。主要审核:教师资质是否符合要求、教学材料是否齐备、教学方案是否合理等,确保双语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两级教学管理部门,都应注重在管理中形成: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动态循环,以保障开课审核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效性。

2.过程监管体系:以课程群为核心,构建项目式过程监管体系

组建双语课程群,负责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及教学实施。借鉴国外高校的课程管理下沉理念,各个专业由双语课程任课教师组建成立双语课程群,并由1-2名资深双语课程教师担任群长,通过组织编写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对双语教学进行过程监管。其内容为:结合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制定双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及考核要求,并提供教法建议及参考教材目录等。各双语课程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各自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并及时反馈教学实践中相关问题,以便为双语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计划及相关教学文件执行情况进行常态检查与监督。对照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不定期抽检各专业双语教学情况,以督促教学单位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落实相关教学文件,避免随意性。院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常态交流。制定细则,全面开展双语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研讨会、师生座谈会等多形式研讨与交流,以提高双语教学整体质量,促进双语教学效益最大化。在过程监管体系中,课程群为管理核心。由双语课程群组织编写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是双语课程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契合学生需求的具体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统一编写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可以有效地协调解决关联性双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问题,避免同一专业的不同双语课程教师因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导致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同时也有利于双语教学法递进式展开,避免双语教学模式衔接不当等问题,从而保证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化设置及双语教学模式的连贯性。

3.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主,构建多主体全方位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评价,由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协同负责。应建立全方位多主体科学性评价体系,避免单一学生评教的片面性。评价可以有:学生、专家、同行、自我等不同主体,建议学生评价占比最大,其次是专家评价,后面排序分别为自我和同行,也可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比例。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中,建议秉承快乐教学传导机制和有效反馈理念,设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快乐教学传导机制的内涵是:受教育者对于教授者的尊重和认可,使得教授者愉悦,产生快乐源泉;并由教授者通过教学环节将快乐传递给受教者。基于此内涵和有效反馈理念,双语教学学生评教可设计为分项指标满意度调查形式,其答案选项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其中,选择满意无需说明,选择其他两项则需提供佐证材料或陈述说明予以支撑,否则调查结果不予计入。同时,在设定评价指标时,应基于直观性和简洁性原则,分类选取适当的评价项目。科学严谨的评价设计能够避免传统评教的随意性。同时,如果学生不能对该教师的教学环节提出佐证材料和明确陈述,以证实其不足,则必须表面认同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而如果任课教师在某些方面确有不当之处,学生应以客观事实和依据加以明示,形成有效反馈,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评教结果来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

篇2

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内涵,简述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并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策略。

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概述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依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征,将体育教学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等,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合理地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务行政和教学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体育及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保障。(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对体育教学活动起到监督与维护的作用。(4)引导、督促体育教师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5)规范、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包含了很多内容,如制定和调整体育教学大纲、监督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教学计划的制定既要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又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行适时的修订。(2)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执行阶段,其管理主要有3点:首先,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是检查教案的编写情况、场地的选定及器材的准备等;其次是课中管理,要求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保证教学安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再次是课后管理,主要是清理现场,倾听学生想法等。(3)教学质量管理。通过对体育教学的条件、状况、效果等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4)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点、核心,是考查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几种类型。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弊端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例如:教学管理理念上的强制性、分数主义等。

3 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途径

(1)管理理念方面。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专制性和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压力,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已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高校的相关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规定,转变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切实做好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强化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以服务的态度投入到体育教学的管理活动中。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教、管”三方面谐状态的生成,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规章制度方面。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要结合教学规律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充分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本校体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构建高效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体育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管理人员方面。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是高效体育教学管理成效大小的关键。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要转变管理理念,认清发展方向,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既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二者缺一不可。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跟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为高校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4)评估监督方面。评估与监督是检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绩,是评估监督的重点。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对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本文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以及评估监督等几个方面,简单讨论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希望能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大部分高校的办学管理体制都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学院自我发展成为明显趋势,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进行体制改革与完善。

一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消除专业和学科的隔阂,达到相互交融的境界,也进一步拓宽了广大学生的知识面。虽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很多优势,但也有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能的划分界限不够明确,各项改革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教学质量和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校院两级的管理体制有效降低了机构设置的繁琐程度,管理起来极为方便,但是校和院的很多职能之间存在着重复,多重管理导致各项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不高,另外,在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盲区,这些都阻碍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目前,校院两级管理工作的观念中还存在很多落后的因素,虽然管理的层级关系变得比较简单,但如果管理观念陈旧,也会给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带来一定的阻力。例如,在教学方法上欠缺灵活性,对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认识层面不够深刻和全面,管理程序过于教条化等。

第三,两级管理的体制会导致学院内各系管理的弱化,在主要强调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容易将系的作用忽略,各个专业之间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学院教学管理的工作最后还是要由各系来落实,如果忽略了校、院两者的关系,很容易导致系级办学单位权利出现不平衡,具体的教学实施工作就难以展开,专业特色与优势也难以发挥出来。

二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首先,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流程。针对具体的办学水平和实际教学条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上来。为了科学确定学院的办学目标,并制订出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可以专门成立本科教学的指导委员会,基于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原有教学管理基础之上,加强学院内部各系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起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逐步完善学院教学例会制度。学院例会的优点是可以按时举行,在例会举行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论据充分的讨论活动,集思广益,有效推动学院教学管理的发展。学院教学管理例会的负责人主要是院系领导,在日常组织和安排活动中,院系领导要落实各项工作,提前督促教师准备会议的研讨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加强系的参与,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为了给学校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完善改革,在举行例会的时候,可以聘请校级的教学质量督导小组来参加会议并给予评价。学院和各系一定要将教学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自我监督与管理,特别是要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要建立起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对教学工作进行立体化的监控,范围要广,并且要加深力度。

再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内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是推动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一种内在动力。学院要在已有的办学规章制度和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教学管理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先进与否,尤其是要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的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在学院教学管理层面,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在现代高校的教育环境下,对教师的评价要更加科学和客观,不能仅仅依照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价结果来衡量,而要更加注重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不能简单按照教学信息系统的结果来评价教师,而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规划。

最后,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系和各院要大力协助学校共同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便更快捷地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同时还要加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开放性,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根本目的。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实行了学生为教师评分的教学评价机制,虽然也伴随着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推动作用的,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力度,学院要尽可能营造出一种宽松的评价气氛,增强透明度,还要正确对待评价的结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应该将学术评价与行政奖惩紧密结合,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发展。

三 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到高校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校院两级管理制度进行深刻变革,灵活运用管理方式,才能完善教育管理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1、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笔者以CNKI网络版作为统计源,使用“教学管理”为检索关键词,并用“体系”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时间设定为1979-2009,检索时间为2009年7月31日,得到有关论文162篇,再将范围限制为高等院校,实际获得论文90篇,其中属于教学管理体系理论研究的有48篇,占53.3%,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学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院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等几个方面。

1.1 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研究。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转型、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而形成的就业压力等,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且为学校的重要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如刘艺、张黎指出:“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高级人才保驾护航。在高等教育已经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理论,探索高校教育管理规律,建立符合高校当前实际的科学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齐毅也认为:“只有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通过建立现代教学管理体系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使高等教育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3]

1.2 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研究。如前文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教学管理也必然进行改革,教学管理体系也必然向着更适应实际、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学院的教学管理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应紧密联系,互相支持;另一方面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及专业设置,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动教学改革和建设,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整体优化,具有活力。”[4]唐日梅也提出:“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院系是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院系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的培养质量。”[5]林琼、周远成强调:“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创建科学、完善的系级教学管理体系,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快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6]

1.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模式被大量引入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并迅速发展成一种国际化的行动。国内有关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但直到1999年高校扩招后,有关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才逐渐增多。21世纪则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反映在高等教育方面,社会所急需的是各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高校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如胡丽竹提出:“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为此,许多学者尝试将IS09000系列标准等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引入高校教学管理领域,探讨了基于IS0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理念与教育教学质量观。比如王真真提出:“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在全国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新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需要。高等学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要积极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实施步骤进行,领导以身作则,全员积极参与和实行配套改革。”[8]吴立伟也认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现有高校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通过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理念,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9]此外,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地方院校在人、财、物、信息、师资队伍建设、资源设施等实力和教学质量上与省部属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王贤生、孙悦亮认为地方院校要突出自己的优势,优化自己的行为,“非常有必要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管理,激发教与学的 积极性”。[10]

1.4 教学管理评估研究。所谓评估,是对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的项目、规划或政策所进行的系统、客观的评估,包括其设计、实施和结果,其目的是为判断目标的相关性及其实现情况、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评估,一些学者进行了论述。比如王政铎指出:“把评估与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以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室工作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三个评估’为龙头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一条较为适合目前教学环境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之所以说应建立以上三个评估为龙头的教学管理体系,原因在于,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课堂教学、教研室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对教学质量起主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抓住这三个方面,就其过程和效果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估,进而实现有效调节和控制,无疑就抓住了关键,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11]随后,王政铎又分别就评估方案的建立、实施及信息的反馈等环节详细论述了对这三个方面的科学的质量评估方法。

1.5 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构建对策研究。针对教学管理体系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许多学者在教学管理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的关键与措施进行了研究。比如康德军提出:“教学反馈督导评价体系、教学研究体系、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和教学监督体系是构成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框架。四个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四个体系高效率、高质量运行才能保证高校教学工作的高质量。”[12]杨国辉认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将实践的自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变“钢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而这种“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指高校本科教育中立足于学生自主开展、自由性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弹性实践教学计划基础上的全新管理制度,开放、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学生实践教学自主管理与服务系统。它建设的目的在于使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过渡到“指导性”的“弹性”管理,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主观能动性,实现实践教学经常化、差异化、多样化、规模化,提升实践教学效果。[13]孙鹏、张东旭认为,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偏重行政管理,造成学术型教学管理的弱化。因此,二人在论文中以思想更新为先导,从教学管理制度、二级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优化机制几方面,系统地构建了学术型教学管理的基本框架,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14]耿艾莉等还进一步阐述:“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基于服务功能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15]胡丽竹则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从高校扩招、教育目标、社会发展需求、教学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从教学质量保证、监控和评估方面入手,结合教学管理经验,确定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与运行方式。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管理方法、监督体系与评价机制。”[17]

2、我国教学管理体系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各高校始终把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针对学校实际,在强化教学管理方而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在统计的90篇论文中,实证研究的共42篇,占46.7%,学者们在其中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比如:吉林农业大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校、院、室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实施“1234”教学质量监控工程,实现了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的目标。[17]山东农业大学历经八年的时间,研制开发成功了八个系列电脑教学管理系统,边研制边开发边应用,使教学管理由局部现代化走向整体现代化,由纸与笔走向了激光与电脑,由模糊的经验决策走向了量化的科学决策,结束了手工教学管理的历史,建立了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体系。[18]

近年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在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建设方面,学院在理顺四校合并后新浙江大学教学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设了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定,如《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操作方法》等,这些教学管理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的提高。此外,学院还十分重视各种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及时实行纸质保存和电子信息保存,以便日后能随时调用。而且,学院在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配备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建设,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管理工作环境等。[19]

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模式,日益不能适应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华东理工大学于1998年7月确立了相关研究课题,并于2000年7月完成,构建了教务处与高教研究所两者的职能有机结合、“官方管理”与“民间管理”有机结合的教学管理新体系。实践表明,这一新体系突破了原先体系僵化、呆板、疲于应付、就事论事等计划经济时期固有的模式,突出了思想观念领先,注重了分析与调研,尤其是先后设立与完善了一系列以“民间”为主的管理机构,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教学管理,使教务处有效摆脱忙于日常繁琐事务的栓桔,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20]

此外,经过长期勤奋耕耘,积极进取,清华大学在向国家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有本校特色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四项教学基础性建设,包括专业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含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②四项教学改革,即教学内容、体系、方法改革,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多种形式因材施教,整体优化教学过程;③五方面管理,即教学秩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学生学习管理,学籍管理。这个工作体系主要是在人才培养的全局上发挥作用,它保证了清华本科教学总体结构的先进性、合理性,体现了学校真正把培养学生作为主要工作的一贯做法。[21]呼和浩特指挥学院在教学管理中通过发挥党委、机关、教员和学员的作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22]

3、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研究的得失分析

就学术界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而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对教学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纵观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无论是就教学管理体系研究本身,还是从研究者队伍来看,都还存在诸多不足。

3.1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院系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建立起高效能的、灵活运转并能创造性工作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措施,这对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等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体现为:

3.1.1 理论意义。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建设和积累的过程,如何克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旧观念存在的弊端,更好地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广泛关注的课题。因此,学者们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做一系统的理论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思路和教学管理理念,构建教学管理新体系,有利于丰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涵,扩大其研究视域。

3.1.2 实践价值。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明确提出,“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一直以刚性的计划性行政管理为主线,作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子系统教学管理也一直遵循这一主线。随着高校改革形势的发展,生源质量、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等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必须与时俱进构建一套适合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学者们对教学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我国高等院校自身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理论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方面的具体应用,这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依据。

3.2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局限

虽然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国教学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一个变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从理论研究深度、研究的系统化、校内外的整个社会环境与条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 理论研究不足。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更多的是从条件层面对如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进行宏观探讨,很少涉及观念层面,尤其是较少借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等学科的方法论思想。而且从整体上看,对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及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等尚缺乏研究,未能形成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模型。

3.2.2 应用研究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学者在结合高校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但由于部分理论工作者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仅作纯理论研究,实用性还不太强;而在一线工作的管理者,他们对某专题的研究具备实践经验,但较缺乏理论知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施经验和教训难以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

3.2.3 研究队伍相对薄弱。目前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研究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教育研究院所人员、高校教师与研究生等;另一类是在实践第一线的工作者,如教务处人员等等。但从高等教育科学的发展来看,许多学校还没有能够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学校的教学管理还不到位,也没有形成必要的校内外教育研究信息沟通的机制。因此,学校缺乏教学研究的氛围,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研究,对学习、借鉴、继承、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工作安排。

综上所述,我国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这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探索。为了突破已有研究的局限,我们应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改革研究成果,并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作为理论支撑,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作一系统研究,以期探索出适合国内高校特点的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理论模式与相关实践策略,将教育的各个过程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可控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有效调控,从而强化教学管理的效果,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康德军.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3(11):47.

[2] 刘艺,张黎.构建院系科学化教学管理新体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112.

[3] 齐毅.关于专科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探讨[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9.

[4] 陈广立等.构建院系级教学信息链,优化教学管理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222.

[5] 唐日梅等.构建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7.

[6] 林琼,周远成.创建科学规范的系级教学管理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229.

[7] [17] 胡丽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1.

[8] 王真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7(3):63.

[9] 吴立伟.ISO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2007(5):58.

[10]王贤生,孙悦亮.地方院校教学管理中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86.

[11] 王政铎.论评估手段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80.

[12] 康德军.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J].黑龙江教育,2003(11):48.

[13] 杨国辉.高校“弹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构想[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49.

[14] 孙鹏,张东旭.构建高校学术型教学管理体系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9-61.

[15] 耿艾莉等.基于服务功能的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探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8.

[16] 沈成君等.创新教学管理改革模式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6.

[18] 井明伦,黄瑛.建立高等农业院校现代化教学管理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7(6):25.

[19] 肖亚芹等.建设高水平本科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综合性大学中学院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1-13.

[20] 华东理工大学课题组.教学管理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0(3):69.

[21] 周远清等.锲而不舍,讲求实效,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1):19.

[22] 崔振军,赵荣涛.构建“四位一体”教学管理体系[N].人民武警,2008-02-05.

Research Summary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Chang-hai LI Zhen

篇5

二、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常见问题

一直以来,音乐专业都是高校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专业,和其他一般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思维特点、性格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音乐专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普遍接受的是专业小课的学习,他们更注重个性表现,强调实践能力,善于表现丰富的情感,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且较为独立的个性。正是因为学生们早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更多地追寻“自由”和“随性”,使得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不能尽快适应集体教学活动,导致学院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共同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教学行为管理与学习行为管理在音乐专业的特殊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行为管理常见问题

本文提及的“教学行为”指音乐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其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认知态度、言行举止,包括教师个人素养、教学思想态度、教学行为规范等等。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除了应不断加深专业知识水平外,还需增长在其他文化领域方面的了解与见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预期成果。目前,在对于一些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在开课之前没有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较为随意。在一些表演专业课上,个别教师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只限于让学生学会演奏或演唱几首曲目,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的关注,部分学生在整个学期的专业学习之后只从技巧上掌握几首作品,但对于其他文化理论知识不予重视、知之甚少,对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感到迷茫。如此“狭隘”的教学方式与当下高等教育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是在教学准备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情绪意志的一种体现。教师准备教学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方法选择等准备工作的完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教学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上一些集体性质的理论基础课时,部分学生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到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学习动力,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更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讲述、提问应答、板书示范、辅导讲解等一系列行为都可称作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轻松愉悦、互动性强、实践机会多的课堂学习体验是他们较为期待的,因此,音乐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更需要注意的环节。在诸如乐理、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等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更易被学生接受,合理分配理论讲解、课堂练习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而对于声乐、器乐、舞蹈等表演性质的课程,则不能过分重视实践而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综上所述,教学管理部门需加大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督促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加强自身教学行为规范,用好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

(二)学习行为管理常见问题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自我管理等学习行为对于最后的教学结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考学前多以学习专业为主,不少学生的考学动机甚至是因为文化课业不好,希望通过一两年的专业学习取得迈入大学门槛的机会,他们对于音乐专业的认知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不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不明确自己在校四年学校对其做出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缺乏学习目标导致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生活亦不能合理安排。他们除了对专业技能学习较为认真,对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旷课、旷考等行为。对于以上现象,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管理的第一步则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设定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库尔认为,个体的学习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也有意志成分,动机激励人们去学习,而意志则控制人们的学习行为,让人克服困难[3]。若将“意志成分”理解为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即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有效地接收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信息;反之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的管理固然重要,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样必不可少。在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学生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自主监控,这一项自我监控行为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富有挑战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时间随意性、目标单一性、思维情绪化”等问题,学会统筹管理多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列定详细的计划,用理性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管理。

三、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为了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效监控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在总结梳理了当今高校音乐专业一些常见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之后,本文试图对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一)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管理政策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完整的组织或体系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和管理政策。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同样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方针政策,以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展开。国家教育部教育司于1998年发表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搞好教学管理,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从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性出发,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4]。可见,制定高校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科专业特点,符合音乐专业教学规律和业内教学改革潮流。此外,管理政策制定实施后,还需在全校、全院上下各部门之间加大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宣传,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政策得到充分认识,在将来更好地配合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从根本上树立起教学管理重要性的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二)监督教学过程,丰富管理手段

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学主导)、学生(学习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要素构成,在此过程中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影响课堂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有规律可行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帮助监督教师、学生建立起各自的教学秩序与学习秩序,发现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解决问题。监控过程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教授过程,以及“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学习过程。为了保证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切实有效,管理人员应在管理策略上时时更新、寻求突破,切换管理视角,丰富管理手段。在以往的教学活动管理中,一般是各学院从事教学管理的专职人员负责,在学校和学院之间做到上传下达。然而在高校音乐学院的教学管理中,教管部门仅仅做好“上传下达”远远不够。管理人员应结合音乐学学科特点,合理统筹安排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进程;学会及时与专业教师沟通,定期督促教师修订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既要尊重教师对于不同专业课程的上课方式,又不能完全放任专业课成为上课时间、地点无要求的“无管理”状态。此外,管理人员还可在学生内部发动相互监督的自我管理行为,建立一支学生管理队伍配合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定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讨论教学方法等方面,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想法,形成一个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部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的思维与活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师教学经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而言,系统、科学地建立一套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其中应考虑到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几个不同方面。评价目的是评价人员期望通过教学评价产生的最终结果,包括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相结合,以此作为学校对教师嘉奖、晋级、降级、解聘等依据。发展性评价不涉及奖惩,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督促、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平台和机会。以上两种评价目的都是管理机构在设置评价体系时需考虑的因素。评价主体是参与教学评价的人员,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学校领导、评审专家、教务部门等人员属于外部评价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本人、学生群体属于内部评价人员。不同评价者的评价角度和依据不一样,产生的评价效果和反馈意见也不相同。高校音乐专业在构建自身评价体系时,即要依照学校教务部门规则遵从学校的管理,也要从学院内部参考教师本人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上的反思与建议,并从学生评价的角度考虑教学过程安排的合理与否,全方位进行有效的评价管理。对于音乐专业教学评价而言,评价方法应尽量丰富,如现场听课评价、录像视听评价、量表打分评价等方法都可纳入评价方法范畴中。现场听课评价为管理人员进行随堂听课、评课,最直观地考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亦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录像视听评价主要适用于如器乐演奏、声乐演奏、舞蹈表演等表演性质的课程,通过录像录音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表演过程记录下来,进行课后的评价与分析;量表评价也称为问卷评价法,由管理人员事先编好评价量表发放给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根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主观印象进行回答并给出建议。

篇6

教育部门要保证本科教学评估活动,就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并且督促各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各自院校进行定位,这与ISO9000指定的教学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目标相同,两者都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监督,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外界通常通过对本科教学的评估来鉴定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相当于对本科学校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该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当代的发展趋势、是否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

2我国高等院校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将ISO9000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相比之下,我国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教育领域时间较短,而且主要应用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军事教育领域以及航海教育领域等。目前我国应用该标准的高校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而航海教育领域是应用该标准比较早、比较成熟的领域。

我国引进该标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标准在西方教学体系中表现比较出色。比如我国的航海类高校引入该标准就是为了适应国际公约的要求。早在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就修订了国际公约并对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明确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而我国在1997年就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我国航海类的院校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且还要接受外界的审核。为此我国的航海类院校率先建立起了质量管理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ISO9000族标准对我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航海类院校都把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了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航海类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环节方遵照相应的管理方法确定各个过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履行各个过程的职责权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我国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

在这套体系的运作下相关教师对该套体系却并不了解,没有发挥出该套体系的作用,很多教师对该管理体系甚至有认识误区。在中国有许多名牌大学并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教学保障,但是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非常高。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没有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必须有更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每个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的,而且有健全的体系、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行,这都算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都能够保证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各个学校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体虽然在结构等方面不相同但是都有一致的规律性: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办学,有着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科学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制度;还保证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教学评估活动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能够及时的收集教学信息和学生或者教师对该套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保障机构来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而外部的审核不过就是为了拿到几个证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的质量认证评估体系来认证,有时候必须要靠外部认证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当与外部进行比较的时候高校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高校进行自我修订。学校内部的审核通常是学校内部人员来找出相应问题,而外部审核就是请别人来为自己找出相应的问题。

3.2其实审核工作本身就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审核工作就是一种浅层次的要求,只是根据相应的依据来做记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比较高的层次就要求看到执行的效果和是否立即生效。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审核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质量管理体系通常不注重教育的内容,只是强调教育规范化、程序化。但实际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保障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在执行教学管理体系时不注重创新、缺少创意,只是一成不变的按要求执行,这就是程序化问题比较严重的表现,比如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事情不能够灵活地进转变,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计划,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益的弱化了。而且相关认证机构的评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导致执行能力不足,而且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审核的工作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导致审核工作的主要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4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的两种手段其就是本科教学的评估,另外一个就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用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并且起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管三方面并且对相应的需求信息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切身实地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在实际执行中要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来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4.2高校应该注意加强二级教学单位质量管理

篇7

在古典管理体系中,无论是科学、行政还是一般管理类模式,虽然各有侧重,却存在着一种共性特征,就是把管理对象当作“机器型”对待,忽视了“人”的本能性因素及其各种需要。随着社会开放的不断加快,这种铜墙铁壁式的管理理念和形式体制在各自领域里逐步得以不同程度地弛禁,“人本化趋势”的管理体系日益有所体现和发展。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这种解禁和变化呈现出非常特别的现象,集中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了急转直下甚而迥然不同的差异,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流动不对称,人本化管理体系“与众不同”“几近另类”。现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诚然到了非规范不可的程度。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本化”规范的重要意义

毋庸讳言,现行高校教学工作存在“观念模式滞后、方法手段老套、运行水平较低、管理质效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过程性监控若有若无、形同虚设,以分数考评学业的标准逐步被异化为“控制教学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可怕性魔杖”。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三化”(程序化、机械化和标准化)趋势严重,几乎形成了“章不对人、人不见章”的现象。三是采取大班授课制和“教师讲授―学生听记―定期考试”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灌输轻综合实践、重继承轻创造”的问题。四是许多教师“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学生缺乏联系交流,彼此间的信息传递严重不对称。五是刚从“鸟笼囚禁”中解放出来,又在“无人组织、少人监管”的环境里“天高鸟飞、海阔鱼跃”,除了应对各类考试外,谁还愿意把更多精力投放到自主“空学”上?几年高校生活就这样地在“舒适新鲜、随波逐流、盲从迷惘、充满焦虑”中渐渐流逝,难怪有人称为“步入社会前的美妙休整”。以上种种表明,实施高校教学的“人本化”管理既有必要性又有战略性。

二、对高校教学“人本化”规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人是矛盾统一体,有灵性有劣性,有惰性有弹性,有个性有共性。管理应战略战术并重,把指导性与针对性、强制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1.与时俱进,努力创建人本化管理体系

如果把社会人看成是生产力的话,那么管理体系及其形式制度对应的就是生产关系,而后者往往滞后于前者。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快,尤其是相对集中在高校内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思想活跃、接受力超强的青年学生,对社会发展变化相当地敏感,没有一套人本化和科学化兼具、时代性和灵活性并行的管理体系,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实践主体,他们要么在管理中慢慢沉沦,要么在管理中获得重生。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根据社会时代进步和师生发展需要等情况,一方面创建一套既具指导性又有实践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与积极完善,以确保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科学实效地快速运营起来。

2.以教促管,充分体现人本化管理实质

无论哪个领域何种行业,教育管理只是一种必要性手段,促进发展才是根本性目标。人本化理念的核心在于教育而非管理,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着力通过“以教促管、以教代管”的方式来逐步达成目标。作为教学管理的责任方及其职能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院校教师在责任意识、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等方面,注重进行常态化的教育、督查和评价,促使他们为振兴教育事业、追求强国之梦和培养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能够尽职尽责,自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日常教学渗透和主题实践活动等途径,对学生开展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不断拓展他们以学强身、面向未来的进取意识和动力源泉。

篇8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和体系,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也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规章制度过于僵化,不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求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因此,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僵化、刚性太强。也就是说,在部分高校现行的体育规章制度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只是单纯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过于强调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却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使得繁复而严格的教学管理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不仅仅能够通过监督、衡量和测评等功能,让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更为科学和客观,还能够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助于激发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积极性。但是,通过对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仍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科研轻实践的现象。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中,过分重视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考量,而却忽视了教师实际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其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多元化程度不够。例如: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来进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式却并没有实现有效的结合,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达到多元化评价的要求。

二、有关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体育教师发展制度的构建

要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做基础,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师发展制度,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要构建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师发展制度,一定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一定要重视并支持体育任课教师的自主发展。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并鼓励体育任课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例如:理论自修、教学反思、实践研究以及同伴互助、交流学习等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方式均要积极提倡,纳入教师发展制度的一部分。

其次,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通过课题带动、专家讲学、集体备课以及课例研讨等多种方式来促进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课例研讨会,通过研讨会来讨论和分析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并通过专题发言、辩论等多种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经验交流的同时,碰撞出更多的灵感。

最后,在构建教师的发展制度时,一定要根据教师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不能盲目。具体来说,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会经历四个主要的阶段:一是知识调整阶段。这是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的最初阶段,是进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初期所必经的一个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一般具备系统的专业教育,但却缺乏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因此,针对此阶段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应在于强调尽快适应教学和科研实践,并积累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上,此时可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二是独立工作阶段。在教师顺利的渡过了第一阶段之后,就进入了独立工作的阶段,此阶段的体育教师已基本上可以独立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此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就可以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鼓励其独立进行科研和教学实践;三是工作成熟阶段。此时体育任课教师的执教水平和科研水平均有了很多大程度提高,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针对此阶段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的重点应在于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上;最后,知识总结阶段。此阶段的体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具备了知识总结的条件,因此,针对此阶段的体育教师,应重在鼓励他们进行学术文章、专著、教材的编写等方面。

(二)重视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要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还要注意完善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完善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确保评价主体的全面性,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要注意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注意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有效结合;第三,应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指标的典型性、客观性、可信度、可操作性以及全面性;最后,注意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确保评价工作的监督功能、评测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篇9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不同,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利用标准化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资质进行评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高校学生的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计划和教学体系,做好综合性管理,变单一管控为全面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其形成一体化建设流程,从而切实完善高校的教学能力。

二、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校内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的校内监控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多样,监控也不是一句空谈,它需要完善的设备作基础,也要有良好的监控条件,并且需要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进行把关。具体而言,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监控的结构。监控结构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基础,要保证职责的明确性、层次的合理性以及权限的分明构建。所以,校园监控组织一定要做好多级控制,从院系到学校都要严格加以控制,分布加以管理,逐级监管,负责,做好协作和分工。

第二,评价监控的结构。教学质量的监控从本质上而言是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根据不同的监管目标、监控对象,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规范,其中还包括过程性评价、条件性评价和随机性测评,完善它的实际操作性,构建测评的核心力量。

第三,教学信息监控结构。教学信息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中心方法,也是控制好信息流的源泉。各大高校要坚持引进现代化设备,利用最科学的方式采集与教学情况有关的信息,并及时做好分析和决策工作,提高监控的整体水平。

第四,教学环境监控。教学环境是教学的外在情况,它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既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包括软件情况,学校的景色、学习氛围、设施设备质量、科学资讯等都包含在内。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树立踏实学习的作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全方位的监控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管理科学性的关键和基础,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重点。

(一)完善决策指挥管理体系

决策指挥是指导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要建立决策的良性循环机构,由校长负责总指挥,校内领导、主任干部以及教师队伍都要加入其中,根据自身的职责分布进行管理。结合教学现状,对高校的办学方针、人才的培养开展测评,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出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

教学信息系统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也是软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枢,学校领导、教学专家、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信息建设工作,通过网络技术的引进,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并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定义,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系统的构建,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措施,做好他们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运行系统和评价系统

篇10

PDCA质量管理循环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环”,包含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置)四个阶段。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行动(或处置)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时推广、标准化,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例如,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负责完成?什么时间完成?怎样执行?等等);(5)执行,按照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6)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7)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8)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1)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2)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3)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4)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对于高校而言,把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使教学质量控制活动始终按照PDCA管理循环不停地运转,并在周期与周期之间实现连续不断性和循环上升性,将会推动教学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见图1、图2、图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阶段

(一)计划阶段

学校成立教学质量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决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和质量控制方针等重大事宜,编制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各级教学管理目标,调动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这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是一所高校在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下的质量战略决策,目的是选择与其自身资源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任务及其完成任务的方法与途径。

(二)执行阶段

在执行机构中,确定两级管理模式,分为一级执行机构和二级执行机构。一级执行机构主要按照学校决策机构确定的各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等要求,负责制定各教学保障措施、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教学信息的收集。二级执行机构主要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政策,在授权的范围内制定有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和实施学校或本部门的日常教学保障、具体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具体工作为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设备管理、图书资料的建设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含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等)、实践教学(含毕业论文、实验、技能训练、实习、课程设计等)和考核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教风学风、信息收集的具体管理工作。

(三)检查阶段

多元教学评价结合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水平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系部教学单位与教学管理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等),形成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形成对学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

信息监测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客观公正及有针对性地控制学校教学的工作状况,包括教务工作助理和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评教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收集和反馈信息。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收集、整理、分析和定期与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个人。这些信息包括:(1)开学初、期中、期末等关键阶段的教学检查。监控采用定期安排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各级领导还应对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听课制度。这是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检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系、部自查,由各系、部组织自查小组,对所属的系、部承担各门课的主讲教师进行全面的听课检查;第二部分是职能部门参加听课环节;第三部分是校领导参加听课环节。(3)召开座谈会。每学期召开学生、教师等多种座谈会。各系(院)、部、教务处利用座谈会直接与学生、教师对话交流。多渠道、全面地了解教学动态、教学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条件,调动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4)建立教务工作学生助理员制度和成立教学信息员制度。目的在于拓宽学校教学管理层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构建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动态和需求,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促进教学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5)评教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通过各系(部)向学生和教师发放“教学质量评价表”与“学风评价表”,广泛收集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评价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出评价结果,用以检测、指导、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风的目的。(6)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

督导保障由学校聘请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退休专家、教授组成督导小组,在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一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监控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具体工作是经常深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中去,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以及提出供教学主管部门参考的意见。

(四)处置阶段

教学质量监控处理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通过评估、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途径收集的信息和评估意见,为教学处置机构提供依据。学校通过院长办公会、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讨论、调整落实,在质量监控文件系统的支持下,做出各种处理意见,反馈到计划部门和执行机构,供计划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执行机构不断调整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根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特点,构建自上而下循环反复、全过程、持续改进、具有敏感性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

循环反复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四个环节形成封闭的环型。计划部门制定好目标和方案后,由管理职能部门和教师、学生为主体去具体实施。通过对执行环节的检查、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再返回到计划部门制定新的计划和方案,如此反复。

篇11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1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09-02

一、引言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英文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初颁布的ISO9000-9004五个标准的总称,即所谓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被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实践表明,在高等教育中引入ISO9000标准是可行的。应用型高校是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和教学研究高校而言的,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标准,构建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培养目标、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当今国内外各国教育的焦点,应用型高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环节、各要素,这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立体三维管理体系将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另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各要素的标准科学化和国际化,符合国际标准,使得教学效果更好。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运行后,学校可以经过内审(ISO9001质量认证),也可接受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外审(ISO9002质量认证),从而扩大影响,增加高校间和教育机构间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地方经济。

1.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通过构建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ISO9000质量标准体现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文件中,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和实践教学信息反馈等几方面。在各环节中运用ISO9000质量标准,可完善实践教学流程,从而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2.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意识和服务。ISO9000质量标准中重视和强调全员参与,在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要求从主管领导到每一名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师都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人员,要求各类人员清晰职责、明确责任。通过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各类人员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有意识地在教师中开展质量管理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稳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过程管理审核标准,当发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通过合理的程序查找原因,采取合理手段进行纠正,并跟踪验证,确保问题不会再次发生,从而使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的能力增强。通过ISO9000质量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和监控,使得实验、实训、实习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同时,实践教学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为学校人才培养作有力支撑,也为学校服务区域地方经济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支持。

三、应用型高校ISO9000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从事教学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在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获得提高。而应用型高校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己任,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其主要质量标准。因此,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要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建立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从而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1.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ISO9000标准的内容包括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资源、过程和程序4个方面。实践教学体系的各要素是由实践活动组成的,包括实验目标、实验计划、课程、教师、学生、评价等方面。结合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将ISO9000标准的每一方面内容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对应,从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要素。

2.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按照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以及实践教学本身的特性,应用型高校构建ISO9000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点为:过程管理和文件管理。

(1)过程管理。过程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以过程控制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将实践教学质量体系的过程作为基本单元,研究每个单元的性质、功能及相互作用,了解他们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构成以过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第二,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总目标分解为过程目标,将体系管理转化为过程管理,以每个过程管理为单独完成的基本单元,实现了所有的过程分目标等同于实现了整体目标。第三,将实践教学管理活动、实验、实践过程及效果的监控、反馈、分析、改进等环节当作过程对待,丰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文件管理。建立良好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文件建设,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的工作也离不开文件建设。作为指导实践教学工作和认证的文件,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教学的文件分文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指导管理工作的,由国家、学校或行业制定的规定,例如学校大型设备管理规定;第二种是规范管理行为的,要求实践教师和各类管理人员严格执行遵守的,一部分由学校规定,另一部分根据需要由二级管理部分制定,例如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守则等;第三种是记录管理过程的,能体现管理过程的实证材料,例如学生试卷、作业件等。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制定编写文件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践教学的种类、性质和行业法规,本着科学、客观、易于操作、易懂的原则,严格按照按照实验课程归属、工程训练行业、实习实训的环境等特点进行划分。要严格区分不同专业类型的实验、实训授课要求、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分门别类地编写制定。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偏差进行调整、修正,以确保编写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构建及实施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注意事项。第一,在全体师生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意识,树立全新的、全面的、特色的、整体的质量观,从而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提升实践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尤其是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方面的能力素质,使其适应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能更好地制定目标、计划,更有效地进行组织、人员的调配和教学的运转、控制和监督工作。第三,以教学和学时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联系与交流,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要求的不仅是管理岗位的教师进行的管理,而是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参与的管理,调动师生两者共同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开发教师和学生潜能、发掘个人价值。第四,建立动态的信息反馈系统,确保信息畅通无阻。要建立自查、专查和督导的三级监控体系,并运用学生信息库和网络资源,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面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并运用调查结果适时地对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等方面内容做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四、结束语

将ISO9000标准引入到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全新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树立全新的实践教学教育服务观、教育产品观和教育质量观;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模式化;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产品责任意识;有利于强化教职工的“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团结合作意识。笔者相信,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在ISO9000标准体系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个质量体系全面、质量标准更为科学、质量管理更为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更好地为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章豹,郑治祥.基于TQM和ISO9000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新理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2.陈坤才,蔡雪梅.关于ISO9000质量体系原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高教论坛,2004(8)

3.叶汉侠,阚先宏,徐幼娜.建立IS09001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

4.肖素芳,陈锦秀.构建高校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4)

5.彭文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6(2)

6.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3(1)

篇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高校已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呈现出教育、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趋势,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肩负着为中国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任务。因此,在当前高职大发展的前提下,怎么才能建立一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效率更高的高职院校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一、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我国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倾向,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潮流,走向市场化。在以往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格局中往往单一地由教师和学者来主导,而现在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主体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其评价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也发生改变,所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阻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现行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培养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引进到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是有必要的。通过学习与引进国际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法制化、人本化、科学化。ISO理念由ISO/TC176制定的一系列国际化的标准,总结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在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各国质量管理专家多年的努力研究所制定出来的。它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ISO理念在它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上都体现出其独特的特性,它可以有效的帮助组织实施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南。自从中国实施了ISO系列国际标准的质量体系,无论在企业的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ISO理念的引入在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也便于学院管理者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因此,研究ISO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应用,是建立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克服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质量的特点

我国学者刘凡丰2003年提出教学质量是过程量,表现为学生质量的变化。该变化值应是“当前学生质量”与教育过程开始时的“初始学生质量”之间的差值,即学生质量的增加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可以定义为: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增量,同时,满足社会各主体要求的程度,它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系统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2]。在ISO体系认证的4大类39个专业涵盖了房地产、信息技术、航空制造业等,教育列在第37位。可见ISO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包含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根据ISO的划分和界定,高等职业院校属于服务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与其他服务业存在许多共性方面的要求。需要遵循相同的质量管理原则。

(二)符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的需要

在中国现存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观念上的缺陷:对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停留在以经验管理的基础之上。

2.管理制度缺陷: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各类规章制度,往往只强调了某一部门的职责以及某项教学工作的操作规范,并没有突出其在其他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系统性。

3.监控体系缺陷:目前,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不够明确,院系专业三级职责不明确。且在教学过程中的监控缺乏常态化,所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主要是在教学环节和程序上。而ISOL理念中的“过程方法”原则指出了“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突出了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可行性。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把ISO理念合理地体现于院校的各项工作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有利于规范和提高其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符合建立文件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比较松散,管理效率不高。引进ISO理念,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保证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0]。建立文件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按照文件规定办事,有效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在规范、优化、高效的状态下进行。

(四)符合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和学校是一种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供求关系。然而,由于教育质量有效性及其滞后性,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的常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对于教学服务的质量不能起到实质上的监督和监控作用。因此,引入ISO体系,建立高职院校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使每种教学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引入ISO理念是可行的,并且符合国际教育的管理趋势。

三、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ISO理念需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意识

为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全体教职工都要提高教育质量意识。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学习班、讲座、成果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质量意识,使学院的管理人员与师生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引入ISO理念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全体教职工深度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将提高教学工作质量视为自己的责任,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指导原则,实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高等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成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在高等职业院校运用ISO理念不同于评估,其完全取决于学校是否自愿接受,因此,要想达到实习预先的效果和目的,最主要的便是加强并把握好内部审核关,树立起内部审核是决定认证成功与否关键所在的思想观念。因此,必须成立一个以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为首的教学质量管理小组,负责领导整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一支内审员队伍。这些内审员不仅要接受来自学院各方面的质量投诉,并协调监督相关职责部门做好投诉问题的处理,跟进本部门负责人监督所在部门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内部审核。

(三)健全各类规章制度

ISO理念之所以比传统的管理模式要完善,并且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一个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实施了过程管理的动态机制。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ISO理念要求全体职工必须严格遵守规范管理的原则,从而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体系的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要求学生不仅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能力与素质得到发展,还要满足学生在社会工作中所需要的其他能力、技术及专业素养,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因素。高等职业院校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加学生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方面,对学生开展全面细致的教学工作,采取各种激励制度激发学生在校学习及校外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质量意识,积极参与学院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监督,参与质量管理。

四、结语

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引入ISO理念,在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高等职业教学管理模式的全新的、创新的管理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发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中创新性地应用ISO理念构建新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较大的可行性。高等职业院校应用ISO理念建立、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提升教学质量。能够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功能,改善教学管理体制,使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使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持续提升。最关键的是能够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种类和教学质量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波.加入WTO与高等教育实施ISO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02,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