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篇1

1. 它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热情。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语感”,就是对语言有一种深层次的感悟,也是对语言表述的直观判断。语文学习中,只有对语言有灵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才能具备更丰富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官刺激越激烈,记忆和理解将越深刻。阅读欣赏从表达、记忆和理解等多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不同的感官系统接受更多的信息,反复刺激学生对于语言表达的感受和领悟,很好地帮助学生强化了语感,激发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2. 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的过程就是表达的堆砌,有对事物的表达,有对情感的表达,而这个表达过程需要素材的支撑,就像是做饭,要有食材才能烹饪美味。学生阅读、观察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积累过程。在“诵读欣赏”的平台上,大量阅读,经常阅读,学生更容易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语感进一步增强,语言的创作情感也由此喷射出来,创新和审美体验也逐步形成。比如说七年级上册中“文笔精华”,江南水乡的春、夏、秋、冬四季之美,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写作素材,对于四季景色的描绘有着更加生动的表达。另外,选取的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肯定也想自己试一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能够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

3. 它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诵读欣赏”所选的名家名篇书面表达规范,不同于简单实在的口语表达,也是语文学习的范本。“诵读欣赏”教学,首先要通过文章诵读,初步了解其大意及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口语表达将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诗歌朗诵中,感慨的“啊!”和赞美的“啊!”字在不同的语境里有很不一样的表达情绪,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渐入佳景,情感也就从声音和语调中自然流露出来,必将给固化的文字赋予更加生动自然的表达。通过诵读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让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语文理解力和感受力,同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量也不断积累起来,从而学生言语表达的辞藻更为华美,表达的内容更为准确,能够适应更多的交际场合。

二、“诵读欣赏”教学存在的瓶颈

“诵读欣赏”环节虽然属于是主题单元的补充和深化,但同样具有实际的教学意义。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其多样化的教学作用,一般只针对应试题目和应试能力进行教学。执教古诗文不再强调诵读而是强调默写,现代诗歌也只是做简要的分析,常常缺失带感情朗读的环节,这样学生只能浅尝辄止,难以达到真正诵读欣赏的目的。

同时,在“诵读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比如古诗文理解完全按照参考书上的“翻译”进行学习,而这些“翻译”只是根据某种教学套路对古诗文进行白话文描述,并没有多少对诗歌内容及诗歌感情的细致传达,更缺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自我建构,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更忽略了诵读文学的语文教育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代诗歌文体诵读学习,文言文简单阅读理解,能够依照注释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应当落在学生的文学积累和语文素养上。如果说“阅读欣赏”只是按照表层含义,单纯的“诵读”和“欣赏”,那么文章的文学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会受到极大的遏制。

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教师没有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在“诵读欣赏”学习中,教师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学生有了正确的引导,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所以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学生应当从范读中体会阅读的技巧,领会阅读情感与文学情感的联系,声情并茂能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课程安排上更重视讲解和简单的演绎。讲解文章内容和知识理论,更偏向于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诵读内容被大大缩减。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便进入讲解和讨论的环节,也不利于记忆和应用,这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诵读欣赏”教学的突破策略

很多“诵读欣赏”的内容都与单元的课文有紧密的联系,所以该板块的内容可以作为主题单元文章的扩展内容,有利于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1. 将“诵读欣赏”的内容作为单元课文的补充。这里我们用经典篇目《春》进行举例说明。首先延展性学习要注重目的性,扩展性教育内容主要目的是深化文章理解,扩展学生思维领域,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文笔精华(一)选用了高晓声的《钱包》中《充满活力的春天》来诵读,其文章内容画面感很强,可以从“文笔”和“情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品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结合相同题材的文章,对比写作手法,写景侧重点,针对景物描写展开分析,并能够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不同的写作手法蕴含的深层次情感。由此引出由此及彼的探究学习过程,触类旁通,不断积累的过程正是学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篇2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通过积累、感悟、熏陶及语感的培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泛读与精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以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进行如下论述。

1 坚持以读为本,树立“大阅读”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尤为重要。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要不断转变以往诵读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文诵读观,让学生大胆诵读,积极主动地诵读,让学生学会自己读、自己思、自己赏、自己辨,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使诵读成为自我发现的工具。

范读教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教师要适时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领悟文章的感情、气势、语序、趣味,在这种抑扬顿挫的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古文及现代文的阅读方面,将文字里的包含的感情加以宣泄,读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语文课堂要坚持“以读为本”的原则,让学生积累与感悟,加强人文熏陶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少讲精讲,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读与悟,不再是教师说教的课堂,教师的讲解也是“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让诵读来带动讲解,让讲解促进诵读。这样的课堂气氛更活跃,实现了教学的相得益彰。

2 创设阅读情境,提高诵读效果

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由情入境,由情入辞,由情入理、由情引发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把学生引入情境,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所上升,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产生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它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由“形”入情,由情入趣,再通过“情”这一纽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由于文本中存在语言文字的隐晦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唤醒学生原有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种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借助音乐渲染、多媒体还原、表演体验等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例如,在诵读朱自清的《春》时,为体现春天的美,需要学生反复诵读美文,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再用轻松、明快的语气诵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欣喜之情,用高扬的语调读,对文章的整体节奏有所把握,主要是轻快、舒缓的语气,比如“盼望着,盼望着……”这时春天还没有到来,需要一种舒缓的语气,在诵读中使学生有入情入境的真实感。在读“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一句时,要放慢速度,让人有一种陶醉于春景中的感觉。再读到“满是” “闹”以及“飞来飞去”,要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把握好这种虚实结合的运用。让诵读之声响彻课堂,通过诵读,让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3 加强诵读技巧的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教师给学生做好诵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诵读技巧的情况下才能在诵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诵读之目的。诵读技巧是教师长期教学中摸索总结得出的。只有教师做到准确诵读才能更好指导学生能读好停顿、重音、轻音、语调,他们在语速的把握、节奏感的把握上有所进步。只有学生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诵读并感受课文意境,才能将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真正表达出声音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读,使学生如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可以避免枯燥无味地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诵读教学的作用。

在对《归园田居》进行诵读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找出哪些是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景?这样,学生的诵读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带着问题诵读更加认真,通过细品语言,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4 通过多种形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感情基调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诵读方法来体现这一感情,奔放的感情,可以通过组内、班内齐读来体现;婉约的感情,要让学生先听读再默读,对于有情有景的,可以配乐诵读;对于戏剧文学,可以通过分角色诵读来完成。通过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活泼有序的语言,并从中感受到语言所带来的。

课文可以通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比如学习《钱塘湖春行》时,为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的美感,创设意境让学生先听读,在听中感受到这种美妙的境界;可以由教师来诵读,也可以由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诵读,当学生沉浸在这种美的意境之中时。为了增添浓厚的感彩,还要配上音乐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对诗的意境有了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语感。

课文的自由品读。在诵读时可以不带任何问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读书之乐。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感知文章意蕴、品味文章内涵。

在收听电视散文的诵读中,在听广播时,让学生模仿跟读;并开展诵读比赛,通过诗歌朗诵等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和现代中学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初中语文老师还要加强诵读教学的设计和指导。在诵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背诵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而忽略了背诵教学。二是在背诵教学中,只要学生进行篇章的背诵,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背诵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背诵教学引起重视,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有效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品析诗词重点,理解背诵

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加强诗词重点品析,往往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词重点品析,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深化理解,有效背诵。

首先,注重炼字的品析。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艺术,诗词中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和全篇主旨所在。在品析诗词重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用词之精妙,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中的“压”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势。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深刻透露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感。

其次,重视名句或警句的品析。名句和警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历来受人吟诵。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名句或警句的品析,理解文本思想情感,把握其主旨意蕴,从而达到理解性背诵的目的。例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历来受到人们赞赏,两句诗中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情,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扰,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情感。

二、掌握诵读技巧,强化背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选有效诵读方法,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意蕴了然于心,从而使学生孰能生巧,背诵于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借助多种诵读方法,唤起学生诵读欲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诵读,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引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诵读激情。或教师指定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点燃学生的竞争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材料,让学生即兴诵读,或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进行诵读,读后让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以增强学生诵读信心,保持学生诵读热情,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其次,传授诵读技巧,深化学生背诵理解。一是重音的处理。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情感语气来加以实现,其中语音轻重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对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或全文主旨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读时要注意重读。二是语调的处理。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通常而言,读升语调时音量要逐渐加大,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要逐渐减弱,语速要平缓。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笔者让学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读时做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这样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三是节奏停顿的处理。一般来说,古诗词中节奏划分并不复杂,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五言诗词一般为 “二二一”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七言诗分为“二二三”和“二二一二”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诗词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通过加强诵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深化学生背诵理解,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12)

[2]施茂枝.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 语文建设. 2006(01)

[3]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篇4

一、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更深层次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十分丰富的,但是初中生的人生阅历比较少,难以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将现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进行一些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将现代诗歌的教学与审美教育、德育结合起来

初中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祖国培养一批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当代的初中生思想也受到了许多干扰,所以需要通过现代诗歌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统的思想。现代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5

一、涉猎古诗词,积累文化底蕴

初中生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首先最重要的是使自身的文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继承这种精神食粮。语文学习在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对待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要多读,最好是熟读成诵的境界。另外,针对老师提出的课外链接式的古诗词也要熟读,增强语感,培养古诗文情怀。

二、组织古诗词诵读比赛,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古诗文方面的比赛,例如:诗朗诵、诗词大赛都是不错的开展模式,在比赛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相互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在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体味作者当时的思想变化,最终增进师生同学间的友谊,可谓一石三鸟。

三、注意培养爱国情怀,在古诗词学习中注重意境的提升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作者,肩负着更为沉重的任务。由小学过渡到初中阶段的孩子们,正是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师,充当着重要角色。故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从古诗词开始,注重诗人词人意境的塑造。譬如,杜甫的《望岳》,其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绝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想象登上山顶,藐视群峰的雄心壮志,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四、滴水穿石,从一字一句做起

文化是一种琐碎而又丰富的美食,传统文化更是经得起咀嚼。初中古诗词学习已经接触到大量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从一字一句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积累到印象深刻的记忆可以在教学中将古诗词与民间传统、神话故事结合起来进行传授,激发学生对隐藏在古诗背后传统文化内涵的兴趣,譬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逢春节人们都不由自主的吟诵,这就达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总之,传承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作为初中生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古诗词和科学文化知识,靠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感染传播,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走出世界,成就不朽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冯家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9(7).

篇6

一、改变传统

教师应教导学生做彼此的老师,共同成长。学生是学习新知识的主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代中国的教育界中却并非是这样的,因为多数教师并没有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喧宾夺主,导致中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人,所以教师才是真正的主人,导致教学偏离轨道,学生的思维死板固化。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教师应学会合理运用开放性课前三分钟教学并教导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学会做同学的老师,并与同学共同成长。例如,在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资料时,教师可按学号顺序抽取其中的一到两名学生对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再讲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建议。其次,教师还可让学生对这两位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或者让其余学生找出这位学生所讲知识中的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

二、寻找并解决问题

贫乏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最为致命的伤痛。所以教师如若想要学生学好初中语文,那么就必须为学生解决词汇贫乏这一重要的问题。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某中学的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本海伦・凯勒所写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感人的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

篇7

其次,诵读是一个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过程。古诗词诵读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学生是把握诵读过程的主要因素,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后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这就使得古诗词诵读具有较强的自主创造性。古诗词具有较强的想象性,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是激发其想象与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古诗词诵读是一个自主性的创造活动过程。

再次,诵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活动。古诗词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与其他文体差别较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对于初中生而言,古诗词较难理解与把握,而反复诵读则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理解之门,真正实现与古诗词内涵的情感交流。诵读是实现学生与古诗词直接对话的有效方式,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并且是作为古诗词诵读的主体而进行的过程,这使得古诗词诵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最后,诵读引入教学便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古诗词诵读可以被视为一种语文教学活动,因为其过程可以表述为:不理解反复诵读加深理解领会和传达作品思想,这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古诗词诵读又可视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并且诵读不同于朗读与朗诵,其对作品理解与自由发挥的要求更高,是一种自我体现、沉浸其中、身临其境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品味性、目的性与情感性。

二、初中古诗词诵读的功能

首先,诵读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协调发展。本质上来讲,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其既需要语言功能的发挥,又需要思维功能的发挥。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进行不同活动时,大脑使用部位与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古诗词诵读而言,人的右脑主要负责语言声音的加工,比如发声、节奏、语调等;而人的左脑则主要负责对语言意思的加工,比如用词、达意、词语组合、句子组合等。由此可见诵读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右大脑,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左大脑,进而实现对学生左右大脑功能的协调发展。

其次,促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在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方面,古诗词诵读都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这与诵读的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古诗词诵读过程不仅需要听觉与视觉的参与,还需要调动大脑等感官,这使得古诗词诵读能够实现对大脑的有效锻炼,并且古诗词的自身特征又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感知、想象、分析与推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再次,促进感悟体验,获得上乘的语感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曾说:“语感是社会的人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它是人的情理感、人格感,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由此可见,初中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够通过其对古诗词的不断感知与感悟,逐渐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在大脑中不断积累并逐渐形成语感,这对于初中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其以简练优美的语言,自然流畅、工巧细密、潇洒隽永的语句,成为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语言材料,因而通过古诗词诵读能够使学生获得上乘的语感。

第四,帮助知识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叶圣陶曾说:“好的文章要多读,而且要一边读一边想,这会使读者脑中的想法与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进而提高了读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大量、反复的诵读古诗词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准确凝练的语言,熟悉生动的修辞、优美的韵律与严谨的逻辑,这些都能在学生持续的古诗词诵读过程中获得,进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最后,丰富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古诗词诵读也不例外,并且古诗词凝练了丰富的美学因素,是语文学科中美学因素最为集中的部分。古诗词不仅拥有优美凝练的词句,而且还具备生动的意境美与富有节奏的音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使学生在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陶冶,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诵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古诗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中,可以借鉴传统古诗词诵读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与现代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改革与发展。在传统古诗词诵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诵读兴趣,并配合适当的讲解,在讲解中启发学生动“情”、善“想”。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诵读指导,比如诵读方法的指导等。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多种诵读方法,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创建古诗词诵读情境,促使学生进行诵读实践,逐渐养成学生自主诵读的习惯和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自发性地开拓课外诵读阵地,达到多覆盖面的古诗词诵读。

参考文献:

[1]徐永昕.中学古典诗词诵读教学探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篇8

众所周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培养和训练。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明确朗读训练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其实,朗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被提出,可是并没有太多人重视。新时期,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朗读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育采用朗读教学的方法,相对来说比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有优势。这源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快速发育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对情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因而朗读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文字基础,后启高中语文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因而二者兼具,地位非常重要。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语音词汇、文学素养、文学情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朗读中加强自身的情感认知,学习对语言的应用。因此,朗读教学不仅能达到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还能在其他方面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强化。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目的是改变以往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朗读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教学形式,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对于朗读训练的投入,真正的提高学生朗读效果。

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朗读训练

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改怎么实施呢?在平时的生活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是不可取的,是不现实的。唯有充分围绕课堂进行朗读训练。在课前预习时要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有疑,才能有悟,朱熹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在课上也要读,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课后,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绍给学生去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朗读在于平时的训练,合理的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的情感,有目的的进行朗读,才能发挥朗读的最大功效,才能真正的提高朗读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篇9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需要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即学习古诗文,教师学生均不必花大力气去解释一字一词,而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文字美与意境美。

二、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的必要

1.当前古诗文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重视讲解,轻视诵读;重视题型训练,忽视朗读背诵;重视成绩高低,忽略语文积累;重视朗读表演,忽视文字濡染。造成学生的诵读惰性,课堂只愿“聆听教诲”,而不愿张口朗读,不能正确地断句,把握节奏韵律,感受不到蕴藏在文字中间的独特魅力,更不愿去背诵积累。我国自古就有素读的传统,“素读”也是我国古代诗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2.素读古诗文切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实际

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尚有不足,但他们的记忆能力却是超强的,其是记忆的黄金期和全盛期。“素读”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文是很好的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古诗词及名家经典古文160多篇,涵盖了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非常适合初中生素读积累。

3.“素读”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素读”古诗文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广泛记诵,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语言的积累量、思想的感悟力都大大提高,为写作做了最好的储备。胸有点墨,腹有诗书,笔下才能行云流水,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写作时才能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和思想飞翔在字里行间,才能写出真正的“独抒性灵”的作品。写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传统的“素读”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

三、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素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兴趣

“素读”古诗文,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的,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校全级或班级背诵比赛、经典古文诵读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作家作品连线、诗文学习演讲等。设计好比赛程序与比赛规则、奖励机制等。或师生背诵竞赛,或课堂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兴趣,播放录音,教师范读,朗读表演等激趣。

2.教师的恰当引导

由于古诗文写作的年代较为久远,写作的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字词的通假,古今异义,字音异读,字词的一词多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学生理解困难较大,很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素读”古诗文,尽管不需要过多的理解投入,但教师引导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推波助澜。教师或从诗文的类别,或从句法特点,或从题材选择,或从相关故事进行引导,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轻轻松松,过后不易忘记。

3.“素读”要长期坚持

“素读”和任何读书方法一样,也需要持之以恒。古诗文背诵,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读书历来不能速成。古诗文的累积讲究由少到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数量的多寡到质量的升华,由囫囵吞枣到营养的吸收,最后内化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由开始的数量扩充不太理解到后来的消化吸收、甄别内化、思想成长、实践应用、指导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素读”应课堂内外相结合

“素读”古诗文,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积累为辅助。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采用指名提问、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同桌互查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就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作用。古诗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背诵篇目,适当进行课外诗文积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将语文所学更好地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

5.有效的评价

篇10

1.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意义

1.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学国优秀的文化,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多彩的人生,更能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这些不仅加强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对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1.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认识过程。”在欣赏古诗词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探寻作者形象化的思维活动过程,把握作者的联想、想象来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中传统文化的逐步重视。但古诗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虽然默写部分得分率较高,但是诗词鉴赏部分却不尽人意,尤其对课外诗词理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根据调查报告,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学生普遍缺少对古诗词学习兴趣

除了在教材中出现或要求背诵的篇目外,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涉猎课外相关的古典诗词。当最纯最美的诗词语言变成了书面作业和考试题目,古诗词学习变成了字、词、句的练习,应付考试往往成了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全部动因,少了诵读,没了感悟,少了欣赏,缺了品味。学生原本仅有的一点审美情趣,最后也会被枯燥的练习消耗得兴趣索然。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疲于应付,收效甚微,诗歌赏析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成为了广大教师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方法失当

由于古诗词在试卷中所占比重的关系,教师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过于简单处理古诗词,存在以下不当的教学方法:

(1)重背诵默写,轻诵读赏析

考试中古诗词默写的分值远高于诗词鉴赏的分数,因此不少教师为保证试卷得分率,就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以及赏析。急功近利的古诗词教学让一首首优美的古诗词化解成一道道枯燥乏味的试题,当教师不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与美好时,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晦涩难懂的问题所替代,对诗词的美感体验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重一元解读,轻多元品读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有着独特的阅历和情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去理解古诗词。然而教师往往依据参考书,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用独断专行的一元解读代替了学生的多元品读,使得古诗词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日渐低下。

3.改进初中古诗词教学若干建议

篇11

如果教师仍采用旧的观念,把早读当做给学生布置任务,完全不参与到早读中,那么很难掌握学生的早读情况,也很难对学生的早读行为进行监督,那么早读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只有教师更新观念,参与到早读中,才能实现高效的早读。教师要改变传统放牧式的早读管理方法,不要把早读课上成自习课,而应亲自参与到学生的早读课中去,不要把早读课当成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读读就算了,要注重对早读课读的内容、读的形式进行指导,把早读课当成一节语文课来上,提高学生早读的有效性。教师要明白早读、自由读,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读,而要加强对学生早读课的指导,加强对早读课的调控力度,教师参与早读,既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增加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在早读巡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是不是用心在读,是不是走神,是不是在应付,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制止、提醒,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朗读形式多样是早读课高效的关键

因循守旧的早读形式,会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产生抗拒心理,早读的效率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如果能丰富早读的形式,那么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高效早读也就水到渠成。早读课的形式要有多样性。首先,朗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从中感受朗读技巧;听录音读古诗,学习诗歌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教师可以从指导重点语句诵读入手,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传授学生记忆技巧,让学生快速掌握记忆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速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文章语言信息的能力。另外,针对具体课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分段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初中生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早读课,给学生创设展现自我的舞台。

合理布置早读任务,科学划分早读时段,充分利用有效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早读的效率,真正体现以任务促高效,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早读有效性的目的。

篇12

教育是育人的工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怀有一颗匠人的心,耐心地帮助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教学出发点,使学生最终能够在语文素质方面有所收获。

我所指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四个法宝是多媒体工具的使用、阅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汇总与整理、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多媒体工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为建设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发挥了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有内容集中、形式具象、信息量大等特点,常以视频、图片、音乐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对强调课程重要内容讲解发挥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模式的一大突破,它的优势体现在:使教育与科技信息接轨,教师可借用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和拓展。多媒体教学有极强的集中性和针对性,由于时间控制较好,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精确讲授。多媒体工具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很好地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拆分提炼,将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处理,增加了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不会阅读就等于没有学会语文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一把尺子。因而,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法宝。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字句、理清思路、体验情境等环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开展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三点,即学生与文章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把握了这三点,学生才能真正进入阅读的大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强调个性的阅读方式。初中学生受年龄、生活体验的局限,其阅读能力还处于开发阶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阅读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自己的阅读情境,通过阅读感受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情悟。

三、教学生学会整理自己脑子里的“书箱”

任何知识都是需要整理和积累的,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整理和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指出:“根据学习目标不断地积累有关的语文知识,在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取舍。”故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语文学习方法、能力和价值等,提高其语文素养,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法宝。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显性的知识性和事实性的积累,主要包含了字、词、句、篇、章等知识,二是隐性的内化知识素质的积累,如方法、态度、情感、体验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积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素质。在语文知识的整理和汇总中,可以这样做:一是记笔记、剪报纸、记纸条。二是发声地诵读。边读边记。三是潜心阅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四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从“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知识积累和整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引导学生注意归类汇总,条理清晰,不能杂乱无章。

四、没有写作能力的学生是纸上谈兵

没有写作能力的学生就是纸上谈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都应该耐心地帮助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关心学生的情感建立,营造和谐的练笔氛围,使学生能蛟谟镂男醋鞣矫嬗兴斩获。

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把目光放开、放远,投向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去观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理解人生。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兴趣,这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要想文章写得好,就要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想象和情感去看待生活,要指导学生用别致的眼光和独特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是感受和接受生活的过程,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写作时学生能使用各种生活资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是教师教学写作成功的表现。写作能力是一个学好语文的“法宝”,但不是最后一个,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认真去发现、去实践,还会有更多的教学“法宝”被炮制出来,并服务于教学实践当中。

篇13

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有大量的经典名家作品,由于语言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这些优秀作品中通常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或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汇总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素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和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着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加以运用,合理的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使他同步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中国石拱桥》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先研读课文内容,发现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文章以独拱石桥的代表赵州桥和联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为例,这两座石拱桥都世界闻名,具有显著代表性和典型性令人信服。为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关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视频等材料,通过多媒体教学身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他们面前。在图文并茂中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知识,使他们集中注意力研究我国的石拱桥文化。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积极转变学习方式,深刻解读传统文化

自从新课程改革颁布和实施以来,大力倡导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他们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得以广泛应用,使其自觉主动性大为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以及知识结构的积极构建者。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汇总传统文化渗透,教师需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吸引他们踊跃学习语文知识,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深刻解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乐趣。

在这里,仍然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教师可使用合作学习、自由讨论的课堂学习方式,在课前设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资料,为讨论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内部交流和讨论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色,探究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信息,促使他们自主感知到石拱桥的深厚文化底蕴。学生在相互讨沟通过程中,可以总结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并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揣摩体会到说明文语言周密和准确的特点,他们可以感受到石拱桥的艺术美,在互动中深度解读中国传统的石拱桥文化,从而深化理解。

三、不断创新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理解文化精髓内涵的关键前提,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可向他们传授丰富的汉语语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新颖个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思想陶冶和精神享受,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借此实现汇总传统文化的深入渗透。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诗词原创大赛”活动,鼓励他们按照古诗词的平仄押韵进行自主或合作创作。像在进行《钱塘湖春行》教学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在课前为比赛做好准备工作,在朗读与背诵过程中了解和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在课堂上对古人写景抒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产生进一步认识,初步知道如何借景抒情,启发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以诵读为基础描写景物和抒发心情,进行诗词创作比赛,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强化体验。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汇总传统文化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理念,还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渗透,并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和创新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