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和途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方法和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方法和途径

篇1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一)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的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一堂优秀的小学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各科教学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并不是只单单上思想品德课,因此如果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小学各科教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因此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三)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校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一)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学生的身心得以宽慰,此时的教师更容易进入学生的心里,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讲解是在学校教育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教师可以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具体材料,来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解答学生的问题。它不会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等等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教育相对来说更随意。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的高年级。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的辨别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讨论来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辨别力。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意见无法统一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二)情感陶冶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相对于说服教育,它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篇2

但是,也有一些有良心的中小学教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以身作则,不断地用自己的良好品质来最大限度地使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受到启迪,以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硬、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他们的做法虽然风格不同,灵活多样,但概括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点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举措:

一、身正为范,以身作则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最早提出“以身作则”这条教育原则。他特别注重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德育左右,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最简明、最容易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得多”。

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自己的道德魅力,要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于教师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身教是无声的教育,它完全用示范作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说服力。它能起到言教所起不到的作用,起到言教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眼睛就是教师检查自己言行的镜子。教师要求学生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好,我们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好,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成长之路上的灯塔,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的人格和言论感化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明辨美丑善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二、立足班会,正面引导

班会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德育工作开展得好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始终把班会作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主战场,精心准备班会上的教育材料。他们准备的材料不是一些大而空的硬道理,而是一些具体的、可感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准备的材料中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有学生熟知的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有学校或班级中的一些正反案例等等。靠这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服、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去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向先进学习。并且多鼓励、多引导,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节课的班会开得有声有色。节节如此、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良好品质越来越巩固。学生良好品质渐渐形成了,他们除了学习还能干什么呢?在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有些教师往往本末倒置。他们在平时上课中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无休无止的批u,但是在班会上却不厌其烦的讲课。因此,虽然看上去他对学生各方面抓的很紧,但所起的作用却是事倍功半。所以,他总是将错误全部推到学生身上,说自己如何费尽心机,而学生就是不争气。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

三、持之以恒,点滴渗透

如果班会是一个“面”,那么平时的言传身教则是“点”。因为中小学教师是除了家长之外的第二任老师,所以有些高明的教师很注重“身教重于言教”这个法宝。他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事事做出榜样,言行一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每个成功教师的经验证明,也只有这样,老师在学生心中才有威信和感召力,教师讲的道理学生自然也会欣然接受。试想一想,一个言而无信的教师,尽管口若悬河,但他讲的道理有哪个学生去接受呢?

例如,山东师大附中有位叫王燕的老师,她靠与学生的“交流本”,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体系。也正因如此,一位在她班上愤世嫉俗的女孩子摆脱了对社会的不满,拥有了一片明亮的天空。女孩从苦闷中自拔后,为王燕老师写了这样的诗句:

如果一个人

必须选择要在感情与责任两者择一的话

我将选择您

因为我相信您的指引

您的心

可见,我们的教育者,多么需要用自己一致的言行,以身作则的表率去触及学生的灵魂,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从而焕发出他们身上良好道德品质的闪光,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四、尊重学生,平等和谐

“尊重学生,平等和谐”的原则是连接师生关系的一条友谊桥梁。牵好这条线是中小学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许多学校中,由于不良的传统教育的根扎得特别深,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学生是从,根本没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无形中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而这种隔阂恰恰是造成学生说假话,做坏事的根源,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但是有些教师却不是这样的。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对学生都没有居高临下,以“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强词夺理地训斥学生,令学生望而生畏。而是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是情通理顺地批评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翻天腹地的改革,学校教育已经告别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平等和谐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不可逆背的教育趋势,平等和谐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也是平等和谐的。正所谓古人说的“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可以想象,一个靠骂人,打人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会是一个有什么样品质的学生了。

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中小学生由于接受知识,道理的视野还很狭小。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时候,一定视其学生听懂多少,就讲多少,不要用倾盆大雨式的说教。应本着留有余地,以观再教的原则。同时,学生有了错误,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时间、机会。

这种方式,最适用于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比如,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班上是一个打架、逃学、抽烟、上网、早恋的“问题少年”。有一次他在班上与数学教师发生了激烈冲突,带语文的班主任去调解时,他居然一把将班主任推得老远,并冲出校门。晚上,班主任老师亲自登门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感动了这个“捣蛋大王”。他流下了伤心的泪,并承诺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后来这个学生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初中。

试想,如果当时这位班主任向着数学老师,给这个学生不留改正错误的余地,这名学生的学习历程会从他跑出校门的那一刻画上句号了吧。

总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德育教育并不是空洞的大口号,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大理论,更不是那些名人伟人们想出的大教条。德育教育其实是非常实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只是有些教师善于以身作则贯穿,一些教师熟视无睹弃之而已。由此可见,每位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确实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切莫等闲视之。

篇3

一、 学校德育的现实问题

1、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相适应矛盾

首先,商品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正当竞争的同时,要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的负面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要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望义的金钱拜物教徒。其次,当今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人们充分享有民利和言论自由。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一切用“三个有利于”来做为判断标准。这需要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否则会出现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和前途的渺茫。

2、“上位人”的 权威管理对学生强制行为过多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可以分为“上位人”和“下位人”的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不完全独立,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上位人”。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意识,我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家长在培养子女的目标上有较强的功利意识。这种功利意识表现为相当多数家长过于重视智育,特别是重视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能上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挣更多的钱,就有好的物质享受。家长在子女的管理上往往采用限制性管理或强制性管理,家长属于“上位人”的权威地位。当前,各类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较多地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是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不得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要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在学生的管理上也较多的采用“上位人”的管理方式。学生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全威”的强制,长期顺从的结果使他们的心理逐渐被扭曲,眼中只有“上位人”。

3、学生在校与社会表现不一致,形成了双重人格

家庭、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存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不同步或要求不一致甚至脱节,显示出学生的双重人格。例如:有的孩子在家连洗袜子、洗衣服等小事也是父母长辈包办代替,当然不是孩子不想干,而是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干。在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生),而在家你让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不会”干。于是心灵上的迷惑使孩子形成了双重人格。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劳动当成是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甚至发展到有的家长到校帮孩子干活,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劳动光荣”,德育教育显得是如此苍白无力。

4、青少年学生选择能力差,犯罪率上升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了,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时涌入国门,成人与青少年 同时接受新信息,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亚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成人,有一定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是非、美丑、好坏面前的判断能力较差,且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统统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无所事事,追求享受,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德育脱离实际,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下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孩子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实质、从微观到宏观。因此,他们往往先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现实。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下,脱离了实际。目标订的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2、德育目的和收到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中学生德育是要通过内化来把社会意识和良好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再作用于社会。这样,只有社会要求,学校要求与学生个体自我设计之间的矛盾统一时,才能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即;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在当今社会,这种价值观、道德观是要经过学生自觉自愿的选择的,任何外力都无济于事。国门开放了,社会多元化了,因而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德育工作者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讲给我们的学生,而学生在选择上还没有达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三、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净化德育环境,确定实际有效的德育目标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确定实际有效的德育目标,要歌颂人间的真、善、美,让学生学会热爱,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要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2、树立大德育观,加速学生的社会化

德育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观察各种德育现状,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进行德育教育,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使学生能在选择上达到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3、实践同伴与品德的认同

同伴的认同是学生的第一期望,品德的认同是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在意同伴的认同,同伴之间互相鼓励,竞争,监督,能有效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伴的认同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交往、文体活动、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寻找到自己的被欣赏点,学生能更多地被同伴关注,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欣赏,感受到幸福,从而获得成功;品德认同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实现自身价值,能发挥自己的德育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实践与德育建设活动中,形成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仅要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当前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会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环境,使学生在校与在家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2.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作表率。语文教师不仅要以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要以扎实的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古今汉语知识、古今中外文学史知识,逻辑知识作功底,而且还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表率。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地、自然各门学科和各个领域。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自然美景的描写;有许多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优秀品质的记载。教师要以动情的表情去欣赏,以赞美的口吻去分析评价这些描写和记载,用激昂的情绪去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爱祖国、崇拜名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表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渗透德育

1.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渗透社会主义公德。运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分清假、丑、恶与真、善、美的能力。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习惯。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其中有一段关于咸亨酒店的掌柜叫伙计往酒里加水的情节,我适时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样以次充好是有损社公德的不道德行为:同时摆出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假冒产品、损人利己、敲诈勒索,牟取暴利等,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社会主义公德所不允许的。一个人如果以私利为目的,那他最终会自取灭亡。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2.对比阅读中渗透思想教育。有比较才有鉴别。根据“彼此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提高感知效果”的心理原理,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渗透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比较阅读的方法因文而异,根据突出的重点不同,可分为正面对比和反面对比。正面对比重在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例如,将《黄生借书说》与《为中华腾飞而立志成才》对比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习“为中华崛起”而面壁十年的钻研精神,更好地珍惜时光,发愤学习。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与《纪念白求恩》对比,让学生认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3.正面析理,渗透健全、高尚的人格意识。高尔基说:“文学是社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感情、意志、企图和希望等意识形态的表现。”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高尚品质和树立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优秀人格的好教材。例如在《谁是可爱的人》中,志愿军战士那种“纯洁和高尚”的品质,“坚韧和刚强”的意志,“美丽和宽广”的胸怀无不给人以人格美和精神力量。因此,课文中有许多民族英雄、人民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必须更多地阐发“渗透点”,充分开拓“渗透面”,有意识地从正面渗透高尚健全的人格思想。

4.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意识。讲授山水小品文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美化灵魂,这种渗透是在阅读、讲解和朗诵课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的。例如,在学习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一文时,那“神姿仙态的桂林的山”,那“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的漓江的水!”……把学生带入一幅优美多姿、深沉梦境般的图画之中,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在遐思迩想中,感受到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可以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可以使学生丰富生活、增长见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课外举办“读书报告会”和“演讲会”。利用课余时间,我举办了“英雄在我心中”的演讲会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动人事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演讲,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在广泛阅读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篇5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e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的就是“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帮助小同学拎水,帮助同学学习,拾金不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等。

举行各种活动。举办红歌赛“党在我心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地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等。

篇6

小学的语文教育,隶属于基本的教育范畴,在语文这门学科的相关特点来分析,语文把“文”作为它的主要形式,在内容上审美化、情感化以及形象化,“寓道于文”、“以文载道”这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遵循因“文”而施的相关原则。语文这门学科它不仅需要智育上的培养,还需要在美育和德育上进行锻造,无论是其文学性、思想性还是知识性,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相关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要把德育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一)小学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塑造与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小学阶段又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学之中所存在的脱离实际、满堂说、枯燥无味的一些空间说教,不仅不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会让小学生们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一定要把趣味性与只是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得孩子们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进一步受到相关启发,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语文方面的朗读,用读书的形式来传情悟道。朗读这项活动对于小学的儿童们来说是他们最初的一种阅读活动。人类的语言学曾有过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示朗读并不是机械的把书本中的知识不假思索的读出来,是通过学生内部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话对原文中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原文中展示的思想融为读者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巧妙的去渗透德育教。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悟情明理,以读为本”的新型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学好语文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精度、细读且投入自己感情的读,能够进一步帮助教师实现预期德育的目标。

(三)通过观察思考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用笔联系,挖掘去表象下的本质思想。作文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很神奇,作文对于思维来说是创作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它可以综合的反映出这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世界,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作文所涉及和涵盖的面非常广泛,无论是人、物、景、事等,都要求小学生要讲真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说空话假话。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不仅应该注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深层次的激发,还应该注意在学生或者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之中找出震撼、感动的语言与文字,通过那些作品之中的一系列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它的光辉,并且可以领悟到其中可贵的精神,让这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植小学生的心田之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不仅仅是一方小天地的话说古今与中外,语文教学更不是锁定在课本上的“圈子式”知识传播,应该注重课堂与实践活动互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语文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修养的塑造,同时,利用实践进行德育的渗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主要“塑造者”是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映学生的真实行动。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与传授的时候,在拓展、启发学生们的智能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恰当适时地进行德育思想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可以从小就树立一个远大的报复与理想,并且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进一步形成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更能够以此提升学生语文修养的良好养成。

三、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德育教育优质渗透

(一)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建立起综合素质框架。学生对于教学来说是主体,更是教育内容的主体,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学生在主体方面的表现应该是自我养成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在德育上的具体要求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规范其行为就要进行小学生守则的全面落实,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其阶段性的特征,更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首先是教育的工作应该注重整体阶段,也就是要根据学生之中存有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那些问题,有目的、针对性的去突出其中一个重点,进一步解决其中之一的难题。另一个侧重点的教育中心应该分段进行,尊重总体共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体的差异性,毕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高、中、低年纪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其语文教材之中相对突出的德育内容进行各阶段的渗透,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具体策略,不能一种方式贯彻三个阶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要求“懂的”变可以,比如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或者是首都、国徽、国歌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应该适当进行民族知识以及国家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让学生懂的今天的学习与安宁生活,有着怎样的过去和历史。高年级可以贯彻党的方针与政策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额性质和国情,掌握社会动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塑造德育综合品质。

四、总结

小学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教学时候德育知识的渗透,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无论与各门知识的学习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该优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注重策略性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同时更塑造学生语文修养与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以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一、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意识问题

(一)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大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但实际录取分数较低,而且在实际录取工作中,由于高职生生源不足,300分左右即可录取,有部分考生是降分录取的。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要想在三年学校教育中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高职生,难度大,任务重。任课教师普遍反映,高职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文化基础太差,教学组织相当困难。高职学生则反映,上课听不懂,尤其是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高职生对这些课程有畏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只是想混个文凭,有的是为了应付父母而来的,有的对高职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认为前途渺茫,学不学无所谓,导致高职生厌学甚至厌世,给德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二)社会地位低,自卑心理较重

高职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而且分数太低,在本科生面前自然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不理解以及误解也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家长和考生认为高职仅比职高好一点,高考“落榜生”才去读高职。这客观上导致了高职生心理障碍,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三)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差

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惯,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任课教师反映高职学生上课请假、缺课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普遍存在“五重五轻”现象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即: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重无偿索取轻真情奉献。

二、传统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存在的弊端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采用的德育工作模式,虽不同程度地从某一方面发挥了德育作用,但层次不深,维度不全,效果也不佳。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大多考虑的是使德育目标达到自己的要求,即方便自己的工作,方便自己的管理,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德育目标大多完美无缺,没有个性化,没有阶段性。

(一)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主要表现在: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重灌输和说教,把学生当做“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重外律、轻内修,只依赖于严格的要求与纪律约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忽视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重历史经验,轻充实学习,德育理论的缺失和德育研究不到位导致了德育工作效果低下,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重管理,轻引导,或者引导不到位。

(二)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德育渠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应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强调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备课时有“两纲两线”。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要遵循德育大纲,既要有教学线,又要有德育线。学院还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此为突破口,深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德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强调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同时,职业学校更要注重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引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在大学生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教育,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要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着力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二)建设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员队伍,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

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理论素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按照精干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合理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加强对学生管理者的教育、培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生管理者奖惩考核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律、自立、自主意识和相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如设立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宿舍自管会等,加强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骨干策划各类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锻炼其带领学生、团结学生、服务学生的能力,以点带面,以骨干培养促进整体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主人翁意识。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校仅有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给人以鲜明的学校形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坚持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时时把握学生的“热点、焦点、盲点”,通过“抓实践、抓社团、抓活动”,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院报、广播等交流和沟通平台的作用,建设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在全面服务于同学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适时提出一系列适应时展需要的学校目标和价值观念。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中提出“以人为本,厚德强技”的办学理念;对学生提出了“厚德强技、弘毅笃行”的校训;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目标和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价值观念。

2、建设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风是爱生、敬业、笃学、创新;学风是尊师、好学、自强、尔群;舍风是整洁、卫生、文明、守纪。这样的口号就像无声的话语在鞭策和激励着学生健康成长。目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自己组建、自我管理的校文学社、广播站等一些社团。这些组织活动,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特长,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等载体,全方位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

为了建设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学校还应重视体育文化活动、文娱会演、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包括革命传统教育,聘请知名作家定期讲课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能力,又能展示我校特色和风采。

(四)强化网络德育的教育功能

网络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启迪思想、转化意识、塑造人格和指导行为等方面。网络拓宽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延伸并补充了德育功能,其丰富的信息、便捷的传播、多样的表现形式、易于互动的交流方式,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立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的前提下,要积极运用网络手段,通过建立德育网站、网页来构建德育工作新阵地,注重引导,强化管理,增强网上德育的影响力,提高网上德育的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利用校园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其他教育资源,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职院校德育专题网站,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可以建立校园德育网站,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对学生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引导。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德育教育的热点,精心设计德育网页。大力开发道德教育工作信息资源,不断扩大信息的输出量,同时注意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主动的关注和思考,使德育工作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到自己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知识,端正认识,净化心灵,实现德育工作美化灵魂、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既艰巨又伟大,“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德育创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提高,整体构建职业学校德育体系,这样才能真正适应21世纪职业学院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先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2、南志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探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

3、于桂兰,魏海燕.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1德育渗透的机制和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就是说老师的职责是为学生传播知识、教书育人,从很早以前中国就以学堂作为先生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发展至今演变为学校,在课堂中达道教书育人的目的。德育渗透的机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的各要素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吸收,这种机制要求老师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充分领悟。在现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在基础课中比较广泛,比如语文,近年来由于中职学生素质的变化,德育课应该在各行各业中渗透,以此来提高全民素质。

2公路养护技术专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2.1现阶段国内养护工作现状

公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小到裂缝大到塌方,这些病害的原因总体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行车碾压的作用,三是养护不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车一组的增加,交通运输量增大,对公路网的需求量变大,伴随而来的还有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我国早期公路已经进入到大中修阶段,对施工人员技术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该专业进行德育渗透很有必要。

2.2中职学生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张,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完高中,将来能够考取一个好大学,很多中职学校都面临招生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参差不齐,涌进大批的“淘汰生”。学生存在很多不好的坏习惯,比如说: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不尊重老师等等。就业以后,也会因为素质低,没责任心而被辞退。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迫在眉睫。

3公路养护专业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3.1采用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国内外典型案例,案例主要说明在养护工作中,从项目经理、总工乃至施工员,由于自身道德意识薄弱,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收取回扣、不按规定知道施工所引发后续一系列不好的后果,小到公路使用寿命降低,大到出现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价值观念的结合来感染学生,通过同学们分享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在整个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企业和个人德育是立身之本。

3.2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感染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图片和视频,让施工工艺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事实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讲解每一部分知识时,把德育渗透到专业知识中,这样的话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强化思想上的认识,例如,裂缝的维修与养护中,虽然裂缝是小病害,但是不经过及时的养护维修,有可能发展成坑槽、松散、塌方等病害,作为工作人员如果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没有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3.3任务驱动和项目讨论法教学

篇9

一、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和实践互相结合的听觉艺术,通过节奏、旋律、音色、调试以及曲式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音乐形象塑造出来,能充分的表达出人们的喜怒哀乐,属于情感艺术。德育指的是针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灵魂。在初中进行音乐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用美好的音乐语言培养学生的善恶分辨能力,在思想、行为和情感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音乐自身具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真正的领悟到真善美,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另外,学习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时,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净化心灵和思想,使其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音乐是一种共同语言,没有国界之分,因此,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和开朗性格、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音乐具有合唱、合奏的特点,因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

二、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初中音乐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与方法,需要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校园音乐建设三个方面进行:

1.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德育整合

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实现德育整合,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发现其中的德育资源,制定教学目标,在音乐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德育力量激发出来。

(1)意识性的进行德育整合。学生进入教室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坐姿、站姿等行为进行规范,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尊敬老师以及举止文明等。另外,给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演唱心态、使其能够勇敢表现自我。

(2)利用歌词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音乐教学,教师不仅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理解歌词的过程中,认识人生,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形象主体,通过运用演唱、创编和表演形式,将学生的爱国、爱自然、爱生活、爱人民的情感培养出来。

(3)在音乐思想课中感知思想内涵。音乐欣赏以音乐作品作为对象,运用视听、阅读相关资料的方式,运用分析乐谱的手段,发挥音乐的联想能力,真正的领悟音乐作品表达的真谛,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感。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对选取音乐作品的题材、形式和风格等进行了解,选取恰当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2.在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整合

教师通过组织音乐小组,进行定期的课外活动,将音乐艺术与课外活动互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1)选择恰当的音乐作品。在进行音乐的合唱、合奏过程中,选择优秀的、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优美旋律中,对音乐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进行体会和感悟,净化自身的心灵,升华情感,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使其完美的实现音乐教育和德育的整合。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音乐的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把握作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

(2)严格要求学生的合唱。学生进行合唱时,要对声部、音量以及音色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确保合唱实现统一。协调、和谐的效果。另外,要求学生不早退、不迟到、遵守纪律,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精神,加强学生的纪律性。

3.在校园音乐建设中实现德育整合

篇10

1、中专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1.1中专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

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中专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缺乏一种韧性和毅力。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是90后,从小到大没受过苦、没经历过挫折,所以不少人娇气十足。归结起来讲,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偏颇、缺陷,需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1.2 中专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

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刻苦精神可以说是现今中专学生的共性。由于其基础本身就较差,因此很难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又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可以说中专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比中学时的学习困难更大,而学生对此又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上课不听讲,课堂上讲话、看小说、听MP3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得过且过,顺其自然”往往也成了绝大部分中专学生共同选择逃避的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

1.3 中专学生的专业素质——缺乏理论学习基础,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进入中专学习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渴望通过中专三年的学习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的学习毅力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动力。

1.4 中专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心理承受力,挫折教育还不够?

从中专学生日常心理表现症状看,他们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是心灰意冷。许多中专学生刚进校时往往跳不出原来所在中学同学的圈子,觉得自己只考了中专院校,而同学都考入高中,嫌自己所在学校的档次低,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而不敢与老同学进行交往,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5 中专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依赖性强,自制力差,情绪波动大,信心不足?

缺乏自信,对于任何事情都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做的永远都比自己好,即使自己再努力、再用功也是没有用的。?

2、加强中专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1加强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依据中专院校的办学特点,适当调整学校现有的教学计划,加大素质教育的教学力度,使之真正成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可开设《护理礼仪》《德育》《书法》《摄影》等选修课程。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他们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素质教育的难中之难。针对中专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较差的现状,要充分利用“两课”和其他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高职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加强学校的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容忽视。正确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有益于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比如,可建立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摄影协会、街舞协会、动漫协会、K歌协会等等。通过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内容健康、形式新颖、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书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个性。

2.4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大力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

为进一步让中专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操作和各类的学科竞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都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实践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2.5大力挖掘先进典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于在各方面涌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系列报道、重点报道、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比如充分利用学校表彰的“综合素质标兵”“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以及各学部自行挖掘的在文体、学习、社会活动等方面涌现出的典型代表等,充分挖掘这些先进典型事迹的内涵,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让这些感人的、典型的先进事迹能深入同学,以激发更多的同学勤奋学习,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报效社会、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1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针对性

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的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职业特色不突出,缺乏行业的针对性。

(二)单方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题性作用

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课堂进行的。教学方式上,大多采取过去台上教师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成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很少与学生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参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有限。

(三)很多高职学校对职业教育不过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

当前,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在不断进行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高职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道德是现实社会的主体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相结合

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层层把关,形成全过程的教育和管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在校期间的教学,实习等各项工作,都要以职业道德规范的践行作为检验学生素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自把关,又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两课“教育。“两课“教学在培养高职生道德及职业道德修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和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和典型事例融入教学内容中,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内容,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2)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单单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而应贯穿学生各项活动之中。高职院校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3)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加大,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办年或一年的顶岗实习,这为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应把握这一机会,方面聘请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人员或行业劳动模范担任兼职老师,在现场介绍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另一方面,由教师指导学生到实际操作的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其效果是事半功倍。

(二)利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

要使高职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把先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寓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了解,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升华。

(三)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在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主体性作用

应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性,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开展典型教育,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到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师生义务服务等活动。通过在这些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从而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篇12

0 前言

当今社会,一味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职业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探索一条新的职业教育道路,不仅是学校办学和生存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应运而生,冠名班的建立,进一步凸显了校企合作的内涵,职业院校利用企业各类资源解决办学条件、学生就业、资金设备等问题;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以冠名班模式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冠名班模式下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心等必须经过学校严格教育培养才能逐步形成的基本素质是否也跟上了企业的脚步呢?“先做人,后做事”、“德才兼备、德技并重”等等标语深刻揭示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从全新的视角全面认识冠名班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冠名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1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学生求知的楷模,更是学生做人的表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决定了学生所能接受到的道德教育程度,“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刻不容缓,尤其是在冠名班模式下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相关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价值等,避免对企业生产和岗位技能缺乏感性认识。

如此,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一是利用业余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下到冠名企业锻炼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加可以让专业教师在日常点滴中切实把握冠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相关政策和纪律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时地灌输给学生;二是编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所用,还可以起到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教材中蕴含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冠名企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亲近感。编写冠名班校本教材可以以冠名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常用设备或具体案例为主要素材,为完成编写任务,教材编写者必须充分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一方面校企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利用,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的知识也得到了拓展,对企业的认识得到了深入,有利于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

2 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2.1 学校适当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普通班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线,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而冠名班既然是联合企业办学,那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加以变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适当引进企业的道德规范来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帮企业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才是关键,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岗位技能教育,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好吃得起苦、受得起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克服心高气傲的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职业学校学生表现出来的纪律性差、标榜个性、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缺乏实干精神等问题也值得职业道德教育者警惕,对此可以利用冠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规范作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如“甘为南国顶烈日,笑向大漠迎风雪”的胜动之歌唱出了胜动人不畏条件艰苦,势做百年胜动的决心,如果不能安下心来真刀真枪的干如何能成就百年基业?冠名企业的文化精神能够鼓励学生增强为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职业态度,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冠名班的学生毕业之后要到冠名企业工作一定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进入该企业工作,因此冠名班学生都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警戒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在职业道德、人际关系、专业技能等各方面都会努力学习,以全方位提升自己。

2.2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培养和教育学生

“学校如企业,教室如车间,学习如生产,出勤如出工”,依据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为了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工作和作息习惯、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实训基地可以实行与企业一致的作息时间,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增强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公感。

按企业的要求实施管理,将企业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工厂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凸显个性,金毛狮王、黄头发的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企业不准留长发,只要黑头发、白头发的中国人,不要黄头发的“外国人”,虽是玩笑话,学生却能按照企业要求解决头发问题;告知学生冠名企业对卫生很重视,只有工作环境好了,心情舒畅了,工作效率才会高,效率高了收入也就高了;告知学生冠名企业要打卡上班,迟到会扣钱,迟到次数多了可能会被开除,因此要求他们在学校就养成不迟到的良好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将学校德育与企业实际结合,学生不反感还易接受。

对冠名班学生的考核制度还可以采用淘汰制,淘汰的标准不仅是各门功课的排名在末位的,职业道德的评分具有“一票否决制”。每个学生的职业道德初始分数为满分,实行加/减分制,学校将冠名企业的文化要求、职业态度、职业规范等落实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随时给学生打分,学期末职业道德分数在规定分数线下者将被淘汰。若有违反有关纪律和规定者,立即取消冠名班学生资格。

2.3 校企交流互动的职业道德形成模式

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掌握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和教育职工,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浓厚的学习精神对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也大有益处。相反,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可以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引方向。企业老总可以给冠名班学生上第一堂德育教育课,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指明学生专业发展前景及具体的素质要求,如此一来学生对企业认识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信心也更加坚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劳动模范人物也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鲜活教材,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可以聘请劳动模范人物现身说法,指引学生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优秀职工在工作中认真严谨,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职业道德要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品格;企业负责人在人事管理、质量监控上的要求,也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现实案例,可以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举行讲座。

同时可以联合企业举办多种活动,如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和企业文化理念;一对一互帮互助(一个优秀的员工与一个学生结成对子)可以使每个学生真切领悟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及一名优秀员工应该具有的品质;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可以增加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荣誉感和主人公感;围绕企业文化展开的辩论赛(学生与员工)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辨别自己对企业的理解是否正确,其他人是如何理解的。

2.4 以实习、实践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当代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和时代的要求,主要问题不在理论学习上,而在行为能力上。因为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中才得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也只有通过真刀真枪的顶岗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到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顶岗实习中“教、学、做”的统一使学生学会沟通、讲团队、服从管理的大局意识,切身感受到职责、纪律等职业规范,从而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完善良性发展态势。

然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岗位一般都是基层一线,需要他们静下心来、吃苦耐劳、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注意生产生活的安全等问题,让学生明白实习就是为就业奠定基础;再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学生加入公司社团、工会活动,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引领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最后,学校要做好跟企业的协商工作,为学生争取到实习补贴,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更加增强。

3 结论

诚然,冠名班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蕴含很多,通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等内容的交叉渗透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和提炼。但不管内容如何丰富,方法如何多样,“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永远适用,管住人不如管住心,只有学生真心的愿意做,德育工作才能做好,才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 高尚荣,陈霞.高职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33-34.

[2] 韩伟平.充实校企何须哦内涵,打造冠名班品牌[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1-23.

[3] 雷敏.中职企业冠名班语文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价值刍议[J].大众科技,2009,(1):149-150.

[4] 安霞.深化校企合作,共创育人新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153.

篇13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

《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实际意义

1.调节课堂气氛、满足情感需要

按照合作学习理论所设计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合作为单位,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变换课堂节奏和气氛。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使学生得到乐趣,使本来学习动机不强和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乐于学习,满足了心理和情感的需要。

2.有助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CL理论倡导的相互作用观,正是一种将交际作为语言学习手段的多边活动观,它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相互作用,从而改善英语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局面,达到交际法理论要求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3.有助于语言综合技能的培养

因为CL中合作各方面必须具备合作动机和信息差,拥有合作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在学生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中,把从语言材料中得到的语言信息输出运用到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中,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同伴间的语言交流,即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使语言综合技能得到了有效培养。

4.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正如合作于社会发展,合作于国家繁荣一样,“合作学习”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沟通的价值和乐趣。同时,同伴间思想及语言火花的撞击,极易唤醒他们的灵感,激发起青春少年内心深处的求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合作学习”小组运转的前提是能使成员之间存在信息差。所以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同时还要考虑他们的性格、学习动机、情感因素、社会经验、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要存在差异性,从而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2.“合作学习”小组的实现形式

在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小组人数可以是2人、3人、4人、5人或6人,但不宜过多。组织方法也相当灵活。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座位的自然优势,同桌组合或前后桌组合既可形成2人、3人、或4人小组。学生稍稍搬动椅子,即可组成5人或6人组。或侧身相聚、或围坐一起,均切实可行。

为了使“合作学习”充分开展。可以为小组成员进行简单分工:组长、计时员、记录员等,使合作学习更便于操作。

3.“合作学习”方式与任务设置

英国教学法专家Harmer说;“最好

的教师应该是那些仔细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组织教学的人。”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并和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我在教学中,采取任务型合作学习方式并从5个方面加以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成果。

(1)“合作学习”词汇。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记单词是大多数学生深感困惑的问题,“合作学习”的引入,一方面为小组学习各方提供了切磋的机会――正音、拼写、分析词义。另一方面小组内练习组词成句,即把词汇运用到具体语句之中,学生不是孤立地记单词,而是在“用中学习”,可谓学以致用。

(2)“合作学习”与说的教学。

结合教材实际,将“合作学习”运用于说的教学之中。或2人进行对话或3、4人进行辩论或讨论。因为小组的合理编排,各组成员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说的活动之中,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大大加强。

对于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和口语表述能力的提高(3)“合作学习”与阅读教学。

①一般来说,在解决个别语言现象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自学习文章,学生往往会因为词汇障碍而对语言现象认识不到位,尽管时间付出了,但收效甚微。“合作学习”改变了这一局面,小组成员或就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讨论或就某一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老师一家之说占领课堂,从而真正把教学引向深入。

②解决只有少数同学复述文章的问题,文章复述是避免不了的。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迫于环境和能力,往往只有几个同学勉强复述,大多数学生无法参与,费时多,收获少。运用“合作学习”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小组为他们提供了舒适、轻松的场所,他们毫无思想负担,轮流复述,课堂气氛自由,民主,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③“合作学习”与讨论。

根椐教学的需要,每篇文章阅读后都设计了数量不等的开放式问题,采用“合作”的方式,同学们各展所长,各抒己见,或,或求异存同,教学中往往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合作学习”与作文教学

英语作文是大多数同学感到头疼的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会谋篇布局,不会用词等等。采用小组合作办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文章体裁、题材,找关键词、造句、组段,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对于遣词造句这一工作,小组成员积极涌跃、集思广益,从不用侧面运用多种方式对同一意思进行表达,课堂内不断出现一义多句的好现象, 书面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

5.“合作学习”与作业(文)评政